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62|回复: 37

[佛教经藏]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八----海仁老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3-12 10:01 编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第八卷
选择字号
海仁法师著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分三。己初总明三渐次为能转之行分二。庚初结前生后分二。辛初结前生类互具
  初四句正显互具,十二类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如是应有一百四十四颠倒。颠倒虽多,元无实体,犹如捏目乱华发生,空本无华,因捏目有。目喻真心,乱华喻十二类生各具十二颠倒。捏目如妄念,华因捏有,喻因妄念,故有生死。妄念若息,苦果自灭。所谓但离妄念,即如如佛。众生本具之真心,其体不变曰妙,而能随缘曰圆,始终一致曰真,一法不立曰净,灵明照了曰明,妙圆即大义,真净是顶义,明心即佛义;众生本心,元具大佛顶体相用三大,奈因颠倒,一念妄动,遂成十二类生,一一类中,复各各具十二颠倒,故曰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海公认为既曰虚妄,则不应言具足,故具足如斯,应云幻起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辛二生后对治法门
  初句按阿难请意,本因指最初一念妄动,为颠倒之本因,属惑。元所乱想,指依一念妄动所起之颠倒乱想,属业。意谓汝阿难今欲修证佛之三摩地,应于一念妄动起惑作业之处,建立三渐次位。以戒止业,以定除惑,以慧证真。如是始得妄想销除,翻染为净,则诸圣位,亦可从此成立。犹如净器,虽已除毒蜜,然毒气尚存,须以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方可贮藏甘露。净器如藏性,本自清净,毒蜜如八万四千妄想,毒气如最初无明。除毒,如佛劝修三学,而灭除三毒。汤水,如清净明诲,灰香,如三摩钵提。甘露,如佛果菩提。初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粗惑已断,习气尚在;如除毒蜜,毒气未除。仍须加功,以戒为助行,以止观为正行,方能断细惑,证真常,获得一乘佛果,如器净后,堪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庚二标列正明分二。辛初标列
  初句征起,下是列名。助因如五辛之类,生食发嗔,熟食发淫,为助长生死之因,必须修改,如斯恶习,以除去生死助因,故曰一者修习,除其助因。真修是持戒,戒有定共戒,道共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故曰持戒谓之真修。正性,指杀盗淫妄等,是性业,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刳者剔也,去也,即断除杀盗淫妄等性业,故曰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现业,谓六根奔趣六尘,以六尘为现在惑业,必感将来苦果。故除因刳性之后,更要进修止观,以止观力,脱黏内伏,反闻闻性;如是根尘回脱,惑业不起,而能增进五十五位,贤圣之路,故曰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楼主| 发表于 2013-3-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辛二正明分三。壬初除助因
  初句征起;下详释助因。十二类生,种类虽多,然皆不能自全形命,必须依食而住。欲界人天修罗畜生等,所飧饮食,必有形段,谓之段食。鬼神遇食,但触其气,曰触食。色界禅天,无须饮食,但以禅思持命,曰思食。无色界天人,禅境渐深,伏前七识,唯存第八,以阿赖耶识,持续性命,曰识食。阿罗汉未入灭前,有业报身,仍须饮食;若入灭后,及诸佛菩萨,皆以禅悦为食。灌顶云:‘佛成道后,为除外道,自饿苦行,说诸众生,皆依食住。’此为正觉正说,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说。佛反问彼,食有几种,外道不能答,佛言食有四种,所谓段、触、思、识等。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世间食物,凡有益身心者,皆名甘,凡有害身心,总名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显饮食不可不慎。求三摩地,指欲修耳门圆通之人,应当断除五辛,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谓之五辛。’兴渠此方无故不翻。出乌荼,婆他那国。慈愍三藏法师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故应与葱等同戒之。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此出五辛之过。五辛熟食壮火,易发淫心,生啖易动肝气,增长嗔心,故宜戒之。凡弘经说法者,诸天欢喜,十方善神,咸来亲近拥护;今因其食五辛,纵然能弘如来十二部教,天仙善神,嫌其臭秽,皆远离之。反而诸饿鬼等,皆喜其味,冥中舐其唇吻,亲近不离;故食五辛人常与鬼住,福德日消,反增无益之事。即使发心,修习耳门圆通,但不断五辛,十方菩萨,天仙善神,皆不来守护。致使大力魔王,得其方便。魔王有二:一为欲界顶,波旬魔王;二为色界顶,摩醯首罗天王。前者统领欲界魔眷,后者统管三界魔事。魔王贪恋尘劳,阻止他人出离三界;今知修习圆通者志在求佛,故现佛身,为其说法,毁谤持戒,是小乘道;赞叹三毒,谓无碍大道。是人误信魔说,遂不持戒,广行淫欲;命终堕落魔道,为魔伴侣。所修三昧,咸资有漏,魔福享尽,堕无间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此结成渐次之名。修习圆通,本求出离生死,证佛菩提;今因不断五辛,反为魔眷,沉溺生死,欲出无期,岂可不慎,岂可不戒。故佛呼阿难,而警告之曰:凡修菩提道者,应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以五辛有发淫,生嗔,善神远离,常与鬼住,圣众不护,魔得其便,毁戒谈空,终为魔眷,福尽堕落等过患。皆为助长生死之因,故求出生死者,从凡夫起,初学修行,第一增进,便是永断五辛。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食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壬二刳正性
  初句重征,即云何真修刳其正性。杀盗淫妄等,为生死之正因;欲界男女,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谓之正性。前科永断五辛,生死助因既断,应进而真修,严持禁戒,以灭生死正因。佛告阿难,如是欲入三摩地之众生,首先要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身心俱断,身固不犯,心亦不起,谓之永断。酒能乱性,肉则伤生,即使素食,亦应火净方食,无啖生气,何况杀生。佛世有阿多比丘,已证四果,能降毒龙,因天热乞水,施者无水,以酒施之。阿多一饮而尽,返祇园口,醉卧于地,口吐饮食,苍蝇伏身,佛问诸比丘,汝等识此人否?众云:阿多比丘。佛言,彼已证四果,能伏毒龙,今因酒醉,为苍蝇欺。饮酒之人,初五百世,堕咸糟地狱。次五百世,堕沸屎地狱,第三五百世,堕为厕虫;第四五百世,堕为苍蝇,第五五百世,堕为痴热虫。又云:造酒之人,堕酒河地狱,卖酒之人,堕酒池地狱;饮酒之人,堕烊铜灌口地狱。故大爱道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至酒家,不得与酒客共话,不得说因病而饮药酒,酒是毒药,酒是烊铜,能杀法身慧命。’大智度论云:‘酒失自觉相,色身渴而恶,自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名饮屎毒;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语而语,不应哭而哭,不应骂而骂,不应打而打;与狂人无异,知愧者不饮。’戒经亦云:‘饮酒得无量罪。’故修三摩地者,不应饮酒,亦不应食肉,因食肉伤生,有损慈悲。古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有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忖看如何。’故戒经云:‘食肉之人,断大慈悲,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又云:‘食肉得无量罪。’本经亦云:‘食肉之人,纵得心开,皆大罗刹,报终必沉,三途苦海,非佛弟子。’又:‘若不断杀,必落神道。’然则云何能出三界,何况佛道,故曰: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世间毒蛇,践之必遭其噬;世间怨贼,遇之必遭其劫。四弃法中,但举其一;以淫习难除,故佛教以对治法门,当观淫欲,如世间毒蛇、怨贼,近之必伤法身慧命。先持声闻等四句,是佛为钝根者,示其先持身戒,后持心戒。四弃谓杀淫盗妄,是比丘戒;八弃于四弃外,加触、八、覆、随,合之成八,是比丘尼律,属波罗夷罪。犯之被弃于佛法海外。身口七支,皆不动,谓之执身不动,进而受持菩萨,清净律仪,不但身口七支不犯,连心念亦不起,谓之执心不起。执身不动,是小乘戒;执心不起,是大乘戒。身心严持,大小乘戒,谓之禁戒成就。以断淫故,不相生;断杀故不相杀;断盗故不相负;断妄故不相欺累;因妄语目的,在贪求世间名闻利养,何止相欺,且为业债所累。今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既不相生相杀,亦不相负相欺,则无须偿还命债、钱债、物债,以及眷属债,不再为各种债业所累。至此方名清净之人。如是以戒为助行,以定为正行,正助兼修,而进入三摩地。自可生慧发通,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便获相似五通。无须天眼,亦能观见十方世界,亲睹十方诸佛;无须天耳,而能闻诸佛说法,亲奉如来圣旨;无须神足,而得大神通,游十方界;无须宿命通,而能悟知宿因清净,永不再堕恶道,艰险之处。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是总结名次。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壬三违现业
  根尘相对,起惑作业,谓之现业。如是清净之人,正助兼修,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其心自然不再奔趣六尘。贪淫有二义;一谓淫习难除,若断此习,他习亦除。一谓六根贪受六尘,今因持戒,旋根脱尘,故于外六尘境,不多随流放逸。不多而已,并非永绝。此言其习未除,亡尘之功不深;若能加功进修,旋转六根,归本心元,如前文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尘既不缘,即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根无所隅,即‘闻所闻尽’。至此虽‘得六销犹未亡一’,故曰: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前:‘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若能进而‘尽闻不住’,则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根结尽除,是内空;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是外空。内外俱空,则如琉璃,内悬宝月;琉璃如境,宝月如心,心境一如,表里洞彻,唯一大光明藏。即前云:‘觉所觉空。’再以观行力,尽二执,达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顿忘身心,则能于定中,身心快然。三观唯是一心曰妙,一心具三观曰圆。以始觉智,观本觉理,生佛无二,曰平等。即前‘空觉极圆,空所空灭。’既于定中身心快然,悟妙圆平等之理,当获大安隐,则一初如来,所证三德秘藏,密圆净妙之境,皆得现前,曰皆现其中。即前文:‘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是破色阴;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是破受阴;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是破想阴;身心快然,妙圆平等,是尽行阴;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正是识阴发现。即下文:‘行阴已尽,在识阴中,于涅槃天,得大明悟。’圆觉经云:‘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以其可见而不可即故。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此是总结。是人,指持戒修定之人,以其不住密圆净妙之境,故得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而获证无生法忍。此无生妙心,众生本具,以其迷故,如云遮月,非失成失;今功用现前,如云开见月,非得同得,故曰获。众生本具,是理即无生法忍;闻佛开示,方悟此心,是名字即无生法忍;正助二行,深伏五住,是观行即无生法忍;由观行力,任运而断,四住烦恼,佛性相似现前,名相似无生法忍;由相似有功用道,入无间道中,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是分证无生法忍;若究竟无功用道,断最后一品无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名究竟获无生法忍。今此行人,正是分证,无生法忍。亦即获得修行目,位在大乘见道。
  忍有五种:一谓伏忍:别教三十心,深伏五住烦恼故。二谓信忍:由别教初地至三地,得不坏信,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三顺忍,三地至六地,随顺菩提心,心心流入萨婆若海,顺事顺理故。四无生忍:从七地至九地,知一切法唯心,不见少法,有生灭故。五寂灭忍:从十地至等觉妙觉,惑尽智现理圆故。此中得无生法忍,即第四种无生忍。自此断烦恼,证法身,位在圆教初住,分证佛功德。从是渐修,简非顿修;虽利根顿悟,但位次历然,如一刀千纸,一箭千壁,其次第犹分,故利根者,理虽顿悟,行由渐次。随其渐修,所发之行浅深不同,故安立位次,高卑亦异。若发趣分证行,则安立住、行、向,四加行,十地等圣行。若发趣究竟行,则安立妙觉究竟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三渐次是能行,能断,能诣,能证;五十七位,是所历,所诣;五住烦恼,是所伏,所断;妙觉,是所诣所证之目的地。行者之所以能历五十七位,渐次增进深入,功在三渐次。故三渐次通因通果,以因中三增进故,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达妙觉极果。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3-16 10:43 编辑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己二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分四。庚初观行转依号
  是善男子,指依三渐次,精勤修习之人。由于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淫心永断,谓之欲爱干枯;由第三渐次,违背现业,六用不行,谓之根境不偶。爱欲之因,根境之缘,既已双绝,则除现前残质之外,更不续生,则此残质,便成最后身矣。枯有观行、相似、究竟之别。若以持戒,及止观正助二行,内伏烦恼不起,但种子未拔,名观行枯。由观行力强,任运断惑,然又未尽,名相似枯。五住永尽,烦恼根拔,名究竟枯。今但伏未尽,如石压草,故本科名为,观行转依号。
  因戒定力,内脱根,外离尘,我法二执不起,心渐豁达,曙光显露,无复妄想。不为二执所蔽,故曰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是我法二空之智,增明圆满;照十方界,身心国土,了不可得,但有其慧,故名干慧,依之住持,故名曰地。干是所伏烦恼,慧是能治观行,干是爱欲干枯,慧是慧性圆明。合名干慧地,是通教十地之一。今借通教位,而显圆教理,与圆教五品位齐,能伏五住烦恼;又与别教初住,藏教总别二相齐,属外凡位。欲习初干,是释得名之由。欲习,非指习气,而是正使烦恼。谓正使欲爱初干,非是真干,故未能与如来真身法水相接。因未能破无明,证法身,圆三谛理故。此约未应理得名,前约伏烦恼得名。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庚二相似转依号
  此心指十信位满心,亦即干慧地后心。初中字是中道妙观,次中字是中道妙境。谓以一心三观之中道妙智,观于一境三谛之中道妙理,念念返照,心心寂灭,名中中流入。能入是一心三观,所入是闻性圆通常一境三谛。一心具三观曰圆,三观唯是一心曰妙;又一境三谛谓之圆,三谛唯是一心曰妙。众生本具此理,为五住所蔽,从不开敷;今由观行,深伏五住,于禅定中,本具真如,仿佛现前,如莲花层之渐开,是谓开敷。从真妙圆,是叠前句圆妙;重发真妙,是叠前句开敷。乘此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勇猛策进,已发之真妙,至此更妙,已发之真圆,至此更圆。由于亲自分破无明,分证三德,益信佛性本具,生佛无二,再不退转,曰妙信常住。自此顿断八十八使妄想,一切我法二执,灭尽无余。中道佛性,相似显现;信心益坚,常住不退,名信心住。此即阿难所谓:‘不历僧祇获法身。’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3-17 20:29 编辑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即中道纯真之信。用此纯真智慧,了达阴入处界,原无实我实法,故得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得宿命通,不但现生应断习气,忆念无遗,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生,一切习气,皆现在前。因其见惑已断,思惑显现,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名之为一切习气。亦即俱生我执,从二信位,渐断思惑,直至七信,方能断尽。今此劝行日深之善男子,皆能忆念,无量劫前,以及未来舍生受身,俱生无明,故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初句重按信心住,虽中道纯真,然未得真精发化。今由中道纯真,加功策进,发挥中道妙理,销化思惑俱生我执;如汤销冰,冰尽成汤,故无始思惑习气,通一精明。至此唯如如智,照如如理,曰:惟以精明,进趣真净。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精而无妄,进而不退,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由精进心,如智照如理,惑尽习除,纯一止观,恒住慧中,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纯智则慧多定少,易生摇动,必须以定持慧,故曰执持智明。若无定助慧,则寂湛不遍,今以定力执持智明,令寂湛之境,得以周遍,寂妙得以常凝,寂而照,曰寂妙。照而寂,曰妙寂。如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运水搬柴,不失定心;迎宾送容,不离止观,谓之常凝。因定力坚固,外境不牵,内惑不动,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定谓寂妙常凝,光谓纯是智慧;至今定慧均等,因定发慧,谓之‘定光发明’。慧得定助,定力愈深,慧力愈明,照理愈真。深入圆理,念念向前,进而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由定慧均等,安然而进,如顺水行舟,不假用力,而能保持定心不失。十方如来,指法身如来,因定力任运前进,证如来藏心,与如来法身理体,气分相接。法身如来,有真谛气分,俗谛气分,及中谛气分。今行者三界惑净尽,证真谛理,能与十方如来法身,真谛气分相接。内护心法,外护佛法,名护心住。位与通教七地,藏教四果,别教七住齐等。但藏通二教,不知无明,别教十回向,方伏无明;圆教初信,已圆伏五住,故位虽等而实超。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以其觉慧增明,得以保持不失;故能以不可思议妙力,回自所证真谛实智,向佛之权智。出空入俗,修佛之无缘大慈,广学利生之方便,曰回佛慈光。虽入俗利生,然悟万法唯心,以其自性法门,虽学而无所学;自性众生,虽度而无可度;自性佛道,虽勤求而无可求;以自己之权智,而向佛之实智,曰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喻从实起权,从权入实。以实智照权,以权智照实;回权向实,回实向权,日其中妙影,重重相入;权实相向,故名回向心。位在第八信心,修习假观,初伏尘沙。若约从空出假,尘沙是众生之烦恼,众生烦恼多如尘沙,谓之尘沙烦恼。菩萨能观机设教,不为众生烦恼所障,名伏尘沙。若得四无所畏,观机设教,名破尘沙。其次是菩萨,不达法界皆空,名法界见思;不达法界皆假,名法界尘沙;不达法界皆中,名为无明,皆是菩萨烦恼。今位在八信,但观界内机,未能观界外机;故但伏界内尘沙,至第九信破界内尘沙,能为界内众生说法,至第十信破界外尘沙,能为三乘圣人说法,方尽尘沙烦恼。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即权实二智,实智是般若,能破惑显理;机智是方便,能观机设教。于菩萨四弘愿中,第一愿是权,第二三愿是实。修行人能履俗而观真,是回权向实;观真而履俗,是回实向权。又前三愿是因,第四愿是果觉;今回因心,向于果觉,心光与佛光冥应,谓之心光密回。佛是能证之人,常凝无上妙净,是所证之法。常凝是法身,无上是般若,妙净是解脱。佛所证三德,即众生本具,因迷不觉,今以观行力深,本具三德,现于定中。心光佛光,凝然不动,安住于无上妙净戒体,无作无为,恒持不失,故曰得无遗失。法身具众德,即摄善法戒;般若照空,无作无住,即摄律仪戒;解脱妙用,广利群生,是饶益有情戒。三德理体,与三聚净戒之戒体相应,故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缘,名曰心住。
  住戒,即安住定中,与戒体相应。自在,即从三德之体,而起三聚净戒之用。持戒利生,所向无敌,谓之住戒自在。十方国土,上有诸佛,下有众生,菩萨上求下化,游于十方,随愿即至,故名愿心住。此即前文:‘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前十信位,与别教十向齐,唯修证各殊。圆教十信,圆修三观;别教十向,则先空,次假,后中。至于藏通二教,尚不知其有圆教十信,况起修乎。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3-19 19:03 编辑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庚三分证转依号分五。辛初明十住
  以一心三观,破三烦恼,成三智,证三谛,虽未究竟,然随分断,随证分,名分证转依号。即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自初发心,至今分证,于中经历无量劫修行,不如分证位中,一日行道;然分证共五十一位,后后胜于前前。仁王般若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即入佛理,生佛家,为佛子,依秘密藏,无住而住,其位有十,故名十住。
  是善男子,指十信位满之修行人。真方便,指先开圆解,次起圆行,戒乘俱急,修行有效。亦即依耳门圆通修证,故能发明前十信心之妙明。心精以下,是释初住境。由于十信位止观,纯属定慧,更无妄想参杂,故奢摩他空观成,发一切智光。三摩钵提假观成;发道种智光。妙禅那中观成;发一切种智光。谓之心精发晖。十用,指前十信心。前十信心位,浅深不同。今以三观成,任运破一分无明,将前十心,涉入本位,圆成一心,十心一心,其体无二,曰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以其观闻性,通真实,空观成,破法界见思,了因慧心发,住般若德;观闻性圆真实,假观成,破法界尘沙,缘因善心发,住解脱德;观闻性常真实,中观成,破法界无明,正因理心发,住法身德。三观成,破三惑,三心圆发,圆证三德,名发心住。位在大乘见道,已证行、位、念、三不退。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初句按前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依此妙心,而能发明妙智,如净琉璃,内现精金。则但见精金,不见琉璃。琉璃如所观境,精金如能观智,正显心境一如,境观圆融,以前妙心,指发心住,位在大乘见道;履以为地,谓以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实际理地,以成进趣后位之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谓三观妙智,地谓三谛理地。以理发智,是地涉心;以智照理,是心涉地。理智互相鉴照,若理若智,俱皆明了,谓之心地涉知。游履十方,约所证之理,竖穷横遍;得无留碍;约能证之智,广大无边。广大无边之智,照于竖穷横遍之理,故清净妙理,任运现前,得无留碍。能于一身现无量身,同时周遍法界,上求下化,广修自利利他之行,大作梦中佛事,名修行住,此即法华经所云:‘随顺行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行指前往所修妙行。以其自利不碍利他,利他不碍自利,真俗双照,事理交融,与佛因中所修相同;故能接受,佛所证中道气分,将生佛家,而为佛子。如中阴身,自求父母之时,必须自己业因,与父母业同,而乘一念憎爱之心,与同业父母冥然相通,然后入胎。净名经云:‘方便以为父,实智以为母,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今菩萨发心,求无上菩提,如中阴身之自求父母所谓:‘实智以为父,权智以为母。’,分证佛德,气分相通,将生如来家,为真佛子。因菩萨修空观成,入报身如来种;修假观成,入应身如来种;修中观成,入法身如来种。如中阴身禀父母之遗体,为入胎之种然。将来必能绍隆佛种,贵登法王宝位,名生贵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菩萨分证佛德,揽权实二智,而成圣胎,成大觉法王之嫡亲胤嗣。如人揽父母遗体成胎,能于胎中,七日一变,成为六根四肢,形肖父母。菩萨亦然,既禀受佛智而成圣胎,不但实智如佛;即无缘大慈之方便智,亦同于佛无异,故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现于外,如权智利物,方便具足;心相住于内,如实智照理,断惑证真,亦同于佛。成就正知正见,故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外之容貌,内之心相,权实不二,表里一致,名为身心合成。从此法身道体,日益增长,巧智权能,渐得圆明,名不退住。此中不退,与前十信心中之不退,名同而实异,前谓信心不退,今是证道不退。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出于华严经。一是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以及虚空身。二是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庄严身,威势身,福德身,意生身,法身,智身。法身是内身,余皆外身,由于菩萨修证力强,故于一时具足十身。内外光洁无瑕,谓之灵相。天童无邪,谓之童真。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既一时能具足十身灵相,则佛形已成,自可出胎,亲为佛子。因菩萨从清净法出,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佛之内外功德,将掌法王权,持法王印,行法王令,号令人天,如法化世,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如国大王,指金轮王言,为四大部洲之主;刹利王乃金粟王,为一国之君。金轮王之子,曰太子,刹利王之子曰世子。此等太子世子,虽已成人,堪担大任。然尤恐其力,未能胜任,故王先以少分国事,分别委任,试其能力如何,然后陈列灌顶。喻菩萨已生法王家,具足权实二智,自他兼利,佛先令其说法,代佛转轮。如华严经佛令法慧菩萨说十住,功德林菩萨说十行,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金刚藏菩萨说十地。般若经佛敕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等。然后摩顶授记,当得作佛;如国王策立太子,陈列灌顶,故名灌顶住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辛二明十行
  初四句结前十住行。后二句正明初行功德。是善男子,指十住位满之菩萨;成佛子已,指十住位,具足无量如来功德,谓十住菩萨,分证佛德。华严经云:‘十方如来,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一佛功德,亦不能尽。’可知佛德,是无量之无量。十方,是随顺之处,随顺,是妙行。上能随顺十方诸佛,供养承事;下能随顺十方众生,观机设教;生佛皆喜,名欢喜行。又顺有顺自、顺他,顺事、顺理。顺自己所发愿而行谓之顺自;随顺所化众生之机,谓之顺他;随顺众生所须,而施以六度四摄谓之顺事;本乎第一义理,平等拔苦与乐,谓之顺理。无论顺自或顺他,顺事或顺理,皆能上令诸佛欢喜,下令众生得益,自他生佛,无不欢喜,名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知众生,有恩于我,应以广大心,不择怨亲,平等饶益,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菩萨以道种智,觉知世间善恶因果,诸法总相别相,谓之觉事。以一切种智,觉知万法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觉理。觉事不违俗谛;觉理不违真谛。以俗谛而觉他,令一切众生,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谛理觉他,令众生知诸法平等,不起我法二执,舍妄归真,故曰自觉觉他,得无违拒。由于菩萨自觉事理,故能修忍辱,无违逆行;令他觉悟事理,亦无违拒,逆境不嗔,故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谓菩萨应身种类之多,即十二类生。菩萨随十法界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穷未来际,三世平等,是明菩萨度生时间之长,过去如是,现在如是、乃至穷未来际,无不如是;三世平等,利乐有情。十方通达,是明菩萨度生空间之广,不特竖穷,而且横遍,谓之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十法界因果,圣凡差别,名为一切。事相虽多,理性无二,生佛同体,性相一如,名为合同。菩萨能知种种法门,悉皆会合,同为一体,故能随类现身,观机说法,知法知机,得无差误。离痴即智慧,杂乱即正定,定慧均等,谓之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释此有二:一、同谓法身,异是应身。菩萨依法身同中,而现群异之应身;即应物随形满世间。而世间众生,于菩萨一一异相中,各各所见,皆同其类,从之闻法得益,是名善现行。其次同是理,异是事。以理能显事,故于同中一理,现无量异相之事;此即无不从此法界流,即理即事,理不碍事。以事能显理,故于无量事相中,各见全理,此即无不还归此法界,即事即理,事不碍理。此位菩萨一一行中,能事理圆融,一多无碍,故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如是,承上事理圆融,而起下之事事无碍。乃至是推广之词,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即大中现小。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即小中现大。现尘现界,能现所现,俱不坏其相;尘中现界,而界不小,界中现尘,而尘不大,同时俱现,不坏自相,曰不相留碍。此即十玄门中,广狭无碍自在门,及大小不同安立门。菩萨了尘唯心,故尘不碍尘;达三界唯心,故界不碍界。彼此圆融,名无著行;以其无著,故能大小相容,事事无碍。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现前,是按前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此皆第一波罗蜜多。第一、意谓般若,以般若为诸佛母,众行之首,故名第一。波罗蜜多,译到彼岸。众生执有生死烦恼;故佛方便为说般若舟航,能度众生,离生死此岸,而度烦恼中流,到达涅槃彼岸。实则一切唯心,既无生死可了,亦无烦恼可断,无涅槃可证。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此行菩萨,深达实相,不住生死涅槃,此岸彼岸,亦不住烦恼中流。而恒往返于生死与涅槃之间,说法度生;虽终日度生,实无一众生可度,无住无著,此行难得,可尊可重,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初句按前行。一具一切名圆,彼此无碍曰融。意谓如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种种圆融境界现前,皆是第一波罗蜜多。一一行中,具足无边妙行,故能成就十方诸佛,利他轨则。诸佛因中如是利生,菩萨助佛转轮,亦如是教化众生,一一行皆可为众生之模范法则,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初句总摄前九行,菩萨深达实相,了诸法平等,无住无著,入生死而不染,入涅槃而不住,既不漏于生死,亦不漏于涅槃,自利利他,诸行究竟,故曰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即众生本具真如自性,本自天然,非假修成,菩萨悟此,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故名真实行。
  前十行中,有十番智断,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前十住位,已齐别教十地,今初行齐别教等觉,二行齐别教妙觉,三行以上,别教学人,尚不知其名,莫论修证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辛二明十行
  初四句结前十住行。后二句正明初行功德。是善男子,指十住位满之菩萨;成佛子已,指十住位,具足无量如来功德,谓十住菩萨,分证佛德。华严经云:‘十方如来,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一佛功德,亦不能尽。’可知佛德,是无量之无量。十方,是随顺之处,随顺,是妙行。上能随顺十方诸佛,供养承事;下能随顺十方众生,观机设教;生佛皆喜,名欢喜行。又顺有顺自、顺他,顺事、顺理。顺自己所发愿而行谓之顺自;随顺所化众生之机,谓之顺他;随顺众生所须,而施以六度四摄谓之顺事;本乎第一义理,平等拔苦与乐,谓之顺理。无论顺自或顺他,顺事或顺理,皆能上令诸佛欢喜,下令众生得益,自他生佛,无不欢喜,名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知众生,有恩于我,应以广大心,不择怨亲,平等饶益,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菩萨以道种智,觉知世间善恶因果,诸法总相别相,谓之觉事。以一切种智,觉知万法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觉理。觉事不违俗谛;觉理不违真谛。以俗谛而觉他,令一切众生,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谛理觉他,令众生知诸法平等,不起我法二执,舍妄归真,故曰自觉觉他,得无违拒。由于菩萨自觉事理,故能修忍辱,无违逆行;令他觉悟事理,亦无违拒,逆境不嗔,故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谓菩萨应身种类之多,即十二类生。菩萨随十法界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穷未来际,三世平等,是明菩萨度生时间之长,过去如是,现在如是、乃至穷未来际,无不如是;三世平等,利乐有情。十方通达,是明菩萨度生空间之广,不特竖穷,而且横遍,谓之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十法界因果,圣凡差别,名为一切。事相虽多,理性无二,生佛同体,性相一如,名为合同。菩萨能知种种法门,悉皆会合,同为一体,故能随类现身,观机说法,知法知机,得无差误。离痴即智慧,杂乱即正定,定慧均等,谓之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释此有二:一、同谓法身,异是应身。菩萨依法身同中,而现群异之应身;即应物随形满世间。而世间众生,于菩萨一一异相中,各各所见,皆同其类,从之闻法得益,是名善现行。其次同是理,异是事。以理能显事,故于同中一理,现无量异相之事;此即无不从此法界流,即理即事,理不碍事。以事能显理,故于无量事相中,各见全理,此即无不还归此法界,即事即理,事不碍理。此位菩萨一一行中,能事理圆融,一多无碍,故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如是,承上事理圆融,而起下之事事无碍。乃至是推广之词,十方虚空,满足微尘,即大中现小。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即小中现大。现尘现界,能现所现,俱不坏其相;尘中现界,而界不小,界中现尘,而尘不大,同时俱现,不坏自相,曰不相留碍。此即十玄门中,广狭无碍自在门,及大小不同安立门。菩萨了尘唯心,故尘不碍尘;达三界唯心,故界不碍界。彼此圆融,名无著行;以其无著,故能大小相容,事事无碍。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现前,是按前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此皆第一波罗蜜多。第一、意谓般若,以般若为诸佛母,众行之首,故名第一。波罗蜜多,译到彼岸。众生执有生死烦恼;故佛方便为说般若舟航,能度众生,离生死此岸,而度烦恼中流,到达涅槃彼岸。实则一切唯心,既无生死可了,亦无烦恼可断,无涅槃可证。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此行菩萨,深达实相,不住生死涅槃,此岸彼岸,亦不住烦恼中流。而恒往返于生死与涅槃之间,说法度生;虽终日度生,实无一众生可度,无住无著,此行难得,可尊可重,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初句按前行。一具一切名圆,彼此无碍曰融。意谓如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种种圆融境界现前,皆是第一波罗蜜多。一一行中,具足无边妙行,故能成就十方诸佛,利他轨则。诸佛因中如是利生,菩萨助佛转轮,亦如是教化众生,一一行皆可为众生之模范法则,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初句总摄前九行,菩萨深达实相,了诸法平等,无住无著,入生死而不染,入涅槃而不住,既不漏于生死,亦不漏于涅槃,自利利他,诸行究竟,故曰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即众生本具真如自性,本自天然,非假修成,菩萨悟此,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故名真实行。
  前十行中,有十番智断,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前十住位,已齐别教十地,今初行齐别教等觉,二行齐别教妙觉,三行以上,别教学人,尚不知其名,莫论修证
 楼主| 发表于 2013-3-23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3-23 20:07 编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辛三明十向分二。壬初正明十向
  回向有三:一回自向他,谓菩萨所修功德,皆回向众生。二回事向理,谓菩萨所修事相法门,皆回向真如理性,不住不著。三回因向果,谓菩萨历劫修行,不求人天福报,或权乘圣位,唯求无上菩提。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神则不可思议,通则无所障碍。神通有道通,修通,报通,妖通等四种。今此神通,非权小外道之神通,而是菩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之神通。菩萨自初行至七行,已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錀,是名满足神通。至第八行,已种种究竟;第九行成佛轨则;第十行清净无漏,即是成佛事已,藏性之体,已然纯洁,一真无为。以其精真,故能远离凡夫二乘之所留患。凡夫著有,为生死所缚;二乘滞空,为涅槃所缠,故有留患。今菩萨十行既圆,双超空有,不为界内著有留患,不为界外滞空留患,曰远诸留患。正当度生,是不落空;灭诸度相,是不落有;即双遮空有。菩萨既不住当度众生之有为,亦不著灭诸度相之无为,而能回菩提真因,向涅槃归家之路。当度众生,是回自向他;灭诸度相,是回事向理,回无为心,向涅槃路,是回因向果。以其双超双遮空有,不著不住,故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可坏,是无常败坏生灭之法。以生死望涅槃,则生死是可坏之法;若以涅槃望实相,则涅槃亦是可坏法。如前文:‘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众生执生死,二乘执涅槃,菩萨了达生死涅槃,皆如空华水月,本无所有。入生死当度众生时,不著于有;入涅槃度二乘时,而不滞于空;即坏其可坏之相。亦即远离空有,虽离空有,而不见我为能离,空有为所离,谓之远离诸离。菩萨虽终日度生,广行六度,而不著诸相;虽不著诸相,而又能不坏度生事业,故名不坏回向。此是回事向理。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即众生本具法身理体,寂照照寂,湛然不动,谓之本觉湛然。此本觉理体;与十方诸佛所证法身,无二无别,如前文:‘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谓之觉齐佛觉。虽然众生之本觉等于佛所证之妙觉,但佛已因圆果满,究竟证得。而菩萨仍在因中,必须加功策进,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诸佛因中,以权实二智,双照空有,而不著空有,菩萨亦然,是等一切佛回向。亦即回因向果。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不杂曰精,不妄即真,以能观之智,精真而纯熟,故能发明一切种智,证知自己因地心中,现尘现界,种种妙行,正如诸佛果觉,境界无异。以其能证智广大无边,圆照法界;而所证理,亦竖穷横遍,故名至一切处回向。此是回事向理。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即前所至之处,是依报。,如来,即前所等之佛,是正报。前二位虽觉齐佛觉,地如佛地,但仍有自他分隔,依正历然。今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即自他不隔,依正无碍。以依报涉入正报,故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以正报涉入依报,故能坐微尘里,转大法錀。若据理释,世界是所证之理。如来是所觉之智;以智照理,是如来涉入世界;以理显智,是世界涉入如来;理智交辉,依正相涉,曰‘得无挂碍’若智若理,若依若正,悉皆无尽。如华严经云:‘菩萨住此回向,得十无尽藏功德。’所证理,能证智,皆不可思议,名无尽功德。无尽功德,不离当念,名之为藏。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初句按前地如佛地,即同于佛所证,实际理地。佛是能证之智,实际理地是所证之理。若智若理,俱为菩提,涅槃清净真因,谓之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此不生不灭,实际理地之清净妙因,能生涅槃道果,从因克果,名依因发挥,取涅槃道。菩萨背尘合觉,曰随顺;事相虽多,理体唯一,曰平等;依真因生道果,曰善根。此随顺平等善根回向,是回因向果。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即平等善根,依此平等善根而起同体大悲,等观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以众生本具佛性,与我同体,故众生乃我心中之众生,我既觉齐佛觉,地如佛地,圆满成就佛性;则我性中众生,亦当成就,不应遗失。于是随顺平等善根,兴慈运悲,平等救度众生,是名随顺等劝,一切众生回向。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是回他向自,性圆成就,不失众生,是回自向他。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前位不失众生,即一切法;皆我本性,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不变随缘,以权智入俗;离一切相,是随缘不变,以实智证真,是道种智。今云:唯即与离,二无所著;是双照空有,而超越空有,属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照于中道第一义理,即一切法时,而能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时,而能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名真如相回向,亦即回事向理。
  真得所知,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初句谓前位,已真实证得,真如实际理地。则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十方三世,唯一真如,再无别法。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然则真如理体,尚无解脱之名,何来有缚,故曰无缚解脱回向。此亦回事向理。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性是体,德是用。第八无著得性之全体;第九无碍得性之妙用。若体若用,悉皆圆满,谓之性德圆成。法界亦名真如,既无法不真,无法不如,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毫一尘,皆等真法界,无有限量,谓之法界量灭,量灭即是无量,故结名法界无量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壬二别明加行
  初三句,结前干慧地,十信,十位,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一心。位位皆伏断烦恼,分证真如,位位皆名清净。干慧是观行清净;十信是相似清净;住行向是分证清净。故曰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是结前,次成四种以下,是起后。十回向之后,曰次,暖、顶、忍、世第一,是四种。实智照理,愈增于妙曰妙,权智照机,益极于圆曰圆,加功用行,谓之加行。前四十一位,俱非加行莫入;今于十地前,另立四加行,正显十地,障坚法胜,非特别加行,不能破障地无明,圆证究竟法身。
  即以佛觉等五句,明暖位。佛觉,指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为自己加行之因心;欲证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之境。当障地无明将破未破,因心将亡未亡之际;如钻木取火,火将出而未出之时,先得暖相,名为暖地。木如无明,火如初地佛觉,佛顶文句:‘即以初欢喜之佛觉,用为十向始觉之己心。初地觉性,全在十向无明心中,譬如火在木中。今以十向始觉,钻于障初地之无明,求出初地本觉智火,此火欲出未出,无明之木未然而将然,故喻钻火欲然其木,暖相先现,名暖地也。’
  又以己心等七句,是明顶地。谓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心,始觉观智;欲成就初地,佛之妙觉。观智未亡为若依,心相尽泯为非依。如人登于高山,身已入虚空,曰非依;然足犹未离地,下有微碍,曰若依。此喻行人,以一心三观之观智,欲入一境三谛之中道妙理,障地无明,将破未破,中道妙理,可见而又不可见之际,曰下有微碍,是名顶地。
  心佛二同等五句明忍行。暖以佛觉为己心,则佛同己心;顶以己心,成佛所履,则己心同佛,心佛二相历然。若再加功,将佛觉泯为己心,将己心泯同佛觉,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谓之心佛二同。至此因心佛果,融会贯通,常于加行心中,见佛业用,亦于诸佛行处,洞彻自心,故曰善得中道。但将证未证,此中境界,固非心可思,亦非口可议,唯心明了,而言不出;如忍事之人,心既不坏恼意,口亦无言可陈,故曰非坏非出。如斯境界即名忍地。
  数量销灭等四句,明世第一地,暖地以佛觉为己心,尚存己心数量;顶地以己心成佛履,亦存有佛履之数量。二皆迷于中道,忍地虽善觉中道,仍然存中道之数量。今从忍位加功进行,至此不但无迷,且亦无觉,己心佛觉,二无所目。若心若佛,数量全销,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是名世第一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辛四十地
  宝云经云:‘地有十义:一广大义,遍一切时处故;喻菩萨所证实际理地,广大无际。二为众生依;有情无情,皆依地住;喻十地菩萨,堪为一切众生所依皈。三无好恶;大地平等,性无好恶,净既不喜,秽亦不嗔;喻十地菩萨,赞之不喜,毁之不嗔。四能受大雨:天降大雨,余器皆盈,唯大地能受;喻十地菩萨,能受佛大法云、大法雨。五能生草木:药草木材,皆从地出;喻菩萨犹如药草,能治众生重病,犹如木材,能支持佛法大厦。六为种子依:一切种子,皆依大地,而得生长;喻一切众生,皆依地上菩萨,播菩提种,长菩提芽,开菩提花,结菩提果。七能生众宝;地蕴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地上菩萨,能生一切功德法财,利益众生,无有穷尽。八能生众药:一切药材无不从地而生;喻地上菩萨,能出生法药,普治众生,三烦恼病。九大风不动:飓风能坏众物,独不能坏大地;如地上菩萨,不为世间八风所动。十师子吼不惊:师王一吼,众兽皆怖;喻佛说法,魔外恐怖,所谓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唯独地上菩萨,不惊不怖。
  善男子,指成就世第一位之行者。自此再由现行加功之力,突破障碍初地之一分无明,于佛所证之大菩提,善得通达。菩提,译觉道,是众生本具智光,亦即能证之智,有三:一实智菩提,觉一切法皆空;二方便智菩提,觉一切法皆假;三真性菩提,觉一切法皆中。众生迷位不失成失,非碍而成碍;今菩萨加功用道,于自性菩提,深彻明了,不期通而自通,谓之善得通达。佛之境界,即大般涅槃,是所证之理。菩萨以能觉智,证本觉理;能证所证,皆同于佛,与佛妙觉,融会贯通,故能尽诸佛,微妙境界。由于佛所证我已得,众生本具我已证,内心欣慰,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指前四十五心,虽自四住以后,已与如来同一气分,为真佛子,然所证未深,未齐佛境,名为异性。今欢喜地,能证所证,皆同于佛,谓之同性。从住行向位,而入于初地,曰异性入同。望同说异,因异立同,皆未忘境,属于心垢。今从初地,无功用道,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不住于异,亦不住同,将此同性亦灭,得离心垢。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前位心垢既离,而得清净;今将离垢之离,亦离。至此垢尽净极,发挥一切种智,谓之净极光通达,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前位发光,是明始生;今位明至于极,即能觉之智已满。烧尽烦恼薪,如火焰烧物,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地前之智曰异,地上之智曰同。初地觉通如来,已灭异性。二地复将同性亦灭。三地由净而明,四地明极而满。至今前之异同心垢,尽除无余,远超前位,前位功德,所不能及,名之为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真如妙性,本然天然,非假造作,曰无为真如。由于后后胜于前前,前则净极而明,继而明极而觉满,进而会通同异,世出世智所不能及。至此凡情圣解,悉皆尽销;本具真如,自然昭明显露。若体若用,皆得现前,名现前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真如竖穷横遍,本无边际,今云尽真如际,即尽真如实际理地,是无际之际。以此行深而且远,所证真如,竖不能穷其底,横不能至其极,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前地既已彻诸法底源,达实相边际,当证得真如全体,能证所证,唯一真如,无有出入。虽然,随缘赴感应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如如不动。曰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证真如不动之全体,必发真如随缘之大用。华严经云:‘此地菩萨,能作大法师,具四无碍,善答问难。’且一言普答众问,皆令问者欢喜生信,名之善慧地。实则既称真如体,而起随缘大用,何止说法?说法不过是大用之一而已。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诸者众也,谓善慧地,菩萨众多,曰诸菩萨。或云诸通前诸位,海公以为不然。因佛曾结前四十一心,为修习前之方便。而下文又云:‘自此已往——’此乃指九地菩萨,可知诸字,是指由四加行起,加功修习,自利利他之行,至此,修习之功完毕,而自利功德,亦已圆满。故此地亦名修习位。后位第十地,则纯属利他,但论证不论修矣。
  慈荫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妙是法,荫云是喻。双举法喻,以显菩萨利他之德。此地菩萨,能以三慈普荫九界群机,拔苦与乐,谓之慈荫。此地菩萨,所证法身,湛然周遍,应身如云,令诸众生,皆沾法雨,润泽身心,曰妙云。至此自利利他,因行圆满,乘其无功用道,直趣诸佛,所证涅槃果海。理智齐彰,地上清凉自在,谓之法云地。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辛五明等觉
  初句明佛入俗利生,佛虽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于是倒驾慈航,逆法性流,而入生死海,谓之逆流。而法云地菩萨,刚刚相反,逆生死流,顺法性流,而入菩提,故曰顺行而至。如是如来出菩提,入生死之际;正是菩萨出生死,入菩提之时。彼此正当出入交换之际,如父从家出,一足已踏出门外;而子刚从外入,一足已入门内。谓之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菩萨始觉,虽与佛妙觉等,但因顺逆出入之殊,仍未登堂入奥,故等而不妙。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庚四究竟转依号
  从干慧心,至等觉巳,谓自三渐次后,初伏客尘烦恼,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之时开始,乘此干慧初心,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直至此等觉位止。是等觉智,坚利无比,犹如金刚,能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获得金刚后心之初干慧地。此亦名干慧,意谓无明初干,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如是,是承上最初干慧地,至等觉,于其中间,单者有七,如干慧、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觉,复者有五,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以一名局限一位名单,一名总括十位为复,单有七重,复有五重,谓之重重单复十二。而佛顶文句则谓:‘言重重单复十二者,如则一、干慧,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六、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十、十地,十一、等觉,十二、金刚心,是为单十二之一重。次则一金刚心中干慧,二金刚心中十信,三金刚心中十住,乃至十二金刚心中之金刚后心,是为复十二之第二重。如此历尽单复两重十二,则无明正习,永尽无余,更无所断,彻证本来心性,名为妙觉。而成究竟转依,无上道也。’然则,单复应多分为两重。一是自凡夫,干慧地初心起,遍历诸位,破见思、尘沙、无明正使。二是等觉菩萨,从兜率天下生,以金刚心为能历,五十五位为所历,荡除见思、尘沙、无明等习气。以其有二重,故曰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究竟果觉,名为究竟转依号。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庚初总以止观结
  自干慧至妙觉,其中位位差殊名种种地。所历位次,虽有种种,而能历之心,唯一无二。此心观察力强,位位断无明,证法身,转转深入而至等觉,金刚后心,谓之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是: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华,妙音如谷响,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出自大品般若)菩萨能以金刚观察,一切法如幻如化,如梦如影,不著不住,得以前进,位位深入,故佛结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译止,是空如来藏;毗卢舍那,译观,即不空藏;清净修证,是禅那,即空不空如来藏。谓菩萨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而修空假中三观,即于定中,运用佛智,微密观察,称性起用,广修空华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既不住奢摩他之空,亦不著毗婆舍那之有,而能清净修证禅那中观,故得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庚二正以三行结
  三增进,即三渐次正助二行。此二行通因彻果,上来诸位,无不皆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先开圆解,后起圆行,从始至终,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由观行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共历五十七位。但干慧是路非真,妙觉是真非路,故曰五十五位。此五十五位,是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故曰真菩提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庚三复以邪正结
  佛恐后人,以邪乱正,认妄为真,因而以正拣邪。作是观者,指前文所说,先开圆解,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次起圆行,持戒清净,修圆妙止观。观空如来藏,成妙奢摩他空观;观不空如来藏,成三摩钵提假观;观空不空如来藏,成妙禅那中观。利根一超直入,不立位次,圆修圆证。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钝根则以一心三观,圆伏圆断,自观行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渐次深入,是谓正观,亦是正修,反之,凡执识为心,以事行为真修,皆名他观。他观非依自性正定,名之为邪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文殊师利法主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本圆宗圆用分二。丙初文殊问
  本经自阿难淫室归来,请佛开示,成佛法门始,佛即征心辨见,会四科,融七大,选圆通,示明诲,乃至三渐次,历五十五位,直至究竟成佛。一经要旨,至此圆满,然又未知此经何名,所诠虽备,能诠未彰;大智文殊,有见及此,故请问经名。使诸后学,顾名思义,依教奉行。前五句是经家叙仪,后二句正请问经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丙二如来答分二。丁初别答五名
  初名中,大佛顶三字,是显诠,悉怛多般怛啰,是密诠。大佛顶通因彻果,大谓体相用三大,体大是法身德,相大是般若德,用大是解脱德。佛亦具三义,众生心是本觉,闻法开悟是始觉,修行究竟是妙觉。顶义亦三,一顶是人体之最尊,如法身德;不可见故,如般若德;放光现瑞,如解脱德。一心原具三德,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译大白伞盖。大谓体大,白谓相大,伞盖是用大。显诠密诠,皆不出一心三大,故大佛顶,一心三大,不特为显密圆诠之所显,亦为显密圆诠之所依,所归。印谓海印,心印,实相印。若能得佛心印,而证实相印,则能君临法界,为大法王,如国王持其宝玺,君临天下,故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是已成之佛,离分别,绝能所,惑尽理穷,曰清净。以本具般若智光,圆照心海大用,谓之海眼。
  第二题中,前十六字属机,下八字属益,阿难是佛堂弟,性比丘尼过去曾从佛学,已种善根,今因阿难平等行乞,而堕彼淫室;佛说神咒,敕文殊将咒往护,救度阿难,脱离淫室,归来佛所,闻佛开示,阿难证初果,性比丘尼,反证三果。菩提是佛所证果觉,无法不知,谓正遍知。今此二人,闻法顿悟因心,依之修证,自可疾趣菩提。正知谓心生万法,遍知谓万法唯心,故曰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题是依用立名。
  第三题是从宗用立名。如来是十号之一,如来三身,通因彻果。六祖大师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是约因言。若约果论,法身如来是法身德;报身如来是般若德;应身如来是解脱德。故如来是三德秘藏之果,密因是三德秘藏之因;凡外权小皆不能知,名如来密因。修谓真修,证谓满证,了义拣不了义。又若悟一心三大之理,称性起修,修成契理,自初住至等觉,分证佛三德,正是如来密因。妙觉,满证三德,是如来密果。若因若果,若人若法,无不了义。密因修证是了义法;三如来藏是了义理;如来是了义人;圆妙三观是了义行;无上菩提是了义果;故曰修证了义。
  第四题是以诠理立名。大方广是体相用三大,亦即大佛顶,义如前释。妙是法,莲华王是喻。本经所诠三如来藏,是妙理;一心三观是妙行;无上菩提是妙果;一为无量是妙用;证此体相用者是妙人。理、行、果、法、人,无一不妙,谓之妙法。
  法华经明诸佛实相为体,本经以一切事究竟坚固为体;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本经以不生灭因果为宗;法华以断疑生信为用,本经以离爱得解脱为用;本经体宗用皆同于法华,故亦名妙莲华。莲华华果同时,华中含果;如大佛顶理,为众生因中本具,为诸佛果上亲证,正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又莲华出于污泥不染,清水不沾,喻妙法随染缘入生死不染,随净缘入涅槃不沾。但此非指普通莲华,而是普光摩尼香水悔中大莲华王。有十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叶,一一叶有一香水海,一一海有大莲华,一一华有二十重世界种。众生安立其中,劫火不坏,曰妙莲华。此花七宝所成,是体大;周遍法界是相大;一切圣凡,皆在其中,是用大。莲华不坏是常德;自在成立无边刹海,是我德;清净无染,是净德;见闻生喜,是乐德。喻众生心,本具三大四德;与佛无二,故名妙莲华王。以上是显诠,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是密诠。陀罗尼译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谓此佛顶神咒,能总持一切法。十方诸佛,皆因此咒心,得成无上菩提,故曰十方佛母陀罗尼。
  第五题是以因果立名。灌顶章句及首楞严,是密诠,属果;诸菩萨万行,是显诠,属因。灌顶疏云:‘印度密部有五,东方阿閦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阿弥陀佛,名莲花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卢佛,名如来部。’本经是中印度,那烂陀寺,于灌顶部录出,故名灌顶章句。菩萨有四教之分,今但约圆教。前三教菩萨,初不闻常住,唯圆教自始至终,皆闻圆理,修圆行,证圆果。因其悟圆理,起圆行故,一一行中,具一初行,一切行皆究竟坚固不坏,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汝当奉持。
  丁二总答奉持
  佛意谓:本经有如上所述五名,汝文殊及法会大众等,当因名思义,敬奉受持。
 楼主| 发表于 2013-3-30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3-30 19:27 编辑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广示七趣差别分二。丁初经家叙益
  初句,谓佛答文殊经题已竟之时,即是阿难等四句明所闻法。顿悟以下明所得益。密印即秘密神咒,梵语具云摩诃悉怛多般怛啰,译大白伞盖,义如前释。此咒诠佛心印,得此因心,必当成佛,曰印。众生一向不知曰密。兼闻此经了义名目,指前文佛开示本经五题。顿悟,简非渐悟。阿难等乃烦恼障重,而所知障轻之机,故能顿悟渐证。前文:‘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是圆顿止观。今云禅那,即三观中最后一观。梵语禅那,译思惟修,有思皆邪,无思方正。六祖大师云:‘无念念成正,有念念成邪。’今于禅那中,返照自心,不起妄念,名正思惟。又禅那译静虑,静是奢摩他,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是止,虑是念念照了,是观。静故照空,虑故观有;双照空有,不住空有,名禅那。圆觉经云:‘不取静相奢摩他;不取幻相三摩钵提,是名禅那。’是但约大乘释。
本经所开示之禅那,则有世间,出世间,以及出世上上等。
凡夫外道,不明佛法,所修禅定,即下文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空天中,除色界五不还天,三果圣人,及识阴中,最后二种之外,均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皆名世间禅。
若修五停心,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念佛观,因缘观等;或修四念处,而得解脱者,名出世禅。
至于出世上上禅有二:一是菩萨禅,二是如来禅。
菩萨先修空观,钝根同藏教析空观,利根同通教体空观;空观成,次假后中,名菩萨禅。如月光童子,弥勒菩萨等是。
如来禅必须先开圆解,次起圆行,初发心时,即观诸法实相。如观音,虚空藏,药王药上,等大士然。本经所显,阿难所请,皆如来禅。而今阿难及大众所顿悟者,亦如来禅。

  进修圣位,指干慧观行圣位十信相似圣位住行向地等觉,是分证圣位妙觉是究竟圣位,先解后行,历诸位次,其理益显,谓之增上妙埋。心虑虚凝,谓修三观。心虑,是三摩钵提假观;虚凝,是奢摩他空观。阿难等闻法观心,止观现前,故能断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三界思惑,俱生我执。思惑通三界九地,每地九品,九九共八十一品。
若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即证二果;断后三品,即证三果。断上界八地七十二品,证阿罗汉果。今云六品,是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位在修道。故曰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阿难所知障轻,故能顿开圆解,不历僧祇获法身;烦恼障重,故仅断欲界六品思惑,而证二果。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丁二当机正请分二。戊初赞谢
  大威,是赞佛般若智,能破惑降魔;大德,赞佛慈悲,拔苦与乐。佛出娑婆,以音声为教体,说法利生,怨亲平等,曰无遮。微细沉惑,指俱生无明。行相微细而沉隐,曰沉惑。前文谓十二类生,各各复具,十二类生,颠倒乱想。此理唯佛乃知,若非佛善巧方便,为阿难等开示,实无由了知。今因世尊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阿难颠倒妄想顿消,圆解顿开,自此起行,自证圆位。故曰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戊二陈疑分三。己初总疑真不容妄
  若此妙明真净妙心等六句,是举真体。佛体真实以下,是疑真不容妄。众生本具藏性,体虽不变而能随缘,对境明了曰妙明,是般若德;从来不妄,一法不立曰真净,是解脱德;心性无形,而能万有繁兴,曰妙心,是法身德。又妙明是佛义,真净是顶义,妙心是大义。众生迷之成三道,佛悟之成三德。此具三德之藏心,本来周遍圆满,故众生世界,乃至器世间之大地草木,有情世间之蠕动含灵,无一不是如来藏心中物。因十方如来成佛时,一转一切转,故草木含灵,皆佛所证常寂光土。有情无情,咸皆佛体;既成佛体,自应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七趣之虚妄。此七趣究竟是本来自有,抑因众生妄习生起?此正问。阿难意谓:若六道本有,则无因果;若是众生妄习所起,则不应名真净。此与富楼那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世间、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同。下科佛答,由汝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己二别疑地狱同别
  宝莲香既名比丘尼,当已受比丘尼戒,今毁戒犯淫,大乘可通忏悔,小乘则不通忏悔。然本经云:‘诵持此咒,能灭四弃八弃,犹如猛风,吹散沙聚。’可知若逢殊胜因缘,亦可忏悔。今宝莲香犯淫,既不忏悔,反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毁律误人,罪大恶极,故感现报;先于女根,生大猛火,然后节节,猛火燃烧,堕无间狱。
  琉璃大王,是波斯匿王之幼子。匿王少时,向释族求婚,释族因其喜用兵,欲拒婚。然又恐结怨,因将摩诃男婢嫁之,而生琉璃王。后随母省亲,适值释族设座请佛说法,庄严灿烂;佛尚未升座,琉璃即登法座;被释族骂言:‘婢子所生,敢据中座!’催逐令出,因此怀恨在心,而语侍臣,将来承继王位,必报此仇。及长,废父自立,侍臣奏提前事,遂起兵伐释种。目连请佛救,佛默然无语;乃用神通,将三十万释种藏于钵中,送往天上。及兵退,持钵归,启视之,众人已化血水,因问佛是何因缘。佛言:往昔罗阅城中,五谷失收,人无以为食;城外有池,多鱼,人皆取而食之。内有鱼王,一名麸,二名多舌。藏于泥中,池水既干,仍为人捕。时有小儿,手持竹竿,戏敲其头三下。当时捕鱼人,即今释种,小鱼即今四十万大兵。麸鱼乃琉璃王,多舌即今侍臣,小儿即我身。当时因戏敲鱼头三下,故种族被诛时,佛头痛三日。当时佛记琉璃王,于七日当堕地狱,王以舟避于海。时至,海生大火,王及眷属等众,生身即堕地狱。
  善星比丘,因亲近恶友,生恶邪见,谤无因果,妄说一切法空;以邪痴业,生身堕入阿鼻地狱。梵语阿鼻,译无救,或无归。是地狱中最苦者。宝莲香犯淫,琉璃王犯嗔,善星犯痴,皆生身陷入地狱。今阿难举此三人以问佛,彼等所堕之地狱,为是有一定处所,虽造业不同,皆归此同受其报。抑或各其自然,各各发业不同,而各各受报亦异。前二句是问别业同受,后三句是问别业别受。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己三结请决定开示
  阿难隐本垂迹,示同幼稚蒙昧,一再恳佛开示正见,令诸持戒众生,闻佛开示决定之义,不致再有犹豫,自然心生欢喜,身则顶戴受持,谨慎洁净,得无毁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