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91|回复: 43

“中道了义”与“华藏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

**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

**

   “中华民族”的“”“”二字有何含义(深义),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该有所理解。先说“”字。《说文解字》:“,内也。从口;上下通。”(,纳入。从口;,表示上下通彻。)“”字代表了中华不偏不倚核心文化的精髓。有词中国中华,中庸等。至今中原方言的特性字就是“”,表示“可以”“好的”的意思。“字代表了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关于”,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

**

**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者名为佛性,
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


    “中”的哲学意义:“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比如“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二字的具体含义:“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正道”和“定理”我们只能凭个人的理解能力去把握,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


再说“华”字,佛经以“华”为名者甚多,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方广妙莲华王》(即《楞严经》)、《悲华经》等等。按照世俗的说法,“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在可信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的代名词。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上下通彻”即“中”,即使是“世间法”也要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意思是思绪连接到上千年,目光看到万里之外。如果我们的眼光仅仅局限在“一生一世”“一己之私”的“众生知见”之中,那就不是“上下通彻”,也就不是“中道”,“上下通彻”应该指的是“通达无量劫”的“佛之知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上下通彻”四字,使我想起了《妙法莲华经》中的“大通智胜佛”◎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至)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妙法莲华经通义》(憨山大师)此如来远引大通智胜之本因,以证现今法会之缘种也。佛号大通智胜者,乃一切种智诸佛法身之果体,众生本有之佛性也。唯此智体,超法界量,故云“大”,彻圣凡情,故云“通”,常然不昧,故云“智”,乃胜义中真胜义性,故云“胜”,以此智最胜故用不离体,故十号具足,常住寂光,故国名“好城”,空劫已前,故劫名“大相”,众生背此智体,其来无始,故云:过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也。(在地图上我们经常看到“大通”这个地名,作者也曾在“大通”这个地方生活过。)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辗转增益长。



  “第一义空”佛教术语,梵语 parama^rtha-s/u^nyata^。十八空之一。指大乘至极之涅槃、诸法实相为空。又作胜义空、真实空。涅槃、诸法实相为第一义无上法,非常非灭,不受不著,其性自尔,本无今有,今有还无,故为“空”,称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虽亦谓之空,然小乘之涅槃乃“偏真但空”之涅槃,大乘之涅槃则为中道实相之空,故为第一义之空,亦为真言阿字本不生之实义。此第一义空之妙理,则称第一空法。(大德云: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第一义空”即“大乘空义”《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虚空中。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此世虽苦难,亦有乐可寻;

虽存在实有,亦应觅非有;



此世虽热恼,亦有清凉地;

虽三界如火,亦有涅槃城;



此世虽恶浊,亦有至善境;

虽实有生者,亦有无生地。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经(三三五) 《第一义空法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生与彼生,非一亦非二;
无作者受者,唯有业自流。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中道了义”?宣化上人开示:“不偏”谓之中,“修行”谓之道,“尽矣”谓之了,“宜乎”谓之义。夫中者乃无太过、无不及也。太过者当损之,不及者当益之。既不落空,更不着有,斯名中道。真空理体,亦名实相,亦名真如,亦名自性,亦名佛性。和盘托出,亦即等于○字。惟此○字,实乃天地之祖,诸佛之父,万物之母,微妙之源。生生化化,无不从此出,亦无不还归于此,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明乎此,方可称为无心道人,超出数外,永脱轮回之苦,逍遥自在,了脱生死之活死人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主张无有外境故“非有”,有内识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即是唯识义。)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实相”(术语)万有之实相,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中道”又是“一真不二”之谓,含义亦与真如、法性、法身、法界、佛性、实相等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有”和“空”的观念,是人们的“分别事识”所产生的概念,我们总是以“非有即空”或“非空即有”的观念来看待一切事物。如果受这种观念的束缚(也就是受“俱生法执”的束缚),我们将永远也不可能明了什么是“中道了义”(中道实相)。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一切事物呢?《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就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中道了义的“不二法门”了,“非有非空”(即空即有)是中道了义的“不二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我们的眼里一切都“有生有灭”,“有生”“有灭”都是“边见”,“有生”是“常见”,“有灭”是“断见”。“不生不灭”才是“中道实相”。“有生”“有灭”的一切都是“缘聚”“缘散”的幻相,《楞严经》云:“……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以“铁生锈”来看看“生”与“灭”的幻象,潮湿状态下在空气中“铁”容易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即锈)。当“三氧化二铁”出现的时候,铁块上面会“生出”斑斑锈迹,于是人们说“铁生锈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里的“生”实际上只是“化学元素”聚散离合的“幻相”而已,也就是说铁被氧化了。有“生”即有“灭”,当“锈”生出来的时候,人们就错误的认为“铁”被“消灭”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实际上所谓的“灭”也只是“化学元素”聚散离合的“幻相”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我们要能够“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才好。有“氧化”的方法,就有“还原”的方法,我们把“铁锈”放进高温的熔炉里冶炼,(在高温条件下用焦炭还原三氧化二铁),“铁锈”还可以“还原”为“铁”,于是人们就错误的认为“铁”出生了,而“铁锈”则被“消灭”了,“铁锈”真的被“消灭”了吗?在这里我们应该透过“生灭”的幻相,看到“变化”的实质,大德告诉我们:无而忽有为“变”,有而忽无为“化”。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云:“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果我们可以见到“妙觉明体”,我们就能知道“体无生灭”的法理。以铁为例,在“幻相”上我们看见“铁生锈”了,在“铁生锈”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体无生”;熔炉可以把“铁锈”还原为“铁”,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体无灭”。以人为例,在“幻相”上我们看见“母生子”了,在“母生子”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体无生”,如果可以看见“体无生”自然可以看见“体无灭”。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圆觉经》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用“三明”来概括“中道了义”之法理。“三明”即“事明”(明事)、“理明”(明理)、“心明”(明心);“明事”即“不空如来藏”、“明理”即“空如来藏”、“明心”即“空不空如来藏”。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明事”、“明理”、“明心”即“一心三藏”之妙理,是觉者所倡导的“三明主义”。“一心”即“真如”“佛性”,“三藏”即“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明事”即了达“不空如来藏”(事法界)内在的法理,“明理”即了达“空如来藏”(理法界)内在的法理,“明心”即了达“空不空如来藏”(事理无碍)内在的法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事”即看透“事相”的实质,人们的“肉眼”总是迷惑于“生灭”“垢净”“增减”“来去”……的幻象,我们只有具备了“道眼”才能看清“生灭”“垢净”“增减”“来去”这些幻象背后的“实质”(实性)大德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心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至此可以叫做“明理”即彻见“事相”背后的“法理”(法性)。“明事”、“明理”、之后即可“明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公案:(马祖道一禅师)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公案:“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惟宽禅师)

    元和四年宪宗诏至阙下,侍郎白居易尝问曰:“既曰禅师,何以说法?”

    师(惟宽禅师)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曰:“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师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

    曰:“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

    师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曰:“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邪?”

    师曰:“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即“一心”,“一心”即“不二”。对于佛经里面的“空”字,我们要有正知正见,《故道白云》(一行禅师)“比丘们,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你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缘而生。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因此,‘空’的性体就是‘互依’。”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移须佛力,解脱在人心。
修到莲花性,污泥自不侵。


“比丘们,观察万法的‘互依性’,便能体会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内,以及一法之中含藏万法之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脱离一法,便了无他法。观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观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你们会发觉没有一法一蕴是可以独立而存的。它们全都互相依赖以能存在。当你们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你们便不会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们这时便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着、分别和偏见。观照空性,就如开启了自由的第一扇门。‘空’是第一解脱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

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

    我们眼前的“幻相”是唯心所现的“妙有”非是“实有”故曰“妙有非有”,而唯识所变之“幻相”的“本体”即“真空”之性,“真空理体”(一心、如来藏心、圆觉妙心)实无可空,一切“幻相”(心相)皆从此“空体起用”故曰“真空不空”。你去深入的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一切事物都是“妙有真空”(缘起性空),以“一朵花”来说,“花开”的时候是“妙有”,“花谢”的时候是“真空”,而实际上“花开”的时候即是“妙有非有”,“花谢”的时候是“真空不空”。古德诗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恐随风。



    “中道”即是“正道”(八正道),《故道白云》佛陀平和的开始说:“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致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压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致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和8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7: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