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净公上人地藏经玄义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讲修福,修福如果没有愿,他没有方向、他没有目标,这个福,换句话说,得不到一个结果;也就是说无论他做得多么好、做得多么多,他没有成绩表现。世出世法都不例外,世间法叫立志,人要没有志,他这一生勤奋努力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当然在这一生当中就无所建树,建功立业他就做不到。佛法里面亦复如是,所以底下又说:
  【净世界愿,亦复如是。】
  佛法的弘愿跟世间人确实不一样。世间人「痴迷」,这两个字当然不好听,谁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是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是痴迷。为什么世尊说我们痴迷?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不了解,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谁知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确实不晓得,这就是痴迷。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不能接受,我们不能承认,这怎么不是痴迷?佛讲的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听了这一句话,立即的反应是说你胡说八道,你头脑有问题!人家说的真话,我们说他头脑有问题,说他胡说八道。我们迷失了自己,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以为这是正确的。到底是我们错了,还是佛错?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可以证实、可以证明,所以佛教导我们「信解行证」,最后的目的,佛要我们自己亲自证实虚空法界是自己。你能够证实,佛法里头就称你作菩萨、称你作佛;换句话说,佛菩萨就是真正证实虚空法界是自己的人。你还没有证实,你还不能够肯定,你就是凡夫,凡夫跟佛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
  证实之后,你的愿要跟痴迷时候的愿不一样。痴迷的时候,我们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身家得乐,我自身、我的家庭得幸福、得和乐。那个志向大一点,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族群、我们的国家得安乐。更大的,所谓世间英雄豪杰,能够谋求这个世界,我们现在讲这个世界就讲地球,地球上人类的安定繁荣、和睦安乐,这是世间人,心量还是小。觉悟的人,他有净世界愿;这个世界是一切诸佛的世界,就不只我们这个地球,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我们学佛的人,无论你修学是哪个法门、哪个宗派,我们的回向总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个佛是一切诸佛,不是指某一尊佛、某一个佛的刹土,是庄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这个心量多大!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天天念这八句偈,念得口熟,八句偈里面真正意义、境界,我们疏忽了;我们只是念念,念得没错,心量还是狭小,起心动念还是为自己的身家。所以我们在佛法的修学,不但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说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都不相应。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我们的心愿太小,没有净世界愿,念的是一回事情,可是心里想的又是一回事情,心口不相应。
  我们看看地藏菩萨怎样教我们?佛在经上讲,四教菩萨;四教都是从天台说,作《注科》这一位青莲法师,他也是学天台,所以他对于本经的解释,是以天台家的教义为主。
  【四教菩萨,各有通别二愿。】
  通愿就是一般常讲的「四弘誓愿」,别愿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菩萨的心是平等、是清净,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说法要契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也要契机,才能收到效果。众生的根性差别很大,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三类:上、中、下三等。下等的眼光短浅,只顾到这一生的安乐,没有想到来生。甚至于许许多多的世人不相信有来生,你跟他说来生,他说这是虚妄的,他不承认这个事是事实;这样根性的人,在这个世间占的数量不少。对于这等人,我们帮助他现前的安乐,他愿意接受,他欢喜学习。中等人他知道有来生,知道有来世,知道有天堂、有地狱,他希望这一生能得乐,更希望来生能得乐。这个眼光比前面一等人就远大得多,我们要教他如何得今世乐,如何得后世的安乐,他欢喜接受。
  上根的人眼光远大,他闻佛说法能够信解,他希望得到像如来果地上的涅槃之乐。遇到这样根性的人,我们当然要帮助他,这是佛法里头常讲根熟的众生,是要帮助他得涅槃乐。菩萨发心,决定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得究竟涅槃之乐。虽然他眼前不能接受,要很有耐心的去诱导他、开导他,使他渐渐的能够觉悟到、能够体会到;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帮助他提升,这是大慈大悲。如果只是帮助他,他的愿望在哪里,他愿得人天乐,只帮助他人天乐,这没有慈悲心。帮助他,还要帮助他提升,在佛法里面讲以善巧方便拉他一把,这是菩萨的本愿。这段文末后说菩萨:
  【行相多门。】
  “行相”两个字,含义很深、很广。「行」是菩萨所示现的身分,这个诸位都很明了。经上常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种种不同的身分,这是行相。化导众生的方式也是属于行相,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方法,非常活泼、非常生动,你才能够适应这个世间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你有智慧、你有方法。方法的总纲领,不外乎三学、六度,诸位要知道,三学、六度是总原则、总纲领,要很活泼的去运用,就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你要真正懂得佛所说的义趣,《般若经》上教给我们「深解义趣」。
  譬如戒律,我们一般人听经的机会多,对于经论比较上容易懂一点,戒律这一方面的常识就非常缺乏,很少人讲。我们总把戒律看作一成不变,呆呆板板的条文,很难去遵守,殊不知道戒律是活泼的,戒律的精神你要懂得。大家都知道,佛家所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也是我们佛法总纲领。说尽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原则,离不开这四句。这四句前面两句就是戒律,第三句就是定慧,三学在其中。戒律的总原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这标准总要懂得。我们学佛的人明白,凡是对自己有利益这是恶,凡是对众生有利益那是善。佛为什么给我们这么说?世间六道凡夫,哪一个不为自己?佛为什么说为自己是恶,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真正的道理。众生为什么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我执的根太深,念念还为我的利益,你想想看这增长我执,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佛说这是恶。佛教我们破我执,破我执你才能脱离六道,念念还在增长我执,你哪一天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说这句话真理。
  佛教给我们,我们的观念、心理要变过来,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善,大善、真善。前面跟诸位说过,一切众生是自己;前面跟你讲过法身,什么叫法身?一切众生是法身,一切众生是法性。所以佛教给我们把想法看法变一变,我们能够为一切众生就是为自己的法身慧命,这个对了。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在里面,自己不能包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个整体,完美的整体,完美整体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诸佛如来证得清净法身,什么是清净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那叫清净法身。谁有这个认知?谁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能肯定这个事实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陀,称他作菩萨、法身大士。不肯承认,不知道这个事实,凡夫。所以佛的善恶标准,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为自己,就「诸恶莫作」;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的利益,是「众善奉行」。
  戒律里面的条文,有些是不能变更,有些是因时、因地要修订。不能变更的,这叫根本戒,为什么?超越时空。佛法根本戒五条,我们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对在家同修讲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超越时空,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这五条戒适用,三千年后今天还适用,这没有修改,所以叫根本戒。除了根本戒之外,都会随着时间空间、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不同,必须要修订。这就说到佛法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古老从印度把戒律传到中国来,唐朝时候做了明显大幅度的修订,依照现代化、本土化的原则,这就是诸位熟知的《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就是戒律的唐朝化,适合于唐代中国人所遵守,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百丈清规》的制作,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年,这一千三百年当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方式,起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于现代人的生活,我们要懂得。现在人应该如何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原则,他们那个时候用什么样方式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今天又要用什么样方式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我们要用智慧去考虑,决定不能说一成不变。一成不变;换句话说,叫现代人去作唐朝时候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现在在外国弘法,要叫外国人作中国人,去作中国古人,决定行不通。所以佛法今天不能普及,不能够利益广大众生,我们不懂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想,两千年前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他们懂得,在印度出家人三衣一钵,还是托钵的生活,到达中国之后接受供养,不再托钵,跟中国人的生活融成一片,也穿中国人的衣服,不穿印度人的衣服,印度高僧到中国也穿中国的海青。这就是他们高明之处,我们中国一般人讲,印度法师被我们同化,过我们的生活,穿我们的衣服,居住我们的宫殿房舍,这就是通权达变,落实在本土化、现代化,所以佛法才能受当时人那么热烈的欢迎。如果这些高僧大德坚持印度的生活方式,盖个道场盖印度式的,还过印度那种生活方式,我们中国人不会接受,佛法在中国就不能够弘传。记住佛在经上常讲,佛无有定法可说,佛给我们讲的原理原则,除原理原则之外,佛没有定法,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戒学。掌握到戒学的原理原则,一定要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戒律、戒学就圆满了。诸恶莫作,我们一般讲小乘戒,对自己;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对众生。
  我在讲经的时候跟诸位说,讲到佛的福报,福慧二足尊,我们皈依佛二足尊,福慧二足尊。什么是真正的福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的福报就圆满了。一生当中从来没有一个恶念对待众生,没有一个恶的行为对待众生,你的福报就大了,真正的福报。能够舍己为人。诸佛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是为度一切众生而示现的,我们经上常常读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如果是个聪明人,听到这一句话,佛菩萨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发佛菩萨同样的心愿,我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来的,而活在这个世间。你马上就转变了,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凡夫跟佛就是一念之差。你这一念转过来,你就是乘愿再来,我们现前这个身是乘愿再来身。以前没有闻佛法不知道,我们到这个世间来这个身是业报身,可是闻了佛法之后,我们能够把业报身转变成愿受身,为什么不肯做一个转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念念着希求消业障、免灾难。业障、灾难从哪里来?业力变现的。转业力为愿力,业障就消了,业障就没有,灾难也没有了。转变就在一念之间,你这个念头能不能转得过来?给诸位说,真正转过来,不但福得到,慧也现前,你智慧就开了。佛在《华严》上讲得那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自性里面智慧德相都是圆满的;佛的智慧德相不比我们多一分,我们智慧德相不比佛少一分,平等法。佛的智慧德相现前,我们的智慧德相现在被埋在烦恼之中。烦恼习气把我们的智慧德相遮盖了,佛法里面称为五盖,这五种把我们的性德盖覆住;我们把这个盖覆除掉,你的智慧德相就现前。怎么除法?就是观念一转变过来,就除掉了。从今而后,再不为自己身家利益着想,自己什么事都没有,一切都放下,自己来说没事了。放下之后,我们要提起,提起什么?提起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对一切众生只有这桩事情。种种方便、种种手段,方便、手段是无量无边,但是目的是一个、方向是一个,帮助他开悟,帮助他离开痴迷,他也能够离苦得乐。
  所以三学、六度,虽然说了九条,九条是一桩事情。三学展开来就是六度,六度归纳就是三学,如何把这个原理原则落实在生活上,这是学问,这是功夫,我们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佛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我们在这部经上向地藏菩萨学习,学习地藏菩萨,你自己本身就是地藏菩萨。大乘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同修都知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法门契入了,一切法门都通达,这才称为法身大士。法身是圆满的,是没有障碍的,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为什么共同一法身?因为虚空法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所以只要你明心见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了。你还没有通达,那就是你还没有见到法身,我们今天在大乘经教里听说而已,不是自己的境界,我们听说有这桩事情。聪明人听说之后,就要想方法去落实,这是聪明人,佛家讲上上根人。落实的方法就是改变观念、改变思想,真正承认过去我们的思想观念错误了,我们向佛学习;佛是个先知先觉的人,佛是我们的好榜样。诸位看到十二面第二行,这个纲领就说出来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说出来了。这段注解说得很明白,诸位自己看看就能够知道。这里面说,佛法大海,大海是比喻,无尽的深广,这四句包括尽了。末后“是诸佛教”,这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所修的就这三句,他们教化众生的还是这三句;换句话说,离开这三句,就不是佛的教诲。“自净其意”,这是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慧在哪里?慧在定中;定在哪里?定在慧中。定、慧在事相当中就是戒学,定、慧如何表现在我们身上,表现在我们生活当中,那就叫戒学,所以三学是一体。
  在这一段文里面,他引用《涅槃经》里面的「五行」,五类的生活行为。菩萨表演得很多,佛在《涅槃经》里面,把菩萨行归纳成五类。在第十二面第六行,末后一句:
  【涅槃明五行。】
  第一个是:
  【圣行,谓戒定慧,为自行因。】
  这个第一是根本,决定不能离开,离开戒定慧你是凡夫,你就不是圣人。我们不要论凡圣,论凡圣大家不太容易了解,我们讲觉迷,诸位好懂。离开戒定慧痴迷,迷了,不离戒定慧,这个人觉悟了,觉才叫圣。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时、一切处决定与戒定慧相应。定里面清净心、平等心,我们今天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是定慧;慈悲是戒学。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流露出来,大慈大悲;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这叫大慈大悲。这是“自行因”,也就是说超凡入圣之因,转凡成圣之因,我们这个大转变,从这里转变。这五种行这一条是根本,后面这四种是示现。第二:
  【梵行。】
  “梵”是清净心。
  【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
  具足“慈悲喜舍”。「舍」是放下,彻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得欢喜心,法喜充满,你真正能够喜爱一切众生。这种喜爱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在三善道行善修善,你喜欢他,他作恶堕落在地狱、饿鬼,你还是喜欢他,并没有丝毫的分别心。为什么?同一个法性。十法界众生同一个法性,法性是清净无染,法性是圆满具足的,所以生佛平等,法喜从这儿生的。一个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些道理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个人就是菩萨,他的念头转变过来,他的行为也转变过来。“慈”是与乐,“悲”是拔苦,看到一切在受苦难的众生,他有怜悯心,念念希望帮助他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帮助?用教学;诸位要晓得,只有教学是最好的手段。一切诸佛在教化众生,这是一个教育的工作,佛菩萨是一切世间一个义务教学的工作者,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众生对佛菩萨的恭敬,那是出于他们感恩之心,佛菩萨决定没有一念,希求众生对他恭敬供养,没有这个念头,如果还有这个念头,那他也是凡人,他也在迷痴,他并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不可能有一念,他永远保持在无念的状态之下,无念才是正念,无念才是正觉,有念就是痴迷。所以第二个叫梵行。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起,佛法常说「佛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把这两句话的深义说出来了。慈悲是无条件的、无边际深广的爱心,这个爱心是包括了虚空法界,这是真正的大爱,我们要好好的培养,要有这个心量。在现在说超越一切族群、超越一切宗教,包括无量无边的族群,现在所谓是各种不同的多元文化,它是一个整体,佛家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不是夸大,这两句话是我们自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是这个样子,一切众生的心性也是这个样子,这叫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本来是这样的。第三:
  【天行。】
  “天行”,「天」讲的是天理,自然的法则,天然之理,我们今天一般人常讲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世间人所赞叹的。到底什么是天理?天理这两个字怎么个讲法?天然之理,天然的法则,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一般大众所说的「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就是天理,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现代人自作聪明,违背了自然生态,所以把地球污染,现在地球上所谓生态失去平衡,这样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就是失去了生态的平衡。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能保持跟自然生态相应。
  中国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导一切众生的宗旨目标,跟现在教育不相同。从前教育的宗旨三桩大事:第一是教导我们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讲自然生态,自然的法则,这不是圣人他的理念、他的主张要我们遵守,那就错了。说实在话,圣贤人没有自己的主张,给诸位说,没有自己的理念,他所说的是自然法则,顺乎自然,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意思。佛没有,所以佛说「佛无有法可说」,这个话是真话。孔老夫子也没有,孔老夫子一生教学「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没有创意,佛没有创作、也没有创意,所说的是事实真相,摆在眼前的。大家所见、大家所闻,不过你所见、所闻,你没有看出来,我们看错了、听错了。佛看出来、佛听出来,为我们说出而已。这就是属于天行。
  儒、佛都说「父慈子孝」,父慈子孝我们中国人讲天性,这就是属于天行。所以教给我们,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跟我们讲五伦十义,五伦十义是天行,是自然的法则,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今天讲自然的生态。不是哪个人的发明,不是哪个人的主张,你要认为这是孔老夫子的主张、孔老夫子的理念,你完全误会孔老夫子,你根本就不认识孔老夫子。佛教导我们,「净业三福」大家所熟知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的本性;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人都有良心。我记得王阳明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王阳明出去遇到一帮土匪,土匪抢劫,以后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阳明,大家对他也很尊重,就问他:王先生,你说人有良知良能,我们做土匪的人没有良心,你能不能证明我们也有良心,我就放你走。王阳明说:只要你听我的话;行!听你话。王阳明在大庭广众之下,「你把衣服脱掉」,脱掉了;里面还有小衣,「再脱掉」;又脱掉,脱得光光的。「裤子脱掉」,最后脱到一件,这不能脱,「这就是良知良能」。土匪一听,没错,把他放走了。你到最后觉得我不行的时候,良知良能不就出来了吗?现在不行,现在要脱他真脱光了,没有法子。所以良知良能就是天性,他还是有羞恶之心,这叫天行,这叫天理。我们这个地方要讲:
  【初地已上,证第一义天。】
  这个讲人家不懂,愈讲愈复杂,不好懂!底下这一句四个字,我们用这个:
  【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掌握这一句,我们从这一句里深深的去体会。所以五伦十义,佛法里面讲三福、三种净业,这是自然生态,这叫合理。这是古德教学宗旨里头第一个,第一桩事情。
  第二桩事情,教给我们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现在世界各个地方政府,都提倡要保护自然环境,现在讲「环保」。环保这个名词最近这些年才听说,从前没听说过。大家重视环保,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有专门从事于环保的这些单位;像县市有环保局,专门来从事这个工作。我们要爱护我们居住的环境,这些山川树木花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你要懂得怎样去照顾它、爱护它,它也给你回报。你不要认为这些植物、矿物无知,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中国谚语里头有所谓「人杰地灵」,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人中的豪杰,他生长的环境,那个地灵,才孕育出英雄豪杰。那个地怎么灵?为什么别的地就不灵,他那块地灵?这个不是佛法里所说的吗?「依报随着正报转」。大人物的厝宇你去看看,祖先总是有多少代积德修善,人能积德修善就感动山川土地,我们中国人讲风水,风水好。好风水从哪儿来的?从人积德修善而来的。人如果造恶多端,风水就被破坏。这说明人与大自然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如何让自然生态能平衡,自然生态能美好?要修善行;换句话说,断恶修善,这个地方自然环境慢慢就转变了。佛讲的话没错,我们细心去观察,细心去思惟、去体会,他讲的有道理。中国古代教学,从小就教小朋友爱护动物、爱护树木花草,以爱心对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才美。这是教育里头第二条。
  第三条是讲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个现在很多人讲这是迷信,不迷信。人道之外,确实有天道,现在有很多西洋宗教,相信有天,有天道,有天神、有鬼神。我们把人以外的有情众生分为这两大类:天神跟鬼神,像我们办外交一样,我们跟祂的关系要搞好,我们尊敬祂们,祂们爱护我们,我们关系和睦。如果这个关系搞不好,麻烦很大。古代帝王每年要祭祀山川鬼神,决定不要认为那是迷信,错了,一点都不迷信。为什么?鬼神跟我们同住在这个地区,所谓是人鬼杂居,我们同在这一个地区,同在这一块土地上。由于我们生活的空间维数不相同,我们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祂们可能生活在五度、六度空间,所以我们见不到祂,祂们见不到我们;有时候,我们时空突破的时候也能见到。什么时候时空突破?没有妄念的时候。诸位要晓得,时空的维次怎么造成的?妄想、分别、执着。偶尔之间,妄想、分别、执着真的舍掉,突然看到鬼神,就这么回事情;你念头一起来又复杂了,这境界马上就没有。所以诸位在中国大陆,遇到很多特异功能的人,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他们告诉你他们看到鬼神,你再问问他,他心清净;如果你心乱,心乱就见不到。所以这个能力有时候有,有时候失掉。为什么失掉?心里一乱就失掉。
  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地藏经》上有说,阿罗汉要代替一个众生,去调查他过世这些父母亲属,去给他调查他到底生在哪一道?他要入定。为什么入定?定里头突破境界,就这么个道理。定里面障碍没有了,也就是突破时空的维次,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能突破,所以他能够见到饿鬼道、见到地狱道、见到天道。随他定力的浅深,他突破的层次多少,定功浅的人突破一、两个界限,深的人突破更多的界限,就这么个道理。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尽虚空、遍法界他都能知道,那就是所有一切时空维次他全部突破;全部突破叫一真法界,他没有障碍了,他的心清净到极处,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人与天地鬼神关系我们要处好,大家都能够得到和平安乐,我们尊敬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也爱护我们众生,我们共存共荣,和睦相处。这是中国古老教育的宗旨重点,非常可惜现在人不讲求。我看到儿童读经班这些材料,我看了一看,现在不但儿童要念,老人也要念。老人要把古籍搬出来他不懂,他没有办法念,儿童这些教材,老人也可以念。现在这个教学认真要普及,不仅是教儿童,要教年轻人,要教成年人,要教老人,我们大家共同一起来学习,从这儿扎根。慢慢再提升,慢慢再恢复,这个世界还是有前途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佛法要想普及,要想发扬光大,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天行,顺乎自然生态,顺乎这个道理。
  【第四、婴儿行。第五、病行。】
  这两种是菩萨善巧方便的示现。“婴儿”,游戏人间,能够逗人取乐,不拘形式,善巧方便。底下注解说:
  【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这就是大乘经上平常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形式,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婴儿行」;我们一般讲是大开方便之门。婴儿行叫顺行。“病行”怎么行?逆行;逆行是反常方法来教导、来教化。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是愚痴,贪嗔痴,甘露火王示现的是嗔恚,贪嗔痴也能度众生。高度智慧的运用,我们今天讲正面的、负面的,正面、负面如果你有智慧很巧妙的运用,正面、负面都能利益众生。这里头都有菩萨,赌场里头有赌王菩萨,你们懂得吗?每一次赌他都必赢,人家就向他请教:你为什么会赢钱?布施,念阿弥陀佛;赌王菩萨。确确实实是如此,顺、逆都是菩萨道,你才晓得佛菩萨神通广大,道理在此地。他的心真清净,决定与圣行相应,他的心慈悲,帮助人回头、帮助人觉悟,所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那个手段高明,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到,什么人做得到?法身大士,他们在一切境界里真正不动心,可以这么作法。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不行!你要这个作法,不但度不了众生,被众生度跑掉了。特别是「病行」,病行是一身的毛病,跟众生一样,他是菩萨化身,他决定不是凡夫。
  这是佛在《涅槃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三恶道,他们种种表现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诸位要知道,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任何一行里面决定包含了其他的四行,这才叫菩萨行。《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道理贯一切法,所以才称之为菩萨行。我们这五种行,我们有一,不具足其他的四,所以那是凡夫行,那是造业。纵然是小果圣人,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圣行,不具足其他四行,佛呵斥他们「焦芽败种」,佛不赞叹他们。为什么?不能利益众生,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好不好?不能说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说他好,他洁身自爱;说他不好,他不能见性,也就是说他很侥幸脱离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他不能见性,他不能入一真法界,这他错误。我们凡夫里面,有很有智慧的人、很有才干的人,也能够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我们在历史上能看到。但是他不具足圣行跟梵行,他只能够得人天福报,不能超越六道。所以我们就晓得,佛菩萨示现这五种行统统具足,一个都不缺。婴儿行里面有圣行、有梵行,为什么?纵然是婴儿行、病行,顺逆境缘当中他所表现,他与戒定慧相应,他与自然的法则相应,在我们佛法讲他与自性性德相应。所以他婴儿行、病行都是菩萨行,不是凡夫行,我们凡夫看到他是凡夫,其实他是菩萨。我们读佛经,必须要了解这个深义。末后这里有三句话,你们看第十二面最后一行,这三句话在当中: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
  这三句话很重要。“解是行本”,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帮助大家破迷开悟。佛说得很好,我们这个世间大众的根性,绝大多数的人耳根最利,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化众生,都是以音声为佛事,为第一个手段。讲学、研究讨论,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道理。明了之后,要坚持这个道理,要巧妙的运用这个道理,多数人不能接受没有关系,一个人能接受也好。在中国佛家里头,古时候相传有很多是单传的,禅宗达摩传一个慧可,慧可往下传,传到第五代弘忍禅师,都是单传;惠能大师这才传了四十三个人。有一个人能够接受,能够认真的学习,这个法脉就不断。
  何况今天我们能够利用科技,纵然眼前一个传人都找不到,我们能把录像带、录音带留下去,后来必定会遇到传人。这个传人可能跟我们不同时代,或者同时代我们不同地区,我们没有见过面,他听到了,他觉悟了,他能做。现在传承的方式比过去方便多了,在从前真是要当面,不对面就没办法。不对面能够传授,实在讲都不是普通人,佛家讲上根利智,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像孟子,孟子做孔子的传人,孟子跟孔子没见过面,孔子已经过世,读孔子的书,学孔子,他学得很像,学成功。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后人尊称「至圣先师」,孟子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所以在中国作私淑弟子,就是想跟古人学,这人不在世跟他学,孟子是头一个人,开端;跟过去的人学习。在我们佛门,私淑弟子当中成就最著名的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那时莲池大师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现在我们看到《莲池大师全集》,精装这么厚的本子四册。蕅益大师专门学莲池大师,以莲池大师做老师,从他著作里头认真学习,做莲池大师的学生。他学得很像,学成功了。
  这是讲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找古人。所以我常常劝导大家,我们如果依《无量寿经》来学习,你就直捷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做阿弥陀佛的私淑弟子。《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你要能理解,真正明了,落实在生活当中,真正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弟子;阿弥陀佛就是不在,我们也说是阿弥陀佛的私淑弟子,阿弥陀佛会承认。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老老实实都做到;佛教给我们不许做的,我们决定不做。决定做、决定不做是活的,「解是行本」,你要彻底理解。佛教我们要做的,有时候可以不做,那是智慧,你要看人、看事、看时节因缘的变化,活的;佛说不能做的,有时候有开缘可以做。叫你做的你不做,叫你不做的你做,你都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契入佛法。所以佛在经上讲是个原则,但是真正实行可以有变通。戒律,每一条戒有开、遮、持、犯,条条戒都有开缘,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活活泼泼的,在什么时候应该开,什么时候不可以开。这个原则在哪里?为自己不可以开,为众生可以开。
  我们举个例子,偷盗;为自己的利益,决定不能偷盗,为众生的利益可以偷。譬如法宝,人家珍藏不肯拿出来,这个东西能利益一切众生,把它怎么样?偷。偷出来之后,我们把它流通,全世界一切众生得利益,这是开缘。你不能说他不拿出来,算了我们决定不能偷盗;你没错,你是守的不偷盗,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众生得不到利益。谁干这个事情?般剌密帝法师。《楞严经》上,《楞严经》是称为国宝,他就是把它偷出来,他不是犯了偷盗戒吗?把它偷来,到达中国来,中国人这么多人得利益。所以条条戒都有开缘,般剌密帝要不偷盗,我们中国人哪里能得到《楞严经》,可能《楞严经》就失传掉了。所以你想想他这个偷盗功德多大,他没有罪。这是举出一个例子,为利益众生,不是为利益自己。
  我们在这一生也犯偷盗罪,偷什么?偷人家版权。日本的《大正藏》,在那个时候中日还没有断交的时候,我们跟它没有往来,台湾这边同修花了七十万,好像七十万大概是日币,向日本买了一套《大正藏》到台湾,我们在台湾也大量翻印,日本人也没办法。现在就不行,现在跟人家签了约,所以就没有办法再印了。可是我们印过几版,大概总共在台湾印了好几千套,这也是盗人家版权。如果为自己利益,他就犯了盗戒,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功德,不犯罪。我们干过一次,前几年我们印《大藏经》赠送给海内外,我们不是赚钱,我们是赠送,不是买卖;用的是《大正藏》的修订本。如果我们是买卖赚钱,我们就犯了盗戒,我们就错了。我们印出来布施,赠送给别人,这是好事情。这是举一个例子。
  所以大家学佛要有智慧,通权达变,心量要大,念念为一切众生利益着想,不要为自己。我们看到有很多人,把佛的经教很用心的整理,段落层次清楚,标点符号分明,叫人家读诵非常舒适,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懂得;我翻翻后面版权页,「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完了。这样的人一生做了一点好事,六道里头有漏的福报。这个东西是佛的东西,佛的东西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是盗佛法为自利,这个罪过重,三恶道里头去享福。他是做了好事,但是他在三恶道享福,他得不到人、天两道;可能变成畜生,让人家当宠物去饲养,那个福报大了。我们看到很多人养宠物,大概都是这一类的人。所以纵然是自己的作品,也不可以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八个字就是将来阎罗王判罪的铁证,赖都赖不掉,你说多可怕!阎罗王说,你这是盗佛法,佛是要利益一切众生,流传十方三世,你怎么可以盗佛法?
  盗佛法据为己有,无论是你盗佛的,或者是祖师大德的,果报都在阿鼻地狱。你是障碍一切众生闻法的机缘,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罪过比什么都重。世间人愚痴、痴迷,不了解事实真相,有意、无意造这么大的罪业,非常非常可惜!他那个念头一转,无量无边的福报,结果印上这八个字,搞得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事实真相要清清楚楚,都是心量太小,都是为了自己身家的利益,犯这个过失。你说他不懂佛法,他经也念了很多,你说他懂佛法,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比什么人都坚固,这样的人很多。什么原因?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太重,虽然学得一点佛法,抵不过烦恼习气,所以烦恼习气改不过来。
  这一段文,我们用「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满而智圆」,做为这段文的一个结束。我们要重视教学,要重视对于经论透彻的理解,然后我们的行就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表现在行为,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真正的菩萨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十二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档名:14-14-12
  请掀开经本,纶贯第十三面,倒数第五行:
  【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玄义的第四段:「论用」。我们把文念一段。
  【准经。】
  “准经”,就是根据这一部经典。
  【佛告地藏菩萨云,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令心调伏,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
  这是《地藏经》的经文。着重在“方便”这两个字,因为他说「不思议方便为用」,本经的作用。下面引的全是本经经文:
  【又告四天王云,如是菩萨。】
  “如是菩萨”,就是指地藏菩萨。
  【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这里头又说“方便”。
  【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
  这第三次提出“方便”。
  【又云,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
  这第四次说“方便”。
  【又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
  这第五次。
  【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等。】
  这总共讲了六次。所以青莲法师以方便,再加上不思议,不思议方便为本经的力用,这是有根据的。
  【故以方便,为今经之用也。】
  “今经”就是本经。“方便”两个字怎么个讲法,下面他举天台大师解释。青莲法师是天台宗的弟子,所以注释本经多半用天台教义。智者大师说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方是方法,便就是用。
  【巧用诸法,随机利物。】
  这叫方便。换句话说,方便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所说的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最合宜的方法,就这个意思。方法用得不恰当,有方就不便了。以佛法里面的说法就是契机,契机就是方便。自己修学一定要契自己的机,才不浪费我们的时间,不浪费我们的精力,我们在短时间能有成效;帮助别人,教化众生,亦复如是。总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收到最大的效果,这种方法就叫做方便法。第二个讲法,方便是讲门:
  【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
  这个“方便”意思是指法门。法门很多,佛说种种法门,诸位都要知道,都叫做方便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可以说之为方便门。“门”是“能通”的意思,通到你希望达到的地方。所以佛家称之为法门,法门也是方便。方便是“权略”,这诸位要晓得,「权」是善巧方便,权巧。由此可知,法门不是真实,但是它能够通到真实,由这个门径你能够证得真实,这是“为真实作门”。但是诸位要记住,给真实作门,门并不是真实,所以《金刚经》上才说,「法尚应舍,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况非法」,就这个道理。佛法是给我们做证得心性的门径,如果我们执着佛法,你就不能证得。这才说要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离心缘相,你才能够证得真实。
  “真实得显”,这句话在禅宗里面就是大彻大悟,在教下就是大开圆解,在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在密宗里是三密相应,显了。“功由方便”,你没有方便门,你没有办法证得。诸位要晓得,法门是讲经说法,这是法门,长时间的薰修是方便,没有长时间的薰修,不能一门深入,真实是决定显不出来的。真实在哪里?就在当下,没有离开当下。一真法界在哪里?不是说离开我们娑婆世界,另外去找一个一真法界;离开我们现在现实世界,去找一真法界,找不到。我们现实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你为什么不能证得?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
  《华严出现品》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能证,德相是所证;德相是什么?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佛跟众生的差别一语道破。佛为什么成佛?众生为什么作众生?佛为什么住一真法界?众生为什么住五浊恶世?这真相说清楚了。众生因为有妄想、有执着,这当中还有分别,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住五浊恶世;诸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住一真法界。这是等于把修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断掉,断掉妄想分别执着就成佛了。也可以说,你能够断一切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你能够放下一切分别,你就是菩萨;你再能把妄想断尽,你就成佛,就这么回事情。最严重的是执着;由此可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学一切都不执着。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一点分别执着,有一点分别执着就不是随顺。随顺里头还讲恒顺,恒是无有穷尽,不是暂时的随顺,永恒的随顺,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叫佛法。
  于佛法当中,我们研究教理,我们念佛修行,如果有分别、有执着,给诸位说,这都是世间法。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里?就是一个有分别、有执着,一个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穿衣吃饭都是佛法。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只要没有分别、执着,法法皆是。宗门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么?源是自性,一念心性,那是源头。左右逢源就是左右都见性,法法都见性,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性。所以这个教学,法门是教学,这是方便,「功由方便」。教学要达不到效果,那就不是佛法;无论什么法门,教学能够达到效果,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佛家很开明,没有执着,佛不是说只有佛会说法,经上讲五种人说法。外道也能说法,只要说法说得能叫人开悟,那就是佛法,那个人就是佛菩萨。
  由此可知,佛法并不讲究形式,它讲究实质,这个我们特别在《华严》里面看到。本经里头也有,地藏菩萨的前生婆罗门女,婆罗门教的信徒,在我们看她不是佛教徒,她是婆罗门教的信徒。婆罗门教的信徒,她也听佛的话,她也依照佛的话去做,她开悟了,她也证果了;她并没有舍弃婆罗门教,她还是婆罗门教的信徒。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胜热婆罗门,那是婆罗门的长老,是婆罗门教里面的大师,那不是信徒。他听佛讲经说法,他开悟了,他行菩萨道,还是以婆罗门教长老的身分行菩萨道;佛并没有教他:你要舍弃婆罗门教,你在形式上要做个佛教徒;没有,这一点我们要懂得。这一点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佛在经上讲同不碍异,异不碍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
  同是什么?觉悟,同觉,彻底觉了宇宙人生真相。事相上可以个个随着自己的缘去示现、去表演,才形成这个社会、法界多采多姿,我们今天讲真善美慧,多采多姿。如果我们在这些形象上执着,一定要讲这是佛教徒、那是外道,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外道,心外求法,我们说他迷,我们自己已经迷了。这是许许多多学佛人,一生不能够契入佛境界,不能够入佛知见,原因之所在,就是分别、执着。最怕的我们穿上这衣服,走到哪里我是老大,所谓是方袍圆领一穿就是人上人,人家见到我们要合掌称上人;其实我们有上人之名,实际上是下人,不是上人。贪嗔痴慢,妄想分别执着,一丝毫都没有减少,求人家恭敬供养,将来拿什么去还人?我们看看诸佛菩萨,在经典上看,对待一切众生那么样的谦虚,平等的恭敬,我们没有留意,没有放在心上,没有认真去学习。学的是贡高我慢,轻视别人,这是犯了大错误。
  所以学佛、学道从哪里学起?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从这学起。哪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不但有情众生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一切众生并不是只讲有情,无情也包括在里头。我们在《华严》上看到,讲无情的众生,桌子是善知识,板凳是善知识,香炉是善知识,蜡台是善知识,这是讲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怎么称它善知识?法性上说,表法上说;我们从表法上觉悟了,那它就是我们的老师,它就是代表一个法门。我们看到一个蜡台,燃烧的一枝蜡烛,一看心里觉悟了,应当「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我们从这里学到了。照耀别人是为别人服务,牺牲自己为别人服务,这从蜡烛那里学来的。从香炉上也学到这个意思,那个香,香是用香味供养人。蜡烛是用光明供养人,尽自己的能力供养一切众生,表这个意思。我们懂这个意思,蜡台怎么不是善知识?香炉怎么不是?当然是善知识。以自己的本能,全心全力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任何条件。
  我们今天看这个悲惨世界,看到世人这么多的苦难,如何帮助他?讲太深的道理他不懂,也没有那么多长的时间他来学习,偶尔接触几分钟、几十分钟时间,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东西,他能接受的东西传递给他。什么最重要?爱心最重要,平等的爱一切众生,这里头决定不能有高下,无条件的施舍。施舍用现在话讲是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别人,无条件的服务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付出真诚的爱心;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天下太平。不能讲得太多,没有那么多时间讲得太多,最重要就这两句话。我们劝别人,我们自己本身要做到,做不到劝别人没用处;人家说:你只会说,你自己都没做到。我们自己要做到,要做出个样子给人看。言说是法门,做出样子也是法门;言说是方便,做出榜样还是方便。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比前面一个意思深。第三个意思讲得更深:
  【方者,秘也。便者,妙也。】
  这个浅深,的确是随着自己修学境界不同,你体会的不一样。“秘”,不是秘密,给诸位说,佛法里头没有秘密,秘密总不是好事情,见不得人才秘密。佛法这个秘是深秘,理太深了,事太广了,一般人没有办法理解,必须要长时间的教学薰修、参悟,逐渐逐渐才能理解。这是深秘,它不是秘密。“便”是妙,“妙”是巧妙,善巧。
  【妙达于方,即是真秘。】
  后面说,前面两种解释意思浅,最后这个解释才是:
  【今品之意。】
  所以青莲法师,给我们说的是不思议方便为用,这个秘就是不思议的意思,本经的作用无量的深广。当然这三个意思,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经的真实的作用,那真是第三个意思;但是显示在形象上,是前面两个意思。何以有前面这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都是从第三个作用里面生出来的。我们也知道、也晓得这个意思,像前面所讲的「巧用诸法,随机利物」,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两句话就是契机契理,我们接引一切大众,很希望做到契机契理,而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我们也知道佛有无量法门,门门都能帮助人明心见性,《般若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而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依旧有高下,依旧有浅深,有很多的差别,这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我们对第三个意思没有透彻,“妙达于方”这一句没透彻。这一句透彻之后,法法就圆融了。
  「妙达」这两个字,达是达到,妙达就是宗门的明心见性。所以方是秘,秘是自性;在有情分上是佛性,无情分上是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你能够见性,那当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性才是真秘,真正的深秘。前面两个,无论是你自己修行,或者是你教化众生,你都能够真正做到善巧方便。自己修行有善巧,功夫得力,烦恼轻、智慧长,一定的道理;烦恼天天在减轻,智慧是天天在增长,所以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也就是你的生活当中法喜充满。不入这个境界,我们的生活总在烦恼里面,忧患。同样生活感受不同,一个是充满了法喜,一个是充满了忧患,这是迷悟不相同。我们把下面的文念一念:
  【亦可具足用彼三意。】
  虽然说三个,实在讲一而三,三而一,刚才讲后后深于前前,后面可以包括前面。
  【例如维摩所说,方等初开,故荆溪作进退之释,容与取门秘之谈。】
  “荆溪”,是天台宗祖师。“进退之释”,就是浅深的解释。我们常讲经典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但是你自己不契入这个境界,你就没有这个能力,入这个境界就有这个能力。所以讲演是活的,活泼的,讲经不一定是在台上,注释不一定是注释全经;平常我们接触人谈话,记住都是讲经,心里念念帮助人觉悟,没有废话,释迦牟尼佛一生一句废话没有。我们跟人通信往来写信,写信就是注解经,就是给经作注。我们要学经教就在生活当中学,日用平常跟人家接触,言语的接触、文字的接触,你这样学那怎么会学不会?你进步当然快。如果说离了讲台就不是讲经,离了写注就不是注经,你学教你到哪一天才能学成就?一辈子都成就不了。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里头,修学跟生活融成一片,功夫哪有不得力?我们在经学上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个个都是一片,功夫成片,成片就是跟生活融成一片;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事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
  什么叫佛法?觉法,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说他多快乐!他们过的是觉正净的生活;我们不会,不会就过迷邪染的生活;迷邪染就太苦了,觉正净是真乐。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无论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什么身分,是什么地位,是从事某一行业,是过得怎样的生活,《华严经》给我们显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过的是觉悟的生活,统统享受的是大自在、大圆满。帝王,帝王过的是大自在、大圆满;乞丐,乞丐也是过的大自在、大圆满,没有差别。迷了差别就大了,帝王大富大贵,乞丐贫穷下贱,那就不一样。悟了是一样,为什么?悟了都过觉正净的生活。觉正净是平等的生活,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快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不思议。大乘经上常讲「平等真法界」,诸位要晓得,一真就是平等,不平等怎么能成为一?一是什么?一是心一。心怎么会一?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一了,才起心动念就落二、三。这是佛法给我们讲的总原则、总纲领,我们掌握到这个原则纲领,掌握到这个方向目标,我们的修学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走冤枉路。忘失这个目标,你就免不了走上歧途,免不了要走很多很多的冤枉路,吃尽了苦头,你才能把方向摸到。下面说:
  【今地藏亦然。虽主秘妙之谈,必兼门法之说。】
  地藏菩萨,当然他入这个境界。经典是大圆满的境界,我们展开经文,在第一品里面就看到佛放光,佛放大光明云,第一句「大圆满光明云」,这一句就把一切法统统含摄,那才圆满,这正是「妙达于方」。十二句光明云显示出大圆满,大经里面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圆满是一,说成十二句是多。我们初学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大圆满,从十二句合起来看,意思能看到一点了。《地藏经》义理、境界深广无尽,字字句句都是称性之谈,但是经文并不深,我们看起来好像看故事、好像看小说,并不难理解,那正是前面所讲的法门,所讲的方便。是以很浅显的言说,表达甚深无尽的义理,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显示出这个经的大用。所以这个地方说得很好:
  【三释咸具。】
  天台家讲的解释方便三个意思,本经完全具足。
  【庶括一经大意。】
  这就是我们现在讲,总括、总包这一部经的大意。
  【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于尘点劫前,现身教化。随机巧逗,法用偏宜。】
  法是法门,方是方便,这是最浅的。他运用得很恰当,“宜”是恰当。
  【显实时臻,权门可入。】
  地藏菩萨教化我们,终极的目标也是帮助我们成佛。底下这两句话重要:
  【发菩提心于赖耶识内,点如来藏于无明心中,斯正妙达于方,即是法华真秘。】
  菩萨教我们“发菩提心”,菩萨给我们说“如来藏”,从哪里说?就在妄心里头讲,真心里头没话好说。我们今天发菩提心,用什么发?还不是用识心去发;离开心意识,我们就没着落了。我们无量劫来心意识作主,今天学佛还依靠心意识,无量劫来我们心意识在迷、不觉,希望今天这心意识能觉而不迷。我们在菩萨阶位上来看,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用天台的来说,天台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都用的是阿赖耶识;登地这才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我们凡夫学佛,没有办法离心意识,心意识用得正就跟佛知佛见相应,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没有明心见性,要靠佛的指引,就要依靠佛法,经教就像一个灯塔一样,它给我们指点方向,我们循着这个方向去走,就能够走到真实,达到我们的目的地。又告诉我们真在哪里?如来藏是真,真在妄中,真妄不二;觉悟之后妄就是真,迷了之后真在妄中。《地藏经》如是,《华严》、《法华》、《楞严》,乃至于《无量寿经》,所有一切大乘经何尝不如是?都可以说“妙达于方”。他用的方法很巧妙,今天的问题,我们要能体会得到。下面这一段所说,正是我们要发心学习的:
  【又复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这正是无上菩提心。“毛”,是讲我们身上正报的汗毛;“渧”,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一粒沙、一微尘,这都是形容比喻小事,世间人往往疏忽,没有关心到。菩萨连极微细的小事都不放过、都不疏忽,念念都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开悟,“大利”就是开悟。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菩萨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小事有没有注意到?这小事到底指的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可不可以做世间人的好榜样?就是这个意思。不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这是世间法,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的这是佛法;不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是迷邪染法,能为世间人做好榜样是觉正净法。极微小的事情,我们拿毛巾擦个脸,擦完之后叠得整整齐齐、方方正正,放在这个地方,这就是「一毛一渧,一沙一尘」;不至于用完之后,随随便便一把放在这里,这是迷。菩萨不是的,菩萨要做好样子给人看,不是为自己做的,为众生做的。日常生活当中,极微小的地方,你说没人看到,没人看到有鬼神看到,鬼神也要度他,鬼神也是众生。念念有度众生的心,念念有度众生的表现,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这是学作菩萨、学作佛,就是学菩萨、学佛。这是本经上说的,他这里对比,跟《法华经》上讲:
  【举手低头,聚沙为塔,咸开小善,成佛奚差。】
  “小善”不异大善,小大不二,怎么能够疏忽?经上这些话,都是讲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所以我们要想想,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与人相聚,为什么得不到别人尊重?得不到别人的欢喜?到最后逼得走投无路。不可以怪别人,一定要回过头来认真反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真正改过自新,你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然后你才能教化他。你得不到别人尊敬,就是佛来了也没用处,他不尊敬你,他根本就不听你的,也不理会你这一套,你就对他无可奈何,你度不了他。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学着包容,要学真诚,要学慈悲,要有方便,更要有耐心。到佛菩萨那个境界,则不舍一人。
  所以教育,教育的成就是把坏人变成好人,把恶人变成善人,把凡人变成圣人,这教育成就。不是说这个人不可教了,开除掉他,这不行,这教育不成功,世间教育跟佛法教育差别在此地。我们看儒书,孔老夫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他,就不教了。但是佛法就不一样,「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佛陀的慈悲超过孔老夫子,佛陀的智慧、善巧方便也超过孔老夫子。我们对孔老夫子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但是他的教学还是有界限;换句话说,他对于学生他还是有条件,佛没有条件、没有界限。我们看佛陀的弟子,再笨的人佛也收,佛有方法,像周利槃陀伽完全没有记忆力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嫌弃他,佛还是收他,这很不容易。
  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今天接触大众,没有能力帮助人,自己要觉悟。为什么?我们自己德行不够,智慧不够,善巧方便不够,不能教化众生,回过头来要独善其身,修自己,这是智慧的抉择。不能说不能成就人,自己也毁掉,那就错了。古德所谓不能兼善天下,你就应该懂得独善其身。我没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我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要成就自己,我到极乐世界有了大成就,然后再来不迟;我与这一切众生都有缘,回过头来再度众生,不能自暴自弃。不能说他不能成就,我这个时间精力也就这么糟蹋掉,我也没有成就,那就错了。有缘就要帮助众生,行菩萨道;没有缘,一定要懂得独善其身。要在我们净宗独善其身,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善。
  在从前,道场大概都设的有下院。古时候道场建立在深山里面,下院也是道场,设立在都市里面,接引众生的;山上是自己修行的,山下都市里头是报答众生的。我们修行受在家同修们的供养,对他不能没有回馈,所以也派人到市区里面,给他们讲经说法,教导他们修行;自己一定住在深山里面。我上一次,在澳洲伯斯看到小乘,有二十几位法师,他们还是这样做。他们的道场在山里面,距离都市开车大概要两小时,市区里面他们也有个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有两个法师住在那边,他们是轮流住在那边,在那边讲经说法。很如法,是中国老样子,到那边还能看到,相当不容易。他们住在那个地方,我看了之后我很佩服,我也很喜欢。他们在伯斯有一个大道场,听说可以容纳五、六百人,这是他们常常讲经的地方。
  这一次我到雪梨,雪梨他们也有个小道场,那个道场太小太小,恐怕他们两层楼总面积,还没有我们这个教室大。这个小道场,雪梨的房子很贵,他们租的,一个月租金是一千块钱,澳洲钱跟新加坡差不多。做什么工作?做网路,有两、三个法师专门在负责做网路。他告诉我,每一天看他们网路的有一万多人,所以他也不是小乘,他也普度众生。我们网路里面所有东西都在他里头,他打开给我看,我们的网路全部在那里面。他那个里头内容非常丰富,做得非常好,很有条理、有秩序,展开看起来都能令人生欢喜心。我这一次在雪梨几个会他们都参加,然后邀请我们去看他那个小道场。他们还能够保持古时候这个风范,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也很想学没有福报,现在在中国大陆,九华山本来是很好修行道场,现在马路开上去,观光客一天到晚络绎不绝,想修行也没有方法了。所以现在真正想修行,要找到很隐秘地方去躲起来才行,否则的话,来找你这些客人太多了,对你修行是很大的妨碍。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
  这段的意思就是小善不可以不做,极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而不为。小恶都要戒除,积小恶就成大恶了。我们今天是正好颠倒,以为小恶无所谓,可以造作;小善这无所谓,何必去做它。我们是小善而不为,小恶是照做,所以道业不能成就,不能进步,原因就在此地。古时候人,他对小恶、小善很重视,小恶不做,小善肯做。所以人家成功,是怎么个成功的?我们要多想想。底下再说到本经:
  【况乃天宫集众,及所合分身,数逾恒沙。文殊罔测。已成佛道者,何殊树下分身。】
  这是在本经我们看到的。忉利天宫集众,我们见到无量无边分身地藏菩萨,在佛前面分身合成一身。分身是化身,任何一尊佛菩萨,化身都是无量无数的。《梵网经》上说世尊,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的应化身没有一定形相,随类化身,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他与十方世界,十方里头还有三世,三世里头又有十方,重重无尽。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诸位要晓得,佛菩萨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才能现一切不同的身相。佛菩萨没有法好说,无法可说才能够应机说法,有法就很难契机。
  我们现在在外面应酬,人家邀我们去讲演,先把讲演稿准备好,那是有法可说,不契机。那种场合,大家就能很明显看到,态度神情呆板,不自然、不活泼,跟我们平常讲演,完全不是一个味道。这是便利什么?便利翻译,所以才做这么一个预备。实际上,做预备就等于说大夫去给病人诊断,先把药方开好,带着开好的药方去看病。你们想想这个药方,病人服了之后病能好吗?靠不住,那要碰运气了。我们这一次,在世界宗教和平组织里面的讲演,我们也预备了,但是在那个场合当中完全没有用,那个讲演是发给大家做参考。我们当时听了各个宗教报告之后,我跟大家的谈话都没有讲稿,还是不用讲稿的好。我们初学的时候用讲稿,守住这个规矩,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到最后的目标,我们完全脱离讲稿。虽然脱离讲稿,依旧不违背这些原理原则,如孔老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踰矩」;你给人说法,深说浅说、长说短说,统统符合内典讲座的标准。符合标准是善,随意的称说是巧,巧不离善,善不离巧,这是应机说法,这才是善巧方便。下面说明,这是地藏菩萨慈悲,地藏菩萨的学生,作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了,他老人家还作菩萨。
  【尚住菩萨者,宛似地中涌出。】
  “地中涌出”是《法华经》,《法华经》上的公案,显示出菩萨大慈大悲。其实在这种境界里头,我们凡夫分别有佛、有菩萨、有众生;在他们里面,完全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无佛、无众生,那是他们境界。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我们毕竟是凡夫,我们还有妄想,所以这些话是对我们说的。底下几句话,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士出假利生,以发菩提心为因,无缘大悲为根,无得方便为究竟利生。】
  这是我们一定要效法、要学习。“出假利生”,当然那是说他,我们哪有这种功夫?对我们身分要怎么说?我们能够舍己为人。菩萨能够出假利生,我们能够舍己为人,不要把自己的利益过分看重。譬如现在也有一些法师说,等我修行证果,我明心见性了,我才出来弘法利生。那你好了,你这一生不能明心见性,这世间没说法的。我们也没有明心见性,好了,佛法在这个世界上马上就断掉。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讲经说法,也没有人敢出来讲经说法,那维持佛法慧命怎么办?所以李老师那时候教我们,我们哪有资格学讲经?哪有资格弘法?没有开悟,还是烦恼的凡夫一个,但是要不做,佛法就断了。李老师教给我,如果有机缘我们一定要做,怎么个作法?知道多少说多少。孔老夫子教我们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知道一句讲一句,不知道的不要说,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那就犯大过失,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学讲经,自己没有开悟,怎么个讲法?讲古人的、讲别人的注解,他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只要注解没有讲错,他注错了他负责任,我们不负责任。我们依照他的注解讲,没有自己的意思你就不犯过失,加自己的意思往往就有过失,就要负责任,那个事情就很麻烦了。什么时候才可以用自己意思?自己悟入了,我们讲开悟,圆融贯通了。你横说竖说、浅说深说,说得自在,行!没有到这个程度,完全依靠古人。我们初学讲经,依靠古人的能力都没有,依靠老师,完全覆讲老师的;错了,老师负责任,我们不负责任。初学用这个方法,先学老师的,第一个阶段。这第一个阶段根基扎稳了,学古人的;然后才从古人注疏里头脱离,自己真正入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叫方便门。我们用老师的,这最初方便;再用古大德的,从最初方便进入方便;最后完全不依照任何人的注解,直接依释迦牟尼佛的经文,那叫真实方便。脱离真实方便,你自己就成佛了。菩萨还要依佛经,所以是圆满菩提之后,证得圆教究竟圆满佛,完全脱离经典,你所讲的就是经。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怎么样依靠,怎么样才是往上提升,这对自己修学就有利了。好,今天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十三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档名:14-14-13
  请掀开经本,纶贯第十三面,末后这一段,「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这段文字表面上的意思,已经跟诸位说过,今天我们要讨论,我们读了之后怎样学习,这才是重要的。这一部经的作用要是论到极致,那是真正能帮助我们,证得圆教究竟的佛果。既然有这么大的用处,其他的可以说都是些鸡毛蒜皮,我们今天讲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的福祉,在本经来讲,那是轻而易举,没有做不到的。因此古德常说,这部经在末法时期,是度众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这个话说得绝不过分。我们细心想想,世尊在地藏会上,将他灭度之后教化众生的使命委托给地藏菩萨。佛不住世,特别是末法这一万年,教化众生的责任落在地藏菩萨的双肩,地藏法门对于末法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就可想而知。末法它末在哪里?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要明白。
  实在讲,正法、像法、末法怎么形成的?难道真有这个界限吗?这界限找不到。三个期间,说实在话,人心的厚薄,教学的胜劣。正法时期,人心淳厚,得到如来的教诲,教学殊胜;像法时期差一等,人心淳厚比不上正法,佛不来了,但是还有菩萨、还有罗汉来教化众生。由此可知,圣人显示在世间,岂不是众生业感的吗?众生以纯善的心,以纯善之行,感动佛菩萨来教化。众生心地不善,佛菩萨就不来了,没有佛菩萨、没有罗汉、没有圣贤出世。可是我们又曾经在经上读过,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众生的苦难,佛菩萨不来,那岂不是把我们舍弃吗?这又怎么个讲法?我们怎样去体会?佛菩萨确实是大慈大悲,佛菩萨还是应化在世间,但是不以圣贤的身分,以我们凡夫的身分。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永远是恒顺众生,你像个圣贤,他就示现圣贤,帮助你成圣贤;你是个凡夫,他就示同凡夫,跟你和光同尘。示现凡夫,跟凡夫混在一起,不讲圣贤法。为什么?圣贤法众生听不进去,不入耳,跟你讲凡夫法,讲凡夫里面的善法,这就是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下根人你跟他讲上法,他听不懂,他没兴趣,他不肯学习;下根人讲下法、讲中法,稍微提高一点,他还能听得入耳。
  你说跟现在人讲经说法,讲什么?发财。他一听眼睛都张大:可以教我发财;人都来了。所以诸佛菩萨到今天来示现,跟众生讲经说法也讲发财、也讲享受,他才欢喜接受。接受之后,薰陶久了,才慢慢再转变他的观念,这种享受不长久,凡是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时间久了都会产生厌恶的心理。再随着年龄大了,到老了,七十、八十了,世间五欲六尘的娱乐,这个念头冷淡了;你们看得很热闹,我看得一点味道都没有;年轻的时候也常常去逛夜总会,现在看到念头都生不起来。随着他的年龄,随着他的精力,逐渐逐渐提升他。到最后他快要死了,这个时候他害怕了,再劝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真肯念佛,真往生,佛菩萨度众生,这目的不就达到吗?所以才说,《金刚经》上讲,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身分可以示现,完全看众生的需要,众生的爱好,众生的需求,满一切众生的愿。
  我们在宗教会议里,接触每一个宗教的领袖,我冷眼静观,都是佛菩萨应化的。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居然有一个理念:希望社会安定,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宗教能合作,希望我们自己讲经说法不要批评毁谤其他宗教。这不是佛菩萨说不出来,他有这种观念,我们就肯定那是佛菩萨化身,在那个宗教里头作领袖、作领导人。如果不是佛菩萨应化在各个宗教、各个族群当中,你要想这些不同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的宗教能够团结一致,那非常困难。我们这一接触才见到,所以我合掌称大家是「菩萨」,由衷的称呼,不是恭维,是事实,他们是真正佛菩萨示现。
  所以这个世界还有救,并不是真的到了末日,有救!这么多佛菩萨住世,在这个地方努力,挽救众生大的劫难。我们贡献他们一些方法,让他们做参考,希望结合大家的智慧,我们共同来创造安定和平,繁荣兴旺,这是真正的慈悲济世。虽然从事这些工作,认真努力在推行,始终保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做成功,不是我自己的功劳,绝不居功;事情做成功,众生有福,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威神加持,我们有什么功德?事情做不成,我们心地也很平和,也不生烦恼,知道什么?众生业障太重,应当要受这个业报,我们虽然尽心尽力,还是没有办法挽回。诸佛菩萨慈悲,慈悲也不能改变众生的定业,这个事情一定要众生跟佛菩萨合作,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
  在末法时期,为什么会招致这么大的灾难?这是孝道没有了。不但孝行没有,孝的概念都没有,这个可怕了。正、像、末的区分,我们也可以用孝道这个条件来观察:正法,人人能尽孝;像法,孝道就衰了,虽然讲,但是行达不到,在行为当中是打了很大的折扣;末法时期,不但行没有了,孝行没有,孝的观念也忘得乾乾净净。怎么样拯救世人?没有别的,还是要提倡孝道,还是要教孝、劝孝。「孝」是整个佛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孝是一切众生幸福美满的根源。救众生,要从根本救度,根本救度就是教孝。中国佛教,晚近这一、两百年我们不谈,看看过去,从后汉传到中国来的时候,隋唐达到最高峰,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朝野没有不信奉,没有不遵行,帝王大臣给一切人民做榜样。纵然到了末代,皇帝实在不尽孝,死了以后谥号里头还有孝字。这就说虽然做不到,他还知道孝是好事情,还想有这个字,得到身后的荣耀。所以中国古时候帝王,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孝治天下,以礼治天下。我们佛法教化一切众生,也是以「孝、慈」为根本。
  中国的佛法是以四大菩萨为纲领,这四大菩萨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诸位要晓得,这四个是一体,不能分开;分开那就错误,四个是一体。始从地藏,地藏就是教孝。地是大地,藏是宝藏,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衣食住行,物质精神的受用,都要仰赖大地。五谷杂粮是大地生长的,我们要靠这个维系生命,衣食住行哪一种资源不是仰赖大地?再提升,文明再提升,种种艺术的享受,一切珍宝也都是从地下开采提炼出来的七宝。佛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所以「地」是表法,我们看到大地就要想到自己心地,我们的心地有无尽的智慧,有无尽的德能,智慧、德能就是宝藏。大地生长万物,显示出多采多姿、真善美慧,可是我们的心地显示出来尽虚空、遍法界,佛经里面讲的依正庄严;十法界尽虚空、遍法界的依正庄严,是我们心地智慧德能的多采多姿,是我们心地宝藏的真善美慧。谁知道?佛知道。我们众生是迷而不觉,诸佛菩萨是觉而不迷,他知道,所以他孝心才圆满。
  什么叫孝?前面曾经说过。我们中国所画的符号,文字是符号,这个符号里面含藏的意思,你要能够体会。这个符号的意思就代表虚空法界是一体,你有这种认知,这叫孝心。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个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两个合在一起;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叫孝。西方人讲,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沟,代沟就不孝了,孝没有了;代沟这个名称是从外国来的,我们中国没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一体,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是孝字的意思。三际、十方是我们生命的整体,这个概念就是孝的概念,你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有这个认知,这个认知就是佛知佛见;我们凡夫不认识,佛菩萨认识。中国古圣先贤了不起,他能造出这个字,画出这个符号,他有这个认知;他没有这个认知,他怎么能画得出这个符号?
  生命整体,我们从比喻上说。好像比喻我们这个身体,十法界好比我们身体十个部位,头目脑髓、手足胸腔,十个部位,十个部位是一体的。再缩小,好像一个国家、一个族类,那就是身体一个细胞。现在科学分析得更精细,细胞再分析,分析成原子、电子、粒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就好像身体一个细胞里头的原子、电子、粒子一样,没有离开这个整体。所以诸佛菩萨真的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家,是一家,一切众生是自己,这我们在经上读过。什么叫法身?一切众生是法身,一切众生是什么?就是虚空法界。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有情是众生,无情是众生,法界是众生,虚空是众生,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众生的意思很广,不要看到众生就以为一切是有情之类,那你就看得很窄小,那怎么能称法身?
  首先,我们要有孝的概念,要有孝的真实体认,这是诸佛如来的概念,诸佛如来果地上的认知,我们从这里建立,就是建立起佛知佛见。这个大宇宙中,觉悟的人不是少,多!我们这个地区、地球觉悟的人少。如果看十方法界,诸佛菩萨无量无边,声闻、罗汉无量无边,觉悟的人不在少数,多!迷的人多,觉的人更多,所以生命才生生不息;如果觉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多,就完了。所以要知道,觉悟的人多,不觉的人少。我们今天是少数不觉之人,诸佛菩萨、罗汉觉悟了,帮助我们这个少数不觉的众生,帮助我们觉悟。然后你才能够认识《地藏经》,你才能了解《地藏经》,明白地藏法门,你才能修、能学、能教。地藏法门如此,其他哪个法门例外?没有,没有例外的。不但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如是,你展开来看,其他宗教经典那个法门又何尝不如是?佛家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是什么人?《华严经》上的法身大士,圆教菩萨知见圆融。不但世间不同宗教的典籍摆在我们眼前圆融,所有一切诸法无有一法不圆融。幼稚园小朋友念的课本,「小猫跳、小狗叫」,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融了。就这六个字,就能把「大方广」、《地藏经》的经义,发挥到淋漓尽致,你想想何况其他宗教经典?
  今天我们为什么讲不圆?自己没有入圆知圆见,没有入佛知见。没有入佛知见,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不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所以孝道是永远不能够建立。孝这一个字,就是显示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上至究竟佛果,下至阿鼻地狱,整体。我们可以说,人天以上是我们身体好细胞,八难三途是我们身上长一些坏细胞;坏细胞不能去掉,现在开刀把它割掉不行,我们这割不掉的。要怎样把坏细胞培养,恢复成好细胞,这是教学。因为坏是不正常,它本来是正常的、本来是好的,坏是暂时的不正常,是可以让它恢复的,这要靠教导,要靠修养。所以地藏菩萨所代表,深入极恶劣的环境∣阿鼻地狱,还是以孝道教化那些众生。
  大乘佛法是以地藏为根基,从孝道里面再升华为慈悲,慈悲是孝道的发扬光大,所以佛法的教学,「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由此可知,佛法始从孝、慈,慈是观音菩萨代表;地藏菩萨表孝,观音菩萨表慈。慈是孝的发扬光大;换句话说,慈是孝的落实,慈悲、方便是孝道的落实。成佛就是孝道的圆满,等觉菩萨孝道还不圆满,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不圆满;到如来果地,孝道才真正圆满。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孝道是从孝顺父母开始,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三面做到圆满,圆教佛果。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我们中国人讲成龙成凤,这是我们中国世间人的观念,成龙成凤是美好到极处;他不知道美好到极处是作佛,他要知道作佛,他就不会叫儿女成龙成凤,一定叫儿女要成佛、成菩萨;所以我们可以用龙凤代表如来的果地,是他不知道。但是他有个希求,总希求儿女出人头地,达到最高峰;这是父母对儿女的期望,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如果那个老师希望,学生将来的成就不如我,这个人不是老师,这不配作老师。
  中国古时候的老师,叫师道。把师道跟孝道相提并论,把老师跟父母相提并论,有很大的道理。中国古代作老师,唯一的期望,希望学生超过自己,所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叫师道。你看看中国的古书,如果古时候教书的老师,教书老师都非常清苦,因为他不从事生产的事业,跟我们出家人一样。他的生活来源是学生的供养,学生家里富有的供养多一点,贫穷的供养少一点。像孔老夫子教学,学生家里面对老师的供养,送的礼物叫束修;修是什么?干肉,我们中国人讲的腊肉,一片、一条,这一年送这点东西给老师,最微薄的礼物。所以作老师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非常清苦,中国人讲穷秀才。但是他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社会上对他没有不尊敬,尊敬他的德行,尊敬他的修养,尊敬他对于社会的贡献,无私的教导。他教这个学生,学生将来去考功名,假如说学生没有考中,他自己的儿女也一样教考中了,这个社会上骂死他,私心!他宁愿他自己的儿女考不中、落第,学生考中了,社会大众对他赞叹;这个老师没有私心,大公无私,得到社会的赞叹。学生对于老师的恩德永远不忘,学生对于老师的生活,对于老师的家属子女也终身照顾,跟照顾自己父母兄弟没有两样。他在有困难的时候,会全心全力帮忙,所以过去师徒如父子。现在没有了,孝道都没有了,哪来的师道?
  世间怎么会不乱?世道怎么会不衰?我们要了解这个动乱、衰微的因素在哪里,我们要提倡孝道。世间人忘恩负义,我们极力提倡知恩报恩,一点小小的恩德我们不忘,我们全心全力丰厚的报答,做给世间人看;不是在讲堂里讲,要落实,要在生活当中去真正把它做到。学着以真诚心、孝顺心面对一切众生,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这叫行菩萨道。那个众生不信佛,那个众生毁谤佛,我也要用真诚心、孝顺心,无私的为他服务,去帮助他。他会回心转意,他会回头,他也有良心,他的良心现在被物欲蒙蔽住,他没有见到好样子,他不相信世间还有好人;如果他见到好样子,他会觉悟,他会回头。我们决定不能怪众生造业,只能怪自己做得不够,不够好,不能感动这些恶性的众生,怎么能怪人?念念怪人,把责任推给别人,是我们最大的过失。我们修学为什么不能成就?读经闻法为什么不能开悟?修行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就是这一念错误的观念,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错!他错,我没错,殊不知自己是大错,他没错,我们自己错了。
  佛菩萨所以能成为佛菩萨,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佛菩萨念念看自己的过失。你要不相信,你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怎么作法?他不见世间过。不是没有眼睛,不是没有智慧,世间过失难道看不到?看到了。他说:那不是世间人的过失,是我自己的过失;所以他能够成圣成贤。他那两句话你们不要错会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修道人见到世间过是自己过,世间没有过失,我做的样子不好。如果真的不见世间过,岂不变成白痴?哪有白痴的佛菩萨?所以这个观念不一样。今天世间所有的灾难谁造成的?我造成的,我没有尽到责任,我没有修好,我没有教好,不能给众生做个好样子;过在自己,不在众生。你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你就真正跟菩提心、菩萨道相应。戒经上告诉我们,大乘戒经上,「孝顺一切众生,孝名为戒」,我们哪里懂得这个道理?甚至于还有一些无知愚昧,穿上这一身衣服,方袍大领,贡高我慢,高高在上,认为一切人要礼敬我,一切人要供养我,一切人要孝顺我;不知道穿上这身衣服要孝顺一切众生,不知道佛菩萨教给我们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怎么肯作威作福?怎么可以有傲慢这种态度?我们自己有这种行为表现,怎么能叫众生心服口服?怎么能够叫众生对你尊敬,向你学习?
  地藏菩萨不容易,幽冥教主,幽冥都是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他在这里面给他们做好榜样,给他们做好样子。地藏菩萨在地狱里面,现的形相不是这个样子。你们大家看过焰口法会,放焰口的时候,焰口台对面通常用纸扎一个鬼王∣焦面大士,青面獠牙,那是什么人?观音菩萨。所以诸佛菩萨在哪一道,示现哪一道那个形相。地藏菩萨在地狱,示现的是地狱众生的形相;在饿鬼道,示现的是饿鬼道的形相;在畜生道,是示现畜生身。随类化身才能够应机说法,你度哪一道众生,你一定要现哪一道的身形,决不是用一个身相能度一切众生,不可能的。以我们世间人来说,贫穷下贱之人,你要遇到有个大福德的人,到那里去教化众生,他一看到早就吓跑掉,他不敢亲近你。要怎样接触他?我们也要以贫穷下贱的身分,跟他一合就合拢了,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你要观机,什么样的根机我们一定要跟他相应,这样才能帮助他;你接触,他才能欢喜,你跟我是同类,你跟我是平等。你比我高得太多,有那么大的差距,人家就离开了。
  佛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不化身来,一定要应身来?应身就是也是投胎。用这种方式来,大家一看,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是父母生的,你也是父母生的;看看你能成就,大概我也差不多。如果他是化身来的,来教化众生,我们一看,你是神,我们是人,不行!我们是父母血肉之躯,你是天神下降,我怎么能学到你?教学就打折扣了。决定要现同类身,决定在同类基础上,逐渐逐渐把他提升,这个东西快不得的,欲速则不达,要慢慢来。所以孝慈就不能离开方便,方是方法,便就是非常适合的方法。对什么样的众生,对什么样的环境,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同样对一个人,他在顺境的时候,跟他在逆境的时候,方法就不一样;他在欢喜的时候,他在烦恼的时候,方法也不一样。菩萨有智慧,菩萨能观机,他那个方法运用得非常灵活,一点都不呆板,所以能随缘,能够化导一切众生。
  本经总共有十三品,十三品里面可以分成四个大段落。第一个大段,说明地藏菩萨,称赞他的德行,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教我们要学习的。他能够分身,他愿意入地狱,他愿意教饿鬼,一般人看到三途总是躲避、回避,他不会。这是教我们要发大心,愈是苦难的地方,我们愈要去。所以在这一点,我们现在佛门里面的出家人,比不上天主教徒。天主教的神父,我们看到在许多国家地区,那些土著生活非常清苦,他们在里面建教堂,在里面传道。我们一看太苦了,那个地方不能去,比不上人家。人家是地藏菩萨化身,我们怕苦怕难,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能够真正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我们怎么能不赞叹?
  第二个大段有三品经:「观众生业缘品」、「阎浮提众生业感品」、「地狱名号品」。这是什么?这是讲现实的社会,观机。所以你要了解,众生为什么变成众生?特别是阎浮提苦难的众生,你要了解他怎么会变成众生?他为什么受苦受难?他为什么会堕在三途?在这个经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不孝父母」,不敬三宝,三宝我们不说,「不敬师长」,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孝道、师道都没有了,然后随顺自己的烦恼,造无量无边的罪业。随顺自己自私自利,随顺自己的贪嗔痴慢,那哪有不造业?这才造身口意的十恶业,感受六道三途的苦报。所以这段说,让我们了解现实的环境,给我们这个启示。
  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整个世界,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全世界。现在教学可以利用高科技,比过去方便太多了,所以现在无需要建道场,不必把那些钱埋在土地上,不起作用,太可惜了。自己修身养道,住小茅篷可以了。世尊当年是树下一宿,我们今天业障深重办不到,没有这个体力,树下露宿我们生病,所以住小茅篷就好。我过去常常想到,在中国大陆那个蒙古包很好,我非常欣赏。当中盖个大佛堂,四周围几个蒙古包,小的蒙古包,一个人住一个,你说那多自在!我都很有意思,想从蒙古那里买一些蒙古包到澳洲去,那个住起来也相当舒服。居住的环境愈简单愈好,愈小愈好,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每一天礼佛、诵经、拜佛。一个小茅篷,四周围就是自己绕佛的地方,经行绕佛。里面一个房间,白天把铺盖卷起来,放在柜子里面,就是佛堂;累了的时候,铺盖打开就是寮房,一个房间。听经、共修的时候,我们有个念佛堂共修,有一个讲堂在一块儿讲经研教。
  利用现在科技,我们讲经研教放在网路上,做成录像带,传播到全世界;纵然在深山里面,我们弘法利生也能够传到全世界,这从前做不到的。在这里头真正修行,淘汰自己的烦恼习气,培养自己的道心,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然后有缘,教化众生。没有缘,修心养性,培养学生,使佛法慧命不至于断绝,佛法代代有人才出来,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弘扬佛法最后的目标,我们是天天在希求,希望我们自己有能力建立一个卫星广播电台,用电视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送到全世界。这是道场,现代的道场,我们向这个目标去发展,向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一定要观机,现代众生需要什么?东方人需要什么?西方人需要什么?不同的族群都要了解,各个族群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讲经说法,我们的教学,满足他们的愿望,他就欢喜了,这叫契机,这个样子才能够接受。
  在第三个段落里面,赞叹,利益存亡,阎罗王众的赞叹。这里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接触这些大众。经典里面所说的,你要在这里体会意思,譬如,他讲的烧香、诵经、悬幡、造像、供僧,如果你是狭义直接了解字面的意思你去做,你不懂得佛的意思。烧香是什么意思?要令全世界一切众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对于正法如何能建立信心;香表信香,那你就真的是烧香了。帮助他建立信心,不但是言教,身教、意教,三轮教化,你要让他对你有信心。像我们今天接触外面宗教,我们一接触,他对我就有信心,他不至于把我看作坏人,他不会把我看作对他有损害,他非常欢喜接触。纵然言语我们还有隔阂,可是在表情上,我们能够显露是非常的亲切。建立信心,这就是烧香。
  诵经是什么?彼此观念意见的沟通。从这个地方你要去了解、去领悟,你不会死在字里行间。死在字里行间,古人讲变成书呆子,食而不化;学佛,李老师讲,学成佛呆子了。死在经典字句之间,你不能够体悟、不能够领悟,怎么样能够落实到现实社会?怎么能普度众生?所以在一切大乘经里面你所看到,佛接触的对象,教学的对象,都是一切不同的族群,一切不同的文化,一切不同的思想与宗教信仰,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体会到,要能看清楚。我们今天面对的事实,经典给我们的启示,教给我们一些方法,教给我们一些原则,我们在生活当中统统用上,经就活了,佛法也活了。所以在这一大段落里面,是教给我们怎样接触。
  造像,就造成怎样令一切大众都欢喜的形相。我们看到经上造像,就赶紧造个菩萨像、造个佛像,佛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教我们,在一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里面,造一个令一切大众都能接受、都能欢喜的形相,你造这个相才有用,才能给社会解决问题,才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灾难。灾难不外乎两类:人为的,人为战争,战争是多方面的;刀枪相对是战争,经济上也是战争,不同的文化也在战争,只要是敌对都是战争,想占人家便宜这个念头就是战争。所以战争是广义的,战争是多方面的,如何消除?能够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互爱,那就是慈悲。互相敬爱,无条件的布施、供养;布施、供养不附带任何条件,布施、供养不要求任何的回报,你这种布施、供养称性,那个福报无有穷尽。布施一点斤斤计较,那个福报是很有限的,布施得再多,得福很少,这佛在经上常讲,我们要能够体会。这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一切族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他建立非常好的关系,消除人为的灾难。
  人为灾难消除,给诸位说,自然灾害自然转变了。为什么?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地方人心善,能够善良,心好、行好,那个地理环境就转好了,我们讲风水就转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是中国人常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众生有福,这个环境就转变,就变成福地;众生没有福,原来是好的环境、好风水,他一住的时候,没有两、三年风水就败坏了。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凡夫,《楞严》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可见佛菩萨是境随自己心转,凡夫才是心随境转,这是错误的;心是主,境是心变现的。所以人为的灾难消除了,自然的灾难就没有了。
  根本的基础就是孝慈,就是孝亲尊师,没有别的。能收到这个效果,再更进一步,那就是本经末后这一段,从第九名号品,校量布施功德,护法,见闻利益,到末后嘱累人天。这就是逐步逐步提升,帮助他开悟,帮助他得福,善根根性利的,帮助他成佛。成佛,破不破坏他宗教信仰?没有,没有破坏。成佛是成什么?成就圆满的智慧。如果你说成佛,他不了解,「我信你的教了」,他就不愿意接受。成就圆满的智慧,他要不要?他要,哪一个宗教徒都喜欢自己有圆满智慧,哪一个族群的人,他也希望他自己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报。成佛,我们对他不要讲成佛,成就圆满的智慧,成就圆满的福报。他成佛、成菩萨,他自己还不知道,实际上他是真菩萨、真佛。必须要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他能够落实;所以佛法的教学,称之为善巧方便就在此地。
  特别是机缘成熟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没有不求财富,没有不求聪明智慧,没有不求健康长寿,怎么求他不晓得,我们教他求的方法,细细跟他讲。你想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想果美满,你一定要修善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把因果的道理给他讲透彻,这部经上讲得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那些手段,决定得不到善果,这个我们可以细心观察,可以举出事例来作证明。现代社会跟古时候社会结构大大的不相同,现代人的思想跟从前人的思想也大大不相同,从前人的思想是保守的,现在人的思想是开放的;从前人因为接触,一生他接触的面小,他的生活范围小,确确实实有一生跟那面的村庄都老死不相往来,你说他生活圈多小。在我们自己一个城市,邻居那个城市一生没去过,在从前很多很多。交通不方便,语言有隔阂。我小时候在福建住过六年,福建是丘陵地带,交通极不方便,所以一生老死不相往来真的很多。这个乡村跟那个乡村说话就不一样,所以福建的语言很多、很复杂。
  但是现在由于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把整个世界合成一个社会。观光旅游变成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有休假,他不在家里休息,他去观光,所以生活的空间大了,接触的面广了。如何跟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变成我们一个大社会,如何能和睦相处?真正能够做到共存共荣、幸福美满,要靠教学。《学记》里面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释迦牟尼佛不作国王,为什么?政治达不到这个目标;他也不作将军,武力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去搞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他的地位,用现在人来讲,他是一个义务的,他不讲求报酬,不要报酬,他是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而且是一个多元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们后世觉悟的人;你们出家也许没有觉悟出家,糊里糊涂就出了家,出家之后要做个觉悟的人;本来是应该你觉悟才出家,糊里糊涂也出了家,出家之后一定要学觉悟,一定要自己做一个义务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称法师,法师是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
  记住,我们发心义务,我只尽我自己责任,对于生活绝不要求,只求是四事供养,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地方遮蔽风雨,足了。我们比释迦牟尼佛物质生活已经提高很多,提高再太多,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让社会大众看:出家不错,你看过这么好的日子,住得像皇宫一样,出家好!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个错误观念,这是要不得的。你过这种物质生活,你的成就如果是达不到,将来必定堕落。如果你道业真的成就,你还过得很清苦的生活,你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大家对你没有不称赞;我们不需要人家称赞,人家称赞是羡慕,就发心向你学习,目的在此地。所以我们学佛,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没来过,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他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他。
  清苦的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清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世间人不知道。为什么?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你说你多自在!跟大自然合成一体,你说那个生活多健康、多美满!我们今天舍弃了大自然,跟这些贪嗔痴慢的人合在一起,我们日子搞得多难过、多辛苦!不知道回归自然那才是真正幸福美满。诸佛、祖师大德,他们的生活都是回归自然。我们从这些地方去观察,从这些地方去体悟,然后才真正能够学到「方便」,学到「善巧」,学到怎样去过日子;过日子就是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此地所讲不思议的方便,我们就明了,我们也能够落实,真正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他的方便上,没有冠「善巧」两个字,其实善巧的意思圆圆满满含摄在其中。我们这样学经,才能得到真实利益,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才能够消除人为、自然的灾害。我们的努力,我们会很有信心,我们前途就看到一片光明,何况还有诸佛菩萨、龙天护法善神他们加持。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要认真、要努力。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十四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档名:14-14-14
  请掀开经本,《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十四面,倒数第二行,这是玄义最后一段:「判教」。我们先将文念一段:
  【第五判无上醍醐为教相者。凡言教者,是通途之言。但有指撝分判辩说,皆名为教。四教义云,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
  我们看这段。这段先说明什么叫做教,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教是教学,就是辨别这部经、这门课程,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习;就像我们学校主管教务的人来排订课程,把它排在哪一个学系,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排在哪一年的学程。而世尊当年讲经说法,确实没有这个意思,判教是后来祖师大德们为了便利教学而做的。但是佛法是圆融的,所以决定不能够执着古德这种说法,他的说法有好处,如果执着了,那作用就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得其利,反而受其害。此地跟我们说明凡是说教,教是个普通的名称,教就是教学,它的意思有指撝、有分判、有辩说,都是叫教。指撝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指导,分判、辨别诸位都很容易懂得,这都是叫教。你指导别人就是教人,你给别人分析判断也是教人,你跟人辩论解说还是教人,都是属于教。
  在天台四教义里面说,“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这个意思说得非常好。“说能诠理”,世尊当年在世完全用言说,没有文字记载,文字是后来做的工作。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感到佛的教诲,确实有利益于一切众生;如果凭口传,时间久了必定有错误,所谓以讹传讹,这是在所不免的,古今中外都有这种现象,难以令后世人生起信心;所以以文字记录就变成很有必要,弟子们才做集结的工作。集结也是整理,把佛种种教诲用文字记录下来,传之于后世。集结的故事,诸位也听得很多,在此地不必耽误时间。「文以载道」,这是中国古人所崇尚,言语文字所说的道理,现在人讲的真理,理就是现在人说的真理,真实的道理,真实的事相,所以「说能诠理」。
  说教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在“化转物心”,这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我们学佛,发心出家,做佛的弟子,我们的使命就是续佛慧命,传佛的教化,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我们唯一的使命,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就干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别的事情不是我们所干的。慈善救济的事情很多,社会慈善事业是不是我们做的?不是的。我们要做大慈善事业,我们要做根本慈济的事业,那是救度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世间所做的慈善事业是小事业,没得吃拿点食物去救济他,没得穿拿件衣服去救济他,小事;我们慈济是济大事,「转化物心」。化是变化,转是转变,这里没有说人心,说物心,说人心那九法界只度一法界,说物心九法界全包括了。物能包括人,人不能包括物,所以这个意思广,也就是今天讲的一切有情众生;物字包括了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帮助他做一个大转变,要帮助众生,将迷惑颠倒转化为觉悟、正知正见,这个教学才有成绩可言。转迷为悟,化邪为正,转染为净,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总纲领。
  我们要帮助别人做个转变,首先我们自己得做个转变,我们教别人就有信心。如果自己都没转变过来,我们教别人就没有信心,言词就不肯定,模棱两可。为什么?自己信心不具足。必须自己要做个转变,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度就是转变,就是此地「化转」这两个字。佛给我们说的真理,总原则、总纲领,青莲法师在纶贯里头第一句就说过,「一念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给我们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自己的心;谁的识?自己的识。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是别人,没有别人。你如果能够承认,你能够肯定,你就作佛了,佛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佛承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凡夫不承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承认。不承认就是凡夫知见,邪知邪见;承认了,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
  但是要凡夫承认,那可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凡夫迷得太久了,无量劫一直迷到今天,你今天把它拆穿,说出事实真相,他不相信。他能够相信,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讲的那两种人:一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你跟他讲他相信、他承认;另外一种人是对经教薰习的时间长,所谓是深入经藏,深解义趣,这种人跟他讲他相信,他能承认。不是这两种人,就难了!虽然是难,佛绝不舍弃一个众生,可以教导的众生佛不舍弃,不可教导的众生佛也不舍弃。你要问他为什么?佛知道不肯接受教导的众生、背叛的众生,还是自己心现识变的,还是跟自己是一体的,不是自己心性之外。法外无心,心外无法,所以才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是真爱、大爱;迷的人没有,觉的人才有。迷人总是围绕着情,情是迷,诸位要晓得,人迷情。觉是智,智是真的,真的是永恒不变。情会变,情是千变万化,绝不稳定;智是稳定的,永远不会变的。凡夫跟佛菩萨差别也可以从这儿说,佛菩萨理智,凡夫感情。怎么样能够转情识为智慧?相宗标榜的「转识成智」,识就是情,就是转情识为智慧,都是做个转移、做个转变。下面就说得更明白:
  【化转有三义。】
  这个我们一定要懂,一定要非常认真的去学习。
  【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
  “解”就是悟。
  【三转凡成圣。】
  这是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才是结果,才有成就。前面两个阶段是因地,第三个阶段就是结果,修因证果。诸位仔细看,第一句是戒、戒学,第二句定、慧,第三句这才证果。“转恶为善”,「善」的标准是戒。戒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必须要遵守,必须要做到。做不到,要生惭愧心,要忏悔业障,一定要做到;你第一个做不到,第二个没分。这三条就像三层楼一样,转恶为善是第一层,转迷开悟是第二层,你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将五戒十善义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选做晚课,目的就在此地。古时候人心淳厚,风俗善良,外面诱惑少,人生活在安定之中,修行证果在环境上讲比我们现在殊胜。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上,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第一类:五阴魔。诸位想想,五阴魔的真正意思在哪里?五阴怎么会成魔?五阴是讲这个身,肉身这个物质是色,有情众生是心色和合而现的相;心法:受、想、行、识。五阴就是讲我们这个色身,心色和合这个东西。它怎么是魔?诸佛菩萨也要示现色身才能度化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菩萨是不是也变成魔?你爱惜这个色身,这就是魔。所以说五阴魔就是自私自利,念念都为这个色身着想,这个五阴就变成魔。你如果晓得,像《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成佛,这就不是魔,转魔就成了佛,这是转变;色心和合这个东西,它就成佛了。然后我们才真正明了,说魔是它,说佛还是它,佛跟魔一念之间;一念转变了,魔就是佛。所以我早晨跟大家说过,魔也很可爱,魔也并不是不好,一念觉了,他就成佛。我们要帮助魔成佛,要帮助自己这个魔成佛,如果自己这个魔不成佛,外面的魔就会干扰你,魔跟魔志同道合,你就受他的影响,就受他的干扰。第一个要搞清楚。
  第二,烦恼是魔。烦恼是什么?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世人对于七情五欲都生贪爱,贪爱不到的时候又生嗔恨,看到别人得到又生嫉妒,你说麻烦不麻烦?这叫魔。第三种死魔,死魔是什么?我们修学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这一生的功夫,说老实话就白费了,这是折磨,这是大障碍。所以聪明人要觉悟,人决定会死,哪有不死的人?有生必有灭。我们知道我们的寿命有多长?不知道;你就要把握着每一分的光阴,要去干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那你是觉悟了。这个事情刻不容缓,我们的光景不多,不是无限长的,怎么能够懈怠?怎么能够放逸?你以为时间还很长?你看看这些古今中外预言,都说九九年是世界末日。我们看到昨天报纸上登的头条新闻,俄国总统叶尔辛说,欧战很可能爆发,他提出警告,希望美国能够再考虑,不要轻易发动战争,怕的是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好事情。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光,那你就是觉悟。你认为来日很长,今天没做还有明天,今年没做还有明年,你就迷了,你就错了。所以要勇猛精进,尤其处在现代这个时代。
  第四种天魔,天魔所指的就是外面的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那不是我们自分上的,是外面的。前面三种:五阴、烦恼、死,都是我们自身的,本身所具足的;我们说别人是魔,自己是魔都不晓得。所以要转变,先要把自己转变过来,然后才有能力转变别人。从哪里转起?转恶为善。善、恶,佛给我们订的标准十条,好记。杀生是恶,是大恶;不杀生是善,是大善。不但不杀生,还要想到决定不恼害众生,那是善中之善。就是说绝不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对不起众生,我就造恶业;那还能够害他,还能够杀他吗?这是我们要做个转变的。往往我们有心无心、有意无意,造成许多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是恶。我为什么作恶?没有别的,自私。自私有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他心不平。譬如嫉妒障碍,嫉妒人家,我们破坏人家好事,障碍别人好事,自己有没有得到好处?没有得到。没有得到,为什么要干?嫉妒心在干,这有什么法子?不晓得这种作法,真正是损人决定不利己;人家受的害小,自己受的害大。尤其是三宝。
  我们在几十年当中亲身所体验,我们想弘法,想帮助别人,遭遇的阻力不知道有多少。来自哪里?来自我们同道,这是古人讲的同行相忌;来自于我们同道,来自于我们佛门各个道场。我们想弘扬正法,他们不喜欢,口里面所说的跟他所作所为完全相违背,想种种方法来障碍、来阻挠。我们还是认真努力的去做,当然我们做的效果成就,就打很大的折扣。但是只要认真努力,用真诚心护持正法,续佛慧命,利益众生。我们用真诚心去感动这些魔,希望这些妖魔鬼怪也能回头护持正法,只要我们以真诚心对待他,无私无欲的心来办事,久而久之,妖魔鬼怪也会回头。为什么?他有佛性,他不是没有善根,他也有善根,他是业障习气太重,障碍了他的善根,我们决定不能责怪他。
  我今天早晨,送澳洲的Graeme跟李居士,我在桌上跟他们讲,我们帮助一个我们欢喜的人,我们很快乐;帮助一个敌人,帮助一个冤家,会更快乐、更欢喜。这种喜乐,你们体会不到,他们两个能够听得懂。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永远没有冤家、没有对头、没有敌人,他跟我作敌,我不跟他作敌,他恨我,我爱他,他陷害我,我帮助他,这是菩萨,这是同体大悲。我们晓得魔也是一念自性,佛是一念自性,魔也是一念自性,佛跟魔平等的,我们以平等心来看待,以平等心恭敬,以平等心供养。转恶为善,天天去思惟,天天去反省、去检点,我们这一天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善不善?十善五戒就是标准,不要搞太多,太多了记不得。就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来检点、来反省,找出来之后改过,勇于改过,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反省发现自己的过失,给诸位说,这就是佛家讲的觉悟,你不迷了,你觉悟了。你能把你的这些过失改过来,真修行,夏莲居老居士讲的「真干」!真正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这就是一个转变,修行人要从这个地方做起。时时刻刻想到,我还有没有恶的念头?还有没有作恶的行为、作恶的动机?这是第一层的转化。
  第二层就更进一步,第一个是持戒,持戒是转恶为善,更进一步破迷开悟。我们舍弃第一个,从第二个做起行不行?给诸位说,不行。为什么不行?你恶的习气、恶的念头、恶的行为,如果不能改过来,那是你的迷根,你怎么会开悟?不可能。所以在佛法里面说,给诸位说,有一念分别执着,你就决定不可能开悟。你什么时候开悟?把你的分别执着放掉,你就开悟。再不执着五阴是自身,什么是自身?尽虚空、遍法界是自身,一切众生是自身,你就开悟;这是事实,这是真相。我在讲席跟大家做比喻,我们这一个色身,在我们整个生命当中,生命是一体的,就像身体里一个细胞;虚空法界是我们整个身体,我们今天迷失了,这个细胞它独立,它不承认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那就叫迷。什么时候觉悟?整个身体才是自己,一真法界、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自己。那是什么?一念自性。
  告诉你,一念自性所现的,一念自性所变的,那还是隔一层;已经说得很接近,还不够透彻,还隔一层。真的是什么?就是一念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性相不二。古人用金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一念自性,法界众生比喻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怎么能分家?然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在哪里?宗门开悟之后讲了一话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物,无有不是。你看禅宗的公案,问你:一念自性是什么?干屎橛也是一念自性。明白的人、契入的人懂得,你一个举动,一言一笑,他给你做证明,没错。这个见解,叫入佛知见,叫佛知佛见。入佛知见的人,就作佛了,这才能“转迷成解”。所以转迷成解的基础,是转恶为善。说老实话,能做到转恶为善,这个人决定不堕三恶道。能够转迷成解的人,他就有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的机会,那就看他的本愿;他要有愿,决定超越。超越之后,那就“转凡成圣”。这是教育,这是教学。我们要记住,诸佛菩萨干这个事情,我们今天跟诸佛菩萨走,学习诸佛菩萨,也干这个事情。所以这三种转化,先转自己,再转别人。这个意思明白了,下面则说:
  【今地藏大士,现身六道。于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随机说教,化转物心。大概不越此三。】
  这说明地藏菩萨做到了,他本身做得非常圆满,所以他能够帮助别人。我们看全经所说的,确确实实是这三桩事情。“现身六道”是真的,绝对不是说,地藏菩萨只在地狱作幽冥教主,其他各道就没有了,不是的,六道统现。菩萨慈悲,地狱最苦,所以对于地狱罪苦的众生特别关心他,多照顾他一点,其实他的心是清净平等的。此地讲“于四不可说”,这是天台家讲的。天台家这个说法,是根据《涅槃经》说的。《涅槃经》说六不可说,天台讲四教,把六不可说浓缩成四不可说,配藏、通、别、圆。第一个说「生生不可说」,这是藏教。藏教说能生的因缘、所说的诸法,皆为实有,所以叫生生,这是小乘教义。这个说法,一般众生很容易接受,为什么?随顺俗谛而说的,也就是随顺世间人的知识所讲的,这很容易接受。为什么说「不可说」?讲到究竟处,这说不出来了。虽然这个东西摆在面前,有因缘,因还有因,打破沙锅问到底,问到最后就没办法说了。由此可知,世间人真的是迷惑,他能肯定眼前这个事,再往前面一推就不知道了,再往后面一想也不知道;其实眼前这个事情,他又何尝了解?
  第二,这是通教,通教是讲「生不生不可说」,通教讲能生、所生都是当体即空,所以说生不生。《般若经》上讲得最清楚,《金刚经》上讲,能生的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能生的心不可得,所生的一切物?物都是缘生的,没有自性,缘起性空,无有自体,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生、所生都不可得,这是了解事实真相。这个教义,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所以称它作通教。第三个叫「不生生不可说」,这是别教。别教说真如不生之理,它生十法界差别之事,所以叫不生生。这个道理,说得比前面更深入一层。真如确实是不生;不生,为什么会生出来?生十法界差别之相?
  我们说一个浅显的比喻,心,不要说真心、妄心,我们只说凡夫所讲的心。心里头没有梦,可是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它会作梦;梦确实是心变现出来的,但是心里头确实没有梦。心里要有梦的话,每天晚上梦应该是一样的,怎么会起变化?你一生当中天天作梦,从来没有两个梦相同的。从这个比喻里头,诸位细心去体会。真心里头确实没有相,真心里头确实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为什么会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东西怎么变现出来的?我们不知道。佛告诉我们,这些东西从无明变现出来。无明怎么来的?无明因真心起来的。无明,好像我们一个人在光之下,人身是真如、真心,灯照的影子,影子是无明,那个影子是依身而有的。所以离开真如,没有无明,无明是依真如而生起的。怎么生起?迷失了真如。相宗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不觉非常微细,我们决定觉察不到,极微细的一念妄动。所以无明的相是动相,一念心性的相是静相,是寂静的。
  虽然依无明,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要是带着无明,你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动相,妄动。如果你要是破了无明,你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寂灭相,清净寂灭相。这就是佛在经上所说的「相随心转」,我们凡夫看到相动,佛菩萨看的相不动。凡夫看到这一切现象,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虚空法界、矿物有成住坏空,通常讲四相。诸佛菩萨眼睛里头没有,没有这四相,所有一切法不生不灭,所有一切法常住不变;我们见不到,他见到了。什么时候你见到,你就是无生忍的菩萨。无生忍,看到我们现前所有一切法,不生不灭,清净庄严。忍是同意的意思,肯定的意思,佛肯定,我也肯定,佛是这个说法,我同意;你就是无生忍的菩萨。无生忍的菩萨,《仁王经》上讲下品无生忍七地,中品八地,上品九地,你什么时候能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恭喜你,你最起码也是七地菩萨。
  仔细看,在生灭当中看不生不灭;换句话说,就是在法相里头去见法性,在万象里面去见一念自性,法性就是一念自性。所以你见到了,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性在哪里?性就在一切众生、一切万法上,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没离开的。用黄金做了许许多多东西,我要金,你告诉我金没有,我看到的那都是手镯、戒指,种种现象,没有看到金,他不知道器就是金。见到金,随拈一器就是,没错!所以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真如自性。纶贯前面讲得好,「一念自性」,一念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念,一念就见到自性;二念就见不到,二念迷了。所以净宗念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一念,一心就见到自性,一心就见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眼前就是一真法界,这个法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真见到了。你觉得这一切万法,有异有同、有生有灭、有来有去,那是你的错觉,你看错了。所有人都看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18: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