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zzd68828cn

“中道了义”与“华藏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们,你们知道为甚么我叫它‘正道’吗?这是因为它并不需要我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而用心专注就是它的基石。修习念念专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来。而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致了悟。有了‘正定’,我们自然也会有正确的觉察力、思想、言语、行为、工作和勤奋。它所发挥的了悟性,更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令我们生起真正的安乐。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楞严经》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把迷失于六道轮回的众生比喻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的穷子,那么“回家的路”在哪里呢?《金刚经六祖口诀》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修行心性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归“华藏世界”,因为“华藏世界”是我们心灵真正的家园,我们都从那里来,应回那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藏庄严妙绝伦,无边佛刹一微尘。
若能念念光明现,便是随缘解脱人。


    《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如何才能回归“法界”?可以说“中道了义”即是我们回归“法界”的正确道路。大德云:“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 《妙法莲华经》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并蒂莲开华蒂并,双花原来同一茎。
出于淤泥性自净,花开两向心如镜。


     一切佛经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使人们获得圆满的觉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法宝坛经》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念心化为十法界,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佛性”亦名“自性”,亦名“法界”。《华严经》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佛性”可以随缘幻化出“十法界”,他们分别是:1地狱法界、2饿鬼法界、3畜生法界、4阿修罗法界、5人法界、6天法界、7声闻法界、8缘觉法界、9菩萨法界、10佛法界。前六为“六凡法界”,后四为“四圣法界”。“化”“十”为“华”,以“华”的真实意义来说:“一念心化为十法界,十法界不离一念心”,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也就是“佛性”

    想要心入“中道”首先要断除“爱憎之心”,曾几何时我们以“爱憎分明”为骄傲。而佛经则明确的告诉我们:“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法宝坛经》云:“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当我们明白自己的“真心”的时候,我们的心量就会“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圆觉经》云:“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又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师(百丈怀海禅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瞋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中道”,“不垢不净”是“中道”,“不增不减”是“中道”……这些“中道了义”的法理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觉悟”,那么别人是不可能替你“觉悟”的。《楞严经》“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喜欢盛开的鲜花,新的生命诞生时,人们送去“鲜花”,表达长命百岁“祝福”;情人节时人们送去“鲜花”,表达彼此的“相思”;生病的时候人们送去“鲜花”,表达早日康复的“祝愿”;乃至于人死了的时候人们送去“鲜花”,表达无尽的“哀思”……《王子复仇记》王后:花伴着你,安息吧。我本来指望你嫁给哈姆雷特,拿鲜花装点你新婚的床,想不到撒在你坟上。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鲜花”呢?(在佛经中“花”字常用“华”字替代,以表庄重,如“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报身(圆满报身佛)的净土是“莲华藏世界”,而卢舍那佛则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汉译:大日如来)的简称。又据《梵网经》称,卢舍那佛已修行过百阿僧祇劫,成佛以后住在莲花台藏世界。莲华台周围有一千叶,每一叶是一个世界,千叶总共为一千世界。每一叶世界,又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即南赡部洲),而有十百亿无量数释迦正在说法。这无量数释迦的本原,就是卢舍那佛(圆满报身佛)。

闻性本具圆通常,动静寤寐总昭彰。
若能返闻闻自性,娑婆当处即寂光。

从华严一乘不共别圆来说,此娑婆世界即是极乐世界、胜莲花世界、华藏世界,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胜莲花世界、华藏世界相同。不必心外求法,当下清净快乐内心世界就在极乐世界中,然后内心世界再无尽的超越,到达袈裟幢世界,最后内心世界至善圆满,就在胜莲花世界中,而从第一步内心世界的转变起就在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是修行的第一步,而绝非修行的归宿。从极乐世界向上超越到胜莲花世界都是内心世界逐级攀升,其实行者色身仍在娑婆世界,所以统称华藏世界。

真正华藏世界的无比庄严的相好,即毗卢遮那佛(自性佛)的圆满报身——卢舍那佛,须在色界最高一层天——摩醯首罗天(色究竟天)方能看到。真正看到的从华严圆教来讲就已成就如来十号具足!内心世界用大脑推理(思量、分别)根本无法达到,所以任何大脑的产物(如逻辑推理)只会掉入世间法的迷潭,永远停留在“事法界”而无法超越,欲达“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的境界),用大脑推理,无有是处!《法华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证道歌》云:“唯证乃知难可测”)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关于“华藏世界”一行禅师讲了很多)《华严经》是佛教最优美的经典之一。“华严”的意思是“花饰、花环或花冠”,或是“以鲜花装饰佛”。难道佛不够美么?为什么我们要用花装饰他呢?这部经中的佛不仅仅是人,他超胜于人。历史上的佛——释迦牟尼,诞生于2600年前的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他结过婚,有一个孩子,为了修行离开了家庭。他开悟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导师,帮助过很多人,八十岁的时候,逝于拘尸那(kushinagara)。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他的一个名叫阿那律(Aniruddha)的弟子正在舍卫城(shravasti)的街道上行走,这时他被一群外道拦住了,这些人问他:“佛死以后,是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人做过这样的努力,试图理解真正的佛。阿那律告诉他们不知道。后来,当他回到陀园,向佛陀汇报刚才发生的事情的时候,



    佛陀告诉他:“理解佛是困难的。当你以色、受、想来考察佛的时候,你能通过这些事物把握住佛吗?”

    阿那律回答说“不能,世尊。”

    接着佛陀问“你能离开色、想、识而找到佛吗?”

    “不能,世尊。”他回答道。

    佛陀说:“我就在你面前你尚且不能明白我,你又怎么指望我去世以后能把握住我呢?”

    佛陀把他自己叫做“如来”(Tathagata),“来自真如”、“回归真如”,或曰“不来不去的人”,因为真如不能用“来”、“去”来限定。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跋迦利比丘在一个陶工家里临终之际,佛陀去看望他,他到的时候,跋迦利试图坐起来,可是佛陀说:“不,跋迦利,请像原先那样躺着。”接着,佛陀问他感觉怎么样,痛不痛,跋迦利说:“很痛,世尊。”佛陀问他是否有什么事情觉得遗憾的,跋迦利说:“世尊,我只遗憾我没能多去看看您。”佛陀说:“跋迦利,如果你修习佛法,你就是永远同我在一起。这个身体不是我。”



    佛经里有很多这类故事。佛陀并不只是这个色身。他是活着的法,当你修学成佛之道时,你会发生变化,并将永远同佛在一起。灭度前,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们说:“朋友们,这只是我的色身,只要你们继续修行,我的法身将与你们同在。皈依法吧,以自己为州屿。佛就在那里。”(佛性人人本具,个个圆成,只要肯修行(修心),皆可成佛道。六祖说:“自性是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他的话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去体会活生生的“法身”(Dharmakaya),你将不会再抱怨你生在佛陀之后两千五百多年、没有机会亲近他、跟他学习了。佛的法身永远存在,永远是活着的。哪里有慈悲和智慧,佛就在哪里,我们就可以看见和体会他。作为活着的法,佛有时被称为“毗卢遮那”(Vairochana)。他是由光明、鲜花、快乐和宁静构成的,我们可以同他散步、与他坐在一起,并且握他的手。当我们进入华藏世界的时候,我们所遇到的佛就是毗卢遮那。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藏世界光明炽盛,佛菩萨们都是光身,让你自己沉浸于佛菩萨的这种觉悟之光里吧。在那里,每一个觉悟了的生命的毛孔都流泻出光明,闪耀在四面八方。在华藏世界时,你变成了光,而且你自己也开始发光。允许你自己被光所改变吧,觉照是光。当你独自一个人练习行禅的时候,深深地享受着每一步,此时你就会散发出觉照、快乐和安宁之光。每次我看到你们这样行走时,我就会被你们所散发出的某种光所摄服,突然间回到当下。然后我也开始慢慢地走起来,深深地享受着每一步。

以同样的方式,你可以听任自己沉浸在遍布华藏世界一切处的光明之中,这样做时,你也将成为一个发着光的菩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华藏世界并沉浸于其中吧,以后,我们也将为后来人开启这道门。进入华藏世界,我们会面对无尽的空间,华藏世界广阔无边,有足够的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给每个人,因为那里的生命由修行而积累起来的功德非常广大,而且他们的时空永无穷尽,所以他们拥有很多自由。华藏世界里的佛菩萨们欢迎我们,为我们提供无限的空间,在那里我们感到非常自由、非常舒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见的第三件东西是花,到处都是花。前、后、左、右、上、下,满目都是花。实际上,在华藏世界里,我们用来看东西的眼睛变成了花,用来听东西的耳朵变成了花,用来讲话的嘴唇变成了花,用来端茶的手也变成了花。那里还有巨大的莲花,大到足够三四个人坐在上面!这些莲花中的每一朵都有一千多个瓣,当我们凝视其中的一片花瓣时,会看到这片花瓣中有另外一朵千瓣莲花,而这朵莲花并不比第一朵莲花小。如此重重叠叠,层层无尽。这听起来或者不可思议,但在华藏世界却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里,我们不能说一件东西比另一件东西大或小。大和小的概念不存在了,一和多的概念也不存在了。当我们看到第二朵莲花的一千个花瓣,每一片花瓣同时也是一朵完整的千瓣莲花时,我们即是看到了一中的多和多中的一,看到了互摄互入的奇迹。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别的什么呢?我们看到了浩瀚之“海”。我们所得到的功德,我们所享受到的快乐以及我们所体验到的安宁是如此广大,以致于没有别的办法来形容它。在华藏世界里,“海”这个字被多次使用--功德海、喜悦海、觉海、愿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发誓要为众生带来幸福--我们的誓愿是如此宏大,以致于只有“海”才能容纳得下;我们所体验到的安宁和快乐是如此广大而强烈,以致于我们只能使用“海”这样的字眼儿来描述。华藏世界也充满了珍宝---觉悟、智慧和幸福的珍宝。我们所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使我们快乐的珍宝。我们不必占有它们,因为每一件珍宝都是为了我们的快乐而存在的。这里的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是珍宝,每一分钟也是珍宝,而且每件珍宝里都含有大量别种珍宝。我们不必囤积它们。一件珍宝就足够了,因为在那个世界里,每一个“一”都包含着“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里使用了“因陀罗宝网(Indra'sjeweled net)”这个比喻,来形容一切事物互相作用、互相交错所导致的千变万化。这张网是由无数种闪烁的珠宝织成的,每一件珠宝都有无数个面。每一件珠宝都能映出网上所有其它的珠宝,而它的影像也映在所有其它的珠宝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件珠宝都包含了所有其它的珠宝。在这里我们不必贪心,一颗小珠宝就足以使我们心满意足了。(《证道歌》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心”制造了一切——我们的恐惧、痛苦、生死、得失、地狱、慈悲、憎恨、绝望和分别。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将能够明白心生万物的方式,并因此而体会到真正的佛。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出家人时,我背下了这些诗句,并且每天晚上诵它们,虽然我是死记硬背,但它却帮我浇灌了智慧的种子,逐渐地我开始理解了这些诗句。如果你想见到十方三世一切佛,你就必须看到宇宙的本质,明白一切事物唯心所造。《华严经》的首要教导就是一切事物皆是心法。“心”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意识、智力,而是某种更深刻的东西,某种既是个体又是全体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