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28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2-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师兄解得很正确!
末学刚学佛时,曾经每天诵《金刚经》一部,不知诵了多少部,可能有几百部吧,还抄过一部,因为听说“读经百遍,其义自明”,还看过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以及一些金刚经的释义等,但对于内容却一直未能彻底明了,可能末学确实是根机太愚钝了。不仅是《金刚经》,即使是《心经》也未能明了其义,“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见?“五蕴怎么空?”,为什么“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到底是什么?“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句跟上下意思好象不在连贯的句子?
直至读了《楞严经》,对于《心经》和《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意思,才豁然开朗,所以古德才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诚哉斯言!蕅益大师对《楞严经》的评价是:至矣哉,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沉沦,不堕修心岐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
《金刚经第二品:善现启请分》中须菩提问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个地方是针对初发心菩萨而说的,告诉初发心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在修行中,心怎么安住?因为我们烦人的心,总是烦恼妄想充满,一天到晚心猿意马,神驰九天之外,对于这样的妄想心,我们怎么来降伏妄想?
对于须菩提的提问,佛陀从第三品开始解释,第三品中说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要离一切相;第四品讲菩萨要不住于相而行布施;第五品总结第三、四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六、七品更强调不仅不要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相”,也不要执着“法相”,甚至不要执着于如来所说法,法相亦空;第九品更是强调证四果位的小乘众不要满足小乘果位,要观四果位亦空,虽证得四果而实无所行;这样到了第十品,佛陀终于正式回答了须菩提的问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惠能听五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悟,而说偈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是对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圆满殊胜解释,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清静湛寂圆觉妙明,是“本来无一物”但又具足无量的功德。
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初发心菩萨,要有“无我”的空观智慧,要安住在空性上进行修行,知道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清静妙明周遍法界能生万法,烦恼妄想皆是因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迷真起妄,然后开始造作业力,以致到现在是无明障覆真如。所以妄想本来是本来不存在的,都是我们的自心捏造出来的,世间万法亦复如是,均是自性所变现,只要具备空观的智慧,就可以降伏烦恼,因为烦恼本是虚妄的是无根,而我们的真如法性是真实存在的(若认为法性亦无,这个就是《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所批判的“断灭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所以我们就很容易降伏烦恼。
那么到了第十七品,须菩提又问了佛陀一遍同样的问题,以前读《金刚经》到第十七品,总是感觉很奇怪啊,前面佛陀已经解释得这么完备了,须菩提在第十四品也已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接下来第十五十六品,佛又讲了持经功行及能净业障等,为什么须菩提又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呢?在这里末学认为第四品的“应云何住”和第十七品的“云何应住”,意思应该是一样的,否则按字义就很难解释前面佛陀用了七品的内容来解释“心应该怎么安住”,到第十七品,却又回答“为什么要安住空性”的问题,就算要问,也是应该先问“云何应住?”再问“应云何住?”,我们平时问个问题,是不是先问为什么?然后再问怎么去做吗?
接下来看佛陀的回答就很清楚了,这里佛陀的回答就比前面更深入了一步,前面讲无我的空观智慧,说明“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道理,得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结论,这里佛陀更是说了“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末学的理解是“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不是我们要发心去外求,也不是从外而得来的,若是想着发心想着去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则是“心外求法”,因此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明白一切法皆是自我真心所变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真空”到“妙有”的阶段,到第十品佛陀说的是“从假入空”,到这里佛陀就开始说“从空出假”了。
末学根机愚钝、障深慧浅,平时就自己看些经书,也没有上师也没有善知识依止,所知所见自然浅陋,以上所解,皆是末学妄心所见,望论坛里各位大德师兄指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