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净公上人地藏经玄义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老师、李老师闲谈当中都说得很多。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学问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传人。他传给谁?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李老师告诉我,自古以来传人不容易得,他说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这都得靠缘分。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传下来,真正能传法的人记载的不多。还有许许多多善知识,一生遇不到传人,他走了,那也就完了,这个太多太多了。所以遇到真正肯接受的人,哪有不全心全力照顾?比照顾自己儿女,还要亲切十倍都不止。这是什么?法身慧命的寄托,比我们世间人传宗接代看重得太多;你传宗接代是你一家的家族,这个传承是续佛慧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怎么不重视?但是可惜,学生到哪里去找?找不到。
  我早年在世界各地方弘法,做得很辛苦,为什么?只有一个人,没有助手。所以在那一段时间,我每年都会回台湾去一趟,回台湾我一定去看李老师。看李老师我一定会劝请,请他多培养几个学生,我们在外面弘法有同学、有伴侣、有助手。他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大概我说了十几次,最后一次他听到,他说「你替我找学生」,从此以后我再不敢说了,我想想我找不到学生,真找不到。在这个时代,找一个百分之百服从听话的学生,没有,那种阳奉阴违的学生很多。李老师在台中讲经说法三十八年,亲自听他讲经说法,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五、六十万人,最保守的估计。我在台中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讲经十年,听众已经达二十万人。这里面有没有学生?经常跟随他、接受他教导、学习讲经也有几十个人,这几十个人真正能传他的,找不到。现在在台中有周家麟居士、徐醒民居士两个人,年岁都大了。周家麟居士大概也有七十六、七了,徐醒民居士今年七十一了。底下还有没有传人?难说了,所以很不容易!
  我们要发心,什么人发心续佛慧命,佛菩萨必定加持他,必定把他当宝贝看待,为什么?太希有了。你要发心传法利生,首先要把分别执着舍掉,这是感应里面第一个条件。你有分别执着,佛菩萨想帮助你帮不上,那是障碍,障碍不在佛边,在我们自己本身这一边。你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起心动念,念念希求正法久住,念念希求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就相应。你能发这样的真心,就得诸佛菩萨的感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里几句话说明,诸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有严重的障碍,抗拒了佛的慈悲,使佛力对我们加不上。这个抗拒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特别是执着;我执,严重的执着我与我所。我,任何人不能侵犯,我所有的任何人不能侵犯,这个事情麻烦了。要破除一定要从事相上下手,我所有的任何人都可以拿去、都可以享受,你的心量就开了,就不执着了。我享受跟他享受有什么两样?他跟我同体;你这么一想开,每个人把我的拿去时,我都很快乐、很自在。先破我所,然后才能破我执,从我所有的舍。佛法菩萨法门,第一个叫布施,「布施」就是你要舍,你能放下,你能够舍得。样样都能舍得,样样都可以与一切众生共享,而不可以独享,也不欢喜独享,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我们学习,真正讲修行,头一个就要修这个行。
  佛接触众生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四悉檀」、「四摄法」。四悉檀是什么意思?「悉」是普遍,是中国字的意思;悉檀是梵华合译,「檀」是布施,「悉檀」就是遍施,无条件的遍施。第一条「世界悉檀」,什么意思?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能不能做到?而四摄法里第一条布施,施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太重要了!重要在哪里?破我们坚固的执着,这个坚固就是悭贪,破悭贪。一切都能施,外财能施,内财也能施。佛经上讲「内财」,指的耳目心髓,我们这个身体、肉体都能布施。可是你听话你要会听,你不要听到佛说耳目心髓都可以施,好了,我就布施器官,我就捐赠掉了。你把你全身的器官统统布施掉,不是遍施,你只布施几个人,你哪里是遍施?你要想到「遍施」是什么意思?我要用我的眼帮助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没看清楚,我看清楚了,我这个眼就是布施一切众生;我耳帮助一切众生听,一切众生没听清楚,我听清楚了,这叫做遍施。换句话说,这个身活在这个世间为谁?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我这个身就全布施了。你每一天穿衣吃饭都是布施,为什么照顾这个身体?为了照顾一切众生,佛说话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你们看经文没看懂,我看懂了,我布施;你们听没听清楚,我听清楚了,我在转告你们。不是为我活的,也不是为我家族传宗接代活的,我们是为正法住世,是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而活着,你就全布施了,内财、外财统统施了,这才叫遍施。有一点自私自利,有一点分别执着就错了,就又迷了,又回头了。特别是初学的阶段,进进退退,一会儿开放,一会儿收缩,搞这个,这是正常现象,这不奇怪。我们今天如是,我们想到诸佛菩萨在因地,又何尝不是如是?一念觉就开了,一念迷就收缩了,这一生当中能够有一、两次开放很难得了,从来不肯开放,居然开放个一、两次就很希有!希望开的次数愈多愈好,时间愈长愈好,要在这上下功夫。决定不为自己,佛所讲的这个话,我们就听得懂。世间再聪明的人,再有智慧的人,如果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诸佛如来当面给他讲经说法,他也听不进去,他也听不懂。所以我们要接受佛法,先要把心理的障碍去除,然后才不辜负诸佛菩萨永恒无间的在照顾我们,这是「劫劫救援而未艾」;地藏菩萨是代表一切诸佛如来。
  再说到本会,“释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报圣母恩德”。《地藏经》讲经的因缘很特别,是世尊在他四十九年教化因缘,将要结束圆满的时候,最后一次升忉利天,所以这个法会是在忉利天宫开的。为什么?他的母亲在忉利天宫,这个法会是特别为报母恩而开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后不久,在世间人眼光上来说,他母亲过世,这个小孩命苦,才出生妈妈就没有了,多可怜!命苦,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世间人的眼光。哪里晓得他母亲生了一个佛的儿子,福报太大了,世间的福报小她不能住,她要找大福报的地方去享受,所以她生忉利天享天福去了,我们世间人看不到。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彻始彻终无非是完成孝道而已,从什么地方看?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教给我们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末后佛告诉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不是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吗?佛法建立在哪里?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孝亲是第一。
  释迦牟尼佛孝养父母,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养父母之身,在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特别是对母亲。可是你要晓得,作儿女的成就大德行,成就大学问,他的父母无论在哪一道,受到一切天神、鬼神的尊敬供养,就是他的供养。这个想想不可思议,别人照顾怎么是你的供养?别人为什么照顾?别人尊敬你的学问德行,别人尊敬你的功德,别人尊敬你的成就,道理在此地。这从事上论,从体上讲「同体」,那更不必说;真正认识同体的人少,着事相的人毕竟是多,这是从事上说。如果从理上讲更圆满了,一切诸佛菩萨都照顾,这才真正是圆满的孝养父母。所以你只要养父母之志,对于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由诸佛菩萨、天龙鬼神那些人去做,你只要养父母之志。「父母之志」是什么?今天中国人常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是他的志,你要真正作龙作凤。在佛门里面讲作龙作凤,就是作佛、作菩萨;你真正作佛、作菩萨,菩萨之母、佛之母,谁不尊敬?谁不去奉侍?所以孝养里面养身、养心、养志,志最重要。然后我们才晓得,世尊是如何尽孝,我们世间人哪里懂得?
  你要稍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世间一定要成就自己的智慧、学问、德行,为社会一切大众所尊敬、所推崇,你的父母就光荣。你父母走到任何场合,在现在人讲都有面子,都有许多人尊敬、关怀、照顾,这是从浅显地方来讲。深处地方讲世间人不懂,你真的是作佛、作菩萨、作祖师,就有天地鬼神来供养、来照顾。这个事情诸位在现前,你有没有见到?洪恭兰老居士献地给我们做弥陀村,居然感得玉皇大帝派两个人来照顾他,这是大家亲眼看见的。哪一天我找洪老居士,请你们大家吃饭,他正要请我吃饭,我们听听他当面跟你说说。他说真的不是假的,他说他决定不是作梦,清清楚楚两个人站在床前面,他将要睡觉的时候。两个人长得非常端正,天人相貌比我们人好,我们人比不上天人,人怎么化妆也比不上。他问他们两位从哪里来?两个人也不说,只劝他要忍耐。我们晓得洪老居士一生性情很急,跟李木源居士一样,速度很快,办事情说做就做,非常豪爽,性情急躁。劝他要忍耐,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忍耐,接着跟他讲两句话,「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他听懂了。最后他们才告诉他,玉皇大帝派他们两个人来保护他。你看看,一念善心你要想帮助别人,鬼神、天神就来保护你,感应这么快,这是我们眼前见到的。
  所以诸位真正发心护持佛法,哪有佛菩萨不加佑的道理?洪居士遇到忉利天主派天神来护卫,我们就明了,将来弥陀村念佛往生成佛的人一定很多;否则的话,他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也没有这么明显的感应。这是新加坡之福,世间许许多多灾难,到处传灾难都要来临,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忉利天派天人来保护洪居士,我们就晓得,诸佛菩萨、天龙善神必定保佑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有正法,这个地区有修行人,这个地区有很多人将来往生不退成佛,福地!世界上还有其他地区很好,缘不足,这个地方因缘具足。我细细的在这里想想,此地至少有十大菩萨在这地方,护持这个道场,护持这个地区,所以做事情这么顺利。昨天下午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杨厝港那边的学校,校方答应迁走,很顺利。我们佛学院的立案,主管的部长听到很欢喜,很快就可以批准;还有弥陀村的建筑很快都会批准,佛力加持,龙天护助,感应不可思议。
  我们自己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亲耳所闻,难道还不相信?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要有信心,要发心续佛慧命,要发心弘法利生,舍己为人,你得到诸佛护念,你得到龙天善神保佑。一切诸法决不要放在心里,为什么?我们既然将这个身心奉献给三宝,一切佛菩萨照顾。章嘉大师说,他教给我: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萨照顾你;我们还要操什么心?建再大的道场、再殊胜的道场,要就送给你,我再换个地方,佛菩萨又给我建了。你可怜,你没有佛菩萨建,你没有人帮助你,我有,所以你要我就给你,我到哪个地方佛菩萨都会给我建道场。
  我们在此地听李居士常说,我们后台老板是阿弥陀佛。今天在这个时期,建这么大的道场,筹这么多的资金,谈何容易!哪一个道场今天在这里化缘募捐,不像从前,从前还能化到一些,现在经济衰退,货币贬值,房地产天天在下降。我听人家说,明年春天比今年还会要降低,大家的生活愈来愈艰难,哪里有钱捐出来?我们今天筹集这样大笔的资金真不容易,别人没有信心,李居士靠阿弥陀佛。这话讲得对,为什么?不为自己,是为阿弥陀佛接引念佛往生的大众,这个事情确实是佛的事情,我们不过是发心来办事而已,所以诸佛菩萨、龙天善神就格外照顾。这是三宝的恩德,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就是报恩。
  世尊教导我们,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最后绝不忘恩。忉利天召集这个法会是报恩大会,诸位想想是不是?报恩大会,这是佛法里面的基本法。所以与会大众无比的希有,比《华严》还殊胜。华严会上我们所看到,尽虚空、遍法界而来集会的是法身大士;而这个法会里面,我们所看到是诸佛如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无边诸佛统统来集会。所以我们展开经卷,看看这个场面,跟《华严》有什么两样?无二无别。《华严》被人尊称「一乘圆教」,这个经又何尝不是一乘圆教?我们仔细观察确实是华严境界,不过在华严境界里面「偏向幽冥」,不是像《华严》展现那么样的清净平等,一律平等,这里偏重幽冥。换句话说,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偏向苦难的众生,示现给我们看,提醒我们,尤其在现代的社会,苦难的众生太多了。
  中国大陆这次的水灾,我们是尽全心全力来做救助的工作;实在讲我们做这个工作,真正是自不量力,我没想到,李木源居士也没想到,我们已经尽心尽力。对于长江这一带我们捐了钱,捐了三次,由中国大使馆转交,三次总数字差不多达八十万,尽了我们全部力量。北方传个消息给我,那一边灾难很苦,松花江、嫩江流域,大庆整个被淹没,尤其是冬天快要到了,要求十万套棉衣、棉裤,我就一口答应,也不晓得十万套要多少钱。告诉李木源,李木源说好,我们送十万套,他也糊里糊涂答应了。我们请中国大使馆托他代办,他把价钱估价告诉我,一套是人民币一百块,十万套合成新加坡币二百万。我也呆了,李木源我不知道他做何感想,这钱从哪里来?我们正在头痛的时候,居然就有个菩萨发心把这个钱送来了,一次解决,不可思议!不但我们做了这个事情,他送的钱还有多余。又听说,界平法师从北京回来带了录像带给我,录像带里北京那些同修要求我,灾区的学校被洪水冲毁掉了,希望我能建立几个学校。我就动这个念头,又有人发心送钱来,我估计一下,可以建十个中学、二十个小学。所以我立刻通知那边,我们建十个中学,中学叫慈光,慈光中学,小学叫孝廉小学;我们建十个中学,二十个小学。此地一动念头,佛菩萨就帮助,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我们做救灾的工作做得非常有效果,我委托辽宁本溪崔玉晶居士替我办。前天他打电话来告诉我,现在送棉衣这些情形,他说那边生活非常苦,没有东西吃。我告诉他送粮食,北方他们现在农村里主食大概是玉米,现在玉米不贵,人民币四毛钱一斤,我说:你尽量送。我给他的数量是一百万斤;你给我尽量送,送玉米、送面粉过年;而且每一个人还送一百块人民币,好,他做得太好了。三宝护佑,不可思议,只要你发真诚心,不能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崔居士在灾区他走了五个县,自己也累病了,告诉我在灾区住的小旅馆,住一天人民币十块钱,我们就能想到他在那边表现,生活跟灾区灾民一样,受到人尊敬。他教人念阿弥陀佛,送人家钱,一百块钱念十声阿弥陀佛,你家里送一袋面粉给你,念十声阿弥陀佛,送一件棉衣也念十声阿弥陀佛。他说我要度十万人念佛,很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做这些事情,我跟李居士充满了信心,我们后台真的是阿弥陀佛、诸佛菩萨在支撑着;只要念念如法,只要行行相应。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当你求没有感应的时候,是你自己有障碍,什么障碍?私心,你有这个障碍。大公无私没有障碍,我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一生信守受用无穷。我在此地也给诸位做个见证,给大家做一个很好的证明,李木源居士又何尝不是?十年前大病不死,都是我们现世最有力的证明。每一位同修、每一个众生,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你就能够得自在圆满。
  世尊最后教导我们报恩,在忉利天宫召集这个大会,「报圣母恩德」。从报母恩要想到,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这个四重念四重,意思都讲得通。第一报父母养育之恩;第二报老师教导之恩,佛是我们老师,报佛恩是报师恩,佛是代表老师;第三报国家之恩,在古时候这是帝王,在现在讲,现在民主叫政府,政府这些领导人,尽心尽力维护国家的安定繁荣,我们深受恩德要知道;第四报众生恩,我们生活在世间,一切所需都是依靠大众互相的依存,人决定不能够独立生存。我们吃的粮食农夫耕种的,我们穿的衣服工人在制造的,真的是一饮一啄都是来自广大群众,所以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德。不知道报恩还要伤害,这个罪业就太大太大!你细细的去思惟、冷静的去观察,一切众生给我们都有很大的恩德,乃至于动物、植物、矿物,现在讲地球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住在这个地方才能得到幸福,所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知道恩德。
  知恩才会报恩,不知恩的人,你要跟他讲报恩,他怎么会听得进去?不但听不进去,他还说你头脑有问题,你邪知邪见,你的思惟想像不合逻辑,他还要加些这些语给你。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他不知道。知道是一体,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真正知道恩的人,知道深恩大德的人,谁?诸佛菩萨,凡夫哪里会知道?凡夫所知道的是眼前几个人而已,这个人对我很好,我感激他;他想不到。所以此地报圣母恩德,里面的意思涵盖四重恩,涵盖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德。
  “谆谆付嘱以频申”,这是经里面所说的。世尊非常恳切嘱咐地藏菩萨,要负起救度苦难众生的使命,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世尊一再嘱咐;地藏菩萨代表的就是「孝亲尊师」。由此可知,一个人真正能做到孝亲尊师决定不堕恶道,真正孝亲尊师的人不会做坏事,为什么?他要做坏事情,他就会想到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不但不敢做坏事,连坏的念头都不敢想;因为他念父母的恩德,他爱父母、他爱老师,如果有一个恶念就辜负父母、辜负老师。所以为什么世尊灭度之前,把度化众生的事情教给地藏,不教给别的菩萨?地藏是「根本」,观音表「慈悲」,文殊表「智慧」,慈悲智慧都是从这个根生的,这是付嘱地藏的深义,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将来我们佛学院办起来,好,有儿童班。昨天我听忍师告诉我,现在报名的小朋友已经超过一百二十人,我们有儿童班,将来有预科班、正科班、研究班。儿童班教什么?教学的宗旨就是教孝亲尊师,就可以了,常常讲孝顺的故事。最近我印了两部书,一部书《中华故事》,这是民国初年中华书局编辑的,现在大概都找不到了,早就绝版,我把这些老书再印一万套。还有一部是古代帝王教化众生的故事,里面都是讲忠孝节义,教你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原理原则。这些故事带着有插图,将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图放大,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小朋友去彩色,图上没有彩色,让小朋友涂彩色,加深他的印象。老师讲了以后,再让小朋友回讲、覆讲,每个小朋友来比赛,印象就深刻了。这是地藏法门,这就是世尊在这个经里面谆谆嘱咐的意思,我们学了要把它做到,弥补现代教学之不足。我们这个教学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我们不是科技的教育,所以在教学方式上跟那些教育当然有所不同。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收到很好的成果,这个成果也要求佛菩萨加持。
  下面这是事相,事相也是表法。“令向佛法中,献少水少华”。什么是「佛法」?广义的说是破迷开悟,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觉悟之法叫佛法。现在在此地我们把这个说法缩小,缩到最小,「孝亲尊师」是佛法,从小朋友教起。孝亲尊师是佛法里的基本法,我们要明了,佛法的修学要从孝道开始,所以佛法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反而远胜于印度,这是什么道理?正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着重在伦理孝道,这个基础太好,非常适合于佛法的需求;佛法到中国来之后,把孝亲尊师发扬光大。确实在古代,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也是四面八方弘扬,结果其他的地方也都是昙花一现,以后就没有了;唯独在中国生了根,就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伦理、重视孝道、重视师道,这才能生根。此地「令向佛法中」,我们要懂得这一句话的意义,在现实生活里面,令向佛法中是令向孝亲尊师中。
  「献少水少华」是表敬意,这是供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十大纲领,第一个是礼敬,第二是称赞,第三是供养。表示自己的敬意要有行动,不能只是口说,口里说得再好,没有行动表现,这不是真的,真的决定有行动表现,那就是奉献身心;「水」是表心,「华」是表身。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用水来作代表。觉是怎么表?表水平照,照就是觉,水在干净、平静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东西都照在里头,这叫觉,这表觉。它没有污染表清净,没有波动表平等。我们学佛看到这里献少水,每天供一杯水就行了,错了!你不懂意思。水要不要供?要供,意思在哪里?教我们看到水,我们的心清净、平等、觉,表里一如,这才叫做真供养;只有形式,心不相应,那不是真供养。
  「华」表六度,身要行六度。我们一天生活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完全合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有没有符合这六个标准?供花是表这个意思。「华」表因,菩萨修六度之因,才证菩提涅槃之果。所以我们供果,「果」是象征菩提涅槃;我们供花,花是提醒我们心行要与六度相应。布施是放下,我们放下没有?持戒是守法,我们有没有违法的事情?忍辱是耐心,无论大事、小事要忍耐。精进是一门深入,精是讲一门,进是进步。我们在《华严》看到,每一位菩萨修一门,就从一门契入法界。在世间法里面,你要想事业有成就,你要经营一种,你会成就。在这个世间固然有很多大企业家,他经营的事业很多,你仔细去观察,他这个企业能维持多久?有不少经营几年倒闭了,能够保持到他一生的不多,保持到第二代的就更希有了。什么原因?经营东西太多,精力、时间分散了,照顾不到才出问题。如果你是一门,全部精神着重在一点,一个方向去发展,成功的机率就多,不容易失败。对你自己的事业,你去选择继承人,使你的继承人对你这个事业有兴趣,知道这个事业的功德利益;利益不仅是自己的,一定要考量社会的利益。在家菩萨从事工商业,是为社会大众服务,不是为自己盈利,这个人是觉悟的人,这个人就是菩萨。
  我们现在所见到,东北崔玉晶居士是标准的菩萨,展开大乘经来看,他完全符合。他是为国为民,他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依照佛的教诲,他真的落实了。他所赚取的利润是社会大众共享,这个了不起!有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我们称他是菩萨,就在这一点。不是说自己发了大财,改善自己的生活,他没有,他自己的生活很清苦,比我们还苦;我们吃得比他好,穿得比他好,生活环境受用比他好。他的财富比我们多得太多太多,他为什么不享受?没有时间享受,也没有头脑去享受,天天想的是大家的享受,他看别人,他没有看到自己。实际上他自己很快乐,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
  他经营那么大的工厂,员工四、五千人,他过的生活跟员工一样,所以员工爱戴他,拥护这个老板。而利益全体大家共享,再有多余的分给社会,这不是菩萨,那什么叫菩萨?我听到他跟我讲:累出病来,还在继续不断工作;住一个小旅馆,一晚上人民币十块钱。我们听了不能不佩服,不能不五体投地,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得到。上一次我在香港讲经,他到香港来看我,我们给他订个旅馆,普通旅馆,距离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近。一再抱怨住的地方太好了,花这么多钱,告诉我随便哪个地方打个地铺就可以了,你们想想看,他说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下一次到香港来,我就打地铺招待他,满他的愿。我们要真正认清楚,人家是真菩萨,行菩萨道;我们是口里说说而已,没落实,还天天讲求享受,不肯舍弃享受;人家已经把它放得乾乾净净,真正做到了自在随缘。我们今天攀缘不自在,他真正做到自在随缘了。所以此地「献少水少华」的意思,你要懂得。
  “并脱幽途之苦”。你想想看你懂得这个意思,是不是就脱离三恶道的苦报?你就是不求往生,也决定不堕三恶道,来生得大福报。可是要记住!就怕一享福就糊涂了,就又迷了,最怕的是这个。享福不糊涂的人,亿万人当中难找到一个,享福不糊涂不容易!所以为了这个原因决定要求生净土,才能保证我们不至于堕落。如果不求往生,享福难免不糊涂,一糊涂造罪业就堕落;尤其是福报大的,福报大造的罪业大、造的罪业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档名:14-14-05  (1998/12/25)
  请掀开经本,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藏经科注》纶贯的第一面,我们从倒数第二行中间看起: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内,以同体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释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报圣母恩德,谆谆付嘱以频申。令向佛法中,献少水少华,并脱幽途之苦。】
  昨天讲到此地,因为时间到了,这一段也没能讲完,我们接着看下面这一句:
  【俾从大士前,能一瞻一礼,咸蒙胜地之欢。功莫京焉,义叵量矣。】
  到这里才是一段。在说明本经缘起的里面,青莲法师给我们提出一个修学的总纲领,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果然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能够脱离恶道的苦恼。如果将自己功夫更能向上提升,这就是末后这一段。我们从菩萨的面前“一瞻一礼”,这个瞻礼里面含义很深,不是说你每天看看菩萨的形像,顶礼几拜,你就能得福了吗?这个未必。要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连世间圣人都教导我们,「表里一如」,你就得利益了。瞻礼是外表,外表很有礼貌、很恭敬,内心要不相应,依旧是得不到利益。正如古人批评念佛人,念佛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还胡思乱想,跟他讲「喊破喉咙也枉然」!同样一个道理,表面上对佛菩萨再恭敬,心里面是非人我、贪嗔痴慢没断,那也是枉然,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在瞻仰这当中的深义,就能够想到菩萨在经典当中对我们的教训,见到菩萨形像、听到菩萨名号,就提起这一桩大事,立刻就想到菩萨的教训,这个瞻有功德了。「礼」是什么?礼是奉行,想起来了、提醒了立刻就照做,这是礼。由此可知,瞻是提醒我们解门,礼是提醒我们行门,解行相应,落实在生活当中才能收到效果。
  今天早晨达拉斯同修提出一个问题,说在佛七法会当中颇能摄心,回家去之后,这个心又散乱了,妄想杂念又起来,这是怎么回事情?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古今皆有。所以学佛的人,学一生都不能成就,还得要等来生,哪一个不是这样?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佛在经上说得没错,每一个同修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在用功、都在努力、都在修行,无量劫搞到今天,今天我们想想,我们成就在哪里?不能成就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没有放下,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事实真相还不够透彻、不够明白,依旧迷惑在虚幻境界之中,是这个因素造成的。如果你真的把这些依正庄严的幻相看清楚了,这些现象佛讲得很好,「梦幻泡影」,我们也听得耳熟,可是总没有把它看成是梦幻泡影,总以为它是真实的。所以在生活当中做不到自在随缘,还是攀缘,还是依照自己妄想烦恼去生活,没有把这个舍弃掉。佛教我们放下是放下这个,我们没放下,把妄想烦恼放下之后,我们的生活就依智慧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我们也不能说不懂,我们也懂,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说,为什么做不到?两个因素:第一个,自己业障习气太重,不知不觉起现行;第二个,对于这事实真相没有透彻的认识,有一点认识,不够透彻,所以依旧起不了作用,原因在这个地方。所以经上「一瞻一礼」甚深义趣不知道,以为自己依教奉行了;我见到佛菩萨形像,我都恭敬瞻仰,我都恭敬礼拜,好像我都做到了。可是经上讲这么多的利益功德,我没有得到,于是还怀疑,对圣教起了怀疑:佛经上讲的不太可靠,不是真的,大概都是劝人为善。生起这个念头的人多,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这是什么一回事情?以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想法看法,推测佛菩萨的教诲,这个人对于圣教没有信心,还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妄念。《华严经》上教导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不能建立,这怎么能成就?信心这桩事情实在是真难!
  我出家两年才受戒,受了大戒当然第一桩事情回到台中看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见到李老师,李老师看到我来,第一句话就跟我说:「你要信佛。」我听都听呆了!我学佛七年出家,一剃头就教佛学院,沙弥戒也没有受过,剃了头白圣法师就找我到三藏学院去教书。我是一出家就开始讲经,两年以后受戒,我教了两年,讲了两年,李老师一开头说「你要信佛」,我就感到很茫然,我怎么还不信佛?他就给我解释,告诉我信佛难,有多少老和尚活到七老八十,死了还没有信佛。「信」的标准是什么?解其理、行其事,才叫信佛;你对于佛讲的道理没有透彻了解、没有做到,你没有信佛。我们这一听,才懂得老师「信佛」这两个字的标准,想想真的不容易!以后我讲经,讲到这个「信」字,我就有好多种讲法。「迷信」,他也信佛了,对于佛的理论一窍不通,他信了,这叫迷信,迷其理好像他也信,这是一种。第二种「强信」,勉强信。第三种佛家讲的「正信」,正信对于理论多少明白一点,为什么信佛?他有个理论依据;对于理解得愈深,他的信心也就愈深,这属于正信。真正能够透彻了解而行其事,真干的,那叫「真信」。李老师讲信佛的标准是真信,连我们一般讲正信都不包括在其中,真信,真信是真干。所以这么一说,我们就理解了,信佛真不容易!
  信心具足在这一生当中必定有成就,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必然是如其修因,证得果报。凡是依照经论方法修行而不能够证得,你要是细细去研究它的因素,第一个因素还是信心不具足,可见得信心真的不容易。难怪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为我们要细说,否则的话,我们把这个字看得太容易、看得太简单,粗心大意忽略了。没有真信就不可能有切愿,愿怎么会发得出来?没有切愿,你在生活上点点滴滴,跟佛的教诲就不可能相应。念佛,大家只知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知道念佛的深义、广义。深义,穿衣吃饭都是念阿弥陀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是念阿弥陀佛,这桩事情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得很多。「念」是今心,不是口念,就是你现在的心,你现在的心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这叫念佛;岂不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心里头真有佛,你跟佛心、跟佛愿、跟佛行完全相应,这才叫念佛,这才叫礼佛、才叫瞻佛。
  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了解这一层意思的确实不多。虽然说学佛了,出家多年了,弘法利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面还是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嗔痴慢,那怎么行?那种瞻礼只是形式,像演戏一样,假的不是真的。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也是来表演,他表演得逼真,他不是在假演,他是在真演戏,演得非常逼真才能感动人,演什么像什么,这才教化众生。不是像我们世间舞台上表演,那是演假的不是演真的。我们从舞台上看演员,最好的演员,为一般观众所欣赏的、所赞叹的,那是什么条件?演得很逼真。如果演得不真,一看就是假的,这个戏就没得看了,没有味道,他尽可能演到逼真,观众才有看头。跟诸位说,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演得最逼真,所以才能感动一切众生,众生要这样学习,才能得殊胜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一瞻一礼」,前面讲「少水少华」,意思都很深很深。
  下面讲果报,“咸蒙胜地之欢”,这句话说得非常灵活,说得活泼。「胜」是殊胜,也就是我们讲「善报」。善报等级就不一样,完全看你的心量、愿望。人眼光浅的、愿望不大的,我来生还得人身,享人天的富贵就好了,你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依照菩萨教训去修学你可以得到,你还不想出离人间。有人眼光稍微大一点,人间富贵想一想没有什么,寿命又不长,天上好,他想生天去享天福,这种人就比前面一种人聪明。人间的富贵不过几十年而已,很短暂,这几十年享福还得要除掉你的经营、修福,至少总得三十年;你前面三十年你要去奋斗、你去经营,你的福报才会现前。从三十岁享福,即使你的寿命到七十岁、八十岁,你也不过享四、五十年,有人短命五、六十岁就走了,他享多久?享个十几年而已。所以细细的去一观察,不值得,没有意思,太短了,还是天上好;天人的寿命长、福报大,享福的时间长久。可是常常听佛讲经说法,知道天不是究竟,天还要轮回,虽然时间长一点总会到头,到头了怎么办?依旧要堕落,依旧要轮回,所以六道不究竟,六道不是好地方。听说佛有他方佛国土,听说有一真法界,那个地方真的是不生不灭。听了生欢喜心,发起大愿心,要追求永恒不生不灭,要追求永恒的自在快乐,这才叫发大心。你发这个大心,佛就教你修大法、证大果。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从来没有勉强一个人,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叫什么?随缘,佛不攀缘,你看看佛多自在!我们今天的慈悲心超过佛菩萨,我们一定要拉住众生赶快往生,不去不行;佛不拉人,我们要拉人,人家不肯去我们生烦恼;佛不拉人,人不去,佛不生烦恼。细细想想,我们是什么慈悲心?我们是热情过度,热情是烦恼不是智慧;佛是智慧,平常心是智慧。佛以我们人的眼光来看,他很有耐心,这一生不能得度,来生;来生不能得度,后生,慢慢的来,一丝毫都不勉强。我们想想佛做得对不对?对。为什么?勉强不得,如果勉强能成就,佛也会勉强,勉强不得!这才体会到随缘的道理,随缘的殊胜。我们干的是攀缘,我们所生的是烦恼不生智慧,人家是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你要细心的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经上讲「善巧方便」的高明,出乎我们意想之外,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诸佛菩萨对众生无不是苦口婆心的劝导,众生听不听不过问,众生学不学不过问,所以他的心永远保持清净。苦口婆心演说那是大慈悲的流露,大智慧的流露,这是我们要学的。所以此地讲的“胜地之欢”,层次、境界无量无边。也正是佛家所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只要依教修行一定能满你的愿望,你的愿望小就满你小愿望,你的愿望大满你大愿望,你要不能认真踏实的去修学,大小愿望都得不到。
  我记得早年说这个话应该在三十年前,我在台北市法华寺讲《地藏经》。好像广钦法师还来听了一堂,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法师跟我年龄差不多,名字我现在想不起来。他自己住一个小茅篷,每一天出去应付经忏,这个法师现在不在了,听我讲《地藏经》讲到有求必应,我下座他就来跟我说:这个话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拜地藏菩萨,拜了三年,求一个电冰箱都求不到。我听了也好笑起来,我说:你的宝刹住多少众?一个人。难怪菩萨没有送给你,没有必要,如果你道场人众多,菩萨一定会满你的愿。你就一个人,常常出去赶经忏很少在家吃饭,何必要电冰箱?佛菩萨送你东西,要看你是不是必要,不是真正必要不会送给你,决不会增长你的贪嗔痴。如果增长你贪嗔痴,那不是佛菩萨,魔来了,你跟魔感应道交。魔也会有求必应,但是魔那种应是增长你的烦恼,增长你贪嗔痴慢。佛菩萨帮助你,决定不会叫你增长烦恼,而是帮助你增长智慧,这是佛跟魔不一样。魔也有神通,魔也有道力,魔也有很大的福报,他也能加持人,也能保佑人,可是最后的结果不一样;佛加持你是胜地之欢,魔加持你到最后都是促使你堕落,所以结果不一样。
  下面这两句是赞叹。“功莫京焉”,「京」是大,功德太大了。“义”无量无边,意义深广无量。这一段是说世尊启动地藏法会的因缘,就说到此地。下面说法师注经的因缘:
  【桀虽生末运。】
  这个字就是现在大、小乘的「乘」,这是古写,现在不用古写,这是一个字,一个意思,法师的法名灵桀。“虽生末运”,他是清朝康熙年间人,这已经是佛的末法时期,虽然生在末法,「运」是法运,法运里面的末法时期。
  【幸遇真乘。】
  这是自己庆幸自己有这个福德因缘,遇到真正的佛法,希有难逢!“真乘”里头特别指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大乘法里面的根本法,大乘法门里面的真实基础。他遇到了,我们有没有遇到?还不一定,遇到了对它不认识,等于没有遇到。遇到的说法也有它的深义,遇到了不信,信了不解,解不了行,行了没有结果,都等于没有遇到。所以真正讲遇到,「信、解、行、证」四个字都要圆满,你是真的遇到,真正得到受用。大乘法在中国确实是无比的殊胜,中国的祖师大德,其中很多都是诸佛如来应化而来的,为中国人建立佛法,建立道场,树法幢,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度化这个地区根熟的众生。这是这个地区人的福报,这个地区人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会有这个现象。他们以四大菩萨,就像一个房子四根支柱,显示大乘佛法的教学,这四根支柱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四大菩萨,教导我们大乘佛法怎样修学。
  第一个是地藏菩萨。「地」后面解释经题会跟诸位详细说明,「地」是表大地,「藏」是讲宝藏;一切众生不能离开地面生活,都要依靠大地、仰赖大地,佛将这个意思比喻作心地。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同一个心地,「心地」也称为自性、真如本性,同一个,这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大乘佛法的建立,是建立在心地的基础上,我们心地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一切皆是无量,是自己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就如同大地里面含藏着金银七宝,宝藏,埋在地底下,虽有我们不得其用,没有开采出来。诸佛如来他们是已经开采出来,得到受用,我们凡夫虽有,没有开采出来。论家私我们是平等的,论受用决定不平等,就好比这种情况一样。
  佛教导我们如何开发自性的宝藏?《地藏经》上教导我们,《地藏经》教孝、教敬。我们要懂得孝敬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善德,开发自性宝藏一定要用性德,它才能相应,其他的方法没有办法开启自性的宝藏,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我们佛门的孝经,它的内容教导我们孝亲尊师。而且诸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成就无上菩提,证得圆满的佛果,是怎么回事情?孝敬做到圆满就成佛。孝敬很认真、很努力在做,没有圆满,这种人叫菩萨。所以我们晓得,菩萨是一个孝顺的子孙,是个尊师重道的好学生,这是菩萨。从这地方,我们也懂得菩萨是什么意思,你就明白了。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要以《地藏》为基础、为根基。
  从这个根基再往上增长,发扬光大,这是观音法门。「观音」代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今天世间人讲的大爱、博爱。「博爱」这两个字出自于《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两千年前翻译的。是把孝敬扩大就是慈悲,我们知道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老师,把孝敬扩大能够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观音菩萨的法门。我们念观音菩萨,我们瞻礼观音菩萨,有没有实践观音菩萨的法门?没有,所以观音菩萨怎么拜也不灵。有人去拜观音菩萨得到感应,你能说那个灵吗?如果真的灵,应当每一个拜的人都灵才对!求观音菩萨保佑你升官发财,你买奖券中奖,每一个人拜观音菩萨,个个人都中奖了,观音菩萨灵;还有几个没中奖,观音菩萨不灵。我们世间人观念上都想错了,这叫迷信。误解了佛法的义理,曲解了佛法的义理,佛菩萨不是鬼神,不可能保佑人的。佛菩萨是教人,教导你,你要自己去做,你能够敬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会敬爱你;敬人者,人恒敬之。你以你的诚意尊敬别人,人家当然尊敬你,你肯帮助别人,人家也肯帮助你,这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真正的意思。
  我们有灾难,希望别人来救我们,菩萨来救我们;他们有灾难,我在那里看到如如不动,看到如没看见一样,你怎么能得果报?你是这种行为、这种心态,到自己有难了临时抱佛脚,求观音菩萨保佑你;还在观音菩萨面前许愿,你保佑我,将来我怎么报答你,跟菩萨谈条件、谈贿赂,也把菩萨当作贪官污吏看待;不知道这种心态,已经造了很重的罪业。观音菩萨表自性的慈悲,是要你把这个慈悲,爱护一切苦难众生,原本的意思是这个,你完全把它颠倒搞错了。所以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你就得地藏菩萨的保佑。你能够关怀社会、爱护大众,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特别是有苦难的人,你就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你不供养观世音菩萨,不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要加持你。为什么?你的心愿、行为跟菩萨一样。所以佛家,诸位要记住,不重形式而重实质,形式只是为了宣传,实质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不能不懂。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现在人讲理性,决非感情用事。所以说是你的孝敬、你的慈悲,你对于社会大众的关怀、爱护、协助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里面是什么?有好恶,我喜欢你,我帮助你;我不喜欢你,我不帮助你,感情的。理智是没有好恶,你有困难,你是我的敌人、是我的仇人,我也帮助你,平等的帮助你,你有困难、有苦处。所以理性的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恩怨、没有彼此,文殊菩萨表这个;这叫真智慧,这是清净平等心的现前。「普贤菩萨」表落实,就是前面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文殊的理性,完全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落实在我们工作里面,落实在我们日常应酬之中,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做到了,普贤是个实行家。这四大菩萨表大乘佛法的教学,表大乘佛法的修养,我们要懂得。佛法是教学,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
  法师在此地叙说,他生在末法,我们也生在末法,虽然都生在末法,我们的时代相去将近三百年。三百年前的社会,跟今天的社会不一样,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值得赞叹。清朝最盛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朝代总共一百多年,真的是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安乐,贤人很多。换句话说,他们受教育的机会比我们殊胜,高僧大德时时处处都能遇到。我们今天生在乱世,不但是乱世,可以说是大乱之世,伦理道德没有人讲,偶尔我们讲讲,还受到许多批评指责,说我们落伍赶不上时代。我们想想这个话也没错,我们是落伍,时代往哪里走?往毁灭的边缘上走,往疯狂境界里面去走。再想想我们这个落伍未尝不是好事,如果像经上讲往「胜地」上走,我们落伍,那我们就错了!所以在现在我们幸亏落伍,要不落伍就跟他们歌舞厅里疯狂跳舞,日夜不休息,就干这些事情,狂欢之后果报在恶道,所以幸亏落伍,我们自己也肯定自己落伍。可是在另一方面我们是在精进,在智慧、在德行上我们没有落伍;在自私自利、争权夺利、贪嗔痴慢,在这上面我们真的是落伍,落伍有什么不好?我们所精进的那一面,他们也落伍了;他们精进的那一面,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落伍了。两个比较比较,我们的心也能得到一点安慰。
  在末法时期我们「幸遇真乘」,我们的幸比他还要难得,在这个时代,我们也遇到这部经典。难得的遇到他的注解,说实在话,他要不这样详详细细给我们注出来,我们《地藏经》念不懂,哪里懂得经文里头含的有这么多意思在里头?青莲法师又何尝不是佛菩萨化身应现的?《地藏经》流传这么久,从来没有人做过注解,也许有人作注解,注解失传了,没传下来。现在在《大藏经》里面,古人的注解就这么一种,没看到第二种。我们从这上来看,从注解内容来看,他要不是诸佛如来再来,也是观音、地藏菩萨之流,哪里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会说得出来?这一段序文里头言简意赅,文字不多,说得多么透彻,层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今天遇的真乘,是这个注解∣《科注》。后面他说的几句客气话:
  【聿崇随喜之心,用作津梁之地。聊申管见,略释题名。】
  这是他的客气话。“聿崇随喜之心”,随顺诸佛菩萨应化随缘度众这个心,随顺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心愿。“用作津梁之地”,这是讲他写这个注解,帮助我们开辟一条路径,架一座桥梁,让我们这些薄地凡夫,由他这个桥梁、由他这个路径趣向大乘。“聊申管见”,「管见」是古时候的成语,「以蠡测海」;管子很细,从管子里面看东西,那个范围看得很小。这是谦虚,自己对于佛法大海只略知道一点点,这客气话、谦虚话。为我们注解这部大经,这个注解就是他体会到精义之处,为我们说出来,给我们做向导,现在的话说,帮助我们做导游,游历地藏法门的境界,我们在经里头看不出来,他给我们讲解。下面是“略释题名”,他是天台家的子孙,所以用天台的规矩来解释∣五重玄义。
  【冀三宝之冥加,综诸文而融贯。】
  他前面这个文章称之为「纶贯」,纶贯的内容是把全经的精义做整体的介绍,它里面包括五重玄义,比五重玄义还丰富。所以纶贯很不容易做,如果对这一部经没有彻底贯通是做不出来的。五重玄义我们照那个架构,我们可以来填补,纶贯没有办法,这就是“综诸文而融贯”。
  【普愿见闻,同趣乐土云尔。】
  “普愿见闻”,这是当时后代,包括我们现在在内,我们见到《科注》,我们也听到《科注》。后面这一句是青莲法师的愿望,我们“同趣乐土”。「乐土」两个字的意思也很深,意思也很灵活,跟前面他讲的「咸蒙胜地之欢」一个意思,前后照应。我们乐要往上提升,不能够下坠,你乐生天,你决定得生天上。本经世尊、菩萨劝众生生天的很多,因为这部经是对初学人讲的。到什么时候才叫你超越六道、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到普贤菩萨,到文殊、普贤才把你往最上方面提升,宗门所谓「向上一着」,往最上面提升。这个地方先拉你一把,绝不堕三恶道,这是佛度化众生第一步;把你稳住不堕三恶道,然后再慢慢的把你向上提升,他这几个字表这个意思,很灵活。下面就是天台家的五重玄义,他叙说他注经的因缘就到此地,这里头总共只一行,一行半都不到。
  我们把下面的文略略的念一念,五重玄义我们就不必照他这个文来讲,照他这个文来讲就变成讲注解。前面这一段是一定要讲,这是很难得、很希有,是我们学佛,特别是讲经说法不能不知道的。「五重玄义」是天台大师,隋末唐初智者大师,解释一切经论的一个规矩,他有他特别的方式。在没有讲经之前,先把全经的大意用五个科目来介绍,这是称为五重玄义,玄妙的义理。第一个此地在第四行,诸位看到第二个字:
  【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
  智者就用这五种方式,介绍全经的义趣。没有讲经之前,先介绍全经大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对初学人来说,经文很长,讲解需要时日,要很长的时间,他不了解经典的义趣,很难产生兴趣。尤其是大经很长要讲很久,他就没有耐心,不愿意来听。先把全经大意介绍,他一听经上有这么多好处,这样殊胜,引起他发心,把这个经听圆满、学习圆满,有这个意思在,这是先讲大意。第二个意思是对老修的人,老修的人不要听经,经他听过多少遍了,听这个干什么,专心修他自己的法门,他喜欢听玄义。「玄义」是什么?讲经人他的心得报告。可以从这一次讲演当中,知道他对于佛法深入的程度,很值得老修行人做参考;他修持的功夫、他的见解、他的智慧,都在这一段里面表达了。所以老修喜欢听玄义,不喜欢听讲经,讲经照着经文,你会讲,他也会讲,他要听听你的心得。
  古代讲经的法师,在讲经文之前都有这种说法,可是方式各个人不相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大概有十几种方式,各人自己可以搞自己的方式。天台用这五个纲目来解释,贤首就多了,贤首用十条,十个纲目,华严这一家「十门开启」。也有用简单的,也有用复杂的,古代的法师都不相同。但是到了后来,大概到了唐朝中叶以后,其他法师那种形式、方法都被淘汰,没有人采取了,唯独贤首跟天台留下来。这是经过历史的淘汰,证实这两家的方式好,所以被后人采取,无论是注经、讲经都循着这个规矩。尤其是天台家,在晚近比贤首更受欢迎,为什么?贤首太麻烦,天台这五条简单,那个太麻烦。
  到现代这个时代,再给诸位同修说,五重玄义也不吃香,为什么?现代人看到五条已经是太多、太麻烦了。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当年开班教学,教导我们讲经,告诉我们五重玄义、十门开启,我们自己不能不懂,你不懂你不能算是一个讲经的人,你要懂;但是用得上用不上?用不上,现代人你讲这五条会把人都讲跑掉了,没人听你的。怎么办?现在讲经最好是讲一个讲经的因缘,说明我们为什么讲这部经,然后就直接讲经题,经题讲完了,就「如是我闻」,直截了当,现代人最欢喜。进入到工业时代,大家工作繁忙,分秒必争,哪有时间来听你讲闲话?所以我们要懂得现代人的根机。佛法着重在「契机契理」,你虽然是如法来演绎,但是你不懂得现代人的根性,结果还是失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一定要懂得现代人他需要什么。因此古大德的注解,只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决定不能搬出来,你要把古人注解全盘搬出来,你决定行不通,你讲经决定失败,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原则。
  我们这次演讲也用五玄做纲领,我们的解释力求简单明了,节省时间,让大家从这些地方,也能够看出这一部经的精义。青莲法师在注解里头,有一些特别独到的见解,殊胜的发挥,我们也可以念念听听。不少地方在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细讲。我们现前不需要的,不容易理解的,不适合现在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意识形态,我们就把它省略。好在注解存在,诸位如果你需要想深入,可以依照原著来修学。在玄义里面,法师确实有很高明的见解,我们在古大德玄义里头很少看出来。他是以「不可思议」这一个理念做为依据,世尊演说这个法门的依据,这不可思议,难!
  我们想想,世尊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作大不思议经,《维摩经》一向称为小不思议经。青莲法师将《地藏经》也以不思议为水平,这岂不是把这个经,跟《华严》、跟《法华》、跟《维摩经》,拉成一条线上吗?他这个看法、说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从哪里看出来?我们从「集会品」里面看到,「忉利天宫集会品」,参与法会的这些人,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真的是无二无别。《华严》称为「一乘了义」,这个经又何尝不是一乘了义?所以他的观点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因此他的题是以「不思议人法为名」,五玄里面所说的。在辨体以「不思议性识为体」;在论用的方面,他是五条里面都加上不思议,以「不思议行愿为宗」。这个讲法,确实我们很少看到、很少听到,细细思惟观察,有道理!也让我们体会到法师不是普通人,一般普通人看不到这么深,看不到这么广,说他是佛菩萨再来绝不为过。天台大师这五个项目之由来,它有层次,此地也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第二面第四行从当中念起:
  【所以五重预释者。】
  “预释”,预先解释,没有讲经文之前先说大意。
  【以是经中幽玄之义,令人一览,即能诠名。】
  一看就晓得它的名字。
  【识所诠体。】
  认识这一本经的性质,“体”是性质。
  【欲显此体,须明宗要。】
  “宗要”是修行的方法。
  【宗成体显,妙用得力。】
  这是讲论用,你学这个经有什么用处。
  【然后判属时味部教,则义旨泠然,昭乎心目。譬之拟观山海,先阅图经,未出门庭,而情景宛在矣。】
  他这几句话是说明,为什么智者大师用这五个方式来说经中的大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题目,你看到题目,这一篇文章的大意,你就有个概略了,就知道它讲些什么。所以讲一篇文章要先讲题目,讲一部经也要先讲经题,这是把全经的总纲领首先交待出来。其次经里面所讲的理论,这一部经佛是根据什么说出来的,也可以说辨体,体就是经典理论的依据。如果它的理论依据不可靠,我们就很难取信;它的理论依据扎实,可信度就增高。所以辨体用现代的讲法,就是佛说这一部经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明白了,这才能建立信心。我们相信了,理也懂得,但是我们要怎样做?现在讲如何落实,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我们才有用处;如果不能变成生活,岂不叫玄谈?玄谈是空谈,不切实际,于我们现实生活没有好处。
  现在人最讲现实,过去人农业时代生活悠闲,他可以有些赏心悦事,可以悠游自在,现在人没有,哪有空闲时间?所以比古代的人更现实,这些玄谈的东西很少人欣赏。因此一定要把它落实,落实就是「明宗」。明宗是讲修学的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把这些理论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之后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有些什么好处、有些什么利益,这是第四段「论用」。用就是受用,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得哪些受用,我们听到有这么好的受用,你才肯真学习。末后这一条,现在实在讲用不上,「判教相」。判教相在什么时候用?佛学院用得上,就是这一部经典、这个科目,佛学院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应该排在哪一年级、哪个班级来上,好比现在学校里头排课程一样,这叫判教相。这对于一般人就不必要讲了,他们不懂,可是我们要清楚,大乘佛法里面,这是基础的佛法;换句话说「共同科目」。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你要不知道孝亲,不知道尊师,你的修学就没有根基,就没有基础,你就不可能成就。所以这个经是大乘基础课程,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这个意思就是教相,这是通途的教相。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顺序先看经题,它是以不思议人法来立题。佛经立题有规矩,佛经立题不是随便取的,它有个原则,这个原则总不外乎「人、法、比喻」这三个纲领。有些经用「人」做题目,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这个题目当中是人;「佛说」那个佛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两个都是人,所以这个经题是以人来立题。也有经题用「法」,譬如《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还不行,妙法还有莲花它是两个;单单讲法,《大般若经》这是「法」,纯粹单法,《大涅槃经》也是法,这里头没有人,没有比喻。这是立题的原则三个纲领,三个纲领有三种。还有一个经题有两种,像「人、法」;《妙法莲华经》是「法、喻」,「妙法」是法,「莲花」是比喻,所以它里面有两种。这样配起来三单三复,还有一个具足「人、法、喻」统统都有,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这个题里头这三个都有。这是属于佛学常识,在现代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知不知道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学讲经的法师一定要知道,研究教理的同修们也应当知道。平常我们自己老实修行,希望这一生成就的,这些常识知不知道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这部经的题目当中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个题目一共七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个字里面有通题、有别题。所谓「通题」是通一切经,就是「经」这个字是通题,大家晓得《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都称之为经,「经」这个字是通题;其余六个字是「别题」,跟其他经典不一样。所以题目里头自己就分通、别,这一定要解释清楚。别题里面六个字「地藏菩萨本愿」,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所以它是以人法为名。地藏菩萨不可思议,菩萨的本愿也不可思议,所以青莲法师加上「以不思议人法为名」。世尊在本经为我们说出这部经的名称,佛说三种:第一个是「地藏本愿」,第二个是「地藏本行」,第三个是「地藏本誓力」,他的誓愿,这个誓愿的力量。佛说了三种,译经的法师在这里头取一种,取「地藏本愿」;这一个题目里实际上包括「行」,也包括「誓」,所以统统都包括了。
  人名里面也有通别,地藏是别名,菩萨是通名。实实在在讲,地藏还是通名,但是跟菩萨合起来讲,菩萨通的范围比它更大。怎么说地藏是通名?你学这部经,依照这部经理论方法去修行,你就叫地藏菩萨;他也照这个方法理论修行,他也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多了,不只一个人,所以它也是通名。延续法师照这个学,延续地藏菩萨,延续是别名;宽容照这个学,宽容地藏菩萨。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不能把菩萨看作一个人,凡是修学这个法门的就称为地藏菩萨,凡是修学观音菩萨法门的统称观音菩萨,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世间人很坚固的执着,地藏菩萨决定不是观音菩萨,错了!
  地藏菩萨要以孝亲尊师教导一切众生,观音菩萨马上一变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一摇身就是观音菩萨。佛菩萨没有身相、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身相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是一个、一体,一体就是一真、一法界、一法身,随着众生的感应在生变化,你这样子对于诸佛菩萨就生平等心,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了。晓得《华严经》所讲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跟一切我们都有分,我们没有在外,统统有分,这样子你才真放下。你不了解这些,你的妄想分别怎么能放下?了解事实真相,妄想分别放下了,再不打妄想,再不分别了。了解事实真相,心是定的,定则生慧,定不生烦恼。所以这是你必须先要搞清楚、搞明白。
  地藏的名号,「地」是大地,大地不但是蕴藏着金银七宝叫宝藏,所有一切都是宝藏。地面上生长的五谷杂粮是宝藏,我们靠它活着,我们决定不能够离开地面生存,生活仰赖大地。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地,《华严经》上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还是心。世出世法、虚空法界依正庄严,皆是自性所现,妄识所变,这在纶贯前面讲清楚、讲明白了。所以心地含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们通常用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一切都是无量,一切都是不可思议,这是地藏名号的由来。如何开发这个宝藏?那要修地藏法门。地藏法门的内容是什么?在这个经典里面,自始至终明显的告诉我们,「孝亲」。所以我们才明了,佛法的教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圆满也是在孝道上,彻始彻终就是讲一个孝字。圆满把孝道完成了,这个人叫成佛;行孝、敬孝这称菩萨,没有达到圆满。
  我大概在十年之前,因为在晚期这十几年当中,我统统讲净土,净土经之外我都不讲。有一次我在美国东海岸纽约、DC,一直到南面的佛罗里达,这一带讲《地藏经》大意。有同修问我:法师,你不是专弘净土,你怎么又讲起《地藏经》?我说:是,我是专弘净土。你为什么讲《地藏经》?我没有讲《地藏经》,我还是讲净土,他不懂。我说:净土法门里面修学的根基「净业三福」,你知不知道?听说。《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第一条讲的是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说:这对不对,这是不是净土经典里面的基础?对!《地藏经》就是解释这四句话,这一部经就是第一福的注解,我还是讲净土,没有讲别的经,他才同意了。我讲的是实在话,所以净业三福第一福,我们要细细讲,也得要讲半年。你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们修行的脚跟才站稳,功夫才能得力。现在修学功夫不得力,就是基础不稳固,这是真正的原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名号还没有讲完,下一次我们继续。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六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档名:14-14-06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纶贯第二面第七行,末后一句看起:
  【释名中。地藏菩萨本愿六字,是别题,别诸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余经故。】
  这一句念一下就可以,不必解释。下面这是细说,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在七例选题里面,这部经是属于人法立题,属于这一类。人名里面又有通别,地藏是别,菩萨是通,是通称,地藏是别称。前面跟诸位同修提到过,实在讲地藏还是通名,因为凡是修学地藏法门的人,依地藏本愿自行化他,这个人都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很多,我们一定要明了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将地藏简单做一个解释,注解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讲不一定是注解里面的意思。「地」是大地,大地是能生能育,能够生育万物,我们知道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都不能够离开大地,大地里面含藏着无尽的宝物,这个宝物能够供养一切众生。佛用这个来作比喻,比喻我们的心地;前面序文里头已经说过,宇宙的缘起、生命的由来,都是从一念心性里面生出来的,佛将心性比作大地。心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将这个比喻作宝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心地里面含藏无尽智慧、德能宝藏。而且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并不是诸佛如来才有,菩萨有,我们凡夫就没有了,凡夫也有。不但我们凡夫有,连恶道众生、阿鼻地狱众生,也没有一丝毫的欠缺。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从心地宝藏来看,确实是生佛平等。在佛的果位上并没有增加一点,在我们凡夫的地位上也没有减少一点,都是圆满具足。但是生佛迷悟不同,觉悟的人这个宝藏自在受用,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实在受用当中,佛法称为三德秘藏。这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在觉悟的人他有这三种受用。而且这三德每一种里面,都含着有常、乐、我、净这四种德,这四德叫四净德,清净之德。我们凡夫很不幸迷失了自性,所以这三样东西,我们虽有不能现前,虽有常乐我净,得不到受用,我们跟诸佛菩萨差别在此地。所以从性具上来说我们没有差别,从作用上来讲我们有差别,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觉悟,教我们回头,教我们恢复德用,也跟诸佛菩萨一样。
  三德里面什么叫法身?法身,法是诸法,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自己,谁知道?几时明了一切诸法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所以三德实在讲,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我们不知道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众生怎么会是自己?是自己一念心性所变现的,那个一念心性是自己,也就是说能变虚空法界,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那个能变的是自己。诸位想想能变的是自己,所变的还有例外吗?这个话很难懂,佛在经典里面常常用比喻说明这个事相,希望从比喻当中你能够悟入。但是你要晓得,比喻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比不出来,只能比一个仿佛,利根的人从比喻就能悟入。
  譬如我们作梦,一切凡夫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用梦做比喻,经论上常常见到。能作梦的是我们的意识心,谚语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所思是自己的心,晚上睡觉的时候心就化成梦境。当心变现出梦境的时候,就如佛在《华严》所说的「唯心所现」,《华严》讲虚空法界、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就好比梦中的境界,梦中也有虚空法界,也有依正庄严,梦中是我们意识心所现的;梦中也有很多的变化,那个变化确实也是唯识所变的。这个就把大的缩小了,而且梦的时间短,你一觉醒过来,刚才做了个梦,梦中境界还清清楚楚,梦到哪些人还做些什么事。你想想梦中这些人,自己跟别人,山河大地、虚空世界,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全都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一无所得!所以佛法当中常讲「全真即妄」,真是能变的,妄是所变的幻相。你说你那个能变的心在哪里?变出来的境界就是心,心变成相分,整个相分就是自己的真性,所以说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你从梦境当中细细去体会、常常去体会,每一次作梦都好好的体会一番,你慢慢的就会觉悟到,你才晓得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原来是自己。
  这里头实际状况真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是诸位要知道,说「无」不是空无,空无你的意思又错会了。有跟无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因为怕你着有,所以才说无;怕你着无,所以才说有;两边都不着,你就入佛的境界。所以给你说真实境界,佛反覆这种说法,你在里面去体会,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你要是真正体会得,你才晓得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怎样学得,学了也跟诸佛菩萨一样。他们是过三德秘藏的生活,虚空法界是自己清净法身,所以他里头一切障难没有了。我们今天世间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们说爱人如己,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人是人,己还是己;爱人就好像爱自己,还是两码事情,这当中还有隔碍。爱国如家,在世间人讲这个境界了不起,你爱国如家,那别的国家怎么办?国与国还要冲突、还要打仗。即使是你爱地球上一切众生,像一家人一样,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在太空当中是个星球,你爱这个星球,除这个星球之外还有别的星球,这问题怎么解决?于是又发生星际大战,没完没了!
  佛告诉我们真正的事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里面所有一切矛盾、冲突、误会全部化解,都解决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证得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佛。你懂得清净法身佛的意思吗?清净法身佛的意思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这叫清净法身佛。你契入这个境界,你自性里本具般若智慧当然现前,为什么?没有般若智慧,你入不了这个法界,你不可能有这个体会,不可能有这个认知。智慧现前了,这个智慧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同时解脱现前了,解脱是得大自在。所有一切的烦恼都化解,见思、尘沙、无明全都化解,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再跟诸位说,一真法界也没有了。一真法界是跟十法界相对建立的,那一边没有,这一边怎么会存在?像我们生病,生病你要服药,药跟病对立的,没有病了药也没有了,众生不生病哪来的药?所以诸法是相对建立的,这边没有了,那边也没有了,这叫真正解脱。
  今天这个世间严重的问题,就是种种族群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产生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造成许多无谓的人为灾害。这个社会各个地区国家这些领导人,都为这个事情焦虑,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真正能达到世界和平。几千年来,中国、外国多少人在寻找都没有找到,而这个方法在大乘佛法当中,你证得清净法身,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由此可知,解决世间一切纷争的方法是什么?是教学。古代大圣人,释迦牟尼佛知道,所以他不作国王,为什么?作国王解决不了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政治能解决,也不是武力能解决。武力解决问题,在这一个世纪当中,这个世纪将要结束,战争特别频繁,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只是把问题愈搞愈严重、愈搞愈糟,没有能化解,我们在这个地方要醒悟过来,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古老的圣人说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统治人民,要用什么方法?教学。释迦牟尼佛懂得,为了要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共存共荣、互助合作,所以他舍弃王位,他搞教育,一生从事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中国的孔老夫子也是这一号的人物,这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被人们尊称为大圣人。非常可惜的是在那个时代,没有现在先进的科技工具,虽然一生认真努力在推行智慧教学的工作,进展缓慢,影响的面不大。他们过世之后,有学生继续老师的事业、继续老师的愿望,推行智慧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因为人数太少不能普及,所以教学的效果就不如理想。这代代相传,传久了变质,愈传愈讹了。佛的法运讲正法、像法、末法,正法大致上还差不多,像法变化就很大,相似,不像以前那么样的真实,末法时期差别就更大了。我们在这个时代非常不容易,能够得人身,能够遇到佛法,而且能够遇到正法,实在是希有难逢。又遇到现代先进的科学工具,我们人数虽少也不怕,藉着这个工具能将正法传遍到全世界。继承佛陀、孔老夫子的遗志,希望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人都能够觉悟,人人都能够解脱;脱离烦恼、脱离恶业、脱离苦报、脱离生死轮回,这是佛家教学的目的。
  佛家教学是义务的,对社会一无所取。为什么一无所取?做一个榜样给世间人看,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在生活当中贪婪之心与日俱增。每一个人都无止境的贪取,必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依旧不能解决,这个世界上彼此互相争执,这问题不能解决。佛给我们做榜样,我们是佛的学生,要学佛的模样,也要给社会人做个榜样。我们展现出知足常乐,这就是暗示世间人,你要想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不难,人人都可以得到,知足就行了。你有大智慧、有大能力,你是英雄豪杰,你过很清苦的日子,住个小茅篷,好像对你太委屈了。说智慧、说福德、说才艺、说能力,谁能比得上释迦牟尼佛?在中国谁能比得上孔老夫子?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世尊没有觉得委屈。这就是大智慧、大慈悲的表演,教导一切世间人,特别是世间这些英雄豪杰,教导他们要觉悟,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自己首先要收敛,要过一般贫苦人民同样的生活,毕竟这个世间苦人多,这人心就安定了,这种表现是无尽的慈悲。
  释迦牟尼佛是帝王阶级出身,他为什么不享他的富贵?孔老夫子确实是有能力求得富贵,为什么不求,过贫民的生活。他不是没有能力,要用现在的话,孔老夫子要搞一个革命,推翻一个政权去作皇帝,轻而易举。底下学生三千多人,什么样才干的人都有,在当时哪个国家都比不上他这个实力,他不搞,不给后人做一个坏样子。有智慧、有能力,安分守己,给天下后世做一个好榜样,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这是真正有爱心的人。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爱一切众生,他做出这个表现;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智慧。这是世出世间大圣人的行谊,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我们要发心继续他们的方规,认真努力来学习,希望在现前的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我们只有贡献,绝不求报酬,这样就对了。你永远保持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觉,绝不受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沾染,不受逆顺善恶的境缘所动摇,我们自己脚跟站稳了。无论我们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菩萨;往生不退作佛,自己真有把握,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我们学的是这些。
  三德秘藏这里面的意义,我们不能不知道;不但要知道,还希望要做到相应。相应之法一定是以智慧观照,我教导同学们智慧观照的方法从梦境,从这里下手,你每一次作梦醒过来之后,细心去观照一番。你能常常这样做,逐渐逐渐就觉悟了,然后看到这个社会芸芸众生是个梦境,你把这个事实就看穿,真相就看出来,确实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于是你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面、复杂应酬里面,你的心境坦然,心若虚空,六祖惠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解脱得到了,你自在得到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从事哪个工作,没有一样不自在。我们利用现前的身分,利用现前的工作,贡献给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或者是物质生活、或者是精神生活,这叫大慈大悲。而自己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与三德秘藏相应,三德秘藏就藉这个身体,藉我们的行为落实了。我们所以这么说、所以这么做,主要的目的帮助众生觉悟。因为只有一切众生真正觉悟了,他的问题才是彻底解决。他还没有觉悟,换句话所谓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病没有治根本,过几天老毛病还复发了。
  现代高科技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利用,以这个方法去传播,藉着这些设备,将我们一身也化千百身,同时这个世界各个地区都能够收视得到。尤其是现在网际网路,将来在我看十年之后,网际网路一定取代现代的卫星电视,变成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小型电脑像一本书这么大,将来每个人手上都有,全世界的资讯一按钮都展现在你面前,未来是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所以我们在任何地方,我们表演的行为、我们的言论,立刻传遍全世界,这是好工具。从前方东美先生常讲,这么好的工具为什么不好好去利用它?如果利用这些工具,传播邪知邪见、传播杀盗淫妄,那是造大罪业,比古往今来造作一切重大五逆十恶罪业,不知道要严重到多少亿万分。所以这是个工具,你用得善,你做了大好事,真正是积大功、累大德;你用得不善,你造极大之恶,工具本身没有善恶。所以我们下手之处从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与心性相应。
  诸位翻开第四面,第四面注解里有几句话,我念给大家听听。第四面第一行,从末后看起:
  【法界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藏。】
  这讲地藏。为什么用「藏」这个字?诸位要晓得,此地讲的法界就是一念心性,我们讲自性、讲真性、讲佛性、讲法性、讲法界,都是一个意思。佛用种种的言词来说明一桩事情,他的用意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也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唯有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你才能体会大道,也就是你才能够明了实际的状况。如果一落在名言里头,所以你起了分别执着,你分别执著名字、分别执着言说,你心里头有念头在思惟分别执着,那你就错了,事实真相永远跟你隔绝。这个话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告诉我们的,他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说了三个原则:离言说相,也就是不要执着言语文字;离名字相,名词术语它是一个表达的工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不能执着,这些东西像什么?像我们到哪里去,指路牌一样、路标一样,它有作用指示你的方向,你不可以执着,你要执着这就是,那你就错了;心缘相是什么?是你落在意识里头,那你怎么能开悟?你能够一切都不分别、不执着,你才有机会悟入,你才能够见到,你才能够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自性包含一切法,用不可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是你自性里本具的。佛有能力说无量无边的经法,你也有能力,你并不比佛差。今天你这个能力不能现前,说实在话你的能力并没有失掉,你的能力存在,跟佛没有两样,只是你有烦恼把你的能力障碍住、盖覆住,它不能现前,不起作用。我们再继续看他的文:
  【以众生性具三千之宝,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乃出此三德秘藏,用赎常住之命。今地藏之名,正取乎此。】
  这个比喻很好,说得很好。我们众生原来是佛,为什么?“性具三千之宝”。作注解的这位法师他是天台的学人,天台的子孙,所以注解里面许许多多名相术语都是台教的。「三千之宝」是智者大师注释《法华经》,《文句》里面所说的,他的注解叫《文句》。大师告诉我们,一心具足十法界,此地的「十」跟《华严经》上用的「十」是一个意思,是表法,不是数字。无量无边的法界把它归纳,归纳成十大类,每一类都是无量无边,性德不可思议。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大家都很熟悉,佛为了讲经说法方便起见,用这个方法来说。十法界里面,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以我们现在的人道,有人中之佛,释迦牟尼佛是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萨,《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个人是人中的菩萨,这当时都在世间住世的;有人中的阿罗汉、辟支佛;有人中之天人,福报大的,享受跟天福一样;也有人中之畜生,愚痴颠倒,天天造作恶业,邪正、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饿鬼;有人中的地狱;岂不是一个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十个法界里面就变成一百个法界,这叫百界。
  《法华经》上跟我们讲「十如是」。「十如是」是讲:性如是,性是体性,一念心性;相如是,性会现相,相是虚空法界、诸佛刹土、十法界依正庄严,相如是。如是怎么说法?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古德用个比喻来说,用金跟器做比喻,把金比作性,把器比作相。我们用黄金可以做许许多多不同形状的器皿,就像十法界依正庄严一样,哪一个器皿不是黄金?统统都是一个质料,这就是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希望我们从这个比喻上能体会,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们问哪一样东西不是自性?宗门你们看看公案,祖师考考学人,看看他见性没有?性在哪里?比一比,祖师点点头,任何一物都是,没有一样不是,干屎橛也是。这真正明白了,明白什么?他见到法身,见性就是见到法身,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性变现的,就是自己。
  我们一定要晓得,除了自性之外,确确实实无有一物、无有一法可得。前面跟大家说过,性体湛寂,作用虚灵,活活泼泼,决定不可得。你可以受用,你不可以有得失的想法,你有得失的想法你错了。这些悟入的人、觉悟的人,他知道得失的现象是什么?缘生、缘灭;缘生好像有得,缘灭了好像失掉了。实在讲缘生也没有得,缘灭也没有失,所以才跟你讲真话,真话是不生不灭。《中观论》的八不说得好,八个字说尽。八不是以「不生不灭」为主,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这是给你说一切法的真相。而会用心的人,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就用这个观,决不能打妄想,你就用这个标准观察一切境界相,观久了会开悟。打妄想就不能开悟,打妄想你心里生烦恼,决定要离,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现在的话讲直觉,用直觉决定不用思考,你才会开悟。一落在思考里头就落在意识里头去,意识是迷,不是悟,迷决定不能够开悟,觉才能开悟,迷开不了悟。
  我们这一次这个地方成立佛学院,新加坡主管教育的这些官员,会跟我们见面来讨论一下。我们特别要给他做个说明,佛学院的教育跟世间教育完全不相同,我们决定不能用世间这些教育的方法模式来做,用这个框架我们去填框框,我们永远达不到目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启发一切众生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要离心意识,世间的学术没有离心意识,这个教学是要离心意识,也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教育才是真正名副其实民主、自由、开放的教育,它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世出世间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到这个地方统统化解了。
  「十如是」里面后面还有八个字: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这个我在此地不要细说,细说两个钟点说不完,在此地只提一提。一百界,每一界十如是,这就变成一千。一千,天台大师讲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叫三千,此地讲「众生性具三千之宝」,就是说这桩事情。这一句话简单的讲,就是众生自性本具无量的智慧、才艺、德能。佛这些宝他得受用,他完全没有障碍,落实在生活上,所以得大自在,能够在十法界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不疲不厌。我们今天苦,苦在哪里?“为烦恼六贼所覆”;六贼就是指六尘、六识。“意识恶王所害”,六识里头最重的是意识,现在人常讲用心,什么心?意识心,凡夫把意识当作自己的真心。
  意识的能力确实是很强,诸位在《百法明门论》里面看到,唯独意识具足五十一个心所,其他任何八识里头,相应的心所没那么多,只有意识是圆圆满满,五十一心所都具足,可见得它的作用大。向外攀缘能攀虚空法界,向内可以缘到阿赖耶识,这个能力多大!唯独不能缘自性,它缘不到自性,因为它是在迷位,性是在悟位它缘不到。它能缘十法界,它缘不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觉悟的境界,这就缘不到,能力很大。我们今天不能见性,不能入一真法界,「为烦恼六贼所覆」,它在障碍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恶王所害」,亏吃在这个地方,总得要晓得。佛真的好像是一个很高明的大夫,替我们治病,一下就把病根抓到了,你这个病从哪里起源的?这是把我们的病根找到了。
  佛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乃出此三德秘藏”。由此可知,三德秘藏就是大乘教义的内容。我们现在正在读《华严》,《华严经》自始至终是不是讲法界?现在世间人叫多元文化,我们就用这个名词来说,你说多元文化,我们也跟你说多元文化,你好懂。尽虚空、遍法界种种族群、种种异类,《华严经》上说得多了,种种、种种说了十几二十句,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佛如何能解决多元的矛盾、多元的冲突?就用法身、般若、解脱。解脱是果、法身是理、般若是智,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佛法修学的目的是教你证得法身,也就是教你仔细观察清楚,你肯定了虚空法界是自己,一切众生是自己,你的问题就解决了。大乘法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兑现了,它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理想,是事实。你对于一切众生还会有恶念吗?不可能。这是断一切恶是彻底断掉了,从今而后对一切众生,绝对不会再起一个恶念,恶断尽了;善生了,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念念帮助众生也入这个境界,也懂得事实真相,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法身。明白这个真相,是自性本具圆满的般若智慧。佛用这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这就好比“用赎常住之命”。「常住」是真心,不会变的,叫常住;意识心是会变的,念头不可靠,变化太大。地藏菩萨的名号就取这个意思。底下这几句我们念一念:
  【三德秘藏,蕴在一切众生身心之内。】
  “蕴”是蕴藏,藏在众生,我们自己是众生。我们身心确实具足三德秘藏,藏在这里面。
  【诸佛悟之而证得。】
  “证得”就是落实,落实在他生活上,它起作用了。
  【众生迷之而流转。】
  众生是迷了自性,流转六道轮回,过这些苦日子,苦不堪言。
  【然此秘藏,初无改移。】
  但是三德:般若、法身、解脱,它没有迷悟,所以在佛没有增加一点点,在我们凡夫迷位也没有减少一点点,它是如如不动。地藏菩萨从最初发心,
  【从发僧那之初。】
  就是最初发心,一直到他修学圆满。
  【及住等觉之后,自行化他,总不离此心秘藏也。】
  这就是地藏菩萨自己修学跟教化众生的依据,他凭什么修行成功、凭什么教化众生?就凭自性本具的三德秘藏。地藏如是,每一尊诸佛菩萨亦如是,这是给我们说出佛法教学理论的依据。不是随便说的,不是一个人创造发明,不是,是自性本具的。底下这两句话也很要紧:
  【此心秘藏,即是涅槃。】
  “涅槃”这个名字,学佛的同修们都很熟悉,但是涅槃真正的意义,能说得清楚的人不多。此地也有个解释,给我们解释涅槃的意义。在第七行的下半段:
  【梵名摩诃般涅槃那。】
  我们中国就把它翻作涅槃,意思是大灭度。这是译经法师翻涅槃,把涅槃翻作大灭度。大就是法身;灭就是解脱,灭烦恼、灭生死,我们今天讲所有一切意见,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灭了;度就是般若。
  【此三法中。一一皆具常乐我净,故名为德。】
  为什么叫三德秘藏?三是说法身、般若、解脱,德是说“常乐我净”。法身有常乐我净,般若有常乐我净,解脱有常乐我净;「常」永恒不变,「乐」永远没有苦,像世尊讲极乐世界一样;「我」是自在、大自在,「净」是清净不染;与世出世间法毫不沾染,所以称它作德。底下又说:
  【此之四德,不离我心。】
  是自心本来具足的。这当中解释比喻大家自己看,我们接着看第五面,第五面第一行最后一句,我把这个连到这个地方来看:
  【虽在迷时,隐而不失。】
  只是“隐”,就是不能现前,并没有失掉,我们的三德秘藏没失掉。
  【正当悟处,证而不着。】
  如果着了就没有证得,决定不能着相,决定不能起分别执着,一起分别执着你就迷了。
  【故知心藏。】
  这是自性的三德秘藏。
  【具足众宝。】
  “具足众宝”是比喻无量智慧德能。
  【即空假中。】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从体上讲,体是空寂的;即假从相上讲,现的相是梦幻泡影,相是幻相,不能说没有,好像作梦,梦中真有相;中是什么?中是叫你用,你要用中。中国圣人教人也要用中,中庸之道。佛菩萨教化众生也教人用中,中道第一义。为什么?体是空的,相是假有,两边都不沾,两边都不执着,我们这个用就用得自在了。空有两边不堕,要把这个变成我们的生活,你这一生就过得自在快乐。晓得一切诸法体空寂、相幻有,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这就是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用中,攀缘就是偏执,错了!用中是真正幸福、真正自在,所有一切忧虑、恐怖、烦恼全都没有了,你说你多自在!我们今天所谓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会用中,不会用中的人那是烦恼忧虑重重。所以这个地方讲:
  【即空假中,无不如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地藏之名,其义若此。】
  这再给我们解释地藏菩萨名词的含义,你看看多圆满!我们再看第六行,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我把这个文念一念:
  【今我佛于忉利天宫,以法界众生,殷勤付嘱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者,正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四德大宝尽安置秘密藏中。】
  我们只看这一段。这一段说明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把弘法利生这一桩事情、这一个使命、这一个任务,付托给地藏菩萨。在这个地方大家明了,地藏是表法的,任何一个人依照这个法修学,依照这个法去教化众生,就是世尊所嘱咐之人。这个人是古人所讲的「直下承当」,他的事业是地藏事业,真正是续佛慧命,正法久住。佛不住世,要有这些发大心的人,来从事于这个工作,要有大愿令一切众生,“永离诸苦,遇佛授记”,你帮众生的忙才算是帮到底。教他永离诸苦,没有得佛授记,还不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帮助他遇佛授记。这个事情大难大难!说起来容易,怎么能做得到?这个经里面教给我们很多的方法,从哪里入门、从哪里下手?孝亲尊师。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
  佛法是教学,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决定不是宗教,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这个目的永远达不到。它是教学,它是教育,它是师道,我们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弟子,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不是宗教。宗教是主仆的关系、主奴的关系、父子的关系,不是师生关系;我们是师生关系,要搞清楚。换句话说,这个大问题宗教不能解决,教育能解决。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他搞教育,他不搞宗教,他要搞一个宗教,真的也可以当教主,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第一桩要紧的大事是正名,孔老夫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先要正名。一般人讲到佛教都认为是宗教,我们现在没有法子,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现在不得已要麻烦一点,把佛教再添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这是正名,名正则言顺。
  教育从哪里教起?从孝亲尊师教起,这一部经就是教给我们孝亲尊师。为什么?孝亲尊师是性德,孝亲尊师是觉不是迷。所以用这个方法,开发我们自性本具的三德秘藏。先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老师,然后逐渐扩大,孝顺一切众生。佛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是我过去父母我就要孝敬,就要孝顺他;未来诸佛我就要尊敬,未来诸佛是老师。这个观念要不能建立,这个事情要不能做到,那三德秘藏永远隐藏在那里,不会现前的。你要想三德秘藏现前,三德秘藏现前,给诸位说是法身大士,你就超凡入圣。你要明了,你要做到;你不明了、做不到,你就永远不能够超凡入圣,超不了,这个事情谁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虽然非常爱护我们,帮不上忙,佛对我们的恩德,只是教导我们。「开示悟入」,佛能做到的是开示。开是言教,示是身教,做给你看,做样子给你看,指示给你,你自己要有能力悟。你听到佛的开示,见到佛的行谊,你要觉悟,觉悟之后你要契入,也要入佛的境界;你不悟、不入,那还是等于零。
  悟入这个事情佛帮不上忙,在楞严会上诸位看到,阿难尊者存了一个侥幸的心,实际上是做样子给我们看。以为你们大家要修行,你不修行不能成就,我没关系,佛是我的老大哥,我不修行将来他会拉我一把,我也会成佛,他帮助我。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晓得自己不修行,老大哥也帮不上忙。说明这一桩事情,没有人能够帮你忙。我们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是要你肯放下才行,任何人不能帮助你放下。你怎么肯放下?你真正觉悟了。所以佛只能帮得上忙的是帮助你觉悟,为你讲经说法,时时刻刻把这事实真相说给你听。你一遍不觉悟两遍,两遍不觉悟三遍,佛很有耐心。这个比孔老夫子高,孔老夫子三遍你都不懂,不教你了。佛很慈悲,三遍不懂还教你,一百遍、一千遍不懂还不舍弃你,这真叫大慈大悲!这在世间一般的老师做不到。遇到这么一个刚强难化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他还不舍弃,还那么慈悲,到哪里去找?找不到这种好老师。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自己要觉悟、要放下、要契入,然后要学佛一样,没有任何条件帮助一切众生。
  在帮助,我们也应当以义务教育工作者这个身分来做,就没有过失了。可是义务教育工作者,这是诸佛菩萨真正的身分,他在世间随类现身,无论现什么身分都是利用这个身分,利用他的职位、利用他的权势,全是从事于智慧教育,这就是佛菩萨。我们在经上看到国王菩萨、大臣菩萨、宰官菩萨,作商人的商主菩萨,作医生的医王菩萨,他身分不相同、行业不相同,他的精神完全相同;帮助众生觉悟,真的是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遇佛授记在我们现在这个大时代里头,只有劝人修净土法门,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他就决定遇佛授记。《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哪有不授记的道理?我们用别的方法,令一切众生遇佛授记难,真不容易!净土法门容易,几乎是肯修学的人都能得佛授记。地藏名号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第二段「菩萨」,菩萨这两个字的意思好懂,这两个字也是梵语。在第五面,倒数第六行第一句:
  【具足应云菩提萨埵。】
  这是梵语音译,也是属于尊重不翻。这个意思是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尊重它,所以尊重不翻。中国人喜欢简单,“菩提萨埵”把尾音省略掉,我们称「菩萨」。这个意思古今两个翻译都翻得好,古今两种翻译是以玄奘大师为一个界限,玄奘大师以前我们习惯称为古译,玄奘大师以后叫今译,今古是以这个为标准。古时候的翻译,就是玄奘大师以前都翻作「大道心众生」,菩萨是众生,实在讲跟我们没有两样,但是人家有道心。小乘人也有道心,所以拣别为大道心,大乘道心,这称为菩萨。玄奘大师把它译作「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这是拣别我们一般凡夫是迷惑的有情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两种解释都好,真正觉悟的有情众生就是菩萨。
  觉悟的程度浅深不一样,所以菩萨阶级高下就不相同,在大乘圆教从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总共有五十一个位次,这是真正觉悟了。觉悟的标准是什么?前面讲的法身、般若、解脱,以这个为标准。初信位的菩萨,天台、贤首两家都是这个说法,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这是菩萨地位最低的。好像你上学,小学一年级,你上一年级。地位虽然最低,为什么称为觉者?他不会退,他所证得叫位不退,三不退里头他证得位不退,也就是说他绝对不会再退转作凡夫,这就非常非常难得了。我们晓得八十八品见惑里面,头一条是「身见」,可见得他们这些人觉悟了什么?不再把这个身看作是自己。圆初信位的菩萨把什么看作自己?尽虚空、遍法界看作自己,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真觉悟了。所以他跟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秘藏有一分相应,相应虽然不多、不够深,一分相应。他观念正确、见解正确而没有错误,一切众生是自己、虚空法界是自己,他有这个认知,这就是智慧,认知是智慧。他在这里面得自在,把我、我所放下,用现在人的话说,得失放下了;凡夫患得患失,他得失的念头放下了,在这一生当中不再有得失的念头,得到他也没有欢喜,失掉他也没有忧虑,得失不关心,这是圆教的初信菩萨。
  凡是契入这个境界都是菩萨,不论什么身分,也不论什么宗教。我们在《华严》上看到,有许多婆罗门、外道,他契入这个境界那都是菩萨,我们都称他作菩萨。这些人也都是佛的学生,也都是佛的弟子,可见得佛教是多元文化的教学,没有排斥宗教,佛弟子当中婆罗门、外道很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就看到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这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宗教领袖。他们觉悟了,有机缘听佛说法,他的心行,他的思想、见解、行持与三德秘藏相应,菩萨!菩萨婆罗门、菩萨外道。我们今天跟其他宗教接触,特别是我在澳洲,澳洲比这边殊胜,我称他们都称菩萨,我们在一堂聚会、在一堂讨论。我称他们菩萨,他们也很欢喜,问我菩萨什么意思?菩萨是个有智慧、觉悟的人,「你们都是有智慧觉悟的人」,他们就笑起来了。你们是宗教领袖,天主教叫他神父菩萨,基督教是牧师菩萨,我们不就打成一片了?多元文化马上就融和了。异中有同,同不碍异,你还是你的神父身分、牧师身分。《华严》上讲事事无碍,这个世界多采多姿才显示出美,不是清一色的,清一色的错了,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举个比喻诸位去想想,譬如我们人的一身,这个一身是整体的庄严,帽子戴得很华丽,身上披的璎珞,手上戴的首饰、镯、戒指,这就多元文化了。头不是身,身不是手,手不是脚,你一定要统一、要一样,帽子要戴在手指上,戒指要套在头上,那不伦不类,成什么话?你才晓得各个族类有各个族类的文化,有各个族类的美。头有头之美、身有身之美、手有手之美、脚有脚之美,这多元文化,这个融合起来是整体之美,怎么能够强迫跟自己一样?那你就大错特错!强迫手要跟头一样,头戴帽子,手指也要戴帽子,不成话。所以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宇宙本来就是多元的,这里头讲求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得大自在,才是真善美慧。
  佛法的教学绝不勉强一个人,决没有控制人的念头,这是得到真正的自在、真正的自由,自由不妨碍别人自由。所以从来没有一个妄念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决定没有控制,我们才真正得到解脱,自他都解脱,这才达到真善美慧,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美好的社会。所以异之中有同,同中有异,同异不妨碍。同是什么?自性相同、尊重相同、互爱相同、互助合作相同。我们衣着可以不同,生活方式可以不同,这基本几个同,这是自性、性德。我们看看华藏世界、看看极乐世界,不尽是如此吗?现在这个世间有些野心家要征服世界,要强迫别人过我一样的生活,跟我一样的同化,错了!违背了自然生态,他不会成功,那只有造业。
  佛菩萨有高度智慧,他对这些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的人、明白的人,这个人就叫菩萨。所以我们接触一切人我们都称菩萨,他作官的宰官菩萨,他经商的商主菩萨,我们先把菩萨这个帽子给他戴上,然后再叫他真正学菩萨,他就很高兴了。叫他先学菩萨,学会了帽子才给他,那到什么时候他才能戴上?先就送给他,然后教他怎么学菩萨,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我们实际上在做,在做这个工作,做得很有成效。希望我们同学多多去想想,怎样来学习,能够成就自己,帮助别人。自己做个真正的菩萨,也度许许多多人做了真菩萨,那就功德无量。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七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档名:14-14-07
  请掀开《地藏经科注》,纶贯第五页,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次释本愿之法。本即本昔。愿,希须、乐欲之意,志求满足之称。】
  这在解释名题里面先是分开来讲,前面介绍过「地藏菩萨」,这是第三段“本愿”。青莲法师注解得也很好,「本」是本昔的意思,也就是过去生中曾经发过这个愿,这个说法是从事相上讲,我们也比较容易理解。另外一个讲法,他在此地也说出来;「本」就是本性,此地说:
  【由菩萨托根性地,以隆其愿本。】
  这个讲法比前面的意思要深。实在说「本」是根本,根本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由此可知,一切众生人人皆有,各个不无,只是被无明烦恼覆盖住,虽有而不能现前。我们试想想谁不爱护自己?自己这个身体上,一根头发、一根汗毛都非常爱惜,所谓动一发而牵累全身,焉有不加爱惜之理?这种爱惜就叫做本愿,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自然然,佛家常讲「法尔如是」,这才是根本。众生迷失了自己,所以对自己切身痛痒之处,变成麻木不仁,往往是倒行逆施,糟蹋自己,这叫罪过。菩萨觉悟明白了,原来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他对于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一切众生,森罗万象跟一切众生是一个意思,没有不爱护的。唯有觉悟明白了,护念之心、爱护之意才显现出来,我们讲这叫发愿,这个愿发起了。其实这个愿是本愿,以前被烦恼、无明盖覆住,原先不现前,现在无明、烦恼这个障碍除掉,于是这个愿力现前,这叫本愿,这才是真正的本愿,真实的本愿。末后有一段也说到这个意思,倒数第二行末后这一句:
  【又即本性之力用,大士称本立愿。】
  “本”是自性。
  【乃自心起信,还信自心。】
  这个说法说得很贴近,诸位细细去思惟,细心的去体会。“称本立愿”,「立」是起的意思,是现的意思,现起了。如果「立」当作法身来讲,那个意思就差了,是你本愿这个时候现前了。这个地方注解注得很多,也注得很好,我们把它念念,从第五页最后一行我们念起。他下头举个比喻:
  【譬树之因地发根,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深本大。则枝叶依之而敷荣。华果由之而茂实。狂风虽大,不能动摇。】
  这段是比喻,好懂。下面这是正说:
  【愿不依谛。名为狂愿。谛不从心,目为邪谛。】
  这两句话很重要。“谛”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真理,愿要依真、要依理,这才叫愿。如果愿没有依真、没有依理,那个愿是假的,那个愿会动摇、会退转,会产生变化,随着外面境界,他那个心就会改变,这个愿是靠不住的。由此可知,凡夫没有见性,所说的话难以置信,现在人常说不守信,不讲信用,那就是愿不依谛。古时候人,不要说很久的,半个世纪以前的人还都能守信,那是什么一回事?虽然他不能够依谛,他依圣贤人的教诲,这真的是《学记》里面所说的「教学为先」,他接受过这个教育,他知道人与人之间往来应当要守信,他能够奉行。可是遇到大风大浪,为了要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利益,也把守信舍弃掉;遇到大变化发生,会有这种现象。重大灾难,纵然牺牲生命财产,都不会动摇,那是依谛。所以像菩萨们,你侮辱他、你陷害他,你用极其残酷的方式来对待他,他对众生的爱心丝毫没有改变,这是依谛。为什么他能做到?佛在经上给我们举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为什么一丝毫报复怨恨的心意都没有?依谛。「谛」是什么?谛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显露出来的,是自性真心里面本具的德能,所以这叫本愿。
  “谛不从心,目为邪谛”。这两句话要用现在话来说,真理如果不与自性相应,那个真理靠不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间人讲真理讲得太多,标准都不相同,总不如佛法,佛法是依自性,世间这世智辩聪,再聪明人观察入微,他所说出来这些道理,你去听,仔细去听,似是而非。原因在哪里?与自性不相应,这是世法跟佛法的差别。我们看看地藏菩萨:
  【今以心为地,谛为根,愿为本,然后正行之枝敷畅,助道之叶郁葱。七觉净华,八正道果,成实法林之树,庄严总持之花。】
  这个比喻合法,我们一看就懂了。
  【故须称本立愿,方能要制其心。纵遇境风,不能沮坏。】
  这几句话很重要。由此可知,真正菩萨修行,诸位想想看,真心重要。我们为大家提出第一个是「真诚」,这就是根本,如果没有真诚心,全都是假的,无论你怎样修学,你怎样用功,你怎样精进,到最后都落空。什么叫真诚?真诚就无私,有一丝毫的私心就不诚、就不真。曾国藩在他读书笔记,有一条记载「诚」的定义,他的解释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这解释得很有道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大乘经论里面也常常跟我们讲,「真心离念」,跟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是一个意思。可是祖师大德又跟我们说,离念是离邪念,不是没有正念。正念跟邪念有什么分别?起心动念那个念是邪念;不起心、不动念,眼能见、耳能听,那是正念。如果你还听不懂的话,我再告诉你,我们用六根的根性是正念,如果用六根之识那是邪念,这是法相宗说的,这个说的我们容易懂。所以正念是佛念,就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带着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念就不正,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才叫正念现前。这是什么人?大家都晓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叫正念现前,真心显露。没有见性的人,统统用的是识心,不是真心。
  这一部经也是圆教一乘了义大经,青莲大师五重玄义判教里头就讲得很清楚。地藏菩萨无量劫前早就成佛,大慈大悲退居在菩萨位,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发慈悲心。不居佛位,居菩萨位,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这个多难得!所以从真诚里面发愿,你才能够控制你的妄心,底下讲“方能要制其心”,这个「心」是妄念,你才能控制得住。你没有真诚,你怎么能够控制你的烦恼习气,妄心是烦恼习气,你没办法控制,没办法克服。人要是随着自己烦恼习气,你怎么会不造业?你修学怎么可能得到成果?所以古往今来,凡是修学有成就的人,没有别的,他那个根本就是真心,一片真诚,他决定能成就。成就虽然有大小不一样,但是决定成就。这种成就在现象上有两样:一个是遇到缘殊胜,决定往生不退成佛;第二个是遇缘不胜,没有这个殊胜机缘,没有遇到净宗法门,他也必定得生天的福报,他不在人间,人间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他去享天福。我们要发心,这就明白了。
  可是这个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从哪里下手?这《楞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就是说从什么地方入门,从什么地方下手。古时候司马光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应当要学习:从「不自欺、不欺人」下手。你要学真实,绝不欺诳任何一个众生,「诚实」,从这里下手。你做人不诚实,对待别人虚情假意,还常常打妄语,你会有什么成就?你不能成就。由此我们就晓得,真正修行从「不妄语」始,从这开始。真正做到「事无不可告人知」,你一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公开、不可以告人。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肯告人,那个事情不是好事。全部透明化,这是自性,是性德。凡是有隐藏,那是无明、黑暗的一面,那个东西是障碍,是明心见性的障碍。现在人的术语叫透明化,一切透明化是我们修行入手之处,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成就,那就得要真干。而实在说这里面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世间人迷惑颠倒,以为隐私才能够得利益,他不晓得隐私自己真正得不到利益,透明的利益比隐私的利益不晓得大多少倍。现前的利益,你得到大众的信赖,得到大众的尊敬;修学证果的利益,你能够明心见性,见性作佛。我们不能认真在这上做,那就不行了。
  下面跟我们举例来说明。诸位都很清楚、很明了。「愿」有通、有别。通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无量无边的大愿,归纳成为这四大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论发什么愿,总离不开这四个纲领,所以这四个纲领是一切菩萨愿行的总纲。四弘是依四谛,四谛是从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称之为真理。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发是从你自性里头自自然然生出来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儒家讲的「恻隐之心」,看到人有苦难,自动自然就会伸出援手帮助他。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到水里,你一定就马上把他拉起来,这儒家叫恻隐之心。在佛法里面是根本,从本立愿,这不是学来的,也没有人教你,完全出自于自然,这就叫性德的流露。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是从来没有性德流露过,有,不过时间短,多数的时间迷失了。所以看到众生苦的境界,那个时候你什么念头都没有,你的性德流露。如果要起一个:我该不该帮助他?我帮助他后果如何?那麻烦,你就落到妄念里面去。遇到一个小朋友,遇到一个小动物,往往在这个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看到他有难,看到他有苦,你立刻自动去帮助他,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到我们自性性德的流露。如果想到利害,想到其他,你就落到意识里头去,你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菩萨跟我们不同,就是他的真心、性德能够永远保持不迷不失;我们有,常常迷失,自己而不能觉知。
  现在我们要做的,实在讲就是佛陀教导我们,如何能保持我们性德而不迷失。经论里面常讲六根接触外面六境,第一念是性德,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境界,这是见性见,这个时候没有起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眼睛张开就像照相机一样、像镜子一样,外面照得清清楚楚,这是见性见。可是第二念,第二念就变成眼识,就把见性变成眼识。为什么?有分别、有好恶、有执着,麻烦就来了,就错了,完全错了!诸佛菩萨的本事,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永远保持见性见、闻性闻,所以叫明心见性;他见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自性。见性见色,那个色就不叫尘,叫色性;闻性闻声,声不是尘,是声性。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妄想、分别、执着,起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就迷了,就错了。
  我们想想,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识,识变境界;心性只现相,识就把它转变了。如果不转变,单单是性现的,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这一真法界在哪里?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用见性见色性,这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我们第一念都是自性的功德,第二念的时候转变成识,识里面就起变化,外面境界随心变,这是佛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是识。从心想生,境界就不平等,就有善恶、就有好丑。如果是见性见、闻性闻,这个境界是平等的,没有好丑、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平等清净的境界。境界之变都在自己一念之间,不是别人变给我们享受,自己变自己受用,这是真话,与别人不相干。如果别人能变得给我们享受,那好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还用得着修行吗?他要不变好境界给我们享受,他就不慈悲了。这个事情他办不到,决定是自己的事情;他可以为我们开示,开导我们、指示我们,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真正的享受,自己要悟入。听了佛的开示,你要有能力悟入,你不能悟入,佛没有办法代你去悟入,这佛做不到,一定要自己悟入。你悟入一分,你有一分的受用,你悟入十分,你有十分的受用,这个受用是诸佛菩萨果地上的受用。
  实实在在说,四弘誓愿我在讲席里讲得很多,真正愿就一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这一愿。我们今天这个愿没发出来,只是看到别人发,我们听听念念,没发出来。为什么?这个愿果然发出来,后面三愿就完成了。后面三愿都是要完成这一愿的条件,你要度这些苦难众生,你自己没有办法离苦,你怎么能度别人?所以自己要断烦恼。决定没有说自己烦恼没有断,会帮助别人断烦恼,没这道理。自己先断烦恼,我为什么断烦恼?为什么修行?为度一切众生。这在世法里面说,这个人的心、这个人的志、这个人的愿太伟大了;他不为自己,为众生。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自己有德行之后,还要有能力,有德行没有能力,还是不能帮助别人。所以才有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具足能力;要有智慧、要有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德行是第一。孔老夫子的教学四科,那个顺序不能颠倒,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把德行摆在第一。我们看看现代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这个时代的教育把德行舍弃,不重视、不讲求,所以这个世间叫乱世,浊恶之极。人都随着自己欲望去发展,充分的去发展自私自利,去发展损人利己,这个世间哪有不乱?世尊的教导,教我们无争,《金刚经》上世尊赞叹须菩提尊者,得「无诤三昧」。可是今天这个世间,无论在什么地方你所听到是竞争,一定要胜过别人,争的概念被现代世间人所尊重、所推崇,这是错误的一个概念。世出世间圣人都不赞同,我们看孔子、孟子都讲谦虚、都讲忍让,孟子说得更好:「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这是他对梁惠王讲的。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要争利,这个国家危险了?一个家庭、一个社团,如果彼此都斗争,这个家庭会衰,这个社团会败,只有和平才能够共存。所以德行一定要靠教学,教学最重要的能事,也就是教导一切众生恢复自己的德行。德行是自性本具的良德良能,不是从外来的,而是我们迷失了,圣人教导我们恢复。
  你有德行、有智慧、有能力,可以教化众生,可以为众生的表率,为众生的模范。但是你还不能圆圆满满达到你教化众生的愿望;为什么?众生的种类很多,分子很复杂,必须自己在智慧、德能要达到真正的圆满,烦恼要真正断尽,你才达到教化究竟圆满的成果。这就是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你想想为什么我们要断烦恼?为什么学法门?为什么一定要成佛道?都是为了度众生,不为自己,这才能真正成佛道,为自己哪里能成的了佛道?由此可知,你要不是真正在做断烦恼的功夫,学法门的功夫,你那个第一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嘴皮上说说而已,不是你的真心。真心后头要真干,不真干这一愿做不到。所以这四愿,实在讲就是一愿,就是第一愿,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三愿是完成第一愿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这四愿把整个佛法的教学,一切诸佛如来对于众生无尽的慈悲,完全显示出来。我们今天教别人,帮助这个世间消除一切的灾难,用什么方法?这是最好的指导原则。竞争不能解决问题,决不能度众生,只有令众生更苦。竞争达到了极处就变成战争,能解决问题吗?自古至今什么问题靠战争能解决?唯有真正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用教学的方法能得到殊胜美好的效果。
  在本经说到菩萨的别愿,这是「孝心」。菩萨孝顺自己的父母,把这个孝心扩大,孝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孝行呈现了,自性是圆满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举一反三,我们知道尊敬我们的师长,敬爱我们的老师,把这个敬爱之心扩大,能够敬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敬爱呈现,性德就流露了。我们以孝心、以敬心,对待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这叫学菩萨道,你这才真正叫发菩提心。以孝敬做为大总持法门,做为整个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绝不为过,这是真正的事实。什么人把孝敬做到圆满?诸佛如来,他们做得究竟圆满,这是我们要效法的。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也是事实,是真话,「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话说明什么?说明一切众生跟我们自己的关系。我们愚昧无知,不知道过去、不知道未来,佛有能力、有智慧、有神通,知道过去、知道未来,所以他告诉我们,我们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关系太密切了。
  这个说法我们容易懂,如果再说深一层,再说得贴切一层,我们不懂。那个最深的一层,就是一切万法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说得更深、更切实。这个说法,真的跟老子所讲的两句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老子说出来了。老子这两句话,跟《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实在讲是一个意思。所以中国古圣先贤,虽然没有证据说明他们是佛菩萨,但是从他的言行、从他的教诲,不是佛菩萨说不出这个话。
  这是说到本经的中心是「孝敬」,所以古德都说这部经是佛家的孝经,儒家有孝经,这是佛家的孝经。由此可知,大乘佛法从哪里学起?从地藏法门学起。孝心、敬心都是性德,而且是圆满的性德。性德,一切众生各个本具,本来具足,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各个不无。为什么我们的性德不能现前?性德被无明、烦恼盖覆住,所以我们无量劫来修学都得不到结果,这是我们自己应当去细心思惟。佛在经上说,末法时期我们肯来听听经,别说听多,听一次,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听了能够生欢喜,一生当中只听过这么一次,都是无量劫的善根发现,你要没有这个善根,一句都听不进去,这真的不是假的。真有这样的人,你苦口婆心劝导他,一句都听不进去,他说你说这个话靠不住,那都不是真的;这有什么法子?这真的就是佛家讲的「一阐提」,没善根;这种人很多,不在少数。所以能够听一座经生欢喜心,都是无量劫所种的善根。
  然后想想,我们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多么深厚。《无量寿经》上释迦牟尼佛讲阿阇王子那些人,那都是真的,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印度人讲亿,跟我们中国讲亿有差别,佛经上有记载。十万称亿,百万也称亿,他讲四百亿,到底这个亿是十万、还是百万、还是千万、还是万万,咱们搞不清楚。就算最少的,算十万,十万算亿,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也不在少数。可见得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过佛、念过佛,研究过经,说不定都做过大法师,为什么现在还落到这种地步?还搞成这个模样?什么原因?没有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我们讲最简单是真诚心,我们没有用真诚心,还是夹杂着自欺欺人,所以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搞得这个样子。现在我们总算是搞明白、搞清楚,我们再也不会以虚情假意待人接物,一片真诚,能不能接受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他懂不懂我们的真诚,也是他的事情,我们真心对待他,「假的不是真的」,那是他的想法,我们可没有这种想法,这样才能成就。
  如果不能从这个地方回头,从这个地方改过,我们这一生还跟过去生中一样空过,死了之后决定还是随业流转,那就依旧搞六道轮回去,没有出头的指望。这一生当中真正想出头,要想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没有别的,真诚。用真诚心,用孝敬的态度,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自己要谦虚、要卑下,才能够把这桩事情做好。处处要站在上处,处处要走在人前,这是大病,这是严重的障碍,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不知不觉又起现行。所以你才晓得谦下之德,能成就我们自己的功行。要谦虚、要卑下,不敢在人前,不敢在人上,为什么?无量劫来烦恼习气太深,稍不谨慎又起现行,贪嗔痴慢不知不觉起来了,我们修行就又被它破坏。
  我们看看,你读《论语》,你看孔老夫子的谦虚,你读佛经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谦虚,他们不但是言教,现身说法,做给我们看。经上记载,世尊看到老年妇女,眼睛花了在那里穿针,穿了好久穿不进去,他看了立刻就接过来帮她穿针;看到年岁大的人担柴挑水,很辛苦,他看到马上就接过来替他担。真干,不是仅说,真干!我们今天做事情还常常有推诿的心,推给别人去做,这个错误。除非是自己体力衰退做不到,才让年轻人去做;自己还能做,就不应该叫人帮忙。这叫学佛,这叫给别人做个样子,你说了你真正能做到,人家服你;你说了你做不到,人家听了不服,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一定要为众生做表率、做模范。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多想一想,我的念头、我的言语、我的行为,能不能给众生做好样子?凡是不能与众生做好样子,决定不可以做,决定不可以想,我们这一生修行才会有结果,不至于像往昔生生世世都得不到结果。
  这一生如果不能认真去修学,这一生还是得不到结果,充其量你会得一点三界六道有漏福报而已,这是肯定会得到,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就不可能。如果我们冷静去观察、细心去观察,念佛往生的人,这些人在世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没有值得人赞叹的地方,好像非常平凡、非常庸俗,那是我们的观察不够细腻。他走了之后所示现的瑞相,我们从这个瑞相里警觉过来,仔细再去想想他一生的行持,你会发现他行持确实与一般众生不一样。像孔老夫子所具备的五种德行,这是弟子们公认的,「温、良、恭、俭、让」,你用这五个字去观察他,他有没有?你会发现,这是庸俗之人,平常没有值得人看,他这五个字他真具足。佛法里面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你看他有没有?他真做到了,所以他能往生作佛。我们觉得比他高明太多了,我们还要搞六道轮回。
  再仔细观察这些人他们的用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也具足了。我们不要去观察别人,你去看看谛闲法师所讲锅漏匠的徒弟,我们今天写的这二十个字人家统统具足。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般人根本就瞧不起他,他就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念到底,听老师的话,依教奉行;老师教他: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就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了三、四年,他真成功了。所以你想想他,他是真诚心去念,依教奉行,孝顺心、尊敬心具足;谦虚、卑下他做到了,他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心地清净,万缘放下,清净、平等做到了;一心老实念佛,真智慧,正觉。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放下,这是智慧,一句佛号念到底是慈悲,做出榜样,表演出来给你看,这多么感动人。所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全做到了;念佛。我们讲的二十个字,锅漏匠全具足,所以他能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你要仔细想想,他凭什么?他统统做到了。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他一个字都不缺。如果你仔细看清楚、看明白,这个人是大圣大贤,哪里是普通人?反过来看,在这个世间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世间人之所赞叹,佛菩萨不赞叹,为什么?你仔细观察,他这一生当中造多少的罪业。前几天你们有一位同学,拿了一个什么,从大陆报纸上一个新闻来给我看,说袁世凯、李鸿章,清末民初有六个知名的人士,现在都堕在猪身,堕畜生道,那不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吗?社会大众所景仰、羡慕、赞叹的吗?现在变成猪了。锅漏匠那种人物,诸佛如来赞叹。这都是说明一桩事情,要真干,你才会有真成就。
  诸佛如来的教学,我们要能体会,他只是教导而绝不勉强一个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不是说你做了,教你你照做了,他就欢喜,不做了他就生烦恼,佛菩萨变成凡人了。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高明在此地。他教你,学不学你的事情,成不成就你的事情,与我不相干,自己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楞严经》上所讲的「自住三摩地」,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你能够依教奉行,修行证果,好!你不能够依教奉行,违背如来教法,将来堕三途恶道,佛菩萨也没有动心,也都随你去。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要明白。
  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完全是自性的流露,绝对没有感情。情是虚妄的,性德是真实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我们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你才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而在一切境界当中,实在讲也能提升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就是《华严》末后五十三参讲的「历事炼心」,炼什么心?就是炼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你在一切境缘当中去锻炼。善缘、顺境里面没有贪爱之心,没有贪恋之心,增长智慧;逆境、恶缘之中没有嗔恚心,也增长智慧。五十三参里面,当然那都是诸佛如来,但是所现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有恶、有逆有顺,这就是教导我们,在我们这一生生活当中里面,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到年尾,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总离不开善恶、逆顺。你看看他们怎样在这个境界里面,成就自己真实智慧,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淘汰干净,这种种示现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应当要学习。反过来说,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由于没有认真学习,所以才不能成就。这一生当中我们觉悟明白了,觉悟个什么?觉悟应当照学,应当照做,我们这一生才有出头的日子,才有出头的指望。这个出头是出十法界,不仅是出六道;出六道小成就,一定要出十法界,凭借念佛的法门,决定能出十法界。
  念佛要想顺利往生、出离,必须不再受这些境缘的干扰,这是比什么都重要。不受干扰就是不受诱惑,你一定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佛在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一切不可得」,这个要牢牢的记住,这是事实真相。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才不会为它动摇,不会被它诱惑。在这个境界里面,就是锻炼这桩事情,这叫真实功夫。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做得了主宰,眼不被色诱惑,耳不被声诱惑,不是叫你不接触,接触当中不受诱惑,这是真功夫。我们初学过程当中,如果接触稍稍还感觉得有诱惑,会动心,我们就远离,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的方法,少接触,不是叫你不接触。接触之后再深入,你的功夫、你的定功、你的智慧又增长一层,不妨再接触,接触是考验。接触之后,真正能够不动心、不起念,知道自己功夫成熟了。
  如果这里面还会有妄念生起,这个妄念就是贪嗔痴慢,还有这个念头生起,赶紧再退回来,功夫是这种作法。真正达到纯熟,那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真正成熟了。成熟之后,才能倒驾慈航,才能够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随类现身,现而无现,说而无说,才得大自在,才证得大圆满,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法身大士也有,不圆满,法身大士可以说不受六道、十法界的诱惑,所以他有能力到十法界、到六道里头来现身。不受诱惑才能现身,还受诱惑没有资格现身,到六道来是业报身,他是来受果报,他不是示现的。示现是决定不受诱惑,这才叫再来人。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好,我们从第六面倒数第五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