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喜欢参禅要明心,见性,开悟的师兄请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一切心 发表于 2014-6-9 21:13
其实开悟不难,难的是三摩地,妙三摩,三摩禅那修证。开悟`就是明心。明白`真心。

师傅,末学试说两句: ...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好。
后学不敢当师傅。
古人云,欲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真心如如不动,了了长明。不分别即是真心。分别是识。
师兄以为如何?

点评

前学之人许敬之,后学之人断真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2 20:08
发表于 2014-6-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晚学,前辈不必客气。随便探讨探讨。
不分别即是真心,好像也不全对,按我愚见,不分别应该是伏第六识,断见惑,从而除习气,是实修之下手处。而真心因修而显,显则了了分明。因为晚学也是才走到这里,所以真心的问题,还不好说,毕竟并未证悟,所说也尽是臆测。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师兄阅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一八0】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海仁老法师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3-6 10:56  编辑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己二约相别示分二。庚初明众生颠倒因
  初句是征,海公认为应加因字,即云何名为,众生颠倒因。由性二句,是出所依体。由此性觉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圆照法界,故能为法界圣凡之所依。因明发性,性妄见生,是随染缘之用。明谓能明之无明,性是所生之业相,因众生迷此妙觉真心,妄欲加明于本觉体,遂发生业识之性。因明,是不思议熏;发性,是不思议变。既由无明力,熏于本觉体,遂转本觉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曰性妄见生。即前文‘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有能见,必有所见,遂于能见相,妄现境界相。自此能所历然,自他分隔,遂从毕竟无名无相之中,妄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即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此有,指无明,所有,即三细相,因者依也,无明为能有,似为所有之三细相所依,而所有三细诸相,亦相似为能依,以其依无闻明而有故。但实则无明,非真为三细所依,三细亦非真能依;以无明本空,如空华无体,故曰非因所因。众生迷故,以妄见为能住,境界相分为所住;实则见相二分,原属虚妄,如眚目见灯影,了无所有,唯是一心,故曰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意谓众生迷故,本此无能住所住之真心,而虚妄建立三土世界,及九界圣凡。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此明三乘因果。即初卷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今云一切众生,迷本圆本明之真心,遂生虚妄之身心世界。若身若界,本无实体,如空华水月,镜像灯影,非有能依,以及所依,唯一真心,心外无法。故本经会四科皆藏性;法华言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金刚经如来说一切法,即是佛法;正显真不变,妄本空。然则又何须灭妄复真,如欲灭妄复真,即此一念已非真如,因其具有能修所修,能证所证;不知修无可修,证无可证;既无妄可除,亦无真可复,反而妄起灭妄复真之念,幸则偏证小果,不幸堕于天魔外道,正是:‘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欲灭妄复真,便是生灭心,以生灭心为因,而求复归不生灭之性,则真常之性,亦变生灭矣。故曰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此明六道众生之因果,法本无生,妄见有生,本无所住,妄见有住,谓之非生非住。心是能见,法是所见,法本无能所,众生妄见有能见之心,所见之法,故曰非心非法。由于能见所见,展转发生,从细至粗,生灭之力,渐渐显著,内有根,外有尘,中有识,于是分别人我,作业流转,故曰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果之业,业尽苦息,谓之相灭,业未尽前,复作业,苦将息而再感果,谓之相灭相生。如是,此生彼灭,彼生此灭,生生世世,业果相续不断,故有众生颠倒。此即业系苦相。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庚二明世界颠倒分二。辛初约因标名
  初句是征,亦应于颠倒之下加一因字。是有以下,是释颠倒之因,在于无明。是有,指能有之无闻,所有指众生之报身。因无明力,揽尘结根,而有分段之妄身生。既有正报之根身,当有依报之器界,因此界相成立。见分为能因,相分为所因,能所悉皆虚妄,故曰非因所因。无能住之见分,亦无所住之相分,曰无住所住。但因众生妄执四大为身,念念生灭,过现未来,迁流不息,因而虚妄成为三世。三世各有四方,三世是心法,四方是色法,心色二法,互相涉入。色本无知,因与心涉而成有知;心本无形,因与界涉,便成有形。三世涉四方,四方涉三世,和合相涉,遂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此即前文:‘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此中世界,乃指有情世界。众生由最初一念无明风动,动则有声,无声曰静;能知动静二相者,即耳根闻性。如前文:‘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故曰因动有声。
  因有所闻之声,遂分别男声女声,循声觅色,谓之因声有色。由色境牵心,由心搅境,心境和合,遂成眼根。如前文:‘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是谓因声有色。
  既有色相,当有气分,能知香臭之气者,乃鼻根闻性。亦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成。前文云:‘因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乃至流逸于香。’谓之因色有香。
  既有香气,则与香接触,便有离合,能知离合者,即是身根。身根亦因心色二法和合而成。前云:‘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谓之因香有触。
  因相触故有气味,能知气味者,即舌根尝性,舌根亦心色二法,和合而成。前文云:‘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故曰因触有味。
  既有味等五尘,为根所缘,则前尘影事,落于意识,遂成法尘。能觉知此法尘者,即意知根;亦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成。前云:‘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故曰因味知法。
  由于根尘相对,随生六识,分别尘境,坚执我法,顺贪逆嗔,起惑作业,依业感果,成十二类,轮转六道,生死不休,故曰,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发表于 2014-6-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分别即是真心,好像也不全对。
末学说这句,前辈莫会错意,不分别即是舍识用根,没有错,但如此下定义未免牵强,不分别也是作意而为,尤不离心,毕竟识心未转。若能功夫到家,自用自如而无分别,方住无分别境。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一切心 发表于 2014-6-9 22:26
不分别即是真心,好像也不全对。
末学说这句,前辈莫会错意,不分别即是舍识用根,没有错,但如此下定义未 ...

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也是保持清净心。
以楞严经真心也叫如来藏。真如,妙净明心,性净明体。
阿难开悟悟到了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开悟?阿难开悟悟到了什么?
何为开悟?开悟指的是哪些?阿难开悟,悟到了什么? [复制链接]

演程居士

2153
主题


卯三 显见不灭 分四  辰初 会众作意请  二 启匿王出词别请  三 如来征显不灭  四 王等极为庆喜  今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
  此文礼佛之前,乃经家所叙,愿闻之后,为会众意请。闻佛示诲,身心泰然者:前闻能推非心之斥,矍然惊怖!复闻离尘无体之验,默然自失,身心皆不自在。今者闻佛指示,盲人瞩暗,见性是心,训诲客尘、主、空,见性不动,了知见不属眼,性元不动,非同妄识之无体,故得身心泰然安舒自得貌。
  念无始来者:抚今追昔,追念最初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以来,转如来藏,而为识藏,虽具识精元明,缘所遗者。自缘不及非失似失,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故曰失却本有真心。既已迷真,势必认妄,认内摇外奔,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故曰妄认缘尘,分别影事。能缘尘境,而起随念计度,二种分别,随尘起灭,如尘之影,故曰缘尘分别影事,即第六意识。
  今日开悟:即悟向之能推之心,离尘无体为影事,今之能见之性,离根脱尘为真心,真妄分明。借喻以明,悲庆之意。前者认妄,如失乳儿,身命将绝,何等可悲?今获见性。如遇慈母,慧命可续,曷胜庆幸?是以合掌礼佛,谢前请后。
  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此乃意请。前既悟头动,见性不动,已于妄身中,悟明真性;复经如来印可,何以还要求佛,显出真妄虚实?因佛责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遂疑既具不动见性,何以复责遗失?故愿如来,向吾人身心之中,显出何者是虚妄,现前有生灭,何者是真实,现前不生灭。
  二发明性:二即身、心二者。以不动见性之真心,不离动摇四大之色身,则身、心二者之中:一动一不动;一真一妄;一虚一实;一生灭一不生灭。求佛于身心二者之中,一一发挥证明,谁是虚妄生灭无常性,谁是真实不生灭常住性,令众决定取舍,以免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也。初会众作念启请竟。







发表于 2014-6-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这个题目实在是不好说。
为什么呢?众所周知,阿难于《楞严经》而开悟,后来更做了二祖。我若是知道阿难悟到了什么,来日我也必定做祖,此是戏言。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任何因《楞严经》开悟的人,所得到的认知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不过以愚人见,《楞严经》讲明了一下几点:
1、开显出不生灭性,这一点相对好体认一点。2、指出修行之二决定义。3、合盘托出如来藏,并最终归于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按理说佛自然是讲清楚了,但是很难体认,不能体认则不能消化,则不能转为吾用。其实前辈所要问的也就是这一点,所以末学不敢讲。
末学对心的体认,不全从《楞严经》,愚见认为关于心的见解,《楞伽经》可能讲的更清楚一些,尤其是三界唯心的相关内容。
发表于 2014-6-9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无住生心实由无分别得入。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一切心 发表于 2014-6-9 23:08
前辈,这个题目实在是不好说。
为什么呢?众所周知,阿难于《楞严经》而开悟,后来更做了二祖。我若是知道 ...

前辈不敢当。后学仅仅看了宣化上人,海仁老法师与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
关于真心,明心,开悟楞严经讲了2点。
1见性不生不灭,从无始来,至未来际。
2见性即是心。真心尽虚空遍法界。
之后讨论的重点是如何返六还一,修三摩地,妙禅那,妙三摩破五阴,五十阴魔,等等。
后学没有实证的功夫。四种清净明诲,楞严咒是修行的预备阶段,修楞严大定。
楞伽经很深,后学没有读过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开悟悟到了什么?搞明白你就开悟了。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  **
|字号 [url=]订阅[/url]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九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辛二  阿难明心生信  分三    壬初  承示开悟    二  赞谢获益    三  发广大心  壬初分二    癸初  叙承示    二  叙开悟    今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此结集经家,叙述阿难,悟明本有真心,发起大乘正信,先叙承示,以为开悟之大本也。尔时,乃如来破妄显真,已竟之时。微者隐微,昔日权宗,未曾显说,六识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槃正因。妙者奥妙,今日实教,广谈了义,直指生灭身中有佛性,一切诸法是真如:此即上三卷之微妙开示。《正脉》云:通承破妄显真科中,诸文为言,良以此大开解,功夫非近,今当总前,撮其大要,令知微妙之实。破妄心有三:一、七破以密示无处;二、重征以显呵非心;三、纵夺以决指无体。是所以破妄心者,极微细而尽精妙矣。显真心文中亦三:一示见等,而克就根性,直指其实体。二、示阴等,而广融诸相,以明其一体。三、示地等,而极显圆融,以彰其全体。是所以显真心者,亦可谓极微细而尽精妙矣。

癸二  叙开悟  分二    子初  叙心荡然    二  叙身荡然    今初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阿难开悟,即是已开见道之眼。自第一卷阿难认识为心,三迷被破,遂即舍妄求真,求如来为发妙明心,为开道眼。如来即为指见是心,显见不动、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离见、经历十番,可谓发妙明心,而至微细矣!更为会四科,全事即理,融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可谓发妙明心,而极奥妙矣!由是阿难明心生信,顿开道眼,故有此悟。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者:当以二义释之:一、达妄本空:昔在迷时,妄认四大假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乃为六根所局,六识所锢,皆成挂碍。今者了达妄身、妄心,本自空寂,荡然如大水漂荡无存,故得无碍,解脱自在也。  二、知真本具:昔在迷时,将本有法性身,妙明心,埋没于尘劳烦恼之中,幻妄身心之内,今者知法身清净,遍一切处,则身荡然;妙心圆明,遍周法界,则心荡然;无形无相,荡然宽廓,得无挂碍,得大受用也。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者:以既蒙如来,微妙开示,不独当机阿难得悟,是诸同闻大众,亦多各各自知;自知即悟也。其中大众,位有浅、深不同,悟有解、证不等,所悟为何?乃悟真心,遍满十方,包含万法。较之昔日,认识为心,执心在身内;舍妄求真文云:‘不知寂常心性。’不失科中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不杂科中则曰:‘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不分科中又谓:‘茫然不知,是义终始!’四科总标文云:‘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此皆不自知也。

今闻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全相皆性,到此云散月明,瓜熟蒂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虚空,乃依报世界之最大者。在真心中,如观手中,所持叶物,此则观大同小也。叶即贝叶,物如庵摩罗果。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此悟万法唯心。妙明元心,即如来藏心。一切包括之词,世间即情、器二世间,身心世界是也。此皆领上显见科中,第四显见不失文云:‘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又领第八显见不分文云:‘此见及缘即身心世界,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领阴等四科,皆即如来藏性,而成此悟,至此则斥破妄心,显示真心之旨,方以极领,更不再认缘尘分别为心矣。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此悟心包万法。向者误认妄想为真心,惑在色身之内,身在界中,界在空中,重重含裹,遗真认妄,迷已为物,曾无超越;今者圆悟真心,惟精惟一,惟是一真法界,纯一无杂,周遍圆满,故曰:心精遍圆。含容万法,包裹十方,无往而非常住真心,无处不是性净明体,此则转小成大也。乃领上七大文中,性真圆融,皆如来藏,而成此悟。以上正叙心荡然,得无挂碍。

子二  叙身荡然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此悟正报法身。向者妄认四大假合,以为遍身,亦复认物为己,六根各局,四支质碍,处在空界之中,不能超越;今则悟明本有法身,虚廓旷荡,犹若太虚,反观父母所生血肉之身,高不过七尺,寿不上百年,总属幻妄不实,犹彼十方虚空之中,风吹所起一点微尘,至渺小,极幻妄,似有似无。太虚喻法身广大,微尘喻生身渺小。此身在法性空中,如草露风灯,虽然暂存,终非永存,故曰若存;又如幻事梦境,虽未即亡,终归灭亡,故曰若亡。此则转粗为细也。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向者误执此身坚实,今悟法性身,如湛然澄清不动之巨大也海;生身如海中所流一浮沤,倏起倏灭,起无所从来,灭无所从去,常处出生,随处灭尽,乃属幻妄无常。此则转实为虚也。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者:此结身荡然也。前叙开悟之文,总标身心荡然,得无挂碍,身即法性身,心即妙明心,因悟法身妙心,故得荡然无碍。下则先叙心荡然。阿难与大众,自知妙心,遍满十方,万法唯心,心包万法,澈悟依报,法法全真。  后叙身荡然,因悟法身广大,常住不灭,故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空中一尘,海中一沤,是以结曰:‘了然自知’。了然明白,纤毫不昧,亲证实到,自知自信,不由他悟也。获本妙心者:即得亲见,本觉妙心。本觉妙心,是本有法身,一向迷时,法身埋没在五蕴身中;今已开悟,亲见本来面目,虽然曰获,既属本有,实非新得。此身常无始终,住无去来,无始无终,无去无来,则永劫不灭,故曰‘常住不灭’。此亦领前,不灭、不失、无还三科,及释迷闷科末,清净本心,本觉常住,会四科一一非因缘,非自然,融七大一一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诸微妙开示,而成此悟也。

《正脉》交光法师云:经家于佛说之后,偈赞之前,特详叙此者,正以示奢摩他,秘奥观体,令行人于此著眼;盖通前三卷工夫,全为揭露,此至妙至密之观体也。良以众生常流转,权乘不究竟者,皆缘未见此体,犹如生盲故也。行人若能于斯所叙,心境一如,不犯思惟,物物头头,了然在目,浑是妙心自体,亦不费纤毫功力,身心本来,廓周沙界;但不驰散,积之岁月,而不心开者,未之有也。当知本惟一体,若语正因本性,即空如来藏,以一味真如,更无余物故。若兼了因,即奢摩他秘密观照,以亲见自心,非作意思惟故。若更不避弥天过犯,则西来直指,正法眼藏,即此而已。但彼直入无分别,此由方便分别,至此无分别处,其归一也。  问:此似意尽无余,然奢摩他未竟,后二藏未谈,彼是何意?答:征密观照,此方了其密字,以体属秘奥故也。彼乃兼用,尽其精细,始属微字,宜酌分之。初承示开悟竟。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23 19:19 编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当尔之时,就是说完了七大的时候,阿难及在这个法会的大菩萨摩诃萨、大阿罗汉,这些个无漏圣众、大比丘僧等,承蒙如来把这种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的道理、这种的法来开示给大众。
I2叙开悟(分二)
J1叙心荡然 J2叙身荡然
今J1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一些个大众,得到世尊的微妙的开示,身心荡然:身和心都荡然。怎么叫“荡然”呢?本来,“荡然”,就什么也没有了、空了,就好像用水,把尘垢都洗去了,现在就剩这个光明的佛性。所以就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什么都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内里边身心也没有了,外边世界也空了,证到这个境界上,这就是荡然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荡然呢?就因为我们内里头,还执着我们的身。喔,谁若说我一句,当场就生烦恼了!谁若对我颜色有一点不好看,这随时就放不下了!随时放不下了,也就没有荡然。得无挂碍:因为他荡然了,所以就不挂碍了。不挂,就不挂这个身心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所以也就不挂碍了。 为什么你挂碍?好像某某有个男朋友在越南,一天到晚挂着男朋友有没有信来?或者又忙里偷闲,也要写封信给男朋友。这都是挂碍嘛!为什么要这样子?就因为没有身心荡然,有所挂碍,所以就放不下。这就是有挂碍!其实,你挂着他有什么益处?你说,你天天记着他,把你弄头发都白了,眼睛都花了,很快就老了!哎,没有什么益处! 我现在什么也不挂,所以我以前修庙修得头发都白了,现在又都变成黑的,就因为什么也不挂。我现在给你们讲经,讲完经,看看书,这我也不用心,就这么看过去就算了,不怎么样用这一种执着心。有什么困难的问题,当时想法子把它办了;办过去,也就不管它了,都忘了。这不是故意忘,自然就不想它了!为什么?你若把一切看得重要,very important!这就放不下! 你看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关系,都很平常,不要紧的,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就是有什么大的灾难,甚至于房子倒了,哎,不管它!你能够不管它,它就是倒了,也对你不会有损伤的。为什么对你有损伤?就因为你放不下!你挂着、你害怕,所以就有损伤。你若不害怕,你那个灵性是完整的,在什么地方也不要紧的。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那时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我们现在这些个大众,不知道是知道或不知道呢?这个心,是周遍法界、遍满十方的。
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见着十方,都是虚空。你看见没有?哈哈,怎么样呢?十方虚空并不大;有多大呢?就像在观看掌上拿着的叶物。这个“叶”,有的注解说是“贝叶”。其实这个“叶”,不一定是贝叶;或者树叶,或者花叶,或者什么叶都可以的。总而言之,你手上拿一片叶子就是了。这是个比喻,也并不是实在的。“物”,这个物是什么呢?有说是“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印度有,中国没有那个东西。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候,这法会大众领悟到十方的世界虚空、这种的理、这种境界,都是在自己的心里,没出现前这一念心。所以这个心法就是妙嘛!喔,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它不是的。因为这个心是这样大,所以缩大为小;你看这十方虚空,也和看自己掌上的东西一样,那么清楚。 这是为什么呢?我再告诉你们,这时候,这个法会大众都得到天眼通了,都得到智慧眼了。所以,他们能领略到这种境界,领略到“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这心包十虚啊!那个“含吐十虚”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真心!我们这个真心,含吐十虚,无有方所,它是尽虚空、遍法界;你说它是在什么地方?它是无在、无不在的。所以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万法都是从心生出来的。“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你的真心是不生灭的,这个法也是不生灭的。 啊,你说!这一个法会的大众都开悟了,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你说我们若不开悟,是不是应该生惭愧心?不是和你们讲笑话,现在要你们开悟的!谁再不开悟,看见我这个没有?要打的!这硬要逼着你们开悟!谁不开悟,我就不客气了! 我还有一句,你还没有给我翻译出来。我问问大家:当时法会,每一个都知道“心遍十方,见十方空”了。我们现在这个法会,有没有见着十方空的? 在当时,这一些个法会的大众,因为看见十方空,好像手中所拿着的叶物一样;又觉得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所有的一切的东西,都是这个菩提心里头的东西。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这个真心是周遍法界,圆满无缺,也是包含十方的。含裹十方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这种微妙的道理,没有一个地方不圆的,一点缺陷也没有,所以叫“遍圆”。无欠无余,也不会多一点,你若多了一点,也不算圆;也不会少一点,少了一点,也不算圆了;就应该有这么多,就是这么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遍圆”! “含裹十方”,“含”,就是包含;这个“裹”字,读“果”,就是包裹,就把它包起来。怎么叫“裹”呢?好像旅行袋,中国人叫“包裹”──中国有那个四方布,把东西包到这四方布里头,结几个疙瘩,这就叫“包裹”。好像寄来的东西,大的这也叫“包裹”。这个心含裹十方,这个“十方”,不过也是个名称,根本就不只十方,这是遍一切处! J2叙身荡然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以前阿难尊者是向外观的,向外观,看不着自己的眼睛;这回反观,大约是看见自己的眼睛了。为什么看见自己眼睛啊?佛说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面”,现在怎么又看见自己眼睛呢?因为他有天眼了。有天眼,你不单可以往外看,又可以往里看。你这个身体,一看,就像玻璃。好像这玻璃杯一样,玻璃杯里头,这水是有颜色的,看得见。你若得天眼通,或者智慧眼、佛眼,你身里头哪一部份有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见的;有什么毛病,也可以看得见;有什么气血不流通,都可以看得见的。所以外边也可以看到,里边也可以看到。 当时这一些个大众,看十方如观掌上叶物;又看自己的肚皮,看自己里边这个身体,也和十方虚空那么一样的大。说:“那怎么又说父母给的身是像一粒微尘呢?”我现在所说这个身,是个法身;这个法身和十方虚空一样大的。这个肉身是个报身;这个报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里头一粒微尘那么多。你说,这是不是少到极点了呢? 所以说,“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父母给的这个不干净的身体,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犹”,好像;“彼”,那个。好像在那十方的虚空之中,吹起来一粒的微尘,啊,忽然就好像存着,又好像要亡了!就好像这个灯,要灭,它又没灭;没灭,它又没有多少光。所以这个生灭的身,现在虽然存着,将来终究会亡的。这“若存若亡”,又是好像存在着,又好像不存在,这也是这个身体渺小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被你这个假的、父母给的很不洁净的身体迷惑了!你那么样执着它,那么样贪爱它,放不下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那看得不知几宝贵了!实际上,就像我有个弟子讲的:“傻瓜!真是傻瓜!这真是傻瓜了!”谁放不下自己这个身体,那就是最大的傻瓜。愿意做傻瓜,就放不下;不愿意做傻瓜,就把这个身体放下它!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又好像在那个很清净的大海里,漂流着的一个水泡,也不能起,也不能灭。你说它从什么地方起来的?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也是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时候,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地自知:得到这本来固有的妙明真心,它是不生不灭,永远常住而没有生灭的
发表于 2014-6-9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无一切心 于 2014-6-9 23:57 编辑

晚辈惭愧,圆瑛大师之讲义,得来也快半年,但只字未看,惭愧至极。
如上,前辈所言有误!
见性即是心,这样讲不对,真心起妄,因执色身故有六根,从眼出曰见性,从耳出曰闻性,等等,是故一分为六,六已不同于一了,故曰第二月,非是真月但不离真月。所以讲随拔一根脱黏内伏,六根还原才是真心。
楞严经所开显的修法是观音之耳根法门,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等等。这个耳根法门很难下手,一起步便是入流亡所,这是何等境界啊!入定。另外,反闻闻自性,历来之注解,晚学也不太认同。自性是空?是有?是境界?是相?若不知,如何可闻?若识得自性,启用闻,安住便是。所以末学以为应是反闻闻闻性,这样好理解些,而且也不是闻闻性,应是安住于闻性中较妥,以心不外逸为宗旨。
楞伽印心,是要多读几遍,只一个三界唯心,便挡住了所有去路。所谓楞伽城无门,非神通者能入。不过楞伽经所开显的门户正是不分别门。
皆是愚见。
发表于 2014-6-10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没有必要非对如来藏这个名相搞个究竟,毕竟是圣自证境,离于言语,即便是佛说也是方便说。其实,随着不断的修证,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方说,有人站在山顶,电话告诉你,他看到的景像怎样怎样,你能根据他所讲的去寻思他所看到的景像如何如何吗?如此无非是于自心妄生分别,建立影像而已。这和我们讨论如来藏有什么不同。随着你继续上山,视野自然逐渐开阔。若至山顶,景像岂由他说。
发表于 2014-6-10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一切心 发表于 2014-6-10 00:09
其实,没有必要非对如来藏这个名相搞个究竟,毕竟是圣自证境,离于言语,即便是佛说也是方便说。其实,随着 ...

赞叹若无一切心!!!见解深刻,离道不远。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一切心 发表于 2014-6-9 23:55
晚辈惭愧,圆瑛大师之讲义,得来也快半年,但只字未看,惭愧至极。
如上,前辈所言有误!
见性即是心,这 ...

如是。见性非真心,不离真心。这是随顺禅宗的见性成佛之说。
见性指的是能见之性,能见,能闻,能嗅,能觉,能知,见闻觉知皆非真心,皆不离真心。
元为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一切心 发表于 2014-6-9 23:55
晚辈惭愧,圆瑛大师之讲义,得来也快半年,但只字未看,惭愧至极。
如上,前辈所言有误!
见性即是心,这 ...

师兄修得很认真,见地也比较透彻。赞叹随喜。
这个论坛以念佛法门为主。对宣化上人,虚云老和尚是很赞叹的。
禅宗板块还没有合适的师兄管理。
不赞成一些住空或者说念佛是心外求法等某些说法。
探讨问题还是很宽泛的。
后学不是专修禅的。以念佛为主,法华经,楞严经都做为助修。
发表于 2014-6-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禅八定乃禅宗之本。
四禅:愚夫所行禅,观察禅,攀缘禅,如来禅。
四观:奢摩那观,三摩钵提观,毗婆舍那观,禅那观。
其实,每一部佛经皆有禅味,关键修行人能否看得懂?
《楞伽经》说:“云何凡愚不善我隐复之说,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智慧不得。”
《大涅磐经》说:“我不对声闻缘觉说大乘法,我只对修大乘者说大乘法。”
发表于 2014-6-10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无一切心 于 2014-6-10 11:23 编辑

其实,念佛法门也很好,来得比较实际,只是其中有些原理也要明白。
所谓念佛,即是摄心于一念。为什么要摄心,因为不如此,心便会随习气奔放流逸,不知所归,因此以一句佛而系住心。其实应该做的不是早晚念佛或叫做功课,真正用功是凡一切时均不离一句佛号,这样才会逐渐有作用,犹如纤夫拉船,走一步退一步恐怕是遥遥无期了。系心于一念,此一念便是正念,便是无杂念,便是无念。为什么念佛人到后来,师傅还有再问一句“念佛人是谁?”这么问就是在检验你是否功夫到家,是否已无念,无分别心,是否住于心一境性中,是否得见实相无相。你若去参,坏了,当下便心起分别,流离亡所,此是其一。其二,念佛是借佛之愿力,如母忆子,子亦忆母,得以往生,问题是我们这个念精不精,纯不纯,是否夹杂,按我的理解:阿弥陀佛那不会待你去了,再给你办个退学手续的。第三,其实念佛不妨碍参悟,你若不悟,去了那边还得继续悟,为什么,带业往生,阿弥陀佛是想让我们成佛,所以这门课还得接着上。现在悟的多,往生时起点也高,而且会更有把握。
纯是愚见,班门弄斧了。
发表于 2014-6-2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根缘六尘  妄心一动  流逸奔声  根尘结合  迷惑真心  一心念佛  如如不动  返闻闻性  入流亡所   动静不生  根尘迥脱  闻所闻尽
发表于 2014-7-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2-4 10:13
这一段佛经应该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核心,把这段经文搞明白,按此方法修行就能开悟,而且是大彻大悟。

神秀早知楞严事,需问开悟到何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4: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