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释大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十要》里就包括了《念佛三昧宝王论》。这里就问:“大本即《无量寿经》里讲‘十念’,《念佛三昧宝王论》说一念,这到底是平时还是临终呢?”答:“十念通二时”,十念法门就通于平时,通于临终时。平时修十念,临命终时,《观经》上也讲到:“五逆十恶之人得遇善知识。”临终十念成就得往生,所以说也通于二时。
   晨朝十念属于平时。晨朝十念是北宋时的慈云忏主——慈云灌顶法师所主张的,说对很忙碌的人,每天清早起来洗漱清净以后,点香、焚香西向,面向西方念十口气阿弥陀佛,一口气能念多少就是多少,尽一口气去念,然后连续念十口气,这是对于那些事务非常繁忙,平时白天无暇念佛的人,接引他们。晨朝十念能坚持早晚各念十口气,信愿具足,将来也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里回答:“晨朝十念属平时”。
   《解》「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这十念也通于临命终时,与《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十念称佛名是相同的。一念就是《念佛三昧宝王论》上所说的,这一念是但约临终时。
   接下来是再一个问题:
   《解》「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这里蕅益大师又推荐了另外一本书《净土或问》。
   《净土或问》是元朝时的天如禅师所作,全部是问答的方式,一个个问题接着一个个来回答,问答的方式,也是针对修净土、实修,尤其是我们要自利利他,或要消除内心的疑惑都要好好地读。《净土或问》也归纳在《净土十要》中。
   这里面文字很容易明白,有人就有个侥幸心理说:“既然十念一念都能得往生,哪里还要念七天呢?既然说短时间念佛就可以得往生,平时哪里需要念呢?到临命终时再来念不行吗?” 有这样的一些侥幸心理
   这里祖师就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念佛不必早念,到老年再来念,这个错掉了。因为:“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半是少年人。”并且平时不肯念佛,临命终时再发心念,你临命终时能做主吗?临命终时真正能做主的人没有几个,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善根,没有基础,你要想平时不念佛,临命终时再来念,那能做主就非常少了!临终时百苦交煎,要说一念十念不容易的。
   平时如果念佛,功夫纯熟了,这种熏习让我们临命终时就能保持正念。而且我们要知道那些下下品五逆十恶往生之人,他临终之所以能十念乃至于一念,是因为他宿世有善根,所以能感得善缘,得善知识开导,他宿世还是有福德,所以他临终头脑清醒,并且他一闻法就心力非常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所以能仗佛的愿力接引往生。这种事情是一万人里难逢一两个,所以我们不可以等到临终才念,不可以存有侥幸的心理。
   临终遇善缘得往生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临终神智清楚;二是遇善知识,劝其念佛求生净土;三是他一听就要能接受,同时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所以我们要能按元朝时天如惟则禅师所说:“悟后不修净土,不是大彻大悟。”悟后的人,大彻大悟的人都要修净土,何况是我们凡夫,更加要专修。
   接下来是下一个问题:
   《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这是进一步回答问题。有些人怀疑极乐世界是十万亿佛土之外,这么遥远,我们可能去到吗?何得即生?
   答:十万亿土也都在我真如妙心心性之内,是我们真如自性所相应的,我们的真如自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自然你这种亲因缘和阿弥陀佛本誓愿力的强增上缘感应道交,自然就能得佛力接引,所以没有什么难。
   我们就可以知道“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法界都是我们的心性变现出来,心性是能变,十方诸佛刹土是所变;能变的心性无量,所变的刹土也是无量。因此我们以不可思议的心性为亲因缘,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强增上缘,具足信愿行,必定生自性显现的极乐世界。所以你不用担心很遥远,生不去,不是这样的,那是凡夫的分别念。这里面就已经是三因佛性在其中了。
   有个同学跟我说:“原来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都是我自己心性所显现的”。我自己的心性也好,十方诸佛也好,都是实相。但要知道净土法门的妙处还在于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他因地的愿力来作为强增上缘,这个缘很重要是缘因佛性;我们的心性就是实相,这是正因佛性;有正因佛性,有缘因佛性,还有信愿持名,那就是了因佛性。三因佛性具足,当然能生西方,一生成佛。
   所以,以不可思议为亲因缘,这是正因佛性;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为强增上缘,这是缘因佛性;具足信愿行,这是了因佛性。所以就一定能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如果有教理基础,对于这个法门与这个《要解》也能越学越欢喜,能心开意解。
   接下来就进一步用比喻来显这个,其实没有什么远近之分,凡夫认为好像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遥远,释迦牟尼佛一个教化的国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都已经搞不懂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
   有些凡夫说:“哎呀,那个太遥远了。”这是凡夫的分别念,用比方就很容易让我们明白,其实在真如自性上、在本体上哪有什么远近之分?没有,所以说〔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
   这个镜比喻我们的心,当然这个比喻还有点不圆满,因为镜是个有体的东西,但你没办法,这无形无相的心你怎么来比方它呢?就勉强用一个镜来比方它。
   数十层山水楼阁就是比喻十万亿佛土,“一照俱了,实无远近”,一个很大的镜子,层层叠叠的山水,通通都在镜子里面照出来。镜子不是说你距离我近一点我先照你,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我远一点我后照你,它是同时俱照,没有什么远近。
   “一照俱了,实无远近。一见俱周,亦无先后,同在一时。”所以要知道,往生者是一念顷生极乐国,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来去宛然而又来去无自性。好像镜中之相,显现宛然,而显现又是无自性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所有的层层山水同时在镜子里显现出来,没有什么先后,镜中的景物也没有什么远近,一切都是我们的心性变现。
   “本无远近,照了无疑”。所以往生时佛与圣众不来而来,往生之人不去而去。说来说去是从事相上来讲,说不来说不去是从理体上来讲,但要知道理体从来不离事相,所以无去来中事宛然。虽说是无去无来,但又宛然呈现往生之相,呈现娑婆印坏,净土文成。罪花凋谢,智蕊翻飞。娑婆世界罪花凋谢了,极乐世界智蕊翻飞,莲花里面化生出来,所以我们就能明白: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解》「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这就是以法合喻,是说西方依报的极乐世界,正报的阿弥陀佛说法,还有那些海会圣众,都好像镜子里的山水楼阁一样,层数宛然,而其实又是一照俱了,见无先后。阿弥陀佛和海会圣众现前,众生心不颠倒就得往生,也就好像镜之中来去之相宛然,而来去之相无自性一样,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接下来是赞叹《阿弥陀经》不可思议。
   《解》「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当知〕应该要知道,就是即事以明理。《阿弥陀经》字字行行都是直捷说佛境界,都是直捷说我们的真如自性,开显我们自性的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说是心性之灵文,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之为海印三昧,即万象森罗海印含,这是从理体上来说。
   从事相上来说是大圆镜智。心性圆现一切的依报和正报,名为大圆镜智。也就是圆光普照,无法不现。海印三昧是表示心性之体,大圆镜智就是心性的妙用,妙用是无所不知,无法不现,所以名之为大圆镜智。所以本经字字都是海印三昧,都是大圆镜智的灵文,可见本经在整个佛法之中的崇高地位:她是最殊胜,最了义,最圆满,最究竟,所讲的都是无上大事因缘,令十方佛世界众生一生成佛。
   底下是讲另一个问题: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这里就讲,有些人学得很细,他前面听到蕅益大师说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既然是这样,那当然持名应该属于助行才对,你怎么能说持名是妙行,是正行呢?蕅益大师就回答:“是因为一心,信愿行虽然是三资粮,但是一心中具,三资粮唯是一心,既然是一心,就没有先后,亦非定三。就是说没有愿和行不名为真信。你说你信,但你不发愿求生,不肯念阿弥陀佛,这不是真信,这要大善根。
   经上讲阿阇世王子过去曾供养过四百亿佛,他能信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他一开始没有发愿往生。后来得释迦牟尼佛教诲,他能忏悔,能发愿往生,而且真往生了,这要非常深的善根才能真信。当时阿阇世王子只是发愿自己要能像阿弥陀佛那样,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能真信,这个善根不可思议,智慧力也不可思议。
   所以无有行和信,不名真愿。你说你发愿,但没有行动,那你就没有真正的愿,不是真正的愿,你就没有真正的信,也没有行动,哪里可能真正发愿呢?“无信愿不名真行”,没有信和愿,信不真、愿不切,你这个行持念阿弥陀佛就不是至诚恳切。
   〔今全由信愿持名〕成就三慧为净土真因,所以说圆具信愿行,持名妙行里面就已经包含了信愿行三资粮,所以说声声悉皆圆具,每一念阿弥陀佛都是具足三资粮;正行、助行都不出于一心,所以名之为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举了个例子就是《观无量寿经》里讲:“念阿弥陀佛一句,就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是因为说他能声声圆具信愿行,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才能灭这么多罪,如果他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怎么可能灭罪如此之大呢?所以这就是反证具信愿行,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解》「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就是临终念阿弥陀佛能灭无量罪,平时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也能灭罪呢?这里就打了个比方:“如日出,群暗灭。称洪名,万罪灭”。太阳出来,一切的黑暗都消除了,所以平时我们念佛也能灭罪,众生起妄心迷惑颠倒造罪时就是智慧的太阳隐没不现了。
   “贪瞋痴起佛灭度,戒定慧生佛出世”。造罪时就是佛灭度,智慧的太阳就落了,所以全明成暗。现在能觉悟念佛,当然就是太阳一出群暗自消,智慧之日既现,愚痴惑业就自灭了,所以说平时称名也能灭万罪。
   《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这一段很重要,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出轮回,到临终这一念真正能往生极乐,这个窍诀蕅益大师就和盘托出了,就说我们散心称名能否除罪呢?
   蕅益大师回答:“佛陀的名号是具足万德不可思议的,当然能除无量罪,但不一定得生净土,因为是悠悠散善,散心称名,难以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这些恶业匹敌,所以散心称名不定往生,但肯定除罪业,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消罪。〔难敌无始积罪故〕。
   所以接下来就说,要知道我们无量无量劫以来在六道里轮转生死,造了无量的恶业,如果罪业有体相则尽虚空不能容纳。所以说就算我们用一百年时间,昼夜来念阿弥陀佛,每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每一声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一百年念下来所灭的罪还只是好像手指甲上的这么一点尘土一样,还没有灭的罪如大地土。
   所以你临命终时,如果罪业并没有消尽,只消了一点点,那要怎么才能往生呢?你一定要有这种一心不乱,或者最起码是临终在定之心,要能念佛成片,所以底下就特别强调这句话:
   〔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之力所能制〕这里就特别强调要一心不乱,唯有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才能真正有殊胜的力用,才能必得往生。因为你是临终在定之心,虽然有无量的过去的罪业还没有消尽,但它不能制约你,譬如一名猛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样,千军万马挡他不住。同样,如果我们有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即便有很多生生世世累积的那些罪业,也不能阻拦我们,我们就能突破众围,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
   〔非复三军之力所能制〕三军就是比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我们最浅的功夫念佛成片,见思惑只是伏住了,还没有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军队也在,但只要你念佛成片,临终在定之心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一定能生极乐。如果你功夫再好一点,“见思任运先落,”是达到圆满的事一心不乱,见思惑的军队就已经消灭,当然往生的品位就更高。
   这里我们要能知道,净土宗的十二祖,彻悟禅师就有一段开示能让我们更加明白怎样是真正得往生。祖师说:“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我们的心能造业,也能转业。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如果不能把业转过来就会被业障束缚住,就难以超出轮回。那心怎样才能转业呢?
   “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吾人发心念佛,”我们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你一直在念阿弥陀佛,那怎样到达极处?我们能念之心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感应道交,就能愿力相应,就是心与佛合。
   “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报转为莲胞。”本来前境还是娑婆,现在因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所以能转为极乐;本来前面的业是你将来下辈子要去入牛胎马腹,胎狱之报,现在因为心与法合,心与佛合,所以就转为莲胞,能够莲花化生,便是乐邦自在人矣。
   “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娑婆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还是这个娑婆世界里受苦的众生。这就很关键了,所以临终一定不能失去觉照,要能保持正念,这就能让我们得往生,就好像勇将突围而出一样。
   《解》「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这里是用比喻来证明,念佛能作为成佛的种子,永劫不坏,犹如金刚一样坚固,终不可坏,用一个佛世老人出家的公案,又引用《妙法莲华经》说,假如在过去佛前能散乱称名,皆已成佛。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以我们要能深信。
   底下是劝我们要能担当这个法门,能信愿持名。
   《解》「伏愿缁素智愚。」
   缁是缁衣,出家人。素是白衣、居士。智愚,不管你是真正有智慧,容易通达教理也好,还是智慧未开也好。
   《解》「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这是劝导我们,愿一切人,无论上智下愚,出家在家,都不可以认为这个至简易、至直捷的无上圆顿法门很难修,然后生推诿心;不可以认为她简捷易行,就生轻慢心,漫不经心,不肯精勤;不要认为她简易浅近而轻视她,也不要认为她无上高深而不敢承当,应该要知道直下承当这个无上甚深的法门,能够信愿持名。
   《解》「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这就是开示我们净土法门得成就的三要素:心要素、境要素、法门要素。即心不可思议,境不可思议,法门不可思议。
   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我们的系心之境,这个是系心之境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即佛即心,所以说它是不可思议的。
   能念之心是心要素,心为诸法之本,以即心即佛,前面是即佛即心,此地就是即心即佛,所以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心性也是遍一切时处的,“能所不二,心佛一如”是法门之要素。
   我们信愿持名,持至能所不二,声声都是不可思议,念念相应就是念念阿弥陀佛出现,念念都是佛出世,正如优昙钵罗花一样,所以这个心不可思议、境不可思议、法门不可思议。心是我们的真如妙心不可思议;境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法门是信愿持名不可思议。
   无上因缘是讲正示无上因缘,基本上讲说圆满了,整个都是在赞叹持名念佛。持名妙行确实不可思议,我们就知道持名一法下手容易而成功高,用力很少而得效很快速。一日乃至七日,果能念念持名,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所以说所持的名号不可思议,能持的心性也是不可思议。能所不二,心佛一如。这个信愿持名的法门也是不可思议。所以说信愿持名法门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无所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都是以此法门作为成始成终之道。
   接下来就是重劝,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一次劝我们要发愿生彼国土。
   
   (丙)二重劝
   
   《经》【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解》「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我见〕就是我释迦牟尼佛佛眼所见,“我”是假名安立我,为了度众生故,“见”是佛眼所见。佛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六通。有首偈说:“天眼通非碍,”天眼通没有障碍,能够彻见一切。阿罗汉的天眼通只看到一个小千世界,佛眼是无障碍的。“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这首偈子就能把五眼和五眼的功能都概括起来了。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照差别之异相,但一一体都是平等相,所以佛眼所见都是全事即理,法法唯心,究竟诸法实相,明了不昧。所以说佛眼所见究竟明了。
   〔是利〕前面讲我们念佛可以横出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能圆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乃至于三种不退位尽,这是利益。乃至于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去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了,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
   前面是从理体上来解释,接下来从事相上解释:
   《解》「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复次是利〕是从事相上来讲,我们修信愿念佛殊胜的利益是什么?是临命终时起大作用,这是祖师最悲心深切开示我们的,站在修行者解脱的角度开示我们的。我们修信愿念佛,就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个不容易,因为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临命终时,对念佛人来说就是一生念佛,修因结果之时,仗自己的念力,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是大利益。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弹指之顷,横超三界,神归安养。
   但如果不修这个法门,仗自力,到临命终时四大分解,一生的善恶俱时顿现。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上把这时叫乱心位,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八识田中习气乱发,这时候功夫最难得力。你平时功夫很好,到临命终时功夫不一定得力。所以平时身体健康时用功有十分,病时功夫得力的话只有一分;病时用功都能有十分,睡觉时功夫只有一分;睡觉时功夫有十分,到临命终时工夫恐怕也只有一分。所以说用自力了生死不容易。
   我们要能按照圆瑛法师的做法,他就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圆瑛法师在上海建圆明讲堂,创办了楞严专宗学院,二十五岁开始研究《楞严经》一辈子,到六十几岁才写《首楞严经》的讲义,号为楞严独步。他把他说法的地方名为“三求堂”,写个对联就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教宗楞严,行在弥陀。”我们能信愿持名就是福慧双修。
   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纯想即飞,必生天上”。纯善无恶,临终神识飞举,生天上。如果我们福慧双修就是纯善,神识飞举。再加上我们有信有愿,有真信、有清净愿,自然能得阿弥陀佛接引,临终往生极乐,所以要度生死难关依靠的应该是净业。
   接下来就讲对于那些没有找到修行路径盲修瞎炼的人,要解脱很难;就算是悟门深远,在宗门下用功,有功夫的人要解脱都困难。〔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解》「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
   如果我们只是参禅,就可能是瞥尔随他去,这是蕅益大师悲心恳切来告诫我们。那些顽修就是盲修瞎练,他只知用功,不知修法,理论没有通达。狂慧就是反过来,其天资还有点聪明,但只是理解,不肯去用功,没有实际地修行,这两种人到生死关头不得力,他所讲所修的那些都全然无力,叫么罗无功。
   前一种人是顽修,著事不达理;后一种人是狂慧,执理而废事。所以临命终时一点都不得力,随强偏坠,哪一种业力强就跑到哪里去了。
   〔悟门深远〕更高明的那些“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悟门深远当然不是顽修,他是参禅悟理之人,并且不单单是浅悟,还是悟门深远,悟入得很深。
   〔操履潜确〕讲不是狂慧,他操履,冰清玉洁,行持非常用功,解行相应。临命终时他也是没有大把握,也是难以了生脱死。为什么?因为他完全凭自力,不能感通佛力(没有发愿求生,就难以感通佛力)。只要他有一分一毫的习气种子未除干净,未免都还要堕落,那些种子习气会把他牵扯、让他堕落,所以单凭自力修行是很危险的。
   经常被引用的就是宋朝时有位草堂青禅师,他一辈子修行,有解有行。一个姓曾的女居士,信心很好,对于禅师四事供养。草堂青禅师有一天就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老僧将来与夫人作子。”有一天宰相告老还乡,这个出家人本来在打坐,突然就生起一念羡慕的心,当晚就圆寂了。那边曾姓的妇人就怀上小孩子,生下来以后,年少就很聪明,很有智慧,很年轻就连中三元,后来入内阁做宰相,就是曾巩,宋朝的一个宰相。以他前生一辈子的禅功,只是换得第二生的富贵而已。实际上在大富贵之中要不迷失很困难,容易堕落。
   还有一个就是三生石的故事。安史之乱以后有个叫李源的人,本来其父做大官,安史之乱时,其父在长安被叛军所杀,他也看破了一切。他原本是个浪荡公子,现在父亲死了,就收心专门学佛,把自己在洛阳的大家宅供养出来给三宝,请一位有修行的圆泽禅师来做住持,他也在寺院里做居士。
   一天,两个人都想发心去朝峨嵋山,因为长安对李源来讲是个伤心地,所以他就想着最好能绕开那个地方。但圆泽法师在选择去的路上就跟李源的想法不同,他希望由陆路而走,但还是听了李源的意见走水路,经过三峡。
   结果看到岸边有个妇女肚子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洗衣服。两个人本来在船上谈禅论道很开心,圆泽禅师一看到这个妇女,马上脸色大变,就流泪。当时李源觉得很奇怪问:“师父,你怎么了?”禅师就说:“我之所以不愿意经过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怕见到这个妇女,我以我的禅定力知道,我的业力是要来做她的儿子,但我以定力摄持,只要不见她就不会受这个报,因此她一直没有生小孩,肚子已经怀了三年,现在看到她,我要去投胎了,所以没办法了。”
   李源很后悔说:“哎呀!我害了师父了!”所以就很忏悔,但圆泽禅师就安慰他说:“不要紧,我们还有机会再见,能不能请你在船靠岸时等三天,三天以后到这个妇人家里来,她抱出来的那个小孩子就是我的后身,我会对你一笑为信,我对你一笑就表示我们还是老朋友;再过十三年,我们在杭州的中天竺葛洪井边,中秋时能在那里相见。”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望,果然那个妇女生了一个小孩子,那小孩子对他粲然一笑,李源就哭起来了。再过了十三年,他在中秋之夜去到中天竺的葛洪井边,遇到一个牧童唱一首偈:“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两个人谈论了一段时间,之后,牧童边走边唱了一首诗:“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草堂青禅师是宗门巨匠,圆泽禅师还有宿命通,在生死关头都透不过去,何况其他人。所以一定要能及早信愿持名,能以自己的信愿力感通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得生极乐。
   永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四料简》,我们都知道了,这个阴境,如果只是修禅没有净土,恐怕是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阴境一方面是指平时禅定之中五阴境界会受魔扰,再一个是临命终时中阴身阶段,自力恐怕没有力量,难敌业力;而又没有念佛,又不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就难免随境而去,随波逐流,继续在轮回里面流转。所以说〔此诚可寒心者也〕。
   今天就讲到此地,愿大家福慧增长,得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十三讲

   痴迷一念入娑婆,长劫沉沦可奈何。
   秽土欲翻成净界,全机拨转念弥陀。
   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该八教。
   一句弥陀,成佛标准。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一句弥陀,证三不退。只此一生,便补佛位。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速出轮回,同生极乐,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解》「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这是昨天讲到的重劝,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叫着舍利弗的名字,其实也就是叫我们: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看到有这样子能够信愿持名,就能够得生极乐,有这样子非常不可思议的利益。若一日乃至于若七日,就能得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接引,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样子殊胜的利益,所以再一次劝我们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若有众生,这个众生当然就是统统都包括了与会的大众,上至等觉位的文殊,下至业重凡夫,乃至于将堕阿鼻地狱的业重众生。都是劝我们。闻是说者,听到有这样殊胜的利益,要发愿生彼国土。
   昨天下午那些内容都非常重要,因为都是问答的方式,把我们修净土容易遇到的问题都很透彻地给予了解答。还有比方说有些人认为自己很高明,他要去参禅,去参念佛是谁,这里蕅益大师非常透彻地给我们辨析了,让我们能心开意解,法喜无量。并且来说就算你是一个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悟得很深,修得也很清净的人,你有证量,怎么样?只要你有一丝一毫的习气没有除,都难免是随强偏坠。所以我们一定要能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信愿持名,这是最殊胜、最圆顿,如来的第一方便。
   所以这一句接着给我们讲:
   〔初果昧于出胎〕小乘的初果,须陀洹果,虽然已预入圣人之流,但他还要在天上人间受七番生死,并且他再一投生,出胎的时候,对于前生的事情也都迷昧不知了,乃至于菩萨都是有隔阴之谜。
   所以〔岂容强作主宰〕,不可以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不可以执意靠自力,要以自己的信愿力感通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仗佛力得往生。
   〔颟顸〕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情马马虎虎,脑子又很糊涂,称这样的人为颟顸。
   〔侥幸颟顸〕心里存在一个侥幸心理,这是大师很直接地开示我们,惟有信愿持名,仗佛力,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慰导我们,来加持我们。
   〔故得无倒〕就是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很重要,昨天特地引用了彻悟祖师的开示说,什么时候是心能转业,什么时候是业能缚心,心能转业就能自在往生;业能缚心就难出轮回。关键点在哪里?就是要心不颠倒。我们一直心心念念念阿弥陀佛,这中间不间断、不夹杂,没有其它的妄念掺进来,没有其它的习气念头冒出来,尤其是临终时一念最重要,能净念相继,决定生西方,乃至于十念一念都得往生,所以是特别重要。
   《解》「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世间有些修行不是很精进,又正知正见不强的人,认为反正今生修不圆满,来生再修,总有一生可以修圆满。但你要知道,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你一转生就不记得了,那你前生往往容易前功尽废,所以唯有念佛信愿持名最为稳当。我们仗自己的信愿持名,净业之力,更仗阿弥陀佛的愿力,能得到弥陀圣众接引,心不颠倒,自在往生。
   但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因为已经观摩过二百一十亿佛刹的种种优胜之处,所以他就特别能够知道一切众生最难过的就是生死关,平时看起来很有修行,但临命终时都还有可能做不了主,见到一切众生是临终颠倒迷乱之苦,难出轮回。心被业力所束缚,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才有这样的苦。所以阿弥陀佛特别地来以临终接引愿、十念必生愿,这个因地的愿力来加持我们,作为我们的强增上缘,使我们能速出轮回。
   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看到一切众生临终倒乱之苦,所以特别悲心恳切地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释迦牟尼佛以佛眼观见,有这样殊胜的利益,来保任此事,所以能信愿持名,果能念佛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必感佛现。因此殷勤恳切,再一次地来劝我们要发愿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说:“有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这是释迦牟尼佛彻底悲心的流露,看到就连那些将堕地狱极恶的众生,佛陀都以大悲不舍,想方设法用这个最殊胜、最简捷的法门来开示我们。如来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中,除了这个信愿持名下手最简易,成就最快速,顿出轮回之外,要再想找第二个这样殊胜的法门都找不到了,所以再再地来劝我们求生彼国,以愿能导行。因为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愿力就能真正生起来,就一定能引导我们去实修,持名念佛。
   《解》「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此处回答也是非常妙,眼目就在于“了他即自”这四个字,这个问答是破除众生的我执、法执。有些人说佛是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吗?那为什么不直接就说是修自性佛呢?为什么一定要仗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接引,认为这是最殊胜的呢?这里底下就是回答:
   〔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这个念佛法门是圆顿法门,她与华严上所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完全圆融不二的,所以说修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关键就在于悟理,悟理以后就能真信切愿,就能成就理一心不乱,就能真正知道“了他即自”。了知他佛,即是自心之佛。了知西方极乐世界说法的教主,就是我自性心中之佛。如果你忌讳说他佛,那其实就是你自己还有分别心,他见未忘,还有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他见未忘〕他见就是人见,你还有人我之相存在,未能真正通达,了他即自。若必言自佛,那就是我见坚固,非常颠倒,人我执都还那么顽固,何况是法执呢?人我执,法我执都有,其实就是没有真正明白即心即佛之理,没有真正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如果真能通达,自他之见泯灭,人我之相泯灭,我法双忘。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净土法门是两重因素:一个是了他即自。就算我们此生此世在娑婆世界,智慧没有开,虽然理论上知道,听经闻法,看书看得多了,圣言量熏习多了,知道我的真性与阿弥陀佛的真如自性无二无别,但我内心之中有没有真正心开意解?没有。没有也不要紧,我只要能信愿持名,仗承弥陀的愿力,能得生极乐,必然能花开见佛悟无生,这是第一重殊胜。
   还有是因为其实一切众生都有正因佛性,但在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上,阿弥陀佛的法门最巧妙,其他十方诸佛都没有这么巧妙。缘因佛性是阿弥陀佛以他四十八愿的本誓愿力,此愿力超胜于十方诸佛,他成佛了,这个愿力也圆满了。这个愿力是最殊胜的缘起,能帮助众生超出轮回,佛种从缘起。
   而了因佛性,能让我们开智慧,能让我们迅速地心开意解,下手最方便的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要具足三慧,要成就三慧是往生净土的真因。我们就可以知道,慧智慧行就是了因佛性。闻法以后真正地具足信愿行,这是闻慧;忆持名号是思慧,有事持和理持;修慧就是修到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所以这个殊胜是在于本愿力,在于法门的巧妙,就是即念他佛来成我自佛。底下就是讲四悉檀:
   《解》「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这一段是讲四悉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为人悉檀得生善益,对治悉檀得破恶益,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此段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庆、欣、厌、悟。
   世界悉檀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我们听了以后都非常庆幸。庆幸什么?庆幸这样殊胜难逢难遇的法门让我听到了,知道去这样庄严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世界的方法了,当然是深深庆幸。无量无量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面贫穷孤露,现在一旦能听闻到这样的妙法,当然就非常庆幸。
   所以〔傥不从世界深发庆幸〕,如果不从世界悉檀,先说极乐世界让我们生欢喜,然后庆幸,生起信心来,〔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欣是欣求极乐,欣修净业,这就是生善益。厌就是厌离娑婆,厌弃五浊,这是得破恶益。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没有生起庆幸的心,那么生善益,灭恶益,这个欣求极乐,厌离娑婆都不能生起来。
   〔何况悟入理佛〕悟就是悟唯心净土,悟自性弥陀,得到入理益,这就是第一义悉檀。所以说如果没有世界悉檀,那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都不可得,都不能生起。何况是要得到第一义悉檀?这其实就是继续前面那个问题来回答,你总是说什么自佛,说要入唯心净土,但如果你没有世界悉檀,后面的三者都生不起来,你连第二、第三悉檀都没有办法成就,何况是第四的第一义悉檀呢?怎么可能成就呢?
   〔唯即事持达理持〕先由事持,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这属于有念。再由有念,而至于无念,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这是无念。但不要执著,同时也不能住在这无念里,所以说同时一句佛号又是历历分明。
   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这是不住无;知道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是非有;所以就能不住两边,就能做到:“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常念恰恰无。”这就是由事持而达理持,所以能得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也就是我们的本性之佛分明显现。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成就自性之中本有的智慧身,不由他悟。这时就已经等同于圆教的初住菩萨,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能得到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了。
   《解》「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
   净土法门,尤其是持名念佛一法,是无上圆顿的法门,所以称之为深妙法门。但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蓦直念去,只管老实念佛,一路念下去,不假分别,不落思量,直心直行,就能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
   〔破尽一切戏论〕其实是说破掉那些只讲空头理论,只是单纯地研究教理不肯去实修的戏论。
   〔斩尽一切意见〕是讲禅宗的有些禅和子,他就执持认为说只要参一句念佛是谁等等,这些种种的计度分别都能斩尽。
   〔意见〕这个词从佛教来,就是凡夫用意识分别而产生的种种见解。不同于我们现在说的我对你有意见,有看法,不是这个。而是由意识分别心产生的种种的见解,凡夫之见叫意见。
   中国很多词汇都从佛教里面来,尤其是从禅宗里面来。比方说单位,见面说你是哪个单位的,我是水电局的,我是什么单位的等等,单位这个词也是从佛教里,从禅宗里来。禅宗里那个禅和子,以前都是睡广单,住在禅堂里面,两边好像炕一样,每人睡一条,禅床前有凳子,就是打坐的地方,中间用竹棍子给它隔开,竹棍子我们就搭七衣,那个睡觉的地方就叫单,前面的凳子给我们打坐的地方就叫做位。一个人一个单位,不是说你在哪个地方工作。所以中国人离不开佛教的这些词汇。
   斩尽一切意见,破尽一切戏论,就可以知道这个法门超过教,超过禅。超过教,破尽一切戏论;超过禅,斩尽一切意见。由凡夫的这种意识分别产生的种种见解,或者说你执著于修明心见性的法门,其实不过是凡夫的妄心、意识心产生的种种见解而已。
   而此无上圆顿深妙的法门,唯有大根器的人——像印度的龙树菩萨、马鸣菩萨才能担当;像中国的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这些大德、大善知识才能真正直下承当,彻底担荷得去,彻底能了解这个法门的深妙。
   马鸣菩萨出生于东天竺婆罗门家庭,出家以后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传佛心印,为印度禅宗十二祖。曾造《大乘起信论》,发起大乘的正信,论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大乘起信论》,对于修学的人来说,要理路通达,也是很重要的。说一心二门,即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
   马鸣菩萨很会说法,有一位国王为了考验一下他,看他说法的本领怎么样,就养了很多马,故意七天不给马喂料,七天以后再来请马鸣菩萨说法。让那些马也在旁边一起听,还有很多的大臣眷属都在闻法,又在马面前摆上好的草料、水。很奇怪,马专心听法,不吃草也不喝水,专门去听马鸣菩萨说法。说法圆满以后,马都鸣叫,它们都得到利益,所以号为马鸣菩萨。那些马听了以后都能够流泪,都能够仰天嘶鸣。
   龙树菩萨是八宗共祖,性相天贤,禅净律密都以他为祖师,并且在《楞伽经》上有授记。《楞伽经》上说:“有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还有的经典说他是七地菩萨,这里说他是初地菩萨,七地菩萨应该是龙树晚年的时候,他的果位上进了,遇到迦毗摩罗尊者,授以佛心印,也是印度禅宗的祖师。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他传记上也说了很多公案。如他母亲怀他时梦到五彩的香烟萦怀,还听到天人说:“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诞生的时候也有很多的瑞相。至七岁时听到一位法师诵一遍普门品,听一遍就立即能背诵、讲解。后来在光州的大苏山得遇慧思禅师,诵《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诵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寂然入定,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后来就常住在天台山,判释东流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非常大,又作《净土十疑论》等等,归心净土。
   永明延寿大师是吴越国王时,曾做杭州的税司,就好像现在的工商局,或者国税局、地税局一样,专门收这些税收,管理市场。他大量放生,后来自己的钱用完了,就把国库里的银子也拿出来用掉,那当然就判死刑了。判死刑时很奇怪,一个是他自己面不改色地说:“以吾一命,救无量生命,死何恨焉?”刽子手刀砍下去时,脖子没有受伤,刀就断成三截。吴越王因为也信佛,所以听到这样的奇事就来问他什么情况,知道他都用来做大量的放生,就赦免他,让他官复原职。他自己就辞职发心出家,后来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明心见性,专修净土法门。
   他知道这个法门特别殊胜,疾出生死,横超三界。就想看看到底将来(因为他是禅宗的,得到禅宗的法卷已经明心见性)是弘禅还是弘净呢?他就做了两个阄,拿两张小纸条写了:一个是禅,一个是净。把它搓起来放到佛前来拈阄,拈了三次,都拈出来的是净土,所以决志念佛。
   他住持当时杭州的净慈寺,自己经常在后山念佛,每天念十万弥陀。他有很多神异的事迹,每一天要接待无数的人,每天做一百零八件善事,做一百零八件佛事,还要念十万阿弥陀佛。得蒙观世音菩萨,授灌顶水,福慧日增,写了很多著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宗镜录》。
   现在的人写佛法概论,其实自己都没有通达。你看现在人搞的那些佛法概论,是皮毛都得不到。要真正看佛法概论,在印度来说,看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国来说,汉传佛教看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整个的圣教统统在其中了,而又能够归心净土回向往生。
   他还专门著了一部《万善同归集》,专门讲净土。清朝的雍正皇帝看到这本书大喜过望,马上就给《万善同归集》写了一篇序言,书里对于永明延寿大师极力推崇,说永明延寿大师是中国东土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以下,天下第一大善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他的赞叹无以复加。而且当时下令说在净慈寺供大师的像,并把周围的田地划给寺院作为供奉祭祀大师的用途。
   中国人庆祝阿弥陀佛圣诞,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作为阿弥陀佛圣诞,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当时的吴越国王有一次来请教永明延寿大师:“大师啊,我看经典上,佛说如果供千僧斋的话,一定会有圣人来应供,是吗”?大师当然说:“是啊”。(佛说的嘛,肯定是了)。吴越王就很欢喜,下令在净慈寺供千僧斋。
   供的时候请永明延寿大师上座,他是住持,斋堂的法座他不肯坐上去,说:“应该是还有其他大德来吧。”全国各地其他的大德也互相推让,都不肯上斋堂正中间的法座。突然之间外面有一个穿得破破烂烂,但是耳朵很大的大耳和尚跑进来,大摇大摆地直接就走到法座上坐下来吃饭过堂,吃完以后就走了。
   供斋以后国王来请问大师:“师父,刚刚我们已经供了千僧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大师说:“有啊,你看那个坐在中间法座上的就是定光古佛——燃灯佛示现来应供。”国王听了很欢喜,马上就派人去找。
   这个人已经走了,派的人就到处找,在后山的山洞找到了,就请他下来。大耳和尚就说:“眼前有善知识你们怎么不知道亲近呢?眼前永明延寿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你们怎么不知道亲近呢?”他说完这个就消失了。
   回头来见永明大师的时候,刚好就得到一个奏报,说永明延寿大师已经示现入涅槃。那时他已经是七十二岁了,因为暴露身份,所以就以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作为阿弥陀佛的圣诞。
   另外的记录上是说,当时有寺院的一位法师生重病,重病以后的神识入幽冥,看到阎罗王的宝座旁画了一尊法师的像,每天都至诚向这个法师的像顶礼。他就问阎罗王旁边的部属阎罗王所礼拜的像是哪位法师,部属回答说是永明延寿大师,他已刚刚往生西方上品上生,阎罗王敬重他的德行,所以每天都三时礼拜等等。可见永明延寿大师是宗说兼通,大彻大悟的大德。
   《解》「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马鸣、龙树、智者、永明,只有他们才能真正荷担信愿持名,真正通达了解这里面的甚深妙义。其他一般的人只是从自己的世智辩聪,耍一点小聪明,“尽思度量,愈推愈远”,用凡夫的知见来分别,来说这个念佛法门不究竟,是权教等等,越说越背离佛陀的圣意,还比不上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老老实实念佛反而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能够开智慧,能够得往生,证无生。
   〔我见是利〕就是说,我释迦牟尼佛见到这样殊胜的利益,所以印定此事,让我们真正要信愿求生。第三部分就是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
   
   《解》「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前面讲到那些世智辩聪,通儒禅客,要想了解净土是很困难的。教下有一些人自己没有通达,他对于净土宗的种种评论,如果不老实念佛,空说玄理,无论怎么说都是不相干的。宗门里面有些禅和子,对于禅宗的参禅法门与净土的念佛法门的种种分别、意见,其实也是了不相干的。
   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是竖论此经。一切法门都有浅深的次第,要先断见思惑,再断尘沙惑、无明惑,这是从法门来说的。从证果来说,有只断见思惑的声闻缘觉,还有进一步断尘沙惑,分断无明的菩萨,以及满证的佛果。圆收一切法门,竖论此经,有浅深次第。本经也有四土三辈九品,又有事持理持,看起来有次第,所以说是圆收一切法门。
   而同时信愿持名又是圆超一切法门,同时又是平等法。上至等觉,下至地狱众生,都是平等地念一句阿弥陀佛,都是平等地得生西方、圆证三不退。所以说这个法门妙,是圆超一切法门,这是横论本经。其他法门都要循序渐进,本经则只凭信愿念佛,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并且虽有四土差别,而能一生一切生,超过一切法门;并且本经是佛无问而自说的,是释迦佛彻底悲心的流露,谁能承担流通弘扬的使命呢?
   流是流传万古,通是通达十方。本经是无上圆顿法门,说的全体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唯佛与佛方能肩负起弘扬的使命。所以蕅益大师把六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此经,判入流通分,这是很有智慧的。
   以前的大德给此经作注解,是要将佛说此经已,这最后那一句才判作流通分,或者是六方佛后的经文判为流通分,都比不上蕅益大师从这里开始把六方佛赞就判作流通分,这是深达佛意,慧眼独具。把六方佛赞判属为流通分的劝信流通,后面还有劝愿流通、劝行流通,流通分里也是信愿行都具足,可以说也与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若合符节,完全符合佛意。
   会集本的《无量寿经》里第十七就是诸佛称赞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康僧铠的译本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这是核心五愿之一,是阿弥陀佛能普度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的重要一环,非常重要的一环。
   阿弥陀佛以大愿大行,成就了超胜诸佛国土的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十方众生不闻不知,那么西方净土再庄严胜妙,信愿念佛法门再方便、再究竟,也形同虚设。因此阿弥陀佛在因地就以他的大智慧发了这个愿,我作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无量刹中的诸佛都称叹我名,都说我的功德国土之善,十方诸佛都来弘扬净土法门,使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名播于尽虚空、遍法界,普令十方佛世界的众生都能信愿持名,往生彼国,究竟成佛。
   所以这个很重要,任何一个法门再妙,如果众生不闻不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形同虚设。现在一般的人他不信佛,看到出家人也知道念阿弥陀佛;他不知道念释迦牟尼佛,但知道阿弥陀佛,知道观音菩萨,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为什么?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所感。
   这里是讲把六方佛赞判为流通分。接下来就是普劝,流通分就分为普劝和结劝。普劝里又分为劝信流通、劝愿流通和劝行流通。劝信流通里又包括六方佛赞。
   唐译十方,鸠摩罗什法师知道中国人喜欢简洁明了,所以就把十方归纳为六方,但同样圆满,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就跟四方四维上下十方同样圆满,唐译是指玄奘法师,他翻译的是十方佛赞。
   
   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乙)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丙)初中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丁)初中六:初东方、六上方。唐译十方,今略摄故。(戊)今初。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我释迦牟尼佛会赞叹。比方说能往生不退、能信愿持名即得往生,这些都是不可思议。东方世界也有恒河沙数诸佛,这里就列举了五尊佛的德号,都在他们的佛土出广长舌相来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这部《阿弥陀经》、宣说这部《阿弥陀经》,劝他们国土的众生念阿弥陀佛,信愿持名,得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很重要,蕅益大师这部《要解》把它阐述为五种不可思议:
   一、念佛功成,就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生死,甚至不需要断见思惑,只是伏住就能得往生。
   二、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就是圆具四土,一生同居净土,就是生上三土。不是要渐次增进,这是圆超。
   三、但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其他的方便,不需要另外去参禅,去修观想,都不需要,自然得心开意解。
   四、以一七为期,一日乃至于七日就能得到一心不乱,不需要多劫勤苦,多经年月去苦修。
   五、持一句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就是持十方诸佛的名号,就是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护就是维护,让我们没有障碍,在修行道路上消除违缘,得到安稳,得到身安道隆。
   念就是愍念,愍念众生,让我们能得到精进,不至于退转。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就等于持一切诸佛的名号,这都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之中以他的大愿大行功德之所成就,归纳起来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有五种:
一、超出轮回的方便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横超三界,不需要断惑,这是不可思议。
   二、不退转不可思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一生一切生,不退转直至成佛。
   三、修行方法不可思议。但持名号,不需要任何法门来帮助,不必修止观,不必持咒,不必参禅。
   四、成就速度不可思议。修行时间短,娑婆世界人命无常,在呼吸间,要很长才能修成功的法门,还没修成就要走了,怎么办呢?这个法门妙,临终十念一念都得往生,平时一日乃至于七日能成就一心不乱,乃至于念佛成片,这修行功夫,解脱的基础就奠定了。能真正成就乃至于事一心不乱,都能遇境不迷,不会再退转。昨天的问答里我们已经讲解了,所以成就的速度不可思议,七日乃至于临终十念都能成功。
   五、总持不可思议。念一尊佛就能得到十方一切佛的护念,等于念一切佛,真正是不可思议。
   我们深入地思惟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五种不可思议有多么重要。
   阿弥陀佛慈悲济度十方世界苦难众生,他不是给予众生暂时的人天福报,不是将众生暂时度到声闻缘觉的化城,而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使众生究竟圆满的成佛。而且不是一个佛世界,而是十方的一切佛世界都能让他们一生成佛,这是无上的大事因缘。
   再来返观娑婆世界之所以难以成就,是因为凡夫众生如果凭自力修证出轮回有三道难关,即脱离生死轮回难,证入不退转位难,直趋大涅槃难。
   对于一般的业重凡夫来说,脱离生死轮回很难;乃至于有修行的人,你是阿罗汉、是菩萨都还有隔阴之迷,要证入不退转会很难,还是有退转;更进一步要直趋大涅槃更难。所以阿弥陀佛圆满的大智慧深知业力凡夫的这些障难处,知道修行不能成功的障碍在哪里,难处在哪里。
   所以,阿弥陀佛度十方世界凡夫众生往生成佛的过程分三步来进行,就能巧妙地度过这三个难关。用最简捷、最方便、容易做到的方法,让我们能超越这三重难关。所以他度众生成佛的过程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令十方众生信愿持名,往生西方,无忧恼处,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险途。这就把脱离生死轮回难超越了,我们但凭信愿持名就能往生西方,就能超出生死苦轮回,这就是五种不可思议里的第三修行方法不可思议。但持名号,不需要任何法门来帮助。第四成就速度不可思议,七日乃至于临终十念,依靠第三和第四就达成了第一种超出轮回的方便不可思议,横超三界不需要断惑。所以你看第三、第四、第一就是帮助我们巧妙地超越第一道难关。
   第二步,令往生者得到阿弥陀佛光明愿力的加持,安住于大乘的正定聚,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再有退转堕落的危险,这就是第二,不退转不可思议。生到西方就一生一切生,不退转直到成佛。
   第三步,令已经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趋大乘佛果,避免堕入声闻辟支佛地。这就是第五总持不可思议。你就能总持十方一切佛的法门,你想听十方任何佛说法就可以在极乐世界宝树罗网之中听到、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能让极乐世界的一切的众生直趋佛果,直趋大涅槃。
   这样一分析就能明白确实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功德,难怪本师释迦牟尼佛殷勤赞叹,一赞叹再赞叹,六方诸佛又都能出广长舌相来赞叹,确实是不可思议。
   《解》「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这段话说得更圆满、更妙,就是说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是六方诸佛、十方诸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是我们信愿持名念佛人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我们虽然现在是凡夫,但信愿持名就能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就可以把佛陀果地觉悟上的功德通通成自功德而得大利,佛佛道同。所以底下讲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也好,释迦牟尼佛说我不可思议功德也好,都等于是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解》「阿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这里是释迦牟尼佛援引六方佛都在赞叹净土法门,都在证明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异口同音所共赞叹,我们要深信不疑,所以这段经文叫劝信流通。先说东方世界的诸佛。
   〔阿閦鞞〕阿就是无,閦鞞就是动,阿閦鞞是无动,不为八风所动,不为惑业苦所动,就是华严上所讲的:“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在这些惑业苦之中得解脱,得成佛,所以阿閦鞞佛就是无动佛,或说不动佛。“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底下是讲佛陀立名,佛陀有无量的德,所以如果要安立,其实有无量的名。或随众生的根机而立,或取因,取他因地所修的行,或取他的果,或性、或相、或行愿,这是讲安立佛名的方法。如果要来赞叹每一尊佛的德能,那是叹莫能穷,你就算是寿命有一个大劫,以此来赞叹,也赞叹不尽,所以“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解》「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恒河,《药师经》翻译为殑伽河。殑伽河译为中文就是天堂来,因为恒河是从喜马拉雅山的雪山上流下来,那是源头。经上说是从雪山的阿耨达池流出(阿耨达是龙王的名字),河里沙非常细、白,所以佛陀要说一个数量很多,就用恒河沙来比喻。恒河里每一粒沙代表一尊佛,恒河沙数诸佛,都能出广长舌相,来劝我们信有受《阿弥陀经》,信受信愿持名的不可思议法门。众生如果还不肯相信,那就是顽冥极矣,顽愚、愚痴,黑暗到了极点。
   《解》「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普通人如果三辈子从来不说一句妄语,就可以感得舌头伸出来能舔到自己的鼻子尖的果报。那化身佛呢?藏果头佛就是三藏教,藏教里应化身佛是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所以舌头很薄,非常广长,如果不是现神通,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头发髻,把整个脸都盖覆起来,这是修持不妄语的一个功德成就。现在为了证明大乘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所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说法为了证明一个小的事情是真实的,就是佛舌覆面,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盖住。如果证明大的事情、不可思议的事情是真实可信的,就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舌相能遍满到三千大千世界,能覆满一尊佛教化的国土,表示其理诚,称合真性,事实也决定非谬。
   〔理诚称真〕理确实是称合真性的,事也确实是真实不虚的,并且《华严经·离世间品》上讲到: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菩萨成就此法,能得到如来遍覆国土的无上舌。可见净土法门不可思议。
   事实上诸佛得之,诸佛有这个广长舌相,我们众生理体上也有,而且一切万象,真正开悟的人看起来也是广长舌相,也是正在演说妙法:“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流动的声音就是诸佛出广长舌相在说法。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者。也就是诸佛都在苦口婆心,说至诚无妄,真实不虚的教化、教言。劝令众生能够生深信心,信这个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阿弥陀经的原名。此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诸佛都护念,所以我们依教起行来信愿持名,也能得到诸佛的护念。
   《解》「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这是交代本来这部经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为什么我们这部经叫做《佛说阿弥陀经》呢?因为鸠摩罗什法师随顺我们此土众生喜欢简洁的喜好把她浓缩了,而且经题非常妙,刚好就能巧合本经的宗旨,就是信愿持名。这个持名妙行就是阿弥陀,与玄奘法师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章上虽有长短之分,但意义都是圆满的。
   接下来可以归纳一下东方的佛,东方的佛列举了五尊佛的名号,合在一起都是表示修学的根本。东方世界是生,发生,表示我们要成就成佛的功德,要修学起步,起步是按照这五方佛的教导,五方佛名号表法的意思去修。
   首先是不动佛阿閦鞞佛,我们先要有八风吹不动的定力,再要成就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为目标,之后把修学的方法说出来。
   阿閦鞞佛就是不动,八风吹不动,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不动心,对于选定修学法门以后不再被其他法门所动。比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华严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先跟德云比丘修学念佛法门,之后参访了很多善知识,他都只是赞叹,只是听闻教化,但自己修学的法门不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都是广学专修。对于其他法门都能认识了解,而自己能一门深入念佛,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念佛往生极乐,圆满成佛,所以叫阿閦鞞佛。
   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这三尊佛表示我们的修学目标。
   须弥相佛,须弥指妙高山。相好光明,相是指相好光明,能成就九界瞻仰的殊胜妙好的报身,所以须弥相佛指我们修学目标成就报身。
   大须弥佛,大是指心性,心性理体其大无外,也就是指成就我们的法身,大须弥佛是教导我们修习目标是要成就法身,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
   须弥光佛,光是指光明遍照,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生起智慧,这是化身佛。
   妙音佛是表示根本的修学方法,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就是无上妙音。
   接下来是南方世界:
   
   (戊)二南方
   
   《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是南方恒河沙数佛也赞叹《佛说阿弥陀经》,让我们能信受本经所弘扬的信愿念佛法门,也列举了五尊佛的德号。
   日月灯佛,表三种智慧。太阳能照耀万物,使万物生长,比喻佛以俗谛的智慧来照事,来成就众生,来起方便智慧,来利益众生;月能照夜,能除黑暗,比喻佛陀以真智来照理体,来破除无明;灯是能昼夜并照,随意受用,表示佛具有中道智慧,真俗并照,圆融无碍。
   名闻光佛,名是名称,光是声光,佛名普闻于十方,声光遍照于四土。
   大焰肩佛,焰是指智慧的火焰。肩呢,两个肩膀,一个表实智,一个表权智。实智是根本智,权智是由根本智起作用而产生的后得智,能利益教化众生。肩同时也有荷担的意思,表示诸佛以实智和权智的智慧火焰烧尽众生的烦恼之薪。
   须弥灯佛,须弥是四宝所成。宝都有光,能照耀好像灯一样,比喻佛陀能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证四智菩提,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修行的方法也就是:“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在因地上先转第六意识,修不分别。转第七末那识,转为不执著。再转前五识和第八识,以此四智照破自他三惑,名为须弥灯佛。
   无量精进佛是从行持上来立名,因中精进修行,法门无量,不怯不退,所以疾成佛道,名为无量精进佛。
   我们也可以合起来说南方世界五尊佛号都是教导我们要修智慧的。日月灯佛表示佛陀的俗谛智、真谛智。日是俗谛智,月是真谛智。灯是昼夜并照,表中谛智,能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名闻光佛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有成就就会有名闻利养,名称普闻,这时一定要有智慧。光啊,有些明星很有名闻,但是他没有光,没有智慧。大修行人,那些历代的大德都是名称普闻,同时有智慧,一切的名闻来时都能不被迷惑。
   大焰肩佛,焰表示智慧光明如火焰,肩表示承担,两肩表示成就权智和实智,能照真俗二谛之理等等。这些都侧重于修智慧,南方世界的佛名是教导我们如何修智慧。
   
   (戊)三西方
   
   《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里也特别对于无量寿佛作一个《要解》。
   《解》「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这里无量寿佛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十方诸佛很多,所以同名同号的阿弥陀佛也很多,是讲同名的阿弥陀佛。另一种是说无量寿佛就是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他为了度众生的缘故转过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说此经(说《佛说阿弥陀经》),令众生起信发愿,依教奉行,受持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就是满我们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度生之愿。
   无量相佛是指约相而立名的。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无去无来,当然无形无相,但如果圆满地来说,也可说圆教法身有不可思议的无量相。为什么?如果你不可以说相,你其实就落入到小乘的偏真涅槃里去,别教佛的报身有刹尘无量相,通教佛就有八万四千相,藏教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名之为无量相佛。
   无量幢佛,幢是法幢,法幢高竖。以前的丛林,如果寺院要讲经了,山门外旗杆就升一个幢,一个圆筒的、刺绣的幢,表示这有讲经法会了。如果要做法会,要打水陆,就会挂一个扁扁的长幡,表示寺院正在做法会,用这个方法来广而告之,通知大众。现在水陆里专门有一个佛事就是扬幡,内坛佛事,扬幡发咒。幢表高显的意思。
   大光佛。大光是佛证得一切种智,智光广大,遍照法界,放大光明,接引摄受一切众生。
   大明佛是佛得三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佛陀又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光明能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所以名为大明佛。
   宝相佛,宝有尊贵之义。佛相百福庄严,殊特妙好,人皆尊贵,所以名为宝相佛。
   净光佛是以智慧光,净烦恼垢,所以名之为净光佛。
   归纳起来说,西方世界七尊佛名就是教导我们要修福德。
   无量寿佛,寿为福中第一,有寿,其他一切才有意义。
   无量相佛,相是从修福而来,乃至于菩萨成佛,还要百劫修相好,所以要修福。整个七尊佛都是教导我们要修福。
   无量幢佛,幢表高显,我们要能发心弘扬佛法,树立法幢,救度众生。这是修福。
   大光佛是表示根本智,大明佛是表示后得智,以此智慧来教化众生。
   宝相佛,宝是尊贵殊胜,福德无边,要像佛一样修福德,成就宝相。
   净光佛,净是清净三业,心地光明正大,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示修福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是北方世界佛:
   
   (戊)四北方
   
   《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北方世界也有无量的佛。
   焰肩佛以真俗二智来荷担教化众生的重任。
   最胜音佛。佛音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力用。圆音一演。异类各解。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最胜音。
   难沮佛。沮是坏的意思,佛陀已经证得究竟坚固之理,所以法身常住不坏,名难沮佛。
   日生佛。是佛出世间,以智慧日能照破众生的愚痴黑暗,犹如杲日丽天,群昏烁破。
   网明佛就是法门无量,好像打渔的渔网,能把众生捞起来;同样,法门的教网能把众生从六道轮回里救度上来。能法门无量,破众生的痴暗,所以名为网明佛。
   合起来说,北方世界五尊佛代表化他。
   东方世界讲修学的根本,起步先从不动开始,你先要八风吹不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无论赞叹你,还是批评你,怎样你都如如不动,选定法门,一门精进,广学专修,直了成佛。
   南方世界表示教导我们如何修智慧。
   西方世界教导我们修福德,七尊佛名表示我们要培福。
   北方世界就是化他,教化众生。福报、智慧、福慧都有了,要帮助佛来弘法利生。
   焰肩佛。以权实二智荷担如来家业。
   最胜音佛。劝人信愿念佛,这是最胜音。
   难沮佛。沮是障碍,在弘法利生之中遭遇到障碍不畏惧,不退怯,能观众生难度不生退却,闻佛道长远不生疲厌。
   日生佛。教导众生以后教学相长,慧日丽天,自他的智慧都能进一步开显,正法久住,福利人天。
   网明佛。是以无量的法门如网目一样把众生从苦海之中救度出来,能破众生的痴暗。
   接下来是下方世界佛:
   
   (戊)五下方
   
   《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摩,此云法。」
   此《要解》是对世界的状况描绘,世界是什么状况呢?先是有水轮,最上面一层是水轮,水轮中间有亚洲、欧洲、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非洲等等这些大洲。水轮底下是金轮,金轮底下是风轮,风轮给它托着,是风力所执持。风金相磨,故有火轮。风轮之下还有空轮。这是讲经上描绘世界的状况,将来有机会可以讲一讲,或者某一部佛经,如阿含里的《起世经》。《起世经》跟现在的天体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等等都是相通的,都可以用那些来学习佛说,我们更加知道佛陀这种五眼六通,佛眼看一切都非常圆满。
   在这个世界之下,又是下方世界的非非想天等等。总而言之是尘尘刹刹无量的佛世界。下方世界也有无尽的世界,也有无尽的诸佛,对净土圆顿法门都赞莫能穷。
   师子佛。狮子为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皆脑裂。比喻佛为法中之王,佛若说法,天魔外道,恐怖毛竖,故名之为师子佛。
   名闻佛。有一些说闻字要念wèn,名wèn佛,名称普闻于十方,所以作动词,古来的说法是念wèn字,好像下雨的这个雨就该念yù,雨yù天曼陀罗华,同样,闻如果作名词就名闻,作动词就名wèn,名称普闻于十方。
   名光佛。佛之声光所被,众生得到教化,犹如太阳出来,万物得生长。佛陀智慧的光明犹如日光普照于四天下,能破众生的愚痴黑暗。
   达摩佛。达摩表示法。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作为众生修行的轨则,法就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名之为法。佛所说的教法是为众生修行的轨则;佛所修的行法,是以戒定慧为自庄严,堪作为众生的榜样,作为众生的轨范;所以教法、行法,合起来就名之为达摩佛。
   法幢佛。幢有高显之义,佛陀所说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就高超于同居土的世间法。六度万行就高超于方便土的二乘法。第一义谛就高超于实报庄严土的菩萨法。佛建立种种的法幢故名法幢佛。
   持法佛。是佛善于持大小、偏圆、顿渐、秘密、不定、权实等等一切的诸法,能随众生的根机而为演说,使一切众生都能信受奉行,得到真实利益,名之为持法佛。
   合起来下方世界六尊佛是代表了教化大行,前面的北方世界不是代表化他吗?这里就进一步教化大行,普度众生。师子佛比喻如狮子吼,作大云雷音,使一切众生闻佛妙法得解脱。名闻佛是名称普闻于十方。名光佛是教导众生的名声犹如日光遍照一切。
   达摩佛,达摩就是表示法,就是轨生物解,作规范。佛教里的规范是什么?四依四不依:
   第一是依法不依人,要以经典作为依据。
   第二是依义不依语。
   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直接教我们成佛的是了义,《佛说阿弥陀经》是了义中的最上了义,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所以信愿持名法门就符合这个标准,是了义教。
   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要依真实智慧,要依不生不灭心,要依佛陀的圣言量。不要依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用生灭心,这样叫依智不依识。
   法幢佛是建大法幢。幢,高显,就是作标准,就是为众生作择法眼。我们择法的智慧应该就是选择这个信愿念佛。
   持法佛就是保持佛法,能持一切佛法,然后自他依教而修证。这是讲下方世界六尊佛代表教化大行。
   接下来是上方世界佛:
   
   (戊)六上方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是指上方世界佛。上方世界是最后,所以它就表示圆满,说了十尊佛名来作为代表。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这又是描述说在娑婆世界的上方还有无量的佛世界,无尽的世界有无尽的诸佛。
   梵音佛。梵就是净、清净。佛陀说法音声清净无有染著,不着我相、法相、不着非法相,一切无染著,名为梵音佛。
   宿王佛。宿指星宿。月为星宿之中的王,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是比喻佛为法中之王,于法自在,三乘的圣众,声闻、缘觉、菩萨无量无边,不如佛这样智光普耀,犹如月亮为众星宿之中的王一样,佛陀在三乘圣众之中也是如王,名为宿王佛。
   香上佛。是佛陀具足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为一切香中之上,名之为香上佛。
   香光佛。是这尊佛因地也是修持念佛法门,成就了香光庄严。正如大势至圆通章上所说:“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此佛是由宿世念佛成佛。
   大焰肩佛。也是一样,权实二智。
   杂色宝华严身佛。讲佛陀因中广修六度万行的因花,所以是杂色宝华,来庄严,庄严佛果地的万德庄严的妙觉佛果位,所以安立此名,以此六度的因花来庄严法身。
   娑罗树王佛。娑罗树就是坚固树,树很高大,岁寒不凋,名为坚固。比喻佛已彻证坚固法身理体,高超九界以独尊,为法中之王。
   宝华德佛。勤修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一乘的果德,因行可贵,所以名为宝华;果得亦尊,所以称之为佛宝,合称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世出世间诸法之义无尽。佛陀成就了一切种智,所以具足五眼,都能悉知悉见,“真知无所不知,真见无所不见”所以名为见一切义佛。
   如须弥山佛。须弥山以四宝而成就须弥峰,高出众山之表。同样,佛陀以常、乐、我、净四德来圆证妙法身,独居十界之尊,故称须弥山佛。
   这是讲上方世界的十尊佛号,也是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上方世界是教导我们出十佛名来表示觉行圆满,一生成佛,尤其是信愿持名,一生成佛,能毕竟觉行圆满。
   接下来就是问答:
   《解》「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这是讲有些人说:“十方世界都有很多净土,为什么你单单赞西方极乐世界呢?”这种问难非善问。就是说这个问难是戏论一样,假如我不赞西方极乐世界,赞东方阿閦鞞佛世界,你又要问为什么要赞东方呢?我说南方,你又要说为什么要赞南方?我说北方,你说为什么要赞北方?一直辗转,好像开玩笑一样,浪费时间。
   〔戏论〕没有真理,没有意义。
   接下来是再问:
   《解》「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这是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另外有人问:那为什么不能遍缘整个法界呢?我能否普遍地用我的心去缘虑这整个法界呢?因为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心所现的。这里就从三个方面来回答:第一个是从事相上来说三重意思,最后又从理体上来说。先看事相上的三重意思:
   第一是令初机之人,闻赞此经,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愿生极乐净土,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心信、心愿、心念,容易标心(收摄我们的心),至心一处,系念一处。
   第二是因为阿弥陀佛因中四十八弘愿,庄严极乐净土,本愿力最为殊胜,本愿力超胜于十方佛,所以随愿所成的极乐世界也是胜妙庄严,得到诸佛同赞。
   第三是因为阿弥陀佛与此土最有缘。底下就是进一步地来解释: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诸佛度化众生,众生接受佛的教化。有一些佛要教化众生很难,有一些教化众生就很容易;有一些众生是浅根,要闻法不容易,听不入耳;有一些众生是深根,一闻就欢喜,信受奉行等等种种的差别。如果佛与众生缘分浅就难以教化,如果与众生的缘分深,就容易教化。因为佛有三不能:无缘不能度。
   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十万人,佛陀在那边住了几十年,还有三万多人,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这是无缘之人。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缘分很深,所以易化易度。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阿弥陀佛与我们的缘分在哪里?在四十八愿。前面讲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那五种不可思议,就是众生修行有三个难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早就看到我们这些障碍,能用最善巧的方法帮助我们度过这个难关,一生成佛。所以能成就众生离苦得乐,这种恩德是最深,胜过诸佛,所以名之为愿胜,愿力最殊胜。说法之恩,让我们得解脱之恩是最大,让我们一生成佛,这种恩德是无与伦比的殊胜。
   种种教启。此经是信愿持名,以信愿持名三种资粮,这圆顿之教,就可以得开启。信愿持名就是圆中之圆教,顿悟之中的顿悟教,所以诸佛赞叹,众生信受奉行,能成就四悉檀的利益,容易标心,容易至心一处。
   接下来讲四悉檀。佛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能令发欢喜信入,这就是得欢喜益,就是世界悉檀;能令触动宿世善根种子,起欣求极乐之心,这就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欣喜念佛;能令一心执持,以正念断除妄念,魔障诸难,得以遮遣,修行的困难通通都能够破除,这是对治悉檀,得到破恶益;能令从事持,入理持,法身体性,豁然开发,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缘之所在是在哪里?阿弥陀佛为什么跟我们此土的众生,跟十方佛世界的众生都缘分特别地深,因为他的愿力最殊胜,最圆满,所以说缘之所在,恩德弘深。就是愿力殊胜。种种教启,就是标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说信愿持名来让圆顿之教得以开启,让众生一生成佛的教法得以开启,就能得到四悉檀的利益。
   能令欢喜信入是世界悉檀;能令触动宿种是为人悉檀;能令魔障难遮是对治悉檀;能令体性开发是第一义悉檀。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要解》也是非常透彻的。
   《解》「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十方诸佛,都是从法身而垂现出报身与化身来教化利益无量众生,可见法身是应化之根本,应化身所现起的本体。
   〔固结缘种〕就是诸佛应化,都固结众生之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增长善根,已增长者得成熟,已成熟者得解脱,能不断佛种,绍隆三宝。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诸佛都是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世出世都是不可思议的,世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他得往生还是见思惑、尘沙惑一丝毫还没有破,只是伏住了,所以都还是凡夫;但你又不可以说他是凡夫,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所以说是凡夫,是二乘,是菩萨,是佛。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非佛。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出世就是上三土,也是更加不可思议,都是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的菩萨甚多,这是千经万论所无,此经独有,所以说:尊隆于教乘。诸佛异口同音赞叹为《称赞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都来赞叹,这就是举扬于诸佛海会,所以说〔举扬于海会〕。
   〔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沁入就好像水一样,释迦牟尼佛和六方诸佛的法水流入到娑婆苦海众生的心中来,令众生能信受奉行,信愿持名;流入诸佛的萨婆若海,能圆成佛道,能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就是慈契于寂光。能由事持而达理持,就能契入到常寂光,契入到三德秘藏,能开显自性的三德宝藏——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宝藏都开显出来了,所以说能契入到真理,契入到第一义谛,名之为慈契于寂光。
   〔所以万德钦承〕所以诸佛万德之慈尊,都能钦承妙旨,赞叹宣扬。万德具足的诸佛都能钦承这个法门的妙处来赞叹本经,赞叹信愿持名的法门不可思议。
   〔群灵拱极〕可作两种解释:一、群灵,指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菩萨、阿罗汉,无量无边,他们都拱卫阿弥陀佛,跟随阿弥陀佛修行,都随阿弥陀佛到十方佛世界去接引众生,往生极乐,犹如众星拱月一样。
   大本《无量寿经》上说:“佛告弥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生彼,一一已曾供养无央数佛。如弥勒者,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以及无量佛刹,往生者众”。故曰:群灵拱极。
   在会集本是菩萨往生第四十二:“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种德本,当生彼国。“后面又说:“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由此可知,群灵拱极就是无量的圣贤来围绕着阿弥陀佛。还一种解释,是指十方无量菩萨都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所以叫做群灵拱极。
   《解》「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这一段是继续回答上面的问题,前面的问题是从事上说了三个方面,这是从理上来回答,为什么要专念极乐世界,不去遍缘法界,这里面这段理就告诉我们,只要缘极乐世界,就是遍缘法界,因为佛种从缘起。
   〔当知〕就是我们要知道遍缘之理,是〔佛种从缘起〕。佛种是佛性的种子,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正因佛性,也就是一真法界。但她难以开显,要依靠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才能开显。如果没有了因佛性慧心的解悟,没有缘因佛性善心的修持,则正因佛性的理心,终归埋没,不得发起,所以名为佛种从缘起。
   所以我们要相信净土法门的深妙,你要懂得这句是佛种从缘起,你就懂得了。为什么?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过这是正因佛性,但是要有妙的缘。阿弥陀佛跟众生的缘特别独特,特别殊胜,缘在于他因地四十八愿胜。了因佛性的殊胜在哪里?在于信愿持名,迅速地开智慧。了因佛性是慧心,缘因佛性是善心,正因佛性是理心,理体之心。
   〔缘即法界〕当知缘了二因心,即是全体法界,因为三因佛性都是不出一心。西方依正庄严,也不出一心。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以说一念一切念。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极乐世界是法界藏土,所以说一生一切生。生极乐世界即是生十方佛世界,生极乐世界一国土就是生一切诸佛国土。
   所以说一香一花,一声一色,乃至于受忏授记,摩顶垂首,阿弥陀佛衣覆我体,让我业障消除,手为我摩顶加持,让我罪业消灭,智慧增长,都一一无非全体法界,一一都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互变互融,事事无碍。
   所以说念佛增上缘因,得生净土。念阿弥陀佛,然后仗承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作为殊胜的增上缘,就能得生净土,这就是法界缘起,专念阿弥陀佛就是遍缘法界。所以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偏赞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专念阿弥陀佛?其实就是最巧妙的方法,遍缘法界,普念十方三世一切佛。
   底下还有更深入的解释,下午再共同学习,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十四讲
            
   弥陀即是毗卢师,极乐即是华藏界。
   八万四千相好中,一一具足刹尘相。
   若人已悟法界理,方肯炽然求往生。
   法界非往非不往,顺悉檀故名为往。
   法界非生非不生,顺悉檀故名为生。
   如是往生即向上,圆顿了义无伦匹。
   十方无边众有情,闻是经法获大利。
   乃至信心一称名,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定获同生安乐国。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今天下午是此次念佛七共同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圆满的一次法会。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上午已经讲到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是遍念十方三世一切佛。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遍缘法界。接下来就进一步讲解,其实西方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因为都是我们的心性,实际上就都是遍缘法界。如果去分大小、权实,那就变成是凡夫的遍计执情。
   《解》「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这是劝诫,上中下根都可修持,也都应该修持净土法门。浅位的人,没有真正明白心性理体,可以决志念佛,专求往生,因为事念本不出法界之外。如果是深位人,已经明白法界之理,念阿弥陀佛,即是念诸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生十方,所以也不必要舍西方去别求华藏世界,西方也不出于自心。
   如果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权教,这是有偏差的,其实是指李通玄长者在写《华严合论》里表述的观点有偏差,所以特别指出来。在一心性之中去分权分实,分小分大,是全堕于凡夫的遍计所执性,妄生分别,因为其实他没有真正通达权实唯是一体,大小本来无性。因为权实大小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是如幻的,如幻而依他起的。在法相唯识所讲的三性三无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如果能够通达就知道:哦,原来依他起也是如梦如幻的,是无性的;依他起,不离圆成实性,所以是一体。因为不能通达的缘故,而妄分权实大小,就堕在遍计所执性里。
   
   (丁)二征释经题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解》「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这是特别地来解释经题。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叫着舍利弗尊者的名字说:“于汝意云何?”你认为怎么样呢?为什么这部经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前面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因为已经讲过,所以就把它略掉了。这部经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诵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能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得到一切诸佛的灌顶。
   有些人到处求法,跑到哪里都求上师灌顶。其实他不知道念《阿弥陀经》就是得到释迦牟尼佛的灌顶,得到阿弥陀佛和六方诸佛的灌顶。不管你求谁灌顶,都是佛陀的后代、眷属,比不上佛陀亲自灌顶加持,所以我们能够通达《佛说阿弥陀经》,这就是得到佛亲自的灌顶加持,是最为殊胜的。灌就是慈悲、加护的意思,顶就是至高无上的法门,也就是把佛陀至高无上的法门来传授给我们,这应该是真正的灌顶义。我们每诵一遍《佛说阿弥陀经》,乃至于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即是阿弥陀佛和一切佛为我们灌顶加持,所以念佛人能恒时沐浴在佛光之中。
   接下来的《要解》是特别地来解释“护念”,什么是护念呢?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诠就是解释,有能诠有所诠。能诠的,即能解释的,就是本经。经是能诠,所诠的是三项:一是无上心要。二是诸佛的名字、名号。三是圆满究竟万德。这三者是所诠。
   第一是无上心要。其实就是指我们能念的心性,能念的心性是诸佛之本源,万法之理体,是第一义谛,无有何法能加其上,所以名之为无上心要。
   第二是诸佛的名号,也就是所念的阿弥陀佛,前面讲到: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诸佛,所以说是诸佛名字。
   第三是圆满究竟万德。什么是圆满究竟呢?诸佛因行圆满,智德究竟,这是证般若德;断德究竟是证解脱德;心性究竟就是证法身德。三德圆证,万德具备,所以名为圆满究竟万德。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与佛的圆满究竟万德感应道交,所以这个三德秘藏是诸佛所共证,也是众生心性理体上本自具足的。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名都不离开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所以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因为闻就一定会受持,故皆为诸佛之所护念,都能得到诸佛的护念,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护就是加护,使众生不堕落。念就是愍念,使众生能够福慧增上。正如《无量寿经》上所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华严经也有偈子说:“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所以我们闻是经受持,以及闻诸佛名号,都是有大善根有大因缘,所以得到诸佛的护念。
   〔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这一句《要解》意思也就是说,因为《佛说阿弥陀经》特别地开示持名妙行,我们受持本经,信愿在怀,一定能执持名号,并且阿弥陀佛的名号具足万德,为诸佛之所护念,所以受持者一定能得诸佛护念。
   接下来是问答:
   《解》「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有人提一个问题:“如果只是闻了诸佛的名号,而没有去诵持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能不能得到诸佛护念不退呢?”蕅益大师从局和通两个方面来圆满地解释。
   首先是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局就是有一个范围,通就是很通达、很圆融无碍。先是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的经文,经文上说:“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就是指见惑、思惑这些充满在心中,所以纷杂混乱于清净心中,我们心水本自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因为有见惑和思惑而成为垢浊,故名垢心。所以虽诵佛名,但不可以名为闻慧,只是种一个远因。
   〔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者,但获世间善报。〕因为他心水不清,定力不足,智慧不能现前,所以不能真正生决定信解。虽诵佛名,只是种一个远因,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得到广大深妙往生不退等的利益。这里面引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是地藏三经之一,地藏菩萨的法门在显教之中是三经:我们都熟悉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占察善恶业报经》是讲地藏菩萨有一个特别的方法,用占察轮相告诉我们,让我们能够自己通过地藏菩萨的加持开示,知道我宿世是哪一种业最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可以直接请问地藏菩萨,是很好的一个方便法门;还有《地藏十轮经》。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来说明如果我们闻诸佛名,没有真正地生起信愿行来,对本经的修行要法没有真正地真信切愿实行,这样不名为闻慧,所以难以得到广大深妙,往生不退的利益。
   《解》「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若到一行三昧〕如果能够成就念佛三昧,才是真正的名之为得闻十方佛名。
   局义到此地就讲圆满了,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也称为一相三昧。我们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名为一行三昧,能成就一心不乱。大势至圆通章上面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就是一行三昧。如果能得到此种三昧,当然就能够断见思惑,能够转杂乱垢心,而成为清净广大微妙行心,能得入相似即佛位,名为得到相似无生法忍;相似第一义谛,得第一义悉檀的入理益,能悟入真如法性之理,这样才是真正得闻十方佛名。
   这时其实就是刚刚达到理一心不乱,所以称之为广大微妙行心,是得到了相似的无生法忍。我们学习护国三经之一,护国三经就是《妙法莲华经》、《仁王护国般若经》和《金光明经》,号称护国三经。历代帝王在国家希望祈祷太平的时候,都会建护国法会,就是持诵护国三经。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上有讲到五种忍,讲到无生法忍,真正成就无生法忍是在菩萨的七、八、九地。
   七地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无生法忍,九地是上品无生法忍。再往上十地是下品寂灭忍,等觉是中品寂灭忍,妙觉佛果位是上品寂灭忍,所以我们这里是得到了相似的无生法忍,这才可以称为真正地得闻十方佛名,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退。
   〔此亦应尔〕就是本经《佛说阿弥陀经》也应该是这个样子,是对比《占察善恶业报经》而言的。
   〔闻已执持至事一心不乱〕破我执,不为见思所乱,然后达至理一心不乱;能够破法执,不为无明所乱,能够成就闻思修三种妙慧,才是真正得闻诸佛名,得蒙诸佛护念不退。
   这个局义就说圆满了。底下是说通义,就是圆满、含摄一切地来说:
   《解》「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通论是,十方诸佛都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慈悲是称性而起,不可思议的。因此以名召德,诸佛的名号功德也是同样不可思议。所以能乃至于一闻佛名,仗这种不可思议之力,不论是专心持名还是散心持名,是深信不疑持名也好,还是半信半疑持名也好,乃至于偶尔持佛名也好,能够得闻佛名,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都能够成为当来得度的因缘,种下了解脱的种子。
   并且来说佛心平等,佛陀度众生是广大平等慈悲心,怨亲平等,故不简择,平等而度脱,所以恒常度众生不疲不倦。有人得闻佛名,佛必垂慈加护,所以佛佛如此,不必要怀疑。
   《解》「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
   位是在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
   《解》「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金刚三论是无著、世亲两位大菩萨(也是两兄弟)解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造。这是先明自力,后面是明他力。说自力修行要蒙佛的护念,一定要到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他已经是同生性的菩萨,才能够蒙佛护念,但仗他力,在相似位就可以蒙诸佛护念。
   根熟菩萨是指善根成熟,能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能个得到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的法身大士,他们已经在分证即佛位之中,这是从自力断惑来说。要到达这个分证即佛,才是真正地入同生性,得诸佛护念。
   异生性就是别教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他还没有真正成就,没有真正修成中道观智,所以他断惑证理与圣位还不同,还没有真正地显发法身,所以名为异生性。如果别教能登初地,他成就念不退,与圆教的初住断惑证真,都是念念流入佛陀的一切种智海,才能名为同生性,因为他分证法身之理,所以蒙诸佛护念。
   这是说自力修行得佛护念难,仗他力在相似位之中就可以蒙护念,乃至于更往下,下至于一闻佛名都可以种远因,所以仗佛力就比较容易。现在得闻佛名,仗佛力在别教的三贤位,圆教的十信位,也就是天台六即佛里的相似即佛位,就可以得佛护念。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已空,乃至于相似即佛以下,观行位之中,还没有到相似位,没有断见惑、思惑,但他已经属于圆教的五品位(圆五品),已经能伏住见思惑,也能得护念。
   〔下至一闻佛名〕是指名字即佛位。对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佛与众生都是同一法性,一闻佛名就能熏习佛性种子,发起现行之力用,现前虽然没有得解脱,但能种远因,所以名为毕竟不退,都能得佛护念。
   这个天台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乃至于究竟即佛。凭自力要到分证即佛才是真正得佛护念,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同生性;仗他力就是在相似即佛位之中,就能得佛护念;再降低一点标准,乃至于在圆教的观行位之中,圆五品观行位,就能伏见思惑,蒙佛护念,能得往生,能得到佛的护念。
   底下是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到这里就把劝信流通说圆满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在五不翻里面是顺古不翻。前面已经讲过,善男子善女人,闻本经受持,闻诸佛名,不仅为诸佛护念,人人都能圆证三不退,念念趋向佛果,所以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有些是秘密不翻,比如咒语。有些是尊重不翻,比如般若。有些是多含不翻,比如比丘、阿罗汉、薄伽梵等等,都含有多义。有些是此方所无不翻,比方说阎浮檀、庵摩罗果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因为开始的译经师就没把它翻过来,所以就顺古不翻。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是〔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身子就是舍利弗,劝舍利弗等都要信受,闻诸佛名号,功德无量无边。我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闻到本经,信愿持名,都能圆证三不退。闻名功德尚且如此殊胜,何况是受持《佛说阿弥陀经》,一心念佛呢?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本经,赞叹持名念佛法门,所以我们都应该要深信。
   上面是劝信流通,是讲现生不退的利益。接下来是劝愿流通,就是讲有愿皆生的殊胜功德。
   
   (丙)二劝愿流通
   
   《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解》「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这是劝大众要发愿。佛陀再叫舍利弗的名号,提醒他注意说,如果有人要发愿,愿生彼国。发愿是自力,佛的本愿力接引是他力,自他二力感应道交,所以有愿者,无一不生,这就非常妙了。有愿必生,说得非常肯定,给我们非常大的信心。关键是要有愿。而且特别地说,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都是已生,今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个佛陀就说得非常肯定。所以有愿者无一不生,都能得到圆证三不退,乃至于成佛。
   已愿已生。就是过去的那些净土圣贤及先哲,他们求生净土,《往生集》中,《净土圣贤录》中,四众弟子往生都是非常非常多。
   今愿今生。现今求生净土之人,信愿具足,执持名号,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一定也会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接引往生。
   当愿当生。是当来之世,如果有人愿生西方,一心念佛,阿弥陀佛,悲愿无尽,寿命无量,自然也会不违本愿,接引往生。这就显示我们依信所发之愿真实不虚。
   有些人会有个问题:“十方信愿念佛往生的众生非常多,极乐世界能不能够容纳呢?”这就是凡夫心来测量。维摩经上说,维摩居士的方丈之室只有一丈见方,能容纳三万二千狮子宝座,何况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极乐净土呢?极乐净土就譬如一个镜子,它能包含万象,一切相能够含摄,哪里会有什么不能容纳呢?又譬如沧海能容纳所有的河流,而它不会溢出来,所以要知道,这是一真法界,不要用凡夫的这种妄心去分别测度。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这是讲信愿互相支持。信,是往生净土的前矛,但如果只有信,没有志愿求生,就说明信心是虚的,是没有根的。为什么?他没有愿往生净土,所以有愿者,信之券。
   《解》「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这是讲三资粮之中愿尤为重要,信心有了愿力就犹如有合同字据在手中一样决不会改变。信有愿则信不虚,愿是行动的枢纽,有了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持名念佛才会真正有持久的动力,才能持久不懈地老实念佛,遇缘不间断、不夹杂。行有愿则行有归,所以信有愿则信不虚,行有愿则行有归,可见愿是特别重要的。
   接下来进一步解释愿里包含的两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用欣厌两个字就可以概括这个愿:
   《解》「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这是讲我们愿生极乐,这个心其实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具足包含在愿生极乐这个愿心之中了。菩萨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依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娑婆世界众苦逼迫,烦恼炽盛,因此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其实就包含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演三十七道品,乃至于无量法门,往生者都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因此欣求极乐。而欣求极乐就包含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具足菩萨的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所以都能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解》「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是答疑。第一个回答很简单,问:“(只可以说是你现在发愿当来要往生,所以说发愿)但可云当生”?为什么云为今生呢?这个是最浅的回答,是说我们今生今世,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期生命,说今生发愿、现在发愿,临命终时一定可以往生,叫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所以名为今生。
   第二其实就是讲我们的心,心往生。前面讲临终往生,这里就讲心。我们的心当下发愿,当下我们的心就已经能够心在极乐,所以极乐七宝莲池八功德水里就有属于我们的莲花盛开,所以一刹那名今。
   〔一念相应一念生〕一刹那就是最短的时间。一念之间,这一念就具足九十刹那,一念相应即因果相应。有人发信愿心,执持名号,西方七宝莲池之中即时就生一朵莲花。如果精进勇猛,这朵莲花日日增大,越来越有光泽,如果懈怠退悔,就日渐焦枯。一念如此,念念皆然,所以名之为妙因妙果。好像秤一样,秤是东西比较重,秤砣那一边放的比较不够,它就会翘起来,这是比喻荣枯因果不离一心,同在一时。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今愿今生,不待这一期报尽,正在信愿持名时,马上就莲萼光荣,金台影现,极乐世界莲花盛开。因为果不离因,影不离形,即理即事,事不碍理。所以这样的修行人,他就已经不是娑婆界内人。
   前面的劝信流通是说现生不退的利益,现在劝愿流通是说有愿必生的殊胜利益。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就是冥合四弘誓愿,通入弥陀愿海,所以有愿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蕅益大师在回答“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时,第一个讲的是临终往生,第二个就是从我们内在的安心而言,指当下往生。
   我们虽身居娑婆,心已属莲邦,古德就有赞叹说:“自闻超世悲愿后,吾岂生死凡夫哉?有漏秽身虽不变,此心悠游彼净土。”
   虽然外表看起来我们的身体跟以前没什么两样,但是心已经悠游极乐净土,所以从内在安心这个角度来说,是当下往生,是已经非娑婆界内人。
   《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一句名号,即佛即心。圆具三学,圆该万行。一心执持名号,便可顿超五浊,顿出生死轮回,所以名为极圆极顿;这种妙义不是语言思量之所能及,所以说是难思难议。唯有大智慧者,方能谛信无疑,信受奉行,所以直告舍利弗。到此劝愿流通就圆满了。
   底下是劝行流通,分为诸佛转赞和教主结叹。先看诸佛转赞:
   
   (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丁)今初。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解》「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把所有的教法都作了一个比较,说明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能宣说如此难信之法。
   信愿持名,这是难中之难,作了一个比较。释迦牟尼佛是转述六方诸佛劝信之辞:“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也就是赞叹诸佛弘扬净土法门的功德,所以说是称赞诸佛。诸佛也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诸佛转赞。
   诸佛功德智慧虽然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所以他们所有证悟的功德、智慧,所有的自证虽然都是平等,但在化他方面就有难易不同,都是随着他们因地愿力的不同而不同。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极乐世界要成就菩提,因为没有障缘,所以容易。五浊恶世要成菩提,要成就难。净土众生是莲花化生,身心清净,为他们说法容易,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法难。这是一重一重地比较,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渐修之法还容易,要说圆顿之法就难了。在《便蒙钞》之中说有十种比较,为什么净土成就容易,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难?
   第一、净土常常见佛故易,浊世不常见佛故难。
   第二、净土常常闻法故易,浊世不常闻法故难。
   第三、净土诸善俱会故易,浊世恶友牵缠故难。这其实就是佛法僧三宝,常得亲近佛法僧三宝就容易。
   第四、净土无有魔事故易,浊世群魔恼乱故难。
   第五、净土不受轮回故易,浊世轮回不息故难。
   第六、净土无三恶道故易,浊世恶趣难逃故难。
   第七、净土胜缘助道故易,浊世尘缘障道故难。
   第八、净土寿命无量故易,浊世寿命短促故难。
   第九、净土圆证不退故易,浊世修行多退故难。
   第十、净土一生成佛故易,浊世多劫难成故难。
   这是来作比较。为净土的众生根机利,惑业俱轻,所以一闻说法就便信受,能依此而解、而行,所以说法容易。浊世众生惑重障深,闻说法很多不信,要解、要行、要证入就更困难等等。
   如果为浊世众生说五戒、十善,说四谛十二因缘,还容易相信,要说圆顿大法,他要信受就不容易。你说众生本来是佛,万法不出一心,他要真正能够心开意解就很困难。
   并且〔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余顿法是指禅宗,最上一乘,圆修圆证的禅宗之法。虽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念不生,当体即佛。这个众生还容易接受。要说净土法门,横超三界,顿出生死轮回,很多人还不信受,他还认为这只不过是权巧方便说。而且更进一步比较,蕅益大师是层层深入,最后推出持名念佛法门最殊胜。
   我们为浊恶世的众生要说净土法门,如果说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要说不需要勤苦修行,只是持名,能径登不退,这个就很难。一般的众生善根不够,不是根熟菩萨,他要真正信受是困难的。
   你要说持名一法,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就得往生极乐,径登不退,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补处,圆成佛果,这样奇特稀有,殊胜绝妙之法,是超出思议之表,叫超出思议,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是方便之中的第一方便,这个是难中之难,所以诸佛称赞,都推释迦牟尼佛是于佛道难成之中,在五浊恶世之中成佛道。于最难令众生生信心的顿中之顿法,圆中之极圆法,方便之中的第一方便法——持名念佛法门而能宣说,所以说是偏为勇猛,大雄大力,是最极勇猛。这就是蕅益大师为了彰显持名念佛法门的殊胜来层层比较。
   在五浊恶世之中说法难,而说渐法,如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还容易。说大乘圆顿法是更难。大乘法之中说其余的圆顿法门,比如说禅宗还容易,说净土法门,横超顿证尤其难。净土法门之中宣说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已经不容易了,而要能说超出思议,第一方便的持名念佛更是难中之难。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虽多,唯此信愿持名法门最为难得宣说,难中之难,因为众生不容易真正起信。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之中把持名念佛说为不思议胜异方便。《灵峰宗论》有层层的比较,说了很多种方便,最后把持名念佛说为最上的不思议胜异方便,有点铁成金的奇效。
   善导大师也说:“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下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可见持名念佛是最为殊胜,也最为难信,要有大智慧、大善根,根熟菩萨才真正地信受奉行。
   底下是比较,说五浊恶世之中,如果依靠自力,要超出五浊恶世很困难,但信愿庄严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转五浊,所以是彰显此法门的殊胜。
   《解》「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从这里开始就是说这五浊。五浊自力修行要出三界是很困难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之中成佛,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法。深知此界的众生,只有仗持名这个最上圆顿的法门,才能出生死海。所以大悲心催使他无问自说,甚为稀有难得,所以一一来解说这五浊。
   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即其相。劫浊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乱世,这乱世不一定是说外在的很乱,而是众生的心很迷乱。
   见浊就是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即其相。见浊之中,如果不是一心持名念佛,不容丝毫凡夫的意见,凡夫意识之中起种种的分别见解,这其实是障道因缘,所以就只管信愿持名,不劳参究观想,才能容易成就。
   印光大师说:“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这说得很直接。
   烦恼浊就是五钝使为体,〔烦惑增盛〕就是它的相。贪、瞋、痴、慢、疑,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所以名为烦恼浊。而极乐世界之中能诸善俱会,离诸烦恼,所以我们应该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超烦恼浊。在烦恼浊之中,如果不是修持名念佛法门,必定难以出离,而我们只有修持名念佛,无取无舍,即凡心,成佛心才能真正依此得度。
   众生浊就是五阴和合为体。见、思二惑为感生三界生死的因,感得粗弊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色身。惑业因缘为能感,粗弊五阴为所感,所以这个色法的身体很低劣,心法的精神也是智慧未开、烦恼充满。我们能得生极乐世界,就是莲花化生,清净庄严,微妙相好,所以我们要念佛求生彼国,超众生浊。众生浊之中要仗欣慕净土,厌离娑婆这个欣厌之行来真正地起信、发愿、念佛,才容易得度。
   命浊就是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为相。
   〔因果并劣〕因就是见浊、烦恼浊,果就是众生浊,粗弊五蕴,五蕴为托生之果。我们这个身心,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催年减寿,所以命浊之中,也是要能求生西方。娑婆世界人命无常,一生极乐就能转为无量寿,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所以我们要发愿念佛求生彼国,就是真正地超越命浊。
   阿弥陀佛因地愍念凡夫临终颠倒,生死关难透之苦,特发临终接引愿,这个愿力最为超胜,慈悲摄受众生。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会集本就是二十临终接引愿,前面是康僧铠的本子。念佛人临终,蒙佛光注照,净土圣众莲台接引,就能如入禅定。神识离体之际,顿现阿弥陀佛与圣众莲台接引的景相,能垂终时自见,见自己能坐金莲花之身,这就已经是净土的生阴,所谓娑婆印坏,净土文成。净土莲花化生,清净身已成。而娑婆世界五蕴弊恶的色身印坏,临终在定之心就是西方净土七宝莲池受生之时,所以非常直捷稳当。下劣凡夫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靠自力是决定难出生死业力之网。可见阿弥陀佛对于十方众生的临终关怀是慈悲到了极处,考虑周全到了极点,把众生对于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成就法身慧命往生不退成佛的欢欣、欢喜,所以是最胜妙的临终关怀。
   《解》「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这段文说得非常妙,历来都被很多说法的法师引用。这就说明信愿行三资粮能转五浊,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就是不需要依靠其他法门,只是用信愿行三资粮,就可以转五浊为五清。信愿是慧行,是能庄严;依慧行而起行行,执持一声万德洪名执持阿弥陀佛即是行行;又以此慧行和行行来庄严净土,所以能转五浊。因为众生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性本体是本来清净的,迷的时候就成为浊,现在能觉悟过来,能信愿持名,觉悟了就能起信愿行三资粮,就能转浊成清,能庄严净土。
   劫浊是浊法聚会之时。现在念佛往生极乐,是转劫浊为清净海会,就是转劫浊为清净的大海众菩萨聚会,
   见浊是邪见增盛。现在能念佛往生极乐,就是转见浊成为无量光,就是我们心性三德秘藏本体的智德。
   烦恼浊是烦惑增盛。现在念佛求生极乐,是转烦恼浊成为断德的常寂光。
   众生浊是色心陋劣。现在念佛往生极乐,就是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清净胜妙。
   命浊是寿命短促,现在念佛往生极乐,就是转命浊为无量寿,寿与佛同。
   这都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为能转,以五浊为所转。我们能发心念佛,就能转秽为净,转苦为乐,就容易转娑婆而成极乐。
   蕅益大师在这里就是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极显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前面是讲五浊,依靠自力出离很困难,本来这五浊可以展开来说,但一是前面已经提到,再一个时间的关系,我们就略讲一下。
   上一段是就反的一面来说,五浊凡夫,如果舍离持名妙行,是难以出离轮回。这一段是从正的一面来说,以信愿庄严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转娑婆劫浊为清净海会,转凡夫的种种邪知邪见为无量光,转无始业力烦恼为常寂光,转假合之业报身为莲花化生,转短浊的生命成为无量寿。五浊一时圆转,功德一声圆具。所以《无量寿经》说:“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故知此能转五浊成五清,就依靠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
   接下来是《要解》最核心的心法,和盘托出净土法门的要义。
   《解》「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这就说得非常透彻,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他的无上正等正觉法是什么呢?就是一声阿弥陀佛,因为这一句佛号就能圆转五浊,圆成五清,一句佛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赞莫能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所修因行,所得果觉的全体,所以释迦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现在〔以此果觉全体〕,指释迦牟尼佛所得果觉的全体,就是一声阿弥陀佛,全体授与五浊恶世的众生,是如何授与呢?就是佛说这部《阿弥陀经》,教人起信、发愿、专持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圆成果觉,所以名之为授与。
   〔乃诸佛所行境界〕能于五浊恶世之中说难信之法,这是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难行能行,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不单单是六凡法界和声闻缘觉二乘法界,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智慧不能真正彻底领悟,就是菩萨法界自力也难以真正彻底领悟,可见这个法门是特别深妙。
   所以省庵实贤法师说:“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一句弥陀是成佛道之秘诀,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
   彻悟禅师也说:“一句弥陀,空诸恶趣。万德洪名,哪容思议”。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解》「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就是解释这一句。
   〔诸众生〕是特别地指五浊恶世之中的人,下劣凡夫,业障重的人,特别是为这些众生说这个不可思议的法门。当然也是通指一切的众生。
   〔一切世间〕是通指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四土的器世间。也通指九界有情世间。因为唯有佛陀是住在智正觉世间,其他有情世间、器世间通通包含在其中,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别指五浊恶世之人〕是说明这个法门特别方便,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这种大誓愿力虽是平等地普度,但大悲偏于苦者。发弘深誓愿是特别为那些无力解脱者,业障重的人,开此信愿持名的大权巧、特殊的方便法门,所以说“别指五浊恶人”。《庄严经》中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有开示:“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业障重的人、经常会沉没到恶道里去的众生,是诸佛特别地怜悯、愍念的。“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掉到水里的人要马上快点救度他,已经站在岸上的就不要那么着急了。我们都是在六道轮回苦海里挣扎的人,溺水之人,所以是“诸佛大悲偏怜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可见净土法门是曲被中下,正是这个法门的绝妙殊胜,犹如起死回生的良药,犹如活命神丹。并且来说“举下以摄上”,最下下的地狱众生都能摄受,何况是上面呢?当然都能全体摄受。“举恶以摄善,举凡以摄圣,全彰弥陀之大悲,普覆无遗”。这是解释经文后一句:“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是特别为五浊恶世的业重凡夫,我们依靠这个法门才能真正得解脱,往上也都需要这个法门才能早成佛道。
   
   (丁)二教主结叹。
   
   《解》「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前面的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这里就是付嘱我们要能够信受这个法、修持这个法、弘扬这个法,这里是教主释迦牟尼佛结叹:
   
   《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解》「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叫着当机舍利弗的名号跟他说:“浊世佛道难成,顿法难说。现在难成者已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