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不净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随大安法师学净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08: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讲述这部《无量寿经》,从自己来说,还有报佛深恩的原由。本人原来一直对佛教没有信仰,甚或在文章中有对佛教贬低的文字,作一阐提,曾病困数年。一次住院的经历,深感遭遇死亡不再是存在主义式的焦虑,而是生命中随时都会面对的事实。出院以后便有针对性的寻找有不有能解决死亡问题的宗教,在各种宗教兜了一大圈后,最后一站是佛教。当时请了一些佛书,尤其请了一盘佛号磁带,第一次听到佛号就感觉到泪流满面,还有一种声音如此感动人心?于是便重点了解净土法门,阅读一些净土经论后才发现净土念佛往生一法正是解决死亡问题的,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便能得到永生(无量寿),于是本人便一往情深,一门深入修学念佛法门。自1994年始在中国佛学院讲净土宗课程,进一步增上了对念佛法门的信解。到2001年暑期,出家缘熟。几年来,感觉出家修行确实是一条很光明很快乐的人生道路,由是对阿弥陀佛心存感激。虽然自己水平欠缺,也应尽最大的努力报答佛恩,作阿弥陀佛的宣传员,把他老人家的慈悲愿力传播到有缘众生的心田,乃是真报佛恩。 讲解《无量寿经》宜遵循五项原则:第一,整合五种原译本的文句义理,互相补充对照,融会贯通。第二,继承古今注经家对《无量寿经》注疏的长处。第三,汇集净土宗祖师大德对《无量寿经》的真知灼见。第四,站在净土宗的本位加以讨论。第五,契理契机,深入浅出,要有时代特色。是知识经济时代,古老的佛教亦可与现代的知识体系加以会通。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08: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祈佛加持。 业力凡夫在末法时代助佛弘化,一定要祈求三宝的加持,俾令愚诚潜通佛慧。祈佛加持偈:“稽首娑婆说法主,无量寿佛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方便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无尽三宝咸证知,惟愿慈悲哀摄受,求祈冥加发神识,彰显如来真实义。见闻随喜悉往生,顿越三祗证菩提。”意谓:一心稽首娑婆世界说法教主释迦牟尼佛,一心稽首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乃佛中之王,是九法界众生的大导师,这两土世尊配合默契,宣说安养净土大乘圆顿的经典。《无量寿经》所示的念佛法门是一切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值得吾人顶带奉行。同时亦一心稽首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菩萨分别表诠慈悲、智慧与愿行,还有极乐世界清净大海众菩萨圣众。这些法界无尽的佛法僧三宝悉皆证知,惟愿这些佛菩萨慈悲哀悯摄受,祈求显冥加持,开发吾人的神识中本具的自然智与广大智,如理诠释经意,彰显如来真实义。一切有缘见闻《无量寿经》、随喜赞叹讲经法会者都能现生或当来往生净土。往生彼岸净土,得佛愿力加持便可顿然超越三大阿僧祗的修行,疾速成办佛果,何幸如之!末法众生无论是听者还是说者,能够说出一句,能够听懂一句,都不是自己有什么水平,完全都是三宝的慈悲加持。因为念佛法门大不可思议的义理境界,不是凡夫的思维心量所能了达,所以我们一定要至诚恳切感通佛力加持,令这部《无量寿经》讲述圆满!闻法思惟,执持名号,以此闻思修三慧,作为上品往生的资粮。前言讲述已竟。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08: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之二 释大安 12/431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上次对《无量寿经》的体性、德用,以及这次讲述《无量寿经》的背景知识做了讨论。下面将具体展开对这部大经的讨论。十门总启是属于华严宗的解释经典的框架体系。一般释经有天台的五重玄义与华严的十门总启两种格式。于此,拟采用《华严经》十门总启的释经体系。这十门中前八门是对经文义理的诠释,后二门是对经文的注解。第一门是教起所因,这部净宗根本经典因何而兴起。了知本经教起所因,就要了解这部经典在判教中的地位;知道这部经典属于菩萨藏、圆顿教所摄,就要了解这部经典义理的深浅;了知本经义理深邃,就得了解这部经所被的根机;了知这部经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继而就得了解这部经的文本与能诠的体性;了知这部经以自性实相为教体,就要了解这部经所推崇的宗旨、归趣;既知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往生净土速证佛果为趣,就要了解这部经典的部类差别,部类差别标显出净土五种根本经典与众多带说净土的大乘经典;既知部类差别,就要了解这部经典的翻译、注疏以及读诵受持这部经的德用,有何感应。这八个科门便对《无量寿经》的义理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阐述,尔后便可契入正题,即总释名题,解释这部经典题目的义理。最后第十门就是别解文义,即对这部经典,从“我闻如是”到“靡不欢喜”的经文,逐句加以消文诠释,阐述微言大义,传达如来真实义。所以这个十门总启的前八门,使我们知道这部经的大概。这十门总启的释经构架与天台的五重玄义大同小异,义理方面略有展开。这种展开铺陈表明《无量寿经》有着如《华严经》般恢宏的气度,深邃的义理。兹分述如下: 第一门教起所因,即是探究《无量寿经》所兴起的因缘。推究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本怀,即唯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08: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是佛称性而谈、开权显实。何谓一大事因缘?非三乘非五乘为一,称合自心体性、量周法界为大,出离六道轮回为事,众生本具体性为因,诸佛指示为缘。吾人清净的佛性,本来是妙觉灵明、照天照地的,然而一念妄动,受无明烦恼的驱使,造作诸多的恶业,在这个三界六道遭受轮回之苦。诸佛如来以同体的悲心,不忍众生苦,惊入三界火宅,引导子女们出离轮回险路,为度脱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提供增上缘。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种子,然佛种不能自动萌芽生长,就好像矿石里面的黄金不可能自然出来一样,必须经过冶炼,才能显出黄金。众生的佛性亦复如是,须藉修行方可证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把众生的佛性宝藏打开,指示出烦恼缠缚中的佛性,众生听闻开示即便觉悟,便会依照佛的教示来修行,修行便会有法益,证得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消泯能所的对待,契入不二的心体,离开妄念的智慧,就叫佛的知见,即是从实相中生发的般若智慧。这般若智慧才能令我等度脱生死的苦厄。所以诸佛如来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无论横说、竖说、炽然说、无间说、默然说,无非都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08: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世尊一代时教,五时说法,在菩提树下悟道,首先为界外的菩萨大士称性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现量亲证的境界。然而如是圆顿佛法,阎浮提众生不能信解,所以佛观察阎浮提众生的根机,就从一乘法开出三乘来说,从声闻法、缘觉法到权教的菩萨法开始,宣说一代时教,循循善诱,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说法华涅槃等。
在这五时说法中,净土往生一法是常常宣说的,是最称诸佛如来度化众生出离三界轮回本怀的特别法门。此法门简单、直捷的特质充分地体现出诸佛拯救众生的悲心和智慧。也正因为简单和快捷,所以被称为难信之法。释尊观察众生荷担净土法门的根机成熟了,便心怀悦豫地无问自说。如果众生的信根未能萌发,便以通途种种方便法,来调熟众生。须知信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认知体悟实相妙有,是需要甚深智慧的。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直指众生介尔一念,以凡夫生灭心,执持清净的万德洪名,这六字洪名熏习内心,便能解脱烦恼的系缚,显发佛的种子,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等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持至一心不乱,便可入佛知见。所以净土法门圆顿直捷,其目标与一代时教通途法门无二无别,然其下手却是第一方便中之第一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08: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一代时教种种法门在这个世间出现,不是小因缘,而是无量的因缘才能成就。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云:佛说般若波罗蜜的因缘无量,就好像须弥山不是小因缘能动,一定是大因缘才能摇动的。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世间为众生演畅种种法门,也不是小可因缘。从净土法门的兴起来看,这一大事因缘是至深且广的。追根溯源,净土法门的缘起来自于无量劫又无量劫以前,有一个大国王,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发出拯救九法界众生的大菩提心,令众生离生死苦,速成佛道。由是这位法藏菩萨考察他方世界种种众生的根机,以及他方刹土善恶粗妙的情况,祈请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并由愿导行,无量劫来捍劳忍苦,六度万行,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当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时,这位法藏菩萨就自致成为阿弥陀佛了。那时阿弥陀佛因地中发的愿,就产生了一种力量,这就叫愿力。这愿力弥漫在虚空法界,弥散在一切众生的念头中。四十八大愿的总原则,是要度尽法界一切众生。弥陀大愿形成一种无作妙用,当众生的净土机缘成熟时,大悲愿力就会法尔自然地作用在众生的身心上,显示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庄严,传达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威力,饶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21: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从弥陀因地来看,那么再就是从他这个教起因缘,他还有个缘,这个缘也是阿弥陀 佛在他四十八愿里面事先设定好的,有一愿叫诸佛称名赞叹愿,阿弥陀佛发愿“如果我成佛 的时候, 十方诸佛都会称扬赞叹我的国土的功德、 我名号的功德。 如果这一愿不能兑现的话, 我就不成佛。 ” 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 这一愿也就兑现了, 于是十方诸佛都会称扬赞叹阿 弥陀佛的名号,也就是这一愿的这种具体的展开,就体现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这尊教主释迦牟 尼佛身上,他就接纳了、承载着阿弥陀佛这一愿的这样的功能,就观察阎浮提众生的根机, 只要阎浮提众生的根机,能够听闻弥陀名号功德,听闻西方净土的功德,这个释迦牟尼佛就 会不失时机地去宣说。所以我们在后面会看到无量寿经的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 , 时成就;处成就,在耆阇崛山这个地方,佛在念佛三昧当中,现出殊胜的瑞相,无问自说, 加持阿难来问,等等这些情况,来形成这部经典特别的发起因缘。所以我们看到净土无量寿 经的这个教起因缘,这样的因缘,他是超时空的深邃。那么到我们现在,我们还能在这里讨 论这部古佛曾经护念加持的这部经典, 我们的释迦教主这样慈悲地不断地宣说, 五时都在说。 五时说法在判教里面,有的是某部份经典只能在一个时期说,这叫别五时。那么唯有净土法 门,唯有无量寿经,他是五时都在宣说,叫通五时。由于这部经典所传达的法门,能够最终极最直接的利益众生,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有这个根机的众生出现,马上就会说。你 想无量寿经在我们中土都有十二次翻译,而且最先第一批的翻译师,大翻译师就翻译无量寿 经。在晋唐之际达到十种的译本出来了,在汉、魏、晋这个时候,西天的佛法,天竺国最先 传到中国的,就出现这么一个无量寿经的盛况。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21: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们再来从这里标出一个别,就是对这部无量寿经来说,从这部经所传达的义理、 功能,以及释迦和弥陀两土世尊利益众生的角度来看,他一定要把他宣说出来、传播出来, 这里从功能作用,他是无量无边了,我们智慧有限,也很难全都总揽。在这众多的功能作用 当中,在这里我们标显出五点来加以介绍:第一、出世正说,欲令众生横超速证。这部无量 寿经是出世间的一个本怀,是正说。出世不是一般的出离分段生死,他是两种生死都出,而 且指向的是一乘的佛果。所以净土法门他所标显的目标是非常高,崇高的,非常超越的,这 就是阿弥陀佛因地当中 “我建超世愿” , 他的这个四十八大愿是超世的愿, 超越世间的愿, 不 是在世间当中得到什么利益,人天福报的愿,所以他直接指向的是了生脱死,生命的终极关 怀。你看在这个净土庄严的一个总相庄严、清净庄严,就谈到这一点:阿弥陀佛因地当中, 他考察他方世界,发现他方世界,在轮转的这种状态当中,无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 无常之相、污染之相、败坏之相,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的众生,都非常的苦难,一下 子人道,一下子畜牲道,一下天道,一下地狱道,非常苦,所以由此他就有一个悲心,发出 大愿:我一定要建构一个净土,这个净土是没有三恶道的,是没有轮转的。但这个净土没有 轮转,是清净的刹土,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了,清净的刹土,离开轮转的刹土,如果众生靠 自已的水平去,一定要断见思惑,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轮转,就是由于有见惑思惑,所以阿弥 陀佛建构这个清净的净土之后,还要建立一种机制,要让众生没有断烦恼,还有见惑思惑的 情况下,也能到我这儿来,这就显出阿弥陀佛的这种出于大悲心,悲悯一切众生,出现的一 种大智慧、大威神愿力能不能体现出来。很多佛的刹土也很清净,但是告诉你,叫你修行, 断了见惑思惑,我欢迎你来,如果你见思惑断不了,那也是爱莫能助了。那度众生就有所欠 缺了,见思惑那么好断吗?我们就是由于断不了,才希望有阿弥陀佛来帮忙,所以阿弥陀佛 首先想到我一定要能帮得上忙,如果你帮不上忙,我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等你来 了说“哎呀,你在深渊里面,我也没有力量拔救出来,你就好好呆着吧, ”那也是很沮丧的一 件事情。所以他必须要有力量把众生拔出来,而且安立在一个清净的刹土。所以我们想到净 土法门是带业往生的,带业往生以后能够让我们快速的成就佛果,由于他直接指向的是让众 生的念佛心,这一念心入佛知见,能够得到无量光寿,每一个众生都能成为阿弥陀佛,所以 他一切大愿的建立都要指向这个目标,为了让他方世界的众生能够到净土去,所以他设立的 往生的条件是很低的,只要你相信有净土,只要你愿意来,只要你念佛,只要这个条件,其 它什么条件都不谈,虽然你有见惑思惑,虽然你业障深重,虽然你可能在地狱里面都是五逆 十恶,然而阿弥陀佛都有能力把你拔济、安立在净土。而且这里面,比如十念必生我国愿:“设我做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你只要深信切愿,愿意来,乃至十念,乃至就是你最低限度念十声, 都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么这个建立了接引众生往生的最低的条件之后,你看我们修行为 什么很难成就,就由于我们见思惑总是断不了,断不了就在这里轮转,今生好不容易积累了 一点褔德智慧资粮,经过下一辈子一轮转一投胎,隔阴之迷,隔胎之昏,我们就忘了,忘得 死死的, 甚至借着你修行的一点一点功夫, 得了点大福报, 还反而会导致一个很不好的结局, 借着这个福报,有钱有势,来造做诸多的恶业,吃喝嫖赌什么都来,他没有钱还造不了什么 恶,一有钱一有地位,那个恶就造得大了。所以离开了轮转,得到了一个底限,不轮转,那 当然他有个底限,他修行就快了,就能让我们快速,在菩提道上就能够快。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21: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么你在这里刚 进一步又退好几步,退好几步,又进几步,又退了,你在那儿退来退去,退得无休无止,所 以建立,让我们离开三界轮转,先离开这个险路再说,放到一个安全的地带去,这是第十八 13/29页 愿传达的信息。还有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盘愿,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入到正定 聚,这个正定聚还是大乘的正定聚,必定能够得到大乘的涅盘。阿弥陀佛建的这个愿也是很 了不起的,要知道这个正定聚,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难的一桩事情,正定聚就是得到阿鞞 跋致,不退转的意思。那么不退转,如果从自已的功夫来看,你一定要十信位满,破一品无 明,你才是不退转菩萨,才成为阿鞞跋致,如果在信位都是轻毛,都会退转。我们举一个公 案:舍利弗就在六信位的时候,他常常在六信位就越不过去,他发大乘心想要修菩萨行,他 这一念心发起来也很真诚,天人就会知道,知道就会勘验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动真格的,所 以一个天帝释化身婆罗门,舍利弗想现在修菩萨行了,修菩萨行到哪儿修啊,要到众生那儿 去修啊,他兴冲冲的一去,这一个天帝释就化一个,变化成一个婆罗门,他在那里向大家要 东西,乞讨东西,舍利弗一看有乞讨的人,正好机会来了,他就说,你要乞讨什么我都可以 给你,那婆罗门说,我是母亲吃药啊,要个药引子,药引子什么呢?人的眼珠,活的,这眼 珠,这不好布施啊,眼珠是心灵的窗户啊,照明的东西,但是,舍利弗想想,咬咬牙,我既 然是已经是发菩萨心了,我就今天布施一下眼睛,这一布施他就挖了一只眼睛,那人说怎么 你这么匆忙,我要左眼你怎么挖右眼给我,哎呀!他一想,是啊,怎么没有问清楚呢,想想 帮人帮到底了,把另外一只眼睛挖下来,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了,然而这个婆罗门拿着 这个眼球闻一闻, 说你这个眼珠太臭了, 不行, 抛在地上而且用脚践踏, 舍利弗在这个时候 他 就受不了了,说这个弊人太糟糕了,这个菩萨行我也修不了了,回去吧,又回到小乘行。所 以这个想得到正定聚很难哪。法华经有时候我们看看是很,给我们透析信息有种悲怆感, 那与会的释迦牟尼佛这些弟子们,他们都是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就已经发心了的,大通智胜 如来是什么时候呢?那是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所成的一尊佛啊!说尘点劫,那尊古佛到底 多长时间?他没有办法计量,我看他用那个比喻,那个比喻,我都很难想象,把这个三千大 千世界的地磨成微尘, 微尘就是象基本粒子那样, 然后过一千个刹土下一点, 过一千下一点, 然后把微尘全部下完,这已经很多了,然后再把这个下点的所有的这些刹土,又碎成微尘, 每一个微尘是一劫,一微尘算一劫,那么大通智胜如来成佛以来的时间,超过这样的数量, 还有百千万亿倍呢。那么这些人在那么久远的时候就发了菩萨心,要修菩萨道,然而尘点劫 以来都在声闻状态,不能解脱,所以我们再想到这个住定,住在大乘正定聚,这是作为一个 修行人他能得到的一个最安乐最渴望的一个目标。在通途教理当中,我们要达到这一点很难 很难,然而业力凡夫一去(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正定聚,得到正定聚,得弥陀愿力加持,能 够快速趣向大乘的佛果,那么正因为他住在正定聚了,他就不会尘点劫以来,转来转去,他 当然成佛就快了。再看看这个三十一愿:菩萨一生补处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 能够以宏誓盔甲武装自己,到他方世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然而他能够现前修行普贤之德, 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这些菩萨修行是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就是他不象通途教理,你非得 要从十信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从初地、二地到十地、法云地,他都有五十一 个阶梯或者四十一个阶梯,然而在西方净土,这些他就可以顿超,就象蕅益大师说的,在这 个三不退当中,阿鞞跋致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尤其这个念不退,就是非常非 常不可思议啦,念不退,每个念头,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和佛的一切种智相应,就在这个念 念流入萨婆若海的这一念当中,就顿然可以超越通途教理的四十一个阶梯,能够快速的与普 贤菩萨等,与诸佛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21: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么你在这里刚 进一步又退好几步,退好几步,又进几步,又退了,你在那儿退来退去,退得无休无止,所 以建立,让我们离开三界轮转,先离开这个险路再说,放到一个安全的地带去,这是第十八 13/29页 愿传达的信息。还有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盘愿,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入到正定 聚,这个正定聚还是大乘的正定聚,必定能够得到大乘的涅盘。阿弥陀佛建的这个愿也是很 了不起的,要知道这个正定聚,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难的一桩事情,正定聚就是得到阿鞞 跋致,不退转的意思。那么不退转,如果从自已的功夫来看,你一定要十信位满,破一品无 明,你才是不退转菩萨,才成为阿鞞跋致,如果在信位都是轻毛,都会退转。我们举一个公 案:舍利弗就在六信位的时候,他常常在六信位就越不过去,他发大乘心想要修菩萨行,他 这一念心发起来也很真诚,天人就会知道,知道就会勘验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动真格的,所 以一个天帝释化身婆罗门,舍利弗想现在修菩萨行了,修菩萨行到哪儿修啊,要到众生那儿 去修啊,他兴冲冲的一去,这一个天帝释就化一个,变化成一个婆罗门,他在那里向大家要 东西,乞讨东西,舍利弗一看有乞讨的人,正好机会来了,他就说,你要乞讨什么我都可以 给你,那婆罗门说,我是母亲吃药啊,要个药引子,药引子什么呢?人的眼珠,活的,这眼 珠,这不好布施啊,眼珠是心灵的窗户啊,照明的东西,但是,舍利弗想想,咬咬牙,我既 然是已经是发菩萨心了,我就今天布施一下眼睛,这一布施他就挖了一只眼睛,那人说怎么 你这么匆忙,我要左眼你怎么挖右眼给我,哎呀!他一想,是啊,怎么没有问清楚呢,想想 帮人帮到底了,把另外一只眼睛挖下来,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了,然而这个婆罗门拿着 这个眼球闻一闻, 说你这个眼珠太臭了, 不行, 抛在地上而且用脚践踏, 舍利弗在这个时候 他 就受不了了,说这个弊人太糟糕了,这个菩萨行我也修不了了,回去吧,又回到小乘行。所 以这个想得到正定聚很难哪。法华经有时候我们看看是很,给我们透析信息有种悲怆感, 那与会的释迦牟尼佛这些弟子们,他们都是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就已经发心了的,大通智胜 如来是什么时候呢?那是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所成的一尊佛啊!说尘点劫,那尊古佛到底 多长时间?他没有办法计量,我看他用那个比喻,那个比喻,我都很难想象,把这个三千大 千世界的地磨成微尘, 微尘就是象基本粒子那样, 然后过一千个刹土下一点, 过一千下一点, 然后把微尘全部下完,这已经很多了,然后再把这个下点的所有的这些刹土,又碎成微尘, 每一个微尘是一劫,一微尘算一劫,那么大通智胜如来成佛以来的时间,超过这样的数量, 还有百千万亿倍呢。那么这些人在那么久远的时候就发了菩萨心,要修菩萨道,然而尘点劫 以来都在声闻状态,不能解脱,所以我们再想到这个住定,住在大乘正定聚,这是作为一个 修行人他能得到的一个最安乐最渴望的一个目标。在通途教理当中,我们要达到这一点很难 很难,然而业力凡夫一去(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正定聚,得到正定聚,得弥陀愿力加持,能 够快速趣向大乘的佛果,那么正因为他住在正定聚了,他就不会尘点劫以来,转来转去,他 当然成佛就快了。再看看这个三十一愿:菩萨一生补处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 能够以宏誓盔甲武装自己,到他方世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然而他能够现前修行普贤之德, 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这些菩萨修行是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就是他不象通途教理,你非得 要从十信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从初地、二地到十地、法云地,他都有五十一 个阶梯或者四十一个阶梯,然而在西方净土,这些他就可以顿超,就象蕅益大师说的,在这 个三不退当中,阿鞞跋致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尤其这个念不退,就是非常非 常不可思议啦,念不退,每个念头,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和佛的一切种智相应,就在这个念 念流入萨婆若海的这一念当中,就顿然可以超越通途教理的四十一个阶梯,能够快速的与普 贤菩萨等,与诸佛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21: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么你在这里刚 进一步又退好几步,退好几步,又进几步,又退了,你在那儿退来退去,退得无休无止,所 以建立,让我们离开三界轮转,先离开这个险路再说,放到一个安全的地带去,这是第十八 13/29页 愿传达的信息。还有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盘愿,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入到正定 聚,这个正定聚还是大乘的正定聚,必定能够得到大乘的涅盘。阿弥陀佛建的这个愿也是很 了不起的,要知道这个正定聚,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难的一桩事情,正定聚就是得到阿鞞 跋致,不退转的意思。那么不退转,如果从自已的功夫来看,你一定要十信位满,破一品无 明,你才是不退转菩萨,才成为阿鞞跋致,如果在信位都是轻毛,都会退转。我们举一个公 案:舍利弗就在六信位的时候,他常常在六信位就越不过去,他发大乘心想要修菩萨行,他 这一念心发起来也很真诚,天人就会知道,知道就会勘验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动真格的,所 以一个天帝释化身婆罗门,舍利弗想现在修菩萨行了,修菩萨行到哪儿修啊,要到众生那儿 去修啊,他兴冲冲的一去,这一个天帝释就化一个,变化成一个婆罗门,他在那里向大家要 东西,乞讨东西,舍利弗一看有乞讨的人,正好机会来了,他就说,你要乞讨什么我都可以 给你,那婆罗门说,我是母亲吃药啊,要个药引子,药引子什么呢?人的眼珠,活的,这眼 珠,这不好布施啊,眼珠是心灵的窗户啊,照明的东西,但是,舍利弗想想,咬咬牙,我既 然是已经是发菩萨心了,我就今天布施一下眼睛,这一布施他就挖了一只眼睛,那人说怎么 你这么匆忙,我要左眼你怎么挖右眼给我,哎呀!他一想,是啊,怎么没有问清楚呢,想想 帮人帮到底了,把另外一只眼睛挖下来,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了,然而这个婆罗门拿着 这个眼球闻一闻, 说你这个眼珠太臭了, 不行, 抛在地上而且用脚践踏, 舍利弗在这个时候 他 就受不了了,说这个弊人太糟糕了,这个菩萨行我也修不了了,回去吧,又回到小乘行。所 以这个想得到正定聚很难哪。法华经有时候我们看看是很,给我们透析信息有种悲怆感, 那与会的释迦牟尼佛这些弟子们,他们都是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就已经发心了的,大通智胜 如来是什么时候呢?那是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所成的一尊佛啊!说尘点劫,那尊古佛到底 多长时间?他没有办法计量,我看他用那个比喻,那个比喻,我都很难想象,把这个三千大 千世界的地磨成微尘, 微尘就是象基本粒子那样, 然后过一千个刹土下一点, 过一千下一点, 然后把微尘全部下完,这已经很多了,然后再把这个下点的所有的这些刹土,又碎成微尘, 每一个微尘是一劫,一微尘算一劫,那么大通智胜如来成佛以来的时间,超过这样的数量, 还有百千万亿倍呢。那么这些人在那么久远的时候就发了菩萨心,要修菩萨道,然而尘点劫 以来都在声闻状态,不能解脱,所以我们再想到这个住定,住在大乘正定聚,这是作为一个 修行人他能得到的一个最安乐最渴望的一个目标。在通途教理当中,我们要达到这一点很难 很难,然而业力凡夫一去(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正定聚,得到正定聚,得弥陀愿力加持,能 够快速趣向大乘的佛果,那么正因为他住在正定聚了,他就不会尘点劫以来,转来转去,他 当然成佛就快了。再看看这个三十一愿:菩萨一生补处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 能够以宏誓盔甲武装自己,到他方世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然而他能够现前修行普贤之德, 能够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这些菩萨修行是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就是他不象通途教理,你非得 要从十信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从初地、二地到十地、法云地,他都有五十一 个阶梯或者四十一个阶梯,然而在西方净土,这些他就可以顿超,就象蕅益大师说的,在这 个三不退当中,阿鞞跋致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尤其这个念不退,就是非常非 常不可思议啦,念不退,每个念头,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和佛的一切种智相应,就在这个念 念流入萨婆若海的这一念当中,就顿然可以超越通途教理的四十一个阶梯,能够快速的与普 贤菩萨等,与诸佛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21: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一愿,就透过这三愿,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往生净土能快速成佛 的一个原理,这个原理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前所发的愿,象编程序一样,已经给我 们编好了,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我们要了解,这部经典是出世正说,其终极目标就是惠以众 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是什么?首先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离开分段 生死,然后到西方净土,进一步速证,解决变易生死,那就朗然大觉了,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第一个功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用。 第二是标显庄严,俾令凡夫起欣厌心。无量寿经包括阿弥陀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佛讲 14/29页 完弥陀的因地发愿和他满愿的过程之后, 马上就开始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篇幅很多。 为什么要标显庄严?这也是这个法门的那种无作妙用显发的一个自然现象,因为念佛法门要 从信愿契入,那么信愿,首先你得要把佛的境界,那种富丽、辉煌、清净庄严,要把他标显 出来,标显出来以后,众生一看就生起好乐之心、神往之心,而且众生听闻这些,他不会觉 得生疏,因为这些依正庄严是众生本具的,那么众生本具,迷失在我们的无明烦恼当中,已 经很久很久了,但虽然迷失很久,一旦他听闻之后,他又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他会跟他自 性的某一种被激活的力量能够互动,能耦合,所以他马上就会生起神往之心,啊!真有这样 境界,他会心里默会于心。当他默会于心以后,他就会想到,或者自觉不自觉的把这种净土 庄严做为一个参照系,来返观我们自己所处的生存状态和我们的身心状况,这一返观就由这 个清净来返观了我们的染浊,由西方净土的无量寿,来返观到我们寿命的无常短暂;由西方 净土资生用具应念而至,返观到我们这个世间生存竞争,吃点、弄点东西太辛苦;西方净土 诸上善人会聚,我们这里怎么天天冤家对头碰面。他这个一对照,这时候他潜藏在内心深处 的,一种对那种解脱,对那种清净,对那种完美的理想的这种生命的这种要求,就把他启动 开了,实际上每个众生都有这种生命的要求,他潜意识当中都有对清净的这个东西的神往, 为什么现在很多富裕的人,他觉得愿意过简单的日子,去过田园化的日子,西方的后工业社 会也是返朴归真, 他是由于人性当中潜存着这个东西, 他就在某个阶段会显发这种文化现象, 但是这个东西,如果你老是让他在迷惑颠倒当中,他不会出来。所以也是要借这种缘把他引 发出来,于是他那种解脱的欲望,那种寻求涅盘寂静地这种渴望,这就是所谓的宗教需要, 就出来了。出来之后他马上就会对这个世间,就会感觉到很不如意,很痛苦,他就不会对这 个世间贪恋执着了,他就会有种厌离心了,这种厌离和欣求,如果从禅宗或者讲实际理地, 他认为这是著相,是分别,是障道,他可能会这样,然而,在净土法门,对这些业障深重的 众生,无量劫以来在这种轮转的当中,沉迷了自性没有一念出离心的人来说,这种善巧的说 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一个叫折摄二门, 折啊, 折伏, 怎么去折伏他, 要用很苦切的语言跟他讲这个世间五恶五痛五烧,你做了什么恶事要下地狱,地狱里面多少 层,多少劫,做了什么又到畜生道,畜生道受完了怎么回事,要用这个来折伏,使他感觉到, 原来我们每一个这种自私自利的邪恶的行为,都有一个直接的恶果在等着自己,这个恶果等 着自己,他就会觉得为自己好啊,我就不能去做啊,所以这个轮回的观念,对一个人的行为 的一种规范、制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对轮回的观念、生命行为内在的因果法则的认可 的话,他马上就认为人死灯灭,人就这一辈子,哪有什么死后啊,他做这种断灭见的话,你 就没有办法对他进行道德教育了,他也没有办法做到道德自律和慎独了,所以一切的道德的 规范,他要来自于一种敬畏感,所以为什么圣人要以神道设教,他也是根据众生那个,神道 设教让他对那种超然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产生敬畏,他才会约束自己,没有这些东西,你靠世 间的这种很平面的东西跟他去讲,他都是口是心非,如果把这个道德和社会赏罚机制联合在 一起,他就会变成虚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以这个厌离和欣求,在净土法门确实非常重 要的,没有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净业就没办法进入,因为这个信愿行的愿,就是厌 离娑婆欣求极乐,而且这个厌离要切到什么程度,痛心彻髓,厌到这个地步,你才会对五欲 六尘不去执着他,你稍有一念对这个五欲六尘的系恋、贪爱,马上把我们的心捆绑住了,一 根木桩子把你的这个船绳缰绳一捆在这里,你就动不了了,动不了你这一念的心也就在轮转 里面了,爱不重不生娑婆,所以要厌离到极点,他才能够离得开,欣求也欣求到那种极点, 非常深刻,他才容易去,就是在我们的内心,建立一个新的心理定势,我们现在的心理定势 是本能的对五欲六尘是非常的好乐,我们的念头不需要去着意,都会想到五欲六尘、人我是 非、恩恩怨怨,这个父母眷属子女这些东西,他很熟悉,所以就是这样的心理定势,他在阿 赖耶识里面力量最强,力量最强,你下辈子还是这些眷属啊、恩爱啊,他就是不能离开。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是引导二乘入大乘涅槃海。在这里我们要了解这么一个事实情况,阎浮提的众生修行,大部份都会流入二乘,诸佛如来他真正想说的法是一乘法,知道阎浮提众生根机狭劣,贪恋执着深重,很难担荷一乘法,所以才是由实开权,由一乘法开三乘法,阎浮提众生虽然有一些根机深厚的,有出离的意向,但是他的意志力还是怯弱,如果马上就指向成佛的道路,动经多少阿僧祗劫,他一听他就害怕了,觉得自已能力不够了,走不动了,所以就有一个化城,这个法华经比喻的很形象:这批人要到目的地去,听说是有五百由旬那么远,他想,哎呀五百由旬,我哪去得了啊,我走不动啊,他一念走不动,他就坐下来就不走了,不走了,那么这个长者啊,就得要善巧方便,就得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变化一座城,让他依稀仿佛能看得到,然后告诉他我们到达的目标不远,都能看到了,这些人一看能看得到,就铆足劲来走一走,这一走,一旦他走的话,他的脚劲、各方面意志力就慢慢起来了,包括他的自信心也上来了,这样到达化城的时候,这时候就可以告诉真相,真正的目的地还在前面,还要往前走,但这个时候他不会躺下来了,他觉得还能够走一走,成佛的目标。所以为什么要最后要汇三归一,要回小乘心向大乘,而中间你没有一个化城的这个善巧,你还没有办法直接让他就撩衣便行指向成佛的目标,那么这些小乘就是二乘,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了,声闻缘觉他破见思惑,厌离这种轮转,他出离心很强,等到他得人我空的时候,他常常就觉得那种灭尽定啊,那种甚深的无为禅定他是很快乐的,所以他常常去取证,取证这样的偏真涅槃,取证的话就叫定性声闻了,定性声闻缘觉,这种定性,在大乘佛法称为是焦芽败种,没有菩提芽,没有大悲心,没有庄严净土利益众生的这个菩萨行,所以他是永远不能成佛的,这个种子都焦了都败了,他当然就不会长出他的根芽,长出他的树,那么对这些焦芽败种的定性声闻是遭到通途菩萨道的呵斥的,甚至呵斥到这个地步,“宁可下地狱,也不能取证偏真涅槃”,下地狱,地狱的苦受完了还有成佛的可能性,取证偏真涅槃成为定性声闻,就永远不能成佛。这是一般的通途教法,对这定性声闻的呵斥也表现的无奈的,然而在念佛法门,却是显示他普门救度一切众生的这种威神力量,阿弥陀佛的发愿是九法界众生的都要救度的,那么声闻缘觉也是九法界里面的两个法界,那么阿弥陀佛就会以他的本誓愿力,对这个定性声闻,摄定他们往生到西方净土,到西方净土,他在其它的地方不能发起大乘菩提心的,只要到了西方净土他就能发出大乘菩提心,这就是这个法门的奇妙之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他有一个比喻很有意思,就好象一个有毒的鸟,鸩鸟啊,他落到水里因为他全身都是毒啊,这水里面的鱼啊虾啊都会毒死,那么毒死,死了,死了就没办法了,然后如果有一头犀牛,犀牛的那个角啊,他有解毒的功能,那个犀牛角一到水里去,这些鱼虾都活过来了。这就表明这些定性声闻是不可能发菩提心的,然而到了西方净土却是把菩提心发起来了,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圆顿大法,也是阿弥陀佛对定性声闻缘觉悲悯到极点,在五劫的思维当中所设施的大悲愿力所致,那么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对西方净土的十七种依报庄严,其中有一个叫大义门功德庄严,他的偈诵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一门是表达,只要往生到西方净土,他就等于往生到了大乘的菩萨的法界,在那里平等的,是没有这些女人、六根不具的人还有声闻缘觉二乘人的这样的名字,连名字都没有,当然这个事实也没有了,因为西方净土是二乘的种性不会在那儿产生,这是指往生到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本有的大乘菩萨法界的功能,他能够使他方世界定性声闻都能转化为大乘的根性,那当然本土的一切种性的往生者,绝对不会再在西方净土生起自利自了的二乘的种性了,所以这个念佛法门能够有效的引导二乘往生净土入到大乘佛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第四,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这个初心菩萨就是指初发心,在圆初住以前,都属于初心菩萨,没有得到不退转的,容易进进退退的,对这样的菩萨,他一定要让他到净土去亲近阿弥陀佛,才能够使他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成就,如果初发心的菩萨发大愿,我不往生西方净土,我要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他能不能做得到呢?他是做不到的,由于他自身的烦恼没断,外面的境缘诱惑太大,他是想度众生无有是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你发了这个菩萨愿,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得无生法忍之后,再到这个世间来救度众生,才是最明智的做法。那么这一点无论是龙树菩萨,还是智者大师,还是中国我们净土宗祖师都再三不断地强调这一点。所以有几个比喻,初心菩萨就象婴儿,这个婴儿他是不能离开他的母亲的,离开母亲可能就掉到坑里去了,就可能没有母亲他就没有乳汁啊,没有乳汁他就会死亡啊,那这个比喻就好象我们这些初心菩萨,离开了母亲就离开了佛,就会堕到三界的坑里面去,没有佛的法乳的滋润,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就死亡了。这是一个比喻。第二个比喻是弱羽啊,弱羽缠枝,小鸟它羽毛未丰的时候,它是不能离开这座森林的,如果离开这座森林它就高飞的话,它就飞不回来怎么办?从高空掉下来意味着什么?我们看到有这么一个现象,就是候鸟啊,它到一定季节,从太平洋的这一岸要飞,飞到彼岸去,候鸟,那个母鸟要带这些小鸟飞过那个太平洋,这么宽大的水域,它面临着一种,一种什么情况呢?这个母鸟如果自己飞,它能够飞得过去,那个小鸟自己飞呢,只能飞到一半,如果飞到一半,它就可能会掉到海里去了,所以这些候鸟它就进化到这么一种行为啊,也是很悲壮,母爱啊,这个母鸟啊就先让这个小鸟趴在它的背上,它就负着这个小鸟来飞,飞的话,它就飞到一半的时候,本来它可以飞全程,它负上小鸟它就只能飞一半,飞一半的时候这个母鸟就精疲力尽了,精疲力尽它就会掉到海里去,当母鸟掉到海里去的时候,这个小鸟啊就离开它的母体就继续飞,它正好就能飞到彼岸去,这些母鸟就在这个时候显出它母爱的悲壮,成就它的小鸟,那当那个母鸟从空中一个个掉下来的时候,那时才感觉到,这种动物,鸟类它也有一种闪光的东西。那么阿弥陀佛也象我们的母亲啊,他要背负我们从生死苦海过去,阿弥陀佛的力量很大,他能够完全背负,不需要他做自我牺牲,他因地当中已经做了很多的自我牺牲了,在果地上他就很轻松了,所以我们初心菩萨,要想到大慈悲的父母阿弥陀佛已经解决了我们的这么多问题,我们如果不依靠上去,那就太可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个就是护持众生不遭堕落。这一点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净土经典也称为是十方诸佛所护念经,两土世尊所护念经,尤其对那些信愿持名的众生,无微不至的护念,二六时中慈悲的关注。我们众生在无量的生死过程当中,很难发起出离的道心,侥幸在哪个轮转的某一个生命的过程,发起这一念心修行的话,往往就会有很多障碍,不修行好象还正常,一修行什么都来了,首先面临的是我们内心的五阴魔,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有很多魔障,潜伏在这个地方,你不修行不激动他,他还不活跃,不理睬你,一旦你修行动了他的话,他马上起来现出种种境界,魔啊要劫掠你的法身慧命,这就象善导大师的那个比喻,从东边向西边走的时候,走到一定的时候就有那些毒兽啊,贼啊,来追着赶杀,就是这个比喻。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正见一亏,马上就陷到群邪里面,天魔、烦恼魔、见解的魔,所以很困难。一有求境界的这个心,马上这个境界就现前,你随着这个境界走,就完蛋了,聊斋志异讲有一个小公案,耳中人,说有一个人喜欢练那些导引的炼丹术,他练练练,天天打坐,打坐忽然有一天听到这个耳朵里面有声音,这个声音就叫“可以见了”,说他可以看到,可以见了,他睁开眼睛就没有,一闭上眼睛,这声音“可以见了、可以见了”,他就心里还很高兴,觉得,哎呀,我这个丹道快练成了。有天坐着坐着,他睁开眼睛,正在看的时候,就感觉到这耳朵里面有点感觉,就出来了一个小人,三寸的样子,三寸的小人,出来以后就在他面前旋转,这个相貌还很狰狞的样子,但很活跃在那里旋转,在旋转的时候,这个邻居正好敲门,到他家来借东西,他一敲门这个小人就惊慌失措,哎呀,就好象一只老鼠啊想躲避,想找自己的洞找不到一样的,但是这时候这个邻居门敲得越来越紧,这个人就感觉到就意识昏迷了,就马上得了颠狂症了,精神出问题了。那你说这个小人是谁?就是他心里变现出来的,当他在这个情况下,回不来的时候就失魂失魄了吗,他不就颠狂了。所以我们看,原来我们中国大陆很多练气功的,有很多练气功的人就出现,就会走偏,练练练都练到精神病院去了。所以我们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是面临着很多我们内在的困境的,魔障,有时候靠自己力量真的是没办法去解决的,五十种阴魔,险象环生。所以,法藏菩萨在因地也看到众生修行当中有种种障碍,所以他要来帮忙,用六字洪名,用光明功德来加持护佑我们,令一切心魔、天魔、见魔,在弥陀名号光明当中失去作用,来保护我们。这就好象有一个比喻叫,这个宝镜遁妖啊,这个隋代有一个叫王度的,他是一个县令,祖宗传给他有一面宝镜,镜子啊,是神物啊,他常常就随身带在身上,他有一天出外去视察的时候,公务视察,碰到一棵树,那棵树很大,可能是有神了,就是每个人路过都要向他祭祀,如果不祭祀这棵树,这棵树里面就有东西来做祟,所以当地人都很害怕这棵树,就给这棵树很多很多的祭品,正好碰到王度啊,他就在晚上就悄悄的把这个镜子系在这棵大树上,当天晚上就雷声大作,电光闪闪,就有一声霹雳啪的一下把这棵树劈断了,第二天早上一看,一条大蟒蛇,被击断了,击死了,所以这个做怪的这个崇就没有了。然后他再往前走,在一个客栈里面,看到一个美女,一看是太艳丽了,他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这样的艳丽的美女,而且还没有照顾她的人,问那个旅店的主人,说她是一个多月以前来这里的,说这个带她出来的人走散了,她回不去了,住在这里,这个王度就觉得很奇怪,所以就把这个宝镜又掏出来,这个女子一看这个宝镜出来了就非常恐怖啊,吓得发抖啊,就赶紧跪下来说,说我今天就算我的这个厄运到了,她说我实话告诉你,我是非人,现在你把镜子收起来,我只是一个要求,那这个王度说我收起来你不就跑了吗,这个女人说,这个神物所照着的地方是跑不掉的,她说我只一个要求,愿一醉而死,一醉而死,那么这个王度就给了她酒,这个女人就进了房间了,第二天早上打开门,一看那个床上一只老狐狸。所以我们从这个比喻来看,我们念这句六字洪名就象这面宝镜,这个名号里面的无量光和我们能念的心的光,心光在融为一体的时候,你想想那些妖魔鬼怪还能起作用吗,还能过得来吗,前天网上答疑也有说,哎呀我念佛如果临命终时,有个魔变成阿弥陀佛来我怎么办,我跟不跟他去呢?那你想这个弥陀名号,这面神物宝镜它敢变吗?它能变得起来吗?经典说一个念佛行人有四十里的光明烛身哪,你看在东林寺念佛这么多,我们百万佛号闭关,有很多同修都是昨天出关,我看他们都念得满心欢喜啦,真的得到了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护佑了,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在自利自己同时也利益这一方啊,四十里的方圆都受我们念佛的好处啊!所以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念佛是最保险的一个法门,就通过我们东林寺从去年开始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来看,现在已经是第十次还是第十一次了,有四百多人参加,十天不讲话面对自己,这四百多人除了第一次开始有一个人出了点小问题之外,几乎这后面都是安全的,没有人出问题,如果叫他在那儿打坐,练气功,大概常常要一次送几个到精神病院去了。所以念佛啊,真正的就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护佑加持,令我们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我们的念头里面就有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是在阿弥陀佛的心中在念佛,这尊阿弥陀佛也是我们众生心里的佛,佛心中的众生,念众生心中的阿弥陀佛,以果地觉作因地心,阿弥陀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完全恩赐给我们,作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容易堕落、容易着魔的众生修行的因心,那么果地觉,因心,又常常用两句话叫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两句话我们可能常常看,也常常听,但不一定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因赅果海,就是我们这个在念佛的这个因心,当下就透过这个名号光明就渗透、穿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了,也就穿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全体依正庄严的境界里面去了,这叫因赅果海啊。那么果彻因源,就是阿弥陀佛的全体成就的大悲愿力,就完全进入到我们众生的心里去了,贯彻到我们的念佛的心里,这就是观经讲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他就是对这一个话的具体的诠释,就是由于阿弥陀佛果地上所有功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面,彻过来了,所以我们念的时候就能把弥陀果地上的智慧、正遍知海,在我们每一个念佛的念头当中,开显出来,弥陀的正遍知海,也是我们众生本具的无量光的智慧般若之海,海表明他的深广,般若智慧,这就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我们名号的果地上的这个本质境,带起我们众生自心本具的影象境,影象境和本质境可以互动的,把众生能念心做本质境,弥陀名号就是影象境,把弥陀名号做本质境我们就是影象境,所以我们透过这五点的讨论,才深刻感觉到诸佛如来欲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一大事因缘在无量寿经的宣说上是表达的淋漓尽致,明快直捷,我们有幸来讨论这部经典,当生稀有难遭之想,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3)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科表。上次我们讨论到无量寿经教起所因的因缘,既然知道无量寿经有甚深无量的因缘而兴起,那么下面我们就要了解这部经在藏教的判教的地位。这个藏有含摄的意思,含摄一切法义;有出生的意义,出生一切圣果。一般从内容上分,分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就是修多罗,诠释定学;律藏又称为毗尼,主要是对于身口意三业的规范,诠释戒学;论藏呢,论又叫做阿毗达摩,是对法的意思,论议讨论,所以它属于慧学的范围,所以戒定慧由三藏来诠释。那么这部经典呢,属于经藏所摄;同时也包含着律,里面讲的五戒十善、斋戒的问题;也包含论,智慧讨论的部分,比如佛跟阿难之间的问、回答,以及佛跟弥勒菩萨对西方净土往生者为什么有化生、胎生的区别的讨论,这属于论的这样的一个范畴。所以兼摄律藏和论藏。这是了解这个。那就看二藏,二藏是菩萨藏和声闻藏,佛灭度之后,迦叶和阿难以及五百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声闻藏,文殊菩萨和阿难于铁围山结集摩诃衍菩萨藏。那么这部经典属于菩萨藏所摄,因为它宣说阿弥陀佛的因地,发愿是以菩萨的悲心来发,然后建立净土让众生往生,一般庄严净土摄受众生属于菩萨道的范围,那么让众生也是到那去成佛,又进一步度众生,所以它自始自终都是大乘的这种内涵。那么也许有人会问,这个厌离娑婆的苦,欣求极乐的快乐,好象它的表面形态是自利呀,自了呀,那怎么能称为菩萨呢?这一点我们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求生净土正是为了成就佛道,普度众生。所以无量寿经讲能够念佛求生净土者,是我的第一弟子。所以它属于菩萨藏所摄,这个我们要了解。
下面看教。从汉代翻译经卷以来,就对这个教典进行分门别类,所以判教就应运而生。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在隋唐之际,出现了判教的十八家之多,最后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天台的四教和贤首的五教,那么这里我们就采用贤首判教五分的这种构架,贤首是属于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是由贤首大师来判的,它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和圆教,它是这么判设一代时教,从它的性质内容上来分。那么这个属于一般的佛教常识了,应该说在座的诸位,包括学佛几年的信众,应该都比较了解,我们这里就简略地提一下,小乘教主要是谈人我空,比较少地涉及到法空,它是讲五蕴无我,但是进一步说五蕴这个法也是空的,这个它很少涉及,所以它常常是我空,执着法有。然后在对于心性的认识方面,它承认六识,前六识。对于这个深层次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很少涉及,所以它依照六识,以贪、嗔、痴三毒烦恼,建立染的这种根本和清净的根本,所以它没有契入到第七和第八这个层面去讨论心性问题,这就叫未尽法源,未尽法源就会相互观点分歧很大,这就是部派之争,多达二十派,这是在上座部,大家去看看,尤其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始教,在解深密经这些经典,就进一步地谈到法空的问题,然而始教它比较,这个决定地说,这些定性的三乘行人,把它分得界限很清楚,尤其是不允许那些阐提种性的,这样的定性声闻的,比如声闻是定性的,就没有成佛的可能性,把这些人排除在成佛之外,这样它没有究竟到大乘佛法普度一切众生,尤其在本源心性上建立众生怎么样能成佛的问题,所以常常判它是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所以就叫“始”。这个始教更多的是象法相宗它对一些相状分析得很周密,象百法啊、它的心法、心所有法、无为法,它分得很细。小乘的有七十五法,大乘的法相宗也分了百法,它承认有阿赖耶识,但是阿赖耶识是生灭的,真如是凝然不动的,所以在这个生灭的八识里面建立生死和涅槃的这些义理,这是属于大乘始教。
那么大乘终教,再进一步地在人我空、法我空的基础上契入到真空妙有的问题,中道,而且在这个中道的本体意义上建立定性的声闻和阐提种性、无种性的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但凡有心,都能成佛。这样才究竟大乘至极之说。所以就叫“终”,终教。终教它的教义更多地是从它的本质自性上去谈,很少谈到法相,即便剖析法相也回归到自性,所以它谈八识就是进一步地就有叫如来藏八识,一心二门,这个心真如门,这个空性是能够缘起的,缘起的当下也是空性,如来藏八识来随着染净缘来建立这种轮转和解脱的义理,这是大乘终教。
第四是顿教,顿教是对天台教义的进一步的发展,在天台的四教里面它们有判别。这个顿教它就单刀直入了,它不去讨论法相问题,就直指那种一念不生的自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一切法空就是佛。修证的过程也没有什么次第,顿然一超直入如来地,象达摩的直指之禅,属于顿教的范围。
那么第五是圆教。这个圆教它能含摄前面的四教,是从事事无碍的这种境界来谈一真法界的种种情况。所以常常我们讲性海圆融,緣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它从这方面建立。比如性海圆融就是自性真如,海表明它深广,圆融就是在理体上,它是一切圆融的,不二的,没有对待的,一法不立的,所以这个性海圆融是指它的理法界,这个理法界它又能够缘生万相,所以缘起无碍,正因为有理性之空才有缘起之有,所以缘起无碍是表明它的事法界。那么当它缘起妙有的时候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越空越有,越有越空,这就相即相入,空有不二,这就是事理无碍法界。那么事理无碍法界进一步的就是象帝释天的珠子,能够影现种种珠子的影子,交光互影、相即相入,又能安立它的差别相,这是事事无碍法界。那么这个圆教里面就包含着四法界,这个我们在下面讨论义理深广的时候还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样看起来,我们这部无量寿经它属于顿教所摄,为什么属于顿教呢?它也不经过次第,你只要信愿持名,契入到弥陀愿海,顿然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到西方净土马上得阿鞞跋致,快速成佛,所以它也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五十五个菩提位次的这样的修证,所以它是顿然的,快速一生成佛的法门,是顿教所摄。同时它也通终教,大乘终教表明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包括阐提。那么这部无量寿经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发愿是针对九法界众生发愿的,尤其是对那些苦难的众生,度尽阿鼻苦众生啊。还有那些蜎飞蠕动的众生都要把它们度到西方净土成佛。所以这个九法界众生,三恶道的众生只要它信愿持名,就能往生,往生一定能成佛。就是定性阐提,它也能够做佛,所以它包含大乘终教。同时它也可以圆摄大乘的圆教,尤其它把圆教的核心理念,都把它表达地非常充分,这个我们在义理深广里面会谈这个问题。然后在这个藏教等摄,这个等啊,就有十二分教,佛一代时教从它的题材类别分为十二类,象修多罗、伽陀、优陀那,那么在十二分教里面,这部无量寿经,在这里含摄两分,分就是分齐头数,各各不同的意思。那么这部无量寿经属于修多罗,契经,契理,契机。优陀那是无问自说,净土法门属于无问自说的经典,因为这个净土法门所涉及的问题、它的指向、方法都不是凡夫众生所想得出来的。所以都是佛鉴别众生的根机成熟,无问自说。就象阿弥陀经,首先就向舍利弗说出二有。那个无量寿经呢,它有一个放光现瑞,诱导阿难来问,也属于无问自说的范畴,这就象这个前面的大教缘起讲,为诸众生做不请之友,众生需要它也没有能力去请,所以要主动地去宣说,这叫无问自说。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们讨论第三科,义理深广。义理深广我们就是进一步对前面的教摄加以深一层的讨论。为什么无量寿经是属于顿教、是属于圆教,我们来先看摄顿。这个念佛法门有个特点,它不是首先谈功夫的,它是以佛的果觉跟众生修行的因心之间的互动来产生一种交感,一种现量的接纳。所以这个感应一说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点,它感应上了,一个凡夫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它信愿持名感应上了就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能快速地证他的菩提果位,这里面不经过它的次第和迂回,也不要是由小乘再向大乘回转,所以一到西方净土呢,它就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它是没有断烦恼,见思惑还在,但是它能够有佛一样的寿命、佛一样的相好光明,佛一样的六种神通。得到了这个,涅槃分的功德不是他自己修来的,是阿弥陀佛在果地上恩赐给我们的,所以它属于顿教。就好象一个年轻人他忽然成了个大富翁,是他接纳了他的父亲的一笔遗产,不是他创业得到的。那么现在就有人也要质疑了,开始讲顿教是一念不生、诸法皆空,即名佛。那从修行的方法来看,你怎么能称它叫顿呢?你现在要念这句名号,念这句名号这是有念啊,有念怎么叫顿呢?在法相上把我们这个世间和出世间法分为五种。一种是名,就是一些名字、概念,这叫名,一个是相、相状、妄想、正智如如分为五种。那你说这个,你称这个名,名号就叫做名,观察西方极乐世界叫相。它没有离开能所,它有念,有念就没有办法谈顿,顿的话是这个无法、都没有,八识也空,还有三自性、二无我,一切皆空才叫顿,所以对这个从修行下手的功夫,怎么去理解这个顿。莲池大师他有一个回答,他说这个由于念佛能一心不乱,这就叫无念,而且通过持名,但得一心,何法不寂。所有的法都寂净。那么一般我们讨论世间的这种解释这四句,有是一句,无是一句,亦有亦无是一句,非有非无是一句,那么这四句在世间法的表达当中,念佛法门都能够超越它,就是这四句没办法去诠释念佛,当然这分析得细微一点了。比如念佛的时候,不是以有心去念,为什么不以有心去念呢?因为能念的心当体自空啊,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能所都是没有的,所以不以有心念。那不以有心念,又不以无心念,就在这当下,能念的心也灵灵不昧,所念的佛也历历分明,这就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那怎么理解这句话?亦有亦无,比如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有处全空,空处全有,这空有可以互夺两忘。双遮,遮开两边,所以不是双亦,不是亦有亦空。那么第四句也不以非有非无心念,为什么呢?正由于我们是有念,才显示它的无念。一切法的建立一定要有对待,有念显无念,因为无念才显有念,这样就从空有的合成,互成双映,互映的角度来建立。所以它就是双照两边。所以又不是非有非无去念,所以你分析它是离开四句了,离开四句就断绝百非了。这就是念而无念,念而无念就叫一心,双遮双照,非遮非照,就是唯是一心,就从这方面,也是顿的。好,我们今天主要来看摄圆,怎么理解这个圆教,在诸家的判教里面,都是对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看成是一个是全圆,一个是纯圆。 这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无量寿经如果我们跟全圆的华严经比较就会发现无量寿经也全体具足着华严的境界,华严在事法界当中,前面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这是大乘的经典都能够含摄的,唯有事事无碍法界属于华严独具,所以华严成为别教一乘,这个别教就是区别其他大乘经典的独特之处,这个别教不是属于天台的藏通别圆的别,是他区别于一切大乘经典的独特之处,所谓别教一乘。华严称为众经之王,称性而说,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各宗各派无不推崇华严。你看玄奘大师,尽管翻译过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份量比华严经还大得多,然而他在经架上摆设的时候,一定要把华严经摆在第一层。这个《高僧传》还反映有一些义学比丘 ,把自己的本宗摆在第一层,那个华严经都会跳到第一层去。这个华严经,我们看《华严持验录》,这很不可思议的。当时宋代有一个从天竺国来的一位三藏法师,他到了五台山,看到大家在诵经,他就问你们在诵什么经,那回答是诵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天竺的三藏法师非常惊叹,他说这部经还到了东土啊?他都很奇怪到了东土,他说这部经在天竺国的功德是什么啊,那是非常重视的一部经典。就是,如果诵这部经的手啊,这个诵完经的手,以后就洗手,洗手的那个水啊,洒在地上,如果下面有昆虫蚂蚁,得到了这滴水的滋润都能够升到天上去,是这么一个功德。当时,于阗国有个沙弥,诵华严经诵得非常熟练,忉利天就是帝释跟阿修罗大军正在打仗的时候,打不赢,当时帝释有一个大臣就说请援军,要请帮助力量,请谁呢?下界啊,就是从上面往下,有个沙弥诵华严诵得好,把他请过来,我们打仗的时候他在后面诵华严经,我们就能取胜,果然这个帝释天恭恭敬敬把他请到天上去,打仗的时候沙弥坐在后面,华丽的车里面就在诵华严经,这一诵,就大大加持了忉利天大军的力量,那这个阿修罗大军就全部崩溃,所以这部经典是很不可思议的。古德有时候诵华严经,有时诵一品,如来出现品,诵如来出现品的时候,还真的就看到水池里面佛像出来,所以我们平时要多诵诵华严经,我们东林寺结夏安居的时候,每年都诵华严经,今年我们还要坚持诵,希望我们班的学员也都参加诵这部华严经。这个境界义理很不可思议,我们能够得到这部经卷,要感谢龙树菩萨,本身这部经就不是在地球上的,是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请出来的。所以也是我们东土在盛唐之际,在晋唐之际,也是我们国人的善根所感,这部经典来到了中国,被翻译成我们中文。那么我们看这部经典来跟无量寿经比较。古德常常有个评语,说这个无量寿经的义理境界,跟华严经是惊人地相似。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都作这种评价,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种评价、判断是不是有道理。在这里我们就以事事无碍的这个法界来会通比较一下,无量寿经和华严经之间有十种相同的地方。
首先来看第一,无情说法同。无情就是器世间的无情啊,讲经说法相同。那么华藏世界,它的一毛一尘,它的树、水、有形和无形之物,都能演出妙法的言音。这是华藏世界常常表露出来的。那么无量寿经也同样具足这样的境界,无情说法,这个八功德水波扬的声音,那个水能说法,那么这个水呢,能说种种的法,小乘法、大乘法,从初发心的法到通慧之法到灌顶之法它都能说,而且这个说的法正是跟众生的根机非常对应,也是契合他水平的当下的说法。那么风吹铃铎的声音 、风吹树叶的声音、百鸟偕鸣的声音,这些都在讲经说法、都能令听者发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么这个无情说法,这种事相,它是包含了一种深邃的义理在里面的,华严经常常有一句话,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器界,共同圆满一切种智。在我们一般的观念当中,生命体和无生命的这些植物、器具好象是有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本质上是不同的。然而在佛的五眼圆明的状态当中,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之物有法性,佛性法性还是一种分别,在最本源的真如自性上,它就是一个性:真如。那么这个器世间怎么来的?器世间是由诸佛的心流现出来的,一切唯心造,当它能造的心本身就是佛心的话。它流现出来的正报和依报当然也就是佛了。也就是佛,它就能够共同圆成一切种智,所以在华藏世界,在极乐世界,它的无情之物不是象我们所见闻觉知那种冥顽之物,跟我们不能互动的,它是灵灵不昧,它是有佛的功能在里面的,那么这个义理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发愿里面,它就有一句话,叫做一切皆成佛,我要建构一个净土,这个净土一切皆成佛,我们要注意这个一切,不仅包括阿弥陀佛和菩萨和声闻和往生的天人,它是包括一切器世间的,它的树木、花卉、宫殿楼阁这都包含在一切里面,所谓的正报和依报,正报和依报都是佛,一切皆成佛。所以八功德水,水为什么能随心所欲,你想念头一动,这个水温暖一点这个水就暖一点,这个水凉一点,这个水就凉了,这个水流的急一点,这个水就按你的意思急一点,这个水从上面灌浴下来,这个水就从上面灌浴下来,你动一个念头,想听什么法,这个水就跟你说什么法,你不想听,不想听就寂尔无声,你说这个水就不是一般的氢二氧。这个世间水,你动念头想它想它,它也没办法,它没有办法回应,回应我们,因为它现在还不是佛,所以这个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无情说法同,是建立在毗卢遮那如来发的大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和阿弥陀佛发的大愿一切皆成佛的这样的共同点上,所以显发无情说法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22: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我们再看第二:一含无量同。这就是一和多的关系,一,在一法当中,含摄着无量的法,那么华藏世界有,极乐世界同样有,那么华严经这方面表达就太多了。在一微尘里面,这是一法,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无量的经卷在一微尘里面,剖微尘出大千经卷,这常常说的,那么这个善财童子他入到普贤菩萨的一个毛孔里面,这个毛孔里面就能够显现十方三世一切境界、一切的佛刹、一切的众生、一切的佛出世、一切的菩萨眷属,这一个毛孔,这一法出现这么广大的境界,那么善财童子参五十三善知识,参一个优婆夷,叫具足优婆夷,具足优婆夷她有一个什么境界呢,她有一个宝瓶,宝瓶这里面呢不大,当时云集了十万个众生到她这里听法,要吃斋饭,她就用这个瓶子满足一切人,十万人都能吃饱,这一法。那么这个在西方极乐世界他也是这个样子,比如在宝树里面就能见到十方佛刹的所有的境界,就好象明镜看到自己的面相,具足优婆夷具有一法出一切资生用具的这个功德,阿弥陀佛也有这个能力,还没有成佛之前,阿弥陀佛做菩萨,积功累德的时候 ,他就能够从手掌心里面出一切资生用具,衣服、饮食、花香、幢盖、医药、楼阁,都从那个手掌心里面出来,多少众生来都能给他,所以很多众生看到这位菩萨有这样的福德啊,都对他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由此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出现这个情况,实际上它也具有一个道理在里面,为什么一法具足一切法,就是在那种本体层面,所有的法界的法呀,功能都能够互相含摄,他契证了法界心性理体,他的一法就包含着无量的福德,所以就在这个手掌心里面,在一个瓶子里面可以出现无量的福德、相状出来,这是一含无量同。
第三是不动周遍同,就是不动道场,在一个菩提树下或者在道场不动,然而他的应化身可以周遍无量无边的世界,毗卢遮那在华藏世界这个寂灭道场不动,然而他的报身卢舍那应化身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在这个世间叫释迦牟尼,在另外个世间又叫其他的名称,无量微尘数佛刹,他都能够遍过去示现八相成道,所以华严经常常有偈子表明,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他的真如理体和他表现的相状是没有差别的,那么这个体相能够升华他的妙用,在无量的世界都能够分身前去,体相用。那么这个境界在西方净土也存在了,阿弥陀佛的法身也常在西方,然而他的应化身遍十方刹土,不仅是阿弥陀佛啦,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有这种德能,这就是天亲菩萨在讲菩萨的四种庄严的时候,不动应化德,在西方净土他的报身不动,然后随着他有缘世界的众生能够分身前去,所以在他方世界包括我们的娑婆世界,有许多都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应化过来的菩萨们,据我们看到的有关记载而言,象善导大师、永明大师、印光大师,都是西方净土菩萨应化过来的。在《西方确指》里面,觉明妙行菩萨,他也是在西晋的时候,他就以贫子贫贱的这一世,非常厌离这个浊世啊,就拼了七天的命啊,拼命念佛,得念佛三昧,七十五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他慈悲心很切,再回到这个世界,示现过种种身份,象国王、宰相、比丘、比丘尼,包括乞丐、妓女,这些身份都示现过,来度化有缘的众生,在明末的时候 ,又有一批跟他有缘的众生,就是原来曾经作过他的徒弟的,弟子的,八个人,转来转去还没有解决问题,到明末的时候还来修点道教,修点道教就喜欢扶乩啊,现在民间也很盛行这个请什么仙来临坛做开示,那就忽然有一天,就有一个人也就临坛了,开始也没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先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跟他们讲怎么治病啊,怎么样修丹啊,让他们产生信心之后,然后就引导他们念佛,引导上来之后,再告诉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从西方净土过来的,叫觉明妙行菩萨,当时他说了一个偈子,菩萨偈,这八个人呢当时就请教了一位佛门的高僧,就是寂光律师,寂光律师因为佛门的高僧对这个都不感兴趣,一听他们这个,啊,都不相信,不相信这八个人就把这个觉明妙行那个在临坛时讲的一个偈子,因为他记录下来就交给这个寂光法师,寂光法师一看当下就向西方顶礼,相信了。这个偈子是这样写的:“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这个偈子,就是一轮月亮的光,就含摄着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这个月光就代表着他的化身,分身无量,分身无量是为什么,照群迷啊,度众生啊,但尽管分身无量,他的月光很多,但月体只有一轮,所以当知本体原无二,真如理体是不二的,所以不动,在西方净土不动他的报身庄严,是顺着众生的根机来变化的,所以这个偈子,就把这个佛菩萨法报化三身的内在关系揭示得非常如法,所以令这个寂光和尚一看不得不相信向西方顶礼,这是真的,不是假冒的,印光大师也是确证这个觉明妙行菩萨绝对不是假的,《西方确指》大家好好看一下,他的开示非常精辟,这叫不动周遍同。
第四,见闻获益同。见闻是属于我们的接触外界的感官了,见闻觉知能得到殊胜的法益,这一点相同。华严经有个比喻就是药王树,讲这个药王树长在高山里面,当它的根部长起来的时候,它使这个大地所有的树根都能长起来,当它的树茎树干长的时候,也可以带动所有的树干长起来,枝叶华果亦复如是,那么这个为什么叫药王树,它能够冶病,如果见到这棵树,他六根都能清净,所有的身体上的病,心理上的病,都能够治疗好,那么这个药王树啊,进一步的比喻就是菩提树,菩提树就是佛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是他法身的这样一个表达,他是以对众生的大悲心作为它的根,是以他的禅定作为他的树枝,是以他的这个六度万行作为他的枝叶,是以他的一切种智作为他的果实,所以众生看到菩提树,它能够消归自性,这是讲树有托事显法的价值,托这个事相显现法性。包括众生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它也是这个样子,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仅仅是好看、漂亮、庄严而已,它是表现法性的,它是由多少福德智慧来庄严的,透过每一个庄严我们就能知道他在因地当中是怎么过来的,所以这个见闻佛义啊,在无量寿经里面,讲那个道场宝树,它也是令见闻者能六根清澈啊,而且接触佛放的光,闻到树发出的香味,尝到树的果实,意念树的功德都能得到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乃至无生法忍,所以这个菩提树它能让我们得到利益,不仅仅是观赏价值审美价值而已,那么我们在西方净土见到观世音,我们就会类同见到自性的慈悲,见到大势至就见到自性的智慧,能够让我们得到利益,所以这个托事相显法性这一点两部经典相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