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38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2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者名为佛性,
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
“中”的哲学意义:“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比如“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二字的具体含义:“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正道”和“定理”我们只能凭个人的理解能力去把握,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
再说“华”字,佛经以“华”为名者甚多,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方广妙莲华王》(即《楞严经》)、《悲华经》等等。按照世俗的说法,“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的代名词。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上下通彻”即“中”,即使是“世间法”也要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意思是思绪连接到上千年,目光看到万里之外。如果我们的眼光仅仅局限在“一生一世”“一己之私”的“众生知见”之中,那就不是“上下通彻”,也就不是“中道”,“上下通彻”应该指的是“通达无量劫”的“佛之知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上下通彻”四字,使我想起了《妙法莲华经》中的“大通智胜佛”◎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至)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妙法莲华经通义》(憨山大师)此如来远引大通智胜之本因,以证现今法会之缘种也。佛号大通智胜者,乃一切种智诸佛法身之果体,众生本有之佛性也。唯此智体,超法界量,故云“大”,彻圣凡情,故云“通”,常然不昧,故云“智”,乃胜义中真胜义性,故云“胜”,以此智最胜故用不离体,故十号具足,常住寂光,故国名“好城”,空劫已前,故劫名“大相”,众生背此智体,其来无始,故云:过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也。(在地图上我们经常看到“大通”这个地名,作者也曾在“大通”这个地方生活过。)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辗转增益长。
“第一义空”佛教术语,梵语 parama^rtha-s/u^nyata^。十八空之一。指大乘至极之涅槃、诸法实相为空。又作胜义空、真实空。涅槃、诸法实相为第一义无上法,非常非灭,不受不著,其性自尔,本无今有,今有还无,故为“空”,称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虽亦谓之空,然小乘之涅槃乃“偏真但空”之涅槃,大乘之涅槃则为中道实相之空,故为第一义之空,亦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此第一义空之妙理,则称第一空法。(大德云: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第一义空”即“大乘空义”《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虚空中。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此世虽苦难,亦有乐可寻;
虽存在实有,亦应觅非有;
此世虽热恼,亦有清凉地;
虽三界如火,亦有涅槃城;
此世虽恶浊,亦有至善境;
虽实有生者,亦有无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