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0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辜的老百姓都被他杀掉了。所以曹翰,没有等到他死,他的儿孙就有沦为做乞丐的,女儿沦为娼妓。这两家的后人简直不能比。这个公案将来你们在《历史感应统记》里能看到,好像《感应篇汇编》里头也有,在哪一段我不清楚,《安士全书》里头都有记载,用兵要谨慎。

  我们今天看以色列对巴游太过分了,滥杀无辜,你看那无辜的老百姓死了多少,以色列会有好处吗?这些冤魂将来投胎都投到以色列去,都做以色列的国民,内部给他作乱,谁懂得这个因果报应?所以你晓得这个因果,因果三世这个果报,决定不敢害人。你害一个人,他现在没有抵抗力,一转世到你家里来,以后会整得你家破国亡。害人之心不可有,别人害我们,我们要原谅他,不要去报复,因为这个报复冤冤相报,永远没完没了,生生世世纠缠不清,非常之可怕。

  他的子孙就得了好的果报,他能够不妄杀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这是一代的宰相,相当于现在的行政院长。「孙丕,复中探花」,探花就是殿试第三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第四名以后都叫进士,由此可知,探花是进士的第三名,状元就是进士的第一名。

  第四位讲「莆田林氏」,这个也是世家,这是莆田的世家。「先世有老母好善」,这个林家有个老太太喜欢行善事。「常作粉团施人」,布施贫穷饥饿之人,谁要去问她要,她都欢欢喜喜的送给你,让你吃个饱。「无倦色」,你天天到她那里去要吃的,她也不厌倦你,不会说你怎么老到我这来,不会,没有这种辞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这是变化的一个道人,天天到她那里去讨,每天去讨六七个粉团,这个老太太天天给他,一天都不缺。「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试验她,真正是诚心,没有厌倦。我们现在也有行善的,也很喜欢布施,二次、三次很欢喜,如果天天来,他就烦了,好吃懒做,你为什么不去找个工作做,天天来吃闲饭?就加以斥责,心地不诚,没有像这个老太太心地诚实,没有分别心,只要你来她都欢喜。所以你们行善也有仙人变化人来试验你,这一试验,不行。所以你的好果报就得不到,你厌烦了,那怎么行?你不是真正的修善,真正修善是决定不变心的。

  「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我怎么报答妳?说妳的府后,妳住的地方后面有一块地,这个地方风水很好,你们先人可以葬在这个地方,「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麻子是芝麻,一升芝麻,那有多少?太多太多了。你后来的子孙世世代代做官,做官的人数有一升芝麻那么多。「其子依所点葬之」,就是葬这个老太太,老太太死了以后,她的儿子就依照这个人指点他,去葬在那个地方。「初世即有九人登第」,这个是实在不容易,我们一直到民国初年,大概连我们民国初年林主席林森,他的祖籍恐怕还是莆田林家的。所以福建林家是第一大族,子孙很多,在社会上都相当有地位。「累代簪缨甚盛」,簪缨是古时候做官戴的帽子,这就是说他家代代读书登第做官的人很多,「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他家里可以夸这样大的海口,这个也是事实。

  第五位举的是冯琢庵太史,太史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史馆的馆长这样的职务,说他的父亲,「为邑庠生」,庠生是秀才。「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殭矣」,这是救一个人的命。「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这是一个穷秀才,穷秀才干什么事?在过去多半都是教书,自己家里住的房子很小,不能招学生,总是找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在那里开个馆,或者是借用公共设施,在从前祠堂比较多,利用祠堂这个地方办私塾。他去教学的时候,路上遇到这么一个人,快要冻死了,他把他救活。他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汝救人一命」,救人一命怎么样?「出至诚心」,这一点不容易,一心一意只救人,绝不希求什么报答,也不希求阴功。如果你们将来碰到的时候,这是我的大好机会来了,我可以积阴德了,你有这个心就不诚了,为什么?你是有代价的、是有条件的。人家那个时候救人,可没有想到我后来有什么果报,没有,哪里想到这个事情!这才叫真心,这个心可贵。「吾遣韩琦为汝子」,韩琦是宋朝的名臣,我们在《宋史》里读过的,韩琦死了在鬼道里头,派他来投胎,来做你的儿子,你看轮回转世,韩琦再转世到他家去了。「及生琢庵,遂名琦」,琢庵是他的别号,名字就叫琦,这个就是冯太史,冯琢庵太史,他父亲救了一个人,出于至诚心,韩琦到他家来投胎。

  第六讲「台州应尚书」,尚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部长,侍郎是政务次长,尚书是部长,我们现在叫部长,那个时候叫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这个业是读书。「夜鬼啸集」,鬼神真有,不是假的,「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人心清净、正直,不怕鬼。你要是怕鬼,你心邪,行为不正,这才怕鬼。正大光明,怕什么鬼?我问你们怕不怕鬼?鬼有什么好怕的,鬼怕人是真的,人怎么会怕鬼?俗话说得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可见得鬼怕人比我们人怕鬼要严重得很多,所以你不怕他,他就怕你了。你要怕他了,他心里一想,你比我还胆小,可以跟你开开玩笑,可以欺负欺负你。尤其是心地清净行为正直的人,没有怕鬼的理由。这个应尚书他壮年时,年轻的时候,他不怕,别人在那个地方怕,他不怕。

  「一夕闻鬼云」,听到一个鬼在商量,说「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就是她的公公婆婆,因为他的儿子出门去了,很久没有回来,不知道生死下落。在从前交通不方便,书信往来根本没有邮政,要托人寄一封信,只有熟人经过你的家乡,托人带一封信,相当不容易,确实很困难,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所以出去多少年,连消息都没有,不知道死活,逼着他的媳妇改嫁。可是媳妇很贞洁,没有办法,准备上吊,已经动念头了,公公婆婆逼得急的时候,明天夜晚准备上吊。大概这些鬼是吊死鬼,有替身了,很欢喜。「吾得代矣」,我明天有替身了。相传这个吊死鬼如果找不到替身他不能够轮回,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投胎,这很苦很苦的事情。所以诸位要晓得,无论遭什么冤屈,决定不可以上吊,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你不晓得这个后果不堪设想,这个事情要不得的。

  他听到鬼说这个事情,就晓得明天这个人,这是好人,就想办法救她。可是自己没钱,赶紧跑回去卖田,得了四两银子,把他的田卖掉,卖了四两银子,就假造一封书信,明天就到她家里去,你的儿子托我带信给你,还寄了四两银子来。他父母看那个笔迹不是儿子的,但是银子总是真的,这就好,儿子有消息了,媳妇不要改嫁了,做了这个阴德,积了这个好事情。所以你看看,他父母见了这个信,笔迹不对,可是想想,信可以假造,银子不是假造的,这一想,大概是儿子不得空,叫朋友代写的,托人寄钱回来了。这一想,儿子一定还平安,还在世间,这媳妇可以不要改嫁了。儿子以后真的回来了,「夫妇相保如初」,这是救了一个人的命,也成全了一个人的家庭。

  以后他又听到鬼在说话,我应当这个替死鬼代我,奈何这个秀才坏了我的事情。旁边就有一个鬼说了,你为什么不嫁祸于他,不找他的麻烦?这个鬼说,上帝以这个人心太好了,命他作阴德尚书,那我想找他的麻烦也找不到了。这个应尚书自己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为善更加努力。「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胀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这一条最难,其余的真是都容易做,这个很难。横逆是什么?无理的来找麻烦、来侮辱他,他不反驳、不辩白,反而自己来反省,总是责备自己照顾得不周到,「怡然顺受」,这很了不起。「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下面再看,「常熟」,这是江苏县名,现在也叫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这是出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他家里富有,田地很多,当然不是自己种,是贫民去种,种的时候,他收租。遇到荒年了,庄稼没有收成,他首先就提倡,今年的年租我们不要了,让老百姓好过日子。不但不要这个田租,而且自己家里的谷仓打开来,「分谷以账贫乏」,还来救济这些贫困之人。这个事情也是出于诚心诚意,真正的善行。夜晚就听到有鬼在唱歌。见鬼这个事情是真有,现在有很多人都见过鬼,这个是一点都不假的。鬼说话能够听,听得很清楚的,大概不太多,见到鬼是很多人,很多人见到鬼。唱歌唱些什么?「千不诓」,诓是欺骗人,「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继而呼,连夜不断」。这一年凤竹果然做了举人,中了举。

  他的父亲听到这个事情,行善的确有了效应,于是乎「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这是便利于行人往来,这是很大的功德。「斋僧接众」,这个底下有批注,僧是人中之福田,人天师范。诸位记住,这是明朝时候的事情,那个时候的出家人还要经过皇帝考试,随便普通人想出家那是做不到的,还是在度牒这个时代。废除度牒是清朝顺治皇帝以后,出家人就随便了,顺治之前,出家人要经过政府考试,皇帝颁发度牒,才有资格出家。所以那个时候出家人的地位在社会上是很高的,一般人见到出家人没有不恭敬的。所以斋僧这个事情是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乐意去做。接众,这个也是对出家行脚的参学的人,他遇到了,他招待,接待他们,供给饮食,四事供养,接待这些参学的人。

  「凡有利益,无不尽心」,这个利益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利益大众的事情,无不尽心尽力去做,所以才有效验。今日之下,有钱的人家也在做,说老实话,他之所以没有效应,因为不是诚心诚意的,做一点好事,后面附带的条件都很多,而且条件都很苛刻,就好像商场里面一样,我这个资本下去了,一定要有多少利润赚回来,斤斤计较,这哪里会有果报?你看人家行善的时候,无条件的,所以果报才这样的殊胜。后来又听到鬼又在说了,「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这个都堂相当于现在的我们监察院的长官。「凤竹官终于两浙巡抚」,这是讲他做官,他是死在任上,这个时候他的身分是两浙的巡抚,这是在地方上的首长,巡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主席。

  后面还有两段,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诸位从这里看,所举的,你看真正诚心诚意去积善,去做好事的,后来的果报,确实如圣人所说「丝毫不爽」。这些话了凡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积德行善,我们读了也要认真的反省,也应该要学习。回向,我们也以很诚敬的心,这个回向才有功德,以我们的清净心来加持他,祝福他。这与鬼神也有相应之处,所以回向不可以流于形式,形式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要以真心来祝福他。


了凡四训  (第八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8

  第八位给我们举出的例子,「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这个主事相当于现代的司长,像司法行政部里面的司长这样的地位。当然从事于这个职位是要经常调查案情,他能够认真负责,能够平反冤狱,这个功德是很大的。他住在监牢狱里面,调查往往是暗中进行,囚犯也不晓得他的身分,认为他是里面一个很小的看守犯人的人,所以对他也就没有畏惧之心,有什么他都能说什么。如果他要晓得是刑部主事,那他有很多话吓得都不敢讲了。因为这种情形,他常常接近这些囚犯,对这些囚犯的情况他了解得很清楚,所以知道里头有无辜的人,有一些人是冤枉的,被判了刑是冤枉的。他的好处,他自己不居功,他把哪些人什么冤枉写得清清楚楚,秘密的送给他的堂官,堂官就是主审的官员。到审判的时候,审判长,堂官像现在我们的审判长,他心里有数,因为他得到密报,晓得这些囚犯里头有这些情形,哪一个是真正有罪,哪一个是冤枉。这一审判,这些囚犯没有不服的。其实这个功劳是屠先生的,你看他自己不居功,做的这个善事没有人知道,这是积阴德。因为这样一个审讯之后,那个冤枉的人都把他开释了。

  「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这个尚书就是刑部尚书,辇下是什么?辇是皇帝坐的车子,这个就是指京师首都,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赞叹这个刑部尚书公正严明,是个好官,哪里晓得是他底下一个主事替他办的事情,功劳他是居了,好事是屠先生做的。屠先生就再给这个刑部的部长,司法部长,给这个尚书说,他说这一个监牢狱里头就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京师所治理的这样大的幅员,京师也管好几个县,冤枉的人一定很多。这里讲「辇毂之下」,这就是皇帝治理首都的地方,「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冤枉的一定很多。于是乎就建议他,最好每隔五年派一个减刑官去核实,就是去调查,如果调查到有冤枉的,就应该替他平反,就应该把他释放。「尚书为奏」,尚书接受这个意见,当然他也做不了这个主,就把这个意思写在奏本上呈给皇帝,皇帝一看这个意思很好,应该这样做的,准许了。准许了,当然派这个减刑官,尚书也就把他列在其中之一,减刑官一定不止一个人,国家幅员那么大,一个人调查多少个县分,常常派出去查案子。这个事情可以说都是他的仁慈之心想出这些办法,替这些冤枉的人来申冤。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梦中,梦有很多种性质,确实有鬼神托梦的,这个是在作梦的例子里头有这个例子,鬼神来托梦给他,你的命里头没有儿子,像袁了凡一样没有儿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很合乎上天好生之德。「上帝赐汝三子」,命里头没有儿子,他也没有求儿子,做的这个事情做得太好了,所以上帝这个儿子是给他的。「皆衣紫腰金」,这就是显达。在从前官服能够穿上紫袍的,这个官爵都很高,系的这个带子是金带,这是指朝廷的大官,大概在从前差不多侍郎、尚书这样的官爵,才穿紫色的衣服,紫色是第一等。

  这是讲中国的服制,可以说自古以来,什么身分穿什么样的服装,都有一定的,叫礼服。老百姓都有礼服,不是说官员才有礼服,民间没有,民间有礼服,士农工商各有各的礼服,所以一出门,看你的穿著就知道你的身分。这个决定不是阶级观念,是便于行礼,有一个尊卑上下,谁应该先给谁敬礼。现在这个礼服,只有军中还有这个礼服,佩戴这个阶级,尊卑上下能看得出。文官看不出了,总统也穿西装,当个小科员也是西装,穿着都一样,确实有不方便的地方,往往有失礼,地位低的对大官失礼,为什么?他不认识你。重要的几个大官,常常在电视里头露面,我们认识他,看他这个样子,路上看到,晓得他是某人;不常在电视上露面的就不认识,见了面当然就不晓得行礼。所以这个礼节,这个服饰的确是很重要。在从前的确没有这种情形,任何人穿着服装都是代表他的身分,便于行礼。「是夕,夫人有娠」,有娠就是怀孕,后来果然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名字在此地都有,「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这是一个例子。

  下面又说一个,「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这个地方是在安徽,江南,太守这个官就是知府,比省主席要小一级,比县长要高一级。一个知府大概要管好几个县,通常管六、七个县的样子。大陆上的省都很大,差不多一个省都有一百多个县,所以这个幅员太大了。我们台湾省要跟大陆最小的省比,大概也比台湾要大个三倍的样子。所以省主席下面如果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他实在是照顾不过来。所以在大陆,省主席底下设行政专员公署,民国年间行政专员就相当于明清时候的知府,古时候叫太守,称太守是古时候的称呼,对知府称太守,这是尊敬的意思。生了七个儿子,包凭年最少,「赘平湖袁氏」,就是入赘,入赘到平湖袁家去了。「与吾父往来甚厚」,了凡先生对他家里很熟悉,因为袁了凡的父亲跟他们家里交情很厚。

  说这个人「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确实是有学问、有才华,可是每一次去参加考试都没考取。这个事情诸位要晓得,这个考取不考取的确是命,学问固然是一桩事情,命运是决定性的。我说一桩事情,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在学校念书功课就是马马虎虎,不重视,从小念书我要多少分就够了?六十分就可以,及格就行了,要多分数干什么?反正是我对家里一个交代,我年年升级就可以了,不必要分数多。所以我答题目是第一个交卷,算算分数够六十分了,马上就交卷,第一个交卷,从来不用心念书。我们班上有个同学,这个同学是小学同学,现在住在台湾,离我们此地不太远,是我小学同学,我小学同学在台湾有四个人,他在我们班上的时候功课好、品性也好,人非常老实,几乎是年年都考第一名。我们小学毕业考中学,我去考的时候,还是开玩笑,那个时候白天还是看小说,晚上还去听平剧,功课就是从来没有留意。他们考的时候好紧张,晚上都要开夜车去读书。

  考试一发榜,不过我那时候考中学的时候,也没有答满分,但是把这个分数提高了,算到八十分交卷,也是头一个交卷,我心里想,八十分大概可以录取了,录取就行了,何必要考那么高的名次?所以把所有的考卷,算算八十分就交卷,就是比平常考试提高了二十分,这个分数我能算得出来的,答案清清楚楚不会答错的。所以一发榜,我考了第十名,我们这个第一名毕业的同学没有考取,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所以我那些老师说,命!说我这是命,他说你毕业就好像跳高一样,竹竿蹬了好几下。考中学的时候,还是以第十名考进去的。所以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是有命的,碰巧,他那么用功的人,功课那么好,出那个题目刚好他不知道;我这个不用功的,出的题目刚好就是我晓得的,那都是碰巧,这东西确实是命。所以古人讲的,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事情没有法子勉强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考试的时候,要是没有考取,心里不要灰心,一方面努力功课,一方面修功积德,这很重要,修善积德确实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

  在从前人是都相信,都相信科举功名是有阴德的,祖先有积阴德的。他因为是考了多少次都没有考取,所以就心灰意冷,于是怎么样?学佛了。所以有些世间人认为学佛是很消极的,不错,的确有很多灰心抱着消极的态度入佛门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有。他这个学佛是在家学佛,不是出家。有一天他游泖湖,这个泖湖在江苏松江,这也是风景名胜之一。偶然遇到一个佛寺,规模大概不太大,见到一尊观音菩萨的像,露天竖在那个地方。由此可知,这个寺院大概是年久失修,没有人照顾,所以佛像已经没有遮盖了,太阳晒,风雨淋,像当然就坏了。他学佛,对于三宝很恭敬,见了这个佛像这样,心里就很难过。于是乎把他自己所带的钱拿出来,一共多少?十金,十金大概是十两银子,就交给这个寺庙的住持,希望他把这个地方修好,不要让菩萨淋到雨。这个住持僧一想,这个心是很好,可是这个钱太少了,修这个房子工程很大,钱不够。在过去募化没有现在这样方便,同时收获也没有现在这么容易,现在在台湾大家都富庶,说拿几个钱来很容易,交通又发达,所以你要是真正去募化,我们在台湾去走一遭,一个来回打转来,我相信一、二千万是不成问题的,很容易募化得到。可是在从前那个时候,老百姓生活都相当艰苦,没有钱,纵然肯发心,都很少。

  所以在大陆上这些寺院,不是国家建立的就是那些大财主,几乎都是独立个人建的,很少是到处化小缘来盖一间庙的,这个大陆上很少听说。我在大陆上那么多年,虽然没有学佛,还没有听说过化小缘盖庙的,没有。你们念《地藏经》,同学们有不少想学《地藏经》的,九华山就是一个财主布施的,那么大的一个规模,那个山是他家私有财产,他捐献出来的。所以在大陆,一个是国家建立,一个就是大财主他的施舍。像这样修理是有,有的时候自己财力不足,出家人到外面去募化,募化是整修,房舍的整修,这种情形是有的。修房子的工程很大,钱太少,十两银子决定是不够的。于是乎他看看他自己所带的财物,箱子里头行李里面还有几件好衣服,凡是能够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交给这个主事僧,住持,你拿去变卖,卖得的钱,连他布施的钱统统合起来,看看能不能把这个房子修好。

  你看这里面讲的,衣服拿出来之后,里面有几件是新衣服,可能他还没穿过,新衣服,他的仆人就跟他说,这是新的,刚刚做的,意思就有一点舍不得。可是他不是这个想法,他说只要圣像能够无恙,房子修好,观世音菩萨圣像不淋到雨,我就是赤身露体也没关系。这个住持僧听到他说这个话,流眼泪,感动的流泪,「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这个是至诚心。舍财舍物的确不难,这个心太难了。所以诸位要晓得,凡是感应道交都是至诚心,才管用的,才能够改造命运,转命运。如果说是没有至诚心,说布施就有功德,布施里头固然是有一点福报,要是这个福报就能改造自己命运,那是骗人的。昨天我给诸位说过,没有那个道理,就是你家里盖寺院,请法师来讲经,也不能转你的定业。为什么?因为你有的是钱,你自己私人建一个寺院,建一个讲堂,请几个出家人来供养他讲经说法,不在乎,有的是,你要是没有这点敬心,怎么会有感应?福是有,不能转定业,这是诸位千万要记住的。转定业是什么?转定业就是恭敬心,他这个心就转业,所以这个一念心太可贵了。

  由此可知,只要尽心尽力,布施的钱财物品不计多寡,这个没有关系的,心到了,功德就圆满了。后来完工,这工程做好了,「拉老父同游」,陪他父亲一起到这个庙里游玩,看看这个工程都做好了,在这个寺庙里头住了一晚上。他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伽蓝,伽蓝是寺院的护法神,护法神来向他道谢。说「汝子当享世禄矣」。可见得以前命里头没有禄位,禄就是俸禄,做了官才有俸禄;换句话说,从前他命里头没有做官的分,现在有了。绝不是做了几件好事,观世音菩萨来报答他,不是的,而是这一念至诚转变了命运。别人有在寺院做功德,出的钱比他多,布施比他多,为什么命运转不过来?没有那一点心。能不能转就是在一念至诚,这个一念至诚消业障,我们要晓得。「后子汴」,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我们读这个文章,特别要注意他这个果报是怎么转的,要留意这一点。千万不要看到,他捐了十两金子,拿了七件好衣服,那简单,我们今天拿一点钱,也拿一点好衣服去干这个事情,决定没有果报。这可贵之处就在这一念至诚。

  这后面一段,说「嘉善」,这是县名,在浙江嘉兴,「支立之父」,支立是一个人的名字,他的父亲「为刑房吏」,这也是一个很小的小官,看守囚犯的。「有囚无辜陷重辟」,这个重辟就是重刑,被判了死罪,实际上他是无辜、是冤枉。「意哀之,欲求其生」,他看到这个人很可怜,同情他,表示出那个意思,尽量想办法来帮助他,洗刷他的冤枉。囚犯也晓得这个人是个好人,肯帮忙,大概是囚犯的妻子去监牢狱探监的时候,他跟她讲,跟他太太讲,「支公嘉意」,他有好意想洗刷我的冤枉,「愧无以报」,我非常惭愧没有能力去报答他。「明日延之下乡」,他住在乡下,说明天妳请他到乡下,并且告诉她,要求他太太「以身事之」,无法报答他。说「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他要真能够帮忙,我的冤枉可以洗刷。这个太太很委曲,但是为了要救丈夫的命,「其妻泣而听命」。

  到第二天,果然把支立的父亲请到了乡下,囚犯的太太亲自来劝酒,告诉他丈夫的意思,支立的父亲听了这个话不接受,无论如何也不接受,但是决定尽心尽力来把这个事情平反。「囚出狱」,这是他尽到力量,然后「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真是稀有。看你家里还没有儿子,虽然他有太太,太太没有生儿子,于是讲,他自己有个女儿,愿意把这个女儿送给他作妾,来侍奉他,这个在理上可以通的,讲得过去的,支立的父亲也就接受了,「备礼而纳之」。以后就生支立。「支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这是翰林院,官也不太大,就好像是翰林院的文书科长一类的,是这么一个职务。「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这个博就是博士。「禄生大纶,登第」,从支立的父亲,你看看好几代都是积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后人才有登第的。

  这是举了这个十条,「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都是行善,你们看到行善都有善报,都有好的果报。古往今来,这些果报的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只要你细心去观察,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不要看古人,看今人就看得很清楚。底下这个三行诸位要特别注意到,把它画起来,「若复精而言之」,这是重要的,「则善有真有假」,有真的是做善事,有人是假做善事,不是真的。「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这些事情都要把它辨别得清清楚楚。什么叫真假、什么叫端曲,后面有解释,一条一条的来给我们解释。「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这说明你要不通理,你做的那个善,自己以为是善,结果怎么样?做错了。所以修善不简单。你没有智慧你不能辨别什么是善,表面上看到是善,实际上是不善,你要不把它看清楚,那怎么行?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希望我们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够通达这里头的道理,一条一条的说。先说「何谓真假」,这里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昔有儒生数辈」,念书人,大概都是秀才一类的,去拜访中峰和尚,这个是我们佛法的一代高僧,他也有著作留下来。向老和尚请教,提出来一个问题,「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他就举出例子,「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的是无稽之谈,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个事情,确实,我们往往看到世间为非作歹的人真是家门鼎盛,而在佛门里头天天拜佛修功德的,这个家业一天比一天衰落。我出家的时候在临济寺,那个时候有一个很有力的护法,在临济寺真是出钱出力。他家里最先是做出租车的生意,那个时候出租车在台北市刚刚有,他家里有不少辆的车,好像有好几十辆。这个生意以后做垮了。然后改做远洋的渔船,买了两条大渔船,大型的远洋的渔船,一年之后又赔掉了,到最后生意完全失败。这一个居士这么多年来他不愿意见人面,哪个寺院道场他都不去了,我们也一直看不到他。这样好心的人,怎么会学了佛之后,在佛门里头出钱出力,毫无吝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我们看到这个情形太多太多了,这个情形是我们凡夫只看到一个表层,里面那我们就不晓得了。

  你看中峰和尚解释的,「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这种开示我们听了能服吗?听了,老生常谈。实际上这个话里头有很深的道理,的确,我们的学问学识太浅薄了,正论至理我们听了往往不能够觉察,听不懂。的确,我们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真的是往往有之。这种事情你不遗憾自己是非颠倒,你还要去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爷报应错了,这个过失是在我们自己,报应真是丝毫不爽,「反怨天之报应有差」。大家又说了,「善恶何致相反」。我们把这一段念下去,然后再想一想这里头的道理。中峰禅师就叫这些人,你说什么叫恶?什么叫善?这些人就讲了,举例子说,「詈人」,詈人是背后骂人叫詈,打人,这是恶;我们恭敬人,我们礼拜人,这是善。善恶的标准实在很难断定。中峰禅师说未必,你说这话未必。另外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说也是「未必然」。凡是这些人说的善恶标准,老和尚都是「未必然」,都答复未必然。的确如此。我们这几天所讲的,诸位如果要留心,如果要能够体会,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应当有能力辨别了。

  既然每个人说出的标准老和尚都不同意,当然这些人要问老和尚,你的看法如何?你看中峰禅师这几句话的开示就重要了,「有益于人是善」,这个就是圣贤人的善恶标准,跟我们凡夫的认定是不相同的,「有益于己是恶」。说有益于人,你就是打他、骂他都是善,为他好。如果说对自己有益,你敬人礼人,这巴结人,自己要占便宜,这是恶,不是善。「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个讲善真假之辨。所以世出世间的圣贤念念都是为别人着想,为利益众生着想,绝不是为自己,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个心。

  「又根心者真」,是从你内心里面发出来的,这个是真的。模仿别人的是假的,为什么?不是从你真心里头生的,看到别人也做,我也照样这样做法,虽照样这样做,做得不像,这是假的。又无为这是真的,有为是假的。什么叫无为?就是无条件的,无有希求的,这是真的。我们教一个学生,如果对这个学生有期望,将来要报答我、将来要供养我,这个心就是假的。只希望他开智慧,自己一丝毫要求都没有,这才是真的。这个真假从这个地方去辨。老师责罚学生,为了学生好,那不是恶,那是善;父母打他的儿女,也是善不是恶,都是为他好。所以这个意思要懂得,你才晓得这个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中峰禅师这个标准也就是世出世间圣贤他们的标准,他们的看法。

  第二,「何谓端曲」,什么叫端正、端庄,什么叫曲,谄曲?我们世间人不肯用心去辨别,某人老好人,他好在哪里?他能够随顺,他不得罪人,他很随和,这人是好人吗?这是「谨愿之士」,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乡愿,德之贼也」。而我们一般人,这人真是个好人。所以圣贤人他的态度,他不要这个好人。为什么?这个好人不能办事,为什么?怕得罪人,做一桩事情顾前顾后,不能放开胆量大公无私的去做,处处要去讨好人。好人是好人,不能叫他办事情。所以,「圣人则宁取狂狷」之士,这些人是不怕事的,敢作敢为,勇于承当。虽然我们看那不是好人,言语举动常常得罪人的,他能办事。所以你看圣贤人用人他宁愿用这个,不愿用那个老好人,不得罪人的老好人。这也是我们要辨别的。所以底下讲,世间人的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我们读圣贤书,就是要明白圣贤人的标准,我们取这样的标准,才能把自己的境界提升,才叫真正知书达礼。否则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书念了有什么用处?那书不叫白念了吗?知书达礼的人他的取舍标准跟一般世俗人就不一样。

  底下讲,「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这是教给我们,你要是存心想积善、想修德,那你就得要留意,不要被这些虚情假意欺骗了,不要以耳目这种感觉欺骗自己。真修的人,底下有几句话,这个很要紧,「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这是端。今天政府提倡的庄敬自强,这就是端,端庄,这是自强之道。要从真心认真的去检点,改过自新,一心一意的帮助别人,济世救人。「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是什么?虽然行种种善事,用意是在世间求名闻利养,你只要有这一念心,这个就是曲。今天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讲代价,这是功利社会才有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从前这个社会里头,它讲的是道德仁义,一做事情就先谈代价、谈条件,这是人家出不了口的。连个做小工的他也不愿意讲价钱,工做完了,你看着办,就这样,对于工资怎么样?不计较。现在还得要争,主客当中还在争,这个都是学的外国,甚至于连请一个法师讲经说法,也要先谈好条件,要有多少供养,少了就不干了,这成什么话!

  佛书、善书这是济世救人的,后面还在版权页,「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成什么话!你自己作的还情有可原,你急功好利,拿着古人的书去翻印,后头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古人什么时候把版权交给你的?这个笑话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要注意,万万不可。自己所写的劝善之书、解释佛经的,后头印什么?应该「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这才对。别人要把你翻印,还盗印,还去告他,我如果做法官,我就掉过头问他,你这个书印来干什么用的?劝善的,那别人替你劝善不是更好吗?你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可见得你嘴巴说是劝善的,心里不是劝善。我这是图利的,图利的可以,那这个官可以判案。你如果劝善的,那这个不能判,那人家是行善,他不叫盗印,他叫行善,他怎么能叫盗印?今天纯是济世之心的有几个人?

  「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真正是慈悲,一片慈悲。「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这个事情连打仗都是如此,你是一个学佛的人,你服兵役,到前方,共产党来了,你开枪把他打死,你是行善。为什么?完全是爱他,不要叫他再造罪业,这是端。如果你这一念心,我恨透他,他杀人放火,到我家,我家里多少人被他迫害,被他害死了,整得我家破人亡,这就是曲。你看同样是杀敌人,心不一样。菩萨的心杀那个众生是凭着悲心、怜悯之心。所以你想这个善恶你怎么定法?可见得圣人的标准跟世俗的标准确实不相同。所以你说我们军人不能学佛,一天到晚你们讲慈悲,我们天天讲杀人。慈悲心杀人是菩萨,功利心作善那还是魔鬼。我们要不晓得这个道理,真正是非善恶摆在你面前,你不能辨别,这就叫愚痴。几个人晓得这个道理?「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底下说,「何谓阴阳」,这个阴阳好懂,阳就是什么?做的这个善大家都知道,这是阳;你所积的善藏着不让人知道,这是阴。可是这个阴阳与善恶都有关系。「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大家都晓得,都称赞你,你的果报就完了,报光了。「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你看「名亦福也」,大家表扬你、大家称赞你,这也是你的福报,可是这个福报当世就报掉了。阴善众人不知道,没有人表扬你,你也不怨天、不尤人,依旧行你的善,后来必定有天报偿你,这个果报是真实的。「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个诸位可以细细去观察,你读历史,你看古人,然后你再看看现在的人,他享有盛名,但是名实不相符,你看他以后的下场,你才晓得古人讲的这个话句句都是对的。这个名实不相符的人下场都很悲惨,晚年那个果报不堪设想,我见到就很多很多,少壮的时候享盛名,晚年的环境非常的凄惨。「人之无过咎」,没有过失,「而横被恶名者」,别人冤枉他、侮蔑他,「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他的子孙,忽然看到他发达了,绝不偶然,是什么?是他的先人有阴德,他能够逆来顺受,别人受不了,他能受得了。横逆之来,他受了,也不辩别,这个人就是有大福德之相,你们在前面看过,这是大福德之相,他的儿孙怎么会不发达?

  第四,什么叫是非?这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这是古时候,这个是非的标准实在很难定。圣人的是非跟我们世间人的是非的确标准是不相同。古时候鲁国的法律,「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这是举古时候鲁国有这么一条法律,这个人有罪了,那个时候的罪,妻子儿女都要服刑的,都为这些贵人在他家里做佣人、做奴婢,你有钱也可以能够赎回,拿这个钱来折罪,鲁国有这个法律。鲁人,鲁国人,诸侯,这是在当时这个小国,一国之君,底下有这个批注,诸位去看去。孔夫子有个学生子贡,大家都晓得的,「赎人而不受金」,他做了好事,他家里有钱,所以就不领这个赏金。领赏金这是法律上规定的,他不要。在我们看,子贡了不起,国家的赏赐,他多清高,他都不要。我们看他是好人,孔老夫子听到生气,为什么生气?因为一个制度、一个法律你破坏了。为什么?每一个人不是都像你子贡这么清高,有些人赎人是为了奖金,为了有赏赐,他才干的。你这样一提倡,好了,将来政府不发奖金了,那好了,有很多罪人没有人去赎他,表面看到你是做善,其实你做的是恶。就好像顺治皇帝把我们出家人度牒给废弃掉一样,表面上看到是善,好事,其实你想想看,我们现在遭受这个恶果,佛法到今天败到这个样子,这就是顺治皇帝干的事情。所以这个是非善恶怎么能看一时?孔子听了就讨厌,就跟他说了,「赐」,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叫名字,子贡是他的字,一般人称不能称名,名只有他的父亲、他的老师可以称的,「失之矣」,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错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你看一个制度它是要教化老百姓的,叫大家遵守的,你不能够破坏它,你自己清高那是你个人的事情,但是制度存在这个地方不能够破坏。「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这就是鲁国的人如果在别的地方犯了罪,被人家判了刑,你这个同乡看到了,不再赎他了。本来鲁国法律,我们自己国家人,在别的地方如果是犯了罪,被人家判了刑,我们鲁国人见到的时候,拿着金钱来赎他的罪,我们报到政府,政府有奖励。这个是为老百姓着想的,绝不是为你自己一个人来着想的,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因此这个制度是善的,不能够破坏。所以制定法律的人,这是很大的智慧,他是为全民福利着想,绝不为适合于某个人。所以从前这个法律规章是圣人制定的。我说这个话,诸位要好好的去想一想。

  「子路」,这也是孔子的学生,「拯人于溺」,人掉到水里去了,他下水把这个人救上来,「其人谢之以牛」,他救人一条命,人家就拿一条牛送给他,来谢谢他,「子路受之」。孔老夫子欢喜,为什么欢喜?你看看,孔子说,「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所以我们世俗人看,子路不如子贡,孔老夫子的眼光不如此,不是这个看法,你能够下水去救人的时候,你看人家立刻就来道谢,送你这么厚的礼物,以后人家一看到有人掉到水里,个个人都肯下水去救人。所以,世俗眼光看着,子贡赎人不受金,好,子路算什么?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马上就接受了。你看孔老夫子的态度就不相同,他不是为子贡、子路着想,不是就他们两个,他是看整个社会的风气,从这个地方来着眼,是为大众来着想,那就不一样。你看我们世间人着眼点的地方是看个人,圣人的着眼点是看社会风气,这个着眼点就不一样,所以是非标准就不相同。

  底下几句话说得很好,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子贡的流弊、子路的流弊,你们两个比较比较,你就晓得。子路他这个样子给社会带来是有利的,子贡虽然这个行很廉洁,带给社会是不利的,这个就是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这个是两个例子,很容易看出来,就是以子贡、子路这两个人这个例子,一看就晓得。所以现行虽然不善,像子路受牛,这个现行好像不足为人称道的,但是什么?而其流足以济人,他留这个样子,别人肯能够效法,「非善而实是也」,这是真善。「然此就一节论之耳」,就这一桩事情来发挥这个议论。「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抉择的标准就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人而论天下,你要记住这个标准,你才能够辨别真正的是非。

  第五,什么叫偏正?底下他也举了一个例子来给我们说。「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告老回家了,当然这是做过宰相的,负有盛名。「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德高望重。同乡乡里有这么一个人,酒喝醉了,喝醉了就骂他,你看天下人都敬仰他,这个人骂他。毕竟是宰相,「吕公不动」,告诉他底下人,底下人没有他度量那么大,当然在表情上就很不满意,他就告诉这些人,不要跟他计较。「闭门谢之」,回到家的时候,门一关,不要去理会他,在我们看起来,不错,宰相肚子可以撑船,不错。这个人他清醒过来,他也趾高气扬的,他做宰相,我还不是骂他,骂他,他气也不敢吭一声,得意忘形,他连宰相当他的面都骂,他跟其它的人面前他还怕谁!

  你看看后面这一段,「逾年」,过了一年,「其人犯死罪入狱」,这个时候吕公后悔了,当时他要好好的把他教训一顿,责备一顿,可能这个人以后就不会犯罪。晓得自己错了,该责备的要责备,该忍耐的要忍耐,就是你要想后果。然后才能够当机立断,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这个事情。所以他后悔,假如当时我要跟他计较,把他送到官府里给他治罪,他经过这个惩罚之后,或许他这个心就能改过,知道自己错了。你这个固然表现的是气量很大,能够饶恕他,不与他计较,可是放纵了他。他这个人在社会上无恶不作,到后来还是害了他自己。所以你看看他讲的,自己当时只是想存心厚道,没有想到养成其恶,以至于此,犯了死罪,关到监牢狱里头。「此以善心而行恶事」,世间像这样的人多得很,以善心行恶事,这个就是智慧不足,疏忽于辨别。

  还有恶心行善事的。「如某家大富,值岁荒」,遇到荒年了,遇到荒年饥饿的老百姓常有抢粮食的,这个事情是有,告到县衙门,县衙门不受理,大概也不敢受理,这个时候大家是以争得粮食为第一桩事情,这是解救他的饥饿。所以「穷民愈肆」,没有忌讳。他怎么样?官不敢理,他来,「私执而困辱之」,他用私刑,老百姓才渐渐的守秩序,才不至于暴动,「众始定。不然几乱矣」,不然这些人会变成造反。他虽然用私刑,他能够把这些乱民制伏住,不至于叫他有暴动,不至于危害了大众。这个你看是恶,连官府都不敢管,他来管这个事情,他干的是恶,但是实际上行的是善。「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这个事情很细微,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才能够明辨是非。

  下面讲,什么叫半、什么叫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经》里也讲,「商罪贯盈」,恶贯满盈,那果报一定就要现前。底下举个比喻,好像我们贮藏东西,很辛勤的去攒积,这就是满;懈怠不积,这就不满。不满就是半,只有一半,满是圆满,半是不足。底下这是一桩,也是确实是事实的,经里头也有记载。「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主席就是寺院里的住持,大和尚亲自来给他忏悔回向,为她祈福。「及后入宫富贵」,这是被皇帝选去做了妃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富贵了,「携数千金入寺舍之」,带来这些金银财宝很多,「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不亲自来给他回向。这什么缘故?当然她要问,她说我从前到这里来,只不过施二文钱,老和尚你亲自替我忏悔,我现在带了这么多钱来布施,你不给我回向,派两个徒弟来应付应付,这是为什么缘故?

  你看那个老和尚所说的,「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因为妳的心真实。「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你看这个是修福的,千金是一半,她修了半个福,而二文钱修的是满福,可见得这个半、满是在心,不在物!千万不要想,有钱才能培福,我只是一文都莫名,我培什么福?一文不名的人,只要心真,培的福都是圆满的。有钱的人培福,实在的话,很难培个满福,都是有缺陷的,花了再多的钱去祈福都是得到半满,得不到圆满。我们在佛门里面看得太清楚了,看得太多了。

  下面又举了一个例子,这是讲汉锺离,八仙,「授丹于吕祖」,吕洞宾,这个吕洞宾是汉锺离度他的。先他是教给他点铁成金这个法术,他告诉他,点铁成金,你这个钱来得容易,你就可以救济贫苦。吕洞宾就问,他说我点这个铁成金,将来还会不会又变成铁?汉锺离就告诉他,「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又会变成铁。吕洞宾不学了,你看「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我不要学它。现在的人只要有五小时的效果他都愿意学,五小时之后害人,是他吃亏,我便宜已经占到了。你看看吕洞宾的存心,五百年后有人吃亏上当他都不愿意,他都不忍心来做这个事情。这是他修行成神仙的心,真正的神仙怎么会害人?「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这是汉锺离给他讲的,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个一念心,这个存心,这一句话,三千功行已经圆满了,就这一点存心,就一切功德都圆满了。我们要修圆满的功德,你只有一念真心为善,功德就圆满了。你不是真心,怎么个修法都是有缺陷的。这是希望大家要好好的注意到。所以你修福,哪一个人没有能力修福,修圆满的福报,修最殊胜的福报,人人都有分。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这个方法,那是没法子,这就叫迷惑颠倒。你要不迷惑颠倒,任何人都能修圆满的福报。换句话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改造他自己的命运,都可以有求必应。古圣先贤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

  底下说,「又为善而心不着善」,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不着相。修行,「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念念功德圆满。心要是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可见得世出世间真正来讲,无不是论心而不论事。「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这是大乘佛法菩萨所行,无相的布施,这个布施功德太大了。一斗米很少,不多,以这样的心供养道场,得的福,「无涯之福」,一文钱消千劫之罪。这个话,给诸位说,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

  我们这个讲座,这是真正道场,释迦牟尼佛以来,这个道场统统是讲经说法,这个道场就是大家种福的机会。以往我们这个道场不劝人家来出钱出力,不劝的,只告诉大家,我们从哪一天到哪一天有讲座,欢迎你们来随喜,欢迎来旁听。这一次我看到那里红条贴满了,修福的人这么多,这个收入讲座都用不完。所以我们馆长也很发心,讲座当中有很多辛劳的,像在厨房里面每一天烧饭来供养大家,他们非常辛劳,所以我们办阿里山郊游,我们一律招待,我们图书馆免费招待他们。这是应该的,他们辛劳,我们有报答。这就是知道修福的人渐渐的多了。但是这个福报之半满,那是在他的用心。真有用心,三轮体空的,钱送过来之后,你看,人都没见过一面,一句话也不说的,他把钱送来了,不管你怎么用,不闻不问,心地清净,来供养讲座。而不是出了一点钱,我这个钱你怎么用,你是不是买了米、是不是买菜给大家吃了?虽然做了,只得半个功德,不圆满,只得了半个功德。

  所以后面说,「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所以这些我们要把它仔细去较量较量,比较比较,你才能够了解真实的情况。


了凡四训  (第九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9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前一面最后一行,我们接着看,「何谓大小」,这个就是讲的善有大善、有小善,恶也有大恶、有小恶,这是我们应当要能够辨别的。他这个地方举了一个例子,举了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我们能够信得过的,我们从这里头去体会这个道理,这是确有其人,也是确有其事,不是预言。「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这个就是所谓人间做的善恶,幽冥界的判官都有记录。这个事情说起来有很多人不相信,世间人这么多,做了个善恶的时候,哪有那么些人他哪有那些闲工夫一桩一桩给它去登记?这个事情真正是不可思议。但是有没有这回事?有这回事情。

  我在早年学佛,对这个事情也是半信半疑。朱老居士给我说过两桩事情,第一个就是讲他的老岳丈,他的岳父章太炎,这是大家晓得,民国初年的朴学大师,是真正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在世的时候就做过东岳的判官,东岳这个地位相当之高。在我们中国大陆有五岳,阎罗王底下就是五岳,这个五岳比省大,他管好几个省,差不多就相当于我们抗战期间画了个战区那个司令长官一样,一个战区他管好几个省,我们中国大陆一共就画分五个区域,就是五岳。五岳是东岳,东岳大帝那个庙在泰山,在山东的泰山,他管五、六个省。东岳大帝请他去做什么?去做判官。这个判官是什么地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秘书长,如果说东岳大帝我们把他比作省主席,他就是省政府的秘书长。所以这个地位很高,仅次于东岳大帝,他在阴间做这么大的官。

  他做官的时候,人是个活人,白天在阳间里处理一些事情,晚上要到阴曹地府去办公,人也相当的疲倦,没得休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