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9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5-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6-9-8 07:27
在这里见到了许多的人,接受了许多人的供养,有在家信徒也有出家僧人的,我将会用修行成果回报他们。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1 fedbo
收藏 2015-7-24 17:58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达真堪布
五、正直
一棵大树有树根、树茎、树枝、树叶、树花和树果,同样,做人也有很多规矩与原则。树根般的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指什么?智慧和稳重。树茎般的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是什么?就是有惭愧心和不放逸。今天讲树枝般做人的规矩与原则:正直。
无论何时,人都要正直,要做到公平公正。
若是没有树根、树茎,就不会有树枝。树枝是从树茎中长出来的,树茎是从树根中长出来的。根是树根,要先有树根,才会有树茎、树枝。做人的规矩与原则也是如此。在前面讲过,做人有做人的规矩与原则。若是不按规矩,不按原则做人,看似人,实际不是真正的人,不是好人。
首先是智慧。世出世间都有很多的学处,若是对这些学处不迷惑,能了知,有辨别和取舍的能力,这叫智慧。做一个正直者,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必须要有智慧。你要知道这些利害之处,也要知道善恶之处,还要有对治、辨别对错的能力。否则,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尽管觉得自己很公平、公正,但实际上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按世间的角度来讲叫有知识,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叫有智慧,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坏,但是为什么最后都变成了坏人呢?很多人在本质上是好人,但是为什么在为人处事中变成了坏人呢?就是因为缺乏智慧,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
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这是有智慧。无论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智慧都是很重要的。
佛传讲了很多法门,都是为了生起智慧。如果真正要到达彼岸,必须要靠智慧。若是没有智慧,即使做得再多、再努力,也不会有成就的。出世间必须要靠智慧。
其实在世间也是如此,若是没有智慧,最终都会成为坏事,成为坏人。如果按这些《二规教言》中所讲的这些道理去衡量,以这些标准去观察,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坏事,自己也成为了坏人。为什么呢?主要就是缺乏智慧。所以在世间法上,也不能缺乏智慧。
智慧是第一,极为重要。如果你能懂得二规,能够证悟这些智慧,就可以说自己有智慧了。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都不会误入歧途,最终也不会大失所望。
第二是稳重。稳重也很重要。稳重是指自道行不退转。人要公平公正,在一切时、一切处中不能退转自道。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要以智慧去观察,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做。一旦决定了就不能退转。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于一切时、一切处中,都要稳重。“我要公平公正,要为对方着想”……很多时候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维、处理一些事情,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退转自道。如果你退转自道,没有自己的主见,舍弃自己的决心,就不是真正的公平与公正,也不是真正地理解他人,也不能称“为他人着想”。我们应该理解对方,要为对方着想,但是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自道,在自道上不能退转。自己的决心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不能失去。若是动摇了自己的决心,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就不叫公平公正。所以稳重很重所以稳重很重要。
智慧和稳重,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愧和不放逸也是如此。
有愧也是我们要具备的一种条件和功德。什么叫有愧?就是对下等恶劣的事心生厌烦。第一,有愧者对下等恶劣之事生厌烦心,自己就不会做这些事。第二,在因果面前,在三宝面前,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在父母和师长面前,有愧者不会做不公平、不公正的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不放逸。对一切取舍处都恒时郑重谨慎,这是不放逸。如果做不到郑重谨慎,很多时候可能就做不到公平与公正,这样就不可能成为正直之人。
前面所讲的智慧、稳重、有惭愧心和不放逸,这些都是前提条件。只有具有这些品性,才能够成为正直之人。因此,不能忽略前面这些做人的原则和规矩。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公平正直天人道”:能做到公平和正直的这种人,走的是天人道。之所以称“天人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会快乐。一个公平公正的好人,他一切时都会顺利、如意,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虚伪狡诈邪魔道”:之所以称“邪魔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要遭受难忍的痛苦。这种人事事都不会顺利,不会如意,都会痛苦。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正直之人住于天门,狡诈之人住于魔门。“住魔门”:行魔道,今生来世都会痛苦。
也许有些人会产生疑惑:有的人很狡诈,现世却很顺利、快乐,很有福报,家庭也很幸福;有的人很正直,为人处世都能做到公平与公正,是被人赞叹的好人,可是现世中却不顺利,不如意,很痛苦。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还是没有明白善恶因果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永远不会有差错的,这是自然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以前也多次讲过这个道理。一个人各方面做得很好,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但是却不顺利也不如意,现世中很痛苦似的。这是恶业要穷尽的一种现象。前世中所造的恶业,在今生迅速穷尽,之后前途是光明的,永远快乐。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这也可以叫“重罪轻报”,这是好事。还有一些狡诈的坏人,现世中很顺利、很如意、很快乐,这是一种善业要穷尽的现象。他前世中所修的那些善业,虽然果报很大、很妙,但是他今生所造的这些恶业就令果报变小了,并且会迅速穷尽,之后前途一片黑暗,永远要遭受痛苦。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因果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会有变化,不会有差错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要行善,一定要建立这种正道,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要善,都要正,否则就是魔道,也可以说今生来世都会感受痛苦。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是正,是善,就OK了,就可以说是“趋入善道”,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对人类来说,水性是湿的,火性是暖的,即使有一天水性变成暖的,火性变成湿的,善恶因果也是不会变的,大家一定要相信。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无论是从出世间还是从世间的角度来讲都一样,自己如何,他人也是如何。自己不愿意遭受痛苦,他人也不愿意遭受痛苦,自己想获得快乐,他人也一样想获得快乐。在佛法中,尤其是大乘佛法中所讲的“自他交换”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想。
从世间的角度讲,只有换位思考(你怎么想,他也是怎么想),才会公平公正,之前是不会有的。因为我们都有“我”和“他”的分别,“我”和“我的”,“他”和“他的”,继而产生怨恨。若是这种观点特别强烈,这种习气特别严重,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你自认为是公平公正,实际上肯定不是公平公正的,因为你已经被贪爱与怨恨等烦恼迷失了,根本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看事实的情况、正确的理由,以此来辨别取舍。不能凭这是“我”和“我的”来进行取舍。如果有强烈的我执我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有“我”和“我的”,就有“他”和“他的”,这样就会嗔恨,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若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换位思考。对自他进行换位,应该这样想:我想获得快乐,我希望我的亲人、朋友也获得快乐。同样,他人也肯定想获得快乐,并且希望他的亲人、朋友能获得快乐。我不愿意遭受痛苦,也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不要遭受痛苦;同样,他人也肯定不愿意遭受痛苦,并且希望他的亲人或者朋友也不要遭受痛苦……要这样换位思考。
但是,我们现在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必须要快乐,必须要胜利;他人如何,自己就不管了。如果你快乐、胜利了,他人就失败、痛苦了。不能这样想!
这个时候,应该看看事实情况,肯定都会有理由,看哪种理由比较正确,比较可靠,依此来辨别取舍。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更应该这样换位思考。一定要处在他人的角度,站在他人的位置考虑,为他人着想。尤其是从发菩提心的角度来讲,更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他人的利益。
只有这样换位思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正直者。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贤者善行不赞颂”:有些人做得很好,做人也非常到位。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学佛很如法,戒律清净,戒律清净,闻思修很精进;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很重视仁义道德,严于律己。对这种人理应赞颂,却不赞颂。即使对方做人做得再好,自己也觉得无所谓;即使对方学修再精进,自己也觉得无所谓。什么是“不赞颂”?根本不重视这些,不在乎这些。
其实一个人应该重视这些,应该在乎这些。如果自己对这些很重视、在乎,内心很欢喜、赞叹,这样自己在做人或学佛方面,也逐渐会有很大的进步,会有很大的转变。
“劣者恶行不呵斥”:那种性格恶劣的人,做人方面没有什么标准,尽做坏事,修法方面也非常懈怠,经常破戒。对这种人应该呵斥,应该厌恶、远离,有机会也应该对他们进行制止、呵责,但是却不说。
正直,就是要公平公正。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果有这些现象,该奖励要奖励,该惩罚要惩罚,该赞颂要赞颂,该呵斥要呵斥,不能黑白不分明,也不能不去做取舍。若黑白不分明,也不慎重取舍,这也是一种不正直的表现。
“恩重如山不在乎”:有恩就要报。即使对他恩德再大再重,有些人也不在乎。父母的恩德大、恩德重,师长的恩德大、恩德重,但他不在乎。“不在乎”,指不去知恩报恩。
“慈爱如母无稍忆”:“如母”,比喻有人特别慈爱自己。尽管有人这样慈爱自己,自己却丝毫不去忆念这种慈爱,不体会这种感情。这也是不正直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