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真正超越了。「可证性」。换句话说,灭是真实,灭谛是真实的,可以证实的。最后一个是如何来证到灭谛呢?就是怎样才能把生死烦恼都断掉(灭掉)呢?就是修道,修道是证灭之因。所以说,「此是道,可修性」。在小乘里面讲的这个「道」,着重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道的纲领。小乘经虽然有几千部,但是总不出这三十七个原则,就是这一个纲领。大乘道是在「六度」,所以说是无量无边菩萨的行门,不外乎这六大纲领。这叫修道,依这个方法来修就可以证得菩提涅盘。
佛这么一提示,聪明的人就晓得了,就开悟了。中等根性的,这么讲不开悟,还得要换一个讲法,这就是第二种「劝转」。「示」是指示,不是单独对某一个人。「劝」,这个就有对象了,更进一层。「此是苦,汝应知」,这个苦谛是劝你,你应该要晓得,我们无始劫以来在三界六道轮回受这个苦,实在是苦不堪言。三善道比较上好一点,三恶道就可怜了。我这一次在高雄讲经,那一边给我翻译的小程告诉我一件事情,说高雄有一个妙藏寺,妙藏寺有一只狗,这只狗吃素,而且早晚殿都不缺。但是奇怪的现象,早晚殿一到打三皈的时候它就退了,长久这样子,传出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别人说这个狗很有善根。有一天一个外地的法师从这里经过,看到那个狗参加早晚课,一到打三皈就走了,他就把它叫来,「你现在已经不是住持的身份了,你现在是一条狗,你要把功课做完才可以走」。它乖乖的听他的话,早晚课做完了它再走。这个狗就是庙里前面的住持,死了之后堕到畜生道,还算是善根深厚,还没有忘了吃素,还没有忘了早晚课,它总以为自己还是住持身份,一到三皈它就退了。两个月前往生了,庙里头还给它做七,还给它超度。诸位要晓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一个住持是个好住持,好住持为什么堕畜生道呢?如果是心地不善良的恶住持,早就堕地狱了、早就堕饿鬼了。他能堕畜生道,可见他罪业很轻、不重,堕在畜生道。出家人堕在恶道里面多得是,我们看到之后要反省,就问问我自己会不会像他一样?一想到这个地方,还有什么意思?人生苦短。它堕到畜生道里面还不迷,还算不错,再要比一比安世高的同学,他比他还强。安世高的同学堕的是蛇身,也是畜生道,蛇就没有狗好,而且安世高的同学瞋恚心重。诸位要晓得,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很聪明,邪正、善恶、是非,分不清楚,什么叫正法?什么叫邪法?什么叫佛道?什么叫外道?你要是搞不清楚的话,这就是愚痴,这就是畜生道的业因。怎么样下苦功去修学,盲修瞎练不会有结果的。所以修学一定要如理如法,要懂得佛法的道理,要了解修行的方法,才能够出离、才能够超越,这个到经文后面也都会讨论到。
「劝转」。「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世间的因果我们应该要把它断掉;出世间的因果我们应该要修证;这个是对我们劝勉的话。修行,诸位特别要记住,「行」是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习气太多了,为什么呢?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每一个人,在你没有出离三界之前,总带着有过去生中的习气。我们过去生中是那一道来的呢?给诸位说六道道道都去过,所以我们有天人的习气,有阿修罗的习气,有饿鬼的习气,也有畜生的习气,也有地狱的习气,每一道不知道转过多少次!这一种习气、烦恼,在有念无念的时候,就是有意无意的时候,都会表现出来,所以断习气难。阿罗汉烦恼断了,习气还不能断,到辟支佛才把习气断掉。因此真正讲到修行,就要对烦恼习气要慎重。换句话说,要认真的修学,认真的修学修什么呢?修心地清净。清净就没有烦恼习气了,有烦恼习气,心就不清净。心清净了,身自然清净,言语自然清净,绝不会有妄语、有恶口、有两舌、有绮语。
口业是最难修的,我们中国古人也重视,「口为祸福之门」。我们有的时候说话无意,听者有心,这也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了。这是什么?习气。所以佛门里面禁止戏论,道理在此地。道场里面禁止散心杂话,道理也在此。为什么呢?散心杂话免不了张家长、李家短,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这样下去麻烦就要大了。不但是这些地方容易得罪人,我再给诸位说,讲经说法也得罪人。讲假的,都是巴结人、奉承人,说你怎么怎么好…,他听了欢喜。你要讲真实的话,我们造了恶业,都要堕地狱。下面就该说「你讲经就讲经,你为什么讲经要骂我?」我哪里有骂人,他就说我骂他,我在外面就碰到好多次。听经的人说我骂他,你做什么错事我不晓得,你事前没有告诉我,怎么是我骂你呢?这成什么话呢?我是照着经文讲,可见得是你自己心里面有鬼。这个是佛说你的,他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悔过,他还说我们讲解经典是骂他,他心里不高兴。杂心闲话是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念念都在道上,这样才能够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烦恼习气要断,这个就叫真修行,怎么个断法呢?要修道。修道就是断烦恼,烦恼断尽了就是证道,就是证入灭定。这是第二转叫「劝转」。
五比丘当中,佛说「劝转」的时候,又有两个人开悟了,还有两个人没有开悟,这个根基我们讲上、中、下三品,下品根性的没开悟。虽然是下品,但是诸位我们连下品还不到,人家下品「证转」就开悟了,我们现在现身说法做证明,我们还是没开悟,可见得我们连下品都不如。到下品要证,证什么呢?拿出证据出来,拿出证明出来,「谓此是苦,我已知。」释迦牟尼佛现身做证,我劝你们要知道,我自己已经知道了。「此是集,我已断」,可见得这个是能断的,不是不能断,我都已经断了,当然你们也可以断掉。「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诸位要晓得,这个三转很简单,每一转里都有两句话,这是讲的纲领,就好像做文章一样,这是题目。
佛这样一开示、一说明,五个人都证得阿罗汉果了。这是最初的僧团,五比丘的僧团。「是为法宝初现世间也」。佛在鹿野苑转的四谛珐輪,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从迹象上来说的,是从我们世间人眼光里面来看佛初转珐輪。如果从真实的,菩萨眼光来看,不是如此的。菩萨眼睛当中,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还没有开始说法的时候,他悟了道之后,二七日中在定中讲《华严经》,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转根本珐輪,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这样大的法会,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闭着眼睛在菩提树下打坐,这一坐就坐了一两个礼拜,我们看到他没有动。实际上人家在定中开大法会,你看这个华严法会多庄严。出了定、起了座之后,到鹿野苑,这是我们世间人看到的。所以就我们世间人看到,鹿野苑转四谛珐輪是佛开始说法。
下面是解释僧宝,就是五比丘。「憍陈如等五人者:一阿湿婆,此翻马胜」,这是梵语。第二是「跋提,此翻小贤」;第三是「拘利」,或者又翻作「摩诃男」。这三个人「皆佛父党」,佛的父党就是跟他父亲同辈份的,他的叔叔或者是伯父。净饭王在兄弟当中他是老大,这些人是释迦牟尼佛叔父的成分占得多。「四憍陈如,此翻火器。五十力迦叶,或名婆敷。此二人皆佛母舅。」就是他母亲这一族的,这个关系都非常的亲密。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初太子踰城出家,父王思念不置」。太子夜晚逃出去了,趁着家里人没有注意。他发心出家,家里人也是想尽方法阻碍他,不希望他出家,因为这样一个聪明才智之人,能够继承王位也是释迦族的愿望。走了之后他的父亲很想念,于是派这五个人去找,希望这五个人去把悉达多太子找回来。这五个人找到了,找到之后太子不肯回来,誓死不归。这五个人也不敢回去,回去要挨骂了。于是乎太子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一方面是保护他,一方面知道他生活的状况。「太子既修苦行」是指在雪山修苦行。「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这两个人是谁呢?是憍陈如、十力迦叶,他们两个富贵人家出身的,修苦行他受不了。一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苦行,这个太苦了,他们受不了就跑掉了,不跟他了。跑到哪里去了呢?就跑到鹿野苑,不堪苦行他们到鹿野苑学外道去了。
另外就是他父亲这一族,这三个人欢喜苦行,这就是各人根性不相同。这三个欢喜苦行的,于是乎就跟着释迦牟尼佛。「太子后受美食,三人乐苦行者亦复舍去」。释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苦行,示现苦行并不能成就,所以把苦行舍去了。舍去后,他叔父这三个人看释迦牟尼佛不成器,没有恒心,六年就受不了了,又去接受牧女好的奶酪供养,这三个人看看这个人不值得跟他,也跑掉了,五个人都跑光了。这三个人去什么地方呢?打听打听憍陈如、十力迦叶在什么地方,打听在鹿野苑,所以他们三个也到鹿野苑了,「于鹿苑中各修异道」。统统舍离佛而去了。「佛既成道,观此五人应先得度,遂往就之」,佛成道之后,这是讲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再想一想,应该最初度谁呢?这一观察,这五个人在过去生中与佛有深厚的因缘,他们是最先得度的,佛一看他们在鹿野苑,所以佛就到鹿野苑去了。这个里面故事很多,都在《阿含经》里面,这些人预先打听晓得释迦牟尼佛来了,五个人就商量,他来了我们不要理他。可是佛一走来,每个人都自动的起来去迎接他,把预先的约定都忘掉了。这些事情在《阿含经》里面、《佛本觉经》里面也有,诸位自己可以去参考。
这个地方有说明,说「初转法錀,陈如先悟。」今天我们讲「五比丘」,如果要按照顺序的排列,应该是阿湿婆第一,为什么我们今天讲五比丘是憍陈如排第一?阿湿婆第一是世间法,他们家的亲族年龄大小、辈分长幼排列的。我们讲憍陈如第一,是按着悟道先后来排列的,憍陈如第一个悟道,就是初转珐輪示转的时候,他就醒悟了。这个悟就证阿罗汉果,他第一个证阿罗汉果。「次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诃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阿湿跋提寻悟」,这两个人是第二个开悟的,这是在劝转的时候。诸位从这个地方一看,跟前面的四谛珐輪,你就晓得佛说法四谛是纲领,至于怎么样劝、怎么样作证,这个里面的方法是无量无边。就是如何指示、如何劝、如何作证,那就是无量的法门,但是总纲不外乎这三个大原则。
比如我刚才给诸位讲的,高雄妙藏寺的这个狗,在我们看起来它对我们来,现身说法做证转。你看它修行,修行不能悟道,堕了畜生道,做证明给我们看。如果我们讲,讲了你还不相信,你看这个事实,事实摆在这个地方,这个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我们看了再不相信,那就无话可说了。比如像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事情,有很多人不相信。甚至于大专学生学佛的,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太婆教,我这次在南部就碰到,他们提出这个。我反驳他说,念佛法门拿我们台湾来说,李炳老是念佛法门的,他是老太婆吗?他们当中所谓「老太婆」是无知无识,以为是这种人学的。那么李老师是无知无识的老太婆吗?不是的。我们再想远一点来看,明末四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那也是无知无识的老太婆吗?我们再远一点看祖师当中,像隋唐的时候,我们大乘八大宗的祖师出现于世,天台的智者大师是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个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智者大师是无知无识的老太婆吗?经论里面我们所看到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这个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再远一点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你说这些人都不如你啊?这是错误的,大错特错啊!但是观念错了,他对于这一门就不修了,这种殊胜的利益,他当面错过了。讲到「证转」,这个是最有利的。
我们台北市念佛团的创办人李济华居士,他往生轰动一时,李济华居士是皈依印光大师的。他往生的时候我正在台中,徐醒民居士在台北,他看到这个事情。原来徐醒民居士信佛是信心不坚定的,他本来是基督教的,而且是虔诚的基督徒。我那个时候学佛,他另外还有个朋友,两个人都是基督徒,见到我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彼此都说,「我们信心坚固了,绝不被他动摇」。他们两个信心坚固了,结果以后都学佛了。徐醒民居士有一次害病住在医院,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背个帐篷可以到处游化人间,这个多好、多自在!所以绝不攀缘。大家要盖,你盖好了我再来,你把一切都弄好了,我就去。这样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自在的,这个是沙门的本色。
底下一句是「『识心』者,了知心外无法,即悟遍计本空」。这个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遍计所执性是空寂的、是虚假的。「『达本』者,了知心性无实,即悟依他如幻」,八识五十一心所、一切有为法通是依他起性,所以叫幻有,不是真有。「『解无为法』者,了知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证圆成实性」。三性是唯识上说的,「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所以你真正是彻底明了真如与一切法是一不是二,这个时候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圆成实性」。但是小乘还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在此地蕅益大师注解出来的是原理原则,所以注子通大小乘,经文完全是小乘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集(档名15-01-010)
我们从「梵语『沙门』」这里看起。「梵语『沙门』,此翻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这是「沙门」两个字的意思。「勤息」是最常讲的,也就是最常用的,「勤」是指勤奋,我们所谓是精进、不懈怠。对于修戒、修定、修慧这就叫做「三学」,要勤奋不懈。修戒定慧,当然就熄灭贪嗔痴。因为戒学对治贪烦恼、定学就是对治嗔恚、慧则就不愚痴,三学就是对治这三种根本烦恼(三毒烦恼)。「『常行二百五十戒』」,二百五十戒就是戒学,称之为「增上戒学」。换句话说,在戒学里面我们建立一个标准,这二百五十戒就是标准。二百五十戒里面真正的戒律不多,四根本戒加上十三僧残,戒律是十七条,其余的都是属于威仪,这个称之为「增上戒学」。比丘尼戒当中的根本戒八条,加上十三僧残这个是属于戒律,其余的也都是属于威仪。
而戒律的部分我们要重视,要好好的学习它,威仪的部分由于过去生活、制度、形态,跟现在都不相同,所以有许多都用不上。你比如在衣服上、饮食上,这上面就有许多不相同。从前衣食是托钵,我们现在也不托钵,托钵的威仪就用不上了。从前印度穿衣和我们不一样,他的衣是搭衣,我们现在衣着的样子不相同了,所以穿衣威仪里面有不少条现在也用不上了。虽然是条文用不上,精神必须要记住,那就是衣着要干净、整齐。他那些威仪无非也是清洁、整齐,入众的时候叫大众能够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衣着不能很随便。当然衣着也不能太华丽,比如出家人尤其穿这个质料很好的,也会引起世间人的批评,这一点我要给诸位说明白,这是讲出家人。在家人学佛可以穿的华丽,你要不相信,你到佛门里看看,罗汉和菩萨就不一样,菩萨满身的璎珞,穿的非常华丽,罗汉很朴素,所以这个不相同。这就说明出家人度众生,没有在家菩萨方便,为什么呢?菩萨能够和世人和光同尘,很容易接近,出家人生活比较严肃、穿得很朴素,在家人一看,自然跟你有一道界限。因此度众生要在家菩萨接引,所以在家菩萨就不能像出家人一样这么谨严。出家人是示现一个朴素的榜样,在家学佛一定要随俗,佛法才能够普遍的弘扬,不会跟人有一个界限。
你比如我在台中李老师就和我说过,为了佛法普遍的弘扬、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学佛的人要随缘、要随喜,随喜功德。世间人的风俗习惯必须随缘,不随缘就不能入众、就不能渡众生。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给我讲,我最初到他那里去之前,我在忏云法师那里住过五个半月,那个时候我持午就很严格,到了台中之后还是这样。有一次晚上,有个同修请李老师,我就跟李老师说我持午,李老师说这个不行,还是要去,还是随缘一下,他说为什么呢?人家请你是对你恭敬,你要去了,他心里生欢喜。如果你要说你持午,他也是佛教徒也懂得,他心里不高兴。所以李老师就跟我说,他自己不但持午,是日中一食,而且有三十多年了,可是晚上有人请他吃饭,他照样去,吃得很开心,他说这个叫大家欢喜。一个人过生活,日中一食愈简单、愈朴素愈好,跟大众就随缘,大众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大家欢喜。自己不要特别,自己一特别大家心里都有界限。这个道理我到台中才听到、才晓得。
比丘法跟菩萨法不一样,比丘法着重在自修,菩萨法着重在利他,利他就得要顺着他,不顺着他没有法子利他,尤其是菩萨法里面讲的「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在菩萨法里讲的最具体的是「四摄法」,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与人有恩惠,你行菩萨道的时候总得送人家一些礼物,与他有恩惠,他能够感恩,他晓得某人对我很不错,常常不忘记我。第二个就是「爱语」,言语要谨慎,哪个人都喜欢听高兴的话,所以菩萨是以爱语对待众生。第三个叫「利行」,菩萨的行为决定与他有利益,他要贪利,常常给他利;他要贪财,常常给他财;他要贪名,就把名给他。这个就叫「先以利欲勾」,然后才会言听计从,才能教他佛法,他才肯学,这就是菩萨法。到最极端的时候叫「同事」,这个真正是了不起。这个人喜欢打麻将,菩萨天天陪他打麻将,这叫「同事」,他要喜欢跳舞,你天天约他去跳舞。那在我们看来,这个修行人不是堕落了吗?我们还要毁谤他说,这个学佛人到跳舞厅、打麻将,我们哪里晓得人家行菩萨道呢?哪里晓得人家存心要度那一批人?这个是自己要有很深的定力、智慧才可以做,否则这四摄法我们只能做前面三层,第四层不能轻易尝试,为什么呢?如果自己定功不够,那你就被他度跑掉了,你度不了他,反而被他度跑了,这个自己要真正有定功可以。所以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晓得这个道理,不但在家菩萨是常常运用「四摄」,出家菩萨当中也有运用「四摄」的。在《高僧传》里也会看到的,我们出家法师当中有度王公大臣的,在宴会里面也喝酒、也吃肉、也应酬,为什么呢?不用这个方法跟他们就不能往来,你说我要吃素菜,人家要吃荤的,这就不能往来了,接触的机会少了、闻法的机会少了。在菩萨那里破这一点点戒、破这一点点斋,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借这个机会说几句佛法,能够打动人家心,启发他的道心,诱导他来入佛,这就是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能够入地狱把这一批人度进来,这个地狱入得是值得的,这是菩萨行。斤斤执着「哎呀!这个是不行的呀!」顾自己,不顾别人。闻法的机缘不容易,这一生当中有几次机会能够闻到正法?所以存菩萨心、行菩萨道,到这个时候不拘小节,要顾到大体,大体是普度众生、大慈大悲。要叫世间人一看佛法也平易近人,这就有了办法,这一批众生就可度,就给他一个增上缘了。所以我们要处处守着戒律这一条线,决定不突破的话,与众生法缘就没有了。所以李老师那时候教给我,度众我们要行菩萨道,自修我们守小乘道,小乘是自修、自律,度众的时候应当舍己为人,这个是菩萨道,这个是真正的慈悲。
「「进止清净」,即增上心学」,「近」是讲入众,入众的时候和光同尘、跟大家一样。「止」是自律,换句话说,无论是进、无论是退,都不是清净心。比如我刚才讲的四摄法里头,跟那些人跳舞,他们的心不清净,菩萨的心清净,清净就有智慧。跟那些人打牌,那些人心不清净,你心清净,清净就生智慧,打牌都赢钱、不会输钱,他有智慧、他不迷。所以那些打牌的人都佩服你,某人牌打得真好,我们要跟他学习。先跟他学习打牌、然后再跟他学习学佛,这个道理。凡是清净心,无论学什么都是第一,他要跳舞就跳得最好,跳舞的人都被他迷住了,这样才行。
从前道安法师到国外访问,有一些比丘尼就跟了他一道,比丘尼特别执着,到了外国就「这个不能吃,那个就破了斋、这个…那个…」老和尚跟我说,「气死了,简直没有办法,太固执了、太执着了」。你到了国外人家都是吃荤的不吃素的,吃素的只有中国,外国没有吃素的。你要吃素一定给人家添了很大的麻烦,换句话说,人家心里不高兴,面子上敷衍,不愿意来接待你。我们还在那里挑挑拣拣的,「这个虽然是素菜,里面好像有荤油,味道不对。」还在那里挑拣的时候,人家心里难过,确实如此。老和尚说,「我吃素这么多年,吃荤的会吐,肠胃不习惯,如果要习惯我就大吃,吃给你们看看。」这个是要随缘,你到了人家国家,一切都能跟人家一样,这样他就欢喜了。
所以我们今天中国佛教在国外为什么不能发扬光大?这个就是很大的界限,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佛法不能度外国人,首先就是斋戒太执着。因此过去的日本、韩国的佛教是张曼涛做的工作,张曼涛为什么能做呢?因为张曼涛跟他们打成一片,日本和尚吃肉,他也跟着吃肉,也喝酒。张曼涛喝酒喝死的,喝得太多了,少喝一点,不要喝那么多。可是我们出家人既不能饮食跟他相同,有这个界限存在,就不能够常常接近,总有一个距离,这个工作怎么能做呢?所以今天谈国民外交,我们有什么方法谈国民外交?你不能打成一片,还谈什么外交?这就是我们佛门本身受这么大的限制,不要说跟各阶层来接触了,就是佛教与佛教来接触都受限制。这就是我们对于佛理不通达,我们守在小乘界限里面,不懂得大乘。懂得大乘法,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所以说事事无碍,哪有障碍?你能入众,心清净,清净就是定,「即增上心学」,心地清净就可以「增上心学」。「『为四真道行』」,这个就是「增上慧学」。四真道是什么呢?就是四谛,「谓观察四谛而修道行也」,就是苦集灭道。世出世间因果,自己清清楚楚,一点都不迷惑,这叫「真道行」。「真」是真理,真理之道,菩萨是行在真理之道的。
下面是解释四种果证,先说「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印度话,翻成中国有三个意思,「一杀贼,二应供,三不生」。在一切经论里头都有这样的解释,佛门无论是大乘、小乘,都是慈悲为怀。有一些不懂得佛法的人,尤其是世界的学者、大学教授之类的,对于佛教教义没有审查,一看到「阿罗汉杀贼」,「阿罗汉还能开杀戒吗?他对于这个贼有这么痛恨,还要杀他吗」?他就不了解,这个「贼」是称之为「烦恼贼」,并不是世间的小偷,是自己本身的烦恼。因为烦恼使我们失掉了本性的功德法财,所以有「贼」的意思,把我们功德法财偷去了、障碍住了。杀贼就是断烦恼,见思烦恼短了,这就是杀贼。第二个「应供」,「应」是应当,应当要接受天人的供养。为什么呢?他是天人的福田,天人供养他都有福,而是有真正的福德。第三个意思是「不生」,不生是不会再到六道轮回来受生了,他永远是脱离六道的。他如果再到六道来,那是乘愿再来,不是业力受生。像我们现在没有本事脱离六道轮回,我们是业力支配的,佛菩萨、阿罗汉再到人间来不是业力,他是愿力来得。他到这边来都是为了度众生,都是示现,不是真实的,所以决不能用我们凡夫心理,来看这些菩萨罗汉。
「乃沙门所证第四无学之果」,沙门到了四果就到了顶头,就称为「无学」,无学就是毕业的意思。小乘法里面通通都学圆满了,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小乘「断尽三界见思二惑」。见惑里面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里面有贪、嗔、痴、慢、疑;这个就是三界见思二惑。所谓「见惑」就是见解上的迷惑,思惑就是思想上的迷惑。我们讲成「错误」也可以,见解的错误、思想的错误他都没有了。换句话说,阿罗汉的见解是正确的,阿罗汉的思想是正确的,到这个时候才有正确的见解与思想,所以我们称他为「正觉」。阿罗汉是「正觉」;菩萨称之为「正等正觉」;佛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
下面是讲他的神通,也就是说他的能力,「『飞行变化』」,阿罗汉有这个能力能变化,所以说他能够化身。《高僧传》里有一位,好像是在唐朝时候,是印度的一位法师,到我们中国来弘法大概有不少年,他要回到印度去,在长安就有许多人给他饯行,请他应供(现在就是请他吃饭)。同时有五百家请他,这个法师都答应了,也都去吃了。到第二天他要走了,这些人都到城外去送,彼此都说「法师对我不错,你看昨天到我家去应供」。那个人说「不对呀,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他在我家了」。这么一串通才知道,他同一个时间到五百家去应供,才晓得法师有化身。第二天送行的时候大家才晓得有神通,他答应了人家,哪一家都走到了,所以说是皆大欢喜。像这样有神通的高僧大德,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很多,《大藏经》里特别还记载了《神僧传》。《神僧传》里好几百个人统统都是有神通的人,当时神通显示大家都晓得,飞行变化。飞行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的飞机起飞了,看到这个人升空了,不是的。
比如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所看到的辨融禅师,他是一个很会造佛菩萨像的。他到中国来得时候,他自己曾经说,「昨天在西域遇到达摩禅师,达摩禅师叫他到曹溪来参你六祖。」从西域到广州,拿现在的喷射机也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他怎么昨天才见到达摩祖师,今天就到漕溪了呢?这个就是飞行变化。达摩祖师是梁武帝时代的人,距离六祖也有一百多年了,他老人家回去之后还在,还没有灭度,还在人间,还会被人遇到,这个就是底下讲「旷劫寿命」。下面讲「聊举六神通之一事」,这是证得阿罗汉之后,一定具足六通。有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这个飞行变化是神足通。有漏尽通,漏尽通是断尽三界见思二惑,这个叫漏尽,漏是指烦恼,烦恼断尽了。所以有这六种神通。「『旷劫寿命』」。为什么说「旷劫寿命」呢?他三界之内没有生死了。纵然到这里来示现,不是像我们人间有寿命。没有寿命,他愿意来则来、愿意去则去,来去自在。这个地方讲「谓三种意生身,堪能随愿久住」,他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这个是真正得到大自在。
「『住动天地』」,这个「动」是讲震动、或者讲感动。「言罗汉所住之处,天神地祇皆为感动」,天神是指天上的天人,二十八层天,指的诸天。地祗是讲地神,指鬼神一类的,属于地神。都被道德感动,所以天神、地神都护持、都拥护。「或可一行一住,皆能震动天地也」,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将天神、地祗震动他们的心,这是讲阿罗汉的威德。
下面再介绍三果「『阿那含』,此云不还,即第三果」什么叫「不还」呢?就是他不再到人间来了,或者说不到欲界来了,他的活动范围在三界之中是色界、无色界。经上说「灵神上十九天」,灵神就是我们俗话讲的灵魂,因为这是早期的翻译,文字都随顺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一向称「灵魂」,他就称「灵神」。在佛法里面讲不叫「灵神」,佛法的名词叫「神识」,所以这是随顺我们中国人的语法。十九天的算法是「从四王天,上至无烦,为第二十」,四王天是一层;第二层是忉利天;再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再上去是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是化乐天;再上去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六天。色界有十八层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梵辅天也是三天,这个就是三四一十二,十二加前面的六天就是十八。在十八层天再往上去就是第十九天,十九天是什么天呢?叫净居天,三果圣人所住的,所以讲是无烦天。这个就是五不还天下面的一层,五不还天就是刚才讲的不再来了,所以他的无不还天在第四禅。
第四禅是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呢?这个里面有圣人、有凡夫,但是在四禅的天人见不到他们。就正如同我们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菩萨、罗汉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看不到。像你们念的水忏,悟达国师去见迦诺迦尊者,他的地方在四川,我们凡夫去看,一片荒山什么都没有。他到那个地方去摇一摇这个树,就看到阿罗汉的精舍(道场的所在),他在那个地方把病治好了。回头还想认认路,下次再来,结果出来再一回头又是一片荒山,再也见不到了。所以这个菩萨、罗汉的道场在我们地球处处都是,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见不到不可以说是没有。诸位懂得这个道理,月球里面又何尝没有菩萨、罗汉住在那里呢?我们航天员看不到,说月亮山什么都没有,肉眼凡夫。所以航天员升空,到月亮上面去,也有个出家女众来问我,她说「现在美国有航天员登陆月球了,他们说月球上什么都没有,我们以后还要不要念『月光菩萨』?」「月光菩萨」照念,月光菩萨确实在月亮里面。那是美国人到那里去找也找不到,修道的人去,有这个缘分会遇到,会到月亮里看到菩萨清凉自在的宫殿。所以决定不能说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就没有,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天是凡圣同居。
除了五不还天之外,第四禅还有一个外道天,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这个外道天叫无想天,而是世间一种外道修无想定,他的果报就是在无想天。无想天的定相当深,等于第四禅。他也算是凡夫,三种是凡夫天,一种是外道天,另外五种是圣人天,就是这三果的圣人,他们在那个地方修行,再进一步就证四果罗汉了。「则超过下十九天」,超过一下的十九天。「繇彼已断欲界九品思惑,即于五净居天中证阿罗汉,不复还来欲界也」,这就是说明「不还」的意思。
再看二果「『斯陀含』,此云一来,即第二果。已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故一上欲天,一还人中,即证阿罗汉也。」这是讲二果圣人,二果圣人因为他只断欲界六品思惑(思惑是三界九谛,我们讲九谛,每一谛有九品),还有三品,这三品是下三品。他的上三品、中三品已经断了,下三品还没有断,而下三品还能够润一生,因此他还要到欲界来一次,来一次以后他就不来了,这就是证到三果,所以他叫做一往来,一来果,这是讲二果。「『须陀洹』,此云预流,即是初果。已断三界见惑」,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了,思惑没断。三界还有九品思惑,而这个九品思惑能够润七生,换句话说,他还要来欲界七次,天上人间七次的往返。我们看底下文说得很清楚,「初预圣流,不复堕三恶道」,这是刚才跟诸位说的,证得初果以后不再堕三恶道了。「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故能更润七生」,所以他还要在欲界有七次的生死。底下就解释这个。
「谓欲界上上品任运贪嗔痴慢,能润二生」,这是讲烦恼特别重的上品惑,就是贪嗔痴慢它还在。上品贪嗔痴慢要到世间来两次,天上人间要两个往返才能断得了。「上中品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润一生。」这个就是三次,中品一品润一生;上品的一品润两生。「上下品惑,亦润一生;中上品惑,亦润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共润一生;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惑,共润一生。」刚才讲了,二果只留了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前面都断掉了,所以他就一往来。这个都在就七往来七番生死,但是这个生死绝没有三恶道,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之后,「七番生死之后,方证阿罗汉果。」「此约任运断者」,这个「任运」就是正常,就是一般的修行是这样的。如果你要是很精进,「若加行断,则复不定」,你的功夫用得很精进、很如法,那这个速度就快了,不一定要七番生死,或者是六番、或者是五番、或者是一番生死都可以证得。这个就是在我们自己精进、努力的程度来决断。如果是不加功用行、按步就班,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次第。
后面是总结,「然三界见思,虽有多品多类」,种类很多,见思从纲领上来分,分作十种,见惑五种、思惑五种。而且品类也多,像见惑三界一共又是八十八品。思惑九地也有八十一品,所以品也多、位也多。「总以爱欲为本」,这么多种类、这么多品,我们要总而言之主要的根本就是「爱欲」,这个是属于根本,为什么呢?聪明人从根本上断。好像大树一样,这十种、十类八十一品是枝枝叶叶,那个断起来确实是难,所以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确实不容易断。聪明利根的从根本断,不必管枝叶,根本断了,枝叶自然就枯死。你要想把大树拿掉,先去择叶子,把叶子一片一片择掉,然后再把小枝砍掉,到最后才去砍根,这个人多笨、多浪费时间。聪明的人把根据掉后,叶子不就死光了?何必要去顾及那些呢?所以最聪明的修法是修根本,修根本就是断爱欲,「爱欲一断,便出苦轮」,这个多快!
你要从枝叶上去断,渐渐去断,则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这个时间长,人间寿命短,天上可不得了。拿忉利天来讲,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忉利天人的寿命一般是一千岁,照他那个地方来计算,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等于我们的一百年,你们算算忉利天一年是我们人间多少年?他还要活一千岁,这个不得了!忉利天算起来就不得了了,再往上去是倍倍增加,所以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七次往返我们要算算这个年代,太长太长!所以要晓得这个事实,我们要是出离苦轮就是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叫「笨阿罗汉」。吃这么大的苦头、费这么长的时间,才把三界六道生死摆脱掉了、才超越了,笨阿罗汉。菩萨聪明,菩萨不干这个笨事,所以菩萨一下来就从根本上下手,所以是当生成就,阿罗汉真是望尘莫及。
今天南洋的小乘佛教对我们大乘佛法不承认,诸位要晓得,他一不承认,我们就晓得他的程度了,他很浅薄,为什么呢?他还有执着,他还爱他的小乘排斥大乘,爱欲没有断,他的生死还脱不了,心地不清净。大乘法里面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无爱亦无欲,一切都是随缘,随缘里面利益一切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所以是顿超,不是渐出。末后这一句话,就是说出了顿超的意思,你要是真正认识根本,从根本上下手,就能够顿超。这是比喻,「故喻如四肢一断,决不复用也」,一断永断,不会再轮回了。这是比喻真正能够把爱欲断掉了,一断永断,不但是断三界之内的爱欲,三界之外的爱欲也断了,才是真断了。我们爱不爱成佛呢?你要爱成佛,三界之内没有成佛,三界之外要成佛,你对三界之外的爱欲还没有断,没有断就成不了佛。你贪爱成佛,就是你成佛的障碍,连成佛的贪爱都不要了,这就真正成佛了。
成佛是什么呢?是本来无一物,心地做到了绝对的清净、真实的平等,这个是成佛。心里面还有一物,总是障碍、总是不清净。因此,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要放得下,但是这个地方不能误会,如果世出世间我统统都放下了,我们心里什么都不想了,什么事都没有了,这变成什么呢?就变成无想定,果报到了无想天去了,这一下就弄错了。所以在这一点是很容易弄不清楚的、混淆不清,这个地方必须要辨别的清清楚楚的。因为最高的佛道和无想定,表面上看起来相差无几,好像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冒的,这个真假不容易辨别,你要有能力辨别。实在讲这个辨别并不难,真的里面给诸位说是事事无碍,假的里面是事事有碍,这就是很大的差别。真的它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假的他不能随缘,他不能恒顺众生,他不能随喜功德,为什么呢?他一随缘、一随喜,他自己就乱了,真的随缘他心不乱,这个是真的。所以真的有作用,假的无想定没有作用,他修无想定他什么事不干,他样样都放下了,他提不起来。真的是放下、提起同时的,正提起就是放下的时候,正放下就是提起的时候,这个是真的,跟无想定决定不相同。所以真的是服务社会不离开大众,心理面平等、本来无一物、清净无染。假的是离开大众,到深山里面清净的去修,五欲六尘一定不沾染,这是假的,那个是修无想定。所以真定跟假定要分别清楚,假定也很深,也能到四禅天,不简单,但是他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一集(档名15-01-11)
我们讲到第二章,将经文念一段。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在前面第一章说的是出家证果,讲的是小乘法,这一章我们一看也是说的出家,但是说的是大乘佛法,与前面的意思不相同了。虽然不一样,小乘着重在四相四果的断证,而大乘法是「不历诸位。而自崇最。」这句在大乘法门里面是属于圆顿大法。我们在这两章经文里,可以看到一个根本原则,它是不变的,那就是「断欲去爱。识自心源。」小乘法、大乘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段经文是修学顶重要的原则,我们可以这样说,必须明理才可以入道,佛理通达了,才能够达到顿超大乘法门。所以这段经文文字不多,义理很深,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的重要。
在讲义里面有一些发挥,讲义也是按照这个注解来编的,我们把意思讲完之后,经文念念就行了。讲义里面分为五段,第一段讲「欲爱」,这是应当要断的。欲爱是无量无边,我们通常讲五欲六尘,这是用归纳分类的方法。这个地方说的更简单,但是把世出世间的欲爱也都包括了,一切法不外身与心。身所染者,心所系者,这就是欲爱。什么叫「染」呢?「染」是染着的意思。比如我们现在所谓一切的享受、需求、分别、执着,这就是身之所染。心里面有所思虑的,俗话所谓是放不下的、牵肠挂肚的事情,这就是心之所系。这两大类是学道人最大的障碍,也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我们学道要想成就,必须要把这个障碍去掉。如果把这个障碍去掉了,你不必问别人,自己就晓得了,我这个道业什么时候能成就。比如说得禅定、得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知道了,用不着问人。为什么呢?障碍没有了。我们现在一切之不能不明了,就是因为有爱有欲,这个麻烦非常之大,我们一定要重视它。
上一次跟大家讲到出家的事情,出家一定要识心达本,一定要解无为法,要有成就,如果没有成就麻烦就大了。讲到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这个又谈何容易呢?因此我们最低限度也得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能够学高雄妙藏寺的那位住持。诸位要晓得一堕落再回头太难、太难了。我们佛门里面有位老居士,你们大概都认识,赵孟霖老居士,他在大陆时代就学佛,也曾经皈依印光大师,他前天往生的。我是昨天才得到这个消息,情况不很好,病重的时候人家去看他,劝他念佛,他佛号提不起来。这正像我刚刚出家的时候,临济寺有一个老居士叫林道起,他也是癌症晚期,病痛一上来的时候不但佛号提不起来,别人念佛他生嗔恨心,他讨厌。那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临济寺念佛会是他发起的,到临命终时这么大的障碍,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因此,罪业决定不能造,罪业的根源就是欲爱。一个人要是没有欲、没有爱就不造罪业了。所以这个一定要去掉,无论在大乘法、小乘法头一个就是教我们去掉这个。我们身在这个世间没有执着,自自在在,心没有牵挂,这多舒服!再跟诸位说就是衣食住行,佛法里面讲的四事供养都不牵挂,有也好,没有也好,操这个心干什么?操心就是心有所系,不要操这个心。如果大家要真正相信因果,因果法里面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既然是一饮一啄都是命里注定的,你还操什么心?所以不要操心了。不操心,心就可以系在道上。我教给诸位,我们心里系什么呢?心里系阿弥陀佛就好了。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这就叫一心不乱。念别的都是三界六道生死的业因,你又何苦来呢?为什么放不下呢?再要向上一招,连佛法都不系。这个功夫就能够达到理一心不乱,我们这一生的学佛才真正有结果、有成就。这样的结果九族生天,这是你报父母祖先的恩,无始劫以来的冤家债主就统统都了了,债也还清了,冤结也解开了。为一切众生的大福田,比阿罗汉的功德还要大。这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人,他那个福德、功德比阿罗汉都大。所以出家修道不为个人,为个人生死懈怠一下还没有关系,我们要为九代的祖先,我们要为一切的冤亲债主,要把这个债了了,所以一定要认真。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有结果。
下面有三条就说的详细一点,第一个是世间的五欲六尘,五欲是讲的财色名食睡,这五条一般人少不了的。而且一般世间人积极所追求的,这是修道的人要把它舍掉。为什么呢?因为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要在五欲上有了贪嗔痴,就免不了造地狱业。世间人迷惑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不知道果报的可畏,造这样深重的罪业。六尘这个范围是大一些,讲我们六根所缘的境界。眼之所见统统叫色尘,范围大,跟五欲里面的色不一样,五欲里面财色名食睡的色,是男女之色,六尘里面的色是指色相,凡是眼睛见到的,统统叫做色。耳之所闻叫声尘;鼻之所闻叫嗅;舌根的对象叫尝;身接触叫触尘;意里面所缘的心之所思叫法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这六尘是三界的业因,要是放不下世间五欲,你不能出欲界,三界里面在欲界轮回,要离不开六尘,就不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呢?色界、无色界虽然有甚深的禅定,他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为他对于六尘还有欲爱,所以这个没法子。这是第一类的,我们要晓得事实的真相,要把它舍掉,舍掉之后,我们身心就清净了。
第二条讲世间禅定有为。世间的禅定就是通常讲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不是真实的禅定,在佛法里面讲他的境界只是舍受而已,到阿罗汉九次第定才算是真正的禅定。有为法也就是指的生灭法,起心动念所作之法全是有为,包括我们一切的佛事。「佛事」,这个名词,我们现在讲佛事都是给死人超度叫佛事,这是现代人把这个名词弄错了。佛事的本意是弘法利生,救度一切众生的事业叫佛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作所为都叫做佛事。但是佛事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无为去做,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就是真正的佛事。所以不可以用有漏的心,做世间有为的佛事。诸位想想,佛事尚且不可以有为,何况世间事呢?因此有为的事业我们应当要离开,有为的事业就是起心动念的事业。
比如说你们建白马寺,建寺当然免不了要操很多心,建到这样子,这是有为是事业,有为的心去做。从今天以后,白马寺再要发展就不用有为的心了,我们要做无为的事,大家把心放在道上。只要你一心修道,庙有护法神给你建,你不要操心。如果你觉得我这个大殿还没有砌好,你们信徒要帮帮忙,到处找人攀缘,又干有为的了。有为不能了生死,所以心要系在道上,心不要系在欲上,你要起个大殿,是你的欲望、爱欲。心心念念着要怎么做、怎么做,这个事情就糟糕了。大殿会砌成,生死不能了,了生死要紧,还是起大殿要紧?起个大殿九族不能生天,无量劫来冤家债主的债还不了。我们道要紧,大殿、道场不要紧。实在没地方住,我也给你们讲了,搭个帐篷也能住,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住的很逍遥、很自在。何况你们的房子非常之好了,已经很圆满了,何必还要多求呢?
心要在道上,到你道德成就了,自有龙天来护持,「你这个地方太小,还要怎么建筑。」你就点头「你们觉得怎么做好,就怎么做」。自己不要操心了,绝不为境缘所动摇,这就是无为法。我也给诸位讲过莲池大师的神运殿,不必用人工,不必自己操一点心,你的道德成就。这个地方要是一个道场,自有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护持你,所以说不必操心,有为的事业要舍掉。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他的中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要能入到这个境界多自在!世间人说「洒脱」,佛法里讲「解脱」,真正的解脱。
第三条讲世间涅盘道果,我们也要舍。什么叫做「世间涅盘道果」呢?「涅盘」这两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世间有没有?世间人这么说,确实没有。因为在古印度所有的宗教、学术都以涅盘为目标,所以印度的外道,程度浅的,把四禅天当做涅盘;程度高的,把四空天当做涅盘。诸位要研究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你就发现了,外道讲二十五谛,第一个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他讲的「神我」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灵魂,他的第一个叫「冥谛」,它是以这个为涅盘的境界。佛为什么出现于世呢?就是他们找的这个涅盘是假的、不是真的,因此到八万大劫他又要堕落,这一堕落就谤佛了,说「佛说的证得大涅盘之后,就不会再退转了。我已经证得大涅盘了,现在为什么还要退转呢?佛妄语、佛骗人」。实际上他是误会,他把非想非非想天或者是四禅天当做涅盘。这是讲世间涅盘,以及世间种种道果,种种之道、种种之果。
比如现在这个基督教修得道,以生天为结果,生得什么天呢?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在我们眼光里面看,他的天顶多不过是忉利天而已,他的上帝就是忉利天主。为什么呢?我们看看他的教义,看看他修得道,与忉利天相应,再上去就不相应了。佛给我们讲忉利天之道是十善业道,果报在忉利天,他们的教也有十诫,十诫跟我们的十善大致差不多。可见得,他们要是认真的修学,可以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就是他的果报。还有比这个更高的,他还不晓得,更高的是修十善,还要加上禅定,欲界上面四层天,禅定还没有修成功,叫未到定。禅定成功了就到初禅。未到定虽然没有修成,他比没有修的人要高。自己修的禅定不及格,有二十分、三十分、四十分、五十分的,及格就到初禅天。
忉利天主、大梵天主、乃至于大自在天,我们都不要,还求什么佛教会的理事、理事长之类的呢?搞这个干什么呢?还要争什么庙里住持、当家?更没有意思,在庙里住持、当家比上大梵天差太远了。心要清净,世间从欲界到非想非非想天的一切果报,都不要了。我心里也不屑、我也不求,所以说是皆因断取,心才能得道,否则的话都是障碍,我跟你们讲得很清楚,连下品下生都障碍。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经上讲得很清楚,在后面会念到,就是佛教给我们,世间一切人的过失、错误,我们不要去管、也不要去说他,为什么呢?无关,没有关系,你心里面何必要把这些东西装进去呢?装进去之后,心就不清净了,一心就为它所障碍了。一心被它所障碍,那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就被它阻扰了,我们这一生又去不了了,这个可惜了。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就是一切的欲爱,世法、佛法的统统要断,这个是修学的大根大本。
第二,欲爱是障碍,去掉之后我们所获得的就是心源,在禅家讲即是明心见性,在净土讲就是一心不乱。底下的解释,心源是讲心之本体,真如实相。我们每个人都有,从来也没有失掉,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我们六道轮回就是依的心源,成佛作祖也是依心源,迷的时候叫六道,悟的时候叫四圣。四圣、六凡无非是被心之本体迷悟差别而说的。
底下给我们一条一条的来说明,从比喻上来说明,先讲「源,如水不波时」,什么叫不波?不起波浪,水是静的,这就是功夫。我们学佛的人就要做这个功夫,心就像水一样。你看水遇到风它会去起波浪,所以我们佛法里常讲,叫「八风吹不动」,「八风」是什么呢?是指境界上的诱惑,你六根涉及六尘境界,那境界的种种诱惑,你的心如如不动、心如止水不起波浪。诸位要知道,不起波浪,心是清净的、是光明的,对于一切法照得清清楚楚。如果心在境界里动了,境界的真实相你就看不清楚,心不动就是甚深的禅定,也是离欲爱之相。比如说别人赞叹你、恭维你,心里就高兴了,水起了波浪;别人骂你、侮辱你,你生气了,你的心就动摇了。这是境界里面自己做不了主,心为境转是凡夫,凡夫心为境转。换句话说,佛菩萨的心不动,凡夫的心是随境界动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境界里也不动了,那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跟凡夫的差别就是这一点点,除这个之外没有什么差别,动了就迷惑,不动就生智慧。
我们为什么心随着境界会动呢?诸位读《华严经》,《华严经》是圆教的大法,那里面的修行人他修什么?他修禅定不是找一个清净的房子盘腿面壁闭着眼睛,在那里打坐修禅定,不是的。人家修禅定到世禅去修禅定,世禅是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市场、百货公司,到那里修禅定,怎么修法呢?到那里去逛样样去看,看到不动心。你看到了,哎呀!我很喜欢,这个我也要买呀,那个要谈谈价钱,你心动了。他在那里看、他在那里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那地方练不动心、练不为境转,这个禅定是高级的禅定,这个禅定才管用。清净心要在境界里头锻炼出来的,这个叫真正的清净、真正的不动,这个时候才大放光明、遍照大千世界。
第二讲「体,本非有非无」,体是非有非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没有呢?因为一切万法是从这个体生出来的。我们的妄心,妄心是依这个真心起来的,没有真心,妄心生不起来。好像我们看月亮,第二月一样,没有真月,哪里会有第二月呢?没有天上的月,哪里会有水池里的月影呢?所以妄是依真而起的,迷了真才起妄,所以不能说它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不能说它有呢?因为真心并没有痕迹、没有迹象。我们要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佛法中心的问题,佛不是叫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叫我们实证,叫我们证得,证得就成佛了。但是当没有证得之前,世间人来讨论这个问题、来解释这个问题,总是免不了的。在佛法里面讲「缘起」这个事情,宇宙人生从哪里来得呢?从本体生出来的,本体怎么生出来的?这个过程怎样?总是要探究这个问题。因此在佛学里头就有受业感的缘起,这个业感缘起只能说到六道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六道轮回确确实实是业感的,但这个业感只能解释这一部分,再扩大就没有法子解释了,因此有阿赖耶的缘起。阿赖耶的缘起能不能讲的很圆满呢?还不能圆满,于是在深入一级叫真如缘起。真如缘起还有缺陷,讲到究竟处、最圆满的,《华严经》所讲的法界缘起。法界缘起像清凉大师所讲的,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才是真正究竟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非空非有的真如实相。
第三讲相,「相,则寂照双融」。寂是不动,像水一样不起波浪,这个是寂。照,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境界相,照在里面清清楚楚,这叫照。所以大乘佛法里面提出修行的纲领,叫「观照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观照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观照,但是它在境界里面不动心的时候,才起这个作用,小小动一点心,观照就失掉。也就是说明,我们在五欲六尘、我们在佛法当中,会不会有一丝毫的贪爱?会不会有一丝毫的讨厌?贪爱是动了心、讨厌也动了心,所以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七情,有一条就不行,观照就没有了。必须要一条都没有,这样才能够把一切事理照得清清楚楚。
你要有这个本事看世间人,你从一国上看,就晓得他过去从什么地方来的,他造些什么业,将来往哪里去?看得清楚。你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电视剧一样,看电视剧不是看今天看的这一段剧情,你的剧本全都了解,过去是什么、将来是什么统统看到了,这个就是说三世因果,你全都看到了。这是从业果上看的,要从来源上看、从真如上看、从法界上看,这才能看出真正的究竟圆满,才能得其实相。单从业果上看,还没有得到真相,但是比凡夫高明太多了,凡夫连业果都看不到。看到法界缘起,一多不二,这个是深位菩萨的境界,《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这四十一位是指圆教初住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但是诸位要晓得,圆教的初住菩萨等于别教的初地,所以从别教来讲是地上菩萨,是登了地的,别教三贤还达不到这个境界。这个是讲位次,我们这段经文也说过,不离位次。这个高明,这个就是顿超。
顿超凭什么呢?就是凭前面这三条,你能够把一切欲爱断掉,世间欲爱断掉,出世间欲爱也断掉,菩提涅盘也不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想。诸位要记住,佛给我们讲,你有愿,发愿生西方,这是愿力一定去。如果你要想「听说西方极乐世界七宝宫殿、黄金为地、生活那么好,太好了,我要到那过舒服日子。」这是你贪心,贪心怎么能往生西方呢?你这用的欲爱之心,你没有离开欲爱,你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生了欲爱,这个就是障碍。最低限度障碍你品位的高下,下品下生,欲爱中的,上品上生的没有五欲。我们对于成佛作祖、普度众生,有愿、有大愿,但是没有欲爱。有欲爱跟无欲爱在行为上、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别,有欲爱的行为是攀缘,起心动念是有为的事,离开欲爱的行为是随缘。随缘与攀缘是大大的不一样,攀缘是造业、随缘是消业。古德给我们讲了,「随缘消旧业」,所以佛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的随就是随缘,欢欢喜喜的随缘,消业即是功德、功德就是消业。把我们的旧业、新业统统都消除掉了,不再造新殃了,不攀援就不造新殃,攀缘就造新殃。
所以修道的人,心是永远清净的,菩萨事业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因缘要是没有成熟,你要勉强去做,这就是有为法、这就是攀缘、这就是造业。不过你真正为弘法利生,这就是造善业,有漏的善法,果报还是在人天福,这个大家要记清楚。我们在这边举行一个法会,在这边造了一个寺院,或者造一个讲堂,我们礼请外面的法师来弘法利生,有为的心就错了,无为的心就是大家机缘成熟了,统统都欢喜、自动的发心了,一个人一提倡,大家都欢喜,立刻就成就,这个是清净心。
人家问我建道场,我决定不建道场。如果这些年来,要把这些供养攒积起来,我早就可以建庙了,而我怎么样呢?统统印经去送人,我觉得这个道场大,为什么呢?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道场,何必要搞个小庙,把自己捆起来,像昨天讲的「家」,枷住了,那是死路一条。尽虚空遍法界都是道场,哪个地方缘成熟了就随缘,没有成熟也随缘,没有成熟就自己诵经念佛,这是缘没成熟。缘成熟了,别人请我去,我就欢欢喜喜去了给他讲经,这一部经讲得完、讲不完不要紧,缘。有的地方讲到一半,那个里头出了问题,我们赶快离开,不要认为我的经没有讲圆满,这个不好、这个有罪业,罪业从哪来?从你自己心里生的,哪有什么罪业?完全看缘分,所以说是缘分圆满,这一部经圆满,缘分不圆满,讲个一课、两课也好,总而言之要身心清净、寂照双融、法喜充满。这是讲心源,一定要识得心源。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二集(档名15-01-12)
我们看第三段,「佛理,空假中三谛三观」,这个浅;「空假中三谛圆融」,这个意思就深;这两句是说佛理的浅深。浅近的理,我们容易明了,也容易修学。空观在三谛里面讲的真谛;假观是讲的俗谛;中观也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三观要是分开来,我们要观察一切法的理体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称之为空。这个空在佛法里面叫真空,而不是什么都没有,那就叫做空。我们世间人一般看空的观念,以为什么都没有,这个是错误的。空,什么都没有了,三岁小孩也会懂得,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哪里是佛理呢?哪里是那么深的道理呢?而佛法里讲的真空与妙有是一不是二,所谓是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心经》里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色」即是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有,有就是空,这个空就难懂。
为什么说空就是有呢?譬如我们以这一栋房子,建筑物来说,要从真谛上去观是空的,没有这个房子,房子明明盖好了,没有,怎么没有呢?你仔细去观察,这个地方一块一块是瓷砖,这里是水泥,这里面是钢筋,哪有房子呢?你仔细去分,没有房子。诸位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所以从体里面去看,不是从相上面去看,从体上去观察,房屋不可得。从相上来看,有,这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相。真与假在佛法里面的定义,假的是会变的,真的是不会变的,所以这个真空永远不会变,假相随时在那里变化。我们要说这个房子,大家一下子领会不过来,不晓得这个是当体即空。我们举一个浅显的,比如这个毛巾这个东西小,你们看看这个东西有没有呢?有,凡夫看毛巾在这边;智慧深一点的一看,没有,怎么没有呢?这是一条棉纱,你要不相信,把头抽出来就是一条棉纱。所以他只看到是一条纱,没有一条毛巾,这个观察就更深入一层。再仔细观察这条纱有没有?纱也没有,纱是纤维织在一起的。所以愈往深处看,这是讲阿罗汉前面讲的分析空,一看没有毛巾,所以毛巾的相是假的。所以这个有是妙有,妙有就是假有不是真有,而是纤维制成的线,线编成的这个假相,并不是真正的有。从体上看就是空观,从相上看就是假观、假相,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这一个道理明白了,一切万法都不外乎这个道理。
以我们自己的业身来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因缘和合才有这个身相。四大是什么呢?地、水、火、风,这个诸位都晓得。地水火风怎么讲呢?有粗说、有细说,粗说是对知识浅的人,跟他讲地大是坚固的,比如说我们爪甲、骨骼,乃至身上的肌肉,这个是固体的,这个就是地大。水大是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液体的是水大。火大是我们的体温,身体的温度,这是火大。风大是一切的运转,它在那里动,在那里循环,风是动的。这个讲法讲得很粗、很浅,一般没有念过书、没有学问的人,一听就能懂。可是你要对心思细、智慧高的人讲,这样讲法他就不能接受,四大的讲法要往深处说,往深处去观察,四大是什么呢?是一个基本的物质,离不开这四个性质。我们今天科学很发达,我们讲到原子、讲到电子、讲到基本粒子,所以科学家从这个角度来看,万法是一不是二,所有的一切万法也不过是基本物质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而已,就是组合不一样,实际上物质是一样的,没有不相同。好像我们建筑材料一样,我们有多少吨的钢筋、水泥、砖头、瓦块、瓷砖这些东西,建造中国式的房子也可以、建造西洋式的房子也可以、建造欧洲式的房子也可以,你还是用这么多材料,样子虽然是不一样,材料是一样的。就是说这个材料摆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建筑物。
科学家眼睛当中,基本物质是一样的,排列这种方程式是人身,排成这种方程式是桌子,人身跟桌子的物质没有两样,是一样的。乃至于一切畜生身、一切万物、连石头都不例外,这个基本的物质是一样的,统统是排列方程式不一样。但是这基本的物质必定有四个条件,就是具备的,第一个它是物体,在高级显微镜下面,也能看出它是一个物体,它是有体积的,体积就是地大。它是一个物质,它必然带电,它有温度,温度就是火大。有湿度,湿度就是水大。必定是个动的,它的空间不是停止的,动就是风大。任何一个原子、电子、乃至于粒子统统具足这四个条件,一切万物都是由四大组合而成。哪来的身相呢?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呢?我们身上的这些电子、这些基本粒子会跑到别人身上去,你和那个人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正如我们刚才讲建筑材料一样,我的房子里面的砖拿出来,可以安到他的房子里面去,那他的房子就有这个房子的一块砖了。那个房子里的一块砖也可以移到这边来,所以你这个道理懂得之后,一切万物之身,是一身不是二身,彼此都有关系。何况我们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新的从外面吸收来了,谢的离开到别的地方去了,跟整个宇宙天天在循环。万物是我,我就是万物,你要执着自己的身是自己,外面的万物不是自己,那你大大的错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心法是受想行识,也是依它起见,也是因缘和合,因此我们去找,身心俱不可得。可见得我们现在的身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得的性就是真性,当体即空。何为中呢?空有不二就是中,这个是一体的三观,三谛三观,一层一层的来观察就浅了。三谛圆融深,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一而三,三而一,这个观察深,是甚深般若。像《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是三谛三观是圆融的,不是四谛的。圆融的我们也叫做顿超,不是圆融的,我们叫做渐修。所以渐修与顿超,是一个会用圆融,一个不会用圆融。不圆融,当然就有所偏,比如说,二乘圣者偏在空观;权教菩萨偏在假观;时教的菩萨、也就是大乘菩萨,偏在中观;唯有一乘菩萨,所谓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他那个才是圆观。这个最高的境界,也是最圆满的境界。
底下这个表就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如何明佛理?这个明佛理在佛法里面讲,叫开悟、悟入。佛法里面常讲三土,就是同居、方便、实报,什么叫「同居」?同居就是凡圣同居,也是凡圣杂居,在九地里面称是凡圣杂居地。什么叫「方便」呢?方便不是究竟,也叫做化城,中途站,不是终极的目标,所以叫方便。实报的「实」是真实的,这才算是到家了,真正的、真实的报土。这三土境界不相同,苦乐不相等,怎么个去法呢?那么就是要断爱欲。同居土里面「我执空,达空理,悟生空无为」,这是同居土里面所讲的佛理。如果你能够悟这个理,就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诸位要晓得,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土都是专指的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自己问一问,我们有没有资格往生西方?你就从这里看,这个是一点都不欺骗人的。我们有没有把我执断了?西方极乐世界从下品下生,那也是诸上善人,不是普通的善是上善,什么叫上善呢?没有我执就是上善。有了我执,做再大的善,也不能加上上善,无我,才是上善;有我,再善也不能称之为上善。这是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的条件,要通达空理、万法皆空,所以你就不执着了,这个就是「悟生空无为」。这是讲念佛最低限度要念到这个功夫,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方便土里面所修学的条件是,「法执空,达假理,悟法空无为」。比我执又要提升了一节,晓得万法也是空的。比如阿罗汉没有我执,他知道身心俱空不可得,他没有「我相」,但是他执着四大是有,五蕴是有。好像我们看房屋,房屋的相没有,我承认了,建筑材料是有的,你的砖头是多少块,那是有的;水泥多少包,是有的;钢筋多少根,是有的。房子的相没有了,这就是破我执而未能够破法执。菩萨的智慧就高一层了,晓得万法也是空的,万法也不是真有,因此他对于一切法也不执着了。刚才我给诸位说了,不但世间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
禅宗里面有个公案,这个公案的名字我都忘掉了,说寺院里面有两个法师,辩论经典里面的道理,个人认为个人所见的有理,彼此两个人意见不服,去见老和尚。甲见到老和尚说「我看的经文应该怎么讲怎么讲…」,老和尚说:「嗯,不错,你的看法不错」。他很欢喜离开了,「我说你错了嘛,老和尚说我对了。」那个人也很不服气,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说「嗯,不错,你的看法也不错」。好了,大家都欢喜念佛了,老和尚旁边的小沙弥说「老和尚,他们到底哪一个对啊?怎么你都说『不错』呢?」老和尚看到他说「你也不错,你也不错」。老和尚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为什么呢?你们在一切法里面起了知见就错了,老和尚这一点头,你们的气也消了、心也平了,不都对了,这问题不就解决了。老和尚不执着,那三个人都执着,都执着一边。老和尚眼睛里面是平等法,没有法执。
所以在一切法里面执着一点在争论,现在争论的多,他看这个经这么讲法,他认为他有理,那个还不服他的讲法,又编一套道理,有没有理?统统没有理。为什么没有理呢?心不清净,有法执,佛法就是去执着的,怎么可以执著名相呢?佛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样才叫做受持佛法。我们执着文字、言语,在这里面打妄想、起心动念,全盘都错了,比不得那个老和尚如如不动、身心清净。这就是法执要断,悟法空无为。《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换句话说,菩萨位次为什么那么多呢?都是证得无为法的浅深、程度不同,所以才说一个差别,对谁说的呢?对没有悟的凡夫说的,已经悟了的,浅深差别他们心里面明白。我们说「你是初住菩萨,你是初地菩萨」,他心里面有没有?他心里面绝对没有。如果他心里面「哎呀,我是初住菩萨」。给诸位说,他是凡夫,这个绝对不是菩萨。为什么呢?他心里还有执着。所以说,一破了执着,境界是平等的。虽是平等,但是他有浅深程度差别不同。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给我们安上一个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佛给我们凡夫说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不能死在名相之中。你晓得这个道理,虽然证得无为法了,要知道无为法还很深,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到这个时候自满了。到这个时候自满也是一种障碍,所以佛说法的时候有很多用意在里面。
可见得「我执我空」,这是佛法里面的爱欲要断,「法执法空」也要断。到实报土是讲「俱空」,俱空是说,我法俱空,空亦空。空也不能够执着,这才达中理。什么叫中?无所偏倚叫作中。三乘都有偏,一乘里面才是究竟中道。大经里面常讲的四乘法,有小乘、有中乘、有大乘,有最上乘,最上乘就是一乘。佛在《法华》里面讲得很清楚,「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乘、三乘都是佛方便说的,那是我们在修证、过渡当中的桥梁,决定不离执着。我们要用它,不能执着它。
说到这个地方,我有时候不得已而用方便法,因为佛法确实有很多不能体会的地方。我常常教学佛的同修们,我们这一期(这一个报身),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这个社会?特别是财物,因为是一切众生最放不下的,这个就是最大的障碍。我教人我们要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坚固执着,我有使用就好了,何必要我所有呢?比如进庙,我到这里来挂单,那个庙我就可以使用,我可以遮蔽风雨,我在那里面可以用功,何必要有庙的所有权是我的?还要弄个所有权证好好的保存,这又何必呢?有所有权就是有一个枷锁把你套住了,有使用权就好,我在这里使用。客人、游客有使用权,老板有所有权,有所有权的是一个枷锁,那是一个家,把他枷住了。使用权是他在这里爱用一天用一天、爱用两天用两天,他对于这个心地清净,为什么呢?他不关心。为什么?不是他的,所以他不关心。你这个旅馆风吹雨打房漏了,我换一家到别的家住去,我不住你这家了,他非常自在。
所以我们要用这个态度,到这个世间来我们是做客的,我们是客人。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但是样样东西我都可以用,我都可以享受。你要能够建立这样一个观念,就很自在了。何必一定要执着这个要我所有呢?这「我所有」就害死了人,害得你六道轮回,永远没有超越的机会。所以是衣食住行、资生之具,统统要用这个观念来看。我所使用的也是一切大众使用的,并不是专门供给我用的,因此我们的态度对于一切物品,就要像是自己所有的那样爱护,比自己所有的还要爱护。自己所有是我自己一个人用,坏了还无所谓,要晓得这个我用了,还有别人用,所以比自己东西还要爱惜,爱惜常住物,因为是大家所用的。这是讲「使用」跟「所有」不一样。
这样的修学才叫真正修福、真正的造福,你在尽虚空、遍法界,无论什么地方,你的财用绝不缺乏,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呢?你的福报大。没有福报,纵然你有所有的,你所有的怎么样呢?得不到用处。这个事例也太多,你比如有钱的人讲,看到哪个地方的风景区,这个地方非常美,他在那里盖一栋别墅,休假到这个地方来休息休息几天,别墅盖好了,可是怎样呢?一天忙到晚、一年忙到头,根本没有时间到那边去。好,雇几个人替他看房子,每个月叫他去享受,等到你死了,死了还没有时间到那里去。盖了那栋别墅一生都没有享受一天,请那些人去享受,他们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是他们有福,他们去享受,但本身不是他自己的。这个人虽然是他自己的,他没有福气去享福,他有那个福报他不能享。可怜啊!这样的人太多了,我见到的很多。所以我们又何必要争个「我所有」呢?你们有好地方盖了,你们没有空住,我替你住,我去享福,你不能享,我替你享。尤其是现在社会富足,这种机会就特别之多。像这种情形我们理解,心里头要把「我所有」舍弃,舍弃掉心就清净了,这样才把一切法能够空得了。
所以到实报土还要修,为什么呢?实报土上面有常寂光土,如果要不悟俱空无为,他还不能证常寂光土,到了常寂光完全是平等的。我们讲缘起、法界缘起,是常寂光的净土。无论你在同居、方便、实报还有所断、还有所修,不过在这个地方要断、修,全是无为法。正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一段也可以做《金刚经》注解,这句经文的注解。
第四段讲真如无为。这个圆圈是不得已画的像,千万不要着相,真如无为是什么?真如是圆圆的东西,这就坏了。这是讲圆满没有欠缺。我们《赞佛偈》里面也常常赞,赞佛的圆满,佛面就好比月亮一样满月,「佛面如满月」。满月是什么呢?十五的月亮。诸位要想想,如果佛的面孔生得像个十五的月亮,你们说好看不好看?从字面上去看是依文解意,叫三世佛冤,佛都喊冤枉了。满月是什么呢?满月就是没有欠缺,这是形容佛的相好,无论你从哪里去看,没有缺点,这叫做满月。不是生的圆圆的,那就错了。就是你怎么看怎么好,挑不出一点缺点这叫满月,是这个意思。此地的圆也是这个意思,真如本性是圆圆满满的,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
「非有非无之体,智慧德能本具」,真如无为我们有没有?都有,没有一个人没有,不但我们人有,一切众生个个具足,这个才叫「真我」。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指的真如无为。所以它的体是非有非无,就是非有非空,就是说我们的真心。他是一切智慧,这个智慧是真正的智慧,德能本来具足。我们赞叹佛万德万能,万德万能是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因此,佛度一切众生而无功,为什么没有功呢?那个众生开悟也成佛了,是他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本来有的,你有什么功啊?你没有功。譬如传灯,我手上有一个蜡烛,你手上有一个蜡烛,我这是亮的,你的不亮,你的蜡烛在我这边点亮了,我有没有功啊?无功,为什么呢?是你本来是亮的,你要没有蜡烛,在我这里点的亮吗?点不亮。所以你的光明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给你的,要懂这个意思,所以佛度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个话千真万确。
佛对于众生只不过是增上缘而已,你没有悟,他告诉你。告诉你,你开悟了是你自己的。悟了之后的境界是一样的,也没有哪个成佛在先,哪个成佛在后,悟了完全是一样,没有先后、也没有方所。我们讲哪个成佛在先,哪个成佛在后,这是凡情、凡夫的知见。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体认,要深深的相信我们自己具有真如本性,本具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现在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里就有障碍。障碍的根本就是欲爱,能够把障碍去掉了,我们的心源、我们的真如自然现前,智慧、德能也都透露出来了,也都能够起作用了。故无得无求,大经里面常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呢?因为是本具,你本来有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从哪里有所得呢?你所得的统统是自家本有的,所以是无得。无得当然就无求,不但我们对外无求,对内也无求。到无求的时候,心清净了,障碍去掉了。求就是有欲、有爱;无求,欲爱就离开了,真如本性就现前了,智慧德能也透出来了,自然而然就现前。
「不系不结」,心里面再也没有系着了,再没有系缚的。这个「系缚」是烦恼,心里面烦恼永远断掉了。「结」是讲的结业,也不再造业。不但一切恶业不造,善业也不造,所以三界六道的果报统统没有了。「无念无作」,完全称性。「无念」这两个字很不好懂,中国的佛教特色在禅宗,禅宗的宗旨就是无念,它是无相、无念、无作,所谓是向上一着,很难懂。如果诸位在教下能有一点基础,我给诸位说明,像《楞严》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用根就是无念无作。譬如我们讲用见性见一切色,见性无念、见性也无作,它的作用是照见。我们用闻性去闻,闻性是无念、闻性是无作,所以观世音菩萨就用这个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菩萨有三经,大家只晓得《普门品》,《普门品》所讲的是观世音菩萨渡众生的,讲化他的事情,不是讲他自己修行。观世音菩萨自己修什么法门的呢?怎么修成的呢?讲他自己修行的法门在《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讲观世音菩萨自修的。《普门品》是讲观世音菩萨化他的,自行化他。除这两经之外,《华严经》里面还有一个《观自在菩萨章》,这个里面自行化他都有,观音三经。三经都看了才晓得观世音菩萨怎么修的,这个是无念,我提这么一点点,贡献各位做参考。
念是妄心里才有念,真心里头哪有念呢?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真心。真心里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我们现在有很多事要想,是妄心不是真心。我们自己要能够觉察,要晓得哪是真心、哪是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真心做主宰,妄心用事,真是主人,妄是主人底下办事的。为什么呢?你没有它不能办事,所以要需要它办事。凡夫怎么样呢?凡夫颠倒,颠倒就是妄心当主人,真心不见,赶跑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就糟糕了,喧宾夺主。所以佛菩萨是真心做主宰,妄心办事,所以妄也就是真。为什么呢?听命于真心的,那怎么不真?所以说一真一切真,妄也是真,真妄不二。 无作而作,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作而无作,这就圆融了。所以才事事无碍。
「非修非证」,非修非证要像让大师所讲的,「修证则不无,染污则不得」,这个是真正非修非证的意思。「非修」修不修呢?修,修而无修,这个叫非修。千万不要看到非修说「好,我都不要修了,佛也不要念了、也不要拜了。」那就麻烦大了,那个就堕落到恶取空了,这个毛病大了。非修是修而非修,非证是证而无证、无证而证,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这才是真、才是如。真者不假,如者不变,永远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理体,也是整个大乘佛法究竟、终极的目标。
后面一段是讲「历位」,位就是位次,菩萨的位次。「非修非证本来现成」,本来就是如如佛,所以是「修证则不无,染污则不得」。「性不废修」,这一句很重要,性不废修断除无明,虽然我们有性德,有性德并不放弃修行。纵然诸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了,还是要持戒、还是要念佛、还是要跟大家一样,这个叫大慈大悲,这个就叫「性不废修」。「修不碍性」,种种修学不碍真如本性,不增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他没有障碍。因为没有障碍,所以一定要修。以释迦牟尼佛来做例子,这是我们本师他老人家就是这样,这是示现给我们做个榜样,世尊成佛,早就成佛了。念《法华经》「寿量品」里面是无量劫前就成佛了。你们受了菩萨戒,《梵王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最近这一次就是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现成佛,这一次是八千次了。这个八千次是最近来了八千次了,久远劫就成佛了,他何必还来八相成道呢?还要到雪山去六年苦行呢?何必还要在菩提树下,装作夜睹明星而悟道呢?这就是说性不废修,修不碍性。如果他要是一生下来就是佛的姿态,也不要修、也不要行,那我们看到他就会觉得「你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我们怎么能成就呢?」一定要示现一个样子,要示现一个轨道帮助一切众生,性修不二。正是清凉在《华严》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性不历诸位,事相上有位次,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本性没有。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历,法法圆满,这是这一章的大意。
我们再看经文。我们把蕅益大师的注解念一遍,「此第二章,明沙门果证。」说明出家人的果证,虽然果证上有差别,这是从相上讲的,从事修上来说的。「而所证之理无差别也」,这个理就是真如无为。到这个地方是这一章的宗旨,后人定的这个题目,就是从这一章宗旨上来定的。「断凡圣同居欲爱,识自心源」,这个心源就是本性,也就是如来藏。「我执本空,达佛真谛深理,悟生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这就是真如无为之法,这个我们讲过了。再更进一步,「断方便有余欲爱,识自心源法执本空,达佛俗谛深理,悟法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这是讲的方便土。「断实报无障碍欲爱,识自心源俱空不生,达佛中谛深理,悟俱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这是三段的大意。
下面是总结,「又了知三土欲爱即空,名断欲去爱,识自心源遍计本虚,达佛真谛深理,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悟如来藏如实空义,名无为法」。这一段是教给我们俱空之理,跟前面实报庄严土讲的是一样,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也可以说是更深入的来观察,知道三土还是方便。如果照《金刚经》的道理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庄严土也有相,因此十报庄严土也是虚妄的,这样才能真正把实报庄严土的欲爱断掉。《金刚经》又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是把《百法明门论》展开来看看,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既然是梦幻泡影不是真的,那你要执着、你要取向就吃亏了。所以说是应当要舍离,这样才能把三土的欲爱统统断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集(档名15-01-13)
「了知三土欲爱即假,名断欲去爱,识自心源依他如幻,达佛俗谛深理。」这个地方顶重要的就是了知,「了」是明了,「知」就是觉。确确实实觉悟明了。「三土」是讲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这三土里面欲爱都是假的,决定没有真实。真实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这个地方讲的真如无为,真就不假,如就是不变、不异。为什么说三土欲爱是假的呢?假的就是会变的,真的不会变。不但凡圣同居土的欲爱会常常变,就连实报土的欲爱也常常变,会变就不是真的。既然是假的,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执着就是病。受用而晓得它是假的,这个不是病。为什么呢?不碍清净心,这个就叫做「断欲去爱」。
文句一定要能够细心体会,可见得断欲去爱识自心源是在觉,就是在觉悟,不觉之人迷在这个境界里,迷在依他如幻之中。他不晓得依他如幻,「依他」就是依他起性,他没有自体,这个幻像是依靠种种因缘而幻起的。这样的才能够通达佛所说的俗谛深理。你真正通达之后,一假一切假,没有一法是真的。再给诸位说,佛法也是假的,所以佛门的一个俗话说「借假修真」。这四个字往往一般人把它搞错了,认为身是假的,我们要借这个假身来修真,所以对这个假身也很爱护。这个说法似乎是没有错,实际上这个意思不真确。诸位想想,如果对于这个身体要执着、要倍加爱护,这个麻烦就大了,不但不能破我执,增长我执。「借假修真」,「假」是什么?假是佛法,借假的佛法修自己的真如本性。佛在《金刚经》里面说得好,他用比喻说,佛法就好像是船筏,好像是个过渡,过了河之后就不要了,所以要晓得所谓的「假」就是讲的佛法。
在《法华经》里面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是真的,三乘是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假的。一乘里面没有阶级、没有位次,我们讲五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讲小乘的四果、四相,讲的位次都是假相。真的里面没有,哪有什么位次?假的里面有古佛、有今佛、有三世佛,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里面没有。这些理一定要通达、要觉悟,真如本性之中一法不立,哪有依他起呢?
既然佛法也是假的,这里就很重要了,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现身在我们面前了,我们看到也就和没看到一样,为什么呢?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生欢喜心。你的心是一心,不会被它搅乱。你要不懂这个道理,念佛一下看到阿弥陀佛,这下好欢喜,「阿弥陀佛来了,你看我的感应!」你的一心破坏了。你们想想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现身给你看?你没有功夫、没有定力,你念佛还没有念到一心,他一来了,你就糟糕了,更不会得一心,把你功夫破坏掉。什么时候你要念到如如不动,见如不见,佛就现身了。为什么呢?佛现身对你没妨碍。你这一生欢喜心就障碍了,一心不乱就破坏了。
晓得一切相都是假相,因此,遇到好境界,诸佛菩萨现的境界不动心,不生欢喜心;遇到魔现的境界,现的地狱相或者青面獠牙鬼怪,你也不动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也害不了你,你也不必恐怖、不必害怕。晚上走路碰到鬼也不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也无可奈何你。你愈害怕他愈找你麻烦,为什么呢?他看你好欺负,他就来欺负你。你不在乎的时候,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无可奈何,你无动于衷,他就自然走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明理的人好,明理的人心里头才有主宰,「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悟如来藏如实不空义,名无为法」。
「了知三土欲爱即中」,「中」是讲中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空有是一不是二,我们说它为中道。这是「名断欲去爱」,这是又高了一级了。「识自心源圆成本具」,这是讲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圆满成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所谓「空假」都是真如本性里面现出来的,并不是外面境界里头真有,这是「达佛中谛深理,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悟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这叫无为法,这是最高的,一乘菩萨所证的。前面几段的意思是大乘菩萨的境界,这是一乘菩萨境界,常住在中道,既不偏空,也不偏有。
此地要注意到的就是「离即离非」,这个「非」是非己,己与非己都离,事与非事也离,可见得心清净,这个就叫做无念。无念有没有念呢?有念,念与无念两边都离,这才叫无念。离念就是无念,离无念就是有念。诸位好好想想,到底是有念还是无念呢?这个时候叫做真念。我们现在的念叫做妄念。真念无念无所不念,虽然无所不念,确实是无念。为什么呢?说穿了还是觉与迷。我们凡夫对于真如本性的启用,完全迷惑而不知道,所以我们的念叫有念。自己以为是有心,全属于妄心妄念。悟了的人知道真性启用,真性无念,它所启得的念还是无念。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桩事情,大家都有做梦的经验,你们细细想一想梦里头的念到底是有念,还是无念?梦里的相到底是有相还是无相?你要说有念有相,一觉睡醒了就没有了;你要说无念无相,梦里明明有六趣。当你在梦中的时候,你不晓得这个真相,醒过来之后才明白事实真相。所以梦中之相、之念,在一个清醒过来的人回想的时候,是无念之念,念而无念,无相之相,相而无相,一定到你觉悟过来才晓得。但是你在梦中不知道你自己是在做梦,这个时候完全是迷,不了解事实真相,那就是凡夫的境界。佛菩萨境界就好像醒悟过来以后,对于事实真相完全明白。学佛接受佛法熏习时间要是长,熏习的力量深,有的时候做梦自己想想,我现在在做梦,既然做梦了,梦里面的什么都是假的。不妨实验实验看看,梦里头有老虎来吃你了,不要紧、没关系,你吃好了,决定没有伤害。梦里面在房子里面墙壁是假的,一走就走过去了,没有障碍,只要你觉悟那是梦,就没有障碍。那么我们现在墙壁走不过去,为什么走不过去呢?你把它当做真的了,你对它有执着,认为有我,我是真的、墙壁也是真的,这一下成了障碍就过不去了。
阿罗汉、菩萨有神通,他们没有障碍,他们为什么没有障碍呢?他晓得依他是假的,所以他的观念里头既没有我,也没有法,所以就事事无碍,我们的亏就吃在这两种执着。说得很容易,破我执、破法执,没有做到不行,做到了确确实实万法皆空、皆假、皆中,确确实实是无障碍的。所以佛法至始至终只是修舍、修放下,一切万缘都要放下。放下不容易,主要是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个时候就真正愿意放下了,甘心情愿放下。为什么呢?知道不放下是愚痴,不放下吃亏的是自己,放下则得大自在。再给诸位说,放下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就开一分智慧,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开两分智慧。我们成天学佛读诵经典,如果要放不下,不得自在也不开智慧,就是把《三藏经典》背的滚瓜烂熟,也不开智慧,为什么呢?你没有放下,没有放下就是自己有障碍。你虽然背得熟,听得很多都记得,像阿难尊者一样,那有什么用处呢?阿难尊者满脑袋的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他自己的,这不叫智慧。智慧是从自己心性里面生出来的,才叫智慧。记得多、听得多不叫智慧,我们中国古人叫记问之学、道听途说,这不是智慧,在佛法里面叫世智辩聪,那是智慧的障碍。万不要误会了「某人智慧高」,「智慧」两个字用错了。智慧是从定中生的,是自己的,不是外来的。智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一定要心清净了才生智慧。爱欲断了才生智慧,爱欲是智慧的障碍。
无为法的三层,昨天在表解里面给诸位介绍过了。「此无为法,本自有之,非属新生。」这两句特别的重要,希望大家要记住,真如无为是我们自己本性里面本有之物,不是新生的,也不是外来的。所以说「『内无所得』。惟一真心,心外无法,故『外无所求』。」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无智亦无得」,你要觉得你有智、有得就错了。要说有智,换句话说,是从你真如本性般若智慧上又加了一点智了,这个就有智。心里面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无一物,现在你又加一物就叫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智」、这个「得」是什么东西呢?智是无明,得是烦恼。本来没有无明、没有烦恼,你现在又加一点无明、加一点烦恼,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一些学佛的人为什么会着魔呢?我们看到着魔的人真不少,着魔的人很可怜,他之所以着魔就是他求智、求得的心太切了,魔得其便,觉得这个人可以利用他,可以来整他、可以欺负他了。我也常常在讲席里头劝勉同修们,佛教我们要有愿不能有心。我们要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可不能有这个心,「我要赶快成佛,我要赶快往生」,这个麻烦就大了。一切要顺乎自然,功夫到了自然就成了,功夫没有到,勉强不得,这一勉强麻烦就来了。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的原则「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个人心要清净,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修个如如不动,无论什么环境都是道场,无论什么环境都自在。我们要想挑选环境,哪一个人不想一个好环境呢?能够随我们意思去挑选吗?福报自然。要是没有那个福报,挑来挑去都是麻烦,有那个福报,无论在那个地方都是清凉自在,这又何必呢?所以我们要想环境能够得到理想,那就多修福。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偏重在修福上又麻烦,因此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要福慧等修。最好不要偏重在某一方面,偏重于慧、偏重于福都有障碍。这就像开保险柜对号码锁一样,一定要对准了,门才能拉得开,稍微偏一点点都不行。佛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要福慧双修。
这几句是纲领上的话,一定要晓得内本来无所得,只有一个真心。而我们凡夫得失念头太重,几个人能把得失心舍掉呢?这也就是我们念佛所以不能证得一心的原因,因为我们有得失心,心就不能一。我们要求一心不乱,诸位想想,「求」就是一个得失心,心本来是一,一里面如何再能求一个一呢?这要明了,当你无求的时候,心外无法、外无所求。所有一切万法,大千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心变现之物。这个事情只有悟的人晓得,迷的人哪里知道?比如我们以做梦来比喻,做梦里面有自己梦到一些别人,也梦到一些山河大地,你整个梦中之物是不是你自己心变现的?是自己心变现的。梦中的魔是自己,梦中的别人是不是还是自己?梦中的山河大地是不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你梦里头梦的老虎要吃你自己,那个老虎也是你自己。梦里头梦到一个人会喜欢你自己,那个人还是你自己。你要把这个道理想通了,原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全是自家一个人。
那么我们现实这个情形是迷而不悟,你如果是悟了之后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真如本性在做梦。梦中所现的境界,这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觉」是一下觉悟过来了,晓得六道原来是自己真如本性所现之物,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来就是自己的身。这是什么身呢?法身、报身、千百亿化身,这才恍然悟过来,因此,才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个时候慈悲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是对于一切众生平等。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不是二。所以要不是彻底觉悟,慈悲不能同体、无缘,「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慈。同体之悲是同一个身、同一个性,我们讲爱人如己,那个「如」到底还是两个,佛菩萨爱人,人就是他自己,己就是人,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如」也没有。诸位要真正能悟到这个境界,就晓得十方诸佛菩萨、六道鬼神、善神、恶神,所有善的,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善心变现的,所有恶的,是我们恶心所变现的,全是自己的。染心所现的六凡,无漏功德所现的就是四圣,四圣、六凡是一不是二,这个才是真正的觉悟。你要觉悟到这一层,你再想想你有没有生死呢?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哪有生死呢?我们身体在六道里轮回,就好像我们的细胞新陈代谢一样,没有生死。我们这一个身灭了,另外一个身又生起。所以才晓得「我」不是这个身是我,整个宇宙依正庄严是我。心是相通的、用是无碍的,这就是此地这四句,「故『内无所得』,惟一真心,心外无法,故『外无所求』。」我们学佛人要把这四句证得,没有证得的时候,这四句话是我们的指引,我们循着这个指引把它证得。
「知法如筏」,这是《金刚经》的比喻。「故『心不系道』」,「不系道」就是不执着佛法,不被佛法所迷,所以系道就是你心执着佛教的圣道,这就错了。「已断惑种」,「种」是讲的种子,「惑」是烦恼习气的种子。「故『亦不结业』」,这就是讲的缠结有漏、无漏的诸业,不结业。「证无分别根本实智」,这个根本智是无分别智,这是实智,实是真实的,不是假的。心与一切万法包括佛法在其中,决定不分别,只有照没有分别,照见而没有分别。「故『无念』。证不思议后得权智。」「无念」我们简单的讲,就是心平等、心清净。只要一有念,心就不平等、不清净。心到了真正的清净平等,就证不思议的后得权智。后得权智是什么?就是实智的启用,就是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诸位要晓得,十大愿王统统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一直到普皆回向,都是权智,就是后得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唐朝白乐天居士,在历史上很有名的大文学家,在佛教也很有名,很学问的一个居士。他曾经做过杭州的太守,就好像现在的市长一样。有一天,他曾经问过一位宽禅师,就问无修无证。他说要是真正讲无修无证,那跟一般凡夫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一般凡夫,他不就是无修也无证吗?这个问得很好。禅师回答说,凡夫无修无证,但是他是被无明盖覆住,他对于一切事理都不明了,他也不修、也不证。二乘人如何呢?二乘人也无修无证,阿罗汉、辟支佛也无修无证,他的无修无证跟凡夫又不一样,佛在《楞严》里头说的好,二乘圣者是「内守悠闲,尤为法尘分别影事」。可见得二乘人有执着,他有法执,他执着涅盘,「我已经证得涅盘了,我已经清净自在了」,他就守在那里、执着在那里,这是二乘人的无修无证。阿罗汉称之为「无学」,那是有执着的。凡夫有无明盖覆是病,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乘人有法执也是病,必须要离开这两种病,才叫真修。真正的修行只有菩萨。
真修之人,这是讲到向上一着,向上一着所谓的无功用道,不能修又不能不修,不修是错了,修也错了。这个事情很麻烦,为什么呢?你要修,要用心,用心是用的妄心。你要不修呢?不修还是落在妄心里头,这个事情就难了。修,免不了执着,比如说我要修行,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这执着一万声佛号,我一天要拜三千拜佛,执着拜三千拜,着了相。不修又落到无明里去了,实在两难,不修就是凡夫,修就像二乘一样起执着、生分别心。诸位想想,无念怎么样的?两边都离开,既不落于无明,又不落于执着,这个就是菩萨的真修。所谓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个修行才不妄。那咱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呢?做不到就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带业往生。业是什么?执着,带业往生。比如我们一天念三万声佛号,每一天都不间断,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这就叫带业往生,有没有执着?有执着。因为有执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没有执着就实报庄严土,到真正无念的时候,这个时候生实报庄严土。这就是说明了,我们做不到,我们能够生凡圣土、能够生有余土这就好,一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不退转。
所以我们修行人,说老老实实的话要以往生西方为第一桩大事,其余的都是鸡毛蒜皮。甚至于大经大论,通达不通达没有什么大关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也不迟,千万不要在这个世界误了往生的大事。我们这个经教要随分随缘,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听多少就听多少,不执着。为什么呢?这是助修,主修是在念佛上。念佛的目的是心清净、心平等,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用平等心、用清净心。在一切境界里不被境界所转,要学到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我心清净、无有差别,这就叫功夫,这就叫修一心不乱。凡夫就是烦恼习气太重,总是为境界所转,见色闻声他自己动心,动了心他就造业。这就是自己做不了主,心里定不下来,一心就是禅定。所以心要能做得了主宰、心要清净、心要定,什么境界可以涉猎,但是心要清净,这才叫真修。
「故『无作』。称性之修,修即无修,故『非修』。全性作证,证无别证,故『非证』」。这两句是解释「非修非证」。什么叫「无作」呢?作而无作,我们天天在造作,为一切大众服务。我每一天到这里来给诸位讲经,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如果每天到这里讲经,自己心里有「我会讲经,你们大家都来听我所讲,我讲的《四十二章经》。」这就坏了,这就统统变成了有为法,心就不清净了、就有染着。心如果清净平等的,这是作而无作,讲了这么多,一句话也没讲。你们想想,舌根根性清净,哪里来的言语呢?言语从哪里生的呢?与众生、与大家感应道交。我说完了之后,你们要问我你说些什么?我统统不晓得。我在讲台上讲了二十多年,你问我讲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他们有些录音我也不听。我所求的是心清净而已,我所求的一心而已。我讲这些东西,事先也没有准备,也没有说要给诸位怎么讲、怎么讲,展开经卷就随便说说。佛无有定法所说,我哪有定法好讲呢?这是我们要留意的,清净心就是这个修法。
怎么样学的称性?性没有分别、性没有执着,性是清净的、性是平等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常常保持着心的清净平等、无有分别、慈悲一切,这就称性了。你的身口意三业所作都称性,称性就是无作之作,作而无作,修即无修,无修即修。这个「非修」是修,不是不修,是真修,全性作证。刚才我从做梦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你还证得什么?证无别证。释迦牟尼佛是自己、观世音菩萨也是自己、阿弥陀佛也是自己、极乐世界也是自己、娑婆世界也是自己、什么外道、妖魔鬼怪也是自己、山河大地都是自己、整个虚空也是自己,你还证个什么?证而无证,无证而证。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认,你的心才清净。你赞叹别人就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就是毁谤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无人、我,人、我是一不是二。凡夫不知道整个法界是一真,迷了一真叫凡夫。虽然你迷了,但是法界还是一真,绝不因为你迷,这个法界有所改变,没有那个道理。所以说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并不因为你的迷悟而有所改变。
再看底下一段解释,这是讲五十一个位次,讲四果四相。「诸位如丈尺显虚空」,丈、尺都是度量长度的标准。虚空是无量无边的,你要在虚空里面量这是一尺、这是一丈。「而虚空元非丈尺」,丈尺是有为的,虚空是无为的。「又如入海虽辨浅深,而浅深无非大海」,这就是比喻小乘的四果四相,大乘的五十一个位次,就好像丈尺量虚空,好像入海在那里算浅深,浅也是大海,深也是大海,一尺也是虚空,一丈也是虚空。所以「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也。」在一乘法、了义法里面没有位次,完全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有了位次就不平等、不清。所以这一段经文是讲的圆顿大法,是讲究竟真实。
「藏教则因灭会真」,因灭才能体会到真如。「灭非真谛,故真谛不历诸位」,他讲的「灭」,灭不是真谛,「灭非真谛」。如果灭就是真谛,小乘人证得的灭就是真谛,那真谛就有位次了,那他的真谛确确实实是在阿罗汉位次上的。这就好比前面讲的以丈尺量虚空,如果虚空真要被他所量,这个地方就是一丈,那这个虚空就变成一丈了,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小乘人证得的「真谛」,就是「择灭无为」这个方法。但是真谛不历诸位,就好像他拿丈尺量虚空,虚空不是丈尺,丈尺可不可以量?可以量,但是虚空不是丈尺。小乘人因灭汇入了真谛,真谛并不是灭谛,这是要晓得的,这个讲小乘。
「通教即事全真,故真谛不历诸位。」通教是大乘,大乘的开始,它通小乘、通大乘,前面通藏教,后面通别教,所以称它为通教,就是大乘的始教。修行的方法即是全真,它是修空观的。因此真谛也不历诸位。「别教则中道随缘不变」,所以中道也不历诸位。「圆教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中道不历诸位。繇上一章,方知性不废修;繇今一章,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知修不碍性。繇上一章,方知即而常六;繇今一章,方知六而常即。四教皆论性修,皆论六即。通此旨者,则于一代时教,思过半矣!」
摩腾大师编这一部经实实在在是了不起,从前面两章的经文这样短,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时教义全部都包括了。这几句到底下一节的时候再给诸位说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四集(档名15-01-14)
前面一章说的是小乘法,小乘着重在四相上的修持,我们明了「性不废修」。这一章完全是说心性的道理,告诉我们修不碍性。从上面一章我们了解「即而常六」,这一句话是天台家所说的「六即佛」,从理即佛到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诸位看后头两个字都是「即佛」,头一个是理、名字、观行、相似、分证、究竟,后面都是两个字。「理即佛」是讲真如本性,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有情、无情都是佛。「名字即佛」,我们现在学佛了,我们理没有证得,只是名字佛而已。名字佛像哪些呢?我们称西藏喇嘛称活佛,那个「佛」是名字即佛。比如说世间人的,从前慈禧太后称「老佛爷」,是名字佛不是真的佛。到观行就有功夫了,相似是十信位,我们讲圆教十信位是相似佛。「分证」这个都是圆教的话,圆教是四十一位,我们平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分证佛。究竟是如来位。可见得观行这个地方功夫还不到,观行一般讲是二乘地位、小乘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十信位的初信,这个地位很浅。到相似就不一样了,相似就有一点像。分证才是真正,分证是真佛,见到法身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分证佛。无明没有破,还没有见到法身就是相似佛。这是讲六即,六就是一、一就是六。所以从上面一章方知即而常六,是从相上讲的有这六个阶段。
从这一章上来讲,才晓得六而常即,六是一。都是说的性,「四教皆论性修、皆论六即」。由此可知,藏教有六即,圆教也有六即,藏教里头谈性修,圆教里头也谈性修。但是诸位要晓得,四教的性修程度有浅深不一样,藏教的浅,别教的深,圆教才究竟圆满。「通此旨者,则于一代时教,思过半矣。」,你对于这一个宗旨要能够通达明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一代的时教斯过半矣。从这两章经文就把一代时教知道了一个大概,可见得这两章非常的重要,经义也非常的深,尤其是第二章。我们再继续看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这第三章的题目叫「割爱知足」。我们看这一章的宗旨,蕅益大师在注解里说「此第三章」,这一段文是第三章,「赞叹头陀胜行,以为证道要术也」,「术」就是方法,这就是这一章的宗旨,是佛对于修头陀行这种殊胜的修行,特别的赞叹。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证道重要的方法,无论是大乘与小乘,要不修这个法门,可以说没有办法证道。但是大乘的头陀行与小乘的头陀行不一样,这个地方所讲的相是小乘的头陀行。大、小乘的差别,我们简单的可以说,小乘是重事不重在心,大乘是论心不论事,这两个不一样。所以大乘的境界比小乘的要高、要难得太多了。在这一章里面也有三个小段,第一小段从「佛言」到「去世资财」,这个地方叫我们断爱,就是割爱;从「乞求取足」到「慎勿再矣」,这四句十二个字是第二段,是讲知足;末后这两句是戒劝。所以文虽然很短,也有三段。
第一段里面先教给我们剃发而为沙门,剃发实在讲是一个形象,修道能不能证果、能不能往生,不在乎剃发不剃发。不是说剃了头发,就可以证道、就可以往生,这个讲法是讲不通的。剃发是一个表相,也就是提高自己的警觉,我们常讲「三千烦恼丝」,剃发就是断烦恼的意思。剃发了烦恼还不断,等于没有剃,如果你烦恼断了,你头发不剃也等于剃了,为什么?没有烦恼了,所以他这是个表相。佛在《戒经》里面常常讲比丘每天摸三次头,这什么意思呢?我的烦恼是不是没有了,就是提醒这个。叫你摸三次头,你烦恼是不是没有了,是不是真的剃掉了,意思在这个地方。
我们中国人受菩萨戒,都要燃香疤,诸位要记住,是燃香不是讲戒疤,戒哪有疤呢?一般人都弄错了,你受戒了,看你受了几个戒,这就弄错了,要是受两百五十戒,还要烧两百五十个疤才行吗?要不然就讲不通了。所以这个要晓得叫「燃香」,燃香是什么意思呢?是大乘《戒经》里面讲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这个意思。我在佛面前发了愿「舍己为人」,是这个意思的。如果今天我还不为人,而天天为自己,那你的香烧的就是欺骗佛菩萨。我在佛菩萨面前发了誓「我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现在我要燃烧别人照亮自己,这不是打大妄语了吗?这个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学佛要诚实,发愿要发得深重。佛教在外国没有燃香,他们只记住这一句话是「舍己为人」但是他不烧,没有燃香。燃香只有在中国,还有吃素也只有在中国,全世界学佛没有吃素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也不是吃素,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现在南洋小乘佛教还是这样的,泰国还是托钵,而且还供养香烟的。你看他们托钵,钵里头都装着香烟,供养的。这个在我们中国就不习惯,虽然有抽烟,也偷偷的抽,也怕被别人看到。这个我们都要晓得,晓得之后你就不会心里起分别了,尤其是将来诸位要出国,看到外国的佛教,不要认为他也不吃素、他又这样、那样的,我们生分别心不好。这是你不晓得佛教的情形,每一个国家风俗习惯都不相同。我们中国的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是唐朝末年宋朝初年,五代十国的时候,所以很晚。由此可知玄奘大师那个时候,都是吃肉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到唐朝末年宋朝初年这个时候是梁武帝的时代,他老人家提倡的,他是度《楞伽经》读到「菩萨慈心不忍食众生肉」,他很感动,他自己就断了肉食。于是乎就劝出家人,我们大家来提倡素食,所以中国佛教徒才开始吃素。吃素的事情是很晚,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中国人的特色。
中国儒家提倡「闻其声而不能食其肉」、「君子远庖厨」,这也是慈心。佛在经论里面教我们吃三净肉,所以一般在国外都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呢?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为我杀,这叫三净肉。如果是特别招待你,为你所杀的,这个不可以。现在市场里杀好的你去买,那全是叫三净肉,这些常识我们都要懂得。素食对于一个人有决定的好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由于科学的发达,公害的污染影响一切的生物。我学佛六个月就吃素了,民国四十二年,我四十二年开始学佛,四十二年下半年就开始吃素。素食的好处非常多,我们平常人注重卫生,卫生就是保卫生理,但是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除了生理之外就没有其它的了。回教徒不但晓得卫生、保卫生理,他还懂得卫性,「性」是性情,因此他的饮食起居要选择性情好的,性情不好的他都不吃。猪肉他不吃,因为猪的性情肮脏、懒惰,人吃猪肉吃多了就会染上脏、懒惰的习气,他说的也蛮有道理。所以在一切动物里面,性情不好的统统不吃,他吃牛羊肉,牛羊勤快,这是他有所选择。
而我们佛法比他的选择更高,不但是懂得卫生、卫性,而且还保卫慈悲心,不食众生肉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佛法的饮食是卫生、卫性、卫心,是讲求三方面,最为圆满。我是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吃素,素食好是很有道理,这个道理是我自己悟过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学佛之前,我在回教里头也学过一年多,所以我从他的道理上悟过来的,晓得吃素的好处。这样说起来,为什么我说现在的肉食必定不及过去,过去家畜饲养的方法是放在野外的,比如鸡、猪都是放在外面的,随它自由自在的走。现在你看看猪跟鸡,都好像终身监禁,从一出生就关在监狱里头,诸位想想那个心情一定不一样。鸡放在野外乱走,跟关在笼子里面心情一定不相同,心情不相同一定影响它的生理,那个肉能好吃吗?那个蛋会有味道吗?所以在我推想当中,现在的肉里头病菌一定特别多,为什么呢?这一些动物心里都不正常,不是正常发育的,所以今天人吃了这些东西,常常生怪病。以前我们没有听说过这么些病,病从口入,一点都不错。
有一天我问过方东美先生的太太方师母,她就跟我讲,她说这个肉食吃多了可能不太好。我就问她,我说「我二十多年没吃过肉了,我都不晓得。在我想象当中,现在的肉一定没有从前肉的滋味」。她想想是有点道理,一定不像从前肉的滋味,你尝尝鸡蛋,二十多年以前市面上买的蛋,跟现在一定不一样。鸡情绪不一样,一个是一生放在野外,一个是一生关在笼子里,那怎么会一样呢?必定不一样。心里不健康就影响到生理不健康,不健康的肉吃了,人就要长怪病,这是一定道理。我有一些吃肉的居士问我,这个肉食不能断,我劝他吃鱼不要吃肉,为什么呢?鱼到底是海洋里的、池塘里的,没有把他关在笼子里头,还要正常一点。吃鱼当然也有罪,那要怎么改掉吃鱼啊?那最好吃长素,你不能吃长素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听佛的话,吃三净肉。鱼不要买活的鱼,买活鱼回来杀,就犯了杀生的罪,吃三净肉可以。这是我们尊崇佛法来说的,是没有很重的罪,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吃素最好,吃素既卫生、卫性、卫心,三方面都能够学到。
饮食也是烦恼,实际上我们人为了饮食,不晓得造作了多少罪业。要是说穿了实在是很大的冤枉,味道就是舌,从舌尖到喉咙这个地方,真的只有三、四寸,到里面去就没有味道了。怎么样做、怎么样新鲜都是为了这三寸舌,通过这个孔道,费尽了心机,杀害了多少众生的生命,就为这么一点点,冤枉不冤枉啊!所以你要是真正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何必为三寸舌而与众生结冤仇呢?造这么多的罪业,真正是得不偿失。何况是人生苦短,三十岁以上的人生,就过了一个半了,后面一半的速度好像比前一半快得太多,愈是年岁大愈是感觉光阴很快就过去了。这个时候再要不认真修学,来生怎么得了?三十岁以前迷惑颠倒,三十岁之后要觉悟了,如果到四十、五十还不觉悟,这就很危险了。所以一定要觉悟,要为来生着想。来生,仔细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做人好不好?苦死啦!看看现在小孩背的书包,要背二十年,这个罪难受。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人离开三界,不想到三界来了。现在我们要把三界看清楚,暂时在这住几天,赶快要离开,这地方不是好地方。这才是聪明人,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觉悟的人首先要断烦恼障。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沙门的意思前面讲过,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沙门,剃发就表示这个意思。「受道法者」,「受」是接受,接受佛道,接受佛所讲的道理,接受佛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第一个要紧的事情就是「去世资财」,「世」就是世间。这个是最不容易去的,五欲里头「财」在第一位,财色名食睡。看表解,顶重要的修行五大障碍,要把它去掉。这个五欲范围很小,不像六尘讲的那么广泛。「财」就是钱财,财物是一个人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这五种都不能缺少。「色」在此地是指男女之色。不是六尘里面的色,六尘里面的色,那个境界广大,我们眼所见的一切物象都叫作色,这个地方是讲的很小。「名」是讲的名分,尤其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荣誉,荣誉是属于名。
修行人财、色、名都可以不要,吃饭不能不要,不吃饭不行,睡眠也不能不要,不睡眠精神、体力支持不行。所以此地老师的解释,前面三者可以除去,后面这两种要节制。换句话说,饮食不能多,太多了人容易昏沉,也不能太少,太少了你体力不够,精神提不起来,所以要适中。因此,一般讲求饮食最好吃八分饱,不要吃得过饱,过饱对生理是不健康的,比如说你能吃三碗饭,最好吃两碗。睡眠不能多,佛在经典里面教戒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而《戒经》里面讲的睡眠是中夜,中夜是什么时候呢?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叫中夜。因为印度计算时间单位是昼三时、夜三时。夜三时从晚上六点钟,它的一时是我们四小时,所以中夜就是十点钟到两点钟,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个小时的睡眠。假如这四小时睡眠要睡得很好,确实足够了,怕得是睡不好,睡不好乱做梦,做梦等于没有睡。为什么呢?还是在用脑,还是在活动,并没有休息下来。如果要是没有梦、睡的很熟的话,四小时确实体力恢复。我们现在就是没有这个定力,意识控制不住,所以世间人讲八小时的睡眠,但是八小时确实有的嫌多,我们能够睡六个小时就很适中,这是讲睡眠要节制、饮食要节制。
五欲头一个就是财,谁能够把财放下呢?俗话常说「善财难舍」,要是把财看重了,这个麻烦事情就大了,这是头一个大难关,财色要不放下的话,道业就没有法子成就。世间人最恐怖的,财要舍掉了,那我明天吃饭就成问题了,我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诸位要晓得,这一段经文是对于出家沙门说的,不是对于在家人说的。在家人有家业、他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他需要照顾、需要养活,不能不要财。出家既然修道,一个人要财干什么?这个道理要懂,这个地方是对出家人说的,所以出家人要把财舍掉。明天没有人供养,把心定下来,好好地念一天佛;后天又没有人供养,再认真念一天佛;大后天再没有人供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多好!既不怨天又不尤人,早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有人来供养,有缘就接受,随缘。没有人供养也随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是清净的,不为世间法所动摇,这是修道人。这个地方虽然讲去世资财,五欲都要断。
底下讲知足,「乞求取足」。出家人在印度是乞食,乞食怎么样呢?知足。这是教我们去贪心,教你去懈怠。每一天去托钵,托钵也很辛苦,我钵做大一点,我多托一点够明天吃,明天就不要出来托钵了,这个不可以。佛的制度教你天天去托,如果吃得还有多的,都得要布施一些众生,不可以留到明天再吃,这也是佛法里头注重卫生,减少疾病的。所以佛法里头说,不吃隔夜的东西,这个是《戒经》里头有的。如果有多余的布施众生,布施虫鸟,布施给它们,所以不要留在那里,更不可以留在那里摆坏了,那个是罪业。现在我们生活方式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哪个家庭、寺庙都有电冰箱,你要吃剩下的放在冰箱里面保存不会坏,到明天还一样新鲜。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没有电冰箱,如果都有电冰箱,也许他的戒律就要修正了,这个我们要晓得。但是我们常常不要忘了众生,比如剩下那些菜可以保存,剩下的饭就可以布施众生,布施跟他就有缘了。你布施蚂蚁、布施那些小鸟,它吃了之后来生变成人,都是你的徒弟、都是你的护法,我们要跟它结缘。你常常去喂它,为它授三皈依,劝它舍畜生身,到人道里头来学佛,常常布施要广结法缘。我们要知足,知足就常乐,知足之人与道就相应,他心是清净的、是定的。
「日中一食」是讲饮食。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日中一食,我们现在所谓讲「持午」。实际上「持午」还是不恰当,《戒经》里面所讲的,过了中要再吃,就破了斋了。所以诸位要晓得「斋」是讲日中一食叫做斋,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了,认为吃素就是吃斋,这就错了。素食就是素食,素食不是斋,斋是讲日中一食才叫做斋,过了日中再吃,就叫破了斋。每一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在从前用日晷来量,看太阳有没有过中线。现在诸位要是真正能够持斋、过午不食的话,可以向天文台或者向气象局,向他们买天文日历,天文日历里头每一天日中的时间都有记载,是几点、几分、几秒,你过了一秒都不行就破斋了。大概每一天相差四分钟的时间,日中天天不一样。现在有天文日历比从前方便多了,但是有没有必要呢?没有必要,这是小乘着相而修的,你喜欢这么修也可以,你嫌这个麻烦,麻烦就不这么修,也无所谓。
比如我们中国禅堂,参禅的人不但一天三餐,他一天还要加两、三道点心,他要吃六、七参餐,所以它不是日中一食。为什么呢?因为禅堂用功加香的时候,没有体力支持不住,所以它的方式是少吃多餐。因为你吃饱了,吃饱了不能参禅,没有办法打坐,所以要吃得少,吃得少一会又饿了,饿了再吃一点。它的方法就是少吃多餐,使你的功夫不间断,它用的这个方法,法门不相同。我们学佛有没有持午的必要呢?这个诸位要晓得,饮食就是我们身体的燃料,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运转需要加燃料,燃料不足机器要损坏的,燃料加得太多,他接受不了,他还是要排出去的,没有用处的。每一个人体力的消耗,消耗的热能并不完全相同,消耗多的就要补充的多、消耗少的就要补充的少,因此不能每一个人一概而论。你看喷射机一次加油要加多少?你再看看摩托车一次加多少?总不能说加一样多,所以诸位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体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因此妄念愈少的人,消耗的愈少,他补充的也就少。妄念多的人,要没有充分的补充,他就受不了。
佛定的制度,当年的出家人心都是静的,没有什么妄想,他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哪有妄想呢?三衣一钵他什么都没有,所以他没有妄想,日中一食够了。我们现在不行,我们现在有资生之具,我们有庙,甚至于银行还有存款,这个东西怎么行呢?这个消耗的多,还要应付很多的信徒,这个我们消耗就多。不像从前出家人,他自己一身什么事都没有,他没有交际应酬,他也不跟任何信徒打交道。你供养他也如此、不供养他也如此,他是一样的、一律平等的、他心是清净的,所以中夜四个小时他足够了。这个方式拿到我们这个社会上来,绝对行不通。如果我们照这样去做,那出家人个个都要生病,都面如菜色,叫人家一看就害怕,不能出家,你看看出家了造的这个样子。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顾虑到众生,舍己为人。因此出家人穿着也得要整齐、清洁,也不能穿的太破烂。太破烂了,社会人一看就反感,他害怕不敢亲近。从前的社会朴实、崇尚朴实,这都是要知道,不知道你走的是死路一条。以前人的思想是朴素、朴实,你穿的朴素,人家尊敬你。现在是崇尚消费、鼓励消费、崇尚于奢侈,你要把以前老办法拿来的话,大家就跟你画一条界限,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袖子小一点、方便一点。海青是读书人、做官的,就是不做劳动事情的,有身份、有地位的,所以用大袖子,这是我们中国的风格。因此有人说,佛教出家人现在可以穿西装,讲得通、不是讲不通,这个服装没有限制,所以佛教的服装就这三件。但是我们出家人为什么还要保持这个服装呢?这个是从清朝保持下来的。清朝入关之后,我们中国人投降,洪承畴定的条约里就有一条,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所以我们出家人穿明朝的衣服,清朝是旗袍、马褂。生降死不降,在家人生的时候穿满清的衣服,死的时候还是用大领的入殓,一直到现在还没改,这是这样子承传下来的。
中国出家人剃头,颜色穿的朴素一点上面不绣花纹,在家人是绣花的。所以衣服样子、质量都一样,就是不绣花纹、朴素一点。小食是讲小餐,小一点的点心。真正持午很严格,过中午不能食,凡是有沉淀物质的都不能食,吃了都算破斋。比如像豆浆、牛奶都不能吃,持午决定不能过午。我们现在的「午」是从十一点到一点,这个错了,我们这是按中国的讲法,不是佛法的讲法,佛法讲是过中,就是午时的正当中。十二点的时候,这个午是正当中,这不确定的,有的时候十一点半就是正当中,这个一定看天文日历。我觉得这个事情用不着,太麻烦了、执着。所以你们要懂这个意思,不要斤斤执着,晚上肚子饿了吃一点东西,喝一点牛奶也行。我们现在要做到节食、少食,就是取这个意思。身体的健康一定要维护,不维护就用不上功。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功夫不能间断,我们求往生极乐世界和持午没什么关系,因为不持午的人也往生极乐世界,持午不念佛还是不能去,这个事不要执着。
请翻开经文的第三章,我们把经文先念一遍。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这一章大意在上一次介绍过了。出家学道,与其执性废修,倒不如执事废理,这一点很要紧。因为执着在事修,能够得到世间的受用,也正因为如是,所以佛特意给我们强调末法时期修净土的重要。大师在此地的注解不多,可是要紧的意思都说出来了。「此第三章,赞叹头陀胜行,以为证道要术也」。「头陀行」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苦行。这一章经文里面讲的就是苦行,唯有苦行一个人才能真正的有成就。「上文」,这是指前面第二章。第二章讲到非修非证,大师唯恐人错会了意思,「非修」那就不要修,也不必求证了,怕的是有这种误会,怕的是执着「本性原来是佛,何必还要修呢」?所以把「修」废弃了,这个是绝对错误的,所以谨记住这一章。
「特申抖擞尘劳之行」,头陀的意思就是抖擞尘劳。抖擞怎么说呢?好像我们的衣服脏了,上面有灰尘了,拿到外面去抖一抖,把灰尘抖掉,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里面染污的实在太多,像前面讲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都要抖掉,所以头陀就是取这个意思。这个目的是断欲去爱,世间人的思想、行为都是有为事业(所谓创造事业),修一世的福报。因为他不知道有来世,知道有来世的人、相信有来世的人,他就不重视现前的福报,他要重视来世的福报。尤其是一个人过了中年以后,会感觉到来日无多。过了五十岁的人就深深有这个感觉,以后还有五十岁吗?不可能。所以就晓得来日无多,这个时候修什么呢?修来生福,这一生已经过去了,着重在来生。懂得佛法的人,知道他方还有比我们有更好的环境,他来生也不修世间的福报了,他要修他方国土。
由此可知,由于认知的不相同,所以修为就不一样。用心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行事也不一样。修今生的福报,在事上有成功、有失败;若是修来生的福报,成功的多、失败的少;修佛法的福报,可以说绝对的成功。为什么呢?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正是经上所讲「发意圆成」,圆满功德、无上功德。发意是法心,事情有没有做呢?事情没做,可是就是无上功德。事为什么没有做呢?事要缘,缘不具足没有法子做。所以诸佛菩萨的功德是圆满的。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诸佛菩萨为什么不来度我们,他的功德就圆满了?他的心是圆满的。他之所以不能来度我们,是我们自己有障碍,有障缘障住了他,佛菩萨没法子来。所以说不能怪他,要怪我们,因此他的功德是圆满的。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在菩萨道里面要发圆满的心,有机缘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做,机缘不具足,要知道这个功德是圆满的。自己没有得失心,菩萨所做的事业全是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所以叫发意圆成、无量功德。
在世缘上菩萨本身没有障碍,为什么呢?障碍的根本就是欲爱,菩萨已经去欲断爱,他哪里有障碍呢?众生欲爱要重,这就是众生的障碍,与诸佛菩萨当中就不能够感应道交。如果众生爱欲要是薄、要是淡一些,这个时候就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像我们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出世的时候,就说明那个时期众生爱欲薄、福德深厚,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如果众生贪爱要是重,很难接受善法,甚至于你给他讲因果报应,他还告诉你这是个未知数,不太相信。佛菩萨来了也是枉然,不如不来,这个就是众生福薄,无法接受,像这些事实,我们都要晓得。
昨天我们图书馆大专讲座最后的一堂课,课上完之后同学们有问题问我,我们有一个座谈会,有一个同学就提出,我们当前的环境应该如何来修学?我教他们自己好好去想想,我们现在处的环境,你要是把经义多看几遍,你就明了,现在的世间是阿修罗的世间,阿修罗的世间是斗争坚固。全世界每一个部落都在斗争,国家与国家斗争;团体与团体斗争;家庭与家庭斗争;一家人里面老老小小的还斗争,这有什么办法呢?这是阿修罗的时代。你不了解,你也参与了,那就造了无量罪业。你要是了解了,了解很容易,他争我不争、他斗我不斗。甚至于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连防人之心都不要,这多清净啊!为什么不要防人呢?因为没有人也没有我,防什么?有人、我才要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