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宝威德

文眼:注意楞严二种根本中的“者”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6-10-16 10:50
后学实在不能认同您这种“正是这些细微处见真章,魔鬼在细节中”这种说法。贼喊捉贼岂能捉贼?但是还是很 ...

这个奖项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叫“诺贝尔鸡蛋奖”,其研究成果是“贪欲心(攀缘)是我们凡夫产生我执法执的根源”,填补了佛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发表于 2016-10-16 12: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6 11:29
这个奖项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叫“诺贝尔鸡蛋奖”,其研究成果是“贪欲心(攀缘)是我们凡夫产生我执法执 ...

首先感谢宝大德给我这个奖,其中诺贝尔奖奖金就笑纳了。把鸡蛋掷还你,可得接稳喽。
发表于 2016-10-16 18: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宝大德宝地,宣扬一下净界法师的相关开示:净界法师开示:  攀缘心,在《楞严经》讲到两个内涵: 第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所以一个人攀缘心愈重,生死业力就愈重,他会循业发现。当你起攀缘心的时候,就会随顺你的业力──有些人你很喜欢、有些人你不喜欢。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宿业所变现的景象你没办法改变。所以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启动你过去的业力,生命就变成二分法。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生命就没有好坏,它只是个影像而已。但是你开始仁者心动,这个世界就跟着动了,生死业力、宇宙万法也就开始动了,生命就变成了二分法,有好的、有坏的──有些东西你会起贪欲去追求,有些东西你会起瞋心去排斥,这是业力的问题。 第二个,你会产生错误的想象。业力给你的种种景象跟感受,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你会生起颠倒想,认为应该去追求,这个对生命是好的。然后过去的宿业,一旦跟颠倒想结合起来,你就造罪了。 怎么办呢?《楞严经》是怎么去对治攀缘心?《楞严经》是认为: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我们没办法改变;哪些人会对你比较好、哪些人会讨厌你,这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释迦牟尼佛身为佛陀,祂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祂的家族要被灭亡的时候,佛陀也没办法改变,祂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杀害祂的家族,也没有办法,这是业力。 但是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祂不起颠倒想,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消除业力这一块,而是消除你的颠倒想。《楞严经》提出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身,意思是说:当我们今天遇到人事的问题时,是先启动慧身──不迷。你要先观照这个景象是本来没有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这个人跟你讲一些不好听的话,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从不迷下手,从生死业力中通过去,这个业就消了没了。 但是,要像上等人不迷,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问题的人不多,那怎么办呢?不取。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骂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这个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即 便你骂我是如此的真实、你伤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实,我可以选择不要把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去想一些未来光明的事情,透过无住启发定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果你的智慧、禅定都薄弱,智慧的观照也薄弱、禅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着了,那么最后的底线就是戒身了──不动,不要乱动!虽然我现在心里很气,但是我先不动,靠持戒的功德来收摄自己的烦恼。所以《楞严经》是先启动慧身─不迷,如果这个防线被破坏了,就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烦恼破坏了,就用戒身─不动。所以持戒是整个身口意的最低防线,如果连不动也被破坏了,那就失败了!这是《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还你就算了;禅定的人是这个境我不住,就像有人骂佛陀,佛陀说你端东西给我吃,端不端你决定,吃不吃我决定,我可以不住、不取;第三个我要求自己不要乱动。《楞严经》就是以戒定慧三身,来对治攀缘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山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道却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宗镜释云:故知千圣皆目此一念心起时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议。离此决定别无殊胜

为什么从缘心入手,能够迅速入道,包括楞严经也是从缘心入手,对此,《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有个很好的说明: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实耶。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所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秖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 方能从体起用。夫强观无实者。观徧计也。解如幻者。观依他也。悟实性者。根本智也。从体起用者。后得智也。譬如以麻作绳。愚小无知。妄计为蛇。若不即从所计之蛇如实观察。何由得知蛇本非有。故须蛇计既息。然后知绳即麻。知即麻者。喻根本智。知麻可作种种大小诸绳。一一诸绳。皆无实性。随意所作。喻后得智。故知大乘止观。成唯识论。观心妙诀。曾无两途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4 10:26
“用为自性”已经有执着染污的意思了,“攀缘”再有就重复了,词句要活看,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不能脱 ...
遍计所执虽是彼境。而非所缘缘。故非所遍计

被遍计的东西不能再被遍计了。如果经文中的攀缘心是遍计所执,那么就不能再被“用为自性”了
所遍计自性云何。摄大乘说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

只有依他起性能被遍计(能被用为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三卷的脉络可用“能所”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所
开头的七处征心(文句科为: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及接下来的“此非汝心”等文,是从“所/法尘/相分”的角度开示真心,二祖觅心了不可得,便是得此消息,可惜阿难没能从这里悟入。很多注解以为这里只是破意识(还不知道这里只是破意识所妄执的尘影),真心要从后文的根性开悟,不知真心就藏在尘影里(欲觅赖耶识。只在色心中。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内),这是从一开头就错解了楞严

二、能
接下来的十番显见,佛又尝试从“能/见分”的角度开示真心(文句科为:就见精显性),要阿难透过见精认识到背后的见性(见见之见),如“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阿难仍然不悟

三、能所
最后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这是佛从能所两个角度全方位的开示真心,阿难最终领悟

总之,这三个部分,任何一部分都是对真心的开示,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悟入,舍识用根非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从此处悟到的是什么?如果我说悟到的即是根中不生不灭的见性,你会感到震精吗?经云:“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谓此见性遍作万法之性,不可认为只是见精或闻精之性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我们耳熟能详,为什么到了楞严经这里,就全不认得,非要去根中寻觅呢?可见中毒之深


补充内容 (2016-10-19 09:17):
这是我曾经走过的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脉》:前科言寂常妙明之心最亲切处。现具根中。故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然虽近具根中。而实量周法郁界。遍为万法实体。今于万相中。一一剖相出性。是以齐此不复称其见性之別名。乃举其总名曰如來藏心妙真如性。但是总別异称。体惟一而已矣

《正脉》这里说得有模有样,但你绝不会因此就到缘尘里去找真心,仍然会执着的去根里找,因为这是正脉一开始就向你反复灌输的,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是最大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

正脉的这段话,更像是场面话、例行发言,因为这是佛法通行的道理,不如此说好像不高大上了,不入流了,少了些什么似的。其实他的重点是前面舍识用根,这是他引以为豪的独家发明。正脉认为,楞严之所以异于众典,就在于楞严独家的密因,这密因,就是他的独家发明_根中见性,这是别的经典从来没有提到过的,只有楞严提到了,所以称为密因。如此密因,可不是众经没有提到过,提到才怪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的四分、三自性是解读楞严前三卷的钥匙

尤以三自性为紧要,基本上,掌握了三自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楞严的主旨就心中有数了

《宗镜录》:

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源。故须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正理无亏

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故知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懵然不知。终不免心境缘拘。自他见缚。目下狐疑不断。临终津济何凭

问。唯心之旨。一分尚无。云何广说四分。
答。四分成心。千圣同禀。
若不达四分成心者。斯皆但念名言。罔知成心实义。体用既失。量果全无。终被心境缘拘。无由解脱。今时学者。全寡见闻。恃我解而不近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故兹遍录。以示后贤。莫踵前非。免有后悔

大部分的楞严注解,为什么没说到点上,“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懵然不知”, “不达四分成心。但念名言”,比如笼统的认为意识是生死根本,意识有三性,你说的生死根本是指哪一性?不可能意识的圆成实性也是生死根本吧?这就是“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懵然不知”。有的注解能够深入一点了,知道用三性解读楞严了,但是对于三性的逻辑关系尚自混乱,一会说遍计执是生死根本,一会又跳到依他起上了,让人无所适从

关于四分,楞严前三卷的脉络可依之划分。阿难执六尘缘影为心,这是意识的相分,故佛起初就相分破执(七处征心),阿难不达。然后从“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开始,佛引入见分,就见分显性,所显之性就是自证分,见相二分都是第二月,无是非是,自证分是真月。后面的“见见非见”说的是众生心识的自证分时时刻刻在印证着见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本自不失,何假修成。很多注解因为不了解唯识四分,以为“见见非见”说的是圣者修行证悟的境界,众生不具,错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含藏万法,却又不生不灭

真心父幻出见相二分嫡子,见分继承了不生不灭,未免孤寂清冷、死气沉沉;相分继承了含藏万法,却是生灭不已、躁动难安。各缺一边,偏安一隅。这是遍计所执下的认识,称作迷

能于相分处识得不生不灭,能于见分处识得含藏万法,称为悟

补充内容 (2016-10-21 09:12):
见分静若处子,为女。相分片刻难安,为男

补充内容 (2016-10-21 15:46):
相分不生灭:《物不迁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为什么不借意识显性,而借眼根显性

七处征心,是就意识破,而十番显性,是就眼根显,经文为什么一下子从意识切换到眼根?不明白此中关节,就容易想当然的得出“舍识用根”的错误结论

圆觉经:“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指出众生普遍将意识的相分——六尘缘影——当作自己的心,而意识的另外三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众生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例如阿难就是这样,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答道:“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批评道:“此非如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前尘虚妄相想,即是圆觉的六尘缘影,为意识的相分,可见阿难是认相分为心,不知另外三分

佛后面又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所了知性,意指阿难前面自认为的“能推”其实只是“所推”,即相分。意识相分揽尘为体,离尘无分别性,因为相分本身就是尘,离了尘也就没相分了,怎么还能有分别性。此处经文的解释详见文句

意识有四分,阿难只知道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全然不知,所以接下来佛要开示另外三分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开示见分要借助相分,如十番显见,都是借助色尘相分完成的,比如借助明暗,显见性是心非眼,借助河水,显见性不生不灭,等等。那么要显示意识的见分,必然要借助阿难意识的相分,但是阿难的所思所想,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他心通者除外),佛说法又不是只给阿难说的,佛是要通过和阿难的对答,使在会的听众都能获益,所以,就意识显性这条路不通。而色尘是人所共见的,故从眼根显性就顺理成章了


补充内容 (2016-10-22 09:50):
关于四分的重要性,再复习一下《宗镜录》:若不达四分成心者。斯皆但念名言。罔知成心实义。体用既失。量果全无。终被心境缘拘。无由解脱

补充内容 (2016-10-22 10:04):
从意说到眼,佛心几人知?千古无人道,其理也平常

补充内容 (2016-10-22 10:10):
说舍识用根的,也是把意识的四分之一当作全体意识舍掉了,四分之不明,危害如此
发表于 2016-10-22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10-13 09:28
高手!
简单一句话立马证伪了《地藏》《药师》《普门》三部!

南无阿弥陀佛!诸佛智慧唯 佛与佛所能了之,《十地轮经》中疑问菩萨请世尊讲述地藏菩萨因缘时,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不能测其量浅深。若闻如来为汝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药师琉璃光如来七佛本愿经》云:佛告阿难:“彼诸有情,若得耳闻诸佛名号,堕恶趣者,无有是处,唯除定业不可转者。阿难,此是诸佛甚深境界,难可信解!汝能信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阿难,一切声闻、独觉等皆不能知,唯除一生补处菩萨。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得闻七佛如来名号复难于是!阿难,彼诸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巧方便、无量广大愿,如是行愿善巧方便,我若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关于《普门品》是否真伪,末学几乎要笑师兄无知了,只需把《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全文和《普门品》全文对照读一遍就知道了,否定普门品就是否定楞严经。
发表于 2016-10-22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10-13 09:28
高手!
简单一句话立马证伪了《地藏》《药师》《普门》三部!

南无阿弥陀佛!诸佛智慧唯 佛与佛所能了之,《十地轮经》中疑问菩萨请世尊讲述地藏菩萨因缘时,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不能测其量浅深。若闻如来为汝广说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间天人大众。皆生迷闷或不信受。《药师琉璃光如来七佛本愿经》云:佛告阿难:“彼诸有情,若得耳闻诸佛名号,堕恶趣者,无有是处,唯除定业不可转者。阿难,此是诸佛甚深境界,难可信解!汝能信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阿难,一切声闻、独觉等皆不能知,唯除一生补处菩萨。阿难,人身难得,于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得闻七佛如来名号复难于是!阿难,彼诸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巧方便、无量广大愿,如是行愿善巧方便,我若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关于《普门品》是否真伪,末学几乎要笑师兄无知了,只需把《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全文和《普门品》全文对照读一遍就知道了,否定普门品就是否定楞严经。
发表于 2016-10-24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2: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