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真心离念!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哪来的真心!可见得真诚实在不容易。《坛经》上,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连这句也没有,连「本来无一物」这个也没有。六祖在黄梅,实实在在讲...(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二〇卷





...」,我们这个菩提心有没有发?诸位如果念《金刚经》、《大乘起信论》就晓得,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它排在第三条是有道理的。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那个心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的意思,真心才觉,妄心是不觉。诸位晓得,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是不觉,为什么?他们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标准从这个地方建立。必需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真正是觉悟了,觉而不迷。在三种不退里面,这不是我们净土宗讲的,一般法门所讲的,他是刚刚证得三不退,这是发菩提心,可见得发菩提心不容易。但是要成佛,没有菩提心是决定成不了佛的,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
  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给我们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经论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非常明显、非常清楚,用中国话来讲,就是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有时候觉得我们的心很诚很真,我都是真诚心!你只要有这一念「我的心很真诚」,这就是妄心,为什么?真心离念!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哪来的真心!可见得真诚实在不容易。《坛经》上,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连这句也没有,连「本来无一物」这个也没有。六祖在黄梅,实实在在讲,他是发了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显露出来,所以五祖传法传给他,不传给神秀,为什么?神秀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他还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还是落在第六意识里面,所以没有资格传法。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分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出来?哪个同修不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是因为有障碍,这障碍你不肯把它去掉,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什么障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愿回向心。经论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非常明显、非常清楚,用中国话来讲,就是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有时候觉得我们的心很诚很真,我都是真诚心!你只要有这一念「我的心很真诚」,这就是妄心,为什么?真心离念!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哪来的真心!可见得真诚实在不容易。《坛经》上,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连这句也没有,连「本来无一物」这个也没有。六祖在黄梅,实实在在讲,他是发了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显露出来,所以五祖传法传给他,不传给神秀,为什么?神秀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他还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还是落在第六意识里面,所以没有资格传法。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分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出来?哪个同修不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是因为有障碍,这障碍你不肯把它去掉,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什么障碍?佛在经论上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你只要有这二种障碍在,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他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就想想,这个东西多难!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二障才破,真心显露了,这时候叫做发菩提心。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起、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呢?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他那个起信的标准很高,因为是大乘,这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
  烦恼是讲的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这东西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临命终时,你一念情执起来,往生就去不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合讲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分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
  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出来?哪个同修不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是因为有障碍,这障碍你不肯把它去掉,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什么障碍?佛在经论上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你只要有这二种障碍在,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他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就想想,这个东西多难!圆教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十信位的菩萨,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二障才破,真心显露了,这时候叫做发菩提心。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起、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呢?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他那个起信的标准很高,因为是大乘,这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
  烦恼是讲的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这东西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临命终时,你一念情执起来,往生就去不了。有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到往生时间还很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这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做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所以学佛的人,用真诚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我们用真诚心念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假一点没有关系!你这一天到晚用两种心,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你对佛的心也不真诚。也许有人说,我要是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吗?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上当?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这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了。
  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讲得最浅显、最明白、最容易懂,他老人家讲的是:只要真诚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把他这个话跟《观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意思对一对,看看他有没有错误?比对之后,觉得蕅益大师讲的一点都不错。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念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慈大悲,怎么是慈悲之极?度我们众生这一生成佛道。我们是众生,我们这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众生;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念佛法门求生西方,绝对不是自了汉,绝对不是小乘,佛在《无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福到这里跟诸位介绍完了,我跟大家这一次讲得比较详细,有没有尽其意?差太远了。这十一句深广有如大海,我能讲的是大海之一滴。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的思惟体会,这个确确实实是学佛的基础,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个法门,并不完全是对修净土而说的,因为后面佛说得很清楚:
  演【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句话我们就晓得,它这个范围非常之广,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离不开这个原则。它是一切诸佛净业的正因,换句话说,是一切诸佛必修的基本科目,我们怎能轻视它?这一段是解释《疏钞》提到的「净业三福」。接著下面这一行是解释莲池大师和会灵芝、海东这两派的说法,他说:
  钞【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这个说法,实在讲跟蕅益大师的讲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在是妙。
  演【还以持名为正行,是取灵芝一半;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是取海东一半。同归执持名号,则和会其义也。】
  这个说法妙,为什么?实在讲,发菩提心跟持名有密切的关系。菩提心,说老实话就是大彻大悟;不是大彻大悟,怎么肯持名?既然认真持名,这个持名必须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真正做到这个境界必定是彻底觉悟。所以这个和会就非常之恰当。我们今天这句佛号念不好,缺乏菩提心。如果对於这部经论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你会死心塌地去念佛,念到一个阶段,菩提心就现前,念到什么阶段?念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你的善根福德超过阿罗汉;理一心不乱,就证得法身大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得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也就是法身大士;「不假方便」,不需要借重其他的方法,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念经也是一样,喜欢念经的人念经,喜欢念佛的人念佛;念佛的人也不要说念经错误,念经的人也不说念佛错了,都没错,谁错?说人家错了,你还在搞分别执著,你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那就真错了。不管是念经、念佛,总而言之都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佛号如此,念经也是如此,一面念经一面胡思乱想,这个不行的。
  所以我劝初学的同修从念经下手,因为念...(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候,一个妄念这一遍不算,从头再来,你就晓得这个比佛号是要难多了。但是对修行人讲,那个功德利益确实胜过佛号。这是开头希望用这功夫,真正到心地清净,用这功夫训练到一段时期,妄念不生了,然后你不读经,单念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也没有妄念夹杂,功夫成就了,决定往生。临终的时候不生病,预知时至,想坐著走、站著走,自在!爱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是真的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诸位,希望大家要认真努力。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二一页:
  钞【善根者,观经,则如上第三福发菩提心;大本,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则三辈往生,皆言发菩提心。据此,则发凡夫心,是谓无善根;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者,是谓少善根也。】
  《演义》给我们解释,首先解释『善根』,引用《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大本』就是《无量寿经》,这两部经里面所说的。《观经》三福,第三福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根据两部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这就是真正的善根。『发凡夫心』,这是没善根。什么叫发凡夫心?
  演【发凡夫心者,修五戒十善求生人道天中等,是谓无善根者。】
  就是求生人道天道,这是无善根。
  演【以十善等,是三界有漏因果,不出轮回故。】
  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轻易看过,为什么?很冷静、很仔细的去反省一下,我们现在发的是什么心?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实在说,很多念佛人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所以,口头上的菩提心是不管用的。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不但是菩提心,那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释『善根』,引用《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大本』就是《无量寿经》,这两部经里面所说的。《观经》三福,第三福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根据两部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这就是真正的善根。『发凡夫心』,这是没善根。什么叫发凡夫心?
  演【发凡夫心者,修五戒十善求生人道天中等,是谓无善根者。】
  就是求生人道天道,这是无善根。
  演【以十善等,是三界有漏因果,不出轮回故。】
  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轻易看过,为什么?很冷静、很仔细的去反省一下,我们现在发的是什么心?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实在说,很多念佛人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所以,口头上的菩提心是不管用的。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不但是菩提心,那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头脑里绝对不会有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都是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想阿弥陀佛从因地一直到成佛度众生种种修行功德,他想这些事情。他怎么会去想这个世间是非人我?怎么可能再去想利害得失?不可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还有这个念头,诸位要知道,没有菩提心,发的是凡夫心,这一生纵然念得很勤快,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等到你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真正发菩提心了,就能往生;不是真正发菩提心是决定不能往生。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法门没有过失,经教也没有过失,过失是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没有去照做!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不但是三界有漏因果,说老实话,我们动的念头,恶念多、善念少,总觉得别人对不起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对不起我,这种观念就是三途之因。天天在造三途因,哪有不受三恶道的果报?五戒十善,中国人讲的伦常道德,念念都是伦常道德,这是人天因;念念是贪瞋痴慢、是非人我,那是饿鬼、畜生、地狱因。我们天天在造这个,一心念佛想求生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净土中」,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所以,口头上的菩提心是不管用的。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不但是菩提心,那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头脑里绝对不会有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都是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想阿弥陀佛从因地一直到成佛度众生种种修行功德,他想这些事情。他怎么会去想这个世间是非人我?怎么可能再去想利害得失?不可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还有这个念头,诸位要知道,没有菩提心,发的是凡夫心,这一生纵然念得很勤快,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等到你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真正发菩提心了,就能往生;不是真正发菩提心是决定不能往生。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法门没有过失,经教也没有过失,过失是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没有去照做!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不但是三界有漏因果,说老实话,我们动的念头,恶念多、善念少,总觉得别人对不起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对不起我,这种观念就是三途之因。天天在造三途因,哪有不受三恶道的果报?五戒十善,中国人讲的伦常道德,念念都是伦常道德,这是人天因;念念是贪瞋痴慢、是非人我,那是饿鬼、畜生、地狱因。我们天天在造这个,一心念佛想求生净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这是『少善根』。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声闻心是厌离心,厌离心在我们净宗里面也讲,「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是对的。声闻心是厌离娑婆,他不想往生极乐,他想求证涅盘,能不能证得涅盘?也行!但是实在不容易。小乘人修定,小乘包括声闻、缘觉,要修到第九定才能超越三界,证得偏真涅盘。三昧成就了,智慧没开,没有见性,无明没有破,定功的能力可以伏见思烦恼,不能破尘沙、无明,破尘沙、无明一定要般若智慧。所以小乘人的定功,确实我们一般讲,断了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不能见性,这种人善根少。权教菩萨虽然修定修慧,自行化他,不肯发心求生净土,给诸位说,也是少善根。此地没说,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他不想往生极乐,他想求证涅盘,能不能证得涅盘?也行!但是实在不容易。小乘人修定,小乘包括声闻、缘觉,要修到第九定才能超越三界,证得偏真涅盘。三昧成就了,智慧没开,没有见性,无明没有破,定功的能力可以伏见思烦恼,不能破尘沙、无明,破尘沙、无明一定要般若智慧。所以小乘人的定功,确实我们一般讲,断了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不能见性,这种人善根少。权教菩萨虽然修定修慧,自行化他,不肯发心求生净土,给诸位说,也是少善根。此地没说,我把他补充出来,那还是少善根。善根不容易!我刚才讲最低的标准:念念为佛教、念念为利益众生。为佛教里面,念念为净土,为什么?净土法门在佛法里面是第一殊胜的法门,这才是无上菩提心。认识这个法门的人很少,真的是不多,为什么少?少善根,他没有善根,他怎能认识这个法门?
  在座的诸位同修,遇到这个法门,真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你是多生多劫种植善根,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才有机会听到、读到。读到能信,证明你的善根成熟;读了还不相信,不能说你没有善根,你的善根没成熟。没成熟,像哪些人?像《无量寿经》讲的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没成熟。换句话说,他们只供养四百亿佛,善根还不够;真正一听就接受,那是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我们在经上读到,阿闍王子那些人,他们听佛介绍净土法门,只说希望我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只发这个愿,没有发一个坚定的信愿:我这一生决定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肯反省,这个人就是一个觉悟的人,这个人有智慧;不肯反省、不肯回头,总觉得别人有过失、总觉得环境对不起他,这种人没救!诸佛菩萨来,救不了他!过失绝对不在境界上,在自己。
  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都没有好坏,好坏是我们自己的心对那个境界起心动念,坏在这里。如果我们对境不动心,像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的那个方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那就成功,这是真正修行人。所以要晓得怎样修福、怎样修慧。
  钞【善中善者。】
  善中之善,这是纯善,是真善、是大善,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
  钞【自有五义,以具智论五菩提心故。】
  『智论』是《大智度论》,『具』是具足,具体跟我们说明。《大智度论》所讲的五种菩提心是善中之善,我们看看我们有没有?
  钞【一、发心菩提,谓於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於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故。】
  无量生死是指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过去无量劫中,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晓得有多少次?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过去生死是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我们自己迷惑颠倒,不晓得过去事实真相。阿罗汉证得圣果,有相当深的定功,他的神通能知道过去五百世。过去,他没证阿罗汉!过去五百世生死轮回,其中有不少次是在地狱里,想到从前在地狱里的情形,身上都流血汗,心有余悸。我们有隔阴之迷,不晓得过去受的这个痛苦。如果不是非常恐怖,怎么会吓到身上流血汗?一般人吓到流汗已经是害怕过度了。地狱苦!真正觉悟的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这叫发心菩提。为什么?这个人觉悟了,他...(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
  发愿求生净土的人,这是真正大觉,彻底的觉悟!什么时候想去?念念都想去,这是真正觉悟的。还不想去、还想在人间多住几年,糊涂到所以然,迷惑颠倒!为什么?有这一念心,是你将来往生最大的障碍。真正修净土的人,有病不找医生,不吃药,为什么?念佛求往生,这是真正觉悟的人。有病还要找医生、还要吃药,换句话说,还不想往生,对这个世界还很留恋,还想搞六道轮回,这就是没有善根,不能去!我们看到多少往生的,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了之后,面目如生,那么好的瑞相。人家没有别的,就是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没有一丝毫留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念佛号就是为这个,这才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我们天天念这个经文,念一遍《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念三、四遍。念三、四遍,那个心还是发不出来,原因在什么地方?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有情执,迷得太深。真正念佛人,床头挂阿弥陀佛的像,或是贴阿弥陀佛名号,一躺在床上睡觉,就想到我要死了,阿弥陀佛赶快来接引我,常作如是观,将来死的时候没有恐怖、没有颠倒,为什么?我天天都希望佛来接引,总让我盼望到了。佛真来了,生欢喜心跟佛走。念念希望佛来接引,这是你觉悟了。我们看《演义》这一段解释,是用天台教义来讲的:
  演【发心菩提,即是圆教五品位。此所发之心,即是随喜心。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初心知此庆己庆人,所谓於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
  天台智者大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文,念一遍《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念三、四遍。念三、四遍,那个心还是发不出来,原因在什么地方?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有情执,迷得太深。真正念佛人,床头挂阿弥陀佛的像,或是贴阿弥陀佛名号,一躺在床上睡觉,就想到我要死了,阿弥陀佛赶快来接引我,常作如是观,将来死的时候没有恐怖、没有颠倒,为什么?我天天都希望佛来接引,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让我盼望到了。佛真来了,生欢喜心跟佛走。念念希望佛来接引,这是你觉悟了。我们看《演义》这一段解释,是用天台教义来讲的:
  演【发心菩提,即是圆教五品位。此所发之心,即是随喜心。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初心知此庆己庆人,所谓於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
  天台智者大师往生西方的时候,学生们曾经问他:老师,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证得第几品?大师非常谦虚,他说:「我因为要领众,做住持,事情很繁,不能专修,所以品位不高,只证得五品位往生。」其实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的,这是示现。他告诉我们,真正修行要想品位增上,说实在话,决定不能管事,管事一定分心,对自己进修有妨碍。像智者大师这样的人,他最低限度五品位往生是有把握,我牺牲自己的品位为大众服务,这是对的,这真是大慈大悲;如果五品位都去不了,那就大错特错。
  中国过去这些住持、当家、执事都是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来照顾这些初学的学人,让他们无忧无虑,真正用功。一初发心,看看...(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二一卷





...阿弥陀佛告个假,我过几年再去,那就有资格做住持。你连生死分上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事情怎么敢做?不敢!初发心的出家同修要特别记住,道场就是佛的教育机关,住持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你不能在这里弘扬佛法,教化一方,你就有亏职守,你没有尽到你的责任,那你就应该堕落,你就有很大的罪过。不要说是「我没有做坏事情」,你是好人,你没做坏事也没有用!好像派你做一个学校校长,虽然没有做坏事情,但是学校没上课,没请教员也没招生,教育部还是要撤职查办的。不能说「我没抢人、也没偷人,也没骗人」,本分的职责没有尽到!现在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的人不多。所以智者大师了不起,佛菩萨再来,如此给我们示现,示现就是身教。
  这在五种菩提心里面算是最起码的菩提心,这是真正觉悟,觉悟到我们的自性跟如来的自性无二无别。『妙心』就是真心,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此地把它比作如意珠,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心」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天台家讲「三止三观」,此地讲的空假中三观。怎么叫做空呢?体是空的,我们几个人知道?空,给诸位说,确实是空无所有,不但环境上一切受用你得不到,连这个身体也得不到。从你走进佛堂,一个小时了,身体里面细胞新陈代谢不知道多少!如果是我的,就不该有这现象,新陈代谢就是生灭无常,刹那生灭。身都不是自己的,还有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呢?这是我的,那是我的,这是个妄想、执著。只有妄想、执著!除了妄想、执著,别无所有。诸佛菩萨知...(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时中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没有任何妄想。如果再发心的话,就是如何把我们自己得到利益能够介绍给别人,这就是三福最后一句「劝进行者」,也就是俗话讲的弘法利生,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别人,只有这一念。除这一念之外,没有念头了,这才叫做「发心菩提」,在生死六道轮回里头真正觉悟了。
  钞【二、伏心菩提。】
  『菩提』就是觉心,觉悟的心。这个觉悟比前面那个要深,前面是最浅的,是讲真正觉悟。诸位要晓得,对於这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是非人我,有一丝毫放不下就是不觉,你心里还有这个东西就是不觉,这个东西统统都没有才叫做觉。不觉不能往生的,真正觉悟才能往生。下下品往生也要发菩提心,你去看《无量寿经》上讲的,没有说下下品往生不发菩提心的。这才晓得发心的重要。
  钞【伏心菩提,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
  伏心,这个心是妄心,也就是见思烦恼,『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从这段经义来讲,我们就知道《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是断见思烦恼的境界。《金刚经》是大乘法,最低限度是大乘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跟《大乘起信论》的境界相同,实在不容易。
  演【伏心菩提,即是圆教初信至七信位。】
  圆教初信就是小乘初果,须陀洹果,圆教七信就是小乘四果阿罗汉,这是讲断证,断烦恼跟小乘初果、四果相同。如果讲到善根福德因缘,绝对不是小乘人能比的,小乘人比他差得太远了,只是在断惑上大家是相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此地。所以发心学《阿弥陀经 》的,《疏钞》不能念,最好念《要解》;《要解》分量比较少一点,还可以念,《疏钞》实在太大了,即使把《演义》舍掉,单单《疏钞》,我们从前印的那个本子,精装本也是这么厚的一本,那个分量也是非常之可观,但是真好。读了《疏钞》,实在讲等於念了一部《大藏经》的精华,莲祖真的把整个佛法的教义浓缩在一部《弥陀经》里面发挥,给我们讲得这样透彻、这么明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3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二二页:
  钞【善中善者,自有五义,以具智论五菩提心故。】
  这是给我们说明善中之善有五个意思,这五个意思从哪里来的?是《大智度论》里面给我们说了五种菩提心,这是善中之善。「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菩提心,觉悟之心,换句话说,对於宇宙人生现在未来一切的事理,能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迷惑,这就叫做菩提心。为什么有五种?这是讲它有浅深次第不相同。有些人眼光看得很远,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他处理事务就比较适当,不会有过失。下面这是《智论》里面讲的五种菩提心。
  钞【一、发心菩提,谓於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於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故。二、伏心菩提,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
  这两段前面已经介绍了。我们看第三:
  钞【三、明心菩提,谓了达诸法实相也。】
  『了』是明了,『达』是通达,『诸法』是说世间一切法,乃至出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明了、都通达,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如果我们这个世间每个国家领导的人物都能有明心菩提的话,这世界就不会这么乱了。今天我们看伊拉克的战争,冷静去观察,这非常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都是对於一切法的真相迷惑颠倒,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决定,才会引起这个大灾难。当然谁都不愿意发动这个灾难,谁都不愿意接受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3》)


...证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到达。
  钞【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
  『一二三忍』是出在《无量寿经》上的,这是圆教初地以上菩萨所证得的。
  钞【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
  『捷』是快速,快捷就能够『超生死』,能够趋向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这是十圣菩萨的境界,三贤十圣。前面从发心到明心,这是三贤位,十信、十住、十回向,「出到」是十地位。第五是这就是等觉、妙觉位:
  钞【五、无上菩提,谓坐道场,成最正觉也。】
  像《普门品》、《楞严经》上所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是现佛身,『成最正觉』。
  钞【而持名,则得不退转地,直至成佛故。】
  莲池大师把《智论》里面五种菩提心统统结归到持名念佛。由此可知,『持名』的功德利益确实不可思议。这五种菩提心,如果你不知道,没有关系,你只要老老实实念这句佛号,五种菩提心统统都在一句六字洪名之中。不晓得,念到熟透了,也能证得,这是净宗之妙,不是其他法门可以比的。《演义》里面对於这五项说得详细:
  演【善中善下。】
  解释『善中善』以下这段文。
  演【是释持名,乃善中善。】
  就是解释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所有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里面的第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所以持名之人,是善中的善人,因此诸佛护念,龙天尊重,为什么?你是世出世间第一善人,你修的是第一善法,几个人知道?这个话绝对不是念佛人自己在夸耀自己,不是的,下面五种菩提心证明这个说法是决定正确。我们看底下的解释:
  演【发心菩提,即是圆教五品位,此所发之心,即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3》)


...持名』的功德利益确实不可思议。这五种菩提心,如果你不知道,没有关系,你只要老老实实念这句佛号,五种菩提心统统都在一句六字洪名之中。不晓得,念到熟透了,也能证得,这是净宗之妙,不是其他法门可以比的。《演义》里面对於这五项说得详细:
  演【善中善下。】
  解释『善中善』以下这段文。
  演【是释持名,乃善中善。】
  就是解释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所有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里面的第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所以持名之人,是善中的善人,因此诸佛护念,龙天尊重,为什么?你是世出世间第一善人,你修的是第一善法,几个人知道?这个话绝对不是念佛人自己在夸耀自己,不是的,下面五种菩提心证明这个说法是决定正确。我们看底下的解释:
  演【发心菩提,即是圆教五品位,此所发之心,即是随喜心,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初心知此庆己庆人,所谓於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
  『圆教五品位』,这是圆教,不是藏教、通教、别教。在隋朝,智者大师往生前,学生们问他:你老人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告诉大家:我因为领众做住持,负责寺院行政事务,耽误自己的修学,只证得五品位。这是大师谦虚的话,也是现身说法教给我们,换句话说,如果他不当住持、不领众,那他就是上品上生,决定不会在五品位。这就是说明寺院里面做住持、做当家、做执事,那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但是那个牺牲也有一个限度,如果牺牲到最后不能往生,甚至堕三途,那就错误了。人家这个牺牲,最低限度还能五品位往生,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就是自己决定有往生的把握,品位下一点没有关系,这是值得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3》)


...生未必能得人身,纵然得人身未必能闻佛法,所以你要到哪一生哪一劫再能遇到?这是个未知数,那就苦不堪言!因此,真正觉悟就要把握现前的机缘,决定不能放松,我不要等来生,这一生就要成就。
  这一生要真正成就,说实实在在话,只有一个法门:「持名念佛」。《无量寿经》跟《弥陀经》所说的,决定不再怀疑,死心塌地去修学,那你真正就庆幸,你这一生决定成就。真正修学必须万缘放下,一样放不下就是一样障碍,心里有一条牵挂就等於六道轮回里有一条绳索,这绳索绑住你,你不能把它断除,将来往生就成障碍。必须把这些葛藤、绳索统统断尽,使我们对这世界真正认识清楚,确实没有一丝毫贪恋,这样我们将来走得才自在,这就是『於生死中发大菩提心』。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天灾人祸!李老师往生之前讲「这个劫难,诸佛菩萨神仙都救不了」,众生业力所感。我们与众生有共业,但是共业里面有别业,别业是个别修行,个人认真修行,这是别业,可以免除灾难。这是真正觉悟,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做发心菩提。
  演【伏心菩提。】
  发心之后要伏心,伏什么?烦恼、习气。发了心,你这妄想习气伏不住,不能往生。伏心是修行,发心是觉悟,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觉悟了,觉悟要开始修,伏心就是修,先要伏烦恼。我们无始劫以来贪瞋痴慢,这个烦恼习气很重,如何能把它伏住?你能把烦恼伏住,就能往生。烦恼伏不住,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那正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3》)


...你有朋友来,当然不太好意思得罪朋友,你们在高谈阔论谈佛法,他在那里听听,也有一点道理!把家人就度了。自己度不了家人,找我一些同学来度家人,家里人度了,慢慢邻居也会得度,这是自利利他。所以不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在那里学,闭门造车,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来。所以《论语》把这两句话摆在最前面,用意非常深!这是讲初发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进不懈。
  钞【瑜伽第三十七云。】
  『瑜伽』是指《瑜伽师地论》,这部书有一百卷,这是第三十七卷。
  钞【菩萨所集善根,以纯一净妙信心,回向无上菩提。】
  前面「菩萨心地品」里面,意思说明菩提就是善根;在《瑜伽师地论》里也找到同样的证据,证明经典里面所讲的菩提心就是指善根。《瑜伽师地论》说得很清楚:『菩萨所集善根,以纯一净妙信心,回向无上菩提』。净妙信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就是觉悟,菩提心是觉悟之心。清净的妙心就是觉心,以这个觉心求圆满的大觉,就是回向无上菩提。换句话说,我们想求无上圆满的大觉,以迷惑颠倒的心是决定办不到的,要觉、要不迷。第三,他又说:
  钞【梁摄第十云。】
  这是《摄论》,梁朝翻译的,第十卷也有一段话说:
  钞【所作善根,悉以回向无上菩提。】
  跟《瑜伽论》里面的意思非常相同。
  钞【则皆以菩提为善根,而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
  大师举这一段例子,他举的是《海东疏》里面所引的三段经论,都是证明菩提是善根。我们这部经里面,执持名号目的何在?我们每天念这句阿弥陀佛,目的就是在求无上菩提,这就是讲的持名念佛乃善根中之善根,所以...(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4》)


...常常以这个意义来给我们解释。
  『今此复有二义』,「今」就是应用在本经上,因缘有两个意思:第一、『善根为因,福德为缘』,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一切善根,也具足无量的福德。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讲,善根、福德统统都是这一句佛号,是因也是缘。第二、『善福各有因缘』,善根有它的因、有它的缘,福德也有它的因、有它的缘。前面一个意思可以说是称性而说的,性德;后面这个意思,这是修德。修德里面善福确实各有因缘,这些我们统统要清楚、要明了。
  钞【善因福缘者,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诸经言,不发正觉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成佛。故知万善之所根本,是之谓因。】
  这就是说亲因种子。亲因种子是什么?是菩提心,也就是善根。菩提心就是觉心,不觉悟没有办法入道。第一个要觉悟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对两句话认识清楚,这个人真正觉悟了,你的修学会很认真,功夫当然得力。我们今天功夫为什么不得力?就是把这个问题疏忽了。今天什么事情最要紧?不晓得,你不会想到生死,不会想到无常迅速。无常迅速是什么?光阴过得太快,你要好好的把握。无常迅速是指时光,太快了,你要是把握不住,你的道业怎能成就?知道无常迅速的人才真正精进不会懈怠,一分一秒都不能让它空过,为什么?光阴太珍贵,人生苦短!我们过去时间已经浪费,不知道珍惜,我们来日还有多少?来日无多!不好好的把握,空过了,确实就耽误了这一生。知道生死事大,警觉心提起来了。知道无常迅速,时...(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4》)


...去做王子、去做长者了,菩萨退到凡夫位上,前生的事情什么也不知道,退转,隔阴之迷,你说多么可怕!说不定我们在座的同修,也是过去行菩萨道供养几百亿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也非常可能。否则的话,今天你们读这个经为什么能生欢喜心?能在这里坐两小时听得津津有味?证明你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否则的话,对这个法门不可能生起欢喜心。所以今天我们又读到这个经典,又读到莲池大师的注解,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
  演【不发正觉菩提,乃至不得成佛者。如经云: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欲契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
  这个经文很像是《楞严经》的句子,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对阿难尊者这个说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修一切的法门,不以菩提心做基础,不能成就。但是修净土法门,用生灭心做本修因,欲求西方极乐世界,行!可以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如果生实报庄严土,那就无有是处,那就不行!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殊胜就殊胜在这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演【又经云:不发菩提心,勤修诸善根,魔所摄持,是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
  大师没有把经名说出来,但是看这经文是《华严经》的意思。不发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统统是魔所摄持。为什么说魔所摄?魔是折磨,给你带来很多烦恼、痛苦。你过去世修很大的善根,现在你得人天福报,做了总统,总统苦不苦?很苦!你发了大财,像王永庆那样,自不自在?不自在,苦不堪言!这就折磨,这叫魔所摄,就是你还是有烦恼、还是有苦难,你没办法离开。穷人有穷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苦,要饭有要饭的苦处,做皇帝有做皇帝的苦处,没有一个不苦!甚至天上做天王也苦,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自在。所以,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干这个傻事!比较亲近的同修我都劝他,你们每天工作好苦,想想做的没什么意思,一天到晚为谁忙?想想的确是,你反省就慢慢的觉悟。我就劝他:你为什么不改行?改哪一行?我说:你去做佛,做佛这一行好!别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4》)


...你阿赖耶识里面,有成佛的因、有做菩萨的因、有做声闻缘觉的因、有上天的因、有堕阿鼻地狱的因,十法界种子统统有。现在要问你,我们这一生想结一个什么样的果,这是我们的希望,依照这个希望,我们争取这个缘。譬如我想成佛,如果想成佛,这十法界的因统统有,我有成佛的因,我当然有成佛的可能,这可能就掌握在缘。我专修成佛的缘,其他九法界的缘我都不修,我专修这一个,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功。连成佛,这是最难的,一生当中都可以办得到,何况其余!这正是古德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关键就是你对於因缘果是不是搞得很清楚?道理很清楚,事实上能掌握得住,你就决定成就,求什么得什么。
  疏【问:何故观经发菩提心在第三福。】
  这桩事情我们在讲《观经》时,也详细说明过,莲池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开示得非常好。发菩提心,照理说那是善根,但是在三福当中它列在第三。
  疏【答:以福有事理,不专事故。】
  发菩提心是『理』,前面两条是讲『事』,此地将《观经》三福都列出来了。
  钞【观经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演义》有解释,把重点给我们提示一下:
  演【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敬上也;慈心不杀,接下也。】
  这就是回向文里面「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回向文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这是把具体的行法教给我们,这是补充前面所讲的意思之不足。
  演【修十善业,身舍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也。此共凡夫行。】
  三福第一福是凡夫福,这是菩萨的根基,菩萨不从这个地方修学,决定不能修行证果,所以这个很重要。「身除三邪」,三邪是杀、盗、淫,一定要离开。「口离四过」,妄语,恶口;绮语...(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都要做出一个好的样子给别人学习。现在出家人在社会上不被社会大众尊敬,原因在哪里?戒行威仪没有了,不讲这些东西。大众平常也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禁不起约束,稍稍有一点约束,他就受不了,这样修行很不容易成就。诸佛菩萨一举一动没有人约束他,自自然然就合乎威仪,这是什么?平常养成这个习惯了。世间法里面,我们在《论语》读到,孔老夫子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在佛法里面讲,他得到解脱,他得到自在!随心所欲也不犯戒、也不犯威仪,这是修养功夫纯熟。儒家重视,佛家更重视,这是我们要记住的。
  演【此共二乘行。】
  第二条是声闻、缘觉所修的,当然菩萨不能不修,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
  演【发菩提心者,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
  这个意思讲得深了。「无作」,作是造作,无作的境界就是指清净心。心地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无作,起心动念就错了。「起无缘誓」,这个誓就是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是自然的,是从真如本性里面发出来的,不是勉强的,这叫无缘誓。缘,拿现在话来讲,条件,没有条件,我发的誓愿没有条件,是一个真正觉悟人本分里面应该要做到的,没有任何条件好谈的。所以这个心一发就是真实的菩萨,不是权教的菩萨,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在圆教里面来说,他的位次是初住以上,远远超过声闻、缘觉,超过太多!我们今天,天天讲发菩提心,那是嘴皮上的发心,确实没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这个也讨厌,那个也不顺眼,我才不度他!这哪里叫度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搞贪瞋痴,不但没断,天天在增长。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天天念,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都是假的,没有一句是真的。如果这四愿发的是真心,真实的,那就恭喜你,你就证得圆初住菩萨。圆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你是真心,这个不是普通人。
  所以它列在第三条有道理,为什么?二乘人没有菩提心。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发普度众生的心,不是他不度众生,众生去找他,还要看他高兴。你去向他请教,他看你不错,有缘,他就教你;没有缘,他理都不理你。换句话说,阿罗汉、辟...(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好谈的。所以这个心一发就是真实的菩萨,不是权教的菩萨,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在圆教里面来说,他的位次是初住以上,远远超过声闻、缘觉,超过太多!我们今天,天天讲发菩提心,那是嘴皮上的发心,确实没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这个也讨厌,那个也不顺眼,我才不度他!这哪里叫度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搞贪瞋痴,不但没断,天天在增长。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天天念,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都是假的,没有一句是真的。如果这四愿发的是真心,真实的,那就恭喜你,你就证得圆初住菩萨。圆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你是真心,这个不是普通人。
  所以它列在第三条有道理,为什么?二乘人没有菩提心。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发普度众生的心,不是他不度众生,众生去找他,还要看他高兴。你去向他请教,他看你不错,有缘,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教你;没有缘,他理都不理你。换句话说,阿罗汉、辟支佛度众生是有条件的,菩萨度众生是无条件,这就不一样。所以菩萨有菩提心,二乘没有菩提心。底下一句解释深信因果:
  演【实相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深。】
  这是解释一个「深」。信因果,我们都信,我们学佛的人哪个不信因果?都信。虽信,深度不够,为什么?因为自己还不能认真去断恶修善,这就是信的深度不够。譬如佛给我们讲财布施得无匮乏的财富,我们今天有财,肯不肯布施?还是不肯,对佛这个话相不相信?相信,相信为什么不做?不够深!佛说的话是真的,可惜我们不是真正相信。真正相信,你这一生的日子会过得非常幸福,确实得到自在。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布施,在今天我们都有能力修。
  福报,诸位要记住,留在晚年享,这是最有智慧的人。年轻...(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二二卷





...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研究讨论是属於后得智,所以在初学是以读诵为主,研究讨论来辅助。如果没有研究讨论,譬如你开智慧要十年,十年的功夫你才能从定中开慧,又加上研究讨论,你可能提前,五年就开智慧,有这个好处,有这样的利益。我们现在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两种方法同时并进;同时并进,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是以修清净心为主,研究讨论来辅助,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利益。
  演【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进。】
  我们将自己修行的方法,将自己修行的心得教给别人、劝勉别人,这叫「劝进行者」。
  演【此大乘不共行业也。】
  后面这一福是纯粹大乘菩萨有的,凡夫、二乘没有。第一句是「发菩提心」,我们今天看起来,「信因果,读大乘,劝进行者」我们也有,其实我们只是相似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没有菩提心。一定要有菩提心,这四句就是菩萨心,没有这四句,底下那三句还是凡夫心。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确实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底下一段是问难:
  钞【难谓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之二者同名曰福。】
  『难』就是有人故意来找麻烦。『发菩提心』,发心是理上的事情,怎能跟前面两条相提并论?前面敬上连下,这是属於事,三归、重戒也都属於事,事是福。发心怎么是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发问。经上虽然是假设,事实上可能有。下面是莲池大师给我们解释:
  钞【今明福有事理。】
  福有事、有理。
  钞【此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虚空不可思量之福,非达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犹共凡小,此独擅大乘耳。】
  我们看《演义》的注解:
  演【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二同为福者,谓发菩提心既是善根,则观经前二应名为福,第三发心何亦名福耶。】
  这是把他的疑问给我们具体明白的说出来。发菩提心是善根,不是福。底下答,答得好!
  演【今明福有事...(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提心」,我们今天看起来,「信因果,读大乘,劝进行者」我们也有,其实我们只是相似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没有菩提心。一定要有菩提心,这四句就是菩萨心,没有这四句,底下那三句还是凡夫心。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确实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底下一段是问难:
  钞【难谓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之二者同名曰福。】
  『难』就是有人故意来找麻烦。『发菩提心』,发心是理上的事情,怎能跟前面两条相提并论?前面敬上连下,这是属於事,三归、重戒也都属於事,事是福。发心怎么是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发问。经上虽然是假设,事实上可能有。下面是莲池大师给我们解释:
  钞【今明福有事理。】
  福有事、有理。
  钞【此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虚空不可思量之福,非达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犹共凡小,此独擅大乘耳。】
  我们看《演义》的注解:
  演【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二同为福者,谓发菩提心既是善根,则观经前二应名为福,第三发心何亦名福耶。】
  这是把他的疑问给我们具体明白的说出来。发菩提心是善根,不是福。底下答,答得好!
  演【今明福有事理下,以福有人天小果有漏有为之事福。】
  我们一般人讲福都懂得这个,还有更深广的大福我们不知道。
  演【有称性无漏无为之理福。】
  这个我们凡夫不晓得。
  演【今菩提心,正是般若经中,不住相,如虚空不可思议之福,非有为事相之福,故无碍也。】
  这解答就很圆满。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本性,六祖大师开悟,说出他所契入的境界,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入进去之后才发现!「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福,一切善根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属於性德不是修德,「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没有福怎能生万法?万法里面讲的是事与理,所有一切事相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即使华藏世界、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性里面所生的,那怎么不是福?这是称性的福报。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没善根,也没福德,一发菩提心,善根福德都圆满具足。即使十方一切诸佛来赞叹都赞叹不尽,...(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虚空不可思量之福,非达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犹共凡小,此独擅大乘耳。】
  我们看《演义》的注解:
  演【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二同为福者,谓发菩提心既是善根,则观经前二应名为福,第三发心何亦名福耶。】
  这是把他的疑问给我们具体明白的说出来。发菩提心是善根,不是福。底下答,答得好!
  演【今明福有事理下,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福有人天小果有漏有为之事福。】
  我们一般人讲福都懂得这个,还有更深广的大福我们不知道。
  演【有称性无漏无为之理福。】
  这个我们凡夫不晓得。
  演【今菩提心,正是般若经中,不住相,如虚空不可思议之福,非有为事相之福,故无碍也。】
  这解答就很圆满。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本性,六祖大师开悟,说出他所契入的境界,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入进去之后才发现!「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福,一切善根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属於性德不是修德,「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没有福怎能生万法?万法里面讲的是事与理,所有一切事相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即使华藏世界、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性里面所生的,那怎么不是福?这是称性的福报。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没善根,也没福德,一发菩提心,善根福德都圆满具足。即使十方一切诸佛来赞叹都赞叹不尽,统统具足,它怎么不是福?发心功德不可思议,《华严经?初发心品》讲得太好了。这是大乘菩萨都有的,二乘凡夫没有分。
  钞【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属之善根者何。】
  『今疏』是指这部疏钞。这部《疏钞》把菩提心配在善根里面,没有把它配在福里面,这是什么缘故?
  钞【良以善之与福,别之则二,总之则一。】
  善根跟福德,有时候是有密切连带的关系。中国俗话常讲「福至心灵」,这个人平常很笨,福报一来,他忽然聪明了,这就是说明善根与福德它有连带的关系。真正有福的人,一定有善根、一定有智慧。如果有福,没有智慧、没有善根,这是佛经里面讲的痴福,愚...(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后才发现!「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福,一切善根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属於性德不是修德,「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没有福怎能生万法?万法里面讲的是事与理,所有一切事相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即使华藏世界、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性里面所生的,那怎么不是福?这是称性的福报。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没善根,也没福德,一发菩提心,善根福德都圆满具足。即使十方一切诸佛来赞叹都赞叹不尽,统统具足,它怎么不是福?发心功德不可思议,《华严经?初发心品》讲得太好了。这是大乘菩萨都有的,二乘凡夫没有分。
  钞【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属之善根者何。】
  『今疏』是指这部疏钞。这部《疏钞》把菩提心配在善根里面,没有把它配在福里面,这是什么缘故?
  钞【良以善之与福,别之则二,总之则一。】
  善根跟福德,有时候是有密切连带的关系。中国俗话常讲「福至心灵」,这个人平常很笨,福报一来,他忽然聪明了,这就是说明善根与福德它有连带的关系。真正有福的人,一定有善根、一定有智慧。如果有福,没有智慧、没有善根,这是佛经里面讲的痴福,愚痴。痴福不足以为贵,虽有福报,结果一生还受苦受难,很多!这个世间很多有钱的人,大企业家,苦得不得了!生活也很节俭,省吃省穿,财富很多,都给别人去享福,一生在那里辛苦经营给别人享福。他是不是真的我造福让你享?不是的,他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意思,这是糊里糊涂过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福报就更大了。印光大师生平最佩服的是中国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起心动念是为国家想、为天下著想、为一切众生著想,没想到自己,一生的修积,那个福报之大,一直到今天他的子子孙孙都被世人所尊重。印祖佩服的第二个人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自己生活很清苦,出将入相,他是宋朝名宰相,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的收入全部做社会公益事业,做到宰相,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钱财统统布施掉了。所以范家一直到今天家道不衰,子子孙孙都好,印祖《文钞》讲,他的家是八百年不衰,祖宗积的德厚!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到的,平常人家能维持三代都不多。他们这两家几十代都不衰,这是值得我们去反省,值得我们去效法的。
  钞【别而言之,则菩提心偏属善根;总而言之,则菩提心亦可云福。观经总举言福无碍。】
  这就是莲池大师在本经不把菩提心归在福德里面,而把菩提心归在善根;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菩提心归到福德里面,都对,都没有妨碍。
  钞【问:宝积大本云: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彼国,积集善根,则菩提善根,似为二事,今何直以善根属菩提心。】
  莲池大师《疏钞》的好处,实在讲是非常详尽,把我们众生许多的疑惑都解除了。经念得多,问题也多,为什么?佛在这个经上这样说,那个经上那么说法,麻烦事情就来了。都不念经的人没什么问题,老老实实念佛反而成就得很快。所以教下的法师们很多不如老实念佛的那些老太太、老公公们,他们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很多。教下这些法师走的情形比不上他们,原因在哪里?经看多了,疑问就多,疑问要不能断除,信心就有障碍。莲池大师这一本《疏钞》,实在讲大主意就是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建立信心。你有信心,自然就发愿修行。
  这是看到《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会,有这么一句话,『欲见无量寿佛者』,你想见无量寿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的好处,实在讲是非常详尽,把我们众生许多的疑惑都解除了。经念得多,问题也多,为什么?佛在这个经上这样说,那个经上那么说法,麻烦事情就来了。都不念经的人没什么问题,老老实实念佛反而成就得很快。所以教下的法师们很多不如老实念佛的那些老太太、老公公们,他们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很多。教下这些法师走的情形比不上他们,原因在哪里?经看多了,疑问就多,疑问要不能断除,信心就有障碍。莲池大师这一本《疏钞》,实在讲大主意就是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建立信心。你有信心,自然就发愿修行。
  这是看到《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会,有这么一句话,『欲见无量寿佛者』,你想见无量寿佛,要具备什么条件?『应发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一个条件;『复当专念彼国』,这就是忆佛念佛,这是第二个条件;『积集善根』,这是第三个条件,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具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见无量寿佛,换句话说,才能往生西方世界。照这个说法,『则菩提善根』好像是两桩事情,前面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菩提心,第三个条件是善根,好像是两桩事情,不像是一桩事情。莲池大师为什么把菩提心列入善根,这不变成一桩事情?
  钞【答:彼但言善根,此乃云多善根,多之一字,非菩提心,何以当此。】
  莲池大师很高明,《无量寿经》里面只说『善根』,《弥陀经》里面讲的是『多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是多善根,关键就在「多」这一个字。这个字经上没有,经上只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少,当然就多!多,如果不是从菩提心上种的善根,那怎么能算多?答得很巧妙,答得很好。下面又有一个问题:
  疏【问:即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证据否。】
  这是莲池大师所倡导的,古人有争论,他老人家把古大德的意思统统会合起来,以持名为善根,复以持名为福德,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问的人说:除了这个经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疏【答:历历可证,...(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这是第三个条件,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具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见无量寿佛,换句话说,才能往生西方世界。照这个说法,『则菩提善根』好像是两桩事情,前面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菩提心,第三个条件是善根,好像是两桩事情,不像是一桩事情。莲池大师为什么把菩提心列入善根,这不变成一桩事情?
  钞【答:彼但言善根,此乃云多善根,多之一字,非菩提心,何以当此。】
  莲池大师很高明,《无量寿经》里面只说『善根』,《弥陀经》里面讲的是『多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是多善根,关键就在「多」这一个字。这个字经上没有,经上只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少,当然就多!多,如果不是从菩提心上种的善根,那怎么能算多?答得很巧妙,答得很好。下面又有一个问题:
  疏【问:即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证据否。】
  这是莲池大师所倡导的,古人有争论,他老人家把古大德的意思统统会合起来,以持名为善根,复以持名为福德,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问的人说:除了这个经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疏【答:历历可证,如大悲大品等说。】
  莲池大师确实是世出世法渊博,能提得出证据。
  钞【证善根者。】
  先举这个证明,证明善根。
  钞【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经上的经文很清楚明白,『称名』就是善根。
  钞【又云。】
  还...(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一下」,到时候他就疲劳,他不休息一下就受不了。全是妄想!
  所以,心到清净的时候,不但睡眠可以不要,吃饭也可以不要。财色名食睡叫五欲,欲界才有,愈是往上面去,他需要的愈少,五欲愈来愈淡薄,到初禅完全都不要了。初禅天没有睡眠、饮食,欲界天才有饮食、睡眠。为什么到初禅,饮食、睡眠都不要?他心清净,禅定得力,得什么力?伏烦恼的力,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了,并没有断,他有这个能力。可惜他不知道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他念佛求生净土,他马上就去了。我们念佛必须念到这个程度,那就决定往生,这叫功夫成片,要到这个标准。这是念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这叫功夫。
  演【又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这是佛在经上说的,说了一个比喻,「热铁轮」就是火轮,火轮在头顶上压下来,这很痛苦,这是热铁,铁烧红的这个轮子,他也不退菩提心。这是形容菩萨发心坚固,无论在什么逆境、恶缘之中,也不会退转。不像我们凡夫,修行稍微遇一点挫折就退转,所以很不容易成就。这是解释「若不委身归命」,委身是全身,如果不全身投归依靠,怎么能得到一心?此地讲的一心,全是讲的事一心。
  钞【归复二义。】
  『归』又有两个意思。
  钞【亦如前序中说。】
  前面在序文都曾详细解释,下面还略略的提一提。
  钞【一者归投义,执持名号,一心向往,即事一心。二者归元义,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即理一心也。】
  『归投』跟『归元』意思有浅深不相同,我们看注解:
  演【一者归投义下,谓前皈命有投义。】
  就是有投靠的意思。
  演【今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3》)


...?一定要有修有证的人说,而且要证到究竟圆满的果位,这才能说。证到究竟圆满的果位,那就成佛了。所以「佛法无人说」,要什么人说?要佛说,不是佛不能说。经上虽然说「经有五种人说」,但是除佛说之外,其余四种人所说都要得佛印证才能算是佛经,佛没有给他印证那都不能算,可见得还是以佛说为第一个标准。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不能了解,不能明了。如果把这个尺度再放宽一点,说经之人最低限度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人接触到经典,纵然说得不圆满,不会说错,为什么?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权小以下都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圆教初住以上,他们是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他们是用四智菩提心,不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就决定不会说错了。
  中国过去翻经的这些高僧大德,各宗这些祖师们,许多都是佛菩萨再来的,这是中国人有福!近代的印光大师,大家晓得那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大势至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高僧大德之中,有身分露出来,我们晓得,还有许许多多身分没有暴露的,我们完全不知道。可见得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明了都不可能,他怎能说得出来?历代的祖师,他们的注疏决定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决定不能传到后世。从前印刷术不发达,中国的印刷术在宋朝才发明,用木刻板刻成版,一张一张的刷,成本太高,如果不是真正好的东西,谁肯出钱出力来给你流通?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东西太便宜,以...(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3》)


...缘是在众生这一面,绝对不在佛菩萨那一面。佛菩萨无心,佛菩萨清净平等。我们常讲与佛有缘没有缘就在此地。欢喜接受,听了真正肯改,这就有缘;听了不肯改过,这就是无缘。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度不了!一行三昧的意思明白了,怎样得到?
  演【欲入是三昧者。】
  入一行三昧,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入一行三昧就是入法界,换句话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种菩萨的能力,像经上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有能力随类化身,智慧神通都跟佛相似。此地教我们入一行三昧方法很特别:
  演【应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也。】
  这就教给我们,净宗《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一行三昧,这是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最殊胜的修行方法,专称名字。
  演【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者。】
  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能见十方一切诸佛,见不到那么多佛。可是你念阿弥陀佛,弥陀法门,那见无量无边诸佛,这是这个法门殊胜之处。这个法门被一切诸佛如来赞叹之处就在此地。这是自己入一行三昧,又蒙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所以他所缘的法界跟佛无二无别,不可思议!
  演【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也。诸佛法身与众生心同体无二。】
  这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4》)


...就的人不可称计,我们今天把这个方法舍弃,这一代不但没有开悟的,黄念祖老居士讲连修行的人都没有了。没有修行人,换句话说,就得不到诸佛菩萨的护念加持,没有修行的地区,那就是妖魔鬼怪横行,这怎么得了!这个地方的人怎么会不遭难?怎么不受苦?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今天不管什么人,说他是什么佛再来的,什么菩萨再来的,如果不是与古圣先贤教训相应,我们统统不接受,决定不采纳。古圣先贤教我们「一门深入」,入进去之后,这才博学多闻,一定要知道这个顺序。
  一部《四十华严》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讲解,「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参访文殊菩萨,发菩提心学菩萨道,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发这个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怎么修学?在文殊会上,这叫本会。《四十华严》分为本末二会,本会就是接受佛法基础的训练,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这时候老师开放了,让他出去参学。参学是末会,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讲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一参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到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部《四十华严》,岂不就是讲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佛修行的次第。
  中国历代祖祖相传,五年学戒,著重在断烦恼习气,成就自己的法器;五年之后真正身心清净了,不会被境界动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6》)


...起?有一个比丘尼想跟我学,还有一位居士也要发心跟我到美国去学,问我要什么条件?我的条件就是「清净意根」。怎样才能得清净意根?先去念经。我们这个小道场所依据的经典总共七部:《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经我们只取四部;另外三种是治世语言,《了凡四训》、《感应篇》、《四书》。这七样东西背熟,你的心就清净了。经里面什么意思不要去想它,没有意思,老老实实念就是了,一天念十遍、二十遍,念上五年,心就可以念得清净,然后再来找我,我就这么一个条件。
  心不清净,你所学的东西都变成邪知邪见,这个话是清凉大师说的,实在讲是佛在《华严经》上所教导的。《华严经》教我们先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用真诚之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叫发菩提心;真心里面起的作用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真正菩提心。「度」就是我帮助他、协助他,肯帮助众生、协助众生,诸位想想看,怎么会害众生?怎么会障碍他?怎么会阻挠他?不可能的。然后就是修行,修行从哪里学起?断烦恼。烦恼没有断,不能学法门;烦恼没断,学一点法门,是帮助断烦恼。烦恼断尽之后,进入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时候还要断烦恼,断烦恼是帮助学法门,是以学法门为正,断烦恼为辅助;第一个阶段是以断烦恼为正,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门为辅助。这样正助双修才能圆成佛道。这些次第全都在《华严经》上。
  我们今天遇到这样的法门,有这么一些同修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这个因缘不可思议,真的是彭际清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如果我们今天遇到,轻易放过了,实在讲,善根福德就...(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2》)


...堕无为坑」,不起作用了,那也是苦,没有乐。凡夫把假的当作真的,在这里面迷惑造业受报,苦不堪言,错了!唯有佛菩萨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有体、有相、有圆妙的作用,他在这里面离苦得乐,一切法当中他很自在的享受;虽然享受,他心地清净,决定不染污。小乘人心地清净,不敢享受;凡夫享受,心不清净;佛菩萨享受,心很清净,不一样就在此地。所以,佛菩萨最快乐。人家问你:为什么要作佛、作菩萨?快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换句话说,凡是真正快乐的就叫佛、就叫菩萨;不快乐的就叫二乘、就叫凡夫,就这么回事情。
  演【当体即念自性天真之佛。】
  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本经所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这个境界。菩提心是觉心,菩提心这一句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对於一切万法体相作用完全明了,这个心就是菩提心,用这个心一向专念就是念自性天真之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己天真之佛!你不要误会了,「我已经成了天真佛」,你迷到哪里去了?怎么迷?你起心动念了,你有分别执著了,你妄想起来了。这是告诉你,自性天真之佛是谁?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就好像在梦中作梦一样,梦到阿弥陀佛了,晓得阿弥陀佛是我自性变现的,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有没有?确实有。在哪里?确实在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自性天真之佛,确确实实有一尊佛在那里,有报身、有应化身,这样就没错了。决定不起心、不动念,正如同在梦境当中恍然大悟,知道一切万法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生活更舒服、自在,在这里面确实可以享受像《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3》)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二三卷





...学魔,你所学的妖魔鬼怪。心里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自己想一想是不是妖魔鬼怪?信心清净是佛菩萨,心不清净就是妖魔鬼怪。我们学佛的人,最低限度要知道一天到晚在干什么?这不能不知道。不管选哪个宗,显密、宗门教下,无量法门,只要你修的是清净心,就是真佛弟子。你以清净心念佛,用念佛修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你是「如来第一弟子」,不但是真佛弟子,你是真佛第一弟子。
  上个星期,我讲「四弘誓愿」讲了两个小时。四弘誓愿讲什么?就是讲《华严经》,也就是讲「入法界品」。现在大家学佛,不晓得从哪里修,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一部《四十华严》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解说,四弘誓愿就是一部《华严经》的总纲领。学佛,首先要发愿,发菩提心、真正觉悟的心。什么是觉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是你真正觉悟了,为什么?凡夫绝对没有帮助别人的心,凡夫要帮助人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我觉得你很好,我们两个很好,我才帮助你;我们两个不好,不但不帮助你,我还要害你、还要阻挠你、障碍你,这是凡夫心。所以叫你发大菩提心,那就真心显露,你要帮助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这样的心。这个心发了,就有资格学佛,为什么?你不迷了,不再为自己了,不再为我这个家庭。
  前天郑石岩居士来看我,我说:你今天在外面讲得不错,假如所考量的只是一个台湾、一个中国,你的东西能讲得圆满吗?不够!台湾好,中国好,周边的这些国家都不好,我们有太平日子过吗?所以我教他,心量要扩大,眼光要放大,今天不管讲什么东西,眼光要看到全世界,这是最低限度。照佛法来讲,是尽虚空遍法界,那太大了,边际都摸不到;缩小一点,你要考虑到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横的、竖的你要想到,不但要帮助现代众生,下一代再下一代,你的东西讲得才有价值、才踏实,这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4》)


...像我现在讲的这么透彻清楚,我接受,我会相信;光劝我,没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这个我不能接受。不过幸亏摸出来了,多少讲经的法师一生当中都没有找出来。教海像迷宫,走进去之后,这一生能走出来的人不多。我是非常幸运走出来、摸出来了,把真正的这条路找到了。
  德云比丘第一个教他念佛法门,这个意义就非常广大,启蒙第一个老师。文殊只帮助他到心地清净,成就他般若里的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出去参学是无所不知,那是成就后得智。后得智,第一个修学启蒙的老师德云教他念佛法门。以后仔细去看五十三参,每一参都是「恋德礼辞」,才知道善财童子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没有改变过,真的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才晓得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这个成法,到西方极乐世界成的,对於念佛法门才死心塌地,再没有话说了,我才专修专弘,连《华严经》也不念了,为什么?《华严经》都念完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5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七页:
  钞【华严一行者,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疏云:一行三昧,观其法身。以如为境,无境非佛。】
  演【德云比丘示念佛法门者,初云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4》)


...初讲《无量寿经》,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第二再讲《观无量寿佛经》,把往生的方法教给我们;最后讲《阿弥陀经 》,劝我们要信、要愿、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阿弥陀经 》是劝修的,方法在《观经》里面。《观经》里面,最重要的标准是「三福」,我们修三福,那就是善人,能得念佛三昧,上善!这个不可以疏忽。三福,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修学的根基,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全部都落空。我们今天学佛,大家都皈依了,皈依是在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建立在前面一条的基础上。前面这四句像房子底下第一层的地基,没有最下面一层,怎么会有第二层?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第三层。要盖三层楼一样,一定是先第一层,再第二层,再第三层。没有下面,哪有上面?这一点往往我们把它疏忽了。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什么原因?地基没做好,佛是念得不错,不是善人,所以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相应,这不能去,多可惜!《观经》上,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教往生修行的方法,佛没有讲方法之前,先跟她讲「三福」,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重!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他成佛都是三福的基础。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不管修哪个宗派?你成佛统统是从这些基础上修成的,这个基础多重要!不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哪里会成就?不可能!孝亲尊师,慈心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5》)


...,就不是真心。所以修行人讲究的是如何保持初心,就是保持第一念不动,那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保不住,第二念就变质,愈变愈不像样子,这才制造出六道轮回。一心自然就清净了。
  钞【二、安清净心,而此一心,理无不具故。】
  『安』是安稳、满足的意思。人到满足,心就安;不满足的时候,他心不安,他要攀缘,他要追求。『而此一心,理无不具故』,这是从理上说的,因为底下「乐清净心」是从事上讲的,理具足,事也具足了。
  钞【三、乐清净心,而此一心,慈无不摄故。与上二种三心,正相配合也。】
  跟《观经》讲的三心、《起信》讲的三心意思都相同,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古德常劝我们,三心圆发,这就叫发菩提心,圆是圆满,没有欠缺,这叫真正发菩提心。
  在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做个结论。以「真诚心」上求佛道;求佛道的方法,专一信愿持名,这就是「深心」;以信愿持名这个方法,尽心尽力劝导一切众生采取这个方法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就是「回向发愿」。这是自行化他,符合诸佛如来普度众生的心愿,这就不错了。经上教导我们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讲这三心。
  钞【华严十心者,菩萨十念藏,具明十种念佛,一寂静念,二清净念,乃至十无障碍念。】
  《华严经》上讲『十念』,大师在此地省略,只讲三句。
  钞【今一心则不动,是寂静念。一心则不染,是清净念。一心则同乎法界,是无障碍念。】
  《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华严》十念统统具足。一心不动就是寂静,一心不染就是清净。一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那就是无障碍念。《演义》把「华严十念」抄出来:
  演【三、不竭念。】
  「竭」是中断了,一心哪有中断?二心、三心才有断续这个相,一心里头没有。因为二心、三心它有个生灭的相,生灭相就是竭的意思。一心没有生灭相,真正符合大势至菩萨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7》)


...简单、最容易、最直捷、最稳当、最快速,你算是真有智慧,你选对了。有人说「我要多学一点,多知道一点」,你真的多学就能都知道吗?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玄义「解释经题」里面说,「有解无行」,就是你广学多闻,没有戒定慧的功夫,没有真正修行,结果是「增长邪见」。你要问;为什么增长邪见?心邪!心邪,看一切法都邪,看佛法也邪,就这么个道理。依照戒定慧修行,心净,心净看一切佛法净,看一切世间法也净。一净一切净,一邪是一切邪,这个要明了,万万不能走错路。
  佛在四弘誓愿里面告诉我们修学的次第,跟大乘经论上所讲的统统相应。四弘誓愿第一个是发心度众生,舍己为人,要发这个大心。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是菩萨发心,这叫大菩提心。修行下手,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然后再学法门。烦恼是毒,贪瞋痴三毒!毒没有去掉,这个法是醍醐,经上常有比喻,我们拿这个杯子,这杯子是器,从前是盛毒药的,毒药不但没有去干净,毒药还在,醍醐灌进去,醍醐也变成毒药了,就这么回事情。必须洗得干干净净,毒都消除,这才叫器,法器。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尽烦恼你才是个法器,然后就可以盛醍醐,才能广学多闻。现在人修学,他不讲求这个,换句话说,拿著盛毒药的杯子去装醍醐,醍醐好,是甘露,喝下去,哪个人都死,没有一个不死的。难道醍醐甘露错了吗?没错!你盛的杯子里有毒药,你那个毒没有消除,没有洗干净,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修学第一步就是断烦恼,断烦恼就是消毒...(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9》)


...的佛也可以,都能成就。我们偏想阿弥陀佛,是因为我们遵从老师的教导,老师这样教的,我们就这样学,我们是尊师重道。何况释迦本师这样教诲我们,又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劝导,阿弥陀佛还能错得了吗?我们读往生经论,知道弥陀与我们世界特别有缘,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最殊胜、最难得是带业往生;其他诸佛如来这个刹土没有说带业往生的。换句话说,你要专想,想要产生强大的力量,什么力量?断烦恼。你心里只有这一尊佛,其他一切杂念都没有了,这就是定,有这个定功决定能往生。
  我们想阿弥陀佛,没有得定,为什么?想阿弥陀佛,大部分时间还在打妄想,也能往生,叫「带业往生」。为什么打其他的妄想,还能往生?《无量寿经》给我们讲,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发愿决定求生净土,这就是「发菩提心」,在修行功夫上就是「一向专念」。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注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是引用古大德的开示,即使很忙的人,采取慈云法师朝暮十念法,尽形寿一天都不缺,也符合一向专念。以这个例子类推,我教给诸位同修十念法,一天九次,一次不缺,当然更符合一向专念。果然一生一堂不缺,决定得生。这个念法比慈云灌顶这十口气的念法,一天作两次,效果要大。为什么?时时刻刻提醒去想阿弥陀佛,心想佛时,时间隔很短,立刻一切放下专想佛。虽然时间很短,他专,没有杂念,所以这个效果就非常强而有力,你用这个方法来修。心想佛的时候,我们这个心就现佛的境界,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演义》有注解。
  演【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9》)


...家亲眷属常常见面、常常在一起。你要是晓得这个事实,哪有不急著赶快到极乐世界的道理?所以,这是「现前见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当来见佛」,「当来」就跟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不但见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都常常见,每天去看看拜访拜访,带一点供养听佛讲经说法,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想到哪里参学就到哪里参学,得大自在!这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7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八四页:
  钞【佛力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三辈往生中又云: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观经九品,或言阿弥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现前意也。】
  《钞》里面这一段是解释自力跟佛力,前面说过自力,接著说明『佛力』,佛是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要明了,我们才会珍惜这一生的大好因缘。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生死轮回是最可悲的一桩事情、最惨痛的一桩事情,也是最可耻的一桩事情。虽然我们过去生中也是生生世世学佛、念佛,但是都没有能成功,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能够超越轮回,原因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晓得,轮回从哪里来的?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轮回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业力就是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7》)


...修的,我们要留意这些,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自己具备这些条件,临终的时候佛一定来迎接。不要怀疑,佛一定来迎接,这靠得住吗?三经都是这么说,《弥陀经》是这样说法,《无量寿经》也是这个说法。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本愿这样说法,『法藏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无央是无量数,这句话把十方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统统包括,一个都不漏,当然我们这个世界也包括在弥陀本愿之中。『诸天人民』,这句话很重要,这就完全说的是六道的凡夫,并不是圣人,没有说菩萨、声闻、缘觉。可见得西方世界确实是为我们生死凡夫建立的,圣人去往生是附带的,这是善导大师的说法,说得很正确,经文就是这么讲的。『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什么?觉悟这个世间苦。这个世间的人太苦,一心一意想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迁到一个好的世界去,这种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告诉我们:真正发心求愿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菩提翻成中文是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了。「修诸功德」,如果从一般法门讲,功德是指戒定慧。在念佛法门讲,信愿持名这是功德。但是,无论诸宗或者净土,都必须要修三福、六和,这是一切佛法的基础;好像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盖什么形式的房子,盖高房子、矮房子,这是地基,地基一定要做好。大家都晓得,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原因在哪里?绝对不是说他念佛不努力、念佛不用功,我们看他信愿行都具足,也非常努力精进,到最后不能往生,实实在在说,原因就是他基础没有认真去修,基础是三福。专修三福,没有信愿持名,三福就变成人天福报,绝对不会堕三途,来生享人天福报。如果用三福的基础,再信愿持名,这个人一定往生。福德加上信愿持名,福德就变成功德,这就...(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7》)


...念佛声中往生,仔细观察,他临走时嘴巴在动,但是没有声音,他临终时嘴巴在动不是念佛,他是想告诉大家,「佛来了,我要跟他去了」,但是说的没有声音,这个福报比前面那一种就差很多。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这一生短短的时间,对於物质、精神的享受,确实要舍掉一些,多多的修福,对於你有真正的利益,有真正的好处,有大好处!眼前贪图一点享受,实在讲有大害处!佛常讲世间人颠倒,真正的利益他不晓得,把它看错了,恰恰看颠倒,不认识真实的利益,不知道真正的伤害。唯有学佛,真正体会到佛在经典给我们讲的这些真实教诲,我们才能够觉悟,什么是真正的利益,什么是真正的害处,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然就不一样。一个人真正发菩提心,就是真觉悟了,一心一意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在没有去之前,时时刻刻就像跟阿弥陀佛保持密切的联系,那个信心多强!那个精神生活多愉快!真信切愿的人得到。这是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
  底下引用「三辈往生」这一章经所说,『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来迎接,跟本愿里面讲的一样。《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这一章,在十六观里面第十六观是讲九品往生,『或言阿弥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说的不只一次,说了很多次。『皆现前意』,这些经文所说的都是现前见佛。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都是属於现前见佛,都是讲临终佛来接引。
  钞【言诸经者。】
  前面所引的是净土三经,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7》)


...保佑你,所以临终魔不得其便,我们自己运虽然衰了,但是佛光加持著。这个经文要紧是在这一句,它的条件是『一心信乐』。「一心信」就是深信,「乐」是爱好,就是愿意见阿弥陀佛,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愿意就是切愿。所以这一句就是深信切愿,会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临终的时候佛与大众来接引。
  钞【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
  《鼓音王经》上所说的,『四众』是指在家男众、女众,出家男众、女众,真正发心修净土。『能正受持』,小注讲「离乎四句,不杂余缘,是名正受持」,这个我们一般人做不到。我们把标准再降低一点,《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观无量寿佛经》上教给我们「一心系念」,这就是正受持。一心系念、一向专念,这个意思我们把它讲清楚一点,一般人心里都有牵挂,这个牵挂就是系念。这个世间,哪一桩事情你放不下?一切都能放下,就是这一桩事情放不下,时时刻刻放在心里,这叫系念。我们把这一桩事情换成阿弥陀佛就行了。世间人往往亲情放不下,儿孙放不下,你把儿孙换成阿弥陀佛,那就是一心系念、就是一向专念;财产放不下,你把财产换成极乐世界,一心一意就挂念极乐世界,那就叫一心系念、一向专念。这个意思就容易明白了。诸位要晓得,世间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给你眼睛看一下,你什么都得不到!这是事实,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得到。包括自己的身体...(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7》)


...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个经文我们不但要熟,要细心去体会。前面一段经文说念佛人在临终时佛菩萨来接引,是讲佛力不可思议;此地这一段是讲自力。如果没有自力,佛力也加不上,这个法门叫做「二力法门」。自己必须具备前面所讲的一心不乱,是在平时;此地所说的「心不颠倒」,是在临终。前后文仔细看,你就明了,临终最重要的条件是「心不颠倒」,纵然在平时「一心不乱」做不到,那个没有关系,临终心不颠倒就决定得生。我们在《观经》看到下辈往生的,十六观里面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都是作恶的众生。《观经》对於九品讲得详细,上三品是大心凡夫,发大乘心的;中三品是持戒修善的凡夫。可见得佛法里,大心是第一,大心就是发菩提心,持戒修善是中等,下三品是造罪业的众生,下上品造的罪业轻一点,下下品造的罪业极重。造极重的罪业,一生都没有闻过佛法,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神智不清楚的话,那就没有法子,劝他,他不能接受,他听不懂;如果神智清楚,就是心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要是接受劝告,这个时候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佛也来接引,他也能够往生。由此可知,临终心不颠倒是往生决定的因素。为什么平时我们要求一心?平时得一心,临终心不颠倒就很有把握,这是一定的。平常不能得一心,临终心不颠倒就没有把握,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我们要想将来临终时候真正是心不颠倒,佛来接引,自在往生,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第一个就是修自己的一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9》)


...来比,四果四向也有八个层次不同。我们念佛究竟能念到什么程度?说老实话,初果我们达不到,初果向,行!方向很正确,向著初果,但是还没到,我们的功夫只不过是如此而已。初果向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功夫成片,没证得初果,功夫成片,这是事一心之浅者;事一心深的,那就是四果罗汉,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这是事一心里面胜劣不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依修行的成绩而有品位的差别。三辈九品是佛为我们说的,那个地方是真有,但是那个地方不说,因为大家没有这个概念;在我们这个地方,因为人都是分别心重、执著心重,所以三辈九品这个概念非常强烈。
  钞【三辈者,如大本。】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
  钞【谓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一段是讲『上辈』往生的因。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特别清楚,因为九品,上三品就是大本讲的上辈,中三品就是大本的中辈,下三品就是大本的下辈,我们要记住善导大师的开示。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上三品往生的是大心凡夫,这个说的我们都有分!我们是凡夫,看看我们的心量大不大?如果我们心量很大,我们往生就是上三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持戒的,中品下生还不是持戒的,修世间的善法,临命终时听到这个法门,他并不是学佛的,但是是世间的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的开导发愿往生,他可以得到中品下生。下三品是造作罪业的凡夫。也就是讲,上三品是大心凡夫,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三品是持戒修...(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1》)


...,临终遇到善知识的开导发愿往生,他可以得到中品下生。下三品是造作罪业的凡夫。也就是讲,上三品是大心凡夫,中三品是持戒修善的凡夫,下三品是无恶不作的凡夫。九品,确实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真是度一切众生,这个是很不可思议。极乐的殊胜,第一殊胜,特别殊胜的,实在讲就是下三品。因为下三品这个人,其他法门都不能度,决定堕恶道,堕恶道的众生还能往生,其他的人往生还成什么问题?纵然造五逆十恶,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堕阿鼻地狱这样的人,能够真正忏悔,真正回头,念佛也能往生,这是净土超胜,一切法门都不能为比的,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要记住善导大师的话,然后读这个文就没有问题了。
  大本里面讲,上辈往生的人,『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就是指的大心,心量广大,我们佛门一般讲的大乘根性的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实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心。什么叫觉悟?真正明了人生苦、六道苦,这是真正觉悟了。听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相信,真愿意去,这就叫彻底觉悟了。无论男女老少,也不论你学术教育程度高下,统统不问,只要你知道三界六道苦,西方极乐好,我真的想去,这就行了。所以发菩提心里头包括深信切愿,底下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那就行了!『修诸功德』,就是讲的信愿持名。过去我们不晓得,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罪业,就像地藏菩萨在《本愿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都在造罪业。我们现在把造罪业转过来,念阿弥陀佛,起心动念统统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把我们的心修正过来,我们的言语行持全部都转过来,念念相续,像普贤菩萨讲的无有疲厌,那就是修诸功德,真干!『愿生彼国』,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现在这个社会,整个地球,你们想想看哪个地方安全?哪个地方能安稳?没有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安稳的地方,这是整个世界众生的共业所感。这几年...(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1》)


...能幸免?那就一定要老实念佛、修诸功德,我们在大劫难当中才能保全。中国古人有句老话说,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要是应劫而生,这个劫数就难逃,你来是要遭这个劫难的。如果是应运而生,你这个劫难一定可以免除,为什么?劫难过去之后,这个世界要恢复正常的秩序,你还要尽一分心力,你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这个劫难当中你一定会幸免。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事情?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言行可以为社会做一个好的榜样,这就是应运而来的;如果随波逐流,那你是应劫而来的,这个劫难来临的时候,你逃不过去。
  我们要想免这个劫难,要想在这个劫难当中还能帮助苦难的众生,还能重新恢复良好的秩序,你把这三句做到就行了,就是「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功,持戒是功,持戒就是守法,别人不守法,我守法,别人不持戒,我持戒。你不能看别人不做,我也不做,那你是应劫而来的,这个劫难你决定逃不过去,要真做!守法、守礼、持戒这是功,你所得的是定。修定,我们念佛人修一心不乱。修定是功,开智慧是德。戒定慧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前面修的是功夫,持戒是功,禅定是德;禅定是功,智慧是德。你修功一定会有收获的,这叫修诸功德。所以功很多,德也很多。修善得善果,修善是功,善果是德,造恶必定得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特别是在这个灾难频繁的时代,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要抓住机会;机会失掉,我们想修,心有余而力没有了,修不到了。要抓住机会,要...(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1》)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二四卷





...生的人,多半都是在临命终时,或者在临终前没有多久,才遇到善知识闻到佛法。这也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为什么?许许多多人我们劝他,他都不接受,临终劝他,他还是摇头,还不接受。这就是经上所说的,他无量劫中修积善根福德,在临终这个时候才成熟,遇到因缘他能信、能愿、能行,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他同时具足,当然往生。所以他不是侥幸,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他一生造作恶业?就是生到这个世间没有遇到善缘,他是属於不定性的众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受环境的影响。他生在好的环境,他就学好;生在不好的环境,他就会学坏。一生造作罪业,幸亏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临终遇善知识,这样念佛往生的,这是下三品。
  钞【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
  他往生的条件是跟前面完全相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信愿行三资粮,这三个条件。他在临终那个时候,虽然时间很短,这三个条件他都具足,这样往生的。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告诉我们,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能信、能愿,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临终念十声佛号都可以往生。
  钞【生彼宫宇,惟在於地。】
  下下品往生的,他们居住的宫殿跟上品、中品完全相同,但是上品往生的宫殿能飞得起来,下三品往生居住的宫殿虽然一样的华丽,飞不起来,在地面上,就这么一点差别。
  钞【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
  他的智慧德能次於中辈是实质上的次於,但是在事实享受上是平等的,那是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所以平等。
  钞【配前,则仅得乎事...(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1》)


...生彼国即得阿罗汉;中品中生的,到那里半劫就证阿罗汉;中品下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那里一劫就证阿罗汉。证阿罗汉就是见思烦恼断了,但是无明没破,没有见性。
  钞【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
  中品上生是得事一心不乱之深者,到那个地方就证阿罗汉果,时间确实是节省了很多。
  钞【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
  这个地方也许我们看了会产生疑问,下品上生经十小劫就入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花开见佛,中品下生要一大劫,十小劫比一大劫时间短,为什么下品往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反而比中品来得快?演义注解,「问:何中三品生,皆是小圣,下三品生,乃云得入初地?发无上道心,发菩提心者,岂中品乃皆劣器,下品反皆大根耶?」这就是疑问之所在,为什么下品往生的成就超过中品?注解答覆很好,诸位自己去看。讲「乘戒」,乘是讲见解,戒是讲修持。小乘人重修持,持戒很严,对於理论的探讨并不著急,往往对这个疏忽了,所以他有很深的成见。大乘经典他根本都不看,他说「大乘非佛说」。小乘人不承认他方世界有佛存在,承认宇宙之间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除释迦牟尼佛之外,并无第二尊佛。这就是乘缓,他对於教乘的探讨、真理的探讨,他不太注重,注重在戒定上。小乘的戒定慧跟大乘戒定慧不一样,他的心量窄小,成见很深,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成就没有下三辈来得快。下三辈虽然造罪业,心量比他大,不像他那么执著,所以到...(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1》)


...,每一品又有八十一品,这个样子,你去想品位就非常之多,这是事实的真相。
  钞【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
  这是孤山法师的看法,他的看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观经》九品,下三品是造恶业的凡夫,大本三辈里面没有说造恶业的。换句话说,既然没有讲造恶业的,在《观经》里面从上上品到中下品都是修善的,没有说造业的,应该跟这个是等齐,说的是这个事情。
  钞【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
  灵芝禅师他老人家的看法比孤山还要严肃,他说《观经》的三辈实际上是九品里面的上三品。这个就是说法不同,灵芝为什么把三辈只对上三品?小注说得很清楚,因为《无量寿经》的三辈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从这样看的,《观经》九品后面这六品没有提到发菩提心,可见得人家这说法也都有根据。一个是从修善造恶来看,能够看到六品,一个是单单讲菩提心,只看到上三品发菩提心。这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实在说,现代的人疑问比古人还多!问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有些同修来问我,我们念佛人遇到这些难题怎么办?实在说,遇到这些人问这些难题,不管他是有意来问或者是无意而问,是诚心想明了事实真相,还是故意来为难的,来找麻烦的,这种情况统统都有,我们都会遇到,遇到怎么办?遇到合掌阿弥陀佛,就这一句话就打发掉了。他再问,我们现在到西方极乐世界要紧,这些问题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请教阿弥陀佛去,我们把答案统统推到阿弥陀佛,见了阿弥陀佛,古德常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不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吗?现在起心动念,决定障碍一心不乱。我们今天这都是说老实话,我们今天一心不乱要紧,不能再打闲岔了,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2》)


...们今天一心不乱要紧,不能再打闲岔了,这个闲岔打多了,就去不了。今天是要到西方,这才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我们没有疑问,你有疑问,到极乐世界问阿弥陀佛,不要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相信,何必罗嗦?这个方法是最简单最明了,统统都打发掉了。像这些实在讲都是废话。
  钞【草庵辅正解曰。】
  草庵禅师的说法比较圆融了。
  钞【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
  三辈九品确实是讲位次,上辈对《观经》的上三品,中辈对《观经》的中三品,下辈对《观经》的下三品,天台大师这两个经的相配,是从位次上来说,不是从修行的行因上来著眼。孤山跟灵芝他们没有从位次上,他们从修行的因,一个从发菩提心,一个从修善,都是从修因上来说的。
  钞【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
  这是打圆场,两个并不很违背。
  钞【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
  这个话说得很圆融,两边都不得罪。下面他就下断语:
  钞【克实而论。】
  这讲真话了。
  钞【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
  『烦恼』跟『菩提』是同一个自性,是同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只是觉迷名字不同,体性完全相同。体是什么?体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迷了就成烦恼,觉悟了就叫它菩提,所以迷悟不二!迷的是这桩事情,悟的还是这个事情。心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2》)


...间是真长。
  演【下品下生,经十二大劫,花开见佛。】
  这是华开渐晚。
  演【证道渐远者,上中,经一小劫。】
  这个地方讲的证道就是得无生法忍。「华开见佛悟无生」是三个阶段,不是一次的,一次完成的只有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是同时的,证果就不同时,时间有差别,上品中生经一小劫。
  演【上下,经三小劫,得无生忍,住欢喜地。乃至下上,经十小劫,得入初地。】
  得无生忍,住欢喜地,这就说明无生忍的标准是圆教初地菩萨,这个地位确实是很高,证无生忍。
  演【下中,经於六劫,发无上道心。】
  他六劫花开见佛,发无上道心。
  演【下下,十二大劫,发菩提之心。】
  无上道心跟菩提心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圆教初住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教是初地。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这个地位。这个地位在别教来说,已经修满一个阿僧只劫,到第二个阿僧只劫才证得这个果位。在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只要十二大劫,在他方世界要修一个阿僧只劫,这不能比。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一切诸佛菩萨劝我们求生净土,道理在此地。
  可是诸位如果细细读这个经文,会有一个疑问,下品上生的,怎么七七四十九天就花开见佛,他的成就超过中辈往生?此地中辈,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没说。但是我们很清楚,中辈往生,前面两种是持戒的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净土的;中品下生的是世间的善人,下品上生是作恶之人,为什么他往生这个时...(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4》)


... 垂死之人,晓得自己一定要死了。谛心决断,这个谛是真心,真实心,真心下了决心,把一切妄念舍掉、断掉,一心念佛,胜百年愿力。一般人念一百年,他的心并不健全,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时间虽然长,蕅益大师讲的,功夫浅;他这个时间虽然短,他的功夫深,他的心真的是专一,什么妄念都没有,是心名为大心。
  演【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舍身事急,到了紧要关头、迫切的关头,他什么都不考虑了。「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这就像打仗一样,在战场上把生死都忘掉了,这才能够冲锋陷阵;如果有顾虑、害怕,腿都发软,不要冲锋早就倒下去了。这是做一个比喻。
  演【又复大心,亦可即是菩提心。】
  人发这个大心。菩提就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救了,所以要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抓得紧紧的,一分一秒都不把它放过,这是大心。
  演【以此心之后,更无余心,则是顿入无心三昧,即是顿离念相,岂不为大,岂不即是菩提心。】
  这个说得非常之好。
  演【盖以九品行因,行行通乎九品。】
  这是理论,也是事实。
  演【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
  功是功夫,临终十念就能把五逆罪消掉,他就能往生,这种往生是下下品。
  演【若能伏惑,即中品。】
  临终十念能把烦恼伏住,这个人往生就是中品。
  演【若根器大利,顿能断惑。】
  那他就上品。同样是十念,有的十念消业障,有的十念伏惑,有的十念就断惑,都是十念,他的品位是下辈往生、中辈往生、上辈往生,不一样。这个地方举例子:
  演【如闍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三所摄。】
  阿闍世王,《观经》里面杀父亲,囚禁母亲,杀父害...(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4》)


...,不是浅学,他才有能力开显无量法门。在我们这个世间,就像过去龙树菩萨一样,我们中国人称龙树菩萨为大乘八宗共祖,大乘八个宗都是他传的,这就像大梵天的因陀罗网一样,有不少菩萨一生单传一个法门,他是传无量无边的法门,他有这个能力。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他都有方法来教他,这是真实智慧圆满现前,才有这个能力。这桩事情,这是我们不能学的,没有法子学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常讲,这是大通家,这不是凡人!他是世出世间法一切都贯通的,这种人才行!我们今天修学,没有开悟、没有证果、没有出三界,都不算成就。开了悟也不行,开了悟,你没有能力超越三界、了断生死,都不算成就。
  四弘誓愿,我们偏重在前面两愿,我们要发大菩提心,我们要断烦恼,一门深入是断烦恼。像《弥陀经》教给我们「一心不乱」,《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一向专念」,我们走一门。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永明延寿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了阿弥陀佛,开悟了,我们再学底下两条,「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条我们到西方世界再办,前面两条现在办。这是稳稳当当,绝对不落空,我们真的有把握能做得到。现在我们看一般人学佛,他们颠倒了,他们也不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有口无心,为什么?看这个众生讨厌,看那个不顺眼,他才不度他,他要度他喜欢的人,看不顺眼的人不度,於他没好处的人不度,这哪里叫众生无边誓愿度?他也不要断烦恼,贪瞋痴慢天天增长,他...(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5》)


...经》上讲的「净业三福」。西方极乐世界,古大德所说的,它是大乘的大乘,是一乘的一乘,至高无上的法门,心不善怎么能往生?净业三福,最起码要具足第一福,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这三福,一福都没有,我们这一生念佛苦修,只能够说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一个善缘,这一生往生很难,为什么?不符合佛所讲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最起码的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连这四句都做不到,你念经、念咒、念佛都是跟佛结个缘,这一生想往生很难。第一个善就是这四句做到,凡圣同居土有分。如果再能做到第二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大概方便有余土也能有分,品位就高。如果能三善都具足,「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给诸位说,上上品往生。可见得这关键的字,往往我们把它疏忽了,轻易的看过了。到念几百遍、几十万遍没有效果的时候,还怪这个经不灵,怪佛说话打妄语,靠不住,这是谤佛、谤法,这怎么得了!他不责怪自己,他去责怪经典,责怪佛菩萨。实在讲,佛菩萨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了。自己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善的标准,他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有没有我的分?这个重要!所以净业三福不能不细细讲求,你才真的明了。孝养父母,什么叫孝?怎样养?这里头是大学问,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具足这样的条件,这就是佛门里面的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完全符合善男子、善女人,他选择这个法门,用这个方法来修。
  经【能诵此咒...(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7》)


...号,佛也没现前,这什么缘故?当然第一个是因不正,缘缺乏,缘是什么?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缘。我们果然是善男子、善女人,又有那个诚心,那就灵。善的标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是净业三福,那是善的标准。人天善要真正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真做到!天天念没有用,那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要做到,这个是人天善。二乘善,还要加三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这个法门、这个经典,这是大乘菩萨法,不但是大乘法,古大德教给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真实第一无上法门,它那个善的标准更高,所以还要加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些我们统统都做到了,以真诚的心来念这一句佛号,确实念一声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往生净土上上品往生。
  有些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痴,像谛闲法师那个做锅漏匠的徒弟,他不认识字,没有知识,中年出家,老法师就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人家念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他这个三福没学过,他怎么能那样殊胜的往生?说实在话,三福十一条他统统做到,统统具足了;但是你问他,他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这就是古人所讲「愚不可及」,他虽然愚,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比不上他!他心地清净善良,一样一样去比这个标准,他统统都具足了。听老师的话,「奉事师长」他做到了,老师教他怎么去做,他一点折...(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8》)


...样?晓得又怎么样!希特勒天下人都晓得,还是照样的要下阿鼻地狱有什么办法?他造的业太重了。
  荒山石洞里头有多少修行人证果,出三界了生死,没一个人知道,他成佛作祖。名闻利养害死人,害惨了修行人,这个东西严格的来讲,边都沾不得,这好名、好利这是魔障。今天世间法里头那些名利,这个学校的文凭,那都魔王在那边诱惑你,稍稍不留意,就上魔的当。所以有些年轻人想出家的,还没有出家,他正在念书。我就告诉他,你好好的念,你把大学念毕业,最好念到博士学位再出家。为什么?他就不打妄想了,不要再去念博士,世间法念到头了,觉悟了也不过就如此。所以说要死心塌地用在佛法上,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修的清净心。你看大乘佛法教你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菩提心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我们修的是这个,无需要人知道。到你道德成就了,自然有天龙八部、护法鬼神来拥护你,把你推崇出去为天人师表,普度众生,还用得著自己去宣传吗?
  印光大师就是我们一个榜样,你看他老人家,你读读他的传记你就晓得,他在普陀山藏经楼等於闭关。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不下山,哪个人晓得他?没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都没有人晓得。那个时候就是李圆净这几个居士,这民国初年的大居士,很有学问、有修行的,去朝普陀山。朝普陀山就遇见印光法师,跟他谈佛法几句话一说,这些人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回到上海之后,「普陀山里有高僧,真有学问、有道德...(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5》)


...  请掀开讲义第九页,「授学无学人记品」,这个以下几品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到。
  【阿难是佛之弟。罗云是佛之子。】
  『罗云』是罗睺罗尊者。
  【授记居於后者。自外而内。自疏而亲。以显先人后己。平等之至也。】
  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法这是超越了世间法,佛法里面常讲「怨亲平等」。既然是平等,哪里还有先后、内外、亲疏?可是佛毕竟是在世间弘法,所以对於世间的习尚并不破坏。所谓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觉」,对这个世间法他不破坏。而且在世间法里头示现一个榜样教给我们,这个地方也就是示现给我们做样子,我们应当要学习。无论在什么场合要记住,多替别人著想,这样才能够培养菩提心。菩提心是学佛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菩提心的培养,确实就是要从先人后己著手。菩萨不起心动念则已,这一起心动念就会想到别人,而不是专想著自己。我们也可以说,菩萨与凡夫起心动念之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想想,我们二六时中起心动念是为自己想,还是为众生想?这些地方就是要学习的。在《法华经》里面,从「授记品」以来,我们看佛为菩萨、声闻大众授记,而把他自己一个小弟,跟他的儿子摆在最后,最后再给他们两个授记,这个意思就是此地讲的两句话,『自疏而亲,先人后己』,就是教我们这个两句话。
  【二人之记。劫国庄严寿命眷属。皆出菩萨之上者。明其因深也。】
  这两个人不是普通的人,他们是无量劫来,与释迦牟尼佛可以说密切的配合教化一切众生。底下尤...(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4》)


...现在有很多人讲的矛盾,矛盾是念错了。但是大家都念错,我们念错他懂;你要是念正确了念「矛楯」,他不懂,所以大家都错念,那就对了。这个东西也是不定法,大家是这么念法,你也这个念法,他一听他就懂;我们念一个正确的音,他反而听不懂,他倒过头来说我们念错了。所以有些时候要恒顺众生,不要给他讲解,讲解添麻烦。教学要讲解清楚,为什么?遇到内行的人,他懂得,而现在外行人不少。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尤其在讲经的时候也念矛盾,为什么?他懂,一听他就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0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