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释大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是讲阿弥陀佛名号的不可思议。本来阿弥陀正翻就是无量,当然具足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三昧、无量神通等等,也可以说种种的无量,但本师释迦牟尼佛就以无量光无量寿来收尽一切的无量。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智慧光明横遍十方,光寿合起来就是弥陀心性。光就是寂而常照,不变之中常随缘。无量寿就是照而常寂,是随缘常不变。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横竖交彻,就是一真法界的全体,也就是我们的心性理体,也就是是十法界的纲宗,也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说举此名号,举此无量光明无量寿作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土,以此法界的全体作为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作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三身四土就是法界本体的显现,同时也举法界的本体作为成就阿弥陀佛的名号。
   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本觉理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我们的本性也是竖穷横遍。横遍所以名为无量光;竖穷三际,所以名为无量寿。
   我们现在能够明白,持名就是始觉合本。执持名号,能持之心就是始觉,所持的名号就是本觉,我们持名念佛就是以始觉念本觉,就是以始觉的光明契入本觉的光明。就好像父子相会一样,始觉的光明契入、融入本觉的光明,所以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是用比方来说明子光明和母光明,说明始觉和本觉,所以说始觉本觉不二。譬如摩尼珠,摩尼珠具有光明,光明还照摩尼珠的珠体。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始觉,还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本觉,所以说始觉本觉不二。
   〔生佛不二〕就是众生心与佛心从理体上来说都是不二的,所以说我们念佛的众生,一念心与佛号相应就是一念佛,就是当下在佛法界。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接下来从无量光这个角度解释阿弥陀的名号。
   
   (己)今初。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此地讲佛光无量,是先从证悟的角度来说(下一段的《要解》是从愿力的角度来说)证的角度来说即诸佛的心性都是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寂而常照的角度就立为光明,这种智慧光明遍照法界。阿弥陀佛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心性无量之体,称体起用,所以说〔彼佛光明无量〕。
   《解》「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现已成就佛果,满其愿力,这是从愿的角度来解释。若从性德来说,诸佛都是圆满成就、普照十方,所以都可以名为无量光,但阿弥陀佛的特胜是他在因地的愿力不同。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愿,第十二愿说:“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现在他圆成佛果了,所以此愿也圆满了,他的光明能遍照十方一切佛世界。故此,可以悟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地愿力殊胜,现在果地也就满其所愿。
   在会集本来说就是第十三光明无量愿、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 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从愿力的角度(前面第一段是从证的角度说明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命名为无量光),此地是特别地从阿弥陀佛特别殊胜的超胜于十方佛的愿力来说。
   下一段是从三身来说。
   《解》「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此段讲如果单从法身和报身的角度来说,是佛佛道同。法身的光明无有边际,法身就是本体,法身就是法界性,法身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他的光明是无分际的,是遍一切时处的。而报身光明称真性,报身是以智慧为身,他是称合真性所现的,所以法报二身的光明,诸佛如来都是一样的。
   但应化身佛的光明就不一样,有些佛的化身,其光是照一由旬,有些是照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唯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不是照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而是光光普照,遍满一切法界。大智慧光遍满十方佛世界,接引十方佛世界、加持十方佛世界念佛的众生得生极乐净土。
   所以讲阿弥陀佛特别的殊胜是其化身佛光明殊胜而特别立名为无量光,同时阿弥陀佛化身佛的光明是说常光如是,不是现神通。
   放光者,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开始说《妙法莲华经》时是:“先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亿佛土”。正 说《首楞严》时也是:“从胸中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如百千日,普照十方,微尘世界。”这是放光。
    但阿弥陀佛化身佛的光明也遍照十方佛世界是常光,三身不一不异。法身是以理为身,报身是以智慧为身,化身是以机缘为身,应机示现,所以不可以说一;同时三身本来一体,也不可以说异,所以说法身不一不异。说一说异都是戏论,“佛身不可思议,离诸戏论”,所以说不一不异。为了让众生得到四悉檀的利益,所以展开来说三身佛的光明。
   《解》「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这是讲佛光无障碍。从佛边来说当然是佛光无碍。从众生分上说,众生与佛的缘分浅,不睹佛光,所以说明为碍。与佛的缘分深,就能看见佛光,所以说明为无碍。而佛光到处,一切世间的有缘众生无不圆见,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一念阿弥陀佛,当下念佛人就身有四十里光明烛身。光明善导大师在临入涅槃之前就曾示现给大众看,他念一句佛号就有一道光明从口而出,“大众同见 ”。善导大师就说:“在会念佛……”看到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后,出光明的人,将来都能生极乐世界。当然也有个别障重,痛切忏悔,至诚恳切念弥陀,后来也能见光明。
   蕅益大师在《劝念豆儿佛序》上说到一个公案:在安徽桐城,当时有两个人一起外出做生意,其中一个人生暴病死了,另一个同伴马上就把他埋葬了,并把他的资财回去还给死去朋友的老婆。他老婆就怀疑这个同伴是谋财害命,他就有口难辩,很生气,马上又跑到朋友的坟上呈祭,就是祭祀他,之后就在那里大哭。
   于是这个鬼就与他一起回桐城来给他做证明,这个人中途想起难过,就偶然念一句阿弥陀佛,马上那个鬼就大叫说:“何放光怖我?”你为什么突然放光让我恐怖呢?“更数念”,更加多念几句,这个鬼就很恐惧说:“汝一念佛,胸辄舒五色光十余丈,炫我心目,不能复近汝。”你一念佛胸前就有五色的光明放出来十余丈,让我眼睛都睁不开,我不能靠近你了。“归语我妇,令自来,当为汝雪冤”。那算了,我不跟你去了,你回去告诉我老婆,让她自己到我坟上来,我会给你洗清这个冤。
   这个同伴就醒悟过来,知道念阿弥陀佛的无量利益,就放下世间的一切来随佛出家,后来成为高僧,这是讲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有些人问:“佛光既然遍照十方,为什么念佛之人许多不见佛光呢?”是因为我们念佛的功浅,宿世的障深,不能见。但诸天龙鬼神却都能见,我们清净念佛就能得到天龙八部的护持,所以不能够因为自己不见佛光,就怀疑佛光不能照十方国。
   譬如一个人眼睛不好,眼睛还是盲的,还没有治好,在太阳光下他也不能知道,但眼睛治好了,当然就知道。同样,我们念佛念到心空净寂,当下也现量地能知道阿弥陀佛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无有障碍。所以我们要能够念念无间,念阿弥陀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何况是佛光呢?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见到佛光,不能体会到佛的真实功德,是由于障深,业障重。所以乾隆年间有位慈云灌顶法师就在《观经直指》中说:“世人业重,所有经忏不能消除,最后凭一句佛号能够消除。”
   下面是从无量寿来解释。
   
   (己)二约寿命释
   
   《经》【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
   佛寿无量,也是先从证量的角度来说(下一段从愿力的角度来说)。从证量的角度来说是因为诸佛的心性之体都是照而常寂,随缘常不变,所以名之为寿命,也就法身常住,阿弥陀佛也已经因行果满,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所以名为无量寿。
   《解》「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
    这是从愿力的角度来解释无量寿:法身寿命是无始无终,就像一条直线;报身受命是有始无终,像一条射线;化身有始有终,就是像线段。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既无形相,当然就没有始终,所以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是修成,惑净智满,智德圆满了,断德究竟了,这时他成就圆满报身,圆满时就是开始,有始无终。这些都是佛佛道同,本无差别的。
   应身寿命就要随佛的本愿,随他与众生的机缘示现有长短。比如释迦牟尼佛生于人寿百岁时,他说我的愿力是减寿二十年,以其无量的功德来护持这些末法修行的众生,让他们能够得成就。
   佛陀说,到当来末法时期乱世的时候,哪怕是一颗米卖到像珍珠一样的价钱,修行人都不会饿死,因为佛陀的智慧福德及其功德力加持他。但化身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寿命就只有八十年,十方佛世界种种的化身佛寿命都不同,有些是多少年,有些是多少劫,唯有阿弥陀佛、法藏比丘因地的愿力——第十三愿就说:“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第十五愿又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弥陀佛因地的愿力之所成,所以现在圆满成佛,愿就满了,所以名为无量寿。
   《解》「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个寿命长到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僧祇其实就是印度的那种数学观念,我们读《华严经》就会知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去五十三参,各行各业都有。有些人教他制香,香严童子悟真常;还参访一位叫自在主童子,自在主童子是一位数学家,他向善财童子说数学,从个、十、百、千、万开始,总共有一百五十六个单位,后面不是十进制,而是倍倍相乘。阿僧祇是无数的意思,阿僧祇乘以阿僧祇就名之为无量,无量乘以无量就名之为无边。
   第四就是无等,第五就是不可数,第六是不可称,第七是不可思,第八是不可量,第九是不可说,第十是不可说不可说,形容数目非常之浩瀚,非常大,凡夫无法思议,都是倍倍相乘。这是华严上说善财童子去参访,当时得到自在主童子教他数学,是印度数学上不可思议的大数目。
   阿弥陀佛的应身当然也有示现涅槃的时候,不过那是有量的无量,他不同于法身、报身是无量的无量,所以化身阿弥陀佛的正法住世也是无量,而且来说没有像法和末法。
   正法于上半夜灭尽时,观世音菩萨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号名为众宝普集庄严,其佛寿命和正法住世亦复无量。正法灭后就是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我们知道三身是不一不异的,是为了破有情的分别妄计来阐释,所以同样从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不一不异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是应身,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可说是无量的无量,所以蕅益大师的《要解》是非常融通的,是非常圆融的。
   《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阿弥陀佛是法王,等觉以下极乐世界的那些大菩萨都称之为人民,彼佛寿命无量,所以依本愿力加持得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都得无量寿。
   《解》「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这段归纳起来总明光寿二义。当知无量光寿的佛名,其实都是本于众生现前介尔一念心,现前一念竖穷横遍的心性而建立,因为众生心与佛心本来就是同一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称为平等,生佛平等。能让持名念佛的人,即佛号而悟心性,悟明我们的心性就是光寿无量,同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解》「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这是给我们阐明无量光的妙处。因为众生的心性有大智慧光明,自性也是横遍十方无量光,所以生极乐世界就是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就是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就是普利一切。
   自度就是断自性的烦恼,度自性的众生。十方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所以能自度,就是普利一切。
   由众生的心性,有竖穷三际,常住不变之义,所以也名为无量寿,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一得往生,都是一生补处,都是以最后身来圆证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任运进趣佛果,都能定在此生,一生成佛,不需要第二身,因为无量寿,所以就可以知道无量光寿特别殊胜的意思。
   下面这段就是蕅益大师的称性极谈。
   《解》「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特别地重复一遍就是特别地强调这段话特别重要,强调这是蕅益大师顺佛意而特别地告诉我们持名念佛法门特别不可思议。
   归结到心性上来,阿弥陀佛用大愿大行来庄严这句万德洪名作为接引十方佛世界众生,超出轮回往生不退的无上方便。他不是一个佛世界,而是十方无量佛世界都能接引,因他本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而且成就了无上的方便。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弥陀名号。〕我们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无上方便。从众生边来说,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横超三界最殊胜的法门,就是能彻证现前无量光寿之心,明心见性的最殊胜法门,所以说我们要能起智慧来观察,要知道即佛即心,即心即佛。
   我们归纳起来说一下这句阿弥陀佛名号的体、相、用。
   从体上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而恒照名无量光;照而恒寂就名无量寿,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无量光,无为法身是无量寿。光寿交融即是实相。”
   弥陀佛的名号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是同构对应,离却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就不会有阿弥陀佛名号的安立。而离开阿弥陀佛的名号,也难以显发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所以法藏菩萨以大愿大行,庄严弥陀名号广度众生,是至极悲智的结晶,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大智慧大慈悲,是无上方便的结晶,这是体。
   从相上来说当然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从用上来说,第一种妙用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灭重罪,《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能灭种种重罪,所以又称为宝王三昧。
   第二种妙用是名号能救拔地狱众生。也是《观经》上说:“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
   从来没有闻过佛名,没有闻过佛法的人,有这么一个甚深殊胜的因缘,宿世有善根,临终能头脑清醒、值遇善知识教诲,能马上生信心,具足十念,令声不绝,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犹如活命神丹,入口即活,能救拔地狱众生。
   第三种妙用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开发智慧,能暗合道妙、巧证无生。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破众生一切的无明,因为无量光就是般若智慧,执持名号,就是全摄阿弥陀佛的智德为自己的智慧德能,转生灭妄见为无生智,就能由有念而入无念,暗合道妙,因往生而证无生,巧入无生,所以说德用无穷。
   古往今来,念佛开智慧得往生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净土圣贤录》上讲:清朝时有个人很愚痴,只知道他姓王,大家也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就叫他王痴头。他父母双亡以后,“亲亡乏食,”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困卧蔽庐,无所为计。”穷困潦倒躺在一个破草房子里。
   “或与之钱,莫辨多寡”。有人看他可怜,给点钱帮他,他连大小钱都分不清楚,愚痴到这种程度。“陈道人收之为徒,令其白天扫地拾柴,晚上念佛号数百,礼拜一炷香为度。”有个人可怜他就把他收留了,给他一口饭吃, 白天让他做点杂事,扫扫地,捡点柴火,晚上就让他念几百声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拜完一炷香后就去睡觉。
   王痴头“诵佛不成韵,每昏沉欲睡。”他因为过去业障重,所以他念阿弥陀佛也念不清楚,“不成韵”,而且拜佛时也是昏昏沉沉想睡觉。“陈道人以长竿击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进耶?”陈道人就在旁边打坐,这徒弟就在拜阿弥陀佛,陈道人看到他打瞌睡,就拿一根竹竿敲他的头,骂他说:“你那么愚痴,还不知道精进吗?”
   这样经过了三年,有一天正在拜阿弥陀佛,王痴头突然就哈哈大笑,陈道人觉得好奇怪,又拿起竹竿来打他,王痴头就说:“今日打我不得矣。”师父啊,你今天不能打我了。师父奇怪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师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能如我老实礼念,早生西方见佛矣。”
   “哎呀,师父,虽然世间看起来你很聪明,但你天天在这里打坐,你枯坐十八年还是不知道修法。如果你能像我这样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早就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早就出轮回、圆证三不退了。”
   “翌日”,第二天王痴头就把事情做完,跑到后山去面向西方念阿弥陀佛,“合掌而化,得舍利无数。”火化以后烧出很多舍利来。
   所以你看世间人认为很愚痴的人,就能仗承阿弥陀佛的名号转极愚为上智,潇洒往生安乐净土,这是阿弥陀佛名号的体、相、用。我们一定不要自作聪明,认为自己比那些祖师还要高明,看不起净土法门,你那是极愚痴,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历代开悟的祖师不比你高明吗?他都能归心念佛。文殊、普贤不比你高明吗?他们都会归心念佛求生净土。
   
   (丁)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经》【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解》「此名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先说教主。阿弥陀佛成佛,当然果必有因,他的因地在大藏经里记载很多,《无量寿经》上说:“定光佛前,五十三佛,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名世饶王,闻法以后出家,号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愿行圆满。”就是现在接引众生的阿弥陀佛。这个我们是最熟悉的了。
   第二种是《妙法莲华经》中说:“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净修梵行,勤求无上菩提。佛灭度后,常乐受持妙法莲华经,后悉皆成佛。”其中第九王子所成之佛就是现今接引众生的阿弥陀佛。
   第三种是《大悲白莲华经》中说:“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供养宝藏如来。时王发愿,愿成佛时,国中种种清净庄严。”宝藏如来就给这个无诤念转轮圣王授记说:“过恒河沙劫之后,在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佛名阿弥陀。”阿弥陀佛就是无诤念转轮圣王所成之佛也。
   第四种是《大乘四等总持经》中说:“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诸经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今阿弥陀佛就是净命比丘所成之佛。
   第五种就是《贤劫经》中说:“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阿弥陀佛就是这王子净福报众音王子所成之佛。
   第六种也是《贤劫经》中说:“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为无限宝音行,力弘经法。”今阿弥陀佛就是彼法师所成之佛。
   第七种就是《观佛三昧第九经》中说:“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今阿弥陀佛就是第三比丘所成之佛。
   第八种是《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中说:“师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今阿弥陀佛就是彼国王所成之佛。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多劫,当然就有无量无量这样显现的示迹,不胜枚举。
   阿弥陀佛因地修种种的菩萨行,这是大藏经列举的显而易见的八种。
   《解》「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这是双立双破,说得非常圆满,“有法皆立,无法不破。”圆满说法就是这样的。
   先从〔法身无成无不成〕来说。法身是亘古如是,所以他不应说劫,因为他没有成不成,是我们的自性;而报身是因圆果满,故可以说成;应身是为了利益众生,来示现也可以说成,可以说劫。那报身是依始觉智为修因,以智断惑,见思粗惑先断以后,再从空而出假,来断尘沙惑,来修自利利他二行,再修中道观,来断无明惑。
   从圆教来说就是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惑净智圆,始本合一,圆成法身;能显发法身,成就自受用报身,之后现起他受用,以悲德利益众生就是他受用报身,所以都可以说成;应身,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
   另一方面,法身虽然本具,但不因修德而显,妙用即不能显发,所以因修德而显也可以说成。修德就是指般若德和解脱德,法身虽然人人本有,但如果不依靠般若的智德和解脱的断德,法身的性德就不能显发出来——犹如金矿虽然有金,但不经过提炼和开采也不能显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法身也可以说成,也可以说劫。
   而报身别无新得,报身虽属修成,但他并不是新成什么,而是开显法身本有的自性功德。“譬如磨镜,垢尽明生,别无新得。但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从外得,所以也不需要说成,也不需要说多少劫。
   应身就犹如月印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月还是一月摄。”应身都是法身从本而垂迹,所以也就是不需要说他成,所以这是说得非常圆满的,从中道来说,两边不立。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劫波就是时分,人寿从十岁开始过一百年就能加一岁,一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到十岁;一增一减就名之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名为一个中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就名为一个大劫。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十劫按照唐朝玄奘法师的译本是十大劫,种种的教化成就,极乐世界无量的菩萨,无量的海会圣众,就是化身阿弥陀佛教化成就的。那么短的时间,十大劫就教化成就了无量的圣众,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可以说从根本上都是一生补处,所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解》「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诸佛成道都有本门和迹门,本门是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迹门是示现。比如说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你不要认为释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在印度示现为悉达多太子,这才是成佛,这只是迹不是本,本是尘点劫以前早已成佛。这是《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中说的,释迦牟尼佛无量尘点劫以前就早已成佛,这一期为了教化我们这些众生才又示现来成佛。《梵网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他单单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就已经有八千次了。
   “累吾化身八千次,为汝说法四九年”。这是某个寺院斋堂所写的对联,是按照《梵网经》的经义来写的。从阿弥陀佛本门来说,也是无量劫前早已成就,迹门就是现在成佛已经十劫。
   有些同学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是无量恒河沙劫前闻阿弥陀佛名号念阿弥陀佛。有人就会问:这个无量劫前 ,《弥陀经》中讲阿弥陀佛才成佛十劫,那无量劫前大势至菩萨怎么知道念阿弥陀佛呢?”你若知道那是本门,这是迹门,就能消除这个疑惑了,从本和迹的角度你就能够通达。
    要知道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土宗的初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而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很深,他讲依靠念阿弥陀佛能明心见性,“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
    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世界念佛的初祖就是普贤菩萨,而东土中国初祖当然就是庐山东林慧远法师。这是从极乐世界示现成佛之迹来说,不是从本地上来说的。
    我们也知道,从圆教的角度来说是一成一切成,也就是三身,非成非不成而论成,这个是非常圆满地来说。三身是一成一切成,同时也是非成非不成而来说成。另一方面,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现在才示现成佛十大劫,正在说法。
    我们现在念佛往生,在极乐世界这就是地位很高了,就是阿弥陀佛早期的弟子。现在就有无量的声闻、菩萨及与一生补处等觉位的大菩萨,十方三世一切得往生不退的已非常多,可见信愿念佛得往生非常容易。底下就是说伴:
    
    (己)二伴
    
   《经》【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此地讲虽说彼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但这些声闻不是定性声闻,是回心声闻,回小向大的阿罗汉。
   《往生论》中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女人,念阿弥陀佛得生极乐,马上就成为跟阿弥陀佛一样的相好庄严,所以不要误解,根缺就是哪怕我们在此地六根残缺,一念阿弥陀佛得生极乐也马上变得六根无缺,相好庄严。
   二乘种,如果回心念佛,得生极乐就不是定性声闻,就是回心大阿罗汉。但为什么这里还会给他安立一个声闻弟子的名号呢?因为他一生极乐世界,此前修小乘的习气还在,他好乐小乘法,所以也还是给他先修那些,让他渐渐地成熟,渐渐地往上修,所以暂时立名为声闻弟子,暂时立名为阿罗汉。见思惑未断,让他先断见思惑;见思惑已断,让他尽断尘沙惑、无明惑,这是弥陀的甚深方便。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是说藏教和通教,佛陀进行对比二教,他不说他方佛世界的事情,所以他只知道有释迦牟尼佛,不知道有他方佛世界。现在能听闻到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由此而信愿往生,他就已经不是藏通二教的根机了,而是属于别教和圆教二教所摄受的根机。
   现在的南传佛教,也还是只承认释迦牟尼佛一尊佛,不承认有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他们修行最高地位也只到阿罗汉。有些同修可能去过泰国,泰国号称黄袍佛国,泰国的寺院多,佛像也很多,但所有的佛像都是释迦牟尼佛,没有第二尊佛;而且他们排斥大乘,认为大乘非佛所说,他们也不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相信有阿弥陀佛;并且他们也不素食,而是托钵乞食。
   寺院是不造饭的,人家布施什么吃什么。有些中国去的比丘跑去,他们也不承认中国的戒法,要求重新受戒,而且有些比丘过去要吃素,他们也认为吃素不对,就会呵斥说:“这是提婆达多。”因为佛陀住世时,提婆达多为了标新立异,自己搞一个教团,也是吃素,而且不吃盐,修种种苦行,所以他们还是有一些隔阂。
   如果他们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能求愿往生,持名念佛,也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佛陀也会随顺他们得往生以前在泰国所学的佛法,也会应机说法,先给他们说小乘,使其先断见思惑,作回心大阿罗汉,再尽断尘沙惑。
   泰国有个小的派别,叫泰国华僧这一系,那个仁德法师是华僧大尊长,这都只是在华侨里面信仰,属于大乘佛法,主流社会是不相信大乘佛法的。可见小乘一回头,他具足信愿行就已经不是藏教和通教的根机了,若不是圆教的根性,起码也是别教的根性,所以他马上就提升。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不单单有那些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大阿罗汉,已经往生极乐世界的那些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也是数量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菩萨的数量无量无边,菩萨的功德也是无穷无尽。
   《无量寿经》中用了二十三个比方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
   一、智慧深广,犹如大海。
   二、三昧不动,如须弥山。
   三、慧光明净,超踰日光。
   四、净法满足,犹如雪山。
   五、平等如地,好恶普载。犹如大地,不管善人恶人都能普载。
   六、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七、犹如火王,烧烦恼薪。
   八、如风行世,普遍无碍。
   九、犹如虚空,一切无著。
   十、净如莲华,无有染污。
   十一、犹如大乘,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能运载。
   十二、如震法雷,警觉未觉。
   十三、如雨甘露,滋润众生。
   十四、如金刚山,魔外不动。
   十五、如梵天王,诸善最上。
   十六、如大树王,普覆一切。
   十七、如优昙华,希有难遇。
   十八、如金翅鸟,威伏外道。
   十九、如众游禽,无所藏积。
   二十、犹如牛王,无能胜故。
   二十一、如大象王,善调服故。
   二十二、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二十三、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极乐世界那些菩萨众,不单单是数量无量无边,而且功德浩瀚,有这二十三个比方也是说明非常不可思议。
   接下来又作一个归纳:
   
   (戊)二结示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前面是讲依报庄严,这里是讲成就正报、主伴的庄严,经文是一样:“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阿弥陀佛教化之主就是以光寿无量为庄严,是化主。化伴即声闻,都是回心大阿罗汉,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浩瀚功德,其数量都是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以此为庄严。以这样无量功德和无量的声闻、菩萨、大众来为庄严。
   佛及声闻、菩萨,若主若伴,都是阿弥陀佛因中愿行所成就、所庄严的。愿成就是《无量寿经》中法藏发愿说:“我作佛时,光明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及以蜎蠕,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这是光明随愿所成。
   第十三愿说:“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这是寿命无量寿,随愿所成。
   大本《无量寿经》中说:“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同目犍连神通,欲共计算彼国初会声闻,尽其神通,百分中不能知一。”又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德,悉皆如佛,今已成佛,所以都能随其所愿,这是大愿力所成就。
   六度万行所成:“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现在六度万行圆满了,成佛了,所以有如此的庄严。以大愿大行为因,为能庄严;光受无量,化伴无数为果,这是所庄严;合起来称之为“彼佛国土”成就如是的能庄严、所庄严、主庄严、伴庄严,其实都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之所成就。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也就是由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为因,成就阿弥陀佛无障碍的果。果上的一切种智是一现一切皆现,所以叫果上一成一切成。
   现成化主,教化之主光寿无量的庄严,一切种智显现;化伴,算数难知的庄严,并且由于众生的心性也与弥陀无二无别,所以也是一成一切成。
   上至等觉,下至地狱众生,能信、能愿肯念佛者,阿弥陀佛都接引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到达极乐以后都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果上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在果上说是一成一切成,一成指阿弥陀佛,一切成就是指大众。大众为什么也是一切成呢?因为仗承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成一切成。
   〔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是他心中之自,所以自即非自;“他”是自心中之他,所以说他亦非他。
   〔自他不二〕就是生佛不二,声闻、菩萨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是声闻、菩萨心内的佛,佛心内的众生,所以说全众生即是佛;众生心内的佛,所以全佛即众生。生佛一体,自他不二,所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显现,成就如是的功德庄严。
   《解》「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就把信愿行里的第一大部分,先讲依报正报的庄严来启发信心讲圆满了。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能以依正妙果作为本质境、作为增上缘,能够让信愿持名的众生念念如是信,念念如是愿,念念如是持,自然也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
   
   《解》「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此地就是特别强调这一科的重要,这一科就是能发挥本经不可思议的力用。本经的力用是什么?往生不退。为什么能够往生不退?因为他信愿具足,所以特别地劝我们要求往生以发愿。
   前面已经听闻了极乐世界依报和正报的殊胜庄严,已经生起了深信,要依信而发愿。并且净土法门能带业往生、可以横超三界生死,这是其他一切法门所没有的。并且在同居净土之中就能横具上三土、能开显藏通别圆四教法门,一生同居就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是圆净四土。圆见阿弥陀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的菩萨非常多。
   这是讲这一科的殊胜及重要。先是揭示无上因缘,无上因缘其实就是往生不退、一生成佛,这个是无上因缘。
   
   (丙)今初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佛果地的一切种智名为萨婆若。心心流入一切种智海,念念都归向无上菩提,这是念不退。
     〔阿鞞跋致〕译为中文就是不退转。讲了三种不退,大师非常简洁地开示我们,位不退,就是不再退堕到凡夫;行不退,不再退到二乘;念不退,就是不退转无上菩提,念念归向无上菩提。
   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就是预入圣人之流,不会退堕到凡夫地位,一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圣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怕在此土它是一只鹦鹉、一只八哥鸟,哪怕在此土很愚痴,只要它能念佛往生就已经是圣人,这是不可思议的。
    在娑婆世界修行要什么时候才可以?小乘来说要初果须陀洹果,要断见惑,预流-预入圣人之流才可以;在大乘来说要入圣人之流;在别教来说是初地菩萨;在圆教来说也是初住菩萨,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到极乐世界就很容易,一生他就是圣人。
    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能够修大乘,能够恒常利益教化众生,不会退堕到二乘(声闻、缘觉乘),就是说哪怕他以前学小乘,后来回小向大,念弥陀得生极乐,他也已经是别教和圆教的根机了,不同于二乘。
    三、念不退就是心心流入到一切种智海,不落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流入如来果觉的智慧大海。
    下一段就是约土:
     《解》「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这段开示我们,如果在娑婆世界要证位不退就不容易了。接下来讲在什么程度才是行不退呢?
     《解》「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初别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这个就是不可思议啊,这就体现净土法门是圆修圆证,而且超胜一切法门。不是自我吹嘘超出一切法门,因为有事实依据在,本经不可思议的力用就在于此。净土法门,哪怕是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他能回心向善,得善知识接引,临终十念往生极乐,一生都是圣人、一生就超过此界。此界你要证位不退,要超凡入圣,要做圣人,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先略解释五逆:出佛身血、弑阿罗汉、弑父、弑母、破和合僧。十恶 :身犯杀盗、邪淫;口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就是贪、瞋、痴。哪怕是造这些种种恶法的这一类业障重的众生,他要回心念佛,都能往生极乐。
    《观无量寿经》下品往生章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于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是下品下生,但他已经能与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俱会一处,就已经能圆证三不退,圆见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一生可以圆成佛果。这种殊胜特异,唯有净土法门独有,所以特别地开示出来。
    净土带业往生,很多人都有怀疑,不理解这个带业。大藏经里有一部《那先比丘经》,是当时贵霜王朝的皇帝问一位叫那先比丘的法师:“念佛带业往生这个事情难以相信。”那先比丘就打个比方:“大王啊,这块大石头,你放在水里会不会沉啊?肯定沉,如果把它放在大船上,会不会沉?不会沉。”那先比丘就告诉皇帝说:“若仗他力,自可不沉。”国王就领悟过来了,原来念佛的众生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能出离苦海,往生到极乐净土。
    又比方一个小孩子,一天走不了几里路,但如果他有机缘能上到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能一昼夜之间巡游四天下,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金轮王轮宝的力量。同样,我们具足信愿念佛,也能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力感应道交,得生极乐。
    明天再详细说带业往生,横出三界。愿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第十一讲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发无上的菩提心,信愿念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得生极乐,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将来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因此,我们为了更深入地对净土法门生起真信切愿,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昨天已经讲到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于“带业往生,横出三界。”我们已经讲到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要解》之中,蕅益大师特别地揭示净土法门的殊胜就是带业往生,带业是指带旧业,不带新业。最低标准就是要将佛号持到念佛成片,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伏住了不起现行。
   因此,印光大师说:“约在此界,尚未断惑,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在此土是十法界都有。
   《观无量寿佛经》中也说:“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引汝。”因此要知道,我们念念佛号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临命终时佛光一照,诸罪消灭,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在此界的角度来说,还没有断见思惑,所以名为带业。
   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比方说有位瑜伽士,他从另外一个角度主张消业往生,并且还产生过一些争论,但其实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总而言之是要能够伏住,带旧业,不带新业。
   净土宗的四祖竹林法照法师亲见过文殊师利菩萨,他有一个偈子说:“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能把旷劫以来的所有罪业消除,能开显四教法轮,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一切的法门我们都能听到,都能学到。
   接下来就是我们昨天已经讲到了阿鞞跋致是三不退,如果加上毕竟不退就是四不退,这三不退要知道。其实一生极乐世界就能圆证三不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要解》中说:“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位不退。”
   是指我们在娑婆世界要成就位不退就是超凡入圣,要入圣人之位,在藏通别圆四教来说:是藏教的初果(须陀洹果),已经断尽八十八使见惑,所以叫预流,预入圣人之流;在通教来说,通是通小乘还是通大乘呢?在通教的修行位次来说,他应该是通教菩萨第四地,这时已见真谛理,已证空性,所以名之为见地,通教的见地菩萨才能够位不退;在别教来说是初住(初发心住),十住位的初位第一位;在圆教来说是初信位,也就是十信的初心。藏通别圆四教,要有这样的果位才是真正做到位不退。
   接下来是行不退,因为藏教是声闻、缘觉,所以就没有行不退。因为他不修大乘的六度万行,所以就没有行不退。
   〔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通教来说第九地菩萨才真正做到修菩萨行,修六度万行不退转,九地以前都还有退;别教是十向位(别是唯是大乘法,故称别教),就是十回向位才真正成就行不退,十回向以前的十行,还是不能做到行不退;圆是十信,圆教来说,他是在十信位之中,要是第八、第九、第十,这样才能做到行不退,那圆教的八信位以前也还是有退。
   所以娑婆世界要证行不退是这样的标准。
   接下来是念不退,念不退当然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念念归向无上菩提。当然藏教和通教都没有这个位次,没有这个念不退了;因为这是要能破无明、证法身,所以唯有别教和圆教里才有念不退。
   别教要到初地欢喜地才能真正做到念不退。别教的初地菩萨是真正有了胜义菩提心,而在此前都只能名之为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初地以上才真正地成就胜义菩提心,这时他能无明分分破,真如法性分分显,所以是念不退。
   在圆教来说,要到圆教的初住(发心住),才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如果在娑婆世界来说,要成就这个不要说行不退、念不退,我们就是位不退要做到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一生到极乐世界就都能圆证三不退,所以《要解》上说:“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哪怕是五逆十恶之人,他这辈子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有这样重的恶业,常途来说是要堕地狱的,因为能临终头脑清醒,又能遇善知识,十念功成就能往生,往生以后就是三不退,这是圆证胜异,特别不可思议的妙用。
   这种殊胜奇特不可思议的力量,是十方佛世界其他任何法门都没有、都不能实现的。一个恶业如此重的凡夫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圆证三不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我们展开来说一说:有很多人觉得这个不可理解,我就遇到好几个人,学了好多年,然后问:“这个不可能吧?一个五逆十恶的凡夫,念阿弥陀佛十念,十念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个因果怎么解释呀?他造了那么多恶业,难道就逃避了不用受报了吗?那因果怎么讲得通呢?”有很多法师曾经提出来,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大德解释过。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第八疑就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个圆满的解答。第八疑就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这就是问题,众生颠倒迷惑,无量劫以来已经造了很多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它有体积,尽虚空不能容纳,造了无量的恶业。而且今生今世他这一辈子没有逢到善知识,他今生也造了很多恶业,无恶不造。为什么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就能往生,就能够圆证三不退呢?这个事情讲不通,造了那么多恶因,他不受报吗?因果怎么讲得通,怎么可能呢?智者大师非常巧妙地从四个方面来作了一个非常圆满,非常透彻的回答:
   第一方面是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的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这不是由眼前表面的现象可以判断的。一个人虽然今生一辈子你看他在造恶业,但其临终时能头脑清醒,就是宿世有善业;宿世若没有善业,临终就迷迷糊湖,病得亲人都不认识。
   有些人今生也做了善事,但他临终时很迷惑,见到很多。也有的人信佛,吃素十年二十年,临命终时颠倒过来想吃肉的也见过,是他宿世善业不够。
   一个人临终能头脑清醒,这是宿世有善业;临终能得遇善知识,并且这个善知识能教他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这也是宿世的善业非常强——宿世善业不强,善知识的名字都听不到,怎么可能有善知识来教导他呢?而且善知识教他的是最究竟、最圆顿的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
   同时,遇到教诲以后他又能信受奉行,能具足信愿行,能不间断地念佛。一方面是他宿世有善业,再一个方面是因为死境现前,临命终时时间很紧迫,形势很危急,因此他能至诚恳切求往生,得生极乐。
   第二方面,并且,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这个分量很重,而临终十念分量很轻,但其实这是不一定的。轻重决定于三项因素,第一在心,第二在缘,第三在决定。这些我们一定要能领悟到,不然心里怀了疑惑,信就不真,愿就不切,任何一丝一毫的疑惑都要能消除。轻重由这三项因素决定。
   第一在心。譬如有一间房子,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但因缘具足,阳光一照进来,黑暗马上消失,难道黑暗会因为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吗?不可能。同样,造罪业也是因为无始以来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那是虚妄的心所造的恶业。而念佛是听到善知识教导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真实功德,有真诚恳切的心,用真心诚意的心,用与真心本体相应的心来念佛。
   可见,造罪的是虚妄心,念佛的是真实心,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真心现前,无始的妄心也就息灭了,所以说“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所以临命终时十念念佛的力量特别大,能灭无始的恶业。正如日光一来,万年暗室马上黑暗消除。因为论心来说,真实心力量大,虚妄心力量小,你无量劫造恶业,临终能闻到净土法门,能信受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能一刹那之中把无量劫的恶业消除。
   第二在缘。缘有真有假,造罪业是用妄心、执著。执著于外在的虚妄境界认为它实有,然后妄生分别而起贪瞋,所以招感轮回,六道轮回是自己的妄心造的;而念佛是缘无上菩提心而起的,所求生的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可见造罪是缘的识境(第六意识的分别妄想境界),念佛是缘的智境(智慧境)。一个是假境,一个是真境;一个是颠倒妄想心,一个无上菩提心。就好比堆积了一千年的木柴,这个虚妄境界的木柴只要用智慧境界的智慧火,一下子就能把它烧光。同样,临终十念念佛,这个念佛的智慧火就能烧尽无明,感得阿弥陀佛接引。
   第三在决定。譬如勇士突围而出,千军万马无法阻挡,好像赵子龙一样在千军万马之中能突围而出。同样,临终十念虽然很短,但是善心非常猛烈,念佛持续不断,这个持续不断的心没有生死轮回的心杂进来,没有虚妄的心杂进来,都是持续不断地念佛,没有间断,一直到命终,这个力量就很大,所以临终一念,清净念佛必生西方。
   而凡夫众生虽然无量劫以来都有造恶业,但他没有持续,是断断续续的,是逢缘对境才起贪瞋痴,才造种种恶业,这是有间断的。那么我们临终十念的念佛之心十分猛烈,持续不断地念佛,所以就心能转境;而信心不坚定,愿心不切,佛号不能成片,就境能缚心,把我们的心被系缚住,就难以超出轮回。
   所以可见,为什么临终十念能往生呢?原因就是因为,在心来说这个是真心;在缘来说缘的是无上菩提心,缘的是智境;在决定来说,能持续不断地念佛。因为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虽然有无始以来的恶业,但从这三个因素看起来,它的分量还是轻的,临终十念这个力量还是重的,还是大的,所以能够超出轮回,与因果并不相矛盾。
   听到智者大师这样的开示就能够明白,原来下下品都得三不退,理论上确实是可以建立、可以圆融的。
   第三方面是因为临终一念的是善是恶是升沉的关键。好比一个人一生都修十善业,按常理来说临命终以后应生天道,但如果临终起一念瞋心,他就会招感堕落为蛇身。可见,恶业虽为虚妄,但由于临终一念又非常猛利的缘故,结果他能排一生之善业,令落恶道。他前面一辈子修善业,暂时还不能起现行,当下的临终这一个恶念就让他堕恶道去了。
   同样,临终念佛是真实心,能够排无始的恶业而得往生净土。往生以后,在阿弥陀佛佛光的加被下、在水鸟树林皆演妙法的殊胜环境之下,渐次地断见惑,断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样当然就顺利地一生成佛。
   第四方面是譬如一个小孩子,一天只能走三里路,但是他缘分好,他搭上转轮圣王的金轮宝,一昼夜之间就能巡游一四天下,这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助缘。同样,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我们得往生的强增上助缘,临终十念就搭上了阿弥陀佛本愿力的金轮宝,所以必生极乐。
   智者大师从这四个方面把为什么下下品也能圆证三不退解说得比较圆满了。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这段就是先讲娑婆世界这些修证的果位不可以躐等,就是不可以跳过去,再说极乐世界的殊胜。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修证的位次很分明,丝毫不容紊乱。譬如我们上楼梯,你上到第三级台阶就一定要舍第一级台阶,上到第四级台阶就一定要舍掉第二级台阶。你不可能一只脚跨在第一级,一只脚跨在第十级,那你动不了了,所以位次不能紊乱,要层层上进。
   如果是具足烦恼的凡夫,自然就不可能同时又是见道位的初果圣人。所以说是凡夫,你就不能说他已经成就了位不退。如果是但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自然就不是自他两利,常恒度生的菩萨,所以不能说二乘是行不退。如果是异生性的三贤位的菩萨,你就不能说他是同生性的法身大士。
   同生性就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开始断无明惑,法身分分显的菩萨,是真正与如来同一真性,所以名为同生性。在这之前他们都还没有生起胜义菩提心来,都还叫异生性菩萨或是异生位菩萨,那都指三贤位的菩萨。异生性的三贤位菩萨还没有破无明,还没有证法身,不与如来体同,所以名为异生性,自然就不可能说他是念不退的法身大士。
   可见在娑婆世界他是“不可以躐等”,即不可以超越过去,跳过去。如果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那就变成大妄语了。这个是娑婆世界。而且来说念不退的菩萨,法身大士已经证得同生性,就应该舍弃他以前异生性的果位,要舍弃他三贤位菩萨的名。
   行不退的菩萨已经发起大乘心、菩提心,已经在修六度万行,就要舍他以前只是见道的小果之名。
   位不退的圣人已经不是以前具足烦恼的凡夫,所以既然是上位,就要舍下位的名字,既然已修行进步了,就要舍掉以前果位的名称,这个是讲娑婆世界的修行位次是次第分明的、不容紊乱的,而极乐世界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非常圆融。
   《解》「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就是说极乐世界可以是一切俱非,一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说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生到极乐世界已经圆证三不退了,位不退,所以他非凡夫,已经不是凡夫了,哪怕是同居土也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凡夫。行不退,所以他非是二乘。念不退,他就不是三贤位的菩萨,所以说不是凡夫,不是二乘,不是菩萨。故说一切俱非。
   同时他是带业往生,只是伏住见思惑,一丝毫烦恼都没有断,还是具足烦恼的,所以说他又是凡夫;过去宿世的善根已经成熟,在净土之中修行,他的见惑、思惑任运先落,所以又可以说他是二乘;他已经能够回小向大,能够恒度众生,所以说他是菩萨;往生净土是最后身,一生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佛。
   极乐世界很妙,其土众生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他是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非佛。
   非凡夫是因为他圆证三不退,他已经是位不退,已经是圣人了,不再有分段生死;他是行不退,所以就非二乘;他是念不退,就不同于三贤位的菩萨;但他又是带业往生,你又不能说他是佛,所以一切俱非。
   同时他又是一切俱是,他又是凡夫,是二乘,是菩萨,是佛。
   很奇妙,为什么他是凡夫?在娑婆世界时,他一丝一毫的烦恼都没有断,具足烦恼,所以是凡夫;在极乐世界修行,见思任运先落,所以他是二乘;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力、威神力加持,他有这个报得的神通,已经能遍十方刹去供佛、闻法、去度众生,所以他是菩萨;他是最后身,能够一生成佛,所以也可以说他就是佛。所以俱非又俱是,这个法门非常妙。
   一切俱是,所以能够圆收一切法门,十方佛世界一切诸佛所有的法门都能圆收到信愿持名法门里来;又一切俱非,所以能圆超一切法门,又能超胜于一切法门,十方佛世界诸佛所说的任何法都比不上这个法门,所以说是圆超一切法。圆收一切法,圆超一切法,所以这个信愿念佛法门是妙到极处。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为什么这么殊胜?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妙的法门呢?这里就讲了这三种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本愿力不可思议,我们的真心不可思议,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所以说才能实现这样子的,十方佛土都没有这个样子一切俱是,一切俱非,没有这么奇特的法门,是因为心性的极致(我们能念之心是心性的极致)。我们能念一句阿弥陀佛,是称我们的真如自性而起,外表看起来有凡夫,有二乘,有菩萨,有佛,这些有果位的差别,而从心性上来说是平等一相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所以说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非佛,所以即名凡夫、二乘、菩萨、佛,有这些差别的名相阶位。
   这些名相阶位其实都是称性缘起,所以名之为极致。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心性的极致,能念阿弥陀佛是称性而起的,是用真心本性到达了极点,到达了极致,所以说心性之极致才能起这个妙法门。
   〔持名之奇勋〕前面是从心上来说,这里是从境上来说,以一句佛号作为所缘境,佛号称性不可思议,以持名的功德所感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所以才能生到极乐世界这样胜妙的环境中来。阿弥陀佛的愿力属于法门之要,弥陀导师因中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庄严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就能横具上三土,凡夫就能圆证三不退。可以知道是这三种不可思议的力用——心性、佛号、弥陀本愿,所以才有了这么奇特的法门。
   《解》「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这是讲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毕竟是一生补处的等觉位大菩萨,就好像娑婆世界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候补佛,好像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候补佛,是一生补处一样,所以普皆一生成佛。
   因此,哪怕我们现在是业重的凡夫,只要能深信切愿,此身就是最后身。我们将来在极乐世界就是莲花化生之身,一生精进就能补佛位,并且在极乐世界的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上善人数量非常多,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里是进一步讲释迦牟尼一代时教(五时八教,这是天台宗的判教,所以名之为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唯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这是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初参文殊菩萨得到根本智,后面再参五十二位大善知识;前面参文殊得到根本智,后面参那些大德得到差别智;一生圆满成佛之因是到最后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
   前面的九愿,一者礼敬诸佛等等,乃至于到恒顺众生,最后第十是普皆回向求生净土。普皆是把所有的功德都普皆回向,回向到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疾趣菩提,并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不单是劝善财童子一个人,而且是劝整个华藏世界海会圣众都修净土法门,能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行愿品的偈颂有些应该很熟悉了,行愿品是最好的回向,上面有普贤菩萨的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闻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是非常明确的,普贤菩萨给我们做榜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而且得授记以后能化身无数百俱胝来普利一切众生界。《华严经》他一生成佛,唯有善财童子,而《阿弥陀经》里那些莲池海会圣众,一生补处的菩萨,浩翰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所以这部《弥陀经》虽然非常短,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但已超胜过《华严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在于此经。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这是蕅益大师很感慨地说,凡夫例登补处,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就能与实报庄严土的补处菩萨平起平座,下下与上上能同一例,能无二无别,都是圆证三不退。这个是不可思议,他方一切佛土都没有的,所以称之为奇特之倡,极妙之谈。〔奇倡极谈,不可测度。〕这是如来出世究竟的大事因缘。法华里面讲释迦牟尼出世的大事因缘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就能入佛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佛的境界就能有佛的行持。这就是三部大经——佛之知见是法华;佛之境界是华严;佛的智慧行就是大般若。
   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能把这些法华、华严、大般若,所有的精粹浓缩过来,为什么?本经就开示我们大事因缘就是普令十方佛世界的众生——而且是特别悲心怜悯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普令十方佛世界的凡夫众生都能够一生成佛,这是无上的大事因缘,所以最为殊胜,不可测度。所以本经里六方佛都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为什么是不可思议功德呢?这个才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什么一切诸佛都护念呢?因为本经的大事因缘就是不单单度娑婆世界,而是十方佛世界;不是度那些已经开悟的人,已经是见道的人,而是特别悲心怜悯这些普通的凡夫众生;不是把他们度到小乘的果位,菩萨的果位,而是直接把他们度到一生成佛。这个普度十方佛世界一切凡夫众生,当然上面的就更加包括了,一切众生都能一生成佛,这是无上大事因缘,所以才得到六方佛赞。华严海众他们所秉的一生成佛之旨就是末后的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原来根本的旨趣就在此经,即《佛说阿弥陀经》。
   底下是祖师感叹说〔天下古今,信鲜疑多。〕但是可惜天下古往今来这些学佛的人,都是相信的人很少,“鲜少”,而怀疑的人多。
   你看华严长者李通玄修行境界那么高,他造《华严合论》都还没有看清楚这一点,还是〔辞繁义蚀〕。虽然《华严合论》言辞很繁多,玄理很妙,但是“义蚀”,反而意义还没有究竟圆满,还有缺失,缺失什么?缺失了凡夫例登补处,同居土的凡夫就能与等觉位的大菩萨平起平坐,例就是没有差别,无异的意思。能把凡夫例登补处,念念即佛,念念成佛,一往生则圆证三不退,这样的甚深奥义缺失了,所以说辞繁义蚀。
   “余”就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说:“我只有剖心沥血来倡导。”这是蕅益大师的修证精华,把他证悟的境界、透彻的见地和盘托出,来开示我们。
   底下是特劝净土殊胜:
   
   (丙)二特劝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
   也就是说本经里的诸上善人,这个上善人是不可以随便称的,乃至于阿罗汉和菩萨都只能称其为善人,唯有等觉位的大菩萨才能叫上善人。
   不像我们现在,本来佛陀才能称为大师,现在什么人都称大师;菩萨都只能称为大士——观音大士,地藏大士,文殊大士,现在就是凡夫,甚至业重的凡夫也自号为大师,这就很糟糕了!净土法门如果真正成就者,他是净宗的祖师,大成就者可称为大师,因为他一往生就成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安立的。
   《解》「其数甚多,故云诸。」
   所以叫诸上善人。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俱会一处〕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都跟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俱会一处。
   《解》「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这就是比较。极乐世界那么妙,一生到就能与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这是特劝我们要求发愿,求往生以发愿,所以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舍利弗啊,你要知道。“众生闻者”,大家能有这样一生成佛的无上大事因缘,所以一切众生有幸能听闻到,一定要发愿,愿生彼佛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一定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能跟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所以如来就苦口悲心,殷切地来劝我们一定要发愿。我们既然已经深信净土法门是能让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一生成佛的无上大事因缘,所以能够深信,信以后如果不发愿就没有什么益处,好像人深信吃饭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得到滋养,但你不想吃还是不能滋养,所以如来劝我们要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力不可思议。
   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极乐世界为什么如此依正庄严?因为弥陀因地的愿力殊胜,愿力超胜于诸佛,这愿力特别重要,愿之为力不可思议。并且我们临命终时要得往生也是要仗愿力。
  《行愿品》上说得很明白:“是人欲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要临命终,这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八识田中的种子就乱发,这时就一定要依靠愿力。
  “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散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神僧传》里的一个公案就可以让我们知道愿力很重要:有个法师很精通佛法,但他跟众生没什么缘分,没办法弘法,于是他就请教另外一个法师,那位法师说:“这个容易,你跟我来,你身上有多少钱?”他说:“我只有一点点钱”。那位法师说:“没问题,你跟我来。”
   然后两位法师到市场买了很多的米、豆子什么的,到树林里蚂蚁、鸟雀特别多的地方,把这些食物统统撒开。
   另外一位法师就跟这个法师说:“你好好闭关修行二十年,二十年以后你的法缘就很好了。”
   果然,二十年以后再出来,跟随他的都是年轻的弟子,其实都是那些鸟雀舍弃畜生身而得人身。
   你看就是法师一念之间的一个愿力要度他们,以这种愿力的加持就能让他们都能上善道,再闻佛法。当然也有一个很好的机缘,有这么一个强增上缘就能把他们真如妙心的亲因缘激发出来而生善道,再闻佛法。
   为什么要求生极乐呢?为什么要发愿呢?最殊胜的原因就是能跟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俱会一处。
   接下来就是比较了,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虽然都是凡圣同居土,但有什么差别呢?寻常就是其他的佛世界,特别是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现在是佛前佛后难,虽然也有圣人游止其间,也是凡圣同居土,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还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所以你不可以说他是等觉菩萨,他又是非圣,所以说非凡非圣而又既凡既圣,这样奇特的事情。
   〔教网不能收,刹网不能例。〕教网不能收是什么?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代时教,其他法门、无量法门、一切法门都没有这么殊胜,另一些没办法把这个法门收进去,没办法跟这个法门相比,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没有其他经说这样的凡夫一生得成佛,非凡非圣,既凡既圣,不可思议的事。其他的一切诸佛刹土也没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殊胜,一切的佛刹土都没有极乐世界这样的殊胜。
   教网不能收,教网就是佛陀用八万四千法门应机说法,是什么根机就跟他说什么法,把众生从六道轮回的苦海里救出来,就好像拿一个网把鱼网起来一样,这是教网。佛陀说无量法门也就能捞摅有情,把有情从生死苦海里打捞出来,救上来。
   刹网就是十方佛刹无量无边,也好像一张宝网,名之为刹网。诸佛刹土之中都没有极乐世界这样的名相,这样的阶位,没有像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样一生一切生,非凡非圣,既凡既圣,圆收圆超,这样殊胜的法门都没有,所以刹网不能例。可见净土法门最殊胜、最胜妙,就妙在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无与伦比,无能匹敌的。
  底下是特别地来赞叹极乐同居的殊胜: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这是说的大实话,同居一关是最难透脱的,你要能够断见惑,断思惑,这是最困难的。
   《解》「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是讲来显示三种不可思议,一开始是告诉我们大事因缘。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什么是大事因缘?佛出世的大事因缘,就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后了生脱死。从佛边来说就是把佛之知见开示给众生,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从众生边来说,大事因缘就是了生脱死,速证菩提。这是我们成佛的大事因缘。
  而本经是无上的大事因缘,普令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一生成佛。凡圣同居土之中见思惑非常难断,分段生死非常难出,所以名为关。
   〔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有极乐的同居土是圆具上三土,圆证三不退,所以能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超出十方佛世界的同居土。
  我们最难透脱的是同居土,见惑、思惑非常难断。经上说要断八十八使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一条瀑布,一条大河流了四十里,突然把它闸断这很困难,而且就算断了八十八使见惑,你还要尽断八十一品思惑,也要七番生死。当然根器很利可能不用七番生死,但根器很差就可能要长到六十个小劫,所以要断见思惑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生凡圣同居土,信愿持名,只要伏住烦恼不起现行就能得生。要去很容易,去了以后证量功德又不可思议,我们能明白极乐同居土的殊胜,才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
   〔方能深信弥陀愿力〕方能深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他的一切种智所现,是念佛人净业所感,是我们心性所现的。所以我们能相信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就能相信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这个名号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进一步就能开发我们的真如妙心,能够深信心性也是不可思议。
   所以信持名念佛才能够真正深信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再以不可思议的心来持不可思议的弥陀名号,来生到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以称之为三种不可思议——心性不可思议,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
   《解》「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那个应当就是指要深信。
   《解》「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里又再次强调信、愿、行,具足三种深信。三种深信是信心性不可思议,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信弥陀本愿力的愿力不可思议,才能发于大愿。信以导愿,才能生起愿横超生死,一生成佛,所以名之为大愿。往生就是横超生死一生成佛,有深信有大愿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无上菩提。
   所以要知道净土法门讲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是发菩提心?有深信,有愿求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说一个至诚恳切,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心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所以说〔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
   我们得生与否就要靠信愿,而蕅益大师把信愿名之为慧行,持名念佛名之为行行。什么是慧行?智慧的行持,什么是智慧的行持?我真正发自内心相信,我愿求生;我愿求生,当然我的心就念兹在兹;我的心一直在归心极乐,当然其它的妄念不起,自然不会留恋世间的五欲尘劳,这样名之为慧行。执持名号,有此信愿才能真正执持名号。由慧行而起行行,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正行,自然可以感生净土。
   《解》「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正与此同。」
   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于一念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信愿,你就是把佛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好像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这就给我们讲得很透彻了,“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
   信愿坚固,临命终时不管念多念少,十念乃至于一念都能决定得生。因为念力坚固,有信力,有愿力,还有念力,这合三力于一时,收功成于片刻。具足三力:信力、愿力、念力,当然就能刹那往生极乐。实际上还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接引力(佛力),包括了我们的善根力。我们没有善根,临命终时难以真正地具足信愿行。
   比如张善和一辈子杀牛,临终群牛来索命,得到善知识教导他念阿弥陀佛,就合掌念而得生,就能看到牛去了,阿弥陀佛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含笑往生等等,这些事例很多,大家应该有听过。
   但我们一定不要认为,既然这样,平时不用念佛了,临命终时再念,念个十念一念不就可以了吗?那你就错了!
   你临命终时,宿世有那个善根吗?你能保持头脑清醒吗?你能有因缘得到善知识教导吗?即便有善知识教导你,给你说法,你那时还能有精力具足信愿行念佛吗?所以一定不要延误自己,临命终时众苦逼迫,神识昏昧,如果平时没有熏习,要往生就很困难,所以要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这里就讲,如果只是念佛,有些人也念阿弥陀佛,但他信心、愿力不够,他一直念,或者他是为了成就禅定,那没有用。你就是能念到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你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感应道交。你没有愿,没有愿生极乐的心,就没有感,阿弥陀佛就难以有应。阿弥陀佛想接引你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没有感,而无感即不应。甚至于有些人为了要修禅,要明心见性,这都是走偏、修偏了的。
   所以我们要信愿持名,关键要真正有这个愿力求往生,信心也就在其中了。没有信心你不会发愿,而你真正求往生有这个愿力,你一定会念阿弥陀佛,再忙也一直会心心念念都是在念阿弥陀佛,行也就在其中。重点是求往生,而不是求一心不乱。你一直真正有信愿,当然对世间就看破放下了,能够看破放下就能很专心念佛,自然会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自然达到的,不是你刻意去求的。你刻意去求也是一个妄心,所以具足信愿以后,只管老实念佛就好了。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这就可以明白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上面也讲到了发菩提心为要。
   〔正与此同〕发菩提心的实践就是四弘誓愿,我们都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求生净土就是为了愿度无量的众生,将来回入尘劳广度众生。现在你口说度众生,实际上是被众生所度。
   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如果不求生净土,见惑、思惑都不容易断,何况是尘沙惑、无明惑呢?所以要求生净土。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求生净土,得生净土以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就可以请教那些大菩萨,可以广学无量法门。
   “佛道无上誓愿成,”是得生净土以后,就是横出生死,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我们要知道,有信有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而且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四弘誓愿,这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把特劝众生,因求往生以发愿第二大科说完了。
   接下来是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作两个部分——正示无上因果和重劝。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丙)今初
   
   《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是讲净土的真因,下面这段是讲念佛的胜果。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劝我们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乃至于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打念佛七就是依据这个来的。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这段就是解释什么是善根福德。菩提正道名善根,菩提是通因彻果,因中就是发菩提心而修持念佛法门,信愿持名,修这个正行。持名念佛就是正行,是菩提正道,就是亲因,就是成菩提果的种子。
   种种助道就是助成正道的法,比方说布施、持戒、禅定等等的诸度名之为福德,名之为助缘,助成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因为声闻独觉只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什么是善根少?不发菩提心、不求成佛是善根少,他只是得少为足,止于化城,认为成就声闻、阿罗汉果位、缘觉果位就可以了,那是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因为他修布施、持戒等等的诸度,但求人天福报,不了无为法,“未得无漏”,即没有得到无漏叫福德少,没有发菩提心就叫善根少,这都难以生净土,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因,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得生净土。信愿执持名号,要知道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求生极乐,一生成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阿弥陀佛果地上具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以名召德,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多福德。所以说一句佛号就是多善根,就是多福德。
   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念一句阿弥陀佛,当然全体就是心性,自然是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是多福德。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生悉具多善根福德。〕信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不出我的心性之外,因此而能立大誓愿,愿求生彼国,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正修净业,兼修诸度,以万善来庄严净土,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这样地来念佛,一一声就都是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就是无上的因缘。并且来说,散心称名所感得的福善都是不可量的,何况是一心不乱呢?所以他得到的善根和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所以名为多善根;是福中之福,所以名之为多福德。什么是善中善?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是善中善。什么是发菩提心?有信有愿就是发菩提心,其实还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也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来念佛就是具足《大智度论》上所讲的五道菩提——五种菩提心。
   第一个是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之中发大菩提心,这是发心菩提。而持名念佛正是于凡夫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这个妄心之中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超出生死轮回,得生极乐世界,这是发菩提心,这个是发心菩提。我们求生极乐就是愿出轮回,而且愿到极乐世界,将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所以是发心菩提。
   第二是伏心菩提。断诸烦恼,降伏其心叫伏心菩提。发了菩提心以后,凡夫的妄心还是会干扰,让我们菩提心容易退转,所以要有伏心菩提。
   第三是明心菩提。伏心菩提之后更进一步持续用功就有明心菩提,明心见性。
   第四是出道菩提。明心见性以后,悟后真修就有出到菩提。
   第五是无上菩提。出到菩提更进一步就能圆满无上菩提,圆满成佛就是无上菩提。
   持名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具足这五道菩提。我们为什么会念佛?因为是发心了生死,出轮回,这是发心菩提;我们念佛正念才彰,烦恼自灭,一句佛号起,妄念自灭,“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伏心菩提;明了诸法,不外一心,我们持名念佛就能念到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能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是指念佛人证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心心流入诸佛的萨婆若海,所以持名念佛能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所以 是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是坐大道场,成最正觉,成圆满佛果。而持名念佛就是圆证三不退,直了成佛。所以说持名念佛即是善中之善。
   另一方面,持名念佛为什么又是福中之福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具足、含摄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万德庄严,所以持名念佛,正如莲池大师所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所以说一心念佛就是六度万行齐修,就是福中之福,故名之为多福德。
   有人就会问:“持名念佛你说是多善根多福德,有没有经教可以证明?”
   《大悲经》上就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称扬诸佛功德经》上也说:“若有得闻无量寿佛名者,一心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国。”这就是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明证。
   并且来说,上至等觉,下至凡夫都是修持名念佛,都是成就无漏不思议业。无漏不思议业就法而言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机而言就是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心性无量无边,念一句佛号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凡夫以信愿称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名号,自然就与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感应道交,而得到佛接引,生到无漏不可思议的极乐同居净土。极乐同居净土超胜于十方佛净土,十方佛世界都有十法界,唯有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能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上面讲的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是因,多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就感应道交。以信愿行三资粮为因,为能感;以九品往生为果,为能应,所以说感应道交。念佛的人就能文成印坏,娑婆印坏,净土文成。娑婆世界的五蕴有漏色身舍弃了,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一念之间就成就了。
   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是众生心内的圣众,所以不来,这是从心真如门来说。而从心生灭门来说,是如来亲垂接引,真如随缘显现。
   行人的心识是不往而往,托质宝莲。我们心识的本体本来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不往。而能够循无漏不思议业,能够成就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够托质宝莲,能够得生极乐,在宝莲花里面化生出来。
   古德往生偈子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我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无去无来之中又宛然,事相上宛然有来去,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感应道交。
   净土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体都是佛果地上的境界,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是超情离见,难思难议的。凡夫要靠逻辑思惟,用凡夫的这种智慧去思辨,要真正把净土法门的奥义完全通达,那是困难的,即不得其门而入。因此我们要从信心下手,由感应而契入,感应道交。
   感是指我们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由于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他四十八愿的愿力遍满虚空法界之中,他的愿力已经成就了。道其实就是我们的真如妙心,就是我们的深层心体与阿弥陀佛本体是无二无别的。
   所以我们在修德,在事相层面与阿弥陀佛有天壤之别,但在心性、理体、性德的层面与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平等不二,就在平等不二的心性理体层面,我们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我们有信愿力是能感,阿弥陀佛本愿力是能应,而真如妙心是平等不二的,所以就能感应道交,就能母子光明会合。阿弥陀佛已经圆满成佛,是母光明,其实也是我们本觉的光明;我们现在念佛,这是子光明,就是始觉;始觉念本觉就是子母光明会合,就是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现象。
   所以我们信愿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这是感应道交。尔时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见光见花,种种瑞相,这都是感应道交。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这是讲能持所持。善男子善女人是能持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贵贱智愚,乃至于六趣和四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些六道和胎卵湿化四生,但能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有多劫的善根才能得闻。如果没有善根,佛名且不得闻,闻佛名,能信受,即使是五逆十恶都名为善。
   阿弥陀佛是所持佛名,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那是所持的佛名,具足万德,以名能呼召佛陀果地的德能,所以即以执持弥陀名号,以为修行的正行,不必要再去修观想,修参究、持咒,不需要另外做其他的。但持一句佛名,至简单、至容易,一教就会,一心受持,便得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直捷,非常圆顿,是捷径之中的捷径。
   《解》「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这一段开始就是讲闻思修三慧。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听闻《阿弥陀经》以后能生信心,由信心又能发愿求生,然后才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行。
   〔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叫闻慧,如果信心不够,愿力不强,正行执持名号就不会坚持,所以与不闻无异,与不闻等。虽说是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只是种一个远因,不能称之为闻慧。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所以信的树立,愿的具足很重要,有信愿才会持名。
   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就是开示我们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迅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接下来是思慧。对于净土法门来说,念念思忆佛的名号,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就是思慧。而思慧以后来忆念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又有事持和理持。
   事持是虽说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但他确实真信有极乐世界,虽没有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能专志求往生。是心作佛是事造之佛,是心是佛是理具之佛;理具佛、事造佛其实都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性之外,都是在我们真如妙心之内。
   虽然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不达他佛全是自心,然后能够全心全意来持名;他不知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没有真正懂得弥陀是我心,我心即弥陀,但因为真正有深信切愿的缘故,能一直执持名号,念兹在兹,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好像儿子忆念母亲,无时,即时时刻刻都没有忘怀的时候,这是事持。
   理持是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理不离事,由事持而能达理,达理就是理持。所以无论事持理持,从相上来说都一定是在念阿弥陀佛,不过事持是没有真正地明心见性,理持是已经真正通达,能了达所信的西方阿弥陀佛即我心具,即我心造。
   所以,以自心理具事造的万德洪名以为系念之境,以心缘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离,故名全境是心,全心是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这样也是思慧,这个就是理持,因此思慧里其实有事持,有理持。
   圆教、初住,也就是到初地、别教,初地,这些果位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做到理持,没有真正地证法身,统统都是事持。所以没有关系,我们哪怕做到事持,事一心不乱,最浅最浅,念佛成片,我们也能得往生。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这是讲具体修行用功,这个法门成就非常快速。打七,具足信愿来持名,七天就能成就。
   〔克期办事也〕根器利的人,能在一天内信愿持名念佛,就能一心不乱,钝根要到第七天才一心不乱,中等根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另一方面又说:
   《解》「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利根之人从一开始就一心不乱,念佛七七天都一心不乱;钝根之人前六天都还不能达到,最后剩下一天,第七天才一心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解》「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上午就学到此地,愿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十二讲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今天继续学习《阿弥陀经要解》。上午已经讲到了实行的方法,我们要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能一心不乱。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前面已经讲过了闻慧、思慧。闻慧是我们听闻净土法门以后,真正具足信愿行,真正有信心,真正发愿,愿生极乐,然后执持名号,这是真正由闻而产生了智慧,具足了信愿行是由闻产生了智慧,这叫闻慧。
   思慧就是念念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思慧的忆持其实也包括了事持和理持。这里就讲修慧,修慧就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两种都是属于修慧。为什么蕅益大师要说得这么详细呢?要知道往生净土的真因就是闻思修三慧,念佛的果就是将来得佛接引往生安养,所以闻思修三慧很重要。
   刚刚台上摆了张条子说帮人助念从来没看到过一个预知时至的,明天下午安排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以内现场作一个问答。
   先看事一心不乱:
   〔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一日至七日是我们打念佛七的依据,在其他经典之中,说修念佛法门成功了时间各有不同,有些是说十天,比方《鼓音王经》中说:“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这是十日功成。
   《大集经》就说是四十九日,《般舟三昧经》是说九十日。《般舟三昧经》是常行、常立三昧。经上说:“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又《文殊般若经》也是说九十天。经上说:“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本经是说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乱,就是纯一其心,专念弥陀,三昧现前,而不动乱,不起妄念,不落知解。不起妄念,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落知解是一心不乱。
   事持就是闻说念佛法门以后,知道念佛法门的妙处能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因此对此法门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除众念。达到一心不乱,这是事一心不乱,因为他没有真正通达真如妙理,所以名为事持。
   理持是闻说念佛法门以后,知道一念相应一念佛,即是念念都是唤醒本来人,唤醒自性天真佛,所以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了知能念心之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之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够达理体,所以名之为理持。
   持到能伏除烦恼,乃至于见思先尽,这样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其实有浅有深,最浅的就是念佛成片,这也叫事一心不乱。在天台的判教来说,把这种果位就判作圆教的五品位,伏住了见惑和思惑,虽然没有断,但它不起现行,念佛成片了。之后进一步往上修,到了圆教的初信位就能除见惑的烦恼,乃至于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断,这就称之为见思先尽,这些都称为事一心不乱。
   进一步再由八信一直持到圆教的初住位,就能明心见性,这时就是理一心不乱,能够念念都开显三德秘藏,开显如来藏心。“事一心我执亡,不为见思所乱。”念到事一心不乱,当然因为见思惑断尽,所以人我执消亡了。
   “理一心法执尽,不为二边所乱。”念到理一心就能离空有二边,离有无二边,能行中道,双舍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所以不为二边所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名之为修慧。
   我们特别地将理一心不乱这个理持的道理再展开来阐述一下。
   净土宗的理论最著名、最圆满透彻的就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她将净土法门的根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以及成就理一心不乱的方法和盘托出,传达出生佛一体的奥秘,能使我们真正知道其实生佛平等。
   《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阿弥陀佛是遍法界以为身,而且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一体,三身不一不异。遍满一切时处,以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器界为法身,所以说阿弥陀佛的法身普遍地渗入到一切众生的每个念头之中,所以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法身又能内蕴报身和化身,因此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全体都在我们一念心中。于是,当我们心想弥陀或专心持念弥陀名号时,这能念之心就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从我们能念的心中发出来,那么我们能念的心当下就作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法界的无量智慧一切种智,就在念佛的每一念中显发出来。
   这段经文非常精辟地开示了“真、善、美、慧”的内在关联:我们以至诚心去忆佛念佛,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这是至善——最究竟最圆满的善;具有真和善自然就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大美,大美是诚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显发,就会开启智慧,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法界奥藏秘髓的如大海般深广的智慧,便会从忆佛念佛心中生发出来,有这种大智慧,就能入理一心不乱。可见,信愿持名,容易成就理一心不乱,成就理一心不乱就相当于禅宗的明心见性,这是讲理一心不乱。
   其实,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把一心不乱说为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是一念不生谓之诚,就是指我们的真心本体;而深心是偏重于自利的,偏重于自利是万善同归,具足善法;回向发愿心是偏重于利他的,回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才是圆满的: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回事向理,回我们念的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事相而归入到真如实际的理体;回因向果,我们现在信愿持名是因,向果就是成佛的妙果,妙觉果位;回自向他,发大菩提心,一切功德都愿众生得出轮回,得生极乐。这样的回向是圆满的回向,这是回向发愿心。
   马鸣菩萨所造的《大乘起信论》中说的三心就是直心,直心正念真如;深心,乐集诸善法;大悲心,广度诸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直心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可见其实都是相通的。
   第三大科所讲的持名妙行就是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是以持名妙行而开显闻思修三种妙智慧,闻思修三种妙智慧就是我们净土的真因。闻此法门以后具足三资粮,名为闻慧;忆佛名号是思慧;事一心、理一心不乱是修慧。这三慧是得生净土的真因。
   下面的经文是讲临终时就能够见佛,能够接引我们往生,这是念佛殊胜的果,有因就必有果,念佛的胜果就是临终见佛接引往生。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要解》之中又有展开来说,接引往生分作两个层面来给我们解说:
   《解》「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我们得佛接引时,哪些是化身佛来接引呢?修到什么程度是报身佛来接引呢?这就给我们讲得很详细了,能修事持、理持修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人,临当寿命终时,能感得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前。为什么能够感呢?因为感应道交,以自力为能感之因,以他力为能应之缘。自力就是自己修净业的力量,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因缘具足,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自力和他力,我们都可以引用一些经来作证明。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必定见佛,这是依靠自力。
   《无量寿经》法藏的愿力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大众现其人前。”这是他力,是弥陀的愿力。
   在会集本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属他力。自力、他力因缘具足,感应道交,所以得接引往生极乐。
   接引之相有两种:一种是化佛来接,一种是报佛来接。前面的闻思修三慧是我们得往生净土的真因,临终佛现,往生四种净土,这是无上果。不为见思所乱,能得到事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自然不被见惑和思惑的烦恼所扰乱,能正念昭彰,如入禅定,与化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化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复起娑婆世界之中,三界内我执颠倒,这些颠倒念都不再起了。如果只是伏住了我执,还没有断(只是伏住了人我执),见惑、思惑没有断,不过把它伏住了,在临终的时候它也不起现行了,然后就一定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如果我执已断(这里讲人我执),就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
   这是第一种化身佛来接。
   化身佛来接,功夫浅的,只是念佛成片,只是伏住见思惑生同居土。功夫深的,事一心不乱,已断见思惑,人我执彻底断尽就能生到方便有余土。临命终时不可以起颠倒想,不可以起颠倒念很重要。佛经上有记载一个公案说:有一对居士夫妇,夫妻感情挺好,两个人都深信佛法,就是所谓的琴瑟和鸣。丈夫临命终时本来就已经西方胜境现前,但妻子比较留恋,不知道帮他助念,而且还哭泣。丈夫前面还能保持正念感得西方胜境现前,但突然之间听到妻子的哭声,心里起了一念的留恋心,西方胜境就隐没、消失了。他妻子很伤心,一直哭,哭了一整天,涕泪横流,忽然觉得鼻子里很痒,打了个喷嚏,从鼻子里出来一条虫掉在地上,在地上爬。
   妻子觉得很奇怪,就想踩死这条虫。刚好有个出家人路过(这个出家人其实是有成就的),马上就制止她说:“你千万不要踩死它,这条虫就是你正在哭的丈夫的第二身,因你一直哭他起了留恋心,所以就障碍他不能往生,因为他留恋你的缘故,所以马上跑到你鼻子里做一条虫,你现在立刻要杀死他怎么可以呢?
   妻子很恐惧,也很后悔。觉得,哎呀!糟糕了,我害了他了,马上就跪下来请求法师给这条虫说法,法师为这条虫加持和说法,虫就死掉了,神识得生天上。
   这虫要往生极乐世界可能性就很小了,生天道或者生人间都算是比较好的去处,所以临终不可以起颠倒想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是讲报身佛来接。报身佛来接当然修行就很好了,是理一心,他在用念佛的功夫就能证到理一心不乱,就能得到报身阿弥陀佛来接,能够生实报庄严净土,乃至于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他就直了成佛,菩萨只是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但实际上净土的妙处是一生一切生,圆具四土。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念佛已经得到了理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自然空有二边都不能扰乱他,能心佛一如,入三摩地,就能与阿弥陀佛的受用身,也就是报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生死是有边,涅槃是空边,不起这二见颠倒。如果是分破无明,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净土;如果是全破无明,四十二品无明都破尽,就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
   所以人到临终时是生死关头,这时,地水火风四大分解,地大分解,诸根散坏。四大分解以后,第六意识就不能起作用了,这时阿赖耶识里的那些种子都发出来,所以一生所作的善恶俱时顿现。作善者现善的境界,作恶者就现恶的境界。如念佛之人就现西方胜境,得到化身佛或报身佛的接引,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怎么判断呢?
   我们都知道:“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这是个总的偈子,但其实如果助念送往生,有经验的人就知道有很多帮助判断他是否真实往生的方法。不是说拿个什么温度计或搞个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依据经典上佛陀的教诲,就能够不经过中阴身,一念之间生极乐世界,托质宝莲,自然化生,不由胞胎,自然成就相好庄严,如阿弥陀佛一样的大丈夫相。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事一心就会有化身佛来接,理一心就会有报身佛来接。
   《解》「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这就是解释归纳说,念佛法门是当下圆明,不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帮助的,要知道持名一法,持一句佛号简易直捷,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而且一心持去即得往生是非常直捷。
   〔至顿至圆〕横出三界,顿超生死,一生同居,圆证三不退。所以说是至顿至圆。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功用呢?因为念念即佛,所以不需要去加什么观想或者参究。一念当下圆明,就能具足无量法门。并且那些观想参究也是含摄在一句名号之中,观想是成就佛身功德,参究是成就佛意功德,开显自性的佛功德。而一句佛名就圆满地含摄佛的身语意三功德,可见这一句佛号是大总持法门。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上上根如文殊普贤等这些大等觉菩萨也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下下跟乃至于如鹦鹉、八哥鸟,学念阿弥陀佛也得往生,到极乐世界。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是说所感的化身佛来接,或者报身佛来接。为什么会有这四土的差别呢?因为他能感之因——闻思修三慧之力,功夫有深有浅,所以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各见其见,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往而往,各生其生,各生其应生的四种净土。
   〔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就是说都能蒙佛接引,而且是胜进接,比方说圆教的接别教的,别教的接通教的,是胜进。
   〔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是讲念佛法门圆满具足,能包含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竖而论之,可以通彻于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一切法都能包含,这是如来的彻底悲心,用最殊胜最简捷的方法来接引众生,而且是无上大事因缘,让众生一生成佛。所以无问而自说,并且一再感叹说难信易行之法,智慧力不够,对这个法门不能真正深信。
   接下来很多问答都是我们念佛人,尤其是学了一点教理又没有完全学通的人容易产生的问题:
   《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就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有些人说:《观无量寿佛经》专门讲净土十六观,当然净土十六观后面的三观其实就是讲三辈九品得往生,前面一开始是从落日悬鼓观开始。
   不过我对于那些念佛念了很多年,甚至超过十年八年还是念佛成片也没有达到的人,在目前这种时代我建议还是可以,我们能持名念佛,然后能真正达到念佛成片,乃至于事一心不乱,当然更好。如果不能达到,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一个人欺骗他人是狡猾,欺骗自己就是愚痴。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看我的修行功夫到哪里。如果不能的话,仍然要继续信愿持名。
   因为我们一再讲,这是最究竟、最圆满、最简捷的方法,但如果身体本身五大很差,干扰我们,凡夫的心没有办法完全不被它所干扰,还是可以修一修《观经》上的教导。比方说落日悬鼓观,就能把我们这个火大转过来,当然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是可以的。然后就能让我们修行容易成就,容易相应,容易达至一心不乱。
   如果我们真正地看破放下,真正能一门深入,而且心非常清净,我们这个身体不做其它的,就是持名,一句佛号念到底,老实念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能够不劳观想,不用作什么胜观、十六观这些,就能直了成就,那当然是最好的。
   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结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都能往生,没有哪个不往生!为什么人人都能往生呢?知道什么原因吗?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反而是凤毛麟角?原因是什么吗?大家留心看一下慧远大师所写的莲社发愿文,或者看一下慧远大师的传记就可以知道,当时他们那是持名念佛和作净土十六观两种结合一起修的,所以个个都能往生。
   我们将来如果能有一个道场专门念佛,而且根据这个人的根性不同,用适合的法门来修。有些人就一直专注地修持名念佛,而且一直都很相应;有些持名念佛加上一些修净土的十六观。总之契合自己的根器,能真正成就很多人得往生,这才是末法时期真正能住持正法,殊胜的正法道场。
   《观无量寿经》就讲到这个,但实际上《观经》是境细心粗,一般的人要真正成就这个胜观是不可能的,是很困难的。如果以它作为一个方便,转身大,作为一个辅助,还是比较容易的。真正成就净土十六观,以凡夫的心力是很难做到,因为那要真正修,比方就修报身佛,阿弥陀佛的光,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凡夫的心力很难观想的;所以佛陀在十六观的第十三,就特别开一个劣像观,观八尺的佛身。但障重之人心粗念杂,还是不能观,所以就在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我们知道下品往生里讲到:“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这是讲持名念佛。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法门里四种念佛方法都有包含,比较全面的。而本经是净土法门最浓缩、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但所有的妙理玄义,最精华的部分都在其中。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讲最便捷的,如果是临命终往生时他能具足条件,那一定是持名念佛最殊胜。如果我们具足信愿,就求持名念佛,也是最简捷、最圆顿。
   所以在净土宗的四祖法照法师的文集里就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接下来就讲到末法时候虽然人的根器很迟钝,但心体也是本来具足百界千如,所以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如果不能作胜观,专门称名,不劳观想,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够老实念佛。
   接下来是讲禅宗。禅宗里不是一直提倡参念佛是谁吗?这里蕅益大师就把大家对于参念佛是谁这个误解完全地和盘托出,让我们能够明白,实际上这并不是反对持名念佛,而是称赞持名念佛非常殊胜。
   《解》「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若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这是问禅宗里有些禅师,像天奇本瑞禅师,还有毒峰本善禅师,他们为什么会主张要参念佛者是谁呢?此地蕅益大师又说不必参究,会不会矛盾呢?这里蕅益大师就直接说了,要知道说不必参究正是天奇本瑞禅师的意见,不过一般的人没有领悟祖师的慈悲心,所以才去参念佛是谁。
   其实天奇本瑞禅师有一次上堂开示:“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这是禅师开示的原话,后来人就抓住最后一句,只看念佛者是谁去参话头,很多禅堂写上念佛是谁,就专门来参这个话头。
   蕅益大师给我们讲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很多人都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天奇本瑞禅师是因为看到念佛人没有真信切愿,不能死心塌地求往生,虽然说也是依教奉行在念佛,但他不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虽然念佛而信不真,愿不切,难以往生,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彻底悲心。所以说“不契释迦彻底悲心”。虽然终日念佛而不知道全体即是佛,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禅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即“故傍不甘”。
   禅师在旁边看着这些人这么愚痴,没有真信切愿,虽然天天依教奉行,持名念佛,但信愿没有真正生起来,所以难以往生。所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才说你要回光返照,要看一看念佛者是谁,能念佛的是谁?能念佛的还是我们的真如妙心,真如妙心起念,还念真如妙心所成就的这一句阿弥陀佛,“真如妙心起念,还念真如妙心”,禅师的意思是这个,希望大家在这一句话上就能够豁然开悟。
   这是禅师的意图,但有些禅宗底下的人搞错了,他认为这就是参话头,我们参念佛是谁,然后能开悟,不用念佛了。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反复去参念佛是谁,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能明白,信有弥陀,有极乐,这就是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极乐世界就是本有家乡,阿弥陀佛就是无上大慈悲父,因此才真信切愿,因此才肯死心念佛。禅师之意绝不是要你去找念佛的是谁,是后人错解了禅师之意。
   蕅益大师给我们指出来了,后人不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妙理,反而将念佛是谁这句话头去苦苦参究。大师打了一个很通俗,很贴切的比方:譬如有人用敲门砖敲开自性的家门,以前那些深宅大院,有些富贵人家的房子有几重门,在里面一般的敲门听不到,拿个铜环去敲响或拿个敲门砖去敲。
   用敲门砖敲开自性家门,本来应该去亲见娘生面目,始觉好像子女,本觉好像父母,以始觉觉本觉就是父子相见,就是子母光明会合,但有愚痴的儿子就用这个敲门砖去打自己的亲生爹娘。
   这就比喻那些参念佛是谁的人,只会苦苦参究,不知道念佛的人,就好像愚痴的儿子,敲开门以后拿砖去打自己的爹娘一样。比喻有些人好高骛远,执理而废事,反招堕落,辜负了天奇本瑞禅师的苦心。
   因此说,〔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那些只会参念佛是谁的人,那些不知道念佛,不肯念佛的人,他是很迷昧的,他是没有真正懂得禅师的苦心,不是善顺祖师,不是真正照祖师的教导去做,反而成为恶逆,成为忤逆之子。
   所以末法的众生福薄慧浅,虽有心修心,却无力断惑,要依靠自力来断见思惑很困难。如果舍去信愿念佛法门,徒好玄理,自心终难彻证,终难明心见性。
   譬如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光阴虚掷,岁月空抛。一失人身,万劫难复,非常可惜,因此,我们要牢记印光大师的教导。
   印光大师说:“如来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仗自力以断惑证真,方出生死。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乡,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
   这个发菩提心其实就是愿往生的心,透彻地来讲,对于念佛人来说,真正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果能念兹在兹,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以自己的信愿力,临命终时能不起颠倒妄想,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感应道交。“生佛相契。感应道交,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其有惑业已断,则即登补处,速证佛乘。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此之法门,全仗佛力。譬如跛夫(一个跛脚的人,他走得很慢),日行数里,若乘转轮王轮宝,则顷刻之间,遍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
   这就说得很透彻,这样就能把很多人原来的这种迷昧转过来。有些人跑到禅堂去,看到到处都是参念佛是谁,他认为那个很了不起,认为那个法门很高妙,你看,蕅益大师跟我们说得很透彻,其实我们是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
   《解》「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如果你真正通达这一段话就会很欢喜,就会法喜充满。为什么?这就把我们很多迷昧的地方消除了。
   这是假设那个人进一步再来问说,你前面说不需要去参什么话头,不需要参念佛是谁,只要死心念佛就好,对于肯死心念佛的人(他正信已开),当然可以。但对念佛法门了解不深入,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怎么可以呢?
   这里祖师就回答说,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已开,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当然就肯死心来念佛,不必再加上参禅,不需要去搞什么禅净双修。打了一个很妙的比方是什么?如果正信已开,就好像一个眼睛很明亮的人,又在太阳底下不必再去点一盏灯,同样,你已经有正信了,已经肯死心念阿弥陀佛了,还哪里需要去参禅呢?就好像你眼睛又看得见,太阳底下阳光又这么灿烂,你还点盏灯,那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个比喻就非常妙,更妙的在后面。
   就是说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没有开,更加需要死心念佛,只有死心念佛才是最好的,让他自然心开意解,能破愚痴、生正见、开智慧的方法,又何必要去苦苦参究呢?
   再譬如眼盲之人,何必在太阳底下苦苦寻找灯烛呢?意思是说他自己眼睛看不见,太阳这么灿烂也没有用。他眼睛看不见,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到处去找蜡烛,有什么用呢?
   这个比喻非常妙,是说他应该首先使自己眼睛明亮起来。同样,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念佛法门的人,更加不要去参什么话头,因为你自己眼睛是盲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去找一盏灯也没有用。你参话头能开悟吗?不可能的,所以更加需要死心念佛,信愿持名,这个就是最好的让我们开智慧眼的方法,我们仗佛的智慧光明激发自己真心本具的智慧光明,自然能开智慧眼,自然能深信念佛法门,然后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这段话祖师比喻用得特别恰当,而且又特别容易明白,让我们读了以后确实法喜无量。所以说“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眼睛明亮的人在太阳底下当然不需要点灯,你已经信愿持名了,哪里还需要去参话头呢?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净土法门的人,你去参话头,就像盲人去找灯烛一样也是没有用。所以底下就引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要知道信愿持名念阿弥陀佛,对于根器好的人是最好的开悟方法,最好的明心见性的方法。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在他的上堂法语里就有开示说:“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八万四千无量法门,一言以蔽之,不出悟修二门。悟门以明心为要,修门以净心为要。”
   就是说一切的佛法归根结蒂就修什么?一个是树立正确的见地,一个是有清净的行持,所以说悟门与修门就可以概括一切佛法。悟门目标是要明心见性,修门目标是要成就清净心。明心见性的方法是什么?明心之法无过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心开就是明心见性,不需要任何其他方便,你就是忆佛念佛,就是信愿持名,就能明心见性,这就是明证。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是最好的开悟方法。
   成就清净心的方法也是无过于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要身语意三业清净,要成就清净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念佛,所以说“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修行所有佛法的次第,信、解、行、证,或说信、解、修、证,通通都包含在其中。“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通通包含。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包含三藏十二部,这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一定要死心念佛。这些问题特别契合我们的根机,因为都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解》「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这就是讲参禅的人平时没有去念佛,也没有修净土的十六观,他自己都没有起这个念头,突然之间佛现前,那一定是魔事。正如《首楞严经》所说:“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是魔来干扰,对于参禅的人要免受魔扰是有一点困难的。
   永明延寿大师在《禅净四料简》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个阴境,一个是讲五阴境界,我们参禅的道路上要经历这五十种阴魔。
   色、受、想、行、识五蕴要转化过来,他有种种的境界,你要超越这五十种阴魔境界,那凭自力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你自己走入邪道,走偏了还不知道。
   阴境还一种解释就是讲中阴境,临命终时你没有真正大彻大悟,还有一丝一毫的习气,中阴境界现前,你也会“瞥尔随他去”。这个魔扰乱行人往往会投其所好,比方说对参禅的人他现一个佛身、现一个菩萨身来跟他说法,其实是把他引入魔网。自己本来就没有念佛,也没有观佛,突然之间看到佛现前,这当然是魔事。所以禅宗里面有一个防魔的话就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防止着魔。”
   对于念佛的人,念佛见佛当然是我们自己心所愿的,这是我们的愿力,愿见阿弥陀佛,得接引往生安养。当然众生有能感,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就有能应,感应道交,所以就不是魔事。而且临命终时就更加不是致魔时,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自然阿弥陀佛的佛光加被,令那些魔事所不能扰。
   上面讲到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就有人问:“这个七日一心不乱到底是平时七日还是指临终的时候呢?”回答就是平时,这种回答也是非常透彻圆满的。
   《解》「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你要说平时的话,假设我某个念佛七达到了,以后它又起了,那怎么办呢?这里面就答:“不可能的,你真正一心不乱不可能再起惑造业。
   《解》「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这是讲七日不乱,当然第一重回答是平时。第二重回答就是真正得到一心不乱的人,更无起惑造业之时,他真正得到,哪怕是事相上的一心不乱,即事一心,以后也不可能再去起惑造业。
   在《成具光明定意经》上说:“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在任何环境之中有人褒扬他、称赞他,有人讪笑他、讥讽他,得利益、失利益等等一切环境,一切善恶之处都能够一其心,就一心不乱。内不起欲望,不被欲望所迷惑;外不被五尘所诱惑。内或外境不被他们所干扰,所以就不可能再去起惑造业。
   下一重就是问关于十念一念的问题:
   《解》「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
   〔大本〕即《无量寿经》。
   〔宝王〕指《念佛三昧宝王论》,是唐朝时飞锡禅师所著。他住在紫阁山草堂寺,上面就有《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就讲到临终一念定生极乐那些方法。
   “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如果真正能具足信愿,临终乃至于就是一念阿弥陀佛,就都能决定生西方,这一念就是指临终。
   有一套书比较全面,就是《净土十要》。蕅益大师和他的侍者成时法师汇集整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1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