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66|回复: 43

[其它相关] [顶果钦哲法王]唵嘛呢呗美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4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

巴楚仁波切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开示

目录

1[推荐序]/……一剂起死回生的灵药
2[中文版序]/雪谦冉江仁波切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3[中文版序]/赖声川体验顶果钦哲法王的慈悲智慧
4[英文版致谢]
5[英文版序]导读:走进钦哲仁波切的智慧传承
6[原颂作者简介]巴楚仁波切简传
7[本书作者简介]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导言开启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8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
9如何修学此教法
10此教法的内涵
<启敬偈>
11顶礼
12作者著偈之发心

第一篇末法时期的过患
13结语

第二篇大乘的见、修、行
14三乘道
<经乘道>
15皈依
16发菩提心
17净业
18供养
19上师瑜伽
<密乘道>
20灌顶
21净观
22生起次第
23圆满次第
24四瑜伽
<转化六根、五毒、五蕴>
25六尘
26五毒
27五蕴
28有关身、语、意、法身之四要点
<第二篇归敬偈>

第三篇决心出离轮回
29放下俗务
30修行的迫切
31调伏心
<结颂>
32功德回向

33[跋]将教法缝进你的生命织布里
34[附录]参考书目
35[中文偈颂]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1[推荐序]

一剂起死回生的灵药

……

我欣喜得知旧译派传承领袖金刚持顶果?钦哲仁波切(KyabjeKhyentseDorjeChang)将以《证悟者的心要宝藏》(HeartTreasureoftheEnlightenedones)为题,为札?巴楚仁波切(ZaPal-trulRinpoche)原著《前、中、后三善道》(Thogmthabargsumdudgeba’igtam)所深入宣说的英译本付梓。札?巴楚仁波切,邬金?吉美?秋吉?旺波(OrgyenJigmeChokyiWangpo),是近代降生雪域的大菩萨。这位伟大、崇高且饱学的修行者为了利益企求解脱的众生,传下了为“前、中、后三善道——见、修、行之殊胜修行心要宝藏”(InstructionThatIsGoodintheBeginning,Middle,andEnd-theHeartJeweloftheSacredPracticeoftheView,Meditation,andConduct)的教法。它包含了所有精要的教示,寓义深远、辞藻优美,犹如一剂起死回生的灵药。
我祈愿藉此教法和释论的出版,让东、西方的人们都能在慈悲的无比悦乐中,觅得精神上的宁谧。


一九九一年二月八日






2[中文版序]

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雪谦冉江仁波切

有部分的佛法义理与修持方法,早在西元五世纪已传至西藏边区。然而,直到西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KingTrisongDetsen,生于西元七四二年)迎请印度堪布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随后又请了无比殊胜的密乘上师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入藏,才使佛法正式在西藏大传。
根据《涅槃经》(SutraofFinalNirvana)的及其他授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行将涅槃之际曾经表示,由于此生以人身出世,因此未能广传密续的秘密法教。但他预言将在十二年后,以神通降生的方式再度来世,以传密法。这次转世便是莲花生大士,他从阿弥陀佛的心间化生,以八岁孩童的身形神奇地示现在乌地亚那(Uddiyana)达纳寇夏湖(DanakoshaLake)的一朵莲花之上。
当因札菩提国王(KingIndrabodhi)宣告要他继承王位之时,莲师明了治理乌亚那王国无法利益众生。于是决意以干犯众怒的作为,减少国王与大臣们对他的执著眷恋,因而遭到流放。他来到了印度的八大尸陀林(墓地)修习瑜伽行。他知道,若要利益一般凡众,就必须遵循经由学习与修持之修道上的正规次第,因此他从空行母莱奇?汪嫫(DakiniLekyiWangmo)处领受灌顶,并朝礼了八大持明者,得到八大嘿鲁嘎(EightHerukas)与大圆满的传承。
于后,他转化了杂霍(Zahor)王国的信仰,摄受公主曼达拉娃(Mandarava)为法侣,并在玛拉替卡洞穴(MaratikaCave)证得不死虹身。之后他又教化了乌地亚那王国,并在印度的金刚座(Vajrasana)驳倒外道诸师,接著在尼泊尔的阿苏拉洞穴(AsuraCave)获得无上证悟。在前往西藏途中,他又降伏了一切邪魔,并令他们立誓成为佛法教护。
莲师入藏后,五年内便建成桑耶寺的任运自显洲殿(SpontaneouslyArisenTempleofSamye)。在青埔的山洞(Caveofchimphu)中,他为以赤松德赞王为首的八位弟子灌顶,带领他们进入了寂静尊与忿怒尊的坛城,并授予他们金刚乘各次第的完整法教。
莲师大多数的法教皆由耶喜?措嘉(YesheTsogyal)或他自己写下,并以神通力封缄于各处,如寺庙、圣像、岩石、湖泊、甚至空中,成为无数的“伏藏”(gterma)。他将这些伏藏一一托付予特定的弟子,并预示这些弟子将会转世成为伏藏师(tertons,德童)或取宝者(treasure-finders),在特定时空下将由封藏处取出这些法教以利益众生。当适当机缘来临时,伏藏师便会有禅观(vision)或徵示,指示他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可以取出有缘的伏藏。伏藏通常是以象征性的空行文字写成,伏藏师目睹之后便能写下整函完整的法教。至于所谓的“心意伏藏”(mindtrasures),则无实物上的出土,而是在伏藏师的心中生起。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有数百位伏藏师出世。即使在当代,莲师的伏藏法教仍持续被敦珠法王(DudjomRinpoche)、顶果钦哲法王等伟大的上师取出。这类的法教,有时被称为“近传承”,与经典文字(bka’ma)的“远传承”相辅相成,是从本初佛(pri-mordialBuddha)、普贤王如来(Samantabhadra)、经由莲师、无垢友(Vimalamitra)、以及其他伟大的持明者,未有间断地师徒相传至今。至于第三种的“净相”(dagsnang)传承,则是莲师亲现伏藏师面前口传的法教。
在莲师的指导之下,上百位的印度班智达与相同数目的西藏译师(lotsawas),将全数的佛经与大部分的印度论典译成藏文,史称“前译”或“旧译”(snga‘gyur)时期。而这段时期勃兴丰富的精神传承丰富的精神便被称为“旧译派”、或宁玛派(rnyingma)。仅管后来在藏王朗达玛(KingLangdarma)的迫害下,寺庙传统几乎被摧毁殆尽,但宁玛派的法脉却经由高度证悟的在家瑜伽士传承而得以延续。
到了西元十世纪末,佛法在印度渐趋衰微,出现了由大译师仁千?桑波(RinchenSangpo,957-1055)带领的第二波译经风潮。其后陆续出现的各种传承被称为“新译派”(gsarma),包括噶当派(和其后发展在的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香巴噶举、施身法暨希解派(ChodandShije)、时轮金刚(Kalachakra)、与乌金念竹(UgyenNyendrub)等传承。这些新、旧教派的传承,通称为“八大修道车乘”。
莲师的传承包括了完整的经乘与密咒乘传统,所分列的九乘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囊括了佛法义理与修持的所有层面。仅管一切的法教与修道的目标偕一,但因有情众生习性与根器不同,佛法就有证得佛果的诸多修道与法乘。这也是何以佛陀与所有依止佛陀的成就上师,会根据不同需要而教导不同方法的缘故。
宁玛派共有九大证悟法门(或称“九乘”)。九乘并非分别而不同的修行方式!而是依序而渐次、互通而相含。犹如万流归一海,诸道达一顶,诸乘最终都相融合一于成佛的顶峰,证得大圆满的光明金刚心(’odgsalrdorjesnyingpo)。这九乘也可精简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
小乘法门的根基是出离心。修持的发心是为了自我解脱。单独来看时,或许可被称为“小乘”(lesservehicle);而当与三乘的修道整体合一时,则被视为是“根基乘”(basicvehicle)。
大乘行者的发心则是为了利益他人,希望解脱他人的痛苦,引领众生成佛。在许多基本层面上,大乘都远较小乘殊胜。菩萨了知个人与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因而将所有现象视为如梦或如幻。然而,他对于究竟真理(胜义谛)的了解并不会使他忽略了相对真理(世俗谛),仍旧以慈心与悲心,圆满地依止业果法则,持守言行。为了一切受苦众生,誓言为利众生而证悟的菩萨,生起无尽慈悲,孜孜不倦地利益众生。但他慈悲与智慧双运,证得离于执著的究竟自性,使他安住于无别胜义谛的广大平等中。
金刚乘的法门是以“净观”为基础,发愿以善巧方便的修持,迅速让自身与他众离于一切妄念。大乘主张佛性犹如种子或潜藏力一般,众生尽皆具足。金刚乘则认为佛性是以智慧或本觉,也就是心的无染面与根本性,现前具足。因此,大乘又称为“因乘”,金刚乘则是“果乘”。如同所谓:“在因乘中,心性为佛果之因;而在果乘中,心性即是成佛果。”由于修道的“果”——佛果,本自具足,行者只需确认此心或除去心的障蔽。金刚乘的入门就是由传法上师所授予的灌顶(abhise-ka),旨在授权行者得以修持金刚乘法教,并因而圆满共(一般)与不共(殊胜)的成就。
莲师的传承由他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五位法侣、八十位耶巴(Yerpa,译注:括号内皆为当时西藏的地名)的成就者、一百零八位“曲沃瑞”(Chuwori)的大禅定师、三十位“扬炯”(Yangzom)的密咒师(mantrikas)、五十五位“雪札”(Sheldrak)的证悟者(togdens)、二十五位空行母、七位瑜伽女,以及无数弟子所延续。他们传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持传承,例如以苏波?巴吉、耶谢(SopoPalkyiYeshey)、素?释迦?烱乃(ZurShakyaJungeney)、努?桑杰?耶喜(NubSangyeYeshe)和娘?加纳?库玛拉(NyakJnanaKumara)等上师开启传承。几个世纪以来,包括戎炯?玛哈班智达(RonzomMahapandita)、至尊龙钦?冉江(GyalwaLongchenRabjam)、敏林?赤钦(MinlingTerchen)、敏林?洛钦(MinlingLochen)、米滂上师(LamaMipham)等伟大的持教明灯,都阐述了佛法义理与修持法门最为深奥的部分。上百位主要与千位次要的伏藏师,如五大伏藏法王(fivekinglytertons)与十一位林巴们(ling-pas),发掘并传授了适于他们时代最为深奥的法教。
所有伏藏师的“大印”(Seal),被认为是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KhyentseWangpo,1820-1892)。他在某次禅观中,清楚地见到埋藏在西藏以及其他国家的所有伏藏。他是西藏历史唯一领受并且传授“七部藏”(bka’babsbdun)的上师,分别为佛经、岩藏、封藏(reconcealedtreasures)、意藏、全集、净相、以及得自禅观的口耳传承。
蒋扬钦哲旺波与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KongtrulLodroThaye,1813-1899)、巴楚仁波切(1808-1887)、米滂上师(1846-1912)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不分教派(利美)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毫不懈怠地走访西藏各地,领受上千种不同传承的佛法修持,许多是濒临失传的教法。他谦逊地徒步寻访,身上背着一只背袋,据说还穿破三双靴子。他与蒋贡康楚便将这些搜集到的重要法教集结、编纂、印制成几部重要的大论著。这些伟大的上师拯救了藏传佛教的传承,使它不致衰败而重现活力。他们将活生生的法脉传承,交予未来的世代,若无他们的传承,经典文字将徒留表象而已。蒋扬钦哲旺波在四十岁时开始终生的闭关,直到七十三岁圆寂为止,都不曾踏出他的关房。

顶果钦哲仁波切

顶果钦哲仁波切生于西元一九一O年。初生时,米滂仁波切曾为他加持,据说这次加持,是他此生最为重要的事情。顶果钦哲仁波切年少时来到宁玛派六大寺庙之一的雪谦寺,遇到了根本上师雪谦?贾查仁波切(ShechenGyaltsapRinpoche,1871-1926),上师正式认证他为蒋扬钦哲旺波的心意转世,为他举行坐床大典,并授予他无数的法教。在雪谦寺,他也遇到了第二位主要的上师蒋扬?钦哲?却吉?罗卓(JamyangKhyentseChokyiLodro),当时后者恰好前来到雪谦寺以领受雪谦贾查仁波切的教法。
钦哲仁波切内在修证高深、非凡,已成为精神导师的典范,他是所有遇见他的人慈爱、智慧与悲心的泉源。钦哲仁波切以超过二十年的光阴,在偏远的隐蔽处与洞穴中闭关,证得这些殊胜的功德。在多次闭关之后与之间的空档,他不眠不休地利益众生。他是……不丹皇家和无数弟子的主要上师。他因而成为上师中的上师。他对于藏传佛教文学的渊博学识,无与伦比。他也继承了蒋扬钦哲旺波存续所有传承教典的志业,尤其是那些濒临断绝的法教。
虽然钦哲仁波切非常温和、安忍,但在他的跟前,面对他宽广的心性与威严的身形,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仁波切于一九九一年圆寂,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不丹的帕洛(Paro)附近举行荼毘大典,约有五万人参与了这场圣会。钦哲仁波切完全身教合一。虽然他的心看来似乎深不可测、广不可量,但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他的确是个非比寻常的好人。他唯一的关注即是他人当下与究竟的福祉。对于任何想要踏上证悟之旅的人来说,他就是修道尽头、最具启发的鲜活范例。

二OO三年三月于印度雪谦寺




3[中文版序]

体验顶果钦哲法王的慈悲智慧

赖声川

顶果钦哲仁波切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藏传佛法修行者与老师之一。这一位尊贵的大圆满修行者及“伏藏者”,同时也是极著名的诗人、学者,及哲学家。话说“只要见到他的面孔就能够保证未来的解脱”。
前年,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缘翻译钦哲仁波切的传记。自从《顶果钦哲法王传》出版以来,得到很大的回响,不论是佛弟子或第一次接触藏传佛法的读者,都被书中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所感动,被引领至另外一个世界中。
之后,在雪谦·冉江仁波切和马修·李卡德的带领之下,我们在台湾成立了莲师翻译小组之中文翻译小组,决定用中文出版顶果钦哲仁波切之所有著作。在小组所有同仁共同努力之下,已经有初步的成绩,今年能够为读者献上《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和《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两本珍贵的法教,让读者体验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之广大与慈悲。
我此生有幸与钦哲仁波切结缘,亲自体验他全身随时散发出来的庞大慈悲力量。那种感动,让我受用一生。相信透过本书文字,读者也能得到相同的启发。

(本文作者为顶果钦哲法王文集总召集)



4英文版致谢

在……和尊贵的朵本仁波切的祈请下,顶果钦哲法王于一九八四年二月在新德里的西藏之家(TibetHouse)传下这些教法。之后,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于尼泊尔的雪谦寺(ShechenTen-nyiDargyelingMonsatery)和同年七月在法国多荷冬(Dordogne)为举行第三次三年闭关的准备工作中,法王再次传授了原颂中的更多教授。这些开示都收录于此书。
莲师翻译小组(PadmakaraTranslationGroup)成员参与此项工作者计有:译者贡秋·天津(KongchogTenzin)、约翰·康谛(JohnCanti);编辑麦可·弗莱德(MichaelFriedman)、查尔斯·贺斯汀(CharlesHastings)、玛瑞琳·希微史东(MarilynSilverstone)、丹尼尔·斯戴弗勒(DanielStaffler)和菲利斯·泰勒(PhyllisTaylor)等人。
我们非常感谢尊贵的朵本仁波切同意让我们使用(一九八六年由新德里西藏之家出版)《佛法精义》(EssenceofBuddhism)一书中,关于教法的部分原始资料。
我们也由衷感谢贡秋·拉折巴(KonchogLhadrepa)为本书(英文版)所做的封面设计,以及其他为此书腾写打字、贡献心力的朋友:克莉丝汀·冯德凯(ChristineFondecave)、已故的苏珊·福斯特(SuzanFoster)、约翰·派帝(JohnPetit)、安·孟克(AnneMunk)和拉嫫(S.Lhamo)等人。



5[英文版序]

导读:
走进钦哲仁波切的智慧传承

在本书中,十九、二十世纪的两位伟大上师叙述了完整的学佛之道:从最基础的发心开始,臻至超越心智概念所能及的——对究竟真理的直接体悟。
原文是由十九世纪末最杰出的佛教上师之一的巴楚仁波切所写的长颂。巴楚仁波切言行一致,生活方式一如其教导:他遍历东藏(康区),栖身于山洞或林间,远离一切财富、名位和我慢的陷阱;为人耿直,不能忍受欺骗和伪善。初次见到他的人不免被震慑;但熟识他的人,无不深受其智慧、常识、幽默和深切的慈悲所影响。这篇长颂是巴楚仁波切住在汉、藏边界的一个僻远山洞时,为一位亲近弟子所作。在文中,他首先毫不留情地痛斥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虚矫和伪善,并归结远离此不实的泥召,乃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其后,他扼要说明学佛之道的主要修行,始于认清世俗生活染污和无明的过患。他阐述了前行、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以及大手印(TheMahamudra)和大圆满(TheGreatPerec-tion)的离思禅修。最后,他回归原题,敦促我们严格检视自己对物欲的偏执,并认真思惟我们真正想要如何度过余生。
原颂的语法精炼,闪耀着机智与文采,诗韵天成,但不失其精要、明确和清晰。在英译中,我们已尽力传达原文的某些行文风格,但实无任何译文可做到完全地信实(熟悉藏文者,可参与书末附录之原颂)。
然而,在巴楚仁波切精彩偈颂的诗意盎然下犹有深意。此偈颂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洁、尤其是可兹记诵的架构,加上个别教导,以传递历代师徒经由口传教法、修行指导和私下相处所累积的大量经验、知识和智慧。为了符合此需求,巴楚仁波切写下这综理教法、简要且易于记诵的八十二偈,并配合口头解说传授给弟子。
仅管原颂中有许多偈颂被后代作者单独引用而家喻户晓,但唯有在活生生的口传传统和整部偈颂中,它们才能保有完整的价值。很幸运地,巴楚仁波切的弟子犹如前辈般严禁谨地修持、证悟并传下了此一传统。如今,在两代之后,顶果钦哲仁波切方能将此经验与智慧的遗产传给我们。
因此,钦哲仁波切的释论远超过仅是对原颂的详加阐释,更包括了巴楚仁波切得自其上师,上溯吉美?林巴(JigmeLingpa)、龙钦巴(Longchenpa)到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暨无垢友尊者(Vimalamitra)等伟大上师的真实法教。
虽然释论在此是以书的形式呈现,但请不要误认为这是钦哲仁波切经过一段时间构思、修改、校订、调整与增删而写下的。这是他信手拈来之作,顺口说出,未假片刻的中断或思索。任何曾亲聆听钦哲仁波切开示的人,都会熟悉这种非凡的风格。他甚少瞥看一眼原颂,就能自在地开示,不疾不徐、不卑不亢、不止不顿,彷佛教徒从记忆中读取看不见的典籍。每个句子,不论多长或多复杂,都完整又合乎文法。而开示的主题也总是头尾一贯,时间恰到好处,又能切合听者理解的程度。此外,这种特殊能力并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教派。钦哲仁波切精通各派教法,无论旅行到何处,他都能在任何教派的寺院内安坐,依其特定的传承精确地传法。
一九九一年九月,当本书的英译工作进入最后阶段,仁波切殊胜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享年八十一岁。从早年起,仁波切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修行和教学。不论何时何地,仁波切总是流露着从不间歇的慈爱、幽默、智慧和庄严。他的每一行止,都是为了保存和弘扬所有形式的佛法。毫无疑问地,仁波切是当代佛教最伟大的典范之一。年轻时期,钦哲仁波切就像巴楚仁波切一样,在山林野地里生活与修行。仅管后来的生活境况大幅转变,但仁波切从未失去纯朴的作风。这两位杰出大师毋庸置疑的共通点,便是他们坚定契合教法的生活方式。他们超越了任何特定的文化脉络,都具有启发人们深入诘问自己生命抉择的能力,并以深广的证量和智慧,指引人们找到如实修持教法的道路。
就今日来说,书中揭示的问题仍如过往般鲜明而息息相关。钦哲仁波切亲自选择出版此法教,藉以启迪人们思考自己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提供殊胜三乘佛法的完整综览与修持方法。巴楚仁波切鲜活鞭辟的偈颂,加上钦哲仁波切明晰踏实的诠译,诚使本书成为完整精简、不可多得的修行指引。
在两位大师的信念里,强调此教法应在生活中彻底实践,才是如实体验万物的方式,就像不断呼吸着新鲜空气般。因此我们很高兴能介绍这本书给大家,也希望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鼓舞,并将之铭记在心。



6[原颂作者简介]

巴楚仁波切简传

巴楚仁波切(一八O八~~一八八七)是一位得证的大师,虽然过着流浪汉般的生活,却是上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之一。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记忆仍非常鲜明,他是鼓舞藏传佛教所有修行者的灵感泉源。
一八O八年,巴楚仁波切出生于札秋(Dzachuak),地处雪谦(Shechen)和卓千(Dzogchen)北方的一处康藏游牧区。幼年时的聪颖、善良和特殊能力很快得到证实。他被认证为住在同一区的大师巴给?桑殿彭措(PalgeSamtenPhuntshok)转世,以曾建造一座刻有十万块六字大明咒的石墙而闻名。后来,有几位伟大上师认证他是寂天菩萨的化身,也有人认为他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语化身。这位年轻的巴给转世——简称为“巴楚”,正式被推举为其前世僧院的住持。
不久之后,他遇到主要上师吉美?嘉威纽古(JigmeGyalwaiNyugu)。这位伟大的上师曾住在西藏中部多年,是吉美林巴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后来回到康区,独自在接近雪线的扎玛隆(DzamaLung)僻远山谷闭关数年。在他所住的迎风山坡上,甚至没有山洞可以栖身,唯一的住所是地上的一个凹洞,靠着野菜、草根来维生。几年过去后,这位非凡苦行者的声名远播。数以百计的弟子前来求见,在附近搭帐棚住了下来。吉美?嘉威纽古是修行者的典范,生活极为俭朴,决心一直在那儿闭关直到彻底证悟。从吉美?嘉威纽古处,巴楚仁波切接受了不下二十五次的《龙钦心随》前行教授,以及其它许多重要法教。他非常精进地研习、修持这些法教。巴楚仁波切十几岁时,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各地寻访、随侍上师——多数上师都居无定所。除了吉美?嘉威纽古,巴楚仁波切还跟当时最重要的许多大师学习,包括第一世多竹千(thefirstDodrupChen)、吉美?听列伟瑟(JigmeTrilneOser)、吉美?哦萨(JigmeNgotsar)、多拉?吉美(DolaJigme)、卓千寺的嘉瑟?贤遍泰耶(GyelseShenpenThaye),以及大成就者多钦哲?耶喜多杰(DoKhyentseYesheDorje)等。
多钦哲?伊喜多杰是持明吉美林巴的意化身,从小就有天生的千里眼,示显无数神通。巴楚仁波切对这位不寻常的大师具有强烈的虔诚心,视其为佛。有一天,多钦哲在札秋看到巴楚从附近经过时,大叫:“喂!巴给,过来!你不敢吗?”巴楚一走近,多钦哲便一把揪住他的头发,把他猛掼在地上,然后在泥地上拖拉着他。巴楚知道多钦哲醉得很厉害,呼气都透着酒味。他心想:“连他这样的大证悟者也会醉成这样,做出不合理的举动!”他的心里浮现佛陀对饮酒过失的阐释。
就在这一刻,多钦哲突然松手放开巴楚,狠狠地瞪着他说道:“噗!你脑袋瓜里想着什么邪恶、迂腐的念头!你这条老狗!”接着朝巴楚脸上吐口水,向他伸小指(一种极端轻蔑的手势),就走了。刹那间,巴楚了悟到:“我完全被迷惑了。这是一个直指究竟心性的甚深教授。”他以禅定姿坐下,无碍觉性(unobstructedawareness)的证量从心中自然生起,清朗如无云睛空。早先吉美?嘉威纽古授予的本觉教示宛如破晓,而多钦哲给他的这个证验则像完整的日出。后来,巴楚仁波切开玩笑地说:“‘老狗’是多钦哲给我的一个秘密灌顶法名。”在巴楚仁波切的一些著作上,他也蜀名为“老狗”。
在他前世的侄儿过世后,巴楚仁波切决定终其余生过着无家、无恒产的生活,他将一切寺务料理妥当后,就离开过着浪游的生活。
卓千寺四周险峻、茂密的山丘及谷地,星布着栖身小屋和茅棚,是巴楚仁波切无家生活初期多半的居住之地,往后他也常回到那儿。在卓千寺,他从嘉瑟?贤遍泰耶和成就者第四世卓千仁波切敏殊?南开多杰(MingynrNamkhaiDorje)处得到很多教授。他也在此处的大威德禅修洞(YamantakaMeditationCave)中写下名著《普贤上师言教》。
在山林间漫游,住在山洞、森林与荒烟蔓草中的隐修处,他持续禅修着慈、悲和菩提心——愿一切众生解脱成佛。这些是他所持守的修行根本。对任何人,不论尊卑,他都会说:“没有任何事比心地善良、行为仁慈更重要。”当他的菩提心愈趋深广时,对于究竟当下的大圆满证悟也就愈发深入。
四十三岁那年,巴楚仁波切前往安多(Amdo)拜会伟大的上师夏嘎?措竹让卓(ShabkarTsokdrukRang-drol)。在半路上,他听说夏嘎已经圆寂,便改道去了果洛(Golok)。在那儿,他再度常伴嘉瑟?贤遍泰耶。他教化了果洛地区的人民,甚至说服强盗与猎人放弃劫夺和杀生。
年轻时,他师事当时最伟大的上师,并以惊人的记性将学到的大部分法教牢记于心。稍长,他能一次教导最复杂的佛教哲理长达数月,毋须倚赖任何一页经文。他说法时,人们的心完全被转化。每位聆听法者感受到祥和,且能毫不费力地安住于思惟修。他所说的话,即使只有简单数语,也能开悟一道通往修行生活、连绵不绝的新视野之门。他的开示直截了当,可让人们立即应用于内在的修证经验上。他渊博的学识、温暖的加持力和深广的内证功夫,使他的法教拥有迥异于其它上师的特质。
从他的外表、衣着以及和不相识者的相处方式来看,巴楚仁波切与一般人无异。偶然遇见他的人,都想不到是一位伟大的上师。甚至还有一些不认识他的喇麻,对他讲授巴楚仁波切自己的著作。他一无所有,完全远离俗务,也从不接受供养。如果有人坚持供养他一些金、银或其它贵重物品,他便随处放置,然后毫不在意地离开。当他停留于某地时,没有固定的计划;离开某地时,以不会有特定的目的地。他身上只带着一根拐杖、随身衣物,以及一只装着煮茶用的泥壶与一本《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的小布袋。他随意在森林、山洞或不知名的途中停歇,久暂不定。
每个与他相处过的人都说他只谈论佛法。他可能会传法,或述说古代伟大上师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从没有人听他聊过世俗的闲话。他几乎不太讲话,而开口时,都非常坦率直接,对那些喜好恭维的人来说是很不舒服的。他的风范令人敬畏,甚至在一开始令人感到害怕,也只有那些真心需要他的精神指引的人才会接近他。但所有坚持追随他的人,到最后都会发现自己离不开他。
当今所有最优秀的上师们咸认巴楚仁波切是最杰出的禅修大师,毫无疑问地已证得了胜义谛。……常公赞美巴楚仁波切的菩提心教授,那是他持守和传授的法教。顶果钦哲仁波切也推崇巴楚仁波切是修持大圆满见、修、行的完美典范。
巴楚仁波切确实从心里了解十四世纪的大师jia华?龙钦巴(GyalwaLongchenpa)著名的《七宝藏论》(SevenTreasures)及其它作品,他认为jia华?龙钦巴是佛教修行道次第的究竟权威(ultimateauthority)。当巴楚仁波切在山洞或简陋的隐密处闭关时,会写下一些作品;这些高深、原创的论释大多收录在他的六函著述中。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普贤上师言教》,是以鲜明的地方色彩插丰富轶闻的方式,来阐述吉美?嘉威纽古传授的宁玛派传统前行法(或加行法)。此书受到西藏各教派大师和弟子的一致推崇。
巴楚仁波切毫无偏私地教导各教派的弟子。他与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KongtrulLodroThaye)、蒋扬?钦哲旺波及米滂上师(LamaMipham)在不分派运动(nonsectarianmovement)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此运动在十九世纪兴起,当许多珍贵的传承与法教濒临灭绝时,曾重振了西藏的佛教。巴楚仁波切力倡独处之乐与隐修的简朴生活,总是强调世俗的努力和追求是无益的。
一八八五年,巴楚仁波切七十七岁时,返回了出生地札秋喀,直到一八八七年圆寂。他的侍者苏南?才仁(SonamTsering)描述了他圆寂前数小时的情形。

十七日当天,他吃了一点食物,并念诵忏悔续(ConfessionTantra)。然后做了一些大礼拜、五支瑜伽(fivefoldyogicexercise)和运动来打开心脉。翌日清晨,他吃了一些酸奶,喝了一些茶。当阳光开始普照时,他脱掉衣服,身体坐直,盘腿金刚坐,双手置于膝上。当我替他披上衣服时,他没有说什么。当时有三个人在他身边——贡阳(Kungyam)、医师和我。一段时间后,他两眼直视虚空,双手手指轻扣在衣服下结定印,然后进入广大光明的内在本净虚空中(innerspaceofpri-mordialpurity),圆寂的无上圆满境界。

巴楚仁波切的诸多重要弟子包括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Rinpoche)、纽修?隆多滇贝尼玛(NyoshulLungthokTenpaiNyima)、阿宗?竹巴(AdzomDrukpa)、米滂仁波切、掘藏师索甲(TertonSogyal)、第五世卓千仁波切(DzogchenRinpoche)、第二世噶陀?锡度仁波切(KatokSituRinpoche)、堪布昆桑?白登(KhenpoKunzangPelden)、堪布雍嘎(KhenpoYonga)以及堪布贤嘎(KhenpoShenga)。现今很多伟大上师持有巴楚仁波切法教的直接传承,其间只隔了一、两代。顶果钦哲仁波切幼年曾受米滂仁波切加持,并从巴楚仁波切的几位亲传弟子处领受法教。因此巴楚仁波切的法教、加持及启迪力至今仍与我们同在。



7[本书作者简介]

顶果钦哲法王简传

顶果钦哲法王是最后一代在西藏完成教育与训练的伟大上师之一。他是古老的宁玛巴传承的主要上师之一,是实修传承的杰出持有者。在他一生中,曾闭关二十二年,证得许多受持法教的成就。
他写下许多诗篇、禅修书籍和论释,更是一位伏藏师(terton)——莲师埋藏之甚深法教“伏藏”的取宝者。他不仅是大圆满决窍(thepithinstuctions)的指导上师之一,也是穷毕生之力寻获、领受和弘传数百种传承的持有者。在他那个世代中,他是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的杰出表率,以能依循每一教派本身的传承来传法闻名。事实上,在当代上师中,只有少数人不曾接受过他的法教,包括……等多数上师都敬他为根本上师之一。
集学者、圣哲、诗人和上师之师于一身,仁波切以他的宽容大度、简朴、威仪和幽默,从未停歇对缘遇人们的启迪。顶果钦哲仁波切于一九一O年出生在东藏的丹柯河谷(DenkhokValley),其家族是西元九世纪赤松德赞王的嫡系,父亲是德格王的大臣。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即被著名的米滂仁波切指认为特殊的转世。后来米滂仁波切将他取名为札西?帕久(TashiPaljor),并赐予特殊加持和文殊菩萨灌顶。
仁波切幼年时便表现出献身宗教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他的父亲另有打算。由于他的两位兄长已离家投入僧侣生涯:一位被认证为上师转世,另一位想成为医师,仁波切的父亲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因此当仁波切被几位博学大师指认为上师转世时,他的父亲无法接受他也是祖古(tulku)——上师转世——的事实。
十岁那年,这个小男孩因严重烫伤而病倒,卧床几达一年。多闻的上师们都建议,除非他开始修行,否则将不久人世。在众人恳求之下,他父亲终于同意这个小孩可以依照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来履行使命。
十一岁时,仁波切进入东藏康区的雪谦寺(ShechenMonastery),这是宁玛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里,他的根本上师,米滂仁波切的法嗣雪谦?嘉察(ShechenGyaltsap),正式认证他为第一世钦哲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的意化身,并为他举行座床典礼。蒋扬钦哲旺波(1820-1892)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上师,与第一世蒋贡康楚共同倡导全西藏的佛教文艺复兴运动,所有当今的西藏大师都从这个运动中得到启发与加持。
“钦哲”意即智慧与慈悲。钦哲传承的转世上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赞王、九世纪时与莲师一起将密法传入西藏的无垢友尊者(Vimalamitra)、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举派祖师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十八世纪取出龙钦心髓(LongchenNyingthig)的吉美林巴尊者等。
在雪谦寺时,仁波切有很多时间住在寺庙上方的关房,跟随其根本上师学习与修行。在这段期间内,雪谦嘉察授予他所有宁玛派的主要灌顶和法教。仁波切也向其他许多大师学习,包括巴楚仁波切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贤嘎。堪布贤嘎将自己的重要著作《十三部大论》(ThirteenGreatCommentaries)传给他。他总共从超过五十位上师处得到广泛的法教与传法。
雪谦嘉察圆寂前,钦哲仁波切向他敬爱的上师许诺:他将无私地教导任何请法之人。此后,从十五岁到二十八岁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闭严关,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住在偏远的关房和山洞里,有时只住在离出生地丹柯河谷不远山区里突出山岩的茅棚中。
顶果钦哲仁波切后来伴随宗萨?钦哲?却吉?罗卓(DzongsarKhyentseChokyiLodro,1896~1959)多年,他也是第一世钦哲的转世之一。从却吉罗卓处接受了《大宝伏藏》(RinchenTerdzo)的许多灌顶之后,仁波切表示他想将余生用于闭关独修。但却吉罗卓回答:“这是你将所领受的无数珍贵法教传下、授予他人的时候了。”从此,仁波切便孜孜不倦地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不懈,成为钦哲传承的标竿。
离开西藏后,钦哲仁波切遍历喜玛拉雅山区、印度、东南亚及西方各地,为众多弟子传授、讲解佛法,多半由妻子桑云?拉嫫(SangyumLhamo)和孙子暨法嗣的冉江仁波切(RabjamRinpoche)随侍在旁。
不论身处何地,仁波切总是在黎明前起床,祈请、禅修数小时后,再开始一连串活动,直到深夜。他能够安详自在地完成一整天的沈重工作。无论他做什么——他可以同时处理几样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与他自然流露的见、修、行一致。他的弘法与生活方式已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融入了修行道上的各个阶段中。他也广作供养,一生中总共供了一百万盏酥油灯。所到之处,他也资助许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们,其谨严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他所做的善行。
仁波切认为在圣地建塔兴寺有助于防止战争、疾病与饥荒,并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价值与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尔,他不屈不挠地启建、重修了许多佛塔与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为国家和平所做的预言,建造了数座寺院供奉莲师,并盖了一些大佛塔。渐渐地,他成为全不丹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最尊敬的上师之一。近几年,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并为……雪谦寺开光,且以各种方式捐助修复了两百间以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Samye)、敏珠林寺(Mindroling)和雪谦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树所在地菩提迦耶建了一座新塔,并计划在北印度其他七处和佛陀有关的伟大圣地建塔。
在尼泊尔,他将丰富的雪谦传统搬入新家——位于波纳斯大佛塔(stupaofBodhnath)前的一座宏伟寺院。此寺成为他的主要驻锡地,可容纳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领导的众多比丘。钦哲仁波切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希望这座寺院能成为以原有纯净传承来延续佛法的道场,如同他们先前在西藏所学习、修行般。他也投注相当大的心力教育杰出的年轻上师,使其能担负延续传统之大任。
西藏的……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两个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时间,尽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遗产,总共印制了三百函,包括蒋贡康楚的《五宝藏论》(fivetreasuresofJamyangKnogtrul)。直到晚年,仁波切都还在寻访他尚未得到的传承,并传授弟子他所持有的传承。终其一生,在数不尽的法教中,他曾传授两次一百零八函的《甘珠尔》(Kangyur),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大宝伏藏》。
他在一九七五年首度造访西方,此后又造访多次,包括三趟北美之行,并在许多国家传法,尤其是在他欧洲的驻锡地,位于法国多荷冬的雪谦?滇尼?达吉林(ShechenTennyiDargyeling)。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从他身上获得了广泛的法教,有几批弟子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传统的三年闭关修行。
透过他广大的佛行事业,钦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献全部生命于维续、弘扬佛法。让他最感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了人们实修佛法,生命因发起菩提心和悲心而转化。
即使在生命的最终几年,钦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与活力也甚少受到年岁的影响。但在一九九一年初于菩提迦耶弘法时,他开始示显生病的初步徽兆。然而,在结束所有教学课程后,他仍继续前往达兰莎拉(Dharam-sala),顺利地以一个月的时间,将一系列重要的宁玛派灌顶和法教传给……,圆满后者多年的祈请。
回到尼泊尔后,正值春季,他的健康持续恶化,许多时间都花在默默祈请与禅修中,每天只保留几小时会见需要见他的人。后来他决定前往不丹,在莲师加持的重要圣地“虎穴”(ParoTaktsang)对面闭关三个半月。
闭关结束后,仁波切探视几位正在闭关的弟子,开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肉身化现的究竟上师之意。不久后,他再度示现病兆。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时,他要侍者帮助他坐直。次日凌晨,他的风息停止,心识融入究竟空性之中。



导言开启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8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

等虚空无边无尽的众生,小至微细昆虫的每个生命,都希望离苦得乐。但没有一个众生了解,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带来快乐;也没有一个众生明白,在努力避免痛苦时,会因恶行而导致痛苦。因此众生不知不觉的悖离了快乐,陷入痛苦之中。
期待快乐又不放弃恶行,就好比把手伸进火里却不希望被烧炙般。当然,没有人愿意受苦、生病、挨饥受冻——但只要我们继续纵情作恶,苦难将永无止境。同时,除非我们有善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否则永远不会获得快乐。善行必须靠自己培养,买不到也偷不来,更不可能碰巧遇到。
我们的作为不外乎身、语、意三者。这三者中,身、语的活动无法自行引发;意决定了我们的所言所行。如果任由心意到处驰骋,只会滋生愈来愈多恶行,这正是我们累世在轮回(samsara)①中不断徘徊流转的原因。
在无始轮回和累世中,我们必曾有过父母。事实上,因我们不断受生,所以每位众生②都必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思及这些曾为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无助地在轮回中流浪,好像瞎子迷了路时,不禁会对他们生起强烈的悲心。然而,光有悲心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质的帮助。但只要我们的心还受制于执着,仅供给他们食物、衣服、金钱,或只付出情感,最多只能带给他们有限和短暂的快乐而已。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路,帮助他们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而唯一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实修佛法③。
因此,在接受这些珍贵的法教之前,首先应该生起正确的发心,明白学习和修行的目的不是只为自己,主要是为了让众生从轮回大海中解脱,并引领他们证悟成佛。这便是广大圆满的菩提心④。
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即“觉悟的思惟”(thethoughtofenlight-ment)。它有两个面向:一是为了一切众生,二是智慧的开展。
第一个面向是对一切众生无分别的悲心,不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心中常存这种悲心,力行每一件善事,即使只是供一盏灯或念一句咒,都希望利益一切有情,无一例外。
然而,要真正帮助所有众生,单有悲心还是不够。我们常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双手瘫痪的母亲无助地望着孩子被洪水冲走;毫无疑问地,她虽有悲心,却无法解救溺水的孩子。因此凡是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引领他们获致证悟之事,我们都必须剑及履及。我们应该了解自己何其幸运,能出生在值佛住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得遇善知识、并接受其教导。现在正是我们善加利用宝贵人身,往解脱道上迈进的时刻。

①轮回:生、死与再生的不断循环,其间充满苦痛,今生只不过是个瞬间。
②众生:字义上表“具有心念者”。
③法:法有多种意义:此处指由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证悟者传下的各种法教。传法旨在教导众生何者应为,何者应避免,而能自轮回中解脱,证得圆满佛果。
④菩提心:在世俗谛上,是为了救度众生离轮回之苦而成佛的誓愿与决心;就胜义谛而言,是超越一切概念之空、悲不二。

俗话说:“人生可引领你至开悟,也可引领你入地狱。”依着所发的心愿和所抉择的方向,我们可以成为圣者,证悟佛性,也可以变成十足的恶棍,死后直堕地狱。佛法的教授让我们能辨别这两个方向,明示我们何者当为,何者应避免。
现在我们仍十分欠缺助人的能力。但如果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以祈愿众生离苦为动机,那么不断地发愿终会实现。动机引导行为的动力,就像灌溉沟渠将水引至所需之处一般。每件事都取决于我们的动机。如果我们全部的希望只是福寿双全,那我们最多也只能达到那样;但如果我们盼望所有众生都自轮回解脱,我们最终也会达成这个无比崇高的目标。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愿力投往低下的目标。
从前,有位母亲和幼子搭乘小舟横渡湍流。到了河中央,水势急高,小船行将翻覆之际,他们警觉大祸临头。母亲心想:“愿我子得救。”孩子同时想着:“愿我母获救。”虽然船沉了,母子双双溺毙,但因其祈愿的清净和力量,使两人既刻往生殊胜的净土⑤。
菩提心的另一面向是智慧的开展,证悟空性了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这两种菩提心——慈悲的善巧与空性的智慧,应永不分离,犹如鸟的双冀,缺一不可。徒具悲心不足成佛,仅靠了悟空性亦无法得证。
用一般的动机行善,必会带给我们某些快乐,但那只是昙花一现。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在轮回的无助漂流仍将持续下去。反之,如果我们所做、所言、所思的一切皆出自菩提心,快乐就会不断增长,永不枯竭。发菩提心所行之果,不同于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远不会被愤怒或其他烦恼毁坏。

⑤净土:诸佛智慧之化现。依佛之三身有不同层级。有些只有佛能见;有些是菩萨亦能见;有些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则投生其中的凡众也可见。我们可经由不断忆念下列四事,得以往生此种净土:1)净土的功德。2)殷切祈愿往生净土。3)令众生皆得大乐之发愿。4)累积福慧资粮。

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心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佛教教法着重于使心完美的原因。心是王,身、语为仆,必须听心吩咐行事。是心产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怀疑;是心存有爱,也是心怀有怨恨。
所以,向内省察你的动机,因为这决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恶。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种颜色的布上,就现出何种颜色——在黄布上是黄色,蓝布上是蓝色,诸如此类。同样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现,你的心态替心着色,决定了行为的特质。心的本质并不是那么遥远或不可测知,它永远当下立现的。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么样子,你找不到有某种东西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或绿的;它既非方亦非圆,更不是一只鸟、一只猴子或任何东西的形状。心纯粹是认知和记忆无数念头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绪是善的,那么你已调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还未调伏心。
驯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认为:“佛是完全证悟者,观世音菩萨⑥是悲心的化身,如我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不要气馁,当你的发心愈来愈广大,行善能力也将随之扩展。现在你可能没有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本领,但开展的方式就是修习佛法。如果你不断发愿利益他人,真正实现的能力自会显现,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⑥观世音菩萨:大悲之佛,此偈颂所述之修持主尊。

所有的困难皆导因于不顾他人。无论你做什么,都应常常端详自己的心性之镜,检视为自己、为他人所做所为的真正动机。慢慢地,在任何环境下你都能开展出驯心的能力;同时藉着跟随往昔成就者的脚步,在一生中便可证悟成佛。善心好比一块金光闪耀的沃土,能以其黄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语、意未曾调伏,要获致任何证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时时留意你的念头、言语和行为;如果身、语、意走错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学都将徒劳无功。
轮回是指众生的行为受到无明烦恼所摆布的情境,自身的痛苦无所不在;涅槃则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成佛。如果我们任由心随着负面的喜好游走,自然会走上轮回之路。现在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很幸运地在有佛出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为人;我们遇到能传授佛法的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同时身心俱全,可实修其教法。现在端看我们的决定:是要以带领一切众生到达证悟的殊胜之境来攀登解脱道?还是要往下堕入更深、更难以逃脱的轮回迷宫?



9如何修学此教法

藉由佛法的教授,我们可以带领所有众生臻至圆满佛果。因此,当我们领受法教时,去除让我们无法清楚了解法教的习染——断器三过⑦、六垢⑧和持法五失⑨——是很重要的,否则修学这些教法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请以全然的正念专注于这些教法之上,同时广修六度⑩。

⑦断器三过:1)不留心法教,犹如倒放之壶,所倒之物皆被糟蹋。2)遗忘法教,犹如底有破洞之壶,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倒之物皆被漏尽。3)以恶念闻法,犹如含毒之壶,所倒之所益物皆被毒染。
⑧六垢:1)以骄傲心闻法,认为自己足可媲美上师。2)缺乏信心闻法,专挑上师与法教的毛病。3)冷漠对待法教,认为有无受法皆无关宏旨。4)不是被周遭事物分心(掉举),就是内弛而昏昏欲睡(昏沉)。5)烦躁,认为讲法太冗长或外境无趣。6)气馁,认为没有能力修法或证悟成佛。
⑨持法五失:1)牢记句子,但不记得意义。2)牢记意义,但不记得句子。3)牢记句、义,但不解其旨趣。4)牢记句、义,但搞错顺序。5)牢记错误之义。
⑩六度:能脱离轮回的超越之行或圆满之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之所以超越,系因超越了对世俗布施、持戒……等的执着。



10此教法的内涵

我们在此修学的教法是以《前、中、后三善道》为名,附题是《见、修、行的修法——证悟者的心要宝藏》。作者札?巴楚仁波切是大菩萨寂天(Shantideva)11的化身。终其一生,他示现出完美无瑕的戒行、无尽的慈悲、深奥的智慧,以及对世间俗务的全盘出离。
佛陀以其善巧方便和无量慈悲开示了许多广大甚深的法教,全收集在三藏(Tripitaka)12中。解释这些法教的“论藏”(Shastras)13,不是佛陀所亲撰,乃是由其后历代的佛教大师——为人所称颂的印度班智达(panditas)及西藏博学的成就圣者所写成。巴楚仁波切所写的这个教法,即是此论藏或释论的一例。
所有不同的法教,最终皆为了要证得解脱。其多样浩瀚,正反映出修行者的各种根器与特性。《前、中、后三善道》特别以易懂易修的方式来陈述,但仍完整涵摄了小乘(Hinayana)和大乘(Mahayana)14法教的精要。
一如传统,这个教法可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论。每一部分皆有其特定的主旨:首先讨论末法时期的衰败和众生的强烈痛苦;其次阐明经乘(Sutrayana)15和密乘(Mantrayana)16的见、修、行;最后是要从日常俗务中解脱出来。

11寂天菩萨: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着有《入菩萨行论》之大班智达,其中广泛描述菩萨慈悲道之最基本和重要大乘经义。
12三藏:字义为“三个蓝子”。律藏为佛陀建立的在家、出家戒律之总汇。经藏为佛陀之讲经。论藏详述宇宙和众生之形成、结构与过程,并将成佛之道上各次第予以分类。)
13论:在九种论中,只有1)、6)、9)有效,其它六者应舍弃:
1)适当主题之论。2)不当主题之论。3)无意义主题之论。4)为求作者名声之论。5)为激发矛盾之论。6)为启发发灵性修持之论。7)欺瞒之论。8)非出于慈悲之论。9)能令解脱轮回下三道痛苦之论。
14小乘乃为自身寻求自轮回中解脱者之道;大乘则为利益一切众生之故而求圆满证悟。
15经乘:释迦牟尼佛所说法之佛经总集,分为大乘及小乘经典。
16密乘:释迦牟尼及其它诸佛所说法之密续总集。不仅阐述化身佛境界,亦谈及报身佛、法身佛之微妙和究竟境界,又称金刚乘。

第一部分,力促我们内省自己的过失和轮回生活的过患。如此我们才会认清自己庸碌地忙于事业和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无非是自欺欺人之举,因为我们都受好恶所缚,贪爱友人而怨恨仇敌。了知这些是多么无意义,自会对其厌烦而开始产生强烈彻底的出离心。这种企求解脱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因为只有当我们洞悉轮回的过患时,才会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佛陀在初转*轮时,开示“在轮回中,无一非苦”,此乃四圣谛17的第一谛。众生都在追求快乐,但由于无明,所作所为都恰与能真正带来快乐的做法相违。他们不能了解真正的快乐唯有了悟佛法,而被自心所造作的贪爱和瞋恨盘据,陷入妄想之网中,在痛苦中打转而无法自拔。
现今的世纪被称为末法时期18或余法时期,是因为它仅残留了远古伟大黄金时期的少许完美特质。今日的人们悖离佛陀的法教,只有极少数的伟人真正遵循佛法生活着。每个人都极度渴望幸福,但这个时代盛行的观念和生活形态只带来更多痛苦。
活在三恶道中的巨苦是如此剧烈得难以想象。地狱道的众生被难忍的炙热与严寒折磨;在饿鬼道中,是无法想象的饥渴交迫;畜生道在无知愚痴中,被奴役剥削,深受恐惧之苦。即使我们无法全盘了解这些恶道众生的感受,难道不应当至少想想自己在这一生的作为所带来的痛苦吗?
如同噶当派(kadampa)的圣者曾说的:“最好的教法,是能照亮我们内隐过患的教法。”首先,我们应当铭记轮回是苦,然后认清自己的过失,找出过失的原因。痛苦的本源是无明,而无明的本源则是误认有“我”。殊胜的月称菩萨(Chandrakirti)19曾说:

最初说我而执我,
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
缘生兴悲我敬礼。

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心和我的名。我们努力排除自己不喜欢的,抓取自己想要的。这是执着,也就是自我的基本作用,是痛苦的根源。
为了使我们思考末法时期的人们是如何行止的,此教法的第一部分旨在澄清我们对轮回的认知,并启发我们对轮回产生深切的悲感。这会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机,将自己从各种习气中无明所造就的永恒痛苦中解脱出来。但不管动机多强烈,单有动机还是不够。之后我们所需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才能真正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换言之,即我们要如何修习佛法。

17四圣谛:1)苦——应知苦谛。2)集——应弃苦因。3)灭——应达灭谛。4)道——应证此道。
18末法时期,即梵文kaliyuga:“残破时期”或黑暗时期,久远前黄金时期之圆满,只剩下毁堕的残迹。尤以下列五种衰败为甚:1)命浊——寿命减少。2)劫浊——环境恶化。3)见浊——众生见的毁坏。4)众生浊——才能退失。5)烦恼浊——烦恼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19月称菩萨:生于印度南部某婆罗门家族,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译注:月称菩萨应是佛护的再传弟子,为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亦即密乘于印度佛教兴起之时期,约为公元七、八世纪,距龙树菩萨的二、三世纪有别)为一著名学者,证得殊胜成就并以神通闻名。例如由画中母牛挤乳供给僧团,用神通号令石狮怒吼而退敌。是那澜陀佛学院的教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在此与得观世音菩萨亲助之月官辩论达七年。此处系引述月称菩萨《入中论》(Madhamakavatara)中有关悲心启敬偈。

第二部分解释如何将对治所有轮回染污的佛法真正用于实修。它详释佛陀教法的核心——大乘的见、修、行。藉由修持这些教言,过去因无明所造成的业果和染污将被净化,所有本俱的解脱和证悟特质将得以彰显。在这些教法中,特别着重诸佛慈悲的化现——大悲观世音菩萨的禅修教导。
首先,必须彻底建立正确的“见”。建立见,意味着对胜义谛的完全信解,了知情器世间虽然显明、有用,却全无任何究竟的实性。这种对万象“显而空”的见,是开展出完美佛果的种子。对见的正确了解是建立见的第一步。然后,为了把见和自己内在的体悟相融合,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持,这就是“修”。在任何时地皆能保有认见的修持,则是“行”。透过见、修、行三者持续结合,修持佛法的“果”会完全成熟。诚如俗谚所说:“当牛奶被细心地搅动,奶油就制成了。”
修行的果是什么呢?温柔与持戒代表了悟(under-standing):了无烦恼则是禅定的征兆。这些和所有解脱的功德,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札根,并自在地显现在行为中。建立见,就好比了解某种特殊工具的特性和效用;修是去购买这工具,并学习如何使用;行是随时时娴熟地使用;果则相当于用它所达成的完美任务或成品。
此教法的第三部分,说明修持的成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免除俗务的羁绊,并能与教法融为一体。当我们对轮回生出强烈的厌离心,克服轮回能带来幸福的妄念后,将自己浸润在佛法修行中,日增的自在会自然现起:我们不再被引发痛苦的事物诱惑。唯有将心转离俗世的目标,发展真正的出离决心后,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





<启敬偈>

11顶礼

正文由顶礼“南无世自在王”(NamoLokeshvaraya)开始。
这句梵文的意思是“顶礼宇宙无上圣王”,意即顶礼最伟大的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hvara,或藏文的Chen-rezi)。
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被一切众生,从平民到国王,从声闻、缘觉到所有的十地菩萨20。观世音菩萨体现了无别于广大佛心的大悲心。悲心在佛陀的法教中具有如此的核心地位,是因为一切深广的菩萨道是从悲心所生;悲心也是觉悟的本心。在世俗谛的层面,观世音菩萨是诸佛的心子,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示现十地大菩萨之相。就胜义谛而言,他是诸佛、诸佛净土和此劫一切转轮圣王化现的根基。因此,他被尊称为“宇宙无上圣王”,意指他不仅是世间所谓君王,更是佛法之王、悲智(悲心与智慧)之尊,完全脱离轮回三界21,永远超越生、老、病、死。为了满足众生所有的需求,他化身无数,从国君到平民、动物。他示现圆满的解脱来利益一切众生。

20声闻:字义为“听闻者”,听闻佛法并依法修持者。缘觉(辟支佛):字义为“自为佛者”,终生在道上精进而未有上师指导者。此二者与阿罗汉,意指“杀贼者”——即消灭烦恼敌障者——皆属小乘僧众,其目的皆为自求解脱。菩萨则发愿救度轮回中一切众生。因为利他、勇敢的发心,使菩萨历经大乘十地,终证得圆满究竟之佛果。
21轮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轮回中三种主要生存状态:1)欲界:由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组成,皆具强烈烦恼。2)色界:由较高的天神组成,因前世福报或禅定修持而得生此界。3)无色界:由天神所成,但不同于色界之天神,其无形色:依三摩地(禅定)之别而有四天。
虽然上二界的寿命从人类的标准看来极为长寿,也没有欲界所见的烦恼,但仍受到无明的摆布,因他们尚未去除有“我”的谬误。即使其粗重烦恼暂被压抑,但烦恼习气还未能以无我观根除,所以色界、无色界的天神仍会再度堕入下三道的剧苦中。唯有证悟空性、彻底遣除烦恼后,才能明心见性而从轮回中解脱。




这是一开始即以大虔诚心向观世音菩萨顶礼的原因。接着是更扩大的顶礼:

1.
若汝圣名甘露点滴耳,
生生世世必得闻法音,
盈满稀有殊胜三宝名,
祈愿吉祥安乐普遍布!

在此将顶礼的范围扩展到对佛、法、僧三宝。三宝之名说起来极容易,却拥有加持一切有情的无限力量,将其自轮回中救拔出来。这些名字犹如天界的无死琼浆——甘露(amrita),一滴便足以慰解轮回的剧苦。仅是听闻三宝之名,便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来生必降生在有佛法传布的地方,能够踏上成佛之道。
我们应视佛为老师,法为道路,僧是道上的友伴。
在胜义谛,即法身的层面上,佛心如虚心般遍知,如实了知每件事。在报身的层面上,佛语超越了生死,持续不断地传法;在化身的层面上,为了让我们这样的凡夫能理解佛法,佛身化现为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贤劫出世千佛中的第四佛。
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是释迦族净饭王和摩耶王后所生的悉达多太子。年轻时,他享尽王室生活的一切欢愉,后来毅然抛弃俗务,奉行六年的禁欲苦行。最后他连苦修也屏弃了,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Vajrasana)22证得究竟的证悟。为了利益众生弘法四十年,最后当众生的福报已尽,他示现大寂静的无余涅槃(parinirvana)23。
佛陀以其全知力,看出教导对象中各种不同的习性和倾向。为了让每个众生都有达到证悟的方法,他开演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些教授——法,就是第二珍宝。
佛陀三个时期的教授被称为三转*轮。初转*轮在鹿野苑(Varanasi),教导小乘、大乘共通的四圣谛。二转*轮在灵鹫山(Rajagriha),阐明大乘的胜义谛法教——即离于一切相并超越所有概念的真理。这些教授皆涵摄在《般若波罗密多经》(PrajnaparamitaSutra)的十万偈颂中。三转*轮发生在几个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主要传授金刚乘的究竟法教。
佛法包含了教法(DharmaofTransmission)及证法(DharmaofRealizaton)。教法是经、律、论三藏中佛陀所说的话语;证法是对法教的实证,透过戒、定、慧的修习而来。
第三宝是僧伽(Sangha)24,藏文的音译是根敦(Gen-dun),意指“善德的群体”。传统上,菩萨是大乘的僧伽,声闻、缘觉是小乘的僧伽。但一般而言,所有听闻佛法、思惟佛法及修行佛法的人就是僧伽。
三宝是无上皈依处,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础。顶礼三宝亦即同时顶礼了一切上师、佛和菩萨。

22金刚座:印度的“金刚座”,在今日比哈尔省(Bihar)的菩提迦耶(Bodh-Gaya)。
23涅槃:佛为了教化众生、尤其为彰显无常而示寂。依密咒乘所说,佛或成就上师的肉身虽灭,其心却融入遍布之法身中,故其加持更胜以往。





12作者著偈之发心


巴楚仁波切视三宝为最尊贵的导师,他的心侵润在佛法中而过着圆满清净的生活,因此他的教授是全然纯净与信实的,写作此偈颂乃发自一片悲心,没有任何的自傲和骄慢。他很谦逊地说:

2.
彷佛入秋时节之柿果,
若干内犹青涩外似熟,
吾貌佛法行者状如是,
心法不一斯法难高妙。

当夏季入秋时,柿子各有不同的成熟阶段。有些柿子看似成熟了,但内部仍然青涩。这就好比有些人摆出一副佛法修行典范的模样,内心却充满染污的想法,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累积财富、举行村庄的大法会以沽名钓誉。
反之,有些柿子看似青嫩,内里却已经成熟。这就像有些人虽然表现得像无知卑下的乞丐,却已完全脱离轮回俗虑,具足信心,达到真正的禅修体验和了悟。
另一些柿子不论外、内都青涩不成熟,就像那些未曾进入佛法的人,对佛法一窃不通,也毫无信心可言。
最后,有些柿子外观和内部都已成熟。他们如同伟大的菩萨,内在充满智慧和慈悲,外在则示现无尽的利生行为。事实上,巴楚仁波切无疑就是这些完美的菩萨之一。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KhyentseWangpo)25,曾如此颂扬他:

敬祈无畏法王吉美秋吉旺波尊26;
外相乃寂天菩萨,
内相为大成就者夏瓦雷巴27(Shavaripa),
究竟本性即苦自解脱28(SpontaneousLiberationofSuffering)

25蒋扬钦哲旺波:持明吉美林巴的语化身(译注:蒋所钦哲旺波应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身化身,其语化身为巴楚仁波切,意化身为多钦哲仁波切),与巴楚仁波切同时期,是当时最伟大的上师之一。他曾遍游西藏十三年,以便受持许多迄今未断但濒临消逝之传承的珍贵教法。他也在禅定中由过去各大师授法而延续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传承。法王钦哲旺波将这些法教和其它重要法教整理成《五大伏藏》(TheFiveGreatTreasureas)。他有五个主要化身,包括蒋扬钦折哲却吉罗卓(1893-1959)和顶果钦哲法王,他们利生弘法的事业遍满、永不止息。
26邬金吉美秋吉旺波:巴楚仁波切的名字。
27夏瓦雷巴:印度大成就者之一,曾化身为猎人。
28苦自解脱(sdug-bsngarang-grol):观世音菩萨名号之一

这绝非只是表面的称赞。如巴楚仁波切的生平故事所显示的,任何他所想、所说或所做,完全符合佛法。正因如此,才让他有这般谦让的说辞。
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为他生命的主体;若只是复述教法是无益的,就像一个耳聋的音乐家演奏乐曲,不管曲调多美,自己都无法听闻。领受教法时,我们的动机应该是真诚发愿,愿自身能如法实修;如果我们只想尝试学得一些东西,以便教导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乐是为了牟利,以这种心态去接受教法,于己于人都毫无意义。同样地,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搜集佛法知识,也是错误的。如俗谚所说:“知识愈多,骄慢愈大;离家乡愈远,离诚实愈远。”在我们内蕴的烦恼尚未调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这就像身无分文的乞丐高谈要喂饱整座村庄,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为了确保别人真正的福社,我们必先使自己完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谦称自己对佛法毫无了悟,整个人却饱含了佛法的要义。






3.
如是因汝善士勤劝请,
不忍殷殷之故坦言道。
于此末法时期非常理,
心无谄曲敬献此密意。

如果你指出某人的错误,即便他是你的子女或学生,也会很生气。如果你奉承他,即使称赞的是他没有的特质,他也会很开心。如同谚语所说:“纵使雷声大作,终究只是噪音。”如果人们老是赞同、谄媚我们,我们会觉得很舒服没错,但对培养修行者的特质却毫无帮助。真正最能帮助我们的,是要能指出我们的过失,指示正确的对治方法。黄金经过不断地锤炼,才愈见精纯。同样地,不断认清自己的过错,并运用上师的教示,才能将自己的负面品性转趋解脱道上。
当一个惹麻烦的人被揪出来以后,整座村子才会恢复宁静;相同地,当一个真正慈悲的老师揭露我们的过失,使我们了知并杜绝这些过患后,祥和才会回到我们身上。在此,巴楚仁波切一如在其名著《普贤上师言教》(KunzangLa-meShelung)29中坦言不讳般,直捣我们各种过患的核心,以便引导我们走上正确之路。但他只阐述佛法的精义,因为我们不需要知道太多细节。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迈向成佛的心法。
在这些偈颂中,巴楚仁波切表示,虽然他没有任何伟大的证悟,但若至少能鼓舞我们下定决心脱离轮回,激起慈悲心,也就不枉撰写此偈了。

29《普贤上师言教》:巴楚仁波切之名著,以其著称之生动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轶事,来阐述共通的佛法修持和不共的龙钦心髓前行法。此书英译版为《我完美上师之言》(TheWordsofMyPerfectTeacher)。




第一篇末法时期的过患


顶礼三宝之后,巴楚仁波切开始正文的第一部分:

4.
大觉金仙能仁天神师,
依真实道得证真实果,
胜妙正道明示予众生。
是故称名大觉金仙欤?

在古印度,仙人(rishis)是指蓄着长发、退隐山林的苦修者,他们接受任何能得到的布施来维生,始终远离家庭生活、买卖、耕种和其他世俗活动。他们被称为仙人,在藏文中称做“昌颂”(trangsong),意指“正直”或“真实”。因为他们的行为正值真实,值得人们尊敬和推崇。
这些仙人有的是佛教徒,有些不是,其成就和证悟的程度也有极大的不同。有些人透过专注和禅定而得到各种神通,有的寿命长达一劫30,有的具有天眼通,有的能飞行或轻易腾空。但即便是有如此成就的仙人,仍未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以依然有骄傲的弱点,会执着于他人的称赞和尝识。另一方面,佛陀——无与伦比的释迦族王子,在他证得菩提心的当刻,已全然拔除了我执的深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他纯粹是为了利益他人而寻求证悟,故被尊称为大觉金仙(theTrueRishi)。
当一千零二佛为利益众生而发愿时,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誓愿帮助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众生。仅管这是五浊恶世31,他并无惧于众生心智被粗重烦恼障碍蔽和强烈业风摆布,以致粗蛮难驯的事实。正因如许崇高的愿力,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彷如一朵灿亮的白莲。

30劫:和宇宙生命循环相应的一大时间周期,包括成、住、坏及其后的空档。
31五浊恶世:1)命浊——寿命减少。2)劫浊——环境恶化。3)见浊——众生见的毁坏。4)众生浊——才能退失。5)烦恼浊——烦恼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当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间,他就舍弃了所有自私的念头,只为他人的福祉着想。他在三大劫及数百次的转世里不断累积善业,以坚定的决心和无尽才智,竭尽所能地帮助众生。例如,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轻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见一只非常饥饿、虚弱得无法喂哺幼虚的母虚。出于大悲,他将自己的肉布施给母虎,但老虎连吃的力气都没有。于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来滋养老虎;等到老虎恢复元气,再用整个身体喂哺牠。
释迦牟尼佛因无比的悲心和坚毅的精进力,终于证得圆满佛果。他循着真理之路直达尽头,彻底断除了我执。为了利益众生,释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着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利他,透过其圆满示现和无瑕教授,使我们现今有机会将自己的心性与正法相融合,以证得佛果。藉着正确的发心,并依循正道,我们可以获致真实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样,不再自欺欺人。因佛陀为真实者,所言皆是如实真理。对那些有过失的人,他直指其错误;对那些发愿终生奉献佛法者,他说:“离家而出家,穿上三僧衣,将自身融入闻、思、修中。”对在家众,他解释如何戒除十恶业32和长养十善业。用这些方法,他让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过活,并如理修持佛法。

32十恶业:三身恶(杀、盗、淫);四语恶(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三意恶(贪、瞋、痴)。和十善相反。

佛陀的追随者——不论是博学的圣者、有成就的禅定者或像我们一样的普遍的人——都应好好追随其道路。即使在尘世中,人们也同样尊敬心性、行为正直无欺的人,不诚实的人是不受任何信赖的。
我们应该祈求上师清楚指出我们的错误和缺点。当他这样做时,我们必须心存感激地接受其指正,藉此去除己过。以下巴楚仁波切的开示,来自释迦牟尼佛法教的直接传承,也是佛陀的法语:


5.
嗟呼末法时期诸众生,
真性情义衰堕行谄诳,
是故心思乖违语歪邪,
狡诈欺人何者能信任?

在完美的黄金时期不需要阳光或月光,因为众生自身就会放光。他们可以在空中来去自如,无需任何固体食物维生,一切众生自然依止十善业。但随着时光流逝,他们开始互相伤害、被私欲控制、偷窃、说谎。他们失去自身的光芒,而必须仰仗太阳和月亮的照明;他们失去飞行能力;开始需要固体食物的滋养。最后当自生稻和满欲牛33消失后,他们就必须辛勤工作来生产食物。在今日这个时代,所有黄金时期的功德只剩下渣滓,如同豪华盛宴后令人胃口尽失的残羹剩饭。任何有智慧眼的人见到末法时期人们的悲惨境况,都不禁深感悲悯。

33自生稻和满欲牛:在黄金时期刚开始衰败时,众生用之不竭的滋养品。那时虽需要固体食物,但还不需被迫辛劳生产。在供曼达的象征性宇宙系统中,自生稻和北俱卢洲有关,满欲牛则和西牛驾洲有关。

在这个争斗的时代,人们心怀恶意,极为狡诈。大家都把自己摆在第一,不顾他人的需求。凡是奉承者就是朋友,违逆或反对者就是敌人。这些心态渐渐扭曲了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变得愈来愈偏颇扭曲,如同盘根错节的老树,直到心智堕落到完全丧失是非观念。
我们正处在由愤怒、渴爱、野心、愚痴、骄傲和嫉妒所控制的时代;是佛法的太阳沉落西山、多数伟大上师前往他世界、修行者的修持堕入歧途、在家众和出家众皆不依法而行的时代。人们可能从这个时代误导的价值观中,得到一些短暂的利益,但最终骗不了别人,只是欺骗了自己。
在此黑暗时代,人们心中充斥的有毒烦恼,是导致其在无尽轮回中徘徊流轮的主因。要对治这些烦恼,我们必须不断保持警醒,如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吾握正念长矛立心门,
若当无明烦恼进逼时,
吾亦同样无懈威哧汝;
唯汝松怠吾矛方歇止。


6.
呜呼见此末法众生惑!
唉哉孰人之语孰人信?
犹如置身食人恶魔洲,
思惟自行惠己一大恩。

如果发你发现自己置身在食人魔的土地上,很难放轻松,心知不论他们佯装得何等礼貌友善,很可能会随时攻击你,把你吃掉。同样地,尽管一般人看似和善,但假若你听从他们的劝告,势必惹上麻烦。若你试着给他们忠告,也只会引来麻烦。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只专注在自己的缺点上。不论缺点多寡,它们不会永远存在,你总是有可能转化它们。用信心和慈爱来替换恶念;用祈求来取代闲聊;用礼拜、经行绕塔来代替无意义的活动,就是在帮助自己的忙。受持别解脱戒。礼敬上师,精进地闻、思、修,致力改善过失,就是帮自己一个难以估算的大忙。就像用一滴黄金能使整幅画改观,实践法教也能完全转化你的心性。
这种帮自己的忙,并不表示自私。它意味着与其让自己深陷于以爱、憎无明为根基的轮回中,使自己与他人的痛苦永存,不如慎思如何才是善用此生的最佳途径。菩萨的真正目标是帮助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但要这么做,必先自我救度才行;而要将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先清楚了知轮回的过患。正如所谓的:

积集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咸归死。

如同一堆燃煤、一窝毒蛇、一城恶魔,俗世生活无可避免地会带来庞大的痛苦。设想你身上有三百六十个洞,每个洞里都有一个点燃的灯芯,你所感受到的可怕痛楚,与地狱道中仅仅一丝火花所引起难以想象的巨苦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不管我们现在经历了何种痛苦,都应该用它来唤醒悲心和爱心,以清除恶行与无明,并驱策我们在解脱道上继续迈进。我们必须了解轮回的本质,并不知唯一的对治法就是修学佛法。






7.
昔前吾之心识独漂流,
随业流转为此受今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如自酥油中拔发般,
弃诸所有孤零一人行。

小心!一个强大的敌人步步逼进了。那不是普通的敌人,而是无法被征服的敌人:死亡。不论我们如何滔滔雄辩或苦苦哀求,都不能说服死亡延缓几年,甚至连一秒钟也不行。即使是统领世上所有军队的最强悍的战士,也动不了死亡的一根汗毛。死亡不可能被巨额财富贿赂,也不会为销魂美色所动。
你或许会想,最好花上十年时间试着在世界上找个地方,然后再花十年来修行佛法。但有谁能确定他可以现多活二十年?谁又能说他一定可以看见明天的日出?甚至谁能保证他会再吸一口气?当你在山上闭关生火时,不妨想想:“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再生这样生火?”有些人睡眠中死去,有些人在走路时死去,有些人在吃东西时死去,有些人死于战争,有些人英年早逝,有些人得享天年。生命的任何情境都可能造成死亡。百年之后,如今在世的又有几人还活着呢?
我们独自出生,也将独自死去。即使如此孤单,也仍有影子相随;在死后的孤独里,我们的心识仍有过去善、恶行为的影子随行。到了进入于死亡与下次投生之间的中阴才开始修行佛法,就太迟了。如果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而且知道如何前往净土,死亡之时就不会痛苦。
今天你好好活着,住在一个可以自由修行佛法的地方,没有人禁止你的信仰,或不准你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因此现在正是为死亡做准备的时候。通常我们总是担忧未来,用尽心力去确保未来不会穷困或缺衣缺食。但在未来的所有事情中,死亡难道不是最关键的吗?因为害怕被暗杀,国王和总统有重重警卫保护,但对于能随时进出且无人能挡的最致命杀手,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没有丈夫、妻子、朋友或同伴。现在我们有许多朋友旧识,可能也有很多敌人,但一旦死亡来临,我们就会抛下他们,像从一大块奶油中拔出一根头发般光溜。朋友或亲眷都束手无策;我们毫无选择,只能独自面对死亡。我们的肉身原本连一个针刺或一丝火花的痛苦都难以承受,如今却要经历死亡;我们的肉身被如此珍爱着,却将变成亲友亟欲尽早处理掉的尸体。
在中阴时,我们将赤裸裸、饱受惊吓地带着过去行为的重负孤独踯躅,不知何去何从。在眼前,我们将面对深不可测的黑暗;在身后,有强烈的红色业风扫袭;在四周,有死神阎罗34的使者围绕吼叫着:“折住他,杀掉他!”在那时,如果我们能忆念上师,即使只有一刹那,中阴恐怖的历程都将消失,我们将投生清净净土,最起码也可再获人身。但如果我们的心背负着恶行的重担,无法运用任何曾学过的法教,那么投生善道的希望将全然破灭,如同从须弥山顶落下一块石头,将无助地直堕三恶道。我们在这一生中,连最轻微的痛楚都难以承受,却将陷入永无止境的折磨中。

34死神阎罗:死亡之主,因果律的拟人化,能依众生所作而决定其去处。

有权势的人可能用强夺得到财富;败德的人可能藉由强课重税或剥削他人而致富。这些财富、权力和影响力,以及此生所获得的任何短暂满足,都将被弃诸身后;而为达到这些目的所犯下的恶行果报将续下去,招致未来的悲惨境况。临命终时,只有善、恶的业果随行,也唯有佛法能保护我们。如果我们现在忽视佛法,深陷在日常生活狭隘的俗务中,必然会被烦恼牵着鼻子走,不断累积业债。没有了佛法,我们将彻底无助。与其专务俗事,我们难道不该在此刻就尽可能地修行吗?
这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不该犹豫不决。如果你想等以后有更多闲暇、年纪大些或找到更适合的地方再来修行,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修行。如同帕当巴?桑杰(PadampaSangye)所说的:

俟汝不再忙碌时,
永无修持佛法日,
值此当汝所思及,
听瑞(Tignri)老乡,速行之!


因此在临死之前,利用尚余的时日做些真正有益的事。如以下偈颂所言,我们必须将心转向佛法:

8.
自心对己不善绝不为,
自意对己不真绝不可;
自利不修佛法之心要,
自命岂非自故毁坏欤?

没有人会对自己心怀恶意。人们从不会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会期盼自己残废、穷困或被抢劫;他们所想的是,他们多么渴望快乐,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话有多开心。但这些想法从何而来?它们来自于有个“我”的信念。因为这根深柢固的信念,使我们自始就只顾自己的快乐。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永远不会满足。即使被加冕为寰宇之王,我们仍然希求更多的权力、财富和欲乐。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我们对亲近的丈夫、妻子、孩子和朋友的感受上。因为我们爱他们,看重他们远胜于其他人,如果有人称赞或帮助他们,我们就会感到特别高兴。但这并非真正的爱,而是基于“他们是属于我们的”想法。
虽然我们如此珍爱自己,但压根却不知如何寻求真正的幸福。我们就像疯子般对待自己,在名利中寻找快乐,无视于死亡将把它们全部带走的事实。在跨入死亡的门槛时,我们辛苦挣来的一切,甚至连一样都带不走。所有殚精竭虑的努力,最多只换得短暂的欢乐——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点成果。
唯一能获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单纯地从内心深处向上师祈求,并如法修行。透过因果的自然法则和三宝的加持,我们将在所有的来世中降生佛法兴盛之地,永远得遇善知识,并持续不断向证悟成佛迈进——如此一丁点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修持与行善了无意义,认为做错事无害;如果我们认为此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尽情享乐,那么我们一定会投生三恶道或连“佛法”这个字都不曾听闻过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们相信,关照我们亲近的人、试着征服不喜欢的人是最值得赞赏的事。但这是错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这一生中做点有价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献给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阶段,先将精力与决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帮助他人,这点很重要。目前,我们离根除我执还差得很远:在我们尚未调伏自心之前,试着利他是很荒谬的。这也是为什么法教说:“证悟为一己,慈悲为他人。”经由见、修、行的修持,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去除我执和烦恼,变得真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当我们用适切的戒律来调伏狂野的心时,所有的缺点会渐渐消失,菩萨的一切德行自会展现。如同龙树菩萨(Naga-rjuna)所说的:

若彼行经粗莽者,
转得细心与专注,
美若皎月出云端。

不论我执何等顽强,要从中解脱并开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受持任何一种别解脱戒(pratimokshavows)35,是为修心提供一个稳固基础。透过律藏的清净戒律,我们培养出分辩修行道上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能力。此时我们要精通全部广大的佛法是很困难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师,以正确的方法承事亲近他,接受其见、修、行上的法教,并照着实修,必将证得佛法精义。
如果你对上师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将在你身上稳定地开展,如同生长在香山(MalayaMoun-tains)檀香树林里的林木,经过多年檀香树叶散发的香气浸熏,结果就带有檀木的芳香。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寻真正的善知识,而去依靠身心混乱的朋友,他们只会教你造作更多恶业,你将像一束掉落阴沟的吉祥草36,难以洁净。这是为什么说:

先是审慎寻上师;
尔后审慎善承事;
最终审慎修法教。
依此三审慎行者,
解脱道上进无误。

在此末法时期,因为人们智力有限、缺乏决心,所以需要以精要的形式来修习佛法。视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虔诚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诵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简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念诵,也浓缩了所有佛教经典的要义。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心要,所带来的加持是无尽的。如果你把它当做主要的修持,那么人、天人、甚至伤人的鬼神,都会善加对待你,你将长寿而无病无殃。在下一世,你会投生普陀山的极乐净土,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

35别解脱戒:根据律藏八种在家与出家戒,能免于堕入下三道,并迈向成佛之道。
36吉祥草:轻细成缕的草。佛陀证悟时,坐在由吉祥草编成的座垫上,故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常于许多佛教仪式中。

决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决心致富,即使刚开始只有一点小钱,终能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你决心读书,假以时日你会变成博学者。如果你决心禅修,最后你将找一条使自己全然自由而得以修持佛法的道路。这端赖于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目标。藉由佛法的修行,就像一个所向无敌的国王征服了宿敌,你将一劳永逸地征服曾在无数累世中不断折磨你的我执。


9.
末法所生思行极卑劣。
无能利吾谄诳且欺惑;
于焉吾亦难成利他行;
止却无谓竞逐不好耶?

在这个时代,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依靠他们来指引我们如何依循佛法生活。家人和朋友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即使是出于最好的动机——最多也只是积聚财富、击败对手、保护自身利益而已。他们一直在追求这些价值,他们的念头是一条爱憎相续之流。他们老是想着父母病得有多重,子女多么不知感恩,房子多么需要修缮等等。如果我们的心不断绕着这念头打转,我们早已失去对佛法的奉行。当然在常理上,我们应该关心父母亲人,尽力给予帮助,但重要的是使我们的身、语、意合乎善行,并尽量努力修持佛法。
遇到令人愉悦的经验时,即使如品尝一口美食这般小事,我们也只想留给自己,甚少愿意让别人取代自己来享用。事实上,这种自私的欲望毫无意义,不仅使别人痛苦,长久以往也会带给自己痛苦。只想到自己,就是背弃了菩萨的六度万行。依止一位善知识,放弃对财富、食物、衣服和友伴的一切自私迷恋,不是比较好吗?
如果你跟随末法时期大多数人的样子,结果就只是像他们一样成了欺骗专家。你会浪费生命在追逐得不到的事物上。你会像忙于玩耍而忘了饥寒的孩童般,不知是日将尽,直到天黑才突然想起妈妈而开始哭号。如果你真正想要帮助众生,必先使自己完善。如果你拟定许多野心大计,要做生意、招揽信徒、自抬身价宛若上师,你将如蜘蛛般自陷网中。耗尽一生去织结这般的蛛网,你将难以察觉光阴正在飞逝,直到突然恍知死期已至。你将竭尽所有精力、历经各种险阻,但这些险阻并不像精神修行的试炼,丝毫无助于自我的提升。
尊贵的噶当派上师常用极谦卑的方式来修行,全然不顾舒适逸乐。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抛弃了王宫的享乐,苦行六年之久。既然我们是他的追随者,难道不该抛开俗务,忘却亲朋好友的无尽纷扰,全心全意追循一位真实上师的教导吗?
在轮回中打滚到底有何好处?轮回中的诸事不断遽变,百万富翁变乞丐,乞丐变百万富翁。不论发生什么事,人们永远不会满足——如果赚到一百万,就想赚两百万,如果赚了两百万,就想赚三百万。如此你怎么会满足?只有一件事你应该永远感到不足,那就是你的修法。要像一只饥饿的蛮牛吃草一般,永远凝视前方,看那里可以找到更多青草。照此方式修行,就不会失望。
假若在一生中,每件东西你都想得到的话,就永远不会有够用的时间。俗话说:“所有计划如同儿戏。若我们真要付诸实行,永远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我们撒手不管,它们霎时都结束了!”


10.
承侍上者难令其悦意;
养护下者难令其满意;
悲悯顾他他人不顾念;
思惟此理下定坚决心。

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每个人。这世上有权势的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不论你多么努力尝试去取悦、服侍他们,他们都不会心存感激。他们甚至很容易被一些小差错激怒而处罚你、鞭打你或把你关进牢里。而那些依靠你的人,不论你多么照顾他们,也无法永远让他们满意。不论朋友的动机是如何良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你依循他们的建议,只会在轮回之网中愈陷愈深。征服仇敌和照料亲人是永无止境的,全是在浪费时间。在利他之前先要使自己完善,而要使自己完善则必先切断以下三种束缚:服从权贵,无济于事地助人,以及人云亦云。
试图取悦权贵,只会引起情绪骚动。试图用此生的俗事去帮助他人,只是替轮回火上加油。不论这些方法能带来多少满足,充其量都只是暂时的;对死亡一点帮助也没有。事实上,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是对慈悲的误解。真正的慈悲是将众生安顿在无死的、极乐的圆满佛果上。
深陷轮回中,你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了知日常俗务的无谓,就像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安汝心于法,
安汝法于简,
安简于念死,
安死于僻穴。

安住在偏远的地方闭关,远离纷扰,是确保你会真正修行佛法的最佳方式。
难道我们不应把这些谨记在心,并且努力使自己完美吗?那是朝向真正利他的第一步。


11.
博学不圆教义增争辩,
修持不为利他多诋毁,
上位不理政事图谋乱,
思惟今世如斯悲厌离。

虽然伟大、证量高深的上师的确出现在此末法时期的迷惘人群中,但他们就像水银泄地般没入尘土。他们虽精通五明37,并广为弘法,但多数人不是以邪见妄加批评,就是对佛法兴趣缺缺。即使有少数人真正听闻,但一、两天后就觉得乏味,不能了解受持这样的法教是如何地珍贵稀有。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却不实修,他们可能是得到浅薄的知识,这只会增长其傲慢心。他们可能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持戒,但这只会助长他们对自身德行的迷恋。他们可能获得高位,但这只会滋生贪念、滥权和反抗之心。这样的徒弟不比普通人好;他们既未奉行佛法,也未能利益他人。
在过去,具德上师会无误地详述法教,进行经辩以厘清任何法义上的偏差,并撰写释论以说明其涵义。这三种佛行事业就像炼金的不同步骤,可以保存及弘扬法教,引导人们真正地修行,臻至证悟。但今日,这些佛行事业却引导各个传承到骄慢与嫉妒的顶峰,使他们热中于竞争、批评和敌对,破犯三昧耶(samaya)38而毒害了真正实修的祥和氛围。
即使像莲师和无垢友尊者39这样的完全证悟者,具有示现奇迹的力量并证得五神通40,有能力带领那些仅是见、听或忆念他们的人走上解脱道,但还是有一些人吹毛求疵,怀疑他们成就的真之实性并想着:“这都是谎言和魔法师的伎俩。”

37五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和内明。
38三味耶:密咒乘的誓约与戒律,使上师与弟子、教徒与修法之间所有重要关联得以确立。
39莲师:伟大的莲花生大士。他与班智达毘玛拉密札(无垢友尊者)是两位印度大师暨密乘成就者,公元八世纪时由赤松德赞王迎请至西藏,奠定了西藏的佛教传统。其非凡的秉赋和力量来自对密乘的精通,也证明了在佛法弘传过程中克服阻逆和障碍的无可避免,而这些障碍连当时最优秀的显教大师也无法祛除。
40五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在此末法时期,弟子有这般歪曲的行径,只会造成三昧耶的破损。为此,大成就者可能无法完全利益他人,而佛法的弘传与兴盛也会受阻。
即便是那些以仁智治理邦国的人,仍遭到群起反对,甚至还被谋害。如俗话所说:“权位愈高,痛苦愈大。”
为什么连高度证悟者要利他时,也如此困难?下一个偈颂会加以解释。


12.
宣说真义不取做他解;
真心利他善意遭妄解,
今日邪谄视正如邪谄,
于焉无能利他断希冀。

在今日,当你要解说佛法时,人们会说:“真是个傻瓜!他是知道一点佛法,但对世俗生活却一窍不通。”如果你解释要如何获致真正的幸福、如何避免投生三恶道,人们根本就不相信。因为他们的猜忌和偏见会曲解你所说的每件事。在亮晃晃的大白天,当一群蒙着眼的人都同意是黑夜时,问题必定出在他们错误的认知上。今日人们普遍的心态阻绝了自身俱生的明智。
如果你以最纯净的动机给予人们殷实的忠告,他们会以为你不过是用较聪明的手法来利用他们罢了。如果你告诉人们要修行佛法,他们会想:“这会断送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最后我将一无所有!”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你是在试着帮助他们。如果你教得很多,人们只会说:“噢!他真是能言善道,不是吗?”却不会思索你话语的真正涵义。他们不能察觉何者就长远来说对他们最好,以为你是在伤害他们。他们扭曲地就像歪斜的老树,心中所认知的任何事物也都是扭曲变形的。
在过去的黄金时期,当父母提出忠告时,子女就会照做。现今的情形就不同了,所以最好缄默。很少有人试着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大部分的人都忙着赚钱,把工作做好,努力获致高位。受到这些目标的诱引,人们被执着和恶毒的野心层层包围。为了跻身前茅,他们欺骗别人,只考虑自己自私的意图。如此邪谄之人又要如何互助呢?
如果你仔细检视这些令人悲哀的状况,就会很清楚轮回里所有狂乱的作为是多么空洞和了无意义。你会益发确定,唯一值得追求的就是专注于精神的修持。如同米勒日巴尊者(JetsunMilarepa)斩断所有世俗的羁绊,专心一意在人迹罕至之处闭关,修行佛法。追随如此的榜样,难道不是最好的吗?如果你也这么做,你所获得的,将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东西。
我们该如何修行佛法?伟大的噶当派上师认为,最珍贵的法教便是空性与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养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利他的能力会毫不费力地生起。这些大师以坚持如法的修持而闻名。他们自我训练的方式,是先仔细研读佛法,然后以禅修来直接体验。这是在解脱道上向前迈进的正确方法,能够达到究竟佛果的无上胜乐。
尊贵的班智达阿底峡(Atisha)是噶当派传承的创建者,被尊称为“第二佛”,将菩提心与修心的法教带到雪域西藏。在自身的修持中,他不断培养至诚的慈悲心。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以悲悯众生而发心,我们将建立为了利他而寻求证悟的坚定愿心,也就没有不能成就之事。如果没有这样的愿心,我们的悲心只不过是对真正悲心的惨淡模仿罢了。所谓:“希冀别人快乐,即使对那些想要伤害我们的人也是如此,就是极乐的根源。”最后当我们到达了这个层次时,对众生的悲心自会毫不造作地生起。
当佛陀在兜率天(theTushitaheaven)即将成为此劫的四尊佛时,他宣布:他化身在南瞻部洲、示现佛陀诸善行的时候到了。众菩萨和天人都试着劝阻他:现在是黑暗时期,遍地充斥着异端邪说。但佛陀回答,他确信能够实现利生的誓愿。为何他拥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为他的悲心无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无事不可成。因此,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吹奏海螺以为证,其音色之美妙庄严,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乐声。
为了开展庞大的悲心,我们必须舍弃世俗的做法,并致力驯服顽固、狂野的心。如果试着把佛法的修行与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们的证悟将不完美,如同一块沾有污点而失去光泽的黄金。与其仓促从事、仅稍稍反映真正菩萨事业的行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后,当我们证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时,便能自在地效法诸佛菩萨的步履。
如果仔细审视支撑你追求世俗目标的一般价值观,并试着去发掘它们从何而来,你会发现那是因为无法正确探查事物所致。通常我们是在迷妄的假设下行事,认为万物有几分真实、具体的实体性。但当你更仔细观察时,会发现现象界就像一道彩虹,鲜明绚丽,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
我们对现象界本质的迷惑,可依现象的不同种类区分为:物质性、言语性和心理性。关于物质性的迷妄,原颂如是表示:


13.
“观见万法如幻”诸佛语,
今日幻化犹胜昔日幻,
狡诈术师施设幻术者,
今是如幻垢行戒慎之。

轮回与涅槃无尽的现象,就如同魔术的幻影。遍宇宙找不出一个永恒、本俱存在的实体。从未有过一个国王可以永远保有其王国;从未有过生而不死之人;从未有过不会消散的群体。一切就像出戏,戏里演员们扮演着战争、情欲和死亡。凡事就像场梦,有时是美梦,有时是恶梦。
在此末法时期,我们已经到达幻象的顶点。人们早已遗忘黄金时期的纯净。他们不管来世,只顾眼前即刻的满足;他们诡谲而不可靠,把佛法葬送在堆积如山的有害恶行里。世界和众生每一刻都在改变方向,就像麦秆随风摇摆,早上是真的,到晚上就不真实。不按时令的雨、雪、冰雹、炎热和寒冷,扰乱了四时节气的自然历程。看到这一切,我们必须了解当好事降临时不须特别欣喜,因为它可能随时会变成相反的境况;我们也必须了解,在恶劣环境下也不须过于沮丧,因为相较于三恶道中无数众生的苦难,我们的困顿实在微不足道。
魔术师从不会被自己的伎俩所骗。当他幻变出马群、牛群、车乘或任何幻象时,不论有多么惟妙惟肖,他都知道它们并不真的存在。如同魔术师不会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幻象所愚弄般,一个已经证悟万法空性的菩萨,认清世间所有的追求都属虚幻,即使他过着在家居士的生活,也不会受烦恼或我执影响。他了解一般世俗行为空的本质,既不受其诱惑,也不会为之害怕。他既不希求成功,也不惧怕失败,因为他对自己的闻、思、修具足信心,不论做什么,都会使他愈来愈接近彻底的解脱。
然而,这样的了悟如今很少见了。迷妄日积月累,就像滑稽的猴子相互模仿般地激增;这种迷妄深到让我们难以找到一条全身而退的出路。我们已丧失看清事情真相的能力,因此要我们不浪费生命是很难的。但就像过去诸佛所说的:“万法皆是有为法(compounded),凡有为法均无常,无常即苦。”所以我们应认清世俗价值是什么;放下所有对财富、衣、食的思虑;不再占他人便宜;努力使我们的心与佛法相融合。如果我们能够舍弃所有忙碌的世间活动,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续地直趋目标。佛法的修持和种种善行也如梦如幻般不真实,但透过这些如幻的功德,我们将得到如幻的证悟之果。
我们必须以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种真理来理解万物的本质。简言之,世俗谛就是现象显现的范畴,由一连串相互依存的因、缘和合所产生。既然一切万象是以此方式互相连接,在世俗谛的层面就无法避免因果法则的作用;善或恶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快乐或痛苦。一旦因缘现前,就不能阻止果报的产生;就像春天土壤里的种子,若有阳光的煦照和雨水的滋润,就会长出花和果实。这就是我们应该连最微小细行的潜能,也要一直保持警觉的原因所在;我们也应该明了,能够有机会修持佛法是多么稀有珍贵。现在我们手边可能拥有这个机缘,但随时都有可能因死亡而失去。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不断思惟无常会激励我们修行。正如怙主佛陀所说:“一切足迹中,象印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无常第一。”
了知一切事物的无常,即是了悟万法空性本质的关键。这就是胜义谛,唯有那些已全然证悟的人才能明了。究竟而言,这两种真理无二无别,显空不二。
关于言语性的迷妄,原颂说道:


14.
“观见万语如响”诸佛语,
今日回响犹似空回音,
所言所想不等空谈响,
于此诡谲空响厌憎生。

轮回生活里的所有言语和态度,不管是可喜或可憎、友善或批判,都只是空谷回音。如果你站在悬崖边,不论是侮辱或谄媚的喊叫都会回传给你,又有什么理由沮丧或得意呢?火、风、水、野兽的叫声、人类的话语等宇宙的声音,都没有任何的实质,它们只是无法抓住的空响罢了。
我们在述说过去的故事、谈论现在的情况与商讨未来的计划时,绝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爱憎表达。话语来来去去,毫无实据,无迹可寻。你可能听到有人上午被称赞,下午就被斥责。人们心存恶念时,可能说着甜言蜜语;相反地,当他们心怀善意时,所言可能冷酷无情。如果你将一切的言语当真,必定被误导。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闲谈,改以念诵祈祷文和咒语,并大声读诵佛经。
由赞美和批评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瞬间即逝。被恭维时,不要骄傲,把赞美当做在梦中或幻想时所听到的某种东西。告诉自己被赞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经由修行所培养的美好德性。事实上,只有那些证得解脱之人,才真正值得赞美。
被批评时,把它当成一个认识自己潜藏过失的机会,以增长谦卑。诚谓:“责难与恶劣对待,是禅修之花的根源。”它们是你的上师,用以摧毁执着和渴爱。若将恶语和苛责当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缘,将激发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谨严。你要如何报答这样的恩惠呢?
对一个已经明了言辞如幻本质的菩萨而言,批评和,毁谤只会增进他的禅定修持。无论遇到好的或坏的情境,两者都会增长他的福德与智慧。他从不会任由烦忧和欲望摆布,因为他的心安住在无扰的圆满正见中。他舍弃了所有世俗的价值,却得到未曾追求的尊崇。
对我们来说,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企求名闻天下,总还是会遭人诋毁;纵使我们因勇气、美貌或权力而成名,所获得的声名毕竟还是暂时的。
所以当你受到恭维时,想一想这只是因为你实践了佛法的教授而已。当你受到批评时,用它来提醒你增长对别人的悲心,舍弃轮回的行为方式。




15.
所见非是人者是骗徒,
所说非是话语是谎言。
与焉今日无人可信倚,
吾人孑然一身任悠游。

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岛上,绝不能放松警戒。我们遇到的任何状况,很容易转变为悲惨境遇的来源;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只有善知识能给我们有效的建言。这点必须谨记在心。
既然心这么容易被物质现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语搅扰,那么远离这些到僻静之处禅修不是比较好吗?这是开展对众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复一日如是修行,最后就能以菩萨的无尽悲心来行事。
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动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无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你会为这黑暗时期众生的微脆而感伤,并生起强烈出离轮回的决心。如果这些态度能真正深植于心,大乘佛法的功德与成就一定会应运而生。如果出离轮回的真正决心并未根深蒂固,那么你的佛法修行将永远不能全然展开。


16.
身行正法所行逆众人;
言说正语所言怒众人;
善心真诚纯净反遭忌。
是故适己韬光养晦时。

现下让别人明白我们真正内涵的时机尚未成熟,也不是给予劝告、期待他们变得更好的时候——那只会激怒他们。此时反而是检视自身过错,并对症下功夫的时刻。
我们活在人心错乱的时代;人们所做或所说,很少跟他们真正所想一致。人事快速变迁,使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事物。事实上,除了具德上师,没有人能给我们可信赖的忠告。
在过去,任何人受了出家戒,穿上僧服——佛陀法教的光荣表征,并正确修持佛法,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尊敬和支持。现在,如果有人这么做,人们会以为他不是在自我炫耀,就是人格不健全,而无法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你以纯净的心去帮助别人,他们会怀疑你一定想愚弄他们。如果你说真话,必然点出人们的缺点,没有人喜欢如此。与其这样,不如隐藏你真正的内涵,像灰中余烬般过活。下一个偈颂便解释要如何去做。


17.
寂静山林独居以藏身;
息交绝游少言以藏语;
专倚注视己过以藏意;
此即所谓秘密瑜伽士。

一旦你受制于各种纷扰的活动,就永远不能从妄念中解脱;所以,单独住在远离世俗享乐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地方比鲜为人知的幽僻山谷洞穴更适合栖身了。那里只有野生的鸟、兽为邻。在这种环境下,你的慈爱与悲心将会增长,贪爱与嗔恨会从内心消失,而你的禅修也不会受干扰而分心。
嘴巴是罪恶之门。虽然话可以从口中轻易溜出,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深远而严重。多数的闻谈只是贪爱和嗔恨的表达而已。如果你说得太多,将惹上麻烦,就像一只鹦鹉落到被关在鸟笼的下场。所以应舍弃不必要的闲谈。
是心让我们在轮回里徘徊流转;是心不断地产生贪、嗔、痴、慢、疑五毒;心必须为遍布三界的妄念负责。与其让这个爱惹麻烦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们,不如持续细察自己的过失,只要恶念一生起,就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对治它。举例来说,增长无私来对治贪爱;增长慈爱来对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缘41如何造成轮回来对治愚痴。善行的关键就是修心,这就是为什么说:

苦行要旨善护心;
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断检查心境是否与法教一致,或已被烦恼入侵。如果心能守戒并保持明觉,身和语自然就会跟进。这种心的内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师,佛法是随时都可以运用的,否则它又有什么用?

41十二因缘:因果互倚的瀑流,由无明开始而生起世俗谛的现象。

隐匿的瑜伽士是不会跟他人厮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动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不求追随者。他对修行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灼热渴望,并抓紧法的根本——出离轮回的决心。现在你可能会想:“若我现在舍弃了所有世俗活动,以后会怎样?我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他东西?”如果你让这些迷妄的疑虑和不安支配余生,只会使轮回的网愈扯愈紧。一旦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持续,痛苦也会延续下去。除非你真的厌恶世俗生活,并满足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否则你不会是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


18.
无一可信是故起厌憎,
无一具义是故悲惆怅,
所欲时不我与坚决心;
恒念如斯三事得裨益。

我们经常把对我们友好的人当做朋友,把那些挡我们的路的人视为敌人,但这些判断相当不可靠。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是朋友的人,将来可能轻易地变成敌人,反之亦然。从没有一件事是完全固定不变而牢靠的。
轮回中的种种事物,终将如水塘上的指划般不留余迹。这一生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奋斗以求取成功与幸福,甚至工作到精疲力竭,也将毫无所获,因为在我们跨入死亡门槛时,又能带走什么?
当我们投入一些计划时,内心充满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思绪,失去当下的念念分明;这样要从情绪的羁绊中获得自由,是非常困难的。总之,在这一生中即使想要实现所有计划和想法的一半,也不够时间去完成。认知到这一切毫无实义,并对今生所有的世俗活动感到嫌恶和疲惫,我们不就应该坚持修行佛法吗?
从没有人不死。即使是已证悟的觉者、释迦牟尼佛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也示现肉身死亡以提醒众生无常。即使是梵天(Brahma)、帝释天(Indra)及其他轮回中最高天界、寿命长达一劫的天人,也终究难逃一死,因为他们尚未根除烦恼障,必再投生下三道。试想我们拥有这个诸多不完美的脆弱人身,又该当如何?
如果你自以为了不起,稍有不适就发怒,那么你绝不会是个真正的修行者。直到现在,我们都只想着自身的舒适、成功、家庭和朋友。无数累世以来,我们只想到自己的幸福;现在是开始想想什么对他人最好的时候了。我们现今的喜悦或悲伤,正是过去世种下的果报,因此对苦乐存有希望和恐惧是毫无意义的。相较于无数众生的福祉,自身的苦或乐根本不重要。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然接受痛苦以提醒自己轮回的不完美,用它来激励修行,并做为消解他人痛苦的时机。同样地,用快乐去滋长你的力量,努力趋向证悟,并增长慈爱之心。
思惟这一切,悲哀、厌离和决心就会自然生起;目睹众生的境况,你却无能为力而伤悲;想到在堕落的轮回里持续漂流,就感到厌离;于是决心藉修习佛法来做点事。


19.
乐时不再欢乐有时尽;
不欲痛苦依法断离苦。
无论苦乐知昔业力作,
是故于此毋须希惧尔。

此时此刻,你或许正体验着各种幸福欢愉,但这些都不会久长,所以不要执着。今生你必会经历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中,了知法教的真实意义。
不论何时我们经历痛苦或快乐、不幸或满足,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实践替一切众生承担痛苦的修行。
以这种方式来经历困境,把它当做修持佛法的一种激励,它们会成为助力而非障碍。伟大的米勒日巴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他所受的痛苦和艰难全部转向证悟之道,成为最完美的例子。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放弃对此生舒适、快乐的一切考量,欣然接受所遭遇到的任何状况,做为修行的资粮吗?


20.
求人者众逢人皆微笑;
己欲者多样样皆必备;
算计能作所作心希惧;
从今随缘行止不作矣。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必须取悦权贵,笑得谄媚又伪善,只求达到目的。一旦你踏入权力和富贵的世界,你的心就会充满忧虑,经常萦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
到最后,不论我们变得多么显达富贵,似乎永远都不够。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感动满足。正如俗话所说:“贪欲就像一只饥饿的狗。”就算能尝到天人的珍馐美馔,我们还是会希求更美味的食物;即使能穿到天人华美的服饰,我们仍会渴求更精致的衣着。所以不要无谓地自我虚耗,像个追索彩虹尽头的小孩!世俗的目标完全无益;开展为帮助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的信念,才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佛法的基本要点就是远离生命中对苦乐的恐惧和希求。在荒野独自生活,满足于你所拥有的,就会免受各种需索的折磨。没有许多障碍、分心事物或冲突,修行就容易多了。反之,穷毕生之力试图得到世俗成就,就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徒劳。清楚了解这一点,立定决心,不要让生命去追求这般毫无意义的目标。


21.
今日既死无悔轮回法,
长命百岁无喜韶华逝。
是故死活今生有何义?
唯修佛法诚为来世矣。

如果你已修行佛法,你的生命就很有意义,即使今天突然被雷电劈死,也毋须有任何遗憾。
如果你不曾修持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不用担心:你没有任何机会远离轮回;你现在就置身其中,而且还会在里面耽留生生世世,像一只被困在罐子里的蜜蜂,飞上飞下却无处可逃。如果你继续浪费时间,不论再多活几年或上百岁,到头来都没什么差别。
至今,或许你已浪费许多时间,但一旦你开始修行佛法,那么不论你活多久,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是和上师相处,接受他的教导,并全心全意修持直到死亡降临的无比宝贵的机会。那时你会清楚知道,没有一件事比佛法更值得;并且明白,为使自己完善而修持,是今生和来世的一项珍贵投资。
觉察整个现象界是多么梦幻无常,当死亡来临时,你就会像对待老友一样地欢迎它。犹如无可匹敌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所说:在死亡时,已除尽轮回习气的最上乘修行者会融入大明光中;中等的修行者虔信自己会直登净土而了无畏惧;修持了一些佛法的下品修行者至少也没有悔恨,知道自己将免于投生三恶道。
即使你强烈执着于今生的事物,也无法留住它们。青春及伴随而来的欢乐匆匆而逝;没有佛法,就算活到百岁也只是延长年老的痛苦而已。只要你的心仍被八风42所染污,就没有任何闻、思、修能让你获得解脱。世俗的目标是永无止境且没有实益的。纯为利他而追求证悟的修行,才是最崇高和最有价值的立志目标。这就是菩提心,一切修行道的精髓,能成就一切法门。

42八风:依龙树菩萨所定义,分别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每件事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农夫知道何时应该犁田、播种或收成,从未错失从事每件工作的适当时机。现在你拥有健全的身心功能,已经遇到上师,也接受了他的法教,你要让解脱之田荒废吗?
大多少人做了很多未来规划,但他们计划的未来,只不过是今生的短短数载,这是极为短视的。我们还有来世的漫漫长路要走。死亡只是一个必须独自跨过的门槛,唯有对上师三宝的虔信和对修行的信心,才能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亲戚、朋友、权势、财富和其他我们习于依赖的任何事物,到时都不复存在。所以,如果你现在把生命浪费在无尽的次要工作上,可以确定你在死时必将悔恨哭泣,并被强烈的不安侵袭,就像一个小偷刚被丢入监牢,不安地等待刑罚。亦如米勒日巴尊者对猎人奇惹瓦?贡波?多杰(ChirawaGonpoDorje)所说的:
暇满人身诚可贵,
如汝之人非如是。

一个人或许会发觉自己没食物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但如果内心充满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那么此人不管是生或死,他的心一直都是喜悦和自信的。


13结语

第一篇是从世尊初转*轮、传下四圣谛的法教开始,相当于三乘教法的第一步:小乘。概括来说,它指出轮回的过患,特别要激励我们厌离此末法时期的恶行。这样出离轮回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而第二篇将解释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佛法的见、修、行。









第二篇大乘的见、修、行


14三乘道

第一篇概述了入门之道——小乘,其目的是要使我们发现身处轮回、尤其是在末法时期的处境,油生一种疲惫和厌恶感。第二篇则继续界定对此情境的对治方法,即佛陀大乘法教的见、修、行。这可分两个部分来诠释:先是介于小乘与密乘之间的经乘,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是善巧方便的不共道——密咒乘。


<经乘道>

15皈依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轮回除苦之外无他,因此我们要下定决心从中解脱。然而,为了真正做到,我们需要帮助。明显地,我们能获得帮助的唯一希望,在于依止一位完全证悟、已自轮回中全然解脱之人。这就是巴楚仁波切在此向佛陀悲心的化现——观世音菩萨祈请的原因:


22.
啊!吾唯一怙主慈悲藏,
根本上师护法观世音!
语之精华妙法嘛呢咒;
从今无有他想唯依汝!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完全证悟的佛,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菩萨身。诸佛的本性同一,其悲心的化现便是观世音菩萨。既是诸佛悲心的化现,观世音菩萨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源,因为慈悲是证悟成佛的最根本,观世音菩萨便是悲心的本尊形相。观世音是佛,观世音是法,观世音是僧,观世音是上师,观世音是本尊,观世音是空行;观世音是法身,观世音是报身,观世音是化身;观世音是阿弥陀佛,观世音是莲师,观世音是圣救度母(AryaTara);总之,观世音菩萨即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如同百川汇流于一座桥下,观世音菩萨是诸佛的总集。接受他的加持,就是接受诸佛的加持;了悟他的本性,就是了悟诸佛的本性。
在此黑暗时代,观世音菩萨化现为莲师。由于他发愿要特别利益这个时代的众生,其智慧、悲心和力量比其他任何诸佛还要迅速。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数:国王、善知识、凡夫、野生动物,甚至山、树、桥等,任何能圆满众生需要的形相。即使是酷热天气里吹过的一阵凉风,或病痛中片刻的舒畅,都是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显现。
同样地,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美吽(OMMANIPADMEHUM),是诸佛慈悲智慧的音声显现。其中涵摄了佛所教授八万四千法门的精义。在众多不同的咒语中,如明咒、陀罗尼咒(dharanis)、密咒43,没有一个比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更殊胜。持诵这个一般所称嘛呢咒(mani)咒语的大利益,在佛经和密续中一再被提及。据说,只持诵嘛呢咒一遍,就等于诵念了佛陀所传的十二分教44。持诵六字大明咒即圆满了菩萨的六度,并能稳固地杜绝任何投生六道的可能性。这是个简单修法,容易了解,所有人都能修持,也包含了佛法的要义。如果你把嘛呢咒当做快乐与痛苦时的皈依处,那么观世音菩萨将一直与你同在。你将不假造作地愈来愈虔诚,自然生起对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
根据《宝箧经》45(Karandavyuha-sutra)的记载,持诵一亿遍嘛呢咒,你身上无数的活有机体将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在死后,即使是尸体荼毘的烟,都能保护吸入者免于转生三亚道。

43密咒:字义上是“保护心者”。有名种咒语,主要分为明咒、陀罗尼及密咒,分别相应于方便、智慧与无二自性。
44十二分教:1)契经:佛经的主体,以章节排序经义之佛经。2)应颂:原以细腻之韵文阐述佛法,今则以诗歌宣说之佛经。3)授记:对未来预言之佛经。4)讽颂:以韵文撰写之佛经。5)自说:无人祈请,专为延续法教而阐述之佛经。6)因缘:因某人不当行为后,做为戒律传授而详述法教之佛经。7)譬喻:佛陀重述同时期其他人物举止轶闻之佛经。8)本事:和过去故事相关之佛经。9)本生:佛陀过去累世为菩萨时一系列故事之佛经。10)方广:极为详尽阐述广奥法教之佛经。11)希有:阐述从未公开之神奇和特殊法教之佛经。12)论议:精确设定律藏和经藏教义之佛经。有对五蕴、五大、觉知主客体及其他轮回法教的分类;对次第、道、三摩地和其他修道法教的宣讲;以及对三身、五智及其他证果法教的列举。
45《宝箧经》:有关观世音菩萨之佛经;第一部传入西藏的佛经,神奇地出现在拉托日聂赞王(KingLha-ThothoriNyentsen)的皇宫屋顶,是吐蕃王朝的第二十八代,时当公元四三三年。

纵使是此咒的某个字——唵、嘛或呢,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加持并使众生解脱。据说,佛拥有超越任何众生的非凡能力,像是能正确说出连续下了十二年的暴风雨里共有多少雨滴,但即使是佛,也无法完全述说持诵一遍嘛呢咒所产生的功德。如果佛开始做这般阐述,即便将地球上的森林都制成纸,也不够写尽其中最微小部分的功德。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吓退死神,但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温暖光亮,却能完全祛除任何人在死神逼近时所感到的畏惧。这即是所谓的“无欺皈依处”。观世音菩萨完全不受轮回束缚,随时都在帮助众生,连最微细的动作——一手势、一眨眼,都具有帮我们自轮回中解脱的力量。当我们藉持嘛呢咒来向他祈求时,不应该认为他在遥远的净土而听不见,因为观世音菩萨永远在对他有信心的人身边。我们由于自身的障碍,无法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普陀山亲见观世音菩萨。事实上,他的悲心不舍弃任何众生,他不断化现为最能利益众生的任何形相,尤其是化身为伟大的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坚信观世音菩萨是无上的救怙主,他将解脱道示现给一切众生,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观世音菩萨悲心的甘霖无分别地遍淋在众生界。但幸福的作物不会生长在信心种子枯萎的地方。缺乏信心,就是在他加持的暖阳下自我封闭,好比将自己关在暗室中。假如你有信心,在你与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之间,就没有距离和迟滞。
释尊的法教深广而不可思议。要通达所有教理,实是非常罕见和了不起的成就。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除非我们真正实修这些法教,融入自心,获得内在的了悟,否则任何所得都仅是学理,只会徒增自矜自是。
我们已经读了很多书,也听闻了很多法教,但对于真正改变我们并没有太多助益。把医师处方放在床边,并不会治好你的病。所以,将心转向内在,深刻思索佛法的义涵,直到它浸润整个生命为止。
这是为何巴楚仁波切说:


23.
所知仅解外相无裨益,
所作今生消逝无裨益,
所思尽皆迷妄无裨益,
是时持诵嘛呢有实益。

如同海浪般,此生的一切活动无尽地翻涌着,一波接着一波,到最后徒留空空的双手。无数的念头川流而过,每个念头又涌生更多念头,但它们只会增加迷惑与不满。禅修法教的精义和持诵嘛呢咒,不是更好吗?
我们现在正陷入习性的泥沼,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情欲的桎梏所困。我们既未完全解脱,也不够坚强到有能力使众生自轮回中解脱。我们必须寻求帮助——不只是某种帮助,而是观世音菩萨无穷的帮助:


24.
真实不变皈依唯三宝;
三宝总集自性观世音。
一心依止汝智无变异,
具信坚心持诵嘛呢咒。

向梵天或帝释天等天神寻求依怙,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帮助,因为他们自身仍陷于轮回之网。向世界上有权有势的人或亲友寻求庇佑,只能得到极有限的保护。山川、星辰或其他自然现象也无法提供真正的平安。这些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如果你身系牢狱而想获释,就必须求助于有能力解救你的人,而非其他囚犯。
为了能将我们自轮回的漩涡中救出,我们寻求的皈依基础必须是自身已全然解脱者。自轮回的一切限制中解脱出来,圆满究竟证悟的所有功德,拥有无限悲心可以满足一切有情所需、并带领他们直到成佛的皈依源只有一个:三宝。
三宝是佛、法、僧。佛是导师,示现四身46五智47;法是道,是被传授和了悟的法教;僧是道上的友伴,是了解法义并终证解脱者。

46四身:化身、报身、法身及法界体性身(Sva-bhavika-kaya,是前三者的融合)。
47五智:描述五毒如何转成五智,见原颂第50偈至第54偈。

透过对三宝的信心及虔诚心,我们将了悟他们并非三个分离的个体,而是代表佛陀悲心之观世音菩萨的身、语、意。他的心是佛,他的语是法,他的身是僧。纵使我们现在不能亲见观世音菩萨,但也应了知他的无量功德,一如佛经及密续所记载般。我们也当记住观世音菩萨与传授我们珍贵佛法的上师无二无别。深切感念这伟大的慈悲,向他祈请,并持诵六字大明咒,我们的一切业障和烦恼将毫无疑问地被一扫而空。届时,我们将至观世音菩萨净土亲见观世音菩萨,他在那儿为菩萨眷众转大乘的*轮。
皈依是进入佛法之门,为三乘共法与一切修行的基础。人们对轮回的看法所生之皈依动机不尽相同。因害怕轮回之苦,为了个人因素而皈依是较差的动机。最好的动机是希望自己能令一切众生完全自轮回痛苦中解脱,并使他们达到证悟的境界。以这种心念皈依,是大乘的见解。
如果要诚恳真实地皈依,就必须培养无可动摇的信心。信心是道上的核心要素,能使我们受到佛的加持。想要达到证悟却没有信心,就好像坐在面北的洞穴等候阳光的照拂一样。
开展信心有四个阶段:净信(clearfaith)、愿信(longingfaith)、笃信(confidentfaith)和不退转信(irreversblefaith)。当你开始认知到佛陀、观世音菩萨及上师拥有多么美好殊胜的功德时,你的心会变得非常清净喜悦,这是“净信”。当此净信引发你想得到如观世音菩萨般完美功德,并想到如果能具备这些功德,便能帮助无数众生时,就会转成“愿信”。当你完全确知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实如佛陀所描述时,就成为“笃信”。最后,当信心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牺牲生命也无法使你抛却时,就是“不退转信”。至此,无论你遇到什么状况,都会深具信心地想着:“观世音菩萨,您知晓一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全然仰仗您的智慧和慈悲。”自此,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及指引将永远与你同在。毫无疑问地,仅是观世音菩萨名号的音声,都能使你免于堕入三恶道。真实无伪的皈依所需的,就是这种不退转信。
俗云:“信心是解脱道上日夜前进的宝轮。”信心是七种高贵功德中最重要的一环。太阳的光芒普照各地,但只有透过放大镜的聚光,才能把干草点燃。同样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平等地照亮一切众生,但只有那些拥有如放大镜般信心之人,才能引燃他的加持之火。
若仅为了此生,或只为了治愈你现有的疾病而皈依是短视近利的。你应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而皈依。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你都愿以真诚的信心供养身、语、意予观世音菩萨,全然依止他,这就是完全具义的皈依——大乘的真实皈依。
皈依观世音菩萨可依外、内、密三层面来说。在外的层面,观世音菩萨是佛、法、僧三宝。在内的层面,他是上师、本尊和空行三根本。在密的层面,他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因此皈依绝不只是一个前行或初学者的修行而已;事实上,皈依的深意涵盖了直至成佛的完整修道。尽管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皈依,但只要坚信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是三宝一切面向的唯一精髓,依此信心持诵六字大明咒,便能圆满一切的皈依。
阿底峡尊者以无比的学养和证量,在北印度和东印度各地被尊称为“第二佛”。他到西藏后,因为教授了太多次的皈依利益,于是大家开始称他为“皈依班智达”。当他听到弟子这般称呼他时,他叹道:“被这样称呼的确是一项荣誉,但还有什么比皈依佛更殊胜的呢?”




16发菩提心

了知信心与皈依的重要性之后,现在我们进入大乘的精髓所在:证悟的思惟。



25.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
唯此圣念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离,
大悲为利众生诵嘛呢。

“证悟的思惟”,在梵文中以菩提心(bodhichitta)这个字来表示,意指为了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愿心。菩提心可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认知众生皆本俱佛性,但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现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领会。因为这不易完全了解,我们通常从比较不难的世俗菩提心开始修起。
世俗菩提心也分成两部分: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前者是发愿为一切众生而证悟,后者是透过六度的修行来实践此愿望。换言之,愿菩提心是目标的确认,而行菩提心则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大乘佛法的关键是无论轮回有多么长,愿、行两种菩提心都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
一个人要如何生起愿菩提心?如何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感受,以激发为了众生而证悟的愿望?首先,把观世音菩萨当做你决心为了利他而证悟的见证人。其次,试着克服只想帮助你所亲近者,拒绝你不喜欢者需求的态度。当你认知在过去多生累世中,每个众生无一例外地至少有一世曾是你的母亲或父亲,这件事就有可能做到。任何众生,即使是最小的昆虫,也都只想快乐,不想受苦,但他们不知道痛苦源自于恶行,而快乐是由善心所生。当你想到所有众生无望地沉沦在痛苦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如盲人迷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不由得会对他们生出极大的悲心。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悲心,想象你处在地狱道中,突然间你看到父母被死神阎罗的使者拖着走;残忍地鞭打他们;用尖锐的武器砍杀他们;用溶铜灼烫他们;并把他们放在炙热通红的铁皮下压碎。看着他们那恐怖的剧苦,难道你不会发出强大的悲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冲去拯救他们吗?当这种强大的悲感清楚生起时,沉思一下。你亲爱的父母只是广大无量众生中的两个人,为何其他无量众生不值得你也生出悲心?了知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就试着逐渐扩展悲心,先是对你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再对你认识的每个人,然后是整个国家、全地球,到最后对轮回三界中的无量众生。只有当悲心真正达到如此广大的程度时,才能称做真正的悲心。
所有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自己与其他众生最大的不同在于数量——我只有一个,其他众生却是无数。所以,自己的苦乐与其他无数众生的苦乐相比,实在微不足道。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苦乐与否,此即菩提心的基础。我们应希望别人的快乐甚于自己,尤应希望我们认为是敌人及对我们不好的人也能快乐。否则悲心又有何用?
对一切众生有悲心是个起点。然后,你必须能把你的希望和愿力付诸行动。但如同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以发心为准。”如果你的心时常充满利他的动机,那么不论你外在行为看似如何,行菩提心自会照管好自己。如果你能保持愿菩提心,不仅永远不会偏离正道,在修行道上也绝对会不断进步。当你的身、语、意完全浸润在帮助一切众生的祈愿时,当你以圆满佛果为自利利他的目标时,那么即便是持诵一次嘛呢咒或做一个大礼拜等最细微的行为,都将迅速确切地实现你的目标。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精髓,是菩萨六度的咒语形式。当你持诵此咒时,六波罗密多会自然生起,行菩提心也同时达成。
据说当那些在轮回的牢狱中受苦的众生发起菩提心时,他们立刻被诸佛视为儿女,受到人、天的赞叹。他们整个生命有了新的意义,全归功于如珍宝般菩提心的无限力量。菩提心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教授的精华,非常简单,易懂易学,对初学者来说亦是如此。
胜义菩提心是空性与不造作慈悲心的合一。它是质朴的法尔本性,超越一切概念与智力所及,由此生起任运、无缘的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
当你的修行有所进展时,这两种菩提心将相互增上。即使只是对究竟心性的一瞥,也将给予你修行世俗菩提心的正确见解;反过来,对世俗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扩展你对胜义菩提心的了悟。




17净业


在培养出菩提心的正确心态后,我们需要清除任何在成佛道上前进的可能障碍:


26.
无始至今徘徊轮回中,
凡诸所作罪业致轮回。
自心发露忏悔诸罪衍,
圆满四力持诵嘛呢咒。

从过去累生一直到现在,我们以撒谎、行骗、偷盗、破坏、侮辱、杀害及其他各种恶行,已经无数次地伤害了其他众生。这些累积的恶业使我们深陷轮回,并成为现前在修行道上的主要障碍。它形成二障,横阻在我们与佛性的体悟之间:即所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然而,我们的处境并非全然无望。如噶当派大师常说的:“恶业唯一的好处就是它能被清净。”恶行是有为法,必属无常。因此正如佛陀所说,没有任何过失严重到无法被四力清净。
四力即是用来有效清净所有恶业的方法。第一力是“依止力”(thepowerofsupport)。这里所说的依止,是指我们向其承认及忏悔过失的人或本尊,因此他们成为我们净业的助缘。在此依止的是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智慧的显现。在其它的修法里,依止的可能是金刚萨埵(Vajrasattva)、三十五佛(Thirty-FiveBuddhasofConfession)或大日如来(BuddhaVariochana)。单是这些佛名号的音声,就足以使一切众生自恶趣中解脱;但能履行这种能力的许多本尊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是净业的助缘精髓。
第二力“悔力”(thepowerofregret)。当我们了解在轮回的多次投生,直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痛苦皆缘于自身的恶行时——包括现世报的五无间罪48、十恶业49及违犯三乘戒律50等,懊悔之心自会生起。我们都曾在过无数世的生命,如果你把曾有过的肉身堆聚在一处,仅计算过去曾是昆虫的躯壳数,所堆成的山头将高过须弥山。如果你收集过去世里因悲伤痛苦所流下的泪水,所形成的海将比世上任何海洋都来得大。诸如此类的比喻都可以在《正法念处经》(SublimeDharmaofClearRec-ollection)51里找得到。无尽轮世里的一切痛苦,纯粹是自身有害行为——例如妄语或杀生的结果。只要你仍不明白自己所行招致的后果,举止就会像个疯子般继续下去。一旦你清楚了解过去的恶行是如何使你在轮回的无尽痛苦中流转不止,你一定会对曾经犯下的恶行深感悔恨,再也不想重蹈覆辙。怀着深切真诚的懊悔,你应毫无隐瞒地忏悔一切过失。

48五无间罪: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出佛身血。“无间”指这些罪的果报,是在死后不经中阴历程而立刻堕入地狱中。
49十恶业:三身恶(杀、盗、淫);四语恶(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三意恶(贪、瞋、痴)。和十善业相反。
50三乘戒律:小乘是别解脱戒或皈依戒;大乘为菩萨戒;金刚乘则为三昧戒。
51《正当念处经》或《妙法圣念经》:详细解释业果之佛经。在此经中,解释此经名是“抉择种种(行为、言语及念头)适切与否,并使人保持正念专注于此抉择上。”

但仅有懊悔是不够的;过去的恶行仍然必须净除。这能藉第三力“对治力”(thepowerofantidote)来完成。身、语、意所犯的一切恶行,必须以其对治来抵消:即身、语、意的善行。付诸实行时,在身方面要做大礼拜、以绕行来礼敬圣地、服务他人及献身佛法;在语方面要持诵嘛呢咒;在意方面要思惟,若非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普照,你将在轮回中愈发沉沦,故一心虔敬地向观世音菩萨祈请,以遣除所有障碍与恶业。为了回应你真切的祈请,要观想从观世音菩萨身上流下智慧甘露,自头顶灌入,充满你及一切众生的身体,涤除所有障碍、恶行及恶业,丝毫不存;你的身体变得十分纯净,如水晶般剔透。观世音菩萨灿烂微笑地说道:“高贵的孩子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14: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