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5|回复: 53

[其它] 净公上人开示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4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开示集

如何了脱生死—当生成就之佛道  (第一集)  1991/11  美国奥斯汀  档名:13-001-0001

  会长,诸位同修,这一次我们很难得,也非常的欢喜,来到奥斯汀净宗学会跟大家见面。刘居士给我拟定了一个讲题,题目是「如何了生脱死—当生成就无上佛果」,这个题目确实很大,也非常的重要。印光祖师写的两个字,一个「生」,一个「死」,了生脱死。佛门常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两句把人生的真相一语道破,不仅是人生,整个宇宙也不出这两句之外。

  什么叫了生?生是生命,是生活,了是明了,换句话说,正确彻底究竟明了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真相,叫做了生。死是生命的结束,生命结束之后并不就完了,如果生命结束就完了,这个事情就好办,就不需要这么麻烦。这完了之后,立刻就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事情就麻烦。不仅是佛法,古印度许多宗教都知道六道轮回这个事实。六道轮回之发现、肯定是在佛教之前,也就是古印度许多的宗教家,他们发现了、见到了。虽然发现、见到,看见这么一个事实,但是不知道所以然的道理,当然更不知道如何跳出轮回。轮回是很苦恼的,如何能够不轮回,这就讲到要脱死,死是轮回的现象。等到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六道轮回的所以然,六道轮回究竟是回什么事才有了真正的答案,才有脱死的可能,这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这个题目包括整个佛法,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当然不能解决,这对我们个人来讲不能解决,所以必须要把佛法认识清楚。佛法究竟是什么?现代人都把佛法看成宗教,佛法是不是宗教?我们可以说现代的佛法是宗教,但是古时候的佛法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建立的佛法不是宗教。世尊当年在世,跟中国孔老夫子的事业完全相同,他从事於教学、教育,毕生都是在做教学的工作,所以原始的佛法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佛法变成宗教的历史不长,如果诸位仔细观察,在清朝初年,像康熙、乾隆的时代,佛法还是教育。由此可知,佛法变成宗教是嘉庆以后的事情。佛教是公元六十七年正式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变成宗教才不过是两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这不是很长,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它既然是教育,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我们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佛家所标榜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教是教我们离苦得乐。生死是苦,能够不生不死、了生脱死才是真正的乐。

  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而来。对於我们自己本身,本身这叫人生,佛法里面讲人生是说自己;讲的世界、宇宙,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换句话说,对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想错、看错、做错,这才带来许多的苦难。佛知道这个原因。假如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完全明了,我们就不会有错误的见解、思想以及行为,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界和平,这都是佛法教学的目的,也是古今中外所有众生念念希求的目的。由此可知,佛陀教育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佛陀的教育就是幸福的教育、快乐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佛告诉我们,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达到我们希求的目标,因此佛的教学始终重视开智慧,破迷开悟,开悟就是开智慧。

  智慧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智慧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佛在《华严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大家明了,什么叫德相?德相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幸福、快乐、美满。「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语把我们的病根诊断出来。我们本来跟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一样的快乐、幸福、美满,今天落到这个地步就是妄想执著造成的。佛教育帮助我们把妄想执著破除,离开妄想执著,我们本有的智慧德相就现前。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怎么会晓得苦难的根源?怎么会知道真正幸福快乐的因由?这是佛对我们无尽的恩德,我们明白这个事实怎么会不愿意接受佛教育?

  可是今天社会现实存在的佛教,归纳起来至少有四种不同的型态,第一种就是宗教,佛的教育变成宗教了,这是很不幸的。第二种是变成学术,变成哲学。第三种就更不幸,变成邪教,专门讲神通感应到处欺骗众生。第四种的已经不多见了,传统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的佛教,这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我们今天都要清楚明了,我们学习、修学的一定是传统的佛陀教育,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能够达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标,知道佛陀教育终极的目标,就是为我们真正彻底究竟圆满的解决这个大问题。

  佛家教学的目的,在经论里面的名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古时候依照梵文意思翻译出来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究竟圆满的智慧,才会真正认识自己,才会真正明了宇宙,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答案圆满解答了。我们简单解释这句话,先说正觉,再说正等正觉,然后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里头实在是三个阶段。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於宇宙人生也有相当的觉悟,像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确实有相当的觉悟,虽觉不正,这个正字招牌是佛门独有的,没有称他作正觉。什么样的标准才得到一个正字?佛家确实有标准。如果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也就是讲你的烦恼没断,虽觉不能叫正。真正觉悟的人没有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标准很鲜明,也很严格。确实世间科学家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没断,哲学家也没断,宗教家也没断,所以他的觉就不能叫正觉。

  到底正觉是什么样的人?诸位要记住,对於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烦恼习气真正断尽,确实没有了,佛家称他为阿罗汉。在佛法里面有小乘、大乘,小乘最高的学位,我们通常讲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就是他真正得到正觉。证到这个果位是不是一定是佛教徒?不一定,所以你从这个地方看,佛教不是宗教。你不是学佛的,你跟释迦牟尼佛没关系,你自己能证到这个,佛也承认你是阿罗汉,也承认你是正觉,这是佛门的广大。不一定你要跟他学,我自修也能成功,也能达到这个标准,佛一样承认。

  从正觉再往上提升,叫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等於佛当然还不是佛。为什么叫等於?佛告诉我们,真的,佛要不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佛的用心跟我们用心不一样,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永远不会变。佛说凡夫用妄心不是真心,六道凡夫都是用妄心,妄心刹那在变,中国俗话常讲「虚情假意」,佛说世间人用的心是虚情假意,不能当真,为什么?千变万化。所以与世间人往来不要当真,他说真的爱你、喜欢你,靠不住,过两天他就不爱不喜欢了,他会变卦,所以不要当真。千变万化,用的是妄心。阿罗汉得到正觉了,他用的还是妄心,妄心怎么有正觉?他人我是非、贪瞋痴慢断掉了,妄心里面纯正,虽然讲纯正,毕竟还是妄心,还不是真心,所以只能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

  菩萨用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用真心,虽用真心,真心不圆满,佛经里面常用比喻来说明,希望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佛的心就像十五的满月,圆圆的满月;菩萨的心没有圆满,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三、十四都还没有圆满。我们要问,初三月牙的月光跟十五的月光,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大小而已,不能讲真假,都是真的。你就晓得,未圆满的真心就叫正等正觉,等到圆满了,再没有了,就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要晓得佛跟菩萨用的心是真心,阿罗汉以下用的是妄心。假如学过唯识就比较容易懂,阿罗汉以下是用识心,八识;佛菩萨不是用八识,所谓转八识成四智,那是真心。由此可知,这是用心不一样。

  菩萨的位次就很多,好像月亮,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光明大小不一样。菩萨一共是四十一品无明,无明盖覆真性,就好像月光透不出来一样。破一品无明,光明就增加一分,再破一品又增加一分,因此菩萨的阶级就有初住、二住、三住,我们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阶级)。第四十二个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了,因为圆满了。到等觉还没有圆满,到第四十二个妙觉位是圆满了,那就叫成佛,所以菩萨有四十二个阶级。一般经上也讲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二个阶级是前面还有十信位,十信位菩萨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我们讲正等正觉是从圆教初住讲起,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华严经》是正等正觉菩萨念的经,是他们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

  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就是教我们要证得正觉,要证得正等正觉,佛的愿望是希望我们每个人跟他一样,统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三个是他的课程标准。我们说阿罗汉、菩萨、佛,这是学位的名称,就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硕士、博士、学士学位的名称,因此菩萨、罗汉、佛都不是神,都是人。什么人证得正觉就叫阿罗汉,证得正等正觉就叫菩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叫佛,所以统统是人而不是神,它是学位的名称,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师道,不是神道,宗教是神道,佛法是师道。

  一直到现在,虽然它已经变成宗教,但是它那个教育的蛛丝马迹还没有完全磨灭掉,还能看得出来。从哪里看?从称呼上可以看出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没有称他作唯一的真神,没有称他作宇宙的主宰,查遍佛经没有这个称呼。我们称他作本师,根本的老师,就是佛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我们创始的一个老师,我们后世的学生来求学,来接受这个教育。对於最初创教的老师,我们始终不忘记他,所以我们后面供的佛像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像,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所以学佛人跟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这要搞清楚,我们没有把他当作神看待,他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供养老师的形像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不忘根本。我们中国人心地厚道,报本反始,我们念念不忘根本,念念当中要报答佛恩,他对我们的恩德。对於创教的老师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我们会更尊重,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中国人教孝、教敬就用这个方法。教孝,家里供养祖先的牌位,祖先是什么样子也都不知道,也画不出来了,所以只好供祖先的牌位。供祖先的牌位,千年万世的祖先我们都念念不忘,每年都还来举行祭祀,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孔老夫子教给我们,在《论语》里面就讲到「慎终追远」,追远就是纪念祖先,我们纪念本师,「民德归厚」,会养成一个非常善良的风俗习惯,人心厚道。知道孝,知道敬,知道爱护大众,所以这是教学的根本,儒家是这样的观点,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是同学关系,菩萨是佛早年的学生,我们是佛后世的学生,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前届的学生。像现在学校讲校友,是我们的校友,因为他也是释迦牟尼佛早期的学生,可能他已经小乘毕业了,大乘也快毕业了,也都毕业了。我们还在求学,还在念幼稚园、念小学,毕竟他们都是我们的学长,他也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好像我们同一个学校,早期毕业有成就的,回到学校来再教底下的小学弟一样,我们跟菩萨是这样的关系,跟阿罗汉也是这种关系。所以从这些地方依然能够看出佛法确实是教育。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的目标,知道它是真实智慧的教学,我们要问,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个不能不知道。佛教学的内容实在是非常广泛,比我们现在世间任何一所大学,那个内容还要广泛得多。今天世间著名的学校在科技上已经去研究太空了,换句话说,已经超越地球了,研究到其他的星球。佛法的教学范围不仅是我们今天讲的太空,是无尽的空间。我们今天讲到太空,恐怕还很难跨越这个银河系,现在还不太容易跨过。佛法是无尽的虚空,这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佛法教学的内涵,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全部都包括在里面,可见它教学的内容确实是圆满。佛教里面有分显教、密教,显密都讲大圆满,大圆满就是这个意思。

  无尽时空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教给我们的内容,因此佛门的课程就非常繁多,像现在学校的科系一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学四十九年,后来弟子们将四十九年所讲的记录下来写成书本,就变成佛教的经典。经典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讲的教科书,它的内容无所不包,今天学校里面开的所有课程,大概在佛法里面都包括;现在学校还没有的课程,佛法里统统都有。由於课程的繁杂,单就课程来说,后来的人把它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我们称之为「三藏经典」,这把它分类便於研究,这三类是经藏、律藏、论藏,从它的内容性质上来讲,佛教给我们是戒定慧三学。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家的教学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彻底了生脱死。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本有的。因为我们有妄想执著,所以智慧不能现前。用什么方法把妄想执著打掉?用戒、定。戒是手段,定是目标;定还不是最后的目标,定还是一个手段,慧才是目标。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不用这个手段没办法得定。浅的定能破执著,深定能断妄想,所以妄想执著都需要相当的定功才能达到。妄想执著一破,我们本有的智慧就现前,我们修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把佛整个教学的内容做个总归纳,就是戒定慧三学,教科书里面我们称经律论三藏。

  从教学的方式上来讲,就分了许多宗派,这是从教学技术上、方法上来说。在中国隋唐时代成立了十个宗派,其中小乘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小乘有俱舍宗、成实宗,这是依据小乘的两部论,《成实论》跟《俱舍论》而建立的。大乘八个宗,多半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只有法相、三论、禅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其他像华严宗,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天台宗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净土宗也是中国人建立的。这就是佛一生所讲的所有经论,我们没有办法在一生当中完全来修学、接受,我们取里面的一部分。就好像现在学校,我们没办法把所有的课程统统修学,我们去念一个科系,类似这种情形。所以分这十个宗就好像分成十个院系一样,院系下面还分派(宗派),派的范围就更小。譬如净土宗,这是大乘八大宗之一,好像八个学院,这是其中一个学院。这个学院所依靠的经典,比任何一个学院都少,因为它少、容易,所以来念这个学院的人就特别多,省事、容易、不麻烦;它的课程简单,成就相当殊胜,有这么多便宜事情,谁不来念这个科系?

  古时候净土宗所有的经论只有四部,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一论就是《往生论》,在所有宗派里面是最少的。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魏源(魏默深)居士,在佛法上的造诣相当深,是佛门的一位大德,他老人家将《华严经》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的最后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卷经单独提出来,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魏老居士这个做法非常恰当,为什么?因为净宗跟《华严》的关系太密切,实在讲净宗修学的境界就是华严境界。境界跟《华严》相同,成就与《华严》相同,但是修行的方法比《华严》简单得太多,一样的成就,简单容易。

  清朝乾隆年间有些大德,像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有八十卷,称大本,《无量寿经》一卷,有的地方是两卷,分量少,称中本。称中本当然还有小本,小本是《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经文比《无量寿经》少得多了,所以称小本。由此可知,这是古人认定,《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一样的。如果论境界、理论无二无别,只是文字长短不同,一个说得简单一点,一个说得详细一点而已,是一桩事情。

  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段经文特别提出来,附在净土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净土五经是这么来的,这个来源要知道。印光大师这样一做,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真正达到圆满,太圆满了。我早年讲《楞严》讲过很多遍,「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随口滑过没注意,不晓得它深妙之处。后来读净土五经,印祖这么一做,这使我们特别注意,就看到这一章精妙之处,实在讲印祖看出来,我们普通人看不出来。

  这一章经文就是净土宗的心经,比《般若心经》还要精彩,比《般若心经》还要简单。《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六百卷《大般若》的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少,而所包含的内容不是《般若心经》能够相比。所以它不仅是净土宗的心经,也可以说是一大藏教的心经,整个《大藏经》的心经,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典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不是印祖给我们一拈出,我们特别去注意,没有法子发现往往当面错过。这是今天我们所依据的经典。这就讲一个宗好像是一个科系一样。

  下面怎么再分派?现在净土宗五经一论,我们这一帮同修在这六部经里头是专依《无量寿经》,那一边一半人是专依《观无量寿佛经》,那这变成两派了。两派合在一起行不行?不行,合在一起要打架的,就不能做到六和敬。所以同修一定要志同道合,你看六和敬里面最重要的「见和同解」,我们的想法、看法完全一样。一个依《无量寿经》,一个依《观无量寿佛经》,这就不一样,依据经论又不一样,还有依《阿弥陀经》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依《普贤行愿品》的,还有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这个都不行。所以这五经一论,六种,底下至少分六派,派是这么分下来。

  这六派里头又要分派,怎么又要分派?我举个例子,我们同样依这部经,我们指导的教授老师不相同,这个老师讲这部经是这个讲法,那个老师同样也是讲这部经,他又是一个讲法,他们两个讲的不一样,这要在一块就又有争论了。你就看看,不要说现在的老师,古时候这些老师,你看注解,《无量寿经》的注解少,大概现在有五、六种的样子,《弥陀经》的注解也有很多种。这才晓得真正成就还要依一个老师,派别是这样分下来的。

  佛法法门无量无边,佛家也常说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八万四千是真的,不是随便说说,一条一条确实是八万四千,门门都能成无上道。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个法门都能证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平等无有高下是说依一个法门统统能成就,但最要紧的是要专,你不专就不能成就。连我们中国古人教童蒙(教小朋友),初上学念《三字经》,《三字经》上也说得很清楚,「教之道」,就是教学的道理,教学的道理是什么?「贵以专」,专就能成就。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你专修一个法门就能成就,你同时修二个、三个、四个就不能成就,你修得愈多就愈没有成就,秘诀就在一个专字。

  佛之值得我们尊敬,佛之可爱处,佛不勉强我们学一个法门,你喜欢学什么法门,佛都点头同意,这太难得了。所以他开无量无边的法门,你喜欢修哪个法门,你就从这个法门入,决定成就,所以他才说这么多经论,说这么多方法。但是诸位要晓得,所有一切经论、一切方法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帮助我们破除妄想执著,帮助我们恢复自性的智慧德能,这是他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所以说殊途同归,都归到佛教育的终极目标,统统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像我们这个讲堂,大家从四面八方来,你们走的路都不一样,最后统统到此地,不管你由哪一方面来,都达到一个目的地。这个目标每个宗派的名词不一样,但是是一个目标,是一桩事情,在禅宗叫明心见性,天台宗(教下)叫大开圆解,净土宗叫一心不乱,密宗叫三密相应,这就是真正殊途同归,所以是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

  认识清楚,我们在许多经论、许多法门中选择一个,自己心里欢喜,看到别人跟我学不同的法门,我看到也欢喜,因为晓得我们是到同一个目标。我们两个人走的路不一样没有关系,我们的目标、方向相同,所以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毁谤。「我这个法门高,你那个法门错了」,不可以,怎么会错?没有错,都达到目的地,他错在哪里?他不错。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明了。这是内容概略的介绍出来。诸位要记住,我刚才在许多宗派里面举一个例子,其他也都一样。就是连禅宗也分很多派,六祖以后就分成五大派,每大派里头还分小派,他为什么要分派?就是我们要跟一个老师学,一个老师指导的方法,是这样分法的。

  再谈谈佛法的修学,佛法修学一定要依据正确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统统在经典里面。「净宗学会」的成立,这个的确很新,是在近代。净土宗,在中国最早提倡的是东晋慧远大师。慧远大师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跟道安法师同时代,跟中国大文豪陶渊明同时代。他跟陶渊明、谢灵运都是非常好的朋友,知交,「虎溪三笑」里头就有陶渊明。他老人家在庐山东林建东林念佛堂,这是中国第一个念佛道场,东晋时代建立的,那时候所依据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净土虽然是三经一论,在那个时代只有《无量寿经》翻译出来,《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所以净宗最初依靠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最原始的经典。以后专修净宗的道场多半叫念佛堂、叫莲社,所以念佛堂跟莲社就遍满中国几乎每个角落,念佛人、修这个法门的人很多,都叫莲社。我们在台湾到处都看到莲社,莲社多半都是冠以地区的名称,像台中李老师的台中莲社,煮云法师的凤山莲社,多半是冠以地方的名称。

  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将《无量寿经》重新编校成一个新的会集本,我们现在所采取的这个本子。他老人家经本会集成功之后,就提倡组织「净宗学会」,就不用莲社,也不用念佛堂。用净宗学会这个名称来复兴、弘扬净宗法门,这个构想非常好。因为莲社跟念佛堂用了一千多年,现在很多人提到莲社、念佛堂,宗教,这是迷信。名不正则言不顺,他老人家改改名字,很有道理。改成学会,学会一听,看到学会,好像有点学问的样子,不至於迷信了,这倒是满好。所以我看到他这个提议,我很赞成。前几年我到大陆,见到莲公的传人,黄念祖老居士,黄老居士告诉我,他说夏老提出这个名称,在大陆上并没有建立。因为那个时候共产党已经统治中国大陆,所有宗教活动都受很大的限制,所以虽然提出这个名称,在大陆上并没有组织,也没有建立。他就把这桩事情交给我,希望我能够在海外、在台湾,完成夏莲居老居士的愿望,到处成立「净宗学会」来弘扬这个宗派。

  我回到台北,我原来在台北,因为过去多年讲《华严经》,我从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华严经》,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中断,每年都还在继续讲,所以我的讲堂叫「华藏讲堂」。在台北办了一个图书馆,也叫「华藏图书馆」,所以这个名称就用华藏,在台北市就成立「华藏净宗学会」,这是在台湾成立的第一个净宗学会,用华藏。接著高雄成立了一个净宗学会,屏东也成立净宗学会,最近桃园也成立一个净宗学会,听说南投也成立一个,这样在台湾净宗学会就有五个。随著我在美国各个地方广泛的介绍,我们现在在美国,连我们这一家好像一共有十二个净宗学会。这是以这个名称,我们的目标是唤起社会大众对佛法有新的认识、新的肯定。学会著重在教学,希望将来每个宗派都用学会,我们净土宗净宗学会,禅宗以禅宗学会,天台宗天台学会,华严学会,统统用这个名义,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现代化,符合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修行的道场最好也不要用从前的名称,从前是寺院庵堂,这些名称也跟宗教混淆。修行的道场,从前交通很不方便,所以道场要处处建立,便利就近修学,现在交通便捷就不需要了,可以建大道场,建一个城市一样,建一个乡村一样。因此我有一个构想,净土宗,我们建弥陀村,建一个社区的形式,大的社区就变成城市,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修学的中心就好了。修学中心,不要叫寺院庵堂,就叫净宗修学中心,大家生活在一起,在一块共修。禅宗修学中心,天台宗修学中心,名称要现代化,使现代人看到这个名称不会错会意思,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夏莲老这个提出是净宗弘扬、修学的现代化,一个宗派如是,其他一切宗派可以以此类推。这样我们在这个时代建立新的佛教,新的佛教还是旧的佛教的延续,这个要知道。因此佛法的修学,佛法的弘护,一定是现代化、本地化,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佛法永远不能够推展,绝对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我们是现代人,绝对不能回到古时候去;我们是这个地区人,也绝对不能回到印度去;不能叫美国人学中国人,不能叫中国人学印度人,所以一定要知道它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古时候的佛教就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向全世界每个地区角落去弘扬、发展。譬如佛教传到中国就中国化,就是中国那个时代本土化。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从他的生活方式,那是最明显的例子。佛教在印度,生活方式是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到中国就不托钵,也不去树下一宿,因为是中国帝王派特使礼请他到中国来的。中国人尊师重道,请他来做我的老师,怎能叫老师去讨饭?中国人最轻视讨饭的,那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叫老师到外面睡,这不可以的。所以到中国来住的是宫殿,吃的是供养,他不托钵了,就中国化了。穿的衣服是中国衣服,因为中国气候跟印度不相同,印度在中国的南方,属於热带,所以他那三衣就够了。到中国来不行,到中国来一定得要穿很多衣服,三件衣服是决定不能保暖的,就全部中国化了。

  诸位再仔细观察造的佛像,面孔是中国人,这一张释迦牟尼佛像是西藏人造的,你看那面孔像不像西藏人?你这一看,西藏人,这就是教你本土化。我五年前第一次在迈阿密讲经,在迈阿密大学,曾宪炜给我做翻译,听经的外国人很多,他们对佛学很有兴趣,我就告诉他,佛教没有到美国来。他们听了很惊奇,在美国不少法师,到处道场好多,怎么说没有来!我说你看看,所有的佛像,哪一尊佛像像美国人?这个要知道,中国的佛像像中国人,日本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泰国的佛像下巴尖尖的就泰国人,西藏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看看,佛现的这个像就是本土化,佛在哪个地方现相就现那个地方人的样子,那个地方的众生对他才有亲切感,这是我们同一族的,这不是外国人,才有认同感。

  建筑也不例外,假如当年佛教初传到中国,所有道场的建筑是印度那个样子,他在中国的弘扬、影响一定是大打折扣,为什么?中国人一看,外国东西,他就有戒心。基督教、天主教在中国弘扬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在学校念书的时代,曾经接触过外国的牧师,非常的热心,曾经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基督教在中国一百多年,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幅员,我们拼命努力的工作,全国的基督教信徒好像还不到一百万人。中国抗战胜利之后好像有六、七亿人口,六、七亿人口只有一百多万,所以讲起来都流眼泪,很寒心,不成比例!原因在哪里?建的教堂是外国式的,我们中国人一看,那是外国的,就不大愿意进去。

  佛教到中国来,建的是中国宫殿式的。你要晓得,古时候中国人最尊敬的是皇帝,哪一个人一生能有机会在皇宫外面走走看看,那是多么的羡慕。结果佛教就把皇宫的形式在全国每个角落都建筑了,大家要想看皇宫去寺庙,所以不学佛的人也进去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佛教知道所有一切的形式都要本土化、现代化,纯粹中国化,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因此我们在美国弘法,我就常常想到我们建道场一定要建美国的形式,绝对不能建中国宫殿式的。宫殿式的不要说在外国行不通,在中国本国也行不通,为什么?现在是民主,不是君主,那是过去一个时代的。

  从前寺院丛林,现在大陆上都把它恢复做为观光旅游的用途,这是正确的,它有历史文化的价值。为什么不能做为修学场所?那个地方已经出名了,游客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不断,那么多人来观光旅游,你还能修什么?打闲岔的人太多,所以做为观光旅游是绝对正确。讲到观光旅游这个资源,全世界中国大陆首屈一指。新的道场要重新建立,要建成学校的方式,学校的形式,因为它本来是教育,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所以在美国弘法,我们造的佛像一定是美国人的面孔,这个才行。我们达拉斯这个道场建成了,外面的样子,有很多同修看了讲这不像庙,我说它本来就不是庙,在形式上摆脱了中国宫殿那种建筑的形式。我们佛堂有二十一尺高,相当两层楼那么高,从前供养的佛像是从大陆请来的,四尺高,木头雕的,四尺高的佛像摆在那里,上面空间太大了,好像显得佛像太小了,不庄严。我在台湾就想著,求人给我画西方三圣,画大幅的。遇到一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会画佛像,我去看了,画得还不错,有绘画天才。我就告诉他这个墙的面积尺寸,他给我画大佛像,我也很欢喜。过几天,他找个人来跟我说,法师,我画这个佛像不赚一分钱,只收一点成本(工本费)。我说那当然,工本费要多少?他说一张佛像台币一百五十万,他给我画三张,收我两张的钱,送一张给我,两张三百万。我说暂时没有钱,只好谢谢他,算了,我不敢要。合美金十几万,在达拉斯可以买两栋房子,这就算了,作罢了。

  我这次到美国来前两天,有个人送我三张佛像,正好是西方三圣,油画像,虽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大,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挂在那个佛堂也可以了,也相当庄严。什么人送来的我还不晓得,这是简丰文居士代收的。送的人当面交代,这个像是送达拉斯佛教会供养的。带来了,打开一看,阿弥陀佛的面孔是印度人,皮肤颜色也像印度人,观音菩萨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是美国人。所以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感应不可思议,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画成美国人,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这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写的。你们有人读过《净修捷要》,「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夏老认识的,他老人家要没有提出来,我们不晓得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没想到。

  因为我讲《华严》,《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是净宗初祖。因为释迦成佛,示现成佛第一部经就是讲《华严》,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求生净土是普贤菩萨,所以我只知道普贤菩萨是净宗初祖,不知道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他老人家一提出,我马上就明白了。为什么?《楞严》我很熟,我讲过好多遍,这再一想,一点都不错,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是代表法界初祖,在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成佛的,大势至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慧远大师是我们中国初祖,要讲莲宗初祖就有三个。

  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现的面孔是美国人的相,净土宗是真的到美国来了。而且正式以净宗学会的名义建佛堂,达拉斯是全世界第一个,是专为净宗学会建的道场。你看台湾道场都不是专建的,都是老道场改个名字,不是专建的。专门为净宗学会建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道场,大势至菩萨初祖现的是美国人的相,真的到美国来了。这是告诉同修们,佛法必须要现代化、本土化,佛法到这个地方是度这个地方众生的,而不是以度华侨为目的。以度华侨为目的,这错了,这个在此地不能生根的。正如同两千年前,印度一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是拿佛法度中国人的,不是度印度侨民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今天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上的障碍,希望年轻一代的同修要认真努力突破这个障碍,佛法必然能够在美国兴盛起来。佛法能在这个地区兴盛,必定能够带动全世界佛法的中兴,这是我们能够看得出来的前景,我们要珍惜、要认真、要努力。自己修学是为了了生脱死,是为了圆成佛道,我们把佛法在这个地区发扬光大,这是报佛恩德。真正讲报佛恩只有这一种做法,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方法能报佛恩。这是从形相上,我们都要有新的概念,才能够在这个时代达到我们修学的愿望。

  再说到教学,教学从哪里学起?如果对於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完全清楚明白,我们所有的修学就是古人所说的盲修瞎练,哪里会有成就?不知道佛法究竟求的是什么,我们求升官发财,求保佑平安,这都不是佛法,都把佛菩萨当神明来看待,以为这个神会保佑我。求神会保佑你,求佛菩萨不会保佑你,这个要搞清楚。佛菩萨加持、保佑我们的是他的理论与方法,就跟学校老师一样,他教导我们,我们要依照理论、方法去修行,我们的愿望自然就达到了,这就是他对我们的保佑,与神明对人的保佑不相同。所以佛法没有一丝毫的迷信,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

  从哪里入门?一入门先拜老师,这是上学,古时候上学先拜老师。我们要想跟他学,当然先拜师,不拜师就不如法、不合理,不拜师来学叫盗法,你是来偷盗的。拜师,这是正规来学的。像现在学校也是一样,你到这个学校去念书一定要报名,要经过考试、注册,正式成为这个学校的学生,将来结业可以拿到文凭,可以拿到学位。如果你不报名、不注册,当旁听生,你的学位是拿不到的,你的成就也不会被学校肯定。佛门也是如此,所以先拜老师,拜老师就是求授三皈。

  授三皈,授是传授,三皈是佛门修学的纲领,也就是把纲领、原则传授给你。无论你学哪个宗派、法门,就是我们修净宗念阿弥陀佛都不例外,都是遵守这个原则、纲领。现在在佛门里面(刚才说了,佛教已经变成宗教了)还有三皈的仪式,但是内容、性质变了,不是原来的。样子还在,内容没有了,这是佛教传的年代久,传得变质了。听说有一些同学在这里研究《六祖坛经》,对《六祖坛经》很有兴趣。六祖是唐朝人,大概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的时候就看到三皈依传到后代要变质,所以你看《坛经》里面讲的三皈依,传授三皈依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讲怕人起误会,怕人不懂里面的意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依,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三个字我们听起来不迷信、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是觉悟。他又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讲得很清楚。原来佛法僧的意思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

  有很多同修都曾经跟这个法师皈依,跟那个法师皈依,皈依之后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重重染污,那是有名无实,没有皈也没有依,那个释迦牟尼佛不承认,那是冒充佛弟子,不是正式学生。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你既然要想学佛,要想接受佛的教育,佛教给我们的就是觉正净,你必须要从迷回头,迷就是不觉,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觉悟,依自性觉。第二,从邪知邪见回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头,要依正确的见解思想,《法华经》上讲的「正知正见」,要依这个。第三,要从染污回头,心理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做三皈依。所以一开头把修行的三大纲领教给你,这是正式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学佛从三皈依学起,三皈只是教给你原则、纲领,至於怎么做法那就很多也很长。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再跟诸位细说这三条,这也很难得,这就是传授三皈。你们来听了,这三皈统统都传授了,只要你们真正肯接受就是佛菩萨真正的弟子,这就不是冒充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如何了脱生死—当生成就之佛道  (第二集)  1991/11  美国奥斯汀  档名:13-001-0002

  诸位同修,昨天将佛法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的内容介绍出来,今天我们要谈教学的方法。初入佛门首先就是拜老师,佛法是师道,在中国古礼,求学一定是先拜老师。孝道、师道在现代已经不被尊重,教学要想得到预期的效果,自然有困难。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顶天立地,需要依赖教育。人比禽兽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接受教育,禽兽没有这种机缘。

  教学,子弟求学,一定是父母与师长两方面的合作,才能达到教学圆满的目的。父母无法要求子女对他孝顺,同样的,老师也不能要求学生对他尊重,这个说不出口。因此,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这样双方合作才把一个人教导出来,所以真正谈教育是家长跟老师密切的合作。中国自古以来是这种做法,到民国以来逐渐淡薄了。古印度也不例外,我们看看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确实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学佛到底从哪里学起?

  《观无量寿佛经》有一段故事,说韦提希夫人遭到家庭变故,於是对人生抱著非常消极的态度,求释迦牟尼佛,说还有没有比这个世间更好的环境,我不愿意住在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从来不勉强人,从来不指定学科让你去修学,这可以说是佛法非常殊胜的地方。於是世尊将十方诸佛刹土,以神力变现在她的眼前,让她自己选择。她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她说这个地方不错,很满她的愿望,就要求释迦牟尼佛教她修什么方法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在没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做修学的预备功夫(当然她这个选择,佛非常欢喜)。

  修学的工作,《观经》上非常著名的一段经文,叫「净业三福」。这先要修福,西方极乐世界是福地,没有福怎么能往生?所谓「福地福人居」,没有福报不行。同时在结论上又告诉我们,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两句我们要重视,决定不能够疏忽。为什么?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一切佛、现在诸佛、未来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因地所修的法门决定不一样,佛法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三条是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建立在这三福的基础上。就像我们盖房子,无论你盖什么样的房子,房子的式样千万种,千万种的房子都是建立在相同的地基上,这个基础结构是相同的。由此可知,如果不能够真正把这个基础打好,对於我们学佛的前途是有决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个基础,要认真的去修学。

  三福第一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这一条学起,这是完全做预备功夫,先不谈你修学哪一种法门。把佛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性相显密这四大类,全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孝顺不容易,但是这一条做不到,换句话说,人都做不圆满,怎么能成佛、成菩萨?诸佛菩萨的德行决定比我们人天要圆满,所以要想成佛先把人做好,这很重要!做人先要把孝道修好。换句话说,你不学佛,这孝道不往深处讲还有情可原;你要学佛,这孝道一定要往深处、广处来说。孝之一字,用佛法来说,确实是大总持法门。

  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任何文字不能为比的,中国文字充满智慧。「孝」在中国六书里面属於会意,中国文字是图案,你看这个图案体会里面的意思,这个字的上半部是老,下半部是子,你去想想这个意思。西方人常说父子有代沟,有代沟就不孝了,那这个字就拆掉变成两个字,不能成为一个字。诸位要知道,孝之一字,上下两代是一体,决定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自己的一个整体,你明白这个意思就晓得为什么要纪念祖先。千年万世的祖先面貌我们都不能知道,都无法想像,为什么年节还要祭祀?还要祭历代祖先?给诸位说,这叫尽孝。让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一体,竖是一体,横的是兄弟,兄弟的兄弟也是一体。这个图案,这个符号,实际上就是代表佛家常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才能尽孝。

  孝在事相上讲,那些细节我不说,我们时间不多不能跟诸位谈事相,我把这个意义跟诸位说出来。什么人能够把孝道做得圆圆满满,没有丝毫欠缺?只有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苦口婆心在十方无量世界教化众生,为的是尽孝,不是为别的,所以这当中没有任何条件。佛门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注意同体,同体就是一个整体,无缘是不谈任何条件,这个叫孝。所以首先要认识,从理上明了,了脱生死先在理上彻底明了。讲养,养是事相,子女当然要养父母,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衰老了,我们要很周全的照顾他的生活,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可见得养的含义也是非常的深广。在中国十三经的《孝经》,孔老夫子的《论语》,对於事相上的做法就讲得很多,这都值得我们认真去读诵、去研究、去把它做到的。

  一个人真正能孝亲必定能够尊师。父母替你选择一个老师,让你好好的跟他学,你要不听老师的教训,不接受老师的教导,父母就操心、忧心了,这就是不孝,所以尊师重道是孝亲里面重要的一环。兄弟不和,父母又忧心了,也不孝。乃至於家族不和睦,父母也操心。你踏进社会,跟社会大众不能和睦相处,不能尽心尽力贡献你的智慧、才能,也是不孝。孝之道真的是广大无边。在佛法里面,你看菩萨戒,佛明白跟我们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大乘佛法建立在究竟圆满孝道的基础上。这是第一句,我们要细心体会它的深义,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奉事师长」就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常讲尊师重道,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曾经有人向印光大师请教,他知道佛法非常殊胜,有没有一个秘密的钥匙,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一下就进入佛门?印光大师在书信里头答覆他说有,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就跟我们说明,绝对不是老师要求你尊敬他,如果老师要求学生尊敬他,我们可以不必跟这个老师学。为什么?老师还喜欢戴高帽子,喜欢人赞美他,这在德行上就不圆满。老师没有要求学生,但是老师观察学生,学生有一分的虔诚、敬业,对於他的学业非常重视、认真,这就是敬业,老师必须认真教他一分。他有十分诚敬,老师应当尽力教他十分,为什么?他有十分诚敬,你教他九分,对不起他,没有能够满他的愿望。他只有一分诚敬,不必教他两分,为什么?他不能接受,那个器太小了。好像拿个杯子来要水,你拿个小杯子,我只给你滴几滴就够了,就满了,再多就满出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求学究竟能得多少,与我们的诚敬成正比例,道理在此地。

  众生今天向释迦牟尼佛求学,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你是人天小根器,就给你讲人天小法,满你的愿望。我来生还得人身,来生比这一生过得还自在,佛可以满你的愿望。你想生天,他教你生天的方法;你想出三界证阿罗汉果,他教你证阿罗汉果的方法;你有大志向想成佛,他教给你成佛的方法,满足了每个学生的愿望。这些学生敬业的程度不相同,志愿大小不一样,佛能够满足各个愿望。佛不勉强,那个来求人天小果,佛绝对不会把成佛的方法教给他,教给他没用,他不学。这是说明为什么要尊师重道,这是简单跟诸位说出孝道与师道的本质与功德。

  第三句「慈心不杀」,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接引大众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从哪里来的?就是从孝敬里面生出来的,孝亲尊师扩大之后就变成大慈大悲。慈悲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爱心,能够爱护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说爱?诸位要知道,世间人讲爱心是感情的,佛法讲慈悲是理性的,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是感情。这是佛法讲慈悲与世间讲爱不相同的地方,是在出发的念头、意念不相同。但是在外面表现的完全相同,也就是他那个依靠的心地不相同,一个是真心,一个是妄心,妄心是感情的。慈悲的范围也是广大无边,在广大无边的事相当中举一个例子:不杀害一切众生。所以大家不要看到慈心不杀,以为不杀生就是慈心,干别的就不要紧,那就错了,这是慈心举一个例子。不但不杀害一切众生,更进一步,不恼害一个众生。如果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我的慈悲心就失掉了。所以大乘法里头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真正的佛弟子。

  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我学佛了,学佛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你想想你的佛学得如不如法?你不学佛的时候父母很欢喜,一学佛,父母就把你当作冤家对头,这就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一学佛之后,那个态度就奇奇怪怪。第一个是态度,就觉得父母没有学佛,将来要堕三恶道,父母一听怎么能受得了?这一学佛又吃了素,吃长素了,父母对子女关爱,唯恐你的身体健康有妨碍。所以你的亲戚朋友都觉得你这个人似乎神经不正常,好像你学佛迷在佛法,这个人迷了。自己以为不错,持戒很严,学得很如法,结果你一家都不安。你的父母再告诉他的亲戚朋友,你们要注意小孩,千万不要让他学佛,一学佛就不得了,就坏了,就迷了。让父母造口业毁谤三宝叫孝顺吗?既不孝父母是又不敬师长,师长没有这样教你。所以我看得很多,许多学佛的家庭里面是大有问题,实在讲这个问题不是出在佛法上,是自己对於佛法的理论没搞清楚,方法也不懂,而是在盲修瞎练,带来这么多的纠纷。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比未学佛之前更能够体贴父母之心,更能够孝顺。父母一看,这个儿女不错,这么样听话、孝顺,再打听打听,你从哪里学的?我从佛法那里学的,父母对於学佛就高兴了,原来学佛的儿女有这么好。不但不反对你学佛,而且到处都劝人,你们家有小孩要好好的学佛,这要懂得。

  今天学佛的同修们,有几个人把佛法的本质(就是佛法本来的面目)真正认识清楚?佛法决定不迷信,更应当知道佛法教学有它的时代性、地域性。昨天我跟诸位报告过了,佛法是讲中道,儒家讲中庸,儒跟佛有许多地方相似。中,不但是时间之中,也是空间之中,时空都是讲中道。空间的中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它必须是现代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它都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化,中道。空间的中道,本地化,无论到哪个地方,它都是那个地方的本地化。在印度是印度的本地化,到中国是中国的本地化,到日本是日本的本地化,到美国是美国的本地化,这叫中道。正因为它是行中道,我们常讲超越时空,放在任何空间、任何时间,它都是最合适、最完美的,这是佛法。再给诸位说,孔孟学说也是如此,这就是世间人常讲的真理,无论放在什么地方它永远不会变,我们学的是这个,学这样的佛法。所以大家不要学古代的佛法,你学古代的佛法你去做古人,你学印度的佛法,你还得做印度的古人,这佛法能行得通吗?行不通。

  我昨天曾经举例说过,佛法到中国就中国化,即使是戒律传到中国来,也是中国现代化了,不是印度的戒律。「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百丈是唐朝时候人,是我们本土化、现代化,重新修订条文。戒律的精神不变,条文要变,为什么?中国人的意识形态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居住的地理环境跟印度人不一样。印度人生活那些条文拿到中国来怎么能适用?美国的宪法拿到中国会适用吗?不适用;同样的,中国的宪法拿到美国也不适用。但是宪法的精神一定是保护人民,保护人民生活、教育、宗教,种种人民的幸福,这个目的一定是相同。这就好像戒律的精神一样,戒律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精神是永远不会变。所以这清规制定之后,就是戒律条文修改了,现代化。

  在中国大陆,每个省分、每个县分,寺院里面都有常住公约,每一家的常住公约你拿去比较,都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跟那个地区不相同。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与人往来的关系很少,比较闭塞,所以风俗习惯,每个省、县都不相同,它必须要依风土人情来定生活规约,这样才能行得通,佛法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达到「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大目标。这是举一个例,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教学真正是完美到极处。

  第四句是「修十善业」,十善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定的道德标准。儒家建立的道德标准是五常,五条。常就是常道,不能变更的。这个五条是「仁义礼智信」。佛给我们制定的十善,身三、口四、意三。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对在家同修说的)。诸位要知道,这个十善不是戒律,是世间的善行、道德标准,所以你不遵守不叫破戒。口是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言语粗鲁,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口四;意三是不贪、不瞋、不痴。给我们定下十个道德标准,佛告诉我们,六道里面人天两道的真正因缘,就是道德水准的不相同。人能够修上品十善来生就生天,天人的道德标准比我们高;中下品的十善,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得阿修罗身。当然这十善是主要的因素,还得要附带其他的因缘,不是单一的因缘。第一福是人天福德,人天福是基础,换句话说,把这四句做到才能称为世间的善人。善人有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

  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就是声闻、缘觉,我们通常讲小乘圣者,他们所修的,这是佛法。前面第一福是世间法,不是佛法,有这个基础才能入佛。所以我们今天入佛门学佛,怎么学都不像,不说成就了,就不像,为什么不像?原来没有前面的基础,所以怎么学都不像。这是诸位同修要想真正学佛,赶紧努力先在这四句上打基础。

  一入佛门先受三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福,这是入佛门,佛门的小学。进佛门是从头学起,这一进门先「受持三皈」,三皈是什么?三皈是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大原则传授给你,教给你。依照这三条去学就叫学佛,不依这三条就不是学佛,换句话说,依照这三条去学,诸佛如来都承认你是佛的学生,不照这三条学就不是佛的学生。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想许多同学都曾经受过三皈,也许不止受过一次,可是你究竟皈了没?恐怕没有皈。没皈当然也就没有依靠,这种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名无实。三皈到底是什么?不是明明写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吗?写的是没错,你看错了。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拿著佛像当作佛,拿著经典当作法,拿著出家人当作僧,那就大错特错。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他讲三皈,大概就是怕后世人对三皈误解铸成大错,入门就错了,这一错到底还会有什么成就?所以他老人家讲三皈就不讲佛法僧,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六祖坛经》这样说法,我们听了之后不至於发生误会。下面他接著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个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原来皈依佛,佛是自性的觉悟,佛是教我们皈依这个。自古以来,高僧大德传授皈依,都讲得清清楚楚,你看印光大师在《文钞》就讲得很清楚,三皈是皈依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皈是回头、回归,从哪里回来?从迷惑颠倒。我们对於宇宙人生是迷惑颠倒,要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我从今之后不再迷惑颠倒了,这就是真正有了依靠,依自性觉,这叫皈依,这叫皈依佛。我们是不是真的从迷回头了,真正做到觉而不迷?果然做到觉而不迷,你是真正皈依佛,你真正是佛的弟子,不再迷惑了。

  法是正知正见,用现代话讲就是对於宇宙人生有正确的看法、想法,你的想法、看法没有错误。从错误的看法、想法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僧是什么意思?僧是清净的意思。佛教出家弟子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僧是清净的意思,要皈依自性僧宝。想想我们现在的心被染污了,我们的心被染污、思想被染污、见解被染污、精神被染污,现在人的肉体也被染污,非常严重的染污。佛教给我们从染污回过头来,要依清净心,这是皈依僧。

  现在这个世界,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所以讲求环保,环境保护。环保在过去我们没听说过,最近一、二十年才听说有环保,环境污染严重。科学家的分析,像这样的污染,如果再经过几十年,恐怕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严重到这种程度。这种染污靠环境保护能有效吗?我看效果非常微薄,为什么?佛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环境,环境为什么有这样严重的染污?是由於人心染污得严重。真正讲环境保护,应该要觉察到如何保护清净心,如何能把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加以认真的保护,外面自然环境的染污就容易解决,才能真正得到效果。今天只晓得治标,不知道治本,要想收到预期效果非常困难。皈依三宝的皈依僧就是今天讲的环保,我们要保护心地清净。

  所以这三皈依,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这是我们真正皈依处。想想我们是不是依觉正净?依觉正净,舍迷邪染,这是佛弟子,佛才真正承认你是他的学生,这叫三皈。所以你一入佛门,亲近一位善知识,把修学的纲领教给你,这叫传授三皈。

  所以人家要问你学佛求的是什么?我们很清楚能够答得出来,我们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讲无上正等正觉,他听不懂,换句话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教求的是这个。那你修什么?我们修觉正净。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方法、门径不同,统统修的是觉正净,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这要记住。所以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就是这个道理,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归到觉正净。无量法门也好,八万四千法门也好,最后就归到这三门。三门实在讲就是一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诸位想想,一个人真正觉悟,觉而不迷,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知见还会不正吗?心还会不清净吗?一定是正知正见,一定是心地清净。正知正见的人不觉悟吗?没有这个道理。同样,心得清净必然是正知正见,必定觉而不迷。这样你才晓得原来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自己真如本性的一体三面,就这么回事,是一桩事情,所以这是真正的平等。

  在中国这十个宗派,如果从大的差别上来说,中国的禅宗、性宗偏重在觉门,他们所求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们走哪个门见本性?走觉门,觉而不迷。教下,像贤首宗、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用佛的经典、经论来修正我们的见解、思想,走的是正门。净土宗跟密宗走的是净门,专修清净心。你要晓得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虽然十个宗派,像这个讲堂有三个门进来,随便从哪个门进来,进来了全都得到了,三门都得到了。没进来是一个门,进来之后三门统统得到,这才真正明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如果赞叹「我这个法门殊胜,他那个法门不如我」,这是谤佛、谤法、谤僧。为什么?所有法门都是佛说的,所有法门目的都教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统统都是成佛的法门,统统都是破妄想执著的法门。

  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说无量无边的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统统修觉正净,这要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才是真正佛的好弟子。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自己虽然修一个法门,对於不同法门的人是由衷的恭敬,绝对不会有丝毫轻慢之心。晓得我们方法不一样,我们目标相同,最后都是达到一个目的地。自古以来,依照各种不同方法修学的人都成功了,刚才讲了,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修的法门不一样,最后都成无上正等正觉。从诸佛如来,我们就看到果;从这一切菩萨,我们看到修因,修因证果。这叫做受持三皈。三皈你真正明白,就是明白修行纲领,明白之后要接受,接受就是依照这个纲领来修行。

  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什么是错误行为?迷邪染是错误的,要把它修正过来。用什么方法修正?佛跟我们讲用觉正净去修改迷邪染,这叫修行。诸位同修,我今天把三皈都传授给你们了,你们果然接受了,接受之后要保持,受持三皈要保持,念念不能忘,一忘掉就迷了、就邪了、就染了。你一念忘掉,那一念就是迷邪染,你念念不忘是念念觉正净。然后要问,你用什么方法修觉正净?参禅是方法,持戒是方法,诵经是方法,礼佛是方法,念佛也是方法,持咒也是方法,所以方法无量无边。那是讲方法,用这种方法、手段来修觉正净,这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受持三皈」,下面是「具足众戒」。接受三皈,我知道修学纲领,我得到了,我晓得要修觉正净。众戒是什么?我们谈到戒马上就想到戒律,戒律没错,但是你把戒律两个字的意思看错了。你观念里面那个戒律的意义是非常的窄狭,狭义的戒律,不是佛所讲的圆满究竟的戒律。你观念当中的戒律很窄小、窄狭,窄到不能再窄了,死在戒条里面,可怜。这个戒律是什么?诸位要知道,刚才讲的,你修觉正净的手段统统叫戒律。参禅是戒律,持咒也是戒律,念佛也是戒律,读经也是戒律,拜佛也是戒律,八万四千种法门统统是戒律。老师教给你的要遵守,所以这个戒律不是狭义的戒律,是广义、究竟、圆满的戒律。

  中国古时候,一入佛门,五年学戒。你想学佛,五年学戒。这是什么戒?不是经典里面那个戒律,那个还早,谈不上。你刚入佛门,哪有资格去学经典里面的律藏?律藏是一门大学问,好像大学法律系一样,你还不够资格。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师承,你要守老师的戒,期限是五年。老师教你什么?老师帮助你把心地里面的思想、见解、精神种种染污洗得干干净净,你才能成为法器,才能接受如来的妙法。所以你必须接受他的指导,是守这个戒律,不是其他的戒律。现在没有了,现在人可怜。我这个年龄实在讲是非常幸运,还沾到一点边缘。

  我在台中拜李老师作师父,那个时候我还没出家,以在家居士的身分亲近李老师。拜在他门下,李老师提出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戒律。第一个条件,你想拜我作老师,好,从今天起你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第二条,从今天起你想看书,无论看什么书,佛书也好,不是佛书也好,不经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个条件,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时间五年,你愿不愿意接受?不接受算了,李老师讲经,大家来听经这无所谓,欢迎你来听经,做学生没分。条件乍听起来很苛刻,当时感觉这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好像目中无人一样,到最后想跟他学只好答应。五年学戒学的是这个戒。

  到以后我们才真正明了,叫你什么不准听,把你耳朵塞住;叫你什么不准看,把你眼睛堵死。一切不能看、不能听,心就清净,种种污染就不再增加,污染不增加,慢慢就消减。为什么?听他教导,慢慢就减少了,心就得定,心就清净,才晓得这个方法高明。我们在那里照老师这个话去做,半年就有感触,一年就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要求我五年,我自己增加五年,我守他这个家法十年,这叫师承,学的是一家之言。他给我们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也就是恢复我们的清净心。等到你心地清净,你的觉正净有个一、二分现前,一、二分现前就很管用。管什么用?你听人家讲东西,一听就知道他的是非真妄,换句话说,不会上当,不会受骗,有这个能力;这一看,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有了之后,老师就把你赶出去参学,就是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开放了。这才知道跟老师那些年,老师是培养我们的根本智,出去参学是成就后得智。

  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跟老师修学是无知,将来出去参学是「无所不知」,这个智慧才圆满。到以后《华严经》读到善财五十三参,原来是这么回事,老师那个教学就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殊菩萨会下就是得根本智,就是得无知;然后出来参学,这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你们现在一开头学,这也听、那也听,这也看、那也看,唯恐污染不够,真正遇到善知识教不教你?不教,为什么?你污染太严重,他没有办法把你洗干净。那时候你去见他,他会赞叹你一句,「很好,你不错,很难得,走吧」,为什么?没法子教。今天诸位同修,纵然遇到善知识也不教。诸位要晓得,我那时候亲近李老师,之前学佛只亲近一个人:章嘉大师,我跟章嘉大师学三年,一个人,并不很复杂。到李老师会下还否定了,那三年所学的他不承认,还要从头学起。如果我要是学得很多,恐怕李老师就不会收了,顶多叫我常常来听经,不会教你了。所以你们同学学佛,说今天初来学佛的,那真是难能可贵,你是一张白纸,你没有被染污,这才可贵了。真正善知识就要教这样的学生,这是宝贝学生。

  我在学佛之前,有一段时期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那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我不认识方先生,听说他是台大很有名的哲学老师,我写了一封信给他,附上一篇文章(我自己写了一篇文章附给他)。一星期后,他老人家回了信,要我到他家里去面谈。我写信给他的目的只是想到台大去旁听他的课程。到他家里谈话,他就问我学历,问我以前学些什么,哲学方面有没有跟哪个人学,有没有读过哲学的书籍,我说统统都没有。统统都没有,没被染污。於是他老人家就说了,他说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旁听会大失所望。老师说这几句话,这凉水浇头,没指望了,所以我的表情就很沮丧,也非常难过。大概方先生看出来,他老人家安慰我,告诉我,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小时课。

  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是在他家里小客厅小圆桌上,就师生两个人这样上课,每个星期天特别抽时间给我上课。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到以后才明了,老师是怕我到学校听课,认识同学、老师多了,被染污了,苦心。不让我被染污,特别拨出时间来指导,我对老师是无限感谢,念念不忘恩德。我学佛是他老人家介绍的。他给我讲了一部完整的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这样我才认识佛教,才真正去找佛教经典来研究、探讨。所以我的佛法是从哲学里面进去的,是方老师接引的,没有丝毫迷信色彩,这就是师承。现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了,哪里有一个学生肯死心塌地听一个老师的话?学生也找不到,老师也没有,师道毁灭,这真正是痛惜。

  我在新加坡弘法的时候,演培法师请我去讲演,我看到他的道场年轻人很多,我勉励这些年轻人好好跟演公学习,这是现代希有的真正高僧大德。我就把当年李老师教学的条件向大家宣布,我下了讲台,演培法师拉我到客厅饮茶。他老人家告诉我,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在观宗寺跟谛闲老法师,谛老也是这三个条件。这才明了原来这三个条件不是李老师专利的,才晓得中国佛门祖祖相传就是这样接引学人,才真正体会到五年学戒是遵守老师的家法,不是学其他的。

  「不犯威仪」是守法,威仪是今天讲的风度、礼貌。所以佛家的戒律不仅包括世尊所制定的那些根本戒,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统统包括在里头。一个学佛的人,入境随俗,到某一个地区要遵守某一个地区的法令规章,要遵守它的道德、风俗习惯,这样才能跟这个地区的人和睦相处,他们才能够欢喜佛法、接受佛法,这很重要。你不能跟当地人打成一片,佛法怎么能弘扬?怎么能叫他接受?所以昨天我跟诸位报告的,道场的建筑要现代化,决定不能用古时候那种建筑。现代化、本地化,外国人一看,这是我们美国的建筑,他欢喜心就生起来,没有界限,没有差别。不要叫他一看,这是外国人东西,他就划界限了,不可以。所以供养的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国人,他一看,这佛像像我们,这多亲切!

  今年,我十二月都在东岸弘法,走了很多地方,圣诞节回来的时候来不及布置。我告诉他们,明年我们道场要过圣诞节,耶稣、玛莉亚的圣像一样也坐在我们的门口,告诉外国人,耶稣已经到我们佛堂来了,你们要不要来?这才行!我们也敬上帝,敬上帝的人也来了。所以告诉他,来佛堂不是叛教,叛教的人佛不答应的。佛教你孝顺父母,你们跟上帝是父子关系,你们跟佛菩萨是师生关系,没有冲突。所以礼拜天你们上教堂,礼拜六上佛堂,我们礼拜六开放给外国人,请他们来上佛堂,这才行。这个佛堂不能得到当地人、本地人的拥护、爱戴,那就彻底失败,这个重要。

  所以受持三皈,戒律、威仪,要明白这桩事情,不能把它讲死,不能把范围搞得窄狭得不能再窄狭了,那叫学什么佛!再告诉诸位,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人我执破了证阿罗汉果,法执破了证法身大士,就成佛。有执著就糟了,破执著的。我们就明了了,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妄想执著」。佛常常讲这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二障的根源就是妄想执著,所知障的根源是妄想,烦恼障的根源是执著。所以你断了烦恼障就证阿罗汉果,破了所知障就是法身大士。佛在经上讲的一个字都没错,而是我们看错了,会错意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们把我的意思都错解了」,这怎么行?这是第二福,第二福是小乘人修的,小乘圣者。

  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第一句「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换言之,就不迷,也就是三皈依的皈依佛,觉而不迷就是菩提心,时时觉,处处觉,事事觉。究竟什么叫做觉?这要细说就太多太广,最简单扼要的说法,真正觉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个人是真的觉悟,不是假的,仰慕佛道,这个觉悟逐渐就趋圆满了。世间人,实在讲醉生梦死,把这些事情忘了。无常迅速就是光阴过得太快,我们没有把光阴抓住,让时光空过,这是一生最大的过失。我只提醒这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的我们在许多讲席录音带里面都细说到,诸位可以参考,这边净宗学会有很多我讲经的录音带。

  第二句「深信因果」,这句话我在过去好多年都参不透,都不懂这个意思。为什么?假如这一句摆在第一福,我一点疑问都没有,摆在第三福我就怀疑了。第三福是菩萨,菩萨不信因果吗?我们人都晓得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菩萨不晓得?这一句怎么想都想不通。后来读《华严经》,我从民国六十年开讲《华严》,讲了十七年,现在回到台湾还在讲,现在讲《普贤行愿品》。《华严经》上读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忽然想到了这句,这句讲的因果不是普通因果,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确实许多菩萨都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劝深信因果。《华严经》上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海会,菩萨登地,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修什么法门?统统修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仔细一看,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善财童子,统统修的是念佛法门,统统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知道三福这一句真正的意思。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他老人家说得很好,他说「佛说难信真难信,亿万人中一二知」,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

  我这次在迈阿密,曾宪炜居士告诉我,迈阿密有神通的人很多,有天眼的人很多,这些我们姑且不论。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我们印的《无量寿经》,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一张照片,他把这张照片给有神通、有天眼的人看。有神通天眼的是外国人,他也不认识中国字,他一看到照片就告诉曾宪炜,说这个人是大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曾宪炜说何以见得?他说他全身透明。照片上怎么会看到全身透明?他说他不但通禅、通教,显密圆融。曾宪炜听到这个话,觉得他讲得很对,是有点道理,没讲错,证明他那个通不假,是真的。从照片上都能看出这个人,他说这个人不太出名,已经往生,下这样的断语,果然没错,句句讲得都对。那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来给我们做这个工作,这真是普度末法众生。

  所以深信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正如同《无量寿经》佛所说的,末法时期依这个法门是决定得度。「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两句话是唐朝善导大师讲的。他老人家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成佛,目的就是介绍净土,就是介绍《无量寿经》,这是正说。因为这个法门难信,你不能相信,佛再委曲婉转给你开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是引导你,最后引导你还是归这个法门,所以说一切法门归华严愿海,这是毗卢遮那佛的愿海。到了毗卢遮那佛那边之后,等你修行到登地,自然念佛往生净土。所以真的是殊途同归,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到你登地的时候你会念佛求生净土,像文殊、普贤菩萨一样,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说出来的。

  底下是「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一定要依大乘经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这点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读诵大乘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论都读。为什么?你念多了,因为佛当年所讲的经是应机施教,他对的根性不相同,因此所讲的内容也不一样。你会看的,会看的他完全相同;你不会看的,看到佛讲的完全不相同。譬如这个人执著有,佛跟他讲空,讲空是破他的有,破他的执著。那个人执著空,佛讲有,讲有是破他执著空,佛说法的目的是一个,原来是破执著。你要不懂得他破执著,为什么这个说有、那个说空,到底是有还是空?麻烦就来了。换句话说,佛讲的法就跟大夫处方一样,他什么病给他开什么药方,他照这个药方一服就药到病除,病就好了。方子不能搞错,搞错不但不能好,病还加重。

  所以读诵大乘是在大乘经典里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爱好的,修一门,一门深入,从这一门里面得觉正净就对了。任何一个法门,只要一门深入决定得到,怕的是杂、乱。佛法讲精进,精是精纯不杂。今天同修们不是不努力,不是不求进步,实在讲是杂进、乱进,所以没有效果。你要真正精进,念佛的人得念佛三昧,学教的人一定得止观,一定大开圆解,学禅的人一定得禅定,学密的人一定三密相应,他统统能有成就。一杂了是什么都没有,你所得的是佛教一点皮毛常识,而且皮毛常识还都解错,你说冤不冤枉?不能杂。

  我们这次印的小佛像,阿弥陀佛像,后面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的一段开示,诸位仔细去看看,他是讲念佛法门,其实哪个法门都一样,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是一个原理,最忌讳夹杂。他的原理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管修哪个法门,你掌握这三个原则,没有不成就的,所以我们对於任何法门都欢喜赞叹、恭敬供养。自己在无量法门里面只能学一个,到你这个法门学成功了,什么叫成功?念佛的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行,事一心你要学别的东西是夹杂,要理一心不乱。禅宗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要大开圆解,到这种功夫那这个门就开了,什么法门都可以学,什么法门都可以接触,那是成就你圆满广大的智慧,这就是先求根本智。念佛人事一心不乱还是根本智,到理一心不乱才可以修后得智。没有到理一心不乱不能参学,不能搞别的,没有好处,到理一心这个时候可以广学多闻。

  实在说,佛在四弘誓愿把修行的次第给我们摆得清清楚楚,先教你发心,四弘誓愿头一条是发菩提心,先教你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然后再开始修学,修学从哪里修起?「烦恼无尽誓愿断」。试问你烦恼断了没有?烦恼断尽了可以学法门,无量无边法门都可以学。烦恼没有断尽只能学一个法门,学一个法门是为了断烦恼,因为一个法门心容易清净,目的在此地。等你自己烦恼断尽了,这个时候再「法门无量誓愿学」。

  现在人学佛,四弘誓愿前面两条不要,他一开头就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再「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搞后头两条,前面两条他不要,你想想看他怎么能成功?没有这个道理。像一棵树一样,根本不要就要枝叶花果,有没有?有,他在里头摘的,死的不是活的,两天就完了,就没有了。佛是教我们活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年开花,年年结果,这是佛法,佛不教我们学死东西。读诵大乘要记住,千万不要错会意思,样样都要念那就糟糕,你把意思错会了。后面是「劝进行者」,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都是为自己的,只有最后一句是报佛恩、报众生恩。我们自己成就了,自己得到了,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个就讲的弘法利生。这是劝进行者,普遍的劝人。

  今天跟诸位讲的三福,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果不在这上奠基础,学什么都不能成功。佛经上面诸位常常看到,佛有的时候叫著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没有包括我们自己?十一句都做到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在此地。所有一切大乘经,那一个善字就是十一句统统具足,少一句都不行,符合这个标准就是经上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经典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前面两条七句是小乘善男子、善女人。人天教里头,那不是佛法,普通世间法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前面四条具足就行了。所以那个善男子、善女人,看在什么经典,它是什么标准,要清楚。佛法修学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你要不晓得这个基础怎么学法?还自以为是,到最后修学不成功还怪佛菩萨说谎、不灵。我照你这个经典修了,怎么会得不到证果?其实你把里面那些关键的字眼全看错了,以为自己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行,拿标准一比就不像。希望同修明白之后,要认真努力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符合佛菩萨要求的标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如何了脱生死—当生成就之佛道  (第三集)  1991/11  美国奥斯汀  档名:13-001-0003

  诸位同修,昨天跟诸位说过,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给我们修行的基础,也是佛法最根本的修持。「净宗学会」提出来的是修行的理论、方法,遵照五经一论是净宗的修学依据。在方法上提出五个科目,就是三福(昨天跟诸位讲过了)、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不仅是净宗,其实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讲到修行,恐怕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科目,这五科可以说是大乘学人共同的科目。单就净宗来说,《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净宗的特别修行法。外面柜台上有蓝色的阿弥陀佛像,用塑胶裱褙的,背面摘录一段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那一段开示是净宗特别修行的法门。可是诸位要记住,别行的法门一定是以通途法门做基础,通途就是刚才讲的五科。这五个科目,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详细介绍,但是在其他讲座都曾经说过,诸位多听听录音带也都能够理解。

  我们利用这点时间把六和、六度简单扼要的向诸位报告。我们学佛,无论是自修、共修,都不能够离开人群,换句话说,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要与大众相处也要懂得相处的方法,佛教给我们的六和就是与大众相处基本的概念,也是基本的态度,所以六和非常重要。佛法讲和,中国古圣先贤也非常重视「和」这个字,你看八德里面就有和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位如果到过大陆北京观光旅游,我相信一定会去看看故宫,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宫殿,元、明、清三代帝王都是在这个地方建都的。故宫里面最明显的,也就是最大的建筑物,是从前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殿堂,第一个大殿叫「太和殿」,太和殿后面一个大殿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一所大殿叫「保和殿」,这是皇宫里面三个最大的建筑。它的命名都叫和,太和、中和、保和,我们就明了古时候帝王用什么方法来统治国家,就是用「和」。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清朝到末年,家不和了,这一不和的结果就是家破国亡。如果后世子孙还能够遵守祖宗的家法,恐怕今天中国大陆还是大清帝国,你就晓得和之重要。

  佛法的僧团,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团。僧团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佛给我们制定六个戒条,六个都是和。这六条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我们的见解、想法、看法要和。怎么和?我们的想法、看法都一样就和了。想法、看法不一样就打架了,就不能和合了。这一条就是现在说的建立共识,这是和睦相处的根本,佛跟我们讲这非常重要。但是每个人,不但是这一生的际遇不相同,生长的环境也不一样,还有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学佛的人都能够承认,人不只是这一生,有过去世、未来世,不是这一生就完了。有前生后世,前生还有前生,无始劫以来积集的这些习气怎么可能相同?见和同解一定要靠教育,唯有教育能把我们的想法、看法拉近,所以世出世间法对於教育就非常重视。

  在第一天我就跟诸位报告过,佛法的教学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说的「诸法实相」,实相就是真相。因为我们不明了真相,所以我们的想法、看法就错了,每个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样。佛很慈悲,佛最伟大的地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他没有说你们的看法错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你们一定要依我的看法,佛没有这种说法,佛不是这个教学法。佛只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而教我们去证实,你自己真的见到了、看到了,那这没有话说,这不是跟著别人走,是自己亲见的事实真相,佛是教我们这些,这是不能不令人佩服的地方。更难得的,佛是就你自己的知见来诱导你,并不勉强你去修学某一个法门,你喜欢怎样修学,他就教给你修学的法门,一定能够满你的愿望,所以法门就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法门,诸位要记住,只有一个原则、一个目标,就是觉正净,这是永远不变的,如果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

  法门有很多,任凭我们自己选择,门门都好,没有一门不好。昨天把这些要领都跟诸位介绍过了,最重要的就是要一门深入,不管哪个法门,只要一门深入一定会有成就,修学最忌讳的就是杂修、乱修。因为法门多,所以道场就要多,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一个道场不能修学两个以上的法门,为什么?乱。我们这个时代的修学,为什么成就的人很少?看看古时候《高僧传》、《居士传》,《高僧传》是出家人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士传》是在家人修行。你看看从前的人,三年、五年就有成就,有开悟的、见性的、证果的。我们这一代人修行,从年少修到老,甚至於修到死,连个消息也没得到,原因在哪里?大家仔细想想就知道,用不著我说,不专!那个病就是夹杂。什么叫夹杂?你们看看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你就知道哪些是夹杂。

  念佛法门,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方法,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可以说都没有离开大势至菩萨这一句话,那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所说的「净念相继」。净是清净,你有怀疑,你的心就不清净;你有夹杂,你的心也不清净。换句话说,不怀疑、不夹杂才叫净念,相继是不中断。换句话说,念佛人的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能依照这个方法去念,三年就有成就。怎么晓得三年有成就?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古今的《往生传》就明白了,三年就有不可思议的成就。这三年之所以没有成就,这三句没做到。我们今天虽然念佛了,是半信半疑,没有坚定的信心。夹杂,不但夹杂世间法,还夹杂其他的佛法,而且间断(打妄想就间断了),因此功夫就不得力,原因在此地。

  这是我说出来之后,希望诸位很冷静的去想想,道场就是要专修,所以这十个宗派一定是建十个道场,决定不能两个宗派在一个道场共修,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有很大的障碍。譬如我们两个人都修净土,净土宗有五经一论,有六门东西,我依《无量寿经》,你依《阿弥陀经》,我们两个人能不能共修?我的课诵是念《无量寿经》,你的课诵是念《阿弥陀经》,我们两个人念的不一样,念的不一样就要打架,那怎么办?就要建两个道场。这个道场专修《无量寿经》,那个道场专修《阿弥陀经》,这就不打架。这样修法,两个道场的人都能成就,合在一起是两个都不能成就,你就晓得「专」重要。再说我们两个人同样依一部《无量寿经》,我们所依的注解不相同;依的注解不相同,你的想法、看法又不一样,那怎么办?这一部《无量寿经》也要建两个道场。我们这几个人都是依一部经,依一样的注解,这样在一块可以了。念佛的方法,有人喜欢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有人喜欢念四个字的,这两个人在一起念佛行不行?有人喜欢声调缓慢,音拉得很长;有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两个在一起念佛一定要打架。所以每个宗派底下有许多道场,分成许多派,就是这样分法的。你才知道一个道场要真正志同道合,这是可贵,那叫真正道场。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教人,道场同修贵精不贵多,你就明白这个道理。我这个道场只有三、五个人,人数少不少?不少。你要晓得,三、五个在一块共修,将来这三、五个人都成佛还得了吗?不得了,不可思议。你这个道场三千人、五千人,一个也不能成就,那有什么用处!所以同修贵精不贵多。我在台湾、在国外,有许多同修给我建议,希望我建大道场,我摇头。为什么?道场建大了没有人来。到哪里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修?说实在话,你一生当中找到三、五个就不得了,你还想能多找一些,找不到。人多了,龙蛇混杂,搅乱道场有余,清净道场难得,这个要记住。见和同解,那是真的样样都同,真正是志同道合。

  第二个是「戒和同修」,这个戒是守法,大众在一起共修总得要立个规矩,规矩是大家共同制定的,制定之后人人都要遵守。要守规矩,要守法,这个道场才有秩序,不但世间人见到尊敬,连天龙鬼神也尊敬。戒就是守法,一定要守法、守规矩。

  第三条是「身和同住」。四个人以上是个僧团,大家住在一起,在一个道场里面共修。同住不是像现在这个方式,现在社会富裕,生活都讲求舒适,舒适对於修道是障碍。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教诫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教诫,不能违背佛的教训。以苦为师,生活清苦一点好,不要享受太过分,享受太过分对世间就起贪心、贪恋,出世的意念就薄弱了。这个世间一切都很美好,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想去,那有什么法子?生活苦一点好,能够在这个世间苦个几十年,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真的是了生脱死,永远超越轮回。万万不能贪恋这个世间,决定不能贪恋五欲六尘。

  过去大陆上的寺院丛林建筑可以说是富丽堂皇,伟大的建筑是接引大众,令大众对诸佛菩萨生起恭敬心。出家人生活居住的环境,你去看看僧寮,那个建筑就很简陋,居住的环境跟殿堂一比就相差太远。而且居住的环境,你去一看,他们是睡广单,出家人没有东西,三衣一钵,生活非常简单。佛门常说「铁打的常住,流水僧」,用什么眼光看道场?道场是旅馆,我在这里住几天。这个地方对自己修学愿望挺适合的,符合自己的愿望多住几天,住个三年五载,如果觉得与自己的想法、看法不一样,住个二、三天他就走了,绝对没有我在这个地方要住一生、住一辈子的念头。所以出师之后就到四方丛林寺院参学,这是健康、正常的心态,处处参学,帮助各处有缘的众生,自行化他。

  同住是广单,广单就是通铺,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住一个房间,给诸位说,修行要想成就不容易,非常困难。两个人睡一个房间还是不能成就,恐怕问题更多。出家人是几十个人住在一起,是睡通铺的。白天在大庭广众之中,所谓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自然要装模作样像个样子,不敢随便。晚上睡觉,一个人一个房间,房门一关,什么毛病都出来了。佛菩萨、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知道众生习气太重,晚上睡觉大家睡在一起,还是一个看著一个,睡觉也要老实、规矩,这叫身同住,这么一个原因。你就晓得为什么不可以一个人一个房间,为什么晚上睡觉还要十几二十个人统统睡在一起,原因就是习气很重,必须用这个方法去磨炼。

  寺院丛林里面到一个人一个房间,那是老修行,这个阶段已经接受过磨炼了。年岁大了,在一起住,行动不方便。譬如早晨起来做早课,那就像军队一样,他的行动缓慢,体力衰了,赶不上,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个人才有个小寮房。第二个是生病,生病的时候你不能跟大众在一起共住,生病的时候有寮房。再就是担任执事有寮房,因为你要管事。所以清众就好像是纯粹的学生,一定是要睡广单的,这是身和同住,它有很深的教育目标。

  第四个是「口和无诤」。像念佛堂,古德常常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杂心闲话不但破坏自己的道心,也破坏别人的道心。心地清净的人,言语自然就少,妄想少、烦恼少、言语少。禅堂里面绝对禁止说话,这个有道理。你要不相信,你现在讲我念佛、我参禅、我持咒,这么多年来我的烦恼都断不了,你知道为什么断不了吗?你话说得太多,念头太多了,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如果你一个星期不说话,你看看你的功夫得不得力。一个星期不要跟任何人讲话,你的心一定定了,不说话妄念也少了,功夫就得力。还是喜欢张家长李家短,杂心闲话,这不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枉然。所以你功夫不得力全是杂心闲话,杂心就是妄念,你的妄念很多、闲话很多,把你的道心破坏了。口和无诤。

  第五是「意和同悦」,佛家常讲法喜充满。学佛说实在话,最粗浅的功夫,最起码的功夫,你学佛愈学愈欢喜,这就对了,法喜。学佛愈学愈苦恼,这个错了,你要认真检讨,如果不是在理论上错误,一定是方法错误;理论、方法要不错误,你愈学愈欢喜才对。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绝对不是离乐得苦,那谁要学佛法!愈学愈欢喜。这个喜悦,人常常在欢喜当中,喜悦是养生第一秘诀。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欢喜的时候精神就振作起来,不会疲倦;又说「忧能使人老」,忧愁的人容易衰老,那是不健康的。所以喜悦是健康的象徵,喜悦也是身心最好的滋养,这应当要知道。

  在三界之中,欲界天以下没有离开五欲,需要饮食、睡眠,这都是养生、调心。可是初禅以上就不需要饮食、睡眠,他的身体靠什么滋养?禅悦为食,他没有食,禅悦。禅是清净心,清净的喜悦就是他身体的养分,他以这个来滋养,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世间凡是长寿的人、快乐的人,你去问问他,他为什么长寿?特别是不容易衰老的人。李老师往生五年了,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是九十七岁,他不老,这就了不起。九十七岁不需要人照顾,走路不需要拿手杖,说话不需要扩音器,他在讲台上讲话,外面马路可以听得见。你问他,他用什么保养的?我跟他在一起十年,他什么营养的东西都不吃,人家送给他营养的东西,他第二天就送别人了,生活非常简单。我去年在新加坡讲经,同修举手发问,问我用什么东西保养。他说:法师,好像你很不错,你用什么东西保养?我说我有最好的东西,台湾自来水公司出品的自来水,我洗脸连肥皂都不要,什么都不需要。大概跟一般人不一样的,我的心比大家清净一点,妄念比你们少一点,常生欢喜心,这很有关系,这就是学佛真正得到法喜、得到快乐,所以不容易衰老。

  末后一条是「利和同均」。僧团里面的生活依赖十方供养,十方供养在僧团里面一定是平等的受用,没有特权,所以僧团是平等的,不管是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是平等的。这六条叫「六和敬」。六和敬不仅僧团必须要遵守,如果能把这个精神应用在你的家庭、事业上,没有不圆满成就的。实在讲,只要用三条就够了。第一个见和同解,一家人,或者一个团体、公司,大家都能有共同的认识。第二个守法,团体的每个分子,人人守法。第三个是财务公开,利润差距不大,这个团体一定兴旺。

  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於日本的工商业刮目相看,一个战败国家在短短几十年之间,不但复兴得这么快,几乎在世界上是第一等的经济大国,它怎么成就的?给诸位说,就是六和敬的三条做到了。日本的公司,从老板到员工,想法、看法是一致的,这了不起。从老板到员工没有一个不守法,所赚的利润均分。老板对员工照顾得跟自己家人一样,不但照顾你,照顾你家人,照顾你子弟,照顾你一生,还照顾你儿女,换句话说,你加入他的公司做员工,等於这个公司就是自己的家庭,这个了不起。公司不赚钱的时候,高级干部停薪,下面员工照发,你想想看员工怎么不死心塌地去工作?纵然有意见,从来没有听到日本有哪个工厂罢工抗议。抗议就头上扎个白布条抗议,照样工作不罢工,抗议不罢工。这老板一看到有人扎白布条,赶紧开会协调,你有什么意见,好好的来沟通。人家就成功在这里。全世界工商界,谁能跟日本比?没办法跟它抗衡。人家一个公司是一家人,建立了伦理的关系,建立了道义的关系。

  再看看西方世界,老板跟员工是利害关系,是利害的结合,有利在一起,没有利了马上就离开。他们是伦理、道义的关系,即使公司濒临倒闭,员工还是不散,这个不得了!这就是六和敬的精神。老板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子弟,看作自己的儿女,员工把老板看作父兄。所以它的成功在哪里,外国人很难想像得到,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讲,中国人自古就是这个精神,日本人能够把这个精神发扬光大,这是他成功的条件。这是简单介绍六和。

  佛教我们与人相处必须要遵守六和敬。僧团有在家的僧团,有出家的僧团。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和合众就是遵守六和敬的团体,这个团体有在家的团体,有出家的团体。只要遵守六和敬都叫做僧团,所以僧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譬如在中国有许多居士建立的道场,特别是净土宗的莲社,像精舍、居士林,都是在家人建立的道场,只要这个道场遵守六和敬就叫僧团。如果不遵守这六条来修,出家人也不能称为僧团。这是把人与人相处的规范、要领说出来了。

  再说菩萨行。《普贤行愿品》总共有四十卷,经文很长,我们一般称它作《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是完整的,这就是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将大乘佛法的修学做示范给我们看,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华严经》是非常圆满的教科书。方东美先生说《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哲学概论,不但有圆满的理论、完善的方法,而且还带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这就太难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什么意思?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从早到晚,天天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各阶层人物接触,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跟他们接触?与他们接触,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东西?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五十三个人,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他统统是在家。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那都叫菩萨,那叫做在家修行,你看人家是怎么修行法。经商的菩萨商人,从政的菩萨官员,从军的菩萨将军,学校念书的菩萨童子、菩萨童女,各行各业没有一样不是菩萨。我们注意善财童子参访一开头所说的几句话,他遇到善知识一定先叙说,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不知道如何修菩萨道,不晓得怎样学菩萨行,这两句话重复六、七十遍,所以这部书你念下去之后,这两句话的印象最深刻,这是《华严经》上最重要的两句话。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存什么心,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人、对事、对物,那就是学菩萨行。菩萨道就是存心,菩萨行就是处事待人的态度,善财童子就学这些东西。

  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菩萨心就是前面跟诸位讲的觉正净、戒定慧,菩萨行归纳起来就是六波罗蜜。《般若经》上讲六度,《华严》虽然讲十度,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十度是六度的展开,懂得六度,十度自然就明了。第一个是布施,就是叫我们放下、叫我们舍。布施叫度,度什么?度悭贪。贪是根本烦恼,是最重的烦恼,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烦恼断掉?用布施的方法。无始劫以来,我们已经养成了贪心,什么都贪,这是病根。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这是我们的病根。凡夫为什么不能成佛,根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的是对治这个毛病的一服良药。我们今天听到布施,只晓得大概到寺庙捐一点钱就叫布施,这个错了。其实是要把念头、意念转过来,起心动念要想到利益别人,舍己为人,这就是真正布施的精神,真正布施的修学方法。

  依照佛教导我们的理论、原则去做,这就是常说的「佛门之中好修行」。佛门不是指寺庙,佛是觉的意思,佛门就是觉悟之门,不再迷惑,迷惑修的是痴福。一个人真正觉悟,起心动念统统是修行。人生在世不能不觉悟,前面跟诸位提示过,最要紧的要知道人生苦短。佛在小乘经论上给我们说的「无我、无常、苦、空」,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在这个世间,诸位冷静去想想,什么都得不到,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得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会说的人很多,真正明白的人不多。真正明白了就是觉悟,觉悟的人要利用自己的机会多多去帮助别人。佛法里说得很好,「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为什么不多造一点好业?何必要造恶业?什么叫好业?能够利益众生的是好业。我有能力、有机会,尽量帮助人。好业当中最殊胜的业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觉悟。所以布施要往这方面著眼,往这个方向去做,这才能真正如理如法的修学。

  布施,财布施有两大类,第一种是外财,外财就是身外之物。第二类是内财,内财是我们的智慧、体力。我们今天在这里借用这个场所,在这里讲经说法,需要布置,布置需要人工,我在这里帮忙摆桌椅,我劳力布施,这是内财布施;我出钱,那是身外的,外财布施,这都叫做财布施。我用头脑来设计,这也是内财布施。目的是便利大众,希望每个人到这里来听经都感觉这个场所很舒适,这是修布施。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试问你哪天不修布施?你在家里面,早晨起来为家人准备早餐,把家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家人修布施供养,你不知道;这是修布施供养。你在一个商店、在一个公司行号尽心尽力去做,本来是以自己利润为主的,念头一转,我是对社会大众布施供养,就变成菩萨,菩萨、凡夫就在一念之间。一念心完全为个人利益、为家庭利益,这是凡夫;一念心为社会、为大众的利益,这是菩萨。

  我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美国,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买了医药保险,为什么?怕生病,美国生病医药费不得了。你每个月去买医药保险,是为了自己生病预备医药费,那我要问你,你会不会生病?一定会生病。为什么生病?医药费准备在那里,你不生病那个钱怎么消得掉?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在想生病,一定会生病。如果你这医药费拿出去,念头一转,我行菩萨道,我修布施波罗蜜,我这个钱布施给所有病苦的人,提供给他们,帮助他们医药,你是菩萨,你会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为什么不会生病?那么多生病的人把你病的业障都代替了,你不会生病。同样一桩事情,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大概驾车的都买汽车保险,为了什么?怕出车祸,这由公司来赔偿,为自己,这是凡夫。你念头一转,我这个钱拿出去是帮助那些不幸车祸的人,那你永远不出车祸,你做的都是真正好事,修布施波罗蜜,行菩萨道,还用得著另外去修吗?不要。就是平常干的事情,心上转一转就成了菩萨。迷的时候是凡夫,觉了就是佛菩萨。我就举这两个例子。

  你从早到晚全是行菩萨道,可惜你是迷惑颠倒的菩萨,这没有办法,迷惑颠倒的菩萨就叫凡夫。这一觉悟,原来凡夫行就是菩萨行,哪有两样?诸位好好去想想。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把自己忘掉,起心动念都想别人,我一点一滴都是在修布施供养。布施供养福无边,这是修无边的大福报,不要另外做。不晓得,我做不到,你天天都在做,哪有做不到?从早到晚都在做,这要知道。

  佛法讲善恶最低的标准,凡是念念为我,佛说都是恶;念念为众生,那都是善。有些人听了就觉得奇怪,念念不为自己还是人吗?好像做人都应该念念为自己才对。佛为什么不许可?诸位要知道佛法是破我执的,念念为我,我执在增长,我执不破三界出不去,换句话说,你一定还是搞六道轮回,所以这是恶。念念为众生,把我忘掉了,我没有了,我执没有了就超越三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事情,这真正叫善。佛讲,我执破了就是阿罗汉,法执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是佛菩萨,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而已,这是佛法最基本的理论,也是最真实的现象。这就明白了,佛为什么说为我就是恶、为人就是善,道理在此地。

  所以要懂得布施真正的精神、意义,以及它怎么做法。它是广泛的做,不是狭义的,寺庙里捐一点钱叫布施供养,错了。再说到究竟处(这是佛对我们真正的愿望),你为什么不把烦恼舍掉?把烦恼布施掉,把妄想布施掉,把杂念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那就好了,你就成佛了。换句话说,该舍的你都不肯舍,不该舍的你在那里舍,没用处,搞错了。世间人只是一昧的希求果报,不知道种因。譬如你喜欢发财,哪个人听到发财不喜欢?你喜欢聪明,不喜欢笨笨的;你喜欢健康长寿,这是果报。佛告诉我们,果要修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你要想得果报一定要修因。如果想这一生就得果报,那你这个因要修得特别的殊胜。

  所以佛法承认人有命运,不是宿命论,命运可以改造。命运怎么改造?就在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你今天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的命运愈改愈殊胜、愈改愈好。如果迷惑颠倒、自私自利,本来你的命运不错,恐怕这一下改坏了,愈来愈差。所以命运随著自己的念头、行为,每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加减乘除幅度不大,看相算命的都会看得很准,假如起伏很大,看相算命都看不准。由此可知,主宰自己还是自己,不是别人给我们做主宰,佛菩萨不是给我们做主宰的。佛也告诉我们,天神、鬼神也不能主宰我们,真正主宰我们是自己。所以要懂得修布施才能够得到这三种殊胜的果报。

  财布施略略的说了,法布施怎么个修学法?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专长,你能够把你的长处教导给别人,这叫法布施。我会炒菜,炒得还不错,他不会,我教你,这就是法布施。法是什么?方法。他不会,我会这个方法,我把这个方法传给他就是法布施。所以诸位一听说法布施就想到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布施里面的一种。这世间方法太多了,别人不会的我会,我热心的教导他。如果教导要收学费那就不叫法布施,那叫买卖;布施是无条件的,这一点关系很大。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们都是学佛的同修,当然都喜欢看佛教的书籍,书是法,写出来有理论、有方法。我看书大概跟你们不一样,你们看书也许第一个翻开来看看目录,看看书的内容,我不看这个,我先看最后一页,最后一页叫版权页。如果这个书上写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书我就不看,也不买它了,为什么?他心量很小,他在做买卖,做买卖的心自私自利,大概没什么高明的,所以不要耽误我的时间。如果后面印的是没有版权、欢迎翻印,这个书我就真正仔细看了,为什么?那是布施供养,那是心量很大,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的,这是菩萨心、菩萨行。后面加上「版权所有」就不对劲了,意思完全不相同,是生意买卖,是他的商品,不准别人翻印。这么一个小心量的人,我们何必跟他往来?见了面是敬而远之。这讲的是修法布施。

  无畏布施,畏是恐惧。别人身心不安有畏惧,我们能够保护他,使他身心得到安稳离开恐怖,凡是属於这一类的都叫做无畏布施。所以不杀生是无畏布施,不偷盗是无畏布施,为什么?你的东西摆在此地,那个人是持戒的,你不怕他,我的东西不会被偷,不会损失,他是持戒的人,我很安心,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我们言语不小心得罪他,他修忍辱不会报复,得罪他也没关系,这也是无畏布施。

  所以六波罗蜜总归纳就是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於法布施。所以菩萨修行修什么?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讲六度,布施波罗蜜讲得特别多、特别详细,原因就在此地。就是布施统六度,六度总摄菩萨万行,这我们不能不知道,非常重要。它的精神就是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尽我们自己的心力帮助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帮助、利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而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错误了。所以六度前面五度是事,后面一度是理论,般若是理,布施是理性的布施,持戒也是理性不是感情。般若是智慧,我修布施是以智慧来布施,我用智慧来持戒,我用智慧来忍辱,用智慧来精进,用智慧来修定,这就对了。所以六度前五条是事,后一条是理,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理事不二,这是佛法;理跟事离开了,那就不是佛法。

  持戒是守法,大乘的守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是感情、不是执著,所以持戒相当不容易。你们同修们学佛,尤其是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同修,学佛的心态我很佩服,我也很尊敬,为什么?我不如你们。我当初接触佛教的时候,我是每个问题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要不是真正搞清楚,我决定不会接受,我的固执就到那样的程度。你们一学佛就会拜佛,我看到很赞叹;我学佛不肯拜佛,我学佛三年才拜佛,头三年见到佛脱帽三鞠躬,我说我们对佛是最敬礼,我恭敬心有了。这个拜是古人的礼节,我是现代人又不是古人,古人见了人磕头,我是现代人,我们见总统都三鞠躬,我对佛行最敬礼三鞠躬,我不拜的,为什么要拜!哪个人把拜的道理说了我心服?不杀生、不偷盗,还有吃素,都没有搞清楚他就干了,这很了不起,不能不佩服。所以我学佛是非常不容易,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把我度得了的。样样搞清楚、搞明白,搞得我真的心里佩服,我才肯干。所以难是难,我接受了之后,我跟你们的境界不一样,我跟你们的修行也不相同,我比你们认真,因为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你们不晓得。你们做得痛苦,我做得快乐,就是你只知道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我知其所以然,这不一样。

  持戒是守法,佛所制定的戒条,每一条都有原因的,佛为什么要制这条戒,你懂不懂?不懂怎么能守?不懂就没法子守,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搞清楚。为什么制定这条戒?这是讲制定戒条的因缘,根据什么理论制定这个戒律,这一条戒律应该如何来受持。世间人与事都非常复杂,某种状况之下应该怎么做法,平常时候怎么做法,非常时期怎么做法,全都要知道。佛的戒条,条条是活的不是死的,一定要懂得它精神之所在。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据这个精神制定戒条。所以戒条帮助我们防非止过,防止我们造恶、造罪业,目的在此地。帮助、成就我们的善行善愿,这是戒律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要真正明了。然后持戒就生欢喜心,不会觉得戒律很束缚人,好像很不自由、不自在。你不明了会有这种感触,明了之后会欢喜,晓得佛制定的戒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真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也不能细说,细说两个小时都讲不完,我只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你们慢慢去研究、去摸索。

  忍辱就是忍耐,世出世间法都要有耐心,没有耐心怎么能有成就?像昨天跟大家所说的,我们跟一个善知识,跟定一个老师五年学戒,那五年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要忍耐五年。你们在学校里念书,大学要念四年才毕业,你得有四年的耐心,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何况大乘佛法,了生脱死的大法!更要有最大的耐心,要有恒心、长远心才能成就,这个事情不是三天、二天、几个月,二、三年可以成就的,事情没那么容易,要发长远心、耐心。

  要精进,要有进步。进步要精纯,不是杂进、乱进,是精进,一门深入,入进去之后自然就能够通达一切法。佛门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都通达了。就怕你那一经不通,你这一部经不通,你学一切经也不会通。你真的把这一经学通,一切法门统统得到了,为什么?佛在《华严》上讲得很清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一门真正通了,一切法门没有一门不通达,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精纯。不管你学哪个法门,门门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你看《楞严经》上,佛是以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代表二十五个法门,把所有法门归纳成二十五大类。以这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每个菩萨都说他自己修的法门是第一,没有说第二的,每个法门都成无上道,这就是证明一个法门通了,一切法门都得到了。这要你精进,精进才能得定,你要不精,定就得不到。你们自己冷静去想想,我修一个法门容易得定,还是修很多法门容易得定?因为目的就是在定,定之后就开慧,慧就一切通达了,不但出世间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所以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慧。

  如果我们要用戒定慧三学来涵盖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属於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为什么?前面那四种都是方法,都是戒法,这才真正了解我们是得要修定的。定了之后就开智慧,智慧是目的。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才真正得究竟圆满,这个叫菩萨道。

  六度在哪?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布施明了了。持戒是守法,家有家法,国有国法,公司行号也有规矩章程。忍辱就是耐心,做事情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精进就是在你专业上求进步,在你工作岗位上求进步,这是精,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都求进步,整体水平就提升了。禅定是心里有主宰,不会被外境动摇;智慧是对於一切情况了解明白,不迷惑颠倒。六度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事、对人、对物,依照这六个原则去做就叫做菩萨,违背这六个原则叫凡夫,菩萨跟凡夫就在一念之间。我跟大家这样说明出来,做菩萨不难,难在哪里?真的不难。觉悟了一点都不难,不觉悟觉得好难。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无论在哪一种工作,没有一个不是菩萨。

  日常生活就是菩萨行,我们存的心是菩萨心,行持是菩萨行,这样念佛,一向专念,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个法门决定成就。念佛往生,不要说其他地方,我们在台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决定不是虚妄。人家念佛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不生病,说走就走,这不能骗人。

  在台北市,莲友念佛团的李济华老居士,是大家看著他走的。他老人家八十多岁,一个多月之前就晓得自己哪一天往生,所以每天轮流去看看这些老朋友,辞行。走的这一年是民国四十七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那个时候我还没出家,台北市还没有计程车,他跟他太太坐三轮车到念佛团参加共修会。他是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也是团长,莲友念佛团团长。他的几个小孩都在美国,就是老夫妻两个在台北。这坐三轮车就跟他太太商量,他说:我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一个人会不会感觉得寂寞?他太太也是虔诚的佛弟子,一口答应,你要能往生太好了,你就不要顾我。没有想到他是徵求太太同意,那一天就往生走了,太太同意了。

  到了念佛团共修会,共修会跟平常打佛七的方式差不多,当中有半小时讲开示,讲开示是几位老居士(他们是居士团体)轮流担任,那一天是轮到魏老居士,结果李老就跟他换,他说今天我要讲,我们两个时间调换一下,就由他来讲。开示本来是只讲半小时,他老人家那天晚上真是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认真念佛,讲了一个半小时,讲的话非常恳切,说完之后跟大家告辞,说我要回家去了。听众以为他年岁大了,八十多岁的人讲了一个半钟点,以为他累了要回家去了,哪里晓得他老人家下了讲台,在沙发上一坐就走了,才知道他是回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家。走之前十五分钟,音声宏亮讲一个半小时,这不是假的。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甘老太太,那一天在现场,他往生的时候大家给他助念,甘老太太当维那敲引磬。我有一个好朋友,徐醒民居士,那时候他刚学佛(他是新生报的记者),参加他们共修,第二天写一封限时信给我,告诉我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他亲眼看见的。李老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学。

  民国五十七年,台南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走的,也了不起,没有生病。她走的时候没告诉人,大概是怕人家扰乱。吃晚饭的时候,她跟家里人讲,她说她要洗澡,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儿女很孝顺还是等,等了很久也没看她出来,去看看,真的是洗了澡。最后去找,她老人家在佛堂,手上拿著念珠、穿著海青,面对著佛像,叫她也不答应,走了,站著走的。那些邻居告诉我们,只念三年,不生病,走之前一切正常,非常健康,哪里是假的!这才是真的,人生其他是假的,这一招是真的,什么都可以骗人,这个骗不了人。

  佛度众生,三转珐輪,最后这是拿出证据来给你看。劝你不相信,你看到这个事实再不相信就没法子,佛就不能度。你如果听到这个理论,听到佛的劝告,又看到这些事实,这个心会动,会认真的去学习,才知道世出世间法里头,唯有这一法是真实不虚。今天时间到了,法会就到此结束,以后有缘我再来。

  今天听说还有几位同修发愿皈依,这个皈依只有一次,已经有法师给你主持皈依就不要再举行,真正要紧的是懂得三皈依的意义,昨天我都讲过了,昨天等於给大家全体都授了皈依。如果在形式上没有受皈依,形式上做一个仪式,我给你做证明。曾经受过皈依,没有再皈依的必要,这个要知道,皈依一生只有一次。就好像世间入党,宣示入党也只有一次,不可能这个党部去宣示一次,那个党部又去一次,没有这个道理,这个要懂得。   
   
   

如何离苦得乐  (第一集)  1990/7  美国  档名:13-002-0001

  美国净宗学会主办这次的讲座,要我给大家在此地结结法缘,讲题也是临时拟定的,内容还是不出《无量寿经》。为什么我们要极力提倡《无量寿经》,也正是我们今天这个题目所探讨的。

  现在在这个社会,国内、国外虽然物质生活已经可以过得去,实在讲苦难还是非常之多。怎样离苦得乐,确实是今天唯一的一个课目,这个题目也是佛法弘扬的目标。佛法,佛之所以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其目的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首先我们要知道苦从哪里来的,然后才能够明了佛对我们的教训,真正可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苦是从迷惑颠倒里面所生的,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无明,无明是一切苦的根源。无明是什么?就是对於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现象都不明了,换句话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不明了就叫做无明。

  宇宙人生,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一些学者专家,我们今天称之为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都在那里探讨,都在那里研究,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没有结论。实在上这个结论唯独佛法里面有,佛法里面虽然有,可惜相信的人太少,这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在晚近大概两百年间,社会人士误认佛法为宗教。这宗教,尤其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些人士,听到宗教就会跟迷信连在一起,认为佛教是迷信,不肯深入去研究,这个误会是非常之大。其次一个因素,佛教的经典太多,不但多,而且有相当的深度,不但有深度,而且所用的文字是文言文,要严格的来说,在中国文字学里面叫变体文,它不是真正的文言文。你看看佛经,不要拿别的比,拿《古文观止》来比一比,就显得很浅显。佛经的文字好懂,《古文观止》不好懂,所以它叫做变文,变文拿现代的话说,就是古时候的白话文。

  可见得翻经的这些大师们绝对不会把文字故意写得那么深,叫人看不懂。翻经大师的目的是希望这部经翻译出来之后,能够普遍流通,稍稍读一点书的人都能看得懂,他的目的是在此地,所以佛经的文字是最浅显的文言文。但是这种最浅显的文言文,现在人都感觉得很困难,因此在近代有不少人提倡,想把佛经再用白话文翻译出来,这是一个好的构想,可是很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不容易做到?开经偈上有句话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要他来翻译那很可能就把如来的意思翻错,这一翻错过失就很大,对佛法的弘传一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就把佛法灭亡掉了。所以译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说把中文佛经翻成外国文,那就更难了。所以中国人应当自己庆幸,古来大德翻经的这些法师、居士们,可以说都是有修有证。不但是有修行,确实是证果之人,唯独证果才能够懂得一些如来真实义,就是不能完全懂得,总懂得一部分。翻译虽然不能够像佛讲得那么圆满,总是八九不离十,这就非常的难得。这是说到中文所译的经典,我们应当要珍惜。

  学习的方法,说实在话,佛的目的是要度我们,度这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我们,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佛到这个世间来就没有意义,他来做什么?因此这个事情是难,可是他有善巧方便,他有方法,很巧妙的方法,能够叫我们每个人,无论什么样的根性,你聪明也好,愚笨也好,你年轻也好,你年老也好,只要你接触到佛法,佛就有能力帮助你,就能够满足你的心愿。这不容易,实在不容易。现在关键之所在,就在乎我们能不能相信?所以佛法对「信」这个字非常的重视。《华严经》上说得好,「信为道元功德母」,信这个字是入道、证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信心。如果我们对於佛法没有信心,佛法虽然好,它的真实利益我们就得不到。

  可是在过去佛法的弘传困难还不大,为什么?代代相传都有师承,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大致上没有多大的出入,所以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比较上容易。现代的社会由於提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没有人加以限制,这一开放、一自由,诸位想想这好不好?好坏实在讲很难下断语。如果是正确的思想、言论,当然不加以限制传播,这是好的;如果是邪知邪见,没有限制,也让它传播,一般人要没有相当的修养,头脑不够冷静,就邪正不分。如果邪知邪见传播的范围超过正知正见,换句话说,这个社会上对於邪正就非常不容易辨别。古时候言论、思想有限制,实在讲有限制的好处,有它的好处,凡是不利於世道人心,不符合道德标准,一律不准流通,由国家来监督,这是跟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完全不相同。在过去,这个限制实在讲是有标准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社会道德的标准,今天是完全开放。

  现代学佛是非常的困难,找一个老师不容易找,到哪里去找老师?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也找不到,找不到学生。所以我们要真正想离苦得乐,要不走老路子,我看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要靠老路子、老方法。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苦难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佛法经论虽然很多,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够救急?让我们学了立刻就能得到效果。在美国这个社会普遍流行的是密宗、禅宗,大家认为什么?立刻就能见效。见的什么效?神通、感应。是不是真有?给诸位说真有。但是说实在的话,这种神通感应确实普遍的存在,但是它不能解决问题,你的苦难还是没有法子离开,你的幸福快乐还是很渺茫,我相信许多同修在这里修学的时候,亲身能体验得到。这个不是说禅与密不好,禅与密都是佛陀传下来的,哪有不好的?问题是在你怎样去学习,你学错了,佛法所求的不是神通,也不是感应,所以你求的目的就错了。

  佛法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叫你破迷开悟,叫你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迷惑,求这个。现在的问题关键就应该要晓得,什么叫做迷?什么叫做悟?迷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高的层次我们不要说,我们讲最低的层次,自己才能得到受用。什么叫迷?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错误了,自己不知道,这就是迷,不知道自己错误。我想错了,我看错了,我做错了,我统统明了,明了自己的过错,这就叫开悟,再能把自己的过失、错处改正过来,这叫修行,这叫功夫,这就是离苦得乐的根源,可是人能够知道自己过失实在讲不容易。哪个人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成佛、成菩萨了。实在讲菩萨还有过失,完全没有过失就成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不相同?菩萨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在改过自新,到完全没有过失就叫成佛。所以如果我们自己每天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毛病找出来,天天都发现,那我就恭喜你,你就是菩萨,菩萨叫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不迷。

  要想发现自己的过失,刚才说实在是不容易,从前的读书人,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儒佛都提倡功过格,大多数用《感应篇》、用《阴骘文》来检点自己一天的过失,用这个方法。佛门里面你看莲池大师有《自知录》,《自知录》就是功过格,佛门里面用这个方法每天来检点自己过失。这是求什么?求觉、求不迷,这个比我们学佛的人用戒律是要方便太多。印光大师在世特别提倡的《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了凡四训》,不遗余力的提倡,我概略估计弘化社印这三种书超过三百万册。在那个时代这样大量的印行流通,目的是让真正学佛的人,真正修求福的人,有个实在的依据,他真能求得到。这是老法师了不起的慧眼,指出我们一条正确的方向。

  刚才说过,佛教经论太多,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整个世界非常混乱,世界上没有安稳的处所,人心没有皈依,没有依靠,这是非常痛苦的。这样多宗派,这样多的经典,我们学哪个好?如果我们熟悉佛法的教学,一定能够体会得到,除了净土宗之外,一定要有很好的老师指导,不是说别宗不好,要有好老师指导。净土宗没有好老师不要紧,为什么?你老实念佛就行了。我找不到好的老师,我也有办法成就,这是佛真是大开方便之门,找不到好老师,还有一条路能成功,能走得通的。真正有好老师指导那可以,你修学其他的宗派,行。实在是找不到老师,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有怀疑,我们就回过头来找不要老师的法门。

  净土宗里面所依据的经典,的确分量很少,五经一论,在中国历代净宗真正依靠的经典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往生论》。一直到清朝晚年咸丰年间,魏源居士才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这成为净土四经。魏源居士晚年也是专修专弘,他有《无量寿经》五种译本的会集本,这是非常有见地,因为「普贤行愿品」与净土宗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到晚近,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再把《楞严经》上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这成为净土五经,五经是这么来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大家都念得很熟,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

  印祖把这篇东西列在净土称为五经,我对他实在是五体投地。你看这么多年代,这么多人都没有看出来,他老人家看出来了。他要不提出来,我们读《楞严》都不注意,都是含糊笼统就这么念过。我自己学经,《楞严》是我主修的课程,我也讲过很多遍,都没有重视,直到看到他提出成为五经,我突然才仔细来看,确实是了不起。这章经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心经,《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大般若的心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仅仅是净土宗的心经,可以说是整个《大藏经》的心经,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的心要,不过是如此。如果再扩大一点来讲,诸位对大乘佛法要有深入的研究,你就能体会到,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说的无量无边法门,都出不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这是老和尚不特别拈出来,我们就忽略了,才晓得这实在了不起。为什么?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转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最重要的一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的是什么?十念必生。念阿弥陀佛念十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真正了不起,这真正叫普度一切众生。

  我们在当年初学佛的时候,对佛法虽然很景仰,对释迦牟尼佛也很尊敬,可是心里总有疑惑,总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能力并不是真正圆满,释迦牟尼佛也有不能,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总是有这个念头,其实这是我们以凡夫的心态去测量佛菩萨,哪里晓得佛菩萨确实有不可思议的智慧、能力。这是什么?一个人造作很深的罪业,立刻就要堕地狱,这样的人佛有没有能力叫他马上成佛?如果有这个能力,那佛真是全知全能,我没有话说;如果佛没有这个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