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80|回复: 47

一切唯心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切唯心造
这个心究竟是什么心?用何词语能够表达得清楚?
以"意识"来表达这心的,成唯心主义;
以"物质"来表达这心的,成唯物主义;
佛教修心修的是意识心;
"楞严经"经文中的"元心"又说的是物质心,此心不生不灭.
究竟要修哪个心?我想这就是净土与禅宗争论的吧.




发表于 2013-12-1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说一切皆是心的幻化。没有说心是物质。

点评

这是你说,那是我说,都不是楞严经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9 09:5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19 09:53
楞严经说一切皆是心的幻化。没有说心是物质。

这是你说,那是我说,都不是楞严经说.
发表于 2013-12-1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山僧_心海 发表于 2013-12-19 09:56
这是你说,那是我说,都不是楞严经说.

你,我,是,非都要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点评

你想见的是哪个佛? 我属于禅宗教众一员,见的是"如来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9 18:04
发表于 2013-12-1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19 09:53
楞严经说一切皆是心的幻化。没有说心是物质。

呵呵,师兄好,说到究竟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分有情无情,哪是方便说。阿罗汉不是能和顽石等无情沟通么?

圆顿教,千佛一如,万法一念,就是这个一念,一个阿赖耶识。所以圆顿教讲,你、我、他,刮风下雨,泥巴瓦块等等万法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变现而已。这个不易悟入,若是悟入,当下证得分真即佛,最少确保永不落三恶道!
发表于 2013-12-19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演程居士和金jin师兄的见解。一切唯心造是唯识学中很大的一个题目。唯识専家几天也无法讲清楚。

点评

是专家,非专家,是名专家. 净土教众修的目的是见佛还是成佛?见哪个佛? 禅宗教众修的目的是见佛还是成佛?见哪个佛? 净土教众很明确的是见"阿弥陀佛",不是成"阿弥陀佛". 禅宗教众不明白他们要见的是"如来佛",不是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9 18:0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3-12-19 17:17
同意演程居士和金jin师兄的见解。一切唯心造是唯识学中很大的一个题目。唯识専家几天也无法讲清楚。

是专家,非专家,是名专家.
净土教众修的目的是见佛还是成佛?见哪个佛?
禅宗教众修的目的是见佛还是成佛?见哪个佛?
净土教众很明确的是见"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
禅宗教众不明白他们要见的是"如来佛",不是"如来佛".
净土与禅宗修的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19 11:05
你,我,是,非都要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你想见的是哪个佛?
我属于禅宗教众一员,见的是"如来佛".
发表于 2013-12-1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宣化上人地藏经浅释(地狱不空)

佛的十号

  三千大千世界以外,所落雨滴的点数,就是甚至于一滴,佛也知道。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位居士问我︰“如来佛和阿弥陀佛是不是不同?”其实阿弥陀如来、释迦如来、药师如来,这每一尊佛的名字都叫“如来”。不是说单这一尊佛叫如来,另外一尊佛不叫如来。

  佛有十个名号,什么叫“号”呢?好像我们人有个名字,然后又有个别号。名字是自己尊长所用的,别号是一般平等的人所用的。号者号(音毫)也。什么叫号?就好像老虎发脾气了,狮子吼的声音,也都叫号。号,声闻于外。因为你这个声名大,一般人都听见了,所以叫“号”,又叫“别号”。这号就是大声叫,有这么一个意思。那么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这是个什么号呢?这叫“仿同先德号”,仿是模仿,就是学以前有德行的人。

  (一)如来。“如”,如无方所,没有一个特定的地方。“来”,来感而现,等“来”感应道交了,而现出来,这叫“如来”。又这如来两个字是“来无所从,去无所去”,也就是无所来,无所去,这叫如来。又“如”是本觉的这个理,“来”是始觉的那个智。以本觉的理,契始觉的智,所以这也叫如来。如来大概的意思是这样。

  (二)应供。就是应该受人天的供养,人间的人应该供养他,天上的人也应该供养他,这叫“应供”。应供也有一个名号,叫“堪为福田号”,就是他堪作人天的福田。福田有自利和利他两种。自利,就是自己研真断惑。什么叫研真断惑呢?研究真理,把疑惑都断去了。自己明白了,再能去教化他人,令他人也得到真理,将疑惑都断了,这是利他。

  (三)正遍知。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正,和外道的不正有所分别。遍,和二乘的不遍有所分别。二乘人,他证到偏空的理,而没有得到遍,所以这是和二乘不同之处。知,是指和凡夫不同之处,凡夫是不知,而正遍知是无所不知。遍知也有一个名号,叫“遍知法界号”。

  什么叫遍知法界号呢?好像《楞严经》上说:“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松直,松树是直的。棘曲,荆棘是弯曲的。鹄白,鹄鸟是白色的。乌玄,乌鸦是黑色的。皆了元由,它们的根本是怎么一回事,佛都知道。乃至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外,所落雨滴的点数,就是甚至于一滴,佛也知道。佛是无所不知,因此得此名号,就叫遍知法界号。

  (四)明行足。明是明白,行是修行。明也就是智慧,修行就是福,福慧双足——福也圆满了,慧也圆满了,这就是明行足。那么明行足的明,又可说有三明。什么叫“三明”呢?就是天眼明,得到天眼通了。宿命明,前生的一切,他都明白。漏尽明,得到无漏了。明行足也有一个特别名号,叫“果显因德号”。佛于果位上,显现出来他在因地所修的德行。

(五)善逝,世间解。善是好,逝当“往”字讲。“善逝,世间解”的另外一个名号,就叫“妙往菩提号”。为什么叫妙往呢?他善到十方诸佛国土,用权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所以就叫妙往菩提号。

(六)无上士。怎么叫无上士呢?因为他把所有的惑都断了,没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没有种种的惑了,所以叫“无上士”。若有惑可断的,就叫“有上士”。无上士也有一个它自己的名号,叫“通伪达真号”。佛知道内身和外境一切一切都是虚伪的,唯独佛乘是真实的,所以叫通伪达真号。

  (七)调御丈夫。调是调和,御是御车。古来的车是用马拉的,要有一个人拿鞭子赶这车,这叫御车。现在驾驶汽车,也可以说是御车。有一天晚间,我说:“驾车就是调御丈夫。”这个调御丈夫,调御什么呢?调御六道众生,都到佛果菩提,到佛的果位上。所以这是最大的一个大丈夫,调御众生,令其了脱生死,超出六道轮回。调御丈夫也有一个名号,叫“摄化从道号”,化度众生,令一切众生都依从修道的路去修行。

  (八)天人师。佛可以作人天的师表,三界的师表。这也有一个名号,叫“应机说法号”,应众生的机缘来说法。

  (九)佛。佛是半梵语,具足来说,叫“佛陀耶”。因为中国人欢喜简单,所以就称佛。佛也有一个号,叫“三觉圆明号”,三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万德备。万德也都具备了,所以就成为佛。

  (十)世尊。佛无论在世、出世间都尊贵,所以叫“世尊”。这也有一个特别的名号,叫“三界独尊号”。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独尊,是指只有佛才是最尊贵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出世的时候,就一个手指着天,一个手指着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上边和天下边,只有佛是最尊贵的,所以第十名号叫世尊,别号就叫“三界独尊号”。

  世尊又有六种的意思:

  (1)自在,佛是最自在的。

  (2)炽盛,好像火,很炽盛。

  (3)端严,又端正又庄严。

  (4)名称普闻,谁都知道佛的名称。

  (5)吉祥,世尊这个名字有吉祥的意思。

  (6)尊贵。

  以上所说,是佛十号简单的解释。 

 

发表于 2013-12-1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一根既解脱,返本还源,返回如来藏性,六根亦都解脱。因有连带关系,元是一精明,因妄执而分成六和合。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能见能闻,包括嗅、尝、觉、知等都如眼中幻翳一样。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如空华一样不实在。闻根既已旋妄复真,翳病完全除掉,根尘亦皆消灭,则本觉之体就恢复圆融清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净极就是觉和所觉都空,寂灭现前,这个时候心光自然通达,自性自然寂然常照,包含虚空。上文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是世界之最大者,但在自性觉海中,犹如一小泡,何况其他所有世界,既能超越世界,了无挂碍,再来看世界,则一切如在梦中的事一样。摩登伽女亦是梦中之人,怎能留得住你呢?梦里人不能牵梦外事啊?
    这是说阿难尊者不能解结超界,只因错用缘尘影事为心,故被根尘所缚,不能解脱。我们现在亦和阿难尊者一样,但尊者已循耳根而开悟成道。我们亦应该学他,快点循这法门来修,希望能早日得道。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犹如世上的巧妙幻术师做影戏一样。中国古代窗户是用纸糊,幻师用驴皮剪作种种人形,用线牵动,从窗户来回行走,舞刀弄枪,表演各种动作,惟妙惟肖。虽然见种种动作,但要从机关上拉动一线,才能走动。息了机关,就什么都归寂灭,因一切幻术都是无体性的。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六根亦和虚幻影戏一样,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元本是一体,而分作六种作用。如果一处能返本还源,得到解脱,其他六处都不起作用。所有的前尘污垢亦都应念销灭;就能成就本来的妙明真心,性净明体。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如有些许微尘未尽,尚在诸学地位,都要赶快破尽,直到生相无明都破尽了。这时候,明到极点,就是如来的本体。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要破尽了,才能成佛道。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在法会的大众和阿难,都要旋转你们的倒闻,不再向外驰求,回来反求诸己,反闻闻自性,自然能复性归真,成就无上道果位。故耳根最易修,最易成,实在是圆通的法门。
    既然圆通实理是修闻性,那闻性是怎样修呢?我们现在参禅,就是修闻性,不要打妄想,要制心在一处来参话头——“念佛是谁?”绵绵密密,甚至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是错过!这个是什么?就是念佛是谁。用心来念,用耳来听,听来听去,使心神和闻性都溶归一处,不再向外分散,东跑西跑。只是流光内注,反闻闻自性,功夫久了,自然会成就。故大家要集中精神来修,不要错过!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这是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证入涅槃门的一条妙修大路。过去诸佛亦从这门路而修成就,现在诸菩萨,虽未成佛,但亦已得到圆满寂明,未来的修道人,亦应该依这耳根法门来修,不单单诸佛和观世音菩萨,就是我(文殊师利菩萨)亦是从耳根反闻而证圆通的。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我诚诚实实地来答佛所问,诸法门中,何门最易成就?同时为救末劫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亦为声闻缘觉诸小乘人,要回小向大,勤求无上菩提,成就究竟涅槃心。唯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为第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其他廿四圣所修法门,都要仰仗佛的威神力加持,才得舍弃尘劳,成就佛果,故不是一般普通初学者所能修。同时对于深智如普贤、弥勒、舍利弗等,当然相应,但对初学浅智的人是不同说法的,只有耳根,人人现具,深浅可修。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顶礼佛,藏即法,无漏不思议即贤圣僧。廿五位圣者皆证无漏果位,及不可思议神通。即是顶礼佛宝、法宝、僧宝,原三宝加被未来一切众生,对这个耳根法门不生疑惑。这法门既易修,又易成,是堪以教阿难以及末法一切堕落众生,只要循耳根法门来修,就会超过其他法门而速获圆通的。所以凡要修楞严正定,真实心的要诀就是这个耳根法门。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这时阿难尊者及在会大众,身心了然明白,得到佛及文殊菩萨的开示,知道成佛证入菩提及大涅槃的道理。譬如远游他乡,还未归来,但现在已明白回家的道路。这是说阿难尊者及诸大众,虽未证无漏果位,但已明白怎样修证无上觉道的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整个大会群众,天龙八部鬼神,有学罗汉,二乘缘觉声闻,以及一切初发心菩萨,总共有十恒河沙这样多,都悟得本有真心,远离一切尘垢,得到法眼清净。这即是“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听了这篇偈颂,就成就初果阿罗汉。还有无量无边众知,同时皆发无可比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大菩提心。

发表于 2013-12-1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心的功能--了别六尘万法,就算能做到一切放下、心念不起,,还是意识心。----《大乘起信论义疏》卷1:「意、意识转故七、六识也。真识是其神知之主集起所依,义说为心。妄识总对一切境界发生六识,义说为意。事识依意,了别六尘事相境界故名意识。......分别事识者,六识之心,以能分别六尘事,故名分别事。即此六识随六尘转故名转。」(CBETA)

点评

没有意识心去分别,大乘经就无法让教众去认识到元心的存在.楞严经不就是以有相心说无相心的吗?我见如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9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茅山僧_心海 于 2013-12-19 22:28 编辑

此为他说,非佛说.
可看过"佛说陀罗尼经"?
发表于 2013-12-1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12-19 23:06 编辑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收藏人:演程居士图书馆


2013-12-19 | 阅:1  转:37  |



明上座者,自性也---慧明问法

慧能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屏」的意思原来就是屏挡,把它挡起来。屏风你知道吗?屏风就是挡起来的意思。这个引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身有「六入」对吗!然后外缘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六入」跑进来,对不?那现在不要让它跑进来,把它挡住「屏住」,挡住让外面的「六尘、六境」统统不要进来,所以要「屏」,把它挡住之后就「息」就停了,你把它挡住它就停了,对吗!所以挡住,息止「诸缘」,「诸缘」就是外面种种的外缘,种种的外缘全都把它挡起来,不要让它跑进来。「勿生一念」不要出生任何一念,内心要让它清清楚楚,统统都没有杂念,心中统统都没有杂念叫「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这样我才跟你说,跟你说法。「明良久」这明就是「惠明」,惠明良久,良久就是很久,惠明就这样屏息外缘,就在打坐,就在打坐净心,心都静下来「勿生一念」,经过很长的时间。慧能我才告诉他,才向他开示,开示什么呢?「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这句话非常的重要,怎么重要呢?现在先向你介绍这个「心」,我们假设这样,心的最外面最上面一层是「前五识」,然后在下面一层是「第六识」,再下面一层是「第七识」,最下面一层叫「第八识」,前五识就是就是根据五尘境界、吸收五尘境界而成的,所谓的「五尘落谢的影子」。那个五尘的落谢的影子是怎么来的?是眼根吸收色尘,然后耳根吸收声尘,这个眼根吸收外面的色尘,就在我们内心有一个「影」,像摄影一样,跟摄影一样,这个「心板」跟那个软片(胶片、底片)一样,底片一样,然后这眼根就好象快门一样,经过这个快门,然后吸收外面的色尘,然后在我们这个心板上面,就有一个外象的影子在上面,譬如说照这朵花,如果眼睛对这朵花,那心里面就有这朵花的影子,这就是「摄受」,眼根摄受这个色尘,眼根摄受这一朵花,然后心里面就落谢一个影子,这个是花的影子,然后那个影子只是色尘的影子,有一个影子而已。所以眼根摄受色尘,这叫「根尘和合」,在唯识学里面称为「根尘和合」。「根尘和合」以后,然后就生出一个「影像」,但是光是这个影像没有用啊!那个心里面自然马上就会同一个刹那,就会生出一种「分别心」来,然后去分别说,嗯、这个影子是什么影子?我所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一朵花。所以这眼根摄受外尘,摄受这朵花的影像以后,就在心里面有一个影像,然后心里面就去分别这个影像,然后就「觉知」,所谓的「识别」,识别说「此物是一朵花」,这样就是「前五根」摄受「五尘」,(即)「眼耳鼻舌身」摄受「色声香味触」,「五尘」在心里面有这个影子在,但你要注意这只是「影像」而已,所有「外尘」在心中都变成一个「影像」,并非我看到花,然后我就把那朵花装到我眼睛里面,再装到心里面去。不是这样的,对吗!要不然你装一朵、我装一朵,其实只有一朵而已嘛。但是一朵花每人都可以装进去,对不!而这中间又没有冲突。你看,很有意思吧!虽然没有冲突,但是你装的花跟我装的花又是同一朵花,实在是很奇怪。所以同一朵花可以给无量的人受用,是不是?所以同一朵花每个人都可以把它带回去,装在心里面、装在眼睛里面,然后装在心里面带回去。这个就是「摄受外在的影像」,那「五根」摄受外面「五尘」得到的影像,然后心里面又产生那个「识」。所以眼根摄受色尘的时候,就产生「眼识」,「耳根」摄受声尘的时候产生「耳识」,这样懂吗?然后这产生眼识的时候就是分别什么?第一道的分别,因为分别分很多种,这「前五识」就是最粗浅的分别,就象分别说「这是一朵花」,还是看到一个人说「喔!这是一个人」;还是看到一间房子说「喔!这是一间房子」,这样而已,然后看到一间房子的时候,心里就有一个这房子的影像在心里面,对吗?但是还没有再进一步分别,若再进一步的分别,那就再根据这个前五识的影象,再进一步去把它分析,然后看到一间房子说「喔,这是一间房子」,看到一间房子心里就有一间房子,就分别「喔,这是一间房子」,但是又在几乎同一刹那,又会再产生「第六识」去分别他说,「喔,这是什么房子?」,「喔这,这是日本房子」、「还是洋房、还是高楼大厦」,这样区别,是再进一步的分别,这就是第六识,由「前五识」的资料作再进一步的分析、比较、研究产生的结果,就是第六识的分别(功能)。那第六识分别,不但是说再进一步分别说,这是大房子、小房子、日本房子、中国房子、乃至于还会分别说「噢,这一房子很漂亮,那一幢房子很丑」,「种种的价值判断」,就是从第六识的分别中一连串这样下来。这个第六识之所以产生种种的分别,是根据什么呢?外则根据外面的资料,内则根据第七识,外面根据外面资料是「前五识」,里面根据「第七意识」,所以外靠「前五」里面靠「第七」,因为它处于中间嘛,这样懂了吗?所以这「第六识」是这样子,它一方面要靠外面的前五识,一方面要靠后面的、这个底下的第七识。为什么?因为光是它本身的话,没有办法作分别,能够做这些微细的分别都是根据外面的资料以及第七识。现在介绍「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我执」中心,又叫「末那识」。那这个「我执」怎么来的?这个我执有两种,第一个是「分别我执」,第二个是「俱生我执」两种。「分别」与「俱生」,那「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意思,就是父母刚生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个分别的能力,这个叫「俱生我执」;另外「分别我执」呢?就是一切的后天的,譬如说文化、教育,教育又分两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还有社会环境来教我们分别的,这个教做「分别我执」。所以「我执」就有这两种,「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那根据这两种我执,然后再来产生第六识的分别,所以第六识的分别心表面上看来只是分别心,事实上它里面就包含了「我执」。你如要了解这个「不思善,不思恶」,要真正的了解,就要(先)了解这些。

「前五识」吸收外尘的影子,然后我们就得到那个印象,譬如说看到一个人,噢,这是一个人,就可以分别知道这是一个人,不是一条狗,也不是一头牛,人就是人,对不!也知道是男人、还是女人。那进一步呢?根据这个资料,马上下一刹那就起了「第六意识」,「第六意思」再去分别说,这个是日本人、还是黑人,是漂亮、还是不漂亮,美丑,也就是加上所谓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美丑、是非、善恶就是从这「第六意识」来的,然后再由「第七意识」再起爱憎之心,喜欢或讨厌从第七意识来,第七意识所起的这个喜欢或讨厌,是从第六识所分别的分别是非、善恶、美丑、高矮、胖瘦等等,这些分别(从)第六意识(产生),所以越来越微细,这样子。那么我们一般所说的「思想」是指什么?都是指「第六意识」这里。「第六意识」里面就分别,一切善恶、是非、美丑统统是「第六意识」在分别的,这「识」的意思就是「分别」的意识,即所谓「识别」。
再接下来,介绍这个「不思善,不思恶」(的「思」),这个「思」在唯识学里面就是「思心所」,就是五种「遍行心所」里面的「触、受、想、思、作意」的「思心所」。什么是「心所」呢?就是「心的作用」叫做「心所」,即「心所有法」。一切「心的作用」里面都有这五项,所以叫「遍行」,普遍都有这五项就是「触、受、想、思、作意」,所以「思」是「心」的一个作用。

而「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指不用这「第六意识」去「思维」。困为「思心所」是「行蕴」所摄,「行蕴」的意思就是「迁流造作」,依于「我执」,跟「第六识」的分别同时而起。
现在再复习一下这五、六、七、八识。(首先)「前五识」的作用呢是「取尘」,就是「取外尘」。(其次)「第六识」的作用是「分别」。(最后)「第七识」因为是行蕴「造作」,「造作」以及「执著」,所以我们人如果会很执著的人,就是他那个「第七识」很强、非常强。不过一般来说呢,没有修行的人都是「第七识」很强,都是很执著的,他说这样就是这样,如果别人讲他也不听。(再说一次)「前五识」(的作用)是「取尘」,吸取外尘;那「第六识」是「分别」的作用;「第七识」是「造作」、或是「执著」的作用。
「不思善,不思恶」这「思」已经介绍了,「思」就是「第六意思」的分别作用,这个第六意思是根据前五识跟第七识,然后取种种「外尘」这样来「思维」。其次谈「善恶」。我们现在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善恶」是什么?一般所说的「善恶」,就是说「道德标准」,对吗?有人说「如果不思善恶,那就变成没有善恶了」。不是这样,那是一般所说的,如果你要成佛或者说要开悟,就要超越一般的这种事情,就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因为怎么说呢?什么叫善恶?所谓的「善恶」是,有一定的时间跟一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方里面,然后在一定的人里面,以及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里面他的一个标准,那个叫做「善」或是「恶」。譬如说一定的时间,十八世纪的中国,十八世纪的时候,一定的地点「如中国」,然后中国又可以分很多种,可分为中国南方,中国北方,中国中原,那标准又不一样了,对不?然后「一定的人」是怎么样的人,男人还是女人,读书人,还是做工的人,他的标准也不一样,一定的社的背景、文化背景,那些都是有一个一定的(标准),那如果超过这范围以外,他的「善恶」就不一样了。譬如说同样是十八世纪那时的人,中国人跟印度人所想的,就不一样了,对吗?中国人与英国人所想的也不同,「是非善恶」统统都不一样,譬如就以美和丑来说好了,我们十八世纪的中国,女人「緾足」很漂亮,「三寸金莲」说叫做漂亮,但那是很难过的,不能走路了,是不是?譬如说十九世纪的时候,在非洲的女人,有的在鼻子上穿洞,对吗?好像是牛鼻子穿洞,两边再放上珠子,说这样很漂亮,古代我们山地同胞,脸上都有彩画,说这样很漂亮,如果我们看说那是番子,哪会漂亮,对吗?所以美丑标准就不同了,连是非善恶也在里面,如果女人没緾足,大家会说那是野女人,所以这就是「是非」跟「善恶」都有一个时间性,也有地域性,也有民族的不同就不一样。所以「是非善恶」没有绝对的。譬如说同样是佛教徒,我们中国人就要这样穿(僧衣)(师父指着自已身上的衣服),如果不这样穿,大家都攻击你不如法,对不对?所以在中国的出家人都要按这样子穿。那如果住在中南半岛的出家人,他们穿衣服又不一样了。所以中国出家人穿外国出家人的衣服就感觉很奇怪,对不?怎么讲呢?因为你是吃中国信徒的饭,所以就要穿中国佛教徒的衣服,这样才对。而如果你去泰国,那你就穿泰国的衣服,也没关系,但中去泰国,又是穿中国出家人的衣服,也是可以啦!因为你是外国人嘛!对不?但是你跟人家共修呢,那就不一样,你如果去住在别人的寺庙,要跟他们共修,要跟他们学习,你就要跟他们穿一样啦!同样的,外国出家人要来跟我们中国人学习,他也要跟我们穿一样才可以,要不然你要来学习,结果你故意跟我们穿不一样,这样不行的。所以,这个「是非善恶」要有一个标准在的,那个标准每一个时间和每一个地方,所有的人全都不一样,甚至于怎样呢?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

所以修行人他有一个标准在,但是他依照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标准,但是为了慈悲的关系,所以他们随顺众生。众生说是「善」,他也会说是善,他不会(故意)跟人唱反调。就是说,人家说是对,你就故意说「不对」,他就不会这样。因为不须要跟人家去辩论这个事情。你如果知道比较高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六祖大师现在所讲的「不思善,不思恶」,这是怎么讲的?这是超乎凡夫所说的「善恶」的境界。但是这个超乎凡夫所说的境界,并不是说就「没有善恶」,你懂不懂?而是怎么样?而是不执着「善惡」,这样子!「心」无执着。因为了达一切善恶都是有一个时间、地域、人、事、物等等,因这些标准有所不同。所以这个修法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但是又要回到那一个「心」的作用,因为我们那一个心本来是清净的,对不对!本来也没有什么「善恶」等等。但是因为吸收了外尘,然后去分别那个外尘,就好像你打电脑一样,把资料打进去以后,然后再用资料处理去处理那些资料,资料打进去以后那个就是「前五识」,里面就有资料了,对不?然后再去分别的时候,就是去处理那些资料,那就是「第六识」(的工作),以及第七识的作用。所以,本来这个「心板」上是一片清白的,没有这些所谓的「是非善恶」等等,这些影像都没有。所以现在为了要令你体验出你这个心的「本来的情况」,因此六祖大师就叫他(慧明)说「不思善,不思惡」,那么正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时候,于是这个「心」就会怎么样呢?即所谓的万缘放下。因为你在思索一切善恶的时候,你的心很忙碌、乱想啊!而现在就不根据任何一点点外缘,这就叫万缘放下,也就是所谓的「止心」,「止息妄心」。所以那个「不思善,不思惡」,换一句话讲就是「止息妄心」。但是我们在佛法里面常听到「止息妄心」,那要怎么样止法呢?(就这个问题)六祖就开了一个方便,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在这个时候你不要去管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全都不要去管它,也不要去想它,这样子。然后「正与么时」,「正与么时」就是刚好那个时候,正好在那个时候,「与么时」就是「那个时候」,这是唐朝那个时候的白话,就刚刚好在那个时候。什么时候?就是「你都没有想善,也没想恶」的时候,这没想善恶。「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什么?就是「止」(止息分别心,六识心息),那「正与么时」呢?「正与么时」就在那个时候,禅宗又有另外上句话就是「当下」,你「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当下,「那个当下」或「那个当口」。因为「不思善,不思恶」是「止」,而「正与么时」呢?就是「观」,「正与么时」就是「观」。那是怎么「观」呢?现在我们打一个比方,(如)「云过月」,你观你这个「心」好象月一样,好像月亮,即所谓「心月轮」,这也是密宗的观法之一,你观你的心好像一个心月轮,那你种种的烦恼就好像什么?好像乌云,乌云经过月亮,这样子。所以你那个心是一个「明月轮」,然后种种的「烦恼」以及「思维」都像黑云过去一般,「黑云」从你的这个「心月」上面过去,这样子。那个黑云在经过的时候,有时候黑云比较浓,有时候黑云比较不浓,那中间也有间隔,对不?然后你就这样「观」,你光是一心澄净地「观」。「观」什么呢?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然后观你那个「心」就像月轮一样。但是你虽然这样澄心啊!但是,种种的妄想杂念还是很多,那「妄想杂念」就好像「乌云」,好像乌云一般这样飘过去,但是你不要云管它那些「乌云」,你也不要管它是哪些「乌云」,是什么样的「乌云」,反正就是「乌云」,反正「杂念」就是「杂念」(你不用云分别它),这个时候你就光是「观」,而不云分别,光是「观」而「不作分别」,因为你平常会想说「喔,我这杂念,是在想以前杀生或是现在想我过去跟某人吵架等等,种种杂念,有很多啊」,通常你会去观察,会去思维那一些杂念,但现在六祖大师,所告诉我们的这个方法「不思善,不思恶」,(觉知)杂念是有,没有错,但是你不用去管它,你就光是有如退一步看你自己的心,这个就是「观心法门」。

你坐在那里「不思善,不思恶」,然后你那个「心月轮」上面种种烦恼、种种杂念就好像「乌云」一般,飘过心月,(你不用去分别)那些「乌云」是什么样的乌云,是黑不黑、浓不浓,你都不管它,就是看着乌云就对了。如此,你很客观地观察你心上的那些「乌云」、那些「杂念」,而不作任何分别。因为客观地「观」着那些乌云,而不作分别。可是那些「乌云」(之间)是有间隔的,譬如在这片乌云过去,另外一片乌云上来之前,中间有一个空隔,对不!(烦恼与烦恼之间有隔)两片乌云中间露出一个空隔的时候,那时候月光就会透过来,对不?好!那空隔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正与么时」。这样听懂吗?这还要带点表演才行(师父作动作),「不思善,不思恶」就在(没有乌云的)那一刹那间「正与么时」,你就会看到什么?看到月亮。你就看到月亮了,「喔!原来月亮就是长成这个样子」!圆圆扁扁的、而且光亮的。「正与么时」是什么?就是所谓的「灵光一现」。你在观观观观的时候,喔!突然这个烦恼跟烦恼中间停止的时候「正与么时」,你看到那个灵光一现,也就看到了你那月亮、「心月轮」的本身。

那么所谓的灵光一现或是「灵光独现」,是因为烦恼止息(才能乍现),对不!但是因为还在凡夫地位,所以烦恼总还会有,可是烦恼与烦恼中间都会有间隔,甚至还有烦恼薄一点的时候,那时(心中的)乌云就没有那么浓,因此你还是可以矇矇眬眬地看到你那个「心月轮」。那就是所谓的「灵光独现」,也就是所谓的「现前」,即「真如现前」。

你若看到(真如)的时候,那个时候因为是「现前」,所以就叫做什么?就是看到真如现前。而真如就是「本性」对不?因此你就看到「本性」了,也就是所谓的「见性」。
但是这个不可乱讲,你不要今天听我这么说,明天你去做做看,然后就跟人家讲「耶,我见性了哩」!那你就惨了。没那么快啦。你看到的也许只是「幻象」,你看到的也许是你自己妄想的,因为那个「见性」不是一个物质,不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不是真正你眼睛看得到的东西,那是「智眼所见」,智慧之眼所见的,智眼所见。所以你不要看看看看到就说,我「心中这里好象会发光呢」!那是不对的。

「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中那)是「那」个,这是肯定词,就是英文that,那一个就是「明上座」,「明」就是慧明,慧明上座「您」的「本来面目」。所以这整句来说,你如果没有用「六识」的妄想分别去「思善」或「思恶」,也就是说不去思维「善」或是「恶」而「超乎这一切善恶(的)一切凡夫分别境界」的时候,就正在那个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丝「灵光独现」,那时候你所看到的那个「灵光独现」(明明朗朗)的那个境界,就是「慧明上座您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你的「真心本性」所现出来的境界,那就是「见性」。
「慧明言下大悟」。慧明上座听了六祖大师的开示之后,马上就「大悟」了。
经文:〖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若汝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慧明虽在黄梅,实未醒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暧自知。今行者即慧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慧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看到这里。

这慧明上座他就大悟,就又问说,「上来」,这个「上来」不是「从上以来」(从古以来),有人解释说是「从上以来」,不对的。这个「上来」就是「您上面所开示的」(或上头),就是我们在作早课时有回向说「上来现前清净众」的那个「上来」。你刚才、你上头所开示的「密语密意」,怎么说「密语密意」呢?因为这个「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如果没有好好地解释,一般人是不会听懂的,对不对?这样就好象秘密了,是不是?也因为好像「秘密」,所以又叫「密语」。那密语中间包含了很深的道理在里面,所以又叫「密意」。而这正是禅宗里的秘密(密诀),大家要注意,不是密宗才有秘密,「禅宗」也有秘密呢!禅宗也有「密法」呢。退一步讲啊,禅宗里面的「密法」才是真正的「秘密」。怎么讲呢?因为它都公开给你看,大家都可以看,结果都看不懂,对不?这才是真正的秘密。如果像密宗是说你不能看,不能看所以是秘密,对不?因那是秘密啊!但那是说密咒,「咒」是秘密。而禅宗(的秘密)并不是「咒」,是有意义的,虽是有意义的,而你就是看不懂,那才是真正的「秘密」了。所以这个是真正的最「深密」。

这个「明上座」就问说,您刚才所开示的这个「密语密意」以外。「密语」就是刚才所讲的那句话,「密意」就是可能接下来六祖大师有跟他开示,那是什么意思,以及要怎么修,他才能开悟,并非只说了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说完,他就开悟了,不是这样子,六祖有再解释看要如何修行,他才开悟。所以(问)除有此「密语」以外,还有其它的「密意」吗?「还更有」就是还有其它的「密意」没有。意思就是说你刚教我的这些,这是很秘密的,就好像是绝招,对不!「除了这个之外,你还有其它的绝招吗」?意思就是说(师父)你可不要留一手,你还有的话,快点全部都教我。

点评

看来还是需要用楞严经的经文来交流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9 22:5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jong2266 发表于 2013-12-19 22:22
意识心的功能--了别六尘万法,就算能做到一切放下、心念不起,,还是意识心。----《大乘起信论义疏》卷1:「意 ...

没有意识心去分别,大乘经就无法让教众去认识到元心的存在.楞严经不就是以有相心说无相心的吗?我见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19 22:40
[/td][/tr]

[/table][/td][/tr]

看来还是需要用楞严经的经文来交流了.
发表于 2013-12-1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山僧_心海 发表于 2013-12-19 22:54
看来还是需要用楞严经的经文来交流了.

离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讲明心,开悟无有是处。

点评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0 10: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12-19 23:08
离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讲明心,开悟无有是处。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楞严经卷六)
如下我见:
以上经文叙述了观世音菩萨是如何成就的.
在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这两个"殊胜"是什么呢?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那么,此处"佛如来"与"如来佛"是不是一个概念呢?"如来"是不是"",""是不是就是"如来"?
我们再看下面的叙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此处"观音如来",是"观音佛"还是"观音菩萨"?
此处"世尊"是"佛如来"还是"佛陀"?
所以我认为
1. "如来"是"佛"名,佛名如来.
2. 如来是圆的,如球一般.从不同的方向都可以有一"应".
3. 如来无处不在.十方三世皆如来.无论你意识得到与意识不到,如来都存在在你周围,包括我们能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无限虚空;存在在你身内,微妙到你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
4. 观世音菩萨此处只说了"",没有说"".因此观世音菩萨只有三十二"应",不能全"应".
5. 此处"世尊"是"佛陀",即带来佛经,讲佛旨解佛义的一个佛."此佛非如来,是有来,故有去".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发表于 2013-12-2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山僧-心海师兄,戏论非戏论是名戏论,拿很高深的真心实相来解释分别妄想心,不是很矛盾吗?拿已证的境界来讨论现实的问题,会有结果吗?
海云继梦法师说法,能将高深变为平白,但是一说下去就是几百小时,实在受不了。看演程居士师兄讲法就很好,单刀直入,痛快解决问题。

点评

解经交流是为了"明了"认知的不同,差别在何处,有何矛盾? 如果能够单刀直入并且痛快地解决问题,让众生都理解与接受的话,佛何须出那么多经典让众生传承? 我非法师,无法可说,只是从自己的认知能力上来解经文.如果能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0 13:0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3-12-20 11:29
茅山僧-心海师兄,戏论非戏论是名戏论,拿很高深的真心实相来解释分别妄想心,不是很矛盾吗?拿已证的境界 ...

解经交流是为了"明了"认知的不同,差别在何处,有何矛盾?
如果能够单刀直入并且痛快地解决问题,让众生都理解与接受的话,佛何须出那么多经典让众生传承?
我非法师,无法可说,只是从自己的认知能力上来解经文.如果能让教众获益,则为功德,如让教众受害,非我所愿.此心如来尽知.
发表于 2013-12-2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与修行一样,有层次的不同。读经是自利利他,论战要少点好。
禅是需要智慧的,初学禅时与同修多探讨好。
我喜欢读经,喜欢禅的智慧。我是初学。请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6: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