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49|回复: 43

[学佛交流]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
前言
诸位仁德:
有缘人见闻佛教网络论坛有疑,向吾师请法。根据吾师与其交流答疑,选择一百零八问,编缉出《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法供养诸位仁德。
问答时间为二零一四年二月至二零一六年六月;以时间顺序排列,未作调整。所答内容广泛,条理清晰,法义深远,普利三根;重点益于初学,语句开俗显法,理在修行基础,方便读诵流通。
所答法义,仅限所问,随缘方便,不针对第三人;若有所涉,只答义理,不问名相,请予理解见谅!如有教诲匡正,顶礼感恩助缘功德。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六十年六月
西历二零一六年七月
索引
    第一问:“有一位法师讲,只念一句佛号就是净土法门,真实如此吗?同时,佛门中为何称法师、禅师、戒师、上师等,不称老师呢?”请您一解。
第二问:“有一位法师讲,极乐世界是精神世界。我有点疑虑,想求一解为快。”您是如何认知呢?
第三问:“有一位居士讲,不可回收供佛食物;若回收食用,属于盗取佛物。闻后心很恐慌,故求明师决疑。”您能给予方便开示吗?
第四问:“这位居士,坚持所讲无误,提出很多依据;把我都说糊涂了,更加疑上加疑,还须求明师决疑。”您同意他所讲吗?
第五问:“有人说,世间法真实,出世间法虚无;世间法阻碍出世间法,果真如此吗?还有智慧与空是同是异,如何理解呢?”请您给予开示。
第六问:“有人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主要是指法师讲法;还有当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大德言论都暴露其未彻悟,见地不彻,出现偏颇,甚至流毒学人,甚疑求解。”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第七问:“我皈依后,皈依师告诉好好念佛就是修行;有人告诉说,应参寻依止师,依法门修行,为什么呢?同时,我业障很重,贪嗔痴慢疑就是业障吗?”对此,您如何理解呢?
第八问:“在末法时代,有人认为魔法兴盛,佛法衰败;有人认为佛法兴盛,魔法衰败;究竟是谁盛谁衰呢?”对此疑问,您的知见如何呢?
第九问:“为何古今有大修行的真人,不愿露相,隐逸世间呢?他们的心态境界与价值观念又如何呢?”心有好奇,可否满愿。
第十问:“常听人说,多闻不如修无漏学,不知其中义理是什么,恳请智者解释一下。”您知其中义理吗?
第十一问:“学佛人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果呢?什么是以因为果呢?不知谁能释解,以解吾疑。”您可以给予解释吗?
第十二问:“我刚皈依佛门不久,不想只念一句佛号,想择选法门修行,择选法师依止;可听人说,这个是邪法,那个是邪师,弄的不知所措,想请高人指点一二。”这样的疑问,可以回答吗?
第十三问:“有人说,出家人既有智慧和广大佛法,为何不走出山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现在社会正缺乏信任和道义,充满了浮躁和诡诈。星云大师曾说过应该让佛法走向群众走向社会,佛门之中不能有太多的佛呆子、佛傻子,传教布道也是佛门弟子必修课。眼下邪魔外道倒是无孔不入。”您也如此认知的吗?
第十四问:“都说佛心苦渡世人,佛本不在尘世,又怎样渡人?”您是如何认知此问呢?
第十五问:“我在抄写《僧伽吒经》的时候,总是瞌睡,只要放下笔墨,立刻就不瞌睡,和正常人一样,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克服呢?”您能给予解答吗?
第十六问:“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小孩子十六岁之前享受物质生活都是消耗他自身先天的福报,是这样么?那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福慧呢?”您听过这样的说法吗?
第十七问:有一师徒问答,徒问:“顶礼上师!网站看往生去向,一般回复是几品或上品上生,请问被超度者是全部去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还是有的去了别的佛国,品位相当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吗?”师答:“极乐世界的门槛比较低。上品上生相当于初地菩萨,四品相当于罗汉果,四品以下的相当于小乘果。上品上生以后才能到其他佛国去。众生去的佛国不一定,有的到东方佛国、南方佛国、宝髻如来、多宝如来等等。”读后觉的讲法太随便了,您如何认知呢?
第十八问:有一师徒问答,徒问:“顶礼老师。弟子看到有些初地菩萨还会掉地狱。要修到几地才不会退下来?感恩老师,顶礼老师,七地之前的还有地狱业没消完?”师答:“对啊,真正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不会掉。初地菩萨会掉下来,要修到八地、九地、十地以上的,才不会退下来。七地以及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会退下来。因为七地以下的菩萨都有根通在地狱,都有地狱的根没有除掉,随时都会掉到地狱去。象提婆达多是菩萨再来,死后还是下地狱。七地及以下的还有地狱业没消完。”读后觉的义理不明,可否方便开示呢?
第十九问:“参访了松花湖弥勒寺,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华美庄严,众皆欢欣。”不知您有何感悟,可否即兴一讲呢?
第二十问:“一些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常讲,《楞严经》中说,念佛‘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一句佛号,就能有把握往生极乐净土。”是这样吗?
第二十一问:“出家人有过失,在家人见到后,可以公开讲吗?”不知能否为其开示呢?
第二十二问:“我们网站放生时放了五条草鱼,结果到了佛国是十五条草鱼。很多人认为是带了十条过去。”“我们网站放生程序比较殊胜,这个程序能让众生解脱,就是不解脱的众生后面也有莲花跟着,佛菩萨跟着,还有法宝跟着,护法跟着,慢慢修。莲花在不断变大,最后机缘成熟了,他上莲花就走了。”“放生物命的去向,放生的物命只有三次到极乐世界的,其他都到十方佛国的;有要发财的得到多宝如来那里去的,有的情执心重的到月光如来那里去的,不一样的,缘分不一样。”“用我们程序放生的,我亲自放生的时候,品位都很高的,六地、七地,八地、九地的比较多。”“把他加持的品位高一点,有的就变为候补佛了;有一个到南方佛国成佛,还有一个到东方佛国成佛。”看了这样帖子后,有点害怕,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
第二十三问:上师:“哦,你这成佛在东方佛国。你马上就要到东方佛国度众生了,现在是金佛了,呵呵。”众生:“我还要等一段时间。”上师:“你都成佛了,为什么还要等段时间啊?”众生:“就是我现在还是算那个候补的。”这种内容的帖子,在多家网站传播,内容很多,我只节选一段,您如何认知呢?
第二十四问:“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寺改扩建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主办方向社会悬赏100万元征集下联。该对联上联是“万佛山中万佛寺万佛寺内万佛塔万佛塔里供万佛佛佑民安国泰”,由万佛寺住持昌学法师所作。”据新闻报导,万佛山过去有108座寺院,自古就有“天地为庙万山为佛”的说法。万佛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能为其作一幅下联吗?
第二十五问:第二十五问:“网络上很多人在问,您从释解《僧伽吒经》后,怎么不再释解经典了,其中有什么缘故吗?”可否方便解答?
第二十六问:“你们学佛人,整天说修行;那我问你们,啥叫法门?啥叫守戒?啥叫修行?一天到晚,烧几柱香、磕几个头、念几声佛、诵几遍经、上几堂殿、办几场法会、做几个皈依等,就叫修行吗?最好说点让我听懂的话。”对此,您能给予回答吗?
第二十七问:“出家人脖子上偑戴一串佛珠,在家的学佛人一般也手持一串佛珠,佛珠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戴佛珠呢?”这样的疑问,需要回答吗?
第二十八问:“这是在‘全球佛教徒应共同促进文明交流’法会上,对佛教信众发出呼吁。但是,我不知如何理解佛教徒的准确含义。”能释解一下吗?
第二十九问:“有人提出,‘佛教教育的根本在于戒学教育。’总觉得少点什么,或说义理不全,故有此一问。”请为解说。
第三十问:有人说“现代修行人不能入定,也不能有定观三昧;若讲入定者必是外道,若讲定观三昧者必是邪师,”修行人能入定吗?实相果真如此吗?
第三十一问:“有西方殖民者妖魔化西藏喇嘛教,说‘不配’称佛教,”您能方便评论吗?
第三十二问:“最近一段时间,‘华藏宗门’事件,搞的沸沸扬扬,对佛教纷说不一,谁能说一说,到底是咋回事。”您如何认知如此事件呢?
第三十三问:“苦行僧为什么不自己劳作所得?而是以乞讨获取?”见到如此疑问,也感兴趣,特此请法。
第三十四问:“在当今时代,讲法者甚多;只知有功德,不知有因果。古德有讲法不昧因果,法师如何讲法不负因果呢?”请您为其解说。
第三十五问:“中佛协副会长痛斥佛教邪恶风气:某些僧人腐化堕落”?您赞成这样一种说法吗?
第三十六问:“我也有心学佛,可我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总是追求真理,如果要我真正从心底里信佛,我有以下九问,看你佛教怎么答。”您如何认知“针对佛教刁钻九问”呢?
第三十七问:“网传香港儒释道三教正在联合,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即农历六月十九,申报世界慈悲日。”您如何评判呀?
第三十八问:“月薪至少8000元还有提成,8小时工作时间外不限自由,可由少林高僧传授少林72项绝技。一则招聘和尚的启事近期在网络流传甚广,招聘启事涉及陕西法门寺、新疆红山景区”等多家寺庙。各寺庙声明,均无此事,也无委托任何中介;有的寺庙已报警,要求依法处理。”对此,不知您如何评判呢?
第三十九问:“最近在德州大街上出现了几位‘高僧’,‘高僧’向路人推销佛教饰品。然而,这些人不是什么大师,而是打着‘高僧’幌子的大骗子。经过核实,这名‘出家人’王某来自安徽人,是一位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僧人。王某称,农忙时在家务农,没有农活的季节就以僧人身份周游全国,兜售廉价佛教饰品。民警在其随行物品内发现了假证件。随后,王某因涉嫌招摇撞骗被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同时,又将另外一假尼姑,以同样罪名进行了处罚。”您对此类事件,如何认知呢?
第四十问:“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第四十一问:“能亲证的了义,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此二者又由阅历与经验决定。”果真如此吗?请帮助解除心中所疑。
第四十二问:“人生在世,一切都是机缘,离开有离开的道理,失去有失去的理由,所有的相遇相处,都是一种既定的缘分,离开就是缘尽,失去就是缘去,人生聚散离合,就是缘来缘尽,情淡情浓,记住那些美好,那些欢笑,走好现在,做好现在,就是人生又一次的美好。”看后有点人生宿命的感觉,不能完全认同;但又不知哪里不妥,您如何理解呢?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三问:“人的业力消失了,生命还存在吗?若生命不能存在,人学佛修行,去除业力,还有意义吗?若业力存在,生命就存在,那有业力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还可以再入轮回。”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第四十四问:“学佛离不开经典,修行离不开传承,经典与传承是什么关系?”可否具体的开示一下吗?
第四十五问:“在人际交谈中、义理交流中、网络媒体中等不同场所,戏论佛法或有意曲解法义等,有什么过失吗?”一些人于不知不觉中,容易拿佛法僧开玩笑,或用世法俗义强辩佛教法义,只是突显个人世智聪明,也不知有什么过失处,故请方便开示。
第四十六问:“因为一切唯心造,天堂与地狱都是精神世界,所以天堂与地狱都不真实存在,对不对?”这种疑问,困惑着很多人,带有普遍性,可以给予释解吗?
第四十七问:“法师是不是神职人员,还是沟通佛与人的中介?”您可以答复如此疑问吗?
第四十八问:“凡是自称‘法师’,吹嘘神化自己,能给‘佛菩萨开光,替人灭罪除障、消灾延寿、超度亡灵’等,那只是自欺欺人,纯属魔道诱惑愚痴众生的雕虫小计。”对此争议颇大,请您给予解答。
第四十九问:“高僧大德们研究的东西,是很枯燥的;他们埋头搞得那些经典,是没有机场读物好看的。现今社会要佛经来干什么?无非三个用途:高阁藏书装一下,师长讲话引一下,书法练字抄一下。真觉的对你有用么?别装了,你们真的需要高僧大德么?”您对此如何解析呢?
第五十问:“若不能挣钱安身养家,身家性命不保,学佛还有什么用?吃饱饭才能活命,有好身体才能修道;若无身命,就无道可修;应该是这样的吧?”如此议论,与佛教法理相合吗?
第五十一问:“出家人能舍家,离开父母、夫妻、子女、兄妹、朋友等,说这是离欲离染,修行清净无生法忍;是不是无情无义就是无生法忍?有的在家学佛人,别人打他、骂他、辱他、害他,也不生气,好象没事人一样,都窝囊透了,这是无生法忍吗?”我也有此疑问,请给方便的讲一讲。
第五十二问:“不明白学佛人为何要修习无生法忍,如何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把人弄傻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修习无生法忍是这样吗?
第五十三问:“学佛人都一样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没有差别呀?”此问义理甚深,能为其解答吗?
第五十四问:“在汉传佛教中,人多喜大乘法,而轻小乘法,且影响巨大,这算好事吧?”您能给予答复吗?
第五十五问:“佛教信众都喜读诵经典,还供养经典,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请给予方便开示一下。
第五十六问:“不敬经典、污损经典有什么业报吗?方等经典有何妙义吗?”我等也有不解,愿为解说。
第五十七问:“经常见闻信众团体或几人诵持礼拜三世诸佛名号,诵持礼拜诸菩萨名号,诵持礼拜十二部经,不知能获得什么功德利益?”能为其解答吗?
第五十八问:“很多经中都说,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诸佛不度,怎么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者,又能得度呢?”我等也不明白,请为释解。
第五十九问:“于现代史中,有人提出用哲学之真、伦理之善、美育之美取代宗教信仰,当然包括佛教在内;佛教可以被取代吗?这种人趣向一阐提吗?”请为方便释解。
第六十问:“学佛人常说邪知邪见,什么是邪知邪见?由什么产生?有哪些表现?其危害大吗?”我等也愿闻其详,以求共受法益。
第六十一问:“我弟学佛、禅行、素食十多年,却被一年青少妇诱惑,离家姘居,不再学佛禅行,开始喝酒吃肉,抽烟赌博等。与其二人见面时,不愿结俗缘,不知该说什么,少说或不说话;却引起不快,不知如何面对为好?”类似情况很常见,能为其开示吗?
第六十二问:“出家人,弘法是家务和毕生的事业,他也必须担当弘法利生的责任。所以僧宝是三宝之一。在家人有护法的责任。如果出家人不去弘法,在家人热心弘法,这本来就是不正常的,这本来就是颠倒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败法的标志。而且,如果白衣弘法,白衣会越来越贡高我慢,出家人没有事可干,那就无事生非,这正常吗?这不正常。为什么?不如法。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居士不是三宝,你至少有家。居士讲的是知识,不是经,所以不要本末倒置。经典里也不允许居士讲经。即便有,大家可以讲空、空性,佛给认证的,可以。否则,不可以。”如何认知这种说法,我等愿闻。
第六十三问:“佛法僧为佛教三宝,三宝为众生皈依对象;可释迦牟尼佛由苦行证道,为身有苦;肉身入般涅槃而不能长久住世,为身无常;诸法是空,亦为无常;众僧是苦,亦为无常;空、苦、无常处,为何成为众生依止处呢?若是皈依自性三宝,为何又在佛法僧前皈依,不是着相吗?”望予明示,以解众惑。
第六十四问:“据多种传媒报导,近些年来,一些寺庙被承包经营,乱设功德箱,假冒僧尼方丈,大肆借机敛财。承包方式有合作、投资、合资、租赁经营等;还有一些地方的企业、私人,利用寺庙进行违法经营,‘不烧高价香,游客命不保’。对于此类现象,一些有识之士与高僧大德,纷纷表示谴责,‘寺庙被承包,佛教被绑架,信众被欺骗,信仰受损害。’还大声疾呼,‘景区收钱,佛教被冤,玷污佛门,践踏信仰’。但效果甚微,缘故是被承包经营的寺庙,产权归旅游、文物、房管、园林、环卫(北京数百年历史的福祥寺,成了垃圾场)、企业、个人等多家所有,不能进行有效管理。谁能给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不知您如何认知,能否为其解释一下呢?
第六十五问:“街头巷议最伤感的是一些老人,在骂子女如何不孝;微信圈里传播最火爆的是一些贫困老人,在子女眼里不如宠物狗。心有良知的人要问,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哪里去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只剩物质了吗?过去只听过拜金主义的名词,现在有点领悟实义了,未来什么样算是不敢往下想,太可怕啦!”不知依佛教义理,如何认知呢?
第六十六问:“佛法经论浩如烟海,古今法师众说纷纭,不知信佛从哪里开始,身心又该到哪里去,谁能为我开示一下吗?”请为其方便解疑。
第六十七问:“有位慧远大师说,‘与佛教经典相比,儒道经典不过是糠秕而已。’这句法语争议具大,影响甚广,流行深远。他有资格这么说吗?这么说法对吗?”请您帮助辨明法理。
第六十八问:“人吃亏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缺少智慧;老实人不等于善良,善良人不等于老实;这种说法对吗?”依佛法义理也如此认知吗?
第六十九问:“佛说三乘法解脱,又为何说唯一佛乘呢?唯一佛乘是舍弃二乘法吗?”请给予方便释解。
第七十问:“见闻二义,甚难悟知;一是‘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何义?二是‘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何解?古今未见详解,不知谁能说明白。”可以为其解疑吗?
第七十一问:“修行人当心有正念,开启智慧,断除愚痴,去除业习,转化烦恼,心无挂碍,应行何法,如何行作呢?恳请哪位大德给予开示,无胜感激。”您可以讲一讲吗?
第七十二问:“常闻菩萨行人,何为菩萨行人,菩萨行人修何种法呢?世上有这样的人吗?”您可以释解吗?
第七十三问:“常有人说行菩萨道,何为行菩萨道,世人如何成就菩萨道呢?”您可以释解吗?
第七十四问:“有一疑问,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差别在哪里呢?无量财宝布施,还抵不过佛经中的一句话吗?”请给予释解。
第七十五问:“见闻佛教典故中,有一磨砖成镜,比喻枯坐不能成佛;是不是修行人不需要静坐,就可成就道业呢?”请能给予详解。
第七十六问:“在此五浊恶世,救度众生苦厄,唯有佛菩萨;而声闻缘觉则不能,为什么?参学多年,所疑不能尽解,总觉得意犹未尽,理未至竟。”能否给予方便释解,我等愿闻。
第七十七问:“读诵受持方等经典,等于值遇十方三世诸佛,能灭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不明白其法理是什么?”可以给予讲解吗?
第七十八问:“学佛人中,有邪见诽谤三宝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恶业之人;他们能消受得了十方供养或天地恩赐之物吗?”请您能予解答。
第七十九问:“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做些什么?创立佛教对人的生命有何意义,其作用在何处,又如何体现呢?”如此疑问,各种理论解答很多,但又感觉未及实相,能否将您的认知为释解呢?
第八十问:“学佛人应念佛、禅行外,还应如何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呢?”愿您为其解疑。
第八十一问:“学佛人应如何修行,才能救度亲人眷属,降伏烦恼魔障,命终时佛菩萨接引呢?”请您为其释解。
第八十二问:“修行人如何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呢?”您能为其决定解吗?
第八十三问:“有人告诉我念佛消灾,又有人告诉我诵持大乘经典消灾,还有人告诉我请僧人办法会消灾,我应相信谁呢?”您是怎么认知的呢?
第八十四问:“见一文章,大意为‘佛不诳语,对末法时代早有预言,几乎每位信佛人都知道;可有部分人坚决否认;认为不是佛法末法,而是人心末法,佛法根本不存在末法。这种公然否认佛的预言,否认佛经论述的说法,是不是魔子魔民在坏法乱教呢?当下佛门乱象,无不证明存在末法时代,谁是魔子魔民,难道不一目了然吗?佛法非外人能破,唯内人能坏,我等莫不痛心疾首,大家也莫无动于衷,谁都不能否认佛法存在末法时代。’阅后深感疑惑,恳求法师能给予明示,以息争论。”您认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为其一解,让众人也普获法益。
第八十五问:“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正如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生,岂非菩萨是贪官!’;最为痛心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名寺的高额门票致使无钱信徒常常临其门而难以拜佛礼敬;随佛所教的三乘菩提变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间的现状。其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等寄托;倡导‘人间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真义,重视色身之利养,轻视佛法‘出世间’之意旨。这些都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复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最后,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又如《楞严经》所说: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对此疑者甚多,请为其开示一下好吗?
第八十六问:“现代人太现实了,不但‘为物’,还有‘主意’,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有的人做事,不知敬畏,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等,反应在社会各个角落,让人触目惊心,不知学佛人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呢?”大众疑惑,信众难解,不知您如何认知此类事项呢?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七问:“在诸疑中,选择了十疑;‘1,住有是常见,住无是断见,住中间未究竟,该当如何?2、无心可见,无意可思,无路可走,无法无门,怎办?3、前有悬崖峭壁,后有狼豺虎豹,两边烈火纷烧,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当下如何转身?4、心本清净,其身作么?若无此身,我在何处?5、自性本净,污染的是啥?6、反闻闻自性,反闻个什么?7、无声时怎么反闻?8、道中无宝,心中无草。甚解甚解!9、我问释迦牟尼佛,有人说,佛迷了就成了众生。请问佛陀,您还能迷吗?如果佛不能迷,那么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正确吗?如果本来就是佛,那么佛如何成为众生的?10,拿起什么?放下何物?’”请您给予方便解答。
第八十八问:“近闻某些法师,振振有词。言‘修空心无住不起念’,‘坐禅、修定’即是佛法或者说入道法门。本人心有疑问,但请众师兄指教!若‘修空心无住不起念’是道,那么‘学佛法’是‘起念’还是‘不起念’?修‘空心、无住、不起念’三种方法的,是‘起念’还是‘不起念’?若‘坐禅、修定’是佛法,不‘坐禅、修定’时又当如何?!若‘坐禅、修定’是佛法,不‘坐禅’时有‘禅’无‘禅’。不修‘定’时,有‘定’无定?且请众师兄指教一二!”多见解答,未见实义,可否为其一解呢?
第八十九问:“在诸见闻中,有三疑未能尽详,恳求解惑;即‘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难!二者俱打却时如何?’即活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活又不想死时如何面对?‘前尘影事不论禅。雾里看花不言道。’如何确切理解其义理?‘众生平等,本自具足,’那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是什么?”问义颇深,请为释解。
第九十问:“见闻二偈,欣赏佳句,却难入意境;即‘满意本来意已满,不敢自昧唤满意。’‘当月独照无非有,一把撒却绝古今。’故请指点一二。”能否共同品评一下意境呢?
第九十一问:“末法是指佛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经典的解读越来越偏离本义,致使真义和精髓失传,不能正确解读经典,不解佛经真义,从而导致末法来临。但是有人认为:只要有经典在,有经文在,就不会有末法,至于能否正确解读在所不谈。请问:仅凭有经典和经文在,就没有末法了吗?”您对此如何认知呢?
第九十二问:“佛法是做人的道理吗?”请您一解。
第九十三问:“人类的未来,算法和数据能取代各种宗教,而成为人类的信仰吗?即有专家学者认为,‘独特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的祖先智人从所有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主宰,而未来人类将失去其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权威和权力将让位给算法和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取代以往的宗教成为人们的信仰。’这种匪夷所思的观点,让人害怕。”依佛法认知,会出现如此状况吗?
第九十四问:“有专家学者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症,开了十大药方;‘一、不要把宗教视做消极力量,国家应在法律层面重新审视宗教精神;二、痛下决心不要把宗教当成摇钱树;三、信众不要把信仰功利化;四、不要把中国传统宗教变成铁板一块;五、不要把传统宗教作为一种学术;六、推动宗教与现代社会接轨;七、坚守宗教主体性不动摇;八、重塑宗教信仰的神圣性;九、重塑宗教的自觉自强自净机制;十、传统宗教要积极走向社会,坐守其成很可能变成坐以待毙。’这些药方,能治得了信仰缺失症吗?”依佛教信众的理念,应如何观察疗效呢?
第九十五问:“祖源禅师十魔乱正中,十魔来自内外诸魔;若来自内,我是魔吗?若来自外,谁是魔呢?同时,本是善因反遭恶果,为什么?一并请善知识解释一下十魔乱正。”请您给予释解,使之明其义理。
第九十六问:“学佛人有很多障碍,修行人有很多魔事,还是平常人好,啥也不信,即没有什么障碍,又没有什么魔事。”实际状况是这样吗?
第九十七问:“我是一个初涉佛法的生人,因为初始的好奇在朋友们的携同下走进寺庙朝佛,供养师傅,也期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像身边的佛友那样相遇一个有缘有德行的上师,一日一日从指间流过,学习的心与虔诚的心与日俱增。然而,后来当看到一些僧人的霸道、虚伪、骗财、骗色的行为与蛊惑人心的言论,我疑惑了,失望之极在某日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驳论了某位出言下流师傅(知客)的言行时,他警告以后不要再去他们那里,愤怒、委屈、无助一下子让我绝望起来,与另一位师傅谈及我的疑惑时,他却说:远离那儿,不能评论他们对错。‘佛渡有缘人’,‘说即是错’;可是,向佛的虔诚之心真的也不足以说明这佛缘吗?不说,忍下。可又有更多的善良人可能被欺骗,忍心吗?明哲自保式的做法,就是对吗?迷茫,迷惑,善良是什么?该何去何从?请师兄们帮助一个迷惑的人吧!”请慈悲给予开示。
第九十八问:“虽然接触佛教十年了,但没有深入去学习啊,十年前明白人生是不完美的,不究竟的,产生了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是无我。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我偏偏贪着有我,贪着有我痛苦就产生了。我究竟该怎么做?”这样的疑问,可以回答吗?
第九十九问:“弘传正法的人,都程度不同的遭遇魔事;因此弘传正法的人如凤毛麟角,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对吗?”您能给予答复吗?
第一百问:“称念诸佛名号,还需要称念诸菩萨名号吗?二者功德有何不同呢?如何念佛才能往生呢?”如此疑问,可以答复吗?
第一百零一问:“能将财物给予他人,就是修布施吗?自己舍财物,他人受福乐,还不图回报,还说有福报,那布施的福报在哪里呢?”我等也愿听闻。
第一百零二问:“所见的学佛人中,多有修行不得力者,几年下来还是老样子,念念佛,瞌瞌头,不见心行转化,不见证悟道次,是什么原因呢?”请帮助查找一下,可以共同受益。
第一百零三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灾祸频传,是因为‘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吗?佛法中有这样的说法吗?”依佛教义理应如何认知呢?
第一百零四问:“儒释道都赞叹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有多少德呢?佛教中又有多少德呢?具体的德是什么,二者有本质不同吗?”我等也愿闻,请为一解。
第一百零五问:“信佛的人天天说信佛好,那我要问一问,学佛究竟有什么好处?依据佛教观念,当今世界上的人类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此问义甚大,能为其解答吗?
第一百零六问:“佛门讲空于定,定境思止,无有意念,即无思想;人若无思想,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与尸位素餐还有什么区别呢?我真弄不清楚,这就是学佛人的追求吗?”请为其解答好吗?
第一百零七问:“我始终不明白,什么是中道?什么人可入中道?入中道有何法义?不入中道又如何呢?不知谁能给予解答。”请您为其开示。
第一百零八问:“佛祖在世时,就预言佛教在他涅槃几百年后将在震旦发扬光大。在《佛说灌顶经》中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佛依何因缘有此预言,三圣又是谁?”请您为其释解。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问:“有一位法师讲,只念一句佛号就是净土法门,真实如此吗?同时,佛门中为何称法师、禅师、戒师、上师等,不称老师呢?”请您一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你可如此请法,请求这位法师给予开示;即能否系统地、规范地、完整地开示一下净土门中,除皈依仪规(授三皈五戒八戒,念一句佛号)外的修行传承呢?末学静候法音!相信这位法师可满愿求,不需我在这里赘言。
佛门中师,皆由戒得,缘于依戒为师。法师、禅师、戒师、上师及师父或师傅等,皆具足受持戒律。由于宗门不同,名有差别,称师相同,皆因依戒。佛门称师,形成传统,辈代相传,义为遵戒。虽称某人为师,实不依人为师;某人也无为师相,只知身心载法载戒,证悟我法二空;还可替佛结缘,办理佛事,如能传法、授戒、培德、解疑,兴建坛城道场,举行各类法会,示现四众弟子形象等。还可师徒间父子传心,言传身教;如铁匠教徒弟,既口传窍诀,又传行规,还身教技能,操作实践等。若有为师相者,只身受戒,心地无戒,不为得戒;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道元师云,“随师有正邪,悟则有真伪。”
而老师则不同,缘于传统文化,是指能教授学生知识文化、技艺能力的人;古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老师,既是一种尊称,又是一种职业;既推崇老子哲学思想,又注重人为德行修养。
二种师者,各有所表,义理差别,功用不同;但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相通;故应尊重各自传统,不可人为混淆,以免引人误解,或毫无实义之争。2014/2

第二问:“有一位法师讲,极乐世界是精神世界。我有点疑虑,想求一解为快。”您是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心中有疑,可以直接向这位法师请法;若我给予答复,唯恐对这位法师不尊重。但可以与你一起,理顺一下思路,共同参学为好;即你心所疑,主要有四点:
第一、非想非非想天人无身口,只有清净心识;此世界与精神世界有何差别呢?
第二、佛说极乐世界皆七宝所成,菩萨皆具清净色相;七宝是不是物质呢?色义中是否包含物质呢?
第三、如来报身百福庄严,不来不去,应化十方,化身无量,只是在绝对的清净心灵的世界中冥知的实相法吗?
第四、三界中时空不同,法则各异;故用人世间科学所知,能证明出世间法则与智慧吗?
依此问疑,敬请法师开示,一定会得满意答复,我等一同受教。2014/3

第三问:“有一位居士讲,不可回收供佛食物;若回收食用,属于盗取佛物。闻后心很恐慌,故求明师决疑。”您能给予方便开示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你可直接与这位居士商榷,提出不同认知;然后共同探讨义理,以益信众,避免误解,贻害他人。在义理不清之前,先不要恐慌是否有业,仍依传统方法去做。
商榷内容大致是,“彼见闻如: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教他取;为作住持,或施佛已复还摄取,或他与物令使施佛而自食用。”其一,经中是取,或是摄取,而不是回取;二者义有区别,易生混淆。其二,经义可解为一切财物施佛后而未供佛前,或令施佛后而未供佛前,一切人摄取与自食用,或教人食用,属于盗取佛物。其三,一切财物施佛后而未供佛前,或令施佛后而未供佛前,急需时挪为他用,用后“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教他取”,或不能及时补还原数原量,亦属于盗取佛物。
如此商榷知见,为依经而解;若有不妥,敬请指正!2014/3

第四问:“这位居士,坚持所讲无误,提出很多依据;把我都说糊涂了,更加疑上加疑,还须求明师决疑。”您同意他所讲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既是商榷,各有所论,各有依据,实为正常交流。若更加疑上加疑,可再与这位居士商榷,表示义理的观点,可更明了一些,也供众多网友帮助共同辩别,共同受益。
商榷内容,可引深一点问;即寺庙中功德箱内信众供佛的钱与法事所收的十方佛财,是施佛财物,能不能收取呢?于收取中,其中用于寮房、斋堂、厨房、厕所等生活设施,以及水、电、食物、药品、床具、用品等生活用品,属不属于自食用财物部分呢?僧人还将部分收取的财物用于捐款、救灾等善举,僧人与大众皆须堕入大阿鼻地狱中黑肚小地狱吗?若不能收取,僧人生活如何维持,寺庙活动如何运转呢?于二千多年寺庙运作的实践中,有不收取供佛一切财物的例证吗?
我辈愚钝,智慧不开;如此商榷,敬请开示!2014/3

第五问:“有人说,世间法真实,出世间法虚无;世间法阻碍出世间法,果真如此吗?还有智慧与空是同是异,如何理解呢?”请您给予开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世间存在着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二者相辅相承;即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基础,世间法以出世间法为究竟;若只讲世间法,易使佛法落入有为;若只讲出世间法,易使佛法落入虚无。对于学佛人,二者功用不同,不可偏颇;即世间法还身心以清净,出世间法致境界以高远;世间不碍出世间,出世间不否世间。
禅行静极,身根不动;思维停止,定境自生。定境为空,故为定空;定空生慧,智观明心。依身心而论,空有四种;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依次第境界而论,空有二十种;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小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
智慧,为在定空境界中,心识观察诸法实相的能力,超越法则束缚的能力,驾驭规律自在的能力、创立规律不共的能力。若对修行人而言,照见为智,解了称慧;观察辨明为慧,通达明了称智;即断除无明烦恼,证得解脱为智慧。智慧有多种;如按观察世间分,有胜义智和世俗智二种;如按三乘教义分,有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三种;如按究竟法义分,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种。
定空与智慧的关系,既是同,又是异。同者为定空与智慧同根同体,单一心性功德所证所具。异者为定空与智慧有顺序功用差别,定空是基础根基,智慧是功德妙用。可用比喻说明,如一颗瓜秧上,有蔓藤,才有瓜果;瓜秧如身心,蔓藤如定空,瓜果如智慧。2014,3
第六问:“有人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主要是指法师讲法;还有当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大德言论都暴露其未彻悟,见地不彻,出现偏颇,甚至流毒学人,甚疑求解。”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对第一种说法,当然不能认可。这种说法不解如来真实义,也与现代实际不符。现代人以各种书籍、刊物,以及电视、广播、网络、论坛等形式,对佛教义法理发表各自认知,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可讲法者中有证悟的人少,发表各自知见中其佛教正法少;故此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当广义理解认知。确切地讲,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应包括一切以不同形式言说佛法的人;不正即邪,不可不慎。古人云,“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故可引以自勉,不可人云亦云。
末法时代,虽证悟者少,但仍有证悟之人。在诸讲法者中,由于证悟不同,可有见地差别;但不可一概而论,皆定性为邪师。只能讲随顺众生因缘善根,见地有所差别;有讲正法、像法、末法、善法的不同,极少数人讲邪法。讲邪法知见者,难逃信众择法眼的正观,并依经正法藏及时明示其危害,随继销声匿迹;虽还会层出不穷,但一定不得人心。若全面否定法师讲法,或认定讲法者皆是邪师,如此知见,危害极大,因果极重。危害极大,在于古今弘法艰难,真正弘法者少,再以邪师之名封堵其口,蛊惑一些不明实相的信众以邪师之名诋毁其人,长此以往再无人讲法,等于灭佛法慧炬,信众将失去佛法眼目。因果极重,在于认证不准,知见不正,惑乱人心,贻误众生;恐有谤毁之嫌,会合因果之律。
对第二种说法,纯属个人知见。仅凭一些讲法知见,与佛相比皆不具足,或有意设置障眼法,不能明察其详;而未见其人加以定观印证,便下如此结论,难以让人信伏。据我观察,在当今弘法者中,不乏有菩萨再来者,也有证悟不同道果圣人;在大陆、西藏、台湾、境外等地,真实存在,只是不便讲破。至于在弘法中,却有一些法不了义、戒不具足、事项不圆融的知见,迎合了一些信众的末法心理,也适应了一些末法众生善根;只能讲因缘如此,因果自负。若说对后世影响,也只能影响末法心理的信众,及一些末法善根的众生;而对有大善因缘、大善根基的众生,无碍得闻正法义理,无碍得依传承法门,无碍具足受持戒律,无碍次第证悟道果等。
对此疑者甚多,闻此释义后,若还不能详解,可详参有关佛经,全面深解教义法理,别障于摘录的一句佛说而不观前见后,别误于不联系法要的言论而认知实相,从而生疑而自乱其心。借用一句古诗,比喻其义,供其参悟;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14/3
第七问:“我皈依后,皈依师告诉好好念佛就是修行;有人告诉说,应参寻依止师,依法门修行,为什么呢?同时,我业障很重,贪嗔痴慢疑就是业障吗?”对此,您如何理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古德有云,“迷时千卷少,悟后一言多。”初学佛法,诸多疑问,愿求多闻,当为可教。就怕不疑不问,不知择法寻师,还在自以为是,感觉状况良好,当为难教。迷时千卷少,是向经学他学,愿求了义究竟,身不疲倦,心不厌足。悟后一言多,是向净心自性学,日夜精进禅行,无心留意身外诸事,见闻一字一句都是多余。但是,若无迷时千卷少,难有悟后一言多。
皈依师,为皈依三宝的引领见证者。依止师,为传授依止法门、依靠指导功用者。皈依佛门的人,皈依后应参寻依止师,于依止师处得到对应根基的传承法门,进入真正的修持身心。各宗法门,皆有传承;即可依皈依师为依止师,但须授于传承法门,非教念一句佛号而已。
当下,在汉地大陆净土宗的部分寺庙中,四众皆有遇此状况者;其中,在家二众居多。几年或十几年下来,少见道业有长进者,不知净土法门传承为何物,不知都摄六根静坐念佛有多重要;只知念一句佛号,便等临终诸佛菩萨接引;只知如此念佛最为稳妥,三根普被而利钝全收。
业障,为身、口、意所造作诸恶,形成业债,循环不息,能障碍修行正道,故称业障。业者,天地神明察查核准,记录在案有报为业。债者,既有命债,也有物债。贪嗔痴慢疑,为身欲五毒,心烦恼五病。由于身有财色名食睡五欲,生贪嗔痴慢疑五毒,发身口意言行造作诸恶业。故不能简单认知,贪嗔痴慢疑就是业障;而应加以明辨,减少欲求,才能化转五毒,言行造作转为诸善业。
业障重者的表现,略讲有二十种;一是多病难医;二是伤残短寿;三是鬼魅常侵;四是神志昏沉;五是浮躁失控;六是心常散乱;七是易失正念;八是执著妄想;九是好事难成;十是散失财产;十一诉讼扰害;十二烦恼不安;十三遭遇横祸;十四灾难侵袭;十五背负恶名;十六常生邪见;十七破犯戒仪;十八毁谤三宝;十九善友远离;二十难修正道。作业千差万别,报应千变万化,表现千奇百怪,只能略释其义。化转业障方法很多,这里不讲,可另参学。2016/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问:“在末法时代,有人认为魔法兴盛,佛法衰败;有人认为佛法兴盛,魔法衰败;究竟是谁盛谁衰呢?”对此疑问,您的知见如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世间法中,凡夫之人执著名相,以相生心,佛法仅停留在言说诸相上,见闻觉知事事尽有为,身心感受处处皆魔法,有魔子魔民住伽蓝,更有高价香、假僧尼、贪名闻、喜利养、图安逸、多放纵、破戒仪、不禅行等事频发,故说魔法兴盛。而正修之人多以禅行为主,魔法仅在我法二执中,有为事中含无为法,一切事物存在皆佛法,一切身心行作皆正法;人的境界不同,智慧有别,对魔法与佛法的认知也不同,证悟之人可转烦恼为菩提,故说佛法兴盛。
魔法兴盛,身心欲望強烈,十不善法盛行,众生业习加重,皆是背道而驰。人心道德丧失,生存条件遭糕,世间灾祸频传,邪恶尽堕魔网。佛法兴盛,民风淳朴清正,气候顺时分明,人有气节志远,世间善法流行。人皆节制欲望,众生业习减轻,天地增长福寿,自发向圣道心。魔法兴盛,从反面利益人;迷者执著贪求不舍,以苦为乐颠倒终生;悟者智明魔法考验,守持戒律警钟长鸣。佛法兴盛,从正面利益人;教人善行可转迷为悟,修苦乐法知宇宙人生;放下解脱得觉悟自在,彼岸清净可极乐永生。于人道而言,佛法兴盛是有阶段性的,是有善法条件的;阶段性为有佛出世与无佛岀世,有佛出世为短暂,无佛岀世为长期;在有佛出世时期,还有正法、像法、末法时代存在;善法条件为众生因缘善根,既有值佛住世难,还有得人身难。而魔法兴盛是无期的,也是有不善条件的;无期为从无始劫来到无始劫去,既无开始,又无结束;不善条件为众生恶因缘恶业习,障重不闻佛法,业重恶道苦受。
在三界法则中,有五浊恶法,众生命运皆难堪忍,六道轮回生灭不息,相杀相食不断,相害相欺常有。魔王为三界主,依魔法魔律驱使魔子魔民,既恼害众生清净而防逃离,又破坏修行证道而怕解缚。唯佛得神通自在,与三界法则及魔法魔律不共,当有部分众生因缘善根成熟时,方降迹世间,示现成佛立教说法,教化因缘善根成熟者逃离魔法魔律控制的路径,示范行证道果自解绑缚的方法,转化五浊恶法为五蕴皆空,永离难堪忍受为清净极乐。但是,不善因缘善根的众生,习惯于魔法魔律支配而不觉,在生灭法则中苦受而不知,对佛法善音充遍世间而不闻,身处邪见恶行报应剧烈而不见;从而不信不解佛法,不作不修善行。
如此讲法,仅是从佛法功德妙用而讲;若从佛法实相而讲,三界也为报身佛依法性而安立,此世界也是佛法性身的一部分;是佛慈悲愿力与众生因缘业力和合而成,故三世诸佛相继,无量众生不断。佛法与魔法,此消彼长皆因缘,兴盛衰败依善根,非人力能为,非想象所主。2014/3

第九问:“为何古今有大修行的真人,不愿露相,隐逸世间呢?他们的心态境界与价值观念又如何呢?”心有好奇,可否满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古今汉地,确有修证得道者;他们各依因缘,观察世间,不愿露相,隐世修行。对隐逸者中,少知有其法名留世,多有不知其名何如;如禅宗三祖僧璨俗名为谁。又如报端发现一山洞中,有十数不同年代圆寂坐身,不见史记。时至今日,仍有太多避世住山洞茅蓬修行无法知其名者,还有很多隐蔽世间修行不露实相名者。如此现象,实属正常,不足为奇,也不为怪;后世还会有续,直至佛法灭度,不以名相为纪,秘密传承佛法。至于依何因缘,只可悟知,不可明示。只能如法顺缘,略开可显法义。
总的来讲,能隐修世间,密行其道者,多为载法载戒之人。即有出家二众,混同于普通僧尼之中,功德如山不显其高,戒法如水不显其深;也有在家二众,混同于平常人群中,种福无量不显其广,智慧无边不显其际。皆能隐蔽真实之我,藏精显拙假我于人。心态净洁如珠,境界高远脱俗,气质幽雅沁香,宁静不慕虚荣。价值看破名相,观念放下执著,守持戒身法体,无为不染世俗。好似说平常话,其义理不平常;看似办平常事,其正行不平常;貌似做平常人,其表法不平常;相似处平常中,其功用不平常。但在凡夫眼里,尽是平常太平常。而隐士自知,保持平常心,活在平常中,平常才真实,根植众生深;如滴水入海,随浪作波涛,避免高热处,易被蒸发掉。若具体来讲,主要为珍惜生命,清净禅行,护持本色,导引佛风。
珍惜生命,为人身难得今已得,有限时间不可浪费,一切荣华富贵皆为有限价值,一切享乐安逸尽在荒废生命。唯有依法持戒才为实现真实自利,唯有禅行证道才为实现无限价值;珍惜生命价值在于真实自利,无限价值利他方显生命可贵。浪费时间为愚痴无智,荒废生命为枉来世间;若再造作无量恶业,更是对自我慧命的极大犯罪。若要珍惜生命,唯有隐修世间,减少顺逆因缘,避免磕磕绊绊,才能实现效应最大化,可永世享用。
清净禅行,为化解尘缘少事扰,不逐物欲得静闲,身心清净无垢染,第一要务大禅行。将人生定位于解决生死大事,其它事务皆为副业;生死大事须坦然实际,疏忽不得;其它副业须应酬付出,不必认真。关键是能隐得住身子,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贫苦,持得住恒心,守得住道业,坐得住年月。否则,嘴上功夫一流,屁股上功夫没有,头衔学位一大堆,拥赞风光显尊贵,欲求次第证道解脱,只有意念无定力。
护持本色,为自知应念什么、行什么、是什么、该什么,心有之明,护持初心;如一元一包的盐,可入味餐桌常菜,还可入味百千万元珍馐,而盐还是原来的价值,咸入众口还是一味。既然选择了信佛修行,就无怨无悔,无论何时何处,不失自我本质,保持佛门法性。可尘世滚滚洪流,会冲淡盐的咸味;将见水不见盐,淡水入口不再咸。故有限量的盐,入限量的菜,显适量的味,得定量的妙。
导引佛风,为重实修轻名相,重传承轻言说之风,口传心授至今。故隐世修行,既有传统,可潜移默化;又有传闻,可熏染各宗。由一个人、一颗心、一辈子、一传承,到一群人、一片心、一愿行、一佛风。佛门风气正,世风有标准,修证者引领示范,后继者信众扩充。佛法于平凡处,信众在平凡中;平凡处有惜福,平凡中有惜缘。人知惜福乐知足,众皆惜缘自和睦。佛风清正,身心净行,勤于道业,不枉人生。2014/4

第十问:“常听人说,多闻不如修无漏学,不知其中义理是什么,恳请智者解释一下。”您知其中义理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倡导修无漏学,并不排斥多闻;而是在多闻的同时,注重与实际修行相结合,互为功用,互不为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多闻理解有二;一为对广学博闻、见多识远、理论丰富、记忆不凡的人,给予的综合评价;二为对参学受教、明法不疑、通达知义、开智堪任之士,作出的认可结论。无漏对应有漏,有漏为身心俱漏;即欲习漏、诸有漏、无明漏。修无漏学,须从身心为下手处,即持戒、禅定、智慧。
凡有学之人,均须多闻;从初入佛门者至诸菩萨,皆为有学。对初学者而言,有学为参访、受法、读经、禅行等。对学有所成者而言,有学为戒行、禅观、入经、求证等。对诸菩萨而言,有学为亲近诸佛、拥护道场、请法受教、得佛授记等。有学与多闻,各有其含义;有学既向外学又向内学,既向理学又向习学;而多闻则为外学理学,非内学习学。初学者若寡闻,则难依明师、难闻胜义、难辩法理、难成大器,故各宗门皆有鼓励多闻之风。故初学者,在重视知教义明法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与行之间的结合,才能进入修行的最佳状态。否则,只重多闻,忽略实修,既得多闻第一,仍为道旁数沙;如佛侍者阿难,从世尊处学得八万二千法,又从佛弟子舍利弗处,学得二千法,共计八万四千法,仍遭魔事,佛入涅槃后,结合实修方圆成大阿罗汉道。
身心有漏者,身执欲习,心贪诸有,蕴含无明。执欲习则不善法生,难持净戒,道法身器必漏明洁净水。贪诸有则一切烦恼生,破坏道心,佛道心器必漏妙理福水。含无明则染著业习生,常遇魔事,心性妙器必漏菩提智水。唯修持戒,升华善行功德,方能去除欲习烦恼。唯修禅定,保持身心清净,方能化转诸有烦恼。唯修智慧,禅观心光升起,方能空掉无明烦恼。对修净宗者,唯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能去除欲习、诸有、无明烦恼。烦恼尽除,心无诸漏,清净梵行,道业成就。
在我们中间,有修清净梵行者,身心俱得无漏,却示现不尽漏相,众皆不识,有时还笑他傻呢!在你们周围,有弘法利生者,早已道业成就,可度有为而不现无为相,众难起信,有时还打杀骂辱呢!为何出现如此现象,皆因将多闻知识化,应用学术化,身执名相,心生骄慢,背离了佛法多闻实义,脱离了修习多闻法理。可见修无漏学有多么重要,故有经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之说;如老百姓选药时的一句大实话,“不看广告看疗效。”2014、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问:“常听人说,多闻不如修无漏学,不知其中义理是什么,恳请智者解释一下。”您知其中义理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倡导修无漏学,并不排斥多闻;而是在多闻的同时,注重与实际修行相结合,互为功用,互不为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多闻理解有二;一为对广学博闻、见多识远、理论丰富、记忆不凡的人,给予的综合评价;二为对参学受教、明法不疑、通达知义、开智堪任之士,作出的认可结论。无漏对应有漏,有漏为身心俱漏;即欲习漏、诸有漏、无明漏。修无漏学,须从身心为下手处,即持戒、禅定、智慧。
凡有学之人,均须多闻;从初入佛门者至诸菩萨,皆为有学。对初学者而言,有学为参访、受法、读经、禅行等。对学有所成者而言,有学为戒行、禅观、入经、求证等。对诸菩萨而言,有学为亲近诸佛、拥护道场、请法受教、得佛授记等。有学与多闻,各有其含义;有学既向外学又向内学,既向理学又向习学;而多闻则为外学理学,非内学习学。初学者若寡闻,则难依明师、难闻胜义、难辩法理、难成大器,故各宗门皆有鼓励多闻之风。故初学者,在重视知教义明法理的同时,更应重视知与行之间的结合,才能进入修行的最佳状态。否则,只重多闻,忽略实修,既得多闻第一,仍为道旁数沙;如佛侍者阿难,从世尊处学得八万二千法,又从佛弟子舍利弗处,学得二千法,共计八万四千法,仍遭魔事,佛入涅槃后,结合实修方圆成大阿罗汉道。
身心有漏者,身执欲习,心贪诸有,蕴含无明。执欲习则不善法生,难持净戒,道法身器必漏明洁净水。贪诸有则一切烦恼生,破坏道心,佛道心器必漏妙理福水。含无明则染著业习生,常遇魔事,心性妙器必漏菩提智水。唯修持戒,升华善行功德,方能去除欲习烦恼。唯修禅定,保持身心清净,方能化转诸有烦恼。唯修智慧,禅观心光升起,方能空掉无明烦恼。对修净宗者,唯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能去除欲习、诸有、无明烦恼。烦恼尽除,心无诸漏,清净梵行,道业成就。
在我们中间,有修清净梵行者,身心俱得无漏,却示现不尽漏相,众皆不识,有时还笑他傻呢!在你们周围,有弘法利生者,早已道业成就,可度有为而不现无为相,众难起信,有时还打杀骂辱呢!为何出现如此现象,皆因将多闻知识化,应用学术化,身执名相,心生骄慢,背离了佛法多闻实义,脱离了修习多闻法理。可见修无漏学有多么重要,故有经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之说;如老百姓选药时的一句大实话,“不看广告看疗效。”2014、4

第十一问:“学佛人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果呢?什么是以因为果呢?不知谁能释解,以解吾疑。”您可以给予解释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法中,念起造作为因,成已报应为果。世间一切事物运动规律,皆存在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于从因至果之间,存在发展变化过程,存在时间、地点、条件、人物等主客观因素和合的规律,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即在相对法则中,有绝对性但不可绝对化,有规律性但不可格式化,有复杂性但不可简单化,有联系性但不可固定化。
以因为果,为若有善恶之因,就一定有善恶之果;从中省略了发展变化过程,否定了运动规律主导作用;如善因念佛成佛,从中省略了身心修行戒定慧过程,否定了菩提道次规律对修行人的约束作用;即只要念佛,可不必修行戒定慧,不须次第证道,靠佛愿力接引,就可往生成佛;而不顾有破戒、毁戒、谤佛、谤法、谤僧、不善、不正、放逸、懈怠、邪行者恶报轮回等事实,不见不同善因、不同善报等三界诸天法则存在。再如恶因受报,若人起恶念要行凶杀人,有言论或有工具准备;但中途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使其改变主意,没有实施计划而构成危害,还与他人成为朋友,并成就很多善行;法律可以将起恶念为行凶定罪吗?司法可以依工具准备予杀人刑罚吗?故只能是相应的因,所成相应的果,因果之间有规律可循可依,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不可以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知其规律作用事物时的二重性,观其矛盾相互转化时的多样性。
以因为果,源于《大日经》;为佛告诫众生,不可将一善因绝对化、格式化、简单化、固定化,不可将一善因为成果、实果、道果、得果;而应修无量善因为功,而无功相;次第证得道果为德,而无德想。皈依佛门三宝为找到人生方向,明白教义法理为打开定位导航,严持禁戒律仪为遵守操作规范,依止传承法门为选择出离路径及所乘工具;切记不可以因为果,认为有了人生方向就等于大功告成。时下,有一些人只知念佛成佛,特别是于在家人中,吃肉、喝酒、邪行、妄语等,十不善法一样不少,贪嗔痴慢疑一应俱全,不持戒,不禅行,只念一句佛号,只等十念往生。
如此讲法,并不反对谁念一句佛号,凡念佛者皆受欢迎,皆结善缘,皆种善根,皆感善果;要比什么都不信、都不念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但须明示,如此念佛,不依法门传承修行,不能具足受持戒律,为末法时代后期之风,只度生死,难证道果,恐因误解误判而误己误人,又恐早开末世法运而损毀正法;故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坦露实相法义。2014/4

第十二问:“我刚皈依佛门不久,不想只念一句佛号,想择选法门修行,择选法师依止;可听人说,这个是邪法,那个是邪师,弄得不知所措,想请高人指点一二。”这样的疑问,可以回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由于地域历史不同,各宗法脉渊源不同,各人选择修学不同,没有统一固定标准。只能讲一些共性法义,照顾一些特性法理;具体如何选择辨别,要靠自己开心智、明法眼、掌标准、作决断。但在这里,须回答二个疑问;一是如何择法择师;二是如何辨别邪法邪师。
如何择法;择法为选定法门修行,各宗不同,法门不同;宗门相同,也有法门不同;法门很多,差别很大。在求法上,总体来讲,先明宗后求法,知难易能行持,重解脱轻名闻,法平等贵专一。具体有十种事项;一是沉得住气,身心莫急,多参遍访,受教校量,择上从之;二是避免好奇,不为功利,特别在禅密选择上,不为禅而禅,不为密而密;三是自打基础,有静坐功夫,身心静下来,知如何修禅行,才能把握准确;四是随顺因缘,不强求法,有时法可遇不可求,法缘可顺不可逆;五是适应根基,自量己德,择法愿求不宜过高,否则眼高手低,难载重法;六是注意年龄,不同法门有不同要求,禅宗有莫到老来方修道,密法有三十五岁前为最佳,为体能可适应;七是身有正行,品德厚道,可与法缘和合,择法无碍,速得法益;八是心有正见,不受邪法,远离外道,契入正法,得立正命;九是禁忌猜疑,这个法门是否最高,是否还有最上,是否可证道,是否外道邪法,疑虑重重;十是勿乱分别,这里寻密法,那里寻密诀,哪个法门快,哪个修的慢,妄自差别。
如何择师;择师为在择法的同时,选择师承为依止;各宗法门皆有师承,有时择法即在择师,有时择师即在择法,名为二回事,实则一回事,一切法门皆由人载。在此时代,圣贤隐伏,邪法增盛,求法甚难,求师亦难。在求师上,总体来讲,重明师轻名相,重见地轻功夫,重传承轻言说,重实修轻哗宠。具体有十功德相;一是清净持戒,心地具足戒本,身口意三业无亏;二是多闻有智,通达教义法理,不执诸相生心;三是精勤禅行,为法可以忘躯,常赞叹清净梵行;四是心怀慈悲,对众苦有怜悯心,能方便救护众生;五是善说正法,对诸事有责任担当,方便教化而无厌倦;六是难忍能忍,能堪受辱而不嗔,还能以德报怨;七是身心无畏,弘法利生坦然无惧,众前忏悔己过无怯;八是义理圆融,正见分明无缺,信众愿乐欲闻;九是不求名利,常亲近善友而淡名闻,节俭惜福而远离金钱;十是真诚朴素,以人生平凡为最高,以老实做人为最妙。同时,有四种病师,心病无边,其中有一,不能依止;一是作病师,时时思维揣度他人,处处算计校量得失;二是任病师,随诸法性任意浮沉,一切妄从信缘任运而行;三是止病师,止息妄情误解寂然平等,迷于取静误认止妄即真;四是灭病师,妄计身心根尘本来空寂,执着断尽烦恼一切永寂。
如何辨别邪法邪师;邪法为行持一切外道之法,邪师为行持诸外道法之师。辨别邪法邪师,初学以外道法为邪法;在修禅定中,由邪定所生种种邪法。九十六种外道,皆为邪师。由于所涉内容过多,这里只能略义,不便详解;故可依四依法,参照佛说有关邪法邪师的具体表现,自我参学为好。但是应知,初学人在辩别邪法时,应依三法印与实相印;在辩别邪师时,应依佛说经典制法;不应依人所说与自制标准,更不依不明教义法理的知见。否则,妄认修证出世间法、发菩提心的人为行邪法,妄指修行正定三昧所生正智的人为准邪师;特别是随意妄责他人为行邪法、准邪师者,往往自己正在行邪法,为准邪师而不知,误己又误人而不明。2014/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问:“有人说,出家人既有智慧和广大佛法,为何不走出山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现在社会正缺乏信任和道义,充满了浮躁和诡诈。星云大师曾说过应该让佛法走向群众走向社会,佛门之中不能有太多的佛呆子、佛傻子,传教布道也是佛门弟子必修课。眼下邪魔外道倒是无孔不入。”您也如此认知的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修学佛法的人,不论出家在家,既有证悟智慧,又知佛法无边;本身正心正行,就是弘法示范,广宣道德文明,敬畏天地世间。古今一理,寺庙小道场,世间大法坛。而在当下,不是出家人可不可走出山门,而是出家人能不能走出山门;同时,山门大开少人问义理,山门挤破多是求发财。关键是众生有无善法因缘,是否具足闻法善根。若无善法因缘,出与不出山门,心法只能自修,他人无法用力。若不具足闻法善根,则视而不见,闻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坚。
修学佛法的人,只观自心清净,不见世间过失,一切皆有因果;共业感召如此,法眼清晰可见,佛法不度无缘,切莫怪罪伽蓝。其实佛门之中,佛呆子也不呆,只是自修自行;佛傻子也不傻,只是自功自德。况且,佛教不乏经典大藏,自古不少弘法之人,菩萨只能恒顺众生,法师也须随顺因缘。邪魔外道当然是无孔不入,发生的社会现象不说;仅对佛法侵扰而言,寺庙被商业化,僧人有职业化,环境染著身心,物外闲人太难。2015/3

第十四问:“都说佛心苦渡世人,佛本不在尘世,又怎样渡人?”您是如何认知此问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依愿力,普渡众生;法藏住世,平等慈悲。可悯众生,不读经典,不开智慧,执著人相。妄言“佛本不在尘世”,不知怎样渡人;其实是身不知归依,心不明自度,茫然于世间,时光在空过。愚痴不自醒,为是当聪明,慢习贡高我,不肯谦卑身。在此世间,是佛、法、愿、缘度人;不是依人度人,更须人心自度。
那么,佛究竟在不在世间呢?又依什么形态住世呢?确切地讲,佛在世间,三世常住,未离众生。只是众生身心于五浊,无法实知佛依什么形态住世,故此由疑生惑。佛住世形态主要有,一是法身能量智慧支撑世界与法则存在,为一切众生生存需求,提供一切可能;二是报身佛光常照十方世界,照触修行人身心,增长福德慧命;三是化身周流遍至世间,无时无处不在,护念加持正法修行人;四是示现身虽入大般涅槃,各种佛形像还在,等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礼拜供养得福;五是佛说经律论三藏十二部还在,等于本师释迦牟尼佛法性住世,众生见闻受益;六是十方诸佛菩萨,以不同因缘化现世间,以不同方式、不同身份行菩萨道,弘法利生。2015/3

第十五问:“我在抄写《僧伽吒经》的时候,总是瞌睡,只要放下笔墨,立刻就不瞌睡,和正常人一样,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克服呢?”您能给予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僧伽吒经》,是佛护念的大乘经典,如法抄写功德巨大,销除无始劫来业障,如大风吹散浮云。当人如法抄写时,佛化身常居其顶,护念其善行,增长其智慧。当抄写人不如法时,或抄写人业习重时,与佛不能产生道交;当佛化身常居其顶时,巨大能量摄持身心,大脑神经不能适应,形成剧烈反差感应,产生瞌睡现象;如沸水烫鲜菜—蔫啦。同时,有魔众干扰周围环境,使人身心疲倦。
怎样才为如法抄写呢?在抄写经典前,首先,在佛像前供养礼拜后,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得佛加持力;然后,供养礼拜《僧伽吒经》,三称南无僧伽吒,依正法力破除魔障;其次,清净身心,须素食三日后抄写,抄写前还须净口、净手、净衣、净具,保持欣然状态;最后,清净环境,抄写经典须在净洁处,不应在夫妻所居室内,周围不应堆放污秽杂物,使护法生欢喜心。若如此抄写经典时,不会再发生瞌睡现象,一切吉祥如意。2015/3

第十六问:“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小孩子十六岁之前享受物质生活都是消耗他自身先天的福报,是这样么?那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福慧呢?”您听过这样的说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从三世因果上讲,人的今世福报前世积,下世福报今世积。人从入胎开始到出生,直至能自食其力前,所享受的物质文化生活,名为享受父母及他人养育,实则都是在了前世的福报。从能够自食其力后,超出正常享受物质文化生活外的福报部分,名为权势富贵及时享乐,实则仍是在了前世的福报。
福报是寿命的基础,人有福报可增寿,人无福报可减寿;故人过分享乐,超出正常享受福报部分,人要减少寿命。同时,使用偷诈奸欺、贪污受贿等一切非正常手段,获得财富所享受的福报;不但了前世的福报,还欠下宿命业债,造成下世贫穷之因;今世除减寿外,还多眷属失和、子孙不孝,通过非正常渠道散失财物等。
由此缘故,人应多修善业不吝,多行布施他人,节俭生活惜福,知足常乐增寿。父母养育孩子也是一样,应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培养勤奋、孝顺等品德;不应过分溺爱吃穿,骄纵专横,养成奢华好逸等不良习气。2015/4

第十七问:有一师徒问答,徒问:“顶礼上师!网站看往生去向,一般回复是几品或上品上生,请问被超度者是全部去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还是有的去了别的佛国,品位相当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吗?”师答:“极乐世界的门槛比较低。上品上生相当于初地菩萨,四品相当于罗汉果,四品以下的相当于小乘果。上品上生以后才能到其他佛国去。众生去的佛国不一定,有的到东方佛国、南方佛国、宝髻如来、多宝如来等等。”读后觉得讲法太随便了,您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徒心有疑问,可随意请法;师解惑培德,须究竟了义。否则,“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标准条件,与往生十方世界的标准条件,是一不是二,等同无差别。十方诸佛接引福慧因缘具足的众生,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佛不接引,千佛不接引。若有一福慧因缘具足的众生,阿弥陀佛可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十方诸佛国土任由往生;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者,十方诸佛国土皆不可往生。根本不存在“极乐世界的门槛比较低”的事项,更不存在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的菩萨相当于罗汉果的事项。佛在多部经中说地非常明确,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可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入住十信位菩萨。若未具足发菩提心的阿罗汉,须往生极乐世界边地,圆满大阿罗汉道后,方可入住十信位菩萨。
同时,还须明确,不论以什么仪轨方式的放生,都是与众生结法缘、植善根的善行;不论以什么仪轨方式的超度,都是依佛法加持的助缘;前后二者皆不能将任何一众生送往任何一佛净土,只能随各自业习往生善道。学佛人的助念,也是依佛法加持的助缘,可依被助念者各自所修功德愿力,往生诸天、圣道或诸佛国土。2015/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问:有一师徒问答,徒问:“顶礼老师。弟子看到有些初地菩萨还会掉地狱。要修到几地才不会退下来?感恩老师,顶礼老师,七地之前的还有地狱业没消完?”师答:“对啊,真正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不会掉。初地菩萨会掉下来,要修到八地、九地、十地以上的,才不会退下来。七地以及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会退下来。因为七地以下的菩萨都有根通在地狱,都有地狱的根没有除掉,随时都会掉到地狱去。像提婆达多是菩萨再来,死后还是下地狱。七地及以下的还有地狱业没消完。”读后觉得义理不明,可否方便开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这位徒弟所问,义理混淆不清,法相颠倒胡乱,邪知妄见荒唐。不知是从何处见到,更不知如何见到,“初地菩萨还会堕地狱,几地菩萨还会退下来,七地之前的菩萨还有地狱业。”
这位师父所答,谤佛法僧三宝,毁菩提道根芽,谬误贻害众生。在此世间,成就阿罗汉与辟支佛圣道的人,圆寂后入有余涅槃,不见一人堕入地狱,经中亦无见闻此义。在此世间,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与辟支佛,是修菩萨行的人,有行退道不退,圆寂后皆得往生诸佛净土,何来堕入地狱之说,更不见经中记述。十方诸佛国土中,尚无地狱之名,何有堕入地狱之实。菩萨有六十品级,其中地级是从四十五至五十四品位,共有十地。即来此世间示现的菩萨,皆是依恒顺众生的缘故,权且行退道不退;待示现身圆寂后,自然回归诸佛净土,如阳光照射地球,不能日落后便说太阳进入了黑夜。至于提婆达多虽是乘愿菩萨再来,但示现身是逆助缘的恶人,未现菩萨身相,又是以恶人身示现堕入地狱;而真实的菩萨身在佛国土,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又怎么能堕入地狱呢!
在地府中,于地藏王身边确有无量菩萨围绕,或示现各种鬼王身;但不是有地狱业,而是在修菩萨道,成就菩萨化身功德。在此世间,请法应如法请,解答应依经答,佛说诸实相法,相空法性妙有。否则,请法存在过失,解答应负因果,邪解误人误己,自作地狱苦因。2015/4

第十九问:“参访了松花湖弥勒寺,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华美庄严,众皆欢欣。”不知您有何感悟,可否即兴一讲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北方建立弥勒道场,说明弥勒菩萨与这一方众生因缘殊胜,是这一方众生三世之福。佛山浑然一体,道场湖光同辉,信众瞻礼供奉,实为别有洞天。南有布袋奉化,北方今又建寺,大喜慈氏住世,舍相弘道谁知。可随顺众缘,赋偈一颂,顶赞弥勒,拥护道场,心受佛光。

地天弥勒道场景,大见弥勒慈尊容;吴太弥勒有降迹,仁心弥勒化灵真。
兜率弥勒庄严幢,补处弥勒悲众生;示现弥勒在世间,离相弥勒人不识。
正觉弥勒住法界,慧忍弥勒菩提分;愿行弥勒智如海,彼岸弥勒开佛门。
妙圆弥勒清凉地,世依弥勒法直心;上首弥勒破魔缚,最胜弥勒戒第一。
授记弥勒得总持,能摄弥勒统诸众;自在弥勒济一切,救难弥勒导安隐。
增广弥勒清净行,承事弥勒获善利;净日弥勒法光明,御师弥勒护大乘。
金刚弥勒灭恶苦,欢喜弥勒施平等;亲近弥勒离怖畏,大勇弥勒巧调伏。
如意弥勒洒甘露,缘殊弥勒皆照触;遍周弥勒演妙音,娑婆弥勒师子吼。
2015/5

第二十问:“一些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常讲,《楞严经》中说,念佛‘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一句佛号,就能有把握往生极乐净土。”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原偈是,“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现代一些净宗法师讲法,只讲念佛,不讲传承;只讲道果,不讲次第;只讲往生,不讲过程;只讲上句,不讲下句。典型的以因为果,贻误众生。古德讲法是,如何都摄六根才是传承,由意念为净念才是功德。“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是修行人应具足的精进心、坚固力。有了精进心、坚固力,才能禅行而都摄六根,达到净念相继的境界,次第成就道果,往生极乐净土,当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此讲法,才为义理不缺失,才为正法久住世,才为持正戒俢行,才为明不昧因果。
世人喜好,诸法为我所用,一切适我所需,以少力获大益,弄机巧而成功。用俗事代替法事,用俗理代替法理,用俗心代替法心,用俗缘代替法缘。如一些喜好饮酒食肉的人,为了自我安慰,辩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说道济禅师的后二句偈,“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还如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为辩护词,成为口头禅;曲解自利才能利他本义,从而谬传贻害世间。2015/6

第二十一问:“出家人有过失,在家人见到后,可以公开讲吗?”不知能否为其开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依佛戒律,原则上讲,在家信众不可说出家人过失,出家人也不可说出家人过失,在家信众不可说在家信众过失,出家人也不可说在家信众过失。不但不能自说,还不能教人说,也不能说过失因由、过失根本、过失损害、过失业果。还有,在僧团内每半月一次相互举罪的忏悔日上,相互举罪时,因各自受持戒律不同,在家人不举出家人罪过,沙弥不举比丘罪过,比丘不举受菩萨戒僧罪过;即可从上往下举罪,不可从下往上举罪。
这里应讲清楚,不是佛护四众弟子之短,有意隐瞒四众弟子过失;而是慈悲一切众生,恐其求全责备,自赞毁他,好事与自己,恶事与他人;引发僧人之间、在家信众之间、四众弟子之间的争斗等,从而损毁佛教信众整体形像,同时留有醒忏自新的空间。另外,四众之中有圣人,世间之中无完人;相对之中有正人,因果之中无全人。故而,不让世人产生疑虑误解,不给破坏佛法之人留下口实。还有,四众弟子中,若有重大过失者,自有寺规、戒律、法则、国法处罚,自我承担罪责因果,不须牵联他人获业。否则,说四众过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果报是,眷属离散不孝不亲,常闻恶声;家族亲友中多卑劣恶行,言多争讼。
这里还应讲清楚,当有请法者,在不明戒义法理的状况下,只举其事项如何认知,不提名道姓说人过失与是非,不是人身名誉攻击,依佛戒律可以开遮。当有法师为开示大众、教化四众,或在明辩戒义法理时,只说如何认知事项,劝发菩提心与依法持戒修行,增长坚固力与提醒避免造业等;不提名道姓说人过失与是非,不是人身名誉攻击,依佛戒律可以开遮。但是,有八种状况,在家信众可以不净信僧人或法师;即“使居士无利、使居士无利益、辱骂诽谤居士、离间居士与居士、贬低佛、贬低法、贬低僧、出现在不应出现的场合。”在家信众对此不参与其中,不当面指责其人,只提醒信众注意其事项,依佛戒律可以开遮。
其实,如何认知何为毁戒、破戒、犯戒、失戒、失仪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辩明何为守戒、持戒、得戒、无作戒、自性戒;如世间辨别对与错相对容易,而辩别对与对、错与错相对困难。2015/6

第二十二问:“我们网站放生时放了五条草鱼,结果到了佛国是十五条草鱼。很多人认为是带了十条过去。”“我们网站放生程序比较殊胜,这个程序能让众生解脱,就是不解脱的众生后面也有莲花跟着,佛菩萨跟着,还有法宝跟着,护法跟着,慢慢修。莲花在不断变大,最后机缘成熟了,他上莲花就走了。”“放生物命的去向,放生的物命只有三次到极乐世界的,其他都到十方佛国的;有要发财的得到多宝如来那里去的,有的情执心重的到月光如来那里去的,不一样的,缘分不一样。”“用我们程序放生的,我亲自放生的时候,品位都很高的,六地、七地,八地、九地的比较多。”“把他加持的品位高一点,有的就变为候补佛了;有一个到南方佛国成佛,还有一个到东方佛国成佛。”看了这样帖子后,有点害怕,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放生善心却又没时间参与法会活动,便通过网站放生;网站收到并聚中放生善款后,组织人员统一购买各种动物,再依放生仪轨举办法会。这里,一些人放生善心是好的,虽不如亲自参与法会因缘殊胜,但能够达到如法放生的效果也为善行功德;网站为他人提供随缘方便,发慈悲心共同从刀下救命,并举办法会与其结法缘、植善根,仗佛威神之力度其慧命,也为善举功德。
可是,通过网站所发帖子观察,别说我不能认可,社会也不能接受,大众也不能相信。为什么会如此呢?帖子中所讲,皆是妄语、诳语、不实语、戏论语,欺骗他人,欺瞒大众,不得不疑放生善心遭到亵渎,救命善举有点变味。老百姓都知道,“啥事说的越玄乎越假,啥话说的越大越骗人。”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此说法,不便评判。只从法理上来认知,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放生,也是放生十万条魚,转生忉利天十万天子;既不存在多出十万转生的史实,也不存在直接往生十方佛国土事例,更不存在直接至几地菩萨或成佛的说法。难道放生程序比较殊胜,比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还殊胜吗?人道依法持戒修行尚须次第,放生的鱼类残灵如何比人道修行还快呢?人道修行尚不见后面有佛菩萨跟着、法宝跟着,护法跟着、莲台跟着,只能讲大精进禅行的人,有佛护念、法宝于心、护法护持,待往生时佛菩萨手捧莲台接引。四果阿罗汉往生至佛国土成就十信位菩萨尚需四万大劫时间修行功德,证得几地菩萨需经二大阿僧祗劫时间修行功德,成佛需经三大阿僧祗劫时间修行功德,怎么能用一个放生程序就可成就呢?
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欺瞒众生,不戏论诸法。故而网站放生就如法放生,共同体现慈悲众生的本心足矣。不为放生而放生,也不无限夸大放生效果,大众才会相信、参与、拥护、赞叹放生的善举。2015/7
第二十三问:上师:“哦,你这成佛在东方佛国。你马上就要到东方佛国度众生了,现在是金佛了,呵呵。”众生:“我还要等一段时间。”上师:“你都成佛了,为什么还要等段时间啊?”众生:“就是我现在还是算那个候补的。”这种内容的帖子,在多家网站传播,内容很多,我只节选一段,您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若如法认知这种内容的帖子,须依《大佛顶首楞严经》。若读诵这部佛经后,这种内容的帖子其形就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不须谁再认知,心中自然明了。时至当下,魔法正盛,魔众猖獗,前所未有。因缘所致,佛运重启,正法中兴,继往开来。
若是随缘而讲,引导后世借鉴,也免当代误传,直心便是道场。这种内容帖子的后面,其人于修行中,心多冥想贪著,五蕴区宇炽盛,精灵得其方便。乘机入窍附体,师徒狂言成佛,以幻觉为神通,以幻境惑世人。只能猖厥一时,丑行必然露世,遭受王难报应,还有地狱当堕。
如此事例,古代有,现代有,后代还会有;只要有佛法住世,魔法就相随世间,不会有一劳永逸,才符合法则运转。只能是同世存在,相互兴衰,人受转化,各自受业。我曾讲过,修行人一生离不开《大佛顶首楞严经》,不是嘴上离不开,而是行上离不开。古德云,“宁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日招魔。”因为,一日招魔,万劫不复。教训触目惊心,不可不慎。2015/8
 楼主| 发表于 2016-7-2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问:“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寺改扩建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主办方向社会悬赏100万元征集下联。该对联上联是“万佛山中万佛寺万佛寺内万佛塔万佛塔里供万佛佛佑民安国泰”,由万佛寺住持昌学法师所作。”据新闻报导,万佛山过去有108座寺院,自古就有“天地为庙万山为佛”的说法。万佛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能为其作一幅下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昌学法师所作上联为妙对,妙在实景、实事、实相、实义,可为古今绝句。山寺塔像为实景,四名万佛为实事,佛佑国民为实相,佛法世间为实义。四实无匹配为绝,妙句义相联为对,天地为庙万山佛,古今为鉴众贤僧。学佛人遇此妙对,发人深思,若再以世间法相为下联,唯恐难展法师意境,空留绝句无合遗憾;若为下联而下联,辞句华丽恐义不实,做作有损仁者禅心。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与《大日经》中义理为对,以出世间法实景、实事、实相、实义为句,即兴一赋下联。选用不选用不重要,重在拥护道场。所作下联为:无量刹土无量觉无量觉者无量行无量行愿心无量量周法界同熏。刹土法界为实景,四名无量为实事,觉行愿心为实相,法界同熏为实义。觉行愿心对山寺塔像,四名无量对四名万佛,刹土法界对佛法世间,法界同熏对佛佑国民。将上下联合在一起,即:

上联是:万佛山中万佛寺万佛寺内万佛塔万佛塔里供万佛佛佑民安国泰
下联对:无量刹土无量觉无量觉者无量行无量行愿心无量量周法界同熏

禅者上联对下联,不求一文只为禅;小拙一语表众意,赋于名寺千古传。
世法之中有出世,出世慧觉在世间;般若义理示真谛,正法中兴庆空前。2015/9

第二十五问:“网络上很多人在问,您从释解《僧伽吒经》后,怎么不再释解经典了,其中有什么缘故吗?”可否方便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释解佛经是弘法利生大事,随缘不可随意,须遵佛法旨;还须观察闻法众生因缘善根,是否具足道场善缘与闻法善根,方便不可随便。若问其中缘故,这就是缘故吧。
遵佛法旨,须定中观知。遵佛法旨释解经典,诸佛威神护念弘法人,加持法座,佛光遍照道场,令弘法人具足威仪、身心无畏,令闻法人身心安稳;诸菩萨护持弘法人,大开智慧,广解义理,令闻法人身心欢喜、增益福智;诸护法护佑道场,令道场安宁、不受魔扰,令闻法人吉祥如意、消灾免难。否则,弘法人不具威仪,身心畏惧,所讲多有争议,道场魔扰不安;闻法人身心不畅,多生疑惑,枝节横生,心念散乱。
观察闻法众生因缘善根,也须定中观知;应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闻法众生因缘,应具大福报而少业习,是往昔与佛因缘是否殊胜,也是与弘法人是否有缘。闻法众生善根,应具大根器而少愚痴,是往昔所修是否为三乘法,也是往昔戒行是否清净。还有,众生共业轻重,轻者不碍闻法众生因缘善根,重者可坏闻法众生因缘善根。若遵佛法旨,闻法众生具足道场善缘与闻法善根,应择适根经典与释解时间,应选举办道场法会地点,应重弘法利生环境条件。时机适合因缘,地点适合方便,环境适合清净,条件适合流传。时机、地点、环境关联政策法令;条件是弘法方式,有道场法会、书籍流转、网络弘传、声像传播等。
如此可为其然,还有其所以然。我在《二零一二不是人类大劫难》中讲过,二零零九年后,为转折清场阶段。这是众生共业因缘所致,暂不具足闻法善根;否则,将改变定数众生命运趣向,有碍转折清场天地大运转动。二零一九年后,转入继往开来阶段,闻法众生因缘善根逐渐具足,佛教正法流传世间。天运重开,地盘新移;正常运转,福临世间。正法中兴,魔法衰末;人心向善,灾祸倍减。2015/9

第二十六问:“你们学佛人,整天说修行;那我问你们,啥叫法门?啥叫守戒?啥叫修行?一天到晚,烧几柱香、磕几个头、念几声佛、诵几遍经、上几堂殿、办几场法会、做几个皈依等,就叫修行吗?最好说点让我能听懂的话。”对此,您能给予回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所说法门,是诸佛因地所行、证得道业、功德成就的途径与方法;也是诸佛普度众生,次第成道及出离娑婆世界,须依行的三乘法。学佛人所说守戒,是身口意守住诸佛所制,不违法则,离诸染垢,去除无明,回归性德的规律;也是诸佛教化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止恶向善,自堵诸漏,须遵循的法则。学佛人所说修行,是身口意奉行诸佛示现所修,静心养德,解脱烦恼,超凡入圣,见性成佛的实践过程;也是诸佛导引众生,清净身心,弃转业习,出离轮回,圆满功德,须如实的愿力行作。
如此讲法,确实让人很难理解,一时接受不了;若不如此讲法,又难以表述真实义理,让人觉得法不圆融。故此再用比喻方法,形象的表示诸法实义。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一幢楼房,楼房内住有无明遮蔽心性的主人;楼房内有出入门路,明亮窗户,床几家具,华丽物色,美味饮食,妻妾儿女,亲友宾客、花鸟鱼虫,山水动物等,应有尽有,尤如迷宫,供主人眷恋嬉戏,名利追求,我相执著,无有止境。各卧室厅堂错落纷乱,层次多混,门道相通,皆有守卫,不宜出入;岔路拐角,道路相连,皆有关卡,易迷方向。根据测知,本幢楼房为三界火宅,常有三灾八难诸苦,又有生灭无常循环,有资粮智慧者争相逃离;逃离工具为小中大三车,逃离方向为大海彼岸的极乐世界。
可是,在争相逃离者中,有的缺少资粮,或少智慧,无法行走;须植德本,开智增慧,暂住火宅。在暂住时,身口意念,选择工具,熟悉通道,愿行门路等,为依皈法门。在暂住时,须防透风漏雨,擦拭门窗家具,洗浴洁身离染,节制欲望正念,利益他人正行,广行诸善止恶,守住规距做人,放下名相贪吝等,为守护正戒。在暂住时,尊敬双亲如礼佛,孝养双亲如供佛,游子忆母如念佛,读诵经典如学智,上得堂殿如大雄,办得法会如慈悲,做得皈依如殊缘,修塔造庙如佛事,弘传经典如法事,赞佛功德如僧事,这些都是修行的组成部分;若要具足资粮智慧,还须精进禅行,证得空身、空心、空法、空性,开启心智通道,成就自性妙用,才为真正修行。
总之,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言行、一切心念,于一切时处、一切过程中,皆是在依法门、守戒律、正修行。依法、守戒、修行是一,不是二,亦不是三。相互融通,缺一不可;否则,资粮不足,智慧不具。身心自有真佛在,日常修行道门开;旋转乾坤依戒法,圆满无缺莲台来。暗室漏屋多烦恼,如履薄冰避因果;青天白日喜禅悦,根无所系明月悬。2015/9

第二十七问:“出家人脖子上偑戴一串佛珠,在家的学佛人一般也手持一串佛珠,佛珠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戴佛珠呢?”这样的疑问,需要回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疑问,好似平常,其实含有深义;既是佛教文化,又是佛法义理。未见有人问过,也未闻有人讲过,只能方便一讲。
佛珠,也称念珠、数珠。佛珠的原义为“弗诛”,人戴在身上,可随时提醒不能诛杀任何生命,怜悯一切众生,爱护一切生命,维护生存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佛珠,于佛住世时,就有人开始佩戴;算是佛的发明创造,并教化大众佩戴。“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这位大王闻佛所教后,“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佛珠,质料种类很多,品质数目不等。种类,有菩提子、莲华子、木患子、香木、草子、真珠、珊瑚、砗渠、水晶、琉璃、琥珀、金银等佛珠。数目,有一千零八十颗珠、一百零八颗珠、五十四颗珠、二十七颗珠、二十一颗珠、十四颗珠;其中,有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颗珠、上品一百零八颗珠、中品五十四颗珠、下品二十七颗珠及以下之说法。数目不同,各有寓义;即一千零八十颗珠,寓义为千百三昧;一百零八颗珠,寓义为百八三昧能断除百八烦恼;五十四颗珠,寓义为菩萨五十四品位;二十七颗珠,寓义为十八学人(声闻乘之十八有学)及九无学(阿罗汉九种不退法);二十一颗珠,寓义为十地与十波罗蜜及佛果;十四颗珠,寓义为观音菩萨十四无畏。
佛珠的功能,综合多种记载,主要有庄饰、象征、供佛、法物、圣物五种。庄饰为使身像庄严;象征为信仰佛教的人慈悲不杀;供佛为佛前清净供品;法物为与俗物相区别,应当重视,不可污损乱放;圣物为念佛持咒器具。当然,不同人佩戴,其功能会自然改变。佛珠的作用,综合多种记载与实际印证,主要有记数、念持、醒道、摄心、结界、驱邪、除障、增福、清净、熏修十种。记数为方便记清所念数量。念持为除念佛持咒外,高僧大德所用后,有加持力,增强身心正念。醒道为提醒行人精勤道业,防止放逸懈怠。摄心为意念与身手合一,防心散乱。结界为禅行时置于坐前,不易受外界干扰。驱邪为高僧大德用后的加持力,可使邪魔鬼秽起恭敬心而远离。除障为捻动念佛,可排除身心烦恼。增福为佩戴受人天礼敬,自无闲事挂心头,静心避祸是福。清净为表示身心静闲,念佛与所行无杂染。熏修为高僧大德用后(子核木类为佳),会散发一种清香,沁人肺腑,使人畅然,快乐修道。同样,不同人佩戴,其作用也会自然改变。2015/9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问:“这是在‘全球佛教徒应共同促进文明交流’法会上,对佛教信众发出呼吁。但是,我不知如何理解佛教徒的准确含义。”能释解一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为本师,僧为徒众;居家信士,亦有师徒。但是,在此“全球佛教徒应共同促进文明交流”法会上,若有居士参会,或对社会发出呼吁,应将“佛教徒”改为佛教信众,或改为佛教徒众为妥。佛教有四众方为具足,一些人对“佛教徒”,易理解为只是僧众。故应体会在家信众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并呼吁在家信众与出家僧众一起,共同参与促进文明交流中来,更为兴教、利帮、益民。
看似一字之差,义理广狭不同;不是故弄乖巧,实为善利有情。虽然名相知见,谏言可达天庭;全球佛教信众,共促道德文明。2015/10

第二十九问:“有人提出,‘佛教教育的根本在于戒学教育。’总觉得少点什么,或说义理不全,故有此一问。”请为解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教教育的根本在于戒学教育,只能从佛教文化层面上来理解,仅对学校的学员而讲;但是,仍为义理有缺失,或为法不圆融。因为,佛教教育是世间法;受持戒律才含世与出世。所以,应为佛教教育的根本在于受持戒律;或为佛学教育的基础在于戒律教育。
若对佛教信众讲法,应讲佛慈悲教化,而不应为教育。教化,可理解为依教奉行,化转心识,化入心灵,化开心智,化解心障,化掉业习,化导无形,化乐有情。而教育为教书育人,增志培德,解惑授业,传承文化。如此理解,可以认知,教化义深理广,直指蠕动含灵;教育意表理识,对象只能是人。2015/10

第三十问:有人说“现代修行人不能入定,也不能有定观三昧;若讲入定者必是外道,若讲定观三昧者必是邪师,”修行人能入定吗?实相果真如此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从古至今,有无数高僧大德与精进禅行者,皆可入定。佛住世时,诸弟子中多能入定,经中多有记载,不容置疑。佛教传入中国后,禅行入定者比比皆是,《高僧传》中详有记载,足以为凭。现代有虚云长老、宣化上人、本焕长老等,还有鸡足山六千住茅蓬者与终南山隐修者中,及各禅密道场禅行者中,不乏其例。怎么能说现代修行人不能入定呢!凡能禅行入定者中,有的人三分钟或三十分钟可入出定境,有的人三十年或三大劫不知定境,禅者能否自疑自问,差别处在哪里?
凡久习禅定者,定境自然现前,并随定境浅深,必然证得定观及定观三昧。若讲入定者必是外道,若讲定观三昧者必是邪师,那就从佛的诸弟子与古今诸高僧大德及现有习禅定者,都难幸免。唯有读诵几本佛经,学点佛教文化,称念一句佛号者,才是正道,才是大师。有人不知、不解、不明禅密法门中人如何禅行,以思维所闻、所知、所解,与自身之所不可能,便以假定去推论,认定现代修行人不能入定,也不能有定观三昧;还用以否定禅行定观的真实存在,否定诸法实相。就是真正修学净土法门的弟子,也不排斥禅密法门,只是随缘对根,自知净土门中有传承,静坐念佛达无念而念,一心不乱生净念,也可证入定境,得念佛三昧。
若再多讲两句,就是佛教四众,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应相互参学,都应保持谦下心,都是在解决生死大事,都是愿求往生净土的同道人。明了佛教法门,为佛功德成就,依法则又超法则,修行当有妙用,思维何及,人力何至,故而法门可成就人,人不可改动法门;人若不成就莫怨法门,人若成就必依法门;法法平等,门门相通,为不可思议。2015/10

第三十一问:“有西方殖民者妖魔化西藏喇嘛教,说‘不配’称佛教,”您能方便评论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藏传佛教多属密宗,据《大日经》记载,密宗有身密、口密、义密之说。密行、真言、咒义,不可示人外泄,只能通过仪轨展现,让世人获益。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仅凭思维理念所认知的表象为据,臆断评判藏传佛教,不能影响其历史地位与传承存在。
当然,佛教在传入不同民族区域后,在融合过程中,会有一些明显的民族习俗特征,与佛教义理传承共同存在,正如今日的藏传佛教。但不能以此否定藏传佛教,也不能以此轻慢西藏喇嘛。江河经千里,途远多支流;难免携杂质,清净在源头。沿岸风光好,无声利益人;评说差别大,去伪自存真。
今日的藏传佛教,总体上仍是当今世界正法住世的典范,保持着系统规范的传承,保留着完整庄严的仪规,保存着慈善利世的佛风,保护着民族优秀的文化。相比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信仰,其信众都难达到纯而又纯,或达到理想化的一种标准,让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能完全认可,藏传佛教也不能例外。佛法义理,可以被不同宗教所接受,又相互存在;佛教文化,可以和不同宗教所融合,又各自传承。这就是佛教常盛不衰的法宝,也是佛法经久住世的脉流。佛教信众,人人有义务传递法宝,人人有责任传承脉流,让佛教利益世间,让佛法源远流长。2015/11

第三十二问:“最近一段时间,‘华藏宗门’事件,搞得沸沸扬扬,对佛教纷说不一,谁能说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您如何认知如此事件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这是典型的污佛、污法、污僧事件,又是众生业习因缘的显现。众生误入外道可怕,误入邪教更可怕。末法时代,魔事增多,信众应增强辨法能力,不应被假相所蒙蔽,受骗上当。另外,以僧人形象骗财,以传法为名骗色,皆是魔法魔民所为,又是鬼秽精灵作祟;其人罪业除国法惩处外,后世必堕无间地狱受报,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华藏宗门”事件,更深层次的义理,是典型的《楞严经》中所说,五十种五蕴魔事之一,必遭王难,殃及徒众。修行人于禅行中,应依《楞严经》修正定,时处观照身心五蕴魔事,免遭群邪,方证菩提。2015/11
第三十三问:“苦行僧为什么不自己劳作所得?而是以乞讨获取?”见到如此疑问,也感兴趣,特此请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陀时代,依持佛制,比丘、比丘尼皆应乞食;还有十二头陀行;即远离村落,住空闲寂静处;常行乞食,所得之食不生好坏差别念;不择贫富,次第行步乞食;日仅受一食,利于一心修道;于一食中节制食量,不能恣意饮用;食后过午不得饮浆,慈悲恶道众生;穿破旧衣服,不贪新好之衣;持安陀会(为五条衣)、郁多罗僧(为七条衣)、僧伽梨三衣(为九条衣);住坟冢间,修苦空无常观,以厌离三界;树下休息,思惟求道;禅坐于露地,身心清净,宜入定空观;常坐不卧,夜不倒单。
如此苦行,主要义理有十种:一是遵佛、遵法;二是示现三宝庄严像;三是严持戒律清净行;四是利于依法精进禅行;五是益于破我执相;六是施者广种福田;七是身心梵行离染;八是净除烦恼尘垢;九是平等慈悲普度;十是利于正法久住世间。
若自己劳作所得,则与十种义理不合,又与十二头陀相悖。正是:行道自然功,劳者相不同;作应三宝事,所得道业成。乞讨药法食,疗养人身形;获取众善缘,利乐世有情。2015/11

第三十四问:“在当今时代,讲法者甚多;只知有功德,不知有因果。古德有讲法不昧因果,法师如何讲法不负因果呢?”请您为其解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法师讲法,皆有因果;应遵循十不讲,才是一位真正的法师;所讲皆善因果,皆为功德。其十不讲为:一是离正法中道不讲;二是非随缘方便、了义究竟不讲;三是非自己证悟、观知、印证不讲;四是我执法执不空不讲;五是照本宣声或寻章摘句不讲;六是不如戒义、不如法理、不合事项圆融不讲;七是听众因缘不具或善根不足不讲;八是易令他人疑惑或争论不息不讲;九是贪求名相或为胜他人不讲;十是涉及政治、国事、是非、俗恶不讲。否则,只能是人间佛教思想,亦为佛教文化交流,亦生人天善果。2015/11

第三十五问:“中佛协副会长痛斥佛教邪恶风气:某些僧人腐化堕落。”您赞成这样一种说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当下现实中,确有僧尼脱离僧团,不住寺庙;购置房产,住于俗世。其中各有因缘,不便一概而论;只讲个别僧尼,有伤佛教风化。白天身被袈裟,夜晚夫妻相依;弄的僧俗不分,一时众说纷云。还有承包寺庙,白衣经营僧尼;事项商业运作,弄的庙不像庙。如此只是事实,不是僧尼是非;只讲佛教正法,非讲僧尼过失。况且,维护佛教形象,四众责无旁贷;愿求正法住世,自依正戒护僧。伽蓝十方丛林,自当清净运行;白衣只能助道,不可代“袍”越“主”。
故而顶赞,“僧就是僧,庙就是庙”,才能发扬祖师风范,重塑佛教形象,重振正法弘声,重开僧人风范,重护丛林声誉。时代变了,严持戒律没有变;环境不同了,依法修行没有不同。广大信众祈盼,佛风永习,久益世间,广增福田,得渡彼岸。2015/11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问:“我也有心学佛,可我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总是追求真理,如果要我真正从心底里信佛,我有以下九问,看你佛教怎么答。”您如何认知“针对佛教刁钻九问”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九问,具有普遍性;刚刚见闻佛教,初步接触佛法,对佛教有所疑,对佛法有所问,理应如实解答。问似刁钻实简单,经典义理有方便;佛教常识学皆晓,见闻思维知识显。学佛信教是随缘,戒行法修福慧田;能疑下问诚可贵,法中有我是循环。
一问:“佛到底是什么神仙?居住在哪里?佛教说有多少层天,但是飞机和飞船飞上去并没有看到神仙。倪匡小说曾把佛教和基督教创始人说成外星人,是不是真的?梵语是印度语吗?各种经书如《金刚经》、《楞严经》是不是一种外星语能让外星人接收。”
答一:佛不是什么神仙;佛有十种名号,为十法界众生中觉悟者,有三身四智;在人法界中,有三身之中的化身示现身,如本师释迦牟尼佛。神是有形无体的一道众生,属鬼法界中有福慧者,具有报通的神秘力量,执持某种事项。仙是在此娑婆世界中,依法修练证有五通者,有地行仙、空行仙、天行仙三种。佛与神仙有无量差别,只能讲主要几种:一为佛是功德圆满者,神仙是功德不具足;二为佛是十方世界安立者,神仙是生存在各世界中;三为佛是自在解脱的觉者,神仙是阶段生灭的无明众生;四为佛是众生离苦海至彼岸的教化者,神仙是善恶祸福与物种法则的守卫等等。但是,为度众生故,化身佛可示现到各种神仙中去为尊。
佛居住在哪里?十方诸佛所住各自安立的世界中,各依愿力与所教化众生的业力各有不同;依此娑婆世界为例,佛的法身为大毗卢遮那,执持诸世间与器世间;佛的报身为卢舍那,所住为色究竟天,教化诸菩萨众;佛的化身为释迦文佛,住此娑婆十方世界中,依缘教化不同法界众生;化身示现身为释迦牟尼,住此南阎浮提世界,依法则示现生灭而化身实无生灭,依缘教化众生。
佛教说此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层天;其中,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不含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所居天,若含可为三十三天)。其他诸佛国土各天,依所教化众生业力层数各有不同。飞机和飞船所去空中,太阳系尚未出离,距离欲界最底层的四王天尚远,哪里能见到天人。佛不是外星人,方便说是宇宙中具足高能量、高智慧的生命体,其化身无所不在,又无所在,不能肉眼见知,只可身心观知、感知、觉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天主,也不是外星人,方便说是欲界忉利天的三十三天中的某天主,是具有福报神通的天人。外星人,只能是与地球平行运转的东胜神州、北俱卢州、西牛贺州星球上所居人类;且也在太阳系之外,飞机和飞船不能到达,寿命福报与科技能力皆高于地球人。梵语是古印度语音,亦称巴利语。佛教的各种经书,如《金刚经》、《楞严经》等,所说都是人语,不是外星语,外星人不能如文明密码一样接收;但是,诸天天人可见闻觉知。
二问:“佛为什么能知道万物和所有人的思想?他是不是有类似数据量接收极大的计算机?”
答二:诸佛功德圆满,智慧通达遍周,光照十方法界,觉知未来三世。诸佛具足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又具无量方便三昧,观世间万事万物如见掌中果,通一切人心如自念即知无碍。佛法性圆融如虚空,总持十法界众生一切意念及业习,非人类计算机可比。计算机,是人类科技创造,属于有为术术法,受各种界限阻碍,受各种条件限制,受多种因素干扰,受人的主观控制,只能接收数据,存贮文化密码,机械处理信息,不具生命活力,不能生长智慧;又在无常力的破坏下,不断发生变化,不能恒久坚固;又在此世间可用,彼世间不可用;又只是人类利用的工具,不是人类自具功德。故诸佛智慧可开示悟入证知,不可思知、想知、量知、数知等,为不可思议。
三问:“佛教人修行,让人种下慧根,摆脱尘世烦恼,但是却对人类本身的生活无益,佛教不能代替科技,发明汽车飞机电话计算机,那样人类也无法登月也无法拍摄宇宙全景图研究各个银河行星的状况,万一有天小行星将要撞地球,科技能帮助人们让它改向,避免人类和恐龙一样灭亡,但是佛能做到吗?先进的科技能治疗许多以前的疑难杂症,人民的寿命大大增加,这一点佛也无法做到。印度是佛教发源地,但是他们的人民太懒惰都很贫穷,这是为什么呢?”
答三:佛教在世间法中,教人修行十善业,止恶灭罪,积德向善,节制贪欲,淡泊名利,清净身心,解脱烦恼,倡导和平,生活安宁等,都对人类生活大有利益;特别是对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乃至净化人心、陶冶情操等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有人修行五戒十善,生生世世富贵,身体健康长寿,家庭生活美满,聪慧有智大成;乃至后世生为天人,享乐天福,神通自在,美食幽景等。佛教在出世间法中,在世间法基础上,依法持戒禅行,身心禅悦法喜,永离阶段生灭,到达极乐彼岸等,利益无量,详说无尽。
佛教不能代替科技,但科技是佛法组成部分;只是不管科技发展如何高端,皆是佛法的末端,不能改变法则,不能创造物种,不能解脱轮回,不能主宰命运等。科技发明汽车、飞机、电话、计算机、卫星,以及登月与探讨宇宙奥秘等,都是人类思维的有为造作,可以利益人类,也可危害人类。人类和恐龙及一切生物灭绝,是星球成住坏空劫难造成的,一切科技都无法改变。若人类信仰佛教,人心善良,善行感动天地,善业环境自然,有小行星撞击地球也是陨石,疑难杂症的业因也可避免。现代科技不发达的偏远山村,百岁长寿老人很多;可科技发达的大都市,百岁长寿老人却很少;这是客观存在与不争事实。佛教发源地是古印度;即佛的出生地是尼泊尔,现在佛教兴盛地是不丹,人的幸福指数特别高。而现代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佛教传承很少。还有现在的西藏地区,虽然经济与内地有些差距,但民族信仰佛教,精神生活充足,人的幸福指数也特别高;即人的幸福指数不只是经济一项指标。
四问:“佛教让人全无杂念,一心修行,心如湖水无波,那么和活死人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要学成这个样子呢?那样一来人生乐趣不是都没有了吗?”
答四:心无挂碍,心净无染,心若止水,心空无相等,皆是依法持戒精进禅行人的证悟境界。在定空境界中,方能观知人生空、苦、无常与生死彼岸有常等诸法实相;了悟凡夫之人迷恋世间,以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明知可证诸法无我、脱离六道、直至菩提、常乐我净的佛道。同时,皆能发愿修菩萨行,积极入世,善于众生,乐助他人,利益社会等。若修证到活死人的境界,说明三身已有成就,七魄各还天道本位,可普度众生离苦得乐。而世间人将活死人比喻为行尸走肉,一无是处,一无所成,一无乐趣,一无意义;其实凡夫之人贪著的五欲之乐,皆是无量劫来所积业习,也是六道轮回的种子,还是因果报应的显现,更是造作恶业的根本。其实凡夫之人贪著的五欲之乐,与修行人证得的身心禅悦妙乐、法喜充满相比,真正是低级趣味的感觉,宁其一日死万次也不贪著一时。若是在家人修证如此境界,一定是家庭和顺,身心健康,事业有成,人皆尊敬。人与人存在的真正差别,是心灵、境界、凡圣(德行)、苦乐的差别,而金钱、地位、知识、技能的差异是表象;可有人却不明实相,追求名相、执著表象,难舍假象;对此只能方便说法,随缘济度,培植善根,待机成熟,自我醒悟。
五问:“佛教强调心灵平静无一丝杂念,那样就修行到一定境界了,但是孩童和天生单纯的人本来平时头脑就没有什么思想,那为什么他们那种自然的无思无虑的状态不算修行?也没有达到什么成果?”
答五:于学佛人中,进入修行状态时,首先自我舍去烦恼杂念,放下名相执著,保持身心平静,才能清净念佛,达到一心不乱。特别是禅行人,通过一定时间的修持,逐步达到恢复童身,也自然的恢复童心,才能次第进入不同的定空境界,心中(非思维心)生起次第不同的智慧,悟知、观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奥秘。否则,身心受六根、六尘、六入十八界的限制,无法进入定空境界,一切仍处于思维理知状态,一切智慧无从谈起。
而孩童的天生单纯,唯有需求欲望意识,没有主观客观思想,心识又受入胎转迷。同时,孩童无法信仰佛教,无法理知教义法理,无法主动进入修行,无法行入戒定慧学。还有,孩童存在着前世的业习不同、因缘不同、善根不同,果报不同等身心障碍,且修行人证悟道果也不是自然得,本师释迦牟尼佛仍须雪山静坐禅行六年,才证悟菩提。天生思维单纯的人,除成长过程中造作善恶、累积业习、身有诸漏、我法执著外,虽与孩童存在差异,但义理相近,故不详讲。当然,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孩童那种无思无虑的状态是自然得,不是修行证得;天生思维单纯的人是秉性业习,也不是修行证得,怎么能成正果呢!
六问:“佛教说不要杀生,但是如果所有的动物都不去杀它那么自然界马上资源耗竭尽了,草吃完了羊还是得饿死,再说了像北美洲以前有几十亿只旅鸽,鸽群飞过的时候一连十几天看不见太阳,但是在人类的捕杀下旅鸽现在绝种了,你说美国人要遭受报应吗?他们现在是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人当初悬赏当地印第安人头皮使其种族快要灭绝,又受到什么报应呢?一切只是先进文明代替落后文明必然的结果。鲸鱼一口要吞下成千上万条小鱼,每天不知道吃多少,捕渔船一网下去不知道捞多少万条鱼,你能说这些鱼全要报复鲸鱼?那鲸鱼要投胎多少次才能还得清?那些渔民要多久才能还得清?”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六:佛教在大小乘戒律中,第一条就是戒杀,戒名为孝,亦名制止;在人天十善法中,第一条还是不杀生。不仅如此,于出家二众与在家具足受持菩萨戒二众中,食众生肉、穿众生皮者亦为破戒,断自心大慈悲种子,故而一律素食、布衣。
佛教为什么戒杀呢?其缘故很多,主要有十:一是培育大慈悲心,怜悯救护一切众生,皆愿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二是感一切众生恩,六道众生于过去世中,曾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眷属,今世改头换面人不识;三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同体,只因无明与业习感召诸相果报;四是增长善根德本,珍惜一切众生助缘,才能成就菩提道业;五是保持身心清净,减轻或空掉欲望,有利精进禅行;六是去除业习,不造新业,免遭命债业力纠缠而解脱轮回之苦;七是善神护佑,恶魔远离,益得正戒、正定、正慧,不生邪见;八是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不结恶缘,不与罗刹、鬼道冥通,免遭群邪;九是利益身体健康长寿,肉食皆污秽,含多种毒素,易引发疾病;十是珍惜生命价值,爱护生存环境,不宿杀因,利于世界和平。
自古至今,出家二众与在家具足受持菩萨戒二众,是佛教信众中的少数,也是社会大众中的少数,无法做到全人类戒杀;故以推论为假定,来认知自然界资源耗尽之说,不能成立,也不能成为是否信仰的缘由。各国家和民族间的不义战争中杀人,乃至刑罚草菅人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杀害,再及捕杀各种动物,一切皆有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轮回相杀相害,人身万劫不复。古今史记,不乏实例,宣然纸上,触目惊心。难道当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事件与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灾难性后果,无数生灵涂炭,众生共业还不引人醒悟吗!至于动物间的互相食啖,自有因果律调控,从无始劫来,到无始劫去,永无尽期。若人对此见思成惑,妄加测度,只能是今世与佛无缘,善根尚浅。一切先进文明代替落后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佛法善果,也不是彼岸道果。
七问:“佛教让人成佛永享快乐安宁,总说人生苦海无边,但是成佛了每天都是那样快乐,就像天堂每天都仙游。但是难道不会感到腻烦吗?无尽的生命无任何变化的生活?就算天天快乐,难道千百年不会感到厌倦吗?神仙投胎下凡是不是这个?”
答七:佛居十法界众生之首,住常寂光净土,永享禅悦法喜,妙乐无穷无尽,一切不可思议;故第一妙高峰上,无有言说。无量菩萨不知诸佛境界,无量缘觉不知菩萨境界,无量声闻不知缘觉境界,无量天人不知声闻境界,无量凡人不知天人境界。法界不同,境界差异巨大;若人用思议去想象,如同麻雀不知鸿鹄之志。报身佛在极乐净土,常坐菩提道场,教化无量菩萨众,厌倦二字都不存在,何处可闻。无量化身佛在十方世界,愿力宏深尽未来劫,随缘示现诸趣中,教化不同法界众生,佛心性空,一切无所得,何有一念厌倦呢!菩萨尚有十大自在,缘觉悟十二因缘法而独觉,声闻依四圣谛法而证道,天人还有无量天福快乐。人不及天,如何知佛呢!
佛教说的苦海无边,是说六道众生轮回生死苦,如同水入大海一样无有边际;六道众生只能回头是岸,或乘佛法船渡生死海至极乐彼岸。不是指人生苦海无边,只是说人生有八苦、八难等。在宇宙人生真相中,在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道的境界中,六道众生随业轮回,死此生彼,常堕三恶道中,实如苦海无边;才有乘愿再来示现生死,普度众生;而不是厌倦妙乐天福,向往人间生活。
神仙投胎下凡,是定力消失,福报享尽,随业力轮转诸趣;若有神仙护持佛法积福,听闻佛法受教增慧,可随善业力生为天人或为天仙等。而不是厌倦神仙生活,再来投胎下凡;或如牛郎织女及董永仙女说,都是文人编纂神活故事,非历史真实事件。如同说有人羡慕某种动物,自愿舍人身去投胎某种动物,缘故是人太幸福快乐了,厌倦了人的幸福快乐生活,去寻找某种动物活动的变化刺激;若是文人编纂情惑故事可以理解,若有人这样真实去做,难道世人不觉得荒唐可笑吗!又有谁甘心情愿地这样做呢!世间为殉情自杀的人,是身心痛苦、忧愁、怨恨、绝望所至,不属此类。
八问:“佛说因果报应投胎转世,但是转世后根本是另外一个人,那么就算报复也是报复了另一个人,这合理吗?这就和法庭错判一样,让无辜的人承担后果。”
答八: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是众生作因受果的规律,也是业习循环的法则,调控着众生生死轮回。因果规律不是佛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是冥冥中的客观存在,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循环法则是自然法则与因缘法则合和作用的结果,天地运转,万物变化,人类存亡,事业兴衰等,必须受法则制约与支配,人力所不能及,无法人为改变。
人类生存的环境空间,皆是人从无始劫来,业习循环所感召;即有共业因果,也有个业因果。一切众生所作善恶业,待到因缘合和时,果报还自受;若当世未报,后世必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善恶报应,不只是前世人转后世人那么简单,还有地狱报、饿鬼报、畜生报、修罗报、天人报;皆随前世人所作善恶业,存贮在心识中的业习而转动,不停地投胎转世,轮回生死受报。有形体的人依法则而阶段生灭,而心识随人色身五蕴可转为中阴五蕴,称为神识;神识不随人身阶段生灭而消失断灭,还依不同诸相存在,受业习力支配,感召诸趣中不同色相受报。从中可以认知,前世人与后世人,虽然身体不是同一人,色相发生了根本改变,产生了巨大差异;但是合和于身体存在的神识,还是同一位,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也不存在任何差异,只是改头换面异新命而已。
前世人转后世人,是随业习所转,不是随人意所转;即与其父母因缘和合,只是有善因缘与恶因缘的不同,善因缘是报恩生,恶因缘是讨债生,善恶因缘间杂生。这就是所谓的七分天命前世作,后天运气三分造,不是冤家不聚头,万般由命不由人。天道大公,法则如此,具逼迫性,无人代替。只有因果,没有情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恶报应,可分先后,不存错判,苦受心知。一切造作,必担后果,表相无辜,绝无冤屈。
九问:“听说佛教以前是让吃肉的,后来才有吃素的规矩,是不是真的?”
答九:自释迦太子从雪山静坐修行开始,一日一麻一麦,未曾食众生肉,直至入大般涅槃;只在尼涟河畔,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供养。自释迦太子从菩提树下,示现成佛后,就制戒戒杀,并且不准比丘、比丘尼与具足受持菩萨戒弟子(含在家二众)食众生肉。在特大灾荒之年,比丘、比丘尼无处乞食,佛陀慈悲弟子,悲力化现净肉(俗称太岁,不是生命),供其食用。
对欲出家为僧,未具足受持戒律,或带发修行期间,一时做不到完全素食,特立开遮方便法,可以在寺外食五净肉;即食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动物自死、鸟兽残剩。但口不能说,怨害当杀,快杀快死,评某肥瘦,测肉多少;意不起念,当该杀、快点杀、指引杀、乐趣杀等。待具足受持戒律后,必须终生茹素。故不存在以前可以食肉,后来才有吃素之说。只是测度,不清黑白,义理混淆,心自生疑。听闻传说,多有随意,难免有误,须依经典。2015/11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七问:“网传香港儒释道三教正在联合,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即农历六月十九,申报世界慈悲日。”您如何评判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见闻网传消息,不知申报内涵,无法细微品评,只是随喜赞叹。同创世界慈悲,日为践行节点,观音菩萨成道,喜舍利益世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尚首菩萨,在此世界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具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救苦厄危难于无量众生,时处护世安稳在闻音称名。
虽然“世界慈悲日”,为儒释道三教联合申报,但佛教团体应担负首责,于宣其重要法义时,不仅应有文化文明倡议的表象,还应有法要义理支撑的内涵,才能建立起由表及里、表里如一、具有实义的“世界慈悲日”,才能更好的使佛教文化义理,与各民族宗教文化义理,相互机缘融合,形成民间交流、人文交流、文明交流的载体。否则,没有法要义理支撑的内含,会使文化文明的倡议空有其表,还会使其交流流于形式,而不能达到经久不衰的效果;如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再好的悼词也只是符号,没有鲜活生命予世的可贵意义。
法要义理,在多部经中各有详述,如观世音菩萨与此世界有大因缘、闻音救护众生三灾八难、广大灵感大悲咒救苦厄、示现嗔愤相护世安稳等。
在申报“世界慈悲日”的同时,还应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与倡导世界和平、不同民族平等、相互济危解难、友好交流往来、消除恐怖威胁、共同幸福生活等内容结合在一起,一定会获得世界人民的拥护支持。2015/11

第三十八问:“月薪至少8000元还有提成,8小时工作时间外不限自由,可由少林高僧传授少林72项绝技。一则招聘和尚的启事近期在网络流传甚广,招聘启事涉及陕西法门寺、新疆红山景区等多家寺庙。各寺庙声明,均无此事,也无委托任何中介;有的寺庙已报警,要求依法处理。”对此,不知您如何评判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末法时代,魔王、魔法、魔子、魔民,用尽各种方法与极端手段,毁佛形像,破佛律仪,坏佛法藏,辱佛僧众。在一些人中,世智聪明,不知敬畏,乏少道德,恶搞取乐。昨天炒作某寺不实消息,今天散播某僧花边新闻,明天编造和尚招聘启示,后天又不知搞什么翻新花样。
寺庙清净是四众修学佛法的场所,僧人庄严是大丈夫壮举所为,理应受到世人拥护景仰、尊重赞叹。同时,寺庙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还不尽是人们心中的极乐净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与佛教义理不合的缺失;应给予正面理解,正确对待,正心处之,正语解说;不应片面放大、肆意诋毁、一无是处、全盘否定。还有,僧人也是由凡夫而出家,出家因缘多样、成份复杂、背景不同、善根差别,还不都是人们心中想象的那么圣洁高尚,难免会发生与戒仪身份不符的事项;应给予如戒相处、如仪和缘、如法认知、如事合理;不应用世俗常人心态理解出家人境界,或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出家人,以及“洪桐县里无好人,”如一颗鼠粪坏了一锅粥的效应。
如此一则招聘和尚的启事流传甚广,对人的健康心理危害极大,无非是想用扭曲的心态告知世人,寺庙商业化太有财富啦,僧人都是职业招聘的假僧尼,一切教义法理也是骗人的,僧人与俗人一样贪著欲乐不守戒律了,利用社会一些人存在的仇富心里损僧形像等。其实是不懂佛教义理,不知寺庙清规,不明僧人戒仪、不解因缘果报。还不知如此造作,对寺庙不益就是对社会无益,对僧人不利就是对世人无利。同时,佛教还是佛教传承不断,僧人还是僧人辈代不绝;无论什么人如何费尽心机,异想毁坏佛法教体,都如人力无法推翻虚空一样徒劳无益,还要因果自负。故而,这样造作的人,不该稀里糊涂地受魔王驱使、受魔法掌控、受魔子差遣、受魔民之事;应及早回心向善,拥戴佛法,利乐有情,造福世间。还有,寺庙也应加强管理,僧人也应守戒自律,不给这样的人提供方便借口。2015/11

第三十九问:“最近在德州大街上出现了几位‘高僧’,‘高僧’向路人推销佛教饰品。然而,这些人不是什么大师,而是打着‘高僧’幌子的大骗子。经过核实,这名‘出家人’王某来自安徽,是一位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僧人。王某称,农忙时在家务农,没有农活的季节就以僧人身份周游全国,兜售廉价佛教饰品。民警在其随行物品内发现了假证件。随后,王某因涉嫌招摇撞骗被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同时,又将另外一假尼姑,以同样罪名进行了处罚。”您对此类事件,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信仰缺失,德少底线,使尽招数,欲心贪婪。不信因果,无法观念,现世有报,实在可怜。多年来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常有街头巷议,也常见媒体报端。虽说什么骗子都有,百姓皆已司空见惯,自然增强防范意识,可是犯者翻新手段。若依佛法认知,以其它手段诈骗钱财,不论数额大小,业报尚轻,自有国法量罪,还有轮回相酬。可以僧尼形像蒙骗世人,不在数额多少,业报加重;除国法量罪外,轮回相酬万倍。首先,损毁佛教三宝形像,其业报是罪识堕大阿鼻地狱无量劫,苦受无期;其次,等于盗取十方佛财僧物己用,其业报是罪识由大阿鼻地狱转出后,再入挖心剖腹地狱,苦受惨烈无以言表,万劫不复。
有人可能不解,此类事件还比直接入寺抢劫、盗窃业报还重吗?答案是当然要重得多,或说重得太多太多。缘故是没有损毁佛教三宝形像,只有盗取十方佛财僧物为己用,其业报是罪识不堕大阿鼻地狱,只墮挖心剖腹地狱。
世人有不知业报者,利欲熏心时胆大妄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连最起码的“盗亦有道”底线都没有了,心中已无可怕二字,自为地狱之说是用来吓人的。故奉实言,佛法导化人心,莫欺他人善良,及早醒悟自新,免去后世业衍。劳做创造财富,享受身心安然,德荫子孙后世,当有福报人天。2015/11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问:“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此偈源于《菜根谭》这本书,为明末一位隐士所著。“菜根谭”的含义,喻为咬得菜根,是人能吃千般苦,自然当得万事成。此偈全义,为“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事少之为福;唯平心者,始之多心之为祸。”
对此偈义,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儒教的人,会理解为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事务缠身苦于心,方知少事才是福;人心静时才觉得,没事找事为祸端。道教的人,会理解为一日清闲一日福,一日无事活神仙的境界,逍遥自在是真福,俗事一件为心烦;平心静气方可道,凡心一念祸及身。佛教的人,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佛教文化来理解,即从名相思维上,理悟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境界,身心安稳大福报,不结俗缘结法缘;时处清净少魔扰,妄心一念业现前。另一方面从佛教义理来理解,即从修行证悟上,明了“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的境界,清心无染自来福,定境能观物外闲;明月入空白云障,法中无我业习断。
当人淡泊明志,才能志存高远;达人修养身心,才悟贤德境界。可在尘世间,物欲横流为时尚,纸醉金迷是追求;大义道德少人守,方显国学百家坛。平常人生,饮食男女,情欲欢欣,生产事业;家庭生活,平常现实,本来面目,无可厚非。可是,人须升华境界,开阔达观胸怀;弄清人生意义,才有圣教同音。依宗开导善化,文化相融传统;唯佛教法了义,直指实相真谛。2015/11

第四十一问:“能亲证的了义,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此二者又由阅历与经验决定。”果真如此吗?请帮助解除心中所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讲法,可为理悟境界,不是证悟境界。理悟,为读诵经典与参学古今法师所讲杂论,从中发挥了思维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并与自身的阅历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上的了义究竟;并在思维中形成概念化、系统化、规范化、抽象化的心理境界。证悟,为身心依戒定慧修证所悟,定境中明了观察、究竟观知诸法实相;并随功德增长,智慧随之增长,从初定至百千三昧;既可观本世界,又可观他方世界;既可观自然法,又可观因缘法,明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空境界。
能证悟了义境界者,是思维止、心智生、慧觉开、根不碍,或天眼观、法眼观、慧眼观、佛眼观。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无关,又和修行者的阅历与经验无关。接受能力,只能是思维敏捷度与接受信息讯号的强弱;认知水平,只能是思维明辨能力与识别标准的高底;阅历,是人阅览事物发展变化历程的长短;经验,是人经历与验证正反两方面事物发展变化结论的多少。总之,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及阅历与经验,都是思维产生的法尘,未超十二因缘与十八界限,怎么能证悟了义境界呢!
末法时代,有的官阶和尚、学位法师,名头名气很大;仅修学佛教文化,广学博究空论,以文辞了义为究竟,便得少为足,未体悟言语道断的境界,未证悟转识成智的义谛。此非有意轻慢谁,恐学人自误道业,荒废了大好时光,执空谈名相诸事;故而勉为其难,权为仁心棒喝,诚祝早入中道,达佛法性彼岸。2015/12

第四十二问:“人生在世,一切都是机缘,离开有离开的道理,失去有失去的理由,所有的相遇相处,都是一种既定的缘分,离开就是缘尽,失去就是缘去,人生聚散离合,就是缘来缘尽,情淡情浓,记住那些美好,那些欢笑,走好现在,做好现在,就是人生又一次的美好。”看后有点人生宿命的感觉,不能完全认同;但又不知哪里不妥,您如何理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教因缘法中,一切自有因果 ,一切皆有因缘。为什么讲一切皆有因缘,而不讲一切都是机缘呢?因为,人生为因缘和合,命运还为因缘和合。命在人生因缘和合中占七,为前世作因,今世受果。运在人生因缘和合中占三,为今世作因,今世后世皆有受果。命为主导,运为造化;不可前世宿命占全,而无今世运气造化;那样会使人生程序化生活,而少人生生机活力创造;还不可今世运气占大,而无前世宿命因缘;那样会使人生无因果规律可循,失去厚重而过度机敏,失去自律约束而随意狂乱。所以,法则如此,一切皆有因缘。
若讲一切都是机缘,自然否定了人生的主观创造力,人为破坏了人生的丰富想象力;会导化人生变为呆滞等待而不去努力奋发,会影响人生情志低沉而不去积极向上。因为,人生命中无福无缘等事项,通过今世的主观创造与努力奋发,可以变无福为有福,变无缘为有缘;又为后世积下福因,结下因缘。所以,命运不是机械循环,而是有机往复;如《济公传》中,有一员外命中无子;但与济公结善缘后,捐一山木材修建寺庙,妻便产下一子。再如二人见面就吵,若坚持下去将是无缘;若一方容让感化另一方,或双方互让谅解,机缘会生转化,变无缘为有缘,变恶缘为善缘,变少缘为尚缘。
人生的聚散离合,有因缘可依,又有因缘可变,随缘变缘皆依身心造作;可依不可绝对化去认知,可变应相对化来理解。特别是大善大恶之人,可以改变命运,化解不同因缘,新结不便随缘。如此认知,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不违因果规律,还让世人接受。2015/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问:“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此偈源于《菜根谭》这本书,为明末一位隐士所著。“菜根谭”的含义,喻为咬得菜根,是人能吃千般苦,自然当得万事成。此偈全义,为“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事少之为福;唯平心者,始之多心之为祸。”
对此偈义,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儒教的人,会理解为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事务缠身苦于心,方知少事才是福;人心静时才觉得,没事找事为祸端。道教的人,会理解为一日清闲一日福,一日无事活神仙的境界,逍遥自在是真福,俗事一件为心烦;平心静气方可道,凡心一念祸及身。佛教的人,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佛教文化来理解,即从名相思维上,理悟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境界,身心安稳大福报,不结俗缘结法缘;时处清净少魔扰,妄心一念业现前。另一方面从佛教义理来理解,即从修行证悟上,明了“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的境界,清心无染自来福,定境能观物外闲;明月入空白云障,法中无我业习断。
当人淡泊明志,才能志存高远;达人修养身心,才悟贤德境界。可在尘世间,物欲横流为时尚,纸醉金迷是追求;大义道德少人守,方显国学百家坛。平常人生,饮食男女,情欲欢欣,生产事业;家庭生活,平常现实,本来面目,无可厚非。可是,人须升华境界,开阔达观胸怀;弄清人生意义,才有圣教同音。依宗开导善化,文化相融传统;唯佛教法了义,直指实相真谛。2015/11

第四十一问:“能亲证的了义,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此二者又由阅历与经验决定。”果真如此吗?请帮助解除心中所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讲法,可为理悟境界,不是证悟境界。理悟,为读诵经典与参学古今法师所讲杂论,从中发挥了思维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并与自身的阅历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上的了义究竟;并在思维中形成概念化、系统化、规范化、抽象化的心理境界。证悟,为身心依戒定慧修证所悟,定境中明了观察、究竟观知诸法实相;并随功德增长,智慧随之增长,从初定至百千三昧;既可观本世界,又可观他方世界;既可观自然法,又可观因缘法,明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空境界。
能证悟了义境界者,是思维止、心智生、慧觉开、根不碍,或天眼观、法眼观、慧眼观、佛眼观。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无关,又和修行者的阅历与经验无关。接受能力,只能是思维敏捷度与接受信息讯号的强弱;认知水平,只能是思维明辨能力与识别标准的高底;阅历,是人阅览事物发展变化历程的长短;经验,是人经历与验证正反两方面事物发展变化结论的多少。总之,修行者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及阅历与经验,都是思维产生的法尘,未超十二因缘与十八界限,怎么能证悟了义境界呢!
末法时代,有的官阶和尚、学位法师,名头名气很大;仅修学佛教文化,广学博究空论,以文辞了义为究竟,便得少为足,未体悟言语道断的境界,未证悟转识成智的义谛。此非有意轻慢谁,恐学人自误道业,荒废了大好时光,执空谈名相诸事;故而勉为其难,权为仁心棒喝,诚祝早入中道,达佛法性彼岸。2015/12

第四十二问:“人生在世,一切都是机缘,离开有离开的道理,失去有失去的理由,所有的相遇相处,都是一种既定的缘分,离开就是缘尽,失去就是缘去,人生聚散离合,就是缘来缘尽,情淡情浓,记住那些美好,那些欢笑,走好现在,做好现在,就是人生又一次的美好。”看后有点人生宿命的感觉,不能完全认同;但又不知哪里不妥,您如何理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教因缘法中,一切自有因果 ,一切皆有因缘。为什么讲一切皆有因缘,而不讲一切都是机缘呢?因为,人生为因缘和合,命运还为因缘和合。命在人生因缘和合中占七,为前世作因,今世受果。运在人生因缘和合中占三,为今世作因,今世后世皆有受果。命为主导,运为造化;不可前世宿命占全,而无今世运气造化;那样会使人生程序化生活,而少人生生机活力创造;还不可今世运气占大,而无前世宿命因缘;那样会使人生无因果规律可循,失去厚重而过度机敏,失去自律约束而随意狂乱。所以,法则如此,一切皆有因缘。
若讲一切都是机缘,自然否定了人生的主观创造力,人为破坏了人生的丰富想象力;会导化人生变为呆滞等待而不去努力奋发,会影响人生情志低沉而不去积极向上。因为,人生命中无福无缘等事项,通过今世的主观创造与努力奋发,可以变无福为有福,变无缘为有缘;又为后世积下福因,结下因缘。所以,命运不是机械循环,而是有机往复;如《济公传》中,有一员外命中无子;但与济公结善缘后,捐一山木材修建寺庙,妻便产下一子。再如二人见面就吵,若坚持下去将是无缘;若一方容让感化另一方,或双方互让谅解,机缘会生转化,变无缘为有缘,变恶缘为善缘,变少缘为尚缘。
人生的聚散离合,有因缘可依,又有因缘可变,随缘变缘皆依身心造作;可依不可绝对化去认知,可变应相对化来理解。特别是大善大恶之人,可以改变命运,化解不同因缘,新结不便随缘。如此认知,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不违因果规律,还让世人接受。2015/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三问:“人的业力消失了,生命还存在吗?若生命不能存在,人学佛修行,去除业力,还有意义吗?若业力存在,生命就存在,那有业力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还可以再入轮回。”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行间距)
答:对人身而言,业力消失了,生命不能存在,或说死人没有业力;但对人的神识而言,业力没有消失,生命还以另外一种形态存在,死人对自己的神识,还有业力追加。所谓业力追加,善恶有别。善福追加,如请僧助念,举办各类法会,节俭办葬事,不建豪华墓地,不用贵重棺木,所剩资财用于供养三宝、救济贫困、公益事项等;十分之中,追加得三,作者获七。恶业追加,如毁谤三宝、赞叹杀盗淫妄等言论留世,多一人阅读,恶业追加一分,直至言论消失于世;还如大办葬事,铺张浪费,奢侈豪华,所剩资财用于杀盗淫等;十分之中,追加其三,作者七分。
人学佛修行,是去除恶业力,增长善业力;同时增长福寿,转烦恼为菩提。所谓业力,存在善恶差别。善恶差别,主要表现在本质、内含、形式、特点、界限上的不同。善恶业力不同,决定着生命形态的不同,即是十法界众生现象的差别。这是宇宙生命法则,也是人生真相,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栘。人道之善,为行十善业,以及受持五戒、八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反之,所行为恶。业力,为一切言行造作,形成的习惯力,留存延续于心识之中,受报在身形苦乐之上;可分共业与个业,共业为共同作业共同受报,个业为个体作业个体受报。
善恶业力所表现的本质,是因果规律;既有因上为果,又有果上为因,因果循环不息,善恶有报不止。善恶业力所表现的内含,是一切唯心造;既有纯善无恶,又有纯恶无善,还有善恶间杂。善恶业力所表现的形式,是因缘和合;既有因和于缘,又有缘起于因。善业缘起于人天福受与四圣道乐受,最高表现形式为誓愿力;恶业和合于三恶道苦受与轮回厄受,最高表现形式为无明力。善恶业力所表现的特点,是放下与执著的不同;善即无为放下名相,恶即有为执著我法;放下解脱成就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执著我法成就六根绑缚与逆境恶缘。善恶业力所表现的界限,是功德与无明的不同;善即依功德分法界,恶即依无明有众生;四圣道众生由功德力成就,六道轮回众生由业习力牵引。
总之,人的业力不会消失,只能是善恶此消彼长,升清降浊,感召生命形态不同,所处生命现象差别;但心识性我是一,三世如此,始终不能改变。故云,涅槃路上无朋伴,黄泉路上无故人。2015/12

第四十四问:“学佛离不开经典,修行离不开传承,经典与传承是什么关系?”可否具体地开示一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一生都离不开经典三藏十二部,从信佛开始,就应知教义明法理,增长福慧。在修行过程中,更应诵持戒仪,自净身心;深入经藏,印证梵行。有证悟境界后,当应依经弘法,明了要义,自破魔蕴。虽有言语道断,不执著文字相之说;但那是成道之人所悟,证悟境界无言语,空谈无证自道断;透过文字了义理,诸法空相入中观。
修行人一生都离不开师徒传承,从信佛开始,就应依法门传承,进入修行状态。在修行过程中,更应依师授传承,保持身心正法。有证悟境界后,当应依所受传承,如法教化信众。虽有各宗传承不同,又各有法脉分支;但是,传授法要最关键,功行践修师徒间;证悟道果心性是,继承过程密义宣。
佛教经典的实质,是教化一切众生,真实存在的规律;既依自然法则又超出自然法则,依因缘法则又超出因缘法则;也是佛陀从自身修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最具法性价值的典藏;还是佛陀从自心了观宇宙人生真相后,证悟出可以穿越时空的真理;更是佛陀从自性功德圆满显现时,揭示出人能信受行持义理中的精华。佛教的经典,具有乘别性、平等性、融合性、信受性、依皈性、示范性、威力性、传承性、广泛性、规律性等。
佛法传承的实质,是师徒间口耳相传法行的要领,是师徒间身传心授戒持的规范,是师徒间黙契配合掌握的诀窍,是师徒间心灵相通过程的象征。佛法的传承,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实践性、程序性、系统性、真实性、普遍性、密义性、理化性、特征性等。特别是密宗传承特点中还有戒律、法门、功行一体同受,禅宗传承特点中还有心法密要等。根据宗门不同,传承方式有四种;即师徒传承、法嗣传承、嗣代(家族)传承、活佛转世传承。
经典与传承的关系,如同世间修学与习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操作等。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相铺相成才能更好发挥功用,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若是离开佛法传承的佛教经典,就会变为知识文化;佛教义理的教化,就会变为佛教教育,现出只有理性信从,不可证悟智慧。若是离开佛教经典的佛法传承,就会变为失去理性指导的实践,易为盲修瞎练;佛法义理的传授,易为世间法而无出世间法,易证世间智而无出世间智。故此,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世间。2015/12

第四十五问:“在人际交谈中、义理交流中、网络媒体中等不同场所,戏论佛法或有意曲解法义等,有什么过失吗?”一些人于不知不觉中,容易拿佛法僧开玩笑,或用世法俗义强辩佛教法义,只是突显个人世智聪明,也不知有什么过失处,故请方便开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法中,一言一行无小事,起心动念有因果;善恶造作业习生,正邪知见隔一线。就是无义语,或称绮语,皆有过失;于信众之间,一句轻浮无礼、义不正经的话,易令人生邪知、邪见、邪心、邪行、邪语、邪业等;其果报可堕入三恶道,若生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更何况是戏论佛法、曲解法义等,其过失无量无边,其果报不可思议。
若具体而讲,其主要过失可略为十种;一是轻法慢教,增长魔法,做魔眷属,令魔子魔民心生欢喜。二是侮师辱友,增长嗔恚心,退失忍辱力,令行人自毁功德林。三是不亲善友,诸善知识皆自舍去,恶因缘自然围绕,令身心失去善行环境。四是退失正心,修行过程多有障碍,喜乐染著,令于戒法不得清净。五是不闻正法,身多受苦楚,心神难安宁,令三灾八难常相降临。六是增诸争斗,眷属乖离,怨恨生心,令争论不息至诋毁相攻。七是心多疑惑,不明法义,散乱懈怠,令正法日衰而误人正信正行。八是善根不生,丧失善法,业障现前,令邪知邪见充塞其心。九是退失善根,善心不起,心智昏昧,令邪魔鬼秽得其方便。十是心无欢喜,多生嫉妒,怨贼常扰,令其成功事项常毁于一旦。
若具体而讲,其即生果报可略为十种;一是多诸苦恼相逼,身受事累责难,争讼打斗伴临,睡常恶缘入梦。二是怨敌常相恼害,仇恨增长毒心,资财遭受侵损,戾气填胸恶狠。三是造作地狱恶业,身心时常畏惧,恶趣业习显现,恐其不得善终。四是容貌丑陋不善,身家常负骂名,事业惨受破坏,心多郁闷寡欢。五是舌不柔软口痴,语无伦次混淆,急事说不清楚,言词晦涩难懂。六是闻法不能意持,忘失不能记忆,义理难以入心,满脑欲念杂思。七是经典听不明白,音不入耳如风,稀里糊涂状态,懵懂似懂非懂。八是速当值遇恶友,欲罢不能随形,巧施千方百计,请君入瓮自恣。九是修行难得出离,其心不能专一,妄想得意妄形,实际在混日子。十是多闻不悦言语,因缘常遇不顺,闹心相邻性急,无奈逢毁损功。
过失有一不为少,果报得一业为多;偶有戏论失为少,曲解成习报为多。勿为说过便无事,鬼神察查有认真;八识田里铭印记,孽镜台前无好人。故此,一切智者,自当谨言慎行,快速远离戏论佛法,如是之人不应亲近,常修忍辱行,寂静息争论,法服自破魔,苦厄远离身。乖争无义事,曲解害人心,有意与无意,果报太吓人。2015/12

第四十六问:“因为一切唯心造,天堂与地狱都是精神世界,所以天堂与地狱都不真实存在,对不对?”这种疑问,困惑着很多人,带有普遍性,可以给予释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疑问,是对佛所说心义与功用不能了知,才认知天堂与地狱都不真实存在,只是精神的、虚幻的言词罢了。由人的思维想象而产生,再依主观意志加以敬畏,是用来统治与束缚人的思想,其功用是蒙骗世人而已。故而有人说,“一切宗教都是骗人的,佛教认为无信仰的人愚痴,让我们看信佛的人才傻呢!这个不吃,那个不戴,出家人都不结婚,一世为人亏不亏。”实相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佛法若无真实义,几千年来谁人继;酒色财气百般好,为何智者竞逃离。万家寺庙香火旺,身披袈裟有僧尼;信众往来多供养,礼敬三宝尽虔诚。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里的法界性,含义应包括器世间及法则性质与众生界及法则性质;从其形成的本质上说,一切皆是唯心造作的业力感召所成就。那么,处于不同时空点上的各类星球功用与不同形态生命现象的存在,怎么唯有心造化而成而不是其它呢?这就应该把心的含义与功用讲清楚,才能领会如来真实义。
心的含义,应从二方面来认知;一是思维心,二是真实心;二者皆不是指身体藏器心。思维心是大脑产生意识,意识支配言行,使身体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理反应,受客观规律与世间法则支配调控。真实心是真实存在身体之中,功用潜隐化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可独立冥存于身内外,身内外又无所见,不为人五根所感知,又不为意根所觉知,还不为身体的坏灭而随之消失;此身坏灭后,仍以中阴识、色蕴识、五蕴识的形态存在世间或出世间,感召不同生命体,受不同法则支配调控。
心的功用,还是从二方面来认知;一是思维心功用,二是真实心功用。思维心的功能,是支配人的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感觉、触觉、味觉、情感等一切生命活动,通过神经中枢调节人体脉搏、体温、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生命体征,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类似于大脑的功能。思维心的作用,有主观、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创造、选择、动静、承受、弃舍等智力,有认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谋划、表达、交际、感受、活动等能力。真实心的功能,以色、受、想、行、识五蕴形态住持色身,统摄七魄功用,使心,肝,脾、肺、肾、意根、性腺正常发挥功用,保持身体活力与协调。真实心的作用,贮存意根法尘,将思维心见闻觉知的一切信息,通过魄传导形成业习力;并将过去世中形成的业习力映显于思维心,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天才能力、性格气质、爱好习惯、精神境界、善恶观念等;还依因缘法则,形成亲人、眷属、朋友、同事的关系,及相遇、相谈、相处、相别等变化事项;还依因果规律,形成千差万别的福禄寿康财与贫病残孤贱等不同命运。
佛法中的一切唯心造,是从本质上揭示了一切善恶的源头,在于起心动念处。内有六根功用,外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偶立,中有六入为传导,搅动思维心产生需求、排斥、苦乐、善恶等差别,再形成言行造作。不同人的不同造作与共同造作,形成个业与共业,存贮真实心识之中,待因缘和合时,感召净土、天堂、地狱等不同生命体生存的不同时空环境与形态。时空环境与生命形态的不同,感召有变异与生灭的法则不同,对各自感召的生命体当然有苦乐不同。净土、天堂、地狱等不同时空环境,即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星球,不同的众生。如此法界的形成,皆依诸佛愿力与众生业力和合而安立;故净土、天堂、地狱等真实存在,只是超出人的思維能力和科技手段亿万倍,无法用感官感知。确切一点讲,现代的人类,连太阳系内的事物尚不能尽知,如何谈得上超出太阳系外遥远的净土、天堂、地狱呢!
总之,善恶皆由心生,报应皆由身受;千变不离一念,万化一切唯心。法则依愿生成,规律因业造就;善行可造天堂,恶行可造地狱。这里的唯心,不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和意识先于物质的哲学唯心;而是宇宙中一切的一切,产生的本源动力,皆由佛的愿心与众生业心和合造化而成。2015/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七问:“法师是不是神职人员,还是沟通佛与人的中介?”您可以答复如此疑问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凡是能为信众释解佛教经典,开示戒法义理,证悟人法二空的人,皆可称为法师,或称为善知识。法师是将自己的修证过程与证悟镜界,通过明师印证后,结合教义法理,形成风格各异、宗门不同、见地差別、境界凡圣的知见,教化有缘众生,依愿利益世间。故此,从本质上认知,法师不是神职人员。
法师与信众的关系,法师有教化、授戒、传法、培德、解惑的功能,也起到使者、栋梁、示范、传承、引领的作用。这里,文字表面具有中介性,但只是比喻,并非实义;在此的实义,为法师是启发有缘人建立信仰,再依佛教为法缘,相互心灵沟通,交流修习知见。法师是于信众中载戒载法的人,身为戒体,心为法体,示范身心清净,与信众同修共度,共同越过业障苦海,到达极乐彼岸。故此,从功用上印证,法师也不是沟通佛与人的中介。
神职人员,是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为所信仰膜拜对象服务的专职人员;如教皇、主教、司铎、拉比(智者的象征)、牧师、神父、方丈(道教中有人心方寸,天心方丈,亦可称住持;虽与佛教丛林名称相同,但有教义法理上质的差别)等。虽然在社会管理中,将佛教归类于宗教;但是根据教义法理,佛教不是宗教。因为宗教信仰的对象只是人类,不含其它众生类;而佛教教化对象是九法界众生,含一切有形无形众生,从蠕动含灵到人天鬼神至罗汉菩萨。所以佛教就是佛教,在此世界,佛教姓释。
中介,为中间介体,有其社会含义与哲学含义。社会含义,是指在不同事物之间,及同一事物内部两极之间,发挥联系作用的中间环节。其意在于使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探讨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寻求不同转化发展的方法,达到客观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哲学含义,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及一切事物转化与发展中间的因素,普遍存在的介体形态。其意在于使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间,及客观事物内部,在矛盾运动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偏面到全面,从偶然到必然,从主观到客观等,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故此,在佛教中,法师与佛之间是心通、性通,而不是不同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的两极;法师与信众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佛缘、法缘;而不是矛盾运动过程与普遍客观规律。
如此辩明法理,过于抽象,理性太强,使人不好理解;但有此疑问的人,具有高深学问、广博知识、良好素质,辩才技巧,若不能如此解答,恐难心伏佛法,信受法师所讲;只能各自理解,增进相互交流。2015/12

第四十八问:“凡是自称‘法师’,吹嘘神化自己,能给‘佛菩萨开光,替人灭罪除障、消灾延寿、超度亡灵’等,那只是自欺欺人,纯属魔道诱惑愚痴众生的雕虫小计。”对此争议颇大,请您给予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佛教中的法师,是他人对释经解法的人一种尊称;不是自称,也不可能自称。能给佛菩萨形像开光者,不是吹嘘神化自己;而是依经义与仪轨,为佛菩萨形像装藏,诵念大准提咒等,使佛菩萨形像由产品、商品,转化为供奉的佛菩萨形像,或为佛菩萨住世的象征。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为佛菩萨形像开光,而是通过法师替佛结缘,仗佛真言咒语威神力,才能为佛菩萨形像开光。在《大日经》等经典中有记,可自学考究。
能替人灭罪除障者,也不是吹嘘神化自己;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大悲陀罗尼神咒》等多部经典中,都有称诵佛菩萨名号与诵持咒语者,可以灭罪除障。形式有多种,比较常用的有举办法会、升吉祥疏、法师称诵、自我忏悔等。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替人灭罪除障,而是仗佛菩萨名号与诵持咒语及自我忏悔功德,回向怨亲债主与法界众生,使龙天鬼神欢欣,怨亲债主远离,达到灭罪除障的效应。
能替人消灾延寿者,也不是吹嘘神化自己;在《药师七佛本愿经》与《金光明经》等多部经典中,也有记述,礼佛、供佛、念佛、诵经、持咒、放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嗔恚、不邪见等,可以使人消灾延寿。形式有多种,可自我选择;也有请法师兴办法事,或举办法会等。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替人灭罪除障,而是仗佛慈悲众生的愿力,使苦厄灾祸缠身者止恶向善,不再造作新业,不再加重旧业,坏掉一些恶逆因缘,收获消灾延寿的福报。
能替人超度亡灵者,也不是吹嘘神化自己;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光目女救母事例;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也有当亲人眷属亡故之时,请法师讲大乘经典等,超度亡者。形式有多种,比较常用的有举办法会、升超拔疏、善友助念、法师开示、遗财供养等。这里不是简单的法师个人能替人超度亡灵,而是仗佛菩萨喜舍的悲力,追福于亡者,使心识转化业习,减轻业报等,得到善生人天等度脱。
若说这是“自欺欺人,纯属魔道诱惑愚痴众生的雕虫小计”,不知是依以何经,据以何典;若无经法可依,又无典义可据,仅凭主观臆断,恐怕这种句义,适应自身最为恰当,须自负因果。2015/12

第四十九问:“高僧大德们研究的东西,是很枯燥的;他们埋头搞得那些经典,是没有机场读物好看的。现今社会要佛经来干什么?无非三个用途:高阁藏书装一下,师长讲话引一下,书法练字抄一下。真觉得对你有用么?别装了,你们真的需要高僧大德么?”您对此如何解析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高僧与大德,是两种称谓。高僧是指身心持戒清净、禅行证悟见道、通达三乘经论、明了真如本心、承载如来家业、善化无量众生的人,也称为大善知识。大德是指能够统领信众、译经释法、善化培德、精进禅行、受持戒律、自利利他的人,含在家居士,也可称为大善知识。若未悟言悟、未证谓证者,即使名声再大,仍是凡夫俗子,非实义高僧大德。实义高僧大德,心空诸法,绝不执高僧大德名相自居。
古今高僧大德的存世价值,稀有珍贵;可为佛法栋梁,醒世明灯;又可影响时代道德文明的潮流,为历史文化延续增添光彩。高僧大德,是以修行身心、奉行诸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愿自利,证悟我法空寂的境界,明了人生实相真谛。又以续佛慧命、示范苦行、传戒授法、引领宗门的行愿利他,达摩法音流传千古,玄奘译经动人至今。高僧大德的普世价值,源于正法济世,为世人突破无明迷局,摆脱无常困惑,识得心性自我,到达寂乐彼岸,用心滴之血留下法脉标识,用身心铸就功德大行。高僧大德,身有禅悦终日,心涌法喜六时,何有一点枯燥,更无一丝烦恼。凡夫俗世心里,妄测圣贤妙境,红尘颠倒不觉,虚度不知亲近。
当今时代,文化多样,科技进步,欲求无边。染习蔓延,名利追求,昼夜荒迷,不知止足。当然,色情文章好看,暴力渲染刺激;网聊低头成习,关注发财给力。生活压力很大,自狭精神领域;奔波劳碌艰辛,五味杂陈人生。这样的人群中,少有自读佛经,阅览善法书籍,更少亲近高僧,难得一见大德。如此现象非常普遍,也很正常。他们观察高僧大德的角度,是取相定论;认知佛教经典的广度,是现实应用;对待人生厚重价值的态度,是跟随大流。故此产生了,佛教经典无用论,高僧大德无价值,生死大事无心理,堕落魔网无警觉。末法时代,少因缘者比比皆是,少善根者处处不乏;只能任其,浩荡乾坤随心所欲,大千世界生灭漂流。
如此价值取向,是人生断灭论,身体生于父母,不见有谁投胎。娱乐生活自主,七情六欲本具,人死断灭无神,何有轮回之说。故此应知自害,后世失善因缘,自我断灭善根,他人无法用力。若无众生可度,何以成就高僧;若无直心道场,何以世有大德。
总之,时光流逝无形,高僧大德辈出,无怨无悔往来,普度众生不厌。高僧普通众生,大德众生根同,心与众生相连,性与众生相通。佛法流通三世,见闻受益自醒,方知人生如梦,放下解脱归真。当知世论毁教,也有世俗坏法,自然世人受害,诸相世间无常。自结善法因缘,自种菩提善根,自救心性主人,自圆无量功德。2015/12

第五十问:“若不能挣钱安身养家,身家性命不保,学佛还有什么用?吃饱饭才能活命,有好身体才能修道;若无身命,就无道可修;应该是这样的吧?”如此议论,与佛教法理相合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对待如此议论,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认知,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理解。简单地讲,略分三种;即初入佛门者、声闻修道者、行菩萨道者。
初入佛门者,对教义法理认知尚浅,对学佛修道理解不深,将身家生活与学佛修道的关系对立起来,将身家生活奉为人生头等大事,将学佛修道视为可有可无小事。其不知学佛更能如法挣钱,修道更能安身养家。学佛人知善行、遵礼仪、守道德、有敬畏,会自觉把该做的事项做好,远离一切不善,正命做事,正业安家,正行保身,正心做人,正念护心,正见善行,正语视听,正定修道。吃得干净饭,挣得清净财,平安是福报,和气才富贵。学佛不碍安身,修道有益立命。否则,人心不知足,富贵难修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声闻修道者,不明大乘法义,执著我法自了,多为智慧不足,心少正法念观。先有衣食床坐,再观身命道行,以修为修苦灭,以道为道乐空。将身命先于法事,将道寄于有身,将多闻替代正法。古有阿难为凭,《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记,“今日如來。安居說法。遠來者眾。飢勞疲乏。性命不濟。有食有命。有命有身。有身有道。無食無命。無命無身。無身無道。今於是中。無有如是可意之事。”今有媒体报导滥象为据,抽签看相与高价香拥进寺庙,在家信众也具见思二惑。其不能了知,大乘法食饱慧命,精勤正法可忘躯,佛昔舍身半句偈,观行道品三十七。声闻众中,大有坚固道行,多发菩提心者,身处红尘不染,心观纷繁离著。弃舍无学止足,行大阿罗汉道,证入第一义谛,明心见性自在。
行菩萨道者,一切言行为法,自无余念清心,身命幻化无常,真我常住是性。忆佛雪山修道,一日一麻一麦,皮肉消瘦皱减,心能堪忍不退。目陷如井底星,肋出如朽草屋,坐处如马蹄迹,不见退转菩提。内财外物能施,血肉头目手足,百千万劫无怨,剜身为灯不动。佛事高于一切,法事重于身命,古有传记高僧,今有鸡足茅蓬。终南万人隐世,尚有修住洞窟,无数行者闭关,皆是不惜身命。菩萨行人在世间,清净戒身依法修心,四相八相皆空无执,人同相异心境不同,愿心往来大行根器。惠能证道偈颂大空,宣化来空去空妙行,本焕觉观未来佛名,居士护法赞叹高僧。为何行菩萨道者有如此境界?因能明观于此世界,若贪一草,皆有因果;若执一花,往来有报。故菩萨畏因,不结俗缘。
在此世间,有凡有圣,凡不知圣,圣显凡相。凡心思欲,圣德善行,凡圣同住,法缘天成。在平常人眼中,满足财色名食睡为正常需要,各有贪嗔痴慢疑为人性本具,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根深蒂固,根尘偶十二因缘为时处生心。圣心虽难以理解,但可依缘起性空,无为善行深般若,大观众生非众生。2015/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一问:“出家人能舍家,离开父母、夫妻、子女、兄妹、朋友等,说这是离欲离染,修行清净无生法忍;是不是无情无义就是无生法忍?有的在家学佛人,别人打他、骂他、辱他、害他,也不生气,好像没事人一样,都窝囊透了,这是无生法忍吗?”我也有此疑问,请给方便地讲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离欲染出家,是放下俗缘,身与众生广结法缘,心与诸佛广结佛缘;修行清净无生法忍,而不是证得无生法忍;即无情无义与无生法忍是两码事。无情无义,可形容为人冷酷、残暴,不讲情面道义。无生法忍,是菩萨行人心生大悲,定观诸法空相,证悟身空、心空、法空、性空,明了一切法不增不减,于一切法无得无失,故心无作法相,天性不生无明。菩萨行人修习无生法忍,次第证得信不退、位不退、证不退、行不退菩萨品位。《大智度论》中有,七地菩萨证位不退,方得无生法忍。
在家学佛人,若能依法持戒,大精进禅行,大修忍辱又无辱可忍,是可以证得无生法忍;但于世间在家学佛人中,可为凤毛麟角,极其稀少。在平常人眼中,在家学佛人也其貌不扬,与常人没有两样,若有人打他、骂他、辱他、害他,都能忍受,这不是窝囊,而是修习忍辱。因为无生法忍,是从修习忍辱得。无生法忍,是菩萨行人成就菩提的关键,以智不执诸法空相,以慧超越二乘知见。但是,无生法忍是明了所缘顺逆境界真相,是通达一切法不生不灭真理的智慧。所以无生法忍,缘于忍辱,又高于忍辱。
依据不同经典法义,忍法有多种。一是生忍与法忍;生忍,也称众生忍;为菩萨行人,在行道中遇顺意、柔情、赞颂、财物与打杀、骂辱、毁谤、攻击等,能生七情六欲而扰其心之因缘,皆能堪忍,不起嗔喜。法忍,也称道法忍;为菩萨行人,在行道中遇舒适、美食、华衣、用具与饥渴、寒热、灾祸、疾病等,能生七情六欲而扰其心之苦乐,皆能堪忍,不起嗔喜。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观法忍;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法义与生忍、法忍相同;谛观法忍,也称无生忍、不起忍;为菩萨行人,于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法理,无碍不退心行,谛观真理而安住无生智慧。还有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信、法、修、正、无垢、一切智六忍,色蕴(无作)、受蕴(知见)、想蕴(定观)、行蕴(智慧)、识蕴(解脱)、欲界(空寂)、色界(无愿)、无色界(无相)、俗谛(无常)、真谛(无生)十忍等,不一而论。若具足忍法行菩萨道,即得清净无生法忍。
故此,世间的菩萨行人,荣辱不惊,顺逆不动,远离嗔恨;还会感恩与人,成就了忍辱行无量福德,成就了无生法忍无量慧德;还发愿心成佛之时化度,一阐提除外。可打他、骂他、辱他、害他等人,当世减福减寿,多遭苦厄;身灭后罪识堕无间地狱,无量劫难得出离。偶有菩萨行人悲悯,唯恐扰害之人苦报,示现一下愤怒相,令其止恶;应知是大菩萨乘愿再来,不可轻慢;否则,可获罪无量。2015/12

第五十二问:“不明白学佛人为何要修习无生法忍,如何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把人弄傻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修习无生法忍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修习无生法忍,是智观嗔恚毒害之咎,可使众生堕入三途,久处轮回;又可使行人退心毁戒,火烧功德林。世人有一怒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杀人放火等一切罪恶事项皆能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世人皆知,在此不论。对于学佛人而言,其咎略讲有十;一是见思二惑结使心疾最难医除,可谓无始劫来根深蒂固,三毒之中坚如磐石,仇恨苦水深如巨海。二是堕入地狱苦受的根本业习之一,嗔恚心起,可毁教侮师、诽谤三宝、退失初心、犯戒失仪等,还反复无常,可经常发作。三是灭除身心善法的祸首,与慈悲善行背道而驰,与十不善道不谋而合,可使人心如毒蛇,伤害众生,造作无量恶业。四是常负恶名的罪魁,失六和敬,人不喜见,与善友为障,与恶朋无碍,与众生结下无量恶缘。五是诸烦恼中业习最重,常怀嫉妒、冷漠、贬低、排斥、敌视他人心态,听不得劝告,坏他人成功,好事皆自己,校量恩怨得失等差别。六是对修行障碍最大,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行道如逆水行舟,又遇狂风巨浪,进退事小,舟毁人亡事大,恐戒身法体难以保全。七是布施持戒功德付之流水的元凶,生嗔人愚昧,可倒百劫布施功德山于须臾;恨怨人昏钝,可涸千劫持戒功德海于刹那。八是破坏禅行般若的恶因,无福难修道,无德邪见心,逆缘扰禅行,痴心无般若;忙与人争讼,比较尽认真,时处不平事,量小难相容。九是毁灭自利利他的毒剂,摧毁慈心如吹毛,坏掉悲心如浮尘,失去摄法如旧物,放弃众生如无情。十是损毁菩提心的利器,拔济众生与我何干,成就佛道天方夜谭,苦行利他痴人说梦,忍受辱骂如同傻蛋;贡高我慢天下第一,傲世轻物自入俗流,染著尘垢身心邪行,不计后果过患无边。
学佛人如何修习无生法忍,须明了忍辱功德,时处修习诸忍法。忍辱功德,略讲有十;一是益于自度度人,以德报怨,化敌为友,不说是非,容让他人;心量自宽,魔法难坏,能利自己,众生获益。二是益于守持戒律,身心安稳清净,避祸消灾无形,善名人皆尊重。三是益于忏悔业障,常怀谦下心,多察自身过,受辱前世因,打骂缘报果;恶语世良药,医醒愚人脑,逆缘为善师,助人成大道。四是益于增加德本,吃得亏是福,受得气是度,耐得苦是品,容得下是量;行得正是端,想得开是明,转得了是智,脱得去是功。五是益于转化烦恼,忍一时,退一步,笑一下,低一点,身不为六尘所扰,心不为外缘所动,境不为妄念所破,道不为世俗所坏。六是益于精进禅行,行人清净无事扰,精进道业时如金,禅行定慧无明少,解脱自在道心生。七是益于结善法缘,理智处事稳妥,礼让不迁怒人,包容内心静闲,无争减少麻烦;家和万事兴旺,僧和法事空前,皆是自积福报,受人尊重赞叹。八是益于证得智慧,戒摄身口意,法都六根缘,一心专念佛,清净慧力显;诚实好求法,志坚过难关,若等诸苦事,空无相无愿。九是益于发菩提心,观魔法是考验,受恶缘业报完,度众生起心愿,第一义到彼岸;众生苦我代受,大乘法应弘传,菩提种续慧命,三世佛法脉连。十是益于相好庄严,佛陀三十二相,还有八十种好,大威德显庄严,瞻礼皆善缘;内心良善无恶,和蔼可亲相转,经劫利他无怨,可为众生福田。
修习忍法,略讲有十;一是心不执我,放下名相。二是心不轻仁,亲疏平等。三是谦礼慎独,心无骄慢。四是严持戒律,仇恶不报。五是生命无常,不结业缘。六是慈悲一切,常行布施。七是精进禅行,心不放逸。八是苦乐诸事,不计得失。九是观法空相,断除嗔习。十是增长智慧,常修忏悔。
学佛人修习无生法忍,不是把人弄傻了;而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还是智慧方便,方便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世人只是世智聪明,以荣辱得失为标准,去辨别是非,只能喻为,差之分毫,谬之千里。2015/12

第五十三问:“学佛人都一样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没有差别呀?”此问义理甚深,能为其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修行三乘法,无生法忍又为三乘共修,当有菩萨与二乘差别,显现智慧不同,可分别略讲。
菩萨行人有二种道;一是行般若道,禅定观空,明实相法,无诸戏论,智了诸缘;二是行方便道,了知因缘,观法性空,离于生灭。菩萨行人还有五种菩提,一是发心菩提,观诸法空苦无常,明二乘法不究竟,发菩提心愿救度众生,修菩萨行。二是伏心菩提,精进禅行,降伏其心,解脱烦恼,能行善法。三是明心菩提,观诸法实相,得身心清净,明心生智慧,究竟达彼岸。四是初到菩提,证方便智慧,行无生法忍,空一切法相,净心入道场。五是无上菩提,不入二门,成就佛道功德,坐十方清净道场,示现成佛或乘愿再来,教化无量众生。二道五菩提法共同特点,是不舍一切众生,修行六度万行,常忆四弘誓愿,践行四无量心,般若与道相应,万法源于自性,实无一法可得,又妙有诸法行。菩萨行人,在此世间,常依正知、正见、正心、正行,空观诸法无常,其心调柔,忍于诸法因缘,积无量功德,明了嗔恚过患,智断见思二惑,离荣辱得失等染垢;又依柔顺忍观,念起法空,得入无生忍观,心不生邪见,住于烦恼而忍于烦恼,空于烦恼,转化烦恼;深入佛法,通达无碍,言语道断,不动不退。常住菩提心、悲愿行、相空慧心法之中,直至成佛。
二乘人修习无生法忍,趣于证得解脱,不能明了诸法实相,不得无生法忍。由于善根功德尚不具足,入深禅次定而摄其心,不能证入中道,证得有余涅槃。三界烦恼已断,但业习之根未除,禅于法空境界,乐于世间加行,不舍顶法第一,不得出离三界,尚未真实自利;故无度一切众生悲心誓愿,只实证道果,不复受生。还不能深观,有余涅槃如梦幻泡影,若断若智于无生法忍,以智慧根器利钝差别,不能证得道种智,知空见空,不知空中妙有,空色无碍;不知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的境界。执空、苦、无常观,著无生无灭观,先观五蕴寂灭,再观四谛次第差别,再观十二因缘法缘起;以四谛而入道,以缘法而独觉,心厌离欲而得解脱,不能令众生皆得解脱。
在修习无生法忍中,有说七地以下菩萨,若退六度万行,可堕入二乘;在理相上,有外观法空,内观无我,我何所度,又何所灭。如此认知,是为醒化行人;因心愿坚固,悲心深重,诸佛护念,故不能退舍菩提。从实相上认知,只是菩萨行人,遇大恶因缘,遇大恶环境,须恒顺众生,应随顺因缘;行退位不退,心退道不退,名退实不退,为权宜方便。菩萨行人在世间,含出家与在家,心行证道空相,悟法真如境界,世出世皆涅槃。
当然,世人也修忍,可成就品德。天人也修忍,可成就天德。在相当数量的学佛人中,多流于世忍与天忍,或行二乘法忍,无法了知证悟菩萨无生法忍境界,更不能行无生法忍。只有菩萨行人,不厌生死,示现生灭,常行难忍能忍,成就无忍之忍。2015/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四问:“在汉传佛教中,人多喜大乘法,而轻小乘法,且影响巨大,这算好事吧?”您能给予答复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为众生说法,是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万种善巧比喻,大行智慧方便;同时遍观众生根基,方开三乘法门。所说法义,难得见闻,闻者难信,信者难行,行者难证,证者难悟,悟者难明,明者难了。虽说三乘教法,可又三乘归一;法法平等,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理甚深,法味具足,纯正完备,福慧光明。上语善者,大乘法中内含二乘义理;中语善者,缘觉法中上联下含大小乘义理;下语善者,上联大中乘义理;三乘教法,义理相通,相体相容,互为依存;同本一源,别无二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如同一人,少年学知,中年学智,老年学静;理是一乘,义无二极,殊律解法,终为同归。观机逗教,普被三根,利钝有行,趣必佛乘;中道大观,第一义谛,究竟彼岸,常乐我寂。
佛遍观众生根基,是观正法、像法、末法时代众生根基,还观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众生根基。观众生什么根基呢?是观众生于过去世中,礼佛闻法因缘,与所植善根深浅。众生因缘与善根什么样呢?往来示现众生相的菩萨除外,重点是人道,总体状况是,善行者少,恶念者多,刚强难伏,傲慢难调;不善习重,喜乐乖巧,虚伪不实,难信一乘。贪著名利,执著法相,多生邪见,不肯苦行;五蕴炽盛,迷头弄影,恋染尘垢,难行正法。有人会想,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众生因缘与善根不随之变化吗?若从法相上讲,人相变化快,人性进化慢;世智变化快,觉智进化慢。若从实相上讲,业习加重,道德滑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多弄权谋,厚重不足,名相文化,缺乏实干。
在汉传佛教中,人多喜大乘法,而轻小乘法,且影响巨大;若据信众法缘状况评判,确是事实。形成如此状况,既有历史缘因,也有现实缘故。但在历史转化过程中,人多喜大乘法,而不轻小乘法;还依声闻法为禅行基础,依缘觉法为入门方便,依大乘法为究竟了义。在实修中,知苦集灭道而苦行,觉十二因缘道法而开智,修六度万行而出离,成就者有千众万僧;故大乘教法深植人心,影响巨大,法运长久,佛风永固。在现实缘故中,众生因缘如此,众生根基也如此,感召末法风气不正,门庭乱象横生;空说佛法者多,真修实干者少。执著名相者多,放下解脱者少;研究理论者多,法门禅行者少。争论不息者多,恒持正法者少;求佛护佑者多,知佛法真谛者少。参访求法者多,得法得戒者少;安逸现状者多,具足正见者少。讲地再白一点,有些信众说大乘法似头头是道,其实连小乘法都实行不了,受了比丘戒自为罗汉者有之,受了菩萨戒自为菩萨者有之,没吃几天素自为成佛者有之,读了几天佛经自为大师者有之;不能了知小乘法是佛教有机法体,是佛接引不同因缘众生的方便智慧,是佛培植不同善根众生的大慈悲心;故轻慢小乘法不算好事,而且不利修行人速证道果。我曾讲过,三世诸佛法脉相承,不见一众生未证声闻道果,而直接入菩萨品位;若有个例,必是菩萨示现,而无其它,这是真实不虚。
人道众生如此因缘根基,佛教为何重视人道呢?虽然众生平等,但是心性平等,相体福报各有差别。人道处于众生轮回的关键环节,既有人天之善,又有道心之德;既有恶道之习,又有失德之业。如同人的左右手,不因右手灵活好用,就废掉左手;不因脚掌走路,就不需要脚背;人心也如此,既有阳光一面,也有黑暗心理;但能相互转化,不可废除。故人道众生,可受佛教,可受法化,可受僧修。2015/12

第五十五问:“佛教信众都喜读诵经典,还供养经典,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请给予方便开示一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教经典,为佛法性,等佛住世。特别是方等经典,得诸佛护持,得诸菩萨与龙天护法护佑。方等经典,为大乘经典总称,含广大平等之义理。那为什么佛有时说大乘经,有时说方等经呢?其实是含略有侧重之义;即侧重大乘经中,诸菩萨请法,佛为诸菩萨说法,又教化二乘人,明了一乘教义,归入佛乘;故说方等,但不唯一。
读诵经典,功德无量,略讲有十;一是拓展思维,增开智慧;二是统摄心意,忆念不忘;三是转化命运,消灾免难;四是龙天护佑,夜无恶梦;五是菩萨守护,诸事顺达;六是诸佛护持,吉祥如意;七是心无怖畏,魔众远离;八是知佛正见,益于正行;九是解除疑惑,精进禅行;十是善行培德,成就道业。
在此十功德中,其中读诵佛教经典,怎么能转化命运,消灾免难不好理解。义理简略有三;一是读经诵咒,转化思维,善心生起,恶念消失,不作新业;二是心知忏悔,惭愧业障,弃舍恶习,喜乐善行,去除旧业;三是增加福报,开启智慧,自利利他,正知正见,广行善业。这里的转化命运,是身心转化,改变了命相运转的方式;而不是凭空想象的趋吉避凶。这里的消灾免难,是身无恶行,心无恶念,感召龙天欢喜,天灾人祸自然远离,或重罪轻罚;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化为乌有。
供养经典,流传佛法,功德无量,略讲有十;一是恶道永息,常生人天;二是自然修善,人天欢喜;三是善友亲近,常受法化;四是大众信敬,富贵一方;五是现世安稳,灾祸不侵;六是不见诸恶,事无障碍;七是不受事扰,常得静闲;八是龙天守护,夜梦吉祥;九是信行佛法,不失大乘;十是菩萨不舍,愿生一处。
供养经典,等于供佛法身;流传佛法,等于续佛慧命。经典在处,等于佛法住世;见闻经典,等于受佛法化。经典所在之处,不论山林树下、俗家舍宅、学堂宫殿、寺庙僧坊,功德同等,不可妄自差别,轻慢白衣供养,或居士流传法物等。应知法物流传,有教无类,法无分别,各依因缘,方便具足。菩萨有愿,与法同行,与经同住,往来示现。2015/12

第五十六问:“不敬经典、污损经典有什么业报吗?方等经典有何妙义吗?”我等也有不解,愿为解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对于不敬经典、污损经典有什么业报,部分经文中有所记述,但没有哪部经中专门记述;故只能凭综合记忆与个人悟知而讲。
虽然不敬经典与污损经典含义有所不同,有时恭敬经典也有污损经典的事项发生,当然业报可以开遮;但是不敬经典与污损经典相互作用、思想行为同一时,业报极重,无量无边。略讲有十;一是等于谤佛,出佛身血;二是等于谤法,破佛慧命;三是生生世世愚痴无智,常生边地不闻佛法;四是时时处处怖畏,横事恶事常相伴临;五是行住坐卧不得安宁,身心苦恼郁闷不堪;六是鬼魅常随其身,所行诸事不顺;七是天灾人祸不断,世世白癞黑痣等恶疾缠身;八是妄心杂念遍生,邪知邪见多行不善;九是常与恶友相邻,世世貌丑臭秽;十是断灭善根,常堕地狱,难得岀离。
不敬经典有多种表现,略讲有十;即面对佛教经典时,一是傲慢无礼;二是轻视不恭;三是粗言秽语;四是诋毁诽谤;五是混同杂书;六是脏手取送;七是置不净处;八是寻过失处;九是嬉戏噱头;十是影射谄曲。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中,亏心恶人戴捻珠,贪财怕死拜菩萨,遭遇苦难才出家,碌碌无为读佛经等,于有意无意之中,不敬佛法,广义释解,亦为不敬经典。
污损经典有多种表现,略讲有十;一是脏手触摸;二是脏物包裹;三是脏物污染;四是脏处存放;五是脏水浸泡;六是废纸利用;七是撕毁丢弃;八是身压脚踏;九是胡乱图画;十是恶意销毁。特别于在家人中,忙乱出差,眷属无知,孩童无意,一时嗔愤,迫于无奈等,易有此类过失。
方等经典妙义无量,若行人能正心正忆、正念正观、正思正解、正受正行、正教正见,礼拜读诵方等经典,如法持戒修行,常值佛世,利益无边。因为方等经典,是诸佛之母,为诸经之王,当妙义之藏,现菩萨之道。故有六大不可思议;一是如同地大不可思议,普遍承载一切,不分净秽好恶,皆有存在道理,也有生存本具功能等,还可无量宝藏涌出;比喻一切众生,皆可获得利益,增长善根慧命。二是如同水大不可思议,滋润一切生物、植物、动物、人类,清洗一切污物、染具、浊秽、不净等,还可还原清水状态;比喻一切众生,皆可洗去尘垢,保持身心清净。三是如同火大不可思议,无时无处不在,用度可控可失,利害损益有别,可使一切受益,可毁一切有形等,还不可使火性消失;比喻一切众生,皆可慧炬普烧一切烦恼,焚毁一切不善恶习,促使身心强劲梵行。四是如同风大不可思议,平息静态于空间,习风凉爽于夏日,暖气宜物于寒冬,大作狂起于吹散,可益一切,可害一切等,还不可使风能改变;比喻一切众生,皆可摧毁一切业障,吹去无始劫来垢尘,身心愉悦禅行。五是如同日大不可思议,光明普照一切万物,去除无量无边黑暗,四季轮转时空变换,自然适应各取所需等,还不见日光有所增减;比喻一切众生,皆可信受佛教法化,得受佛法光明照触,去除暗昧心理。六是如同空大不可思议,虚空安立一切,容受一切,润化一切,让一切皆有生存空间等,还无碍于虚空空寂;比喻方等经典,广大无对,三乘有形,皆能容受。2015/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七问:“经常见闻信众团体或几人诵持礼拜三世诸佛名号,诵持礼拜诸菩萨名号,诵持礼拜十二部经,不知能获得什么功德利益?”能为其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三世诸佛名号与诸菩萨名号,皆是无量功德成就,皆是无量劫中具足行菩萨道证得;十方众生难得见闻,若有诵持礼拜,功德利益广大无量,遍周无边,善者闻名生天,信敬受持成道。特别是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现在世与未来世诸佛欢喜,功德殊胜巨大。若法会放生动物,心识闻名可转生善道。若人无善根,闻音不能善行,自属焦芽败种。若人闻音不信敬,当知不是善道而生,业习自然加重。见闻十二部经,为大善因缘,若能诵持礼拜,能除无量劫来生死重业,可得法眼清净。当然诵持礼拜三世诸佛名号与诸菩萨名号及十二部经,所获功德各有差别,只能分别略讲。
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八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身心灭罪转善,不在造作十恶五逆;三是常见闻正法,喜乐受持大乘禅行;四是昔有毁谤大乘法业重者,能令生悔灭罪;五是昔有断灭善根者,能续缘接根令净信;六是若有造作无间重罪者,能令忏恶得除业;七是若有善行清净者,未来亲近无量佛;八是若有清净比丘者,速成阿罗汉道;九是若有阿罗汉道果者,能无上发菩提心;十是若有菩萨品位者,可得无声法忍。
诵持礼拜现在世诸佛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六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信受教化得福报,三业灭除得度脱;三是能灭五逆重罪,身心得清净;四是常闻现世佛法,永离四恶道(含修罗);五是种下无量善根,未来可见弥勒及千佛;六是得闻信受第一义,可生清净佛国土;七是了知诸佛常住,未来可见十方诸佛;八是清净比丘精进者,可次第证得道果;九是成就二乘道果者,可速生净土见佛;十是行菩萨道者,得入陀罗尼门明法妙义。
诵持礼拜未来世诸佛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四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增长智慧,能灭除三障愚痴;三是增长福报,能灭除五无间重罪;四是乐闻佛法,能常诵持经典;五是得闻正法,能依法持戒禅行;六是常行善法,能灭除过去世诸恶业;七是证得解脱,不生诸恶念邪见;八是世世所生善处,不生在边地恶国;九是世世所生善信之家,不见恶国王;十是亲近诸善知识,可证得明心见性。
诵持礼拜诸大菩萨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四十千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常生善处,不生在边地恶国;三是常生人天善道,不受诸恶趣身;四是常生善信之家,不生邪见之家;五是常生富贵大姓,不生贫贱之家;六是身根具足健康,不生外道之家;七是常持正戒,不受外道邪戒;八是常闻正法,常得具足正行;九是具大乘威仪,人皆亲近赞叹;十是清净明法义理,常安住法中精进。
诵持礼拜十二部经,为长行、复颂、单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生、比喻、论评、无问自说、方广、授记,总称为《南无总持大陀罗尼》。陀罗尼,义为总持、能持、能遮,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用。诸佛称经为母,诸菩萨称经为妙义法藏。诵持礼拜诸十二部经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二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信乐受持,可证得宿命智;三是喜乐大乘法,明了法行次第;四是知二乘法缺失处,能惭愧往昔因缘善根不具足;五是知佛因地苦行,能发勇猛精进心;六是知法妙不可思议,能有学不知疲厌;七是知法理深奥无限,能实证悟入;八是知佛法为广大真理,能正行而不颠倒;九是知佛大慈悲喜舍,化度我等是种悲田;十是知自有佛性,修菩萨行可得佛授记。2016/1

第五十八问:“很多经中都说,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诸佛不度,怎么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者,又能得度呢?”我等也不明白,请为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诸多经中确说,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诸佛不度,唯有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者,又可得度。四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是学佛人四种根本戒律,若有毁犯其一者,为获根本重罪。一阐提众生,为信根不具,即不信因果,颠倒邪见,不亲善友,不受佛化;亦为断灭善根,即发粗恶言,诽谤佛法,心无惭愧,永不改悔。若有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心无怖畏,业障如山,当堕地狱,无有岀期。
为什么毁犯四重禁戒者诸佛不度呢?毁犯四重禁戒者,为具足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优婆塞戒等,受而不持,意图形式,身心浊垢,明知故犯。究其缘由,皆是往昔在过去世诸佛法中,造作五逆,广行恶法;业习深重,心无忏悔。毁佛重戒,损佛形象;坏佛法藏,沦为魔道。常受魔王差遣入佛法中,口里说空,潜行魔法;身披佛衣,实为魔民。赞叹杀盗,喜乐淫妄;非法非律,咨意妄为。断慈悲心,怨恶众生;伤其身命,害其慧命。欺世盗名,偷取财物;贪心十足,债巨须弥。淫荡成习,福报漏尽;恶缘相缠,轮回无期。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欺骗世人,大慢轻狂。善缘已失,善根已断;罪衍无间,故而不度。
为什么一阐提众生诸佛不度呢?一阐提众生,形成缘由有二种;一是无始劫来,心常轻慢,身染垢习,意境不善,未与三宝结善因缘,也未在三宝前种植善根;只知满足六欲,不知生死事大;念念妄心流转,世世妄行由他。二是无始劫来,入过去世诸佛法中,但是,身入心不入,口入行不入,名入实不入,假入真不入;执著文字义,执著言语理,执著名相事,执著我法常;一切差别心,一切争高下,一切皆我是,一切不利人;曲解正法藏,诋毁善知识,邪见毁善缘,趣成一阐提。故而应知,一阐提众生在世间有,也在佛法信众中存。其行,残暴不仁,禁教逐僧;焚毁经书,侵损塔寺。邪见邪行,损佛形像;魔法魔律,坏佛正法。无有因果,生死断灭;何来神识,谁见轮回。未结善缘,自焚善根;心同木石,故而不度。
为什么唯有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者又可得度呢?现在世诸佛无缘不度,未来世诸佛仍度有缘。缘在哪失,当在哪结;根在哪断;当在哪续。故必须在现在未来世诸佛前,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忏悔往昔诸恶业,罪由心起由心忏,业由身作由身悔,当下向善结佛缘。过去诸佛大慈悲,威德神力不思议,能灭无量恶业罪,心自向佛植善根。四重无间如风吹,远离魔事能梵行,一心清净持正戒,无上佛道必得证。枯木逢春长新芽,常住佛法清凉地,现在诸佛起欢心,当然不名一阐提。这是现在世诸佛,为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开启的唯一法门,别无二路。若有人自知罪业,只在形式上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一转身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不能以真心诵持礼拜,不能以诚心忏悔业障,不能以畏心改恶向善,不能以敬心正行戒法,只能是文过饰非,如同世人只学一招,不是从根本上下功夫,仍是善缘难结,善根难续,自欺欺人。
其实,所讲可以举出多种实例,来加深理解;但恐冗长,还是留一点空间,让闻者联系古今实例,观察世间百态,结合世俗世论,自悟效应更好。2016/1

第五十九问:“于现代史中,有人提出用哲学之真、伦理之善、美育之美取代宗教信仰,当然包括佛教在内;佛教可以被取代吗?这种人趣向一阐提吗?”请为方便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陀时代,就曾预见,末法时代,世俗世论破坏佛法。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也为世智聪明之祸,理由相似雷同,结局都很悲惨;对人类与社会安全危害巨大,又殃及自身与子孙后福。佛教形成因缘与存在价值,是经过二千五百多年,不同时代的人,反复验证共认的真理,在人心中铭刻下不可抹灭的烙印;各种宗教也是如此,具有真实存在的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人类发展中,取消了历史信仰传承,取消了传统文化,等于取走了民族的灵魂,取消了发展的根基。当然,不论是什么理论,都不能取代宗教信仰,也不能取代佛教义理。古往今来的这种观点,都是将佛教视为一种理论存在,空无实际;将宗教信仰视为精神枷锁,麻痹人民;将天灾人祸归罪于人民愚昧,思想奴化;将封建落后归罪于宗教信仰,阻碍发展。古往今来的这种人,皆不信因果,否定轮回,缺少敬畏,藐视史实,对宗教信仰以封建糟粕否之,对佛教传承以迷信活动灭之,对传统文化以过时落后取代之,邪知邪见蒙蔽心智,狂热嚣张失去理智,自命不凡助长世智,若不知醒忏,必自取灾祸,心行可趣向一阐提。
哲学之真,其宗质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所认识的世界本质是物质决定精神,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人的思维与存在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研究对象是现实存在、客观存在、学术知识、价值观念、理性分析、心灵沟通、语言艺术;将各种规律归类于自然法则与必然法则。哲学中所揭示的一些真理,在此世界是相对真实存在;但不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佛教所揭示的依一切自然法则而超越一切自然法则,依一切因缘法则而超越一切因缘法则,无法相互比较;差距在于一方是一个星球的相对科学,另一方是无垠宇宙的绝对真理。世间若失去佛教智慧,再失去宗教信仰,必将导致社会变态,产生失去道德约束的政治博奕,产生失去人性善良约束的科学滥用,产生失去社会责任约束的贪婪享乐,产生失去平等自由约束的个人崇拜。
伦理之善,其实质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结构的基本原则;所认识的是指导人行为的观念,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符合普遍的道德标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研究的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伦理范畴,道德范畴;内容包括人生道理、人生情感、人生意志、人生观念、人生价值、人生活动等;将伦理归于客观他律,将道德归于主观自律。伦理中所揭示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但有缺失,具有一定的狭獈性。与佛教所揭示因缘法则中的慈悲喜舍、众生平等、六和五敬、大孝感恩、心存敬畏、利乐有情等大因缘观与法轨戒仪,无法相互比较;差距在于一方是人间的道德规范,另一方是遍法界的戒仪轨则。世间若失去圣人道德,再失去信仰支撑,必将导致人心变态,产生失去佛教仁心约束的道德滑坡,产生失去人性敬畏约束的强势规范,产生失去伦理秩序约束的知识伤害,产生失去关系平衡约束的结构失常。
美育之美,其本质是关于人生完美人格为核心的审美境界;所认识的是通过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增强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美好理想、美丽情操、美尚品格,提高美德素质;主要研究的是美学艺术教育;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学教育等,由形式美转向实质美。美育中所揭示的一些核心理念,具有时代鲜明的积极意义;但过于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佛教所揭示心性美、善行美、圣德美、戒仪美、境界美、实相美等世与出世清净美观与脱俗美感,无法相互比较;差距在于一方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另一方是以人心净化升华的道德文明。世间若失去人心净化,再失去道德文明,必将导致人文思路过窄,产生失去因果规律约束的私欲膨胀,产生失去自我良知约束的贪求名利,产生失去公德正义约束的骄奢淫逸,产生失去善行操守约束的腐朽堕落。
若要国家昌盛、民族和谐、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应让人类有信仰,人心有希望,人人有美德,人间有正道。2016/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