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7-2-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现在将这个题目分成五个重点来向大家说明: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二)佛在世时,如果佛外出,或僧众不在佛的身旁,僧众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三)佛涅槃后,出家僧众如何引导信徒皈依佛教?
(四)佛在世时,在什么时候允许比丘以什么方式接受信众皈依?
(五)佛指示居士应该以什么心态皈依佛教?
(六)综合『阿含经』所说佛陀在世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的情形
(七)《阿含经》有说明出家众是证明信众皈依佛教的「引证师」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佛在世时,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三宝。大部分的信众,在听佛说法后,闻法欢喜,希望皈依佛教,而自愿发心皈依佛教,不像前述列举的现在皈依的心态那么复杂,(有拉着去皈依,还愿皈依......)(见第第三题目所述,:「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一文)。当信众皈依佛时,佛陀为他做证明: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佛教徒,成为正式的在家居士。
(二)佛在世时,如果佛出外,或出家僧众在别的地方说法、渡众、静修,不在佛的身旁,出家僧众如何引导信众皈依? 举一个例子,譬如佛在世时,有一次佛命令目连去降伏两条兴风作怪的龙,两条龙与目连斗法,龙的神通抵不过目连,被目连降伏。两条龙见目连神通广大,想皈依目连,目连引导说:你俩不可皈依我,我自有皈依本师,于是就劝他们皈依佛,带领他们去见佛,皈依佛。
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佛不在的时候,僧众仍然是引导信众皈依在世的佛陀,绝对没有「误导信施皈依僧众个人的行为」!
(三)佛涅槃后,僧众如何引导信众皈依佛教? 迦遮延尊者引领婆罗门皈依灭度佛
举一个例子来说,《增一阿含》卷十(九)说:「有一次,摩诃迦遮延尊者游行到一个名为婆那国家的很深的池水旁边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前去拜访尊者。当他到达尊者住处时,正有许多年少比丘也在旁边,见到婆罗门,并没有向他顶礼。婆罗门非常生气,以此询问尊者,认为年少比丘所行非法,不懂礼拜长老修行者。尊者为其开导说:『如果有人年纪虽然八九十岁,但是内心淫欲不断,所作恶业不断,虽然年老,犹在壮年之地。如果比丘年纪虽然二三十岁,但是内心淫欲已断,不作恶行,虽然年纪幼小,犹在老年之地......』
婆罗门受到尊者的道德感化,舍弃了自己的妄见,向尊者恭敬礼拜说:『我从今天开始发誓皈依迦遮延比丘僧,尽我一生寿命不杀生。』
迦遮延尊者回答说:『你不可皈依我,我所发心皈依的导师你也应当发心皈依。』
婆罗门问:『尊者迦遮延皈依的导师是谁呢?』
尊者便朝向当时印度如来涅槃的方向长跪说:『不久之前,在迦毗罗卫国,有转轮圣王的胎种,出生于释氏族姓中。国王有一个儿子,名叫悉达多,二十九岁出家学道,成就无上佛果,佛号释迦牟尼,我随佛出家,自誓皈依于佛,佛是我的皈依本师,您应该皈依于佛。』
婆罗门又问:『佛现在在什么地方,我今天想要见他?』 迦遮延答说:『佛已经涅槃了。』
婆罗门感伤的说:『如果佛今天还在人间,我便可以常往返佛的住所向佛问讯请安。虽然佛今天已经涅槃了,我依然要重新顶礼佛陀,皈依佛、皈依佛法、僧众,尽我一生寿命,不杀生......。』于是婆罗门随着尊者朝向佛涅槃的地方,顶拜佛陀,皈依佛陀。」
从上面三点所说的,可以清楚的认识我们学佛之人的皈依本师是谁?就是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都省略的讲是皈依某某法师。依《阿含经》的观点,详细的讲,详细的探讨,皈依师是出世在古印度的佛陀─释迦牟尼佛,这还是狭义的讲,广义的说,皈依师,应该是宇宙中的十方一切诸佛。
而带引信众在佛前发誓皈依佛的引证师,才是我们出家众。皈依以后,你如果觉得这位「引证师」的佛法智慧可以成为你以后「学法」的对象(善知识),你当然可以依止他学习佛法。但是你同时还可以有其他的亲教师(教导你佛法的别的法师)、依止师(亲近、依止其他法师受学三皈五戒之法)。也就是说,皈依后依各人环境,因缘不同,也可以同时亲近其他僧宝。就像前述所说出家众一样可以有:1.剃度师2.受戒师3.亲教师、依止师(五年学戒后)在剃度师父同意下,可以离开本山去参学,也可以永远留在本山受学佛法…。
可是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一分行者在引渡信众皈依时,往往在度信众皈依的同时,就是在为信众称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的当下,对信众省略的讲:你的皈依师是某某法师。而且在「皈依证上」,明明白白写着皈依本师是某某法师,以致令初学的人,往往弄不清楚皈依本师到底是谁?由此可知,皈依时不是皈依某某法师个人,也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个人,而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
再次提醒初入佛门之人,你常常会听到有人问你的皈依师是谁?你也会问:你的皈依师父是谁?一般皆会回答说:某某法师。而忽略了皈依师是释迦牟尼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切须牢记:皈依时的引证师是引导你在佛前证明你现在开始已经皈依三宝的师父,不是你的「皈依师」,是引证师,你的皈依师父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
了解了正确的皈依意义,以后你应该问你的「皈依证明师」是谁?或者问:你在哪里皈依?例如台北有一个居士,听我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皈依这么多年,一直认为皈依师是某某法师,现在才知道皈依师是佛,引证师是出家众。
像前面所说自誓皈依,心已经皈依佛,或者已经自认为是佛教徒,为什么还要做皈依仪式呢?最重要的就是「遵佛遗教」。也就是第四点所说:佛允许比丘以什么方式接受信众皈依所要说的。
(四)佛允许比丘用什么方式接受信众皈依? 佛允许比丘为信众受三皈五戒之法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第一经): 「有一天,佛与比丘僧众住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有一位跋提长者,因为不知道优婆塞法(在家居士法)是什么?而以这个问题去请示佛陀。佛为他解释之后,接着便对比丘们说:『从今天开始,佛允许你们替善男信女授持三皈五戒,为皈依的信众证明他们为三宝弟子。当你们为,发清净心、正信心的男子、女人讲授三皈五戒时,应该教导善男信女们长跪合掌,称呼自己的姓名,我某某(俗家姓名),从今日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释迦牟尼佛是我世尊,唯愿世尊听许我为「优婆塞」(在家男居士),或在家女居士为「优婆夷」,如此重复称念三遍,就如同佛最初听受五百贾客(五百位商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一样。如果为信众受五戒时:应当教导信众这样的称念:我自称(俗家姓名),尽形寿(尽我一生的性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信众无法五戒全数受持,也可以受一条戒,或是受二条戒,或是受三条戒、四条戒,倘若能五戒全部受持,当然最好。』比丘们闻佛所说,谨遵奉行。」
佛在世时,没有皈依证及法名(如同随佛出家的佛弟子本来没有法名一样)。现在有皈依证,因现在人口说无凭,所以设制「皈依证」令信众有所「凭据」,并且制造其未来有「亲近」「引证师」向其「学法」的机缘。现在人又有取法名,表示从此改头换面之意。当知佛在世,信众有福报见佛,根器比较利,所以在皈依、受戒后,绕佛三匝而去,时间极短。如笔者曾见一处精舍的法师在办理皈依时,令信众在皈依前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绕佛三匝,皈依、受五戒后,再称佛名号,绕佛三匝,再为信众讲皈依三宝的简单意义与略讲「五戒」之意,及再针对信众问题做回答,几个小时就完成皈依程序。现在「受五戒」要「七天」,更能将三皈五戒的意思讲得完整,令信众在庄严的气氛中受学五戒,是信众之福。但是也有居士问:受戒七天太长,没有时间去,也可以到一日内就能完成「三皈五戒程序」的精舍或佛寺去受戒。
(五)佛指示居士应该用什么心态皈依佛教? 当知佛在世时,并没有引渡信众皈依佛陀个人,仍然是引渡信众皈依、学习佛所说法的内容。从法的内容,来了解佛的德行修证的过程,进而踏上学法的修证历程,完成佛的德行,这是佛引渡信众皈依三宝的目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佛指示居士应该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这个道理,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一经有一段话说:「佛在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曾经告诉比丘们说:『有三种德性,是居士皈依时应当景仰学习的。
是那三种德性呢?
第一、即是皈依佛的德性,
第二、即是皈依法的德性,
第三、即是皈依僧的德性。
佛有什么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学习呢?因为佛的智慧和福德是在地狱、畜生、饿鬼、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中,是最为尊贵、最为无上、无人能比的,是佛经过无数劫修行而得来的。如果有信众能够恭敬供养佛,景仰佛的德性,赞叹佛的德性,乃至修学佛的德性,未来最基本的,便会得到天上人间的福乐果报,所以要皈依佛。
http://www.uhouzz.com/au/sydney/macquarie-university/rent
https://www.uhouzz.com/us/san-francisco/rent
https://www.uhouzz.com/us/princeton/rent
https://www.uhouzz.com/au/wollongong/university-of-wollongong-wollongong/r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