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66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5-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初见 发表于 2018-11-21 11:36
是太虚大师吗?
太虚大师没有宣传《广论》。
在民国那个时代,藏密典籍开始翻译成中文。那个时候,汉文 ...
无知本没有错,但无知还胡编乱造的瞎说,就不对了。
众所周知,广论列入佛学院课程,始于太虚大师所创立的汉藏教理学院,广论的汉译本,亦是太虚大师的弟子法尊法师所译。后来佛学院依也只是依例而行。广论在汉地传布,太虚大师是主导人。广论传布的是是非非,暂且不论,但推行广论不是始于学诚,也没有因为学诚堕落而停止,这是可以肯定的。
汉地学者一般认知广论是宗大士对瑜伽师地论的解读。
太虚大师为法尊法师译本做序:
菩提道次第广论序
太虚
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克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
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固将无别。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用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此风至日本而加厉,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之东密,则除秘密尽排为浅显;高唱经题之日莲,则于法华亦舍迹门而仅崇本门。今日本虽经明治维新复兴,然亦只有各宗而无整全之佛教。
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经律论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资供奉,或翻阅以种善根耳。空疏媕陋之既极,唯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迄今欲扶掖以经论律仪,尚无以树立其基础。
而借观西藏四五百年来之黄衣士风教,独能卓然安住,内充外弘,遐被康、青、藏、满而不匮,为之胜缘者虽非一,而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须取一切经律论所诠戒定慧遍为教授,实为最主要原因。论云:如道炬释:“未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前,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定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若于此次第决定、数量决定之智慧方便中仅取一分者,当决定知不成菩提。
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虽未尝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离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
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法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见海刊十六卷三号)
(附注) 海刊原题“菩提道次第广论较中日各宗判教之优点”,以此代序,故今改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