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67|回复: 4

[论] 我的《金刚经》2—5品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一品略过;
        金刚经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原文如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我的解析:金刚经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高手出来请教了的意思)
        此时长老须菩提从众人中站起向佛(祖)敬礼后恭敬的问道:“稀有的世尊,如何妥善的爱护、教育众人呢!?世尊,想开发那些善男信女(无知的人、不懂事的人)的智慧,给他们建立一个正确的三观的话应该怎么做!?怎么告诉他们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他们的心呢!?”佛祖说:“善哉善哉。须菩提你所说(问),如何才能更好、妥善的爱护、教育众人的问题,我确实应该为你解说了!想让那些善男信女变得聪明、三观齐全的话,怎么做(教育、告诉他们)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他们的心理呢?!”“好的,世尊,乐意愿闻其详!”
备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指的应该是三观吧,就算不是为了好理解这么认为就可以了,没必要太古板!
**(原文)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的解析金刚经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高级分类)

**关于“应该如何把握所有众人心理”的提问,佛给须菩提解答说:“所有终生类:比如卵生、胎生、湿生(应该指的是一些直接从水中和潮湿环境中诞生的生物吧!毕竟古代的人认知有限)、化生(演变、演化)、有色的、无色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完全没有任何思想的(指无脑)。我很想都了解并使它们都进化、改变的想法,但无余力呀!心里想的是了解、改善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可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呢?须菩提,若是别人(菩萨)都跟我一样,有我的人生观、众生观(世界观)、老人观(成熟的思想)的话,那还能叫别人(菩萨)吗!?”   

**备注:1、由于是从别文中翻译过来的,译文的人稍有不注意就会出现语法上的差错。由于是佛经,当时译文的肯定是按逐步逐字的去翻译了,所以出现了很多语句不通顺的现象!

**2、我相的意思是:了解自我;人相的意思是:了解他人;众生相的意思是:了解众生万物;寿者相指的是:了解古代圣人、智者;文中没这么说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理解!这个“相”指的是真相

           (原文)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我的解析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别人的想法是无法完全知道(掌握)和进行分析、了解、指挥的!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注重表面(声音、味道、触摸感)来分析事物、了解事物!须菩提!想了解别人就不能只看外表,就是这个原因(道理)!如果众人都不注重事物的表面进行做事的话,那真是一个不可思量的大好事!须菩提!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思量不?”“不能,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以思量不?”“不能,世尊!”“须菩提!众人不注重外相(外貌)行使的话得到的好处也是无法思量的!须菩提!就应该这么教育(告诉)别人!”
               (原文)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的解析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以身相见自己的过去吗!?”“不能,世尊!不能以身相见自己的过去。因为大脑告诉我的过去只是我的记忆而已,没有实体。”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是你能看到的,都是虚幻的表面。如果想知道事物的真相,就从它的过去中去寻找!”
     备注:1、《金刚经》这部经书的最关键的四句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这四句话!此后的文中多次出现的四句话指的就是它!
             2、在第十品中佛祖讲解到了“在燃灯佛处是无法悟道真正佛法的道理”  。燃灯佛处指的是:点香燃灯的佛园处得意思!直接说的话就是——整天待在寺庙里是永远不会知道佛法的奥义的意思,在寺庙里修佛的话永远成不了佛,永远不会知道佛法是什么的意思。


发表于 2016-11-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戒除淫欲得清凉

佛经选摘

1.《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正,而复乐之。

2.《华严经》:菩萨若离女色,即得亲近,诸善知识,复令众生,因此离欲,皆住最胜,解脱法门。

3.《法华经·普门品》:"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4.《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

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秖名热沙。

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几所福?

  佛告迦叶:

  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宝璎珞、国城,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两金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能铸金为人数百,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华宝盖,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图宝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苇,

       上至梵天,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

       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

       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点评

佛祖打开慧眼看人世间是,在他眼里再也没有善和恶、好于坏...,只有因和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必在意普通人的无知行为呢!?想告诫他们就,依据他们的行事讲给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就可以了!要求他们瞎行善,你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 03:02
人需要成长,成长需要时间和经历,没有经历拿什么感悟!?世间有无数个让人着迷的东西,美女、金钱、权利......,没有被其所惑过,如何才能真正意识到它们的好处和害处呢!?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成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 02:4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亖求佛亖 发表于 2016-11-1 15:42
戒除淫欲得清凉

佛经选摘

人需要成长,成长需要时间和经历,没有经历拿什么感悟!?世间有无数个让人着迷的东西,美女、金钱、权利......,没有被其所惑过,如何才能真正意识到它们的好处和害处呢!?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成长,光长身体(岁数)不长智力—— 不就成白吃了吗!?所以佛祖在《金刚经》的第十品中告诫后人不要在寺院(然灯佛处)里死读经书,并在第一品里详细记录了佛祖带领众弟子到处化缘,融入社会里感悟人生的细节了!用现代的话来讲: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叫真学到东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亖求佛亖 发表于 2016-11-1 15:42
戒除淫欲得清凉

佛经选摘

佛祖打开慧眼看人世间是,在他眼里再也没有善和恶、好于坏...,只有因和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必在意普通人的无知行为呢!?想告诫他们就,依据他们的行事讲给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就可以了!要求他们瞎行善,你不怕他们“好心办坏事”吗!?政府这些年好心办坏事的例子还少吗!?这些政府的“精英”都不会做好事,那些普通人更会做吗!?好事是那么好做的吗!?什么人都会做吗!?你们老实瞎要求他人行善,你们这不是造孽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3: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色不只是心生,同时也是从身体里分泌出的荷尔蒙在作怪,彻底戒色是个不科学的理念,合理去排除体内荷尔蒙才是最健康的心理成长历程。当年佛祖不娶妻生子是因为被他的仇家残害后不能过正常人生活了,所以才彻底出家的。《金刚经》中佛说的:他没有**果,就是这个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06: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