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利?"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具足几法才能自利利他呢?
"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種姓,五者多饒財寶,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語辯了,八者無大眾畏。"
佛说,要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一是寿命长远,即长寿;二是具上妙色,即容颜庄重;三是身居大力,即有势力;四是具好种性,即豪门贵族;五是多饶财宝,即大富贵;六是具男子身;七是言语辩了,即能辩明法理;八是无大众畏,即面对大众心不畏惧。
善生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得壽命長,乃至大眾不生怖畏?"
善生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得长寿乃至无大众畏呢?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驕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
佛说,菩萨于无量劫中慈悲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常坏骄慢心而无骄慢行,以是因缘就生上种性;常施饮食,以是因缘得身力具足;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呵斥女身而多修善行,以是因缘得男子身;至心持戒,以是因缘得言语辩了;供养三宝,以是因缘得无大众畏。
"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
"雲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回與多人,非施多人,回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他得,是名物淨。"
"雲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理財,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
"雲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為福田淨。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緣故,八法具足。"
具足这样八法,有三个因缘;一是物净,二是心净,三是福田净。物净就是非盗窃圣贤之物,不拿公共之物,不拿三宝常住之物去行惠施。而用佛像、经书或讲法去供养他人是最上乘的供养。同一物品不能许给多人,多个物品也不能就给一个人,如有六人,就准备六份物品,人人有份;别让一人生烦恼。也别答应给却不给,俗话说,“许愿没有还,脑袋疼三年。”又不是抢夺、诈骗等非法所得财物。只有做到这样才为物净。心净,就是布施结善缘的时候,不为生死与善果,没想要得到什么,也没想胜过谁,也不为得美色、得力量帮助、得到财富等。不违背家庭的惯例,不为眷属多而去供养。只是为庄严菩提,调伏众生,这样才是心净。福田净就是受人供养,远离八邪;一是邪知见;二是邪思邪想;三是邪言邪语;四是邪习邪业,如赌博、贿赂、杀生等;五是邪命,荒废时间,把时间放在嬉戏上就是邪命;六是邪精进,把精力放在外道或五欲之乐上;七是邪念,起心动念不正;八是邪定,修习外道功法。
"善男子,菩薩所以求于長命,欲為眾生贊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令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為欲成持戒、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所以求男子身,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語故;菩薩所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法故。"
还有求长寿,为众生赞叹放生不杀;求身体好,长相庄重,为人就要常生欢喜,让众生见了欢喜;求生于大种性之家,就是有个体面的出身,不是贫穷下贱人的子女,为人就要持戒、诵经、坐禅;菩萨才有财富,今生的财富多,有正财都是以往受戒了;有正当职业的固定收入就是有正财了,不用为天天吃饱饭而发愁等。也有大财富贵的菩萨行人,但是少数,不都一样。如移居美国的杨洪居士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我没见过他,但在定中,观察到这个人是行菩萨道的人,而且非常有钱;求得男身,就要依法调伏众生;求语辩了,就要经常讲法,语言了义,让众生都能听明白,受法教化;求无大众畏,就要明出世间诸法实相。
"善男子,是故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實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樂以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是而生驕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多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驕慢。不以幻惑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複在家,不異出家。如是菩薩終不為他作惡因緣。何以故?慚愧堅故。"
佛说,菩萨能具足八法,能修十善法,用不杀、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乐以善法化度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虽得于妙色,持戒而多闻精进,大力好胜,多有财宝也不以此生骄慢;不以幻术迷惑欺瞒众生,身不放逸,修六和敬;即慈心与身业和,慈心与口业和,慈心与意业和,上座与下座和,持戒与清净和,漏尽与智慧和。如果能这样做,虽在家修行,等于出家;出家、在家在证悟上没有区别。这样的在家人,知修忏悔法,与人与己再无恶因缘。
"善男子,在家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雖複後生無三寶處,終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
在家人如果一世受持优婆塞戒,虽复后世生无三宝处,终不造诸恶,逐渐善业成熟,遇到三宝就皈依。这里有两个因缘;一是智慧,二是不放逸。智慧是由禅定产生的,生生世世不散失;不放逸就是由于往昔精进过,有智慧,今世才能这样。
"善男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煩惱過故,二者不隨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惡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不為諸苦、一切煩惱所傾動。"
就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和充满恶行的地方,也不做恶事。这里有四个因缘,一是了知烦恼过失;二是不随诸烦恼流;三是能忍诸恶行;四是不生恐怖心。具足这四种因缘,不为烦恼所倾动,才能得安定。如果当面能忍一会儿,背后就不能忍了;或遇着点什么事就害怕了,怕连累自己,怕自己受苦等,这都不为具足。
"善男子,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惡,三者親近正法,四者憐湣眾生,五者常識宿命。"
在家人这样受戒有五种因缘,一是乐修善法;二是分别善恶;三是亲近正法;四是怜悯众生;五是知道自己过去的宿命。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八法,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恒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湣。見他偷時,默然不動。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何以故?知果報故。于諸煩惱,應生怨想。於善法中,生親舊想。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尋能觀察貪之過咎。一切煩惱,亦複如是。雖複久與惡人同處,終不于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不同居止,終不與彼而生遠想。雖複供養父母、師長,終不為是而作惡事。乏財之時,見有求者,不生惡想。雖不親近兇惡之人,而其內心常生憐湣;惡來加己,以善報之。自受樂時,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身業清淨,持四威儀,即以是法,用化眾生。口業清淨,誦讀如來十二部經,即以是法,用化眾生。意業清淨,修四無量,亦以是法,開化眾生。假身受苦,令他受樂,甘樂為之。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所學之事,世中最勝,雖得通達,心無驕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經世不絕。於親友中,不令作惡,樂以上八法,教化眾生。說因、說果,無有錯謬。愛別離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善男子,菩薩具足如上八法,則能施作如是等事。"
佛说,如果在家人具足开始讲的八法,若闻讥讽能忍;若闻赞叹反生忏悔;若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伏恶人;转破坏团结的人和合;扬他人善事,隐他人过失;听到他人秘事,不乱说话,出家、在家一样,不要说人过失,不说他人的隐私;不为世事而作咒誓;遇到怨枉不要起毒誓诅咒;要生善心,少恩去加倍报答;遇到恶口辱骂的人,要生怜悯心;对要杀我、打我、怨我、少恩于己等人,要生悲心;行于善法中,怨亲平等。亲近有苦难的怨亲时,要先说明有怨的人;以善报之、以乐报之;见有偷己时,不要惊动,以免惶恐;对众生如父母想,宁伤身命也不虚言相欺;对烦恼如怨贼想,于善法如至亲想,于外道法如食腊味想;虽久与恶人同在一起,不生亲善心;虽与善人不能在一起,心里也觉得很亲近;不因为父母、师长做过恶事而不敬心供养;自己贫困又有穷人来求助时,不应有厌烦心;虽不亲近恶人,而心常应怜悯;凶恶的人来加害于己,不思报复,还要以德报怨;自受乐不轻他人苦,见他人受苦而心不生喜;身口意业清净,就是用法开化众生;能以己身受苦让他人受乐而为之,如为己身受乐让他人受苦而不为之;有什么世间技艺,要传授他人,使之有生存技能,而不让技艺绝世;对于亲友要说因果,不让作恶;说无常,共行善法。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是八法,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在家出家,出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