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其他法师居士] 《弥陀要解》精华导读  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8】极乐世界的功德存在在哪里?

  好,我们看讲义。那么经文要义呢,蕅益大师是把《阿弥陀经》分成三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么序分呢,蕅益大师认为这个是一种存在性,先讲到极乐世界的存在性:

  约二有现在明(净土的功德)真实存在。

  当然净土宗它的功德先有存在性,才有所谓的成就的问题。

  第二个成就性:约信、愿、行三种资粮来发明净土的念念成就。

  要有三资粮,才能够把它成就出来。

  第三个流通分讲到稀有性:约诸佛称赞明净土法门是甚难希有。

  它不是经常有的,那是很难得的机缘才能够出现。

  我们先谈它的存在性。存在是所有功德的基础,你看这个讲堂,这讲堂不错吧,灯光也不错、格局也方方正正的,我们在里面听课,我们很安定。那么它有这么多的功能,但是它有一个条件:它必须要存在呀,它存在我们才可以受用,如果这个讲堂是过去时——已经消失,或者未来时——还在盖,那这个讲堂对我们就意义不大了。所以,一个东西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当然存在跟受用、跟成就差在哪里?存在就是说它不一定受用,它是潜在的一种功能。比方说土地下面有黄金,这个是存在吧,但是你没办法受用,你还没有把它挖出来,但是没有挖出来,至少它是存在的。那么你透过信愿行的方法把它挖出来,产生个人的受用,那这就成就了。当然我们在成就之前,先谈谈存在的问题。好,我们看一段经文,就知道到底净土的功徳,到底存不存在,我们看佛陀是怎么说这件事情的,请合掌: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非常的赞叹,说这段经文是整个《阿弥陀经》的总纲,他说整部《阿弥陀经》就是在发明这段话。那么这一段话,它的存在性,有三个知识很重要,他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第一个:“有世界名曰极乐”,第一个这个“有”是很重要;第二个“其土有佛”,这个第二个“有”也很重要;第三个“今现在说法”,这个“今”也很重要。所以蕅益大师这段经文,他是扣着三个事发挥,第一个:有世界名曰极乐;第二个: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第三个:今现在说法。

  那么这个存在,这个“有”就是存在义了,它是有一个极乐世界的依报存在、有一个阿弥陀佛的正报存在,这个是空间的存在。那么时间上——“今现在说法”,表示极乐世界是存在于现在进行时,它不是过去已灭,它也不是未来未成。所以这个地方的存在,对净土法门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信息。

  我们看到有些禅宗的禅师,他会提出一个论调,他说:净土法门其实在因缘上不存在。他说:你内心是清净,你就是安住在净土;你内心起颠倒了,你就是在娑婆世界,这个说法不对!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对因缘所生法,很少讲得这么清楚明白,说是“从是西方”,还讲出它的方向,“过十万亿佛土”,还讲出它明确的距离,然后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很少!佛陀在讲大乘经典,理论讲得多,但是,缘起的事相——能够把时空标出来、时间相标出来的,很少很少!当然佛陀知道,这个净土是难信之法,所以必须要明确的讲出时空。

  那么这个存在,到底极乐世界的功德存在在哪里?这很重要了,因为我们去挖宝藏,我们知道宝藏在哪里,是吧?好,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净土的功德有三种存在义:第一个存在于西方。阿弥陀佛所创造的极乐世界,在西方国土,这个大家容易了解;第二个它存在于我们一念心中,所谓的自性功德力;第三个是存在于一句佛号当中。这就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提出的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

  这三力当中存在于西方,在修行当中它偏重于果地的功德,因为你最后往生到西方去了。那么在因地的修学,就是在心力跟法力。这三种存在,从我们因地的修行来说,最重要是存在于心中,跟存在于佛号,就是净土的功德从哪里中求?从一句佛号中求、从你的一念的心性中求。

  所以,这段是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到了后面你的整个净土的功德庄严,你要往两个方向会归。说你凭什么能够受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呢?因为有佛号,因为你有一念的心力,心力不可思议了。你光是有佛号,没有心也不行啊!你拿录音机放佛号,放了一辈子,录音机也不可能往生,因为它没有一个明了的心。所以心力——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建立信愿的时候,相信佛号不可思议,你也相信你的自性功德也不可思议,你一定做得到。这个是在存在当中,我们要了解两件事情:存在于佛号,存在于心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极乐世界是什么因缘安立为极乐呢?

  好,我们看下一段:乙二、成就性:约三种资粮明念念成就。

  我们不但是了解它的存在,我们必须把它变成一种受用,一种成就。要把这种功德把它开显出来,有三资粮:

  第一个依止信心成就弥陀的护念;依止发愿成就净土的往生;依止念佛成就临终的感应。

  这个是从一个客观的存在,转成一种个人性的受用。好,我们来看看这个信心的成就。

  这个信心的成就,净土宗的信心,在《弥陀经》里面它是讲出两点,来建立信心,第一个:约六种功德;第二个:会归到三力所成。六种功德,当然是发明它的果地的庄严;三力所成,就会归到因地的修学。

  我们先看一看六种功德,它是怎么建立的?我们先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在讲之前,佛陀先做一个总说,说极乐世界是什么因缘安立为极乐呢?因为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段总说了。那么在后面的经文佛陀就解释什么叫无有众苦?他提出了一点:远离恶道;什么是但受诸乐?在经文当中他提出了五点:包括“国土庄严、衣食自然、身心安乐、具足五通、寿命久远。”

  这段我们解释一下。佛陀要我们建立信心,佛陀是要先解释它的相貌,就是说极乐世界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对我们的一种救拔力呢?因为:

  第一个: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的障碍。

  三恶道当然是痛苦了。三恶道的痛苦不可怕,诸位你知道吗?三恶道真正可怕的不是痛苦,因为痛苦是短暂的,三恶道的可怕是它产生的严重的后遗症,太可怕了!从经典上的描述:你从三恶道出来,你有一段很长时间,是一种愚痴的状态,比方说:你曾经受了菩萨戒、你曾经学很多大乘的教理,但是你只要去一次三恶道,再出来,你的善根就很难表现出来了,产生遮障了!你看娑婆世界的痛苦,往往有激励我们启发道心的效果,你在三恶道受刀山油锅,你出来以后,愈加的愚痴,它这个苦是负面的苦。所以你看佛陀在《华严经》警告菩萨:你尽量不要堕三恶道,重点不在痛苦,重点是你出来以后,你们两个本来同梯受菩萨戒的,他已经走到前面去了,你去了一趟三恶道,你回来以后,你的善根面目全非——这个八难,这个障碍太厉害了。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有依报的国土庄严。依报的国土庄严,在《阿弥陀经》讲到池水的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

  第三个:衣食自然。极乐世界的饮食受用是自然的——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不需要去工作。

  第四个:身心安乐。极乐世界的身心,他不像我们是粗重的,他是一种安乐的,他是一种轻安型的。

  第五个:具足五通。所以他方便于亲近供养十方诸佛。

  第六个:寿命久远。他没有分段生死的障碍。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在读经文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去会归,这是关键。就是说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当然你不可能去观想极乐世界,因为你持名法门只有安住一句佛号,所以你必须建立一种功德性的联想,就是名言安立,这个名言很重要,我先讲讲什么叫做名言分别:

  唯识学它把人生的相貌分成两块:第一块就是业力这块,就是阿赖耶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今生会跟谁结婚、你今生会有几个小孩、你今生会做什么事情,这个都跟业力有关系了。你说:诶,不对呀,我跟他结婚是我自己的选择,其实不对,因为你跟他有业力,你们会互相吸引,自然会互相吸引;你跟他业力结束的时候,你发觉你们两个就不互相吸引,真的!不是你的选择,你是被业力牵着走,你还以为是你选的。你看你选的,为什么业力消失的时候,你看他没感觉,他看你没感觉了呢?业力没有了嘛,是吧?所以人生能够有选择的不多,只要是跟结果有关系的,你都没什么选择——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那我们人生的选择在哪里?第六意识——名言分别,这个很厉害。就是说:我不能够去选择人生的相貌,但是我可以选择人生的定位,这是我说了算。这个人伤害我,我可以安立说:这个人对我是一个恶因缘,我也可以把他安立这是我的善知识,这个事我说了算,对不对?所以你用什么名言来安立这个法,这个是你的智慧水平的问题了。

  你说他是恶因缘,这个人果然变成你的恶因缘,果然就是了;你认为他是你的善知识,他果然扮演善知识的角色了。我再讲一次:人生的结果,我们不能决定,但是人生的功能,它到底扮演什么功能,你可以决定的。这个名言是你安立的:你说这个人,是我的恶因缘,他就是恶因缘;你说这是一把刀子,他就变成刀子了。当然我们一般人就打妄想,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训练,我们丧失很多人生的主导权,就心随境转,就跟着业力跑。我们因为学佛以后才知道:噢,不对,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是宿业,但是佛陀又讲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可以用你心里的名言,去安立不同的功能。

  所以说极乐世界这个道理也是这样,这句佛号在你生命当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个很重要哦!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这个佛号在你生命中的定位是什么,这很重要,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了。你认为说:佛号就是我病痛的时候,我就念念佛,病痛好的时候呢,我就照样过我的好日子,那么这个佛号,它果然就扮演你在痛苦当中,它是你解除痛苦的一个工具了,那么跟往生就没有关系了,它的功能就是这样子,因为你就是这样安立的嘛。所以你不要忽略你心灵的力量,这个名言分别是很厉害的。

  那么现在我们要做什么事呢?我们必须把未来的功德跟佛号连结,就是说:我因为有佛号,所以我才能够远离恶道;我因为有佛号,我才有未来的宫殿楼阁、国土庄严;我因为有佛号,我以后才能具足五通;我因为有佛号,所以我才寿命久远——功德联想。如果你认为佛号只是一个音声,那它果然就只是一个音声而已了。

  你看善导大师他怎么说,他说你要把阿弥陀佛的佛号跟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定位,诸位知道吗?

对,救拔跟被救拔的定位。你只是用佛号来治病,你看看这个事太可惜了,你把佛号大才小用啊!佛号是你未来生命当中的一个救拔,它可以把你从五浊恶世,把它转换成远离恶道、国土庄严、具足五通、身心安乐、寿命久远,都是因为有佛号啊。你必须把这么多功德的名言,安立在这个佛号上,你才会产一种皈依嘛。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21】佛号到底在你生命当中是什么角色?

  诸位你要想一个事情,你看打佛七,一句佛号,现在是第二天,对不对?你看你也很想念佛,他也很想念佛,对不对,大家都很想,对不对?但是事实上是怎么样?事实上有些人的佛号,在心中留不住,你有没有感觉到,它念念就跑掉、念念就跑掉,他怎么弄都抓不回来;但是有些人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它不容易跑掉。诸位你知道为什么吗?这不能勉强的,你以为说佛号在心中能够相续——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是!靠刻意勉强,我跟大家说:勉强都不会持久了!你看你勉强你儿子做一件事情,他会持久吗?不可能啊!你要心理建设。就是说:如果你今天你觉得你念这个佛号,这个佛号好像永远在你心中没办法生根,念一念就跑掉、念一念就跑掉,那表示:你跟佛号之间,没有建立一个相互救拔的关系,你要检讨!

  美国有一个财富杂志,它做一个数据:它说世间上的有钱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喜欢钱,真的,你看我们一般人有钱就拿去买东西了,我们不把钱当一回事。所以有钱,除了你有福报以外,你要对钱产生好乐,要对钱产生皈依。你看他为什么喜欢钱?他会这样想:诶,我很想要一个房子,那我为什么有房子?因为有钱;我希望有个车子,那么为什么我有车子?因为有钱;我希望我生命快乐,我为什么快乐?因为有钱。你必须把你未来生命当中的功德,跟你的钱连结,你就会喜欢钱,对不对?要不然钱,谁会喜欢钱?因为钱就是一张纸而已嘛。但是当这个钱,它安立一个联想的时候,它是一种功德的联想的时候,我相信你会把钱放在很安全的地方,对不对?佛号亦复如是了!

  一个净土宗的念佛人,最可怕就是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对这个佛号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了,它就是一个音声,你怎么念得好呢?你说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你没有理由嘛。

  我再讲一次:如果你要把佛号念好,你要把佛号定位成它是你唯一的救拔者!就是说你离开了佛号,你就是nothing。印光大师讲得更严重一点,你离开了佛号你就直堕地狱了,讲得严重一点。他说:我如果不念佛,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我由于过去的罪业,一定会堕地狱去了。那你如果说佛号它是你唯一的救拔,你会把它失掉吗?你不容易失掉它。

  所以,你如果不赶快把佛号在生命当中,给它一个定位——它是你唯一的救拔者,你一辈子不可能把佛号念好,因为你认为它就是一个音声而已嘛,你一这样子认为,它果然是一个音声,它果然是一个音声嘛!你要念佛之前先想清楚:这个佛号到底在你生命当中是什么角色?在唯识学就讲这个名言分别,这个第六意识。

  所以,这个功德的会归,这个地方我现在先做会归,后面是蕅益大师会归到三力,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些?因为有佛号、因为有心力。其实这个功德是两个会归,第一个:是因为名号里面,本来就具足这个功德;第二个:你自性也具足这种功德。从净土宗是两个会归:一个会归到名号功德;一个会归到你的心力的功德。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学这个经典,你读《阿弥陀经》就是让你会归的了,要不然你读半天,你也不知道这个佛要干什么。

  这个就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的一个六种功德,我们再往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22】因为有佛号,你才能得到如是的救拔!

  那么这种概念,蕅益大师就做一种会归,你要把功德善加会归,我们看蕅益大师是怎么会归的。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段经文是说: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功德是约因地,庄严是约果地,就三种力量的功德,来成就前面的六种庄严。三种功德是什么呢?就是佛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我们来看三种功德是怎么样说的。看第一段: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前面佛陀讲到的宝树、楼阁的住处庄严,也讲到池水、莲花的生处的庄严,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经过长时间的发愿,跟广大的六波罗蜜的妙行,这种称性功德的之所成就,所以“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那么这种佛的功德庄严,对我们因地来说,修行没有太多密切关系,我们对佛的功德只是产生随喜赞叹、感恩就好,真正重要是后面这两个,因为这个是果地的功德,你有因地就知道会有果地。所以这一块从修行的角度,知道有这件事就好,但是后面两个就很重要。看第二段: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佛陀把他自己在因地所发的菩提愿,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嘛,把多善根的因,跟六波罗蜜的妙行——多福德之缘,把它摄持在一句佛号当中,使令我们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而都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过去跟未来的因缘。

  所以我们这几天在念佛的时候,你看我们创造一个声音,对不对?这个时候,你对这个声音要先修皈依,你要观想:你未来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你身心的安乐、你的五种的神通、你的寿命久远,全部在这个音声当中了,你要先修皈依,然后才听回去。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必须跟佛号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定位呢?一个我是业障深重,我是需要救拔的,这个佛号的音声是救拔者,我是被救拔者,要是按善导大师是这样定义的。所以你离开了佛号,你就没有希望,因为你没有人救拔你了。

  所以,如果你跟佛号还没有产生一个定位,那你佛号就很难念好了,很难念好!我不知道你用什么理由把佛号留住呢?我必须说明:我们凡夫的妄想,它是变化的,它不喜欢相续的。妄想就是喜欢攀缘,就像猴子攀缘东、攀缘西,所以它不可能让一个东西在心中相续的,它如果让你相续,你就得到禅定,就破坏妄想,你一相续,你就对妄想产生威胁,所以妄想一定会排斥你对任何事情的一种相续力,所以你必须产生强大的意乐,才能够抗拒妄想。也就是说:你必须把来生所有的安乐道、来生所有的解脱,都跟佛号连结在一起——因为有佛号,你才能得到如是的救拔,就是这句话了。所以,因为你因为念佛的关系,这个法力的关系,才能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所以,当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所有功德的时候,你必须把你的功德第一个跟佛号所连结,这是第一个——法力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23】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再看第二个,它有两种连结,再看第二个:

  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就讲心力的会归了,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功德,只是一种增上缘,带动我们自心本具的这种庄严,这个就是所谓的全佛即生,全他即自,简单的说就是自他不二,成就如是功德。
  从一个大乘的善根来说,你除了对名号建立信仰,你还要相信你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你的心力能够创造万法,心力也不可思议。诸位你们相信心灵的力量不可思议,你们相信吗?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你不要忽略它了,虽然阿赖耶识很强,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也很厉害。

  你看日本做一个实验,他拿那个水做实验,他说你拿那个水,你整天骂它:你这个水怎么这么脏、这么臭,它的结构会变化哦,那个能量是负面能量,你喝下去马上拉肚子的;如果你赞美它:哎呀,你怎么这么甘美呀,我对你产生感恩,你赞美它的时候,这个水分子的结构也会变化,会变成是一个对我们是一种正面的能量的一种结晶出来。不但是水呀,你看现在台湾讲到这个健康饮食,健康饮食你知道是怎么吃吗?不是说没有农药就好了,台湾现在的健康饮食是怎么样?它现在已经提升到什么层次啊?它是吃一个东西,你要用十句话去赞美它呢!真的,你要吃苹果,你要想出它十种功德:这个苹果有很多维他命C、第一个;然后它又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讲十种,你才有资格吃它呢,这合乎佛法道理呀——定位,这个苹果是什么定位的,这个苹果怎么来的,这是业力,这个我们没法做主,人生业力显现的东西,我做不了主,但是,我有能力把它定位。如果你把苹果定位:这个苹果对我是友好的,它对你就是正面的。

  其实这个定位很重要,我们一般人吃苹果都打妄想,你就失去了定位的机会,所以苹果对你帮助不大,因为你都打妄想,都把它打掉了。真正的健康饮食,他吃东西之前,要先找出它十种优点赞美它,然后才吃下去。其实佛号也是这样,世间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都一样,这句佛号你也要给它定位呢,否则它就是一个音声而已。它是一张白纸,你把它画成宫殿,这个佛号就变成宫殿,你要把它定位。所以讲“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就是说它因为有心力不可思议,我一念心性本来就可以把极乐世界创造出来,我所念的佛号,它本来就具足这种功德,所以这才有前面的所谓的六种庄严,是因为有心力、佛力、法力三种因素。

  我们现在要说的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这种念佛的善念,而提升为善根。因为善念是一种情绪化的作用,你遇到的痛苦、你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你才想到佛号,然后事情过了,就没有了,它是没有胜解力的,你跟它没有建立一种恒常救拔的一种皈依的心。当我们把来生的所有的希望,都跟佛号连结的时候,那这个佛号就变成善根了。

  所以印光大师说,念佛是怎么回事?他说:“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他说念佛人有两种人:一种人他只是一种情感性的念佛,那么他的功德就是第一句话——念佛方能消宿业,他念佛,这个佛号只帮他消业障,但是当你产生一种胜解的时候,你知道整个极乐国土的功德,跟名号连结的时候,产生强大的信愿的时候,那么第二句话就在描述你了——竭诚自可转凡心,那是往生的力量。

  所以念佛不一定往生,有些人念佛,只是消业障而已。所以你必须把念佛,如果你只是情感性的,我遇到痛苦我念佛,那你就是这句话——念佛方能消宿业,这句话就在说你;那你能够产生智慧的胜解,那么第二句话就在描述我们——竭诚自可转凡心。所以你不同的心态,去接触这句佛号,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功德,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你准备好了没有?你有多少的准备,阿弥陀佛就给我们什么样的功德,是这个意思。

  前面的信仰的准备,我们说这个信心产生一种所谓的互念,我们产生一种相互的互念;但是真正的往生,除了信仰以外,还要加上一个愿力。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来讲第二段,愿力的问题。我们净土宗两个善根:第一个信仰,第二个愿力,这两个都很重要。先休息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4

  【24】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看丙二:依发愿成就往生。

  我们净土宗的人,强调临命终的感应道交,因为我们真正最后的结果的验收,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必须把佛号念出来。但念出来,本身佛号还不是重点,你要用善根的力量念出来,才算哦,佛号背后必须有根。你要两种善根:第一个信仰,第二个愿力,而这个都是平常要栽培的。如果你只是念出佛号,而没有善根,那这个愿力是薄弱的,那没办法抗拒无始的妄想跟业力,没办法了。所以你要能够在临终创造一个坚定的力量,你这个佛号的背后,必须是信心跟愿力,两个都要具足了,而这两个都是跟智慧的胜解有关系,所以蕅益大师把信愿判做慧行,把持名判做行行。

  其实念佛那个佛号本身是比较枝末的问题,根本问题还是信愿,待会蕅益大师会说到。你有信愿,你一句佛号就够了;你没有信愿,再多佛号都没有用,因为你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话,那你这个佛号就像漂浮的浮萍,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力量,那你怎么抗拒无始的业力呢?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信心。

  信心,要建立两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你所念的佛号,有无量的功德庄严;第二个:你相信你能念的心,也具足无量的功德庄严,两个信心你都要建立,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这是第一道信心。我们一念心,它可以造业,它也可以把业转过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啊,我读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给大家听一听,他说什么叫做信自,什么叫做对心力有信心?他说:“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是名信自。”他说:我无量劫来,依止一念的颠倒妄想,在三界流转已久,但是,没关系,当我能够得到佛法的道理,我开始回心转意、下定决心的时候,只要有一念的回心,我就能够在生命当中产生翻转,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

  那么这个地方牵涉到一个真妄的问题,大家必须要了解什么叫真妄,你才能够建立真实的心。说:诶,说到心力不可思议,但是,我以前都拿去造恶业了,那么为什么我现在突然间明白了,我就能够一念回转,就能够转过来呢?因为你造恶业,它不顺从,跟真如本性不相应,它违背真如的,它跟我们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所以它是虚妄境;而我们能够根据佛法的道理去思考,建立信仰,这个是合乎真如本性的,因为真实是能够破除虚妄的。就好像说:你黑暗再怎么久,你只要有光明,它就没有黑暗了——真能破妄,犹如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样。

  也就是说,你虽然流转无量劫,但是你觉悟不需要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你只要当下的觉悟,当下就可以了,所以“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因为觉悟是真实的力量,颠倒是虚妄的力量,再多的虚妄,都比不过一念的真实。这是我们对内心的世界要有信心,我们以前的颠倒通通不算,因为它不称合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25】什么是阿鞞跋致?

  我们看第二个:依发愿成就往生。我们前面是建立两种信仰:相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相信自性功德不可思议。接下来建立第二个善根:发愿。这个发愿也是很重要,我们看这个地方两段,第一个:自功德深;第二个:他贤圣遍。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不退转的功德,这种功德是甚深啊甚深。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衹说。

  佛陀在建立信心的时候,佛陀是偏重在安乐道这块: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国土很庄严、衣食也自然、寿命也久远、神通自在,都偏重在安乐这块,但是,佛陀劝我们往生的时候、发愿的时候,就偏重在圣道这块了,他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在阿鞞跋致当中,有很多很多都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所以蕅益大师说:初往生的是阿鞞跋致,那么往生比较久的就变成等觉菩萨了,这个是初生跟旧生的差别。那么这个一生补处的菩萨有多少呢?无量无边阿僧衹来表达。

  我们看蕅袓的注解,什么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这个地方有三种不退:

  第一个位不退。位不退就是入圣流,不堕凡地,这个一般是初果,初果以上。

  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这个在别教大概七住。

  念不退念念流入中道的萨婆若海,这个是初地,这个蕅益大师后面会解释。

  我们看第二段,先念一遍: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现在蕅益大师做一个对比,就是说要成就不退转,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在娑婆世界,来成就不退转,这个时候要在初果以上,乃至于通教的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叫位不退;那么要到行不退,要到通教的菩萨、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念不退要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名念不退。所以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修学,它这个三不退,它有一定的修行的阶位的;但是净土宗,不管你是五逆十恶,依止临终十念往生的,这个人都能够成就三种不退。它的理由后面会说明,我们再看下一段: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26】极乐世界的人民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个地方也做一个比较,说:如果我们今天,是在娑婆世界继续流转,所谓的求增上生,这个时候,你是凡夫,就不是初果;你是二乘,就不是菩萨;你是凡夫的异生,就不是初地的同生性。那么念不退已经不是凡夫了,行不退已经不是见道了,位不退也不是一般的人民了,也就是说“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也就是说,在娑婆世界它是阶级分明的,初果就是初果、二果就是二果、三果就是三果,一步一脚印,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像爬山一样——各凭本事,你爬到什么阶位,你就是什么阶位,清楚分明的定位。

  但极乐世界不是了,极乐世界的人民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这句话很重要,是什么意思呢?假设都是带业往生,都到凡圣同居土去了,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极乐世界这个人怎么回事呢?你说他是凡夫,但是他的身口意表现出来的五种神通,表现出来的这种身口意的正念、正定,就具足三种不退,三种不退等同初地菩萨了。但是你说他是初地菩萨,他烦恼又没有断,带业往生嘛,带业种它没有现行,带业种不带现行,他的种子没有断,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凡夫。你为什么不能说他是凡夫?因为他表现出来的就跟圣人差不多了,因为圣人有的功能他都有,他表现出来的身口意的功能,不会输给初地菩萨哩,但是他的实质,没有断烦恼,所以你说他到底是谁呢?你说他是凡夫,他有初地的功能;你说他是初地,他烦恼没有断,这个人是什么定位呢?所以他只好说:“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了。因为他往生到净土,他环境使然。

  净土法门有强大的佛、法、僧的三宝力量,弥陀本愿的摄受——佛力不可思议!法力——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法力不可思议!极乐世界它是一种法音宣流的地方,你到了极乐世界去,你去泡个温泉,它温泉的声音,自然释放一种法力出来,你自然保持正念;你到极乐世界树下乘凉——“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听了以后,你还不会放逸,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五尘都有圣道的力量,这跟我们娑婆世界刚好相反,娑婆世界的五尘,它是一种放逸的力量,对不对?所以你才要都摄六根嘛,对不对?

  如果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如果对我们是有摄心的帮助,那你就不要都摄六根了,尽量让它进来就好了呗。事实上不然,你看我们打坐的时候,在禅堂,你眼睛一看,纠察师就过来:“啪”,看什么看,哪一块砖是你的?他是要你摄心嘛,对不对?因为你看,你看我们在绕佛的时候,有些人眼睛飘来飘去,这个人就很难摄心。有没有人眼睛看来看去,还可以摄心的,有没有?你看到这个喇叭:哦,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不可能!

  所以,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差在哪里?就是说娑婆世界整个磁场,它是带你趋向放逸,没办法了。所以你看,修行人第一个:息诸缘务,你要跟娑婆世界保持距离,没有一个人敢去都市修行,没有一个人敢。但极乐世界他为什么自然?所以说,这个地方我最欣赏极乐世界就是那个“自然”这两个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娑婆世界也可以念佛、念法、念僧,但是非常不自然,对不对?你来打佛七,你很自然吗?你是很痛苦哦——不能念要它念,如果自然的话,干嘛说不能念要它念?就是很勉强嘛,是不是!娑婆世界修行不自然,非常不自然,娑婆世界叫你去度假,你就很自然,对不对?

  所以说,你说:诶,那娑婆世界可以修行,极乐世界也可以修行,干嘛到极乐世界?就是自然跟不自然。你在极乐世界是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很自然,一点都不带勉强,只要自然的东西就能够持久,人性它会抗拒压力的,这个是本性。

  这就是为什么极乐世界进步快,因为他在那个地方五尘,都是阿弥陀佛设计出来的,他是“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他不是一个业报身。凡夫的世界是业报身,所以你看到七宝池,那个七宝的东西,你就很想把它挖回去,放到你家里去,对不对?贪欲呀;你到极乐世界,你看到七宝,你不会想把它带走,不会的,因为它是一种法音宣流,它自然会释放一个磁场,你看到七宝:哦,我一定要成佛,它有一种正念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他能够圆证三不退,也就是说,他即便烦恼没有断,但是因为法音的摄受——五尘的说法,产生一种自然趋向圣道。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在极乐世界,当然它有四土,但是最值得赞叹的是凡圣同居土。虽然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也摄受法身菩萨,也摄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十地的菩萨,但是对十地菩萨来说,说实在,对他们那些无住的功德的人来说,那他到极乐世界跟来娑婆世界,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有没有往生差别就太大了。所以极乐世界虽然具足四土,但是凡圣同居土特别的重要,因为凡夫他容易退转。也就是说凡夫有没有往生,差别非常的大;初地菩萨有没有往生,说实在的差别不大,这种资粮,在娑婆世界待、在极乐世界待,有差了,但差别不大了。但是你在凡夫阶位,他面临一个退转问题。所以说在整个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那么是怎么来的呢?在因地当中,因为我们的心力……因为有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议——三力成就。

  这个地方,佛陀劝我们往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的五尘,它有一种自然向前的力量,就是不退转,不退转就是向前。印光大师说,我们一般人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像逆水中的鱼。逆水中的鱼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稍微放松一下,它就往后退了,稍微放松一下就是了。所以,娑婆世界,你的修行不能停止的,所以娑婆世界你只有一种选择:你只有保持进步,没有其它选择!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要保持进步很重要,保持你的生命是increasing,因为你人生没有保持原状,你不是进步就退步,娑婆世界它有这个退转的问题。极乐世界它整个环境,只有让我们往前进,这个是佛陀要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27】在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差别?

  我们看第二个理由:他贤圣遍。看经文: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陀劝我们发愿,提出两个理由,第一个:就是说往生的人,他的环境,有这个法音的宣流,使令我们产生不退转、产生进步;第二个理由:前面是依报的环境,接着它正报的人,说这个里面的人,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前面是讲环境的殊胜,这个地方讲正报的殊胜。我们看第一段的解释: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诸上善人是指什么呢?是指等觉菩萨。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可以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种等觉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说明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跟实报庄严土它是互相相通的,要不然你怎么互相见闻呢!它的四土是横具的,互相可以往来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你没办法跟圣人往来,它凡圣同居土是直立的。好,我们看下一段的解释: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我们讲到一个人,在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两个地方,要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差别,我们先看看在娑婆世界。

  在娑婆世界要跟圣人在一起,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是一个真实的阶位。这个菩萨他不是示现,他是真实的,他是今生修学而来的真实阶位,他已经成就圣道,但是他还没有死亡,他还有一些有漏的业力还没有释放完毕,这个时候可以跟圣人暂时在一起;或者说这个人是一个大权示现,他的愿力还没有穷尽,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让我们跟圣人暂时在一起。但是只要这个实圣,他的业力穷尽了,灰身泯智了;或者这个权圣,这个示现的圣人,他的度化因缘已经结束了,就各走各路了。所以在天地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所以我们一般人要遇到善知识,相对困难,因为这个数量太少,生死凡夫还是比较多,这个地方是没有佛世的时候。

  即便你生长在佛世,圣人当然会相对多,因为“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很多佛陀、菩萨就会示现,做佛陀的弟子来共同演这一出戏,共同来弘扬佛法。相对来说,有佛陀出世的时候,圣人会多一点,但是,也像珍宝一样的稀有、也像天上祥瑞的短暂,他不能遍满整个国土,就像天上的星星、像空气的灰尘这么多,而且就算相同,也是各做各的,他不可能说大家都圆证三不退,还是有所不同。这个地方是讲到善知识的不同,我们看下一段: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箎,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

  在极乐世界,大家以这个信愿持名的不可思议的业,感生同一个地方,为师、为友,如埙、如箎,同尽无明、同登妙觉。也就是说:在下凡众生,他在三不退当中,超尽了四十一个因位。你说他是凡夫,他的功能,又跟观音、势至菩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你说他一生补处,他烦恼没有断,又应该叫凡夫,所以这个是一般的教网所不能收摄,其它的佛土,所不能比况的。

  前面我们讲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偏重在环境的摄受,这一段是讲善知识的摄受。善知识的摄受是怎么回事?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如果是你生长在有圣人出世的地方,那么他是可以以心来应你的心,他用心来触动你。那佛陀灭度以后,圣人就不在了,当然圣人他很有慈悲呀,他留下教法——文字,所以我们现在不能以心印心,我们叫以教来印心。现在圣人都不在了,我们要靠教法来启发我们。但是,教法启发我们相对困难,因为教法没有生命力,所以大家要假借法师,但是法师的功力比不上圣人。

  你看在唐朝,有一个叫玄则禅师,玄则禅师他去参法眼禅师的时候,他是做维那的,他亲近了法眼禅师半年,都没有去请教法眼禅师法义。法眼禅师说:你这个人,是不是已经得到胜解了,为什么都没来请教我?他说:我在某某禅师的地方,已经得到一个悟处。他说:什么悟处呢?玄则禅师说:我亲近某某禅师的时候,他跟我讲一句话,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我就开悟了。他说:你真的开悟了吗?那么这个丙丁,丙丁就是火嘛,丙丁童子:就是说你修行人,你本来有佛性,你还要去找外面的东西,你自家就有佛性,“丙丁童子来求火”,就是说你不要向外追求的意思。那么他说他开悟的时候,法眼禅师说:你果然没有开悟,就刺激他了。因为你要知道:他是在考试他,一个人开悟的时候,他不会受外面环境影响,他说你没有开悟,说没有开悟的时候,玄则禅师就很生气,就要离开了。离开的时候,他走到一半的时候,他把他叫回来,他说: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请教我法义呢?你这样就走,你不觉得可惜吗?他说:对呀,我既然没有开悟,我应该问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那请善知识开示,他又说了一句话:“丙丁童子来求火”,他当下真的开悟了。

  为什么法眼禅师,他讲的是同样一句话,他前面没有开悟,后面有开悟呢?因为他有一种心灵的力量。同样一句话,圣人讲出来跟凡夫讲出来,就不一样了,因为什么?因为它有一种胜解的圣道的力量,灌在这个法里面。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以心印心了,我们一种苦恼的心,已经没有人直接用心来启发我们,现在只能够以教法来印心,所以这个就要花很多时间了。就是我们到末法时代,我们的善根被启发相对困难,因为诸上善人没有俱会,所以我们就很难得到善知识的启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28】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我们看最后一段: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我们成佛的因缘,分段生死这一块,是最难跳出去的。佛陀把这个成佛之道,比喻做这个坐船,说,你看船,要离开陆地这块,是很困难,因为它有地心引力,他必须要用力的去划,等到这个船离开了地心引力,他不用划了,你只要把帆布弄上去,它自然往前走了。所以我们听说这个成佛之道——三大阿僧祇劫,其实你不要过度紧张,就是我们现在这一块最痛苦而已了。因为什么痛苦呢?因为内忧外患——本身烦恼重,外在的环境刺激又多。这个烦恼很麻烦,因为它障碍我们。

  我记得我个人的经验,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几乎前面一年半,老师在讲什么,我都不知道在讲什么,整天昏昏沉沉的,因为妄想粗重。等到这个妄想慢慢对治过后了,才知道:哇,老师讲这个法真好!你打佛七应该有这种经验吧,你看你打佛七,前面几天都没有在打佛七,都在打妄想,有没有?真的,你带着妄想来修行,前面几天你都忙着调伏妄想,真正过了前三天慢慢静下来,才带大家修观。所以圣人为什么修法快,因为他没有妄想问题,他内心没有障碍,他修大悲咒,持什么咒,他一修就上去了,因为他内心没有太多障碍,他内心没有东西拉着他。

  所以在整个修道当中,我们这一块是最难的了,就是凡夫这块,妄想太多了,你要了分段生死以后,你内心已经没有什么妄想了,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你妄想也少了、情感也淡薄了、还有神通力。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好的都没有,坏的一大堆,所以凡圣同居土这块最难,这块很难跳出去,真的是很难。

  还有一个问题——死亡的问题,这个特严重,死亡!你看你好不容易,三十几岁开始学佛,念念念到六十几岁,情况正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死掉了,来生来的时候又忘掉了,隔阴之谜,又开始做工作、结婚,到四十几岁又醒过来,又开始用功,到六十几岁,又死掉了。死亡,使令我们的生命的功德,不能够相续,一加一不等于二,因为它中断以后,你的生命都得重新开始,这个生死是太糟糕了!你这个水,煮到慢慢慢慢要滚的时候,关掉了,关掉冷掉以后再打开,再煮煮煮快滚又关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佛这样久,现在还是这副德性,就是这样子。因为太多次的死亡,使令我们前生的功德不能够累积到下次去了,每一期生命都是重新开始的。

  所以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摆脱了成佛之道最困难的这一块,就是分段生死这一块,这是弥陀最大的慈悲。你说我初地以后,没有人陪伴我,我照样走的很好,说实在的。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是在分段,就是三界的分段的这一块,是我们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阿弥陀佛正好设计了这一块——凡圣同居土来摄受我们。如果你到了初地,其实有没有极乐世界,对你差别不大,因为你自己可以走的很好了,但是我们分段生死干扰太多:内心有烦恼、外面有环境的刺激,好不容易学佛以后,又有分段生死的死亡的问题,让我们生命经常重复的开始。所以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他说:你要真正了解到分段生死的困难,你才会真正的对阿弥陀佛名号,产生真实的感恩。因为你没有佛号的陪伴,就意味着这个分段生死,你不知道还要待多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29】深信、发愿,即是无上菩提心!

  好,我们看下一段: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 ”“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段很重要哦,是净土宗的宗旨。“具此深信,才能发于大愿”,就是愿力是由信仰而来的,你要相信娑婆世界修行是困难的,多障碍的,你才能够真实的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叫应当发愿,应当就是因为有深信才有发愿。“深信、发愿,即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是整个净土宗的一个方向的指导,而由此指导,“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这段太重要了!

  这段分成两块,先谈第一件事情: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有些人他往生,他的心情,是停留在离苦得乐这一块,他把净土的定位不是救拔,“就是净土是让我快乐的地方,娑婆世界是让我痛苦的地方”,他以苦、乐的对比来产生皈依,诸位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

  不好!这样子不能往生哦,不能往生!昙鸾大师说:有些人他没有真正做成佛的准备,他只是为了安乐的缘故,而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人他是绝对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如果净土只是为了离苦得乐,那你到诸天就够了,诸位你想想看,极乐世界的定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思惟了几劫?思惟了五劫呢,然后经过尘点劫的波罗蜜才成就的,那么这个成就,只是让你快乐,创造一个快乐世界,需要思惟五劫吗?你想想看,有需要吗?你把诸天抄下来就好了嘛,他是为了圣道而设计的、为了菩提道而设计的,才需要这么复杂!

  我们看《阿弥陀经》的结构,佛陀在讲前面的时候,“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前面这一块,佛陀的确是用快乐来引导我们,“先以欲勾牵”,你注意看看,来,我们回顾一下,为了加强大家的印象。你看第九页开始,极乐世界到底它的定位是什么?来,你看,我们从第九页经文来看:“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的确是用苦乐——离苦得乐来引导我们,这个没有错了,这段没有错,他讲到很多:衣食自然、国土庄严、寿命久远……但是你注意再往下看,这要看到第十一页,佛陀的口气马上转变。佛陀要我们建立信心的时候,的确是用苦乐来诱导我们,但是,讲到发愿的时候,他的口气不同了,他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不退转是圣道了!所以,你往生的理由不是离苦得乐而已,是成就不退转,那就是圣道了。

  这说明什么意思?我们回到第十四面,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就是说:你往生的人,你必须做好成佛的准备!你是为了成佛而往生的,你不是为了离苦得乐,你为了离苦得乐,你到忉利天也不错了,是吧。所以我一再强调:你净土的善根,一定要跟大乘的善根做连结;也就是说:你现在你心态准备的越好,对我们后面的路,你会走的更顺。你同样求生净土,你心态准备得好,你后面一帆风顺,因为净土它本来就是为成佛设计的,你心态准备好,你很快就上去了;你心态准备不好,就算你到了净土,你也障碍重重,也不相应。所以,这段经文是很重要,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就是发成佛的心。所以最圆满的求生净土的心态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个思考模式是最正确的,为了成佛而往生。

  当然,凡夫对痛苦的感受特别强烈,你可以发两个愿,就是说如果要成佛,因为很多人对成佛没什么感觉,对不对?那你可以以成佛来当究竟目标,但是短期目标,你也不妨用苦乐来引导你,也可以,两个都可以,但是,成佛的目标不可以没有。究竟义——为了成佛;短期目标——离苦得乐,这样也可以。你说我的根器没办法一步到位,你可不可以给我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离苦得乐,然后再成佛,也可以,权教两个次第,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30】一定要以菩提心的善根来念佛!

  好,再看下一段: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正说明了这个善根的重要,说你要是有信心跟愿力的善根,临终十念,乃至于一念,也决定得生;假设你善根不具足,只是一种情绪化的善念,你这个佛号就算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绵绵密密,如银墙铁壁这样的一种坚固,也没有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所以净土宗,你的心态,比数目更重要。你看忏公师父设计的佛七,诸位打了两天,有没有感觉,他动作很慢,他念佛的数目也不多,他重在善根的培养。如果你会体会的话,他在每一句佛号当中,去培养你的皈依的心。你念佛念的多,你数目再多,你只要没有善根的支持,那这个只是人天福报,你必须把善根跟佛号连在一起,那就是往生的资粮,成佛的资粮。所以说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也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要,正与本经所说的是相同的。这个你看《无量寿经》,也是要以菩提心的善根来念佛,所以念佛背后一定有善根的,都是重善根的。

  我们最后讲一个小公案,给大家参考一下。清朝有一个念佛人,叫百不管老人,诸位可能也听过,这老人家是怎么回事呢?她跟她先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业,她先生是很早就往生了,后来她年纪大了以后,她也觉得她应该好好念佛修行了,就把家业分给她的子女,分给她的子女呢,她的子女偶尔要跟她报告一些事情,她也给他们指导指导,她平常就念佛。后来她念了一段时间,她总觉得这佛号没有什么相应,她就去请教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说:你是怎么念佛的?她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子女来报告什么事,她就指导指导,他说:你没有真正的放下。就是说你虽然念佛,就像善导大师说的你没有真正的顺从本愿——你心态没有改变。她说那怎么办?他说:我教你一个法门,以后有你的子女来问你事情,你就念一句话——“随他去”。随他去——随顺因缘而去。后来她就把“随他去”这个法门运用到生活当中,她后来果然佛号相应了,还念到预知时至了。你看她除了佛号以外,她就多修了一个“随他去”法门,把善念提升为善根,所以你准备好了是很重要。

  就是说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你准备好了没有?这个就是顺从本愿,你的心,是真的已经完全顺从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还是你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呢?你现在的心,如果还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在跑,你的跑道是走在娑婆世界的因缘,那你只是站在娑婆世界的角度来念佛嘛,你哪有顺从本愿呢?那么佛号的果报,当然表现在娑婆世界,因为你因地就这样种的嘛。生命有跑道的,你看十法界它有跑道的嘛,你的跑道跑在娑婆世界,你怎么可能达到极乐世界的目标去呢?你是在娑婆世界的跑道里面念佛。你要真正的走到极乐世界的跑道,你才会达到极乐世界嘛,是不是?你的因地的心是顺从本愿,才来念佛,才可能往生。所以你心态不改变,不能往生!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你还没有准备好往生,佛陀先给你糖果吃了,那就是“念佛方能消宿业”,就这句话了;当你准备好的时候——“竭诚自可转凡心。”

  所以我们除了念佛以外,诸位要知道你心态的准备。就是说你现在还是随顺娑婆世界的因缘,还是你真实的已经随顺弥陀本愿了,这个很重要,这个关键哦,这个成败关键在这里!你已经随顺弥陀本愿了,一句佛号就够了,临终一句佛号就够了;你还在随顺娑婆世界的因缘,你就一天念十万句佛号,都没办法往生——人天福报了。所以这个地方,“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好,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把净土的善根——信心跟愿力,先做一个说明。有关两种善根:信仰跟愿力,那么信愿具足就是顺从本愿了。有些人说:我的内心也没有顺从本愿,我也没有刻意的贪着娑婆世界,我就很正常这样子。哦,很正常,就是顺从娑婆世界!因为你现在心态你不调整的话,因为你无量劫来流转你的心,是顺从娑婆世界,所以你只要没有改变,那就是顺从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子而已了。我们如果没有顺从娑婆世界,我们不可能在这个地方受生的了,所以你要先改变心态,你心态不能改变,结果就不可能改变了!

  所以说净土宗它很强调沟通——跟自己沟通,你不一定要先说服别人,但是你必须把很多佛陀的道理,坐下来,跟过去的你沟通。我们无量劫来生命,留下来很多的人生经验,它也形成一种思考模式,你必须跟它沟通,你没有办法。你要用现在的你说服过去的你,你的心理统一了,你的目标就统一了,要跟自己沟通啊,要跟自己沟通!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31】什么叫做把佛号没有念好?

  学员:请问师父顺从本愿是不是把四十八愿都要做到?

  师父:都要做到?你说什么?顺从本愿是怎么样,四十八愿都要做到?不是要你做到,四十八愿是佛陀发的,你只要接受就好,顺从就是你接受——阿弥陀佛要救拔我,我接受被你救拔,接受。所以善导大师讲顺从本愿,他又提出叫做:抗拒本愿,他提出两种情况,第一个:你说我业障深重,我不能往生——抗拒本愿,对不对?你不接受就是抗拒了。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说一个老人家,他念佛以后,就写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跟印光大师说:大师呀,我很可惜,我辛苦了一辈子,到晚年才遇到净土法门,现在才念佛,现在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很想要往生,但是我佛号一直都没有念好,怎么办呢?印光大师把他骂一顿。印光大师说:什么叫做把佛号念好,什么叫做把佛号没有念好?

  印光大师说你看看《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才念佛,十句佛号就往生了,什么叫把佛号念好?你说说看。他说:你这个念头,你认为没有把佛号念好,你自己障碍你自己,你自己不能往生。关键不是把佛号念好,是你心态准备好没有了,关键在这里了。所以叫你顺从本愿,不是说你四十八愿都做到,四十八愿都是佛陀已经做好的东西,你接受,就是说阿弥陀佛把手伸出来,我接受就可以了。有些人不接受,照样贪求娑婆世界——抗拒本愿,你不接受嘛。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接受阿弥陀佛的救拔,就够了!你是真的接受。你不接受,那也没办法了,阿弥陀佛要救拔你,你跑去娑婆世界玩,那就不接受了,那就抗拒本愿。接受有这么困难?所以你要如理思惟呀,用道理来思惟呀。

  我们来生只有两种选择了,没有第三种,你要么到娑婆世界来受生,你要么到极乐世界受生,只有两种选择,既然你来生一定有一个生命,你就一定要面临着选择。你说:我不想选择,你不想选择,结果就只有一个:就在娑婆世界。因为你不选择,就顺着过去的等流性,就到娑婆世界。你说:诶,我也没有选择娑婆世界呀,对!你没有选择,就是娑婆世界,因为这个不用选择,因为过去就是这个样子嘛。

  但是你想想看:你来娑婆世界,就意味着什么?我们退一步想:就算今生,再让你走一次,今生就好了,不要说太差,不要说三恶道,今生再走一次,你愿意的举手,就今生就好,你今生的生命让你再走一次,你愿意吗?你看大部分都不愿意!诶,你今生不错了呢,你大部分都要在三恶道,今生在你生命里面,你算是相当好的,你都不愿意,你想想看。

  那么我们不愿意,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因为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我们的盲点就是说: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把娑婆世界美化了,这个地方是个盲点,娑婆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好。这个到时候,我们讲到观察门的时候,我们详细的说明。

  我们因为错误的认知,付出太多痛苦的代价。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你要付出代价的,你看“譬如刀上的蜂蜜”,你想想看:你在娑婆世界,哪一个快乐,你没有付出痛苦的代价,有没有?不可能!极乐世界的快乐没有代价的,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种圣道乐,跟五欲乐不一样,五欲乐带有过失的。所以你现在就是说:你到底是选择去娑婆世界,还是选择去极乐世界?你要想清楚,那你要不想清楚,你就一天过一天,你一定到娑婆世界,因为你放弃了选择的权利,就是你放弃了嘛。

  所以你必须要做对比,你看蕅益大师经常对比:到了极乐世界,你永远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在你生命的辞典当中,你没有痛苦这两个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你的成佛之道,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你成佛到三千世界,你根本不知道痛苦这两个字,只有快乐跟成就圣道。你到娑婆世界试试看,你一定会知道什么叫痛苦的。痛苦还不是哦,还有圣道的问题。你如果吃的痛苦,能够成就圣道,还没关系,在痛苦当中还有退转的问题,这种痛苦是没有意义的痛苦,没有意义的痛苦——白受了!

  所以,我们过去在娑婆世界流转,是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我们没有看到真相,没有看到真相就是颠倒妄想呗。所以你必须要用很多的真理来告诉自己:我的生命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娑婆世界,一个是极乐世界,你要赶快做出决定,在你死亡到来之前,做好决定。你决定了往生了以后,你这个佛号才有意义哦,当你还没有决定的时候,这个佛号没有太大意义,没有太大意义呀。因为你善根不成就,这个佛号就是个佛号而已了,消业障的因缘而已了。

  做好心态的准备,比把佛号念好更为重要!

  其实,你不应该说你佛号有没有念好,你应该说你心态准备好了没有,这才是重点!所以,我们看经典才知道:哦,原来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枝末?是吧?

  好,今天就到这个地方。我们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32】一方面观一切法空,一方面顺从弥陀本愿提起佛

  《弥陀要解》精华导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丙三:依念佛成就感应。

  在《法华经》上说,佛陀的大慈悲心,他老人家度化众生是采取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用佛力来带动心力。这种情况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是生长在佛陀出世的时代,我们跟佛陀生活在一起,佛陀的大慈悲心,他只要看到众生的善根成熟了,佛陀是可以主动的去教化众生,这个地方包括了佛陀的弟子,也包括外道。即便你不相信佛陀,都没关系,只要你有善根,你跟佛陀生长在同一个环境,他就可以用无量的相状来度化你。这个地方就是佛陀可以“为诸众生不请友”,主动地教化众生,这个就是以佛力,他主动带动心力。等到大慈悲的佛陀灭度了,当然佛陀会留下一些东西,比方说他的圣号、比方说他的相状,让我们来忆念。但是当佛陀在人世间消失了以后,佛陀的救拔就不是应化身的救拔,变成法身的救拔。法身的救拔,他就是被动的配合了,就是我们必须以心力来启动佛力了。

  我们来听听看,佛陀法身救拔是怎么回事。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所以身为法身,他是常游毕竟空,他本身没有锁定任何目标的,必须是众生的善根准备好了——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所以当我们生长在一个没有佛出世的时代,我们透过佛像的忆念、名号的忆念,我们就必须要做好准备了。所以当佛陀灭度以后,佛陀的救拔,是有条件的救拔、有所选择的救拔,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救拔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了。

  那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准备呢?我们从本经上来看,是两个准备,第一个:善根力的准备;第二个是福德力的准备。

  《弥陀要解》讲到善根的时候,它是讲到两种善根:净土的善根跟大乘的善根,两个是结合的,你看他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如果从《弥陀要解》的标准来看,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他不是马上提起佛号,不是的。他要先调整心态,他要怎么样呢?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他必须要把心先带回家。因为人生的因缘是错综复杂的,临终的时候,肯定是内忧外患,而且这个是无解的,无解。临命终的因缘是没有答案的,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无住!你不能管它,临命终任何的相状出现,你做任何的处理,全部错误!临命终的时侯,不管你心中现出什么讯息,最好的处理就是:你不要处理,不要处理是最好的处理,不随妄转。因为你怎么处理,你只有一种结果:就是生死轮回了。处理得好,人天果报;处理得不好,三恶道,反正都是六道轮回。

  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记得一个观念:不管你这个境,这个影像是怎么样的引导你,你只能够不处理,就是把心带回家,观察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从本来清净的角度里面,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这是第一件事情;第二个事情:再提起佛号的善根——顺从本愿,忆念佛号。顺从本愿,我们昨天讲过了,弥陀的功德是不要你去修了,他已经修好了,你只要接受就好了:佛陀你要救拔我,我接受你的救拔,这个就够了,你只要同意就好。

  所以在净土宗最怕的就是你抗拒,什么叫抗拒呢?佛陀要救拔我们,我们贪恋娑婆世界,我们不接受救拔,这个就是抗拒了。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方面观一切法空,离开人世间所有善恶的因缘;另一方面呢,好好的顺从弥陀的本愿,提起佛号,这个就百分之百往生了。一个是观一切法空——处理过去的因缘;忆佛念佛——处理未来的因缘,两个因缘都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33】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什么意思?

  我们前面几天讲的都是偏重在善根这一块,就是正念真如,顺从本愿。我们今天讲的主题,开始讲到了念佛、讲到福德,要有广大的福德力,才可以受用清净庄严的国土。那么什么是最广大的福德呢?就是忆念弥陀的圣号,才能够成就广大的福德,达到临终的感应道交。我们先看一段经文,再加以说明。好,请合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总共是两大段,第一个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一个别名。看总标,说“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要往生净土,他必须是多善根、还有多福德。这以下就把这个往生的因跟果,再各别说明。什么是往生的因呢?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佛”就是善根,因为你知道弥陀本愿的功德,你能够随顺,这就是善根啊,我接受——说弥陀要救拔我,我接受您的救拔,我愿意从现在开始,生命开始改变,我不再贪恋娑婆了,我来生要到净土去了,这个就是顺从本愿;然后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往生的因,这个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了。得生彼国,是在什么时候呢?往生净土不是在平时,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往生的,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因为弥陀的现前,开示慰导,使令我们能够安然的往生净土。这个地方把净土的因跟果,就标出来。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这一段首先讲到三件事情,第一个:赞叹名号功德的殊胜,万德洪名。为什么呢?因为菩提正道名善根,是亲因;种种助道: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是福德,是助缘。善根是因哦,你往不往生,是靠善根;那么你的品位高低,是靠福德,靠你念佛的多少。那么这个地方做一个比较,说声闻缘觉,这个二乘人,二乘人他的思想的善根是偏空,他的空性是偏空,所以少善根;那么人天的善法,因为心中有所得,所以是少福德,皆不可生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34】一一佛号,悉具多善根多福德!

  这个净土啊,我在台湾,很多的居士问我说:净土在十法界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个结果影响到你的因地。就是说净土,它肯定不是六凡法界,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净土当中是无漏,他没有烦恼的活动,他有三不退转的功德,六凡法界做得到吗?不可能!它是一个无漏的法界,你看每一个人的六根接触到六尘——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它的这个快乐背后,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六凡法界,六尘的背后,是放逸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是六凡法界。它也不是二乘法界,因为二乘法界,诸位知道,阿罗汉入偏空以后,他没有正报、依报庄严,他是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依正庄严的,所以它也不是二乘法界;那只能说是佛菩萨的法界了,佛的法界。所以印光大师才会讲一句话说:“往生净土,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说,往生净土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一个凡夫去受用佛陀的法界,是这么回事了,你的受用等同佛陀,但是你的烦恼没有断。

  这样子讲就有问题了:我们往生到一个佛的法界,那你总得解释个因缘,因为你不能无中生有啊,那凭什么呢?佛的法界,你看:净土,第一个它的正报,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他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他的依报呢,是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到了净土,你看你的国土没有障碍,你能亲近十方诸佛。那么一个凡夫,凭什么创造一个这么广大的正报、依报呢,凭什么?你说你有本事,你布施,你庄严这个国土看看,你不可能嘛!因为你布施,第一个你有所缘境,我喜欢布施A,我不喜欢布施给B,那你就完了,你就有限量了,那我也做不到无住布施了,我们布施都是有选择性的了。所以理论上,凡夫应该创造不了这个国土的,不可能,因为我们有限量,有限量的因,不可能成就无限量的果。

  那到底这个净土是怎么来的呢?看蕅益大师怎么解释:“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往生啊,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善根的准备——信愿,就是顺从本愿;第二个是忆念名号。因为这个名号,它本身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善根,跟无量无边旳福德,他把所有的善根福德,摄持在一句佛号当中,使令我们忆念的人,念念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出来。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往生的因——两件事,对不对?第一个:多善根;第二个:多福德。

  在《智度论》上说:佛陀的福德,可以跟大家分享,可以的。比方说你打了一个佛七,你的身口意出现了两个功德:一个是你的善根,你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加强了;第二个:你念了很多佛号。那么我希望把我的功德,回向给我的母亲,其实你只能够回向福德这一块,你不能说:诶,我现在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心很强呢,我把我这个心态,回向给我母亲,不可以!善根不能回向,但是你的福报可以回向,你的妈妈会因为你打这个佛七,她可能有障碍消除了,她就算没有障碍,她的福报寿命增加了。所以:福报可以分享,善根不能取代!也就是说,净土宗的人,理论上是这样了——你一辈子可以都不修福报,可以,照样往生。理论上净土宗的人,一辈子都待在佛堂里面用功,他照样往生,他照样能够去受用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他照样受用广大无边依报国土。

  我这样子讲了,新加坡有一个年轻大学生,很不服气,说:那这样不是很不公平吗?我说:世间上本来就不公平。世间上公平吗?你看有些人,他走捷径一下子就过,本来这个佛法,本来就有捷径的了,佛法其实就是有捷径的,有些人成佛快,有些人成佛慢,所以他必须要判教。

  净土宗往生的人,福报都不是靠我们修来的,你不要以为说你布施、持戒,你就有办法摄受那个国土,不是的,其实,因为那是名号给你的,但是,善根,佛陀不能帮我们准备。所以,理论上只要你愿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报了,因为福报佛陀都帮你准备好,都帮你放到佛号里面。但是,我再提醒一次:佛陀不能够替我们准备善根这一块。善根属于智慧了,你做出错误的判断:你继续贪恋娑婆世界、你不接受弥陀的摄受,这一块佛陀就不能帮助你了。

  所以净土宗真正准备的是偏重在善根这一块。你看,说实在话,净土宗的大德,相对藏传佛教,修福报比较不主动积极,是有原因的,相对藏传佛教来说,他习惯于息诸缘务。因为他不需要准备福德,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他准备善根这一块就够了,他的福德可以到净土,再慢慢修了。

  那么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事情呢?说明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一段:佛号,不能取代!你每天可以持一点大悲咒,你每天可以持一点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但是你不能完全没有佛号,不可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你凭什么受用广大佛土?一一佛号,悉具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因为有佛号的关系嘛。所以印光大师说,他说:如果你不习惯整天念佛,也没关系,你喜欢持持咒、你喜欢拜拜忏,都好,但是,你不管做什么事,请你最后加十句佛号。这个是对呀,把一切的法门,会归到这一句佛号,因为这是本尊嘛,要加十句佛号下去了。我再讲一次:你可以念佛念得少,但你不可以完全没有念佛。你没有念佛那你福德从哪里来?你有善根,说:诶,我很想往生,对呀,善根、福德,那福德呢?观世音菩萨圣号的功德,能够等同阿弥陀佛吗?不可能,缘起法就是有差别。

  所以这个地方说明:我们今天的往生,善根是我们准备的,福报是阿弥陀佛替我们准备的,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念佛,才能够把这个福报打开来。这个地方是讲它的因地,再看它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35】因缘所生法是有差别的!

  故时——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在法身的角度是不来,但是从应化身的角度,他是果然现前——亲垂接引。那么在凡夫的角度,我们的法身也是不亡,但是从业报身的角度,也是往生了——托质宝莲,就是感应道交嘛,弥陀现前,把我们带走。

  这个地方就说明:因缘所生法是有差别的。过去在台湾,台大电机系,有一个教授,诸位可能也有人听过,他做一个电子的实验,他证明到其实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它都是一种能量,正如佛陀说的:一切法是空的,但是它因为物质、因为电子跟中子之间相互地碰撞,它会产生一种能量,它会出现一个相状,所以你感觉到它是好像存在。所以他就做实验,他就写了很多纸,放在一个黑色的袋子里面,然后找几个有特异功能的小孩,用手去摸:哦,这个字是个桌子,他摸得出来呢;这个字是个椅子;后来有人写这个道——佛道的道,他一摸,就一道光明;那么有人写一个“佛”字,它不但是一道光明,里面还有一尊佛坐在中间。所以它这个音声也好、它的文字相也好,它是一种能量。我听到以后,我赶紧请了一个忏公师父的“阿弥陀佛”四个字,挂在佛堂上,诶,真的有差呢。因为你那个能量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阿弥陀佛花了很多时间创造出来的一个多善根、多福德。所以你不要看字啊,你看:你这个房间,你如果写一个“很糟糕”三个字,挂在这里,这个磁场就不好,能量不好,这不是好能量。

  我看《高僧传》,有一个印度的大德,他的鼻子对这个香尘很厉害,他不懂中文哦,有一个居士,拿春秋战国的书给他看,他一闻:这本书有很重的血腥味,他闻味道就知道这里面在讲什么道理;然后那个居士又拿了一本《易经》给他闻:哦,这里面有很重的玄味,玄妙的玄。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六尘,他的确释放不同的能量。你试试看:你这个房间里面,你挂上“南无阿弥陀佛”,再跟后挂上一个“很糟糕”三个字,磁场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不要忽略了我们所创造“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声音,这是多善根、多福德,起码是多福德,因为佛陀往生以后,他总要留一个东西来给我们做桥梁,就是我们能够通过这个声音,一个开关哪,去启动弥陀的福德。所以,我们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强调: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要有智慧、我们要重新去规划我们未来的发愿,这个偏重在善根。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忽略了,佛号不可少,你可以少念,但是你不能完全没有。但是还有一点:即便你少念,也没关系,但是你必须把佛号,在你的心中,放在一个最重要的定位。你要永远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取代佛号,如果你要往生的话。所以这段说明佛号的重要性,这个不可取代的万德洪名。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36】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丁二:一念具足。这一段就偏重在临终这一块了。就是说一个临命终的人,他是怎么样往生的、他是凭什么往生的,来说这个事情。有一个问答,我们先看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土,何得即生?”说:净土离我们这么遥远,临命终的人是凭什么往生呢?他往生的心态是什么呢?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好,这个问题,这个地方答案很重要。你往生的时候,你只要照这样做,你就肯定往生了。他前面先讲理论,后面那一段就讲实际的操作方法。

  他说:这么长的一个遥远的距离,那么我们临终旳人,是怎么就能往生呢?他说:十万亿佛土,从理论上来说,其实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们心性本来就周遍法界了;第二个又仰仗佛力的摄受。所以这个地方,在理论上,我们往生靠两种力量:第一个自性功德力,第二个弥陀的本愿的摄受力,两种,一个是心力,一个是佛力。这个佛力也等于是法力,因为你念佛,你创造一个佛号的音声,佛就在音声里面,在净土宗,佛力等同法力。

  讲出一个譬喻:如镜中照数十层的山水楼阁,这个镜就是我们一念心,山水楼阁比喻净土,虽然它有很多的层次,宛然清楚,但是它是没有远近,同时显现,没有先后。这个地方说明:临命终的人往生,他必须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这个很重要。诸位你们知道镜子的特点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对对,来就有,去就没有——简单扼要,无住!你看:你爸爸去照镜子,照完以后你妈妈去照镜子,然后你去照镜子,它随缘显现,但是它完全无住,这个很重要,你只要念头一动,这个镜子就不是镜子了。临终的人,你要用心如镜!当然你平常就要这样训练。就是说你看到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就“仁者心动”,不要这样子,踩个刹车一下——不要动,它就是一个缘生的假象。因为你平常就喜欢动,你临终一定会动。

  其实,越有责任感的人,越难往生,因为他管的事情太多了,然后他自己会给自己一个理由:诶,我这事应该管的了,但是你应该管没有错,是你的心不能住,你要有本事无住——你是管而不管,不管而管,真的是这样,执着的人很难往生!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净土宗的人,你注意看,晚年,一定息诸缘务,几乎没有一个例外的,连蕅益大师都没有例外。我看到蕅益大师息诸缘务,我吓到了,蕅益大师他五十五岁跑到灵峰山去,他就没有下来了,两年后往生;印光大师晚年旳时候,一路闭关,几乎没有例外。当然其他人闭关,我就没话讲,我看到蕅益大师闭关,我真的吓了一身冷汗,连他老人家都要这样做——临终息诸缘务啊,因为你念头一动就完了。

  所以,你看临命终是怎么回事?“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这句话讲得太圆满了。临终的时候,你必须把你的身心放空,极乐世界才能够现前。临终的时候,你必须把心中放空,阿弥陀佛的正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阿弥陀佛才能现前;“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极乐国土,亦如是”。我们要往生,必须把身心放空,否则弥陀进不来。放空不是都没有妄想,不是的,只要你无住,就是放空了。

  在临终的时候,你只要动一个念头,不管你是什么理由,不管!你说:我一定要去救他,不管,只要你动一个念头,你就生死轮回了,只要动一个念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临终的执着,就没有任何理由了,反正你就失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跟大海学习、跟镜子学习,它们的那种无住而生心的这种功夫。当然,有人就问了:那凭什么无住呢?那就是有般若智慧现前,要不然怎么无住呢?所以我们要知道,外道也讲感应道交,净土宗也讲感应道交,不一样的。外道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因为他跟鬼神感应道交,他向外攀缘正好适合,两个磁场差不多;但是你跟佛感应道交,你只要攀缘就不对了,因为你攀缘,就是轮回力量——你启动轮回性嘛,弥陀是涅槃性,你是轮回性,这两个心心不相应,怎么感应道交呢?

  临终的时候,你一定要收心,你一定在正念真如的情况之下,然后顺从本愿,提起佛号,才有可能往生,从这段经文看得出来。所以你看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只要东张西望:佛陀来了没有?你大概就不会往生了,因为你都没有收心。镜子不是这样子,镜子是随缘哪,一定要收心!所以我们从这段经文当中知道:其实往生,关键不在距离,你不要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个都不是问题,你想这个都没有用,关键是你放空了没有?你只要放空,剩下的就交给弥陀了。

  我们净土宗的人临终只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个:把身心放空,把生命归零。过去的,不要想它,你虽然无量劫来,有很多生命的经验,留下很多善恶的痕迹,临终它一定会起现行,因为它跟我们太熟悉,它不会放过我们的,但是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不随妄转就好了,你只要不随妄转,过去的因缘,它就干扰不了你。这是第一件事:把身心放空;第二个:顺从弥陀的本愿——下定决心,接受弥陀的救拔,我跟你走;第三个:提起佛号。绝对成功,从这段经文来看,绝对成功!你一定要想办法把过去先切割,人生无解,只有放下才有解,你不要想要去解开这个蜘蛛网,你解不开的。你要先离开,到净土去,回入娑婆,再来解答这个人生的错综复杂,现在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放下。

  所以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往生的人是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个:把身心放空;第二个:内心好好地接受弥陀的摄受,顺从本愿;第三个:提起佛号。剩下的就交给阿弥陀佛了,他就有办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37】娑婆世界的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好,我们再看一段:丁三的临终加持。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的功德力,前面两段讲到因地的修学,这个地方讲到赞叹净土宗的果地功德。我们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好,“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个“利”,是说明净土宗最为重要的功德利益。其实净土宗的利益,它不在于平常说我们念佛,消灾、免难、增福报,这个都是它的一个附属的花报,净土宗真实的果地功德,是在临命终旳时候,仰仗弥陀摄受,能够心不颠倒,而往生净土,是从临终这一块来说的。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三界流转当中,娑婆世界的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其实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跟修禅修的人,平时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他修他的,我们修我们的,对不对?有时候他还看不起我们,对不对?他说:你们这些人哪,只知道去净土去,娑婆世界也不管,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假设你不仰仗佛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了。说这种人啊:是顽修的,有行无解的,或者是有解无行的,总而言之,这个人是含糊笼统盲修瞎练的,根本用功没有上路的,那么这一部分就不谈了,因为这个人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状况的,即便你解门是悟门深远,即便你平常的行门功课又做得很深,只要你烦恼的习气有一分一毫没有断除,未免随业力强的这一块,而产生牵引,而堕落,这就是永明大师所说的:“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所以说“初果尚且昧于出胎,菩萨尚且有隔阴之迷”,临命终的时候,哪是我们能够强做主宰,含糊笼统的能够把它蒙骗过去呢?

  临命终的时候,它有一个问题,我们平常大概只要处理烦恼的问题就够了,临命终的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他多了一个业力的问题。临命终时算总帐,因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我们平常感觉不出它的存在,它虽然偶尔丢一些烦恼给你,丢一丢外境给你,但是你感觉不出存在。但是我们看唯识学上说,阿赖耶识到了临终的时候那不一样了——去后来先做主翁,它那个强大的吸铁,它现出中阴身的时候,它用强大的业力吸你呀。临命终的时候,你就知道第八识的可怕了,除非你断烦恼。

  那净土宗为什么不怕第八识呢?因为净土宗他调伏烦恼——我只要不随妄转,我只要让阿弥陀佛进来,阿弥陀佛就有办法把我带走,那是用佛力来抗拒业力;但是你没有修他力法门的人,你完全凭你自己的本事。我们临终的人可以做到调伏烦恼,可以,但是你要断除业力,几乎不可能,除非你是圣人。阿赖耶识啊,你调伏烦恼,那你顶多往生善处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到临终的时候,当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谁都跑不掉。

  阿赖耶识,你研究唯识你会很奇怪,阿赖耶识平常它隐藏的,所以你只看到第六意识跟前五识在活动,但临终的时候,它就现前了,它就大魔王啊,它现出一个中阴身,然后用中阴身来吸你过去,十人九蹉路——十个人有九个人跑不掉的,跑掉那个人是阿罗汉,十人九蹉路,对啊,阿罗汉,他无生嘛。那我们怎么跑掉的呢?我们是把身心放空,让弥陀进来,是弥陀带我们先走,所以我们临命终的人没有经过死亡,没有经过中阴身——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把我们带走了。所以我们是在阿赖耶识现前之前,阿弥陀佛赶紧先一步把我们带走了,阿赖耶识还没有现前,阿赖耶识现前你就完了。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来看看修净土宗的人是怎么面对临命终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0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