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1套—【重点提示】/【大纲(目次解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开示圆修之门】

【⒈绾巾示解结次第】

佛陀把这个巾拿起来,打一个结,这是什么?佛弟子就说:这是结!连续打了六次,说这个是结,第一个是结,第二个是结,第三个是结,第四个是结……注意看这里(师示范手巾打结),打了六个结,天人所供养佛陀的一条手巾,佛陀打第一结,佛陀问:这是什么?他说:这个是结,然后,这个没有拆掉,打第二个,佛陀说:这是什么?他说:这个是结。然后,连续打了三,都说是结;四,是结;五,是结;第六个是结。佛陀打完了这个六结以后,双手拉开来,从右手边拉一下,问弟子说:弟子们!这样能够解得开这个结吗?弟子们都说:没有办法!然后,佛陀又把这个六个结的手巾往左边一拉,佛陀就问了:这样能解开这个结吗?弟子们都回答:没有办法!那如果要打开这个结,从哪里打呢?从结心打开,从这个结心,(师示范解开手巾的结)开了!所以,往右边拉不开,往左拉不开,从这个结心就打开了。

所以,修行要在心性上下功夫,要在心性上下功夫,拉左边,着空也不对;拉右边,着有还是不对。诸位看!第二节,开示圆修之门,绾巾示解结次第,示解结次第,“绾巾”就是把毛巾拿起来打个六结。

【⒉六结虽异,一巾所造】

这六结就是六根,六根虽然不同,可是,都是那个心所造成的,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性。

【⒊六解一亡:若无诸结,即无彼此;劳见生狂华】

这六个结虽然不同,只要你进入一根,见到真如不生不灭的自性,你的烦恼彻底打破无明,六根统统解。证悟了,眼看任何东西,耳听闻任何东西,统统解脱!

若无诸结,即无彼此;劳见生狂华,劳见就是眼睛疲劳了,看到虚空当中有华,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以为有一个人生。而佛陀说:不相在,这个相,它不存在,我们以为实在是有一个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呢?佛陀说:有那个人,他是缘起、是生灭、是变化、不实在的,你所看的东西是错觉,是错觉!我们不懂得错觉,由于妄想、无明,又没见性。所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如来藏性当中,而不知道,以为有一个真正的来去、增减、生灭,好像有一个人生,有种种的宇宙。

所以,在座诸位!你要了解,科学的终极点是精神,不是物质,无论科学家怎么样子的去往外太空,怎么样去追寻,人生始终不能美满,因为精神领域不是靠物质世界来解决的。精神领域虽然不能离开物质世界,但是,但看一直发明种种的仪器、飞船,你这样子一直飞到外太空,佛陀讲的:所有的宇宙,都不能离开地水火风空见识,周遍法界嘛!所有的星球都是一样,元素虽然有所不同,引力也许不同;地球或者是星球的温度,也许不同;如果有生长植物,也不同,因为地心引力不同嘛!如果在外星球看到了人类,就不是像我们长得这样子了。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就算人类在外太空发现了动物,一定跟地球不一样,这完全是看地心引力,地心引力它会影响钙质,影响钙质的循环。

譬如说:一个人把他送到外太空去,他这两条腿,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他下来以后,他要复健,因为在无重力状态,他的钙质没有办法循环,所以,他的两条腿会报废,因此他在这个外太空里面,他一定要跑步,一定要运动,在太空舱里面,他一定要运动,不这样运动,他这个骨骼的钙质没办法导电,没办法导电。我们现在就不需要,在地球上,因为我们有地心引力,我们只要直立站着,吃下东西,我们稍微运动一下,它这个循环系统就自然。在无重力状态的外太空,如果不跑步、不运动,这个人他就会萎缩。如果一个人没有重力设备,这个人在外太空一年、二年、三年,他就会像鱼,水中游的鱼。他这个两条腿就渐渐失去功能,因为他是浮在虚空的,不需要两条腿去走;两条腿长久不走的时候,这两条腿就是多余的。

在外太空,譬如说:观想一下,我们今天进来讲堂,它是因为有地心引力,所以,你站在地上走进来,如果今天讲堂是在外太空,诸位!你两条腿统统会报废,因为他是浮起来,浮起来就变成用二只手,你知道吗?滑的,用滑的,腿因为不能作用,久而久之,它就是一直萎缩……因为没有重力、没有引力,它就一直萎缩。为什么?因为钙质没办法疏导,没有办法补给这个钙质,这个骨头就一直萎缩……后来就变成一只鱼,人两条腿就完全消失!完全消失!

好!佛陀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去外太空怎么样的去寻找,始终不能离开缘起缘灭的道理,还是生灭无常,还是缘起缘灭。所以,尽法界就是一大缘起,这个《华严经》讲的,叫做无尽的缘起,每一个星球,道理都不能离开佛陀所讲的:缘起缘灭、生灭无常,都没有办法离开,因为这是共业所感的一个宇宙。所以,科学的终极点是精神,不是物质,所有科学家的发明,都是为了要舒缓我们精神压力,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佛,往外一直推,棉被发明最好的;房子愈盖愈好;冷气愈做愈好;车子愈做愈好,这些科学的发明,都是满足人类精神上的需求;但是,因为没有大悟,不能觉悟到空无自性,所以,欲求不满,就一直发明……往外……等到科学家的发明到终极点的时候,会发现:起点就是终点,起点就是终点。所以,美国一个科学家,华裔的科学家,非常有名的科学家,他说了一句话:他研读了科学几十年,后来看了佛所讲的《楞严经》,他就说一句话:我如果早看了佛陀的《楞严经》,就不须要研究科学。但是,也因为研究了科学二、三十年,也更印证佛陀的伟大,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已经全部讲完了,已经全部讲完了。

所以,我们应当了解,提升心灵的精神的享受,远重于物质,我们所有的这些发明,都是为了我们方便。是不是?所有。所以,我们真正的修行人,应当怎么样?应当知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了房子、车子,儿女也孝顺,这样可以了,好好的学佛,提升心灵,因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生灭,就是把你送到外太空,用最快的火箭,送到十亿光年的外太空去,答案还是一样:那边也是生灭、也是无常、也是缘起,不净、苦、空、缘起、无常、无我,答案佛早就讲过了。所以,与其你要花费时间在外太空,用天文望远镜这样一直看,了解一下外太空是不错;但是,终归要回归内观,还是要观照这个心性。你用天文望远镜往外一直看,不能解脱;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不错,当作学问研究不错,给人类一种提升科学的知识领域,大家都很感恩;但是,能不能解决生死烦恼问题?不行!要内观,要回光返照往内观。内观就是佛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哪一个不是心法?而佛最了不起,二千五百年前的大圣者,就知道物质的终极点是精神;科学的终极点是精神,不是物质,因此我们要了解佛陀的用心。好!

【⒋解结须从结心】

【⒌结心在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

看到什么事情,心里就打结;见到什么事情、不满的事情,马上心就打结;耳朵听到什么不顺的,他的心就打结。对不对?六根所引起的结、烦恼,如果你能看得很清楚,知道是虚妄的,不要被它骗去,不要被它骗去。

以前我刚出家的时候,我在台中南普陀佛学院,那时候,因为那个院长作风不太一样,始终弄冷饭、冷菜给我们吃,我每天都腹泻,广化律师也没办法,这个时候,大家都有点烦恼,有点烦恼。所以,有一次,我们就去参广钦老和尚,那时候已经现出家相了,我碰到老和尚,就把这个事情请老和尚开示,我说:老和尚啊!我们南普陀佛学院学生很多人腹泻,九点就煮好了,十一点午供,念了一、二个钟头,二十几个殿,大殿、小殿统统要去拜,唉!全部都冷的,我们这个院长为什要这个样子呢?

广钦老和尚就回答一句话说:你已经被骗了,你已经被骗了!当时刚出家不久,实在是听不懂:为什么被骗呢?我在描述一件事实啊!为什么你不正面回答?却说:你被骗了?喔!现在知道了,原来那个是假相啊!动念就被骗了,喔!我现在知道老和尚的意思了,原来法性本来就是空,哪有这件事情呢?所以,我被骗,现在很服,很服!这是后来才体悟的啦!我就讲,又讲这个冷饭的事情,又讲第二遍,第二遍,老和尚听了就……他很有修养,我就重复再讲一遍,我怕老和尚听不懂、听不清楚,再讲一遍,重复再描述一遍,这样……用冷饭吃,院长怎么样……老和尚说:要说我们自己没有福报吃热饭,不能说人家让我们吃冷饭。意思就是说:要怨恨是怨恨说自己没有福报吃到热饭,不能说人家用冷饭给我们吃。哎呀!听到这一句话恍然大悟!喔!原来万法唯心,我们一直抱怨人家用冷饭给我们吃,为什么我们不会回光返照说:我们没有福报吃热饭呢?
现在想想这个广钦老和尚,还真的了不起,真的是圣人!可是,在当时,体悟实在还不是很深,现在体悟实在是很深!原来一切众生不可能给我们痛苦,是我们自己没有福报,碰不到好人,碰不到好人。是不是啊?原来回光返照,转识成智,就是在这一念转过来了。所以,我从此以后;广钦老和尚讲:要怨恨自己没有福报吃热饭,不能恨人家给你冷饭吃。我当时候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不牢骚、不报怨,能够知足,会回光返照了,现在懂得转识成智是什么,原来是在这一刹那之间。是不是啊?所以说:看你会不会用心?

转识成智在一念之间,我们每天都在牢骚、都报怨,Why为什么?就是不会转,不会转。当夫妻二个吵得很凶的时候,先生 常常对太太讲:我已经忍耐你很久了,你这个母老虎!我已经忍耐你很久了!广钦老和尚讲的:这个要转,转……以后你太太对你凶的时候,你就转过身来:我的债快还完了!呼~~~还要喘好几声,我再让你糟蹋也没几年了,你的牙齿都装的,已经老了,五、六十了!这样稍微转一下,要不然(师拟心脏快速跳动貌)会死掉!跟父母亲过意不去的时候,父母亲让你很烦恼的时候,你就转识成智。意思就是说:碰到逆镜的时候,自己要能够转,知道吧!一定要懂得自己转,那么你就所向无敌了,烦恼就不生了。是不是?当你碰到一个一直“如”你,姓如(无理取闹)的,你碰到一个很会如(无理取闹)的老婆,半夜都不让你睡觉的,你要记得!感谢她,是我们的善知识,让我早成佛道,半夜起来精进念佛!不能睡觉啊,一睡觉,乒乒乓乓,乒乒乓乓,心情不轻松~~~没办法!赶快起来念佛,阿弥陀佛……感谢她,半夜都不睡觉,让我起来念佛,阿弥陀佛……是不是?平常七、八点,九点就去睡觉了,弄到凌晨二、三点,不感谢她,感谢谁呢?是不是?稍微念头转一下。

【⒍解结依次第——解后得人空及无生忍】

解结依次第——解后得人空,就是没有我执。以及无生忍,无生就是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无灭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二十五圣圆通境界(圣人示范)】

【第一节  问圆通本根】

圆通的本根,必须证得三昧、三摩地,用如来藏性。

【第二节  二十五圆通】

【A.六尘圆通】

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证圆通三摩地的。底下,翻过来,<14>页,声尘圆通(憍陈那等五比丘),这个意思是说:从声尘,他说闻法嘛,闻四谛法嘛!从声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以憍陈那五比丘作代表。从色尘而证圆通,入三摩地,是优波尼沙陀尊者。从香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香严童子作代表,一个一个实证的例子,注意!统统证得三昧,圆通就是三昧,就是三摩地,所有的法门,没有定就是不能成就,你只持戒、有慧,没有定不行,不行!注意那“圆通”二个字,统统要证得圆通,才叫做大成就者,就是一定要有三昧的功夫。

所以,绝对不是说,念佛念二声叫做修行;拜佛拜几下,统统叫做修行,可不是这么一回事!要有三昧的定力,才是真正的成就。

从香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叫做香严童子。从味尘证入圆通,得三摩地,是药王、药上菩萨。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法尘圆通(摩诃迦叶尊者)。

【⒈声尘圆通(憍陈那等五比丘)】

【⒉色尘圆通(优波尼沙陀尊者)】

【⒊香尘圆通(香严童子)】

【⒋味尘圆通(药王、药上菩萨)】

【⒌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

【⒍法尘圆通(摩诃迦叶尊者)】

以上是六尘,接着是五根,眼、鼻、舌、身、意,五根圆通,意思是从眼根而证悟圆通,入三摩地的,阿那律陀尊者,鼻根圆通(周利磐特伽尊者),从舌根证入圆通,入三摩地,(憍梵钵提尊者),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

【B.五根圆通】

【⒎眼根圆通(阿那律陀尊者)】

【⒏鼻根圆通(周利槃特伽尊者)】

【⒐舌根圆通(憍梵钵提尊者)】

【⒑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

【⒒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

【C﹒六识圆通】

六识,从六识证入圆通的,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耳识圆通(普贤菩萨),鼻识圆通(孙陀罗难陀尊者),舌识圆通(富楼那尊者),身识圆通(优婆离尊者),优婆离尊者是持律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第17、意识圆通(大目健连尊者)。

【⒓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

【⒔耳识圆通(普贤菩萨)】

【⒕鼻识圆通(孙陀罗难陀尊者)】

【⒖舌识圆通(富楼那尊者)】

【⒗身识圆通(优婆离尊者)】

【⒘意识圆通(大目犍连尊者)】

【D﹒七大圆通】

七大圆通,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地大圆通(持地菩萨),水大圆通(月光童子),风大圆通(琉璃光法王子),空大圆通(虚空藏菩萨),识大圆通(弥勒菩萨),所以,弥勒菩萨是修唯心识定。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⒙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

【⒚地大圆通(持地菩萨)】

【⒛水大圆通(月光童子)】

【21.风大圆通(琉璃光法王子)】

【22.空大圆通(虚空藏菩萨)】

【23.识大圆通(弥勒菩萨)】

【24.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

【卷六】

【第七章  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

这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的有缘,而且我们娑婆世界,以听经闻法证悟最快,速度最快。所以,看经绝对不如听经;但是,听经要碰到大善知识。所谓善知识,是叫你念佛、持戒、吃素,叫做善知识;明因识果,这个叫做善知识。叫你直捣如来本地风光,叫你明心见性,直进萨婆若海,这个是大善知识,即心就是佛,即心成佛,这是大善知识。

耳根圆通:

【第一节  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思修是三慧,戒定慧是三学,不能搞错!三学叫做戒、定、慧,从这个“慧”开出三个,叫做闻慧、思慧、修慧。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而“慧学”开出三个:叫做闻慧、思慧、修慧,叫做闻、思、修。从闻思修,就是你听经闻法能开智慧;你思惟正法能开智慧;你有修、修行也能开智慧,入三摩地。三学是戒、定、慧;三慧是闻、思、修,不一样,是从“慧”开出来三个。

【第二节  正修耳根圆通三味】

正修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就是返闻闻自性成就。

【第三节  三十二应】

第三节是三十二应身,这是等于《普门品》一样,求三乘得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求诸天应,求人趣应,求离八部,“八部”就是鬼神。求得人道应,求离非人应,就是离开这个恶道,非人就是恶道,不能修行。

【⒈求三乘应】

【⒉求诸天应】

【⒊求人趣应】

【⒋求离八部应】

【⒌求得人道应】

【⒍求离非人应】

【第四节  十四无畏】

我们常常唱“观音灵感歌”(师唱):十四种无畏~~~是不是?十四种无畏,令离八难无畏,令离三毒贪嗔痴无畏,满子息愿,子息愿就是生男生女,想要求男就生男;想要求女,他就让你生女,就是二求的意思,满子息愿无畏。持名殊胜无畏,你念观世音菩萨,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设入大水,水不能漂。

【⒈令离八难无畏】

【⒉令离三毒无畏】

【⒊满子息愿无畏】

【⒋持名殊胜无畏】

【第五节 四不思议】

【⒈身不思议——化身无量】

身不思议,观世音菩萨化身无量,所以,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化身无量。

【⒉语不思议——咒力无畏】

语不思议,咒力不思议,大悲咒,所有大乘的法师、居士都在念,咒力无畏。

【⒊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

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让你舍掉贪,让你懂得布施,布施才有福报,你春天不播种,秋天怎么会有收成呢?平常待人处事都这么悭吝,不肯施舍,你怎么能够结得到善缘呢?所以说:纵然无缘,也不可以结恶缘,所以,要多结善缘。修学佛道的人,记得!纵然无缘,也不可以结恶缘,一定要结善缘。

【⒋意不思议之二——随求即得】

你有求就能够应。

【第八章  拣择圆通之根】

这是由文殊师利菩萨来评分,由文殊师利菩萨来评分,佛陀就请文殊师利菩萨来评分看看,前面讲的二十五圆通,这些六尘、五根、六识、七大,都是圣人,你选哪一根呢?

【第一节  研判诸圣圆通】

研判:就是比较,研究、判断,就是比较一下诸圣圆通。

【⒈研判六尘圆通】

【⒉研判五根圆通】

【⒊研判六识圆通】

【⒋研判七大圆通】

经过了比较以后,

【第二节  独选耳根圆通】

【⒈此世界之因缘】

“此世界”就是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的因缘就是耳根。所以,聋子比瞎子更不幸,因为听不到正法。

【⒉耳根之优点:“圆、通、常”三真实】

耳根之优点:圆,声音,东边敲,听得到;西边敲听得到;前面敲听得到;后面也听得到,这耳根哪里都听得到。所以,回去要念佛,买这个念佛机薰习,每天都薰习,念佛,六字佛号,或者四字佛号,阿弥陀佛~~~熏习……听半个钟头、一个钟头,这样一直熏习……因为这耳根太利嘛!一薰习就变成种子,到临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出来,就是念佛的种子。

所以,我一直劝众生要多听闻佛号,如果我们楞严咒不熟,是不是?我们请一片CD回去,有慢板的,师父有教慢板的;有教快板的,快板的就是我跟法观师念的。为什么楞严咒要提前念呢?因为等我们将来讲到楞严咒的时候,你已经耳熟能详了,滚瓜烂熟了。为什么第一堂课就要放楞严咒?为什么?就是要让你起惭愧心:旁边嗄嗄叫,我……第一会很大声;第二会很小声,因为不熟;第三会就没有声,因为回去只有背第一会。所以,为什么第一次就要放楞严咒大家念?就是要让你起惭愧心;有没有起惭愧心呢?没有!反正我就是不会,别人代替我念!

圆、通、常,就是三真实,这后面会讲到。

【⒊病在循声】

病在循声,所有的众生的问题,都是因为往外,“循声”就是往外,不懂得内观,不懂得回光返照,就是声音一直引导你产生妄识,而妄识是无体的,声音这个尘,一直引导你趣流奔逸,往外一直追,而不懂得回光返照,没有找到自己的如来藏性。所以,就在生灭幻化的意识型态里面过日子,经百千万亿劫不能解脱,问题出在哪里?病在循声,“循”就是跟着声音跑掉了!

人家如果说:哎呀!小姐,你今天好漂亮喔!好像上了外太空,浮起来……人家如果说:小姐!你这个身材扭曲变形啊!就像跌到底谷一样,整天无精打采的。人家讲,我们长得很漂亮,就像地心没有引力了,那一天日子好过多了;人家讲,我们长得好丑,整天无精打采的。

【⒋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好了!底下,一根返源,六根解脱,如果你用一根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那么,六根同时就解脱,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告诉自己:万法总是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

【第三节  结劝修证】


【第四节  大众证悟】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这个要做一下笔记了,依真如不生不灭之体而修,而起修,依这个体很重要的,你依妄识是无体的,你要依不生不灭的真如自体性,才能够进入佛的领域。

换句话说:什么事情不要太神经;什么事情不要太情绪化,那个都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是不是?所以,与其说:人家给我们痛苦,不如说:他给我们增上缘。与其说:人家伤害我们,我们回光返照,说:他成就我们,他成就我们,愈给你痛苦的,就是愈来成就你的。你要如是的观察,不要一直一味的生气;不要一味的一直发脾气;不要一味的无知,那种历劫以来的男人的个性;或者女孩子如如不动那个“如”字(无理取闹),那就不好!回光返照,碰到愈大的逆境,你感恩他,你不要恨他,特别的感谢他,就像佛陀感谢提婆达多这么样子。所以,你要成佛吗?就是一定要经过很大的逆境。所以,伤害你的、毁谤你的,都是你的善知识,都是你的恩人。为什么?他成就你啰!他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来成就我们,我们为什么不感恩他呢?转念之间。是不是?悟后要依不生不灭之体、理体来起修。

【第一章  前方便:四种清静明诲】

【第一节  断淫心清静明诲】

你要修学佛的楞严大定,一、要断淫心清净明诲,为什么用“心”呢?在《楞严经》,特别重视这一颗心,为什么?你只有行没有淫,但是,心没有断,不行!所以,要从淫心下手。那么,这个地方,比丘就没话讲了;在家居士,这个要很冷静了,不要听了《楞严经》以后,你家庭闹革命,这个我们必须要很清楚的,交待清楚,有家庭一定要很冷静的,修行是必须要有时间和次第的,而且要跟对方沟通的。你有家庭,就必须有婚姻的生活跟义务,所以,这个男女的事,一定要求得对方谅解,不能冒然行之。如果你一直坚持,那么,你还没有成佛,家庭已经破裂了。这个在成观法师的《义贯》里面,也写得很清楚,他再三的劝导在家居士,要特别注意这种事情,不能一味的:我要修楞严大定,我不淫!身不淫,心也不淫。可是,你有家庭呢!这个就要很注意了!所以,学佛不是要闹家庭革命,是要渐进式的,让对方来接受我们;如果实在不能接受我们,那么就应付应付,应付应付。是不是?唯一能讲的,就是这样子了。夫妻之事,我们也不方便说。

【第二节  断杀心清静明诲】

断杀心,在《楞严经》讲的更严格,包括你身上所穿的,不能用动物的皮,毛巾、围巾、袜子,在《楞严经》是讲得非常严格的,都不准跟动物结缘。

【第三节  断盗心清静明诲】

断盗心清净明诲,不是我们的东西,一针、一草、一树、一粒米,统统不能动,动了盗的心,不能成佛,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动,起盗心就不好。那么,无心之过会难免的,譬如说:大家都出来了,拿错人家的包包,不是故意的,故意的不行,佛法论心的。大家包包相同,出来了,拿错了,那不是我们故意的。

有一次,我那时候买了一部车子,便宜的车子,那时候是二十几年前,这车子开到三多路停下来,停在路旁的时候,我进去找吴医师,自己的徒弟。找一找,出来了,二辆车一模一样,我没有发觉,就往别人的那一辆拿钥匙一直开,奇怪!这一辆车子就我的车,为什么开不开?因为一模一样,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完全也是那一个品牌,也是绿色的,好死不死,完全一模一样!结果去开错人家的那一辆车,那个小姐一直讲:喂喂喂!法师,法师!叫什么叫?这车子我的!她说:喂喂喂!我又继续开,喂!法师,法师!怎么样?我开我自己的车子,有问题吗?她说:那是我的车!我说:那是你的车?这是我的车!喔!很糟糕!结果二辆一模一样,一前一后,结果开错了!后来真的是我错了,对那个小姐很抱歉,那个小姐看我很可爱,原谅我,真的是无心之过,不是故意的,这个我没有起盗心,因为这车子一模一样,也开不开;如果那一辆车子,用那一支钥匙也开得开,也是开走了,那只有I'm sorry.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回到家,发现号码不对,车号不对,糟糕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要报警了。

【第四节  断大妄语心清静明诲】

好了!再底下,断大妄语心清净明诲,这个特别重要!在座诸位法师和居士,千万不能说自己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千万不能说自己是菩萨再来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再来的,你屁股拍一拍,袖子卷起来,怎么样?走人!马上要离开,这个人犯大妄语!知道吧?有人告诉你说:我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听都不要听,他如果说:他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屁股拍一拍,袖子一卷,走人!听都不要听,犯大妄语戒!所以,自已有修有证,统统不容许由你自己的嘴巴讲出来,否则犯大妄语!

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群比丘,因为那时候饥荒,这在比丘戒里面讲的,闹饥荒,所有的比丘出去托钵,都没有,托不到东西,这些在家居士东西又少,又闹饥荒,托钵困难,这些比丘就故意:喂!你出去告诉那些居士说,某某大法师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这些在家居士就把他们的供养,都拿来这些比丘,这个没有证果的妄语的阿罗汉。为了得到供养就编,甲告诉乙,乙告诉甲,大家都在传,这一群几个大妄语的比丘,互相赞叹,甲出去赞叹乙,说他证阿罗汉;乙出去赞叹丙,说他得阿罗汉。所以,这一群比丘,别人闹饥荒,比丘化缘不到,这些比丘衣食充足。这个事情慢慢慢慢传…….传到世尊的耳朵了,世尊知道:你这个是犯大妄语戒!世间人妄称自己是国王,就要被杀头呢!何况能说自己证阿罗汉果?何况自己说:我是佛、是法王?是不是?此是可耻的行为,你一个比丘没证阿罗汉果,为了接受信徒的供养、贪求信徒的供养,而说你证阿罗汉果,佛陀说:吃了这个,又犯大妄语、又犯盗,不得了!所有的比丘,后来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证果的,没有人敢讲了!为什么?不能说啊,泄佛的密因,除非经过佛陀的印证。

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妄语是很可怕的,而且末法时期,到处都是,妖魔外道到处都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六祖、七祖,什么来自喜马拉雅山的。是不是?什么活佛啊,自己是什么再来人啦,哎呀!无惭无愧,这个就是犯佛的大妄语戒!因此我们不要受骗,不要上当,真的有修行的大菩萨、证阿罗汉果,也不会自吹自擂。他就是很谦虚。所以,菩萨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他是菩萨,他怎么会讲呢?为什么?他怕犯佛的大妄语戒啊!是不是?妖言惑众嘛!

所以,这个末法时期特别的多!动不动就会看你的相,说你的前世是什么;你在某一世跟我是夫妻!或者看你的相,你的未来会怎么样子。是不是?一个好好的比丘,看起来像算命的,也不像算命。为什么不以佛的正法来修行呢?为什么要讲那一种似是而非?为什么要犯大妄语戒,来求得饮食呢?贪求人家供养呢?这个就是没有正念,没有正知,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应当要好好的冷静这一条戒律,杀、盗、淫、妄要断除;有家庭的要衡量,冷静,看怎么处理。如果你想修行,又有家庭,必须要取得对方的谅解。

好!<20>页。

【卷七】

【第二章  道场加行】

前面教你四种清净明诲,现在道场加持。

【第一节  除障(前行)】

【⒈持戒除魔事障】

要持戒。

【⒉持咒除宿业障】

持咒除宿习障,这个咒语一念,十方诸佛灌顶、加持,宿世的善根显现,恶业消灭。

【第二节  坐道场修定慧】

【⒈因戒生定】

【⒉因定生慧】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名三无漏学。

【第三节  建立道场、结界轨则】

建立道场、结界轨则,有一定的轨则。目前结这个楞严坛,几乎没有。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持楞严咒比较多,要如法的结这个楞严坛,目前在台湾很少,少之又少。偶尔有人说打楞严七,但是,他是不是按照佛陀所教导的建立道场,还有结界的轨则?我们没有亲眼看到。就我所知,出家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没看过、目前。

所以,大部分都是只有诵楞严咒,不过,我们也是讲一讲:

【⒈净地、结坛】

叫净地、结坛,就像我们打水陆,水陆倒是很多人在打。要净地、要结坛。

【⒉庄严道场】

要庄严道场,所以,我们讲《楞严经》,这是个大法,我就交代下来,要特别……灯、幢、幡、花、香、烛啊,统统要很圆满的!为什么?事不离理,理不坏事,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因事废理嘛!是不是?所以,这个庄严道场。

【⒊备供养物】

【⒋安奉佛像】

这个《楞严经》里面都有讲。

【第四节  正修三味(正行)】

【⒈三七日加行证得三味】

三七就是二十一天,加行证得三昧,就像有的人修般舟三昧。是不是?也是一七、二七、三七,都没有休息睡觉。不过,我比较倾向于广钦老和尚这种修持法,要看个人的身体,不能一味的修这个苦行,吃一点苦是应该的;太苦了,自己承受不了了,身体扛不了,不吃、不喝、不睡,这不一定叫做修行。有很多人拿这个来炫耀,其实,大可不必!你要知道,有的人十四天没有吃饭,就觉得不得了,他修了一种苦行。

但是,我们如果看大自然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譬如说:一只熊,以北极熊来讲,你要看这个国家地理频道,或者Discovery它里面都有。这个北极熊吃这个海豹,还有那个黑熊,吃这个回流的鲑鱼,它在冬季来临以前,它把它吃的量吃得很大,结果这个体重增加到非常的极限,结果就跑到洞里面,那个北极熊就自己挖一个洞,就蹲在那个地方,一蹲多少?四个月。四个月不吃、不喝、不起来、不拉,四个月!而且还生了二只北极熊,还喝它的奶,诸位!你想想看,多不可思议啊!四个月不吃、不喝,我看那个荧幕,电视上就这样子,北极熊那二只手白白的就这样(师拟熊掌两相叠),头就这样(师拟熊头枕在熊掌背上)。一分钟心脏跳六下,六下就是减少它的耗损能量。这个北极熊一躲在这个山洞里面,整整四个月统统没有起来,这个如果以我们人类来讲,叫做incredibie不可思议!是不是?所以,不是用不吃、不喝、不睡,来当作是很有修行的人,而是说:这个法师有没有正念?这个居士有没有正念?有没有解脱的思想?这个是最重要,这才是最重要的!譬如说:蛇也是过冬眠啊!北极熊也是过冬眠啊!是不是?
好了!三七二十一天修证得三昧。

【⒉百日证果】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重说神咒】

【第一节  阿难祈请】

【第二节  如来重说五会神咒】

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写得特别好,因为他有研究过梵文,师父没有。我看了很多祖师大德的版本,这个咒语都没有解释,只有他!所以,我们会取这个《义贯》,是有它的理由的,它可以辅助其他的祖师大德所没有的,二个版本合起来讲,就尽善尽美。

【⒈首楞严五会神咒咒文(汉译全咒)】

【⒉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

【⑴第一会注释义贯】

【⑵第二会注释义贯】

【⑶第三会注释义贯】

【⑷第四会注释义贯】

【⑸第五会注释义贯】

【第三节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这个神咒是什么呢?

【⒈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

二利就是自利、利他。

【⒉神咒利生之威德】

神咒利生的威德有多少、威德有多大呢?

【⑴一切众生须依此咒修行,方得免魔事】

一切众生只要持诵楞严神咒,可以免魔难、免魔事。

【⑵诵持、书写、佩带获益】

楞严神咒无论是诵持、书写、佩带在身上,就可以获大利益,诸佛灌顶,临命终顿超净土。

【⑶恶众生不害反护】

碰到恶的众生,不会害你,反而来护持你。

【⑷助成道业】

诵楞严神咒,助成道业。

【⑸远离杂趣】

杂趣就是恶趣。

【⑹常生佛前】

第(6)持楞严神咒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往生净土,常生佛前。所以,你们那个咒轮,要二十四个小时戴着,出国也要戴着;你的小孩子统统要戴;刚出生的婴儿也可以戴;不论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统统要戴!是不是啊?

【⑺众行成就】

【⑻诸罪消灭】

【⑼愿求称遂】

诵楞严神咒,愿求称遂。

【⑽诸难消除】

【⑾兆民丰乐】

第【⑿恶星不现】

恶星不现,意思是说:这个国土如果有人诵持楞严咒的话,这个国土会很有福报的。

第【⒀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得心通】

这四过:

一、坛差,坛场的坛,“差”就是不够庄严,没有如法的安排,一、叫做坛差。

二、叫做戒缺,戒律的戒,缺陷的缺,持戒不清净也不行。

第三、叫做师秽,亲近的师父不够清净。譬如说:你进入楞严坛,这个楞严坛的戒师不够清净,也不行!师秽,污秽的秽。

第四、叫做疑悔,信心不具足,怀疑的疑,后悔的悔。

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不能犯这四个过,这样必得心通。

【第四节  会众护咒】

会众护咒,有哪几个?金刚力士也有。要护持楞严神咒的,会众护咒:

【⒈金刚力士护咒】

金刚力士发愿要护咒。

【⒉梵释四王护咒】

【⒊八部护咒】

【⒋日月星等护咒】

梵释四王要护咒,只要你持咒,金刚力士护持你,梵释四王护持你,八部也护持你,日月星等护咒,就是神啦!

【⒌天神地祗护咒】

【⒍内圣护咒】

所谓内圣就是有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护持你。所以,这个楞严神咒的功德,诸佛赞叹,穷劫不尽!只要佩带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你为什么不戴呢?是不是?所以,这个咒轮一定要戴,往生的人,把它放到胸前,往生后全身柔软,往生净土,感应的人已经不计其数了!

【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

【第一节  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

【第二节  二颠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

【⒈众生颠倒】

【⒉世界颠倒】

【第三节  十二类生(次明众生差别之果)】

【⒈卵生】

【⒉胎生】

【⒊湿生】

【⒋化生】

【⒌有色】

【⒍无色】

【⒎有想】

【⒏无想】

【⒐非有色】

【⒑非无色】

【⒒非有想】

【⒓非无想】

那么,如果底下加一个“众生”,那就更清楚了!是不是?卵生众生,胎生众生,湿生众生,化生众生,有色的众生,是不是?无色众生,有想众生,无想众生,非有色众生,非无色众生,非有想众生,非无想众生,那么就更清楚,这个在《金刚经》都讲得很清楚了!

【卷八】

【第五章  正说六十位修证】

在一般的经典里面,有分四十二位,譬如说:唯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的人只有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的人分五十六个。所以,《华严经》、《璎珞经》、唯识,还有《楞严经》,分的都不太一样。

六十个阶位,哪六十个呢?诸位看:

一、三渐次位,看第一节,三渐次位就是三。好!

二、第二节,乾慧地,就是入正位前,三加一等于多少?四。

第三节,“地前”就是初地前诸位,十信有十位,四加十,十四。翻过来,<28>页,2.十住位,十住位有十,就二十四;十行有十,三十四。第<30>页,十回向有十,加十就是四十四。

这个《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很圆满的经典,中间还加了四加行,四十四加四: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就是四十八;菩萨十位,四十八加十就是五十八。

翻过来,第五节,等觉和妙觉二位,就是五十九、六十。

好!诸位!翻回来,正说六十位修证,

第一节,三渐次位,为什么讲三渐次呢?要渐入,渐渐进入佛的领域。

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断无辛在台湾来讲的话,就是葱、蒜、韭菜;一种叫做薤,薤,后面有讲到,类似蒜;还有一种叫做兴渠,台湾没有,那是印度才有。楞严咒,修楞严大定的,葱、蒜、韭菜,这个台湾都看得到,就是断五辛,这个生吃生恚,熟食发淫,要断。

第二渐次,叫做刳其正性,“刳”就是挖。注意那个“正性”二个字,跟你想的刚好相反,这个“性”是性戒,就是恶的意思,正性就是正恶之性。这个性戒,“性”是性戒,就是杀、盗、淫、妄,不管你受戒、不受戒,做了这些事统统不好,叫做性戒。所谓性戒就是定,定就是不好,你受戒,更不好;你不受戒,做了这些杀、盗、淫、妄的事,也是不好!那么,“刳”就是挖,挖掉这一些恶性,正恶之性。所以,这个正性,刚好跟你想的相反,你以为正性是正念吗?不对!是正智吗?也不对!是正恶之性。哪一些呢?要断淫、断肉,要不喝酒,以及持其余的诸戒。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一个信徒这么样问,说:师父!现在科学研究了,说这个蒜头把它提炼成蒜头精,医学上报导可以抗癌,蒜不能吃,如果已经把它做成蒜头精,注射,用在医学上抗癌症注射,就是注射蒜头类这一类的,有没有算五辛呢?我说:不算!为什么呢?当医药的时候,就必须要开缘,它只是一种药。譬如说:你今天,如果这些药要加少许的所谓的……如果有替代品最好了,中药如果有其他的替代品,葱、蒜、韭菜有其他替代品,那当然就用替代品了,可以告诉这个医生嘛!实在是这个地方就没有办法了,为了治病,这是没办法。在这里经典也没讲,我是认为这个是可以的,治病是不一样的,不是生吃,也不是煮熟,是变成一种药,药,加在中药里面或怎么样,不是单独吃。当然,我不知道中药是不是要加这一些?不加是最好,能够跟医生搭配,有其他代替品,也尽量不要用到,毕竟修楞严大法,不碰是最好!所以说,如果说:已经提炼成注射液了,你生病感冒,可以防止感冒,医生一开了,他就是要注射这个蒜头精,那么,注射就不算了,我认为这个没有犯,因为它是一种药。是不是?不是故意去吃,是为了治病,而且是医生开出来的,已经变成注射液了,虽然有蒜头的味道,但并不是吃。

第二渐次:刳其正性,就是挖掉正恶之性,要断淫、断酒、断肉,以及其他的戒律,统统要持。

第三渐次:违其现业,我们一般都顺着这个生死,你追逐这个外境,就顺着生死:回光返照,违其现业,就是不要顺从那个妄念,叫做违其现业。贪心,反过来断贪;嗔恨心起来,把它相反、反过来,用慈悲心对待众生。贪用舍对治;嗔用慈悲对治;痴用智慧对治。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起这个贪、嗔、痴的时候,赶快不逐外尘,旋元自归,赶快回光返照,赶快回光返照。

我们下个礼拜,这正说六十位次,拿下一册的,从1799页这个地方,正说六十位修证,要从下册的开始读一遍,读经文还有义贯,所以,下册下次一定要带来。为什么?因为要强化大家的印象,如果这样念过去,大家完全没有印象。虽然讲一个大纲,你至少要有一个观念:喔!原来《楞严经》分六十个位次来修证,至少你有这样的观念: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虽然我们还没有讲《楞严经》,至少你对《楞严经》的位次很清楚的,有这样的理念,很清楚这样子的菩萨的位次。

好了!九点半了。

回向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1套—【大纲(目次解说)】(4)

第四集

欲令正法重现    当推首楞严大经
若欲忏悔灭罪、或欲行出世善法、立大功德
欢迎随喜倡录:《大佛顶首楞严经》
法施需及时、良机不可失
把握胜缘  千载难逢
大佛顶首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海枢要(二)
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成观法师 著
慧律法师 主讲
讲  题【大纲(目次解说)】
日  期:2007.1.6-2.10高雄文殊讲堂

内容概述——大纲(目次解说)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看中间,目次<26>页,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一般的经典,都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这是一般经典所分的到成佛的阶位,尤其修学大乘佛道的人,更因该了解,成就一尊佛有多么的困难,要经历多少的位次。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我们顿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我们舍识用根,舍生灭心,用真如不生不灭心来修行,就算明心见性,因为起步就对了,这个是成佛的因;但是,还是要继续渐进的,把习气慢慢慢慢的断掉、断除。所以说:佛性因修而显,佛性是因为我们修行,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我们本来就具足有佛性,就不修行、就不用功,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很重,所以,必须要渐次第的,一一断除习气和烦恼,一步一步来。

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那么,六十位修证,只有《楞严经》有这样谈,一般的经典没有分得这么详细。

第一,三渐次位。什么叫做渐次位呢?就是渐次的,你要相当的一步一步的基础来,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入佛的萨婆若海。

第二就是乾慧地,再来就是信、住、行、向、地,中间还加个四加行。

我们今天,这个对我们来讲,修学菩萨阶位的,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今天如果要详细讲,又要耗很长的时间;如果要念过去,也很可惜,对这个阶位的了解就很模糊。因此我们今天必须要简单地来念一遍,像蜻蜓点水一样,了解一下六十位的修证,简单地念一遍,因为现在还在讲《楞严经》的大纲而已。所以,如果要详尽的发挥,必须要等到时间讲到下册以后,不过,我们今天可以先看一下,诸位翻开1799页,下册的,1799页。

【卷八】

第五章 正说六十位修证

【第一节  三渐次位】

“渐”就是渐渐,一步一步来。

经文:【“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这是指前面讲的啦,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才在讲大纲,这一段是接上面这一段的。所以,“具十二颠倒”,是由前面的经文引过来的。“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1800页。

【义贯】

【“阿难,如是”十二类“众生,一一”现行“类中亦各各具”有“十二”种“颠倒”种子。(故共有一四四种颠倒。)】十二乘以十二,就是一百四十四。【凡此诸倒“犹如”无端“捏”本性清净之“目”,】就是我们眼睛一捏,看到了空中有华,我们现在清净心中无端的起妄,所以,看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看到了人生、宇宙、山河大地,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在佛的眼光看起来,那是缘起虚妄的聚合而已、聚会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那是缘起如幻的假相而已。【法尔便有十二类生之“乱华”于空“发生”。】这乱华是表人生和宇宙、山河大地突然显现,我们为什么会突然显现山河大地呢?就是因为我们无明、习气妄动,突然显现。【是故若心起“颠倒”想,则本来“妙圆真净”清“明”本“心”便会“具足”显现“如斯”众多“虚妄”之乱想。】

1801页

经文:【“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因为我们的习气、妄想太严重了,佛要我们一步一步来。【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1803页。

【义贯】

【“汝今”欲“修证佛”之“三摩地,于”针对“是”诸妄之“本因”(亦即种子无明),以及依此种子】种子就是潜伏的,种子无明就是潜伏、隐性,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隐性。以及依此种子,【本“元所”起之颠倒“乱想”。(亦即现行无明)之处,】所以,现行无明,种子起现行,这个现行就是显性。我们大家可以在六根、六尘去感受到的。那么,种子无明很微细,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八识田中,很难去感受到。那么,现行无明呢?大家每天都在生活,可是,问题是不觉知,只有佛发现到,原来我们过着无明的日子。【应先建“立三”种修行之“渐次”,历位逐次修断之,“方得除灭”净尽。譬“如”本元清“净”之“器中”,先“除去”所贮存之“毒蜜”,(以净戒除现行恶业),】所以,要入佛的首楞严大定,必须持戒清净。【然后“以诸”滚热之“汤水”】就是【(首楞严定水)“并杂灰香”】也就是【(定中所起之慧),】凡所有成就,不能离开三昧,有三昧才有成就佛道。【“洗涤其器”,(以定慧力拔除种习】——种子习气。【),然“后”堪“贮”存如来之涅槃菩提“甘露”。】

经文:【“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这个“违”就是倒过来,我们一般众生是趣流奔逸,放逸自己攀缘这个六尘;现在把它斩断,回过头来冷静一下。我们都是奔放流向生死,现在逆流,往内心里面去看。众生每天都是攀缘外境,以为有实在的外境,不知道众相本空;不了解色即是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所以,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往外。所以,愈来习气就愈重,无明烦恼就愈多。

1804页。

【义贯】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位,为“除其”障定之“助因”(食五辛】也就是不准食葱、蒜、韭菜,或者是刺激性的,辣椒,佛并没有禁止。【);“二者、真”实“修”习去恶之位,此为“刳”空】“刳”就是挖,刳空【“其正性”罪之业】这个叫做性罪,什么叫性罪呢?就是【(去淫、杀、盗);】那么,这个杀、盗、淫,不管你受戒、不受戒,做这种事就是不好,就是要负因果。性者定也,一定不好,不管受戒、不受戒,都是不好。【 “三者、增进”位,为“违”离】就是远离了。【“其现”行以五根奔赴六尘、攀缘取著之杂染“业”。】

1805页。

【⒈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1808页。

【义贯】

【“云何”为修定者除其中“助因?阿难,如是世界”中之“十二类生”之众生皆“不能”光凭着“自”身便能保“全”其形命,而须“依四”种“食”之一,其身命方得“住”世不坏。“所谓”四食即是欲界人道、天道、修罗道、与畜生道之“段食”, 】这个段食有两种解释,就是我们吃东西要切一段一段……也叫做段食。第二个解释是:我们早餐吃完了,休息一个阶段,我们吃午餐;午餐吃完了,休息一个阶段吃晚餐,一段一段,有二种解释,段食。【鬼神道之“触食”,】所以,我们农历七月十五有拜拜,就是鬼神触气而饱,触食。【色界天人之以禅“思”为“食”,】以禅定,禅思为食。【无色界天人以“识”之定力为“食。】只有意识,没有像我们欲界的众生要吃饭,色界、无色界都不需要饮食,所要的饮食是思,禅定的思,以及识的定,这跟我们欲界完全不同,欲界需要粗糙的食物。【是故佛”过去常“说:一切众生皆”是“依食”而“住。阿难。一切众生”以“食甘”美有益于身者“故”得“生”存,若“食毒”物“故死。是诸众生求”成首楞严“三摩地”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如避毒药。】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1815页。

【义贯】

【“是五种辛”臭之食,若“熟食”即能“发”起“淫”欲,若】生吃,【“生啖”】 就是生吃,【则促进肝火而“增”长瞋“恚”心。“如是”于十方“世界”中(不论何处),任何“食辛之人”,他“纵能宣说”佛之“十二部经,十方天仙”,虽本乐闻佛经,然因“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则“因彼食”辛物之“次”,冥“舐其唇吻”,故彼人实“常与鬼”同“住”一处,从而其“福德”渐受鬼众吸摄、转化而“日”渐“消”磨减少;以福德减少故,即多增“长无利”无“益”的虚妄之事。】

【“是食辛”物之“人”,虽发心“修三摩地”,一切“菩萨、天仙”及“十方善神”,皆“不”愿“来守护”,(以其辛臭难可忍受故);反之,“大力魔王”则正“得其”过犯之“方便”,而“现作佛身,来为”之“说法”,其所说之法,皆是为了“非毁”如来“禁戒”,令其起破戒犯戒之心,然后再进一步“赞”叹“淫、怒、痴”等臭秽之法(推为无上,说染净不二,犯而无犯,无有开遮持犯,无法可得,都无分别、执著,最极清净;见淫怒痴之行,即是戒定慧,无二无别,言此即是证得清净法身,入一真法界、得无上大解脱之关钥),作如是等邪说谬论,令其勇于犯戒、破戒而无畏惧、心不改悔,反以破犯为菩提,心生大颠倒。以此恶因,“命终”必“自”感“为魔王”之“眷属”,其后“受魔福尽”,即直“堕无间”地“狱”,不必经历中阴身。】

【“阿难,修”习圆通三昧求“菩提者”,若能“永”远“断”除“五辛,是则名为”从凡夫地“第一”(最初)“增进”菩提道之“修行渐次”。】

【⒉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淫、酒、肉,及持余戒)】

经文:【“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1819页

【义贯】

【“云何”为修定者刳其“正”恶之“性”罪?“阿难,如是”正信发心之“众生”若欲“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才得因戒生定:亦即须“永”远“断”除淫行及“淫心”,亦即不起淫念,且“不餐酒肉”,并须“以火”烹煮以“净食”物之气,“无啖生”菜之野“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而得“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

经文:【“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就是四重、八弃,是指比丘尼戒八重罪。【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1824页

【义贯】

【修定之人“当观淫欲”之害“犹如毒蛇”,能害人命,于见欲境“如见怨”家劫“贼”,会劫财夺命;故修定人“先”须“持声闻”比丘之“四弃”(】就是不【淫、】不【杀、】不【盗、】不【妄)及比丘尼之“八弃”】 就是八重罪。加上【(触、八事、覆罪、随被举),】这个有关于比丘四重、比丘尼八重,师父谨遵广化律师教诲:不宜白衣面前,讲五篇等等比丘、比丘尼戒。律师如此教诲,所以,师父在这里不谈比丘、比丘尼的重戒,你只要记得比丘有四条重戒,比丘尼有八条重戒就行。【“执”持“身”口七支“不动”不犯,“后”当进而修“行菩萨清净律仪”,而得究竟“执”持其“心”令恶念“不起”。 】

经文:【“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义贯】

【修定之人若持“禁戒”清净“成就,则”彼“于世间永无相生”或“相杀之业”,且因彼人于“偷”盗“劫”夺之业“不行”,(不复作),】造作,【则与世间人“无相负累”,故“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是”持戒“清净”之“人”,若以此清净三业进“修三摩地”,则能因戒生定,复能因定而发相似五通,于此“父母”所生之“肉身,不须天眼”,不假作意,“自然”得“观见十方世界”,亲“睹佛”世尊,亲“闻”佛说“法,亲奉”大“圣”之“旨”意,“得”相似“大神通”(神足通),而能“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又得相似“宿命”通智,而于三世“清净”,永不堕三途“得无艰”难“险”阻。“是则名为”修三昧者“第二增进”之“修行渐次”。】

【⒊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经文:【“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偶,我们说:配偶,配偶,就是配成一对,根是对境的嘛,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1829页。

【义贯】

【“云何”为修定者违其“现”行惑“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之“人”,其内“心无贪淫”欲之念,而“于外”之“六尘”境界,亦“不多”随境奔“流”纵“逸;因”能修“不流逸”之功,进而得“旋”复本“元自归”本明;如今于外六“尘既”已“不”再攀“缘”,故内六“根”即“无所偶”之对象(既无所取,能取自寂),】无所取,所取是指境,能取是指心,所取的境本自空,因为是缘起、是生灭、是无常;能取的妄念,其实也不存在,这一句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的执着、分别、颠倒心,根本就不存在,是因为你的妄念,无明妄念自己产生。现在的执着、分别、颠倒,其实也不存在,只有清净自性在作用,只是你不会用。未来的执着、分别、颠倒,也不存在,所以说:未来心也不可得。唯一存在的,就是般若智慧,就是涅槃的妙性。有一个居士来讲堂,说:师父!涅槃是什么意思呢?我说:你说说看!说:我看很多的和尚往生,那个对联都写:“入大般涅槃”、“入涅槃”、“示现涅槃”,师父!是不是人死了叫做涅槃?我说:那所有的死人统统叫做佛!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智慧心,不增不减的清净自性。所以,活的人称涅槃,不是死亡的人叫做涅槃,活着的人那一颗智慧的心叫做涅槃。底下,【因此六根“反流”照性“全”归“一”闻性,于是“六”根分隔之作“用不”复现“行”,而达到入一亡六之境。】

经文:【“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无生,在旁边写几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宣说之真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宣说的,就是一切法无生,生是缘生;生是妄想生;生是烦恼生、是无明所生,不是真正的生,清净自性无所生,当然就无所灭,求其来去生灭了不可得。【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1831页

【义贯】

【此时行者所见“十方”世界之“国土皎然”明彻“清净,譬如”于“琉璃”之器中,“内悬明月”,即内外明彻;“身心快然”,微“妙、圆”满、“平等”,心得自在“获大安隐;一切如来”秘“密、圆”满、清“净”、神“妙”一切神变“皆现其中;是人”速“即获”证“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起之修“行”,皆得“安立”于诸“圣位”上。】

【“是则名为”修三昧者“第三增进修行”之“渐次”。 】

【第二节  干慧地(入正位前)】

顾名思义,“乾”就是乾枯,“乾”就是少,就像一块田地水分很少,会乾枯,智慧不够就叫做乾慧。所以,乾慧地顾名思义,就知道智慧没有办法跟大菩萨比,这是(入正位前)这个在《楞严经》特别开出,叫做乾慧地。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这也是乾慧地的一种解释。【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诸位!这个“乾”有二种,一个就是把欲望乾掉,就是欲望少了,也叫做乾慧地;智慧少也叫做乾慧地,不能与大菩萨相提并论。所以,欲习初乾,就是把这个习气、妄念、欲望慢慢的乾、乾掉了,减少了。【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1834页。

【义贯】

“阿难,是”第三渐次第位之“善男子”,其分段润生之“欲爱”之水已“干枯”,故其内“根”与外“境不”相“偶”,因而心境绝待,种现俱销,】种”就是种子,叫做隐性、潜伏;“现”就是现行,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统统剥落,【三界生缘已尽,故“现前”之“残质”(最后身)即决定“不复续生”,】人法二执,就是我执、法执。【人法二“执”之“心虚明”,无障无碍,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慧,慧性明圆,蓥”照“十方”世“界。干有其慧,名”为“干慧地”菩萨,以其世间之“欲习初干”,而犹“未与如来法”身之“流”萨婆若大海之“水”衔“接”。】这个萨婆若,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阿罗汉叫做证一切智;菩萨是证道种智,那么,佛成就叫做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阿罗汉成就一切智,就是证得空性;道种智就是:菩萨要在缘起法里面显现度众生,就是道种智;佛陀是入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所以说:一切智是断见思惑;道种智是断尘沙惑;一切种智(萨婆若海)是断根本无明,就是断生相无明。所以,阿罗汉就是证得一切空,就是一切智,就是断见思惑;菩萨就证得道种智,就是断尘沙惑;佛陀进入圆满中道,就是萨婆若海。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836页

【第三节  地前诸位】

以前初学佛法,“地前诸位”看不懂,以为是土地前面,后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是初地以前诸位。十地以前诸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是这个意思,所以叫做地前。反正有的人也看不懂,就会向初学佛法的这样子。

【⒈十信位】

【⑴ 初信:信心住】

在这里要特别的注意,在这里要特别的注意,为什么十信却不是讲“信”?为什么后面加一个“住”呢?按照道理讲:因该是“信心信”,怎么会变成“信心住”呢?这里面有一些祖师大德的注解、看法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说合十信为初住位,这个是有一点谱;有的人说:开初住为十信位,这个我不怎么认同。如果说:开初住为十信位,那么,又何必立一个十信呢?所以,师父的看法,也看了一些祖师大德的注解,我认为,十信位是初住位的准备工作,这后面就会讲到,在初住位,合前面十信的心为初住,为初住。所以,这十信位是为初住位而准备的,所以,等于后面初住位。所以,每一个信心都加一个“住”,简单讲:就是为初住而准备,因此叫做信心住。

经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义贯】

【此菩萨“即以此”干慧之“心”,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而“流入”本元心地。“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于是于干慧后心“从真妙圆”之境,“重”更显“发”进一步的“真妙”真圆。其“妙信”即得“常住”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之“妄想”皆“灭尽无余”,以诸妄尽故,唯“中道纯真”之理彰显,是“名”为初信位菩萨之“信心住”。】

诸位!初信位都不得了,你看看,中道智慧,初信位都不得了!

【⑵ 二信:念心住】

经文:【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就是五阴;“处”就是十二处;“界”就是十八界。【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舍身、受身就是:死亡,要接着去投胎叫做舍身、受身,我在这里死亡,要往哪里去投胎,自己作得了主。我们没办法的,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去。我们哪有办法说,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去投胎,还有自己选择的余地,父母可以自己选呢?二信位念心住,可以自己选父母,父母有没有拜佛、有没有善根,我去那边转世,有这种功夫,我们没办法。【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1839页

【义贯】

【此菩萨中道纯“真”之“信”决定,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一切诸法“不能为碍”;不但现在生中,“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为圆满无上菩提,依愿“舍身、受身”及“一切”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现前知见,“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证得宿命通智,“名”为二信位菩萨之“念心住”。 】

【⑶ 三信:进心住】

因为都是为初住而准备的,所以,统统叫做住。

经文:【“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义贯】

【此菩萨已得“妙圆纯真”之后,“真精”之体开“发”显“化,无始”以来的“习气通”于“一精明”,不复隔碍,故“惟以”此真“精”妙“明”之如如智体,“进趣”契入“真净”之如如理体,“名”为三信位菩萨之“精进心”住。】

【⑷ 四信:慧心住】

经文:【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义贯】

【此菩萨由于已进趣真净之体,故“心精”得时时“现前”,故能“纯以智慧”用事,此“名”为四信位菩萨之“慧心住”】

众生不是纯以智慧用,都有无明烦恼、情绪。有时候,有经验的人讲,听不进去。修行也是这样子,初学佛法,有时候我慢心重,怎么讲,怎么不听;等到后来才发现: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等到发现,来不及了!

台湾有一个旅客,说到了泰国,一到泰国看到人家在卖这个椰子水,说:四颗一百!四颗一百,哇!这个太好了!四颗一百,这在台湾买一颗就多少钱了?泰国的椰子水又甜又有水,四颗一百,便宜!要买了!导游就告诉他:椰子水不可以喝,泰国的椰子水不可以喝,喝下去会一把火!他说:哪有这么一回事呢?椰子水可以降火!是不是?就不听,买了四颗。走……走了半个钟头,喝了二颗了,走了半个钟头,又有人在卖这个椰子水,也是四颗串在一起叫价,他(客)就问了:你们这四颗多少啊?他说:四颗五十!他(客)说:哇!心就有一点生气了:哎呀!被骗了五十!没关系!还有二颗嘛,再喝。导游再带……带了半个钟头以后,刚好快喝完了,又碰到卖椰子水的摊位,也是四颗一起卖,他(客)就问……剩下最后一口喝完,他(客)就问他说:你们这四颗多少?他说:四颗,四颗三十!一把火:哇!被骗了七十!导游就身体转过来:我不是早就告诉你吗?喝椰子水会一把火吗?(笑)喝椰子水会一把火,就是这样,被骗了七十块,火大了!所以说:有时候,听一下有经验的人的话、有智慧的人的话,不错!听经闻法……

【⑸ 五信:定心住】

经文:【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义贯】

【此菩萨以定力“执持智”慧精“明”,故其智得“周遍寂湛”,其体“寂”湛,常施“妙”用而“常凝”定不动,“名”为五信位菩萨之“定心住”。 】

【⑹ 六信:不退心住】

经文:【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义贯】

【此时“定光”愈加开“发”显“明”,而智“明”之“性”亦愈“深入”,以定慧持心故“惟进无退,名”为六信位菩萨之“不退心”住。】

【⑺ 七信:护法心住】

经文:【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义贯】

【此菩萨自“心”任运寂然而“进安然”无功用行,】无功用行就是不假修行,渐渐就是慢慢流入萨婆若海了。【“保”护任“持不”退“失”定心,即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相“交”相“接”,以佛力加持故,故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名”为七信菩萨之“护法心”住。】

【⑻ 八信:回向心住】

经文:【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义贯】

【此菩萨“觉”慧增“明保持”不失,“能以妙”慧之“力”用,“回”他“佛”之“慈光”,而“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此即“犹如双镜”(两面镜子),其“光明相对,其中妙”光妙“影”,佛光心光“重重相”涉相“入”,光中见光,影中含影,佛光入我,我入佛光,回自向佛,回佛向己,此境界者,“名”为八信菩萨之“回向心”住。】

【⑼ 九信:戒心住】

经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义贯】

【此菩萨自“心”之“光”念念紧“密回”照自身自心,且“获佛”光“常凝”不动之注照,而得与“无上妙净”之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得无”一念“遗”漏忘“失”,而不落于有为,“名”为九信菩萨之“戒心住”。】

【⑽ 十信:愿心住】

经文:【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义贯】

【此菩萨安“住”无住“戒”体,“自在”成就,而“能游”化“十方”世界,随“所”愿“去”何国,即得“随愿”一念便至,“名”为十信菩萨之“愿心住”。 】

以上是十信位,我们犹如蜻蜓点水点一下,因为是讲大纲。

【⒉十住位】

【⑴ 发心住】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 “十用”就是前面十信,所以,前面十信是为初住位准备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义贯】

【“阿难,是”十信位已满之“善男子,以”大佛顶法之“真方便”开“发此”信位之“十心”,本“心精”明之体得以“发挥,十”心之“用”互相“涉入”,而以此十心“圆成一心,名”为初住位“发心住”菩萨。】

【⑵ 治地住】

经文:【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义贯】

【此菩萨于圆成一“心中”复开“发”显“明”妙智,“如净琉璃”器中,“内现精”纯之“金”,更加英华四泻。“以前”十用涉入之“妙心,履”践真如“以成”进趣后位之“地,名”为二住位之“治地住”菩萨。】

【⑶ 修行住】

经文:【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义贯】

【此菩萨以始觉之“心”智及本觉之“地”互相“涉知”,即理与智“俱得”显“明了”知,故能“游履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妙行,“得无留”难障“碍,名”为三住位之“修行住”菩萨。】

【⑷ 生贵住】

经文:【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义贯】

【此菩萨所修妙“行与佛”相“同”,领“受佛”之真如“气分”,犹“如中阴身”,虽能“自求父母”以投生,然仍须与父母之业相同,方能互感,以其“阴信冥通”故得“入如来种”,得成圣胎,“名”为四住位“生贵住”菩萨。】

【⑸ 具足住】

经文:【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义贯】

此菩萨“既游”履诸佛正“道”之“胎,亲奉”大“觉”法王之嫡亲“胤”嗣,得佛权实二智以成身,“如胎已成”长,佛之大“人相不缺”,具体而微,“名”为五住位“方便具足住”菩萨。】

【⑹ 正心住】

经文:【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义贯】

此菩萨不但权现之“容貌如佛”,其“心相”之圆满“亦同”,成就正知见,“名”为六住位“正心住”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⑺ 不退住】

经文:【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义贯】

【此菩萨“身心合成”,表里如一,道胎“日益增长”,住道之心不退,“名”为七住位“不退住”菩萨。】

【⑻ 童真住】

经文:【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义贯】

【此菩萨于卢舍那佛之“十身灵相”得“一时具足”,然具体而微,犹未大显,彷(⑴同“仿”⑵彷徨。)如童子,“名”为八住位“童真住”菩萨。】

【⑼ 法王子住】

经文:【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义贯】

【此菩萨身“形”长“成”而“出胎”藏,“亲为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名”为九住位“法王子住”菩萨。】

【⑽ 灌顶住】

经文:【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1859页

【义贯】

【太子既长,以诸仪式“表以成人”之道,“如国”之“大王以诸国”家大“事,分”其少分“委”任“太子”负责。(如来分其佛事之少分,委任十住菩萨负责,亦如是。)亦如“彼刹利王”,其“世子”既已“长成”,即“陈列”众庄严具及仪式,为作“灌顶”,受王职位,(此菩萨受佛灌顶亦如是),“名”为十住位“灌顶住”菩萨。】

以上十住位。

【⒊十行位】

【⑴ 欢喜行】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义贯】

【“阿难,是”十住满心之“善男子,成”诸“佛”之真“子已”,得“具足无量如来”之微“妙”功“德”,于“十方”国土“随顺”众生而利化之,悉令满足,“名”为初行位菩萨以檀波罗蜜为首之】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欢喜行”。】

【⑵ 饶益行】

经文:【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义贯】

此菩萨“善能”以种种善法“利益一切众生,名”为二行位菩萨以戒波罗蜜为首之“饶益行”。】此二行菩萨以持戒为主。

【⑶ 无嗔行】

经文:【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义贯】

【此菩萨常“自觉”而且“觉他”。而以修习忍】辱,就是忍【法故,于一切事】忍【、】一切因【缘】也忍【、】一切【人】也忍【、】一切【法,悉皆能忍,】这个忍的功夫可不简单,喝几颗椰子就一把火了,还要像这样子忍,怎么得了?是不是?【“得无违拒,名”为三行位菩萨以忍波罗蜜为首之“无瞋恨行”。】

所以,我们修学佛道要忍辱,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都知道告诉自己:此世间如梦幻泡影,缘起如幻,不实在的,不值得我们这样伤心、哭泣;不值得我们这样嗔恨,总有一天,我们会化作一堆骨灰,没有例外,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例外。所以,忍辱要通达无生法忍。

所以,世尊常叫我们要作白骨观,当你很嗔恨一件事情的时候,告诉自己:万法皆是败坏之相,总有一天,你恨的人会消失;你所愤怒的这一件事情会过去。我们今天不要变成一种负担,慢慢的觉知、觉照,慢慢的学习忍辱,放下来,放下来。

【⑷ 无尽行】

经文:【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义贯】

【此菩萨于十二“种类”中随类“出生”,而行教化,于时间上“穷未来际”,且“三世”悉皆“平等”普入;于空间上则于“十方”世界悉皆“通达”,无有界限,其行愿广大无尽,“名”为四行位菩萨以精进波罗蜜为首之“无尽行”。】

【⑸ 离痴乱行】

经文:【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义贯】

【此菩萨以一念定心持“一切”法,悉皆会“合同”为一体,】就是真如自性。【“种种法门”,随类随机而说,】那是方便说,方便说有千差万别,回归来就是一个清净自性。【“得无差”错谬“误”,皆令受益,“名”为五行位菩萨以禅波罗蜜为首之“离痴乱行”。】

【⑹ 善现行】

经文:【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义贯】

【此菩萨“则”能“于同”一之理“中,显现群异”之事相;】理是一,事相有种种的差别,所以,差别就是平等,“一”就是平等。事相就是差别,差别就是平等,在千差万别当中,活在平等的心性当中,就是佛法的生活。【并可于“一一”别“异”之事“相”上,“各各见”其共“同”之理体;即摄事归理,】摄千差万别之事相,归无生平等之理。【即理显事,理事无碍,互相显现,“名”为六行位菩萨之“善现行”。】

【⑺ 无著行】

经文:【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无着行就是无所住,名无着行。

【义贯】

【此菩萨于“如是乃至十方”之“虚空”中,皆能令之充“满”具“足”无量“微尘”(此为大中现小);于彼“一一”微“尘中”能以大神力“现”出“十方”世“界”(此为于小中现大);】这是华严思想,大中现小,小中现大。【而所“现”之微“尘”及所“现”之世“界”,皆“不相留碍”(此为广狭无碍自在门),】我们《华严经》有讲了四十个钟头,四十卷录音带,现在还没做出来,已经讲了有一点分量了,这个都讲过了。【此“名”为七行位菩萨以方便波罗蜜为首之“无著行”。 】

【⑻ 尊重行】

经文:【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义贯】

【此菩萨妙行无不具足,且能令一切“种种现前”成就之一一行“咸是第一”最上究竟“波罗蜜多”,广运众生到于究竟,“名”为八行位菩萨以愿波罗蜜为首之“尊重行”。】

所以,要尊重众生,你想要成就吗?不能把所有的缘都断掉,要结好缘,纵然没有缘,也不可以结恶缘。你把所有的善缘都断掉,就表示这个人注定要失败,这一定的!一个人做人做到大家都不理你,你就是一个人,就是你成佛,你也度不了众生,那根本不可能成佛!所以,记得佛菩萨的交代,要结善缘,千万不能结恶缘,要懂得尊重人家。时间、空间不一样,不能用一直线的思惟模式,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⑼ 善法行】

经文:【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义贯】

【此菩萨“如是圆融”无碍之无边妙行,善“能成”立“十方诸佛”教化众生之“轨则,名”为九行位菩萨以力波罗蜜为首之“善法行”。】

1870页

【⑽ 真实行】

经文:【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因为明心见性,当然就是纯一个清净自性在作用。

【义贯】

【此菩萨于前九行“一一”自利利他之行“皆是清净无漏”达于究竟。其性契于“一真”本来清净“无为”,非是有为造作功用,】因为用本性在做事了,那么,所有的有为当下即空,就是无为。

有一个居士来到了那个阶梯,很急,他好像很迷惑,刚好师父从101室出来,他很急,就问:师父!什么是无为法呢?这个四、五十岁的男居士这样问,很善良,看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解不开,师父!什么是无为法呢?

我就跟他回答:就是有为法啊!

师父!那什么是有为法呢?

我说:就是无为法啊!

他说:师父!我问东,您回答西?

我说:是你自己分别啊,有为当体即空,就是无为法,有为,缘起就是性空,不能于有为法另外跑出一个无为法。是不是?佛法是不二法门,心境不二,来去不二,生灭不二,智境不二,有为无为是不二。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了解这个道理。

他实在弄不清楚,弄不清楚,说:哎呀!佛法真是很难!他一直认为有为法就是有为法,不知道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意思就是说:你现在行住坐卧,跟人家相处在一起,记得!歇即是菩提,那个当下就是本来面目啊!

所以,我们开这个流通处,重点不是在赚钱啊!它像海军陆战队,第一个,它要攻陷人的心,你开流通处,人家来到流通处,是为什么?是为了要度他,我哪里有时间,跟每一个众生都接触,来跟他交谈呢?设101室、设流通处,就是要你度众生的。他进来,你要用最诚恳的态度对他。是不是?让他印象非常好:文殊讲堂的工作人员真的是好!接电话:嗨!要很有礼貌!要了解师父的用心啊!设101室、设流通处,流通往生被,我把所有往生被的钱,统统放下去助印经典、刻录VCD,散播到全世界。因为众生在世的时候,都是悭贪,很少布施。所以,我们流通处的往生被就定一千块,不是我拿的,是代替这个亡者做功德,师父把所有的钱统统舍出去。所以,流通处所有的金钱、往生被的钱、咒轮的钱、101室的钱、法会的钱,统统布施,到现在四年,我们散播到全世界华人的法宝,将近六亿,如果加上前面散播台语的十几亿,你想想看,那个流通处怎么卖呢?你什么时候才有办法赚十几亿啊?所以,要了解师父的用心良苦啊!好!底下;跟工作人员互相勉励一下。其性契于“一真”本来清净“无为”,非是有为造作功用,【“性本然故,名”为第十行位菩萨以智波罗蜜为首之“真实行”。】

以上是十行位。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⒋十回向位】

把笔拿起来,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名十回向。一、回小向大,你发心小,现在要转过来,回向转过来,回小向大。第一个,回小向大,回向的意义。我们每天都在念回向,不知道回向是什么意思?回向有三层意义:一、回小向大;二、回因向果,我们现在修菩提因,回向菩提果,共成无上菩提之道。三、回事向理,事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相,理就是平等,无生法忍、平等。好!诸位简单看一下,十回向。

【⑴ 离众生相回向】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义贯】

【“阿难,是”十行位满心之“善男子”,于前十行中“满足神通,成佛事”轨则“已”(第九行),达“纯洁精真”(第十行一真无为),一切圆成一真,双超空有,“远”离“诸”余“留”之过“患”。如今登入回向位中“当度众生”而“灭除”能度所“度”之“相”,即相离相,无住生心;又须“回”一真“无为”之“心向”于无上大“涅槃”之“路”,不因离相而落空,不因即相而滞有,此“名”为第一回向位菩萨之“救护一切众生”而能“离众生相”之“回向”行。】救一切众生,同时要放下度众生的念头。

【⑵ 不坏回向】

经文:【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义贯】

【此菩萨“坏”除“其可坏”之度相,“远离诸”能“离”与所离,入于中道妙义,“名”为第二回向位菩萨之“不坏回向”。】

【⑶ 等一切佛回向】

经文:【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义贯】

【此菩萨“本觉”之心佛“湛然”显现,其本“觉齐”同诸“佛”所证之微妙“觉”悟,其本觉与此妙觉皆摄入中道,“名”为第三回向位菩萨之“等一切佛回向”。】

【⑷ 至一切处回向】

经文:【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义贯】

【此菩萨因地之“精真”开“发明”了,其因“地”心即“如佛”果“地”觉,因地果地摄入中道,“名”为第四回向位菩萨之“至一切处回向”行。】

【⑸ 无尽功德藏回向】

经文:【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义贯】

【此菩萨于依报之“世界”与正报之“如来”身,皆能令“互相涉入”,正报中现依报,依报中现正报,“得无挂碍,名”为第五回向位菩萨“无尽功德藏回向”行。(以住此回向,得十无尽藏故。)】

【⑹ 平等善根回向】

经文:【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义贯】

【此菩萨入“于”真如理中“同佛”之“地”,且于其“地中各各”事上皆得“生清净”真“因”,并进而“依”循此等真“因”开“发”光“辉”,而“取”无上大“涅槃道,名”为第六回向位菩萨之“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之行。】所以,工作人员请注意!不可以伤害任何一个众生的法身慧命,求求你!平等善根回向。

【⑺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经文:【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1878页

【义贯】

【此菩萨之“真”如平等善“根既”已“成”就,即依性起观,等观“十方】世界【众生皆我本性”中事,自心现量。我之本“性”既已如是“圆”满“成就”,亦当成就众生,令达一真,绝“不”遗“失”任一“众生”而不度,】注意听听他这一句话,这一句就是师父的愿,绝不遗失任一众生而不度,只要有缘,没有缘当然没办法。所以,有的人说:师父!您为什么声音这么好听?他这样赞叹我。为什么这么有智慧?我说:很简单!我一辈子不造口业,以赞叹代替责备,肯用功、肯学习,感谢你们的赞叹跟支持,就是这样子。所以,责备还是不如赞叹;不过,要看情形,是不是?这个人已经不像样了,你再赞叹他,他已经是非分辨不清楚了,赞叹还得看时间空间、看人。是不是?【“名”为第七回向位菩萨之“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之行。】

【⑻ 真如相回向】

经文:【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义贯】

【此菩萨于前位中所修得之不失众生便是“即一切法”,一切众生皆我本性便是“离一切相;惟”于“即”一切法“与离”一切相“二”者,皆“无所著”,不即不离,超越空有而涵纳空有,故得入于真如之境,“名”为第八回向位菩萨之“真如相回向”之行。】

【⑼ 无缚解脱回向】

经文:【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1881页

【义贯】

【此菩萨一切所修皆为本有一“真”之“得”、即是如如“所”成真“如”究竟平等之境,是故无法不如,】如就是毕竟空,没有一法不是毕竟空,心空、境也是空,这个就是佛的境界。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所以,如来无所说,无说无示无来去,生死涅槃无距离,就是这个道理。是故无法不如,【从而于“十方”界皆证一真界而得“无碍,名”为第九回向位菩萨之本自“无缚”之无上大“解脱回向”之行。】

【⑽ 法界无量回向】

经文:【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义贯】

【此菩萨由于前第八、第九回向位中,所修之“性”与“德”,体与用,兼而有之,“圆”满“成”就,故至此位中,一切“法界量”皆泯“灭”,悉归一真,此则“名”为第十回向位菩萨之“法界无量回向”之行。】

好!我们看1883页。

【⒌四加行位】

【⑴ 暖地】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是指前面的。【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就是钻木取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义贯】

【“阿难,是”十回向位满心之“善男子”,已“尽”修“是清净”无垢之“四十一心”(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其“次”当“成四种妙圆”之“加”功用“行。”此菩萨“即以”如来密因的如“佛”之“觉,用”之而作“为”自“己”加行之因“心”。当此之时,其本觉大智火正处于“若”欲“出”而“未出”之际;这境界“犹如”有人“钻”木取“火”,而“欲然”烧“其”薪“木”,木未起火前,先有暖相现前,此“名为”菩萨加行之“暖地”。】

1888页。

【⑵ 顶地】

经文:【“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就像爬到山顶

【义贯】

【此菩萨“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地本“心”,继续向圆“成佛”道“所”必“履”之初地升进;然此时菩萨对于本觉之心仿“若”全部“依”循,又仿若并“非”全部“依”循(以仍有习气未除灭故。)此境界即犹“如”人“登”上“高山”之顶时,其“身”虽已全“入”于“虚空”之中,但其脚“下”仍旧觉“有微碍”存在(以脚仍着地故),此境界“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顶地”。】

【⑶ 忍地】

经文:【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义贯】

【此菩萨已达“心”与“佛二”者皆“同”不异,即心即佛,已“善得中道”妙义。犹“如忍事”于心而不言之“人,非”故欲“怀”之于心,】意思就是很自然的,能够跟佛的心一样了,不是故意的,说:我拥有佛的心。不是故意的,大悟,无明自然脱落,证无生法忍,不是我让它无生,而是悟道,无明自动脱落,自自然然进入无生,而不是刻意的,刻意的无生变成有生,这个就很难!不修也不对,修还是不对,这个除非大悟,慢慢来。【亦“非”可“出”之于口,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证之“忍地”。 】

【⑷ 世第一地】

经文:【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 “目”就是名,名字讲不出来。【名世第一地。】

【义贯】

【此菩萨于己心修证之“数量”之多寡、或增减已完全“销灭”其念,】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就是大悟的人,他这里讲的统统是悟后,才有办法这种心。【能所双泯,】能缘的妄想心没了,所缘的这个外境,统统是空!【过一切量,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没有迷,也没有觉,才是真正的悟。如果有人说他以前迷了,现在悟了,那么,现在还是迷,悟迷了,那个悟还是迷。知道吗?说:我悟了,以前迷,现在悟了!你那个悟还是迷。为什么呢?因为究竟的悟,是没有这个悟的,究竟大悟,就没有所谓迷跟悟,那个都是头上安头。所以,讲有所悟,那就要看心境了,是真的悟还是假的,假的悟就用意识的,以为觉观就是悟了,其实不是。所以说:悟迷,此悟还是迷。为什么?迷于悟啊,真悟,无迷也无悟,慢慢的体会,听不懂是正常的。于凡“迷”与智“觉”皆达于“中道”,【离于有无两边,觉与迷“二”者皆“无所目”。(不成对待),无迷无觉,契入一真,入不二门,是“名”为四加行位菩萨之“世第一地”。 】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菩萨十地】

就不得了了,菩萨十地就接近佛了,愈来愈接近佛的境界了。

【⒈欢喜地】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义贯】

【“阿难,是”四加行位满心之“善男子,于”无上“大菩提,善得”亲证现量,“通达”自心本觉;复以自本“觉”融“通如来”妙觉,故能“尽”知“佛”所行“境界”,而得大欢喜,“名”为初地之“欢喜地”菩萨。】

【⒉离垢地】

经文:【“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义贯】

【此菩萨将九法界之“异性”皆“入”于如来平等之“同”性;即此“同性”亦是垢故,】也是头上安头。【故“亦灭”之,同异之垢皆尽,“名”为二地之“离垢地”菩萨。】清净自性,也不能安一个清净,也不能安一个垢;也不能安一个异;也不能安一个同,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悟不悟,就但看你对这个“无”字参得透、参不透?你这个“无”字参得透,就统统解决,三藏十二部,它的妙就在这个“无”字里面。

【⒊发光地】

经文:【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义贯】

【此菩萨于前修行同异垢灭,而达于离垢;今离垢之离亦离,】你看,连这个离垢的观念都不行,离垢之离也离,我已经离垢了,这个离的观念还是要放下。其实是本来就无一物,哪里离跟不离呢?所以,一直讲……还是在语言、文字里面,佛有不得已的苦衷,就是因为我们不是佛的心境,所以,佛倍极辛苦,要一步一步开导,让我们向究竟的圆满菩提,煞费苦心!但是,所有的语言,都没有办法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到有一天顿悟:喔!原来如此!【其清“净”达于“极”致因而光“明生”起,“名”为第三地之“发光地”菩萨。】

【⒋焰慧地】

经文:【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1896页

【义贯】

【此菩萨之妙“明”盛“极,觉”照弥“满”十方,光明炽盛,大智如火焰,熊熊不尽,“名”为第四地之“焰慧地”菩萨。】

【⒌难胜地】

经文:【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义贯】

【此菩萨所证者为“一切”地上之“同”相智(总相智)及地前“异”相智(别相智)】这个总相智是讲毕竟空,总相智就是一切相统统是空,叫总相智;别相智就是差别因缘,就是道种智的意思。【“所不能至”者,“名”为第五地之“难胜地”菩萨。】

【⒍现前地】

经文:【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义贯】

【此菩萨由于在此之前,有为之功用已达至极之极难胜,于此位中“无为”的“真如”之体,其妙“性”本“净”分“明”显“露”,初得亲证,“名”为第六地之“现前地”菩萨。】

1900页。

【⒎远行地】

经文:【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义贯】

【此菩萨能穷“尽真如”之边“际”,悉能知见,“名”为第七地之“远行地”菩萨。】

【⒏不动地】

经文:【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义贯】

【此菩萨彻见一切诸法皆“一真如心”,】唯心现量,到这个时候,就是证得万法唯心现量,统统是我们的心在作用。【凝然湛寂,无动无坏,“名”为第八地之“不动地”菩萨。】

【⒐善慧地】

经文:【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修习,为什么讲修习呢?修习是对证果来讲的,九地是修习位,十地就是证果了,我们常常称:十地果位,十地果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什么讲修习位呢?它是对十地来讲的,九地叫修习位,十地就是证果位了。

【义贯】

【菩萨于前位中得真如全体显露,于此位中,则“发真如”全体之大“用,名”为第九“善慧地”菩萨。“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在“修习”上已“毕”其“功”,出世“功德”亦称“圆满”,此后只论证,不论修,】所以,要讲到证量,你看看,要十地菩萨才有证量,哪里有随随便便就可以说:你证什么果……可以随随便便让你乱讲吗?此后只论证,不论修,【修习到此为止,故“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

【⒑法云地】

经文:【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义贯】

【此菩萨以大“慈”心“阴”覆“妙”智大“云,覆”盖于众生本自“涅槃”之性“海”之上,令得普润,“名”为第十地之“法云地”菩萨。】这个法号也很多人命名,这个道场,也很多人叫做法云寺:徒弟也有人命名叫做法云。这个很多,“法云”,这个名字好听!是不是?所以,命这个法名,做师父的要很注意的命。

【第五节  等妙二位】

【⒈等觉】

经文:【“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1905页,倒数第三行。

【义贯】

【一切“如来”皆是“逆”涅槃“流”而出,】为什么呢?他不住涅槃,他要度众生啊,当然逆涅槃流而出。是不是?涅槃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他当然就是要出来。倒驾慈航,要度众生嘛!入生死海;要不然,众生怎么办?众生如果没有佛来示现,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我们日子怎么过啊?不要讲成佛了,我们现在每天所过的日子,就是惩罚自己,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是一种惩罚!是不是?佛法就是让我们了解真正的生命,让我们不要惩罚自己。【倒驾慈航,入生死海;而“如是”十地满足之大“菩萨”则“顺”法性流而“行而至”于无上菩提,佛与菩萨因而得于“觉际”互相涉“入交”接,“名为等觉”菩萨境界。】

1906页,就佛了。

【⒉妙觉】

经文:【“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我知道你这个看不懂。如是重重,单复十二,看1907页,中间。

【注释】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怎么解释呢?【“重重”,】就是【一重又一重】、一层又一层【的阶位与修证。“单”,】用单的来算,【单数者有七:】“乾”就是干慧地,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觉,【干、暖、顶、忍、世、等、妙,共七。】这是单。那么,【“复”,复数,即十数者,共有五:】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所以,七加五等于【“十二”,单七与复五相加,共为十二种阶位。】这样子看就更清楚了。

1907页,倒数第二行。

【义贯】

【“阿难”,大心菩萨“从”初信位前之“干慧心”(干欲流、有流,】有流就是三界的意思。【出分段生死)起,历信、住、行、向、四加、十地、而“至等觉”后心“已”,于“是”等“觉”位中“始获金刚”喻三昧】佛的三昧就像比喻作金刚,叫做金刚喻定,佛的定,能坏一切烦恼无明,不为一切无明烦恼所坏。就像金刚,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始获金刚”喻三昧【所持“心中”之“初干慧地”,(干无明流,永断无明,出变易生死)。此菩萨“如是”经历“重重”阶位与断证,“单”数有七“复”数有五共“十二”种阶位,“方”得“尽妙觉”,而“成无上道”。】

诸位!这样你知道成佛有多困难?知道吗?想想看,那你是哪一地呢?你是初信吗?还是住、行、向?算起来,从头看到尾,好像连初信都没办法,看起来连初信都没办法,因为贪、嗔、痴,动不动就情绪作用。所以,这个不简单,修行真的是不简单,让我们了解成佛的可贵,也了解成佛的困难。

【第六节  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

经文:【“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诸位看1909页,先看中间。

【注释】

【“如幻十种深喻”:】就是观一切缘起如幻,这十种比喻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什么事情看不开,就看底下,你所见的一切事情,根本就是如梦幻泡影。【指如幻等十种深喻。】十喻是什么?【十喻为:】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化、】一切法【如焰(如火焰)、】刹那生刹那灭,烧。一切法【如影】不实在【、】一切法【如响(】音的最后叫做响,音的最后,【回音】嘛【)、】音的最后,声音的最后叫做响,叫做音响,音响,说:你有没有买音响啊?就是这个道理。一切法【如梦(如梦中所见)、】一切法【如虚空、】不实在。是不是?虚空空无一物。【如犍(揵)闼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一照,浮现在沙漠的一个假相,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假相,而我们不知道那是缘起的假相,穿不透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不知道它是如梦幻泡影的,不知道。【如境(镜)中像、】镜中显像,摸不到。【如水中月。】捞不出来。所以,你执着所有的房地产、汽车、美貌这些,都会后悔,会后悔!你所拥有的都会消失,你以为在这个世间,生灭无常的世间,要搞出什么,就是错误的观念,你搞不出任何东西,诸法本空,念一下: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犍闼婆城、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这十种比喻体会得出来,就大悟!【如是十喻皆比喻一切诸法不可得,】大悟,悟到什么呢?一切法不可得。【无能取所取故,如是观了,能所垢尽,心明智现。】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即是定体,是菩萨所自住。“毗婆舍那”,观,即观法或观智。】譬如说:我们不净观、数息观、因缘观、无我观、空观、苦观,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观,要观照。【世间之凡夫、乃至外道,亦有修定(止)者,但“毗婆舍那”观则为我佛如来之所特有者,不与外道、凡夫共;也就是说:种种“毗婆舍那”妙法皆是佛教的特色、】所以,观,我们要观照观照。【特殊教法,或特殊智慧;菩萨以修习如来所传之如是珍贵观智,故能破惑证真,修断三流】三流就是【(欲流、有流、无明流),】欲流、有流,这统统是界内的;无明就是指尘沙方面的,菩萨在断的。【出二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诸外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亦不能断少分惑,仍在三界之中,因为他们只“有定无慧”,无有如来所传之慧观,故不能开真实智慧,因此无定慧等持力,用以破无明等诸惑。菩萨以自住“奢摩他”定体,而修习“毗婆舍那”,起观慧之用。“奢摩他”如武士本身之武术功夫;“毗婆舍那”如宝剑。】有功夫加上宝剑,当然就可以断了!【有功夫、有宝剑,于断烦恼即得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中间五十五位。

【“五十五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请读者大德注意:此五十五位系略去了信位前的“三渐次位”与“干慧地”,以及最后的妙觉。因为“三渐次位”及“干慧地”为入正位前的“前方便”,而妙觉则是已达菩萨之无学位,非同于前面有学之修证位;因此,此处的五十五位修证位虽不言及前后之五位,但义摄在其中。是故,大乘圆顿菩萨六十位修证之次第,兹作略语,以便记诵如下:“渐、干、信、住、行、向、加、地、等、妙”。】

诸位看:

【义贯】

【于“是种种”菩萨“地”位中,菩萨“皆以金刚”三昧力“观察如幻”等“十种深喻”(如幻、如化、如焰、如影、如响、如梦、如虚空、如犍(揵)闼婆城、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万法都是这样子,你有所追求,就一定有所苦,歇即是菩提,看看谁能放下,执着就是痛苦,愈执着就是愈痛苦,愈放得下就是愈快乐,快乐、痛苦在一念之间。

【菩萨于自住之“奢摩他”定体之“中,用诸如来”所传、不共凡外之“毗婆舍那”慧观,以为“清净修证”如是十种深喻之观,“渐次深入”无上智慧。 “阿难,如是”正修“皆以三增进”(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为深固正因“故,善能成就”信、住、行、向、四加行、地、等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凡“作”如“是观”察如是了知“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者,名为邪观”。】

把上册翻开来,翻回到目次,第<26>页,我们已经念一遍了,再来看这个,就有一点概念,免得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修学大乘菩萨的大乘佛法,竟然不知道六十位的修证。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大家提前了解。

第一节:三渐次位,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淫、酒、肉,及持余戒)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

第二、乾慧地(入正位前)。

第三节,地前诸位,

十信住,信心住,念心住,进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住,护法心住、回向心住,戒心住,愿心住。

2.十住位,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3.十行位,欢喜行,饶益行,无嗔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4.十回向位,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5.四加行,暖: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

第四节,菩萨十地,叫做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位;十地称为圣位,一个是贤,一个是圣。菩萨十地位,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第五节,等妙二觉,等觉,妙觉。第六节,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

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一节  本经五名。第二节  得密印加持——大众悟禅、证果。

《楞严经》是佛说有五种经的名字,然后,他切一段一段,再把它连接起来。

好!打开1913页。

【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一节  本经五名】

但是,他把它撷一段一段,把它加起来。

经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翻译成中文叫做大白伞盖,【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是经名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就是大白伞盖,大白伞盖。我们怕阳光晒到、下雨可以遮的,这大白伞盖就是五会楞严神咒会保护我们。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好!1915页,

经文:【“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1917页,中间。

经文:【“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一段也取了。

经文:【“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经文:【“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这个就是五本,就是五种名字。但是,我们就撷取一段一段:“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撷取这一段、撷取那一段,加起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然后,因为太长了,讲:《楞严经》,大家就知道了,这样就知道,因为太长,实在是经题太长了!

好!翻回来,目次第<32>页,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

第一节,本经五名,刚刚念过了。

【第二节  得密印加持——大众悟惮、证果】就证果了。

好了!明天我们从第七章开始,今天就到此。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1套—【大纲(目次解说)】(5)
第五集

欲令正法重现    当推首楞严大经
若欲忏悔灭罪、或欲行出世善法、立大功德
欢迎随喜倡录:《大佛顶首楞严经》
法施需及时、良机不可失
把握胜缘  千载难逢
大佛顶首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海枢要(二)
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成观法师 著
慧律法师 主讲
讲  题【大纲(目次解说)】
日  期:2007.1.6-2.10高雄文殊讲堂
内容概述——大纲(目次解说)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33>页,第三行。

【第七章  三界七趣众生升堕之因与果】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七趣,一般的经典讲六道轮回,在《楞严经》加了一个仙道,所以,就变成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仙道、地狱、饿鬼、畜生,三界七趣众生升坠之因与果。

【第一节  为何一真如界,仍生六道】呢【?】最主要就是妄念不断、无明妄心不断。

【第二节  众生升堕总原理:“内分外分”与上升下堕】

【⒈内分(贪爱分内),属情故下堕】

内分就是属于这个色身往内,(贪爱分内),属情故下坠。这个“情”在《楞严经》的角度,不只是说感情的束缚,包括强烈的欲望;包括习气,强烈的执着、分别、男女欲望、嫉妒、嗔恨,它这个“情”字,比较属于范围很大的,不是只有感情。那么,这个“情”的底下加一个:执着——情执,只要你的情执很重的,那么,往下沉沦的机会就愈大。譬如说:割舍不了男女的爱和欲望,或者是对境界的追逐,什么都贪、什么都爱,那么,沉沦的机会就愈大。

【⒉外分(渴仰分外),属想故上升】

譬如说:我们一心一意想要求生净土,在没有见到如来藏性的时候,佛陀给我们最方便的增上缘,我们一心一意的想念极乐世界,在临命终就会见到净土。

【⒊临终善恶相现】

大恶、大善的人,没有中阴身,极乐世界属化生,一刹那之间就到莲池;地狱也是化生,强大的业力转化而成的,不可抗拒的,临终看到什么相,就跟着走。

我们临命终有三种力量,作为轮回的依据。临命终的时候,一、随念而去;二、随着业而去;第三、随着习气而去。

随念而去,譬如说:我们忆佛念佛,一心一意想求生极乐世界,这一句佛号抓得紧、稳得住,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么,临命终就随这一念往生净土。如果你平常欺善怕恶,贪染无遗,临命终也会随着恶念而去,所以,我们不能发恶心。

第二个是随业而去,这个翻译得很好,这个“业”就是Karma force叫做羯磨,叫做造作。造善业,随善业而去;造恶业,随着恶业而去。我们说:做工有工业;做商有商业;做医有医学业;做农有农业,这个“业”翻译得真是好!做善就有善业、做恶,他就有恶业。

第三点就是随着习气而去,不好的习气要断除,那么,临命终,善恶就会相现,看我们平常的功夫。有的人讲:临命终助念很重要!我跟他讲:平常修善更重要!

譬如说:我看到的冈山周居士,他因为做心导管,我去长庚看他的时候,他就说很痛苦,很痛苦,因为做心导管;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会往生净土。所以,他临命终有种种的波折、痛苦,到断气的时候,那个氧气面罩没有人敢拿下来,我看不行了,师父把它拿下来。他临命终助念八个小时以后,整个脸全部都是微笑,因为他平常在世的时候,就很恭敬三宝,就非常的精进念佛,平常就修善,到道场里面,布施金钱也不计较,有什么是非恩怨,也不会伤害僧宝。所以,我们了解说,这样子一个善良的人,而且有相当的心地功夫,虽然临命终有一点苦,但是,还是往生!所以,不是说:临命终有一些病苦就不能往生。如果你是一个大善,念佛坚定,就是临命终车祸一撞,你也一样可以往生净土!还是要看你平常所作所为来作决定的,临命终是很重要;但是,平常还是最重要的。要不然看临命终有一点病苦,那么,一生一世所造的善因统统没了,这因果哪讲得通呢?是不是?所以,平常还是比较重要。

【第三节  升堕之类别】

【⒈飞升之类——净土、天道、鬼神(想多之众生)】

飞升之类,飞升,我们修行佛道,或者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临命终会往生净土。那么,天道大部分,譬如说:行十善的、造桥、铺路、做慈善的,因为心有善心,帮助人家解决困难的,一般都是往生天道。所以,天道是修十善业的;净土法门是修十善,同时加上念佛,这个都不能离开想,因为它不是如来藏性。那么,鬼神也是想多的众生,他的想就比较不好,一天到晚想别人的钱,想贪什么,所以,这个“想”,看你是正想还是歪想?要想对了。

所以,这个“想”会引导我们造善和造恶,要特别注意!那么,无论是善想、恶想,不能离开轮回;但是,六祖告诉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平常要培养一种真如自性不动的功夫,对一个修学佛道的人来讲很重要!平常你要了解佛的用心,只要一句话能够体会,就可以慢慢进入这个三昧的功夫。

譬如说,佛陀说:话多的人,人家要批评你;话少的人,人家也会批评你;保持沉默的人,人家也会批评你。佛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人。所以,当你在被批评的时候,不要觉得很难过,因为世尊也是没有办法,你怎么样一个人有办法做到全世界来认同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能够有解脱的定力、解脱的般若智慧;但是,你如何扭转每一个人对我们的观感,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

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大般涅槃经》讲:世尊往生入涅槃以后,那一些恶比丘也是毁谤世尊:哎呀!制定了那么多戒律做什么?束缚这个、束缚那个!佛陀入涅槃了,他很高兴,恶性重大的比丘,这个在《涅槃经》都有讲,骂佛陀叫做(髡 kun)头沙门。你看看!佛陀,一代的大圣人,他剃度的徒弟,因为制定了很多的戒律,他(徒)觉得很麻烦!你看,碰到佛陀,不但不解脱,佛陀入涅槃,他(徒)反而高兴。

所以,这个世间是什么样的人统统有,但求无愧于良心,不须要改变众生的观念,有因缘,感化之;无因缘,合掌令欢喜。你没有办法改变全世界人所有的感官、看法、知见跟观念,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和忍辱,夫妻相处也是这样子,朋友、师徒都是这样子的。你有权利拥有你的看法,但是,不可以妨害别人的知见。

因此我们了解,你想要活得很痛苦吗?很简单!把你的知见、你的看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你就一定会活得很痛苦,而且痛不欲生。为什么?时间、空间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思想、背景不一样,硬要把二个人凑在一起,变成一个家庭;或者朋友,或者师徒,你看,这个需要多大的容忍和宽恕?结婚并不是说你要改变对方,而是说你能不能忍得下对方的缺点?才能够跟他结婚,要弄清楚方向。你一心一意想要改变他,他又要改变你,那每天都要吵啊,吵架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慢慢的参、慢慢的理解,当我们悟入如来藏性的时候,歇即是菩提,自我放下的功夫要强;关于别人嘛,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合掌令欢喜,有缘,多谈几句法;没有缘,彼此之间互相尊重。学得一招半式,懂得放下自己,自我解脱,这个才是一个真参实学的人。哪能用放大镜,一天到晚想改变别人?彼此也痛苦不堪,不但改变不了别人,二个人一天到晚争吵。所以,婚姻是一出闹剧,生命是一个虚幻的梦中的幻影,不实在的东西。

因此,我们了解佛的思想,就了解说:别人的批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做错?我们有没有反省的能力?你不要一意的想要改变对方,这样会很辛苦的。你要懂得尊重对方,同时不要一直论断和批评对方,你跟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如何用同一把尺来衡量呢?这是没有办法的。放下,对一个圣人来讲,它是这么的简单;但是,放下,对一个凡夫来讲,你比要他的老命更困难,更困难!所以,我们只能同情,不要伤害对方。

第1个,飞升之类,就是往生净土、天道,天就是光明的意思;鬼神……

【⒉不升不堕——人道(情想参半之众生)】就是情想参半,也有情,也有想。

翻过来,<34>页。

【⒊下堕之类——三途(情多想少之众生)】

下坠之类就是三涂,三涂,你注意看!情多想少,就是执着重,这个想就比较少了,比较少有好的、善的想的行为,也没有往生净土的想;也没有升天的想;也没有行善的想,统统没有,一意的造业。

【⒋结论:别业中有同业】

譬如说:台湾就是共业所感,台湾就是共业所感。

【第四节  地狱趣之因果(十习因与六交报)】

【一、地狱之十习因】

底下这些恶的、重大恶的习气,都含有强烈的意图,无法止息。

【⒈淫习】淫欲心无法止息,停不下来,同时会去伤害其他的人,譬如说:强奸、不伦之恋等等,淫习,淫欲属火。

【⒉贪习】叫做贪,什么统统贪,大贪小贪,财贪钱贪,没有一样不贪,这是下地狱的因,地狱的十习因,“习”就是习惯、习气,我们的惯性。

【⒊慢习】就是慢,傲慢,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傲慢就是把自己提得很高,狂妄到极点,目空一切。这个“慢”很可怕,没有修学佛道的世间人,也是一样,有一点钱、有一点学识,他就傲慢得不得了!修学佛道也是这样,稍微懂一点皮毛,自负得不得了,目空一切,心目中没有长老。慢通于这个世间,或者是修行人,统统存在。

【⒋嗔习】叫做嗔恨,“嗔”就是不满、愤怒,恨一切众生,什么都不满,什么都发怒,嗔恨心很重,就是脾气很大。

【⒌诈习】叫做诈,尤其现在的诈骗集团,特别多,诈骗的习惯,这不好。

【⒍诳习】“诳”就是欺诳,也是骗的一种。

【⒎怨习】怨,也是恨的一种,怨恨,怨天怨地、怨此怨彼、怨父母、怨兄弟姊妹,没有反省的能力,只有牢骚,只有抱怨,在他的生命当中,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这个就是怨。所以,自己如果不感觉到自己很幸福和知足的人,幸运之神,永远不可能降临他的家门,生活要懂得知足。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⒏见习】这个见习是非常可怕的,叫做执见到什么都执以为胜,执着自己所见到的为殊胜,这个是很可怕的!执着自己亲近的师父,就毁谤所有其他的出家众,统统没修行:我的上人最有修行!这个是很可怕的!执着某一个道场:这个道场最有修行,其他的道场统统没有修行!由于这个见习,使整个世界乱成一团,“见”就是看法不同,执着自己以为是最殊胜的。

所以,宗教是解脱的,政治是对立的。这个见习,我们要学一种功夫,就是尊重异己的存在,能够包容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在这个世间,跟我们意见、看法不同的,比比皆是,人家没有必要一定认同我们,就像我们也不一定认同其他的人。那么,在这个知见、观念、看法不同的时候,我们又执以为胜,他也执以为胜,就打起来了!一点小事情,也会变成严重的后果,街头一眼看不顺,就砍人!

这十个习惯性,不是说单一的 ,它是交互的,执着,同时加上傲慢,再加上嗔恨,就打起来了!是不是?所以,它这十种习性是交叉,有时候是严重到十种习性统统有;有时候只有一个,他只是概略的把它分开来。

所以,这个见习是非常可怕的一种习惯,就是只要人家观念、看法跟他不一样的,就说人家是魔,人家没修行。所以,这个是很可怕的!夫妻之间为什么吵架?因为观念不同,见习;朋友之间,为什么一念之间可以反目成仇,怒目相视呢?因为看法不同,不懂得尊重,也不懂得退让。所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你不要想要改变对方,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能降伏自己的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统领百万大军并不伟大;一个能降伏自我的人,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给予尊重,但不可以伤害众生,这是原则。

【⒐枉习】叫做枉习,枉习就是白的讲黑的,专门冤枉别人的、造假,我们现在讲的叫做伪造文书,或者是冤枉别人,到法庭上说假话,或者是加害别人,不惜黑函攻击,白的讲黑的,黑的讲白的,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讲未闻,未闻讲闻,就是枉,有冤枉众生的习惯。

【⒑讼习】叫做讼习,讼习就是诉讼,这个“讼”就是争论不休,很喜欢吵架的人,就是这个习惯性——诉讼,动不动上法院……这些习惯如果……强烈的淫习、贪习、慢习、嗔恨习、诈骗习、习惯欺诳、怨恨习、见习、枉习、讼习:争论不休的习惯,如果不改,那么,下地狱的日子就不远了!

【二、地狱之六交报】

十习因与六交报,前面十种强烈的、恶劣的习惯,昧着良心讲话,昧着良心做事情,完全不管对方的死活,这个前面的习惯不好,将来就会感得的果报。

我这一辈子,有受了二个人观念影响很大,第一个是大学的教授邱教授,他跟我们讲,他说:你们现在还是学生,记得!无论发生什么情形,你一定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不可以把一个人逼上死路。第二个,出家以后,碰到广化律师,广化律师也是这样讲,他讲得更详细,说:一个人不可以把一个人逼上死路,让他没有一条生路可以退。广化律师说:我们所作所为,上苍都在看,我们要宅心、要仁厚,就算我们吃亏,也没有关系,我们所作所为对得起因果,上苍都有眼睛,老天一定有眼的。

所以,当我们掌握了生杀大权,我们也能够准确的看到对方的优点,同时正确的观察出自己的缺点,这是修行人应该有的态度。当别人有缺点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赶尽杀绝,一定要留一条生路给人家走。譬如说:这个人已经有这个缺点了,你一直冲着他的缺点一直攻击……这样有伤天德,有伤浑厚之德。所以,一个大悟的人就是:明明知道对方有缺点,他都不会去跟你计较,慢慢的感化……他也不会讲,先保有你的自尊心,再慢慢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你。因此不要拿对方的缺点一直在开玩笑,不要揭发人家的疮疤,我们要有浑厚的道德观念,这个就是广化律师教导、教诲我。

所以,我今天也是本着广化律师的教诲,一直这样处理事情。我对待徒弟也是这样子的,你修哪一个法门,我尊重,就这样子,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你不要太过分就好,我也不会置你于死地,也一定会留一条生路给你走。这个就是一种德,培养自己的德行,这个对我们后半辈子的做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个人如果一直置人于死地,不让对方有呼吸的空间,其实,伤害的还是自己。有一天,他反扑过来。是不是?

好!诸位!地狱之六交报,六交报就是六根交互的报应。

1.见业之报

当你眼睛造业,下地狱的时候,包括耳、鼻、舌、身,统统要受苦,叫做六交报,六根统统要受苦的,交互报应的。不是说:你眼睛造业,就只有眼睛受苦,没有的!你下地狱的时候,眼睛造业,你看到的——恐怖的现象;耳朵听到的——震耳欲聋的声音。是不是?鼻子嗅到的——恶气冲天,毒气冲天。舌头呢?人家穿过这个舌头,用这个牛在耕;皮肤火烫、烫伤,触,接触。是不是?所以,这个十习因、六交报,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了让大家知道一下,见业之报、闻业之报、嗅业之报、味业之报、触业之报、思业之报。

我们看二个例子就行,诸位翻开1990页,简单看一下,可怕的地狱,千万不要说没有地狱。倒数第一行。

地狱之六交报。

经文:【“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义贯】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极恶“众生”,以“六识”去“造”恶“业”,其“所招”之地狱“恶报”,皆“从六根”发“出”。】

【⒈见业之报】

经文:【“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义贯】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眼识所造贪“见”的恶业之“报”,以眼根为“招引”正“恶”之“果”报,余根为从报。“此见业”若与余业“交”相而作者,则地狱之交报矣。如是“则临终时,先见猛火”遍“满十方”世“界”,而“亡者”之“神识”即“飞坠”烟火之中,且“乘”此“烟”火,不须经中阴身,直“入无间狱”。】

经文:【“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1994页

【义贯】

【受见报之人既入狱中,仍依其本见业而“发明二”种报“相:一者”为“明见”,系由于在世时明目张胆造恶,“则能遍”明“见种种恶物”,如火蛇、火狗等,因而“生无量畏”惧之心;“二者”为“暗见”,由于在世时,泯昧良心造恶,全不知羞,故今感得昏天暗地,“寂然不见”而“生无量恐”怖之心。】

【“如是见”报之“火”及燃“烧”之“听”业所感之交报,则“能”感“为”被“镬汤”所煮及灌食“洋铜”】这个“洋”就是熔化的铜,“洋”就是熔化。洋铜【所苦之声与色之报。见报之火及燃“烧”之气“息”(嗅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为黑烟、紫焰”所苦之报。若见报之火与“烧味”(尝味)之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为”舌中所尝“焦丸”及“铁糜”之味所苦之报。若见报之火与“烧触”之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为热灰、炉炭”之触所苦之报。若见报之火与“烧心”之意业所形成之交报,则“能”感“生星火”燃身、“迸洒”周身、“煽鼓空界”——此等皆是六根流逸奔色之苦报。】

所以,与其说你在追求快乐,不如说你在追求痛苦,若不往生净土,什么时候下地狱不知道!

我们再看一段。

【⒉闻业之报】

经文:【“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1996页

【义贯】

【“二者”耳识所造贪“闻”的恶业之“报”,所“招引”之“恶果”,乃以耳根为正报,余根为从报。“此闻业”若与余业“交”相而作,则必成地狱因,如是“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之“神识降注”于波涛之中,并“乘”波逐“流”而直“入无间狱”。】

经文:【“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义贯】

【此人既入狱中,仍依本所造闻业而“发明二”种报“相:一者开”放其“听”觉,由于在世时依动尘而造恶,故今感得“听种种”愦“闹”之声,而令其“精神”愚“愗”混“乱;二者”幽“闭”其“听”觉,由于其在世时依静尘而造恶业,故今感得“寂无所闻”,其被“幽”闭之魂“魄”如“沉没”于无声的大海之下一般。】

【“如是闻”报之“波”涛,若注于六根,则六根各各感其交报:若“注”于耳根之“闻”觉中,“则能”感“为责”罪、“为诘”实之境。若“注”于眼根之“见”觉,“则能”感“为雷、为吼、为恶毒”之“气”。若“注”于鼻“息”之嗅觉,“则能”感“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若“注”于舌根之“味”觉,“则能”感“为脓、为血、种种杂秽”之境。若“注”于“触”觉,“则能”感“为畜、为鬼”等可畏之状,或“为粪、为尿”等可厌之景。若“注”于“意”根之思觉,“则能”感“为电、为雹、摧碎心魄”——此等皆为六根流逸奔声之苦报。】

好!翻回来这个目次,那么,我们就会了解,念二段这个六根是互相交互果报,引发种种的可怕的地狱的受苦的情形。

【⒊嗅业之报】

【⒋味业之报】

【⒌触业之报】

【⒍思业之报】

【三、结语】

翻过来<36>页。

【⒈妄造所生】

这些地狱报是妄造所生,就是虚妄造作,因为不知道生命是虚妄的,所以,拼死命的造业。

【⒉分别受报轻重】

分别受报,有轻有重,有轻业、有重业,有重报、也有轻报。

【⒊别业中有同业,妄生妄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鬼趣之因果】

在《楞严经》的思想,是地狱受报以后,转为鬼道继续受报;鬼道受报以后,再转为畜生;畜生受报以后,再转成人道,在《楞严经》的思想是这样子,还没有办法说地狱道一下子就转成人道,还不行!

所以,在这里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就是说:杀生以什么来论断轻重呢?这个问题,我有问过广化律师:杀生以杀什么来……同样是杀生,来论断罪的轻跟重,是怎么样来论断的呢?广化律师回答:愈接近成佛的,杀他,你的罪愈重!

譬如说:你杀死一只蚂蚁,那就罪轻;你杀死一只猴子,这罪就比较重。是不是?这猴子再转世成人;因为猴子智商比较高。那么,如果你杀一个人,就是重罪了;如果你杀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这个罪就更重,这个罪就更重了!他受菩萨戒,他发菩提心,你杀了他,他准备成佛的啊!是不是?好!再来,你杀了一个居士,这可不得了!这个居士已经精进在修行,你杀了他,好!这个罪就更重!再来,如果你杀了法师,这可不得了!他现比丘相,比丘相就是佛相了。你杀了师父,弘法的大法师,喔!那你麻烦大了!是不是?这个罪愈来愈重,看你怎么论断的?用成佛为中心主导,来判断杀生的罪轻跟重。所以,有重罪、有轻罪,譬如说:你杀人是重罪;杀了畜生、鬼神,这个叫做轻罪;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这个叫做逆罪。还有一种呢?杀佛、杀阿罗汉、杀大和尚、恩师,不但逆罪,后面还加一句: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这个不能忏悔的。你看看!

所以,佛陀在戒律学里面,分这个杀戒非常非常的微细,非常的微细,如果研究过律学的就知道。

有一个居士讲经说法,他是这样讲的,有一次,我在逢甲大学,那居士在讲说:我告诉你喔:如果你们还没有办法吃素,要吃肉,记得!吃那个大家分的,罪比较轻!我说:什么大家分的?听不懂?譬如说:吃牛肉啊!一只牛好多人吃啊,罪比较轻!那时候在家居士,我不会回答这个话。他说:你吃一只鸡,一只鸡一个人吃,一条生命啊!这个居士讲的,当时候听起来就是怪怪的:怎么会这样讲呢?他说:你要吃嘛,吃猪肉,反正一百个人才吃一只猪嘛,或者一千个人,罪比较轻。后来我去翻了律藏,全部都查,因为那时候出家了,去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不能看,一直翻……答案四个字:查无实据!乱讲!哪有这样讲法的?没有这样讲法的!

所以说:我们要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不要杀生,纵然你还没有办法吃素,那么就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还没有办法吃素,起惭愧心,借重它的能量来修行,功德回向给它。所以说:这是一个善巧方便。

那么,大乘跟小乘思想差很多,在大乘讲:食肉得无量罪,畜生无异。有的人看到这一段就说:师父,师父!那泰国、缅甸、越南这一些小乘的、西藏的喇嘛啊,我看都吃牛排啊,也没有在吃素啊,那这怎么办呢?佛这样讲,统统骂到这一些,日本的和尚也不吃素啊!那怎么办?我就跟他讲:大小乘的思想差异很大,《楞严经》是要究竟成佛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得特别的严格!特别的严格!

那么,泰国、缅甸、柬埔寨、寮国,这一些所谓小乘的国家,毕竟是属于二乘人,修四谛、四念处,十二因缘等等,佛并没有讲得这么严重。大部分佛讲到这个断杀、不食肉的,讲得最严重的就是《楞伽经》,不准开缘,《楞伽经》讲的,那就是对十地菩萨大慧菩萨讲的。所以,佛陀在对每一个众生的因缘、根器不一样,大小乘讲的轻重也不太一样。如果按照大乘经典讲的,吃肉的统统是魔,那你去泰国看看,所有比丘统统是魔。所以,这个要了解佛陀的用心良苦,时空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36>页,第五节,鬼趣之因果。

【一、鬼趣之因】

【二、十类鬼趣(鬼趣之报)】

【① 怪鬼(贪习之报)】

怪鬼就是从地狱贪习之报,在地狱受苦以后变成鬼,这个鬼、怪鬼,就是攀附在草木。所以,你到山上去,到森林、草木去,要上个厕所,记得要先三弹指(师示范三弹指),为什么?请那一些草的鬼、树的鬼先离开一下,我要在这里尿尿。但是,你不小心洒到坟墓,就很麻烦,会很麻烦的!所以说:我们出家、在家,到山上去旅游,要上厕所,三弹指,就是说:我要方便一下。不要一急就……回来,你会发炎的,稍微讲一下,说:我要方便一下,请你们走开!你给他洒得满身,你会很麻烦的!

【② 魃鬼(淫习之报)】

再来,第(2)叫做魃鬼,我们称为女妖,就是在地狱受(淫习之报)以后,叫做魃鬼,就是女妖。

【③ 魅鬼(诳习之报)】

第(3)叫做魅鬼(诳习之报),在地狱受诳习之报以后,投胎成魅鬼。譬如说:我们讲狐狸精、鸡精、蛇,或者鼠精,常常讲:狐狸精、狐狸精,就是这个,魅鬼。

【④ 蛊毒鬼(嗔习之报)】

第(4)叫做蛊毒鬼,这个蛊毒鬼就是嗔恨心,你看,在地狱受到嗔恨之报以后,还不能了,还起来鬼报,这鬼报,蛊毒鬼,蛊毒鬼是什么?譬如说:蜈蚣、蝎子、蜘蛛,这个都是蛊毒。是不是?这个鬼本身有毒。

【⑤ 厉鬼(怨习之报)】

第(5)叫疠鬼,传播瘟疫的,叫做疠鬼,叫做(怨习之报),如果你心中常常怨恨,重大的怨恨,你会先下地狱受报,然后变成鬼,叫做疠鬼,散播瘟疫的鬼,叫做疠鬼。
【⑥ 饿鬼(慢习之报)】

第(6)叫做慢习,傲慢,下地狱以后来投胎,什么东西都吃不到,叫做饿鬼。饿鬼就是遇气成形,碰到那个气就变成自己的形状,触气而饱。所以,这个饿鬼找不到东西吃,那个水一拿来,变成脓血,喝不到,在经典有这样讲的。我们看了,这是水,对不对?(师喝水)喝一口;如果饿鬼道来看,这一杯水它是脓血,恶臭的脓血,因为果报不一样,看的也不一样。你不相信吗?好!这一杯水,我们看一点点,对不对?可以喝;你抓一只蚂蚁,你把它放下去,它会说:喔!谁把我放到一个大湖里面啊?湖,放到日月潭,因为这个对一只蚂蚁来讲,就很大了!对不对?同样一杯水,因为果报不一样,看的就完全不一样。叫做饿鬼。

【⑦ 魇鬼(枉习之报)】

第(7)叫做枉习之报以后,在地狱受苦了,怎么样?叫做魇鬼,性喜暗昧,遇幽暗之气成形,晚上你睡觉的时候,一直给你压……(师拟魇鬼压身状)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这个真的有喔!我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大一听到了佛法,很高兴,我那时候不知道在家居士不能戴念珠(颈上),我们那边闹鬼,大一的时候闹鬼,晚上来的时候,压,压到这个地方都不能喘气,不能喘气。后来,我去买一条夜光珠,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把它戴起来,我们同学都笑我:喔!看起来像得道高僧喔!又剃了个光头,戴起来。晚上睡觉,就真的,这魇魅鬼又来了,他看我这里戴那个念珠,念珠里面有西方三圣,这里没有压,结果怎么样呢?他的手慢慢慢慢往肚子这边,这边没有念珠,往这边肚子一压,哇!糟糕!这边没有念珠,我明天买一条大条的,没办法!所以,这个我相信,魇鬼。

【⑧ 魍魉鬼(见习之报)】

第(8)叫做魍魉,台语叫做“魔神”,这个是山川之神,日月之精华,叫做见习之报。譬如说:到山啦、川啦,这个就是鬼神之类的,山川之神,日月之精华,是魍魉鬼。
【⑨ 役使鬼(诈习之报)】

第(9)叫做役使鬼,役使鬼,专门给人家服务的、驱役的,类似我们中国人讲的:养小鬼,养小鬼,就是这个,专门给人家差遣的。(诈习之报),下地狱,诈习之报以后,受役使鬼。

【⑩ 传送鬼(讼习之报)】

第(10)叫做传送鬼,传送鬼叫做(讼习之报),专门喜欢上法院的、传诉讼的,譬如说:乩童、神灵附身、开沙盘、降坛,会起乩的那些就是。传送,因为人没有办法跟鬼、灵界讲话,要透过乩童等等,鬼就附身了。传达灵界的讯息,叫做传送鬼。像乩童、神灵附身、开沙盘、降坛等等。

【三、结语:妄业所引】

第三、结语:叫做妄业所引,也是妄业所招感的。

【第六节  畜生趣之因果】

【一、畜生趣之因】

【二、十类畜生(畜生业之报)】

【① 枭类(怪鬼之后报)】

枭类是怪鬼的后报,在《楞严经》讲的,鬼道受报以后,还没有办法一下子就转世投胎成人,还得转世做畜生。这个枭类是一种鸟,长大以后,儿子会吃母亲,子食其母,枭类。

【② 咎类(魃鬼之后报)】

第(2)叫咎类,咎类就是我们所讲的淫兽,譬如说:乌鸦啦,或者是种猪啦,专门给人家配种用的,狗啦,咎类就是属于一种叫做淫兽,好淫之兽类。

【③ 狐类(魅鬼之后报)】

第(3)叫做狐类,狐类是魅鬼的后报,魅鬼受报以后,投胎成狐狸类。

【④ 毒类(蛊毒鬼之后报)】

第(4)叫做毒类,就是蛊毒鬼的后报,这是嗔习,嗔恨的习性。所以,你看看这多可怕!从地狱受报来变成鬼;鬼受报来还得变虫,嗔恨心不可有。

【⑤ 蛔类(厉鬼之后报)】

第(5)叫做蛔类,蛔类就是蠕动的。是不是?人体肠子里面的蛔虫,疠鬼之后报,这个就是怨习,怨恨的习气。

【⑥ 食类(饿鬼之后报)】

第(6)叫做食类,这个食类比较容易了解,就是被人吃,譬如说:猪、牛、羊、鸡、鸭。这个食类是由哪来的果报呢?饿鬼的后报,这饿鬼就是慢习。所以,傲慢,将来就会被吃,傲慢的习气不除掉,将来就会变鸡、鸭,被人家吃,你傲慢,人家就干掉你。
【⑦ 服类(魇鬼之后报)】

第(7)叫做服类,就是人服饰之类,就是它的皮或者是毛,或者吐出来的丝,可以做成人类的服装、装饰用的,叫做服。这个“服”是指人类的服饰,譬如说:貂皮大衣,貂,或者是蚕吐出来的丝,把它做成人类的旗袍、棉被等等装饰品,人类所穿服的,这个“服”是指人类的服装;这个“服”不是服从的意思,是人类的服装,是做为人类服装、服饰用的。
【⑧ 应类(魍魉鬼之后报)】

第(8)叫做应类,这个应类是见习,前面的服类是专门冤枉人家的。第(8)应类是见习,就是执着自己以为殊胜的,肯定自己,否定别人,是魍魉鬼之后报。前面的服类是魇鬼的后报;这个应类是魍魉鬼的后报。什么叫应类呢?应于时节,来去迁徙,譬如说:春雁、秋鸿,雁飞的时候变成“人”字,排列,雁子,春雁,大只的。秋鸿。春天,雁就会迁徙;秋天,这个鸿鸟它就会迁徙,就是随着四季而迁徙的鸟,很累、很辛苦,叫做应类,这是魍魉鬼之后报。

【⑨ 休类(役使鬼之后报)】

第(9)叫做休类,这个休类就是吉祥,这个鸟,譬如说:凤凰,给人家看,它就是一种吉祥的鸟。或者是麒麟,这个是兽,这是役使鬼的后报,看了这只鸟以后,觉得这只鸟有个吉祥。

【⑩ 循类(传送鬼之后报)】

第(10)叫做循类,就是循顺传达之类的意思,就是传送鬼的后报,譬如说:鸽子,千里传书。是不是?以前没有什么电报、电话,什么手机啊,都是靠这个飞鸽传送,所以叫循类,就是循顺传送之类,叫做循类,譬如说:鸽子、犬。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结语】

【① 妄业所引,了本非有】

万法本空。所以,业感如是,业力一感得了,那就没办法了!

所以,业是很可怕的,虽然是虚妄的,譬如说;感得人,那么,我们可以听经闻法;感得一条狗,听经闻法听不懂啊!业感变成一只蚂蚁、一只蚊子、一只老鼠,讲经说法,它怎么能听得懂呢?是虚妄的没有错啊!所以,业报是很可怕的,不是虚妄的东西,缘起如幻,就可以让你违背因果的,是很可怕的,将来果报要很谨慎的。

【② 自招自受】

【第七节  人趣之因果】

【一、人趣之因】

【① 负债者互相追债】

就是生了不肖子,要来讨债的,儿子向父母亲讨债;或者生了儿子以后,被父母亲打,这个负债者互相追偿。

【② 负命者互相杀食】

你杀我,我杀你,人类的战争就是这样子,所以,不可负债,也不可以负命。

【二、十类人趣(果报)】

【① 顽类人】

叫做顽类人,顽类,顾名思义,就是顽强难化之人,很难度化,可以说放弃了,虽然是有教无类,孔子讲的;但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朽木不可雕,就是你用一切的爱心、慈悲心,他都不能感动。叫他来听经闻法,还要给钱;叫他来听经闻法,像要他的老命。所以,这个顽类就是顽强难化之类,譬如说:公园这一帮的,我称他叫做公园帮的(指公园内的游民)是不是?你看这公园帮的多有福报!你看,这公园帮的很有福报,亲近文殊讲堂,大家在这里拜三千佛,或者是在这里拜水陆、拜梁皇,他不会进来,这午供还没结束,他先去排队(等吃饭),这叫顽强难化之人,没有办法,没办法就是没办法的!是不是?所以,这个有善根的,像在座诸位这样坐下来听经闻法,可不简单啊!所以,诸位一定不是普通人;不是普通人,就是一定再来人;再来人就是再来轮回之人。所以说:你们不简单,能够受佛、佛法的感化、教导,愿意在这里听经闻法,不得了!师父敬佩、赞叹、推崇大家!

【② 异类人】

叫做异类,异类就是有二根,有男根也有女根,我们称为人妖。叫做二形之根的异常,就是有男的生殖器、女的生殖器,发育不正常。这个是由过去淫习,虽然投胎成人,但是,不正常一个男人,有的男人要阉掉,变成女人;有的女人要去做男人,这个世界也是很奇怪的,你看新闻报导,就会觉得很奇怪,男人为什么不当,一定要变成女人呢?这看新闻报导的。

【③ 庸类人】

第(3)个是庸类人,庸类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平庸的,从出生以后就很平庸。是不是?吹牛、拍马屁、媚世求荣,很平庸。

【④ 狠类人】

第(4)叫做狠类人,叫做狠暴、没有慈心的人,就是嗔恨心很重的,像现在的流氓、黑道杀人不眨眼,就是很狠,狠角色,狠类人,就是过去嗔恨心很重的人。所以,前面那个顽类是贪心;异类是淫的习气;庸类是诳的习气,一个言,再一个狂;那么,狠类就是嗔恨。

【⑤ 微类人】

那么,微类呢?这很简单,就是卑下、下贱之类的,叫做微类,就是怨,由怨习所感得的一个果报,虽然投胎成人,做的是什么?仆人啦、奴婢啦,反正就是没有高尚的工作,找来找去,你怎么找,就是找不到高尚的工作,也没什么才干。是不是?叫做微类,就是卑下,卑微、下贱之类的。

【⑥ 柔类人】

第(6)叫做柔类,这个柔类就是没什么骨气,柔弱无能,变成一点骨气都没有。

【⑦ 劳类人】

翻过来,<40>页,第(7)叫做劳类,这劳类就是劳苦之类的,以前都冤枉别人,现在要劳苦了,一辈子都做工,很辛苦的!

【⑧ 文类人】

第(8)叫做文类,文类就是文雅之类,通文知书;但是,不是天才,叫做文类,文雅之类。

【⑨ 明类人】

第(9)叫做明类,这个明类是属于世智,世间的智,是世智辩聪,是小才小明,不是大智大勇那一类的,叫做明类。

【⑩ 达类人】

那么,达类呢?也不是大通达,是普通的达,叫做通达人情世故,不是博古通今之达道之士,不是这样子,这个叫做达类,叫做通达人情世故而已。

【三、结语:轮转可愍】

第三、结语:轮转可愍,旁边要写几个字,你要警惕自己的,我要告诉你: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要写这几个字。轮转可愍就是:这样子一直轮回……除非你碰到佛法,叫做不遇如来正法,终无解脱之日,就永远没有办法解脱,轮转可愍。

【第八节  仙趣之因果】

【一、仙趣之因】

这仙趣之因是:不依正觉修三摩地,他别修妄念,存想固形。这仙就是用这个色身在修行,希望保有这个色身到永远,叫做仙。

诸位要注意听,天、仙、神、鬼不一样,把笔放下来,看这里,什么是天?天就是光明义;天是行十善,人死后,用化生往生天堂,那个叫做天人,天人。知道吧?天人。

仙可不是这样子了,仙是没有死的,是用这个色身,存想保固,存在这个妄想,一直想保有这个色身,叫做长生不老,不老长生,这个叫做仙。这个就是人没有死,就是想要保有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一直到永远,这个叫做仙。

什么叫做神?就是人死后,他有一点点福报,人死后变鬼,有福报的鬼叫做神,有福报的鬼叫做神;没有福报的鬼,就是所谓的鬼道。

天、仙,神、鬼,要注意!天、天道,还有神,还有鬼道,统统必须经过人死后去转世,才变成天人,或者是神,或者是鬼。仙道不是这样,仙道是人不死,用这个色身一直想要保有它,就是秦始皇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不老长生,他希望拥有这个色身直到永远,这个就是仙。对不对?还有一种“仙”,就是身体不洗的话,也会很多的“仙”(污垢),很多的“仙”(污垢)。

这个人福报很大……所以,这个福报差别,像我的福报就不大,我这一辈子,没有坐过什么头等舱、商务舱,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坐飞机,我都是去坐那个最便宜的,叫做economic  class。所以,每一次,十几年来,十几年前,飞机还可以抽烟的时候,我一定是坐在飞机的尾巴,如果飞机爆炸,你去飞机尾巴找我,一定找得到,我从来没坐过什么叫做头等舱,还有什么商务舱。听说,听说啦!according to听说,要double要二倍的钱。譬如说:这里坐到美国,如果二万块,听说头等舱要四万,我想:头等舱也是到,“头尾舱”也是到啊!对不对?不会说:飞机头到,飞机尾不会到,那就麻烦了,为什么要多花这二万呢?所以,我到现在为止,没有坐过头等舱,也没有坐过商务舱,我有一天,一定要狠下心来,你就知道我下一回有什么动作,没坐过啊!世界上最贵的舱是什么舱,你知道吗?叫做太空舱,太空舱,真的!有一个全世界有名的富豪,一个女富豪,花了多少钱?花了六亿,六亿喔!六亿,你知道吗?她要去坐这个太空舱的时候,要先受训,在无重力状态之下,要先受训,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在这个外太空……没有重力的时候,全部都是浮力,她要先受训,然后,花了六亿,用这个太空舱,咻!飞箭送出去外太空,七天下来,这样六亿台币!太空舱是最贵的,六亿;头等舱、商务舱很不错,对不对?这个经济舱就最差的。

所以,我这一辈子,从小我妈妈就教我勤俭持家习惯了,所以,这个钱这样我花不下去,出国,每次都是带钱,都是别人跟我借,到日本花不下去,也买不下去。真的!所以说:我今生今世没什么福报,从小就节省习惯了,哇!这个这么贵啊!计算机这样一算:哇!这么贵!到日本去,就看,每一样都跟那个老板说:(日语:太贵)很贵,很贵!买不下去,最后,一定统一的动作,去买一支冰淇淋,躲在厕所旁边,因为大家都认识慧律法师,很可怜的!我的福报,最多就是吃一支冰淇淋,其他没有。我也不会买什么名牌,统统没有,所有的钱都在做法宝、做功德。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喔,我告诉你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这样发心、发大心,诸佛菩萨可能知道,讲一个不可思议的感应的事情,美国有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有一笔款项,不少也不多,他因为刚刚学佛,他想要布施做功德,可是,不知道布施哪一个道场、哪一个法师?后来,他很聪明就列出来,某某法师、某某道场……一个一个,比较知名度的,后来想到:还有一个慧律法师呢!把“慧律法师”写下来,我这十几万到底要给谁?他开始做什么?掷杯筊,因为他不知道要布施哪一个法师啊!就不知道到底这十几万的钱要怎么做功德?就开始,从第一个开始,咚!掷不到允杯……最后一个,“慧律法师”,前面统统掷不到允杯,咚!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部允杯,七,七个允杯,然后,把这一条款项汇过来。我真的有收到!所以我说:我们发心的时候,诸佛菩萨知道,天地鬼神都知道我们发的是正念,是真正的为法、为众生,不然,怎么会连掷七次允杯呢?对不对?就是很不可思议!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仙趣之因果

仙趣之因就是:他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间,或者是人所不能到的地方,有十种仙。

【二、十种仙(果报)】

【① 地行仙】

第(1)个叫做地行仙,这个地行仙,最重要的就是采药炼丹,就是不吃五谷,不食人间烟火。这个地行仙要炼药,专门吃药丹,叫做地行仙。

【② 飞行仙】

第(2)叫做飞行仙,这飞行仙是坚固其心,只吃草木,他所谓草木就是药。但是,前面地行仙是要炼丹,而飞行仙是生吃,生吃,是不炼而已,也有这一类的。

【③ 游行仙】

第(3)叫做游行仙,游行仙他有利人的心,烹煎铅跟汞,炼养丹砂,道家所谓的外丹,内丹、外丹,现在这个叫做外丹。这个铅跟汞属于金属类的,把它炼成丹、外丹,同时悬壶济世,利济世间,到处救人,叫做游行仙,顾名思义就是到处救人。

【④ 空行仙】

第(4)叫做空行仙,这个空行仙就是道家所谓的练精气神,像类似龟息大法,是男或者女,叫做不泄、不漏,或者不遗,达到养生之道。这空行仙是练气固精,把他的精气固好,气精两化,能够乘云在云端,游于虚空,这个叫空行仙。空行仙简单讲:就是养生得道,修到男人不漏精、不遗精、不泄精这种功夫,目前可能没有啦,空行仙,看不到啦。其实,这个目前来讲,像这样仙类的也不多,或许在旷野山林里面,我们没看到。

【⑤ 天行仙】

第(5)叫做天行仙,这天行仙就更高了,只吞食自己的津液,津液,水是往下,火是往上,在中间就结成丹,服含津液,就是吞自己的唾液,使它水火相济,结为内丹,能乘这个正气,游于天上,叫做天行仙。

【⑥ 通行仙】

第(6)通行仙,这通行仙是吸取日月的精华,还有星辰,得形与气化,神与物通,譬如说:闭目向东方,采取、吸取日月的精华,吸取星星的精华,通行仙。什么叫通行仙呢?就是神与物通,名通行仙。

【⑦ 道行仙】

第(7)叫做道行仙,这道行仙专门画符咒的,是外道的咒,不是如来正道的密咒,画符咒的,道行仙,也是救人的,画符咒的,当然,他是外道,不是佛门的,道行仙,叫做坚固咒术,外道的咒,不是如来正道真正的密咒。

【⑧ 照行仙】

第(8)叫做照行仙,照行仙是这个人沉思静念,然后,这个神从这顶门冲出去(师指头顶),意思就是说:可以出神入化,上下交通,神可以出去,也可以回来,照行仙。因为这个精神出入自在,其气上下交通,神形照应,叫做照行仙,照行仙就是灵魂可以出窍。

【⑨ 精行仙】

第(9)叫做精行仙,精行仙就是男女双修,双身法,什么采阴补阳,采阳补阴,就是男女交媾,在八卦里面叫做坎离,结为仙胎,叫做阴阳,坎离,坎卦跟离卦,八卦里面有一个是坎卦,一个是离卦,坎卦就是左边一个土,右边一个欠;叫做坎离,就是男女交媾,精行仙,这个在仙类里面是最为差一点的。

【⑩ 绝行仙】

第(10)叫做绝行仙,绝行仙是运用五行,五行,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连那个行星都是这样命名的,金、木、水、火、土星。是不是?用金木水火土,可以怎么样?变化,能够移山倒海,像樊梨花,这都是神话故事啦,绝行仙,不过,到现在都没看过。可以把这个春夏秋冬变动;可以移山倒海,可以移动四时,四季,春、夏、秋、冬,春天可以把它变成冬天;冬天可以把它变成春天,这个仙,碰到这种功夫很深的仙,可是,没见过。所以,《楞严经》既然这样讲,我们就念一念,我们平常的人,很少见到这一些。

【三、结语:不出轮回(仍处轮回)】还是处于轮回当中。

【第九节  天趣之因果】

天趣的因果是什么呢?天是什么义?在《阿含经》里面讲:天者光明义,不假日月,我们就很清楚这一句的定义了。什么叫天人?天人就是不需要靠太阳和月亮的光,自己本身就有光明,天者光明义。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转世成天人,你身上就会发光,不需要日,也不需要月。那么,要往生天趣,就是一定要行十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在《楞严经》叫做淫欲少,淫欲少。

【一、天趣之因】

天趣之因就是:这个世间人不求常住的真心,因为他没有因缘听到正法、佛法,没有办法舍离这个妻妾的恩爱,所以,一定在欲界里面,有男女,他就有欲嘛!所以,《楞严经》是以欲轻重,来分辨这个天、天道,你往生的天。意思就是:你淫欲愈少,你往生的天道层次就愈高;如果你全部都断淫,那么,就上到禅定,有禅定的功夫了,就更高!

【二、诸天趣】

【A﹒欲界天】一看就知道,欲,当然就是有男女,叫做欲。饮食跟男女,我们一出生,就有这个欲望,就是欲界,要吃饭、长大了要结婚,叫做欲界天。

【(A)六欲天】

第【① 四天王天】不犯邪淫,行十善业,可以投胎四天王天。

第【②】叫做【忉利天】“忉利”翻译成中文叫做三十三天,这个区域就是玉皇大帝所住的地方,分三十三个区域,所以,“忉利”就是三十三。要往生玉皇大帝那边,也不简单,在人间不但不邪淫,连正淫也少,就是男女的欲望少,投胎忉利天,就是一定要做善事才有办法。

第【③】叫做【焰摩天】这个焰摩天,境界又更高了,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如果欲望来了,暂时相交,少之又少,几乎没有欲望,将来投胎到焰摩天,福报就更大了。

第【④】叫【兜率天】这个兜率天分内院跟外院,内院是圣人,外院是凡夫。为什么分内院和外院呢?因为内院是准备下降人间成佛的,叫兜率内院,像现在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在兜率内院,兜率陀天。那么,那里没有水灾、火灾、风灾,三灾统统没有,无水、火、风三灾,统统没有!那么,内院是圣人,外院是凡夫。这兜率陀天,要投胎这个天界,除了行十善,一切时静而不动,有一点禅定的功夫,偶尔有一点欲望,就简单应付应付。就是说:夫妻之间,他不采取主动,但是,也不失他的职责,你来,我就应付应付一下。所以,男女的欲望几乎没有,只是为了家庭的圆满,应付一下,他自己没什么欲,于此没有什么味道,没有什么男女的执着,那么,欲望更少。

第【⑤ 化乐天】再来,叫做化乐天,这化乐天,你只要一往生那个地方,随心所欲,都化现在你前面。对于男女之事,做人的时候,在男女之事味同嚼蜡。嚼蜡就是譬如说:蜡烛一咬,没有味道,男女的事,味如嚼蜡,完全没有兴趣,没有这个男女的欲望。所以,做人的时候,全无欲心,只是应着眷属的需要,命终的时候,投胎化乐天。

第【⑥  他化自在天】叫做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在人间完全没有欲望的念头,完全无欲,就是没有男女。但是,心还没有办法控制,心的念头还存在,心淫欲还存在,几乎没有,但是,毕竟是欲界,厌离这个世间,已经没有染着世间的念头了。所以,从这个欲界六天,就可以看出来,欲望愈少,跳出来的力量就愈大;男女欲望愈强,束缚的力量就愈大,跳出去的机会就愈少。

【(B)  结语:仍属欲界】

为什么仍属欲界呢?旁边写几个字:心淫,心的淫欲、心的念头,心淫不能完全去除,叫做属于欲界。虽然说: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味同嚼蜡了,或者是完全没有欲念了,但是,微细的淫欲还是在,所以,要断这一关可是难,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卷九】

【B﹒色界天——四禅天】

四禅天,顾名思义,就是有禅定,才有办法投胎到这个四禅天,除了行十善,还要修戒定慧,才有办法投胎转世到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诸位看:

【(A) 初禅三天】

【⒈三大名义】三天的名义:

第【① 梵众天】这个“梵”,顾名思义就是持戒,像泰国的比丘,没有什么求生极乐世界的他方世界的思想,完全没有!所以,泰国的比丘,你说:持戒是为了什么?为了生天,这在《阿含经》也讲得很清楚,持戒是为了生天。所以,这个梵众天,就是在人间有一类是专门持戒律的,但是,还没有完全断烦恼,就是有持戒,爱染不生,想念俱无,生梵众天。所以,第一个,你在“梵众天”旁边写:具戒,就是持戒,有戒,具戒,具足的具。

第【② 梵辅天】梵辅天,在旁边写个:要具足二种,一个是戒,一个是定。前面只有戒,持戒清净,是不是?生梵众天。第(2)个要戒跟定,才能生梵辅天,就是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远离这个欲望的心一直现前,就是持戒,心还有定,已经没有欲界的欲望了,简单讲:男女的欲望离了,离这个种种的欲望了。

第【③ 大梵天】在旁边写:具戒跟慧,戒、定、慧三个,就是戒跟慧。第一个是具戒,梵众天;第二个是具戒跟定;第三个是戒跟慧,大梵天。你要生大梵天,要持戒,同时要有智慧;这个智慧当然不是佛的智慧,少许的智慧。持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智慧,生大梵天。

【⒉结语:伏漏、离欲界苦】

“漏”就是烦恼的别名。这个漏,譬如说 :你用一个茶杯,茶杯底下挖一个洞,会让它滴水,这个叫漏,漏,漏,水灌下去,它会一直漏下来,就不会满。意思就是:只要你还有烦恼,你就不能修成正果、证菩提,没有办法!“漏”就是烦恼的别名,无明、烦恼统统叫做漏。这个大梵天是清净持戒,同时有智慧。这初禅三天是伏漏、离欲界的痛苦。所以,要稍微背一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都有一个“梵”字,只要一个“梵”,就是持戒,梵行清净嘛!是不是?

【(B) 二禅三天】二禅三天,在旁边写个:具足戒定慧,但是,非如来无上的佛定。二禅三天,定力又更高了,所以,二禅三天是具足戒定慧,这不是如来的无上禅定。

【⒈三天名义】

【① 少光天】顾名思义就知道,心光,心灵的心;身的光尚劣,和尚的尚,尚劣,还很差,心光跟身体的光还很差,叫做少光天。

【② 无量光天】定力转深了,殊胜了,身光、心光明就像琉璃,有无量的光。刚开始是少光,再来是无量光。

【③ 光音天】这光音天以光代音,不需要语言,放光就知道对方表达什么,坚持圆满的光明。要往生光音天,不但具足戒定慧,还要有心地的功夫,在旁边写着:一时一切时,无着无染,在二禅天就有相当的功夫了。一切时无着无染,就是你能够一切时无着无染,你生二禅天,就是光音天。

好!翻过来<44>页。

【⒉结语:离忧、伏粗漏】

离忧,中间要加二个字才看得懂:离“初禅”的忧,因为现在是二禅,离初禅的忧。伏粗漏是什么意思?伏前五识所引发烦恼的心,叫做伏粗漏。离忧:离初禅之忧,伏前五识所引发的粗漏的烦恼心,不是细的,粗是对细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C) 三禅三天】

【⒈三天名义】

三天的名义:(1)少净天,(2)无量净天,(3)遍净天。

【① 少净天】什么叫少净天呢?用这个定力伏第六意识,而通达这个相似的寂灭,不是真的寂灭。因为阿罗汉是断第六意识,他现在是伏,暂时伏住,就是执着心少了,分别心也少了,但是,不是般若智慧那种寂灭,是禅定乐,不是真正的寂灭乐,以定力伏第六识,而通达相似的寂灭,叫做少净天,看到那个“少”就知道了。

【② 无量净天】第(2)个叫做无量净天,在这个定力就转深了,令少净天所证的净也空,少净天证得了这个境界,但是,在这个无量净天也不执着,意思就是:空跟净都无量无边,叫做无量净,这个就相当的相当的功夫了!定力转深,令少净天所证之净境也是空,空跟净都无量边际者,叫做无量净天。

【③ 遍净天】那么,什么叫做遍净天呢?这一类的天人的定力又转深,他这个依报世界,跟正报的这个身心,一切都是圆净,妙乐无穷,相似佛的寂灭乐。换句话说:在这里,三禅天,三禅三天,在娑婆世界来讲的话,是最快乐的,叫做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很可惜,烦恼没有断,出不了三界,还是要掉下来!遍净天就是:身心世界,一切都是妙乐无穷,相似佛的寂灭乐。

【⒉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

身心安稳就是得无量乐,但不是真三摩地,注意喔!这个很重要的,三摩地就是佛的楞严定了。是不是?就证圆通了。这里不是,三禅,这个还是凡夫,因为不是用佛所教导的去修行,身心安稳,与喜乐俱,就是身心能够安稳,能够得无量的乐,但却不是佛的真三摩地,毕竟还是凡夫。

【(D) 四禅凡天】

【⒈凡外四天】

我看一下,喔!这时间来不及了。这个有四禅凡夫天、有四禅五净居天,叫做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那么,凡外,为什么凡外呢?就是凡夫跟外道,修戒定慧,但是,没有证果,生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那么,三果的圣人,证阿那含的三果的圣人,投胎到哪里呢?投胎到五净居天,叫做五不还天,这个下个礼拜会讲到。那么,这个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见天就是证得天眼通;善现天就是证得神足通,色究竟天。这个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个是五净居天,这是三果阿罗汉所居住的。

那么,前面这四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是凡夫和外道所居住的。那么,这里四禅凡夫天,他还继续要下来轮回;在这里很重要,五净居天,在这里证阿罗汉果,直接出三界,不来人间再继续转世投胎,直接就出三界。

这个就下个礼拜,我们再来慢慢的讲这个,我们这个目次快讲完了。

回向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1套—【大纲(目次解说)】(6)
第六集

欲令正法重现    当推首楞严大经
若欲忏悔灭罪、或欲行出世善法、立大功德
欢迎随喜倡录:《大佛顶首楞严经》
法施需及时、良机不可失
把握胜缘  千载难逢
大佛顶首楞严经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海枢要(二)
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金刚法宝赞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成观法师 著
慧律法师 主讲
讲  题【大纲(目次解说)】
日  期:2007.1.6-2.10高雄文殊讲堂

    内容概述——大纲(目次解说)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目次<44>页,中间,四禅凡夫,我们上一个星期讲四禅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四禅有九天。这个禅,进入这个色界的禅,顾名思义就是要有定,要修十善业,同时要有定,才能够进入这个禅,这个色界天。那么,欲界天顾名思义,就是男女的欲执着不放,虽然有修行十善,但是,男女的欲重,所以是六欲天。“禅”就是禅定,要有定,才有办法投生四禅天。

那么,这个四禅天分九天,凡夫跟外道有四天,三果的圣人有五天。

1.凡外四天

“凡” 就是凡夫和外道,修定、修十善业,持戒或修定,或是有慧,但不是佛陀的三摩地的大智慧、三摩地的如来正定,只是有世间凡夫、外道的定和福,那么就投胎。

第【① 福生天】这个福生天,就是在世间的苦乐二心同时顿舍,就是在这个世间所有的苦,他都可以忍受,乐也不着,这个苦乐的粗相统统除,而这个舍心不动。要生这个天就很不容易了,就要学习如如不动的心了。舍心不动,就是舍掉苦跟乐,统统放得下,这个不动的净福之性就生了。把苦乐二心放下,有定、修十善,这一类的众生叫做福生天。

第【② 福爱天】这个舍的定就更深了,功行就更纯熟,就是把苦乐全部都放下,得无量福,这个叫做福爱天。

第【③ 广果天】这个顾名思义,就是广大的果报,就是广大的福德之报。意思是说:他心有无量的净光,福德圆满,修证而住,有无量的福德,但不是佛的福德。

第【④ 无想天】这无想天,看到这个名词就知道,几乎没有想,就是身心统统灭,心虑灰凝,“心”就是心灵的心;“虑”就是思虑的虑,化成灰烬那个灰,凝:凝固的凝。这个心虑灰凝,怎么样呢?经五百劫,能够达到五百劫,相当长了!初半劫灭,可以把这个想灭掉;但是,后半劫的定力渐渐消失,他有一定的寿命,后半劫又生。前半劫灭,后半劫又生,到最后,还是压不住这个想。所以,无想天就是暂时的没有想,这也是属于外道,这个都没有依照佛陀正确的智慧在修持,有修十善、有定、有福德的凡夫或者是外道,但毕竟不能超出三界。

【⒉结语:苦乐不动、于有为法达纯熟】

什么叫做苦乐不动呢?加几个字更清楚:“一切世间”,苦乐不动,那这样子更清楚了。是不是?一切世间的苦,跟一切世间的乐,乐也不着;苦也不觉得苦,也能忍,心不动。你看,要生四禅的凡外四天,就这么困难了,何况我们天天在起烦恼呢?连外道都不如!底下再加四个字,一切苦乐不动,底下加:虽非无为,虽然不是达到无为法,于有为法达纯熟,于有为法,心的功用达到了纯熟,(全句为:“一切世间”,苦乐不动,“虽非无为”,于有为法已达纯熟——整理者注)因为没有听闻到正法,没有用空慧的思想断除烦恼,出不了三界,没有办法!

【(E) 四禅五净居天(五不还天)】

四禅五净居天,叫做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阿那含——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一投胎到五不还天,就不再回到欲界来受生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欲了,是三果的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在这个五不还天证阿罗汉果,就直接入涅槃,超出三界。

这阿那含的功夫,已经相当的不得了,讲一个阿那含高人、圣人的故事,我们知道,中国的译经师,有一个叫做鸠摩罗什大师,这个鸠摩罗什大师,因为被视为是译经的神才,他也是七佛的译经师。我看到这一段传记,非常的感动,因为所有的朝臣都尊敬他,皇帝也非常的佩服他,都知道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经典的功夫所向披靡,首屈一指。因为受到皇上的赏识,皇帝怕说后代没有人,没有这样的人才,于是就命令十个宫女来服侍他,希望鸠摩罗什能够传这个后代,因为他实在是太厉害了,又找不到这样的人才。皇帝因为疼惜这样的人才,也不希望这种神才断灭,希望他传一个后代,结果赐了十个宫女。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二条路可以走,一、就是反对、反抗,那么就是杀头,皇帝赐了宫女,抗命就是杀头。第二个就是应付应付,应付应付,好!赐十个宫女,好!因为他已经证三果阿那含了,三果阿罗汉就不得了了!他重要的是:如果我现在被皇帝砍头,这些梵文,后来的人看不懂。我们现在所念的《弥陀经》,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还有其他的经典,梵文你也看不懂。他知道,要续佛的法身慧命,就是忍一忍、退一退,不敢跟这个皇帝对抗、翻脸,翻脸就杀头啊!这个皇帝没有想清楚,他只有想到爸爸;你配上这十个宫女,会不会白痴呢?万一生出来像妈妈,那不就完蛋了吗?所以,他没有想清楚。鸠摩罗什大师毕竟是个圣人,应付应付,说:好!

那么,这件事情在宫廷传开来,以前都是千僧,一叩钟、撞钟的时候,就一千个比丘集合,那么,这件事情在宫廷传开来,大家不知道鸠摩罗什大师的用意,只看眼睛看到的为凭,然后就颇有微词。

鸠摩罗什大师知道众生心里的想法,有一次撞钟,集合了千僧,鸠摩罗什大师……这是传记这样写的,把他的钵拿出来,说:你们身上都有一支针;就是出家众要缝衣服的针。他就把钵拿出来,走到所有的出家人面前,把他们的针拿出来,一个一个就把他们的针放到钵里面……一个一个收……整个钵统统是针,收来,放在鸠摩罗什大师的前面,就在千僧、大众面前把针拿起来吃,这样吃,往肚子里面塞、吃。鸠摩罗什大师说:如果你们有我这种功夫,可以批评。这一下子看到圣人示现这种神通、大神通,大家都吓坏了,被他的神通、威德震慑住,震慑住:喔!这种功夫不是普通人!

好!99%的人都被降伏了,还剩下1%那一些特别顽强的,就是不信这一套,还是顽强的对鸠摩罗什大师不尊敬,听经闻法,回去还是批评,还是有微词,可是,不敢正面冲突,他知道他(鸠摩罗什)是圣人。

鸠摩罗什大师经过了一个月,再一次的撞钟,再集合大众僧,这一次用法来讲了,他说:圣弟子们!你们来听经闻法,就像一个人来到莲花池,你们来到莲花池,是要取莲花,还是取污泥呢?当你取莲花,你会见到鲜艳的莲花色,同时闻到莲花的清香味;如果你取这个污泥,染污了自己。我们到莲花池来,是要取莲花,或者是要取污泥呢?
所有的比丘都回答:我们要取莲花!

鸠摩罗什大师就回答:是的!我们亲近善知识,应当取其莲花,不应取污泥。你们亲近我,应当依佛的教法,依善知识所讲的法,好好的调伏自我,取了莲花,就闻到了莲花的香味。

因此我们了解,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大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会跟着师父的优点去学,叫做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愚痴的人,一天到晚吹毛求疵,就是找师父、找善知识的麻烦。听经闻法,有的人会得到莲花,闻到莲花的清香味;有的人却挖了一堆污泥回去,这个就是鸠摩罗什大师一再的强调。

各位比丘、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我们《楞严经》开完,三年以后,各位各奔前程,有的到国外去,不管你亲近哪一个法师,在哪一个道场,你是法师,或者是居士大德,都应当谨尊鸠摩罗什大师的教诲,取其莲花,不要取其污泥,取污泥,染污了自我。你们今天来听讲佛法,也是这样子,将来散播出去,不管你亲近哪个道场、哪一个善知识,都应当如此的虔诚的求法,这样才是正信的佛弟子。

这是讲到“阿那含”,我们顺便讲到,鸠摩罗什大师是个了不起的圣者,为了传法,委屈自己;为了降伏众生,特别的开示这一段,让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要好好的珍惜听法的可贵。

那么,四禅五净居天。

【⒈五净居之因】五净居之因就是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这个“卜”,就是1234的1,中间一点,占卜的卜。意思就是说:三果的圣人,对于世间的苦跟乐,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苦不觉得委屈;乐也绝对不着,他有这种心的定的功夫了。下无卜居,也就是欲界、色界,其他的比他境界差的,他都不来转世了,不来欲界投胎了,就是三果的圣人,这是五净居之因。换句话说:愈不贪着这个世间的人,愈能超越三界,就这么简单!有一个弟子;在《阿含经》有一段对话,说:请慈悲的世尊开示,一个人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世尊回答:一个修行人,要修到对于娑婆世界一针、一草、一木、一钱,任何一种东西都不贪着、都不贪染、都不执着,这样算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看到什么都不贪着,如是看,如是无所看,因为色就是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⒉净居五天】五净居天,净居五天:

第【① 无烦天】这个无烦天是苦乐两灭,忻厌争斗之心不交,凡热寝息,“寝”就是就寝的寝,初得清凉。无烦就是烦恼停止了,苦、乐二个都灭掉了,“忻”就是同“欣欣向荣”的欣,欣欣向荣。

有一个小学生;现在的小学教育,有一点失败,这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作文怎么写的?他说:我的哥哥长得欣欣向荣!我看了这个报纸,快笑翻天了。“欣欣向荣”是形容树木,他竟然拿来形容他的哥哥,说:我的哥哥长得欣欣向荣!现在的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糟糕!说:哎呀!我不好好的大学联考,对不起“劣祖劣宗”!这“列”写成恶劣的“劣”,就是我的祖宗很恶劣,对不起“劣祖劣宗”,糟糕!现在的孩子的中文程度,真是很严重,对不起“劣祖劣宗”!

无烦天,顾名思义就是苦乐两灭,欣厌,厌离的厌;欣欣向荣的欣,欣厌争斗之心不交,烦热寝息,初得清凉。

第【② 无热天】 “热”就是恼的意思,一个人内心发火了,是不是?就是热恼。这个苦乐二心,了不可得,连微烦恼之热也是没有,这个无热天,比无烦天更高一层。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在世间,苦乐二心,了不可得,了解空义的思想,就可以进入这个无热天,要有相当禅定的功夫,连微烦之热也没有。

第【③ 善见天】这个善见天,就是证天眼通的三果圣人所住的一天,他能够妙见圆满大千,能够澄清明彻,所见之处,尘跟境都没有烦恼,善见天。这善见天,顾名思义就是说:他见一切相,就知道一切相是空,有天眼通,善见天。

第【④ 善现天】那么,善现天就是神足通的意思,就是东边现,一下子就可以到西边出现,东没,西就现;南边没,北边就现,就是善现天。那么,这一天更胜于善见天,因为他的定慧力,证得这个神足通,叫做变现无碍,叫做善现天。

第【⑤ 色究竟天】叫做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有顶,有没有的有,三有的有,有顶天。梵语叫做阿迦尼吒天,“阿”就是阿弥陀佛的阿;“迦”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迦;“尼”就是比丘尼的尼;阿迦尼,吒,左边一个口,右边一撇,然后,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国字,中文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哪吒的吒,左边一个口,右边一撇,然后七。这个是色界的极顶。这个色究竟天,就是推穷诸色法之性,至于空性,这色究竟就是穷诸色法达到究竟,就是空。

这里还附带的,五不还天最上顶的,却不是圣人所居住的,却是魔王所居住的。色界的魔王,叫做魔醯首罗天,也在色究竟天里面这一天。只是区域不一样,一个是三果的圣人,一个却是魔王,不依如来教法,也是在此天。虽然在五净居天,但是,它却是不同的区域。

第3.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第4.就是总结色界天:色界总共有十八天,为什么总结色界十八天呢?因为尚有化生的色质,我们在欲界,有父母所生的身体;到色界是微细的四大,更微细的,类似一种光,灵界的一种光,已经不是我们这种色身了,所以,尚有化生的色质。不出色界,就是未尽形色之累,他认为这个色身还是会拖累,会拖累。那么,这个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好!

诸位!打开下册,2138页,倒数第一行。

【⒊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

就是三果的圣人住的这个,不是凡夫有办法看得到的。

经文:【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所以,你到山林、水边,要有礼貌,是不是啊?也许那个是三果阿罗汉在那边修行的,你只是看不到而已。

2139页,倒数第一行。

【义贯】

【“阿难,此”圣人所居之五“不还天”即使对于“彼诸”第“四禅”天中之“四位天王”而言,亦唯“独有钦闻”其事,而“不能知见”其依】报和【正】报【。犹“如今”之“世间”中,于“旷野深山”中若有“圣道”之“场地”,以“皆”是“阿罗汉”等圣众之“所住持故,世间”烦恼“粗”重之“人,所不能见”,非其境界故。】因为频率不同。

看下去。

【⒋总结色界天:不出色界】

经文:【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以还名为色界。】

【注释】

“独行无交”:“独行”,】就是【以】(因为)【无】(没有)【情欲,】所以,他【清净无侣】(单身)【,故曰】(叫做)【独行。 “无交”,】就是跟五欲六尘不交涉,【指与五欲无交涉。】

但是,【“未尽形累”:】就是因为还有化生的色质。【指此十八天之天人,以尚有化生之色质故,尚未尽形色之累。】

【“自此已还”:】这个就是五净居天以下,到梵众天这一段,统统是。【“此”,指五净居天。“已还”,以下,指从五净居天至于梵众天。】

看义贯,2141页。

【义贯】

【“阿难,是十八”禅“天”之天人,无欲、无侣、离爱“独行”而与五欲“无交”涉,虽已离欲,以尚有化生之色质(色界天质)故仍“未尽形累,自此”五净居天“已还”,下至于梵众天,统“名为色界”。】共十八天。

【C﹒无色界天】

继续看下去,这个无色界天对于我们欲界人来讲,很迷茫、很陌生,如果不按照经典稍微解释一下,看不懂。无色界天:

【(A) 无色界中回心之大阿罗汉】

无色界中 在无色界天中,有回心之大阿罗汉。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叫做回心,想要利益众生了。

经文:【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2142页,倒数第二行。

【义贯】

【“复次,阿难,从是”色界之“有顶”天(色究竟天)与无色界相邻之“色”界“边际中,其间”之增上者“复有”利钝“二种”人所行分“歧”之“路”:】利的解脱生死;钝的就要绕一大圈。【其利根者,“若于舍”定“心”中开“发明”了无漏人空之“智慧,慧光圆”明“通”达,“便”超“出尘”世境“界”,离分段生死,“成阿罗汉”,然彼若不以得小果为已足,而更“入菩萨乘”,进修大菩提。“如是一类”圣者,“名为回”其小“心”向于大心之“大阿罗汉”。】回向就是回小向大。

接下来讲:

【(B) 四空天】

四空天,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色身,连这个色身都厌离,就变成空。

【① 空无边处天】

经文:【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这八个字要画线,这个就是为什么会进入空界天,就是这八个字,觉得这个身、色身,还是一种障碍,还是要把它放下。销碍入空,把这个挂碍的色身消除,进入空,连色身都没有。【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就是空无边处。

翻过来,2144页。

【义贯】

【在色究竟天中之钝根者,“若在舍心”之定中,仍欲进而“舍”其色界质碍身之“厌”离心“成就”,以“觉”有色之“身为”挂“碍”,故归坚修空观,而入空处定,从而依彼定力“销”泯色“碍”之身,“入”于“空”境。“如是一类”众生“名为空”无边“处”天。】

【② 识无边处天】

空无边处,就是把这个色身消掉了,进入空了,就是空无边处;那么,识无边处,就是连这个空都消掉。

经文:【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非常微细的,凡夫不能觉知的。【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什么叫做全于末那半分呢?

【“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全”,保全。不但不灭阿赖耶识,连第七末那识亦保全其中一半。因为末那系一半向内缘第八识为我,】就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本来第八意识见相二分都是平等,物质跟精神领域都是平等;可是,透过第七意识的强烈的执着,与生俱来的执着,变成我法二执。【另一半向外缘前六识为我所;今诸色已不存,故六识已灭,因此第七识之半分(向外缘的部分)亦已不存在。】第七意识是对内执着第八意识为自我;对外作为前六识的依靠,叫做意根。所以,一半一半,一半对内,是执着第八意识;一半对外,是作为前六识的依靠。所以,第七意识又名意根,这个没有一点唯识基础的,听起来有一点困难。而【且既保留住第八识,故向内缘的半分第七识仍在,因此而仍有微细之我相存在,】所以,这个我相很难破的。【以末那为我执中心故。】这个就是识无边处天,这一天的天寿为四万大劫,很长很长!

【义贯】

【此类天人,“诸”质“碍”之色“既”已“销”泯,所依之“无”质“碍”之“无”(空)亦已“灭”,以厌离色空,唯依于识,】就是连这个空跟色统统放下,剩下识,又进一步了。【故于“其”心“中唯留”第八“阿赖耶识”而不灭之,并保“全于末那”识向内缘之“半分”(一半)而维持其“微细”之我相。】所以,我们一出生,这个执着就破不了,包括晚上我们作梦,还是“我”;起心动念还是“我”,二六时中,统统有一个“我”。而微细的我相,很难破的!【“如是一类”天人,“名为识”无边“处”天。】

【③ 无所有处天】

经文:【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迥无攸往就是不再前进了,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这样子,外道通常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进不去了,他不是用佛陀的智慧,用意识心。【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义贯】

【于前二天中“空”与“色既”皆已销“亡”(初天灭色归空,二天灭空归识),此天则更进而将犹存的半分末那“识心都”以定伏“灭”之(以其觉半分向内缘之识仍易启散动,而为苦故);此时第七识既伏灭,唯有第八识仍在,而因为阿赖耶识非有分别之作用故,因此这时但觉“十方寂然”安稳,而“迥无攸往”,是故彼即以此天为恒久究竟安身立命之处。“如是一类”众生,“名无所有处”天。】就是连识也伏住;不是断喔,这个不是断,断跟伏不一样。伏就是还会起现行,将来还会继续起作用:阿罗汉是断,是出三界的。断跟伏是不一样的,断惑跟伏惑也不一样的,伏惑是暂时不起;断惑是彻底的,不再起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④ 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也不能说想;非非想:也不能说无想。也不能说想,也不能说无想,叫做非想非非想,说不出所以然,说想,不对,说无想,也不对。

经文:【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注释】

【“识性不动”:“识”,指阿赖耶识。“不动”,】就是【不可动摇之性,即】(意思就是:)【藏识之性,本来常住,不可动摇。】叫做识性不动。

【“以灭穷研”:】这个【“灭”,】就是【灭尽定。谓以灭尽定之力欲穷研第八识之不动性。】其实,也是头上安头,本来空,不知道,强迫它如如不动的意思,以灭穷研,强迫它如如不动,就变成动了。

【“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来如来藏性是无尽的,无尽的,【谓藏识之性本来】本来是【无尽】的【,而此】(这一)【天之人却强欲以其定力尽发其性。】就是强迫它,愈强迫,就愈没有办法恢复如来藏性,叫做头上安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这个道理。外道始终不能成佛,就是强迫它,强迫它要永恒,就是外道。永恒是本来就存在,是体悟到众相本空,放下,如如不动的心性叫做永恒,永远不执着叫做永恒;永远不分别叫做永恒。现在外道用一种意识观念,强迫它,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这个就是头上安头,逼得第八意识起不了作用,藏性起不了作用。
【“如存不存”:此天人之阿赖耶识由于受其定力所逼故,虽存而犹如不存,以不再起现行故;】因为暂时伏住,起不了现行,【此】(这一种)【境界即】(就是)【所谓“非想”。】

那么【“若尽非尽”:且其阿赖耶识又好象已尽,】其实呢?【而实非尽,】因为他不是用如来藏性修行,他是强迫它,不让它起现行而已,暂时伏住,没有断,把永恒的东西强迫它,变成另外一种永恒,变成头上安头。人家本来就永恒了,放下,歇即是菩提。他不是,他要强迫它有一种东西:我要伏住,我要伏烦恼……我要修行……就是像这一类的众生,想尽办法要修行,要修……好像要修出一个什么东西,就把永恒的如来藏性,化作一个好像永恒的东西,就是这样子。【此境界即所谓“非非想”。】也不能说无想,因为第八意识没有穷尽,若尽,好像尽;可是,确实是没有尽,因为你不是用大般若智慧去彻底放下,圆满清净自性,你弄一个动作出来,那个都是头上安头。

【“非想非非想处”:此天之天寿八万大劫。】又更长!

【义贯】

【此类天人、于阿赖耶“识性”中之坚固“不”可“动”摇之本性、妄“以灭”尽定之力而“穷”究“研”推之,而“于”本来“无尽”之藏性“中”】注意听底下这一句,很重要:【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一切外道,统统是这一句话出问题,强迫清净自性,让他暂时伏住烦恼,而不是让清净自性起作用、起妙有。对不对?所以,大悟就是随缘显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而他们却把无尽的清净自性捆起来,把它包装起来,变成用外道的意识心伏住,认为:我这个才是!变成多一层包装。强欲以定力“发宣”而灭“尽”其“性”,【其阿赖耶为由其定力所逼故,即显出“如存”而“不存”之相(】就是【非想之境界),以不起现行故,及“若尽”而实“非尽”之状(非非想之境界)。】也不能说他无想,前面是如存而不存,“不存”就是无想;这里却是非尽,没有穷尽第八意识,那么,就是不能说无想,还是有意识心。【“如是一类”天人“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为单看这个名词很难解释,一定要看经文,继续看下来。

【(C) 无色界中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无色界中有一类钝根的阿罗汉,他不回小向大,叫做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

经文:【“此等穷空,不尽空理,】对空义的思想不了解,【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穷。【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就是一直想要让它空,却不知道本来就空。法性本来就空,不须要你头上安头,放下,他就是体悟到万法本来空,放得很自然。不是勉强自己放下,体悟到众相本空,叫做无生法忍,心中就没有所谓忍辱这种委屈感,不须要忍,自然就忍得住了,因为本来就空了,赞叹也是这样子;毁谤还是这样子;富有也是这样;贫穷还是空。所以,这个执着不放下,就很麻烦!【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2152页。

【义贯】

【以上所说之“此等”四空天的天人,强欲“穷”尽一切法,令达于“空”无,然实“不”能“尽”达如实真“空”之“理”,其中甚至亦有“从”五“不还天”而转生此天者,彼等天人虽本系修习如来“圣道”,然于中途忽迷而强欲“穷”空,以是因缘而来生于此四空天“者,如是一类”,最后即在彼天,乘其穷空之力,断四谛惑、】就是苦、集、灭、道。【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道,】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过了。【此等“名不回心钝”根之“阿罗汉”。 】

【其次“若”有凡外诸天人之天人“从”第四禅之“无想”天及四空处之“诸外道天”, 】这个就走错路了。【一心修习有漏定,强欲以定力“穷空”而“不归”于无漏正智之道,】所以,这个正知正见有多么的重要!一念错,就百千万劫回不来,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产生无漏的正智的智慧。【“迷”于有“漏”境界以为真实究竟,“无”有正“闻”之慧,】要听闻正法有多困难!【此辈天人于其八万劫天报受尽之后,“便”即下坠“入”于“轮转”,一切所修尽归泡影。】所以,外道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

【(D) 结语】

【a﹒结语一:通于凡圣】

经文:【“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继续轮回,叫做【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义贯】

【“阿难,是诸”六欲、四禅、四空诸“天上”其中“各各天人”(天众)“则是”依于“凡夫”有漏“业果”之“酬答”(以其于因地中修有漏之戒定,】“有漏”就是有所执着。【而得获诸天之胜福,凡此不过是酬答其因地中所修善业之报而已),福报“答尽”之后,仍须散“入”诸趣而受“轮”回生死之苦。然而“彼”诸天“之天王”,皆非凡夫,“即是”大乘“菩萨”寄居于天王之位,而遨“游”于其“三摩地”中之变化境界,彼诸天王即以此形相而“渐次增进”其所修证,终究“回向圣伦所”共“修行”之无上菩提“路”。】

【b﹒结语二:不出无色界】

经文:【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后面加一句:但是,有定果色。没有业果色,就是没有业报;但是,入定,他还是有色,只是对我们欲界、色界,来称无色界,还是有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2157页。

【义贯】

【“阿难,是四空天”之天人,以其定令其“身心”暂得相似“灭尽”,且令“定”果色之“性现前”,故】(所以)【暂“无业果”所生之“色”现出,“从此”以后便在此天中住于此无色界定,“逮”于天寿“终”了,“名无色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4: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