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44|回复: 7

佛教修行之禅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4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13158_140404131907_1.jpg


     在佛教徒的修习上,禅定是关键,它不但是修身良法,而且还是养性妙方。因此,在佛门受到极度的重视。佛门弟子修习的正业是“一禅二诵”,佛教徒通过禅修去探求生存的奥秘,追寻人生本真。

  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云:“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佛教的养生修行,以“灵情”修行作为修习的基础,以期超脱世俗,达到一种高层次的修养境界。此时的“情”,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情,而是人体中本原的精妙之物,一种绝对的安静、无思无念的精神境界,即“涅槃”境界。

  慧远法师云:“反本求宗,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新译作“涅槃”)。”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长寿的境界。

  唐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去西天佛国取经,他提出的“唯识”修身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以后的佛学界。玄奘在理论上主张“意念现象”入手进行人体身心的修行。“心”为实有,提出了“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的人体身心的修行方法,将人体凌驾于宇宙之上,将宇宙万物看成是意念(识)创造出来的“影像”,让人体与宇宙万物进行意念的交流,于“人体——宇宙”的交流中达到“唯识无境”的境界。在修习方法上,提出了“我”与“法”的人体身心修习方法。“我”者,生命的主体也;“法”者,生命的客体物(宇宙世界万物及其运动、生成规律)也。“法”由“我”变,“彼相皆依识所较变而假施设”,一切现象源于意识,通过人的意识力去汲取自然界诸物的营养能量,补充我体。

  无论是慧远禅师还是玄奘法师,他们的修养方法都是“禅定”,由“定”而生“慧”,炼性修心以达到长寿延年。

  佛门的养生修持,小乘佛教采用“戒”、“定”、“慧”三学。戒者,戒掉摒除一些不利于人的道德修养的不良之习;定者,禅定也;慧者,一种身心修养的高境界也。

  大乘佛教采用“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智慧”六学来进行养生修行。前三者实际上还是“戒”,后两者是“慧”。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5-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5-9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论述有广度和深度。有自己的视角,和见解。
发表于 2014-5-9 08: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慧远大师玄奘大师寿命皆不长,不如虛云,本焕大和尚,守空更利于长寿。
发表于 2014-5-9 08: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奘大师翻译经典是累死的。禅宗无住生心,无所事事利于长寿。法师寿命短。用脑过度之患。
发表于 2014-5-9 08: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讲感应,莫如发菩提心。修十大愿王,愿愿利于众生,自然是正能量加持,诸佛菩萨加持,不求而自得,不是枯坐求感应所能比的。
发表于 2014-5-9 08: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身体是个业报身,有没有疾病,寿命多少,都需要转业。施食是延寿的重要方法。施食即是菩提心,菩萨行。
发表于 2014-5-1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彼相皆依识所较变而假施设”,一切现象源于意识,通过人的意识力去汲取自然界诸物的营养能量,补充我体。

阿弥陀佛!请教师兄上文中的“识”,是指意识?还是阿耐耶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