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宝威德

文眼:注意楞严二种根本中的“者”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3 20: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3 17:36
这个关节想不明白,经论读得再多也只是个开杂货店的,想通了,就是连锁店了 话糙理不糙

谢谢仁者耐心指导。很不好意思,本人读书太少,你说的染依他,净依他什么的,我听不懂。形而上的,玄而又玄的东西,我理解不了。麻烦你请你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凡夫颠倒迷惑,以攀缘心为自性者,生出我执,法执。不能了断生死。”。与“凡夫颠倒迷惑,断不了攀缘心,生出法执,我执。不能了断生死”这两句话有多大的区别?怎么就成了文眼了?怎么就是开不开悟的好关键?依我凡夫的看法,攀缘心是凡夫才有的,明心见性的圣人就已经没有攀缘心了。至于圆满的佛,已经无漏尽,更不会有攀缘心。佛用攀缘心教化众生,与佛没有攀缘心并不矛盾。答题完毕,能及格否?

点评

一两句话说不清,就此打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3 20:4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6-10-13 20:19
谢谢仁者耐心指导。很不好意思,本人读书太少,你说的染依他,净依他什么的,我听不懂。形而上的,玄而又 ...

一两句话说不清,就此打住

补充内容 (2016-10-13 20:45):
20楼不是对你说的
发表于 2016-10-14 00: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3 20:41
一两句话说不清,就此打住

补充内容 (2016-10-13 20:45):

原来是个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的宝师兄!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攀缘心指八个识的见相二分,成佛后虽然转识成智,见相二分仍然是有的,因此攀缘心是通于凡圣的。区别是圣人不会用攀缘心为自性了,为净依他;凡夫用为自性,依他中参杂了遍计所执,不纯,为染依他

成唯识论

诸后得智有二分耶。。由斯后智二分俱有

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成佛后仍然有攀缘心,而成佛没有生死,所以,攀缘心不是生死根本。但是佛明明有降生、灭度事啊,这不是生死吗?怎么说没有生死呢?

这可以说是佛的依他生死,但是我们尚执依他为实有,故看上去佛还有生死的现象。如果我们也证得真如,了达依他如幻,就知道佛示现的生死是怎么回事了。引用那个帖的回复:

佛法所说的生死通常是指遍计生死,而非依他生死。依他如幻,有没有生死也就无所谓了。众生计依他生死为实有,故须出离

众生:依他生死+遍计生死
佛陀:依他生死=没有生死

说明:遍计必依依他,凡说遍计,其实已包含依他。上面依他、遍计分别列出,只是为了醒目

补充内容 (2016-10-14 08:42):
根本智是有见分的,亲证真如,不变相分而缘,故没有相分

点评

师兄,成佛后虽然具有攀缘心的功能,却并不在乎所攀之缘境,还是只选择度众生的功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4 09:0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种根本是一经之纲领,接下来的经文就是对这二种根本进行详细说明。假如缘心是生死根本,那么接下来佛必然要详细解说缘心是如何成为生死根本的。但接下来的征心辨见,只是在说明缘心无体非实,令阿难去执。同时,更应该知道其背后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只要你认识到缘假非实,不再执着,那么即此缘心便是真心,更无二体。如果读了这些经文,认为缘心就是缘心,佛让我们舍掉,去另外找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那真是缘木求鱼,辜负楞严甚矣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认贼为子”,“认物为己”,因此才有轮转,关键在“认”“为”二字,即遍计执
发表于 2016-10-14 09: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4 08:33
攀缘心指八个识的见相二分,成佛后虽然转识成智,见相二分仍然是有的,因此攀缘心是通于凡圣的。区别是圣人 ...

师兄,成佛后虽然具有攀缘心的功能,却并不在乎所攀之缘境,还是只选择度众生的功能?

点评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成唯识论: 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4 09:45
发表于 2016-10-1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4 08:33
攀缘心指八个识的见相二分,成佛后虽然转识成智,见相二分仍然是有的,因此攀缘心是通于凡圣的。区别是圣人 ...
成佛后仍然有攀缘心

攀缘心在大乘法中是带有负面义含的,一般指染污心的时候多。
所以佛有攀缘心是一分小乘的说法,大乘法中,佛于四威仪中常住那伽大定,以无功用智,普应群机,广作佛事,是不好用“攀缘”去形容的。

点评

“用为自性”已经有执着染污的意思了,“攀缘”再有就重复了,词句要活看,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不能脱离语境 这还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如此咬文嚼字?因为现在不仅普遍认为攀缘心指意识,又漏掉“用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4 10:2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淡定 发表于 2016-10-14 09:05
师兄,成佛后虽然具有攀缘心的功能,却并不在乎所攀之缘境,还是只选择度众生的功能?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成唯识论:

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
发表于 2016-10-14 10: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听的云山雾罩的。还是麻烦楼主大德弃用名相,恒顺我等愚痴大众,为我等凡夫用我们能听懂的话来开示一下:我们现在理解的为什么是错的。我们的理解如下:攀缘心就是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产生我执,法执,就有了生死流转。欲望(攀缘心)为生死根本。为什么你的观点是拔乱反正。你强调的正确观点如下:以欲望(攀缘心)为自性者,是生死根本。请你从教理上,实证上给出让我等凡夫听的懂的两者的区别。以便让我等愚痴凡夫正确理解楞严精髓。感恩不尽。

点评

所以我早说了“一两句话说不清,就此打住”,感谢你的参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4 10: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10-14 09:31
攀缘心在大乘法中是带有负面义含的,一般指染污心的时候多。
所以佛有攀缘心是一分小乘的说法,大乘法 ...

“用为自性”已经有执着染污的意思了,“攀缘”再有就重复了,词句要活看,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不能脱离语境

这还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如此咬文嚼字?因为现在不仅普遍认为攀缘心指意识,又漏掉“用为自性”,单单提取意识为生死根本,这两重错误已经完全颠覆了佛法

补充内容 (2016-10-14 10:44):
虽然佛法的名相都还在,这只是华丽的外表,实际上二种根本误解后,芯已经烂了

点评

被遍计的东西不能再被遍计了。如果经文中的攀缘心是遍计所执,那么就不能再被“用为自性”了 只有依他起性能被遍计(能被用为自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7 21:4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16-10-14 10:17
我还是听的云山雾罩的。还是麻烦楼主大德弃用名相,恒顺我等愚痴大众,为我等凡夫用我们能听懂的话来开示一 ...

所以我早说了“一两句话说不清,就此打住”,感谢你的参与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实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第一段,佛指出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才有生死这一总纲,那么接下来就要深入分析怎么个执着法,佛分了两步走,第一步是红字部分,佛先引导阿难找出自己的“攀缘心”,第二步破“用为自性”,即蓝字部分。完全是按照“用攀缘心为自性”的模式走

关于攀缘心的红字部分,佛举拳,然后阿难的意识知道这是佛举起了拳头,还发着光。可以看出这就是普普通通的理性思维,没有什么欲望、染污在里头,即使是佛菩萨,也是这么认识事物的。区别就在于阿难后面这句话:“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是用为自性了,佛随即破斥:“此非汝心”,是让阿难不要用为自性,不用为自性,就不会有轮转

楞严后面的经文,都是这个模式,并没有说攀缘心不对,只是让你不要认贼为子,认物为己,自取流转,流转的因在人不在物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佛放光动地,各国菩萨都在倾听,这是要说大法的节奏,若二种根本非了义说,何必如此大动干戈?但《正脉》是怎么解释的呢?其认为这二种根本只是佛的方便说,后面的五阴六入本如来藏等文才是了义说:
客曰。识心若果全妄。毕竟当破。后经四科七大何又许其同是如来藏心。答。天如疑根正在于此。良由方便平等二门未通达也。方便者。决择意也。平等者。普融意也。经初破识全妄而戒其勿用者。方便门决择意也。经后许识亦真而同称藏性者。平等门普融意也。顺佛旨而不失其序。则二门可互相资。违佛旨而矫拂杂乱。则二门乃互相背。故破除所以为入圆方便。又识虽妄本。岂外唯心所现。不融入则心外有法。圣性不通。故融入所以令方便不泥。斯则前后皆但顺奉佛言各成妙旨。岂不互相资乎。客曰。何谓违旨则互相背。答。如佛正当决择之时。则取后平实之意以抗之曰。同为藏心。岂果是妄。何必破除。则妄本坚而真修永塞矣。准此。则至后如来融入之时。亦可取前方便之意以抗之曰。生死根本。岂真藏心。何以普收。则方便泥而圆旨永隔矣。是则拨佛前后妙旨全成自语相违。岂不互相背乎。当知平等普融。收发须尽。方便决择。取舍须严。后之普收初不碍于前之破斥。岂可因后疑前而不决定依佛破斥乎。若必执后藏心而疑前非决定破。则水火二大亦是藏心。崇水事火者即应非决定外道。岂可修楞严者亦许其崇水事火耶。是则水火虽藏心。而崇之事之决堕于邪见而不成正觉。固决定当破斥也。亦犹六识虽藏心。而用之修之。决滞于生死而不成菩提。亦决定当破斥也。子何惑乎。客曰。识虽藏心。修终不用。后经身子等何复依之成六种圆通乎。答。此亦诸家蓄疑之一端也。既经文殊拣除。何劳更问。如其不了。可寻后偈文。及彼处疏文研之。无不明矣

发表于 2016-10-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4 10:26
“用为自性”已经有执着染污的意思了,“攀缘”再有就重复了,词句要活看,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不能脱 ...
为什么如此咬文嚼字?

除非认为《楞严》是唐人的文学创作,否则在佛经上咬文嚼字,学院派的作法,基本都会找出梵本或其他译本对勘;假使没得梵典对勘,则会试图还原出梵文,看译得通不通。
只在单独译本上斟酌计较,那是传统经疏家的作法。
所以,你大可不必一再强调你的见解,而是提出更给力的《楞严》注疏来佐证你的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咬文嚼字(2):破妄还是破执

“此非汝心”可分解成两句:此非汝,破其我执;此非心,破其法执

非心:我们的思想念头本无所住无所得,是依他起性,而被我们执为实有,这是法执。“非心”句破此法执

非汝:思想被我们执为实法后,在此基础上又被我们执为我,我执必依法执而起。“非汝”句破此我执

二执破,则真心自显,而真心无他,即之前汝所执之妄心是。故楞严破执不破妄明矣,这才称得上是圆顿法。若就其所执妄心而破,则沦为下乘矣
发表于 2016-10-15 20: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4 10:29
所以我早说了“一两句话说不清,就此打住”,感谢你的参与

宝大德懂的真多,一口好名相令我等无限敬仰。事关生死这么关键的问题,宝大德怎么能就此打住?打住的话宝大德岂不变成宝公公?在次肯请宝大德慈悲开示,我等理解的二种根本之一:贪欲心(攀缘)是我们凡夫产生我执法执的根源,我们凡夫因我执法执而颠倒迷惑。以至于生死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这种解读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你认为正确的解读是什么?(请勿说高深名相,我等初学听不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妄心无处所、无自体、不可得,而妄心本来如是,故佛此说,非是破妄。妄心之所以似有处所、有自体、有可得者,执也,佛所破者,唯此

而文句中亦有“破妄”的说法,但他所谓的妄是指见思惑,而非指缘心,故与破执是一个意思

补充内容 (2016-10-16 07:59):
正是这些细微处见真章,魔鬼在细节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山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道却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宗镜释云:故知千圣皆目此一念心起时了不可得。是真不思议。离此决定别无殊胜


佛于缘心上破执,显示缘心本无处所、了不可得,言外之意是,即此便是真心,更无别体,所谓一尘具足全体法界,哪里还用得着再去根里寻摸?

佛为什么就缘心上破执?因为众生只知道缘心(所/相分),不知根性(能/见分)。假如众生只知有根,不知有尘,佛就会从根性上破其执着,说根性虚妄,了不可得,不可得处,即是真心,更无别心

补充内容 (2016-10-16 09:22):
文句:此文旧皆判属破妄。谓前是破妄心无所。今方破妄心无体。不知妄心惟其无体。是以无所。妄心空处。全体即真。是故前虽一往破妄。已是密显于真

补充内容 (2016-10-16 09:27):
文句:楞伽经云。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此宗教之大纲要。而斯经之真血脉也

补充内容 (2016-10-16 09:28):
文句:妄情破处。真性全彰。若利根人。只须内计一破。觅心了不可得。便得心安。心安即是首楞严王三昧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在缘心上体认到真心后,则一真一切真,根尘识三,无不是真,无取无舍,无可取舍。后文的五阴六入本如来藏,就用不着佛说了,自己都已经明白了,即可以偈赞佛: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补充内容 (2016-10-16 09:24):
金刚经云: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发表于 2016-10-16 10: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威德 发表于 2016-10-16 07:55
佛说妄心无处所、无自体、不可得,而妄心本来如是,故佛此说,非是破妄。妄心之所以似有处所、有自体、有可 ...

后学实在不能认同您这种“正是这些细微处见真章,魔鬼在细节中”这种说法。贼喊捉贼岂能捉贼?但是还是很感谢宝大德的耐心指点。祝宝大德早日解开先有攀缘心还是先有我执这等蛋鸡鸡蛋的千古难题。早证诺贝尔果。

点评

这个奖项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叫“诺贝尔鸡蛋奖”,其研究成果是“贪欲心(攀缘)是我们凡夫产生我执法执的根源”,填补了佛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6 11: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