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9|回复: 1

梦中报怨的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秋风萧飒,枯叶飘零,不与花为邻,不与蝶为伴,隐身在百尺树头,哀哀独鸣。孤寂,高洁,不同于流俗。在唐诗宋词里,寒蝉是一个孤高的意象,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大自然中与世无争的生物。可是我意识到这种生物的存在,不是通过诗词的吟唱,而是通过小时候的盘中之餐。

  童趣是“杀生”

  记得大约是七八岁的时候,一到初夏,下过雨,便与哥哥、弟弟四处搜寻猎物——蝉。在大树的树根旁,极易发现裸露的小小洞窟,肉肉的蝉就躲在里面。雨后的蝉特别好逮,大概是被雨浇晕了,躲在洞口一动也不动,手一掏就出来了,一会儿功夫就能抓到不少只。确切的说,那时候还不叫蝉,因为并没有长出翅膀来,只能算是蝉的幼虫期,我们家乡土话叫作“爬猴”(会爬的猴子?倒是不清楚这个名字的来源)。

  不知道从哪得知的,反正那时候的孩子都知道没变成蝉之前的“爬猴”肉很嫩很香很好吃。把捉来的蝉集中在一块,洗干净身上的泥,然后烧热锅,倒油进去,等烧得吱吱冒烟时,把蝉倒进去,一会儿功夫,便炒得香喷喷的。不用父母帮忙,那时候家里也没有煤气灶之类的现代化炊具,就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烧着柴草锅,就能把这事情搞定了。

  抓得太多了,一下子吃不完,便罩在带着细孔的罩子下面,过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再看,蝉都长出翅膀来了。捏在手里把玩一下,逗逗趣,然后扯掉它们的翅膀,收拾一下,继续扔在油锅里炒熟吃掉,还嫌此时的肉味有点变老了。

  那几年,每个夏天过去,都不知道吃掉了多少只蝉。吃过也就吃过了,只知道它们肉味的香嫩可口,其他的都不会在记忆里存留太久,就像轻烟一样的飘逝了,别人若提及,最多会咂咂回味一番。

  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血腥的记忆没有被任意抹灭掉,那是因为亲历过战争的中国人记下来了,那一片生灵涂炭的废墟记下来了,沉重的历史书记下来了。然而,我杀蝉、吃蝉的经历,是没有人记载的,没有人把我看作是一个有杀意的人,大人只会问我们好吃不?至于我们自己,也仅仅是把它当作童年趣事的一部分来回忆罢了。

  可是,事情远没有悄然结束。

  果报与可怕的梦

  如果不是病气来袭,如果不是2010年的一个梦,谁会留意那一场杀生呢?谁会认为那是杀生呢?作为高等生物的我,对于同生天地间的低等生灵的杀害,是一场嬉笑式的、天经地义的、不会被谴责、不会被审判的杀害。

  事情得回溯到2006年。那时,我还在南方一个城市读书,正读研二,平时总觉得浑身不舒服,易疲劳,肠胃也不好,最明显的感觉是:右腰部有个地方容易疼痛,特别是吃了性寒的水果或冰激凌之类的寒凉食物时,立竿见影的疼痛感就来了。

  放寒假了,去医院做过B超,没有查出什么毛病,诊断书上写的都是“正常”二字,可是身体的疼痛感又是真实存在的。后来又做了肠镜之类的检查,仍然没有查出来什么。但仪器检查之后,我腹胀如鼓,持续了好几天的难受虚弱劲,回想起来,至今心有余悸。

  就这么貌似健康的生活着,就这么拖着,因为在医院里确实查不出什么病来。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直到2010年夏天。

  一天午休时,恍恍惚惚中做了一个梦:我侧卧在床上,有个人舀了一勺油,正浇在我右腰部疼痛的地方,真真切切地听到皮肤“吱溜”一声响(如果没做过饭的人,估计是体会不到凉油倒在热锅上所发出的那种吱吱声的),还有个声音在耳边说:“让你也尝尝滋味。”梦中的一瞬间,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我伤害过的蝉,是那些被我吃进肚子里的蝉梦中报怨来了。

  惊醒后,一下子坐起来,心扑腾腾地跳个不停。我仿佛明白了右腰部疼痛了几年却又查不出病因的缘起了:从小到大,记得起的、记不起的,不知道杀害了多少众生,身体疼痛的部位一定是怨气最深聚的地方,不然何至于梦中警示呢?愿云禅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信矣!印光法师亦曰:“而以口腹之故,取水陆空行诸物,杀而食之,以图一时之悦口。绝不计及彼等与吾,同禀灵明之性,同赋血肉之躯,同知疼痛苦乐,同知贪生怕死。但以力弗能敌,被我杀而食之,能不怀怨结恨,以图报于未来世乎”,验矣!

  此梦之前,我已经接触了佛法,但还没有皈依,只是断断续续地做着功课,持诵《地藏经》、《大悲咒》、《心经》等。我知道这不是无缘无故的一个梦,一定是佛力的加持所致,是佛菩萨对一个初发心学佛者的加持,令我明白因果,远离杀业并忏悔宿业,不然梦中的我怎会如此清晰地知道这场病的怨亲债主是谁呢?

  此梦之后,我比以前精进了些,除了做功课,偶尔也放放生,基本上吃全素了(最爱吃的鱼不吃了,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就不想吃了,看到杀鱼的,就觉得被逆刮鱼鳞的鱼儿很痛很可怜),会特意回向给那些被我夺命的蝉及被我伤害过的其它有情众生。

  迟来的忏悔

  时至今日,右腰部的疼痛好了些,只要不吃特别寒凉的东西,一般都没有明显的痛感了,只是还没有完全的去除病痛,细究起来原因有二:一是对于杀生的忏悔心不够至诚恳切;二是泛泛悠悠的修持,故未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不过,现在的心境转变了,诸佛皆以苦为师,我也应该感谢身体的病痛,并且作重报轻受想,希望早日了却这段冤业。疾病是一味良药,是一种逆度,提醒我杀生得病苦的果报,提醒我要还债,提醒我要更加精进。

  后来,我向爸爸提起我做的那个梦,告诉他杀生不好,总有一天它们会找来的。爸爸不以为然,说他小时候也吃过很多,怎么没有事?我在心里低声叹息:现在没找,在那积攒着呢。我倒是庆幸它们现在来找我,我懂得用佛法去忏悔,去解怨释结,吃素、放生、做功课,回向它们、利益它们。若等到临终时候再来找我,不知会被拖到哪一道去了。

  特于佛前净手焚香,以忏悔之心写下此文,自勉且勉人:天地以慈长养万物,无论是佛子,还是非佛子,皆当萌发善心,悲悯众生;倘麻木狠戾,痴心炽盛,耽于口腹之欲,而恒常戕害物命,待他日秋后算账,悔之晚矣。

发表于 2016-1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hixiu.org/thread-168613-1-1.html

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几所福?

  佛告迦叶:

  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宝璎珞、国城,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两金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能铸金为人数百,持用布施,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华宝盖,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图宝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苇,上至梵天,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

————————————————————————————————————————————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

       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

       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
戒除邪淫得清凉

佛经选摘

1.《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正,而复乐之。

2.《华严经》:菩萨若离女色,即得亲近,诸善知识,复令众生,因此离欲,皆住最胜,解脱法门。

3.《法华经·普门品》:"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4.《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

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秖名热沙。

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2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