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帖说明:本篇转自菩萨在线之最新佛讯,仅供有缘阅读、了解。
禅门的果位不但是见性成佛,而且是超佛越祖的。禅门是“宗下”,不是“教下”。所以,我们不能用其他宗派的观点来衡量开悟的果位。禅宗的“开悟”是超佛越祖的,无佛相与众生相的,也是没法安立的。假如可以安立,也是假名。
听到过不少人问,禅宗祖师大彻大悟之后,究竟证得什么果位?有人说是大乘见道位,有人说是小乘初果。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对于太虚大师闭关开悟,文章的作者认为,他是证了小乘的初果。也有人说,禅宗的开悟,相当于天台宗六即佛的“理即佛”或“名字即佛”。还有一个弘扬净土宗的法师说:禅宗的祖师开悟只相当于圆教的初住位,这个初住位还要经过三无数劫才成佛,而如果是往生净土一劫就成佛。如此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争议,那到底哪个对呢?
要把禅宗见性成佛的果位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禅宗的特征和其它教派的区别。禅宗的特点也是禅宗祖师们经常说的几句话,这几句话是什么呢?那就是“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次第。”这几句话,需要仔细解读方可明白禅宗的特征。
一、禅宗所证的是佛果,既不是见道,也不是初果
在很多祖师语录里常有“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的说法,没有任何一个禅宗祖师说自己或禅门的其它已经开悟之人,是小乘初果见道位,或者是把他们所悟的境界安排在大乘渐教菩萨的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中的某一位置。禅门祖师自己不安修行位次,那么其它佛门教派更不可以随便替禅宗安立了。
见道位分大小乘的区别,大乘渐教的见道位是相当初地,小乘的见道位是初果罗汉。为什么禅宗的开悟不是达到类似的位置呢?这是因为和他们的境界不同的关系,一类众生,他的烦恼分为见惑、思惑、尘沙惑。见惑断了以后,在小乘就是初果了;初地断者,有三种:谓萨迦耶见、疑、戒禁取。见、思惑都断了呢?在大乘就是初地了;尘沙惑是慢慢的断了,成佛果。前提是,这类众生承认自己的心是有染污的,无明烦恼无始以来本具有。禅对烦恼的看法,与这类众生的看法不同。首先,众生心都是清净的,不是有染污的,六祖在坛经里边说“何期自性,本质清净”。在禅门看来,烦恼是本无的,菩提也是没有的。既然烦恼本无,那么什么见、思、尘沙惑都不存在,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也就不需要通过什么十信、十住、十回向慢慢地经过三无数劫去断了。
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宝坛经》云: “‘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此谓若能彻此执我、执法之心本无自性,现观自性本来清净,则与佛无别。”这里已明确指出“见性成佛”、 “则与佛无别”是开悟的境界。二、佛门他派有意贬低禅宗的开悟
太虚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序言中说:“……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此风至日本而加厉,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之东密,则除秘密尽排为浅显”。
各佛门宗派自然都要说,自宗最能够把佛的意思说清楚,自己教派是最高的,这种说法方便说是可以的。净土宗说自己三根普被,而其他宗派成佛都很缓慢。有大德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意思是,别说修禅能证果,就算正路都难得上,可见其贬禅扬净之意。实际上,佛经里面说: “法无高下,贵在相应”,各宗各派都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一部分,不能说哪个是最高最低,只要众生通过这个法门宗派得度,那这个法门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
因此,那些崇尚某一门派的人,自然夹杂着自己的宗派见,对禅宗横判竖判加以贬低,故意把禅宗安排在极低的果位,这样做就其本宗派来讲是有利的。因为如果是把禅宗安排在比本门派还要高的果位,人们就不会信奉该宗派了,自然要选择更高的宗派了。
所以,有人把禅宗安排到圆教的初住位,也就是说, “理即佛”或“名字即佛”位,明显是按照天台宗的说法来判禅宗。这种判法并不妥当,因为,天台宗的祖师们从慧文、慧思到智者、灌顶等,都没有对禅宗开悟的果位问题作出评判,而后人冒用天台家的判教来评判禅宗是没有经论依据的。
三、禅门只设迷悟两种差别,不立次第
这里要解释一下不立次第的内涵,不立次第的意思,就是不经过小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种次第,也表明了它的修证过程不经过大乘的十信、十住、十回向这个次第,也不经过密乘格鲁派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即禅宗的修证过程不同于那种经次第修证的宗派。至今没有一个禅门祖师说,自己是修到某个位次,接着又修到下一个位次,而只是说“见性成佛”。根据六祖的说法, “迷了师度,悟了自度”, “迷了佛是众生,悟了众生是佛”,所以禅宗只立迷悟的差别,而不谈次第。
四、教外别传的心法不适合用佛经教理来判别禅宗
1、 “教下”与“宗下”要在概念上区分开
除禅宗之外的佛教各派,在禅宗看来都属于“教下”,而禅宗之身,属于“宗下”。 “教下”是用佛经理论来证明白派的观点, “宗下”靠祖师密咐心法来传付。
净慧法师曾说过: “永嘉禅师的《证道歌》里面把教下说成是人海数沙。海里面的沙子多得数不清,人海数沙是一种枉费心机的事情。但是禅宗并不是说完全否定经教,它只是说,不要在经教上产生执着,对祖师的开示也同样不应该执着。宗门和教下在对待佛言祖语方面虽然态度不同,但二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态度的不同只表明它们为达到这一共同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这就是所谓渐修与顿证的问题。禅宗主张顿超直人。教下接引普通大众,循序渐进,提倡渐修渐证。”这表明“教下”与“宗下”是两套修行体系,不可混用名相术语。
宗下,又称教外别传,以区别于其它以经典来作为依据的教派,比如说,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依据建立自宗;天台宗是以《法华经》、 《涅盘经》为主要经典证明自宗;净土宗是以《大乘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证明白宗;唯识宗是以《解深密经》等建立宗派。那么,这些都是要安立文字的,通过文字的力量来表述义理,通过文字来建立修行的次第,说明什么是烦恼,什么是智慧。他们的文字是不可推翻的,这就叫“立文字”,禅门说是“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是不执着文字相,文字是假名,文字是可推翻的、可变化的,所以说,神秀在未开悟之前写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他是执着了菩提树的相,执着了明镜台的相。而六祖知道他有这个执着,就用偈破了他的相,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让执着这个相的人离开文字。在文字之外,见到本性,即为“不立文字”。
2、 “宗下”与“教下”要在修行方法上区分开
禅门最开始建立的初祖是迦叶尊者,他见到佛拈花微笑,于是得到了佛的心传,佛当时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嘱咐于汝。”后来,历代祖师只是以心印心,非是以经典印心。以心印心的标志就在祖师和弟子对答之间,弟子的回答如果还是执着于经典里面的语言,不能够从本性出发,那么,答案将不被祖师认可。
有人提出《楞伽经》、 《金刚经》是禅门的经典,既然禅宗是“教外别传”, 《楞伽经》、 《金刚经》不都是教吗?这要辩明一下,禅门的历代祖师是心法相传,不是经典相传,这是“教外别传”的一层含义。比如说初祖达摩对二祖慧可既没有讲《金刚经》,也没有讲《楞伽经》,达摩只是让慧可“将心拿来”,慧可答“心不可得”,最后,“吾与汝安心竟”。在史料记载,达摩有一次让众弟子表明自己的修行境界时,每个人都说了几句话,到慧可的时候,没有言语,揖礼作罢,达摩赞叹慧可说“汝得吾髓”。从这里可以看出,祖师以心传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对经典的简单阐述,也不是给你讲经说法,经典阐述和讲经说法都属于其它宗派的特点,本宗派以心传心。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大师与许多得法弟子对话,都是具有这个特点。比如永嘉玄觉禅师见六祖大师,六祖说,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永嘉答,“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后人称玄觉为“一宿觉”。这是禅门典型的印证过程,其中没用佛经原典具体文字参与考核,唯有师徒精彩禅机对答。
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