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6|回复: 3

[祖师大德]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2016-09-24 《太虚大师全书》 石观音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5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2016-09-24 《太虚大师全书》 [url=]石观音寺[/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年五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目录
悬论
释经
甲一 序分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略说
丙一 略说五蕴皆空
丙二 略说度一切苦厄
乙二 广说
丙一 广说五蕴等皆空
丙二 广说度一切苦厄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赞显同密
乙二 说密加显
附录


【悬 论】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钜,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传甚广。


此经在梵文原只一种,译成中文共有七种。七次所译,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译西书,各人译本不同。现所讲的,乃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本,其余六种译本,专为研究佛学或考证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广,诵之者独多,故今以之为讲本。诵此经者,得到精神安宁、心理愉快及特殊之灵感者甚多。


当时玄奘法师远适印度,历种种苦,遇梵僧赐以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奘师诵之,在途得免一切艰难危险,故得周历印度以求法,复回中国而宏法,以成就其大学问,建立其大事业。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无上菩提。此经之力量,乃具于“能除一切苦”一语。故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但义理无穷,如能信受读诵,亦功德无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乃此经之题。般若及波罗密多,乃梵语音译之名词,心及经,乃约义译成中文之名词。此题联缀四名而成,今一一释之。


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斐罗梭斐”,论理为“逻辑”之类。般若之义,虽可译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恶,如绝圣弃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为解释。盖般若者,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万有之法性本来真实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违于法性,故起颠倒迷谬虚妄之分别,必须遣除之,始得般若现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虽有时以之作解,须知实与普通书中之智慧不同。今为定义于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别,亲证诸法实相真如的无分别智慧也。


依此定义,说明三种般若:其一、实相般若:即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依此实相般若故有诸佛及诸菩萨。此根本般若,离言说,绝文字,超分别,如经中谓: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即亲证诸法实相。此时此境,为一切文字言说思量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亦无可说。惟无分别智乃名般若,既无可说,何以复有此经耶?则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实文字本非文字,惟因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而人等众生未能证之,即未得实相般若。若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有情,无有方便以开导教化,则虽自证诸法实相而不能利益众生。依此为利益众生的大慈悲心,乃施设方便的言说,即从亲证得的法中,假设语言文字,使众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说法。佛弟子中多闻而记忆力强者,如阿难陀辈,结集佛语而纪录之,故有经律论三藏流传于后世。故实相般若离绝语言文字,但从实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三、观照般若:观照者,观察觉照之义。盖经典乃佛所说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顾理虽明,不离名字,未达无分别的亲证,故欲从文字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其间有功用在,即观照般若。是学佛之人,非仅于三藏佛典研究到透澈明白,融会贯通便已,又须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如本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即系将近而身心远而世界,观察觉照,决定明了自他一切万法如幻如化,当体皆空。若能依经中道理,以为思想知识之标准,起心动念,常有观照,勤为心理之训练,则向者之分别执着烦恼串习,可以改变,可以伏除,终可引生实相般若,而与诸佛菩萨的般若完全一致,是为观照般若。


譬之渡河,实相般若为一切众生求渡达之处所;文字般若为诸佛菩萨方便布施之船筏;而观照般若则为借船求渡各众生撑篙持舵等等功力。是以依经解义,纵许博通三藏,若不身体力行,犹之空玩舟筏,不思行驶,终无渡达之日。其欲由解理而获亲证实相,亦犹是矣。且诸佛菩萨乃吾人之引导者,吾人对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获得亲证实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萨;究竟证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觉达到耳。


波罗密多,华译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圆满成功言。如前渡河之喻,则动身处为此岸,欲达处为彼岸,渡河事竣为到彼岸,乃得称为波罗密多。故内典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波罗密多。乃至无量无数波罗密多,皆以一一事圆满成功为义。


由是般若波罗密多一语,应有当注意之三点:一、修行成功至于究竟圆满,如佛菩萨成就亲证诸法实相之澈底智慧,始得谓之般若波罗密多。其体性,唯是佛之真实澈底智慧,所有世间一切智慧,不能亲证诸法实相,故非般若;非澈底圆满,故更非波罗密多。二、文字如船,观照如在船上之驾驶努力。若证实相,则文字、观照皆无所用,所谓到岸不需船,亦无须撑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为中流之事。故文字、观照二者,虽称般若而未为波罗密多;惟实相般若,乃为般若波罗密多。但就有能达到实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则观照般若,亦得方便称为般若波罗密多。三、诸法实相,初地以上菩萨,即能亲证而得实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谓之般若波罗密多,如本经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第以菩萨普渡未圆,差别智未满,功德未熟,故须以实相般若为根本,以修万行而圆万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终以成就佛果为波罗密多。


心、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学则为心之研究,则心固为存在之一种事;但以不见不闻,其义含混,故较其余事物难言,难以为研究之对象,依内典说明略有四种:一、肉团心,此指身中司血行之心脏,乃肉体中机关之一,属于生理的。二、缘虑心,乃感触或观察对象,而觉知或思虑者,即近人所谓心理现象之心。三、集起心,谓集聚诸法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的心。如云: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种子,滋生草木。故凡见闻经验之事,时无久暂,遇缘重现,吾人固常有此功用也。缘虑心与集起心,虽为物质上所无,而为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灭无常。四、真实心,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真实性也。佛典所谓唯识、唯心,原就缘虑心或集起心以言;谓可从缘虑心以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总摄诸法种子而现起诸法。故诸法真实相,不应从一一法以明之,但应从心以明之,把无明的心转变成明的心,即能明见诸法的真实相性,此即实相般若,亦即谓之真实。


佛典中普通有此心之四义,乃随语意所指,取其一义以为言说,非一言心而四义皆具也。然则本经题心字之意为何义耶?此有数解:一者、心、乃比喻之词,不属于前四义,以佛典中般若经甚多,而此寥寥数百字乃七百余卷般若经中之心要──如纲要──故名曰心。盖取常言重心点、中心点等意,又或取许多关系中之旨要点曰心。以此乃般若经许多文字中旨要之经,譬如人身之心脏,物体之中坚之意。二者、谓此心字乃前四义中之真实心,故即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以达到实相般若,即为最真实之心,而实相般若所证,即般若波罗密多心;又以具足功德妙用,如本经中所谓:“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即实相般若相应之真实德用。本经题亦有译作“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者,则以总持为“心”。又、亦即真实心,故心字可连属上文为一名,而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


经、梵语修多罗,直译华文为线。印度昔以贝叶记录佛语,以线穿之,装定成本,俾供遵依,垂之千古使不散失者,名为修多罗。中文经字之义,所谓:推四海而皆准,历万世而不渝;则经与修多罗意义恰当,故意译曰经。又经,对律、论、为三藏;经乃开示之教理,律乃行为之规范,论则研究解释发挥辨明经律者。又、以其余一切著作列为杂藏,故复有四藏之称。本经则属于经藏,非律、非论、非杂,故题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释 经】


甲一 序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序分之文,乃结经人所叙。观自在是别名,菩萨是通名。观自在者,以修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亲证万法皆空,无障碍,无束缚,而一切分别无不解脱,故名观自在。菩萨乃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译觉,无上正等正觉,乃大乘究竟位所成最上圆满之觉悟。萨埵译为有情,即人及动物乃至一切众生。合此菩提及萨埵二名为一名者,义即上求无上正等正觉,下度一切有情。故无论何人或何种众生,立此志愿──即发上求下度之心者,即为菩萨。世俗误以偶像为菩萨,有某种小学教科书,甚至儿童之玩具亦有洋菩萨之称,殊属非是。须知吾人皆可为菩萨,绝对不可误会。


此段首叙观自在菩萨,修般若行甚深至于波罗密多时,即实相般若现前之时,其智慧照见五蕴等皆空。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乃身心世界各要素之五大聚。照见者,非研究明了之谓,乃如实觉照明见之谓,照见此身心世界要素皆虚妄非实,所谓五蕴皆空,则内而身心,外而宇宙之万有,澈底皆空,是故度一切苦厄。良以种种痛苦厄难,众生皆所不免。即以人类而论,略从三方而观察之:一、依内身而有生、老、病、死、淫欲、饥渴等无数苦厄。二、依自然界而有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及种种天灾等苦厄。三、依社会而有私人冲突仇杀、公法禁制拘罚、阶级斗争、国际战争等种种苦厄,充满世间,随时皆有。度即解脱之、超出之之谓。古今圣贤费尽心思才力,无非欲谋解脱人类之苦痛厄难,至于今日,迄无澈底有效之方法,而苦痛厄难转有加无已。故度脱苦厄,实为人类及一切众生共同欲达未能之目的。兹则举出观自在菩萨达到五蕴皆空境界,超脱一切苦厄之事实,使吾人作为标准,知所趋向;此结经人之深意也。其原理方法,后此随文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 18: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