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德遵普贤

[其它] 释大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在遇缘不同。”
   我们能学《阿弥陀经》,这个遇缘是无比的殊胜,所以精进地信愿持名,上品上生人人有份。我们每天从早至晚能够持名念佛、能够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福德人,世间的福报,如财富、名声、地位都是虚假的,只有临命终时能神智清醒、能信愿持名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这个才是真正的大福报。
   接下来是说法主成就“佛”。
   《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为佛。」
   自觉是断八十八品使见惑,断八十一品思惑。觉他就是兼断尘沙惑,觉满就是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接下来是说法处所成就:
   《解》「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译为中文就是闻物,也可翻译为丰德,财宝、五欲之乐、多闻、解脱四皆丰足。生活在舍卫城的人都具足这四种丰富,所以国多财宝,五欲乐之丰,人多解脱,多闻之德。故名之为舍卫城。
   舍卫城是西北印度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首都,城里有座佛陀的精舍叫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成立的缘起是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叫须达多长者,这位长者很有慈悲心,救济贫穷困苦、鳏寡孤独,所以大家都尊他为给孤独长者。
   长者有一次到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会见一位大臣,为他的儿子提亲。到的时候他的亲家正在准备明天请佛应供,因为他请佛应供不容易,要来的是佛陀及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所以举家上下都在忙碌。
   他就觉得很好奇说:“你们都这么忙碌,在干什么呀?”他亲家告诉他:“明天我要请三界导师人天教主释迦牟尼佛来应供。”他听了很欢喜,马上连夜去拜见佛陀。
   礼佛以后,佛陀给他说法,他一听法就证得了初果。非常欢喜,当场就邀请佛陀将来机缘成熟能到憍萨罗国舍卫城来弘法,佛陀也默然允许。
   回来以后他就马上到处找一个大的、环境优美的地方能请佛说法,找来找去就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园(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太子当时故意刁难他说:“你如果用金砖铺满它,我就卖给你。”他果然把库里的金块统统搬出来铺满地。
   祇陀太子觉得很奇怪说:“你要请一个什么人值得你要花这个代价?”
   他说:“我邀请佛陀来说法”。
   祇陀太子听了以后也很欢喜说:“那我们两个人共同成就这个功德吧。地你已经用金砖铺满了,算你供养佛,这些树你就没办法铺了,就算我供养佛。”就一起合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木花草和孤独长者供养的园子,这祇园精舍因此而建立。
   祇陀就是战胜的意思,因为他出生时,其父王波斯匿王刚好打了胜仗。
   佛陀在祇园精舍住了很多年,讲了很多重要的经典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第九会,都在祇园这边宣讲。《佛说阿弥陀经》也是在祇园精舍开演的。
   我们2003年2005年曾两次到印度朝拜过,去了祇园精舍,在佛陀说《金刚经》的说法台旁边,大家一起围着诵《金刚经》。在《佛说阿弥陀经》的说法台大家一起诵《佛说阿弥陀经》,结一个与佛陀更深的缘分。
    接下来是众成就,信、闻、时、主、处都有了,当时闻法的大众有哪一些?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闻法的大众先说那些大阿罗汉,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把他旁边上首十六大阿罗汉的名号列出来。为什么要把声闻众放在前面?因为他们是出世相故。
   声闻:也有定性声闻和回心声闻两种。定性就是专修小乘的声闻,声闻因为听闻佛说四圣谛音声而悟道。回心声闻是回小乘心来向大乘法,有四果四向、四双八辈的果位不同。
   因为声闻辞亲割爱、出家修道、剃发染衣,具有出世之相,所以把阿罗汉排在第一位。
   〔常随从故〕他们感念佛陀教化的深恩,常随从佛陀不相离,所以常随从也排在第一位。
   〔佛法赖僧传故〕佛法久住要靠僧团的承传维系,所以特别地受到尊重,排在首位。
   《解》「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菩萨也有三个原因排在中间,一是相不定,有现出家相的,如地藏菩萨,有现在家相的,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
   〔不常随故〕因为菩萨代佛弘法,处处去教化众生,没有经常跟随佛陀,不像声闻,声闻是自己的学业尚未完成,所以不能离开佛,而菩萨是代佛宣扬,所以不常随佛。
   〔表中道义故〕定性的声闻欣乐于涅槃,是偏空、是滞空;人天凡夫是乐处于生死,是著有;菩萨不住涅槃、不畏生死,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所以“不住涅槃,处染若净。在俗恒真,不落空有二边常居中道。”所以将菩萨排在中间。
   《解》「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也有三个道理,把闻法的天道和人道的大众排在最后面,因为他们都是世间的俗人相。
   〔凡圣品杂故〕天人大众之中有凡有圣,也有大权示现的佛菩萨,他示现为天人,如多宝如来就化现为毗沙门天王,“东方持国南增长,西方广目北多闻”。北方的多闻天王本质上是多宝如来化现的。又比如《华严经·入法界品》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的那些善知识,出家的只有五位,其余的都示现在各行各业里的示现种种相的在家菩萨。
    〔外护职故〕天人的职责就是护法,护持三宝、出钱出力、维护道场,使大众身安道隆,是外护职。所以把他们排在后面。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名为大阿罗汉。不是定性声闻的那种单求自利,单求自己解脱,而是法身大士,并且还能证此信愿持名是大乘里捷径中的捷径,最殊胜的法门,因此才尊称他们为大阿罗汉。
   他们都是代佛宏化,转妙法轮的大德,为大众所共知、所共识,所以说众所知识。知就是听到名字,识就是见过面。接下来列举上首的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字:
   
   (戊)三列上首名
   
   《经》【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免)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里,列举了十六位长老。
   《解》「德腊俱尊,故名长老。」
   这些常随大阿罗汉之中,各个都有自己的专长,这十六位长老有些是智慧第一;有些是神通第一;有些是天文学家;有些是教育家;有些是哲学家。有三种长老:
   第一种法性长老是德重智深。即道德很高尚,智慧很深广,若有此,虽然年纪不大,也可以称为长老。比如鸠摩罗什法师,他很小的时候跟随母亲一起出家,很年轻就能登座说法,龟兹国的国王很尊敬他,请他登座说法时,国王跪下来,让他踩着自己的背升上法座。这种称为法性长老。
   第二种是耆年长老,即腊久年高。出家人受戒一年称为一腊,受戒时间很长了,年纪也比较大,修行、修养、道德也比较好,名之为耆年长老。
   第三种是福德长老,福德智慧具足,能够统理大众,名之为福德长老。
   《解》「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长老舍利弗〕舍利弗是声闻众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他们好像佛陀的左右手一样,当时佛陀应化于世间时,这两位大阿罗汉协助佛陀弘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他在母胎里时就能寄辩母口,使其舅父摩诃拘絺罗辩论失败。
   就是他还在母亲肚子里就能让母亲的智慧比以前大得多,而且他生下来以后,很小就对当时印度的各种学问及流派都通达,八岁时就能升座为大家解说各种各样的学问。出家以后七天之内遍达佛法——普遍通达佛陀所说的教法。他知道佛陀要入涅槃了,于心不忍,就提前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是示现入涅槃,先佛入涅槃。
   当然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星云法师有本书叫《十大弟子传》,上面有很多这些大阿罗汉的故事,此地不详细说。
   《解》「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摩诃目犍连〕神通第一,中元节(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供也是由尊者发起的,他向佛请教以后发起做盂兰盆供,能救众生倒悬之苦。
   “目连初得六通,欲度父母,见其母在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以钵盛饭往飨其母。”目犍连尊者刚刚成就,证得六神通时,用神通看到了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因为其母生时很吝啬,目连尊者用神通力装一钵饭送给母亲,但他母亲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即用手来挡,想自己一个人吃,结果变成火炭。
   目连尊者的神通力也没有办法帮到自己的母亲,所以请教佛陀,佛陀说:“这些出家众、大阿罗汉,结夏安居三个月圆满,你应该要做大供养,仗众僧之力能帮助你的母亲脱离饿鬼之苦。”
   《解》「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摩诃迦叶〕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行第一,同时也是禅宗的初祖。译为中文就是饮光,因为他身有金光。
   宿世时,他做冶金师,有个贫困女子去拜佛,看到佛像金像剥落,所以就发心要为佛像贴金,但没有能力,起了这个善心以后就感应道交,捡得金币,找这位冶金师把他打成金箔,这冶金师听了以后很欢喜,也不要工钱,两个人就共同成就这个功德,为佛像贴金。
   迦叶尊者从此以后就感得九十一劫之中身体常有光明。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阿难尊者才出生。佛陀成佛以后二十年,阿难尊者才来随佛出家,跟佛做侍者,之前就是这位摩诃迦叶做侍者。他身体有光,合掌时手的光明会让来拜见佛的人眼睛都睁不开,所以佛陀就特许迦叶尊者不用合掌,这样抱拳,用问讯的方法就好了。
   大雄宝殿里佛像两边的侍者,其中一个现年纪比较大的像,这就是摩诃迦叶尊者。
   〔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这出自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梵天王以金钵罗花来供佛,“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宗的心法就传下来了。
   〔头陀行第一〕头陀翻译为中文就是抖擞,就是以十二种头陀行来抖擞尘劳烦恼,就是修十二种精进苦行来迅速摧灭烦恼。
   十二种头陀行中,第一种是住阿兰若,就是住寂静处……第六种是过中不饮浆的这种修苦行,过了中午,即午时以后,浆水及水都不喝。第七种是著粪扫衣……第九种是冢间坐,即经常在坟地里打坐。乃至于第十二种是但坐不卧。
   摩诃迦叶尊者因为受到佛陀的嘱咐,要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未来佛——弥勒佛,所以他在教化众生的因缘圆满以后就把禅宗的心法传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是禅宗的二祖。
   之后摩诃迦叶尊者就自己捧着释迦牟尼佛的衣钵走到鸡足山去入定,鸡足山两个地方都有这个说法:一个说是印度王舍城附近有山叫鸡足山,云南也有一个鸡足山,有个华首门,据说迦叶尊者也是在那个鸡足山里入定。他走到鸡足山,山就自动裂开,迦叶尊者就捧着释迦佛的衣钵入定,然后山又重新合拢。
   《解》「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摩诃迦旃延〕迦旃延译为中文就是文饰。
   迦旃延尊者用现在的话来讲是评论家,很善于辩论。
   当时有人执持一种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阿含经》里就说:“有外道执此断见。”
   有人就跑来跟迦旃延辩论:“我认为人死了就像灯灭了一样,什么都没有了。‘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后世受苦’?如果他后生还有,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个人过来说他生命尽了以后,在饿鬼道,在地狱道里受种种的痛苦?因此知道没有什么后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什么他世。”
   迦旃延尊者就回答:“如罪人被囚,宁得归否?”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判了无期徒刑,关在监狱里,你说他能回家来吗?不能。
   这个外道又进一步辩论:“好,就算我承认你说的有道理,有些人可能造了恶业堕在地狱里没办法出来,也没办法回来告诉我们,但也有一些人做了善事生到天上,为什么他生到天上也不回来给我们一个信、传一个消息呢?”
   迦旃延尊者回答:“若生天上,何故不归?”“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他说天人为什么也不回来传递一个消息呢?这就像一个人掉进厕所很脏,好不容易爬出来,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你说他还愿意再跳进去吗?”
   所以天人看娑婆世界的人间臭秽不可进,像厕所一样,哪里肯再进来告诉你一个消息呢?就这样有种种善巧的辩论。这是迦旃延尊者。
   《解》「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摩诃拘絺罗〕答问第一,你有任何的疑难去请教他,他都能应声解答,博学多才,辩才非常广大、非常机智。
   摩诃拘絺罗是舍利弗尊者的舅父,平时与姊辩论时每次都是他胜利,姊输,但自从其姊怀孕以后,每次辩论都是其姊胜利,他输。
   他就想:“姊怀之胎必智慧过人,如果我不赶快学习,将来定被人耻笑,因为如果是姐弟两辩论我输掉了还没关系,如果将来舅舅跟外甥辩论,舅舅输掉了,我就脸上无光,被人耻笑了。
   他就很有紧迫感,马上离家去参学,总共学了十六年,把各种各样的外道典籍,整个印度可以学习到的所有学问及四吠陀这些经典都学通达了。
   他很精进,精进到用起功来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手指甲很长很长,指甲长长了以后自己卷起来,所以当时人家叫他长爪梵志。
   他把四吠陀,印度最难的这些典籍都学会、都很通达了以后,认为自己差不多,应该可以教这个外甥了,外甥也长大了,他就回来了。
   结果听说外甥已经随佛出家,他不服气,说:“印度除了我之外,还有哪个智慧能够超过我吗?”就跑到佛陀那里要求佛陀把外甥还给他,跟他来学,不要跟佛学。
   他很傲慢,跑去找佛陀时说:“这样,我们干脆来辩论,如果我辩输了,我就斩头以谢;如果我辩赢了,你就把外甥还给我,让我的外甥跟我学习。”佛陀就笑笑说:“那好,你先说你的论题。”
   摩诃拘絺罗就说:“我一切法不受。”他就立这么一个宗。佛陀只问他一句话就把他卡住了。佛陀说:“那你现在说的这句话,是受还是不受?”他就不敢回答。为什么?因为要是说不受,那你就前后自相矛盾,你要是说受,起码还有一个法是受的,就跟你前面立的这个宗“我一切法不受”也自相矛盾。
   长爪梵志想了半天,老老实实承认:“我输了,请你斩我的头来谢罪。”佛陀就说:“我佛法之中只有剃头,没有斩头。”这样拘絺罗就心悦诚服来请佛给他剃度,随佛出家学习。因为拘絺罗随佛出家以前对整个印度的各种流派,各种学问都学通了,所以得到四无碍辩,触问善答。人家一提,他马上能回答,很有智慧。因此称为答问第一。
   《解》「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离婆多〕译为中文是星宿。
   他的父母亲之前没有怀上小孩,向星宿祈祷而生的他。离婆多又译为假和合,他这个名字有个公案:
   他没有出家以前,有天晚上在旷野中走路,比较疲劳,半夜时找了个亭子想休息一下,就看到一个小鬼背了一个尸体跑过来,一个大鬼在后面追,争这个尸体吃。
   两个鬼争来争去,刚好看到离婆多坐在那里,就说:“那好了,我们来请这个人给我们裁判,到底是谁先看到这个尸体,那就应该归先看到尸体的吃。”离婆多很害怕,但他很正直,就实事求是说是小鬼先看到这具尸体先把他背过来的,大鬼就很愤怒说:“我吃不到这个尸体就吃你。”把离婆多的手扯下来吃掉了,小鬼就可怜他,把尸体的手扯下来给离婆多补上去,这样手脚就统统给大鬼吃掉了,小鬼就把尸体的手脚给他补上。补上以后,天亮了,两个鬼跑掉了。
   离婆多心里就不晓得怎么办,怀疑这个身体到底是不是自己呢?如果是,可自己亲眼所见给大鬼吃掉了,如果不是,为什么这些手和脚能跟随自己行动呢?
   所以他回家,路上看到人就问:“你看到我吗?你看到我吗?”有个比丘就知道:“这个人容易度。”就跟他说:“本是他遗体,暂假和合用。”离婆多就真的悟到此身四大假合,即随佛出家。所以是无倒乱第一,没有什么颠倒妄想。
   《解》「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周利槃陀伽〕译为中文就是继道尊者。
   这个公案大家应该都听过,是说周利槃陀伽尊者,他的哥哥已经先出家,而且也有成就。弟弟也想出家,但他很愚钝,出家人每天要背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提醒自己身语意要三业清净,就这两句他背了一百天都背不来,学了前句忘后句,学了后句忘前句,他哥哥就很生气说:“你这么愚钝不能出家,你回去吧。”他很难过,就哭泣。
   佛陀知道后就悲悯他说:“你这样吧,你赶快要为大众服务来扫地,在这个清净精舍一边扫地,一边就念‘净地’。”(有些说是叫他念“扫帚”)。
   净地净地净心地,三七二十一天之内,他突然之间就能清净心地,豁然大悟成阿罗汉。
   《解》「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难陀〕译为中文就是喜。
   前面的周利槃陀伽尊者,为什么会今生如此愚钝呢?是他吝法的缘故。
   他过去是三藏法师,但人家向他求法时他总要留一手,不肯完全告诉大家,所以得到这么一个愚痴的报,因此要能修法弘法。
   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仪容第一,相好庄严。佛陀有三十二相,难陀尊者也有三十相,他自己的相貌就非常好,但他没出家以前也很贪恋他妻子的美色。
   他的妻子叫孙陀罗,译为中文是艳,(有些经典为了区别,也把难陀尊者叫孙陀罗难陀)。
   他贪恋妻子的美色,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肯出家。佛陀为了方便度化他,就故意到他家里托钵,看到哥哥来了,他马上进去把精美的食物放到钵里,佛陀转头就走,不接他的钵。他没办法,只好把钵送到精舍去。但他的妻子对他也很贪恋,就在他的衣服上吐一口口水说:“这口水没干以前你必须要回来,不然以后你就不要回来了。”他没办法,捧着这一钵饭送到精舍,佛陀就故意说:“这样吧,佛陀要带其他的阿罗汉弟子去应供,你把这钵饭放下,把精舍扫干净,你就可以回去了。”
   他就想赶快扫干净,哪知道以佛陀的神力加持,他扫了东边再去扫西边时,风吹过来,垃圾又吹到东边,他又要从头扫起,扫来扫去也没办法扫干净。佛陀就让一位大阿罗汉给他剃度,虽然剃度了,但他心没有入道,还是留恋家室。
   佛陀就带他游天堂。在去游天堂的路上,看到森林里有猕猴,佛陀就问:这些猴子跟你妻子比起来哪个美丽呢?”难陀说:“当然是我的妻子美丽。”到天堂看了天女(天女非常庄严)之后,佛陀就问难陀:“这些天女跟你妻子比起来谁美丽呢?”难陀说:“如果跟天女比起来,我妻子就像那些猴子一样了。”
   这以后他就去到一个天堂,发现很多天堂都有天子,有很多天女,唯有一个天堂有很多天女,但没有天子。他就问她们:“你们这个天子是谁呢?”天女告诉他:“人间佛陀的弟弟难陀出家修行,将来以此福报能感生天上做我们的主人。”他这个心就开始想修行了。
   但他还是没有正念,所以佛陀就带他去游地狱,也是看到很多众生在受苦,但是有一个油锅还没有烧起来,很多狱卒在旁边打瞌睡。难陀就问那些狱卒,将来是谁在里面受苦,这些狱卒告诉他:“人间佛陀的弟弟难陀,他修行心念不正,享受天福以后将来要堕落,来受此地狱之苦。”难陀由此而真正生起道心。这类故事当然有很多。
   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七天,其母摩耶夫人因降诞佛子,福报很大,人间没办法给她提供跟她福报相应的享受,所以她就在人间命终了,七天以后生到忉利天。太子还很小,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就继续照料悉达多太子,这个摩诃波阇波提跟净饭王所生的就是难陀尊者。
   《解》「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
   〔阿难陀〕译为中文就是庆喜尊者,他是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经典里面,佛陀这个家族有很多年轻的贵族子弟随佛出家,很多王子来随佛出家。阿难陀跟佛陀是堂兄弟,跟提婆达多是亲兄弟,阿难陀和提婆达多都是白饭王之子。
   这个公案很多。我们就省略了。
   《解》「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罗睺罗〕译为中文就是覆障。
   为什么叫覆障?因为他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是障碍自己,他自己在母亲肚子里住了六年才生出来。因为他前生看到老鼠钻到洞里去了,那时候他还是小孩子,他把老鼠洞堵起来,老鼠洞有两个口,他把两头都堵起来,让它出不来。六天以后想想不应该这样,才把那个东西拉开,感得今生在母腹住胎六年。
   第二种是障佛,障碍悉达多出家。
   当时太子想出家,他的父王净饭王就找了个理由说:“你实在要想出家也不是不可以,你有这个志向我也没办法阻挡你,但你要有儿子我才允许你出家。”太子就用手指了一下耶输陀罗妃的肚子说:“当速有子。”这样耶输陀罗妃就怀上了小孩子。
   第三是障母,障碍他的母亲,使他的母亲耶输陀罗受诽谤。
   太子出家以后,耶输陀罗妃子怀了六年才生下罗睺罗,当时有些人就诽谤:“这个妃子肯定生活作风有问题,太子都出家去了,她怎么会隔了几年才生下一个儿子呢?孩子肯定不是太子的”。
   耶输陀罗有口莫辩,她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去跟净饭王说:“父王,这样,请你准备很多檀香木,搞一个柴堆把火点起来。”耶输陀罗就抱着罗睺罗坐在檀香木堆上面,火烧起来,木头烧掉了,但他们母子俩毫发无损。
   妃子发愿说:“如果我作风确实有问题,那我就和小孩子一起烧死掉,如果没问题,我们就不会受伤害,这就证明了我是清白的。”所以我们唱那个赞子:“……火焰化红莲。”这典故就出自于此地。这个国家的人都相信她,所以才止息了这个谣言。
   他出家以后还是个小沙弥,开始很顽皮,被佛陀教化几次,他就真正精进用功。表面上是在玩,内心都在很精进地用功,所以称之为密行第一。
   《解》「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这位尊者大阿罗汉有个很奇怪的毛病,就是嘴巴一天到晚都在动,这个坏习惯从哪里来呢?是因为他过去恶口的余报。
   过去佛时,他也是一个出家人,做个沙弥,看到一个老比丘在诵经(这个老比丘牙齿掉了,嘴巴一直在动),念经的声音不是很清晰。小沙弥就嘲笑老比丘好像牛吃草一样,其实这个老比丘是已经证果的阿罗汉,马上就呵斥他:“你要赶快忏悔,我已证果,不然你将来要受大恶报。”
   小沙弥当时也很听话,马上就当面发露忏悔,但这个恶业余报还是让他堕五百世做牛。就算今生今世能得到人身,能随佛出家,但他在五百辈之中做牛的余习还在。牛有个反刍,吃下去的草一闲下来就会从胃里吐出来重新嚼一遍再吞下去。所以他也是这样子。
   佛陀恐怕世间人睹形不知观德——只看其外形,不知看他的修行道德,会造恶业,就让他不要在人间受供养,到天上去。所以他就长期住在天上的尸利沙园,受诸天供养。天人有天眼通,知道他是大阿罗汉,不会讥笑他。所以他是受天供养第一。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大迦叶尊者就想召集五百位大阿罗汉,赶快把佛经(佛陀说的法)结集、记录下来,不然时代久远了,这个经典会难以久传,恐怕传久了会变质。
   大迦叶知道憍梵波提在天上的尸利沙园受供养,也是大阿罗汉。他就派了一位阿罗汉,用神通力到天上请憍梵波提来到人间一起参加汇集佛经。
   憍梵波提看到这个使者以后一问,就知道佛陀已经在人间示现入涅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憍梵波提又问:“我的亲教师舍利弗尊者呢?”(因为憍梵波提是舍利弗给他剃度的,所以是他的亲教师)。
   使者说:“尊者不忍见佛陀入涅槃,他已先佛入涅槃。”憍梵波提就决定不再住世,不再下生人间,他就现种种神变,从天上直接流下四股水,一直流到汇集经典的七叶窟面前,这四股水流声里还念一首偈子:“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他现了这种神变之后也示现入涅槃。
   《解》「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宾头卢就是不动,颇罗堕译为中文就是利根;宾头卢是名,颇罗堕是姓。印度人的名字是先名后姓,跟英文名字差不多,名在前,姓在后,译为中文就是不动利根。
   据说这个娑婆世界,如果供千僧斋就一定会有阿罗汉示现凡夫身在其中来应供,有可能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也就会示现为凡夫身来接受供养,所以他是应末世供,福田第一。他为什么会久住世间呢?因为是佛陀敕命要求他要久住于世间。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在家居士叫树提长者。他故意要看一看阿罗汉的神通,修行功夫怎么样,就把一个很珍贵的宝钵放在一枝木杆上面高高地立起来,然后就请了很多佛弟子来应供。之后他就故意说:“我家外面庭院里高高的木杆上挂了个宝钵,谁如果现神通,站在原地能把此钵取下来,我就把这个钵供养他。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马上就现神通,大家看他的手越伸越长,一直长到能把这个钵取下来,然后手又恢复原状。我们看五百阿罗汉中有位长手臂阿罗汉就是这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当然没有特殊因缘,佛陀是不准现神通的,于是就呵斥他:“你不能这样。”而且命令他说:“不允许你入涅槃,你要在末世之中做大众的福田,要教化利益大众。”
   所以我在1992年时,住在成都,每天都两点多钟起来,开始念一些法本仪轨,其中有一种就叫做《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那上面供养佛陀,在末世之中做众生福田的大阿罗汉就包括这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解》「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迦留陀夷〕译为中文就是黑光尊者。
   迦留陀夷是佛门里的教育家,他很会教育众生,并且也是摩耶夫人的师父。
   他为佛使者,摩耶夫人已经生到忉利天去了,迦留陀夷就经常上升忉利天去给佛母说法,摩耶夫人也拜他做师父。他在人间也教化了很多的众生。整个家族受他的教化都能信佛,能皈依三宝的这些家族就有一千个,而且统统都是佛化家族;每家有一个,有两个来在他的教化之下能够信佛,能证果的就不计其数,所以他是佛门的大教育家。
   《解》「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摩诃劫宾那〕译为中文就是房宿尊者。
   他是佛门里的天文学家,是其父母亲向二十八星宿里的第四房宿祈祷而生。
   《解》「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薄拘罗〕薄拘罗尊者译为中文就是善容尊者。
   阿罗汉里白眉毛非常长的那位就是这位薄拘罗尊者,寿命第一。他为什么会这么长寿呢?一个是因为供佛,另一个是因为供养生病的法师,所以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他因为帮助生病的法师获得健康,所以自己也感得长寿健康,而且他持戒很清净。
   在过去毗婆尸佛时,他曾以诃梨勒果供养一位生病的法师,从此以后九十一个大劫中都感得生生世世没有病苦,不会中途夭折,都能长寿健康。又因为他能受持不杀生戒,所以感得五不死报——怎样他都不会受横死。
   他母亲刚刚生下他时是个大肉团,其父母觉得很奇怪,以为生了一个怪物,就用火来烧,没烧死;用开水来烫,没烫死;扔到河里去,水也没有淹死;又喂鱼,鱼看到一个大肉团,大鱼把他吞掉,也没有死,又给渔夫把那条鱼抓起来。
   渔夫看一条鱼肚子那么大,用刀把鱼的肚子破开,是个大肉球,又用刀把肉球砍开,原来里面有个男娃娃,渔夫很高兴说:“哎呀,我们都中年了还没有生儿子,天给我们生个儿子来了,很开心。五种都不死,所以叫五不死报。
   《解》「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阿(少+免)楼驮〕译为中文是无贫尊者。
   也是佛陀的堂弟,他是天眼通第一。
   无贫是他累生累劫都不受贫穷之报,因为曾经供养过辟支佛,在《首楞严经》里面翻译为阿那律陀。
   在过去饥荒之世,有位辟支佛(独觉)在深山里修道,这辟支佛七天才出来托钵一次,但因为饥荒,剩饭都没得吃,所以没有人供养他。
   当时这阿(少+免)楼驮的过去身是一个种田的人,他知道这个辟支佛出来托钵,如果没人供养他,他又要再过七天。阿(少+免)楼驮就心生悲悯,不吃饭,把自己的那份杂粮饭供养他,就供养独觉一顿饭感得九十一劫之中不受贫穷,而且当生就变得富有起来,福报就增长。中国人说守株待兔,当时这个人就有一点这个味道,他刚刚供养辟支佛,福报马上就来了。
   他正在耕田时,一只野兔跑过来,突然间撞在他的锄头上死掉了,拿起野兔一看,变成金兔子了;而且七辈子都生为天王,又七辈子做人间的国王,生生世世都所求如意,直到这一世又能值遇释迦牟尼佛。
   但他在听佛说法时,听久了打瞌睡,佛陀就呵斥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壳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一听以后很惭愧,恐惧会堕落,所以七日七夜都精进用功,不睡觉,眼睛都不闭。
   佛陀就劝他:“你还是要中道而行,要适当休息。”他还是不听,还很精进,他的眼睛就瞎了。佛陀悲悯他,教他一种三昧叫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得到天眼通以后,虽肉眼坏掉了,但天眼通看什么都很清晰,他就说:“吾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好像我手里的一颗果子一样,看得很清楚。
   我们就把十六大阿罗汉都简略地讲了。
   《解》「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有很多的诸天大众也来听《佛说阿弥陀经》。列举了忉利天之主释提桓因,即帝释天,道教里称为玉皇大帝,释提桓因译为中文就是能为主。
   释提桓因生天的缘起是,过去迦叶佛时,有个女人发心为迦叶佛的舍利建塔,她邀集了三十二个人一起来成就,所以就一起感生到忉利天,感生为释提桓因。他未来成佛,号为无著尊佛。
   〔等〕包括等下的四天王天(忉利天是第二层天,底下还有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南增长,西方广目北多闻,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
   往上还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合起来就是六欲天。
   再往上还包括色界十八层天,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离喜妙乐地定、舍念清净地定,这四禅定,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色界十八层天。再往上就是四空天,这些通通都包含在“等”字里面。
   〔无量诸天〕是指大千世界之中四禅以下的无量天人。
   有些人不一定信佛,他可能信其他宗教,比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天主、基督相信的是上帝,伊斯兰教相信的是真主,上帝和真主都不过是天道的天人、天神而已。
   上帝就是大梵天王。有些甚至还暂时排斥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认为佛教都是异教徒,所以受到他们的排斥,但其实他们自己不究竟,当然佛教是一切都能够包容。
   佛教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虽然他们现生信其他的宗教,但他真正信天主(或者说真主、或者说是上帝),真正去做善事,将来就真正能生天上,也能跟他的天主一起接受到佛菩萨的教化,所以很长时间以后仍然还有机会学佛,念佛。
   可见,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是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九法界平等修行,平等成佛。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唯此持名念佛法门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证信序就讲圆满了,接下来就是别序即发起序——本经特别的发起因缘: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
   
   《解》「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别序是一部经发起的特别因缘,其他经很多都是弟子们请问而发起,这部《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
   因为净土法门但持六字洪名即得三界横超,念佛为因,而得成佛之果。不是大众的智力所能知、所能问的,所以佛陀就自己宣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以作为本经的发起因缘。
   〔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四益是四悉檀之益,悉是普遍,檀是施与,悉地成就。
   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就是把世间一切事实真相向众生宣布,令其生信乐之心。本经里众生听闻到佛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心生欢喜,这是得欢喜益。
   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闻说欲生彼国,亲见弥陀,只要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就知道念佛即能生善。我们信愿持名就是持名念佛,能真正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能生无上清净的善法。
   三、对治悉檀,得灭恶益。能依教专修,万缘放下,单提佛号,念念相续,每一句阿弥陀佛都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经》里也说:“以念佛名故,能够灭罪,所以我来迎汝?”灭身语意三业之恶,这是灭恶益。
   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教令持名念佛,念到功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豁然大悟诸法实相第一义谛之理,就能成就理一心不乱,这是得四益。所以佛来无问自说,作为发起序,说有极乐世界、说有弥陀现在说法。
   智者大师为什么要把这句经文判作是发起序,举个例子就是《梵网经》的下卷:“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因此蕅益大师也把佛无问自说有极乐、有弥陀说法,把这段经文判作是本经的发起序。这就与古德不相同了,以前的大德把这句经文作为是正宗分。
   《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一段经文有三重意思:
   第一是说依报庄严。佛陀无问自说,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极乐世界的众生福报大,智慧圆满,才有极乐(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而是极乐)。如果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往往是富而不乐;有智慧没有福报,就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安贫乐道,物质生活很缺乏,生活很艰苦,但精神生活很充实,有一点点乐。
   极乐世界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性生活都非常丰足、圆满,都是阿弥陀佛说法的道具,都是提醒他增长道念,所以非常美妙,才名之为极乐世界。
   第二是说正报的殊胜。经文说:“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
   第三是说事业的庄严。事业就是说法,阿弥陀佛是住世,正在说法的佛陀。
   所以依报庄严,正报殊胜,事业庄严,这一段就有这三重意思。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过:“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第一是以唯心为宗,全佛是心;第二是以唯佛为宗,全心即佛;第三是以绝待圆融为宗;第四是以超情离见为宗,超凡情离圣见。
   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具此四句宗旨,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故称之为“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六度万行,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了极乐世界。同样,阿弥陀佛也用他的大愿大行成就了这一句万德洪名,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是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一切教法归纳为经律论三藏,一切正法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净土法门可以三学齐收:正念佛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身语意三业清净,不犯众戒,这就是戒无漏学圆满;念到一心不乱而得正定,乃至理一心不乱,就是已经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已是法身大士,当然是定无漏学圆满。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这是空观;而能念之心又念念相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这是假观;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空有见泯,能所双亡,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具足,而成就三观妙慧。
   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三无漏学,圆收一切法门,圆收圆超。没有次第,他不需要经历次第,就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一往生,哪怕只是薄地凡夫都能圆证三不退。所以说这个法门妙到极处,圆超一切法门。
   《解》「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念佛法门,事是帮助十方一切佛世界的众生一生成佛的无上大因缘,理是三德秘密藏,是难信之法,事理都不可思议。因此佛陀特告大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唯有大智慧才能够担当。
   为什么本经之中佛陀要无问自说净土法门呢?有三重意思:
   第一是因为法门深妙难知,无人能问。持名一法,圆收群机,圆超诸法,全体即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能究竟,非九法界自力所能测,所以佛陀特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第二是因为大悲所催,欲拔众生急出生死苦海,故不待人请,便自发起。莲池大师说:“良由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末世众生,根钝障重,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
   为什么佛陀会无问自说?因为这个法门太妙了!佛陀的大悲心催使他要赶快说出来,尤其是末法的众生,修其他法门都难以成就。《大集经》上所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乃至此时你要成就禅定都不可得,何况是要得解脱就更难了。民国时候的倓虚法师就说,他这辈子有看到修禅宗,得禅定的人,真正开悟的人没看到过。那时候只是看到很少的人得禅定,现在要得禅定就更困难了。
   所以佛陀看到众生难以出生死轮回,所以有这么好的一个法门,是众生危重病人的救命灵丹,所以马上要把她说出来。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所以不待请而无问自说。
   第三是欲彰显佛出现于世的本怀,故特说此持名念佛法门。《华严经》、《法华经》虽然宣说佛的境界,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能入不可思议解脱佛境界,但唯有上根利智才能得入一佛乘的法门。如果不宣说净土法门,很多根器不够的众生就难以得度,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普度众生的本怀就不能圆满,仍有郁而不畅的遗憾。
   因此佛陀于很多经典之中,处处指归净土,并且特别地宣说净土三经,来彰显本怀之中的本怀,真正地畅佛意。
   这个是我们略说闻法的大众,还有这个发起序,愿大家同生极乐,我们回向。
   



弥陀要解 第六讲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
   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天人莫不证神通,一一黄金色相同。
   散众妙华为佛事,尽尘沙界起香风。
   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
   却倚雕阑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让我们共同发无上的菩提心,愿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脱轮回之苦,信愿持名得生极乐,因此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蕅益大师所造的《要解》。
   《解》「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这是解释佛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尊佛教化的国土,有西方极乐世界。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一尊佛教化的区域有多大呢?一尊佛教化的区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自身还在自转,整个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转。银河系的中心——黑洞,现在天文学家所说的黑洞,其实就是佛经上所讲的须弥山,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总共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这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区域。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有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
   〔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从娑婆世界一直往西(要知道,不是从我们这个地球,而是从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娑婆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从这个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个佛世界),有极乐世界。
   慧律法师曾经提过一个问题:如果接受过通识的教育就知道,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生灭的世界——你从娑婆世界往西,过一个世界那个应该还是生灭的世界,过一万个世界也还是生灭的世界,过十万亿个世界应该也还是生灭的世界。但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世界,你怎么可能由生灭的世界瞬间就跳到不生不灭的世界呢?这如何解释呢?
   很多人会产生这个疑问,以前的人没有多少科学常识,反正你说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个佛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他也提不出疑问来,可如果你有科学常识以后,就会有这个疑问。只要你是数目字,你一直往西,不管过多少,不要说十万亿个,你就二十万亿、一百万亿个,应该也还是生灭世界,你怎么可能突然就推到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来了呢?什么原因?怎么解释呢?我们如果对教理通达,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疑问也很容易解决。
   第一点是因为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佛的净土也有四种: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常寂光净土。佛的三身来说:法身是直线,无始无终、亘古如是,自性清净法身,人人本具,所以他是一条直线。
   报身是一条射线,他有一个起点,我们惑净智圆,功圆果满,圆成报身。修行成就、修德圆满了,当然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德圆满,累生累劫修智慧,修福德,圆满以后以智慧为身,就是报身,他有一个起点,成了报身以后,没有终点,所以是一条射线。
   化身就是线段,有始有终。众生有得度的机缘,佛陀就从本而垂迹,从法身本体而示现化身,应生化身、示生化身、胜应身、劣应身等等去教化众生。度众生这一期的因缘尽了,就示现入涅槃,好像线段一样,有始也有终。
   那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所以他示现降生,示现入涅槃,是线段。据阿弥陀佛《要解》上蕅益大师的解释,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的教主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但阿弥陀佛化身佛寿命也很长,虽然化身佛也是无量寿,但他是有量的无量,报身佛是无量的无量。
   据《无量印法门经》中说:化身阿弥陀佛,其佛住世无量劫,法灭之夜(正法灭尽之夜)后分,观自在即成佛,号普明高显吉祥峰王如来,此如来正法住世,六俱胝劫,正法灭后,大势至菩萨即成佛,号善住功德宝峰王如来。
   而且据《无量印法门经》所说:极乐世界的过去,世界名为无量功德宝庄严普现妙乐世界,其佛名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其世界之严净远胜极乐,犹如大海水与一毛端水;极乐世界的未来,即观世音菩萨成佛时,世界名为众宝普严世界,众宝普严世界的庄严严净又远胜于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的刹土。
   由此可见,此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化身阿弥陀佛虽然是无量寿,但他是有量的无量,这样我们就能理解。
   第二点是我们当仰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实不虚,因为佛陀六度万行,修行圆满无缺。六度中有持戒度,妄语戒为四重戒之一,如果语言稍有不真实,则戒行就有亏损,戒行有亏损就不能圆满成佛。现在释迦佛和六方诸佛均已圆满成佛,所以知道佛语真实不虚。我们如果以凡夫的智慧力思考不清楚,“仰信佛陀金口宣扬”也是最好、最简便的方法。
   还有佛教的世界观,在小乘阿含里有一部叫《起世经》上有说、大乘里面的《华严经》有说。《华严经》上说:“华藏世界海,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每一重都有无数微尘世界佛刹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都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重”。这如果展开来说就非常多,此地从略。
   第三点是极乐世界的妙处在于以具缚凡夫生同居净土,即是圆具上三土,这是最殊胜的。
   称理来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即是一真法界,是生佛同体的清净心体,十法界四圣六凡无不由此清净心体所流出,也就无不回归此法界心海。
   所以道绰法师在《安乐集》上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国土是实报庄严净土,是报佛报土。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上也是用这种解释,这也可以说得通,因为本身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体,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可以说是报身佛,实报土。
   在《安乐集》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上,道绰法师有自己设问,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安乐集》里假设了多番问答,这是第一番问答。
   并且法师引用《大乘同性经》作证明,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若以通途的教理来说,阿弥陀佛是寿命无量寿,但他是有量的无量,所以在其正法灭尽后夜分,观世音菩萨就示现成佛。从这样的角度可以说,正在极乐世界教化的阿弥陀佛是化身佛。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如果众生契入到这个清净心体,所见的阿弥陀佛就是报身佛,极乐世界的教主就是报身佛。
   《无量印法门经》里同样说到:“虽然是观世音菩萨示现成佛,但如果是与阿弥陀佛特别有缘分的众生,仍然可以得弥陀接引,见阿弥陀佛。”
   所以无论从化身佛、报身佛,还是从凡圣同居土或实报庄严土哪个角度来说都各有不同,所以古德的解释也不相同。但我们真正通达,从各个角度来看,都能让我们对净土法门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由此更加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由此来归纳第四点: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不定聚,众生心浊,所以所感所见的是凡圣同居秽土。但若以佛的自受用报身来说,也是无非净土。凡夫眼中的娑婆世界是很污浊的,但从佛陀的自受用角度来说也是净土。所以不能用凡夫的分别念、实执心去理解。
   比方说《维摩经·佛国品》上,舍利弗尊者来问佛陀,十方佛土都是净土,为什么释迦佛您老人家教化的国土是秽土呢?释迦牟尼佛就以足趾按地,马上此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刹土,悉皆严净庄严,因为这是佛陀的自受用境界。
   因此,又可以归纳第五点: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者,如果以凡夫的肉眼,凡夫的这种分别心来看,他会觉得有一种很遥远的感觉,但如果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目前便是极乐。因为无论娑婆世界也好、极乐世界也好,乃至无量佛世界也好,其实都是我们的真心本体,若是临终在定之心,当然目前便是极乐。所以要能从这个角度来圆满地理解“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解》「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下广释。」
   或者有人要问:“为什么极乐世界会在西方呢?”蕅益大师的回答很妙。
   有些人会解释很多:“因为西方是落日的方向,是我们的归宿等等。”但蕅益大师直接从你问的地方来回答,所以非常妙,马上就直接反问:“如果极乐世界在东,你又要问为什么极乐世界在东方,这种发问就等于开玩笑。况且如果在十一万亿佛土,你回头来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又在东边。
   所以我们要明白,时空是心不相应行法,是抽象概念的东西,是凡夫为了用意识心来认识这个世界、来认识万事万物假名安立的。所以是心不相应行法,是抽象概念的东西,是假名安立,不可以用实执心来分别如来的圆觉法。用实执心来分别如来的圆觉法,那你永远都不能正确理解佛法,因为佛法是不生不灭法;你用凡夫的生灭妄心要想正确地理解,那是转求转远,犹如缘木求鱼。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是迁流之意,过、现、未来三际;界是方位之义,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世是时间,界是空间,其实就是时空;世是宇,界就是宙。实际上来说,我们就说它是时空好了。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这是来解释四种佛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特别指出:“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正指凡圣同居净土,横具上三净土。”这与道绰法师的就不相同,道绰法师认为是报土,当然各有角度,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以通途的教理、以凡夫能真正的信受来说,一般的凡夫都容易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依据蕅益大师的《要解》所说,是正指同居净土,这更容易理解,或者说是凡夫更容易信受奉行的。
   圣人应迹世间,与凡夫共同居住一处,名凡圣同居土。但又分为同居秽土和净土。秽土中,好像我们娑婆世界,虽然佛菩萨也在世间应化,但没有特殊因缘我们是见不到的。
   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五浊为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它本来没有体相,以四浊交凑为体,迁流不息为相,指众生业重所感的乱世叫劫浊。
   见浊:就是对宇宙人生错误的见解。以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体,诸见纷起为相。
   烦恼浊:以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为体,恼乱逼迫为相。内心起烦恼,所显现的相就是苦恼相。内心之中受煎熬,恼乱、逼迫。所以说地狱在哪里?我们内心的痛苦就是地狱,你对某样东西放不下,内心非常痛苦,你的心就在地狱里。
   《菜根谭》上说:“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嫉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众生的这些烦恼浊于富贵人家炎凉之态中可能愈加明显。以前的宫廷政变,那些王子为了争夺王位,各种各样凶狠的手段都会使出来,“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所以要能够看破、放下。
   众生浊:以三缘和合为体,色心陋劣为相。三缘和合——父缘、母缘、自己的业缘为体,招感非常陋劣的色身,心的智慧也没有显发,色身也不够健康,“色心陋劣为相”,从大众来说就是生活环境的染污。
   命浊:以寿暖识三者为体,催年减寿为相。有些人说,现在医学发达了,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哪还有什么命浊啊?其实是指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闻到佛法,寿命越长可能造的恶业越多,寿命越长这个生命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惩罚。因为每天造无量的恶业,迷惑颠倒,而且身体不健康,住在医院里或成为植物人,虽然有一口气在,但是非常痛苦、非常难受的。
   〔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娑婆世界有五浊,而且很重,所以是凡圣同居秽土;极乐是五清,所以是凡圣同居净土。
   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之相:
   方便是佛陀权巧方便而设,是化城中途暂住之所。藏教的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是方便有余土;通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还有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圆教十信位,已断见思惑,但未破无明者,也寄居在方便有余土。
   〔析空拙度证入者秽〕指藏教的声闻、缘觉二乘,他修析空观智,析色入空,分析此身,毕竟无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蕴之法不空,所以用这个方法证入,方便有余秽土。
   南传的《清净道论》上讲的界差别观,就是用这种析空观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证入其实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但对一般的凡夫下手非常容易。
   〔体空巧度证入者净〕指通教的三乘,修体空观智,观四大五蕴色法。现前此身,当体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体色入空。这种体空观智就很巧妙地证入,这叫方便有余净土。
   如果用通教和别教来比较,通教三乘不达中道,故称秽土。别教的三贤已达中道,故其所住的是方便有余净土。如果用别教三贤和圆教的十信比较:别三贤圆十信也仍然寄居在方便有余土——圆教的十信已伏无明,三谛圆明,故居方便有余净土;那别教三贤就是方便有余秽土。比较起来,越往上修法越巧妙,所以属于净土。
   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都是净土,无论你是哪种根器,藏通别圆,哪怕是藏教的声闻、缘觉,如果你能回小向大、发愿求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也毫无障碍,圆具四土,一生成佛。
   第三是实报庄严土,也称为〔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就是真实果报土,种种庄严。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土,是诸佛由本性流出来的清净相,故其所感纯属智境,凡夫众生看娑婆世界是识境,而极乐世界是智境,智慧境,所以实报庄严土,不落劫数,恒常存在。所见佛身寿命、光明是无量的无量,圆教的初住以上、别教的初地以上,见性才能到此境界。
   〔常寂光土〕别教的妙觉佛果,他是从初地才开始断无明,直到十地、等觉、妙觉,已断十二品无明,无明未尽,所以说分证者秽。圆教的妙觉佛果位,从初住就开始断无明,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破四十二品无明尽,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圆满无上菩提。所以说究竟满证者净,这是常寂光土,也可分为分证者是秽土,究竟满证者是净土。别教的妙觉佛属于分证,所以是常寂光秽土,圆教的妙觉佛果是究竟满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所以名为常寂光净土。
   下一句是归纳: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极乐世界是圆具四土,因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众生以信愿持名,清净心所感,所以受用同佛,以佛陀的愿行,本愿威神加持受用同佛。
   凡夫信愿持名生极乐世界,正指生凡圣同居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说他一生一切生、圆具四土呢?因为佛在同居土,即是常寂光净土;菩萨在同居土,即是实报庄严净土;声闻(这是回小向大的声闻)在同居土,当下也即是方便有余净土,所以说圆具四土。
   接下来的法本上没有,但另外版本上的《要解》,在边上有个小字的注释,是蕅益大师的侍者成时法师加注的一段:“此论性德,无论修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此段特别讲西方极乐世界妙在同居土,此同居土是尽十方佛土所无,生同居即是横具上三土,这个是十方佛世界都没有,唯有极乐世界有。性德是真心本体,随举一法。体即法界,所以说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
   这里特别讲修德,我们以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为不可思议的真因,感得极乐同居净土最极清净、圆具上三土的不可思议的妙果。可见极乐净土,修德圆满、性德全彰,这是净土法门的妙处。
   《解》「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一段蕅益大师就说得很透彻,他说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的阿弥陀佛是化身阿弥陀佛,但是因为极乐世界妙就妙在三身圆具,所以也是即报即法。虽然是指同居土的化身阿弥陀佛,同时也是报身阿弥陀佛、也是法身阿弥陀佛,因为三身圆具,这就说得非常圆融。
   前面的“有世界名曰极乐”是显依报的庄严,生活环境的庄严,有佛是显正报的庄严。先说依报,令欣慕;后说正报,令归命;欣喜、羡慕,愿求生极乐世界,再来说正报的教主阿弥陀佛,让我们归命阿弥陀佛,其依正庄严,总摄于六字洪名中。一切依报、正报的庄严,所有功德都可以融摄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中。
   〔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报身、化身。先说单,再说复。众生是积聚业障以为身,我们这是业报身;佛陀则圆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
   法身:积聚理法以为身,理法平等普遍。所以法身遍一切时处,理法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
   报身:积聚智慧以为身,所以报身是惑净智满。报身是能证之智,法身是所证之理,理与智不二。
   化身:以机感为身,或说以大悲为身。机缘成熟,应时出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化身。
   法身:指所证的理性。报身指能证的智慧,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化身指所现的相好色像,以此来教化普通的凡夫众生。
   凡夫身是随业受报的业报之身,六道轮回是自己迷失了自性,造善恶业变现出来的。
   接下来说三身的复。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和离垢妙极法身。自性清净法身是众生的本源自性天真佛,是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的本体。离垢妙极法身唯佛果方有,一定要修德究竟,要断尽最后一品无明才能圆成,所以说修德究竟所成就是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用智德、断德、悲德就容易明白。自受用报身侧重于讲智德和断德,佛陀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他受用报身侧重于从悲德,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由后得智所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但一般的凡夫无法见到佛陀的他受用报身。
   化身有示生化身和应现化身。示生化身是示现降生,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之身,藏传叫十二相成道之身;应现化身就是随众生的机感,应众生之机而显现的身,现胜应身、劣应身等种种身。又有佛界化身、随类化身,佛界化身就现佛身,随类化身是随九界之类而示现其身。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身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是论修德,是指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的示生化身。
   同时化身也不离报身、法身,同时也是指报身阿弥陀佛、法身阿弥陀佛,依法身体,现报身、化身之用,三身不相舍离,所以说是三身圆具。
   好像一颗摩尼珠,摩尼珠的珠体指法身,摩尼珠的光明指报身,摩尼珠的影像指化身。珠体、珠光、珠影不相离,所以虽正指化身阿弥陀佛,同时也即报、即法。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一段用四悉檀来解释为什么要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呢?对众生来说就有四种教化的利益,叫四悉檀。
   第一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的标实境,令欣求故。〕的确标显,从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说得很肯定,而且直接就开示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现在实有之境,令众生心生欢喜,欣喜羡慕,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意离开烦恼痛苦的娑婆世界,求生到清净佛土去。这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第二是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释迦佛及六方诸佛以诚实言指示持名念佛法门,令得专一其心,净念相继。这是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我们相信佛陀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真实不虚。所以就能专一、专注地念阿弥陀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开显真如妙心,让我们生善。
   第三是对治悉檀:
   〔简非乾城阳焰(非魔)〕西方依报正报的庄严,这两者都是实有,不同于乾达婆城乃幻现出来。乾达婆是天龙八部之一,他有神通,可幻变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世界等等,那是幻现出来的是假的。而极乐世界是实有,所以佛陀特别地强调,很肯定地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让众生归命。
   阳焰是指田间或沙漠里或海面上,因为水气和光的折射所显现出来的一个幻境,远看好像水,近看又没有,所以饥渴的鹿以为是个大湖,错认为有水,拼命去追逐阳焰,然后累死掉。也好像海市蜃楼,虚幻之境。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是虚幻境,而是实有的。
   〔非权现曲示〕这是破华严长者李通玄的观点。唐代有位王族的居士长者叫李通玄,他为《华严经》作了一个解释叫《华严合论》。
   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权巧示现,曲引小根机的众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破斥他,认为他讲得不圆满。李通玄是位很有道德的人,他写《华严合论》时,天人来给他送饭,但他都没办法真正理解极乐世界,可见这个境界很高,唯有佛才能够究竟了知。蕅益大师就破他这个观点:“极乐世界是圆顿法中最捷径、最圆满、圆收圆超一切法的解脱之道。
   〔非缘影虚妄(非邪)〕这个是破凡夫众生的邪见,前面“非乾城阳焰”是非魔,“非权现曲示”是破认为它是权教的这种不圆满的见解。“非缘影虚妄”是破末法众生,认缘影为真心,错认为西方依报正报都在于心外的邪见。第六意识是缘影分别,因此要转识成智。西方极乐世界是智境,不是识境,智境实有,识境虚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非缘影虚妄。
   〔非保真偏但〕这是破权小。保真是指藏教的保真涅槃(化城),有一类众生根机比较低劣,若告诉他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会心生退怯,“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观众生难度,心生疲厌。”对这类的小根机,佛陀就让他们先证人空,先证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这一类止于化城,叫保真涅槃。他证得真性,他证得空性,但不能从空出假,不能回小向大。
   偏是指藏教声闻、缘觉的偏中,但指别教的但中。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二种庄严,是圆教圆中之妙有,所以是非偏非但。这是对治悉檀。
   整个的这一段: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都属于对治悉檀,是破魔邪权小,令得灭恶之益。让我们把有偏差、不圆满的见解统统转过来,能真正地认识到极乐世界,认识到净土法门的殊胜。
   第四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之益: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指圆彰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乃自性本具,虽过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也不出现前一念心性,让我们能真正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得深证,明心见性的受用。深证我们自己的心性,开显我们自己自性的三德秘藏。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之益。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今现在说法,表示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不是讲过去,不是描绘过去已经过了的,也不是未来还没有成的,而是正在说法。这是特别地显得极乐世界的殊胜。
    此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弥勒佛尚未下生成佛,而彼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正在说法,所以我们应当要发愿往生,亲觐阿弥陀佛世尊,能速证无生法忍,见佛闻法,速成佛道。
    下一段讲发起序,虽短,但已圆满具有信愿行三资粮,具有三宝,具足五重玄义。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蕅益大师的《要解》越读越觉得妙不可言,说得非常透彻。短短的三句经文就能给我们开显这么多无穷的妙义,且句句都是引导我们生起正见,引导我们真信切愿、持名念佛。
   此段发起序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是别序中具足信愿行,依正二报都是现在实有,所以我们要深信不疑,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这是劝信。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就是劝我们发愿。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而是究竟圆满之乐,跟娑婆世界一对比,当然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生极乐净土。
   〔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佛陀名为阿弥陀佛光寿无量,这一句万德洪名就圆满地含摄了三藏十二部,念阿弥陀佛就是总念三藏十二部,闻者应当持名念佛。所以信愿行都具足了。
   第二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三宝,阿弥陀佛是佛宝,今现在说法是法宝,现在莲池海会圣众是僧宝。
   第三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五重玄义,佛、法、僧是住持三宝之名。这是指序名。
   〔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这是讲辨体,序体。佛是究竟实相,法是能诠实相,僧是分证实相。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是序宗。从此实相之体,起深信切愿,力行持名,这就是修行的宗要,具体修行的方法。
   〔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按照这个修行方法用功,得到什么利益呢?就是力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我们信愿行成,就必得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能时时见佛闻法。
   〔唯一佛界为所缘,不杂余事,序教相。〕教相是圆中之圆、顿超中之顿超。心体本不生,生必随缘。若随佛界之缘,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全体是佛。此经唯以佛界为缘起,所以说是圆教之中的圆教。
   蕅益大师把发起序讲得非常透彻,所以说“言略意周。”虽只几句经文,但意思包含得很周遍。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科判,接下去的经文就是正宗分。蕅益大师也把它按照信愿行三资粮分作三大部分,蕅益大师的《要解》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里都有信愿行,所以非常巧妙,非常圆满。
   《解》「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我们经常被引用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就出自于此地。信愿为慧行,这是智慧行。你首先要真正地通达才会发自内心地相信。
   明朝时候的理学家王阳明有一句话叫“知而不行非真知”,你知道了不肯努力去做,不是真正知道,对于净土法门尤其如此。很多人认为他懂得净土法门,但不肯死心念佛,那不是真正知道。尤其有些人学了大乘经典,半通不通,认为净土法门是权巧方便,属方等教,不属于真正究竟的圆满教,比不上《首楞严》、比不上《华严经》、比不上《法华经》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真正通达。
   正如元朝时有位天如禅师所说:“悟后不念佛,保管此人没有大彻大悟。”就是说开悟的禅师,悟后不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是真正的彻悟。因为悟,不过是显发法身,有没有成就报身?没有。那怎么样?身土不二,真正大彻大悟的人知道身土不二,所以他一定会求生净土,然后才能迅速圆满成佛。历代净土宗后来的祖师,都是宗门底下开悟以后归心净土的。所以慧行很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透彻了解,真正地生起信心来。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底下整个《要解》都是重点讲这个,基本上是为这两句话作注解,如果再浓缩就是讲信愿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在《无量寿经》上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真正有信心。
   龙树菩萨也说:“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阿裨跋致,不退转。在《十住毘婆沙论》里就有劝我们要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
   《莲宗宝鑑》上也劝发信心说:“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唯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佛陀已经圆满具足了五眼六通,所以我们心信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身礼阿弥陀佛,佛悉知悉见。佛光注照我们,让我们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这个信愿很重要。
   印光大师就有个归纳说:“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这都是特别强调信愿行,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所以要能信愿持名。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从浅层义来说,持名念佛念到念佛成片,虽没断见思惑,但能伏惑令不起现行,能生凡圣同居净土;持名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见思惑断,能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净土;持名到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能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
   深层义是指依自力为浅,仗佛力为深。凭自力断惑为下,仗佛力横超为高。持名之最深在于信愿深,“不论断证,唯恃信愿。”能深信佛力,切愿往生,专持名号,这即是诸佛甚深行处,是诸佛如来的所行境界,是无上的妙行。一乘真因,是成就一佛乘的真因,真正信愿执持名号就是行超普贤、德同如来。我们真正把握住本《要解》的眼目,就是信愿行。
   接下来讲经文,释迦佛先向舍利弗提一个问,又在那自答,这样来发起正宗分。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释迦牟尼佛再次悲心殷切地叫着声闻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为什么名为极乐呢?”释迦牟尼佛是自设问,引起下面的经文,下面的经文从能受用的人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从所受用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处妙,生处妙。生处是莲花化生,七宝莲池八功德水。胜妙的五尘,一一圆妙。还特别针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利而讲声尘,讲佛陀化有情说法——变化作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来说法。化无情声说法妙,化有情声说法妙,有这些种种所受用的环境,种种的妙处,故称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经》【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名为众生。不要认为很多才叫众生,其实每个人是众多的缘,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名为众生。有众多的生死轮回,异生性,这也名为众生。
   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外身四大假合,名为色蕴;前五识,领纳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名之为受蕴;第六意识,攀缘六尘,忆想分别,为想蕴;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念念迁流为行蕴,末那识是我执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执持根身器界种子,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识蕴。
   《八识规矩颂》上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所以从相宗的角度就可以这样解释色、受、想、行、识,五蕴。
   接着讲等觉菩萨以下,九法界皆名众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的环境。
   〔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众生堪能忍受众多的痛苦,故名堪忍世界。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苦乐杂,但其实都是苦。
   〔苦是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即为苦苦。
   〔乐是坏苦〕乐不久住。“富贵还同三更梦,荣华终是草上霜。”
   〔非苦非乐是行苦〕这个舍受,不苦不乐是行苦,难免行阴迁流。
   〔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慈云遵式法师说:“有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来比较娑婆世界的苦和极乐世界的妙乐。”劝我们深信切愿。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上善人是什么人?要知道等觉菩萨才能够叫做上善人。一般的只可称为善人,不能够称为上善人。在《弥陀经》里,这个标准很高,上善人是等觉菩萨,生到极乐世界能与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这个魔不要想着是张牙舞爪、獠牙利齿的相才是魔,不是这个样子的——有些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来让你偏离正道,你就等于是受魔扰了。
   比如净土法门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见解,让众生走入歧途。我们批评过的《墓林僧陀苦行笔记》是很错误的见解,台湾的萧平实搞了个《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那个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也讲了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纯他力教,那就等于把阿弥陀佛看成上帝一样,也是很偏离误导众生的法门,所以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
   还有广东有个出家人,专门讲说用牛奶供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说怎么去请法,怎样看到阿弥陀佛等等。这些没有正见,很容易把那些对佛法理解不深入的人导向偏的路途。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一生成佛,有这样殊胜的乐。
   透过法师这个开示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彼国名为极乐。我们可以把这十个方面归纳为三类:在极乐世界常见佛、常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讲能常亲近三宝;四、五、六是讲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魔恼,能永出轮回,三恶道之名都听不到,有这样的乐;七、八、九是远离障道因缘。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谋生活,尘缘障道,寿命短促,也难以修成。障道因缘多,修行容易退失。因此十者就是归纳为往生极乐容易成佛,一生成佛。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一往分别〕大略分别,就是依这四种净土来略明苦乐有无之相。
   先比较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差别。娑婆世界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彼土是莲花化生,一往生就是一生补处,候补成佛,是最后身;所以没有分段生死之苦,也没有变易生死之苦,一生成佛。所以娑婆八苦,极乐皆无。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有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首先是受十月胎生之苦,极乐世界但受莲花化生之乐。
   第二是娑婆世界有老苦:“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有衰老之苦;极乐世界无衰老之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一生极乐都是相好庄严同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所加持成就的。
   第三是娑婆世界有种种的病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西方极乐世界无内外诸病苦,但受自在康健之乐。
   第四是娑婆世界临命终时苦不堪言,四大分离,好像活龟要脱壳一样;极乐世界无四大分离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
   第五是极乐世界无恩爱别离之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如果还想到娑婆世界来看看自己的亲友,还想来供养当来下生弥勒佛,一饭食顷就能自在随意来供十万亿佛,所以有海会相聚之乐——与海会圣众聚在一起学习,其乐融融。
   第六是极乐世界无怨憎会遇之苦,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第七是极乐世界无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乐。
   第八是极乐世界无五阴烦恼炽盛之苦,但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想衣衣来,想食食至。想衣衣来,随意美妙之服自然在身;想食食至,食毕盛食之具自然化去。这就是质能互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能量就是释放了的物质,物质就是闭锁了的能量。
   科学家研究了很久,现在造出原子弹来了,但要让它自由自在地切换那不可能,科学家还没研究到这个地步。
   极乐世界念头一动(念头就是能量),马上就转化为物质,马上美妙的衣服就披身,马上食物就现前了,吃毕,自然地物质又化为能量,所以也不用洗碗筷,这用现在的科学常识就很容易理解。
   好了,那我们明天继续学习,愿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七讲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度尽无边苦众生。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因此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蕅益大师所作的《要解》。
   昨天已经进入到正宗分的学习。
   释迦牟尼佛自己设问说,阿弥陀佛的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呢?从能受用的众生这边来说,是因为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蕅益大师把她解得很细,分别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两土众生的不同,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分别的不同来作比较,彰显极乐世界的殊胜。
   昨天已讲过,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因为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得往生就不再受分段生死之苦,一生成佛,也没有变易生死之苦,诸苦永离。
   接下来讲比较方便有余土。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藏教析空观拙度证入者,有通教体空观巧度证入者,能知万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但都偏于空,常在定中,不起作用。
   所以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沉空滞寂之苦,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能体观巧,修圆教的体摄入空观,没有沉空滞寂之苦。能从真出假,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所以极乐世界方便土的行者是但受游戏神通之乐。
   再比较实报庄严土。〔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娑婆世界有些菩萨是修空假中次第三观,有隔别不融之苦;而极乐世界的菩萨修一心三观,随拈一法即空即假即中,已入不思议无障碍境界。
   再比较常寂光土。〔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指由始觉觉本觉,觉至心源。始觉本觉不二,成就究竟觉。这样来说寂光究竟等。
   佛住常寂光净土,身土不二,法性身与常寂光土一如。在娑婆世界别教的妙觉佛果,是从别教的初地才开始断无明,所以到别教妙觉佛果时,只是断了十二品无明,还有三十品无明没破,因此说法性之水,犹有渗漏流注——有法身渗漏。
   而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因受用同佛之故,所以没有法身渗漏、无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是蕅益大师按照四种净土更细地来开示我们:极乐世界,是其国四土众生都无是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可以知道:“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所以我们深入辨析以后,应该对净土法门更加真信切愿。
   《解》「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是特别地彰显极乐世界最殊胜,最奇特就在于凡圣同居净土。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的众生,持名念佛,正当念时,就能以佛之善根为己善根,以佛之福德为己福德,所以说〔善根福德同佛〕。
   《阿弥陀经》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些法师会解释说,这多善根、多福德是指另外要修种种的助行。但蕅益大师在这里有个很透彻的见解就是:“能真信西方极乐世界,真信阿弥陀佛本愿力不可思议,然后愿求生西方,这就是多善根。”
   世间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出世间的善根就是精进;善根就是菩提正道;如果我们只求小乘果位,这叫少善根;我们求圆满的大乘佛果,这是大善根、多善根。
   我们信愿求生极乐这种大愿力是愿成佛,是真正有愿生极乐的心,这就是多善根;你能持名念佛,就是多福德。不是说你还要去修种种的助行,才叫多福德。
   当然不可舍弃那些净业三福,但蕅益大师非常透彻地开示我们:“多福德就是持名念佛。”因为我们能念之心不可思议,心性无量无边,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福德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同时这句佛号就已经把阿弥陀佛的果觉,阿弥陀佛一切的神通智慧、福德、三昧、辩才,统统圆融包摄在其中,所以念阿弥陀佛就是多福德,故“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多善根是因,多福德是缘,多善根是因为信愿,愿生极乐;多福德是因为持名,这样因缘具足定生极乐。我们持名念佛,能念之心属因,现在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求成佛道,就是名为多善根之因,是能得往生的亲因缘,这亲因缘就是我们的真心。以一句佛号为所缘境,一句佛号具足万德,是名为多福德之缘,是助缘。因缘具足就能生极乐,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我们以西方极乐世界之乐,回观娑婆世界之苦,自然能对娑婆世界深生厌离,自然能息灭对娑婆世界种种名利的妄求——如出牢狱。出离了这个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牢狱,得到解放,所以非常欢喜。
   以娑婆世界之苦,遥观极乐世界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所以彻悟禅师在其所作的《念佛偈》上说:“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比较起来,阎浮提种种的苦确实让人很悲伤,受三苦八苦、无量生死轮回之苦。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世间出世间统统都思惟了,不念阿弥陀佛更念谁呢?所以真正地知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解》「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地方不在于上三土,而在凡圣同居土。
   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比十方一切佛刹的凡圣同居土都要殊胜,因为十方一切佛世界都有十法界,唯有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
   十方一切佛世界都是隔别不融通的,你在凡圣同居土就见不到方便土的声闻、缘觉,也见不到实报土的菩萨。而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所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圆具上三土,所以特别殊胜。
   并且来说,好像娑婆世界的同居土有六道轮回,有分段生死之苦,一生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怕只是凡圣同居土,就永断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因为它是一真法界,所以你不需要断,它自然就断了。
   〔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凡夫要进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其实只要有信有愿,比我们要求生天道还要容易。
   你要生到娑婆世界这个天道中的色界十八层天,要修五戒十善,而且还要有禅定力,没有禅定力天道你生不到;你要生到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些天道,没有定力你去不到。而我们真正有信有愿以后,只要念阿弥陀佛,念佛成片就可以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
   没有说要你得到禅定,没有说叫你要成就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娑婆世界是极苦的世界,西方净土是极乐世界。厌苦求乐是人之常情,所以信愿持名者,求生净土是万修万人去,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有些人说:“净空法师不是说他的老师李炳南居士都说一万个人念佛,没有两三个人能往生,那怎么会说是优入而从容?怎么会说是万修万人去呢?”
    其实原因是什么?“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最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相信?你不要认为这很简单,一点奇特都没有,或者认为只是方便说,这说明你没有真信切愿。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愿求生,心里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求一心不乱,我们的目标是要得往生,所以我们就真信切愿,只管老实念佛。在念的过程中渐渐心就收摄起来,而能念佛成片,能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断了见思惑,但那还不是我们的目标,“得之不以为喜”,我们的目标是生西方。
    昨天讲了就好像打铁一样,他的目标是要打一把刀出来,打铁过程中,那些渣滓就自己掉下来了,他得之不以为喜。
    有些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要成就一心不乱。”但你要知道,若你主要想求一心不乱,那就说明你还是依靠自力,不是这样的。我们具足信愿关键是要有信心、有愿力,然后自然能渐次成就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能真信切愿就能万修万人去。
    娑婆世界的凡夫想超出轮回,用其他方法是非常困难的,要断尽见惑、思惑才可以超越,哪怕他已经成就了四禅八定,也只能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而信愿持名不需要禅定就可以“横超而度越”。所以彻悟禅师《念佛偈》说:“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哪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著力念弥陀。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可见佛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让我们能信愿持名,得往生的受用。
    这一句归纳起来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世界名为极乐世界呢?
    首先从能受用的人来说,是因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分段生死苦、有六道轮回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已入一真法界,没有分段生死苦,但受不病不老诸善聚会之乐。
    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沉滞化城、偏空寂灭之苦,有变易生死苦;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是修圆教观,但受从真出假、从空出假、游戏神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乐。
    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尚有空假中三观,前后隔别,三谛不圆融之苦,有变易生死苦;而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都是修一心三观而证入,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娑婆世界的别教妙觉佛只断十二品无明,尚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而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但受称性圆满之乐。
    所以说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其国众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以下是讲所受用,从所受用的依报环境来说此世界名为极乐世界。
   
   (己)二约所受用释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一段讲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殊胜。首先是讲住处殊胜。
   极乐世界众生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呢?此地就给我们描绘:有种种的宝宫殿楼阁,宫殿楼阁之外还有种种的层层栏楯,重重宝树。空中用种种的璎珞罗网来为庄严,因此这个世界叫极乐世界。
   世尊又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的宫殿楼阁之外又有七重栏楯围护和庄严,天空之中有百千珍宝结成的宝网装饰着,前后相间布列着七重行树,都是四宝所成就,而且周遍围绕,非常庄严,美丽无比。
   《阿弥陀经》里这是略说,《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说得更详尽。
   《观无量寿佛经》云:“七宝行树,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又说:“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这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你不要认为一定只有七重,其实是无量重,不过是表法而已。《弥陀经》里用七来作为圆满数,来表示七科道品。
   《无量寿佛经》中就说到,极乐世界的环境如此庄严,是因为法藏比丘愿力成就的,法藏比丘发愿说:“我作佛时,国中花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芬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
   极乐世界,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的工具。宝树中能映现十方佛国,就像人间看电视一样,你想听药师佛说法,一动念,宝树中的宝网就显现出来了;你要想听弥勒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想听阿閦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你要想学密,也可以显现出来;任何法都可以自在地听,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说法的工具。
   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怕只是凡圣同居土,就永断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因为它是一真法界,所以你不需要断,它自然就断了。
   〔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凡夫要进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其实只要有信有愿,比我们要求生天道还要容易。
   你要生到娑婆世界这个天道中的色界十八层天,要修五戒十善,而且还要有禅定力,没有禅定力天道你生不到;你要生到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些天道,没有定力你去不到。而我们真正有信有愿以后,只要念阿弥陀佛,念佛成片就可以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
   没有说要你得到禅定,没有说叫你要成就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娑婆世界是极苦的世界,西方净土是极乐世界。厌苦求乐是人之常情,所以信愿持名者,求生净土是万修万人去,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有些人说:“净空法师不是说他的老师李炳南居士都说一万个人念佛,没有两三个人能往生,那怎么会说是优入而从容?怎么会说是万修万人去呢?”
    其实原因是什么?“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最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相信?你不要认为这很简单,一点奇特都没有,或者认为只是方便说,这说明你没有真信切愿。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愿求生,心里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求一心不乱,我们的目标是要得往生,所以我们就真信切愿,只管老实念佛。在念的过程中渐渐心就收摄起来,而能念佛成片,能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断了见思惑,但那还不是我们的目标,“得之不以为喜”,我们的目标是生西方。
    昨天讲了就好像打铁一样,他的目标是要打一把刀出来,打铁过程中,那些渣滓就自己掉下来了,他得之不以为喜。
    有些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要成就一心不乱。”但你要知道,若你主要想求一心不乱,那就说明你还是依靠自力,不是这样的。我们具足信愿关键是要有信心、有愿力,然后自然能渐次成就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能真信切愿就能万修万人去。
    娑婆世界的凡夫想超出轮回,用其他方法是非常困难的,要断尽见惑、思惑才可以超越,哪怕他已经成就了四禅八定,也只能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而信愿持名不需要禅定就可以“横超而度越”。所以彻悟禅师《念佛偈》说:“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哪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著力念弥陀。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可见佛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让我们能信愿持名,得往生的受用。
    这一句归纳起来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世界名为极乐世界呢?
    首先从能受用的人来说,是因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分段生死苦、有六道轮回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已入一真法界,没有分段生死苦,但受不病不老诸善聚会之乐。
    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沉滞化城、偏空寂灭之苦,有变易生死苦;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是修圆教观,但受从真出假、从空出假、游戏神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乐。
    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尚有空假中三观,前后隔别,三谛不圆融之苦,有变易生死苦;而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都是修一心三观而证入,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娑婆世界的别教妙觉佛只断十二品无明,尚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而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但受称性圆满之乐。
    所以说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其国众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以下是讲所受用,从所受用的依报环境来说此世界名为极乐世界。
   
   (己)二约所受用释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一段讲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殊胜。首先是讲住处殊胜。
   极乐世界众生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呢?此地就给我们描绘:有种种的宝宫殿楼阁,宫殿楼阁之外还有种种的层层栏楯,重重宝树。空中用种种的璎珞罗网来为庄严,因此这个世界叫极乐世界。
   世尊又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的宫殿楼阁之外又有七重栏楯围护和庄严,天空之中有百千珍宝结成的宝网装饰着,前后相间布列着七重行树,都是四宝所成就,而且周遍围绕,非常庄严,美丽无比。
   《阿弥陀经》里这是略说,《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说得更详尽。
   《观无量寿佛经》云:“七宝行树,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又说:“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这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你不要认为一定只有七重,其实是无量重,不过是表法而已。《弥陀经》里用七来作为圆满数,来表示七科道品。
   《无量寿佛经》中就说到,极乐世界的环境如此庄严,是因为法藏比丘愿力成就的,法藏比丘发愿说:“我作佛时,国中花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芬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
   极乐世界,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的工具。宝树中能映现十方佛国,就像人间看电视一样,你想听药师佛说法,一动念,宝树中的宝网就显现出来了;你要想听弥勒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想听阿閦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你要想学密,也可以显现出来;任何法都可以自在地听,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说法的工具。
   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知道三十七道品可含摄一切佛法。三十七道品为什么说是七科道品?她分为七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为什么《弥陀经》里是从五根、五力开始讲起呢?因为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极乐世界的众生已经不需要修了,已经圆满了。
   四宝表示常、乐、我、净四德。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修行人,他们都是人人具足四德:常则同佛无量寿,乐则但受诸乐,我则自在无碍。如本经所说:“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至本国。”
   这些种种无量的大神通,一念之中能自在地到十万亿佛土去供佛、去散花、去闻法。这种神通力不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自己修行修得的,而是报得的。他一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有,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成就。所以本愿力的加持,是报得不是修得,净则清净庄严。
   栏楯表法来说表自性的纵横。“自性功德,竖穷三际,如楯之竖”。栏杆竖起来的叫做楯,横的叫做栏。所谓:“横遍十方,如栏之横”。
   行树表自性长养诸善根。古今许多大德,或在诵经时,或在念佛时,或在入定禅观时,都能见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都能现量地见到七宝行树、七重栏楯。如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一生之中三次见西方胜境,看到极乐世界的十四股水说法。
   还有莲池大师编辑的《往生集》中说:唐朝时的大行法师,“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得普贤大士现身”。晚年时入大藏陈愿——自己到大藏经前向佛祈祷,请佛指示看自己修何种法门最易成就,随手从经架上拿了一本经,抽出来一看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昼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念了三七二十一天,就西方胜境在目前,看到琉璃地上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现身。
   “僖宗皇帝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唐僖宗知道了,请他入宫廷内道场供养,并赐号他为常精进菩萨。
   “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再精进修了一年。胜境又现前了。然后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经过了十天的时间,异香扑鼻都没有消散。而且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肉身还留在人间做榜样,度众生。
   《解》「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这一长段都是蕅益大师详细讲解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的因果。极乐世界环境这么美妙,住处如此庄严,是什么因果能生到极乐世界呢?详细的按照四种净土,来讲解极乐世界能感生的因是什么?得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的能感之因有两种:也就是增上善业所感或是圆五品观所感。
   第一种〔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增上善业是什么?增上善是止于至善,也就是“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是增上善业。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所以经中说: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凡夫看念佛人没什么了不起,而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因为知道信愿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马上就能往生成佛,所以诸圣赞叹,龙天拥护。
   一个人能至诚念佛,自然佛光就照耀他。蕅益大师曾给人写过一篇序文叫《劝念豆儿佛》,上面讲到一桩公案,是跟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人所发生的故事:有两个人是好朋友,一起结伴到外面做生意。有一个人突然之间得重病死在异乡,他的好朋友就把他安葬,因为离家太远,没办法运回去,所以就地安葬,之后把他的财产送回家乡。
   但他的老婆不相信,怀疑是这个朋友谋财害命,把他害死了,就骂他。他觉得很委屈,就又千里迢迢重新跑回安葬朋友的墓前来哭,说:“怎么办呀,你老婆误会我,认为是我谋财害命把你害死了。”这鬼就做人声来回答他:“这样吧,你赶快往家乡走,我就附在你身上,用我的声调来告诉我的老婆,我是自己得暴病死掉的,跟她解释一下。”这个人就答应了,然后就一路往回走。
   本来都好好的,可这个人原来进过寺院,听过人家念阿弥陀佛,心里越想这个事情越觉得难过,觉得自己无缘无故受这样的委屈很冤枉,心想:“这个世界真是苦,阿弥陀佛”。他就动了一个念头,没有念出声,脑海里只出现了一句阿弥陀佛,这鬼跟在他身后就很害怕说:“哎呀,你身体怎么突然发大光明了?我不能跟你走,我眼睛都睁不开。”
   所以一般人认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什么,但要知道,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
   这个人听到这鬼这么讲,就真正地发自内心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他说:“哎呀,原来这个法门这么好,我只是动了一个念头,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光明都这么炽盛。”所以他就马上发心,生意不做了,出家剃度,专修净土,以后成为高僧。
   这是蕅益大师同时代亲眼所见的,所以一个人至诚念佛就能放光,诸天鬼神都能看到这些光明,所以对念佛人恭敬有加。一般的世俗人每天都费尽心机,追名逐利,所以身心灰暗,诸天神就不会去恭敬他、护持他。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上讲到一个公案说:一个有禅定的人,先是看到有一些天神鬼神聚在一起,很恭敬合掌围绕着两个法师,后来那些天神鬼神又马上指责那两个法师。虽然那两个法师自己看不到,但那个有禅定的等那两人看到了。等那两个法师走了以后,鬼神把他们的足迹都扫掉,就是很看不起他们。
   有禅定的人出定以后,(因为是同一个寺院里的出家人)他就去找那两个法师问:“你们前面在那里谈什么呢?”两个法师就把他们在说什么统统原原本本就说了一遍。
   原来一开始那两个法师都是在谈论怎样修行佛法,所以那些天神都合掌恭敬地来听。后来那两个法师慢慢的心就转到凡夫心来了,讨论哪天做什么佛事呀、做什么普佛呀、有什么供养呀,东家长西家短,天龙鬼神就看不起他们了。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进入到念佛堂,要能精进念佛。不过我看我们常住道风很好,大家进来都没什么散心杂话,天天精进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定有无量的天龙八部来护持和恭敬。
   这是讲增上善业所感,要知道老实念佛就是增上善业。
   为什么念佛能生极乐世界呢?我们讲到了世出世间一切理法,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一切事法,不出因果二字。从理体上来说,一切都是心性所变现的;从事相上来说,一定是离不开因果二字。同样的,色法成就、心法成就,都是要因缘具足。色法二缘成就,即具足亲因缘和增上缘,就能成就色法。
   心法是四缘成就,就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比如我心里起个念头,要由常州去南京,我想去南京这个念头就是亲因缘;然后要有等无间缘,我上了车,这个念头要一直有,如果我走到半路不想去了,那就去不了了,就不能达到目的地,因为想去南京的念头,这个等无间缘断掉了,然后我就折回头了;所缘缘就是目标、目的地,目的地南京是所缘缘;增上缘就是有一些增上的工具,如坐车去,车就是增上缘。
   同样,信愿念佛,得生极乐,也是心法四缘具足:我们的真心本体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这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的亲因缘;我们以这一句佛号作为所缘境,这是所缘缘;净念相继,这是等无间缘,最低的标准也就是念佛成片,这是等无间缘。然后我们老实念佛,念佛的行持、实践就是增上的善业,这是增上缘。所以具足四缘,感生凡圣同居净土,感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种增上善业所感。
   第二种能感生的因是〔圆五品观所感〕,圆五品观是圆教观行五品位:
   一、随喜。二、读诵。三、解说。四、兼修六度。五、正修六度。
   第一随喜:随喜法很重要,如果我们跟对方的功德相等,他修什么功德,我至诚随喜他,就能得到和他一样的功德;如果我修行的功德超过对方,他修的善业、善法,我随喜他,所得到的功德还要超过他;如果对方的功德比我高很多,我随喜他,也能得到跟他差不多一半的功德。
   所以随喜法是最巧妙、最方便、最容易积功累德、又最广泛的法。哪怕我们起一念的随喜心,随喜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随喜文殊菩萨的功德,随喜普贤菩萨的功德,这一念的随喜心都能感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又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广州光孝寺,印宗法师给他剃度。印宗法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虽然是惠能大师的戒师,但是他给六祖剃度后,回过头来又拜惠能大师为师父,而且护持他,随喜他弘法的功德。惠能大师一生在南华寺弘法三十七年,度众无量,印宗法师因修随喜,也能成就与六祖一样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修随喜非常重要,也非常巧妙、非常殊胜,我们要能多修随喜法。这个是圆五品第一个——随喜。
   在净土法门来说,闻实相妙理、信解欢喜,名为随喜。随顺一切善事,并且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这些善事。随喜就能消除凡夫的我执心,能消除凡夫的嫉妒心、障碍心。我们听闻到净土法门这个不可思议的妙理以后,能信解欢喜,发愿求往生,这是真正的修随喜。
   第二读诵:读诵是每天都能读诵大乘经典,能用经典来观照自心,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心地都光明坦荡。
   第三解说:就是自己所懂的净土法门都为人解说,劝其信佛、念佛。解说就是讲经说法。
   第四兼修六度和第五正修六度。
   接下来是凡圣同居土。
   〔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不同于娑婆世界以粗恶五尘为体,极乐世界以殊胜妙好的色、声、香、味、触为体。
   天台宗智者大师依《观无量寿经》修十六观,临入涅槃时徒众就问他:“师父啊,您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是什么呢?”他就说他一生弘法利生,过早领众,并未专修,所以往生的品位只是圆五品,即圆教观行五品位,也就是生在凡圣同居土。当然智者大师是示现,如果能专修,往生的品位更高。另外他也是释迦佛的后身,只是示现而已。
   接下来讲方便有余净土。感生方便有余净土的能感之因也有两种: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一、〔即空观智所感〕,生方便有余净土的行者已经断了见惑和思惑,但尘沙惑、无明惑没有断,所以他修即空观智,不是通教即有之空,而是圆教即中之空。
   二、〔相似三观所感〕,相似三观是圆教中的相似即佛位,用功方便就是相似地修一心三观,一念之中相似圆满地具足空假中三观。方便有余土是〔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妙真谛是圆教不思议真谛,即空即假即中,故名之为妙。
   生凡圣同居土的人只是伏住了见思惑,并没有断烦恼,他所享受的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变现的,故称胜妙五尘;生方便有余土的人有自己的一分断证功德,连同阿弥陀佛的加被,故称之为无漏五尘;已经断了八十八使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故称无漏。
   接下来是生实报庄严净土的因果。
   《解》「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以妙假观智、分证三观为能感因,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所感之果。要知道全圆道的佛法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解脱道、菩萨道。
   声闻、缘觉偏重于自利,以修解脱道为主。回小向大、求生西方,将来能生到方便有余净土,菩萨是福慧显发,偏重于利他,是行菩萨道。利他就一定要能入假观,到十方世界协助佛教化众生,所以要修妙假观智。
   真观就是空观,观一切法的本体;假观就是俗谛,观一切诸法之相,是从空而出假,以种种的法相来度众生;分证三观就是圆教分证位之中的一心三观。
   因为菩萨要能修妙假观智,所以他在一切处用种种方便度众生。所以他感的实报庄严净土是以无尽五尘为体,这显示佛法无边。无量无边的世界之中,一切凡夫生死轮回之处,即是诸佛菩萨接引度脱众生之处。众生无量,世界无边,诸佛菩萨接引众生的方便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实报庄严净土以无尽五尘为体。
   最后是生常寂光净土的因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即中观智究竟三观为能感之因。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常寂光净土感生也有两种因:也就是即中观智、究竟三观;所感之果就是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所感之果。称性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称合真如自性,一一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自性全体显露,称合自性,这不可思议的五尘为常寂光土之体。
   这段文蕅益大师就很详细地把为什么极乐世界依报如此庄严,四种净土能感之因、所感之果都分析得很细,含义甚深,境界很高,但下手又非常容易。我们从始至终,从同居土到寂光土修行的方法很简捷、很方便——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是从始至终之法,不是说我现在是凡夫,能力太差,只要持名念佛就好。不是这样子的,你看我们圆成佛道,我们真正的是圆教的妙觉佛果位都是靠持名念佛。你不要认为这个这么简单,我现在能力差一点,我将来能力高了,我学更好的。不是这样子的,你想错了。我们学了这一段就可以明白,原来从始至终,从同居土到寂光土原来都就修一个法门,就是持名念佛。所以这个非常妙。
   持名至念佛成片,感生凡圣同居土,能控制见思烦恼不起现行,这其实是事一心不乱里最浅的功夫。
   持续地念佛用功,见思惑断了就证到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进一步断尘沙惑、断无明惑,断一品无明,显一分法身,就入理一心不乱,就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断尽无明惑、断尽见思惑、尘沙惑了,自性功德圆满,生常寂光净土,住常寂光净土。
   这时的色声香味触都是称合真如自性的,完全是性德显现的不可思议五尘,所以称之为〔称性五尘为体〕。
   前面为了让我们容易理解,把它分开来说,其实一体的,底下就归纳: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土,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这段说四土圆融,为了让我们容易了解,才分别说四种净土,其实四土是圆融无碍的。十方其他佛世界的四种土都是各别的,同居土的人见不到方便土的阿罗汉,见不到实报土的菩萨,而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的贤圣都在一起,只要能往生都能见到。这是极乐世界超胜于十方世界的妙处。
   有些研习经论的人就会提出疑问说:“常寂光土是讲理性(常寂光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既然是理性,你怎么可以说它有此庄严呢?前面的三土是事相,寂光土是理体,事可以说有相,理为什么也说有庄严相呢?为什么还要说常寂光土也是以称性五尘为体呢?为什么说它有庄严相呢?”
   底下经文的《要解》里蕅益大师作了一个圆满的解说。
   《解》「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蕅益大师回答说:“事与理是不二的,从事上讲,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全体都是理体变现出来的,所以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同时常寂光土也不在三土之外,事在理中,理随事遍。所以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也就是说从佛边来说,全三土而成常寂光土;从众生边来说,全寂光而成三土。其实本来理体就是常寂光土,凡夫众生因为断惑深浅不同,就分别看到不同的土,所以全寂光而成三土。而在佛来说,任何土都是常寂光土,全三土而成寂光,所以经上说“诸佛住处名常寂光”。
   大师进一步解释说〔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小乘阿罗汉灰身灭智,入偏真涅槃,万法皆空,难起利生的妙用。而佛在常寂光土中圆见四土,有胜妙五尘来广作佛行事业,教化众生,普利众生。
   如果你说常寂光土不具有胜妙五尘,不能起利生的妙用,那跟小乘的偏空涅槃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住常寂光净土,也能说种种的庄严。因为事理不二,你要离开事去说理,就说明你对理没有透彻地理解。为什么会产生那个疑问?是因为他对理体没有真正理解,要知道,理是不可以离开事的。这是大师为了恐怕众生落于偏理废事之见而安立的问答。
   下一段经文是广释。前面只略略地说,从极乐世界众生的住处、环境来说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前面是说住处,接下来说极乐世界众生的出生之处,他们住的环境那么美妙,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生出来的环境是什么样呢?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解》「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这是重点地来解说八功德水,先说水。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在这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莲花化身。
   前段讲极乐世界住处的庄严,这段讲宝池莲花,讲生处的庄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生,无胎生之苦及其他诸苦,他身处的环境是七宝所成的宝池,不像我们用石头、砖头砌池子,极乐世界纯是七宝所成的宝池。
   宝池之中水也有八种功德:
   第一种是澄清。一丝一毫杂质都没有。
   第二种是清冷。清湛凉冷,永远保持同样的温度,不同于此土的水,冷热变化。
   第三是甘美,非常可口。
   第四是轻软。娑婆世界的水只能向下流,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极乐世界的水能向上流。
   如《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第五是润泽,不会腐败。前面那水能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它能往上流,然后流下来,在这些荷花、莲花之间一直流动,以水流声说法。而且极乐世界的水非常润泽,我们此土水放两三天就变臭了。
   第六是安和,没有波涛大浪。
   第七是除饥渴。不但止渴而且可以除饥。
   第八是长养诸根,能使人健康长寿。
   极乐世界的水不止这八功德,实际上是功德无量。《无量寿经》上列举了三种殊胜的妙用:
   第一种妙用是水能随意。《无量寿经》上说:“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至腰、至腋、至颈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还复,水即还复。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荡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
   这个很不可思议,水本来是无知之物,但是极乐世界的水能够随人意。
   你在七宝莲池里想着,水淹到自己的脚面,它就刚好淹到你的脚面;淹到膝盖,就到我这个膝盖;到我这个腰,就到我这个腰;到我这个脖子,就全部到我这个脖子。你说退下去就退下去,能随人意。水本来是无知之物,它能随人意,这是不可思议。
   第二个是水能说法。《无量寿经》上也说:“微澜回流,转相灌注。不迟不疾,安祥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称念佛声,或念法声”。有些水声是称念佛名的声音,或者是在说法的声音。
   “或念僧声、寂静声、无我声、波罗蜜声、乃至众妙声,称其所欲,闻者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水本无情之物,但阿弥陀佛以他的智慧德能,能够使她变成说法的工具,实在是不可思议。
   第三是浴毕进道。在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里沐浴,不单单是觉得很舒适、不单能闻法、也不单单是能随你意,而且洗浴完了,你的功德能增长,修行的觉受境界也能提升。
   《无量寿经》上说:“既皆浴已,或坐于莲花之上……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而得不退。”还没有成就四果的,在八功德水里沐浴之后,浴毕进道,你得到四果。
   要知道水本无心,能让我们洗浴以后增进功德,能够提升修行的品位,这确实不可思议。
   接下来讲这些楼阁:
   《解》「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
   这是讲极乐世界的楼阁也是以七宝所严饰的,不像娑婆世界的楼阁,用木石、砖木等结构所做,再以雕梁画栋,用丹青来描绘。极乐世界的楼阁都是七宝所成。
   〔底纯金沙,异污泥。〕池底都是金沙。从理上来说:楼阁是七宝所成,表七圣财,“信戒施闻有惭愧,智慧财为七圣财。众生不护此,名为极贫穷。圣人护此,故名七圣财”。圣人对这七种都非常重视,这是他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信心、持净戒、修布施、多闻法,有惭、有愧、有智慧。这是七圣财。
   七宝:金银;琉璃即吠琉璃,译为青色宝;玻璃即水玉,类似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晶;砗磲是海底中那种大介虫的这种壳,译为青白色宝;玛瑙有山玛瑙、水玛瑙,都表示种种的宝物,实际是指七圣财。
   八功德水表八正道。
    池底纯以金沙,表真如彻底不变迁。
   〔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楼阁是在极乐世界的住处,也是讲经说法之所在。
   〔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花开见佛悟无生,境界是实报庄严土,所见的是报身佛,花未开时,所见的佛是应化身。
   《无量寿经》上对于宝楼阁有更详细的描述,经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
   这是讲楼阁,接下来讲莲花化身的莲花:
   《解》「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不是汽车轮子、马车轮子,这些普通的车轮,而是指转轮圣王的金轮宝。经上说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小的有四十里直径,中等的有六十里直径,大的有八十里直径。这就是转轮圣王的交通工具,他乘金轮宝就可以巡行一四天下。
   我们昨天讲到佛教的观念,一个银河系就是一个小世界。以宇宙中心的黑洞就是佛家所讲的须弥山,这样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一个小世界之中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有一些凡夫福报很大,能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不过没有佛那么清晰。转轮圣王管整个的一个小世界,也就是管整个的银河系。管一个完整的银河系的叫金轮王;管四分之三银河系的叫银轮王;管二分之一银河系的叫铜轮王;管四分之一,即只管一个南赡部洲的叫铁轮王。
   轮王有个轮宝,他靠这个金轮宝,一昼夜之间可巡游银河系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整个银河系,一昼夜可以巡行一周)。但转轮圣王只是福报很大而已。
   这些转轮圣王纵然存在,我们凡夫也看不到,我们天文学这么发达,对整个银河系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要说银河系,太阳系我们还是不断地发现很多的小行星等等,没有完全搞清楚。凡夫的这种局限性非常大,所以它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2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