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29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从秀才到举人到进士,都是在政界上服务的。「弃学举业」就是放弃仕途,也就是拿现在话说,对于从政这一门舍弃掉了,『学医』,改行了。

  【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从前读书人对于职业的选择大多数是这两类,一个是从政,一个是做医生,这是念书人大多数就业都是这两大类。我们读《义田记》,范仲淹的一段故事,范仲淹当穷秀才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些朋友们带着他一块去算命,他看到那个算命先生,第一句话就问那个算命的,你给我算算,我将来能不能做宰相?算命的一听,你好大的口气,就冷眼看他。第二句话说,不能做宰相,你给我算算看我能不能做一个好医生?算命的就奇怪了,先是要做宰相,宰相做不成做个医生,怎么是一落千丈了?就问他,你为什么有这个想头?他说做宰相可以救天下人,我救不了天下人,我做一个好医生,也能救几个人。算命先生一听到他这个话,真宰相也,虽然你没有做到宰相,你这个心真正是救天下。所以后人称为「良相良医」,就是从范仲淹这个典故而来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存心救世救人。他的父亲对于他的期望也是如此,看看儿子不是做宰相的材料,也没有这个德,也没有这个学,那最好做一个好医生。『谓可以养生』,这个养生小注里面说,一者可以维持自己家计,就是从事于医生可以能够养家,同时又『可以济人』,这就有保养生命的意思了,有这两种意思在,「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医道也是一种艺术,底下小注说,艺是指的技术,赖以生存者也,技术而专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说他母亲告诉他,这是他父亲的心愿、夙愿。这个一开头就说出他父母对他的期望。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这个『后』是指以后,可见得他已经把求取功名从政这个念头早就舍弃掉了,专门留意于医道。这是以后有这么一个机缘,在慈云寺遇到一个长者,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底下小注诸位自己可以看,修是长,胡须很长,非常的好看,「伟貌」,相貌庄严,一看上去就晓得不是一个普通人。『飘飘若仙』,超凡脱俗这样的一个人。了凡先生一见他,对他很尊敬,『敬礼之』。这个人就告诉他,『子仕路中人也』,这个「子」是古人的尊称,现在人说就是先生,你这位先生应当是仕路中人,你应当要做官,要从政,你是干这行的,「仕路,官场也」。『明年即进学』,从前从政一定要从学堂出身,国家来培养你、来栽培你。底下小注说,「科举时代考取秀才曰进学」,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你要从秀才、举人、进士,由这个途径上出身。说为什么你现在不念书,不读书去?

  【余告以故。】

  他就把父亲的遗志告诉这个长者。

  【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叩』是叩问,并且请教这个老人,你贵姓,你老人家是什么地方人,住在哪里,请教这个老人。

  【曰。】

  这个老人就告诉他。

  【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皇极经书》是宋朝,这个底下有个小注,「邵雍,字尧夫」,一般称之为邵康节先生,大家看这个小注,这个小注就不必再多念了。这部书现在还存在,《四库全书》里头还保存着有,中华书局印的《四部备要》里面就有,精装两册,里面完全讲的是术数。这两部书不太好懂,如果要精通这一部书,不但是个人一生的命运能够算得很准确,一点都不会差,而且还能够知道国运,知道整个世界的世运。这种道理,好像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到过,在序文里面提到过。这种推算,古德有给我们说,在理论上是有两种,一种是甚深的定功,可以知道过去未来,那是决定正确的。因为定功里面,定是心清净了,清净心中无所不照,十方三世都照在你这个清净心里面,一点不会错误,这是现量境界,亲自看到的,哪里会有错?这是很深的定功。第二种未卜先知的就是靠数理,这是讲的数学,很深奥的数学,也能够先知,知道过去未来。我们中国的《易经》、邵康节先生的《皇极经世书》,都是由于高深的数理而推算得很正确。从宋朝一直传到明朝,孔先生是明朝人,传到他这个地方,他得到正传,同时告诉了凡先生,我们遇到很有缘,应该我要把这个学问传授给你。当然了凡先生听到也很高兴,也很喜欢,很难得,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他听信孔先生并非迷信,先要看他算的那个卦灵不灵。他就请孔先生到自己家里来,同时介绍给他母亲见面,他母亲看到这样一位客人,很不平凡的客人,也就招待他,并且试验试验,看他算的东西准不准。结果算的确确实实很准。算得准,孔先生给他说的话他才能听得进去。这个准确,当然先看过去,现在诸位要找看相算命也是如此,算算过去事情看他讲得对不对,现在眼前的事情看他说得对不对,过去说得不错,现在眼前的也很准确,将来的就可以相信。这是从试验当中来奠定信心。他对孔先生生了信心。既然生了信心,孔先生告诉他,你是仕路中人,你应该要念书,这样念头才转过来。

  【余遂起读书之念。】

  这才念头一转,才想到应当要听孔先生的话,还是好好的念书。下面我们念一段,时间到了没关系,下次我们再补讲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在这一段意思很好懂。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到这是一段,这一段虽没有细讲,大意诸位也能够懂得,你就晓得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怎么样勉强也勉强不得。除非你有本事改造命运,你要没有本事改造命运,你的一生命运注定了。这是要叫我们相信,信了以后才有办法转,你要不相信,你就没有转的念头。没有转的念头,你一生还是被命运左右你,命运牵着你走。我们要学佛,要成佛作祖,先要转命运,在命运当中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而后才能超凡入圣,才能成佛作祖。今天就讲到此地,这一段的大意下一次补出来。  


了凡四训  (第六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06

  上一次我们讲到正文当中,已经可以看到人确确实实是有命运。这在佛法里面常讲到「人生酬业」,这一句话也可以说明了佛法里面的人生观。但是世法里面所说的命运是一种宿命论,你相信它,是如此,你要是不相信它,你还是被命运所约束;换句话说,并不是说你不相信就没有命运。如果说不相信就不受命运的拘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要相信。不相信,依然受命运的约束,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不管学佛不学佛,这个问题势必要求一个正确而适当的解决。换句话说,当前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要扭转我们的命运,改造我们的命运,不要再受过去业力的牵引,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目标。第一步能做到,将来再进一步修菩萨道才有指望。我们在讲堂也曾经讲过多少次,《了凡四训》在佛法里面是幼儿园的课程、小学课程,如果这个课程都念不好,都学不好,要是学大学、研究所,那根本是没指望的,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如果再要不觉悟,再要这样迷惑颠倒的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依然没有进步,这个光阴就可惜了,就白过了。

  在这一篇里面,这一共是四篇,第一篇是「立命之学」,这一篇我们要建立信心,我们要相信。刚才说过,佛法不是宿命论,为什么?佛法可以改造命运,宿命论是不能改造的,可见得这是佛法比一般世法里面讲的宿命实在是要高明得太多了。我们看中外的预言家也不一样,基督教、天主教可以说他们是宿命论,他们是把命运交代给上帝了,以为是上帝来给你做主宰,实在这是错误的,上帝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才是十足的宿命论,没有办法改造的,只能够求上帝怜悯,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子好走。在佛法就不如是,佛法教给我们造命。这个「立命之学」,立是建立的意思,也就是改造的意思。前面这一段,这是真正遇到一个高明之人,给你占卜吉凶,给你算定一生的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祸福。在上一次也给诸位说过,那个街头上面算命看相的,那是些走江湖的,靠不住,真正讲到占卜是要有相当高深的学问。真正有这样高深的学问,说老实话,他绝不会在街头卖卜。这样的人,我们在一生当中,说实在也跟我们亲近明师一样,可遇而不可求。袁了凡居士他遇到,遇到真正有学问的孔先生,给他算定的终生休咎。所算的,不但过去算得很灵验,算他近来的,这就是他劝他念书,劝他进学,进学之后历年的考试,考试他能够得第几名,都把他算得这么清楚,他是心服口服,没有话说,确确实实是如此。

  我们读了这一节就应当要知道,如果我们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给我们算算卦、算算命,一定也算得像跟袁了凡一样的算得非常之准确。但是袁了凡居士毕竟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怎么说他善根深厚?就是他知道自己命运之后,晓得一生都是命安排,还求个什么?他什么都不求了,心清净了,心清净了就是福德现前,这是真正明了命运之后,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给这些高人算一算,不知道自己前途如何,但是你要对这一章真正相信的话,不要算,命安排,袁了凡能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我又有什么放不下?命中有的,到时候就现前;命中无的,求也求不到,这就是前面一段的大意。

  袁了凡既然相信了,再进一步的求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吉凶祸福,「终生休咎」,这就是断定他的一生。这个里面只是讲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大事,在此地提一提,所以就不像前面那么详细的来说了,只说个「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这些都不要细说了,「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就是做个知府。并且告诉他,你在那里做官,做了三年半就不能再做了,你就得要告老回家了,实际上他年纪还不算很大,五十三岁。为什么?寿命只有这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这是他死的时辰,不但是日期告诉他,连什么时辰,几点几分都告诉他。你看看,几个人能够逃得了命运?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好好的干,只要照这个去做,命运一定能够改造的。

  这个小册子,在开头的时候我就给诸位讲过,我一学佛就读这部书,我照这部书学,我也给同修们说,我学得不够彻底,但是我已经得到效验了。我过去也是有许许多多算命看相的,看我的命四十五岁。我承认不承认?承认,我很相信。所以我那个时候开始学佛,我学佛的进度表就定到四十五岁。我现在已五十一岁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五岁那一年只害了一个月的病,确确实实可以转,不是不能转。袁了凡转了,我在此地坐在这里给诸位现身说法,我也转了。可见得这个东西很灵,不骗人,问题就是你肯不肯老老实实的照做!真正老实,依教奉行,在佛门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多么自在!连求无上菩提都可以求得到,何况这些世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有求不到的?真正是感应道交。这一段里面就是要建立信心,毫无怀疑,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天吃了几粒米,喝了几滴水,都是你命里头注定,你想改变都改变不了。了凡先生他相信,所以算定终生之后,他就谨记在心,记了干什么?看看到那个时候对不对,对一下。到以后每一年他这个流年都跟孔先生算的是一模一样。唯一有一点怀疑的,就是底下所说的,我们念下去,这种东西不一定要一句一句的讲,跟经不一样,只要晓得大意就好了。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这就是算得有点不对了,命里头要吃九十一石五斗米才能够出贡,他只吃七十余石。当时这个米就像现在的薪水一样,那个时候学校是官立的,入了学之后,公家每个月给你一点米。换句话说,你在学校读书,不要从事其它的营生事业,你可以安心读书。所以进了学之后就是公费,这个米是按月发的,九十一石五斗当然是要不少年,他吃了七十余石的时候,这就是时间没到,提前了,这个与命里头算的不大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我们读了这一节,你就想到这个命运丝毫超越不了。这个关不关人事?不关人事。在我们不了解命运的时候,也许当时这个老师屠宗师给他报上去,准许出贡的时候,被底下一个老师给他驳倒了,那么那个屠宗师是恩人,这个杨宗师是冤家对头,是不是要恨他一辈子?不需要,命里头注定。所以到那个时候依然遇到贵人,这就是殷秋溟宗师,到那个时候恰到好处就把他报上去,就准了。可见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丝毫勉强不得。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拿现在小孩考学校,考得取考不取,考到第几名,入哪个学校,统是你命里头所定的,你也不必怨天尤人。政府里面的公务员,各公司行号的职员,在外面招考进来的,多少人去考,也有中的,也有不中的,统是命里注定的,绝没有勉强,绝没有侥幸的。换句话说,你拜托人事关系进去了,那个不拜托人事就没有去了,如果说你命里头没有,拜托人事还是进不去;命里头该有的,不拜托人事还是一样。这是要真正明理,理明了,心就安了,你看俗语常说「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得到了,明白了,明白什么?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明白一生都是命运注定的道理,你就不怨天、不尤人了,晓得是什么?我命该如此。那些障碍你的,找你麻烦的,全是你命里头注定的。所以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承认了命运,你就很可以学习了凡先生。底下几句话非常非常的重要,三句话,希望大家要牢牢的记住。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澹然无求』。要知道,命里面没有,决定求不到,命里头没有,要能够求得到,那将命运的定律就推翻了。这个三句就是说,这个小册子我们纵然不能够背诵,选里面最重要的我们应当要背诵。这个三句就很重要,牢牢的记在心里面,你遇到一切事,顺的境界也好,逆的境界也好,你心地坦然了。这个无求就是不再向境界上攀缘了,袁了凡真正学会随缘而不攀缘,为什么?攀缘也攀不到,攀得到可以攀,攀不到。从此以后他心定了,没有妄念了,没有希求了,这就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真正放下了。他这个放下不是悟道而放下,不是修功而放下,他是受命运的支配,无可奈何,不得不放下,不再打妄想了。就凭这一点,这一点是个基础,才能改造命运,要没有这一点根基,没有法子改造命运。

  这个里面最麻烦的,就是命运给人家算定了,说你命运不好,回头,「这个家伙不灵,我的命运怎么不好,我不相信这些。」这是跟命运赌气,能赌得过它吗?给诸位说,赌不过。你要胜过它,完全要靠我们后天的修德,修德要能够胜过业力,佛法里面常说,我们在道场里头也曾经提过不少次,佛菩萨叫乘愿再来,假使我们的愿力要超过了业力,那个命运就改变了。乘愿再来不一定说我死了以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再回到娑婆世界,这叫乘愿再来。不错,这也是一种乘愿再来。但是你要懂得,现在我们的愿力超过了业力,从现在起就乘愿再来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我是愿力生在这个世间,虽有业力,我的愿力太大了,把那个业力盖住了。换句话说,现在是愿力做主宰,而不是业力来支配,岂不是就在这一生就转过来了?不必要等来生。这是大经里面常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这个力量是相等的。这三个力量,我们粗浅的来说,心的力量就是指的力量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它是一切万法的理体,随缘可以现一切法,这个力量不可思议,佛的力量就是愿力,众生的力量就是业力,这三种力量都不可思议。我们学佛,要把心与佛的力量加起来,三个力量相等,我们结合心佛两种力量,就超过了业力,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命运是有,命运并不可怕,命运只能够主宰凡夫,不能够主宰聪明人,不能主宰修道的人。换句话说,问题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在修道?不是修道,依旧是枉然;真正在修道,修道就是修心,改变我们的心理,改变我们的愿望,改变我们的行持,才能够创造新生命。我们看看底下的文,你看看他,承认了命运主宰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生活态度是如何?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一切都是命安排,念书也没用处,算了,书也不念了,每天什么妄念都没有了,在那里静坐。我们一看,这种人生态度相当悲哀,为什么?等于说判了有期徒刑。告诉你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你就死,等于说行刑的时间都告诉你了,你过一天就少一天,这岂不是等于说判了有期徒刑一样,人生有什么意思?除了静坐之外,大概偶尔也访访僧道,去聊聊天解解闷。有这么一个机会。

  【己巳归。游南雍。】

  南雍也是太学,国立的大学,在那个时候国家办的大学只有两个,北京一个,南京一个,南雍是南京的,南京国子监,这个小注诸位自己去看了。

  【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

  这是回到南京来,准备在国子监读书,还没有到学校去报到,这个时候他去访云谷禅师。这是在南京栖霞山,南京栖霞山这个道场也是我们中国十大道场之一。诸位晓得,中国佛教最著名的四大名山、十大道场,四大名山这是最大的,十大道场这是第二流的,栖霞山算一个,这个里面出了不少的高僧大德。他就到栖霞山去拜访当时一位很有道德的高僧,云谷会禅师,他的名字叫法会,云谷是他的别号,他去访问他。从前这些大善知识接众的手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要有这样的大善知识,我们要去参访他,可以说是丝毫利益都得不到。为什么?那些人跟你见面的时候,他不跟你讲话的,你到他那里去参访,他旁边拿个蒲团丢给你,叫你在那里坐,一直坐到你不耐烦了,你自己起来走了,他不给你说一句话的,都是用这样的手法来接众。现在要遇到一个善知识,问长问短,尽是些虚妄分别,扯不清的葛藤,说实在话,与道毫不相应。云谷禅师对待他也不例外,也是老办法,你来参访,给你一个蒲团,坐在我旁边。我们看底下一段文,说:

  【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这个不太容易了。我们由此也能够知道云谷禅师功夫很深,一坐就是三天三夜,并不是坐在那里睡觉。我在台湾也访问过几位参禅的大德,但是我看到,他在那里一坐是睡觉,坐的那个姿势,头低下来头差不多跟脚碰在一起,所以坐久了背都驼了。真正修道的人不是如此,胸是挺起来的,精神饱满,绝对没有倦容,他坐十天、坐一个月,是清醒的,并不是昏沉,这才叫功夫。你看人家是三日夜不瞑目,眼睛没有闭起来。诸位要懂得,静坐的时候,所谓是眼观鼻,鼻观心,不是叫你眼张得很大,东张西望,不是的,是叫你这个眼只开个三分,看到眼前这个境界,始终是清醒的,绝不是坐在那里睡觉。坐在那里睡觉,诸位想想,哪有躺着睡得舒服?何必要坐着在那里受罪?这是应当要明白的。当然这是要相当的功夫,所谓功夫就是心没有妄念。心有妄念就坐不住,心里昏沉也坐不住,昏沉坐下去要打瞌睡,妄念多,坐在那个地方心不安。袁了凡先生命被人家算定了,自己也晓得,很清楚了,所以前面他说过,给我们讲,澹然无求。就是因为澹然无求,他心里头没有妄念,坐三天就三天,坐十天就十天,他就有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并不是功夫,而是什么?就是世间一切没指望了,想也想不到。云谷禅师不知道他是这个原因。底下云谷禅师这几句话我们要记住,很重要。

  【云谷问曰。】

  你看坐了三天三夜,才开口跟他讲话。一见面就讲话,这个要是说大善知识,很有问题。坐上个三天三夜才开口跟你讲话,换句话,他就认定了,可以跟你说话了。为什么?你有这个功夫了,你要没有这个功夫,根本就不跟你说话。这是一种考验,凡是没有耐心的,统统去吧。为什么?没有耐心的,教也教不出来。我们看看古人,诸位看《高僧传》,看看《禅林宝训》,一个学生跟定老师,十年是最少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二十年、三十年。为什么要跟这么久?实在说,这么长久的时间是磨练你的耐心;换句话说,叫你修忍辱波罗蜜。《金刚经》里面讲过,「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辱,一事无成,出世间法没有成就,世间法也没有成就,小成就要小忍,大成就要大忍。这就是祖师接见你,一进门就是给你考试,看你能不能忍。了凡接近的云谷禅师是以静坐来考验你。

  我们在《禅林宝训》里面还看到有祖师,用种种毒辣的手段来折磨你,甚至于洗脚的水倒在你头上,没有理由说的,无缘无故的,就好像是欺负你。不能忍的那还不赌气跑掉了?到最后怎么样?把那个祖位传给他了,别人不能忍的他能忍,最后把佛法交给他,他才能够荷担如来慧命,做一代祖师。可见得从前种种折磨为什么?爱护他、成就他,不经这样的折磨,成不了大器。试问问现在行吗?现在要这样一欺负、一侮辱,马上警察局按铃告状了。所以今日之下,纵然有明师,他也无可奈何,没法子施展他教学的本事。学人自己以为,现在自由了,现在民主了,是的,民主自由之下,福报没有了。祖师折磨你是看得起你,看到你可以成就。那个看到你不会成就的,对待你都很客气,绝不会折磨你的。看到你是个英雄豪杰才折磨你,想尽方法来折磨你。

  像这样的教育,刚才讲了,现在是不容易看到。我学人学佛算是沾了一点边,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这个小班教学的时候,有打有骂。他自己也说了,看你还是一块料,所以才骂你、才打你。所以那个时候跟他学的学生大家心里都有数,挨打了,老师看得起我,都希望多挨几次打;如果老师常常对他笑,完了,不可救药了,老师再不骂你、再不打你,跟你见了面,点点头笑笑,就完了,无可救药了。我们还沾了这点边。打用什么东西打?用扇子打。那个打,实在讲不痛不痒。不像古人,古人那个打真不得了,打伤,打伤之后用伤药来敷,不像现在象征性的。诸位想想,现在连象征性的都没有了,咱们到哪里去学去?现在诸位要再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再也不会打人了,为什么?他已经九十岁了,他不教了,是一块料他也不教了,年岁不行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好的老师、好的善知识想找一个学生,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那个学生去找老师难得多。他要找一个人,把这个道传授下去,叫他肩负起续佛慧命的重任,谈何容易!这个地方你看到云谷禅师接众的情形,这在禅宗里面讲,这不过是许多磨练学人的一种方法而已,就是不跟你说话,静坐,叫你心定下来。云谷问曰: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这句话是纲领,我们要把它记住。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变我们命运?为什么不能成菩萨?为什么不能成佛?你不要问别人,你只想一想你是不是妄念相缠?你要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打妄想,你怎么能转你的命运?你就是妄想都无,你也不能转命运,不过是听命运安排而已,像袁了凡。再看下面: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这是问他什么缘故,功夫你是有了,你的功夫从哪得来的?你怎么学来的?换句话说,得问问他,你来路正不正?

  【余曰。】

  袁了凡先生答复他了。

  【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这是把他的功夫来路说出来了,这个功夫的来路不是正路而来的。虽不是正路而来,总算是安分守己,也不容易了,但是不会有成就的。了凡先生他最低限度能够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心里头二六时中没有妄念,心是清净的,纵然活到五十三岁,他也满自在,他没有烦恼,随着命运走就是了,不再生烦恼了,不再打妄想了。换句话说,比起我们,他是有福报的。为什么?我们天天还不知足,还要跟命运两个打一仗,又打不过,成天烦恼重重,又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他是只受报而不造罪业,我们一面受报一面再加重的造罪业,这就是我们不如袁了凡的地方。我们应当要觉悟,现在觉悟还来得及,绝对不能再迟了。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你在这里坐了三天三夜不起妄念,我以为你是英雄豪杰。这个地方所说的英雄豪杰,要给诸位说明,先得解释「英雄」两个字的定义。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得到,这才叫英雄;换句话说,克服妄念绝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你能做到,你是真正的英雄。世间所讲的英雄豪杰那是假的,他依然妄念纷飞。释迦牟尼佛住的地方,你看我们供奉的叫大雄宝殿,那个大雄就是大英雄宝殿。为什么称他大英雄?了生死超三界,证无上菩提,别人办不到,他能办得到,这称之为大英雄。这是说用一番克念的功夫。而袁了凡是不得已,没有办法,知道我打妄想也想不到,算了,不想了,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他这个里面并没有功夫存在,换句话说,他只有放下而没有看破。因此他那个放下并不是真正的放下,他何尝不想求?求不到!那个真正的放下是什么?求的念头没有了,这才叫真正的放下。他是被命运所逼,不得不这么做,因此,即使三天三夜不起念头,还是博地凡夫。这到云谷禅师才给他断定了,他是凡夫。

  【问其故。】

  进一步问他什么缘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

  这个『阴阳』,底下有个批注,「气数」。

  【安得无数。】

  这个数就是命数。命数的根源从哪里来的?有妄念。袁了凡刚才讲,他妄念没有了,他不是没有了,妄念依然存在,不过他只是止于这个地方,不再增长而已,妄念没除。所以他有个数。因为你落在数里面,才会被人家算定。换句话说,你要几时做到无心,你就不落在数里面了,再高明的人也算不到你了,也没法子算你的命。为什么?你没有命,他算什么?命就是心,就是妄念,就是妄心。所以他的妄想没除掉。妄想的根源是什么?我见,人我见、法我见,这是命数的根源。所以佛教给我们破我执,破了我执,超越了命运。袁了凡先生,给诸位说,他是转命运,转变而没有超越,大家要懂这个道理。譬如说,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眼前的寿命我们延长了,福报增长了,智慧也开了,但是没能了生死,没有出三界,好像跟命运打了一仗,打了一个小胜,但是到最后还是要受命运支配,没法子跳出。真正的胜仗,那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破四相,几时我们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是真正的胜利,永远超越了命运,不再受命运主宰了;换句话说,你证得不生不灭,在禅家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已经成佛了。

  云谷禅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教袁了凡应机说法,袁了凡的程度,刚才讲了,跟我们的程度一样。所以不谈高深的理论,也不教给他高深的修学方法,只教他一点小本事,你在命运之前能够打一个临时的胜仗就好,第一步的功夫。因此云谷禅师教给了凡这一套东西我们很适用,而且非常有效。这是说出命数的根源,其来有自。下面又说了:

  【但惟凡人有数。】

  只有凡人的命才会被人算定。

  【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会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这就把称他是一个凡夫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不用高深的理论说,就用世间法说。世间法,心地极善之人可以转命运,那个极凶恶之人也能转命运,极善的人,恶运转成好运;极恶之人,好运转成了坏运。这个在过去古人笔记里面,讲这个因果报应里头,说得太多太多了。《坐花志果》里面,好像前面一、二段就说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命运非常好,相貌也庄严,星相家算他将来当宰相之命,人极聪明。结果他晓得他的命好,将来要做宰相,于是乎就无恶不作,造作的罪恶太多了,每一年考试,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一生以老秀才到死。这就是命运不准了,做宰相的命,怎么会以一个老秀才潦倒终生?好运转成了坏运。所以说,『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我们只说这一个例子。《坐花志果》这本书在我们台湾也翻印了不少次,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报应之书,但是多说事而少说理,对于我们相信佛法的人,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我们看到可以警惕,而对于没有接受佛教教育的给他看,他很难相信。因此倒不如对初学的人叫他看《了凡四训》、看《感应篇》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要会了,以后你就有求必应了。  


了凡四训  (第七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07

  请掀开经本: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上一次我们将这一段曾经讲过,因为是一个段落,我们还从这个地方念起。到这个地方,也可以说是《四训》当中关键的所在。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怎样的修学,如何改造自己命运,袁了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示范,不但在理论上、在事相上面,而且他本身就做了一个示范的作用,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一定有成就。这一段,了凡先生他问了这一句,『数可逃乎』,说得白一点,命运可以改变吗?是这个意思。下面云谷大师的答复说可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两句话重要。命与福的权都操纵在自己,只要你明了这个道理,懂得方法,可以说一切求之在己,操之在己,没有求不到的。我们再读下去: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种疑惑可以说我们大家都有,纵然把佛法的道理研究明白了,可是往往我们的疑根不容易断除,也就是说,理是这么说,事实未必然,不能够完全肯定的相信。这样一来当然不能够依教修行,佛法里面常说殊胜的功德、真实的利益我们自然就得不到。大经上常讲,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一定要相信,不能怀疑。这种信并不是叫你迷信,并不是勉强叫我们相信,它是有理论做依据的。当我们不能相信它的时候,我们从理论上去探讨,理明白了,事当然可以接受。说这些理论,可以说佛在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很多、很透彻、很详细。可是读书人总以为讲道德仁义,这是求诸于自己,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做圣人、做贤人,这个不必求人,只求自己,自己勉励自己,可以办得到的。如果说是求功名、求富贵,那是要向身外求,那怎么能求得到?疑惑是在这个地方,这种疑惑可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疑惑。云谷大师答复他说: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底下这几句话就很重要了。「孟子所说求则得之,是求者在我也」,问题就是你自己求不求?孟子说这句话,实在讲,并没有说是求道德仁义,既然没有固定说是求道德仁义,可见得身外之物也应当包括在其中,我们不能把他这个话做狭义的来解释。这就是云谷禅师告诉他,你解得并不圆满,并不够透彻,所以说你自己解错了,错解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这是《坛经》里面所说的。《六祖坛经》我想许多同修们都曾经读过,《坛经》在佛教里面占有很重的地位,几乎与《金刚经》相等,有这样重的分量。六祖在《坛经》里面讲过,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个福田是相当广泛,在佛法里面通常将福田分为三大类。敬田,敬是恭敬的敬,譬如说对父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至于礼敬诸佛菩萨、礼敬三宝,都可以说是在敬田当中。至于孝养父母、师长,这是在恩田里面,父母师长于我们有恩德,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父母与老师于我们有恩,有恩一定要报答。

  诸位想想,现在我们这里有不少还在学校念书的同学,你们在学校念书,生活的依靠是你父母供给的,父母养育你二十多年,你自己平心静气的想一想,你父母爱不爱护你?喜不喜欢你?你大学毕业了,你自己也成就了,父母这个时候年岁也老了,也退休了,父母养你二十几年,你能不能像父母对待你那种心情你去养父母二十多年?这叫做报本,叫做报恩。人要是忘了本,那跟禽兽就没有两样,禽兽之中还有少数懂得报恩的,这样一来,人连禽兽都不如。这个在福田里面称作恩田,三种福田是以恩田为根本,这个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不孝顺父母,不养育父母,你就是敬佛菩萨也没有福,供养三宝也不会有福。你孝顺父母,尊敬三宝、供养佛菩萨才有福报,你要晓得,这个福田的根是在恩田上。第三种叫悲田,悲田就是看到大众有苦难,你生了慈悲心帮助他,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三类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都是属于悲田,我们不要多解释。

  想想看这三种福田,岂不是都从心地里面建立的?不离方寸!诸位要求福到哪里去求?要在你内心里面去求。世间的圣贤、出世间的圣贤给我们讲得太多了,《礼记》里面打开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这一句话就够了,没有不恭敬的。那个敬,说老实话,并不是说样样都表现在外表上,表现在外表上面还有许多是假的,不是真的,装出来欺骗人的,那并不是真正的恭敬,他是有所为而为之,不是真恭敬,也并不是真实福田,真正福田是从内心里面建立的。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这就是感应道交的道理了。从心里面去建立,这就叫感,有求于外面,这一切事相叫做应,心有所感外面就有所应,感应道交。由此可知:

  【求在我。】

  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有求必应,像前面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没有一样求不到的,这些话都是禅师随顺袁了凡来说的。因为袁了凡这个时候他是纯粹的俗人,世俗之人,世俗之人他心里希望的也不过就是这些,希望长寿、希望康宁、希望富贵、希望多子多孙,还不就希望这些吗?所以就告诉他,这些东西也能求得到。老实说,这些东西在菩萨道里面是鸡毛蒜皮,太小了,小儿科,好比那个小孩,二、三岁的小孩,你问他求什么?我只要一块钱买个糖就够了,他就很满足了,这些东西就是这个味道。诸位想想看,求无上菩提都可以得到,何况这些世间的鸡毛蒜皮,哪有得不到的道理?问题就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晓不晓得求的方法。这个理说起来太深了,在《华严》里面,在《唯识》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楞严经》里面,都有许多的说明。理上通达了,你才晓得确确实实『是求有益于得也』,求一定就可以得到。下面再进一步给我们说明,这个话你要相信了,就教给你求的纲领。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袁了凡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没有求,他的心定了,一切放下了。云谷禅师所教他的那就又往前面进一步了,你看看,一切放下之后再求,所以人家是感应道交。求的要领是什么?要领是『反躬内省』,就是你要反省、要改过、要忏悔。有求必应是天经地义,为什么我们有求而求不到?我们有障碍在,内里面有障碍,外面有障碍。外面的障碍不要去理会它,为什么?外面的障碍你要想排除你也没办法排除,唯一的方法是先将内里的障碍排除,外面障碍自然就消失了。这个道理也很深,佛法里面常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心要是改变了,外面境界没有不改的道理。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可见得要改变外面的境界先要从内心改起,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大家要懂得这个原理。知道这个原理,我们要改变外面的境界,外面的环境,你就要晓得,从哪里下手?从内心下手,从修心做起。

  所以禅师就告诉我们,假如你要是不能够从内心里面改造起,这个「反躬内省」就是从内心里改造起,你只是一昧向外面追求,你不晓得在心地上求福,你在境界里面去追逐,五欲六尘里面去追求,那恰恰是相反。『求之有道』,道就是方法,你有种种追求的方法,可是怎么样?『得之有命矣』,能不能得到是你的命,你命里头有的你就能得到,命里面没有的,你想尽了方法也得不到。假如说,你说你有聪明智慧,我命里面没有的,我也有聪明智慧可以得到,那么这个因果定律就被你推翻了。因果定律果然要被你推翻了,十方诸佛也要拜你做老师,你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为什么?这个因果定律诸佛都没有办法,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也没法子推翻,你有这个本事,那还得了!

  袁了凡先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晓得『向外驰求』没有用处,求得的还是我命里有的,我不求也得到,既然求也得到,不求也得到,我何必要求?他就不求了,他妄念没有了。所以我们比袁了凡,不如他,人家对这个道理真正懂得,一生没有妄念,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注定的。这个理我们相不相信?我们信了之后能不能做到?诸位真听懂了,真明白了,要相信了;换句话说,你最低限度也跟了凡先生一样,在五欲六尘里面再没有追求了,你心定了。假如我们还不能够,天天还在动脑筋、动主意,还在六尘上攀缘,换句话说,你对于《了凡四训》根本还没相信,你还没能接受。前几次说过,这在佛法里面讲,人乘的佛法,五乘佛法里头人乘的佛法。五乘好比在学校里面念书的阶段一样,大学好比是大乘,高中好比是中乘,缘觉,初中好比是小乘,声闻,天乘好比是小学,人乘是幼儿园。我们要连这个东西都不能相信,不能依教奉行,咱们幼儿园还没进去,这个问题很严重。虽然天天抱着大乘经典在那里念,实际上怎么样?他幼儿园还没有入门,你抱着那个大学教科书天天在念有什么用处?没有用。

  所以同学们如果要学佛,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做起,要晓得,这里讲纵然你是求,这是说世间人,无知的、迷惑颠倒的众生,他天天在那里求,用尽了方法去求,这个方法无论是正当、无论是不正当,得与不得是命。所以说『内外双失』,内是什么?道德仁义,没有了,失掉了;外面所求的,你看八苦里头,求不得苦,可见得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没有益处。说到这个地方,我给同学们说个故事。我学人那个时候,没出家之前,我们机关里面有一个同事,他的名字我就不必说了,升官了,总统已经批准了,升中将,命令在国防部,还没有发表,确实已经批准了。有些朋友告诉他,你升官了,少将升中将,不容易。好,非常的欢喜,请这些好朋友在一块吃饭,大家都恭贺他升官了。哪里知道在喝酒,兴奋过度,这个酒喝下去之后,那一天晚上就死了。以后大家相信,命!他没有中将的命,那两颗星就把他压死了。他要不升官,当然大家就不请客,他也就不会死了。诸位想想,命!一点都不错,得之有命,何必要去求?

  袁了凡先生他就懂得这个道理,晓得得之有命。大家都懂这个道理,都能够安分守己,给诸位说,岂不天下太平了,你自己也多福,大家也多福,不至于造罪业。所以,「向外驰求」,说老实话,得不得是你的命,除了你的命之外,你又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那么向后这个果报,实在讲是不堪设想。这一层的道理,诸位在这个小册子里偏重在事相上,平常读诵大乘经典,研究大乘的教义,希望大家把这个目标着重在寻找理论的依据。理要是通达了、明白了,事上的修为那就更容易了,这样才能真正的改造我们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自己前途一天比一天光明。我们再看底下,说: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这是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个功夫,说穿来才晓得这个一文不值,他是被人家算命算定了,所以不起妄想,并不是真正的功夫。问他,给你算的一生怎么样?他老老实实就告诉他。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这几句话问得很好。命里面给你算定了是如此,你自己想一想,你应不应该得功名?应不应该有后代?

  【余追省良久。】

  『追省』就是反省,很长的一个时间细细的想一想。这个底下有个小注,小注我们念一念,「人人具备如来智慧德性,一念纵横照去,凡过去未来十方国土一一现前,惜为种种情封欲闭,失却本明,如镜蒙尘,如铁生锈耳」。这句话插在此地,实在是个题外的,题外也很有意思,放在此地。这几句话是大经里面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众生与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的。佛的神通不可思议,神通指什么?六根的作用,神是奇妙的意思,不可思议的意思,通是通达。我们眼能见色,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止住心的散乱。但是参话头如果不到见性,这个利益很少,所以它是属于自力法门。念佛这叫二力法门,纵然没有到一心,这个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成就,只要得一心了,跟禅宗里面的功夫成就没有两样。这就是说明了净宗的方法,不到一心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种功德,通常讲的,带业往生,我们可以换一个处所,离开娑婆世界而生到极乐世界去,那边是一个修学的好环境。

  这个在大经大论里头,这些理论、方法、事相说得太多太多了,利用这种方法成就的人真正是不可计数。我们念佛团李济华老居士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这是有很多同修们看到的,看到再要不相信,那就没有辨法了,这正是拿证据给我们看。他的生死多自在,告诉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交代明白了他就走了,你看看多么自在。我们过去只在古人传记里面看到,经典里面看到,这就在台北市的,事实摆明了,那再要不相信,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处了。所以我们要惜精神,我们要惜光阴,念念在道。从净土法门上来说,就是你心里面念念有阿弥陀佛,不出声念,心里面要念,所谓是行住坐卧皆不失念。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同修们的,行是走着,散步、经行,可以出声念,坐着也能出声念,站着也能出声念,睡觉的时候不要出声念,睡觉的时候出声念伤气,所以睡的时候,躺在床上可以默念,不要出声,这样就好。不洁净的所在也默念,这是表恭敬,不出声念。这是叫我们惜光阴。

  这个里头小注有几个字,「以上数者是了凡对证之药」。前面了凡说了,他自己不积德,他的心量太小,他的脾气很大,不能够包容人,对于自己过分的洁身自爱,失掉了和爱的精神,都是他的毛病。所以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对症之药,前面讲「尽情改刷」,怎么改造法,一条一条举出来告诉他。「吾人可各就特异之心病变通药之」。这几句话是注者尤惜阴居士给我们解释的,袁了凡毛病是这些,他的对症之药。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想想我自己的毛病是什么,我要用什么方法来改我自己的毛病,这就行了。袁了凡前面讲的这些毛病,你念念看你有没有?你要有,那这几句话就是你的对症之药;他还没有说到的,或者你还有毛病,这个地方没有提到,你得要想什么方法来对治,这才叫尽情改刷,才叫做改过自新。这就叫什么?这叫转命,造命。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那些毛病,那是以往的事情,从今以后都改了,过去的毛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再也不犯,这就好比昨日死了。『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今而后我彻底的改过自新了,这就是今日生的意思。『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义理是拣别不是我们这个身命,身命死了以后再去投胎这叫再生,这个就是现前这个身体就能改造。过去我们是受业力支配的,是生活在烦恼里面,是生活在生死轮回里面,从今以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我们是愿力之身,这多自在。小注里面说,这个注注得好,「此至人造命诀也」,诀是秘诀,我们要想改造自己的命运,就照这个法子学习,照这个办法去做,这个办法非常的有效。

  我记得我刚刚学佛的时候,我有一个同事住在新竹,那个时候他的家境非常困难,曾经有好几次想自杀,他的太太、他的儿女,他的儿女有六、七个,跪在他面前求他不要自杀,一定要咬紧牙关把这个苦难的日子度过去。他来找我,我就送他一本《了凡四训》,我说如果你们全家能够依照这个奉行,三年之后一定能够完全改过来。他拿回去读了之后,果然不错,全家奉行,不出三年确确实实整个家运都能扭转过来。所以他碰到我,他说法师,你救了我一家。我说不是我救你,是你自己救你自己,我不过是指出一条路,指出来你不肯走,你不相信,那也是枉然;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你相信,你能够依照这个去做,这是自求多福。

  「改造命运第一步功夫便是痛改前非」,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就从这改起。「一一积习」,习是习气、毛病,这个毛病由来久了,养成了习惯,坏习惯,世法常说习惯成自然,要把这些积习「悉皆扫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这一句话很重要。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老毛病一犯了,没有关系,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的积习,哪里能够说一下就断了?断了就成佛了。这也是修行重要的方法,断不了不要紧,毛病一起来立刻就觉悟,我的毛病怎么又犯了,你一觉这毛病就会止住了,这就叫功夫,这就叫修行。你能够觉悟,觉是慧,佛法里面常讲观照功夫,这是行门里面第一步,首先要提高警觉,常常警觉、时时警觉、处处警觉。

  「严自克治」,警觉之后不可以放任,要有对治的方法,一觉得错了立刻要改过来,这就是克治,要克服自己,要有对治的办法。佛法里面,小乘人所修的三十七道品,那是对治的方法,大乘菩萨法里面,六度万行都是对治的方法。譬如说我们通常讲六度,这是把菩萨的行门归纳为六大纲领。为什么要修布施?布施是对治悭贪的,贪是贪欲、贪爱,悭是吝啬、舍不得。自己有的舍不得放下,自己没有的有贪心,念念想求得,这都是大毛病,一切烦恼的根源。用什么方法把这个烦恼根源给截断?用布施。你懂得这个意思,布施度度谁?度自己,布施不是叫别人得利益,是叫自己得利益,得什么利益?把这个悭贪的大烦恼拔除,用意在此地。所以成佛,六度圆满了。

  诸位想一想,如果我们布施要是对别人的,这个布施哪一天能圆满?没有圆满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布施度圆满了,释迦牟尼佛没布施给我,他怎么就成佛了?也许说,我们闻到佛法了,得到释迦牟尼佛法布施的利益,那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没有佛法的,释迦牟尼佛布施他什么?六度圆满不是对外,是对内,就是说他悭贪心断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大家要懂这个意思。上根利智的人,譬如在讲堂、在道场,一说到这个法门,他内心立刻把悭贪断除,他的布施度就在此地当下圆满。他有没有布施给别人?没有,没有就圆满了,为什么?他这个烦恼断掉了。布施是一服药,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悭贪是大病,药到病除,病除了药就不要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持戒是度的恶业,造作恶事,譬如讲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都是罪业,持戒不造这些罪业了,所以持戒是度恶业的,你要是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恶业的念头,持戒就圆满了。忍辱是度瞋恚的,精进是度懈怠、懒惰的,禅定是度散乱的,般若是度愚痴的。

  诸位想想看,你看菩萨的法门,岂不是每一种都是对治自己的毛病?会修行的人,你看看这些方法,我哪一个毛病重,我就用哪一个方法要特别加强功夫。如果我悭贪心很重,别的很轻,那你就要特别在布施度上下功夫;如果你瞋恚心很重,喜欢发脾气,你就要在忍辱度上特别下功夫。因此,法门无量无边,我们要用它,要想修学,先得要检点检点自己哪些病最重,先要度,毛病小一点的列入第二步再来治疗,这样的修学这才算是得法,才能够有受用,才能够见效。现在大家看到菩萨六度万行,这什么?这是功德,好像与自己的毛病毫不相关,自己是完人,一点毛病都没有,修这干什么?做好事,别人得功德的,为佛菩萨修的,为众生修的,与自己没有关系,我自己是完人,绝没有毛病,这大错特错!为谁修的?完全是为自己修的。你要说为佛菩萨,佛菩萨不需要;你要说为众生,你自己成了佛之后那才算是为众生,没有成佛之前,等觉菩萨还是为自己,这是不可不知的。这里给我们说得很明显,所以对于法门要严格的受持,才能够克服自己的病根。

  「保善天真,如保赤子」,天真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要能善加保护。真心理体是纯善的,这个善绝不是相对的善,相对的善就不善了,相对就是善恶之善,那就不善,这里讲的善是要把善恶两边都离开,这才叫真善。这也是大乘佛法常讲中道第一义,所谓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叫善,这才能够保得住天真,天真也叫做佛性,也叫做真如,禅家明心见性就是说的这个。下面一句是比喻,如保赤子,这个赤子是婴儿,母亲照顾婴儿无微不至,比喻一个修道的人照顾真心也要无微不至。

  「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命是自己造的,千真万确,这个道理经论里面发明得太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不就是说明自作自受?过去世我们造的什么,我们这一生的享受就是的。来生我们怎么样?来生,我们今生造的是些什么,因果循环,这就是轮回的道理。换句话说,不但命运是自己造的,六道轮回也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大经里面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相等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要想别人来给你扭转,办不到,没有人有这个力量,佛菩萨不能扭转我们的命运,诸天鬼神更没有这个力量,这是我们自己要明白的。谁能够改造我们的命运?还是自己,自己可以制造自己就可以修改。因此,第一我们要明理,就是命运的道理我们要懂得。命运的道理,在佛经里面,可以说所讲的、所发挥的,世间一切的学问没有佛法讲得这样的透彻,在事相上来说,也没有佛法说得这么明白。这是非常深奥的一门学问,虽然深,只要你肯用功夫,也不难懂。古人常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诚心去研究、去追求,就不是一门难的学问。你要是不用心,世法里面小常识你也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心不在焉。所以不要怕难,一步一步的深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理论搞清楚,方法搞明白,然后改造命运是轻而易举的事,并不困难。

  改造命运可以做得到,给诸位说,成佛作祖那还能难得到你吗?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种子)我们每一个同修个个都具足,种子要结成果,果报就是现行,当中一定要缘,因缘果。如果种子要缺乏了缘,这个种子不会结果的。虽不会结果,种子可不会消失的,永远保存在那里,什么时候遇到缘什么时候它就结果了。我们现在得的人身,到这个人道而来,这是十法界里面人道的种子起现行,遇到缘,起现行了,其余九法界的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头。如果理论方法要明白了,我其余九法界的种子把它的缘都切断,都不要它,我只要成佛的那个种子起现行,将佛种子给它加上缘分,那不就一生就成佛了吗?这个道理不难懂,实在讲,那个方法也并不怎么太困难,难的就是我们放不下,不肯把那些烦恼、恶业、积习痛下决心一一拔除,这些是佛菩萨道路上的障碍物。这就说明了,连成菩萨、成佛也是全权在己,不属造化。再进一步的说,造化的主权也在你自己,这就更深了。天地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谁造的?你自己制造的。这个话不能多说,这愈说愈玄,这是极深的道理,一般宗教不懂得,认为这是造物主,实际上大错特错,他不晓得这是自己制造的,安上一个造物主,那就叫心外求法,这就叫外道。外道永远不能有成就,不但是不能够彻底的证得解脱自在,现前的命运他也没有办法改变。

  底下说,「即上文所指,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这是照应前面的话,云谷禅师讲过,极善极恶都能够改变现前的命运。这一段是说出改造命运的纲领。如果我们能照这个去做,一定可以扭转自己的命运,像前面讲的,转无福为有福,我命里没有福报,可以扭转为多福;命里面短命,可以改为长寿,真正是能达到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所以我们看到祖师的手眼,祖师的用心,跟我们想象确实不一样。我们眼睛里面、心里面只知道大经大论的功德大。功德是大,是不错,但是要是没有基础,大经大论的功德都落空了;有了这些基础,大经大论才有名符其实的功德。这也是历代祖师们为什么大力提倡《了凡四训》跟《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提倡这些东西道理之所在,你也就明白了。这一次我们印《安士全书》,我们把《太上感应篇》加进去,使同修们将来拿这一本书,这三种东西都有了,都完全了,依照这一本书去修学,云谷大师教给我们的全都在里面,这是进修大乘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大乘佛法很难有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到的。再看下面的经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

  『数』就是定数,现在讲就是命运,你这个命被人家一算,算准了,那个看相的一看的时候,能够断定你丝毫不错,你就是落在数里头,落在数里面就是凡夫,你会被人算定。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这个『格』是感格的意思,就是与天道感应道交。底下说,「精诚所至,金石为裂,此至诚所以格天也」。这两句话是有典故的,出在《汉书》上「李广传」,大家要是念过,你就会知道这两句话的来源,你也能够看到无分别心的功用是不可思议的。「李广传」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他有一次行军,路上有一块大石头,他看错了,他以为是一只老虎,就用箭狠狠的射了一箭,以为是老虎,这个箭射进去的时候,差不多整个这一支箭,箭是很长的,几乎完全射进里面去了。下了马再一看,是块石头,心里一想,我这个本事不得了,这个大石头,我一射几乎把它射穿了。再试试看,射不进去了。为什么射不进去?原先心里面认为那是老虎,所以才能射进去;现在知道那是一块石头,射不进去了。佛给我们说境为心转,一点都不错,境界是随心转的,心随境界转这是颠倒,是错误的。无论你是在迷、是在悟,你要晓得,境界一定是随心转,所谓是依报随着正报转。在境界里面,心是主宰,这个应当知道。如果在境界里面,外境做了主宰,这就叫颠倒,为境界所转,这是凡夫。《楞严》里面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跟我们有什么不同?佛能转境界,我们为境界所转,为境界所转是境界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转境界的人他自己做主,境界不能做主,所以他得大自在。

  这个地方是云谷禅师度袁了凡,袁了凡是初入佛门,给他上第一课,第一课就是改造命运。这是说,我们血肉之身,尚且有数,义理之身,当然可以感格天心。这个调并不高,这还是迁就袁了凡他的智慧、他的见识来给他讲,句句话都是叫他能听得懂,也是他平常读书所熟悉的这些术语。他是个读儒书的人,所以处处引用儒家的东西来给他讲解,这是便利他接受。底下一段引的《书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书经》里面的两句话。『太甲』,底下有个小注,「商之贤君,初颇失德」,以后也是改过自新的,这几句话是感谢伊尹的话。『天作孽』我们可以违背,可以不跟着它走,『自作孽』那就没有办法。这个「天作孽」意思就是讲的数,就是讲的命运,天命我们可以违,自己要是造恶,习气病根太重,还要随着它去,那就不得了了。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经》里面的两句话。小注里头说,「此千古不磨之金言」,金玉良言。『永言配命』,是说我们自己的心要与天心合一。晚近王阳明的学说倡导天人合一,他是把儒家、把佛家合起来创这么一个学说。王阳明是佛教徒,对于教理、对于宗门都有相当的基础,儒佛都精通。他发明一套学说,我们世间人觉得他了不起,你要懂得佛法就晓得,他每一句话那个根源你都能找得到,不足以为奇。天心,这个天不是指的上帝,天是指的大自然,大自然对于一切万物是无心,天心什么?天心就是无心,你要能够以无心对万物,就与天心合一了。以无心断恶修善,就是上次给诸位讲的菩提心,这才叫自求多福。这一种福那可不得了,这叫称性的福、无漏的福。所以儒家经论里面所讲的东西,严格的说与佛经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儒家只提起纲领而没有详细的解释,因此我们读也都是囫囵吞枣的含糊过去;佛家的经论是说得非常的微细,读了佛书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儒家的东西,境界、眼光都不一样。可见得圣人之道确实是相通的,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一点都不假。这是举儒书教训了凡先生。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这一段话回归正传了,孔先生算你那个命,你命里头没有科第功名,命中没有儿子,那是前世造的,好比是天作孽,可以违背。怎样违之?你从现在起,『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行了。诸位在此地看到,善事与阴德还是以德性为第一,如果不能扩充德性,单在善事阴德上下功夫,力量很薄弱。这三句话里头,德性是最重要。什么叫做阴德?阴德是做了善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就叫阴德,阴德之报不可思议。所以佛常教给我们,我们造了罪业要发露忏悔,露是什么?表现在外面,露出来,不要藏起来。自己有过失,说出来大家都知道,这个人骂你一句,那个人说你一句,报掉了,不要等到以后再报,立刻就报掉了。你要做了好事你要说出来,这个人赞叹一句,不是也报掉了吗?所以告诉我们,恶要赶紧求报,快快的报掉,善要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换句话说,现在不要报,积在那个地方,愈积愈多,到后来这个报才大,福才大!

  现在人你看跟圣人所教的恰恰相反,恶的事情不说,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恶是愈积愈深;做了一点好事情,唯恐人不知道,赶紧登报纸做广告,叫大家都知道,立刻就报掉了,当时就报掉,他这个善哪里还能积?他到来生、到来世,甚至于不说到来生来世,说我们一生当中到晚年,他还有什么福报?没有了。年轻所干的一些好事善行,都当时报掉了,晚年就没有福,我们这是讲的近。诸位要知道,我们在座年轻人多,年轻的时候吃一点苦不算什么,年轻的人有福报不叫做福,晚年有福才叫做福,要求得晚年的自在。你要求晚年的自在你就得懂得因果,年轻的时候有精神、有体力,多替别人做事,多力行善事。你能够为别人,到你年老的时候,人人都为你,这个多自在,老的时候不能动了,大家都为你,都来照顾你,这多么自在。你要不肯为人,想人家来帮助你,没有这个道理,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这个小注说得很好,「作善于人所不知不觉之地,谓之阴德,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获福甚大。若能并作善之念、获福之念而忘之,则作善之心益真,而善量愈不可以测量焉」。后面这两句就是菩萨所修的,这叫无漏善法。他行善,他帮助别人,连自己心地里头印象都不落,你看多干净,这种福不但叫阴德,而且叫清净的福德。末后这一句说得好,「非天下之大德,其孰能与于斯」,这就讲德性了,要不是大德的人他做不到。可见得真正能够行善事、积阴德,就不是普通人,他有相当的德性基础他才能做到。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听到善言善行,心里就生欢喜,这叫善根。这是说你自己修福,现在就修福,现在修福现在当然能够得到果报。底下再举《易经》做例证。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太好了。《易经》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源,六经以《易》为根本,其余的五经乃《易经》之脚注。《易》的作用绝不仅限于占卜问卦,《易》是一部高深的哲理,包罗万象,可以说世间一切的学术都包含在其中,它讲的是原理原则,真是博大精深。现在大家把它误解了,一看到《易经》,那是算命看相的。正如同不了解佛法的,一看到人家看佛经,某人迷信,迷信的帽子立刻就扣在他头上去了,这才叫冤枉。《易经》里有这么几句话,『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这是举出这两句话来说。下面云谷大师就说,如果要是天命有常,常就是一定的,天命要是一定的,那个吉还能趋吗?凶还能逃避吗?那就不可能。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天命是无常的。所以佛教、儒家也不是讲宿命论,命运有没有?决定有,但是不是宿命论,命运确实有,但是确实可以改造。

  小注我们念一念,「有常乃众生妄想,试平心观察,无论何事何物,有哪一件站得住脚跟,但见一一无常而已」。这以佛法眼光看更是如此,万法无常。所以吉凶祸福才掌握在自己手上,愿意得吉祥,吉祥就随之而来;愿意躲避凶灾,凶灾确实可以免得了,不是办不到的。这在整个佛法大道里面这算是小道,小道要是做不到,大道就不必说了。这个小注里面说,「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我们应当要相信。至于怎样去做法?《感应篇汇编》里面说得非常的详细,将善恶的标准一条一条都列出来,不但理论、事相说得清清楚楚,而且还举出很多的实例,举出例子。那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希望大家,《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原则,要做都要照《感应篇》去做,这才能做到力行善事,广积阴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次我们再接着底下讲。  


了凡四训  (第十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10

  请翻开经本。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从这个地方看起。上一次讲到云谷大师开导了凡居士,告诉他改造命运的秘诀,理论上来说是很深,确确实实不容易通达,只可以说不容易通达,并不是说不能通达,这是诸位要记住的。如果你要是深入经藏,依教修行,到你功夫到相当程度,可以通达。我们初学这是感到很困难,但是你要想改造,在方法上来说不难,只是将平日的过恶改过来就好,就行了。所以说断恶修善,这样看起来下下根性的人也能做得到。不过问题是在善恶的标准上,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标准先要确定、先要明白,而后才晓得哪一些是属于恶的、不善的,我们要断;哪些事情是属于善的,我们应当要修。

  在佛经里面说,善恶的标准是戒律;我们世法上来说,善恶的标准是礼。所以儒家所说的礼跟佛法里面所讲的戒是相同的。礼是因时因地而有所改变,但是它改变的只是仪式上的改变,精神上不会改变。礼的精神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凡是合乎礼的,咱们不要合乎礼的仪规,合乎礼的精神,这就是善,违背礼的精神是恶的。戒律也是如此,戒律要从纲领上讲,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一句所谓是小乘戒律的精神,自度的精神,第二句是化他的,是大乘菩萨戒律的精神。断恶未必肯修善,修善没有不断恶的。所以说大乘精神包括小乘,小乘不包括大乘。

  所谓善与恶,如果我们不能够细细去研求,笼统也有一个原则,凡是自利的是恶,凡是利他的是善。换句话说,善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叫别人得好处、得利益、得受用,这是善;要时时为自己打算,自己得到利益别人就损失了,这就是恶。这是很笼统的,也是在原则上说明这么一点。当然最好的还是要多看戒律,多读古礼。这个说起来,古人的善恶标准跟今人的善恶标准不相同,因此古礼很难为现在人所接受。现在的善恶标准,说实在话,是以利害为标准,凡是于我有利的都认为这是善,于我不利都是恶的,他不管别人,完全是基于自私自利,这个标准建立在这个地方,功利主义。而我们中国古人所定的善恶标准是从人性里面定的,不是从个人,这是大大不相同。从人性当中建立的善恶标准,与佛法所说的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智慧光明是相应的。这就是说明了,古礼不可不读,古礼的精神不可不尊重。你能够遵从性德,你对于戒律所标的善与恶你才能明了,换句话说,你才能体会,你才能够信受奉行。

  这些东西散在古籍里面,不是一部书、二部书专门讲这个道理。上一次给诸位说过,所以古人有心人很多,有什么心?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将这些东西普遍的搜求,集成一个小册子,我们念了这一部就把世出世法的善恶标准都念到了,这个对我们多方便。《了凡四训》是其中之一,第一篇讲立命,第二篇就是讲改过,改过就是断恶,第三篇讲积善,积善就是修善,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一个标准。除此之外,说得更为广泛、更为切用的无过于《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个书我们正在印,以前印了一千本,不到一个月就送完了,现在我们又印了一万本,大概快要印好了。这个书诸位不但要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老老实实照这个去做,而且我们讲堂将来打算讲这一部东西。也希望诸位同修学了之后,普遍的劝告你的亲戚朋友,只要能够接受的都得要劝告他。社会上多一个好人,这个地区就增一分福德,这就是一个福地,那个《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的福城,大家有福了,这个地区也就是福城了。

  在这一段云谷大师把这样要紧的方法告诉了凡居士,了凡居士这个人心量很大,绝不吝法,老师教给他的好东西,他立刻就公诸于大众,我好,希望人人都好,我照这个方法去修,希望天下人个个都照这个方法去修。我们看云谷禅师教给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他自己说出的毛病,你把毛病改过来就好了,这是第一步的功夫。说到后来,举出儒家的经论来做证明,因为了凡居士儒学有相当的基础,儒家的经典很熟悉,因此法师举出儒家的经论来给他说明。讲到《易经》,《易经》里面讲因果报应,而且《易经》是我们中国学术的根本。今天这第一句是接着上面《易经》里面所讲的,『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句话里面有小注,「周易坤卦文言」。

  《易经》之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这部书不是一个人作的,可以说是集大成的一部书,文王曾经做了一次订正,《彖辞》是解释卦的,是周文王作的,《文言》是孔子作的,《文言》只有两篇,就是干卦文言跟坤卦文言,乾坤文言。在过去好像大学国文课本里面都有选这两篇,现在我不晓得是不是还有这两篇,这是解释卦爻与《彖辞》,解释得很详细。这两句话就是孔子说的,孔子是根据卦象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是要积,积得多了,庆就是吉庆,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福德、吉祥、庆喜,积得太多了,一生享不尽,子子孙孙都沾祖宗的恩德。如果子子孙孙再要累积,都晓得积善,那这个家在历史上一定能够光大兴盛。

  在我们中国最明显的代表,孔老夫子就是积善之家。我们读《史记》里面「孔子世家」,你看所记载的,孔子公的祖先生生世世都积德,这个善积得太大了,一直到今天,他的后代都为大众所尊敬,孔德成先生是孔子公第七十几代的孙子。一般人家能传三代的就很少了,他传了七十几代还不衰,这不是说得很有道理吗?不但是言教,孔子公这一家事实摆在这里给我们看到了。这是凭什么?凭他家的祖先积善,所以余庆,二千多年都不衰。我们想一想,善该不该积?要是反过来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一定的道理,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报。

  法师问了凡居士,『汝信得及否』,你相不相信?这些话袁了凡过去大概也不止读了几百遍,从前念书人念个几百遍是很平常的事情,在过去童蒙教学大概总是一百遍以上。不像现在,现在的教学,老师不管你念几遍,反正考试的时候给你一个题目,你能答出来就行,因此背诵好像已经无关紧要了。大学中文系毕业出来的学生,恐怕连十篇古文都背不出来,这怎么行?从前有学生到台中想请李炳南老居士教古文,他老人家很慈悲,行,先考一考,看你有没有资格,考什么?考背古文,要背多少篇?五十篇,你肚子里头没有五十篇的古文,不要谈文章。也有想学诗的,他的诗作得真不错,实在是好,也有人想去学,也得考一考,要背多少首?要背三百首。肚子里没有三百首诗,不要谈诗;没有五十篇古文,不能谈文。

  在从前儿童上学,你看天天在念书念什么?就是念的四书五经、念的经史子集。你问他,一句他也不懂,但是他念得很熟,跟唱歌一样,唱得很熟,一辈子都忘不了。为什么忘不了?念的遍数多了,他就忘不了。所以诸位看看《五种遗规》里面讲的童蒙教学,那个时候的标准是一百遍到二百遍,这是普通人的根性,天资稍微差一点的就要加一倍,要念四百遍,目的就是叫你一生不忘,纵然到年老了,这些经典还非常的熟悉。你要说、你要写,这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气,这就是熟,不熟决定不行。

  袁了凡居士既然从小就是个念书人,当然这是念得很熟,念得很熟,可见得念是念了,意思懂不懂?懂,就是不会,换句话那个懂是模模糊糊的懂,不是真懂,如果真懂的话他早就照这个做了。他没有照这个做,毛病都没有改过来,还是为命运所拘束,那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八个字可见他并没有懂。现在经过这样一番反省、检点,法师的一番开导,再把这两句话提起来问他,你懂不懂?才恍然大悟,相信了,信就是懂,信就接受了,接受了之后才能照这个去做。『拜而受教』,受是接受,教是教训,接受这个教训就是回家去要依教奉行,从今以后断恶修善。

  小注里头这两行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要把它轻易看过去。「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要牢牢的记住,那是没福的人。我们闻到善言,当然不会谤,怀不怀疑?谤罪重,疑罪比较轻,还是没有福。闻善言要生欢喜心,闻了就能信,信了就能行,这才是有福。这一句就是说,底下把它念完,「故曰疑为罪根。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平常我们劝导别人,接引众生,你以善言善行去劝告他,你看他能不能接受?他能接受很好,不能接受,再等待因缘,心里很明白,他的业障深重。所以当他不能接受的时候,要有耐心去等待,要有善巧的方法去诱导,使他能回头是岸。这个地方讲罪根,你看罪根,他不说谤为罪根,疑为罪根,疑之病不小,而我们初学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训疑问重重。当然一面是我们自己善根福德不够深厚,这是因;其次,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不好,是邪说横行的时代,是非善恶混淆不清,不知所从,怎么能不手忙脚乱?这样一说的时候,因与缘对我们修学人来讲都不利。如果对古德圣贤的教导而能够生敬信之心,这必然是善根深厚,心里面有主宰,不为邪说所动摇才能做得到。

  这一点过去也跟同修们报告过,从前老师教学是只准听老师的,除了老师以外,什么人讲东西都不准听,除了老师指点我们的教科书以外,其余的书不准看。为什么老师这样跋扈、这样专制?就是杜绝罪根,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自己心里还没有主宰,你到处听,什么书也乱看,看多了、听多了,疑心病重,道理就在此地。你把那些见闻统统杜绝,你跟老师学这一门,你很相信你老师,你也很尊敬你老师,对老师所教的没有怀疑,不疑才能成就,疑就不能成就。现在这个方法能行得通吗?行不通了,为什么行不通?那些邪知邪见的教育有电视、有广播送到你家里来,叫你那个小孩从二、三岁就开始学习起,这个麻烦大,十方诸佛来教都无可奈何。为什么?他这个疑根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拔除,这个后果实在说不堪设想。今天只能够说劝导大家,信不信在你,肯不肯照做也在你的选择。大经里头也是这样说,学问之道还是要一门深入。「信为福母」,这一句话本来是出在《华严经》上,「信为道元功德母」。信一定就有敬,信一定就肯奉行。我们闻善语、看善书,心里欢不欢喜?我想大家都能生欢喜心。

  也有不少人给我说,善书都是文言文写的,太深了,不能够普及,应当把它改写成白话文。这个说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在给诸位说,你自己细细想一想,道理并不充分。为什么不充分?文言文简洁,白话文啰嗦,文言文三百个字写的一篇文章,白话文三万个字都写不清楚。所以不要多,你只要肯用心,花三年工夫学文言文,你的文言文就有基础,你这一生就有受用,你省多少事,节省多少时间。你现在写一篇文章,要你写一万字的文章,至少你得花两天的时间,那算你写得快,文言文三百字就行了,一个钟头就写完了。现在常常要讲究时效,讲求时效最好无过于文言文。这是大家不肯学,就觉得困难,你要去学了就不难了。

  我手头上还有一部民国初年的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在一个同学那个地方,哪一天我让他找出来,我们把它翻印个一千册,分送给诸位。民国初年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恐怕看都还要查字典,因为什么?他引用的许多典故你不懂,你还得找《辞源》、《辞海》,翻翻这个字怎么讲法。小学生写的,叫大家看看那个时候小学生的程度。可见得这个东西不是难事,小学毕业文章写得很漂亮。他念了几年?充其量不过念六年,那时候还没有六年,四年,小学是四年。你们都认为我们现在脑袋比从前人聪明,那学文言文不是更快吗?这是应当要学的。如果要不学,你想想看,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列祖列宗遗留给我们的这些典籍,这真正叫传家之宝,而你得到怎么样?不能受用,不识货,这就可惜了,有也等于无。

  由此可知,文言文不能不学,文言文学会了,纵的方面,几千年的东西你都有能力吸收。现在大家知道外文重要,外文是横的一方,横是广博,这是纵深,虽然广博,太肤浅了,依旧不能办事,你没有深度。你要有深度,一定要读文言文。何况凡是劝善的这些书,都是很浅显的文言文,并不深。佛经要比起我们中国古文那要浅得多,为什么?佛经就是古时候的白话文,是用一种很通俗很普通的文字写出来的,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如果那些高僧大德要出现于现在,叫他翻译经典,当然一定是翻译成白话文。所以在那个时候已经注意到普及化,这是我们要相信的,我们要下决心去学习,并不是一桩难事情。但是诸位要想学,还得要从背诵上下手,不从这上下手没有办法。

  如果大家找不到理想的本子,就用《古文观止》就很好,《古文观止》也是古人在这几千年当中,千百的作家里面挑选出来的代表作,一共只有三百多篇,文字都不长,短的几十个字,长的顶长的也差不多只有五百多个字,那个很少,只有几篇而已。诸位要年纪轻,一个礼拜背一篇,念一篇,你有三年,你肚子里大概也有一百五十篇古文。有一百五十篇古文,在现在来说就不得了了,可以成为古文学家,三年就成功了。为什么说你成为古文学家?因为没有人跟你比。从前不行,从前大家都是肚子里装得满满的,现在大家肚子里空空的,大家都是空空如也,你肚子里装个几十篇、一百篇,就不得了,所以应当努力。有这个基础再深入经藏就毫无困难了,文字的障碍没有了。说这些话就是贡献给诸位,这些典籍还是保存着原来的文字好,你要想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不容易,你要不相信,你看看现在国语日报那些古文翻译的,你仔细对对看,不是味道。所以古文有古文的美,有古文的韵味在里面,翻不出来。这是我劝大家应当要学,学了之后,普遍的讲解。

  我也在道场里给诸位透露了一点消息,我们明年道场里面讲经方式要改变。为什么要改变?经论太长,拖的日子太久,就使人厌烦了;如果说天天讲,我们又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机缘。那怎么办?把经典里面重要的部分抽出来讲,不重要的就不讲,采取这样一个方法。譬如《华严经》八十一卷,我们八十一次就把它讲完,我们一卷里面抽出几个小段,就讲这几个小段;换句话说,选择精华的部分来讲。我看基督教讲《圣经》,不是从头到尾讲的,每一次讲,大家查查第几章第几页,就这么几句,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比较活泼,比较适用,看我们眼前需要什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一段提出来讲,这个很有味道。所以明年我们要改变方法,我们不要守着一部经讲到尾,这个太难,这个办法是过去丛林里面,大部经应当要选择精华,选择我们契用的。印经我们还是要印。换句话说,重要的东西给你讲解,你要想了解全经,你回去再去读诵,告诉你一个修学的方法。这样就活泼得多,能够提高大家听的情绪,能够提高听的兴趣。

  你看人家「拜而受教」这句话,不是说的空话,是说的实实在在的话。这四个字就是我们佛经,你看每部经后面最后一句,「信受奉行,作礼而去」,这四个字就是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去干什么?我们道场讲经,讲完之后,大家是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回家睡觉了。袁了凡可不是回家睡觉,所以我们不如他,我们没有成就。他回去之后,『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回去求忏悔去了。发露,露是表现在外面,露出来,所谓露出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都说出来,不但说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把它写出来。写出来对自己有约束的功能,我在佛面前发过誓,我再不做这些恶事,口说无凭,我还写出东西在此地,这是为疏的用意。

  我们看底下的小注,「《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恶不愿意让人知道,这叫做覆藏、掩饰,把自己的过恶想尽方法掩饰得叫别人看不出来,这是最大的过失。「可知回护掩饰便是罪业之相」。人有过失这是常事,古德就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而能改,善莫大焉」,有过先要知道,然后要肯改,这才能成圣成贤。最好的,你自己有亲近的人,你有父母、你有师长、你有知心的朋友,你要有了过错,你就老老实实跟他们说,在这些人面前忏悔,叫他们知道,不要做了恶事不让人知道。让人知道这个罪恶就减轻了,为什么?发露出去,大家知道,人家知道当然会责备你几句,责备你几句是果报,当时就报掉了。如果掩饰的叫别人不知道,这个过恶藏在那个地方,愈积愈多,那就是积恶。积恶可不得了,积多了到以后再一发作,那就不堪设想,必然要堕落。所以世出世间的贤圣都是教给我们应当发露忏悔,这是讲恶。要讲到善,善就要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为什么?你做的善事让人家知道,这个人赞叹一下,那个人赞叹一下,就报光了,善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善要把它藏起来,这叫阴德,什么叫阴?阴就是别人不知道,我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不必叫人赞叹,我这个善愈积愈厚。这是世出世间贤圣教给我们断恶修善的要领。

  下面举《涅盘经》说,「《涅盘经》云,有二白法」,古印度称善恶它是用黑白来做代表,我们常看经的人在经论上常常看到,所谓白法就是善法,黑法就是恶法,白业就是善业,黑业就是恶业,它是用黑白做代表。有二白法,就是两种善法,「能救众生」。这两种什么善法?底下讲了,「一惭二愧」,惭愧就能够救众生。什么叫惭愧?底下有解释,「惭者内自羞耻」,我们中国古人说「知耻近乎勇」,确实知耻的人才是大勇。孔子所说的圣贤的三达德,大智、大仁、大勇,这个勇是什么?勇于改过迁善,这才叫大勇。为什么他能够勇于迁善?因为他知耻,他晓得做恶事是羞耻。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惭,惭这个心所在唯识百法里面讲,这是十一善法之一,是善心所,惭愧这两个字,惭是发自于内心,俗话就是讲良心,做了坏事良心不安。如果做了坏事不知道羞耻,这个人就无惭了,无惭之人什么样坏事他都做得出,这个罪就重了,那真是无救了。做坏事不怕,感觉到心理不安就有救。做坏事情,睡大觉还睡得迷糊颠倒的,这就没救了,所谓是良心泯绝,这个人就没救了。他只要稍稍感觉到不安,他就有救,还能够唤得醒他。这是惭的意思,发自于内心。

  愧的意思,「愧者愧怍于人」。愧这个心所,是舆论的制裁他觉得不安,这是愧,外面舆论的指责他害怕。有这个心所也算不错,这是我们世法所讲的伪君子,他不是不做坏事,他是怕别人骂他,他不敢做坏事;如果没有舆论的制裁,他一样做坏事。这种人比那个不怕舆论制裁的人那还要胜得多,他到底还怕人说他。一个是自己良心不安,一个是怕舆论的指责,只要有这样的心,这两个都是善法,惭与愧都是善法,都能够叫一个人改过自新,都能够勉励人断恶修善,所以这两个是善法。

  「忏悔旧时所犯身口意诸不善业」,这个忏之一字是印度话,悔这个字是我们中国话,这两个字合起来通常在翻译里面讲叫梵华合一,它的意思是后不再造,这才叫忏悔。如果忏了以后再造,就不叫忏悔。所以大家要懂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做了恶业,我到佛菩萨面前求忏悔,拜个梁皇忏、拜个水忏,自己不肯干,请几个法师代我忏,换句话,我在那里造罪业不要紧,我请了七个法师,我一天给他一百块钱,你代我忏罪,我在这里造罪,你们代替我忏,没有道理,讲不通的!这都是把佛门里面理论、方法曲解、误解了,真正是所谓盲修瞎练。忏悔就是,简简单单的讲,意思是很深,我们取简洁,大家好记住,容易学习,「后不再造」,我们孔子公所说的「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这才叫真忏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忏除业障」也是这个意思,十大愿王忏除业障是第四条,到这个自己才够得上是个法器;换句话说,够得上是如来的学生,具足前面四愿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今天早晨跟大家讲的皈依,这样的讲法,你们纵然在外面行皈依礼,皈依师也不能这样详细跟你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四种做到了,才是真佛弟子,才是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这才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的护持你。他为什么护持你?他尊敬你,你值得他尊敬,不是勉强来的,不是谁派他来的,自动来的。

  这个忏悔就是改过,就是从前身所犯的、口所犯的、意所犯的诸不善业,这个不必细说,大家看看前面文就晓得。了凡先生自己说出来,他身口意所造的过恶,他举出六条来说明,这是开始改了。「便开改过自新之路」,把从前所犯的过恶都说出来、都写出来,让大家都知道,从今以后改过自新。「成翻染为净之行」,成是成就,翻是反转来,就是回头,过去是染污、是罪业、不清净,从今以后翻转过来,断恶修善,我要修清净之行,心清净、口清净、身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你看他底下举的例子,「或向长者前忏悔」,向父母、向尊长;「或向法师前忏悔」,向老师面前忏悔;「或向佛座前忏悔」,或者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忏悔。「叙述行状之文也」,疏是叙述行状之文,疏就是写的忏悔文。现在学校里学生犯过,老师叫他写悔过书,就是这个,在佛法里面就叫做忏悔书,就是悔过书。这个悔过书写了要留起来,常常要看看,你看我哪一年犯的过失,我已经悔过了,怎么现在我又第二次犯了?常常检点自己,不许有贰过。

  诸位要真正能这样子修,说实在话,你们三年到五年就成了圣人。大家真肯这样干法,不要以为我们台湾一千六百多万同胞,我们这个讲堂才一、二百个人,有一、二百个人这样做,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佛国了。不要小看这一、二百个人,一千六百万同胞都沾了你们的光明,都享你们的福报。可见得你只要这样做,普贤菩萨教给你广修供养你就做到了,你把你自己所修的这个福德就供养这个地区的大众。这些道理确确实实要细细的去揣摩、去体会,而后你才晓得佛法里头的行持不可思议。再往下面看,了凡居士他毕竟是初学的凡夫,因此云谷大师所教给他的,对我们世法来说是非常的切用。

  『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这就是他断恶修善,他有求,求什么?求登科。那个时候是科举时代,登科就彷佛现在求高考及格,命里头没有,没有科第,我自己来修,修的我希望高考高高的考中。命里头有的你不修也会中,命里头没有的,用什么方法你也没有办法,只有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求感应道交,能行,没有科第能够得科第。我们现在同学在学校念书的很多,大学毕业了想不想参加高考?想!一听说高考几万人参加,才录取几百人,这个太渺茫了。你要想稳稳的考中,你学袁了凡,保险你考中,打包票的。问题就是云谷大师讲的「汝信得及否」,你要信不及,那你决定没有办法;你要信得及,依教奉行,保你考中,不但考中,第一名考中,这个一点不假,我们要相信,不相信真是当面错过。

  没有福报的可以得到福报,没有功名的可以得到功名,没有子孙的可以得到好子孙,真是有求必应,没有一样事情不能称心如愿,从哪里做起?从改恶修善做起。你要不从这里做起,你说凭你有聪明、有智慧、有技巧,那都是空的,没有命!这是改造命运,这是造命,所说的方法叫造命的方法。他先求登科第,许了什么愿?三千善事,断恶修善,开始干。开始干的时候不容易,相当之难,你看他底下叙说就晓得,不是容易事情。凡事开头都艰难,熟了以后就容易。行三千善事,报天地祖宗之德,报恩。三千善事怎么做?云谷大师教给他,你既然发这个愿,很好。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里面定的善恶标准都是日常琐碎之事,哪些事是善,哪些事是恶,在一日之中善事有多少,你把它记下来,你有多少功;恶事做了多少,你有多少过,功过格,天天自己给自己记帐,记这个善恶的帐,看看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要老老实实的记,不能说是故意把善多记几条,恶就少记几条,那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了,那不能成就。老老实实的记载,这就跟记日记一样,天天要记,以这个来考核自己,希望过天天减少,善天天增长。这次这个功过格,本来我们印《安士全书》,原先计划是把这个东西放在《安士全书》里面。结果我们这个书本送到印刷厂,我们请他估价,印刷厂就把我们的版做好了,这样一来就随他印,现在就印成两本。两本当然更好,更完全,因为我们原先两本价钱太多了,恐怕我们力量负担不起,现在印成两本,前天我们这里负责印经的同修告诉我,过去大家登记的《了凡四训》大概有一万二千块钱。我说那大概也差不多了,我们这次钱差不多可以够了,一共大概需要十五万的样子,我们印这两本书。这个书印出来之后,里面有功过格,而这个功过格就是原来云谷禅师给袁了凡的功过格,同学们自己可以参考参考。

  拿到手之后,要细细的去想一想,不要一看这个,这是从前的,现在不够时髦了,孝顺父母,父母值得什么孝顺?那就不行了,那你要想高考拿第一名就拿不到了。你得老老实实照那个做才可以拿到,才保险,不照那个做不行,决定不行。譬如说里面还有「敬惜字纸」,现在字纸谁敬惜?不可以以字纸擦桌子、擦东西。现在大概不会,为什么?现在卫生纸很便宜,又很干净,报纸手上一拿那么肮脏,大概都不会拿。所以像这些万万不可以轻视,这不要紧的事情,为什么人家定上?定上就是要紧,就得要照做,这是希望大家要注意,不能更改。更改佛制尤其不可。这是讲到功过格,现在版都做好了,也正在印,我们希望在阴历年前他能够给我们印好。

  说『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天天记,照这个方法。底下小注里头说,「功过格中所定功过数目为修省定则」,修是修学,就是修正,我们有毛病要把它修正过来,省是反省,就是检点的意思。「参照凡例十六条中所指示处,于定则上尚有加减乘除称量登记之作用,义益圆满」。这个功过格前面有凡例十六条,那个十六条是讲的精神,是讲的用意、讲的原则,能够懂得原理原则,又能够依照条文去做,这样功德就更圆满了。将来等印好了,诸位都可以请回家去照这个去做,照这个去修学。这本书在印的时候,我就跟我们几个同学们商量,这个书不能像《了凡四训》普遍的没有限制的发,谁要谁就拿去,要多少就拿多少,《太上感应篇》也是这个办法。功过格这本书是在《德育宝鉴》里面,这本书的名字叫《德育宝鉴》,也有相当厚的一册,比我们这个书厚,大概有我们这个书的二、三倍的样子。这本书我们要送给谁?谁愿意照功过格学,我们才送给谁;你要不照这个学,我们不送给你,因为我们印得不多,只印了二千本,哪一个人照这个去做,我们一定送给他。你请了一本,我就晓得你是我们台湾宝岛有福之人,你要不肯照这个做,你请别的书,我们赠送给你,这个书不送。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再教他,佛门里头持咒,这是念佛的一种,用这个法门来加持,期是期望,也就是克期求证的意思,必定有效验,可见得功不唐捐。这个底下小注有说明,「咒乃斩除一切揣摩情想、降伏千魔百邪之不思议法门。佛母准提陀罗尼,为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所说,俱胝为千万亿大数,佛母,以诸佛从此法门产出,故得此名陀罗尼,乃万行总持之义」。这是先对这个咒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咒的作用可以断烦恼,可以远邪事,可以降伏魔外,这是说咒的功用。咒是属于密语,经是属于显教,显与密要圆融,所以往往佛在显说之后,当中参着有密咒,《心经》就是个例子,前面的文是显说,后面几句是密说,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属于陀罗尼,《楞严经》尤其显著,有五会楞严神咒,是密说。这是当年云谷禅师教了凡居士持准提咒,有这么一段事情。

  诸位看了之后也许要问,我们断恶修善要不要持准提咒?这是一个问题。实在说,咒语千千万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如果你已经持别的咒,或者已经持佛名号,你就不要改变,不要三心二意,看到他持这个咒灵,我念这个佛号大概不灵,那就坏了。这一门修的还没有成功,还没有成熟,就三心二意想改行了,那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要想成就,守住一门。这一门的作用是什么?斩除一切揣摩猜想、降伏千魔百邪不思议法门,你就记住这两个原则。南无阿弥陀佛也是这个力量,不但是这个力量,而且是二力法门;换句话说,比准提咒更为殊胜。所以你要念阿弥陀佛,或者念观音菩萨,都好,说个老老实实的话,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里面,法门里面最契机、最容易成就的,无过于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神咒,就是无上的神咒,这六个字都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所以大家要记住,受持这一个法门决定不改变,以期一心不乱。如果要附带以咒语加持,也行,宾主要辨别清楚,哪是主修、哪是助修。我们以念佛是主修,持咒是助修,正助双修,你要把它搞清楚,不要错了脚步,这样才行。

  这个地方既然说准提咒,就要赞叹这一个法门,这是千经万论一定的例子,说哪一部经要赞叹哪一部经,说哪一个法门要赞叹哪一个法门。了凡居士与这个法门有缘,他对于这个法门能生敬信之心,修学起来格外容易成就。如果我们同修已经信受净土法门,已经敬信持名念佛,就不要改变,你就老实念佛。我们净土宗历代的祖师,各个人一生就是一句佛号,像善导大师、像莲池大师、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二六时中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不间断,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效验。我们断恶修善,照功过格去学,二六时中执持名号,求一心不乱,你就一定有成就。如果说初入佛门的,还没有学一切法门,你看到《了凡四训》这个地方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准提咒,你可以学习,因为你过去没有学过其它法门,你从这个法门入手就好,你一生就用这个法门,一进这个法门就不要三心二意,要能够守得稳,不可以见异思迁。因为你看到这个地方赞叹,了凡这个咒成就了,别的怕不灵,以后再看一本书,又说别的咒语的时候,那你怎么办?所以记住,《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二十五圆通,门门是第一,没有第二的。门门第一就是说法门平等,哪一个法门契机,哪一个法门你欢喜,你就用这个法门修,一生不要改变,这样才能有成就。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  (第十一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11

  上一次讲了准提咒这一段,准提咒诸位如果想学可以照这个方法学。如果不用这个咒子,你念佛或者是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利益并没有两样,我们不要生分别心。今天接着看下面的经文,说: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语余曰』,这还是云谷禅师的话,「余」是了凡先生自称,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居士,给他说一桩公案。举『符箓』,就是画符念咒的这些人,画符念咒在我们中国也有相当长的历史了,画符要怎样才画得灵?怎样画就不灵?这里头有个诀窍。说你要不会画符,鬼神都笑话你,你要不画符,当然鬼神不会笑你,你想画符又不会画符,这就惹得鬼神的笑话了。云谷禅师说,这个地方有个秘密、秘传,传的什么?说实在话,很简单,就是叫你不动心,『只是不动念也』,只要你念头不动,这个符就灵;念头要动了,这个符就不灵。因此学画符的人平常要把这个符练得很熟,熟到什么程度?闭着眼睛也可以画,画得很准确,一笔也没有画错,所以平时要练。到你要画这张符,要作用的时候,就是符从一笔点下去一直到这个符画完成,心里面没有起一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如果你画这个符,在画符当中心里打了个妄想,起了个念头,这个符就不灵。所以灵不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会了,你懂得这个诀窍,你能够提起笔来,这道符画下来心里不动念,你这个符就灵,这个秘传就是这么一点。

  所以说『执笔书符』,你拿到笔开始画的时候,『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小注里说,「把心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底下有小注,「混沌,元气未判之谓」。这是一笔刚下去,从此一笔把它画完,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这个符就灵了。可见得说穿了,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难就难在这道符在画的当中,你能不能保持你心地清净。这是世间的小法门,都要心地清净才有感应。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了,你想想你念佛要杂心去念,杂心妄想执持名号,你与阿弥陀佛怎么会有感应道交?人家念佛就给西方极乐世界打电报一样的,来来往往一刻不停,感应道交。而我们不会的,电报打出去之后从来没有响应过,所以时间久了你就感觉到失望了。实在讲,是我们自己搞错了,而不是佛法不灵。伏妄念、断妄想,真是谈何容易!可是真用功就得在这着手。再看底下文,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祈』是祈祷,祷告上帝、祷告于鬼神。你要想跟上天、跟鬼神往来,这个秘诀也在此地,秘诀就是心地清净。『感格』就是感通,所谓通就是当中没有障碍,彼此能够通达,你有感,鬼神也有应,这叫感应道交,都是从无思无虑处而来的。这个话可以说云谷大师给我们说得非常的明白,非常的周详。连与鬼神,鬼神这是跟我们在眼前,往来都要靠清净心的感通,我们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岂不是要心地更加清净吗?今天上午我们讲的那一段,能修之三慧,所修之三学,能修是能感,我们具备能感,佛菩萨才有所应,这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牢牢的记住,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的修学。唯有至诚才能感通,所谓至诚也就是此地讲的无思无虑,这才叫至诚。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这是《孟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可见得孟子的境界也相当之高,我们也不能够等闲看之,也无愧于亚圣。夭是短命,寿是长寿,一个短命跟一个长寿,在我们凡夫眼光里面看,截然不同,怎么能说不二?不二就是一样的,夭等于寿。那要拿现在数学来说,你活一百岁,他活了三岁,三岁等于一百岁,怎么个等法?为什么不等于?因为我们有妄念,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它就不相等。如果分别都无,诸位看一样不一样?没有分别就是一样。这一条明白了,一切的事理都可以以此类推。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这是举几个例子来说。前面一句是从农家讲的,农夫种田,今年丰收了,今年就富足一年;如果今年歉收,收成不好,这一年生活就相当的艰难,要受贫穷之苦。『穷通』是对读书人说,所谓穷,拿现在的话来说不走运,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障碍;通就是运气好,一切都没有障碍,处处有人帮助。如果『穷通不贰』,就是贵贱就没有了,『夭寿不贰』,生死就没有了。由此我们也可以明了,要想真正了生死,你看看「夭寿不贰」重不重要?如何能到达?要记住,心地里无思无虑就办得到。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这个举例子,可以说『夭寿』是纲领,可以包括我们命运之中的一切。为什么?确确实实有情众生生在世间把生死看得太重,如果生死观念淡,他自自然然就得自在;生死观念看得过分重了,纵有富贵也不能享。所以这里说寿与夭包括一切顺逆的境界,一个人一生的过程都包括在其中了。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所谓『实学』就是实在的学问,真实的学问。首先要懂得夭寿穷通的道理,然后效法圣贤,圣贤人教我们『修身以俟之』,这就是无论境界的逆顺,像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说的这个道理,不管在什么境界里头,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修身是第一。所谓俟是等待机缘,一丝毫不加勉强,俗话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这才是等待机缘的意思。要说修,当然我们身有过失、有恶业,这才用得上修,修就是修治的意思,修理、对治,把我们的过失、把我们的恶业要断得干干净净,这就叫修。修要着重在心地法门上,心清净境界才清净,如果单单只是事上修,而不从心地上修,给诸位说,永远不得清净,唯有从心地上修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所以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就不要参禅。有人就说,祖师这个话与我们佛法佛常讲的岂不是相矛盾?佛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祖师怎么说心平何劳持戒?殊不知,心平就是戒,行直就是禅,祖师的说法纯粹是心地功夫。

  在此地云谷禅师也是教我们要断绝过恶,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要晓得自己的毛病。万一我们自己还找不到,我们反省、检点、省察都找不到自己的毛病,这怎么办?那你就不妨拿《感应篇》一句一句的去对照。我们这一次流通《感应篇》,赠送给大家,用意就是在此,你把《感应篇》打开一句一句念,我有没有这个毛病?用这个方法来找。如果要有,赶快就改过来。本来我们想大专讲座我还有一次专题讲演,原来我想将《感应篇》这个序文讲一次,现在看时间来不及了,因为我们这个题只讲了一半,还有一半在下一次就讲圆满了,这一个学期就过去了。等我们《了凡四训》讲完了,我们接着讲《感应篇》,再说。讲序的目的是提起同修们读《感应篇》,照《感应篇》修学的注意力,希望大家都能够发这个心,古人的序文说得很好。这部书在世间法里面讲是第一善书,我们能够手上拿到一本,你要晓得,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才有这个福分看到这本书。我们台北市一百多万同胞,诸位想想,有几个人看到过《感应篇》?不要说看到,有几个人能听到有《感应篇》?真是闻名都不容易,何况看到这本书,何况你自己手上今天得到这本书!得到了而不能够读诵,不能够依教奉行,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因为我们手头有这本书,就有机会改过修善;换句话说,改造命运的机缘你遇到了。

  同修们要记住,说到这桩事情,有不少人疑惑,疑惑因果报应之事理,不相信。《了凡四训》给我们说得这样的明白,如果我们一生要不是前生的业力,这一生所谓是一饮一啄,与前一生没有关系、没有关联,给诸位说,决定不可能。为什么?我们打无始劫到现在,在时间上讲,算不清,真是恒沙劫又恒沙劫,因缘果报的牵连复杂到千头万绪、无量无边。所以一饮一啄、一颦一笑皆不偶然。了凡先生了不起,他了不起在哪里?他相信,因为他相信,所以他恳切。不过他只相信了这个事实,相信了这个浅近的理论,对于如来的大法他未闻、未悟,果然要闻如来正法,深信不疑,他岂不是一生便证无上菩提,不只改造命运。

  这也是我们以这个例子来类推,可见得我们要相信,我们一生的遭遇是前生注定,不要过分的希求,不要打妄想。命里面有富贵,想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没有富贵,想求也求不来,世间哪有便宜事情占!你真正懂得这个理,你才晓得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没有吃亏的,没有占便宜的。你要说有吃亏占便宜的,这因果定律推翻了,讲不通。你今生占了便宜,你来生要还给人家,还的时候还得要加倍,苦不堪言;人家占你的便宜,他要还给你,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这个心多安。表面上看到,我们做人,这个人是老好人,处处吃亏,实在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人家来占我的便宜,不是我前生占他的,就是他来生欠我。前生我欠他的,好,我还债还清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欢欢喜喜;前生没有欠他的,他欠我的,我心里也欢欢喜喜,为什么?我放出去有利息,到来生有大利息、厚利息得到,他怎么不欢喜?所以才真正能做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袁了凡居士他懂得这个,所以在未遇云谷大师之前,他确实做到了「于世无求,于人无争」。为什么不求不争?他晓得命里注定的,不求是这样,求还是这样;争是这样,不争也是这样,那又何必去争?何必去求?何必打这些妄想?他的心就定了,这种功夫就不简单。此地记载说,他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里面面对面坐了三天三夜,心里不起一个妄念。我们想想我们能做到吗?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就是我们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我们还要争、还要求。尤其现在竞争的时代,好像不竞争就不能生存。这个竞争的学说,给诸位说,这是魔的学说,魔王的学说,不是佛菩萨的学说、不是圣人的学说,圣人教给我们忍让,哪里会竞争?佛菩萨教给我们忍辱,比忍让还要彻底、还要究竟,有什么好争的!不争我们不能活了?不能活了,好!这个世界不能活,他方世界能活。到了你不争的时候,地球上不能住,那就是地球这个环境太恶劣了,你为什么不换个好环境去住?你还要恋恋不舍这个苦地,岂不叫颠倒吗?

  所以真学佛的人不要跟人争,别人要争我们就让,人家进我们就退,人家争我们就让,给诸位说决定有好处。眼前的好处,心地平安、清净,心多么清净、多么自在。争就是烦恼。所以你要想行菩萨道,你能够退、你能够让,你就是真实的菩萨,自度度他。自己心地清净了,自度;你让给别人,别人一争,他就满意了,我得到了,你看那个人无能,他都让我了,他也自满了,他自满他烦恼就减少了,你也没有烦恼,他的烦恼也减轻了,岂不叫自行度他吗?这就叫菩萨道。也许诸位一听,这个菩萨道不能学,菩萨都是些傻瓜。你要不傻就不能当菩萨了。菩萨是那些人看到傻,佛菩萨看起来是大智慧,哪有傻的?傻人肯这么干吗?傻人才不干,傻人就是要拼到底,要争到底,那才叫大傻瓜。诸位有福报,今天我们得到世间第一善书,希望大家照这个书里面去检点自己的过恶,然后用圣贤的教诫来对治,这就叫修行。这是说的修。

  下面讲俟,俟是等待,等待绝不是存着心希求果报快快到来,不是,这个俟实在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回向发愿的意思相当,回向发愿等待时节因缘成熟。所以这里面一丝毫觊觎之念都没有,觊觎是希望的意思,小注上有。『一毫将迎』,小注也有,「逐物曰将,豫计曰迎」。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每天想东想西就是将的意思,就是在那里计划,想着将来要如何如何,这就是迎。换句话说,现在妄想、未来妄想,这叫打妄想,这些念头皆『当斩绝之矣』,把这些妄念统统给断绝,你的心地才清净,这叫俟。可见得俟并不是成天在打妄想,你看我今天念佛念了一万声,阿弥陀佛很欢喜,这就错了。只管念去,不要想着后果,不要想着果报,一直念去就对了,时节因缘成熟了,自自然然成就。成就的时候也没有欢喜心,为什么没有欢喜心?因地圆满,果地当然现前,这自自然然的。云谷大师说这才是真实的学问,这是实学。你看真实的学问是从心地里做,绝不是在外表上做、在口头上做。底下几句话就很重要了。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是云谷大师以佛法加持他。诸位要记住,我们讲序分的时候给大家讲得很清楚,佛法的三大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云谷禅师前面教给他这些东西都是在断恶修善上,意不清净,教他持准提咒,这就是做意地的功夫,意要清净,这样虽然不是明显的教他学佛,暗地之中就是教他学佛,而且是道地道地的学佛。佛法与世间法就是在心地清净不清净,心地不清净就是世间法,心地清净就是佛法。这是教给他用准提咒这个方法来净心,所以第一句话告诉他,因为了凡对于自己身口的过失他都知道,前面他都说出来,心里面的念头过失他也说出来,可是他没有说到一句,就是『未能无心』,这句话袁了凡前头没有说过,而是云谷禅师给他点破的,你还没程度。禅家常说,「我本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那个参禅的功夫到了家,在一切法里面无心了,无的什么心?无分别心、无执着心,一切法里他不分别、不执着,既不分别、不执着,一切法都扰乱不了他。我们读《华严》,《四十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显示的这个样子。五十三参那是人间各行各业、林林总总、形形色色都没有离开,都没有把它摆脱掉,可人家心地清净,入而不染,这是菩萨法。

  我们从此地也能看出云谷禅师的用心。在我们来说,好像劝一个人改过修善,这就很了不起了,我们不会想到还要怎样对治他的妄想心,没想到这一重。菩萨手眼跟我们不一样,念念不忘这关键的所在,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清净心。我们念佛念了许多年,还没有得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得不到一心不乱?我们不要讲经论,就拿《了凡四训》从头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也应当明白了,也应当要开悟了。第一点,我们得不到一心,就是我们的过恶没有对治,善业没有去修。换句话说,诸恶莫作,我们是诸恶常作;众善奉行,我们是众善不行,怎么能得一心?这就是障碍,障碍我们一心的,障碍我们修道的。再加上念佛执持名号,我们也不得其法,我们念这个佛号,有几个人念佛号是求一心不乱?念佛,我求往生极乐世界,那是美其名求往生极乐世界,真叫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害怕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想往生极乐世界,我带你走,你还舍不得,你还不肯去,你这岂不是口是而心非?嘴巴里说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决定不愿意,你怎么能得一心不乱?这是我们从《了凡四训》里面看到的。

  如果我们真正要想得一心不乱,与西方净土感应道交,一定要从断恶修善上下手,再加上二六时中执持名号,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最要紧的是『不令间断』。我们佛号有没有间断?口里面断没有关系,心里头不能断,口念累了可以休息,心里头不要叫它断。为什么不能断?因为一断,妄想就起来了;不断,这个妄想掺不进去,一断就有妄想,所以不能断。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念佛?给诸位说,等觉菩萨还念佛,还是不能间断,何况我们初学的人?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你看《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继就是念佛一个接一个,「不令间断」。功夫要断了,心里头就要生惭愧心,我烦恼太重、业障太重,怎么念念念不知不觉就忘了,就失念?为什么又起妄想又起杂念了?这才叫功夫,这才是真佛弟子,不像这样做就没有成就可言。

  不但我们清醒的时候要不断,功夫熟了,晚上睡觉作梦还念佛,它也不断。到了几时你梦中念佛都不断了,给诸位说,你往生是决定可靠了,这就是平常讲的带业往生。因为梦中可以做得了主宰,病中就能做得了主宰;病中能做得了主宰,生死关头就做得了主宰,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你要想做到这一层,生死自在;生死都自在了,现前身心哪有不自在的道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关键就在放得下,你肯不肯放下?能不能放下万缘,从此以后再不打妄想、不起妄念?我们还把话说简单一点,简单扼要,大家好懂、好记,从今以后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做到了,整个世界给你你也不要了,堆满了黄金美钞给你你也不要了,真的无求、无争了,你的心是清净的。你要看到黄金美钞心就动了,完了,那是什么东西?那是魔来了,黄金美钞是魔,本来你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成佛作祖,它来一诱惑你,你心就乱了,被它牵跑了,又走到阿鼻地狱去了,这一下又不知道到哪一劫才能翻身,到哪一劫你才再能闻经、才能闻法。所以五欲六尘,佛给我们讲是地狱五条根,你舍弃这些就是把地狱的根斩断了,我们愿不愿意这么做?

  这个地方云谷禅师给了凡居士点破了,教他持准提咒,无记无数,因为记数是用的分别心、是用的执着心,所以叫他不要记、不要数,一个原则,不令间断。诸位如果念佛,或者念观音菩萨,照着这样念。但是有些同修们,你看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他们就是教我们要记数,早晚功课要记数,决定不可少,云谷禅师教人不要记数,那到底记数好还是不记数好?实在讲,祖师所说的都有道理,记数是防止你懈怠,譬如早晨你规定我的早课要念三千声佛号,掐着念珠来念,每一天都是这个办法。如果不记数他就偷懒,念到三百声,行了,不记数就无所谓了,容易懈怠,记数能够控制住,叫你不懈怠。所以初学的人还是记数得受用,不记数很难得受用。如果一上来你就不记数,能够二六时中而不间断,你的善根、你的福德就比别人高出太多了,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这是大善根、大福德之人。

  云谷禅师要是对我们讲,一定是教我们要记数,你开始学念佛,每天早晨念几千声、念三百声,叫你用念珠记数,教袁了凡就不要记数了,那么想想看,我们的善根福德比不上袁了凡。说实在话,真比不上!不要讲别的,人家那个心里头安分守己,无求无争,我们就比不上。我们美其名为学佛,天天还在读诵大乘经典,争不争?求不求?希求之心从来没放下过,跟人家竞争的念头也是与日俱增,哪里能比得上袁了凡?所以我们念佛要记数。几时到袁了凡这个程度了,你可以学他不要记数,为什么?人家确确实实可以做到不令间断,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们做不到,所以这是相当功夫。

  我们从记数念佛念到心地清净,给诸位说,快的也得要十年,十年念到身心清净,这就是功夫,上乘的功夫,很了不起,二十年、三十年得到都不算晚,你想想看,不容易!大家还是从记数开始,克定功课,有正课、有散课。正课就是早晚课,我定多少数我就要念多少,散课是不在早晚课之内的,想起来就念,有的时候会忘掉的,这个我们称之为散课。到他这个地步无所谓正散了,正散一如了。到什么时候这个念才灵验?这里说了,『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这就是常说的,以念佛来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话怎么说法?念而无念,念是真念,心也在念,口也在念,怎么说无念?心里根本不动。换句话说,这个无念是从真性里面流出来的念佛法门,决定不落在心意识里面,这才是念而无念,无念就是说心意识里头无念。

  最近我们讲《金刚经》、讲《楞严经》、讲《华严经》,都发明这个道理,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哪有念?没有念。虽没有念,自己菩提涅盘还没有圆满,还是要念。这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心正念,随顺思惟」,这个念就是随顺思惟,随顺思惟是建立在一心正念里面的,所以称之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此可知,那些大菩萨们他们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到晚南无阿弥陀佛,他们念的跟我们念的不一样,人家念是离心意识念,我们念是用心意识念,是没有离心意识念;人家念是三轮体空而念,我们念是一样也不空,所以不相同。由此可知,外表上模仿,怎样模仿也不像,看到等觉菩萨在那里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跟着念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念得相应,我们念得不相应,总得要懂这个道理。

  念到『念头不动,则灵验矣』,这个灵验就是感应道交。几时念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这是念头不动。这四个字要解释解释,怕诸位发生误会。念头不动,没有念头了,没有念头就是白痴了,何必要念到念头不动?这个太麻烦了,现在找个医生打一针就白痴了,就念头不动了。这念头不动不是这个讲法。白痴,给诸位说,不但没有作用,而且无体,无体无用。念佛念到功夫成就了,一心不乱,就是念头不动,是有体有用,体是心地清净,作用是万德万能,怎么会一样?不一样!所以到了一心不乱的时候,念头不动是身心自在,清净心里面般若智慧透出来,相好光明也显示出来了,万德万能,无所不能,无所不会,无所不通,世间第一等聪明人。念头不动是这样的情形,不是无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是一切知。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值得我们修学。所谓灵验,体证得了,大用自在,灵验就是大用现前的意思。云谷禅师开导他,这几句话实在是太重要了,大家要晓得,这才叫真实的学问,真学问、真本事。这个文字到此地,这是了凡先生将遇到云谷禅师这一段的因缘叙说完了,下面是他自己的事情。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袁了凡先生他本来叫『学海』,他的名字是一个字叫黄,后头有他的传记,叫袁黄。在古人,诸位要记住,这个名是不能够随便称呼的,如果称呼人家名,再要连着姓来叫人家名字,那是骂人、那是侮辱人。现在礼改变了,现在见了面都是连姓带名来叫你,你也不会觉得奇怪。在从前不行,换句话说,在我们民国初年都不行。叫名字是你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家看到你叫你名,成年以后不能再叫你名,成年要尊重你,那叫什么?叫你的字号,你要起一个号。号从哪里来的?号大概都是你的平辈赠送给你,你成年的时候,譬如男子古礼二十岁成年,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了,童子不戴帽子,不戴帽子你就可以称他名,他戴上帽子就不能叫名了,就要称他的号。称名只有两种人可以称,第一个是你的父母,一生可以称你名,第二个是你老师,一生可以称你名。除了父母与老师,别的人称你名就是很不礼貌。纵然在帝王时代,帝王对于臣子都不称名的,都是称别号。你在家里面,你成年之后,你的祖父母叫你别号,不会叫你名字,你的伯父、叔父、你的长辈也叫你别号,不叫你名,叫你名字只有你的父亲跟母亲,再加上你的老师,一生当中有权利称名的就这三种人,男子是二十岁,女子是十六岁,这是我们中国古礼。

  名不能改,为什么?名是父母给你起的,你要改了名这大不孝,父母给你起这个名,他有他的一番用意在,他有他的希望在。号可以改,号怎么?号是平辈赠送的,是别人赠送的,所以可以改。他这个时候把他这个号改了,改做了凡,他原来的号叫学海。了凡先生当年是个才子,博通经纶,你看这个号是学海,确实是一个才子之号。他亲近云谷禅师之后,得到禅师这一番开示,他觉悟了,所以改号改叫了凡,从此以后不再用学海了。为什么用了凡?了凡这个号是他自己起的,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期望。他在栖霞寺,在南京栖霞山,从云谷大师这里悟到了立命之学,从今以后就不再希望当个凡夫;换句话说,凡夫我从今以后要了了,把他了断了,了断了就要当圣人了。所以从这个号之建立,你就晓得他的志愿之所在。所以他说他不愿意再落到凡夫的窠臼。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可见得一个人念头一转,境界就变了。过去因为从来没有想到了凡入圣,没有这个意思,因此这个日子一天一天过下去也就不知不觉了,混混沌沌就这么过去了。现在一有意思要想修道,要想超凡入圣,换句话说,一天到晚有事做了,做什么事?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我有这个事情干了。诸位要晓得,断恶修善,自净其意,这是成佛作祖的大事,你要天天干这个你就是干成佛之道。那个成佛之道绝不是我们嘴皮上讲一讲就成佛之道,要彻底去干的。他这一变就觉得与平常不一样,与平常大不相同,古人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就有这种警惕之心。这种警惕之心在佛法上说就是觉心,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是觉悟之心,好现象。小注里头也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内存畏敬之心曰惕,外对严肃之威曰厉」,内外都有一番庄严的气概,你看这个境界就不相同了,他就起了变化。说『在暗室屋漏之中』,暗室屋漏就是没有人的场合,人所见不到的处所,自己还是很谨慎,还是不敢放逸。为什么?人看不见有鬼神看见,『常恐得罪天地鬼神』,小心谨慎到这样的程度。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在功夫里面单提一个,提一个什么?忍辱的功夫,别人瞋恨你、毁谤你,你怎么样?不与人争,能够容忍。这是在一切修行法门里面,忍辱最重要,不能够忍辱,一切的善、一切的功德都不能够累积。我们要积功累德,凭什么积功累德?凭忍辱。佛祖在经论当中给我们说得很多,所谓「火烧功德林」,火是指什么?瞋恨之火。修功德不容易,积功累德好难,积到一个阶段了,你一次不能够忍受,一发脾气,统统烧光了,没有了,从发了脾气之后再修才算数,发了脾气以前的那个都没有了,烧光了。可见得你要想积功累德,你就要修忍辱。

  再给诸位说,那些来找麻烦,来瞋恨你的、来毁谤你的,那些是什么人?那些要不是佛菩萨就是魔,不是别人。如果你不能忍,那就是魔来找你;你能忍,那就是佛菩萨。所以是佛是魔也不在外面,是在你内心,你内心要能忍,那个侮辱毁谤你的人就是佛。为什么?他来考试,看你忍辱功夫够不够。一考不错,你功夫到家了,及格,通过了。这个考试他常常来考,三天来考一下,二天来考一下,常常来考你,有的时候小考,有的时候大考,看你能不能通过?你要是不能忍,就是魔来找麻烦,为什么?魔看到你积功累德他嫉妒,所以就劝你,放火,赶快烧,把你那些烧掉,你也很听话,你叫我烧我就烧,你看你多听话,魔来劝你烧,那真叫愚痴。

  了凡先生懂得这个道理,他能忍,所以不管人家以什么无理的态度对待他,无根的谣言来毁谤、侮辱他,他都能够安然容忍,若无其事。也不必辩白,愈辩是愈糟糕,不辩自然就过去了。别人骂你,你不要跟他对骂,你跟他笑嘻嘻的点头,他骂几声就累了。如果你跟他对骂,愈骂愈起劲,骂上几个钟点,他还感觉得很得意。如果他尽管他骂,你不作声,你只管在那点头,他骂上半个钟点自己也没趣了,他只好不骂了。容忍好,旁边人看到,某人真有修养,还来赞叹你几句。如果有人打你,你不要还手,还手就对打了。不还手,他打几下,如果旁边有很多人看到,他打了几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