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以戒为师

[其它] 转《优婆塞戒经》浅释(勘误版)--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汝能如是至心歸依於三寶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人歸依於三寶者,是人則為施諸眾生無怖畏已。若人能施無怖畏者,是人則得優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諸眾生無怖畏否?或言能者,複應語言: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呵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舍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生,複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瓜,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舍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饑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
  "善男子,若複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舍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外物一切資產減少。"
  "善男子,若複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鬥諍,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所呵責,人不樂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臭爛。"
  "善男子,若複有人樂為邪淫,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于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淫現在惡果。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是五惡法,汝今真實遠離不?"

皈依佛以后,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皈依法以后,宁舍身命,也不依于外道典籍;皈依僧以后,宁舍身命,也不依外道邪众;这样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宝。有的人今天觉得念佛挺时尚,就去皈依;明天又看信天主教挺好,就到教堂去做受洗,这不是真皈依。还要知道有五种事,若做了就不能皈依增长财命,分别是乐杀、乐盗、乐邪淫、乐妄语、乐饮酒。这五事不能戒掉,就不能给做皈依。身体好是前生不杀生的缘故。要懂得因果,用因果去开示一些事的前因后果。如果一个人好偷盗,不但不留善名声,而且钱财也容易被散失掉;生时父母妻儿都跟着担心,还殃及社会及普通百姓,周围很多人跟着受报。妄语、恶口也是有业报的。饮酒,喝醉了觉得自己比谁都大,业报也重。邪淫更是如此,一是名声不好;二是下生要堕畜生道受报,皈依的人犯了邪淫,最好的也要堕落龙道,邪淫重的脱生到鹿、羊、鸳鸯等。破重戒的人,还要堕落地狱。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應作。何等為四?為貪因緣,不應虛妄。為嗔恚、癡、恐怖因緣,不應虛妄。是四惡法,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所不應遊:屠兒、淫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如是五處,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複有五事,所不應作:一者不賣生命,二者不賣刀劍,三者不賣毒藥,四者不得酤酒,五者不得壓油。如是五事,汝能離不?"

受优婆塞戒以后,不为贪因缘、虚妄因缘、嗔恨因缘、恐怖因缘所牵引。遇到这些因缘的时候,要躲开才行。受了优婆塞戒以后,有五种地方不应该去,一是屠宰场;二是有卖淫女的场所;三是酒馆;四是国王或当权者处;五是外道场合。没有定力,就不要到这样地方去。还有五种事不应该做,一是不卖生命,有生命的如鸡、鸭、鹅、狗、鱼等;二是不卖刀剑,即杀生的工具;三是不卖毒药;四是不得造、卖酒;五是不得榨油,榨油时会把豆子里的小虫子压死。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複有三事,所不應為:一者不作羅網,二者不作藍染,三者不作釀皮。如是三事,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複有二事,所不應為:一者樗蒲、圍棋、六博,二者種種歌舞、技樂。如是二事,如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近:一者、棋博,二者、飲酒,三者欺誑,四者酤酒。如是四人,汝能離不?"

受优婆塞戒之后,还有三种事要注意,一是不做罗网,捕鱼网、捕鸟网等;二是不开染坊,因为对环境有污染;三是不做皮活儿,真正修菩萨道的人都不穿皮衣、皮鞋、不扎皮带。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还有两种事不能做;一是赌博;二是种种歌舞伎乐,容易得意忘形,一欢歌一笑语,容易放逸。受了优婆塞戒以后,有四种人不能亲近;一是爱赌赙之人;二是好饮酒之人;三是说话不实,好欺骗他人的人;四是造、卖酒之人。不但自己不去做,而且还要远离这些人。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應作。何等放逸?寒時、熱時、饑時、渴時、多食飽時、清旦、暮時、()時、作時、初欲作時、失時、得時、怖時、喜時、賊難、谷貴時、病苦、壯少、年衰老時、富時、貧時、為命求財時,如是時中,不修善法,汝能離不?"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餘一分,藏積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受优婆塞戒以后,不能放逸,在寒时、饿时、饥时、渴时,清晨、暮落都要念佛都摄六根,静坐、修行善法,而不是“今天天冷了,不坐了”“渴了,喝口水,今天不坐了”等等。喜时、难时、病时、壮时、老时,不要让这些影响修行,得按照功课来。受优婆塞戒以后,还要学会如法求财;就是正常收入,不能偷抢骗,不能收受不正当途径来的钱财。得来的钱要分四份,一份供养父母、眷属;二份如法留作本钱;三份用作积蓄;四份用于布施、供养,或其它机动用途。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付,汝能離不?"

受优婆塞戒以后,财物不要寄放四处;一是不要放于老人那里,年岁大的人看守不住,另外要有个三长两短,财物有争议,说不清楚;二是远处,容易照顾不到丢失;三是恶人处,众人眼里的恶人,随时会对任何人的财物下手;四是有大势力、比谁都横、比谁都厉害的人,可能随时为贪财而翻脸不认账。

"若言能者,複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說。是四惡人,汝能離不?"

受优婆塞戒以后,还有四种恶人应该远离;一是乐说他人过失,张口就说是非;二是乐说邪见,这种人不说正知正见,说的都是与道不沾边的大话、空话、闲话;三是口软心恶,就是口蜜腹剑之人;四是多说少做之人,做了一分,恨不得说到十分,信佛的人都应该缄言积德,说多了没做那么多,此为不实之人。这四种恶人应该远离;同时,自己也不要成为这样的恶人。

 "若言能者,應令是人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複應至心觀其身四威儀。"
  "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大德僧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滿六月中,淨四威儀,至心受持淨莊嚴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說,僧若聽者,智者複應作如是言:善男子,諦聽!僧已和合,聽汝受持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終當墮三惡道中。善男子,優婆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雖受五欲,而不能障須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為不可思議。汝能憐湣諸眾生故,受是戒不?若言能受,爾時智者次應為說三歸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受三歸已,名優婆塞。"

如果受优婆塞戒以后,都能依戒去行,应该满六个月,就能接近善知识,行住坐卧都无过失之后,才够得上受优婆塞戒。若欲出家须观察满半年,合和众僧满二十人,合和指的是六和。其中两种分法,一是慈心与身合,慈心与口合,慈心与意合,上座与下座合,持戒与清净合,漏尽与智慧合;还有一种是身合、口合、意合、戒合、利合、见合。总之,过去要出家必须得二十人都说行才可以,加上大德观察的半年,才给授戒。受具足戒以后,持戒修行,从发心修行到证果的过程中,多少劫期间都不能有违犯。违犯了就很难得到果位,漏小了及时忏悔还有可能证得果位,漏大的肯定证不到。

如果知道周围哪位同修有果位,不要给有果位的人设置一点障碍,说“我来考验考验他吧。”不要这么想,我们没有考验他的资格。这样生心,是给他增德了,但把自己考验完了,会把自己考验到地狱去。他是一果罗汉,只有品级比他高的二果、三果、四果罗汉和菩萨能考验他,让他道业增长。考场上的学生能考老师吗?低于他的人没有考他的资格。他是师父,我们知道什么说什么,不要有考他的心,一考就有地狱业报等着。

"爾時,智者複應語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如來正覺,說優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名優婆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若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意授。"

受优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多或少,或有满分;就是说受戒之后的受持有多有少。人一旦受了优婆塞戒就应该同时先受三皈、后受五戒。有的人受戒之后饮酒了,少了一分;没几天又邪淫了,再少一分;不几日又杀生了,再少一分等等。受戒之人受戒之后应该受满分,受几戒就持几戒。在家人(男众)受持八戒,也可以具足受持菩萨清净戒。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授戒已,複作是言:優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二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三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四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過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五重。"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六重。"

受完戒以后的人,有六种法需要注意;第一,勿伤众生性命,一只蚂蚁都不能杀,也不能让他人去杀;第二,虽为自己的身命,也不要去偷盗,就算是一分钱,对方没给,也不要自己去拿。犯过偷盗的人,四加行里的暖法不好修,有的修行人见同修修到暖法了,纳闷自己怎么没有任何迹象,就要忏悔自己过去世犯过的偷盗业。为什么说修行是功德,功德欠缺就不行。得不到暖法、得不到四加行,想证果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得暖法的人已证一果罗汉。第三,就算为自己的身命也不能虚说,没有的事不要说,说了妄语就是破戒,破戒就得不到暖法。修行好的利根之人三至七天就可得暖法。破戒的人如不忏悔一生都得不到,这事别怨他人,是自己功德不圆满。修行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是理论上说修到哪里了,只说实相。他人坐几年下来,身上暖法出现,一说身体的种种现象,都能对的上。一说忍法、顶法、世间第一法出现,身体哪里有什么现象,都能对上。一些人不知怎么回事,“师父,慈悲慈悲我吧,我要求法。”问问自己信佛信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啊;功德圆满是持戒修行证得的。第四,虽为身命,不得破邪淫戒。就算合法配偶,都要注意地点,不能在路边、公共场所、野外、寺庙或停尸间等处行淫。第五,虽为身命,不得说他人过失,特别是不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过失。他有过失,不用谁说,有护法与他计较,除非是师教化人的时候,也只说一些现象,为让其他人受到教育,而不是去指责他。否则,谁说了谁的过失就比他还严重。第六,虽为身命,也不能造、卖酒。在家人受戒后饮酒都是破戒,更别说造、卖酒了。造、卖酒老板不论曾有什么善业,死后必堕粪尿泥小地狱,以粪尿为食,所获业报如此。这六种重戒是绝对不能违犯的。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為瓔珞,名為莊嚴,其香微妙,熏無邊界,遮不善法,為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複一心受持不毀。"
   "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佛说,如受优婆塞戒以后至心守持,毫不违犯,则可获戒果,就是戒法庄严,生善法。依此修行,会得到无量利益直至证果。否则,虽没犯五戒,却没赡养父母、师长,要得失意罪。失意罪指的是不知不觉当中就造作的一种罪报;失意罪虽然不直接让人堕落到三恶道去,但是也有受报。如对父母不孝,就会有不孝顺的儿子;对公婆不孝,就会感召不孝的儿媳妇等,就是这个道理,有一种不如意的循环。供养没尽到孝心,就有失意罪,不是给钱就是孝。见父母闷闷不乐了,想法让他们高兴起来,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哪方面做的不圆满,都没尽到义务。失意罪也属于不清净,而且还是有作。有作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做的不圆满。恶意失意罪,罪报要堕落三恶道。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优婆塞戒以后,愿意饮酒,甚至酗酒的人就有失意罪。一般的初行人没有能力把酒化掉,有的修行人饮酒能把酒化掉,酒下肚以后,能从脚排出去,使之在体内不起作用。平常人恰恰相反,酒在肚子里一闹,脑袋就不听使唤了,就开始胡作非为,举止不受控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汙惡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对于受病苦折磨的人不要以恶目、恶行对待。谁有病了,横眉冷对或者说一些狠话、横话,甚至眼露不善之光都犯了失意罪。尤其仇人病了,千万安慰,不要恶言恶语。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分與,空譴還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见到乞讨财物的,不管多少,随意的都要给一些,不要让他空着手走,如果空着手走了,就有失意罪,在布施上不圆满。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諸優婆塞,優婆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优婆塞戒以后,如果见到出家人、长者、官长、同修,不起来欢迎礼拜或打个招呼,有失意罪。如果见到出家人,首先要跟出家人打招呼,而且告诉周围的人都起来跟出家人打招呼,这不是客气,如不这么做,有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驕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年岁大的人或官长,没瞧得起,不打招呼,有失意罪。有出家人先与出家人打招呼,然后与年龄大的人打招呼,有官长再与官长打招呼,依次而行。年轻人好犯这样的过失,觉得挺忙,没顾上说话,不注意不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就应该按日供养三宝,香华、水果供养;如果一个月当中少于六天,就有失意罪。把佛像往那一摆就不管了,绝对不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四十裏中,有講法處所,不能往聽,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四十里之内,听说哪里讲佛法,必须去听闻或拥护道场,不去就有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臥具、床座,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出家人的床或卧具,在家人不要去躺,不管是他什么人,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行,躺了就有失意罪。包括出家人经常坐的椅子,若没有让坐,都不能坐。就一把椅子,出家人让坐了,而出家人无座在一边站着,也不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疑心有蟲,故便飲之,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若明知水里有虫子,还去饮用,就有失意罪。这里重点是,开天眼的人能见虫子还去喝,有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險難之處,無伴獨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行路时明知这条路不安全,有豺狼虎豹、恶人等,还硬撑胆大,不找人同行,也有失意罪。因为,无伴独行险处若遭抢,既自己损失了财物;又让抢财物的人堕落地狱;若被野兽伤着,野兽本来已经够可怜了,它在这一道的时间就会因为伤受戒的人而延长,而且还得堕地狱。出家人怜悯它们,走这样的险路手持禅杖,目的就是吓阻它,让它远离。所以,受戒人早出早归,晚上尽量不走夜路。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男众不能一个人到尼姑庵留宿;否则,就是失意罪。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单有一个房间出入,须到佛像前说明事由,还得念佛都摄六根。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为了财物打骂仆人、孩子或者外人,有失意罪。随便打老婆、骂孩子都不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把剩菜、剩饭供养出家人或在家人,得失意罪。刚做好的菜饭,应该先请出家人食用,然后再请信佛的人食用。如果家庭困难,都吃剩饭,那没有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狸貓,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养猫狗等宠物,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淨,施未受戒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如果圈养马、象、牛、羊、骆驼、驴等一切畜类,得失意罪。受戒之前养了,赶紧送人,不要再养。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蓄僧伽梨衣、缽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在家人不要穿僧衣、准备钵盂、请锡杖等僧用之物;预备那些物品,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為身命,須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稼處,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如果为身命,需要种地的,要用清净水浇田,不要把水塘里的水放干弄死鱼虾;否则,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為於身命,若作市易,鬥秤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舍賤取貴;鬥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在市场做买卖,称一定要公平;买卖时,不要过分讲价;否则,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處、非時行欲,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在不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行淫,得失意罪,夫妻也不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不要偷税、逃税,上车、船等不能逃票;否则,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违背法律法规办事,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穀、果瓜菜茹、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当家里有新鲜的果类、谷类、蔬菜时,应先供养佛,然后再自己食用;不这样做,得失意罪。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輒自作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遇到出家人,如果想为出家人讲法,但出家人不想听或者对所讲不加赞叹,赶紧停下来;否则,得失意罪。同时,与出家人抢话说,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諸比丘前、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与出家人打交道一定要注意,如果在路上见到出家人,一定要让其先走或走在前面。跟老年人一起走也如此,不能走到老年人前面。如果是受戒人和未受戒的人一起走,受戒人走在前。若对方不知道是受戒的人,可以除外。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要是到庙里帮助过斋,见自己的师父在那儿呢,多给盛一点,起了偏心,得失意罪;都是三宝,不平等不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养蚕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而舍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在路上遇到伤病的人,要上前寻问、给予关心,如不这么做,得失意罪。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受持戒律以后,不应寻欢饮酒,如寻欢饮酒者,得失意罪。

 "善男子,若優婆塞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名為優婆塞中分陀利華,優婆塞中微妙上香,優婆塞中清淨蓮華,優婆塞中真實珍寶,優婆塞中丈夫之人。"

如果在家人,诚心受持这些戒律,为受持优婆塞戒,是优婆塞中的珍宝,人中丈夫。

"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為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为比丘、比丘尼,在家菩萨为优婆塞、优婆夷,出家菩萨持具足戒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具足戒,实是为难,多恶因缘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戒品第十五】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雲何當令是戒淨耶?"
善生向佛请法说,如果有人受持戒律以后怎样行为持净戒呢?
 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淨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
佛说,有三法能净是戒;一是信佛、法、僧;二是深信因果;三是把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複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無貪心,四者未有恩處,先以恩加。"

还有四法,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无贪心;四是报恩心。

 "複有五法:一者先於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見怖懼者,能為救護;三者得求者未索,先開心與;四者凡所施處,平等無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緣。"

还有五法;一是对有仇怨家,也要先说好听的,让他先消消气,用仁德之心化解仇怨;二是见恐惧害怕的,要爱心救护;三是有人求借,先让他开心,予人方便;四是需要布施的方面,平等无二,都一样待遇;五是普慈一切,不以因缘分别远近而行慈。

 "複有四法:一者終不自輕,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時,其心堅固;三者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

还有四法,一是永远不自轻,不要自己没有信心,动不动就“我今生是不行了,什么也不能成就”等。活一天就修行一天,不管到什么程度都要修行,而且还要修行好,这才是有信心;二是对于佛法,其心坚固,不能朝信夕改;三是精进,勤修一切善法;四是造作大事,心不疲倦;有的人翻译经典,有的人打印经典,这都属于大事;一旦做上了,就不知疲倦;一旦做了,就不后悔,自利利他,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複有四法:一者自學善法,學已教人;二者自離惡法,教人令離;三者善能分別善惡之法;四者於一切法,不取、不著。"

还有四法,一是自学善法,学了以后还要教给他人;二是自离恶法,还要告诉他人也别做;三是善能分别善恶之法,择善从之;四是于一切法,不贪取,不执著,不要拿着一把不圆满的标尺去衡量他人。

 "複有四法:一者知有為法,無我、無所;二者知一切業,悉有果報;三者知有為法,皆是無常;四者知從苦生樂,從樂生苦。"

还有四法,一是知有为法无我无所,一切有为皆相对,行于空后证中道,知法中无我,三界有为无我皈依处;二是知一切业悉有果报,心想、口说、行作善恶皆有报应;三是知有为法皆是无常,如露亦如电;四是知从苦生乐,从乐生苦,苦与乐是相对的,世间的苦乐标准不一;只有修行人,身体法喜都是从苦行、苦坐中得来的,开始时候静坐是苦,后来不让静坐不行,这是无可比拟的禅悦。

 "複有三法:一者于諸眾生,心無取著;二者施眾生樂,其心平等;三者如說而行。"

还有三法,一是与诸众生心无取著,无取离贪,无著离欲;二是施众生乐,心里平等,乐而无悔,平等生慈;三是说到就做到,多做少说。

 "複有三法:一者能施眾生樂因;二者所作不求恩報;三者自知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还有三法,一是能施众生乐因,说话办事让众生心生欢喜;二是所做不求恩报,无求才是无为;三是自知这么去修行,一定能成佛道。

 "複有三法:一者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間不息,雖受是苦,心終不悔。"

还有三法,一是为众生受苦恼,为众生受点罪,应该应份的;二是次第受之,为众生受苦有个轻重缓急,先受什么,后受什么;三是利益众生不停止,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複有三法:一者未除愛心,能舍所愛,施與他人;二者未除嗔恚,有惡來加,而能忍之,三者未除癡心,而能分別善惡之法。"

还有三法,一是修行没有达到除掉有爱之心时,对心爱之物,能舍所爱,施于他人;二是修行没有达到除掉嗔恨时,有恶人恶事强加于己,而能忍之;三是修行没有达到除掉痴心时,而能分别善恶之法,知善而为,知恶而不为。

"複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二者善知方便,能教眾生,令修善法;三者化眾生時,心無疲悔。"

还有三法,一是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要讲方法,远离恶法;二是知善方便,能教众生,广修善法,众生的习气是顺着好吃,横着难咽;三是教化众生时,心无疲倦,要有一种耐力。

 "複有三法:一者為令眾生離身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二者為令眾生離心苦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三者教化眾生修善法時,自於身命,心不吝惜。"

还有三法,一是为众生舍离身苦时,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二是为众生离苦,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三是教化众生修善时,于自身命,心不吝惜。

 "複有三法:一者自舍己事,先營他事;二者營他事時,不擇時節;三者終不顧慮辛苦、憂惱。"

还有三法,一是自舍己事,先应他事,不容易做到,也要去做;二是帮助他人做事时,不择时间或节日;三是帮助他人不顾虑辛苦忧劳,就一心一意帮人做好。

 "複有三法:一者心無妒嫉;二者見他受樂,心生歡喜;三者善心相續,間無斷絕。"

还有三法,一是心无嫉妒,多利他人;二是见他受乐,心生欢喜;三是善心相续,永无断绝。

 "複有三法:一者見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輒思多報;三者於無量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無退轉想。"

还有三法,一是见他对己少善,心里始终不忘;二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是于无量世为自利利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不退转,其行坚固不退道。

 "複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諸過咎,猶故不舍一切作業;二者見諸眾生無歸依者,為作歸依;三者見惡眾生,心生憐湣,不責其過。"

还有三法,一是深知生死,生和死是很苦的,仍不舍身命,还要择善去做;二是见诸众生无皈依处,就要站出来,共同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带领众生,一起修道;三是见众生有很多共恶,心生怜悯,不去责备,善言相劝,教其改正。

 "複有三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厭;三者至心咨受善知識教。"

还有三法,一是亲近善友;二是闻法不厌;三是谦下依师而教。

 "複有九法:遠離三法,三時不悔,平等惠施三種眾生。"

还要远离杀盗淫三恶法;亲近佛法僧三善法;对过去和现在行作不后悔,对未来怎么去行作也不担心。平等惠施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众生。

"複有四法:所謂慈、悲、喜、舍。"

修行慈悲喜舍心,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菩薩若以淨法淨心,要在二時:一佛出世時,二緣覺出時。善男子,眾生善法,有三種生:一從聞生,二從思生,三從修生。聞、思二種在二時中,從修生者,不必爾也。"

佛说,以上善法可以值佛住世时闻法而得,也可以值缘觉出世时从思维观察十二因缘而得;也可以从修行而得。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是淨戒,是不為難,在家淨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受持净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受持净戒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息恶品第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雲何得離?"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优婆塞戒以后,怎样才能得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呢?
"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
佛说,如果有以至诚心持戒修行念佛的人,能增长慈悲智慧。以智慧力才能得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

 "世尊,當雲何修?"

善生向佛请法说,应该怎样修行呢?
"善男子,當觀如來有七勝事:一者身勝,二者如法住勝,三者智勝,四者具足勝,五者行處勝,六者不可思議勝,七者解脫勝。"
"雲何身勝?如來身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所嚴飾,一一節力,敵萬八千伊羅缽那香象之力,眾生樂見,無有厭足,是名身勝。"
  "雲何如法住勝?如來既自得利益已,複能憐湣、救濟、利益無量眾生,是名如法住勝。"
  "雲何智勝?如來所有四無礙智,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智勝。"
  "雲何具足勝?如來具足行命、戒、見,是名具足勝。"
  "雲何行處勝?如來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諸聲聞、緣覺所及,是名行處勝。"
  "雲何不可思議勝?如來所有六種神通,亦非聲聞、緣覺所及,如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是名不可思議勝。"
  "雲何解脫勝?如來具足二種解脫勝,除智慧障及煩惱障,永斷一切煩惱習氣,智緣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脫勝。"
佛说,应该观佛有七种殊胜的事,心中树立起对佛坚固至诚心,才能持戒修行。七种殊胜事为,一是身胜,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力无量,众生乐见;二是如法住胜,佛自功德圆满后,又能怜悯、救济、利益无量众生;三是智胜,佛有法、义、词、乐说四无碍智,诸声闻缘觉所不能及;四是具足胜,佛示现肉身一生所行作圆满,所行戒为毕竟戒,所行见为无上正等正觉;五是行处胜,佛身行处天眼明、宿命明,佛三昧行处空性、无相、无愿三昧为正定,佛智行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安住空性、无相、无愿的三种解脱法门,具有无量殊胜的功德,是一切语言和殊胜议论所不能及;佛证入遍净色身三昧,身有五色烛光又化五百种妙色让众生得见妙法;佛为教化菩萨示现狮子频申三昧,奋起大悲法界之身,示导度化众生威德,宣吼法界之法门,让二乘诸众惊于耳,而以狮子奋迅为比喻;这些佛智神变境界,是声闻缘觉不可及;六是不可思议胜,佛身有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声闻缘觉不可及;七是解脱胜,佛身知见觉解脱无有烦恼阻碍,不思议法门解脱无有智慧阻碍。

 "是故舍利弗於契經中,讚歎如來具七勝法。如來從觀不淨,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莊嚴地至解脫地,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是故如來名無上尊。如來世尊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皆悉為利諸眾生故。如來正覺,發言無二,故名如來。如往先佛,從莊嚴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來。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呵。能受一切人天供養,名阿羅呵。覺了二諦,世諦真諦,名三藐三佛陀。修持淨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復生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名世間解。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禦丈夫。能令眾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離苦受樂,是名天人師。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

佛说,应念佛十种名号功德。佛功德是从初修不净观开始至证菩提的全过程中,从发菩提心的新发意菩萨,到证入贤位菩萨至证入圣位菩萨;贤位菩萨也称庄严地菩萨,圣位菩萨也称解脱地菩萨。因为,声闻缘觉无有修行菩萨功德。所以,不及佛功德。无上尊,也称无上士;佛示现修空定三昧、禅观十二因缘,为断无所断,诸佛无烦恼可断,皆为度化众生。阿罗呵,也称正遍知;不颠倒又通达不颠倒之法;能受一切人天供养。三藐三佛陀,也称世尊;觉了苦集灭道世谛,又觉了出世间常乐我净真谛。明行足,持清净戒修行定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具足菩萨明、诸佛明、无无明。善逝,见佛性不生三界诸有相有想之众生中;不舍菩提心,不舍众生,示现大般涅槃。世间解,善知又不著世间五蕴、五欲;既知善恶因果,又不被世间法所污;既知十方诸佛世界清净,又解出世间无为,是众生皈依处;诸声闻缘觉难知难解。调御丈夫,信受佛法、理解佛法、行持佛法的人为丈夫,方便调伏丈夫远离世间无常法,成就菩萨道。天人师,诸佛教众生身口意善,远离诸不善;又远离诸恶业;得离三界苦受,得出世间乐受。佛,自觉悟又能觉他;既知一切法,又知一切行。娑伽婆,又称为应;既能破生老病死四魔所怨,又能破魔师、魔子、魔法、魔律四法所害。十种名号的总称为如来,为无上正等正觉;发言无二,或说无有二语,既是有同样说有,无同样说无,有无又表示一个法义无有差别;又于十方世界来去自如,无所谓来,无所谓去。

 "複觀如來行戒、定、慧,為益眾生。又於無量無數世中,怨親等利無有差別。悉斷一切無量煩惱,一一皆知,一一眾生為一煩惱,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為眾生故,難施能施,難忍能忍。"

佛说,应修戒、定、慧。如来行戒为利益众生,于无量世中怨亲平等,无有差别的断无量众生的一切烦恼。如来行定为利益众生,于无量世中知一切众生的一切烦恼,一众生为一烦恼而受大苦恼。如来行慧为利益众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修行人要依佛的戒定慧,而修行戒定慧。

 "佛有二淨:一莊嚴淨,二果報淨。如是二淨因緣力故,從初十十至後十十,無有人天能說其過。如來具足八萬音聲,眾生聞之,不生厭離。以是因緣,如來出勝一切聲聞、辟支佛等。"
  "善男子,若人受持優婆塞戒,欲淨戒者,當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則離內外諸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貪、嗔、癡斷,具足成就一切善法。"

佛说,应行菩萨道。从菩萨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至十地,成就佛的庄严净与果报净,无有过失;包括音声,众生喜闻,闻声得度。修行人要从发菩提心的外凡位菩提道修起,证入内凡再行菩萨道。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应当这样修行念佛心,能离内外诸恶的不净因缘,增长悲智;断除贪嗔痴,成就一切善法。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念佛心,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具足修行念佛心,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複當雲何供養三寶?"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优婆塞戒后,应该怎样供养三宝呢?
 "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
"如來世尊是二種福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種田。眾僧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菩薩已受優婆塞戒,應當至心勤心供養三寶。"
佛说,世间福田有三种;一是报恩田,即为供养父母、师长、诸佛;二是功德田,即为供养一果罗汉至佛;三是贫困田,即为供养一切贫困苦难之人。供养诸佛是种报恩田和功德田,修行与弘传诸法是种报恩田和功德田,供养世间众僧是种报恩田、功德田、贫困田。受优婆塞戒的人,应该至心供养三宝广种福田。

"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應當至心、勤心供養生身、滅身、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人作時,心生歡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一彩至無量彩若以一華至無量華,若以一香至無量香,若以一偈贊至無量偈贊若以一禮至無量禮,若繞一匝至無量匝,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及涅盤後,等無差別。"

佛说,佛是一切诸法宝藏的承载者,有智慧的人应当至心精勤供养佛示现的肉身,灭度后的舍利、形像、塔庙等,佛法僧一体常住,现在、未来平等而无差别。如果在旷野等无塔像处,称念佛名,尊重佛法,赞叹佛功德等于供养佛。供养佛可以自己作,也可以劝人共作,自作功德要回向法界,共作要心生欢喜。供养佛以后,不要轻想自己;于塔庙处也不要轻慢他人。所作供养,不要让人替作,不要为胜超他人而作,不要作时心有悔意,不要心有愁恼去作。供养可以用一钱、一宝、一水、一花、一香、一偈、一礼、一匝、一时等及至无量;既出于自己,又不勉强,为真供养佛。

"見塔廟時,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技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之所壞處,亦當自治,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銀、銅、鐵、土、木。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有垢汙,以香水洗。若作寶塔及作寶像,作訖,當以種種幡蓋、香華奉上。若無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訖,亦當幡蓋、香華,種種技樂而供養之。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華臭爛,悉當除去;蛇鼠孔穴,當塞治之。銅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銀、琉璃、頗梨等像,常當洗治,任力香塗。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泥作塔像已,當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彩棉、鈴、磬、繩、鎖而供養之。畫佛像時,彩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華貫、散華、妙紼、明鏡、末香、塗香、散香、燒香,種種技樂、歌舞供養。如晝,夜亦如是;如夜,晝亦如是。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見像毀壞,應當至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若自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佐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直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無差別。所謂如來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大力,心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種法門、十一種空觀、十二緣智、無量禪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羅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讚歎佛者,是人則名真供養佛。"

佛说,如果见到塔庙供养时,可以用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等。如果塔庙佛像被鸟兽损坏或暴风水火毁坏,自己或劝人共同修复,清理干净,而后再行供养。在供养时,不能效仿外道供养,如用火烧酥饼、烧大麦、用酥油涂塔像、用乳洗佛像等;更不能造作半身佛像。如果见到毁坏的佛像,也要至心供养,与完好无损一样。如果见到身不具足的佛像,应劝人重造;无法重新制造的要隐藏起来,不要显示。如果以诸宝供养佛,与修行种种功德的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所得福德一样,没有差别,为真供养佛。

"雲何名為供養於法?善男子,若能供養十二部經,名供養法。雲何供養十二部經?若能至心信樂,受持、讀誦、解說,如說而行,既自為已,複勸人行,是名供養十二部經。若能書寫十二部經,既書寫已,種種供養,如供養佛,唯除洗浴。若有供養、受持、讀誦如是經者,是則名為供養法也。供養法時,如供養佛。又複有法,謂菩薩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諦,若信是者,名供養法。"

佛说,能供养佛说十二部经,为供养法。如果能至心乐信,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说而行,既为利己,又为利他;供养法时,如供养佛一样,为真供养法。菩萨行人供养法等于供养佛、供养僧三宝为一;声闻人行集灭道之谛,不见佛性,无出世间智慧,供养佛、法、僧为三。

"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僧。"
  "若有人能如是供養佛、法、僧寶,當知是人終不遠離十方如來,常與諸佛行、住、坐、臥。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說多少供養如是三福田者,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多受利益。"

佛说,如果有人能供养发菩提心的人,并受持比丘戒,证得一果罗汉以上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世间真僧;如果有人能供养受持菩萨戒,证得菩萨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出世间真僧;如果供养受戒未证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世间凡夫僧。如果有人能这样供养佛、法、僧三宝,这样的人是常与诸佛行、住、坐、卧,久行菩萨道的菩萨。如果有人平等供养,广种福田,也得无量福德。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供養三寶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供養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供养三宝,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供养三宝,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供養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羅蜜,是人則能增長財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

善生向佛请法说,供养六度万行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呢?
 佛言:"若能不惜一切財物,常於他人作利益事。念于佈施,樂行佈施,隨有隨施,不問多少;當行施時,於身財物,不生輕想,淨施不擇持戒、毀戒;讚歎佈施,見行佈施,歡喜不妒;見有求者,心則悅樂,起迎禮拜,施床命坐;前人咨問,若不咨問,輒為讚歎佈施之果。見恐怖者,能為救護;處饑饉世,樂施飲食;雖作是施,不為果報,不求恩報施。不誑眾生;能贊三寶所有功德。不以鬥秤雜餘異賤,欺誑於人;不樂酒、博、貪欲之心,常修慚愧羞恥之德;雖複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驕慢。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施波羅蜜。"
佛说,经常为他人利益,能不惜一切财物,心里想着布施,欢喜地行作布施,随时随地的不分多少的去布施。如果遇到应该布施时,不去分别所布施财物礼义上的轻重,也不去选择是持戒施还是毁戒施;比如放生蛇类,分别想一条蛇一生要吃掉多少其它众生呢,这么作是清净施吗!是持戒施还是毁戒施呢!这样想下去,很多布施就不能行;实际上只管救护,不去分别另类因果的事。

如果见到他人行布施时,要赞叹善行义举,欢喜不妒。如果见到有人前来请求帮助时,要心情高兴,以礼相迎,热情接待,相宜给予救助;不要一见面就哭穷或心轻穷人。如果他人想求助于人,让人前来探问一下或只观察不问,都应赞颂布施善行的果报,让来人和想求助的人得到心里满足。如果遇见遭仇怨追杀等难而心里恐慌害怕的人,要尽力给予救护和安慰,帮助转危为安。如果遇到灾荒年或饥饿之世,要高兴的最大限度的主动给予饮食;我知道一位在家人,皈依受戒后,见一盲人想过河又不敢过,又值秋冬季节,便过去将盲人背过河;自己家里也处于半饥饿中,又将饥饿几日的盲人请回家吃饱后再送回去;这样行施既没有去想有什么果报,又没有想求什么恩报,仅凭一颗纯朴善良之菩萨心。

能供养布施的人,一定能赞叹三宝功德,常修自我忏悔和知羞耻之德,世人最怕失去忏悔羞耻之德,如果失去这条做人的底线,人与动物何异;能供养布施的人,恃强而不凌弱,富贵而不淫逸,惠施而不骄慢;能供养布施的人,绝不能以大斗小称等缺斤少两,囤积居奇,趁人之危等低贱卑劣手段欺诳众生,不乐交际好酒色之朋和贪欲乐赌之友。这样以慈悲心、平等心、喜舍心行布施的人,为能达到供养无极限的人。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常修軟心,不作罪過;設誤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業,得惡果報;所修善事,心生歡喜;於小罪中,生極重想;設其作已,恐怖憂悔。終不打罵嗔惱眾生。先意語言,言輒柔軟。見眾生已,生愛念心;知恩報恩;心不慳吝,不誑眾生。如法求財,樂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人。見窮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憐湣一切。見作惡者,能為遮護;見作善者,贊德說果,複以身力,往營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遠離嗔恚之心,或時暫起,覺生愧悔。實語、軟語,遠離兩舌及無義語。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戒波羅蜜。"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柔软心,心里不要去想,口身也不去做什么罪过的事。如果是误作罪过要常生忏悔心。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要经常忏悔自己的业障。在不注意的时候,肯定有做的不圆满、有缺陷的事,要常修忏悔法。相信因果,自己修善,自己心情好;做事有一点点过失,也不要原谅自己。知恩图报,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法求财,得财后如法供养他人。要说柔软语,见人先打招呼问候,说话都不要伤人,少说或不说有是非而无意义的话。也就是要处处在在,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做的都自然符合戒律。这样以柔软心、忏悔心、离嗔心行持戒的人,是能达到持戒无极限的人。

 "善男子,若人能淨身、口、意業,眾生設以大惡事加,乃至不生一念嗔心,終不惡報;若來悔謝,即時受之。見眾生時,心常歡喜;見作惡者,生憐湣心。讚歎忍果,呵責嗔恚;說嗔果報,多有苦毒。修施忍時,先及怨家。正觀五陰眾緣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嗔?深觀嗔恚乃是未來無量惡道受苦因緣,若暫生嗔,則生慚愧,恐怖、悔心。見他忍勝,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忍波羅蜜。"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净业,有恶人以恶事来强加,打骂奸欺毁辱惊,身心不得安宁时。修行人怎么做呢,不想报复谁,就自己忏悔,是过去生中做过对不起他人的事;如果有人打骂等,总算把欠他的账还清了,心生欢喜。他来谢罪,诚意接受。这样做不是老实,而是遵从佛的教诲、法的因果、戒的要求,对于行恶事的人心生怜悯。见到周围的人这么做了,要心生赞叹,修行的真不错,真能忍啊。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忍不住就生嗔,生嗔就是苦海,生嗔就是三恶道。不仅自己能忍,而且善劝他人修忍。“忍辱”不是强忍,因作果、果作因;他今天做恶事了,明天一定有人对他做恶事,回报他以往造作的恶因;人不去报复他,三恶道还等着他呢;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以三恶道为代价,帮助人了业,要生怜悯心。这样以忍辱心、怖畏心、怜悯心行持忍辱的人,是能达到忍辱无极限的人。

 "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事功德力時,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饑渴、寒熱、時與非時。不輕自身。大事未訖,不生悔心,作既終訖,自慶能辦。讚歎精進所得果報。如法得財,用皆以理。見邪進者,為說惡果;善教眾生,令修精進。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時,不隨他語。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進波羅蜜。"

佛说,如果有人不懈怠,不贪求享受,不贪求卧具,不贪求饮食,不贪求五欲乐等;如果有人作大事业时小事也能做好,而且劝他人也这样做好;如果有人说话办事讲道理,不强加于人,见邪精进者,如法劝解,特别是亲人和近人,听不听是他的事;如果有人自己精进有始有终,劝导他人也精进,不要半途而废;身精进是自己去禅行,心精进是劝导他人也去禅行;如果自己依法善行时,不随他语受影响而改初衷发心。这样以精进心、善行心、不悔心行持精进的人,是能达到精进无极限的人。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樂處空閒,若窟、若山、樹林、空舍,不樂憒鬧、貪著臥具,不樂說世間之事。不樂貪欲、嗔恚、愚癡。先語、軟語,常樂出家,教化眾生;所有煩惱,輕微軟薄,離惡覺觀;見怨修慈,樂說定報;心若逸亂,生怖、愧、悔;見邪定者為說罪過;善化眾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禪波羅蜜。"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净业,喜欢清净的洞窟、青山、树林、空舍等处,不贪卧具,不喜欢或说或听世间之事,不喜欢到一起嘻嘻哈哈说是非,不管什么时间、地点都这么做;不喜欢贪欲,不喜欢气愤,不喜欢愚痴;赞叹出家好、修行好、度化众生好,不让人造恶因,不让人造恶果;喜欢教化众生,离诸烦恼,离恶心态,见怨修慈,见苦修悲,见愁修喜,见吝修舍;喜欢禅行,常于定中,禅悦为食,对自心散乱生忏悔;喜欢善化众生,不但自己乐修禅定,还告诉他人修行禅定。这样以禅悦心、清净心、喜舍心行持禅定的人,是能达到禅定无极限的人。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於貪、嗔、癡,心不貪樂,不狂不亂。憐湣眾生,善能供養父母、師長、和上、長老、耆舊、有德,修不放逸。先語、軟語,不誑眾生;能分別說邪道、正道及善惡報;常樂寂靜,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已,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驕慢;受苦不憂,受樂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般若波羅蜜。"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善业,在学世间事的时候,对于贪嗔痴诸行不贪其乐,不受蛊惑,以慈悲心怜悯众生。以善供养父母、师长、诸佛、大德、出家人等。世间人该做什么就做好什么,业余时间该静坐念佛就把握住。对父母经常供养孝顺,使父母感到儿女信佛好。如果自己修行比他人强不生骄傲心,见他人或仇人受苦生怜悯心,能帮的帮一把,让他知道还是信佛的人好,受到感化,而改恶向善。这样以智慧心、谦下心、正觉心行持般若的人,为能成为达到般若无极限的人。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調伏眾生,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於財,不生慳惜,亦不分別怨親之相、時與非時,是人則能調伏眾生。於財不惜,故能行施,是故離慳吝之惡,是名離對。欲施、施時,施已歡喜,不生悔心,是故未來,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能令他人離於饑渴、苦切之惱,故名利他。"

佛说,在布施的一方中有四个宗旨,一是调伏众生;自己各方面做好了,本身就让人佩服,让人服气,众人就自然调伏,说的正法有人听受;二是不见他人对错,一对一错就是两边,两边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六道轮回。做好事不求回报也是种善因就有善果,离对错入中道无为而逃离因果律;三是自利,最大的自利是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四是利他,最大的利他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戒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種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複得遠離惡戒、無戒,是名離對。受持戒已,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鹹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

在戒的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持戒修行定能证入品位菩萨,品位为庄严菩提;离对,证入定空,行于中道;自利,持戒修行禅定,证得天禅悦至出世间的无上妙乐;利他,在戒的护佑下,无有恐怖颠倒,无有畏惧梦想,离危苦而安稳。

 "忍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能離嗔惡,是名離對。忍因緣故,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忍因緣故,人生喜心、善心、調心,是名利他。"

在忍的一方中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由于修忍,有因缘修善;所以,可证品位菩萨为庄严菩提。由于修忍,有因缘能离嗔恶;所以,仁者无敌。由于修忍,有因缘修道成道;所以,离苦得乐。由于修忍,有因缘对人生欢喜心,生调柔心;所以,众生愿意接受教化而得救度。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進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精進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善法時,離惡懈怠,是名離對。因是善法,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教眾生修善,令離惡法,是名利他。"

在精进一方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精进要正精进,在世间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让周围的人一见,这个人谈吐不俗;衣着得体,为人心善,再得知是信佛的,就不敢小视佛法。如果情况相反,做什么都不行,唯唯诺诺,缺乏信心,这个不行,那个不敢;周围的人会说,信佛人就这样啊,给佛抹黑。信佛人不是凡事争第一,而是做什么事都要让他人佩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为他人摆样子,也不为他人说精进与不精进而心情起伏。自己去精进,同时劝告他人也去精进。丈夫劝妻子精进,跟着一起念佛吧;告诉孩子烧香去、上供果、念一念佛等,这都属于精进;不是说些理论,摆一摆花架子,练一练嘴上功夫就是精进。总之,精进离懈怠,修善离恶法。

"禪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如是禪定力故,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因是禪定,修無量善,離惡覺觀,是名離對。修舍摩他因緣力故,常樂寂靜,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斷諸眾生貪欲、嗔恚、狂癡之心,是名利他。"

在禅定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壮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静坐像静坐的,坐如钟,这样坐心静,不容易散乱。念佛像念佛的,绵绵密密不间断,无杂染。静坐与念佛的关系,是相互促进,静坐可让念佛心清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法要讲正知、正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得证道果,发菩提心。要明白地让众生知道,必须放下狂痴之心,空说佛理不能往生净土,空送助念不能往生净土,真持戒修行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净土。说佛理只种善根,助念只了业缘;都是往生净土的助因,不是直因。

 "智四方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智慧故,遠離無明,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是名離對。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得調伏,是名利他。"

在智慧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菩提庄严说到底是功德庄严,功德是福慧的合一,有慧无福是空慧,有福无慧是轮回;二者离一是天福天慧,不是菩提庄严。有福德才有因缘修慧德,有慧德又有因缘修福德;遇境转无明,行进离烦恼。人身有二障,福德具足可破除烦恼障,慧德具足可破智障;烦恼障可白话为内有六根需求,外有六尘相对,六入中有八苦相随;智障可白话为知见障,是人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依法教化众生,让众生自我破除诸障,知宇宙人生真相。

"善男子,或有說言:離戒無忍,離智無定,是故說有四波羅蜜。若能忍惡不還報者,即名為戒;若修禪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離慧無定,離定無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離戒無進,離進無戒,是故戒即是精進,精進即戒。離施無進,離進無施,是故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故知無有六波羅蜜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佈施是果;精進是因,持戒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與果不得為一,是故應有六波羅蜜。"
 "若有說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義不然,何以故?戒從他得,忍不如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惡,為眾修善,忍無數苦,無量世中,代諸眾生受大苦惱,心不悔退,是故離戒應有忍辱。"

佛说,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是互为因果,不能合二为一。如戒从外得,忍从内修;无戒能忍诸恶为善,有戒替众生无量世忍诸恶为忍辱。所以,有人说离戒无忍,离智无定;离定无慧,离慧无禅;离戒无进,离进无戒;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施即精进,精进即施;戒即精进,精进即戒;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等,都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人说戒就是忍,忍就是戒,这样说笼统;戒是按规定去做,忍是承受,二者是两回事;

 "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也,智慧即是毗婆舍那。舍摩他,名緣一不亂,毗婆舍那,名能分別,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定慧異,當知定有六波羅蜜。如來所以最初先說檀波羅蜜;為調眾生施時離貪,是故次說屍羅蜜;施時能忍舍離之心,是故次說忍波羅蜜;施時心樂,不觀時節,是故次說進波羅蜜;施時心一,無有亂想,是故次說定波羅蜜;施時不為受生死樂,是故次說智波羅蜜。"

三昧是修戒定慧的统一体,有戒才生定,有定才有三昧,有三昧才有智慧。同样修行,有的成佛了,有的还在那多闻呢;佛与阿难一起修行,一位现在成佛了,一位在千劫多闻呢。智慧并非是看书看来的,那是文字般若,不能代替戒定慧;知道了经书三藏十二部不等于有智慧,不能代替戒定慧。说六度无极限,是布施时离贪,不贪名、不贪功德等;是布施时难舍能舍,凡夫最难舍的是身、命、财,修行最难舍的是清净的时间;是布施时生善心而有求必应,达到求者满意;是布施时心不散乱而有差别想,平等施善;是布施时不为在生与死这个过程中得到快乐,而是舍世间快乐得出世间法乐。

"善男子,雲何名為波羅蜜耶?施時不求內外果報,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財,心不吝惜,不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乃至惡人來割其身,忍而不嗔,是故名為忍波羅蜜,三月之中,一偈贊佛,不休不息,是故名為進波羅蜜;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名為禪波羅蜜;善男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具足成就六波羅蜜,是故名為智波羅蜜。。

行六度无极限,是布施时内修功德,外不求好名;是布施时不去分别是不是福田,不选择什么时间或节日,应随时宜而供养;是持戒时小罪而不作,重戒而无犯;是忍辱时恶人割身忍而不嗔,反生怜悯心;是精进时念佛专一不间断,清修不休息;是禅定时得三昧乐,乐无时日;是智慧时心能转境,物外闲人,无为无著。总之,行六度要无所畏,不能像小学生怕老师批评,只知守纪律,把学习都忘了。应该是依教奉行,如法对待一切事物。学净土的修行人,一句六字洪名,静坐好了,照样得金刚三昧,也照样能往生。

 "善男子,菩薩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淨六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能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净修六度万行,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净修六度万行,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杂品第十九】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修六波羅蜜,能為眾生作何等事?"
善生向佛请法说,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位后能如何救度众生呢?
"善男子,如是菩薩能撥沉沒苦海眾生。"
  "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得癡貧報。是故菩薩修行佈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仇,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
 "善男子,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陰。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佈施若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佈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餘果。施果三種:有財勝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以是物施,故得勝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
佛说,菩萨可化身示现六趣,能度众生出离苦海。如果有财、物、食品和修行之法,不愿去行财、法布施;要知道有吝啬心者,要在无量世中得愚痴贫穷报。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但自利,而且利他。如果施给一些有怨仇的人,也要生亲近想,还要感化他。不是怕他,是知道自己持戒,无心与他斗,他斗斗没劲了,就不斗了;他习气不改,还要跟别人斗,别人可不怕他,他会在斗中其乐无穷。另外,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恶狠不善的人,不知不觉会有恶病缠身或暴死等恶果报应,还以为能强时,因果已如影随形。度怨仇不好度,是逆上缘,只有菩萨行人才能善巧救度。相信布施因果,相信持戒因果,也一定成就善果。

行施有五种情况;一是有乞讨的;二是他有需要时;三是欢喜给施;四是供养给施;五是报恩给施;这布施名正言顺,也得正果为庄严菩提道;这样布施是人的五蕴作用给施,不是感情上单一的意根给施。感情上的给施是礼尚往来,是世间报。用身体、寿命、享乐布施的得余果报,如正常报酬外的红包。

布施果报有三种;一是胜财果,布施的财物清净,人间常居富贵;二是胜田果,供养的人是一果罗汉至菩萨与诸佛,得生天福;三是施主胜果,施戒施法多闻、施智慧转烦恼而修行,得功德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饒財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報。"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
  "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
  "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是財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佛说,有智慧的人布施有;至心施、亲手施、信心施、时节施、如法施。各得果报是,至心施的人将来多得金银财宝富贵;亲手施的人得富贵、得盈余,自己能享受到,否则就如有的人挣了一千万被儿孙花了,自己没花着;信心施的人得上述果报就连父母兄弟宗亲都跟着享福;时节施的人得受穷时或有什么需要时,自然就有人帮助,如正为一千元钱着急呢,就有人送来一千元;要是没这功德,到时候想借也借不到,往昔这么做过布施,需要时就有人主动上门来了;如法施的人正常得到的酬劳不管遇到什么灾难,这钱谁也拿不走,小偷不偷这钱;发大水了,人平安、钱也平安;遇大火,钱也没烧着,就这个道理;要是偷的钱或者不是好道来的钱,不是罚款了,就是小偷偷走了,或者遭水火灾,或种的地遭旱涝之灾,化肥农药种子全白扔,或生病买药吃了。如果高高兴兴施,寿命增长、人也漂亮,过日子安稳,还聪明有才干。

"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善男子,有人說言: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辯,無受者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佈施,是故應得如是五報。善男子,譬如比丘修習慈心,如是慈心,實無受者,而亦獲得無量果報。施塔像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善男子,如人種穀,終不生茹,施於塔像,亦複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是故我說:田得果報,物得果報,主得果報。"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菩薩修行如是二施,為二事故:一令眾生遠離苦惱,二令眾生心得調伏。"

佛说,供养佛像、塔也有果报。虽然不是直接受者,但是和供养佛所得福报是一样的。所以,种福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见到塔要右绕三匝,叩头,有香的要上香;有食物的供养食物;如果塔允许进入,就进去扫扫,见塔有毁坏的,有条件时要修一修,这都有功德。种福田得果报,施财物得果报,施法得果报;报在功德增长,让众生自离苦恼,让众生自心调伏。

 "善男子,複有三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為壞邪見,說于正法;能分別說實、非實等,宣說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
 "若有眾生怖畏王者、師子、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為救濟,名無畏施。"
  "自于財寶,破慳不吝,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奴婢、僕使、水牛、駝、驢、車乘、輦輿、瓶、甕、釜、鑊、繩床、坐具、銅鐵瓦器、衣服、瓔珞、燈明、香花、扇、蓋、帽、履、幾、杖、繩、索、犁、耨、斧、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若起僧坊,及起別房,如上施與出家之人,唯除象、馬。"

布施还有三种,一是法施;二是无畏施;三是财物施。法施为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破于邪见,说于正法。这么做的功德最大,果报也最大。无畏施为遇到虎、狼、狮子,或者王兵水火等,心感害怕。遇到了这样害怕的人,要真心真诚给予帮助,免除他的畏惧心。财物施为自有不吝,所求遂愿。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慳貪心,二不修施,三輕小物,四求世報。如是四累,二法能壞:一修無我,二修無常。"

佛说,布施时有四种障碍;一是贪吝心,自用而舍不得;二是违心,不愿意给;三是自轻心,觉得财物小或少,给不出手而不施;四是回报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修行二种方法可以破坏上述障碍;一是修无我;二是修无常。修无我的人,知道一切物品谁用都是用,迟早也属他人;修无常的人知道,一切物品不真常,迟早也得坏,宁被用坏,也不放坏。

 "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慳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緣。破是五事,常樂佈施。樂施之人,獲得五事: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眾生樂見樂聞,三者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稱,五者莊嚴菩提。"

如果一个人乐善好施,应去掉五种事;一是嗔心,一听说给谁财物就生气,“一样两只手,凭什么向人乞财物”;“一样过日子,为什么向人借物品”;“一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在家劳心劳力挣钱,有人出家不用干活,还得他人供养?”这些想法都是常情,一起嗔心就生气,生气就不施,宁可扔掉也不给。遇见出家人乞食,宁可把食物扔给狗都不给出家人吃;二是悭心,铁公鸡一毛不拔;三是妒心,对人有不平等想,天下富人很多,让他们去布施吧;四是惜身命,有财物自己留着用;五是,不信因果,施舍将来有善报,也见不到。

修行五种法能破除上述五事,并有五种果报;一是终不远离一切圣人,生生世世,能与圣人接触,这是过去世修布施的善果;二是一切众生喜见,并乐闻说法,在大众中有威望,受人爱戴,就是往昔修行布施的功德;三是,在公众面前,不生怖畏;有的人不能在众人面前讲话,一张嘴就脸红,有几个人就张不开嘴,几十个人就更费劲了;什么原因啊?过去世修布施不圆满;也有的人正好相反,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说话无所畏惧;四是得好名声,某某是大善人,是慈善家;五是庄严菩提,不论修行布施做什么都圆满,出家人修道容易圆满,在家人事业圆满,修行成道也容易圆满,一切都从布施开始。出家人,在布施这一条上,如果修行的不圆满,还要回到这个世间来补课;而且再来要生到在家人,挣钱去布施,把这一课补上。不要以为出家人就可以不修布施,这一条非常重要。出家人做到法布施可以,身命布施也能做到,但财布施这一条,不好做到,而且比什么都重要。出家人做一场法事,明码实价,六百六、七百七、八百八等,那是等价交换,不是布施。总之,出家人在修道过程中,布施难,布施很难圆满。而有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修塔造庙,流通佛经,弘法利生,都在修大布施。

"善男子,菩薩之人,名一切施。雲何名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法求物,持以佈施,名一切施;恒以淨心,施於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愛之物,破慳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報,名一切施;施時不觀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親等施;名一切施;菩薩施財,凡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於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薩佈施,由憐湣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佛说,菩萨行人内财、外财什么都可以施,为一切施。怎样做为一切施呢?一是如法劳作而得财物,用以布施,为一切施;二是自己所有的财物也很少,也难舍能舍,为一切施;三是经常保持清净心,把慈悲心放在前面,主动而自觉的去布施他人,为一切施;四是自己心爱之物,也不吝惜能舍,为一切施;五是不为福报和非福报随缘布施,为一切施;六是欢心行布施,不希求对方有任何回报,为一切施;七是布施时,不分怨亲、远近而平等对待,为一切施;八是布施众生与非众生,有身体形态的为众生,无身体形态而存在的众生为非众生;如世俗上坟、供养财神、山神、河神、海神等,如寺庙供养旷野鬼等,都属于非众生类;对众生与非众生都要平等适时供养为一切施;九是以怜悯心去布施,种报恩田和福田时,是对自己生怜悯心,如对父母称不孝儿女等;种悲田时,要对众生有怜悯心;十是布施前,行布施时,布施后,心里不悔。

 "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鎖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終不以施。不施病人不淨食藥。不劫他物,乃至一錢,持以佈施。菩薩施時,雖得自在,終不罵打,令諸僕使生嗔、苦、惱。如法財施,不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涅盤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無所求。施貧窮時,起悲湣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親友時,不生放舍心。若見乞者,則知所須,隨相給與,不令發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

布施时,有如法施与不如法施二种;如法施为不求现在未来果报,只为修证菩提道而别无所求,施贫起悲悯心,种福田生恭敬心,施亲友生亲近心,施乞者生随相给舍心,施予无求生喜乐心。如法布施,得无量果。不如法施,为让人高兴,以酒品、毒品、刀枪等物布施,以抢、偷、骗、诈、赌等不净财物布施,以打、骂、嗔、苦、恼等生痛恨的非财物布施等,不如法施,得间杂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施主有三,謂下、中、上。不信業果,深著慳吝,恐財有盡,見來求者嗔癡想,是名為下。雖信業果,於財生慳,恐有空竭,見來求者,生於舍心,是名為中。深信業果,於財物所,不生慳吝,觀諸財物,是無常想,見來求者,有與則喜,無與則惱,以身質物,而用與之,是名為上。"
  "複有下者,見來求者,[目卑]面不看,惡罵毀辱;複有中者,雖複施與,輕賤不敬;複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與。"
  "複有下者,為現報施;複有中者,為後報施;複有上者,憐湣故施。"
  "複有下者,為報恩施;複有中者,為業故施;複有上者,為法藏施。"
  "複有下者,畏勝故施;複有中者,等己故施;複有上者,不擇怨親。"
  "又複下者,有財言無;又複中者,多財言少;又複上者,少索多與。"
  "施者無財,亦複三種。最下之人,見來求者,噁心嗔責;中品之人,見來求者,直言無物;上品之人,見來求者,自鄙無物,心生愁惱。"
  "又複下者,常為賢聖之所呵責;又複中者,常為賢聖之所憐湣;又複上者,賢聖見已,心生歡喜。"

佛说,施主有下等、中等和上等。下等就是布施时舍不得的那种人;中等就是反正这个物品也多余,给也不差这点;上等就是有智慧的布施,高高兴兴的亲手奉上,心里不生贪吝。下等施和中等施,施舍一样的物品不如上等施。同样给街边乞者一块钱,是顺便经过,“啪”往小碗里一扔,和亲手、下心、弯腰轻轻放至小碗里,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同样的一块钱,前者就是下等施;后者就是上等施,果报完全不一样。下等施者中有的给完钱还骂一句,“这个穷鬼,又来了。”这样最不好,不但是下等施,而且施完以后还有业报相随。下等施者中有的还想着要回报,或者想方设法想占回点便宜,这都不行。还有的下等施中,为现世得报或后世得报;还有的用小恩小惠利用人;还有的本来挺富裕的,但装穷,为少施或不施,这种人都属于下等施。还有的人没等施就生气,为下等之下。中等施者,见有人来求,布施后说,“以后不要来了”。上等施者,不择怨亲,不论多少,如见圣贤一样,心生欢喜。

 "善男子,智人行施,為自他利,知財寶物,是無常故,為令眾生,生喜心故,為憐湣故,為壞慳故,為不求索後果報故,為欲莊嚴菩提道故。是故菩薩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慮財盡,不輕財物,不輕自身,不觀時節,不觀求者。常念乞者,如饑思食。親近善友,咨受正教。見來求者,心生歡喜,如失火家得出財物。歡喜讚歎,說財多過,施已生喜,如寄善人。複語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遠離慳貪之心,皆由於汝來乞因緣。'即於求者生親愛心。既施與已,複教乞者,如法守護,勤修供養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樂行施已,則得遠離一切放逸;雖以身分施於乞者,終不生於一念噁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輕受者,亦不自高。自慶有財,稱求者意,增長信心,不疑業果。"

佛说,智者行施,自利利他。谁都知道财宝来之不易,也知道一切财富皆无常。但能用我的不真常的财物为他人解除痛苦是最好的事情。而且,行施的时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受者知道是信佛人。不是让他感谢,让他知道信佛人修善,世上还是信佛好,这样施的功德就大。行施的时候没有嫌弃、鄙夷,受者才能平和接受施舍。穷人连去自己亲戚家串门,都有自我嫌弃的心理,不敢踏入大门,生怕给人添麻烦,遭人白眼。信佛人行施时要让乞者生起信心,让他有做人的尊严,这才是智人布施,这才是真功德。否则,就是下等施和中等施,没有功德,只有福报。信佛的人行布施,一定要看起来像信佛的。现在有的人嘴上自称信佛,行做上就是下等施或中等施,让佛跟着蒙羞,让众生心生不快。

"善男子,若能觀財是無常相,觀諸眾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於乞者。善男子,是人不為慳結所動,如須彌山,風不能動。如是之人,能為眾生而作歸依,是人能具檀波羅蜜。"

如果能知财物无常,对众生如一子想,以平等慈心布施,功德高如须弥,风不能吹、火不能烧。这样的人,是众生的皈依处,具足布施无极限。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四事故,樂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煩惱,二者因施發種種願,三者因施得受安樂,四者因施多饒財寶。"

有智之人为四种事乐于布施,乐于施恩惠于他人。惠和施是两回事,惠是恩惠,用好言好语帮助;施就是给予。人若不需要硬给,强人所难也不行。具体怎么去行惠施?一是因施能破人烦恼,因为他穷,受贫穷困扰,惠施于他等于雪中送炭,正解人燃眉之急;二是因施发种种愿,就是以往因地时,曾发愿要救济什么样的人,见到什么样人,一定要去救济他;如有的人过去讨过饭,乞食时发愿,等以后有钱了遇到乞食的一定多给点;三是因施得受安乐,因为得到惠施,他人身心安乐;反过来说,过去自己贫穷的时候,他人也施过,自己受施也高兴过;四是因施多有富贵,知道自己今生富贵是因为过去生中布施他人的功德,今生就要继续供养三宝,种福田、报恩田。

"善男子,無貪之心,名之為施。雲何無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為業、為作,具足佈施,名為無貪。因於佈施破煩惱者,既行惠施,破慳、貪、吝、嗔恚、愚癡。雲何因施發種種願?因是施已,能發種種善惡等願,因善惡願,得善惡果。何以故?誓願力故。雲何因施得受安樂?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上樂。雲何因施多饒財寶?因是施故,所求金銀,乃至畜生,如意即得。"

这样一来,我下生还会富贵。不要认为只有把财物给他人就是具足布施,实际上心里无贪也是布施。要知道,同样一件物品,若施于他是善业,若被他抢夺走,就变成恶业。物品、财宝都是造作而来,是为有业;若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就心安理得;若巧取豪夺或用不正当手段而得,害怕受业报,拿出一部分到庙里做供养,比一点不信因果的人强,但下生再富贵的时候,还是会王、贼、水、火这四方共享他的财富,仍为不清净。

  "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者放逸,四者慳吝,五者嗔癡。離是惡已,心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

佛说,要想修好布施,需要破五种弊恶之法;一是邪见;二是无信;三是放逸;四是贪吝;五是嗔痴。邪见表现为专说邪理,来源于心无正见正法等。如一个人受穷,不要管他为什么受穷,不要去追究或横加分析,他是生意失败了还是骗人被揭穿了等,只管尽力帮助他。现在社会有的人以行乞为职业,不要去分别他是真困难,还是假困难,他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这个社会还是善人多。无信就是无正信,不信施因果报。放逸就是无正精进,贪求欲乐,为享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贪吝就是无正智慧,人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贪婪的欲海永远也不能满足;吝为量小,难言大物,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嗔痴就是无正念正命,喜欢生活在争斗之中,不知惜福惜缘。

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塵煩惱故,墮於地獄,雖處惡處,不饑不渴。以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須易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饑渴,常得飽滿。若得人身,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多聞、智慧,勝於一切。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終不隨受;於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勝。"

世人如果能破上述五恶法而欢喜施,得四种果报;一是乐见,不论远近亲疏甚至反对自己的人,乃至怨敌都说这个人真好;二是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是入大众时,心无畏惧;四是一切善人都乐与之交往,身边都是善人围绕,不结交恶人。同时,果报还有,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陷于地狱,虽处恶趣,不饥不渴。客尘烦恼指,不是故意要犯的,如驾车时车辆失控撞死行人,肯定要受果报。地狱人如现在监狱里的人,因犯罪入狱服刑,但外面总有人去看他,给他送吃送喝送财物等。见到这类事情不要不理解,就应知道,是他以往修过布施的缘故。这样的人,虽于地狱中,由于往昔布施因缘,离二种苦,一是铁丸苦,将烧的通红的铁丸放入罪人口中,一吞的时候,舌头都被烧焦。但由于有布施的功德,原本应受的吞铁丸苦就可以免除。二是铁浆苦,将铁融成铁浆,将罪人投入其中,复又捞出,周而复始。出家人修行布施不圆满时,这两条罪报不能免。出家人,千万不要自己揣万八千的,去游山玩水,财物相伴生的业报太重啊!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得畜生身,由于布施因缘也不受冻、不挨饿。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得饿鬼身,尽管咽细如针,也饿不着,同类里相比,也是最舒服的。俗话说,“舍得、舍得”,“得”是哪来的?从“舍”来的。由于布施的功德,是人寿命长,身体健康,过日子安稳,能严持戒律,多听经闻法,增福增慧;虽处恶世,不受恶事、恶法。由于布施的功德,得受天身,那就更加殊胜。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二事故,能行佈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怨嗔心。如來因是,名無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受求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怖畏,不求善人來見親附,亦不求望人天果報。觀於二事:一者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二者終不隨順慳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沒,不隨我去,是故應當自手施與。我今不應隨失生惱,應當隨施生於歡喜。"

有智之人,为二事能行布施;一是调伏自心;二是坏怨嗔心。明知自己布施时候,财物好而舍不得,又能把自己心态调伏平整,明白还是行布施好。同时,管好自己,不贪恋财物,从而心顺安宁。破怨嗔心,羞辱起怨恨,贫穷起盗心;如果他来求了,高兴的帮助他,他就生忏悔心,使他心受到了转化。

有智之人这样行布施后,一是不受他人爱念之心,不求名誉,破除贪吝之心;二是帮助他人免除恐怖畏惧,不求善人拜见和追随,得到比财物更宝贵的人心,舍去财物千条路。

 "善男子,施者先當自試其心,以外物施;其心調已,次施內物。因是二施,獲得二法:一者永離諸有,二者得正解脫。"
  "善男子,如人遠行,身荷重擔,疲苦勞極,舍之則樂。行施之人,見來求者,舍財與之,心生喜樂,亦複如是。"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于施。複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系心,常樂行施。"

内财外财都可施舍的人,得二种法;一是远离诸有,三界诸有是有想、有相,即无明烦恼;二是证得解脱,解脱就是出离三界,往生佛净土,按照这个法理,行布施如人远行,身担重担,疲惫劳极,减荷卸负,这不是乐事吗?物品、钱财是业,舍去点吧,背这么多不累吗?有的人会想,我得留作后事,埋到棺材里去或留给儿孙,这样想的人不好布施。应该见到贫穷人很痛苦,豪贵之人应学怎么让他人幸福,人不光是有钱才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匱,當知是人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麥施與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麥耶?誰有一日食三揣麥,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
  "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彩,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柱耶?"
  "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有其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咒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
  "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德,亦複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
  "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除佈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余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複多耶?"
如果有人本来有钱,见穷人就说没有钱,这么说的人下世就是个穷人,或入畜生道为狗,专门为人守护财物;如果没钱说没钱这样也不妥,只要他向你求了,能给多少给多少,就是有一碗米,应以一半施给求者。如果有人贫穷无衣,赶紧送一件给他,为他带来温暖,让他高兴;天下贫穷之人谁也不愿意贫穷,有钱的人就应该少做福,多布施;让他也得到欢喜,这么做才是施主,福报自己得到了,他也能得到一份。受到他人供养时,一定要发起善心,愿天下修道人都得到供养,都乐意修道。家有佛堂供养和到庙上供养都一样,只要有佛像的地方都是一样,供养远近穷人也是如此,果报是一样的。自已不去供养,还不愿意让他人去供养,这样为贪婪,是贫穷的种子,没有随喜功德。
 "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耗減,不得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雲何慳惜不佈施耶?智者複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
 "善男子,除佈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複作是觀,雖複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佈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佛说,有智之人要见到财物为无常,是今天有、明天无,今生有、下生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虽是无常物,确能作有常,就是以平等心,持戒心去行供养。阿罗汉如果得不到房舍、衣服、卧具、医药等,都是前世不布施的因缘。如果破戒之人也行好布施即是堕地狱、畜生、饿鬼,都无有受饥饿之苦。
有智之人要知道,离开布施有二种果;一是不得自在;二是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就是在世间人身不自由,更无出世间的种种自在。不得解脱,就是修行也出离不了,要想修行今生成就,无论是出家、在家都要行好布施,才能出离。
 "善男子,若言五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然。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作無受。即作即受者,陰作陰受。異作異受者,人作天受。無作無受者,作業因緣,和合而有,本無自性,何有作受?"
  "汝意若謂異作異受,雲何複言相續不斷?是義不然。何以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複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故能害人。五陰亦爾,雖複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無作無受者,若離五陰者,無我、我所。一切眾生顛倒覆心,或說色即是我,乃至識即是我。或有說言:色即是我,其餘四陰,即是我所,乃至識亦如是。若有說言:離五陰已,別有我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我佛法中,色非我也。所以者何?無常無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陰,不名我所,乃至識亦如是。眾緣和合,異法出生,故名為作,實無異作。眾緣和合,異法出生,名為受者,實無異受,是故名為無作無受。"
  "若汝意謂,異作異受,何故此人作業,不彼人受,俱有五陰?是義不然。何以故?異有二種:一者身異,二者名異。一者佛得,二者天得。佛得、天得,身、名各異,是因緣故,身、口應異;身、口異故,造業亦異;造業異故,壽命、色力、安、辯亦異,是故不得佛得作業,天得受果。雖俱五陰,色名是一,受、想、行異。何以故?佛得受樂,天得受苦,佛得生貪,天得生嗔,是故不得名為相似。色名雖一,其實有異,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為一義者,一人生時,應一切生;一人死時,應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義者,是故不得異作異受。"
"汝意若謂,汝亦異作異受,我亦如是,異作異受;若異作異受,應同我過,何故不見自過,而責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我、異二種:一次第生、亦次第滅;二次第生,不次第滅。是生異故,滅亦複異,是故我言,異作異受,此作此受,不同汝過。譬如有人,欲燒聚落,於乾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緣故,能燒百里至二百里。村主求得,即便問之:汝弊惡人何因緣故,燒是大村?彼人答言:實非我燒。何以故?我所放火尋已滅盡,所燒之處,一把草耳!我今當償汝二把,其餘之物,我不應償。是時村主複作是言:癡人!由汝小火,次第生來,遂燒百里至二百里,事由於汝,雲何不償?雖知是火異作異燒,相續不斷,故彼得罪。善惡五陰,亦複如是。受報時陰,雖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續而生,是故受報。譬如有人與他共賭:執炬遠行至百裏外,若不至者,我當輸汝,如其到者,汝當輸我。執炬之人至百里已,即從索物。他言:汝炬發跡已滅,雲何於此從我索物?執炬者言:彼火雖滅,次第相續,生來至此。如是二人,說俱得理。何以故?如是義者,亦即亦異,是故二人俱無過失。若有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俱無過失。譬如此彼二岸、中流,總名恒河;夏時,二岸相去甚遠,秋時,二岸相去則近,無常定相,或大、或小,雖複增減,人皆謂河。或有說言:此不是河,智人亦說,有異不異。五陰亦爾,智人亦說:即作即受,異作異受。"
  "汝意若謂,二岸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神是河,何故複言:河清,河濁?有此岸、彼岸,中流、深、淺,到于大海,可度、不度?譬如有樹,則有神居,若無樹者,神何所居?河之與神,亦應如是。是故此彼二岸、中流,次第不斷,總名為河。是故可言:即之與異,五陰亦爾。譬如有人罵辱貴勝,因惡口故,腳被鎖械,是腳實無惡口之罪,而被鎖械,是故不得決定說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譬如器油、炷火、人功,眾緣和合,乃名燈明。"
  "汝意若謂,燈明增減。是義不然。何以故?減故不增,來故無減,以次第生故,言燈增減。"
  "汝意若謂,燈是無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油無常故,有盡、有燒,如其常者,應二念住,若二念住,誰能燒盡?是故智人亦複說言:燈明即異,五陰亦爾。明即六入,油即是業,油業因緣故,令五陰有增有減,有彼有此。如有人說阿坻耶語,是阿坻耶,久已過去,不在今日,世人相傳,次第不滅,故得稱為阿坻耶語。智者亦說,是阿坻耶語,非阿坻耶語。雖複是、非,俱不失理。五陰亦爾,亦可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有人巨富,繼嗣中斷,身複喪沒,財當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財物,應當屬我。官人語言:是財雲何異作異屬?是人複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孫,次第不斷,雲何是財不屬我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智者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
  "汝意若謂,五陰作業,成已便過,是身猶在,業無所依。業若無依,便是無業,舍是身已,雲何得報?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過業,待體、待時。譬如桔子,因桔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桔故,種殖是子,是子根、莖、葉、華、生果,皆悉不酢,時到果熟,酢味則發。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身口意業,亦複如是。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時、待器,得受果報。如人服藥,經於時節,藥雖消滅,時到即發好力、好色;身口意業,亦複如是,雖複過滅,時到則受。譬如小兒,初所學事,雖念念滅,無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過去業,亦複如是,雖無住處,時到自受。是故言,非陰作陰受,亦複不得非陰受也。若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上果。"
有智之人要知道,施主虽是五蕴、受施的人也是五蕴,既无施者,又无受者,财物无常;但是善果不灭,在世间为福报,出世间为福德。在世间结善缘,出世间结法缘,这就是布施无常得有常,善缘相继,法缘不断。
一做一受,为什么善法因缘相继不断?就是所做一切,入脑入心,心随业转。是不是这样呢?恶法因缘也相继不断,如把毒放在牛奶里,做成奶酪,谁吃了就会死掉,虽然没想害人,但人死了也等于杀人,这也是一做一受。善恶因缘也相继不断,如布施时有贪吝心,不清净财布施一,想得百报,百报时出事了;如请人帮忙挖井,却被掉下的石头意外砸死了;说请他来帮忙,也没想到被砸死呀,但是得负责任;有些事情虽属偶然,实际也是因缘和合。
无善无恶因缘也相继不断,如布施的善事不做,其它什么恶事也不做,还有什么恶果报吗!有!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衣食住行所用一切财物都是有业力的,俗活说“人死还要臭块地呢”,怎么说无果报呢!没有修善行布施,也照样有恶事相随,贫穷、身体不好,修道修不成,不得解脱,这也是一做一受。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因缘也相继不断,如世间此人做业,他人受;如倒车时没注意把人撞死了,虽然事出有因,受报的人却牵连很多。被误撞死的人,前世也误伤众生性命,今生业果成熟也受报。布施不同,所感的果也不同;如小偷准备作案时,把钳子、刀、绳子等施给小偷,这也是布施,和他的业果是一样的,没做但也要受这种果报;再如儿子替父母上庙做供养,父母没去,也等于父母做供养了,就这个道理,这是善恶间杂的一做一受。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
【杂品之余】
佛给大众提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穷最贫困?一般人想不到怎么回答。答案是这个人连身体都混没了,为最穷最贫困。有没有没有身体的?有!一些鬼类,如横死不得超生的人就没有身体。这个世上只要是人,就不能说最穷,有两只手,就能学一技之长,创造财富,自食其力;只要是有身体的人,就不能说穷,现在的残疾人多数都自食其力,不接受他人的供养。有人骂人了,身体却挨了一脚,是思维惹的祸。过去斩犯人,都先砍脑袋。因为坏主意都是脑袋想的,身体做恶业,是有连带性的。所以,布施的功德和不善的业报都是相辅相成的,用财物可做善,也可以做恶。有智慧的人,自食其力,剩有盈余就要修布施,供养父母、师长,供养三宝、贫穷之人,捐款救灾等。

"善男子,若複有人,於身、命、財,慳吝不施,是名為慳。護惜慳人不施之心,不生憐湣,留待福田,求覓福田,既得求過,觀財難得,為之受苦,或說無果、無施、無受。護惜妻子眷屬等心,積財求名,見多生喜,觀財是常,是名慳垢。是垢,能汙諸眾生心。以是因緣,於他物中,尚不能施,況出自物。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布于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憐湣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盤斷於有故。"

佛说,只要人有身体,不去布施就是悭吝,有福田不做、有悲田不种之人是可怜的。如果有人有钱不施舍给他人,留给亲人、积财、求名,这不但是贪吝,而且有垢。垢就是有业报相随,心里就是不干净,由于有这个因缘,不知报恩。有智之人,财物既为家里实用,又为行施、为报恩、为做事,破贪吝想。在布施中不为生天、不为他人等。如七月十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给七世父母,过年时再诵三遍回向给怨亲债主;被吃被杀有恨的为怨,时刻都想报仇;把诵经的功德回向给他们,让这些怨亲债主都得到法益,不再找人算帐了。

 "善男子,菩薩佈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見,四者慳吝。"

佛说,菩萨行人布施要远离四恶,既要帮助他人,惠人好处,又要有原则;一是破戒施,用一切非法手段获得财物去布施,为破戒施;二是疑惘施,布施有没有果报呀?这个出家人是不是假尼姑呀?是不是这个乞食的不困难,以此为职业等,为疑惘施;三是邪见施,不相信布施因果,自己的财物凭什么白送人;四是贪吝施,舍不得,只顾自己享乐,不关心他人疾苦。菩萨行人布施,

"複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

同时还要离开五法;一是施时不分别有无德,不能有德的多给、无德的少给;宁可无德的多给,有德的少给,最好是平等施;二是施时不说善恶,不要教育人家,就稽首合十,一句阿弥陀佛;三是施时不择种性,不分行业,不分地域,对方有求,该舍就舍;四是施时不轻视他,要尊重人格,让他鼓起做人的勇气;五是施时不恶口辱骂,不说三道四;否则,布施果报中有间杂。

"複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还有三事;一是先多发心,行施时少予,说大话施小钱,一遇实际就缩水了;二是将讨厌的物品给人,看见这个物品就烦,送别人吧;三是施完就后悔,恨自己当时怎么那样傻呢,有吃亏上当的感觉。

 "善男子,複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讚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

佛说,有八种情况下行布施,果报不殊胜;一是施后见人过失,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二是施时心不平等,分别大小远近厚薄等;三是施后求受者作,就是给人好处后要人为己服务;四是施后自我赞叹,喜欢人前自夸其德;五是先说没有,几句话一高兴又给了;六是施后还恶口骂毁,“这个穷鬼”等;七是说我先给着,以后得加倍还我;八是施后生疑心,这出家人修的咋样?有没有果位?不要去思量,供养有名的大师,可能不是菩萨;供养一位小沙弥或一个山沟里普通修行人,有可能就是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经常化乞婆相乞食;所以,不要去分别。

"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淨施。觀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佈施,是名淨施。為破煩惱故,行佈施,是名淨施。為淨自心因緣故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佈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如是觀行于施者,是名淨施。"

如以鲜美上好全心供养他人为清净供养,一切心念行愿如法为清净供养,观一切财物都是无常坏灭为清净供养,破心中贪爱为清净供养,除自心喜乐因缘为清净供养,能观物受因缘为清净供养。清净供养的人,得清净功德,善报无间杂。

 "若行施時,于福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湣心;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破驕慢施、柔軟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佈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

种福田生欢喜心,不生果报功德心;生怜悯心,不生骄慢之心。而且这么布施了,周围的人也都跟着学;就是你对父母尽孝,你的儿女也会孝顺;你对婆婆尽孝了,你的儿媳妇也会孝顺;不用求,求也求不来,是所积功德感召来的。如果布施于人有求想,就像种子不实一样,果报不究竟。人要真实行布施,特别是持戒行布施功德大,可得无量果报;供养现世佛或住世菩萨的果报,更是无量无边。如果疑心供养,没有亲近诸佛菩萨的功德,见面也失之交臂。

"若求果施,市易無異。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複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倍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倍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湣,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複如是。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捨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佛说,今天分别说福田,怎么说百信报至无量报呢?如果是至心生大怜悯,食物给畜生吃,或者供养佛,福报等同,佛与众生平等而无差别。佛曾布施舍利弗,舍利弗也布施过佛,佛得福报多;是发心不同,果报有差别。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鐘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惡。雲何說言施主得罪?"
  "施主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施主乃得如是妙果,雲何說言惡果報?"
  "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讚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雲何說言得惡果報?"

说给那个人钱,他用的不正当,那不是给钱人的事。给钱的人见他穷、怜悯他或者他是出家人,能看在佛的面子上供养,至于他怎么用,给钱的人不要干预。施主行施后,永远也不后悔。这样做的果报是经常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经常生在贵族家,得人天乐,能离一切烦恼苦难。施主能亲手行施,果报是生在都市贵族家,遇善知识,多有财富,眷属如意。施主能施一切众生,果报是受人尊重、赞叹颂扬。

"施主若以淨物施已,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樂,雲何說言受惡果報?"
"若未施時,生於信心,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雲何說言得惡果耶?"

施主能以清净财物行施后,说人虽都有暂时困难,总会有好起来的那一天,这样鼓励人的布施最好。不是教人会说好话,是鼓励人生起自尊心、自信心、欢喜心;一句话能把人说恼了,一句话能把人说乐了,这是人心之善念。我们要用一句话把人说乐了,千万别用一句话把人说恼了;有人说那是当头棒喝,要问自己具备那个功德吗;一句良言三冬暖,一句恶语六月寒,身有苦、心里头烦着呢;众生有缺点过失,不具备大功德,千万别棒喝,一说他心生不快,是有因果的。如果这样行布施,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就得殊胜的果报。果报是多有财富,眷属无量,没有病苦,所有财物,水火盗贼不能侵坏,无量世中享用不尽;生活安乐,求财易得,守财不苦,用财满足。施衣得貌端正,施食得强身力,施灯得净妙眼,施法得身心安乐,施房舍得住富庶之地等,施主得无上善报。

"複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吝,受者用時,破他慳吝,是故說言,從用生福。"
  "有複從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不以能起煩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曰涅盤。"

有人在佛像前作供养,也没见用没用,这个不用考虑,施后用与没用果报是一样的。但是有人能将布施从用转用,功德又随之增长。被供养的人将供养用做什么,施主就随生什么福;如供养出家人的钱,他用来放生了,就随放生的功德得福;他如果印经、塑佛像了,功德就更大了。也有转供,即用他人供养的钱,见那人困难,转供养给那人了,功德也随之增大;如果不分别得什么功德,只是好好去修行,这人能得圣果。和善知识结善缘,是三生有幸,供养善知识得善缘,能引导超凡入圣。大善知识是化身成就,化身随时去度化善缘人。但是,不用去求,求不一定能结如此大善缘,就随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能隨順求者意施,是人於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物、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湣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
  "複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憐湣。複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佛说,如果人给自己定约束,吃饭让他人先吃,有食物先供养佛,这样的布施是上等施主。这人想求什么得什么,随他意趣,于无量世中,所求如意,人得无量果报。如果有财物高高兴兴地给家人、亲人等,也一样得福报;为了家庭共同学佛修道,家庭和谐,将来也得无量福报。而不是家贫的什么也没有了,还拿着钱上庙去供养,佛教没让人这么做,佛教让人把家处理好,钱分四份,供养那一份就可以了。
佛说,家有老鼠之类,祸害粮食,这时想这些老鼠也不容易,吃点就吃点吧,也别下药。如果下药,菩萨行人属于犯戒。应想扔点吃的也让它活着吧,心生欢喜想,人比它强,这是如法行作。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瓔珞、環釧,嚴身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若有說言:離於佈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慳惜成佈施者,亦無是處。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施,求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
佛说,要是有好物品,自己还没舍得用,但是有人来求,布施给人了,这样人将来也得如意报。不管什么人,离开布施想得善果,是不可能的。没有福田,想修道都不行,不是生病、受穷,就是挨累、没时间。这就是往昔修布施少,才召今日此果。修行人要知道从现在开始,修自己的福德。
 "為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佈施,不名為施。若人偏為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若人施已,生於悔心,若劫他物,持以佈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湣,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佛说,嬉戏施,非福田也。如几个人打牌,谁赢了谁请客。这个钱不算施,花了没有福报。如果有人偏为福田施,不喜欢经常施,是人不得惠施报。这样的人专去庙上供养三宝,种福田,而不供养贫穷、下贱;不乐于供养父母、妻室、儿女,不供养周围的人,这种人也不得如意报。这里告诉我们,要行平等施,福田、悲田同样重要。
如果有人施后生后悔心,或者用抢劫来的财物去布施,是人虽也得财物,但财物来了即走,留不住;或者像现在有的人,没钱也没病,有点钱马上就有病,非得把这钱花了,病才能好。或者像银行出纳那些人,每天点钞票,那钱却不是他的。所以行布施的时候,不要后悔、不生懊恼。
如果有人不供养父母,见妻女或亲友受苦也不管,只顾自己享乐。虽然也拿钱布施,这种人是恶人,是假名布施,不得善果。修布施的人,首先要赡养老人,虽不能让妻女跟着享福,至少不让他们跟着遭罪。
如果有人对师长、父母等礼节上供养以后,心里没有怜悯,不知报恩。这样的人将来虽得财宝,来了就失去,不能受用。用这钱买的美食,没等吃就坏了;想买衣服,没等买钱就被人偷走了等;这都是往昔布施功德不圆满的业报。
"若人如法以財佈施,是人未來得無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複微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為人天。"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上。雲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嗔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心明瞭;戒、施、聞、慧,亦複如是。是故法施勝於財施。"
如果有人如法以清净财宝布施,是人将来得无量福;不义之财布施,将来福报也不真实。用正财布施,人天都欢喜赞叹。布施钱财,用于购买纸张,印刷经典,功德就大,是将财布施转为法布施。不见得亲自讲经,才是法布施,帮助能讲经的人弘法,也是参与法布施了,为功德最大。怎么是功德大,众生闻法后能断除嗔恨,以是因缘于无量世中,众生都得福,能不得大福报吗。所以,法布施世人难值难遇,遇到这等好事时,切莫错过。用身命财为代价去翻译经典,也是法布施,是法施的一种。真正的法施是当众生闻法后发心去修道,那才是发挥了法布施的作用,无量众生因此而受益。这些众生未来世有福报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国王;他们如果都是国王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天王;他们都是天王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该成佛了。
"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數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原書作若,疑有誤,改之)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複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吝,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餘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咒願,令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
諸餓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膿,或有食糞,或食血污、嘔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變成上妙色味。雖以不淨蕩滌汁等,施應食者,然有遮護,竟不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以施主心慈憐湣故。"
还有,子修善法,父做恶事,能不能用子善的功德回向,父不堕三恶道呢?按佛法说,不是这样。因为身口意业各有不同,父子也不相代。父死后堕饿鬼中,子为父追福,可得福转为人天。如果生天,天人妙乐都不思念人中之物,子为父追福,其福不得。如果生为畜生,说明定业已成,子为父追福,其福不得。没有大福德的人为亡人超度,都不可能改变其定业。猪也是生命,狗也是生命,绝不会让这只狗立刻死掉,而成全追福。只有亡人有大因缘,遇有有大功德的人为其超度,才能破坏或改变定业。为什么只有饿鬼这一道能独得其追福呢?因为饿鬼道众生长寿,其形体很容易破坏,破坏就是将之转为其它道。举个例子,一头猪是定业,如果突然死了,猪的主人就不高兴,有财产损失;饿鬼没有主人,没有谁会因它的死而生烦恼。七月十五为亡人做功德,能将饿鬼道众生救拔;否则,都要将定业报完再脱身。饿鬼道里只能吃血污、呕吐物、涕唾、粪便等物,一入口就变为热火,将嘴烧坏,苦报无极。
 "若有祠祀,誰是受者?隨其祀處,而為受者。若近樹林,則樹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複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護身財。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旃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應用香華、乳酪、酥藥。為亡追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時九月。"
佛说,如果有人祭祀,上山祭拜山神、土地、祖坟等,要注意三时;一是春时二月,这是农忙季节,不要去祭祀;二是夏时五月,正值铲地或小虫较多时;三是九月秋忙时,季节干燥。还有注意供养山神、土地,不要杀生,不要供养酒。佛教不反对供养祖先,但不可杀生。应该以鲜花、香草、树木、瓜果等天然食物为供品,这才如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種種資生,佈施于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若出家人,效在家人,歲節之日,喜飲食者,隨世法故,非真實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隨家所有好惡,常樂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於人者,是則名為不思議施。若有惡人、毀戒、怨家、不知恩義、不信因果、強乞索者、大勢力人、健罵詈者、得已嗔恚、詐現好相、大富貴者,施如是等十一種人,名不思議施。"
 "善男子,一切佈施有三根本。施於貧窮,以憐湣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佛说,如果有人将房舍、卧具、医药、园林、牛羊等各种滋生之物布施他人。可是布施这个人当时就命终了,这个人虽然不在世了,可福报还是他的;随所赠送物的使用时间长短而有多少福报,这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死了到阴间,福报也不失掉。如果随家中所有,财物不分别好坏,只管救急救难,有求必应,是行一切施。如果能用身体给人做事,也不求回报,就像在家人到寺庙干活等很多类似的事;自己妻子喜欢的物品有求也能施他人,是行不可思议施。如果有恶人、毁戒之人、怨家对头、有恩不知报、不信因果、强取豪夺、强大势力、伪善欺诈、愤得愤怨、强横辱骂、豪富之人,这样十一种人来求布施,还能高高兴兴地施,施后不嗔,是行不思议施。这样的不思议施,只有菩萨行人才能做得到。因为,一切施和不思议施有三种根本;一是能施于贫苦,种悲田,这最不可思议;对于一个乞食的,没有想施一得万报这回事,还能平等下心去施舍,这不容易做到,是最难得的,也是最好的布施;二是施于怨家,以德报怨,不求回报;三是施给有福德的善人,心里喜敬。所以,难舍能舍,难施能施。

"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人共和合作。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長來世貧苦。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

佛说,如果有人多财,从小就知施舍,不如劝人一同供养,这是共和合施,这样的功德更大。在布施这一点上,出家人不圆满、不容易做到,在不容易时出家人这样做了,还引导他人做,这样的人功德最大。在布施给人财物时,怕财物轻或不好而不施,这是有畏不肯施。有这种因,果报是要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他人给的财物轻或不好时,也一定要高高兴兴地接受;如有嫌弃分别,有这种因,果报是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施心相等,共同的福报也相等。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相等,施心不一样,果报是福田胜。在共同施财物时,施心相等,共同求一件事,施财不一样,有多有少等差别,得果田胜。在共同施财时,施财是随手一给,施心是随意一给,只为形式上的意思意思,果报是福田果田俱下。

"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若人無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佈施。智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財物,能舍施人,當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吝,不能舍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得財物,以佈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得財,貪惜不施,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四天下中,閻浮提人,有三事勝: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淨。不見果報,能予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財已,能壞慳吝,舍已思施,既舍施已,心不生悔,複能分別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

佛说,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为果报,是他知道有因必有果。如果无有慈悲心,不知报恩,不讲情义,不敬仰圣人,不修行圣人所有功德,贪财惜命心重的人不能行布施。如果能供养三宝或贫穷人财物,就等于能舍身命,财物是以身命为代价得来的。贪吝不能舍财,这样的人是惜身命;能舍身命得来的财物用以布施,这样的人为大施主,果报是种下未来世富贵的种子。地球人有三种胜事;一是勇健;二是念心;三是行净。人这一道容易修,不求果报、不惜身命为勇健。对穷人能行布施,以身命挣来的干净钱物去行布施,施时不分福田与非福田为行净。施后不悔的善行为念心。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於三事:一者於財貪愛,二者咨承邪見,三者見受者過。複有三事:一者畏他訶責,二者畏財盡受苦,三者見他施已,受諸衰惱。"

佛说,有的人布施后心生悔意,悔意由六种情况而生;一是贪受财物,身上有财心里不慌;二是听受他人不正确的说法,心生邪见;三是见到受施之人把财物没用到正地方,随意挥霍了;四是害怕他人批评、指责,埋怨等,破财惹气;五是害怕财物用尽,自己受苦;六是见他人行布施,也没有得到利益,一样有诸烦恼。有智慧的人行施后不生悔心,

 "善男子,智人三時不生悔心。複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親近善友,三者不貪著財。信因果者,複有二事:一者從他聞法,二者內自思惟。親近善友,複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貪著財,複有二事:一觀無常,二不自在。"
 "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觀察,如是行施,當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羅蜜。是故我先說,有佈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是佈施,有亦佈施、亦波羅蜜,有非佈施、非波羅蜜。"

由于三种情况;一是明信因果,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二是亲近善友,在语言上能听到善人讲些有道理的话,引领走向正途,不被邪知邪见所惑;三是不贪著于财,把财看的很轻,今天花了明天还能挣来。信因果的人由于二种情况;一是从他闻法;二是善自思维。如果布施出家人后,要请师父开示;如果是穷人,要请教他怎么落到这一步,有什么困难,和他沟通;听到开示或他人的落魄经历,自己也想想应注意什么。人们只注意听成功者怎么成功的,不知他人怎么失败的,而这恰恰是最宝贵的,他是以身命财为代价换来的,要比成功者告诉的更珍贵。人不知退,何能知进;人若不知怎么失败的,就有重蹈覆辙的危险,人要学会接受反面财富。要问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劳改犯,是怎么进去的?“哎呀,我就是脾气不好”等,从反面会激励修道成道。亲近善友由于二种情况;一是深信;二是智慧。凡是从反面来的教训要深信,确实是刻骨铭心;从正面来的也不容易,人往前行一步难,往后退一步非常容易;成功者一定是会避免失败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成功。不贪诸财由于二种情况;一是观无常;二是不自在。要知物品会坏掉不常久,被财所累不得自在;出家人没钱时好修道,有钱就想买手机、电脑、汽车等,越想越没止境,这就身心不自在。施主若能这样观察,当知是人能真布施,布施是真无极限。布施是一切成道的基础,因为有福德,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更激励去积福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布施这一条上没有止境。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智有三種、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內外物,三者施內外物已,兼化眾生。雲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能歸依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複應語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盤寂滅不?若言能者,複當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說二事,唯不能說諸法無我。複應語言:汝若不能說諸法無我,能說諸法是無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
佛说,智慧有三种;一是能舍外物;二是内财、外财一起舍,内财如儿子捐肾给父亲等;三是舍后兼教化众生,影响他向善、造福一方。如果对贫穷人舍后告诉他还是信佛好,这是教化,随布施的深浅而教化,这是大施主。如果能教化,特别是仇人或是恶人,在世间转化十个善人不如转化一个恶人。因为,这一个恶人的破坏力要大于十个善人的破坏力,让十个或一百个善人去抢、去杀,他们中未必有一个能去,而一个恶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所以,能转化一个恶人要比劝十个善人的功德要大。
"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眾生,及諸怨、親,無所選擇,名大施主。善男子,智者若有財寶物時,應當如是修行佈施。如其無財,複當轉教餘有財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須教者,應以身力往佐助之。"
  "若窮無物,應誦醫方、種種咒術,求賤湯藥,須者施之。至心瞻病,將養療治;勸有財者和合諸藥,若丸、若散,若種種湯。既了醫方,遍行看病,案方診視,知病所在,隨其病處,而為療治。療治病時,善知方便,雖處不淨,不生厭心。病增知增,損時知損。複能善知如是食藥能增病苦,如是食藥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藥,應當方便,隨宜喻語,不得言無;若言無者,或增苦劇。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當教令歸依三寶,念佛、法、僧,勤修供養,為說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緣,獲是苦報,今當懺悔。病者聞已,或生嗔恚,惡口罵詈,默不報之,亦不捨棄。雖複瞻養,慎無責恩,瘥已猶看,恐後勞複。若見平復,如本健時,心應生喜,不求恩報。如其死已,當為殯葬,說法慰喻知識眷屬,無以增病食、藥施人。若病瘥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轉施餘窮乏者。若能如是瞻養治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無上菩提之道。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時,設多財寶,亦當讀誦如是醫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道路凹窄,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不淨。險處所須,若板、若梯、若椽、若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林處,為畜豎柱。負擔息處,為作基[土垂]造立客舍,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為作橋蹬,津濟渡頭,施橋、船、筏。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贏瘦、無筋力者,自手攜將,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華果樹。見怖畏者,輒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險處,輒前扶接,令得過險。若見失土、破喪之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極,當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若無床座,以草為敷。熱時,以扇、衣裳作蔭;寒時,施火、衣服溫暖。若自為之,若教人為。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道者,所謂多饒水草,無有賊盜。宣說非道,多諸患難。見人靴履、衣裳、缽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蟲,能為除遣。施人如意、摘抓、耳鉤。縫製、浣濯招提僧物,謂坐臥具,廁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自造作衣服、缽器,先奉上佛,並令父母、師長、和上,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華香贖。凡所食啖,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見遠至者,軟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塗足,香華、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毗缽羅舍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複以種種香、華、丸藥、散藥、飲食、漿水,隨所須施。複施剃刀、漉水囊等,針、縷、衣衲、紙、筆、墨等。若不能常,隨齋日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亡失財物,父母喪歿,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
有智慧的人,应该这么去修布施,如果没有财物时,尽量要满足乞求者;对残疾人扶一扶等,这也是一种舍,且不容易做。如果有什么咒术、药方等都教他、给他,他能用偏方混顿饭吃;遇有什么不如法的地方告诉一声,会受到礼遇。如果遇到有病人要诚心诚意去帮助,对人、对动物都要去尽力;而且不生厌心。这样做能使人病苦解除,心里安稳,施者、受者都受益。对于不信三宝的人,用信佛的恩德感化他,让他知道世间因果,别看我现在有钱,生活过的好,都是过去行布施、供养出家人得来的果报。这样做了之后,善人会铭记于心,恶人也会改恶向善。如果能对小动物施善,影响周围人也会主动向善。这些都是世间福报,有了世间福报,才谈得上出世间福德。
佛说,如果道路不平,有小石块,应该帮忙捡一捡,平整平整。有粪便或其它不洁的垃圾,帮收拾走,让所有经过的人都心感欢喜,不生烦恼。如果这条路上很危险,要贴个警示;或者用绳索、木棍等拦上。只要遇到了,关于路桥等出现各种问题、状况,能帮得上忙都要帮修整好。见到年幼、羸弱或者年长者有困难,应主动上前帮忙。有人不敢走夜路,或者对黑夜有恐惧等,言语两句,帮他化解恐惧,都属于布施。有老年人问路时,多辛苦点,带老年人过去,别像有的人似的,一有人问路,伸手就要钱,不给钱不告诉他。人就要从自己的言行做起,举手之劳的善事要经常去做。我跟诸位讲一句,信佛人无小事,是事就是因,其因必结果。别以为有人问路是小事。这一事上,动一恶念,就有业报相随。在戒律上讲,就犯戒了。遇到远行很疲劳的人,应该解除他的疲劳;遇到曝尸荒野的人,要报官或帮着收殓,但要找几个人一起做,免得引人误会。再给亡人家属捎个信儿,能做的都做到。遇有乞者到家行乞,施舍衣食后,再打盆水让他洗洗脸,洗洗脚。留他在这住宿,而且还要把好床让给他睡等。
这里讲一讲什么是经律论。先天和后天结合到一起为经,不可更改。佛经既包括出世间的法,又包括世间的法,谁也不能更改。律就是标准,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修行都要遵守戒律,都在戒律之内受约束。有人问,佛守不守戒啊?佛创立戒,自己一定是示现守戒的模范。示现菩萨更受戒律的约束,一点都不会犯。声闻缘觉、新发意菩萨离了戒,更是哪也修不出去。论就是程序、次第。修道要讲究程序,先皈依三宝,再得法修行,得法修行过程当中,再严持戒律,严持戒律过程当中再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善知识讲的法是杂论,为解惑,共同探讨、读诵、受持,目的是解惑培德。不知道情况下做了不如法的事,有失意罪;知道了就不去做,失意罪可避免。知道自己如何去持戒修行,既是解惑,又是培德。知道这种事不如法,以后不去做了,这也是培德。现在法师讲法目的就是解惑,培德。
遇到做买卖的人,告诉他不要贪小利、不要欺骗人;遇到行路人,告诉他哪条路平安、没有盗贼;遇到出家人的衣服等随身物品有损坏的给缝补或更换好的;遇到寺庙有鼠、蛇、蜂、毒虫等帮助驱除;遇到出家人,供养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干净,看有什么需要的,如针线、纸笔等能用得着的物品要赠送带上,再备足干粮;遇到盲人,帮忙搀扶或送上拐棍;遇到丢失财物者给点补偿;遇到有办白事的要去给点礼钱,去了若能说一说法劝化,还能影响他们的家人积福积德。如果人能这样去布施,就是大善知识,也是清净的施主。佛经说的非常细,总之处处是戒吧!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为不难;在家菩萨为净施主,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三归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因緣故,受三歸依?雲何名為三歸依耶?"

善生向佛请法说,如果有来乞讨的人,应先教他三皈依,后施给财物,这是为什么呢?什么是三皈依呢?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雲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

佛说,为破诸苦,去除烦恼,让人得到皈依之乐和得财为喜。乞讨的人不只是乞食,有的是乞法。他如信佛,告诉他要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后,能去除烦恼,将来不受穷,能得善报,最后还能解脱而成佛;包括外道到这里来探讨。皈依三宝是否是一皈呢?有人说“佛不住世,佛像是铜的”;“法我也没听闻到”;“僧不就是出家人吗?我就皈依一个僧吗,也没皈依佛与法呀”。这么说不如法,有佛像等于佛住世,正法常有;末法时代佛的正法还住世。正法住世就是谁修谁成道,法没增没减;末法在众生的心里,一句佛号,不用静坐省劲呀,不依正法精神去修行,成不了道。佛法不因为佛肉身住世和不住世而有增减,是众生的心有差别;现在人的心多是少付出,求大果报;现在人的心多是妄想纷飞,眼花缭乱。要想成功,必须依正法住世精神修行,才能成就;否则,以末法心态去修行,谁也修不成。

"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雲何說有四不壞信?得三歸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雲何具足?所謂歸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謂如來,歸依於法。"

佛肉身不住世,佛像在等于佛化身在;佛经在等于法在;佛在、法在等于僧在,就应皈依。什么样为僧?不只是出家人穿袈裟为僧,那只是名为僧;何谓真僧?成佛、成菩萨为法界真僧,罗汉、辟支佛为三界真僧,出家人是世间僧。今生没修出去的出家人,还是僧吗?有的作恶生到畜生道去,还是僧吗?出家人一定要知道,现在能有机会出家,是名为僧,要百倍珍惜。在家人要知道,今生虽现在家相,有可能多少生、多少世为僧修行。在家人修行,不要轻视自己,动不动就说自己“没有大善根,没有大因缘”。皈依的是僧性,僧性是三宝常住,皈依的不是哪个人,人只能引领与佛法僧结缘。在家人可不可以收弟子?出家人带一个弟子容易,带一百个也不为难;在家人带一个弟子实是为难。在家人可以收弟子,在家人收弟子,原则上不收净土弟子,只能收承传佛大秘密藏的载法者;否则,不会轻易带弟子。这样的人,他带十人修行能成就九人或十人。如果他带十人,没有一人成就,他就不是真正承载佛家业之人,就不是菩萨行人。有特殊因缘的人,才可能收少数净土弟子。

 "善男子,得三歸者,無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善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雲何為異?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各異,是故為異。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若有說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

佛说,真正三皈的人,戒律无不具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皈依后都要受持戒律,持戒不同,修证果位不同;果位不同,守持戒也不同。持戒和守戒是两回事,漏尽通的人是真持戒;在定中得漏尽通的人,一点不犯戒。否则,光受多少戒,那是名受戒,只是受世间戒。为什么不同呢?是因不同,果不同,菩萨的法修也不同。

 "善男子,菩薩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僧。觀有為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味,故名為佛。一切無漏,無為法界,故名為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說十二部經,故名為僧。"

菩萨有二种;一是后生;二是修道。菩萨有十地,五十五个品位,等觉菩萨还和佛不一样,有区别;到发菩提心时,可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就是后生,往生到兜率内院也是后生;现在可能是声闻、缘觉,但由于发了菩提心,到临终的一刹那,有这个功德了,那他就是后生菩萨;初发心菩萨,或者是菩萨,他们都在修道,往返于世间,除报佛恩,承载佛法以外,还有个自修的问题。佛在法界一切无碍,称为佛。法是一切无漏,一切圆融,在法界当中无为,无形又无法离开。僧是示现修行,读诵经典,守持戒律。

 "若有問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為歸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僧,歸依過去佛,亦複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故,差別為三。若佛在世及涅盤後,供養果報,無有差別,受歸依者,亦複如是。如佛在世,為諸弟子,立諸要制,佛雖過去,有犯之者,亦獲罪報,歸過去佛,亦複如是。猶如如來臨涅盤時,一切人天,為涅盤故,多設供養,爾時如來未入涅盤,猶故在世,懸受未來世供養事,歸過去佛,亦複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遠,是人或時嗔罵,得罪,或時恭敬讚歎,得福,歸過去佛,亦複如是。是故我說,我若在世,及涅盤後,所設供養,施者受福,等無差別。"

有人说,佛肉身灭度后,皈依佛的人还是皈依佛吗?是皈依佛。是皈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是皈依未来世僧。由于承载佛法,通过修行以后会成为真僧;即自性佛、自性法。所以,称皈依未来自性僧。三皈依以后,勤种福田,会得到福报,和佛住世时的三皈依是一样的。末法时代,佛肉身不住世,做三皈依,依法行道,一样可以成功。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淨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詳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佛。"
"智者深觀生死大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可愛饑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險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斷除。以是因緣,應歸依法。"
  "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吝、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湣,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脫,得已,複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
  "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讚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為供養三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雖複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為優婆塞。"

佛说,佛虽入涅槃,犹如在世。只是人们肉眼见不到佛的法性身、化身。只有修行人入定能观察到释迦牟尼佛还住世。当静坐到一定程度时,身体无限膨胀,瞬间和宇宙同体,才明白原来佛法这么妙,原来佛的法性身这么庞大,我的心量能和佛的法性身融为一体。定中才能知道,佛和菩萨来给摩顶、来无言说法教化。这个时候修道才知道真修行,才容易有修行成就。佛的化身无时无刻不在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在身边,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身边时刻都有菩萨监督,起一恶念都会被记录在案。以为出家了,脑袋里这么想、那么想,没人知道吧,伽蓝菩萨时时记录着呢。在家人受过三皈依以后,也有护法,也有神明给记录,要时刻警示自己,有戒律在,有护法在。佛涅槃后与佛住世时一样,无论什么人,如果能说三皈依,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切诸佛虽皈依法,法由佛说,不得显现。佛不说,法也存在,佛法本来不需言说。一个人可以理悟,但不要变理悟为理障,拿着这个理,专门去研究文字般若。佛法恰恰没在语言文字上,通过修持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才知道,佛法是说一句都多余,起一个念都多余。原来佛法这么圆融无碍,一点文字相没有,知道这个境界才知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说佛法显现,说一说是表示表示;但事实上,真正的法不是这样有文字、有言说。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让人先皈依佛,净其身口意业,离开怖畏、苦恼,依法修行,能够得到智慧,最后才得到解脱,得到三业寂静。有智的人身观生死之法,是大苦集,很多种苦集合到一起。我们的身体有八种痛苦,受苦时不是一种苦,可能三四五种苦一起来。当丢失财物时,又有求不得苦等着,不是单一的,这是苦集;通过学佛修道可以永断苦集,不受八种痛苦。修证自己的过程,就是堵漏过程,诸法漏尽,才得佛法味。知道生死是自己无量劫来习气所造作,才感召生死。我们的性与佛无二,但是我们不修行,感染很多无明烦恼,感召生死,而不能入涅槃得常乐我净。在世间行的是邪的,是胡为的,处在无常中。只有佛正法,才能断除这些因缘;所以,我们要皈依法。为什么要皈依僧呢?因为外道徒众,无忏无悔,不知正路;只有僧人现出家相,破除外道的相,承载佛的家业,读诵佛的经典,做佛的法事,行佛的善事,怜悯众生,修于正道,证道得以解脱。所以,哪朝哪代都有一些高僧,都有一些修行人往生。由此,要皈依僧。如果是礼拜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而住,信至不余,这是名为供养。如果皈依后不能全受戒,说五戒当中,只受一戒,虽是在家,如法而住,也是优婆塞;就是以前杀生,皈依后不杀生了,酒或其它的还不能戒,那也得算是优婆塞,但其它的以后也得断。对于在家人今天做三皈依,明天就都不食肉了,那也做不到;明天就不让他两舌、恶口了,他能做到吗?首先只能慢慢教化,然后让他逐渐修一切善,如法而住,慢慢的他就会成就。所以,由不杀到不偷一点点教化,经过一段时间,他自己就会改变;如果在家人受完戒再破戒,那就不行,必须忏悔,后不复造,还得持戒修行才可以;在家人如果修密、修禅的,破戒了,特别是重戒,破一个,那就走不了,要受业报,还在六道里转,或果不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說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說,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得具足。"
  "或有說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戒齋法,亦複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優婆塞,雲何得戒?實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若不具受,雖不名齋,可得名善。"
  "善男子,若能淨潔身口意業,受優婆塞戒,是名五陰。雲何五陰?不受邪見,不說邪見,信受正見,說於正見,修行正法,是名五陰。"
佛说,有的人说不皈依佛法僧三宝,人不得戒,是不是这样?不是。有的人没做三皈依,也可以得到戒律;善来比丘就是这样,没皈依三宝前,戒律清净,悉得具足。详见《大般涅槃经》,这里不讲。有人说,如果没受戒,就不得戒,八斋戒法也是这样,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在家人按照八斋戒法去做,虽然没去受戒,也等于受戒了。斋戒是衣服整齐,清净饮食,戒除嗜欲,受持戒律,以示虔诚;能净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五蕴身受;不受邪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于正法,这就是持净身口意戒。受三皈依后,又造作了痴业,就是任意胡为,接受了外道说法,接受了外道之法,接受了外道天语,有如此因缘的人,就等于失去三皈。我见过这样的人,他说天上有个隐态师教他,隐态师说的是天语。虽作过三皈依,但又接受外道法,这是怎么造成的?是由于造了痴业,受著于外道,这种人很可怜,三十多岁,不食肉、不结婚,最终走向外道;失去三皈法。谁想劝度他也很难,一说正法,他脑子一片空白,“你说什么,我怎么听不着了?”如不说正法,他滔滔不绝,又能看到这个、那个,自谓有通,人中无师等。如果心态耿直,不贪吝,常修忏悔,少欲知足,这样的人不久即得寂静身;如果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就像市场法,等价交易,患得患失;有杂业就有杂福,这是必然的,如是之人不得善果。如果名上做了三皈依,没做善事等于没皈依。如果做了三皈依,舍宅、身命等还是自己的,不行布施;杀猪、宰羊祭祀鬼神,做等等恶事,实际上没皈依。如果一心认为外道能救他,受三皈依以后,迷信妖邪的话,也等于没皈依。在家人容易这样,一听说哪里有位妖邪神算,通晓一切,就听妖邪的话,让他杀鸡就杀鸡,失去三皈依法。或有人礼拜外道,受他们摄持,也失去三皈依法。三皈依不是说的,而是要行做的。要听佛说,供养天要起慈心,为国土和平、人民安康而做,不受邪见。
"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湣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已,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若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如是之人,亦複不失歸依之法。"
  "雖複禮拜所說邪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雲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說投淵、赴火、自餓、捨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雲何說言:得遠離苦?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緣,自受果報。複有說言:一切萬物、時節、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雲何受現在造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雲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雲何複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者,或有天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複有諸王同時、同宿,俱供治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外道等,亦複說言,若有惡年、惡宿現時,當教眾生令修善法,以禳卻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緣,智者雲何受於外道邪錯之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于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眾生親近。複為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
有智慧的人应该观诸外道一切所做,皆是有为,他们说的都不解决根本问题。只能是自造恶因或者暂时逃避恶因而已,最后都不究竟。所以,对于外道法师和说邪见的法师,应该起正见和怜悯心,不要被他蛊惑,受邪知邪见牵引着走。出家人也有这样的事,有的在庙上修行一段,有了神通,定中去偷鸡。这就是不得漏尽通,通为邪通,定也是邪定。一切众生随不同行业,修行得于安乐,按照正业去做,不要做邪业。修邪见的人,受大苦恼;因修善的人得大福德。所以,众生要明白什么是正当行业,什么是不正当行业,要能分清正法、邪法。
 "善男子,阿[門者]世王、提婆達多,皆由造惡業因緣故,墮於地獄,非因年、宿,得是報也。郁頭藍弗,邪見因緣,未來當墮大地獄中。"
佛说,提婆达多造了很多业因,堕入地狱,不是他出生的生日时辰不好而得报,而是他出生以后造了很多恶业而得报。郁头兰弗邪见因缘,未来要堕大地狱,他是外道的头领。如果师是外道法师,跟他学的人要堕地狱;如果师是圣人,可以引领人超凡入圣。所以,拜师一定要慎之又慎。
"善男子,一切善法,欲為根本。是欲因緣,得三菩提,及解脫果,入出家法,破大惡業,及諸有業,能受持戒,親近諸佛,能一切舍,施於乞者,能作定性,壞惡果報,滅大惡罪,得決定聚,離於三障,善能修集,壞煩惱道。是欲因緣,能受三歸;因三歸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見修道過於聲聞。若有畏於獅子、虎、狼、惡獸等類,歸依于佛,尚得解脫,況發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脫。阿那(bin)坻,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
  "善男子,諸外道說:一切世間,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複說言:未來之世,過百劫已,當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雲何能破歸依自在天義?若自在天不能作佛,雲何說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複說: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毗紐天主,悉皆是一。複說:生處、各各別異,自在天者,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屍婆。是一一名,各有異事,亦求解脫,亦即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眾生,造作諸有,作善惡業,及業果報,作貪、嗔、癡,系縛眾生。複言:眾生得解脫時,悉入身中,是故解脫是無常法。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無常者,雲何得名為解脫也?如婆羅門子,還得壽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種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毗紐大天為作解脫,以是義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脫,是無常者,當知是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見真我,是名解脫。複有說言:見微塵者,是名解脫。複有說言:見性異、我異,是名解脫。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見四真諦,是人乃得見性、見我。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真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佛说,一切善法都是从愿心而来,我们信佛修行是为成佛,离苦得乐,有这种愿心。善法也是,想成佛,依法修行,才能得证菩提,获得解脱。在家人如没有这种愿心,永远也不能出家修道。现在有的人把出家称职业,社会越发展,人越向外奢求,只有人静下心来时,才向内求。出家不是一种职业,是人天之师道;出家不能成为谋生手段,不能依佛吃饭、依佛穿衣。
我们的世界都是业力感召,不是哪个外道所居天或哪位神造的,都是人自作业感召这样的身体。我们人这一道,有因有果,修因再结果,这就是轮回。做善离开人道,生天、证圣;不做善,也脱离人道,堕入三途。是人就应该从修四谛法开始,修苦集灭道,再用修辟支佛的方法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最初的方式方法是从修辟支佛法苦行开始的。有人说,现在看不见修辟支佛的人了;那些住茅棚或闭关的不就是修辟支佛的吗?方法都这一个,但发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得的佛法也不一样。
"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淨三歸依,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净三皈依,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净三皈依,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斋戒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歸齋戒,是人當得何等果報?"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三皈斋戒的人能得什么果呢?
"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
  "善男子,迦陵伽國,有七寶藏,名賓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女,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毗提呵國,有七寶藏,名曰半陸迦,其國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波羅奈國國,有七寶藏,名(注1)(注2),其國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猶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善男子,乾陀羅國,有七寶藏,名伊羅缽多,其國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車乘、象、馬、駝、驢,擔負持去,亦不能盡。若有至心受三歸齋,是人所得功德果報,出勝彼藏所有寶物。"
佛说,如果有人能受三皈依,实得福报不可穷尽。这个三皈依不是名上的三皈依;而是实际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后不做恶事,不信外道等。如果有人用七宝供养天王、人民等,能得很大福报。但是,七宝供养不如心受三皈斋戒。前者所得福报是有为无常的;后者自性皈依、自心皈依三宝并守持戒律,将来的财宝是无为有常的。受持三皈斋戒的人,福报比用一个世界或几个世界的财宝供养都大,将来会成就自己的佛国土,自己佛国土的功德法财都是真常的;而世间人供养时用的财宝,名为财宝,实际上都是无常的,无非是金银铜铁这些有为的物质或人间美味等。

"善男子,若有從他三受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相出時,是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齋法。"

佛说,如果有人真受持三皈斋戒之后,哪怕只受持一日一夜,过后又失去了,那么受持的一日一夜也不空过。因为有这一日一夜的开始,将来就有成熟的那一天。就像过去八万大劫之前念了一声南无佛,等佛出世时,他一修就能证果位。如是清净皈依受斋戒的人,除了五重罪以外,恶业悉皆消灭。五重罪指杀父弑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玷污僧尼,侵毁常住。受三皈斋戒不能消除这样罪业,这些罪业必须发大忏悔心,求受戒律,清净修行,广修供养,还要放生,开水陆法会等,才可消除。不然的话,必受果报。

 "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如是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何以故?若一時中,二人共受,何因緣故一人毀犯?一人堅持?是戒力故,後世生時,不能造惡,受已作罪,複不永失。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遲未至,其人尋後發心受齋,當受齋時,信至即殺。複一時,以戒力故,不得殺罪。若諸貴人,常敕作惡,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輒便受齋,不名得齋。欲受齋者,先當宣令所屬國境:我欲受齋,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
  "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濁故。是故我為鹿子母說:善女,若娑羅樹,能受八齋,是亦得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
  "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佛说,如果有两个人犯罪,一个人坚持要做,另一人说皈依佛了就不该去做,两人罪业有轻有重;前者重,后者轻;轻罪可消,重罪消不掉。将来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那个世界为清平世界,那时的人非常享福,与那时比,我们此时就是遭罪。如果在遭罪的时候,能受持一日一夜的三皈斋戒,等于清平世界百年。因为所处环境恶劣,很难坚持,良知易泯灭于困苦无奈时;要是在好地方,天天享福,发心不一样。穷人兜里就十块钱,让他全供养,很难;有一万块钱的人,供养一百块钱,不难。三皈斋戒不容易得,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如能至心去修、去行,是为精进。所以,精进一日一夜,就可以超越将来弥勒佛降世后清平世界的百年。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能教眾生淨八戒齋,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教他清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能教化众生净八斋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化众生净八斋戒,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注1:人字旁襄字 注2:人字旁去字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得三皈依,什么样的人不得三皈依呢?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優婆塞戒亦複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眾生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三業惡不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緣我受三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
佛说,如果有人信因、信果、信修苦集灭道、信有佛道可成,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如果有人至心,信不可失,不再更改,受善友教诲,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优婆塞戒也是这样可得。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获无量功德果报;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能坏无量弊恶。戒就是保护前行破恶法的,也是破无量劫以来业障的。所以,持戒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
这里,假设一个人被判了死刑,马上就要行刑。可是这个人在判了死刑,没执行死刑这段时间,想我犯的是死罪,早晚免不了一刀之苦,非死不可,想来想去,知道我做错了,还是皈依佛好。这个时候,求在家人或出家人给他授三皈五戒,做完之后,不管这个人今生做了什么恶事,有的国王听说此人临死前受了三皈五戒,会不杀他。因为,国王知道杀死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业重,绝不能杀;这是其一。其二,这个人自受戒之时起,生生世世不再受杀头之罪。还有一种,一个人一生做很多恶事,病危时受三皈五戒,至心守持,受完戒就死了,这种人虽然死了,以后生将远离一切恶业和不善业。这是戒的加持,说明受三皈五戒的重要。活人可以受三皈五戒,特殊的鬼类,要想度它,可以给它做皈依,但是它的业,十分要代它承担一、二,最多不超三。替它担业,可能病几天,或者精神疲倦一段儿,或者遇到不善的事,如有人来骂几句,侮辱几句等,是承担它业报的结果。
  智者當觀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勢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
佛说,戒有两种;一是世戒;二是第一义谛。现代受戒一般的属于世戒,就是在世间的戒条,身口意都有戒约束。第一义谛要修无漏,受三皈八戒之后要修行,修行有所证悟的情况下,得出世间法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既源于世间戒,又超过世间戒。如果终身受世间戒,或至心受持一日一夜优婆塞戒,能坏诸恶业。受三皈之后,虽然做了一些大罪,不失戒,是舍戒。但是,罪是罪,戒是戒。有时在家人犯戒身不由己,特别是当将军或警察等特定职业,避免不了;这样的人杀人是舍戒,但不失戒,属于工作需要;也没失八斋戒。现在受戒,能破过去生的恶业;修行、忏悔才能抵消。不是受完戒,过去业就随之消除了;必须忏悔,而且依法修行。
罪有二種。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複有輕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缽龍受於義戒。鴦掘魔羅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缽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修行是用静坐念佛或修六度万行产生的功德坏掉罪业,如须弥山那么高的罪业,一须臾就破坏掉了。戒律有锐不可挡的强大势力,如朝日破晨霜。相反,有两个人共同犯罪,一个是受戒之人;另一是不受戒之人。那么不受戒者犯罪轻,受戒者犯罪重。如同世间人犯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如果不知道,会从轻审判。如果累劫持戒修行,可以把过去的业障消掉。可是受戒后,还去犯戒,那就罪加一等。罪有两种,一是性重,心里有欲望,有预谋的去杀人,就是要去杀谁有目标计划;二是遮重,不是出于本意,比如倒车时,没见到横穿马路的人,将之撞死,这个罪就轻一些,不是故意;可是,肇事司机驾车逃跑了,这样的罪就重。出家人吃的水果蔬菜等里面,也有无数众生,这也属开遮,不是故意杀害。可是仍然有杀业,虽然没亲自杀,也有业报。所以,食君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这里属于遮重。那里有人的身命和动物的身命相随。修道、做法事,功德要回向给这些众生。要不怎么说光吃素食,不修道也不能出离三界呢。牛羊天天吃草,为什么它们不能出离啊?坐禅如树木,那树木怎么不能出离三界啊?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受戒以后,修行才是主要的。有的罪业是可以开遮的,世间有不杀不盗,欲界也有不杀、不盗,至于不饮酒,也是这样。在这个基础上,有戒律庄严清净,才有出世间庄严清净,这才是世间第一义谛。如果对世间戒受戒不净,庄严不净,思维不净、厌心不净,最后果报也不净。那这样人就没得第一义谛,也没修行;只有世间戒,没有第一义谛。受戒的人,不管受多少条,都是世戒,没得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从修行得来。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能得第一义谛,坏业如须弥山。
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飲酒亦複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受於義戒。善男子。後世眾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複有於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說言可斷命處乃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戒之果報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佛说,未来世人可以受戒,今天世人也可以受戒。过去世受戒与现在、未来世受戒,所得果报正等。不因时间区别,而有不同,没有早晚之别,戒律是平等的。持戒的人,对可杀不可杀的众生,都不杀。可杀和不可杀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持戒的果报是怨怨相报。但是出家人和受戒的人,明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报仇了。虽说为报仇,杀他天经地义,但是受戒了,不杀了。不持戒的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
佛说,一切施中,施无畏施为最上等。布施财和物都不如让人生起勇气和信心,让心里得到安慰,无有后顾之忧。以至心施、亲手施、信心施、时节施、如法求物施即是戒,能让众生离五种怖畏,为无畏施。五种怖畏为;一是不活怖畏;二是恶名怖畏;三是生死怖畏;四是大众怖畏;五是恶趣怖畏。受持戒以后,当知是人天恭敬守护。虽然世间人有跟作对的,但是受戒的人心里别生烦恼;众生亲近的时候,也别生骄慢心,心平气和。受戒的人要有平常心,受戒是为解脱而受戒,不是骄傲的资本或者是得富贵的资本。
善男子。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得增長。如恒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覺觀。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遠離一切身口意惡。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後世成無作戒。唯愛難斷故不得成。以是因緣淫欲纏綿。應當至心慎無放逸。若有說言。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緣不制而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飲酒慚愧心壞。於三惡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緣。則不能受其餘四戒。是故過去諸佛如來制不聽飲。若有說言如來已說酒多過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為遮重。不為性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善男子。如來先說。白黑月中各有三齋。隨外道故。諸外道輩常以此日供養諸天。是故如來說有三齋。善男子。如因帳窓帳勒故不墮。三齋之法亦複如是。眾生若有發心受持。終不墮於三惡道中。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罰。是人福德日夜增長。如恒河流
佛说,有五善法围绕,让持戒功德常得增长;一是慈;二是悲;三是喜;四是忍;五是信。破除邪见,破除以往,有正见,戒体清净,根本清净,身口意清净,才能离恶常观。于诸戒中,唯有爱欲难断;又有饮酒,破坏忏悔心,对三恶道不生畏惧。
在持戒中,佛是一日一食,外道是一日三食。有的在家人不明白,早和晚也上供品,随顺世间故,不属于失意。比如晚上有人送来新鲜水果,如果说佛晚上不用斋,人先吃了吧,这反而不如法,应先供养佛,然后再吃,就没有失意罪。如果法师坐禅,也要等到法师坐完禅共同用斋。不能见法师静坐呢,我先用斋吧,这样不行;对父母也是这样,自己要求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五戒有五種果。一者無作果。二者報果。三者餘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脫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當知是人得是五果。
佛说,受持斋戒得五种果;一是无作果;二是报果;三是余果;四是作果;五是解脱果。无作果为,不需要去做,自然就有的果报,就是守持戒律,好像没做什么,做的事都符合戒,这个自然就有果报;就是天天念佛、烧香、静坐,将来自然就有圣果相随。报果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余果为,正果报完以外,还有其它的果报相随;如今天劳作供饭,用饭后又发点水果;又如单位发工资以外,还给奖金,奖金就等于余果。作果为,出家、在家由于业的感召,由劳作而得报酬;如出家人正上殿,有人供养三宝水果后兜里还剩几个,说这水果供养看殿的您吧,这也等于作果。在家人今天劳作了,挣一天的钱,这也等于作果。解脱果为,三乘果报;即声闻、缘觉、佛。
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咨問法味。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眾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不名堅固如法住也。
佛说,如果在家人能常出入寺庙、僧房,常亲近比丘,请法师讲法,就是在家人到庙上见到出家人,主动请法,谦虚的听一听,这样能让出家人生欢喜心,增加修行的信心、坚固心、清净心,还是出家好。能让出家人这样想,是在培自己的德,得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否则,挑出家人的过失,听这位法师讲的如何,这是没有尊重心。这种人奉行的是外道法,心不能坚固持戒。证悟不同的法师,讲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人;不对根基的,也不要求其长短。
若優婆塞雖不自作五惡之業。教人作者。是優婆塞非如法住也。若優婆塞先取他物許為了事。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典知官津稅賣估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計價治病治已賣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違官私制非如法住。若優婆塞自不作惡不教他作心不念惡。名如法住。若優婆塞因客煩惱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慚愧悔心。非如法住。若優婆塞為身命故作諸惡事。非如法住。若優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為人。
佛说,如果在家人自己不做五恶之业,教人做等于自己破戒;如果在紧急情况下,没通过主人,拿了他人的物品,这不如法,不如法就有失意罪。如果有的在家人做生意偷税、漏税、或乘车不买票等都是不如法;上车不买票等于变相偷盗,虽然少也是不如法。如果在家人见死不救,如医生救命,说拿钱就给治,不拿钱就不给治,或需拿物抵押;应先救命,没钱先欠着,以后有钱再说;在家人当医生就应这样,开饭店也如此,不能见死不救,要行布施。在家人不要违犯国家法律法规等,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做了就不如法。在家人自己不做恶,也不教他人做。什么事都有连带关系,若事与自己有关联也要生忏悔心。在家人为生活而破戒了,那也是不如法,不管轻重得受业报。在家人虽为人身,但作一些违法的事,就不是受戒的人;世俗人对作恶事的人说,他不是人,是人面兽心。
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觀一切法皆是無常無我我所。於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能如是觀是名人身。若人能觀欲界無常。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無常。以是因緣不求三惡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已見三不堅。以不堅身易於堅身。禮拜供養來迎去送。自手施與親執福事。是名以不堅身易於堅身。
在家人能种福田,修持正念,观一切法皆无常、无我、无所、无所执著、听闻正法,这是为人身。有正念、正信、正行,按世间行十善的标准去做,是人没白活一世。佛法不离世间法,不修五戒十善之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修五戒十善才是真正的善人。
如果人修行到能观察欲界无常,乃至能观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无常,诸法都是无常;这样的人坚决不做杀盗淫,对三宝起信心,恭敬供养,迎来送往,自己亲手布施得坚固身。在家人一定要知道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这是做人的基本,这样人也得坚固身。
如果有人心里总想恶事,还想解脱,那怎么办呢?首先断杀盗淫,断贪嗔痴,用慈悲喜舍来对治;然后静坐,转化身体去掉习气,达到做人圆满了,才能谈上恭敬三宝,出离三界。修行五戒十善人生天,没说往生极乐世界;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就想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贪著,贪著圣人的功德;恐怕还要到三恶道里转一遭。
以不堅財易於堅財。能自食用亦以佈施。供給病瘦行路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下賤。是名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以不堅命易於堅命。修於六念慈悲喜舍。證四真諦。善能觀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惡業之果報。定知恩愛當有別離。一切眾生不得自在。未得聖道生死力大。一切世樂常與苦俱。雖複受之心不染著。猶如寒月求火自暖。雖複為之終不作惡。修忍二施以潤眾生。深觀苦樂其性平等。凡所發言言則柔軟。善化眾生令如法住。遠離惡友心無放逸。飲酒博弈射獵之事悉不為之。是名以不堅之命易於堅命。
佛说,无常财物用于布施给饥人、婆罗门、沙门等贫穷下贱之人,可得坚固常住的福财。用无常的身体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修行慈悲喜舍;证声闻苦集灭道四真谛、缘觉十二因缘法;然后再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可得坚固不坏常住的慧德身。怎么修呢?就要修忍,生死事大,世间是苦,就不染著。人行作时做善难,做恶容易,如走路时随手可折一树枝、一朵花;可栽一棵树、一支花不容易,搞点破坏不用做准备。修行人应该善化众生,言语柔软,心无放逸,不饮酒,不打猎,不搞有输赢的赌博。这就是以不坚命的无常身体,修坚命的常住果报。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飲食臥具衣服病藥而供養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修金剛三昧電光三昧。觀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複請佛及五百阿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極惡比丘。猶得無量福德果報。何以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無戒多聞不修善法。亦能演說三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法僧寶。執持如來無上勝幡。正見無謬。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
如果多有财富,得自在身,应先供养父母、师长、上级、亲友、病人,供养三宝,这样的人会得无量福报。现在供养佛像是不是?天天念佛是不是?这时候是假名结善缘,身是无常身,所行有为法,不是心供养,不是净念。如果有人供养不求果报,修行皆得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持戒六度万行。无量世中虽是在家人,也可证罗汉果;发菩提心,不分在家与出家,都可成就菩萨道。
若人施時不求果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修菩提道。能得未來無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為破他苦自舍己樂。未得菩提心無憂悔。雖聞菩提久遠難得。而其內心初無退轉。為諸眾生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亦不疲厭。樂如法行不求世樂。樂處寂靜出家修道。未得出家雖在家居。如解脫人不作眾惡。得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
佛说,在家人如法修行,可为解脱人。广行众善,不作众恶,同样可以得到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守戒当中第一的为戒戒,众中尊;同时是在家人守戒第一的、戒之上的戒、戒之中的戒。定戒是在修行禅定过程当中,出现定境;正定之人可以观察宇宙中一些事物,在观察当中,不犯戒;如定中观到非常漂亮的修罗女,一动心念就不得定戒;所以,要经常培德,到定境中守持戒律,对有定境的人什么美色都没观到,观到的是一堆骷髅,金银财宝跟自己都没关系;观到自己的亲人在地狱里受罪呢,那也对不起,无生法忍,观到自己亲人怎么高兴,也是无生法忍;只有这种人称得上是定戒。无漏戒,像四果罗汉为无漏戒,辟支佛无漏戒,菩萨无漏戒,这是证果的圣人戒,证果的人不去破戒也不会犯戒。另外,如果是菩萨示现再来,他已修到菩萨,已无漏,示现屠夫、妓女等反面人物;如果不这样,他度化不了那样的人;这样人示现有漏也是无漏戒,常态的修行人与之不可比。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如法修行,出家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注1:右耳旁分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03: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