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2-16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福又没有智慧,当然瞧不起了。
诸位要晓得,真正照古德这样做法,五年当中福慧双修,五年之后在社会上,哪一个不尊重?你比如说五年当中能够背诵一部大经,我们在世间学术上,能够背一部四书,五年可以完成,你走出去,哪一个人都佩服你?没有话说。你以这个学问,到大学当教授绰绰有余。四书非常的重要,与佛法相通。你五年在常住里面服务大众,为大众做饭、为大众烧水、为大家扫地、抹桌子,这是修福。不要以为这个事情是粗活,我们发心出家了,原来出家是来做苦工的?出家是做苦工。你要不相信,你去看看当年国清寺,寒山、拾得、丰干,丰干是舂米的,碓房舂米服务大家,那都是做苦力的。寒山、拾得是厨房里烧火做饭的伙夫,是些什么人呢?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丰干和尚天天舂米的,是阿弥陀佛,佛菩萨来做粗重的工作伺候大众的。佛菩萨还要培福,何况我们?
你看看六祖大师,六祖在黄梅八个月,舂米劈柴,也是在做苦力。这都是历代祖师、诸佛菩萨,我们怎么能说不做呢?一定要为常住服务,而且服务的期限,古大德给我们讲得很好,五年,一出家要受五年的磨练。我学佛没有出家的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过半年的茅蓬,那个茅蓬里面就是我一个人伺候,烧饭、种菜、挑水、挑粪…。买菜的时候,那个时候还要到堡里去买菜,一个往来就要一天的时间,要挑三、四十斤,大概要走两、三个钟点,往返要走五、六个小时。不吃苦怎么行?在临济寺出家的时候,我在临济寺分配的工作是扫地,扫外头的大院子,扫了三年。祖师给我们定的是五年修苦行,为常住服务,修福;背诵经典,修慧。古人能成得了道,他有五年的根本,我们今天成不了道,就是少了这五年的根本,所以以后一生都是盲修瞎练,白费了功夫。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五集(档名15-01-05)
我把文念一念,大家对对地方。「次文,『作是思惟』等者,乃追叙坐树下时,以无师智、自然智,了知离欲寂静为胜。故先诃弃欲界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入初禅。」从这个地方讲起。这个注解就是蕅益大师的注解,你们昨天决定要用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字大看起来舒服。在白马寺的同修,连经带注解都要背熟,否则的话就不是白马寺的人,这个很重要。这个经是当年在白马寺翻译的。昨天讲的第一个段落,讲的「世尊成道已」。「次」是第二段,第二段在经文里「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前面这一句就是科题,就是这一段的题目,是追叙坐树下时。「树下」就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最初示现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豁然大悟。这个本子前面跟诸位讲过,大家要特别留意。第一个处所就是在印度国,实际上是月氏国,这个字要这样念法,可不要念成yue shi那就糟糕了,那就被人笑话了,念rou zhi月氏国。第二个就是昨天跟诸位讲的,佛出家是十九岁,不是二十九岁,二十九岁讲不通。虽然经里面有这个,可能是蕅益大师写的时候有误,是十九岁。
此地要跟诸位讲的就是「无师智」与「自然智」。这种智慧是真正的智慧,是从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而不是从老师那个地方学来的。在中国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六祖大师可以做一个明显的代表。证得「无师智、自然智」的人,在中国历代祖师当中很多很多。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启发我们自己这两种智慧。我们借释迦牟尼佛的经教,这个经教是释迦牟尼佛由无师智、自然智当中流露出来的言语,以后弟子们记录下来就成为文字,就是我们现在读得经典,这是佛的智慧。可是我们要借他的智慧,把我们自己本性的智慧启发出来,这个就是佛法。而不是把他的智慧,当做我们的智慧,这就坏了。就好比灯一样,他那一盏灯点亮了,我们这一盏灯没点亮,我们借他的光把我们这一盏灯点亮,这就对了。不能把他的灯当做自己的灯,这个就错误了,所以诸位要晓得,开智慧要开自家的智慧。自家智慧要是开了之后,就跟佛的智慧一样,决定没有两样,所谓是「佛佛道同」。所以我们从一部经里面真正开了智慧了,所以一切经都通了。为什么呢?你自己智慧开了,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一切经教,与你自己心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完全相应,哪有不明了的道理呢?哪有不通达的道理呢?所以开智慧是第一桩要紧的大事,这个是真智慧。
唯有真正智慧对于世出世间一切的事理,才是真正的明了。「了」是明了,「知」就是知道,觉知了。觉知了一桩什么事情呢?「离欲寂静为胜」,最为殊胜的是离欲寂静。「欲」,这个名词昨天给诸位提示了,将来你们要做笔记的话,要整理出来,这个「欲」怎么讲法?「欲」这个字在佛法里面两种讲法,第一种是贪欲,就是我们三度烦恼里面的贪嗔痴,贪而无厌,这一个欲是恶的,纯粹是恶的。第二种说法是《唯识》里面所讲的「欲心所」,在五别境心所里面讲的「欲心所」,这个欲不一定是善的,要看是什么事情。比如说是我们的欲望(这个欲就是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愿望要想求佛法,我们愿望要想成佛,我们的愿望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善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想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这个欲是不善的。所以这个欲就不一定是善了,要看它对什么事情,欲就是一种希望,有两种讲法。在这个地方「离欲」是前一种讲法,不是第二种讲法。我们学佛发心求生西方、求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也要离掉,我们还学什么?这个我们不要离。离的是贪欲,烦恼心所有的贪欲,贪嗔痴,离这个。
这个贪实实在在讲,是八万四千烦恼的根本。你们诸位想想,贪嗔痴是领导,嗔从哪里来的?贪不到才嗔,如果一贪就贪到了,他还嗔什么?他都不嗔了,所以嗔是从贪起来的。愚痴也是从贪起来的,愈贪就愈愚痴。所以说是八万四千烦恼归纳起来才二十八种;二十八种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还可以归纳,就是三毒贪、嗔、痴;三毒你要是嫌太麻烦,归纳为一个就是「贪」。因此,大乘佛法里面讲修行是以布施为第一。为什么佛教我们布施呢?布施正是对治贪烦恼,布施就是离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