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0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我们在一起,所以很喜欢出风头。我就偏偏挖苦他,挖苦他不是说当着少数人面,往往学校同学集会当中我就毫不客气的挖苦他,对他是一点情面都不留。他也晓得我瞧不起他,这个人背地在别的同学面前他赞叹我。以后同学告诉我,他说你虽然瞧不起他,人家可处处赞叹你。我说有这个话?再去打听打听,果然如此。我是被他感化的,一年的时间,两个学期,被他感化了。所以以后就不再挖苦人了,能忍辱了,他能够忍得了我给他的侮辱,不简单。所以我从这个地方开始学忍辱波罗蜜。所以以后学了佛,那是菩萨化身,教我忍辱波罗蜜,很了不起,非常之难得。

  了凡居士彻底改过自新,「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命里头,不错这一年是考中了,但是第三名,他今年去考还得了第一名,你看不对了,考中被他算定了,名次提升了,从第三名提升到第一名,这就是他修的,他自己修的。「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这个中式就是考取了,这是讲考举人,中了举。「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这是检点检点自己,改过自新这个功夫不纯,每一天反省反省,检点检点自己的毛病还是很多。他这是实行功过格,每天做善事、恶事统统要记载,比较比较,恶事还是很多,恶念还是很多。

  底下这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或见善而行之不勇」,行不行?行,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去行,这个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心里的疑惑不能断,前头讲了,他从前是爱好名节,不大愿意救人,不大愿意管人家闲事,现在晓得那是不对的,见人家有苦有难应当要帮助他,可是他还有疑。「或者是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虽然改过自新,你看看确实不纯,还是多过错。「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了凡之可敬、之可爱也就在这一点,他之能够成就,还是老实,不是不知道自己过失,知道自己过失。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过失,这人就没救了,那是没办法;人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人有救。佛家常讲不怕破戒,为什么?破戒还有救,就怕破见,见是什么?邪知邪见,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不晓得,还以为自己做得对,见解上的错误,那个就没救了。

  「自己巳岁发愿」,这个是明朝穆宗隆庆三年的时候,这是讲他发愿那个时候。「直到己卯岁」,己卯是到万历了,就是明朝神宗的时候,明朝神宗万历七年,这个我们一计算就晓得是十几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你看看云谷大师那时候教他,他就发愿,许了愿要做三千条善事,十几年才做完。可见得刚刚下手不简单,要很努力,勉励自己去修学。「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这个事情诸位可以看了凡居士的传记,里面有记载,这是因为公务,没有来得及回向,三千愿圆满了。回向是什么意思?小注里头有注,这是佛门里头很重视的,像十大愿王,实际上十大愿王里面前面七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自己都不要了,决定不执着,都回向给别人。自己修的福自己不必去享受,希望大家来享福,回自向他。做了功德要不回向,这个功德很小;回向,这个功德就大了,为什么?境界就广了,心量也大了。心量大,福就大,福报就大。

  所以在佛门里面回向,它是有三种,一个是回向菩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所修的一切善行功德,为什么?为无上菩提,不为其它的。无上菩提,菩提是智慧、是大觉,我们只求这个,并不求精神物质一切享受,不求这个,更不求名闻利养,只求开智慧。第二种是回向实际,就是真如本性,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求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求这个。第三是回向一切众生,这叫菩萨行。

  「庚辰南还」,庚辰是第二年,万历八年,这一年也就是一五八O年,五百年前,我们今年是一九八二年,五百年前,这一年,就是五百年前,他回到南方来。这个时候比较清闲了,这才请两位法师,「性空慧空诸上人」,请这两位出家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是他的三千善事做完了,圆满了,相当不容易,做了十几年,才把三千条善事做完。当然他有感应,跟孔先生算的那个不太对,都比算的更要殊胜,这就是感应,有了小的感应。这个时候,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就发愿求儿子。「亦许行三千善事」,又许了愿,行三千善事,目的?目的是求儿子。「辛巳生汝天启」,这是他大儿子。求子得子,他真是生了一个小孩,命里面没有,这就是求得的,命里面有的那不叫求得,没有的求能够得。

  你看他这个行善是怎么个行法,「余行一事」,自己行一事,「随以笔记」,他都把它记录下来。「汝母不能书」,这个文章是教子书,诸位要晓得它的性质,这是给他儿子的,这就是他太太,他太太不认识字,不会写字。怎么办?她做了善事,她就用鹅毛管印朱砂印一个圈,做一个记号在日历上,那时候的日历是一本一本的,像现在的农民历一样,一本一本的,就把它印在日历上,做一个好事印一个红圈,做了坏事印一个黑圈,夫妻两个都干,两个人都行。你看,「或施食贫人」,这是布施饮食。「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后面这个行善比前面就要精进了,要勇猛了。「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从庚辰到癸未前后四年,你看看前面是十几年才圆满,这是不到四年,三年多,不到四年,三千善事就圆满。「于是又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求子得子,真是有求必应。

  现在又发心求功名,「复起求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这个心那是勇猛得太多了,前面是三千、三千的许愿,现在要许愿行一万条善事。「丙戌登第」,这是进士及第。「授宝坻知县」,这个地方在河北,跟现在河北与山东交界的地方,在那时候它是属于京师,属于首都,这是做了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这一篇东西做什么用处?就是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一个笔记本,这个本子是空格的,就是记载自己功过的。「晨起坐堂」,上班的时候,「家人携赴门役」,他自己家里的佣人把这个交代衙门里面当差的,侍候他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统统记下来。到了夜晚,「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这个帝就是天帝,今天一天所做的功与过,所做功过,求上帝保佑他。

  你看底下说了,他太太见他所记载的不太多,这个一万条善事你要什么时候才能够行得圆满?所以常常就忧虑不安。她说从前你没做官在家里,她还能帮着行善事,现在做了官,住在衙门官邸里面,与那些贫穷人接触不到,不能常常布施了,县太爷的夫人也不能常常去买东西放生了,什么都不方便了。所以忧虑这个一万条善事到什么时候完。所以讲从前许的愿三千,三千这个数字很快就可以完,现在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他太太也忧虑,他自己也怀疑。他夜晚做梦,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他说你的善愿,一万条的善愿,已经圆满了。怎么圆满的?这个神就告诉他,「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这是他做县长的时候,知县,做了一桩大好事,想想真有这个事情。当时的田租,宝坻的田租,是一亩二分三厘七毫,他做县长的时候把这个田租减低,减到一分四厘六毫,这一个县的老百姓,种田的人,都受到他的恩惠。这一县不止一万人,这一桩事情一万条善事就做圆满了。他醒过来之后,想想真有这个事情,心里头还惊疑不定,我做这么一桩事情,就一万条善事就做完了吗?这就正是所谓公门当中好积德。

  所以你有权在手的时候,你能够多替老百姓着想,多替大众幸福着想,别人要修福做善事没有这个机会,你有这个机会,这是大善。换句话说,如果你一个决定错误了,叫一切众生都受害了,你这个罪过无量无边。同时这个里头还有因缘,你是一个主管官,你这个政策定了之后,下面人要能够执行,这个功德才圆满。如果你有这个意思,底下人不能给你执行,你虽有善愿,功德不能圆满,这是我们要晓得。诸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一个领导人不容易,为什么?他一个决断要影响多少人,这个决定要是善,多少人得利益;要是不善,多少人受害,这是不能不谨慎的!自古以来,在远古的时候,我们古圣先贤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事事都能为老百姓着想,这样的政府才是老百姓所拥护的,这是一定的道理。在以前做官,处处都为老百姓着想,这一个官一定为地方所爱戴,纵然离开了,调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地方老百姓还怀念他,不忘他的恩德。袁了凡现在是做到了这么一个境界。

  他对这个事情怀疑,究竟靠得住吗?刚刚好碰到了「幻余禅师自五台山来」,他就把他做这个梦的事情告诉这个法师,向他请教,这事情能不能相信?我真的一万善事就这么就圆满了吗?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从佛法理论上说的,普贤行,这是讲你心量大,你的心量大你修一桩善事,这个善事就无量无边,那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念念圆满功德,行行圆满功德,岂此万善,千万善、亿万善,一行一念就圆满了。了凡当然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有心,他有分别。普贤行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与法界一样大,所以念念行行与法界相等,这是无量功德,不思议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我们修这个念佛法门来说,我们要念到理一心不乱,到那个时候,你布施一文钱,这一文钱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可是没有到理一心不行,那一分钱还是一分钱的功德,不能当一万功德,不能。几时到你无心,妄心断尽,真心现前了,那就是普贤的境界了。这是先从经典理论上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先从这个理上讲。然后再就事上说,他真有这个事,「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真有其事,所以当然可信,这个没有话说的。你看这个行善,他的善是年年增长,行善的心一天比一天勇猛,一天比一天真实,实在是难得。

  「吾即捐俸银」,俸银是他的薪水,不是拿公家的钱去做事,是拿他自己的薪水,拿他的俸银,到五台山斋僧,「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这是打斋供众,供多少人?供一万出家人。五台山是我们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我们中国佛教是四大名山十大道场,这是四大名山之一,这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华严的道场,清凉大师在这里讲《华严经》讲过五十遍,这是华严道场。五台山里面的寺庙很多,它是丛林,有许许多多的寺庙,里面住的人大概还不止一万人,他在此地不是打千僧斋,是万僧斋,供养一万个出家人吃饭,以这个功德来回向。你看前面减粮做了一万桩好事,这个请一万个出家人来供养,这也是一万条好事。所以往后面去,行善愈来愈容易,愈来范围愈大,不是以前那么斤斤计较。

  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他没有求长寿,五十三岁那一年他也没有灾难,就这么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今六十九矣」,今就是写文章这个时候,也是消灾延寿,不求,寿命就延长了。世间事最难的就是求寿命,这是最难的,连寿命的长短都可以求得,你想想其它的这些事情哪里有求不得的!所以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应,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云谷大师给他开导之后,他就下手,就开始做,每一个愿望他都求到了。像了凡居士这个求法的人,给诸位说很多,所得的果报也如了凡居士一样。

  我学佛的初期,朱镜宙老居士将这个小册子介绍给我,我念了以后很受感动,也就照这个方法去修学。我还有一个朋友,现在住在新店,已经退休了,当年也是贫困到不堪设想,几乎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我把《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送给他,他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全家行善。现在老运好,他有六个小孩,五个博士,现在大概四个在国外,有两个在身边。一遇到我就给我磕头,「我这一家都是法师救的」。我说哪里是我救的?我不过就是送一本书给你,你们全家肯照做,这是你自求多福。我现在印的好书很多,《了凡四训》印得这么好,这么大的字,那个时候是很小,白皮的,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民国四十几年那个时候印的。我说我有好本子,送几本给你。他说我不要,我这个老本子,这是我传家之宝,虽然是破破烂烂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本子是我传家之宝。他供在祖先牌位的旁边,他传家之宝。

  所以贵在能行,他一家命运能够改转过来,得力于实践《了凡四训》,他能够做到,自求多福,榜样就在眼前。他从前住在新竹,非常可怜,我跟他当中差不多有十年失掉连络,前年在圆觉寺讲经,有一个记者很热心,替我们做专题报导,连着登了三天,他看到了,打电话到圆觉寺,这样才连络上。最近般到新店,自己也买了房子,有两层公寓,非常舒服,老年的福报是真正的福报。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例子、榜样就在我们面前,就怕你不懂这个道理,你不相信,你不肯做,那就没法子。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相信这个道理,又肯发心去照做,你这个命运一定能够改得过来。所以不求寿命,寿命延长了。我自己跟大家讲,也是一点福报都没有,连袁了凡都不如,而且还短命,我也是照这个方法修学的,人家给我算命是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五十六岁了,这个寿命是自己这一生修来的。了凡先生五十三岁那一年平安无事度过去了,我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了一场病,害了一个多月,现在给你们讲唯识的徐居士,那个时候在师大念书,我害病的时候他天天去照顾我,有四个学生轮流来照顾我,他是其中之一。

  底下举的《书经》几句话说,「天难谌,命糜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世出世间圣贤都是这样教给我们。「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这是迷信,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就是迷信,总认为这个命运是由上天、是由鬼神在那里主宰着,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情,吉凶祸福是在自己方寸之中。

  底下这就是教他儿子,「汝之命未知若何」,讲他小孩,你的命不晓得如何,不知道怎样。「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这些字都很容易懂,不必加以解释,「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几句都是教他积德的根本。人要是晓得这些道理,才能够修功累德,何况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无不是讲积阴德,能够常常作如是想,这个阴功浩大,果报当然不可思议。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这个是返本报始,也是孝行的根基,要光大祖宗之德行。人能够有这一念就不会为非作歹了,为非作歹,对不起祖先、对不起父母。从前,你看政府里面要是选拔人才,他从什么地方选拔?选拔人才必定是选孝子,是以这个为第一个条件。你要是不孝,你有再高的才华,政府不要你。为什么?你那个才华将来会害人,你连你父母都不孝顺,你还能替老百姓做事?你还能够忠贞爱国?所以选拔人才是选孝廉,以这个为基础。这样的人选拔出来之后,政府来培养、来教育,将来才能够做一个好官,才能够爱护老百姓。所以从前选拔不是选你的才华,不是的,选你的孝行、选你的廉洁。所以诸位要是读读中国历史,我们古往以来,好多好制度,想得真是周到。

  确实这是外国西洋文化跟我们有根本不相同的地方,他们尚功利,我们是讲道德仁义,基本上观念就不相同,所以我们这个选举、选拔跟他们的选拔、选举不一样。选举制度,从汉朝以来一直到满清,朝朝代代都是有选举制度,不过他那个选举不是民选,是官选。譬如说派你做地方官吏,了凡居士派到宝坻做知县,他要是三年当中不能够替国家选拔人才,他这个知县就别当了,就要撤职了,因为他考绩里面第一条就是选贤举能,选贤能。所以说地方官吏有替政府选拔人才的任务。而且你看汉朝制度,进贤受上赏,国家最高的奖赏赏给谁的?赏给那些替政府推荐人才的人。推荐人才,国家认定真正是个人才,所以国家最高的荣誉要颁给他。所以地方官吏他有这个责任,他常常出去巡视、出去探访,哪一家有孝子,哪个小孩能够廉洁,能爱人,爱护人,这就要把他选出去。家境清寒,政府要给他粮食,给他安家的费用,要选他去念书。制度好得很!

  近思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这个过失不是说父母有什么罪过,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什么?父母没有能够飞黄腾达,没有能够给地方做大善事,他没机会,这就是父母之过。譬如我们这一代来说,我们有很多缺点、有很多过失,你们这一代能够把我这个过失改正过来,这就是盖前一代的过失。我们这一代最大的过失,给诸位说,就是我们读书没有从根本学起,这是最大的过失。小的时候确实有这个能力,没有人督促,改成新学堂了,老师不再教学生背书了。教是教背,背完了就了事,不像从前私塾要督促你背一百遍、背二百遍,没有了。我那个时候念小学的时候,老师还是要背书,可是那种课文容易,一遍、二遍就会背了,那个课文念背了也没用处。从前那个背书,背四书五经、背诸子百家,那个东西背了有用处,一生都受用不尽。这个话,我在小的时候,我父亲给我提过,他喜欢《左传》,他就希望我把《左传》背下来,小孩子喜欢玩,父亲在家里的时候背几篇给他听听,每一天去念念;他一不在家,去玩去了,书就丢掉了。他是常常不在家,所以我们就天天都放假,这耽误掉了。现在想一想,这是很大的过失。

  所以我期望你们同学,你们现在这个年龄还可以。譬如我跟方老师求学的时候,方老师没有叫我背书,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也没有叫我背书。如果他那个时候叫我背,我还真能发心背,因为那个时候才三十一、二岁,我跟方先生的时候二十六岁,行,背书还行。老师没有讲,他们自己的学问都是从小背的底子,方先生底子深厚,没话说的,他那个学术,他在家里念的书,他是桐城人,你们大家知道桐城派,他是方苞第十六代的后人,家学底子厚,那有什么话说。他的老家距离我的老家大概还不到五十里路,很近,我们那一带文风都很盛,没有一家小孩不念书的。可是我们命运不好,民国二十六年抗战起来,我跟着我父亲逃难,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队里。抗战八年,我们常常搬家,走了十个省,江南走遍了,等于说天天游山玩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走遍了,把念书的时间就耽误掉了,没有人督促,也没有人管教。现在晓得,现在背书来不及了。

  李老师小的时候,他给我们说,也是很顽皮,他那个背书是被逼出来的,他很聪明,有方法骗老师,被逼出来的,念了几年书,一直到今天,还是那个几年的老基础、老底子。你们如果在学校问问那些老教授们,你问问他怎么念书的?都是私塾里面背书的底子,今天在学校里教书,靠这个维生,还是靠那一点点基础,你就想到这个基础多么重要。所以我只能够说,把我们自己的过失,前一代的过失告诉你们,希望你们不要再犯前人的过失,你们就有进步了,一代比一代好,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的长处你应当要学,我们的过失你要改正。所以凡是跟我学佛的,我一定要他背两样东西,一个《四书》,为什么?代替了小乘佛法。我们图书馆印了一千部《四书》,大概这几天可以,听说印好了,封面装好之后,希望这个《四书》也能够送来,一个人送你们一部,希望你们要好好的去背。再有你学佛经,你主修哪一部经典,这个经典要背。

  老师教学生背经,我是在香港看到一个,海仁老和尚,他是讲《楞严》的,在香港人家送他一个外号叫「首楞严王」。他有五个学生,学生很少,为什么?大家不敢跟他学,学要背书,你背不过来的话,他不收你做学生。他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批注,连经文带批注都要背,这是我们中国过去的教学法。过去的教学,统统要背过,熟透了就会开悟,你不熟,你凭什么开悟。我们讲堂过去讲《六祖坛经》,这《六祖坛经》讲下来之后,给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六祖底下这些学生,开悟的学生,个个都是有背诵的基础,深厚的基础。像那个大部经,都是背过几千遍的,在六祖会下,几句一点醒就恍然大悟,他要没有那个基础他就开悟不了。里头还有背《涅盘经》的,《涅盘经》我们有两个翻译本子,一种是四十卷的本子,一种是三十六卷的本子。像《楞严》才十卷,比《楞严经》要多上四、五倍,人家都能够背得过来。所以我们跟古人比,怎么能比法?没有法子比。

  我今天把这个贴了几张,前面几页,大概是十几页,我给它影印出来,你们看看,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年岁多大?大概就十一、二岁,就这么大年岁,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的底本留在此地,你们如果要的话可以在这里登记,请他们带你去拷贝,景美这个地方印比较贵一点,两块钱一张,要到台大那边去,大概好像我听说有一块钱一张、八毛钱一张,到那边去印。印了你们自己好好去看看,你看从前人的程度,再看看你们大学中文系的程度,比较比较。他怎么来的?这就告诉你,文言文不难,你要是把《四书》能够背过来的时候,文言文就通了,难个什么?不难!就是要背书,现在提倡背《四书》的地方不少,好多个地方提倡背《四书》。我们这个地方除了《四书》要背之外,你所研究的经典,主修的经典,那是一定要背的,你要问我会不会背?我不会背,这就是我的过失,我不会背而要求你们背,就是希望你们将来能够也盖老师之愆。这是我的过失,确实!从前老师没有严格的督促,我都感觉到老师有点对不起我,为什么不讲?为什么不严格多说几遍?多说几遍,我今天不是这个样子。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这教他应当要常常这样想法,要有这些念头。国是我们的大家庭,特别是在我们中国的社会,跟外国的社会不一样,我们中国社会是五伦的组织,五伦是一家人。从夫妇肇端,夫妇室居,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之外就是你家,家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儿女,平行的有兄弟姐妹,这是构成了一个家族,一家人。再推广的时候,这是一国,国是大家庭,上面这是有君,在你底下的,你有统帅的干部,这是有臣。平辈的有朋友,朋是说的同学,友是指的同志,志同道合这叫友,同学是朋。我们是不是同学?是同学。你看看从前的人,每个人都念孔子公的书,他怎么不同学?全国读书人是同学,都是以孔老夫子至圣先师,是以他一个人为老师,都是念他的书,接受他的教化。所以全国读书人是同学,这个关系多亲切!佛法里面我们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所读的都是释迦牟尼佛遗留下来的经典,我们也是同学。不但我们现前全国的人都是同学,同一个老师,同学一种教科书,过去的古圣先贤,未来的万世子孙,统统都是同学。所以中国文化,十方三世是一个整体,怎么能不爱国?我们跟西方文化确实是不一样,那就是我们是五伦的社会,五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能够报国恩,就是造一家之福。如果你把这个范围缩小,只想到一家,你这一家造不了福,纵然有一点福报,没多久也就享尽了。

  外思济人之急,你要问,人家有什么急难需要我帮忙的?我告诉诸位,今天人读古书、学佛法,这就是人之急,再没有比这个事情更要紧的了,你今天能够把儒佛之道普遍的去劝别人修学,这是济人之急,他现在不晓得,到像我这个年龄就晓得,后悔来不及了。你在这个时候把年轻人给他点醒,他一生都感激你。所以说哪是急、哪是缓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清楚楚。今天众人之急就是忽略了道统、忽略了文化,我们今天讲复兴文化,说个老实话,我连在教育部我也是这样说,口号而已,没认真去做,我是到处去劝人,文化需要讲学。今天我们在台湾还有不少老夫子,对于国学有相当修养的,只在学校里教影响不怎么大,应当常常公开的讲学。佛经我们还有一些地方来讲,儒家儒学政府应当提倡,应该要设立讲堂,请这些老先生常常来讲。

  不但要讲,最好还能把它录像,录成录像带在电视台上广播,使我们每一家的人打开电视都能够听到,这才能普及,这才是真正复兴文化。再过几年这些老夫子都过世了,后继无人,怎么得了!今天我们国家最急的事情无过于这一桩大事情,这些老人真是一天一天凋零,至少年龄都差不多接近八十岁,我们没有把他们的东西留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怎么得了!我们今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图书馆没有这个力量,我如果要是有力量做电视节目,我决定不做像「信心门」那种节目,我如果有这个财富,我请这些老先生给我讲《四书》、讲五经,给我讲这些东西。为什么?佛法还有人讲,还有法师,后继还有人,这些东西真是后继无人,不得了!我做这个节目功德无量,这叫济人之急,济国家之急,济我们千年万世子孙之急。

  内思闲己之邪,邪是邪念、妄想,闲是防止,防止自己的妄想邪念。如何防止法?念念都在正道上,你想,像前面他能够思祖宗之德,能思盖父母之愆,常常心里面怀着这些正念、善念,自然没有邪念,自然没有恶念。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这就是日新又新,天天要反省、要检点,晓得自己的过失,要认真去改正自己的过失。佛门里早晚课诵意思本来就是这样,早课就是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天要遵守佛菩萨的教训,不可以违背,每一天早晨做早课这样提醒。实际上佛法里头,你就是以三皈依来说,确实与这个意思就很接近,你们念三皈依什么意思?怎么样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们今天是不是往这几句话去做?如果没有做,只是在那念念,有口无心,那不就是打一次妄语,骗一下佛菩萨,早晨骗一下,晚上又骗一次,一天就骗两次,你还有功,你还求佛菩萨保佑,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不说别的,就把三皈依这个偈子你能够做到,这就是至善、大善,还用得着说别的吗?佛菩萨又不在世,供的雕塑的像,或者彩画的像,你还忍心骗它一次?他人要在此地,你骗他一下还情有可原;他已经不在世了,挂的那个像都对它骗一下,说不过去。所以我们今天学佛的就是打妄语,欺骗佛菩萨,欺骗鬼神,干的这个事情,这样怎么会有成就?连世间善人君子都比不上,人家都不打妄语,都不骗你。可惜的是什么?他不知非,所以他不能改过,他每一天打妄语骗惯了,以为这是正常的,以为这是我的早晚课,我功课都交代了,我功课都没有缺。什么没有缺?骗佛菩萨的骗没有缺,天天骗,一次都不缺,干的这个事情而已。所以要知非,要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这就是大病,「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佛门里面教你精进,儒家教我们日新又新,从什么地方做?从这个地方做。「天下聪明俊秀不少」,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我们看这些小孩活活泼泼,个个聪明,聪明绝顶,他将来能不能有成就,这个责任就在父母、老师,父母跟老师要合作才能把小孩教好。小孩长大了,父母总不好意思说,你要孝顺我,讲不出口的。老师对待学生,你应当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这也说不出口。怎么个教法?做老师的人就要教学生,要孝顺父母,把这个道理、把这个功德利益要讲给他听,教他觉悟,孝顺父母,做父母的人要教他尊师重道,换一换,这才把小孩教好,这么个道理。所以两方面来教,他才晓得孝顺尊师。这是世出世间的学问根基就在此地。我看这个孝之一字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总持法门。你看我给日本那个神野和尚,我给他讲的那个话,就是提出一个孝是中心。孝是什么?孝就是佛,就是真如本性,我就是给他这样讲法,能够尽孝,圆圆满满尽孝,这个人就叫佛。什么叫成佛?就是孝做到圆圆满满,一点没有欠缺,这个人就是佛。我有一个大纲,你们手上都有,这个本子后头就有,在最后这个大纲你们可以看到。这些俊秀的儿童、少年我们要爱护他,要好好的去教导他。「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放逸,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样耽误了一生。世出世间凡是做大事的,你看人家精神饱满,兢兢业业,绝不偷安、绝不懈怠懒惰,人家不休息的,所以他才能够进步,他才能够站在时代的前面来领导这个时代。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前面我们都读过了,「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这个道理是精纯而不杂,邃是深远,深不是浅显的,是真正,绝不是虚妄的。「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这是嘱咐他,应当要熟,要熟透。玩是欣赏、是要理解,把这个道理要理解,要能够欣赏它、要能够励行,勉励自己要把它做到,不要空过了少年的光阴,这是最后一句话。年纪轻的时候要努力,不要享福。前面我跟大家讲过,年轻的时候有一点福报,享尽了,老年的时候就可怜了,福享尽了。年轻的时候应当要培福,应该要吃苦;壮年的时候应当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造福;晚年才有福好享,才真正享福。年纪轻轻就学着偷安,就学着享福,这个人叫没福之人,没福之相,前面看看就晓得,没有福报的相。所以年轻一定要学勤快,要多读古圣先贤的典籍,决定不错。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是古老的东西,我们现在要学新时代的东西。你看看人家古不古老?人家是天天在进步,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经典是日新又新,绝不是古老的东西,佛法更不是古老的东西。你要认为这是古老的东西,那你是看错了。


了凡四训  (第五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5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看第二段「改过之法」。前面在「立命之学」发挥了一些理论,要想改造命运不是从这个空洞的理论说说而已,是要真正做到的。任何一桩有价值的学问一定与我们的生活是融合为一体,这样才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这个学问与我们生活不相干,或者不很重要,我们就可学可以不学。佛法与儒家的学说,可以说就像我们日常吃饭一样,不能一天缺少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不能不学。这个《了凡四训》它的立论以及方法都离不开儒家与佛法的这些道理,我们看它是怎样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上,这一点就是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留意的。

  他在这一篇文章里面,首先是以《春秋》里面所记载的这些祸福吉凶的事来开端,可见得吉凶祸福它有征兆;换句话说,它有预兆。而这些预兆并不是很难看出,稍稍有学识的人在预先都能够看得出一个大概。这个前面几句话说,「春秋诸大夫」,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我们在《左传》里面能够读到,「见人言动」,言是言语,动是举止,听听人家说话,看看人家的举止,这就能够揣度他的吉凶祸福,也就是能够预测,而且这种预测往往都很准确,这个一般讲这就学问。凭什么?凭他的学识,凭他的经验,就能够观察出一个大概。「左国」,《左传》、《国语》,这里面所记载的我们能看得到,而且记载得相当之多。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四体就是手足,我们的一举一动,这里面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个里面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这个两句话诸位好好的把它记住。所以做人你要晓得,希望着趋吉避凶,你学什么?学厚道,千万不要学刻薄,薄就是刻薄,厚就是厚道,忠厚。忠厚之人在今天社会上表面看到他到处吃亏,到处受人欺侮,你要是有耐心的去观察,最后有福报的还是他。那个很精明、很刻薄,眼前好像占尽了便宜,到后来吃亏的就是他。所以你要细细的去观察,这个厚道的人,忠厚的人,不是他晚年享福,就是他有好后代,他有好子孙,有好儿女。那个刻薄寡恩的人,虽然目前好像是飞黄腾达,一定有他挫败的因素存在,如果没有奇祸发生,就是他家里一定有败家子。总而言之,他的后来结果不是美满的。这就是一般观察,这是一个大原则、大前提。「俗眼多翳」,这是讲世俗人没有学问,没有见识,不是说他见不到,实在他疏忽了,他没有看到。「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往往世俗我们确实有人这样看,吉凶祸福不可以预测,其实可以预知,一定有征兆。

  底下这就是说几个原则。「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我们要求福,世出世间圣人都是教我们先要求至诚,这是福德的根源。至诚,诚到了极处,这是至诚。在佛法里面也不例外。我当初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李老师告诉我一个方法,讲经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如果对于经典不能通达,你怎么能讲?其实不但说是佛法要通达,世间法也要通达;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法都得通达,这才能讲经。不说世法,就说佛法,就是三藏经典,这个《大藏经》,我们想想我们一生能不能通达?几万卷的经典,不是一个人一生能够读得尽的。再说世间法,我们也不说其它的国家,就以我们中国旧有的《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读得了吗?读不了,你怎么能讲经?他老人家告诉我一个方法,这是古人所用的方法,我们没有办法一桩一桩的来读,要求感应,唯有感应才能够通达,不学也通了,不看也达了,感通!凭什么来感通?凭诚。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是精纯而不杂,诚也就是此地讲的至诚,我们讲精诚跟至诚意思是一样,诚到了极处就通达了。这个道理实在是儒家跟佛法的看法是一样的,佛法里面讲一心不乱,只要你清净心现前了,一切就通达了。

  在理上讲,佛法讲得更周详,为什么能够通达?因为一切法界性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那哪有不通达的道理!儒家没有讲这个道理,没有把这个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而佛法讲出来了,《华严》里面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至诚是真心,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显露出来,一切通达。在佛经里面讲「无师智」,无师是没有老师,不必要老师,这个智慧,自然智、一切智都现前。在唯识里面讲,万法唯识,一切万法都是识心所变的,阿赖耶识所变现的,那你自己为什么不晓得?所以佛法讲,所知不是障,所知是我们的本能,一切万法应该是知道。我们现在应当知道的不知道了,为什么不知道?心乱了,心不清净了,这就是障碍;换句话,拿此地讲我们心不诚。此地的合天,天是天然,不是天上的上帝,不是天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这个天指本性、指的真如,至诚就是天,天跟至诚是一不是二,至诚合天,合而为一,那就什么都通达了。我得李老师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所以说求从哪里求?要从自己方寸里面求,他老人家所教的跟从前章嘉大师所指点的真是不谋而合,所告诉我的原理原则是相通的。

  我们从哪里修?就从至诚心修,这修心,而后这才能够感通。我们要想求一切通达,你不在至诚上用功夫那怎么行?可是你要修至诚,也就是修清净心,今天有一个同学问,如何修一心不乱?至诚就是一心不乱。首先要晓得,修清净心、修至诚心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无论我们在顺境或者在逆境,都要以至诚心去应付,不能够说因人、因环境而异,那个不可以,心只有一个。这一个心在作用上,当然它会起变化,所以顺境、逆境他都能够应付得很圆满,应付得很周到。我们现在讲第一个,我们至诚没有,诚意没有,先要晓得修诚意,意之不诚,这有烦恼障碍你。所以前面讲过一定要从格物致知下手,这个是印光大师在序文里面讲过的,你们诸位仔细看。格物就是要远离物欲,不为物欲所动,这叫格物。物欲去掉了,福报则现前了,然后才能够求智慧。所以智慧与福德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说不修福专修慧,那个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要有福德的基础,所以诸位要牢牢的记住,要福慧双修。

  福之将至,这个人福报快要来了。从哪里看?看他的善行就能够预知。实在讲这些事情自己有感应,什么事情自己可以先知,从哪些地方先知?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至诚与至善」,你这个心能够做到至诚、清净、至善,你的福报很快就来了,自己晓得,会有感应,就很接近,等于说福没有到,消息先透来了。这个并不是有什么神来加持你的,不是的,这就叫心灵的感应。

  「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这是从反面来看,存心不诚,言行不善,这个人一天一天接近凶灾,他求福哪能够求得到?如果他现在有福,那是他前世修的,他现在走的这个路子是凶祸的道路,不是吉福的道路,不是的。现在所得的福报是前世修的,这个福享尽了,他的灾难就来了。看一个人,看一个家庭,看一个团体,看社会,乃至于看一个国家,都不例外。诸位要是能够真正懂得这个原则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能看人,你就能够断事,如果你的学养功深,功夫深的话,你这个判断差不到哪里去。

  底下几句话,这都要记住。「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这就是从根本下手,我们得修善,修善从哪里修起?先别谈修善,先来改过,改过是修善的根本。我们过要不改,做再多的善都被那个过抵消掉了,等于没修善。所以先改过,然后修善,这才能积德,这个善才积得住。否则的话,一面修一面就被这个过失抵消掉了,善积不住,等于没有善;换句话说,你这个命运还是没有法子改变。真正想改造命运,先求改过。你看了凡在立命前面这一篇里面,他就是真正晓得了自己的过失,从改过做起,而后云谷大师再告诉他怎么修学法。而修学偏重在改过上。他教他儿子,这也很具体的跟他说明从什么地方改。他这里也是举出了三心,这个三心不是佛法讲的三心,是改过的三种心。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这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知耻近乎勇」,这个勇是什么?勇于改过,勇于行善,是说的这个勇,这个是大勇,这个是真正的勇。所以一定要发耻心,这个耻心在唯识里面就是惭愧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这就是拿古人来做榜样,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人家能够做到百世可师?像释迦牟尼佛,像孔夫子,能够做到一代圣人,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为什么在世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同样是人,他能做得到,我们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人要能够常往这个地方去想、去观察,就能够激发自己的勇气,激发自己向上,别人能的我们也能,佛能做得到的,我们也能成佛、也能成菩萨,为什么不干?

  也许诸位在经典上看到了,成佛、成菩萨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我现在才开始,那还早得很。我们这一次在梅山,在梅山讲座的蓝吉富,也许你们有些人认识他,他也是慈光的老学生,这次在梅山他也客串了一下,讲了三个钟点课。下来之后他就给我提出一个问题,就讲成佛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事情,他问我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修行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得了佛?这个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还能假得了吗?他说我又看好像佛经里头常讲一生成佛的,也是真的,也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到底是三大阿僧祇劫,是一生?我就告诉他,经上说得很清楚,成佛要具足三个条件,而这三个条件很难具足,那是经上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了,换句话说,你三大阿僧祇劫就圆满了,你一生就可以成佛。这三个条件很不容易同时具足。

  我在道场里头也常常劝勉大家,我把这三句话解释得很浅显。什么叫善根?浅而言之,所谓善根,就是跟你讲佛法这个经典里面的道理,你一听就能够懂,听了就相信,这就是你有善根。那个没有善根的人听了怎么样?听不懂,听了不相信,半信半疑,这就是没有善根,缺少善根的人。什么叫福报、福德?你明白了、相信了,你就下定决心去修学,精进不退,这是有福,这是福报,这是你本身具备的条件。另外还得有增上缘,你还得碰到一个好老师,真正高明的人,他给你指路,他帮助你,你不至于走冤枉路,你可以走一条很快捷方式的道路,在很短的时间当中你就能成就。所以说是好的老师,好的同学,同学不能少,没有好的同学,这个成就也不容易。所以同参道友,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不能缺少,有三、五个人常常在一块互相讨论切磋琢磨,你的道业才能有成就。还要有一个修学的环境,这些都是因缘,诸位想想看,哪有那么巧都碰上!这个真是像开经偈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

  所以我就跟蓝吉富讲,我说你想一想要不要三大阿僧祇劫?的确不容易,这三个都能够碰上,那你这个一生一定成就。以我们中国古来的这些高僧大德,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的人不少,必须得三个条件都具足,他一生就成就。像六祖大师,他本身具足了善根、福德,他遇到五祖那是他的因缘,他成就了。你再看看五祖会下,这个黄梅跟五祖学的三千多人,因缘有,具足,那些学生要不是善根缺乏就是没有福德,虽然跟五祖二、三十年,都不能成就,包括神秀大师在内。所以有好的老师,好的修学环境,你本身要有善根福德。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没有善根福德怎么办?修,你要是肯修的话,你这个道理听懂了,肯发心修,行,培植自己的善根福德,那就得认真的做。

  我自己这点小小的善根福德,是遇到章嘉大师那一天才开始培养的,可以说没有遇到章嘉大师以前,哪里有善根福德?没有。这是听了他的一番开示,觉得很有道理,回去就干。我们看看了凡居士,他的善根福德从什么时候培的?从遇到云谷大师开示之后才开始培的,现世培现世就有受用,就来得及。所以千万不可以自暴自弃,认为我没有善根,我也没有福德。现在就开始干,来得及,就有受用,经上讲的这三个条件。我平常在道场的时候又补充了三个条件,这是我希望大家要注意的。第一个理论要通达,你对于佛法,也就是世出世间法,这些理论不通达,那你没有依据,你修行没有依据,所以理论要通达。第二就是修行的方法要正确、要恰当。第三个是境界要清楚。我补充这三句,实在上讲还是超不过善根福德,还是在这个里面,这就是说得更清楚、更白一点,希望大家多留意。我们能够说这六句能够清楚,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成就。所以佛法常讲「当生成就的佛法」,你只要具备这个条件,这一生必定成就。我们仔细再看看,过去那些成就的人,你看看的确他就是具备这些条件,凡是不成就的,这条件一定是缺一条,或者缺两条,他不成就。

  这个地方讲要叫你发心,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一身瓦裂,为什么?你看看这里头,这叫大病。「耽染尘情」,甘心情愿被染污,被什么染污?尘是指六尘,情就是指五欲,被五欲六尘所染污,五欲六尘放不下,在这个里面起了贪爱,这才搞得一身瓦裂,不能当生成佛作祖。「私行不义」,私是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讲求道义。现在不但讲不义,连礼也不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怎么能成就?自己以为别人不知道,「傲然无愧」,这个无愧就是不知耻,不晓得惭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这几句话我们要牢牢的把它记住,反省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话讲得一点都不错,现在虽然是个人身,可是我们这个心已经沦为禽兽、鬼狱之心,将来往哪里去?三恶道去了。

  所以三恶道的业因我们要搞清楚,这个业因当然也是很复杂的,也不是单纯的,但是它里头有几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要搞清楚。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不知好歹,哪是好人、哪是恶人分不清楚,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什么叫是、什么叫非不能够辨别,这叫愚痴,这种果报就是畜生道的第一个因素,畜生愚痴。所以我们这一生要是胡里胡涂,就与畜生道感应道交了。饿鬼道里面第一个业因,最重要的,悭贪嫉妒。我们要晓得,要痛戒。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能有悭贪,佛法里头也不可以有悭贪。有些人世间法他看得淡了,佛法他看得重,拼命的贪求。不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论你那个贪心,你只把贪的对象换一换,那不行。佛教我们去贪心,不是叫我们改换对象,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不可以吝啬,不可以增长贪心,这样才能把饿鬼道的缘断掉。你要是天天增长贪心,自己有的吝啬,舍不得布施别人,对于别人超胜过你的地方你就要生嫉妒,这个你就跟饿鬼道结了缘,死了以后当然就做鬼。所以六道你没有去,一看你现在你的心、你的行为,就晓得你将来到哪里去。我们自己要通达这个道理,自己想一想,我来世会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去问人。地狱道的,瞋恚心重,嫉妒瞋恚心极重的人,这是地狱道的业因。

  这个地方讲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确实如此,别人做人将来生天,将来成佛作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成佛,那是百世可师。我们做人,将来的前途在三恶道,奇耻大辱,世间可羞可耻者,真是莫大乎此,还有比这更大的吗?「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我们最重要的改过之机缘在此。所以我们一定要知耻,我们既然得人身了,向上是对的,往下面去这就是耻辱,最低限度要能保住人身,来生还能得个人身。来生得人身已经就可耻,来生要堕到三恶道,那是奇耻大辱。这个权操纵在我们自己手里,绝没有什么天神、鬼神、阎王在那里主宰,没有,权在自己手上。所以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这一生当中,你想成佛可以作佛,想成菩萨可以成菩萨,真是自由自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办得到。

  「第二要发畏心」。知耻,这是基础。我们讲惭愧两个心所,前面是属于惭心所,后面这个发畏心是属于愧心所。「天地在上」,这是指的天神与地神,「鬼神难欺」,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确实存在,不过是我们看不见他而已。那个没有能力的鬼他也见不到我们,有福报、有福德,那个福德鬼他能看到我们。所以我们要欺骗鬼神不容易。人心清净能够看得到鬼神。如果你要想见鬼神,这个修法也不难,不必很长的时间去修行你就能见鬼,不过总而言之,跟鬼打交道,跟他往来,没有什么好处,真正要跟他打交道不是难事情。这里讲我们自己虽然是有了过失,过失在隐微之处,人所见不到的,鬼神看得清清楚楚。

  底下讲鬼神降殃现福,他凭什么?还是凭自己所造的,自己要不造罪业,鬼神见到你只是敬重,不敢找麻烦;你自己造的有罪业,鬼神他就来惩罚你。可见得鬼神之赏罚还是在我们自己所造作,他不敢随便乱来,他不敢徇私舞弊的,完全靠我们自己的造作。我们做了错事情,你去供养鬼神巴结鬼神,以为他就能够免你的凶灾,这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决定不是如此。聪明正直是谓神,他要不能秉公处理,我们供养一点点,等于送礼,送一点贿赂,他就收了,那他不是个正神,他是恶魔,不是正神,正神决定不会接受你的。所以说「天地鬼神,实鉴临之」。罪过要是重,「降之百殃」,那就是很多灾难就会遇到。「轻则损其现福」,折福,你的罪恶比较轻一点,也把你的福报折损了,所以你要晓得这一个事实,那怎么不害怕?「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这个文就是文饰,「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一旦被别人看破了,一文不值。所以我们想到这个地方,对于自己的心行不得不谨慎,不可以怀一丝毫的恶念。真正要修善积德行菩萨道的人,起心动念无不是利益众生,绝对不会起一个念要伤害众生,这是我们从大原则、大前提上来说。

  底下说,「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这个情形真有。你看到这种事,好像老天爷不公道,这个人做了一生恶,一生都作恶,临命终时一念回心他得了善报;有人一生行善,临命终时起一个恶念得恶报,你说这能算公平吗?给诸位说,公平极了。一生作恶的人,临终悔改,他是真心改过,诚心诚意的悔改,这个一念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所以他投胎转世的时候,就是最后一念,当你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最后那一念是个什么念头,就往哪一道去。最后那一念自己往往做不得主宰,这个真是生死关头,往哪一道投生,这是关键的时候。

  唐朝的张善和是个屠户,杀牛为生的,他的一生不晓得杀了多少牛,每天杀牛卖牛肉,造的这个恶业多重。临死的时候见到很多牛头人来向他要命,地狱相现前,他在那里大叫救命。机缘巧,运气好,碰到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过,听到他在叫救命,问他干什么?多少牛头人来问我要命。这个出家人给他一把香,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什么都不顾了,一心一意就专心念阿弥陀佛,念了没几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往生西方去了,他不偿命了,临终这一念回心向善。那你一看了这个例子,不要紧,我一生作恶没关系,到临命终时我还来得及。你要存这种侥幸的心,靠不住,你想想看有几个人临命终的时候头脑还那么清楚。

  所以说最怕的是害病。如果说缠绵病榻,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智不清,甚至于连家里人都不认得,这就做不了主,这种相是罪报之相,果报一定在三途。你就是佛法怎么超度,那只是形式,安慰安慰在世的人而已,有没有办法超度他?超度不了。能够超度的要他头脑清醒,劝他他能够接受,能够真正回头,这是超度。我们去观察观察这些临命终的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迷惑颠倒去的,你看到有几个清醒去的。清醒去的,纵然他不学佛,他不堕恶道。为什么?那是福相,不是罪相。凡是迷惑颠倒的,这都是罪相,不是福相,你就能够断定他往哪一道去了。三善道、三恶道,这是大致上可以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出家是在临济寺,临济寺有一个念佛会,那时候念佛会有几个领头的,有个林道棨居士,平常念佛很发心,每一次念佛会他都一定到,从来不缺的,他那时候是台湾银行的襄理。他病的时候,他得的是癌症,苦不堪言,痛苦的时候,我们去看他,他告诉我,听到佛号就讨厌。业障,自己也晓得,不得了,没办法,谁都救不了他,你给他助念,听了就讨厌,心里面瞋恨心就起来了,厌烦的心就起来了,你说这怎么得了!这是一个平常还是学佛的人,还领导大家念佛的人,自己临命终时这样的下场,那他做了些什么恶事我们不晓得,否则的话,怎么会有这种果报?所以在临命终时果报都现前,瞒不了人的。像这些情形,必定有些恶鬼恶神已经在他周围了,一切善言善念都进不去,有障碍。

  你们念《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应该晓得这个情形,「恶鬼屯门」,必定是这个现象,我们人见不到,一定是这个现象,这是衰耗不吉利的相状,所以这些事情我们要相信。平时我们修福,修福不要希望享福,希望什么?福报在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好是没有病,如入禅定,那就决定往生,爱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这是大福报。所以希望福报在这个时候享,这叫真正的福报,平时我们享的福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临命终这一着这是真正福报。所以学佛人修福,希望什么?就是希望临终清清楚楚,清清楚楚的人,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往生,不需要人助念,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要明白的。

  预知时至,今天有一个同学问,有人说不能带业往生。我们台湾这些年来带业往生的,我们见到的、听到的就不少人,去年年底,台中还有两个往生的。再过两天陈居士跟你们讲《八大人觉经》,你们问他,他知道得比我清楚。其中有一个我认识,施水阁老居士,我们当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他常跟我们在一起听经,预知时至,无疾而终,没有害病。他是四天前告诉家里人,我要走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害病。他往生年岁也很大,八十多岁,通知亲戚朋友,通知李老师,到时候来给他助念,他洗洗澡,换换衣服,躺在床上,大家给他念佛,他走了,没害病。台中去年年底两个,这个是真的事摆在此地,这不是假的。前两个月徐醒民居士来的时候,也跟我提到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假。

  这些往生的,可以说都是带业往生,都没有消业,也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晓得,功夫成片就有能力预知时至。如果你平常能够修善,能够积德,能够真正修福,临命终时就没有病苦,不害病,说走就走。像这样的情形很多很多,这个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再要不相信那就没法子,那这个人可以说善根福德全无,他根本不相信。说到这个地方,临命终的时候,这是一桩很大的事情,学佛的人他懂得,八小时之内要让他很安静,不能碰他,为什么?你碰他的时候怕他起瞋恨心,一起瞋恨心,这就糟了,恶道去了,这个事情很麻烦。为什么?现在一般人有了病都到病院,一断气的时候,不到十分钟就把你移到太平间去了,还要来个急救,翻过来覆过去,这揉那推。如果这个人在这里一下发瞋恨心,这个事情麻烦了,最怕就是这个事情。不懂佛法的人他不晓得,懂佛法的人就知道可怕,等于是说你一世修行的功夫统统被他毁掉了。

  好像在去年,大概也是夏天的时候,江味农居士的女儿到我们图书馆来,七十多岁了,她在美国住得很久,去年到台湾来,大概是来观光的、来玩的,看看亲戚朋友,到我图书馆来,就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她自己介绍,她说我是江味农的女儿,她说我父亲一生念佛,临命终时往生净土,她说那个时候她年轻不太相信,现在相信了。相信了,现在着急了,她说我在美国年岁这么大了,万一我死了在美国,把她送到医院,立刻就给我搬动,这个时候我怎么办?我说美国那个情形,现在台湾也一样,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就教她好好的去修福,求一个什么?求一个临命终时没有病苦,那就不必到医院去了,这个才是真正有把握的。一害病送到医院,这个把握就打了折扣,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培福,要修福,想到这一朝可怕,我们的下场能够落到像施水阁就了不起。不要进医院,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可靠,这一生才叫没有空过。什么都是假的,如果这一招要是捞不到的话,依旧要生死轮回,还要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没完没了。我们要把这桩事情当作这一生第一桩大事,其余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不值得一道的,这才是大事。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纔照,则千年之暗俱除」,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多么重的罪业,只要你至诚忏悔,可以能除得尽,这也给我们一个定心丸。想想过去造了许许多多罪业,行,能忏除得了,不要害怕,也不要懊悔,要认真的去忏除,从此以后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没有忏除不了的业障。问题在哪里?他不懂得,他对于自己没有信心,他不明了这个道理,明理,对于自己有决定的信心,再重的业障都能忏除得了。此地举的是千年幽谷,很黑的黑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的,千万年的黑洞,黑暗在此地就是表示罪业,灯就是表示你忏悔,光明,你点一盏灯去,黑暗就没有了,千年暗室也照得亮亮的。这就是说明你能够改过自新,福报的心是光明的,罪业的心是黑暗的。所以说「故不论久近」,久远以前的罪业,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你是最近造的罪业,都没关系,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你要晓得改过。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这就说明改过要及时,马上就得要改,不可以因循,不可以等待,不要以为我现在还年轻,我的寿命还长,再过几年改还没关系,现在多造一点罪业,再过几年老的时候再改还行。到老的时候来不及了。我在台湾以前有一个长辈,是我父亲的朋友,年岁比我父亲还大,跟我家里也算是世交,我学佛了,他很赞叹,告诉我他还有一些俗事没了,过几年再来学佛。过几年又过几年,寿命没有了,死了。心里很想学佛,临死的时候还没有学,为什么?事还没了,俗事还没了。其实那些俗事根本都是小事情,不需要去经营,他搞个农场,那么大年岁了,搞那个东西干什么?又不是没得吃没得穿的,不愁吃不愁穿,自己又没有儿女,说有儿女还为儿女后人经营,没有儿女,你为的个什么?把学佛这个事情耽误掉了,真正可惜。所以我们要晓得,一息不来,想改也来不及了,黄泉路上无老少,不要以为我们这个生命还久远、还年轻,靠不住。所以知道这个道理了,现在就要干,不要再等待明天。

  底下说,过失要是失去改过的机会,「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这个明是明显的,世间人都知道某人作恶,这个恶名,他的子孙怎么贤、怎样孝顺,无法洗刷。「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那就是讲他的果报,果报在三恶道,三恶道进去容易出来难,诸位读读佛经就晓得。「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想到这个事情,怎么不可怕?畏心就生起来了。佛在一切经里面,凡是讲到六道,地狱道讲得特别详细,道理在哪里?就是警告我们这个地方决定去不得,麻烦大了,堕到地狱道再想从地狱道里头超越出来,太难太难,所以把这一道说得特别清楚。你们读《楞严经》,你们看《法苑珠林》,这个六道的情况佛讲得很详细,六道的业因、六道的果报都交代得很清楚。

  再看第三,「第三须发勇心」,勇猛心,我们今天讲勇气,没有勇气,虽然晓得有过也没法子改,世间人讲要发个狠心,发狠才能痛改前非。这个狠就是勇,这是大勇。人不能改过,你想想,人,哪一个人不想改过?想改过,为什么改不了?就是没有勇心,真是耽误了一生。谁不愿意向上?可是不能精进,所以道业不能成就。我们再看看世出世间那些有成就的人,确实他真的具备了这三种心,他知耻、他发狠,别人能做得到的他也能做到,所以才有成就。凡是因循退缩,这都是过失。这个小注里头注得很清楚,混日子的,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的,这一种人一事无成。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在混日子?我们这一天,这一天有没有进步?这需要认真去检点的。

  我在东山的时候也告诉诸位,真正一个修道人要检点自己,去年跟今年做个比较,我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更清净了?烦恼是不是减轻了?智能是不是增长了?一年跟一年做个比较,也就晓得自己吉凶祸福的果报。更精进的人是月月做个比较,上一个月跟这个月来做个比较,最精进的人是一个星期跟一个星期来做个比较。天天都能够较量的这是圣贤人,不是普通的凡人,那是圣贤人。我们能够做到一周一周的比较,一个月一个月的比较,你就不会退转了。我们今天不但是一周一月没有,连一年跟一年的比较都没有,这不就是混日子吗?这还会有什么前途?还能够希望道业有成?不可能。所以我们晓得这个情形,自己要发狠,还敢睡觉?你晚上还能睡得着?

  下面讲,「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这是讲过失,小的过失就如同芒刺,肉上有个刺,身上有个刺,痛苦,总希望赶快把它拔掉,「速与抉剔」,赶快拔掉。「大者如毒蛇啮指」,毒蛇咬了指头,这个比喻什么?大的过失,那怎么办?指头赶快把它斩掉,要不然毒一发命就没有了,这个时候要舍得,不能爱惜这个指头。「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风雷益是《易经》的卦名,这是比喻什么?比喻要快。你看今天的战争要求快,闪电战,这个就是风雷益的道理。改过自新要快,决定不能迟缓,一迟缓就落在因循上,那个相是个罪相不是福相。我们自己反省自己、检点自己,我们这个相是罪相还是福相?自己修学有德了,你能观察一切人,你一看人,这个人是福相,这个人是罪相,一看就晓得。这个人有前途还是没有前途,清清楚楚。有前途的人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帮他忙,成就他,为他做增上缘,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没有福的人,我们只能尽到劝导的责任,常常提醒他。他要真的能勇猛改过了,他自己有福;他不能,我们尽到责任了。他将来一败涂地,堕落在三途,他不会怪你,想想从前某人他曾经告诉我,告诉我多少遍,我自己做不到,我堕三涂是应该的。如果我们没有告诉他,没有常常提醒他,他将来会怪你的,我跟你相处那么久,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告诉你了,你自己不做,那你活该。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要凭这个三心,这是改造命运的大根大本,改造命运的效果这一生就收到,不要等来生,当生就改过来。「如春冰遇日」,春天的冰,纵然结冰也不厚,太阳一晒就溶化掉了,这就比喻改过自新。「何患不消」,一切罪业都能够消除。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功夫不同,效验亦异」。这个小注里头说了,耻心、畏心、勇心,改过之因,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这是改过的三个法门。这地方功夫不一样,最高的是从心上改,最浅的是从事上改。你看净土里面念佛讲一心不乱,最高的是理一心,其次的是事一心。再讲大小乘,大乘是着重在心上改,小乘着重在事上改,心上改必定见事,事上改未必见心,所以从心上改这是彻底。

  底下就这三桩事情再来给我们说明,这举例子来说。「如前日杀生」,杀生是罪业,「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这个事上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事上改理智要把感情控制住,这是从事上改。「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这是讲从事上改。事上改很难,完全是克制的功夫,所以讲忍耐它有极限,有时候忍无可忍,这又爆发了,事上改的难,它的效验当然也差。「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这就教我们从理上改。所以佛法的教学为什么它着重在讲堂上,这就教你先明理,理明了之后,事上改就容易了。为什么?已经不是克制的功夫了,把这些错误的心理他给它化解了,而不是压制在那个地方,不明理的是压制,明理的时候是化解了。

  「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这就是想想理,那些动物不是人,人跟动物又差别在哪里?人也是动物之一,如果我们讲动物,那我们跟牠是平等的,没有两样。试问问,我们贪不贪生、我们怕不怕死?我们自己贪生怕死,那这些有情众生牠怎么不贪生怕死?牠怎么甘心情愿把自己生命来供养你?不甘心、不情愿。你杀牠,牠是没有抵抗能力,试问问,牠有没有仇恨之心?有没有报复之心?如果有仇恨之心,有报复之心,好了,这个怨仇结定了,到了来生再遇到的时候,必定要报偿,这个事情麻烦大了。

  今天有许多人他不相信这个道理,甚至于那些基督教徒们说,这一些动物都是上帝造给他们吃的。那老虎吃人,应当要说上帝造人是喂老虎的。理论讲不通。上帝既然这样仁慈,这样爱护众生,最好造了人最好人不要饮食,那我们不就是省事了。造这个人,一天还得吃三餐饮食,上帝不高明。我要是上帝,要是有这个能力的话,我造的人不需要饮食,少了多少麻烦!可见得那个上帝不聪明,不高明,造的这个人不尽善尽美,造的缺陷很多,造的这些人还有许多还叛变他。不能自圆其说,那真是无稽之谈,不能够亲近。这些道理我们明天再继续跟诸位研究。


了凡四训  (第六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6

  请掀开第十页第二行: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这一段文在义理上是有相当的深度,唯有大乘菩萨才能够通达这个道理。小乘圣者,我们在经典里面还看到吃三净肉。这个地方讲的是杀生吃肉,这是在佛法戒条所不容许的。大乘佛法在印度,虽然是发源于印度,印度并没有能够宏扬光大,反而到了中国来才发扬光大。素食虽然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但是它的根源也是在大乘经,这个前面跟诸位提到过,梁武帝读《楞伽经》,见到菩萨慈悲不忍食一切众生肉,他是深受感动,于是乎自己就发心吃长素。长素要记住,素与斋是两回事情,我们现在一般人对这个不甚了解,认为吃素叫吃斋。吃斋跟吃素是两桩事情。吃斋,斋里头也有荤,肉食都可以吃。斋是什么意思?斋是日中一食叫做斋。所以与素食不相干,素食晚上一样还吃,那晚上要吃,斋就破了。所以斋在佛门里讲是过中不食,这个叫做斋。素食是另外一桩事情,跟这个斋是两回事情,我们要搞清楚。不学佛的他搞不清楚那情有可原,我们学佛的这些基本常识总得搞清楚。

  这个斋的意思,最要紧的是求心清净,唯有清净才能感应道交。所以我们中国这个斋是自古以来就有,诸位去看《礼记》,你就看这个《诗经》、《书经》,里面都有记载,凡是祭祀的时候,这个主祭的人一定要斋戒三天,这三天就叫他做斋公,就跟我们佛门闭关的性质差不多,跟闭关的情形差不多。他那个斋跟佛门的斋又不一样,我们中国的这个斋公跟佛家的不一样,佛法里面刚才讲了,日中一食这叫做斋,你们修八关斋戒的就晓得。中国的斋公,他有主祭的人,主祭的人所谓是祭神如神在,祭什么人?当然是祭祖先,不是祖先,与自己不相干的,那个是不祭的。所以我们中国讲祭鬼神,鬼神就是祖先。皇帝除了祭祖先之外,他还祭天地,祭天地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普通人没有资格,像名山大川这都是皇帝是主祭人,别人是没有这个权的,一般人,大夫以下,都是祭自己的祖先。

  主祭的人斋戒三日,这个三日什么事都不做,也是关在一个清净的房子里,三餐饮食到时候有人送来,供养他,他什么都不要问。他这三天三夜干什么?想他的祖先,如果他的父母已经过去了,就想父母以前在世的那个情形,专想,想三天。所以到祭的时候才感应道交,祭神如神在,先要想三天。这个想跟我们佛法里讲的观想意思很接近,就是这三天在精神上要能够沟通,到祭祀的时候才有灵验。你想想从前这个祭祀多么慎重。不像现在,现在只有形式,连祭祀的时候脑子里还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处。人家祭祀之前三天,一点妄念都没有,至诚恭敬心来祭鬼神。

  这一段的理论完全是大乘佛法的理论,所以教我们要多想一想,凡是有血气,就是动物,他是有生命的,皆含灵知,这个灵知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佛性,所以说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灵知就是佛性。既有佛性,当然就可以作佛,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佛性,他怎么不能作佛?所以在佛法里面是物我平等。你看从前黄龙禅师,他接引学人的时候,就是来参学的这些人,接引他的时候,所谓是三关考验,他先举个手,我这个手像不像佛手?再伸出一条脚出来,我这个脚像不像驴脚?你们想他这是什么意思?上与诸佛、下与畜生平等的,生佛平等,无二无别,这个意思。既然这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跟我们自己原本是平等的,既有灵知,皆我一体,是平等的,怎么忍心去吃牠?怎么忍心去害牠?纵然不能修德,叫这些众生亲近我、尊敬我,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前天跟诸位提的印光大师,他就做到了,这些蚊虫、蚂蚁、苍蝇、蟑螂、跳蚤之类的见到印光大师都恭敬,印光大师住的那个房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这些东西很多,他老人家一住就搬家了,你们去找,一个也找不到,别人住的时候都来了,他住在那个地方都走了,这是什么?这是人家有德。这个事情不假,是真的,印光大师传记里头记得很清楚。他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感化这些小动物?七十岁的时候。所以在以前他的房子里头也有这些东西,他的这些弟子们见到之后,当然不能杀生,想方法把牠赶走,而老法师说不要赶牠走,他说留牠在此地。人家说为什么?牠能够警策我,我自己的道德还不够,不能感动牠,所以让牠留在这里,自己有个警惕。到七十岁以后再去找,一个也找不到,无论老和尚在什么地方住,在他房间里找不到这些东西,老和尚做到了。他能够做得到,我们想想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这个心,对待这些众生不平等,没有慈悲怜悯,见到这些东西杀机就生起来了,总是想把牠杀掉、把牠赶走,所以不能够感化牠。不能感化牠,怎么能够去杀害牠?杀了牠跟牠结了冤仇,这个冤仇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

  所以这个世间为什么有战争?佛门里有两句话,「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以前屠户半夜起来,就要杀猪宰羊了,清早可以去卖,现在是电动屠宰场。冤冤相报,每一次所报复的都是一次比一次惨烈,你打开中外历史来看,你看看战争是不是一次比一次残酷?冤冤相报。我们没有杀害众生,但是你吃众生肉。本省我不太清楚,大陆上杀猪的,杀猪在杀的时候他念咒,将要杀牠的时候,提着猪耳朵告诉牠,「猪啊,猪啊,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他把责任统统推掉,他没有责任,向吃的人讨债去,那谁吃牠的肉牠就跟谁讨债,他把这个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大陆上杀猪的都有这么个咒。他也晓得这个东西有因果报应,所以总是在这里推卸责任。的确,我们大家都不吃了,他当然就不杀了。

  实际上,从前大陆是如此,本省也是如此,哪里天天吃肉,没有这个事情,一般普通老百姓大概一个月肉食也不过就是二次、三次而已。我记得在大陆,我年纪小的时候,这个农村村庄里面,所谓叫赶集,总是半个月一次,在赶集的时候才能够买到肉,平常买不到肉。所以这个肉食不常吃到的。所以小孩子才盼望过年,为什么?过年至少可以吃到半个月,天天有肉食,可以能吃半个月,一年才有那么一次。现在人不要过年,为什么?天天过年。以前我们说营养不够,现在外国人在全世界调查一下,我们台湾人吃的肉食世界第一,以人口比例,台湾这个地区一年杀多少头牛、杀多少羊、杀多少鸡、杀多少鸭,一统计,世界之冠。所以你看看现在的小孩,一个个都是肥肥胖胖的,不是健康的相,吃的东西吃过度了,营养过了头,这也造成了毛病。

  素食也只有在佛门,佛门说实在的话,只是少数出家人是吃长素,在家学佛的,吃长素的有,不是多数,少数是吃长素的。素食在饮食里头的确是好,值得提倡,但是要看环境,不要叫人起反感。譬如你在家庭里面,我跟诸位说过,你自己烧饭,你每天给自己烧一、二个素菜,这是无可厚非。如果不是你自己烧饭,假如你家里是你母亲烧饭,他们都不是吃素的,你一定要吃素,那她就厌烦了,她要特别替你烧两个菜,这个问题麻烦大了,会引起家庭的纠纷,这是我们要顾虑到的。所以佛法跟世间法第一义是孝顺,父母总是爱护儿女的,怕你吃素营养不够,身体坏了,所以你要是受了菩萨戒,吃长素的,你的父母在面前,叫你吃肉,你就多吃几块给他看,他心里很欢喜,孝顺父母,这不叫破斋,这个没有罪;你要是违背父母的意思,叫父母厌烦,那是真有罪。佛法是通人情的,不是不通人情的,这一点诸位要记住。这是说肉食的确与众生结冤仇。我们要是实在是忍不过的话,就学戒经里面所讲的吃三净肉,不可以杀生;换句话说,不能买活的东西回家来杀,不可以,这是一定要记住的。

  再看下面,「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这个是息瞋恨心最好的方法。我们晓得,瞋恚对自己的道业伤害最大,你看经典里面常讲「火烧功德林」,所以凡夫积功修德不容易成就,原因在哪里?就是你常常会发脾气,你心里一不高兴,脾气一发,功德就烧得干干净净。所以你要问,你积功累德有多少?你得想一想,什么时候发过脾气?早晨发过了,那以前都完了,从早晨算起算到现在,你有多少功德?帐是这个算法的。所以一个人要到临命终时快咽气了,发一下脾气,一生都完了,这个事情可怕极了。所以佛在经典里面为什么教你修忍辱波罗蜜?布施是修德,忍辱能够保持,能够不失,你要不能忍辱的话,你所修积的全都丢掉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一些妖魔鬼怪看到你积的一些功德,他就嫉妒,他在旁边就劝你赶快烧、赶快烧,你很听话,一发脾气就烧掉了。任何逆境都不要动肝火,要能够忍受,这是我们锻炼的处所。

  释迦牟尼佛对于提婆达多赞叹备至,提婆达多专门找他麻烦的,冤家对头,他对他很赞叹,非常感激,他说没有提婆达多我成不了佛道。为什么?没有提婆达多,他忍辱波罗蜜没办法修。所以凡是来找你麻烦的人,那就是提婆达多,那就是教你修忍辱波罗蜜的善知识,我们对他要感激,那就是我们修行的场所,没有这个人,你忍辱到哪去修?等于老师一样,他来考试你,你一发脾气,考了个零分;你要能够忍受,欢欢喜喜的,得个满分,你看多自在!禁不起考验的天天考,在这个境界里头去锻炼。

  这个地方说的这个理好,人非圣贤,当然有不到之处,就是有所不及,顾虑没周到,看得不圆满,发一点脾气,我们还能够跟他认真吗?还能够跟他计较吗?他要是不发脾气,那他成佛作祖了。换句话说,他发脾气他是理所应当,我们可不行,我们可不能跟他一样。所以说是应当要原谅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还得体谅他。我们自己只要守得正,他无理来找麻烦,我们有理,他无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去评评理?用不着,一评理就起了争论,不如忍让的好。你能够忍让,他自然会觉悟,那一天的确是我没有道理,还要过几天给你赔不是。这多好,不伤和气,这是我们应当学的。所以要晓得悖理相干,与我们自己原本没有关系,所以不必计较在一时,本无可怒者。这个里头有很深的理,我们要好好的去想,想通了之后,这个日常生活当中就要会修,就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又要想想,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你看那个小注里头说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是实实在在的。也没有尤人的学问,尤是怨恨别人,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人,纵有学问,也很浅薄。古人常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不动肝火,这是有学问的人;小小的事情就动了肝火,动了憎恨,没有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这是教我们自己要反省,人家是悖理来相干的时候,我们自己检讨,不要想别人的过失,要想自己,总是自己有缺点。不要看别人的缺点,要常常检点自己的缺失,这才能修德,才能够积善,你自然不会怪别人,反过头来责怪自己,我们自己德行没修,我们不能够感动对方。像刚才给诸位讲的印光大师,他那个不是讲人,他是讲动物,那比感动一个人还要难,居然那些小动物都被他感动。印光大师我们没有见到,我们听老一辈的人,他们见到印光大师的人,他说见到老和尚,你只要见他面,你心就清净了,既慈悲又有威严,凡是亲近老和尚的都有成就,可见他感人之深。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几十年的修德,是以道德感人。这是教我们自己要好好的反省,凡是有毁谤我们的,我们要把他看成正是磨炼我们自己的好场所,才叫真正道场,求都求不到,你怎么能发脾气、怎么能够拒绝?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这是我们修行的场所,这就是真正的道场。

  「又闻谤而不怒」,无论是背后的毁谤、当面的毁谤,听了怎么样?若无其事,心平气和,这一种毁谤自然就消失了。这个底下讲,「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不需要辩别,愈是辩,只有增长毁谤。你不理会他,那个骂人的人你不要去理会他,你一理会他,两人愈吵愈起劲,那是没完没了。一边拼命在骂,一边在洗耳恭听,他骂了半天骂累了,自然就不骂了。为什么?没有效果,到后来还自己难为情,骂还是不骂?骂,骂了半天累死了,那一边没有反应,自己就惭愧了。打人也是如此,打,你让他打,不要还手,这一还手就打起来了。不还手,让他打,打了几下他自然不打了。要是很多人在那里看的话,他到后来会很难为情,我是打还是不打?打,那么多人看到,我没有理,人家不还手;不打,怎么下得了台?台阶下不来了,他就难为情了。那个打架,两个对打才打得起来;吵架,两个对吵才能吵得起来,一方面决定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忍辱的功德有多大,息事宁人。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你看看终究是像春蚕作茧,「自取缠绵」。你把这个道理要想通了,你才晓得忍辱是多么好,确实能够化敌为友,本来是个冤家对头,他来侮辱你,你能够忍受,到最后变成真正的好朋友。古人也说,所谓不打不相识,到最后是真正的好朋友。「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这是举出了两条,一个是杀生,一个是喜欢发脾气,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这个是在造罪业里面,这是两条重罪。「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这个过恶说不尽,我们应当要知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以这两条的道理可以依此推论,所有的过失,想一想它的理,再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置,消除过恶,这样才能够积功累德。「此理既明,过将自止」,所以这个改过自新,明理,过当然就止了。不明理,单从事上勉强的去控制、去忍耐,那就是常说的忍耐有个限度,不是办法。理懂得了,把忍耐化开了,那就没有限度,就化解了。

  下面讲最高级的,最高级的改过是从心而改,前面讲是从理而改,这是从心而改。「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过失太多太多,像《地藏经》里面所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话讲得并不过分,所以说是众生刚强难化,一代比一代刚强,一代比一代难化。现代的学生比我们那个时候做学生就难教得多,我们那个时候做学生,对老师都敬重,老师讲的话我们都不敢违背,现在还有学生要打老师的,哪有这种道理的?没这个道理。以前李老师讲经的时候说了一个公案,我记得不太清楚,这个事情是在前清,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儿子不孝把父亲杀了,这是大逆不道,朝廷怎么处分?把那个省的巡抚,就是省主席撤职,知府也撤职,县长撤职,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做地方官你们怎么教的,怎么会教出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出来,所以说连带处分的巡抚、知抚、知县。除这个还不算,从前城有城墙,皇帝下个命令,这个县的城墙撤掉一个角,就是你全县的耻辱,你这一县怎么会出了这样一个人!现在杀父母、杀师长的,报纸上登那么大字,也没有人管,理都不理。想到过去教育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以前教育非常重视防微杜渐,对于教学总是小心谨慎,如何能将这个小孩、年轻人培植为将来国家有用之材。

  过虽然很多,但是你要是追究根源,不外「惟心所造」,这个「一切惟心造」是《华严经》的一句经文。「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这个戒律里面,诸位要晓得戒律有三种,除了这个戒律一条一条条文之外,还有一种叫定共戒,你只要得到定了,你的戒就圆满。为什么?从心而改。心定了,心清净了,什么罪过他都不造。所以我们念佛要念到事一心不乱,就得定共戒了,你的戒就圆满了。更上一层的是道共戒,道共戒是证果了,比定共戒又要深一层,证了果的人怎么会做错事情?不可能,阿罗汉、佛、菩萨,他怎么会做错事?所以对他们来说,这叫道共戒。对我们修行人,已经得到禅定,念佛已经得到一心,这叫定共戒。这个都是此地讲的从心而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你心不动,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的三聚净戒统统圆满,这个戒才真正清净。

  从这一段文来看,改过如果从事相上来改,实在是不胜其烦,而且真是挂一漏万,过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的时候我们连检点都还有疏漏的地方。这个改过方法实在太好了,这叫从根本改,枝叶再多,根本只有一个。所以诸位修念佛的人,要是真正念佛人,他一切过失统统都改了。念佛的目的就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但是禅定,跟诸位说不是普通的禅定,是首楞严大定,不是普通的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你们诸位看看《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你就晓得了,这是大定。讲到改过,那是根本之根本,这个方法多妙。所以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念佛法门的人,应当要晓得,如果你念佛的目的不在一心不乱,这个问题就大了,不但是你往生西方有问题,你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失掉了,而且一生所造的罪恶没有办法改。你看同样是一个方法,一个是彻底的改过,一个不但不能改过,怕的是还增长罪过,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所以念佛要懂理论,要懂方法,要晓得境界。

  底下举了几个例子,「学者」,学就是学佛的人,学改过自新的人,如果他的病是在「好色」,或者是「好名」,或者是「好货」,或者是「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不需要在枝枝叶叶上去求改,这讲最高明的一个方法。「但当一心为善」,把你整个念头都回转过来,一心一意修善行。什么叫做善行?凡是有利于他人的就叫做善行,凡是有利于自己的都是恶行,佛法的善恶标准是这样定的。有利于自己的是私心,增长贪瞋痴,把自己这一边不要去顾忌它,根本不想,完全想着别人,想着一切众生,为他人着想,自己善行才能圆满。所以今天几个人他替别人着想?凡是能替别人着想的人必定有福。我们从前面一篇读过来,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明了。

  「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所以今天有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常常谈到佛法不能兴盛,外道猖獗,眼看着佛法恐怕就要断灭了,这个怎么得了!你们有许多人来问我,我当年刚刚学佛,也拿这个话问过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安慰我,他说你放心,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现在才过三千年,早得很,你着什么急?他安慰我。我不晓得这个道理,他说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这个里面当然有兴的时候、有衰的时候,就像波浪一样,它有起伏的时候,现在我们遇到的正好是个低潮,将来必定还有高潮。他说你尽管放心,你不要去操这个心,叫我一心认真的修学,这个才是要紧的,佛法的兴衰暂时可以放在一边,我们才能专心。这个话说得也很有道理。这个邪不管它怎么样猖獗,说老实话,邪不敌正。

  我也有很多教育界的朋友跟我谈到这个问题,我的答复很简单,为什么今天邪知邪见充斥在社会?而是正知见没有人提倡,邪知见它才增长,外道他才能够滋生。如果我们每一个佛教寺院道场天天都讲正法、弘扬正法,那个外道你根本不去理会它,自然就潜消了,就没有了。这就是说明邪不敌正。所以说不要去想用心思去对付外道,不必,只要提倡正法就行了。对于外道,我们不但不毁谤他,还得赞叹他。他迷惑颠倒,我们不能跟他一般知见。那我们问问,这些妖魔鬼怪他是不是众生?当然是众生,是众生,有没有佛性?也有佛性,有佛性他当不当作佛?他还是应当作佛。我们看他是平等的,他自己迷惑颠倒,他跟我们划界限,我们不能跟他划界限。

  我记得我初学佛那个时候,那个二、三年,章嘉大师在世的时候,基督教跟佛教有个很大的辩论。佛教界里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人,煮云老法师,煮云法师写了两本书,《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到以后印了很多,印了恐怕有几十万册,那时候普遍在台湾各地方流通。基督教也提出反驳,以后煮云法师还有一个小册子再反驳他,风行了一时。我有一天也得到了一本,我看了也很欢喜,装在口袋里面,那一天去看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问我,你口袋里装了什么书,拿给我看看。我就拿出来给他看看,我以为他看了会很赞叹,我们佛门也有一个人物出来,能够对抗基督教。谁晓得老和尚一看到这个就叹了一口气,摇摇头,非常不赞成。

  我就问章嘉大师,我说人家毁谤我们、侮辱我们,甚至于想种种方法把佛教消灭掉,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反驳他?大师很幽默,没有答复我,举了一个小例子给我说。他说那个二、三岁的小朋友,拿那个小拳头对大人身上打了几下,这个大人还要跟他认真去打一架吗?他这一说我也明白了,我想通了,确实如此。基督教来毁谤你、侮辱你、怎么对付你,就跟二、三岁的小孩一样,你这个佛教是有智慧、有觉悟的大人,你看明天就跟你讲《八大人觉经》,你是大人,怎么可以说认真跟他去打一架?哪有这个道理!这个辩白划不来,把我们自己的身分贬低了,拉得跟他一样平,才打架。所以章嘉大师的看法,他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他说如果我们根本就不理会他,社会自有公道,舆论自然有批评,一个是一个气不出,一个是一天到晚在骂人,那骂人的人还是好人吗?不是好人,那个舆论造成的力量比我们反驳的力量不晓得要大多少倍,我们这样一反驳,就是辩赢了,人家一般看,两个一般高,一般知见,我们吃亏大了。所以像这样深的理,我们普通一般人看不到,我接近许许多多人都没有章嘉大师这个见解。所以我们想想他老人家的时候,那真是功夫深、有定力,看的问题的确比我们看得远,想想他的很有道理。

  底下讲,「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这就告诉你不要在事相上寻枝摘叶,从心地里面去改正。最高明的那就是修一心不乱,其次的则是修一心为善,一心无二心,念念都是善心,念念都是清净心。不但你这一世的这些罪业都消了,所有过失都改过来了,你就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业障全都消除了,这个是一点都不假的。无量劫所造的这些罪业,所有的这些过失,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一旦觉悟了,就能够统统改除掉,这是我们要相信,精一之传。

  底下这就是来做一个比较,「大抵最上治心」,这是讲改过的,治心这是最上,「当下清净。纔动即觉,觉之即无」。这跟《圆觉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圆觉经》里面讲成佛八个字。你要说佛法,那么多经典,太啰嗦,太多了,实在讲佛法太简单,《圆觉》是八个字,《楞严经》是讲一个字,「歇即菩提」,只讲一个字,再没有比这个说得简单明了。所以这个佛法,你喜欢麻烦,有啰哩啰嗦跟你讲的,给你讲不完;你喜欢简单的,那是痛快淋漓,直截了当,看个人的爱好。所以经典有那么多,不是叫你样样都去念的。正如同学校一样,科系很多,不是叫你每一个科系都念遍,随便挑一个科系,你念四年都拿到学位,不是所有的念遍了才拿到学位。佛法也是,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佛,不是说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学完了才成佛,不是的,一门毕业了就成佛了,它跟世法不一样,世法你这门毕业了,那一门你还不懂。佛法妙在哪里?你这一门毕业了,门门都通了,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理是一个,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是在证得一心不乱,都是在证得净圆觉心,所以它是一个理。因此这一个理要是证得之后,一切法无不通达。这几句话也可以说是大乘经的精华。

  「茍未能然」,这是说假使我们还做不到,在最上的治心这一条我们还没办法的话,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须明理以遣之」,这就是求其次,求其次什么?一切事你要想想它的理,通情达理,这个人心自然就平息了,妄念就会减少了,愤怒可以化除,所以你要想想理。「又未能然」,对初学的人讲,初学的人对这个理也搞不通,那怎么办?那就事上加以禁止,这也是最困难的,这个真是寻枝摘叶,一条一条来对治。为什么要对治?不对治会出麻烦,会造更重的罪业,招来更苦的果报,那又何必?这就是对初学的人讲,为什么教他严守戒律,他还不明理,所以教戒律要严,戒律它的精神就是防非止过。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这就是已经得到清净心,已经明理的人,他在事相上样样,譬如说戒律,他样样都还能够受持,这是最好的,确实自行化他,心到清净了,还做一个榜样给初学的人看,所以说是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这句话也很重要。为什么?有许多人就是死在戒律里面,好固然是好;换句话说,他就执着在事上修学,不能把自己的境界再提升,这是愚昧之人,笨拙之人,他不晓得提升,我们一般讲死在戒律之中。所以戒律是活的,戒律清净,要求理论,要明理,更要求的是清净心。所以这个戒有三个层次。你持戒,戒的目的在哪里?是在定,你看,定就是清净心,刚才给诸位讲,定共戒。你要是执着在这个事修,在戒律上,定得不到,不能得定。为什么?天天分别事相,执着在事相上,你想想看你的定从哪里来?定是要离开分别执着才能得定。定还是手段,所以执着在定还是不行。执着在定怎么?开不了智慧。二乘人的笨拙就是二乘人执着在定。你看佛在《楞严经》里面讲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偏真涅盘是什么境界?佛讲得很清楚,叫内守幽闲,你看看内守,守就是执着,放不下,守住这个幽闲的境界。这个境界怎么回事?犹为法尘影事,他在那里执着分别一个灭法尘,这么一回事情。这就是拙了,这就是执下昧上,他不能开智慧。我们讲改过,最下的是在事上改,最上的是在心上改,是在求一心,求清净心,我们要晓得这个大道理。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这是讲的增上缘,正是所谓纵然你有善根福德,你没有因缘,还是不能成就。所以要有好的老师、朋友提醒你,我们自己才觉悟到,我确实是有过失,我知道哪些地方是做得不对。这个《了凡四训》、《感应篇》诸位要是多念一念的话,就能够常常检点检点自己。我今天嘱咐我们这里几个初出家的几个人,我叫他们用一点时间把《沙弥律仪》二十四门威仪也把它编成功过格,每天用这个来检点自己的功过。袁了凡接受云谷大师的功过格,那是给在家修行人修学的,是依《感应篇》编出来的,也非常之好。出家的人就应该依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来编功过格,天天检点自己,这叫五年学戒。我们今天出家修行,修了一辈子没有成绩可言,就是没有从根本修。这个修行方法至少要修五年,天天检点自己的功过,就是专在事上修。为什么限五年?五年以上叫你明理,再往上提升,不是叫你一辈子都这个修法,往上去的时候要提升到理上来改,最高的提升到心上来改。这个就是佛法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佛法自古以来代代承传的根本法。我们今天实在是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代替这个根本法。

  现在有许多人在想新花样,要创新佛学,新佛学方法要果然超过传统的这个办法,那好,传统办法譬如说三年、五年才能成就,你有个新办法,三个月、五个月就成就,那我们大家都来学;你搞的新办法,三十年、五十年都不成就,那还是老办法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比较比较。我们这个道场,现在外头有人给我们取了一个绰号,对我来称呼,叫我什么?传统佛学,我想一想也不坏,我确实是传统的,他们学的那个佛学那都不是传统的了,那是另外生的,另外生的那就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传统有传统的优点、有传统的好处,所以我们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体验,愈想愈思还是传统好,什么样的新花样都比不上传统的来得可靠。我现在是极力提倡传统的根本修学法,我们要从根本上修学,也要学了凡居士以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善恶。这就是要有一个明白人提醒我们,我们在这里真正觉悟到。冥冥之中还有鬼神来证明,这一点我们虽然看不到,但是你能够感觉得到,只要你认真的这样做。要是真正认真,有半年就会有感应,一年就有显著的感应,不要问别人,自己就晓得,诸佛菩萨、鬼神通了消息,自己前途就渐渐的放光明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是一片漆黑。

  下面这就教给我们克期修学。「一心忏悔,昼夜不懈」,改过自新要拼命,绝不能够因循茍且,一有放逸的心就失败了,你的过就改不掉,所以这个事情要拼命。「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也跟诸位提起过,我自己修学进度很缓慢,我最初得到效验是六年,那就是行之不力。像了凡居士最初修三千善事,搞了十几年才圆满,第二次三千善事你看看三年就圆满,愈来愈精进。为什么?愈来愈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就愈干愈起劲了;如果干了没效果,后来当然他就退心了,就不干了,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我进得太慢了,那就是理没有这么清楚,我老师教给我没有讲得这么清楚,没有讲得这么明白,所以我们做是做,进度很缓慢,也确实在做,但是谈不上认真,谈不上拼命在做,没有。

  所以如果说道理真正都明达了,明了通达了,下定决心拼命去做,这个效验非常之快。一切了义大经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必定是有期限;换句话说,这个要立下进度表。你看《圆觉经》里面,它立的这个进度只有三期,最短的八十天,中等的一百天,长期的一百二十天。那个一百二十天修什么?修净圆觉心。净土法门里面讲修一心不乱,《弥陀经》里面讲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所以打佛七是干什么的?打佛七就是求一心不乱,就是七天当中我们要修得一心不乱。这个是昼夜不懈,勇猛精进,真正打佛七这个七天是昼夜不能间断的,还要睡觉那就松懈了,这个七天当然没有效果,你昼夜精进,这就不一样,他就会有感应。所以我教给诸位要认真的这样修学,以这个功过格来认真检点,你能有上半年就有效验,就有感应。

  底下这是举几种感应的相。「或觉心神恬旷」,这是好境界,心胸开拓了,心安理得,我们佛法里常讲法喜充满,内心里有一种喜悦,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从内心里面生的欢喜心,这是好境界。「或觉智慧顿开」,一切事理,一看、一听就明了、就通达,这是智慧开了的现象。智慧没有开的时候,你学东西学得苦,用了多少时间、多少心力去研究,结果怎么样?还是似懂非懂,智慧没开;智慧要开了之后,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

  研究唯识也是如此,今天早晨徐居士给你们讲唯识,讲到这个唯识的修学,他说有一个同修,在唯识上用了好几年的工夫,真正在拼命用功夫,愈来愈困难。我说那是当然,原因在什么地方?唯识的门没有进去。所以他这种功夫只在文字上转,在名相上转,没入得进去。唯识入门从哪里入?从《百法明门》入。《百法明门》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论文一打开,第一句话,「一切法无我」。你还是有我,那你怎么能入得进去?入不进去。不但是法性宗讲无我,法相宗还是讲无我。所以百法的修学目的就是教你在百法里面大彻大悟,觉悟到什么?人无我、法无我,这样才能入唯识之门,唐大圆的《唯识易简》里开宗明义就讲得很清楚。你学来学去,我执还在,学来学去都是执着在名相上,执著名相什么?增长所知障。人家是破所知障,你是增长所知障,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入门?学佛不能不懂这个基本的道理!

  所以往年徐居士刚刚在台大、师大讲唯识的时候,有一天他来问我,有问题来问我。我就告诉他,你在学校里讲的是百法明门还是讲的百法黑门?他就说,怎么叫明门变成黑门?我说如果你要是把百法讲了,叫听的人脑子里头又装了一百个名相,这就是黑门,不是明门。明门怎么样?这一百条讲了,理明了,而把这个一百条条条都是不着相,这才是明门。你讲一条,人家执着一条,这把人家的悟门不是堵死了?他这个门已经堵塞掉了,你还加一百条,再加堵一百条进去,他什么时候才能开得了悟?善讲的是教人不着相,讲的人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着相;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也不着相,才能够悟入。所以我们一般修学他不能开悟,病在哪里?就是说东就执着东,说西就执着西,这个真是没办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不可以执着,要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着它干什么?这些东西都是诱导你,诱导你觉悟,一切言说统是方便法,没有一个字是真实的。真实的在哪里?真实的在从方便里面去体悟真实,悟到真实,方便就不要了,这个门才叫明门。走错了,走错了叫黑门。所以你会走的,你前途愈走愈光明;不会的,愈走愈黑暗,到后来自己信心完全丧失掉,那是你自己走错了路,不怪佛法,是你自己不善学,善学前途是一片光明。这是讲智慧顿开,此地学的要开智慧。

  因此,学东西最好不要记笔记,为什么?你记下来都是死的,增长你的无明,增长你的所知障。我当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头一次听李老师的经,他讲得很好,我也带了笔记本去记笔记。老师下了讲台之后就把我喊到房间里去,喊到房间去干什么?就叫我不要记,没有用处。我还听不懂。他一看我这个态度,他就晓得我没懂他的意思,他就再给我解释,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高,你今年费这么多力气记下来,到明年一点用都没有。我想这我听得懂,这是有一点道理。他说那你何必要干这个事情?我就真听了他的话,所以我在台中十年,一个薄薄的笔记本才记了十分之一,十年一本笔记本记了十分之一,大概十几页而已,只写了十几页,十年,就不记笔记,从此以后不记笔记,老师教的,我对老师信得过。老师教我听经听什么?听教理,不要听言语,不要着重在经文上,着重在教理上,他说教理有什么好处?一部经教理要是通达了,一切都通达了,这个省事。他说如其不能,不得已而求其次,听教义,这个教义也是理论,但是不能通一切经,通一部分。譬如我们大小乘十个宗派,这个教义他能通一宗,教理是通整个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这是他老人家点醒了我。所以我从此以后听经的时候,不重言语,也不重文字,我听他讲道理,只要道理明白了,这个经本拿来之后,我横讲竖讲,深讲浅讲,无不自在,没有拘束。这个就是此地讲的良朋提醒,没有人提醒,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怎么晓得?

  我们同学当中,李老师也不是特别爱护我一个人,他也常常劝,可是有些人不听,还是要记笔记,那你要记,他也不拦住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有些同学那个笔记,听下来,记得很完整,几乎是一字不漏,一部经听下来,笔记十几本,第一卷、第二卷,好多,一大堆,记得很完整。到讲经的时候,他就拿这个笔记照讲,完全跟老师一样,像录音机录下来的一样。如果有那边有一句没有听到的时候,漏了一句,他讲的时候,这个地方我漏掉一句,我不晓得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情形。所以这个就是学的态度跟方法不相同。我在台中学的是活的,活活泼泼,所以大家看到我,我在台中一天玩到晚,玩了十年,东西也真学到了,人家看到我,根本就是听东西连一个笔记都没有,我讲东西也不带笔记。

  台中过去办了一个研究班,研究班里面教的人他们去上课的时候,都带了很多参考数据,我去上课什么都没有。而我教的方法又很特别,连教材都不要。因为他们是研究班,大学毕业,有佛学的根底,参加这个班,李老师那时候要我担任「般若」这个课程。第一个学期讲《金刚经》,我的教学法,我上课,就先把我的理论方法介绍一下,然后就指点教材,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我指点几部参考书,叫学生自己去看,经我绝对不讲的,叫你自己去看。看了之后,下一个星期,我们是一个星期上一次课,一次是四小时,头一个星期指点你功课,到下一个星期我这个课程的时候,学生上台讲给我听。我们这个课程一堂课五十分钟,学生讲四十分钟,最后那个十分钟我讲评,我是这个教学法。学生对我这个课程很欢迎,但是跟我讲非常苦,他说我们听你的课要足足花三天的时间,但是跟我讲很有受用。


了凡四训  (第七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7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页第六行。昨天讲到忏悔的效验,举了几个例子,一个就是有一种心安理得,轻安愉快的,这是好现象,另一种就是智慧开了。今天我们接着再看,「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这一句是讲繁杂琐碎的事情,一般人处这个事情觉得杂乱无章,你去办就很容易就把它理出一个头绪出来,这也是一个好现象。在平常如果我们多留意,的确能够看得到,有许许多多人,明明是很容易处理的事情,他去办就办得很乱,愈办是愈没有头绪。在过去我们常常想,哪里会有这种事情?到以后看多了,确实是有这种事情,所谓是不善处事。待人也是如此,人事上的纠纷,有些人很好处的,他跟他一交往,麻烦就来了,像这些相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以往我们处人接物都是心情很杂乱,也没有方法,这个时候忽然觉得很顺利,这也是一个好现象。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这里有个批注,「此大福德、大智慧相」。但是这里要记住,不是遇到那个怨家对头他对你回瞋作喜,而是我们见到他的时候自己回瞋作喜,这是真正的福德,没有相当的修养功夫到不了这个程度。而且在修学法门里面,也可以说这一关很难突破,就是怨家对头,恨之入骨,你能够把这个怨恨的心放下,这是在修行里面初步功夫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修怨亲平等。要真正去做,这个事情要不认真的做,是很大很大的障碍,我们自己应当要觉悟。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这都是好现象。作梦,梦到见到佛菩萨,像孔老夫子作梦,他梦到周公,可见得人家这个梦是个吉祥的。学佛的人能够作梦,常常梦见佛菩萨,这也是吉祥的,这是好事。你梦到佛菩萨,佛菩萨当然给你开示,当然给你说法,这是可以相信的。梦鬼神就不太好,这是要记住,与鬼神交往好处少,一旦鬼神翻脸了,这事情就麻烦了,就是说他的心情不稳定,不像佛菩萨。「或梦飞步太虚」,在空中飞行,这是好梦。「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这个都是稀有殊胜之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换句话说,业障重的人,他就是天天想佛菩萨,晚上也梦不到佛菩萨,为什么?业障重。业障轻的,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梦里头有这些现象。底下两句话是很重要的。「然不得执此自高」,不能因为你有这些瑞相就觉得跟别人不一样,反而增长贡高我慢,那就错了。「画而不进」,画,好像自己画一个界限,止在这个地方,不再往前进了。

  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也就明白了,诸佛菩萨为什么不常常现身给你看?就怕你这个毛病。你自己没有能力,一见到佛菩萨就贡高我慢,就瞧不起别人,所以诸佛菩萨决定不现身。如果现身的话,你要觉悟到,决定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他叫你自己画个界限,把自己封锁起来,不再求进取了,那你就上他的当了。妖魔鬼怪才干这个事情,诸佛菩萨不干这个事情。因此有一些学佛的人,在初学佛的时候有很多瑞相,到后来的时候没有了,最初的二、三年有,到后来十几二十年都没有了,心里很紧张,我是不是退步了?你们想想他是不是退步了?刚刚学佛有这个事情是常见的事情,为什么?给你起信,使你相信这个是真的。常常有,这个就怪事了,那就不是好事情。所以这种事情只能够偶尔有个一次、二次,决定不能常有。你说我们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他一生见到阿弥陀佛示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境界相只有三次,他在一生当中只见过三次,并不常见,那就足够了,见一次就够了,他见三次。像这些情形正是佛菩萨大慈大悲。

  我们在初学的时候遇到这些瑞相,后来遇不到,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决定不是自己退心了,不是,那是正常的现象。什么时候你才会再遇到?像远公大师这样的人物,见到这些相不动心,就会多见到几次,见到这个相跟没有见一样,如如不动,也不会对这个说、对那个说,不会讲的。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打佛七的,我也参加过几次,佛七当中有人说,我见到莲花了,我见到佛像了,到处宣扬,唯恐人家不晓得他的境界。所以有人来问我,他是真见到还是假见到?我就想可能他在那里幻想,幻觉,不是真见到。为什么能够判断他不是真见到?感应道交你自己要有程度,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点程度都没有,他怎么会见到?就是真正他见到了,这是魔变现的,不是真正的好境界。程度够的人见到的时候决定不说。他什么时候说?他临命终时往生的时候才会告诉大家,我什么时候见到什么瑞相,什么时候见到,他才会告诉大家。告诉什么?要走了。决定不是见到的时候马上就告诉人,这里头生贡高我慢的心。好像这个佛七当中,我有成就,你们都不行,都不如我。所以我们一看到这种态度,就晓得他程度不够,不应该有感应,应该有感应是心地清净的人。

  下面举出几个人来做例子,「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这是举古人勇于改过的一个例子。二十岁很年轻,就能够自觉,这是相当不容易,他就晓得自己有过失,知道过失他就肯改。我们讲到忏除业障,要有这样的勇气才能将业障忏除得尽。「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你看看这个改过,天天改,改不尽。从这个地方看,就是人家的境界天天在提升,这个在佛法里面讲「勇猛精进」,你要一天不改过,一天就没有进步;天天有过可改,是天天在进步,希望我们了解这点意思。「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猬是像刺猬一样,这里小注有。「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这是讲我们一个平常人,我们的过失太多太多了,可是自己不晓得,好像自己没有过失,为什么?没有反省、没有检点。「心粗而眼翳也」,我们的确是这个样子,心太粗了,眼睛好比有翳,见不到自己的过失,这个是罪相,不是福相。福相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能够改过自新,这个人才有福,断定他有好果报。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这个就是能看得出来,你自己不晓得,别人能看得出来,这个是业障重的人。底下举了几条,这些我们都要检点,我们有没有?如果有,就要晓得是很重的业障,有这样的业障,你说学佛,没有法子开悟。所以入佛要以智慧为根本,没有智慧不能入佛,唯有智慧才能破我、法二执,定功没有法子破的,智慧才能破。可是智慧必须要以福德为基础,没福的人哪来智慧?所以我们对于福德要重视,不能以为我修慧就可以,我不必修福了,你修慧不修福,你那个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要福德为基础,有福之人这些相没有。你看第一个,「或心神昏塞」,昏是昏昧,塞就是不开窍,智慧不开。「转头即忘」,学一个什么东西,没有记性,学着就忘掉了,忘失,心太粗,这是业障重的相。「或无事而常烦恼」,你有事情烦恼这还有个因缘,没有事情自己生烦恼,这个不是有福的相。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这就是见到了正人君子,自己什么?自己感到好像不愿意跟他接近,见到那些小人他精神百倍,见到正人他畏缩、回避,这都不是好相。有福报的人他所接近的都是正人君子,跟他们往来自己得利益。这些人怎么样?这些人要求,这些人很愿意接近年轻人。我那时刚到台湾来,一个人到台湾,谁也不认识。可是我结交了一批大学教授,有二十多人,都是名教授。先认识一个、二个,彼此就可以往来介绍,他们朋友之间也往来,也会把我介绍去,所以就认识很多。有空的时间跟他们在一块聊聊天,听听他们的话,自己长许多学问,长很多见识。那是捡现成的,我们自己要去读书要读多少书!古人所说的,「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个一点都不错,你常常跟那些人接近,自己才能长学问。所以我年轻的时候,一有空闲就去找那些人,向他们请教,没有事跟他们坐在一起,听,不问,听,听他的高谈阔论。所以要自己争取,这样的人真是求之不得,见到他怎么能够说是拒绝?

  「或闻正论而不乐」,这也是没有福报之相。譬如讲经说法,这完全是正论,纯正之论,你看有一些人到道场来,勉强人家把他介绍来的,拉他来的,我在这里看得很清楚,坐个几分钟坐不住了,他就走了,下次再不来了。某人告诉我,我好不容易把他找来,拉过来,你看他没有听几分钟他就走了,他坐不住,他外面去玩去了。纵然是有地位、有财富,没福,他那个地位财富保不了多久,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布施给别人,好心送礼给别人,人家不但不欢喜,还要抱怨你,这没福。照理说的时候,帮助别人,送别人礼物,人家一定高兴、感激才对,为什么人家会抱怨?这里头一定有道理,人与人往来是如此,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你看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美国最富有,到处帮助别人,经济援助、军事援助,凡是受援助的人没有不痛恨美国人的,所以美国人没有福报。中美断交的时候,我也发表了一篇不太长的评论,我就说明我们跟他断交是我们之福,因为我们有福,他没有福报,他跟我们没有法子做朋友。我们是根据正论来说法,确实是如此。美国今天的国力走下坡,我们台湾真正是福地,这是我们自己要觉悟、要晓得。这就是施惠而人反怨。

  「或夜梦颠倒」,晚上作梦很多、梦很乱,这个也不好。「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类此」,如果我们万一有这个现象,「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有这个相不怕,没有关系,只要你明白了、知道了,知道了就可以改。怕的是什么?有这些相自己不晓得,换句话说,你这个改过的念头就发不起来。知道了,这就是改过的机缘成熟了。上面这是讲的改过的方法。

  改过之后,再要讲到「积善之方」。两个大题目,把改过放在前面,积善放在后面,过要不能改,你虽然行善,善跟过恶抵消掉,所以善没法子积,做再多的好事都被你的过失抵消了。这就是说明为什么积善之前先教你改过,道理就在此地,你能够把过恶都能够革除了,你所修的这个善才能够积得住、才能保得住。诸位请看底下这一篇。「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易经》里面的两句话,世出世间的圣哲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深达因果的道理,深深的通达,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称之为圣、称之为贤。如果要想深达因果之理,这是学问,这是功夫,没有相当的学问功夫你看不到,你也说不出。你的学问功夫到达这个程度了,这个境界是你亲自见得的,你自己信得才深,你教给别人,无论在言语、在态度上,决定没有疑惑,听的人才能相信。如果对这个问题自己都有疑惑,怎么能叫别人相信?我跟你讲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自己还没搞清楚,自己没有搞清楚,怎么能叫你清楚?特别是因果报应这个道理。

  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首先讲这是讲孔夫子家里。「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这是孔夫子的父亲。「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果然他生了一个小孩,这就是孔子。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积德最深厚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孔子。孔子一直到今天,他的后代孔德成还是受人尊敬,祖宗积德,积的德太厚了,这一家七十多代不衰,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印光法师文钞》里头有记载,他答复哪一个人的我不太清楚了,我有这么一个印象,他叙述这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老人家举出三个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孔子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范仲淹,范仲淹他是宋朝人,你们在《宋史》里头读他的传记,在古文里头念他的文章,你就晓得这个人的为人,他的家道一直到清朝末年都不衰,这是范仲淹积的德大。另外一个我们就不太清楚,印祖说清朝初年有一个姓叶的状元,叶状元,他这一家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他就举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三个人,非常非常难得,来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只要真正做,历史上确实有例子给你做证明,这是我们一定要相信的。在整个世界上来说,我也可以告诉各位,三次大战事件之后,这个世界上第一等的强国是我们中国,不要看到我们现在衰弱。为什么?就这两句话你想通了你就相信。我们古圣先贤代代祖宗都积德、都积善,在一个国家里面讲,我们是积善之国,必有余庆。

  「孔子称舜之大孝」,孔老夫子称扬大舜,我们中国讲孝一定是以舜为榜样,如果大家以舜为榜样,才能真正讲到尽孝。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家庭好像父母兄弟很难相处,你把《史记》里头舜王这一段你把它抄起来,天天去把它念一遍,你能够效法舜王,我想你家的父母兄弟对待你,绝不会像舜王的父母兄弟对待他那样子,那简直就是没法子可忍,处心积虑要置他于死地,他有没有瞋恨心?他责躬反省,总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心,从来没有怪父亲,没有怪他的继母,没有怪他那个继母的弟弟,没有,都是认为总是自己错,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这才叫孝顺。所以到后来他的父母兄弟都被他感化了,这是大孝,真正是个尽孝之人。「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这是从古圣先贤他们所见到的,所教导我们。

  下面了凡居士又举几桩比较近代一点的事情来证实。他举的一共有十个人,这十个人在了凡居士那时候都是很近的人,这是就近举比喻,大家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些人有的当时都还在世,一提起来大家都晓得。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去读历史,这一部《二十五史》,说实在话,就是因果报应的记录。你要是用《易经》的这两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二十五史》就是证明,也就是这两句话的批注,我们怎么能不相信?

  他举出第一位,杨荣,「杨少师荣」,名字叫荣。「建宁人」,建宁是现在的福建建瓯县,我在那个地方住过六年,杨少师的家里我还去过,他家里匾额很多,皇帝送给他的匾额,挂在他家门口,门口还是大的灯笼,上面写个「杨」字,我们那时候很小,常常经过他门口过。「世以济渡为生」,这是讲他的祖先是摇渡船的,是以这个维生。「久雨溪涨」,福建的河流比台湾稍微好一点,好不了太多,因为它是丘陵地带,这个河流水急,在建瓯那个地方已经没有办法行船了。所以你看这个船,大概从福州闽江口只能够到延平,就是到南平,南平到建瓯这一段船就不能通了,水势太急了,那个雨要是下多了就涨水,这就是叫发大水。「横流冲毁民居,溺水者顺流而下」,这是讲有水灾的时候。「他舟皆捞取货物」,发横财了。杨少师的祖先呢?你看看,「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这是救人为第一,别人就是捞取财物,他什么都不要,专门看哪个地方有人淹在水里面,专门救人。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这就是指他的祖父跟曾祖父,在一次水灾里面救了多少人性命,不贪财物。「子孙当贵显」,所以这个贵显之家都是多少代积的阴德,前面也给诸位提起过,决定不是偶然的,他的先人一定有做阴德,子孙才有发达的。这个地方就谈到了风水,谈到地理、谈到风水了,这个事情也确实是有。可是在佛法里面,你们刚刚念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学佛的人心地纯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吉祥的。佛法讲到殊胜之处是讲心地清净,这是世间真正是大意里面所讲的积善余庆,这是讲到果报。这是遇到有个人指点他,叫他把祖父葬在什么地方,指给他这个地方,这就是现在建瓯的所谓是白兔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岁。「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这是举出这一个人,这个杨少师,这是积善之家,所以到后来才有这样的富贵。

  第二位讲「鄞县杨自惩」,鄞县这里批注上有,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波,这个人「初为县吏」,在县政府做一个小差事,并不很显耀。「存心仁厚,守法公平」,心地很厚道,真是公门之中好修福。在当时司法与行政是合并,没有分开的,所以这个知县,县太爷,那真是父母官,不但他管行政,也管司法。分开是到民国以后,司法跟行政才分开,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还没有分开,所以有很多诉讼案件,刑事案件,都是县长来审理。「县宰」,县宰就是县长,「严肃,偶挞一囚」,偶是偶然,打一个囚犯。「血流满面,而怒犹未息。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况怒乎」,他就替这个囚犯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个就是我们存心要仁厚,要能够原谅人。他犯了过失,为什么他会犯过?过失,难道这个责任完全怪他吗?环境之所使。今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犯罪的,如果把这些人把他放在过去这个社会里面,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犯罪,社会要负责任,家庭要负责任,学校要负责任,决定不偶然。你要能够说是多方面去想想,对于那个犯罪人犯得再重,你也会同情他,也会可怜他。这个说的是很有道理,你真正了解他犯罪的前因后果,知道他的这些情形,那就不一样了,你就会同情他、就会怜悯他。这个知县也很不错,也很好,听了之后,也就动容了,「宰为之霁颜」,被他所感动。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他常常为这些罪人开脱,那些罪人对他感激,也常常有礼物送给他,他一概都不收。因为他这样的廉洁,所以他说出这个话县太爷才服。如果他收这个囚犯的礼物,大概你是得他的好处,你帮他说话,你说的人家不服。人家送一点礼物,他一介不取,可见得并没有收人家的好处,说的话是公道话,这个能服人心,连他的长官都服他,自己做得正,救人要这样的救法。家贫,你看,他不是家很富有,家很清贫,人家送的礼物都不取,这个人廉洁可知。「遇囚人乏粮」,从前的囚犯可怜,发配的时候是要自己带粮食,公家不招待你,路上不管你粮食的,他常常总是想很多方法来帮助他们,不叫他们在路上受饥寒之苦。「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可见他家真是清寒。自己想一想,囚犯太可怜了,跟他太太商量商量。他太太就问,这囚犯从哪里来的?「自杭而来」,从杭州那边来的,这个路相当之远,「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太太也好,「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这就是把自己家里的米分一半给囚犯,实在是难得。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吏部就是我们现在的内政部,侍郎就相当现在的政务次长,这是先人积德积善。也许诸位会发现一个问题,祖先积善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家会发达?这里头关系大了,这些子孙是什么子孙?都是他积善的时候,受他恩惠的,报恩而来的,他怎么不善?孝子贤孙,报恩来的。你要是祖先作恶,跟人家结的冤仇,那个冤仇没法子报复你,好,碰到了,投胎做你的儿孙来报仇,这个就是败家子,会搞得你家破人亡。

  你们读历史,方孝孺就是报仇来的。方孝孺的曾祖父葬他父亲的时候,那就是方孝孺的高祖,这个坟地,他要开这个坟地下葬的时候,头几天的时候,夜晚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穿红衣服的人来求他,求他怎么样?他说你葬你父亲的这个地方,正好地底下是我的家族,我的家族人口很多,希望你能够把这个时间延三天,我们搬家把这个地方让出来让给你。好像是梦过有二、三次,他不相信,结果那天葬的时候,挖这个坟的时候,挖到底下是蛇,看到一窝蛇有七、八百条蛇,还有许多小蛇。结果就是因为他开这个地葬他父亲的时候,把这些蛇都杀了。所以说方孝孺就是蛇来转世,方孝孺的舌头就跟蛇一样,当中有个裂口。所以你看历史上,犯最重的罪灭九族,方孝孺灭十族,哪来的十族?老师算一族,你说教他的老师也倒霉,灭十族。我们中国历史上灭十族只有他一个人,报怨而来的。你晓得这个道理了,积善之家,受他恩惠最重的必定来报恩,所以出这些孝子贤孙,来报恩来的,这么一个道理。

  也许诸位又要问,报恩,他那个祖父已经过世了,那怎么个报法?这一点诸位就要想到,在以往这个时代,子孙发达了,能够追封到七代,你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你是多大的官爵,皇帝一个个追封你这个官爵,虽然他在世没有能够受到,死了以后,这种荣耀是大家称赞的,这是福报。所以名也是福,无论你在世的时候是享大名,或者是你死后享大名,都是福报。千万不要认为死后这个荣誉、这个福报是假的。在世的时候又何尝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要说得更实在一点,这个身后的荣誉还倒是真实,为什么?能够传到千年万世,在生的时候享的这个荣誉,说不定死了之后就没有了,所以说留名于千古,这个是大福报。在生享受的,这个人未免太现实了一点,所以要有长远的影响。

  这是讲到他儿子做到相当于现在的内政部的政务次长。「长孙为刑部侍郎」,刑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司法部,也是侍郎,也是政务次长这样的地位。「次孙为四川廉宪」,廉宪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省主席,但是他并不是省主席,地位相当于省主席,他是属于皇帝钦差一类的,我们常讲钦差大人,这是属于钦差一类的。「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今是指现在,他写这个文章的当时,楚亭也是他的后人,这是人的名字,做官有德政,这都是他家的后人。证明祖先积德,家里有这么多人出来,余善!

  第三位是讲,「昔正统间」,这是指过去英宗的时候,也是明朝。「邓茂七倡乱于福建」,这是一个土匪头,号召叛变、造反的这些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这些都容易懂。「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布政司是从前官的名字,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厅长、财政厅长这一类的,这个批注里头有,管理全省财政、民政,这是布政司,他在这里,这就是积了德。「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这讲用兵的时候,一定要爱护老百姓。

  这桩事情你们诸位要读《宋史》也很明显,赵匡胤当时起兵的时候,他底下有两个大将,两个都姓曹,一个是曹彬,一个是曹翰,你们看《宋史》都有,《资治通鉴》里面也都记载得很多。曹彬非常仁慈,绝不滥杀,他这个军队非常有纪律,爱护老百姓,尽可能的不多杀人,所以曹彬的子孙都好,子孙多少代都是为将军。曹翰这个人也是很有能力,杀戮太重,他攻一个城,人家守城守得很坚固,费了很大的力气把它攻下来,攻下来之后,他很生气,下令屠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