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04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2-2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读读书旅旅游 于 2014-3-3 09:44 编辑
妙境长老:《普门品》之观音因何得名
普门品讲记.十七
乙二、重颂二 丙一、重问观音得名所以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前面是〈普门品〉的长行,就是散文式的;这以下是偈颂,类似中国古诗的形式。
鸠摩罗什法师译的〈普门品〉是没有偈颂的。现在的偈颂,是中国隋朝时的阇那崛多三藏所增补的,所以就有了现在有偈颂的本。
经书里面的偈颂,大概分有二类:
第一类、祇夜。这是印度话,译为中国话叫「重颂」;就是将前面散文式的经文内容,重新以诗的形式再说一遍,故叫做重颂。大概有三个意思:第一、佛说法的时候,还有一部份人没有来,说完了,他们才来。所以,佛就用颂的形式再说一遍,给后来的人听一听。第二、佛在前面说的佛法,听到的人还没有完全明白,所以再重说一遍,使令不明白的人能够明白。第三、将前面的文再重说一遍,令受持读诵者容易受持读诵、容易记忆。所以就有这样重颂的经文了。
第二类、伽陀。中国话叫「孤起」颂;它不是重颂前面的经文,而有不同于前面经文的新的、独立的意思,所以叫孤起颂。
现在的文是属于重颂一类,不是孤起颂。
前面散文式的长行说完了,无尽意菩萨又用以下的偈颂请问佛。
「世尊妙相具」,这一句是无尽意菩萨赞叹佛,说释迦世尊有微妙的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了。
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不只是佛。而佛的弟弟孙陀罗难陀,具三十一相,他出家以后,大众僧里不曾见过佛的人,还以为他就是佛。当然,佛的相好是无量劫来修无量功德所成就的,是无人能及的。
「我今重问彼」,「我」是无尽意菩萨自称。无尽意菩萨重新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事情。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佛子即是佛的弟子。一般来说,不管是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乃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圣人,或者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乃至圣位菩萨,都是佛的弟子。但是,佛弟子的真正涵义,就是要能继承佛的事业。佛是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能够继承佛的事业,那就是佛弟子。如果,不能继承,而说自己是佛弟子,那就是名不符实了。
阿罗汉是声闻弟子,他们只能自己了脱生死、得涅槃,不能够尽未来际的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所以和菩萨对比,他们称为「佛子」的意思不具足。因此,说佛子一定是指大菩萨说的。此处说佛子,是单指观世音菩萨而言,观世音菩萨具足这样的功德,可以名符其实的称为佛子了。
「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什么原因称为观世音这种名号呢?这是无尽意菩萨请问,以下是释迦牟尼佛回答。
丙二、双答得名普门示现二 丁一、观音得名三 戊一、加颂总叹行愿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这二句是结集者所说的话。具足微妙相好庄严的世尊,以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因为菩萨用偈颂请问,所以释迦牟尼佛也以偈颂回答。回答中,先总答,后别答。在总答里,「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德行广大。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汝」指无尽意菩萨。佛说:「你注意地听一听,我简略地介绍观世音菩萨的德行。」
其所以名为观世音的原因,是「善应诸方所」。「善」,就是「能」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有能力应化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所以叫做善应诸方所。「应化」,就是「恰好」的意思。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方法,正好和众生的根性相应,没有过与不及的过失,所以叫做「应」。这一定要大菩萨才可以办到,小菩萨则不行,阿罗汉也做不到的,而观世音菩萨能够办到,所以这不是简单的事情。
因为,观世音菩萨住在阿弥陀佛国,他不必离开阿弥陀佛国,就能够同时在十方世界度化一切众生。这需要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才可以做到的,七地以下的菩萨没有这么高的道力,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
「弘誓深如海」,观世音菩萨的修行,已经同诸法实相完全地契合了。我们凡夫学习佛法,就只是说个名字——这叫做戒、定、慧,这叫做真如,这叫做如来藏,然后顾名思义的就这样去分别。可是,凡夫本身对于佛法所说的戒定慧,完全是不相应的。而进一步修行的人,当修行有了境界以后,慢慢的就会有多少戒、多少定、多少慧。但是,这时候与诸法实相的真理,还是对立不相应的。
说到契合,就是指这位菩萨与真理统一了。在圣人无分别的智慧中,没有佛、没有众生的对立差别,没有名字、没有一切相的分别,与真理完全契合了。就像水入到海里面,完全是统一了的,不再「我是我」、「你是你」。而这在阿罗汉也是能做到的,但是阿罗汉还不能够做到「善应诸方所」,原因在那里呢?因为,阿罗汉没有「弘誓深如海」。
「弘」者,广大;有广大利益众生的愿力。观世音菩萨具足了广大的誓愿,要利益众生。「誓」,是发心愿度一切众生。如果发了心,但不一定能做得到,那叫「愿」;所发的愿决定要做到,就叫做「誓」。这当然与道行深浅有关,道力高了,就决定能做到。
前面我们提到,菩萨化现老虎来救度众生的苦难,那就是菩萨心里如是如是想,即如是如是现,怎么想就能怎么现。我们凡夫就不行!或者得了禅定的人,少少有点境界,也可以变现。但是,小小的境界可以,至于广大无边的「善应诸方所」,乃至要同时在十方世界广度一切众生,是办不到的。所以,一定是大菩萨才可以。大菩萨的心与真理相应,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分别的境界,也就是诸法如的境界,怎么就能够「善应诸方所」呢?因为「弘誓深如海」,就是菩萨有广大的慈悲愿力,这慈悲愿力的深刻,像大海那么深。
就以凡夫来说,我们能学习佛法,诸佛菩萨都很欢喜,也感觉到这样已经很难得了。但是,凡夫不论拜佛或读经,做什么事情都是攀缘心,和真如理不相应。不相应有什么不对呢?就是靠不住。不与真理相应的时候,今天可能精进用功,明天也可能用功,或者用功三天,过了三天就懈怠了,或者这个月用功,下个月就不一定,就是靠不住、有变化。
有变化的原因,就是凡夫心里有很多烦恼,而烦恼会障碍修行。所以,凡夫发心修行,一方面要降伏烦恼,一方面要与佛法相应,就是弄得很辛苦。这辛苦,短时间可以忍,久了就是要退下来,会有这个问题。
菩萨与真如理相应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他「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度化一切众生和没有度化一样,所以他那种无分别的境界,是没有执着的。他发的大誓愿与广大的慈悲心,也是与真如理相应的,所以叫「深如海」。深如海,就是与真理相应的意思。
我们凡夫也可以发慈悲心,不怕辛苦的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但是,因为没有与真如理相应,这慈悲心里包藏有爱、有见的问题,不是那么纯净,所以名之为「爱见大悲」。而观世音菩萨那种大慈悲心,不是爱见的大悲心,所以是「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观世音菩萨具有这样的功德,是在不可思议劫以前就成就了的。「劫」,中国话译为「大时」。剎那是时间最短的单位;劫是时间很长的单位,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
我们前面说过,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各有二十个增减。从八万四千岁向下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寿十岁,这是一减;然后再向上增,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是一增。这样一增一减,有经论说为一小劫,也有经论说是一中劫。
这个世界最初成就了以后,就是住劫的开始。住劫中的最初一个劫,人寿是有减无增的。初开始时,这个世界是空的。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人住呢?就是二禅光音天的天人最先到初禅天,然后再到欲界来,这时才开始有人住。而这时人寿特别长,长达八万四千岁,但越来越向下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后来人的寿命最长只有十岁左右,所以说是有减无增。然后再向上增,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一个住劫有二十个增减,因此有二十劫。
二十劫中,最后第二十劫,人寿有增无减;从十岁向上增,增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坏劫就开始了。这时候的人,都修十善法、修禅定;没有人做恶,所以不会有人到三恶道去。地狱里的众生都完全出来了,地狱空了,畜生、饿鬼道也没有了。人间很多人提倡坐禅,很快就得了初禅,然后得二禅、三禅、四禅,人都到二禅天以上,连初禅天也没有人了。这时世界空了,就出来二个太阳、三个太阳,乃至出现七个太阳,世界就起火了,坏劫由此开始。所以,坏劫开始时,大火、大水是破坏这个器世界,而不是伤害众生的。
经上说,在二十个劫中,第九劫的减劫,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寿一百岁左右的时代;而弥勒菩萨,是在第十劫减劫的开始,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
现在这里说观世音菩萨「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有这么高的道行广度众生,不是今天的事情了。有多久了呢?「历劫不思议」,经过的劫数是不可思议的,很久很久前他就能这么广度众生的。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观世音菩萨初开始发菩提心时,曾经亲近侍奉过千亿佛,就是很多很多的佛。「侍奉佛」,即亲近善知识的意思。学习佛法要亲近善知识,与在社会上做人也要有好朋友是一样的。亲近善知识能使令我们进步,同懈怠的人在一起,修行就容易懈怠。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是智慧特别高的人,他有独立的思想,你很难转变他的思想。「下愚」是特别愚痴的人,你也很难教导他,使令他进步。这两种人都不容易改变,其它的人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影响的。所以说,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决定性的。
而我们修学佛法、相信佛法的人,更要亲近善知识。谁是善知识?就是佛!观世音菩萨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乃至阿罗汉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经论上说到:有一位国王,有一头大白象,国王非常爱惜这头象。为什么呢?因为若有敌国侵略时,大白象能与敌军作战,杀敌制胜;不作战时,如果把有罪的人放在牠身边,大象就用牠的脚,一下子把罪人踏死了。所以,国王很爱惜这头象。
有一天,不知怎么不谨慎,这象住的房子被火烧了。临时的,就把象迁到别的地方去。迁到什么地方呢?迁到佛教寺庙的旁边。在那里住了一个时期,这象就出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有罪的人,再放到牠旁边,牠只是用鼻子闻一闻就算了,不再杀人了。原因是庙里的出家人念诵《法句经》时,有「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这类的经文,象常常听闻这样的佛法,心就渐渐柔和,不再那么恶了。
国王知道这情形,心里就不对劲了:「唉呀!这样不可以呀!」于是召集大臣会议,问:「这可怎么办?」这些大臣来了,一看:「哦!原来象在寺庙旁边住,听闻了妙法,所以改变了牠的性格,使令牠慈悲了。那这容易嘛,把牠放在屠宰场边住,牠就会再改变了!」果然,把牠放到屠宰场边以后,看见人杀猪宰羊,牠的恶性又起来了,再有罪人放在牠旁边,牠比以前还恶,几脚就把人杀死了。
象是畜生,牠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人呢?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不要说:「我业障重!我没有办法!」不是的!常常地修学佛法,慢慢的就会改变、就会进步!
如果你说:「我感觉我的烦恼很重啊!我不行,我很难修学戒、定、慧!」不是这样说法。譬如一个人,不给他饭吃,他就没有精神、没有气力;若给他饭吃,有正常的营养,就有精神,就能工作了。人的身体是这样,烦恼也是一样,你不给烦恼饭吃,它逐渐、逐渐的就羸弱下来。
什么是烦恼的饭?想一想就知道了。例如瞋心,当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若给它饭吃,瞋心渐渐就大;如果你能在心平气和,没有瞋心、也没有贪心的时候,多静坐修慈悲观、或观一切法空,你常这样的思惟观察,瞋心、贪欲心慢慢的就会减轻、就会软弱下来,慢慢的就能调伏一切烦恼,使令你有进步!这就是不给它饭吃。
印光老法师的文钞上有一句「业消智朗」,其实这话主要就是说,能够努力使令烦恼渐渐地减轻,智慧就会增长。如果你不肯这样做,老是旧家风,天天给烦恼吃饭,要业消智朗就很难了。
佛灭度后,在华氏城这个地方,有位婆罗门拿着死人的髑髅骨来卖,但是始终没有人买。婆罗门不高兴了,一气之下就宣布:「你们不买这个髑髅骨,我就破坏你们的名誉,我要到处说你们的坏话。其它城巿的人就不和你们做生意了,那肯定会影响你们经济的繁荣!」
这时候,有人想:「谣言止于智者吧!」但是,能有几个智者呢?多数人还是天真的以为息事宁人就好,不要叫他不高兴,还是买吧!其中有佛教徒也来买,态度和非佛教徒不一样!
什么事情呢?他拿了一根铜制的棍子,要求从髑髅的耳朵孔穿过去。若能穿过去,就多给些钱买下来;能穿到一半的也买,但就是少给钱;完全穿不过的,不买!
这个卖髑髅骨的人说:「这脑瓜骨都差不多嘛!你为什么这样分别呢?」
这佛教徒说:「完全能通过去的头骨,表示这个人生前是佛教徒,曾经听闻过佛法,有很高的智慧,是个有道德的人,这样的骨头我可以买。如果穿到一半就通不过去的,这个人也听闻过佛法,但对于什么是佛法,他还不大懂,这也可以买。完全不能通过去的骨头,这是不相信佛教、没有听过佛法的人,这个不买!」这位居士买了以后,就起塔供养。因为所供养的髑髅骨生前有道德、且曾听闻过佛法的原故,所以这位供养的居士死后也升到天上去了。
这看出来,亲近善知识,实在就是听闻善知识演说佛法。而听闻佛法,死了以后脑瓜骨还有这样的分别。
给孤独长者家中,有二只鹦鹉非常地聪明,能听懂人语,也会说话!有出家人到长者家,鹦鹉就会预先通知给孤独长者。
有一次,阿难尊者到长者家里来,看见鹦鹉这样聪明,便为牠们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这二只鹦鹉非常地欢喜,就飞到院子里的树上去,跳来跳去地跳了多少回。但是,夜间牠们没有飞回来,就被进到院子里的野兽吃掉了。二只鹦鹉死了之后,阿难尊者问佛:「这二只鹦鹉到那里去了呢?」佛说:「生到四天王天去了。」
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昼夜;以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寿命五百年。死了以后,就生到忉利天。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一千岁。死后,生到夜摩天。人间二百年,是夜摩天一昼夜,也是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二千岁。夜摩天以上是兜率天,人间四百年,是其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四千岁。所以,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上的寿命是四千年,然后才来到人间成佛。人间八百年是化乐天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八千岁。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人间一千六百年是他们的一昼夜;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一年,寿命是一万六千岁。
佛说:「这二只鹦鹉在四天王天死了,就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寿尽,就生到夜摩天;在夜摩天死了,就生到兜率天;兜率天死了,就生到化乐天;化乐天死了,就生到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又生到化乐天;化乐天死了,又生到兜率天;在兜率天死了之后,乃至展转生到四天王天。然后在四天王天死了,又生到忉利天,就这样一来一回,一共有七回。七回以后,再来人间为人,就到高山修行,得辟支佛道。」
这是给孤独长者家中的二只鹦鹉,听阿难尊者说四谛法以后,就能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
现在说「侍多千亿佛」,就是观世音菩萨初发菩提心以后,侍多千亿佛,也就表示他的多闻,听闻很多很多的佛法了。
「发大清净愿」,善知识亲近得多,佛法也就听得多,那么智慧就会增长;智能增长了以后,就会发清净愿。愿,即志愿;其实就是计划怎么样的学习佛法。「发大清净愿」,是指发了特别伟大、清净的愿力。一般人在学校读书,可能志愿要做医生,为病人服务;或者想要做律师、做建筑师,这都是愿。而现在说的「发大清净愿」,是属于想要转凡成圣、广度众生、弘扬佛法,这一方面的愿。
我们常说「发菩提心」,其实也就是发菩提愿的意思。照常理来说,佛法的学习,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会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愿:「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实在来说,这时候的皈依三宝,也就是发菩提心了,能感觉到佛法是真理:「我不该再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在这世界上流转生死。我要努力地学习佛法,按照佛法的真理去广度众生,成就佛道!」从内心发出这种愿,那叫「发大清净愿」。
《显扬圣教论》上发菩提心有一个成文的仪式。这仪式怎么做法呢?
就是在阿阇黎面前拜三拜,磕三个头,跪下来说:「长老忆念!我名某某,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
「长老忆念」,或说大德忆念,或是乌波陀耶忆念也可以。
「我名某某」,发菩提心者自称己名:我名某某。
「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今日开始,我发了菩提愿,想要得佛的无上菩提的大智慧。为什么呢?
「为欲饶益诸有情故」,因为感觉到世间上的众生很苦,所以我要成佛利益他们,使令他们离苦得乐。
「从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及慧」,从今以后,我修六波罗蜜。
「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切都是为了证得无上菩提、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了无上菩提,我就知道怎么度化众生了。所以,得无上菩提与普度一切众生,这二件事合起来,就叫做发无上菩提心。
「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我现在和这些菩萨在一起出家。
「愿尊证知我是菩萨」,「尊」就是指你面前的阿阇黎,或者乌波陀耶,请您证明我是菩萨!
这个文念一遍磕头一次,共三次,就是发菩提心了。在佛法里面说,发无上菩提心去受菩萨戒,你就得戒、就是菩萨了。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但受菩萨戒时,尊证问:「你发菩提心否?」你答:「发菩提心!」这不算数!必须是你内心真诚的发愿要做菩萨、广度众生,那才能算是菩萨。所以说「愿尊证知我是菩萨!」
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还有一点儿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初开始发菩提心的人,是凡夫的菩萨,还不是圣人。这表示什么呢?表示还不具有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应该还要在文字上学习佛法。如果有一点学问,稍微用用心,乃至演说佛法,很多人都可以办到,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若要得到圣人的智慧,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才能成就。因此,凡夫菩萨还没有成就金刚般若,这时候的发心叫世俗菩提心,就是凡位的菩提心。这还是不行的,还需要努力修行。若成就般若波罗蜜得无生法忍,入了圣位,也叫发菩提心,但这时候叫胜义菩提心,就是圣位的菩提心了。由此而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十地,得无上菩提成佛。
从最初发菩提心,一直到得无上菩提,中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成功。如果细心一点,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初阿僧祇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
天台智者大师解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也是说在凡位发菩提心;但这指内凡位,而不是外凡。外凡也可以真诚的发菩提心,但是这时候因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流动性、浮动性太大,这一念灵明的心一直地向外攀缘——这是好看的、那是丑陋的,老是攀缘那些事情,这样的程度不及格。要到内凡位时,攀缘心轻了,才能念念与道相应。
智者大师的意思是,从内凡位开始才算发无上菩提心。这时候,发心和没发心完全不同。比如我们平常用功,也读经、也念佛、也静坐,但是和人谈话时,有一点不如意,烦恼火就来了,而自己还不能觉悟,总是要继续的辩解:「我有道理!」这是什么呢?刚开始来到佛法里的人,就是这样流动性很大,还没能到达初阿僧祇劫开始的程度。
那么,怎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初阿僧祇劫开始呢?《摄大乘论》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达到这个程度,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初阿僧祇劫开始了。
第一、「清净力」:就是你本身学习了佛法,在你的这一念妄想分别心里面,有佛法的气氛,烦恼一起来,马上就知道,而且能降伏它,使令内心保持清净。保持清净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随时能调伏烦恼,不是隔几十分钟了,还没有觉悟。若能够在烦恼生起的当时就知道,而且有调伏烦恼的力量,不管贪心也好、瞋心也好、疑惑心也好,总是能令自己的心清净:「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境界,我的心要保持清净;别人的事情,别人负责,我自己要保持清净!」你有道理,也是可以讲的,但是要用清净心来讲道理。学习不用贪心、不用瞋心说话,就是不用烦恼讲话。
我们佛教徒应该要做这件事--常常试验自己、观察自己:「我不要用烦恼同人讲话,我总是用智慧、用慈悲、用清净心同人说话,我心若不清净,我要立刻调整它!」你可以试验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到多少。佛教徒若是能多多学习佛法,就会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不要失败了一回,就说:「我做不到!我不行!」不是!终究是会胜利的。「失败了一次不要紧,第二次要胜利;第二次失败了,我第三次要胜利,终究是要胜利的!」你若这样要求自己,你就会成功的。如果根本不注意这件事,那就不行!
所以,清净就是内心里有佛法的力量,能常常地清净自己。你要好好的学习佛法,可以学习《阿含经》,也可以学习《金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维摩诘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论,努力地学习它多少部,你心里面就有清净的力量了。这清净的力量在心里活动,就能常常的调整自己的烦恼,叫它不活动,这是三业随智慧行,叫做「清净力」。
第二、「增上力」:就是特别有力量能帮助你修学圣道的,叫增上力。这个力量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怎么样才能遇见善知识呢?应该要在佛前发愿:
「我弟子某某(自称己名),希望常能遇见佛,遇见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这些大菩萨,也能遇见尊者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同这些圣人侍多千亿佛。」
所以,从这里知道,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非常重要。因此,愿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因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在那里,中国历代的高僧也有很多在那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那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啊!
若到了阿弥陀佛国,要听闻佛法是特别容易的,不像现在要听闻佛法不容易,有语言等种种问题。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间,为了生活,还要想办法赚钱,阿弥陀佛国没有这些问题,修行也容易,完全是与道相应的。所以,亲近善知识是增上力;若自己有清净力,还要遇见好因缘,就是要亲近善知识。遇见善知识的办法,就是要在佛菩萨前多发这个愿,发愿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坚固心」:就是我现在有清净力能调伏自己,而且还发愿希望能遇见善知识。另外,还要有坚固力,就是不受恶知识的影响。恶知识能破坏我们的道业,所以要有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 才能不受恶知识的影响,道心就还能维持住。你还要有这个力量!
众生在生死里流转,这些事情是很复杂的。我们曾亲近过善知识、也曾亲近过恶知识。如果和恶知识特别有缘,他就能破坏你;若无缘,就不能破坏了。你和他有缘,关系是很难割断的,你明知道他不对,却不能离开他,他就容易破坏你。因此,你必需道心坚固、不可破坏,要有这样的力量。如果你内心的清净心力不够,恶知识就会发生作用,那修行就困难了。所以还要有坚固力不受恶知识的影响,你的无上菩提愿、六波罗蜜的功德,才能很坚固的增长。
第四、「升进」:就是常常能使令自己的道心、六波罗蜜功德增长。例如我午前做了功德,道心就增长了一点,午后也做功德,晚间也做功德——今天没有空过,明天也不空过;这个月没有空过,下个月也不空过,天天要使功德增长。如果有一天功德没有增长,就是空过了。
如果具足「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这四个条件,「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就是进入三大阿僧祇劫的劫数之内,第一个阿僧祇劫开始了。凡位有外凡位、有内凡位,这时候也就是内凡的开端。一定要具足这四个条件,三大阿僧祇劫才开始;如果不具足,那还没有开始。
现在这里说,观世音菩萨「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的确是佛法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佛菩萨那么高的道德能力,只要肯努力,我们也有因缘可以成就,佛法就是说出这样的道理!
前面说「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这是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的境界。因为菩萨曾经「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所以他能「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那么,我们也如是从这条路上走,照样这么做──「侍多千亿佛」,亲近佛多,闻法也多,修行也就能增长,也一样可以成就的。
凡夫的时候也可以发愿;但是说「发大清净愿」,这里头还有一点事情。一定要到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见到真理,无分别的智慧成就,这时清净心生出来了,才叫做「清净愿」。清净心,也就是成就无所得的智慧。我们没有得到这种见到真理的智慧之前,心里面有执着,那还不能算是清净。所以「发大清净愿」,既是大愿,又是清净愿,那是指入圣位的圣人,而不是凡夫了。入了圣位以后,并不是一下子就功德圆满了,还要继续地努力修行。经论上说,从初开始发菩提心,要经过一个阿僧祇劫才能得无生法忍。
从经论上看,得阿罗汉道和辟支佛道的人,如果和大乘发菩提心的人对比,阿罗汉和辟支佛用功修行的时间短;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要得无上菩提的时间长。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多努力修行,不是说:「我学显教,学了多少年了,也没有成就,我去念一个陀罗尼,好像很快的就会有成就!」不是的!不管显也好、密也好,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你想要得大成就,都要长时期的用功才可以,没有人能占便宜的。观世音菩萨是「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因此他才能「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广度一切众生的呀!
附录:
共享一些佛教经典、大德开示的电子版(百度云盘):
一,佛经合集(文字,音频)
http://pan.baidu.com/s/1eQiPAYQ
二, 《阿含经》原文及讲解
http://pan.baidu.com/s/1y5rpT
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及注解
http://pan.baidu.com/s/1d56fJ
四, 《僧伽吒经》(原文、抄写板及MP3)
http://pan.baidu.com/s/1dDIchbF
五,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原文及手抄版)
http://pan.baidu.com/s/1hqFUg0c
六, 佛经讲解(大德讲解)
包含:
1,《妙法莲华经》浅释-净慧法师;
2,《愣严要解》-元音老人;
3,《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
4,《仁王护国经讲义》-圆瑛大师;
5,《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宣化上人.
http://pan.baidu.com/s/1i3DkriP
6,《楞严经》-圣宇法师(视频版-158集)
http://pan.baidu.com/s/1gdDpJMj
7,《楞严经》-圣宇法师(MP3版-158集)
http://pan.baidu.com/s/1eQ22vrs
七, 净空法师开示合集
http://pan.baidu.com/s/1xNh3J
八,南怀瑾全集
http://pan.baidu.com/s/1nt16Nm5
九,佛号与施食仪轨
http://pan.baidu.com/s/1gd9kNOB
十,阿含解脱道次第(空海法师)-视频版
http://pan.baidu.com/s/1i3gHhUd
十一,阿含解脱道次第(空海法师)-MP3音频版
http://pan.baidu.com/s/1ntx3ZML
十二,佛教动画-视频版
http://pan.baidu.com/s/1kTnyFJp
十三,佛教动画-MP3音频版
http://pan.baidu.com/s/1eQss9ou
十四,八十八佛高清大图
http://pan.baidu.com/s/1pJ2PZNt
十五,般舟佛号(MP3版:1、2、3小时)
http://pan.baidu.com/s/1kThZzJ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