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76|回复: 1

[中华德育] 邀请有缘师兄入群同修,成就道业,度尽遍虚空界父母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4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百善孝为先,我的生命来自父母,养育之恩深如海,末学为刚去世的父母亲创建了一个群,师承净空法师,弘扬净土,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一门深入,.提倡并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三个根. 断习气,正知见,发菩提心,深信切愿念佛,求生极乐,乘愿再来,度尽遍虚空界父母亲..欢迎有缘师兄加入.QQ群号:158879181
这个群是末学为报答已去世的父母亲所建,建一个群如果不能带给众生利益,不能起到学习的作用,不是一个清静之地,那么建一个这样的群就是有过错 .我努力要将这个群成为清净之地,修行之所。欢迎有缘师兄加入.QQ群号:158879181
下面我们一条一条详细的来学习七大方面,第一是「入则孝」。这里面根据净空老法师的分类,可以分为二十四则,二十四桩事情。顾名思义这第一章是讲孝道的,孝道是德的根本,也是后面所说的圣人这些德行的根本。为什么?


因为佛法讲的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就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么样子去入佛知见?从哪里入手?


入,我们可以解释为入手,从哪入手?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爱心的原点在哪?我们老法师说,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这种亲爱是爱心的原点,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这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一体,这谁都晓得,我们从哪儿出来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儿出来的。我们每个细胞都是从父母细胞的原点那儿渐渐长大的,慢慢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才慢慢扩展这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


老子又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证入圣人的知见,看到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圣人知见。从哪里入手?就是从小事,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这里面心性的道理。


父母呼,应勿缓


字面解释,就是做个小孩,父母一叫他马上就得答应,这是字面的意思。为什么要『应勿缓』?


「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吞吞,这样子的话就没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体现在一个敬字上,孝敬、孝敬,你没有敬父母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


我们看到父母,广义的来看,一切的老人家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所以我们对待老人家、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的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我们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的父母、一切的老人。


所以他们这些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他们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这个「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叫,才叫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的,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你看观世音菩萨所落实的不正是弟子规这条吗?


你成了等觉菩萨,还是做的是弟子规!从这里可以看到,弟子规如果要做到圆满,可以成佛道。所以父母可以引伸,我们在世间,父母可以引伸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


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个正人君子。你看《孝经》上讲的,「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事双亲为第一层;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


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希望,我们有没有切实的去做?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弟子规第一条就没做好。


你从这些角度来思惟,这一条就涵盖了无量无边的义理。所以弟子规里面也体现了《华严》的精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母呼,应勿缓」就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一切圣贤之道。


这一条没做到,那其它都没做到;其它都做到,这条才能做圆满。你看这不是一即一切吗?


那是具体的在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马上就跑到跟前,跟父母答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人有求于我的,我马上尽力的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


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够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于死死板板只限于父母,「父母呼,应勿缓」,只限于父母叫我我才应勿缓,那是学呆了。


发表于 2014-9-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0 0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