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06|回复: 40

[其它] 释大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弥陀要解 第一讲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从今天开始,很高兴在释迦佛、阿弥陀佛慈光的加被之下,我们能有殊胜的因缘来共同在永宁寺学习《佛说阿弥陀经》。
   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地从生死轮回的六道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圆满成佛,唯有成佛才真正地有大能力、大智慧、大福德,帮助一切众生超出生死轮回。而在这末法时期真正能让我们横超三界,顿出轮回,一生成佛的最殊胜的法门是净土法门。在净土法门之中讲四种念佛下手最方便且真正三根普被的是持名念佛。
   我们此次所学习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专讲信愿持名,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殊胜圆满的典籍;并且这部经非常精要,是释迦牟尼佛的心髓法要,可以说一部《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这部《弥陀经》,再进一步浓缩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
   怎么可以知道呢?我们看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弥陀经》总共只有1857个字,但在这部经典之中,释迦牟尼佛一直叫声闻弟子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名号总共就叫了36次。经里总会出现:“舍利弗,又舍利弗”。而在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里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那里释迦佛叫舍利弗的名字总共出现了54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这种悲心殷切,也可以知道此部经典里所讲的法门特别殊胜。
   我们想想作为父母,如果特别希望子女要明白某件事情,要引起重视,就会一直重复地叫着他的名字。如果作为父母对子女讲话,一两千个字的话也就十来分钟,在十几分钟之内重复地叫名字会叫到36次,可见是多么重视。所以不要认为《弥陀经》每天都念,我都会背,每一天都要念,这应该很容易。但其实看看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就可以知道,整个三藏十二部几乎都包容在其中。如果展开来说,是义理浩瀚,所以净空法师说要懂得《阿弥陀经》起码要能懂得半部《大藏经》,不然难以真正通达。
   在净土宗的典籍五经一论之中,流通最广泛的是《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的注解从古至今也非常多,单单说古代关于《阿弥陀经》的注解,比较著名并且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就超过48种。
   其中有天台宗智者大师所作的《阿弥陀经义记》一卷;法相唯识宗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法师作有《阿弥陀经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唐朝时新罗国元晓法师作的《阿弥陀经疏》一卷;唐朝时新罗国一位太贤法师作的《阿弥陀经古迹记》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古迹记》一卷。
   太贤法师是一位很有成就并示现很多神通的大德。他本来是新罗国(现在的韩国)的王孙,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然后来到大唐求法,之后隐居终南山修行。
   终南山里面有一尊三丈高的石雕弥勒佛像,太贤法师去绕佛。很奇特的是,太贤法师绕到哪个方向,这尊石雕弥勒佛像的头就会转到哪个方向,所以这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法师。他为鸠摩罗什法师、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两种《弥陀经》译本各作了一种注解。
   在这些无量的《阿弥陀经》注解之中,最权威的注解出自明末清初两位大德。大家都知道明末四大高僧是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尊者。
   莲池大师作的《阿弥陀经疏钞》非常广博浩瀚,他是在禅宗里面开悟之后回过头来归心净土,也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还有一部是净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师所作的《阿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对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推崇备至。
   印光大师赞叹说:“即使阿弥陀佛亲自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也就是说这部要解就等于阿弥陀佛亲自为《阿弥陀经》来作注解。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示现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不然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
   所以此次我们选定《阿弥陀经要解》作为学习的法本。
   在净土的五经一论之中,这些注疏特别值得学习的还有唐朝时善导大师为《观无量寿经》所作的《观经四帖疏》。
   善导大师以前的大德往往解释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而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再来,他就在《四帖疏》里特别地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而且来说“佛心偏怜,常没众生”。也就是佛陀说此净土法门,虽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其实特别是为末法时期经常淹没、沉沦在六道轮回里,用其他法门难以超出轮回的凡夫众生而说。所以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我们学了以后对于往生就更加充满信心。
   还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来弘扬天台教法,他都有示现念佛求生西方。他有作一部《净土十疑论》,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容易产生的十大问题作了很透彻的阐述。还有昙鸾法师为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作一个注解叫《往生论注》。
   这位昙鸾法师也非常神奇,他原来想学长生不老,想成仙,而且也到南朝来找当时著名的陶弘景,求了很多修仙的典籍。但后来遇到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师就劝他:“你与其去修长生不老、去修仙,不如念阿弥陀佛,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正的无量光明无量寿。”他听后大喜,就把那些修仙的典籍通通烧掉,专修净土。
   还有道绰法师编撰的《安乐集》,里面也有很重要的开示,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重要的就是“凡夫入报土”。我们虽然是业重的凡夫,没断一丝毫的见惑和思惑,但只要伏住见思惑,不让它起现行,就能到达念佛成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都能入实报庄严净土。所以“凡夫入报”是个非常透彻的见地。
   还有唐朝时飞锡法师所作的《念佛三昧宝王论》,还有明朝时传灯法师(天台宗的大德)所作的《净土生无生论》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重要的净土宗经典注疏。
   净土法门是难信易行之法,要真正生起信心,一定要能够像蕅益大师所开示的:“要具足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具足六信,这要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大家如果能对以上所说的这些典籍深入地闻思,就一定能破除凡夫的愚痴无明,开大智慧,生大信心,将来决定往生西方。
   当然,当代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为《无量寿经》所作的注解也非常值得我们赞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序》【原夫诸佛愍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一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内容是总序多门。
   第二个内容是别显净土横超殊胜。
   第三个内容是特显信愿持名殊胜。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愍念九法界众生:愍念六道凡夫众生并帮助他们离分段生死;愍念二乘声闻、缘觉众生,帮助他们离方便变易生死;愍念菩萨,帮助他们离实报变易生死。所以说“愍念群迷,随机施化”。
   〔随机施化〕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以教化。教是由因上来说,化是由果上来说。佛陀教导我们,使我们在身心气质上有变化、提升,这样是教化。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示现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种法。此为“随机施化”——随他的根器而施以不同的教化。
   对于善知识来说应机说法,观察众生得度的根机而说法很重要。他的意乐及兴趣在哪方面,哪个法门能让他迅速解脱,就应该为他说哪个法门。对于修学者来说,择法觉支很重要。要选择适合于自己修的法门,所以在七菩提分(也就是七觉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里,择法觉支排在第一,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选择的不是适合于自己修的法,要成就相当困难。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两个人来求出家。一个在家是打铁的,一个出家以前是看公墓的——专门帮人守坟墓的。佛陀的弟子就教打铁的人修不净观,教看公墓的修数息观。两个人修了很久都不能成就,觉得自己业障重,反正修行也难以上进,就一起准备还俗。佛陀知道了就把他们叫过来问是什么原由,这两个人一五一十都说了。佛陀就说:“哦,你们择法觉支没修好,是因为没有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法门”。
   佛陀的阿罗汉弟子来教他们,当时也没有特别地观察根机,佛陀就教两个人把所修的法门换过来再修——打铁的人修数息观就很容易相应,看公墓的修不净观也很容易相应,不久以后两个人都成就道果。所以随机施化特别重要,容易得到利益。只有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法门才容易成就。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归元就是令一切众生都能就路还家,复本心性;归元也就是归到我们的真如自性,圆觉妙心。一切法都依心而建立,“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一切依正因果无不从心建立。但迷昧的人就执著于诸法为心外实有,而妄生爱、憎、取、舍,所以就迷惑颠倒、造业受报、流转生死。诸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帮助众生从错觉的世界里解脱出来,把凡夫的实执转过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错觉的世界里、在无明系统里转过来进入到明觉系统。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因此佛陀应众生的根器而广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比如《大佛顶首楞严经》里就讲到二十五圣修证圆通,门门皆可成佛。但在无量的修心法门之中归纳起来其实也就是两大类:一类是凭自力截断妄识流注,比方修禅宗,修天台宗的止观,都要凭自力来断八十八使见惑、断八十一品思惑,这个就很困难;还有一类修心的法门就是凭佛力转得凡心即佛心。我们透过念阿弥陀佛,执持万德洪名就能由有念而入无念。一开始是有念,念念都是在念阿弥陀佛,念念都是在入佛法界;功夫深了就能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因为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全体就是本觉,全体就是实相般若;我们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全体就是本觉,就是实相般若。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方便,能让我们迅速地明心见性,花开见佛悟无生。
   第二部分是别显净土横超殊胜:
   〔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在这一切的方便法门之中,最方便、最直捷、最圆顿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土法门具足四种殊胜方便:
   第一种方便是不值佛世,常得见佛方便。我们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应化身只有八十年,所以我们要亲见佛陀很困难;而弥勒菩萨要下生成佛,按人间的时间来计算还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因此我们要见佛,要听佛说法非常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念阿弥陀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够常见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
   而且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来成就、来庄严,所以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单单可以听阿弥陀佛说法,还可以听十方一切佛说法,因为在极乐世界的那些宝树之中有宝罗网自然映现十方佛净土。就像我们在人间看电视一样,你把电视打开,一调频道,想看哪个台就可以看哪个台。同样,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听药师佛说法,在宝树之中就会显现出来,想听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动念也能显现出来。所以这是特别的殊胜方便。
   第二种方便是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我们末法时期业重的众生要断见惑和思惑非常困难。经云:“如断四十里流”。一条大河流了四十里,突然要把它截断,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修净土,持名念佛,不需断惑业,只要把见思烦恼伏住,能达到念佛成片,就可以带业往生,超出轮回。
   第三种方便是不修余行,具足六度方便。
   第四种方便是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在一切的方便之中,可见净土法门是最方便的。十方诸佛都有种种的方便法门教众生得解脱或者教众生诵经、持咒、观想、修禅定等等,但对一般末法业重的众生来说都很困难;而阿弥陀佛的殊胜方便就是把他一切的大愿力,及修行功德都凝聚在一句万德洪名之中,众生只要执持名号就能以名召德并成就多福德、多善根,所以这是最方便、最殊胜的。
   〔至直捷〕指念佛之人,横超三界,顿出轮回,就像由小学一年级直接升到博士班一样。我们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非常直捷痛快。直接就超越菩萨的五十一个阶级。念佛成佛,生净土而证佛果,所以没有一切的繁琐,是最直捷的。
   〔至圆顿〕净土法门是圆教之中的圆教,念一句佛号就是圆满地具足修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圆满地修禅、教、律。昨天已经说过了:“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宗是修佛意功德;教下、天台、贤首是修佛语功德;律宗是成就佛身功德;而我们修净土执持一句万德洪名是圆满地具足修阿弥陀佛的身、语、意功德。所以说是圆教之中的圆教,以阿弥陀佛果地上的究竟觉悟作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可见《阿弥陀经》已经超越了《华严经》、《法华经》是极圆之教。所以在《要解》里蕅益大师赞叹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融摄在这一部《阿弥陀经》里面,并且净土法门又是顿悟法门里最迅速顿出轮回的方法,是顿中之顿教。
   莲池大师说:禅宗里面要开悟的人须具足福德智慧,不然难以开悟。在禅堂里能打坐开悟的人,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他的福报要三辈子能做皇帝,他的智慧要能七辈子都考中状元,要有这样广大的福德和智慧才容易开悟。所以今生今世能够修禅而顿悟的人,其实是过去生之中已累劫在修行。禅宗虽说是顿悟,但如果从多生来看,是顿中之渐教,因他过去已经多生多劫都在修,所以今生今世才能开悟。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也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我已经多生累劫在修了,所以今生今世才能开悟。而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往生径登不退。虽是凡夫却能顿超到一生补处,都是阿裨跋致,都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与一生补处的等觉大菩萨平起平坐,做同学了。故说光寿同佛,是顿中之顿教。可见净土法门是圆中极圆、顿中极顿之教。
   因此说: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究竟果觉来作为众生的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观经》里讲的净土法门的根本理论。
   “是心作佛”——我们现在能念阿弥陀佛,这个心当下就在作佛;如果不念阿弥陀佛,心一定会念五欲六尘,一定会起种种的烦恼妄念,那就是在念六道轮回。“是心是佛”是指我们的本觉,所以说所念的阿弥陀佛,所求生的极乐世界都是我们的本觉。其实就是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因此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三部分是特显持名念佛殊胜: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佛法之妙,妙在净土;净土之妙,妙在持名;持名之妙,最妙就莫过于《佛说阿弥陀经》里所开示的信愿专持名号。
   念佛法门虽分为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但按佛陀的本怀来说,希望众生能用最简易、最稳当的持名念佛方法。这部《阿弥陀经》是最独特的,从始至终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无问自说,(在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里属于无问自说)畅佛本怀。教人具足信愿,专持名号,在四种念佛法门里是最为简易、最为稳当的。
   〔至简易〕是不必参究,不劳观想;简单易行,人人可修;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虽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但成就非常迅速。
   一般的凡夫众生难以理解净土法门,他认为这太简单了,念阿弥陀佛谁不会呀,随便一个不认识字的阿婆都会念,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
   如果有一个人打坐能入定三天三夜,大家一定去赞叹、去顶礼、去供养。认为这很了不起,修行功夫很深。另外一个人一心一意在念阿弥陀佛,他就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一定要知道,能入定三天三夜的人若不归心净土,他不一定能超出生死轮回,也就只是生到天道——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而已,没有超出轮回;而旁边被你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他具足信愿,执持名号,他就能顿出轮回。
   凡夫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他看不清事实真相,所以此法门极为殊胜,特别简易。不要以为这个法门简单,我们也做得到,就看不起,不要去求玄妙,为什么?《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最方便而能迅速成就的法门才是最殊胜的法门。
   比方有人生命垂危,你如果给他开个药方再去抓中药,还要熬,等到你搞好了,这人都可能死掉了。如果旁边另外有个人,有粒灵丹,马上给他服下去,这人马上病就好了,当然是这个方法最妙。此方法最简单、最直捷。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等于是阿伽陀药,等于是救众生法身慧命的灵丹。
   〔至稳当〕其他法门是自力教,要仗自力的修持来断惑证真。要断见惑、思惑,易遭魔障,易成间断。因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断无始劫的见惑、思惑,那你还没有成就可能就命终了,所以容易有隔胎之迷。
   古来历来有一句话叫:“山中无衲子,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朝中无宰相。”第二世大富大贵的人在前生是有修行的,但他如果是修禅没有开悟,只是感得第二世的大富大贵而已。而这种大富大贵会让他迷失真性,所谓:“富贵学道难,贫穷布施难”。大富大贵之中他迷失真性,不知修行就会退堕,而且在高位之中也容易造恶业,下一辈子会堕落,所以这叫三世怨。而我们持名念佛,稳当成就。为什么能稳当成就,原因略说有三种:
   第一种是念佛众生,有四十里光明烛身,常得阿弥陀佛光明照耀,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不遭魔障。
     第二种是念佛之人,一生精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可以免除隔胎之迷。修习其他法门,一生功行没有圆满的话,一经转胎,前生的愿力,前生求解脱的志向就会迷失。
     第三种是念佛之人,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纵使他一生念佛没有明心见性,也能往生净土。
     正如永明延寿大师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信愿持名是最稳当成就的法门。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是蕅益大师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之上特别来说《阿弥陀经》最为不可思议。佛法的最妙处在于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四种念佛里最妙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讲述得最透彻、最简捷的就是《阿弥陀经》。所以净土三经里古人最重视的是《阿弥陀经》,把她列为五堂功课之一。
     因此蕅益大师说:“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的。”
   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是详细讲说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大愿,然后摄及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殊胜,以大愿大行来成就净土、以愿力成就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往生成佛。
   《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法门的理论、境界、方法、事理、因果都有圆满的解说。当然特别地强调持名念佛,所以也称为大本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是佛陀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说净土十六观,对于四种念佛法门都有阐述。在凡夫的眼中就会认为佛陀晚年还是遭遇了一些不如意的事:一是他两位最重要的国王护法都发生了变故,一位是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被他的儿子琉璃王发动宫廷政变,把王位夺去,波斯匿王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琉璃王又率兵攻打释迦佛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佛陀先后在树下打坐三次,让琉璃王退兵,但后来佛陀知道定业难转,就没有再去琉璃王进军的路上打坐。
   另外一位护法是中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他晚年时也给其子阿阇世王子发动宫廷政变,把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不给他食物,国王最终饿死。
   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韦提希觉得非常难过,就非常至诚恳切地向释迦牟尼佛祈祷,觉得人世间充满太多的苦难,父子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儿子会发动政变把父亲关起来。而且母亲韦提希夫人要给频婆娑罗王送饭,阿阇世王子不准。韦提希夫人没办法,就把面饼煎好以后贴在自己胸口,把喝的水、蜜、浆藏在璎珞里带进去,用这种方式让国王吃点东西。可阿阇世王子知道以后还非常生气,拿起剑要杀掉自己的母亲,给大臣制止了。
   韦提希夫人觉得娑婆世界太苦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就请求佛陀开示有没有一个非常清净庄严、没有这些是非斗诤的净土能让我求生呢?在这样的因缘之下,佛陀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西方极乐世界,并讲了求生的方法——净土十六观,那个法门也是非常殊胜的。
   频婆娑罗王虽然最后饿死了,但因为闻到佛和佛弟子为他说法,他死以前已证得初果。初果就是预流,预入圣人之流,最多再有七番生死就能得解脱。
   《观无量寿经》也是非常殊胜的法门,我们专门讲过一本《迦陵仙音》,她讲的法门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四种都有。善导法师的《观经四贴疏》是特别赞叹持名念佛。早期那些净土宗的大德大部分都修《观经》,庐山东林慧远法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等,很多既修持名念佛,也修净土十六观。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本来的名字应该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鸠摩罗什法师就知道中国人喜欢简单,直接把本经的心要提出来,名为《佛说阿弥陀经》,当下直截了当把本经的心髓法要——信愿持名彰显出来。而且这部经是一切诸佛通通都要讲的不可思议的法宝,因为十方诸佛都赞叹,在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里把她浓缩为六方诸佛赞叹。
   可见诸佛都要说这部经,并且本经强调: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之中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因此古人极为推重,把她作为早晚功课之一。
   可见持名念佛这一法是“普被三根,凡圣齐收”。上上根的等觉大菩萨全体能够承当,下下根的众生也可以依之而得度。
   《净土圣贤录》里讲到一个业重的众生张善和,一辈子专门杀牛,但临终时恶业现前,那些牛来索命,他很害怕。可他宿世有善根,所以能得遇善知识,那时也能头脑很清醒,所以善知识跟他说:“你赶快念阿弥陀佛”,依靠临终念佛都能得佛接引,往生极乐。所以下下根也可依之而得度,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法门。
   上上根比如等觉位的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殊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可以看到普贤菩萨发愿偈,每一句都多两个字:“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可见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从《华严经》就可以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有些人说:“念佛法门我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为什么那些大菩萨都始终不离念佛呢?”凡夫都觉得这没有什么神奇,没有什么了不起!莲池大师有一个很巧妙的比方,说:“就好像你做高官、做宰相、做三省六部的尚书,天天都要见皇帝,向皇帝请示,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如果是个普通的人,距离京城很远,在一个山沟里面自己耕作,当然觉得见不见皇帝无所谓,事实上他也是见不到的。
   这其实是比喻诸佛度众生有无量的方便,而最方便、最殊胜的就是依靠持名念佛来让我们超出轮回。所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因为时时念佛就能迅速成佛。而薄地凡夫在六道里轮回,业深障重,反而不知念佛法门的妙处。
   下下根的比方经常被引用的湖南衡阳王打铁,他每天都要打铁,觉得很辛苦,但不劳作生活费就没有着落。刚好有位法师经过,他就请教那位法师用什么方法可以不用如此辛苦。法师说:“你打一锤子就念一句佛号。”他觉得很开心,扎扎实实念了几年,因为心很专注,而且成就了。
   他自己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说一首偈子:“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拿起锤子敲一下,念一句佛,站在那里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要知道临终时没有任何病苦,站着走一定是上品位。
   你看一个普通的人以前没有闻过佛法,以后也没有怎么听过教理,他真正有善根、有信心,边打铁边念佛都能上品生。宋朝时《龙舒净土文》的作者王龙舒居士也是面西念佛,站着往生。
   〔摄事理以无遗〕念佛一法有事念和理念,事念就是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内不被欲望所驱使,外不被环境所诱惑;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不夹杂,这样名之为事一心不乱。事念虽然对于净土的理论没有透彻地明白,但他能专注念佛念到心地清静,智慧自然开显,自然可以达到理念,理一心不乱。
   理念是了知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之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这样名之为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摄事理以无遗”。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含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含摄事念和理念,一切的诸法性相都包含在其中。
   〔统宗教而无外〕古人说:“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说能够统宗。
   一句阿弥陀佛,竖彻五时,横该八教,所以统教。宗教就是指宗门教下,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圆满地含摄禅宗的修法——禅宗讲明心见性,我们就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念佛功深也自得心开,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能够含摄宗门的修行。而一句阿弥陀佛能包含五时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一切的修法都可以包含在这一句万德洪名里。
   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三无漏学,我们能一心持名,收摄六根,就是戒增上学;一心不乱就是定增上学;历历分明就是慧增上学。
   所以《华严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妙法莲华经》里讲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一乘实相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故古来的大德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念佛生西方。可见持名念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的微妙法门,所以说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自古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为《阿弥陀经》所作的注疏非常多。比如唐朝窥基法师有注疏《弥陀经通赞》等等。还有净土宗的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为《阿弥陀经》也撰有一部《法事赞》等。但时代久远,有很多都看不到了。
   蕅益大师在此地列举了两种著名的《阿弥陀经》注疏。
   〔云栖和尚〕是指净土宗的八祖莲池大师,莲池大师与憨山大师、蕅益大师、紫柏尊者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而事实上蕅益大师晚年时已是清朝,所以上面写的是清西有沙门。
   莲池大师是一位宗说兼通、解行并重、宏宗演教、著作等身的大德。他在宗门里参禅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又归心净土。写有很多著作,如:《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等等。
   莲池大师的法名是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县人,三十一岁时出家,到处寻师访道,参访了很多善知识。后居杭州五云山,远近的学人都来参学,那个地方迅速成为一个丛林,名为云栖寺。
   文殊菩萨也曾化作一个童子来参访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看到这个童子就问他:“你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脚上有那么多泥巴,肯定是远道而来吧。
   童子回答:“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这是禅宗的机锋。
   莲池大师就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
   童子就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等等。有个比较长的禅宗公案,此地讲净土就不展开说了。
   莲池大师主张持戒为本,华严为体,净土为归。著有《阿弥陀经疏钞》,妙理广大,文义精微。我们读过《阿弥陀经疏钞》觉得非常浩瀚,如果讲一遍,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几乎把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都包含进去了。性相天贤这些妙理也都包含在其中。
   疏是解释经文的。莲池大师先作了个《阿弥陀经疏》,后来觉得这个疏还是太深,又作一个钞来解释疏,合起来就名之为《阿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的侍者古德法师又看到后来的学人连钞也看不懂了,就又再细一点来讲叫演义。以《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来解释钞,现在流通的本子就把疏、钞、演义通通合在一起叫《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莲池大师还作有一个很著名的《西方发愿文》,从古到今很多人按照这个来作佛前大回向,来发愿,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就是“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这个发愿文。
   蕅益大师尊称莲池大师为云栖和尚,是以地名来表示尊重。莲池大师住的地方叫云栖寺,为什么尊称他为和尚呢?和尚的意思就是力生,教化之力能够生弟子的智慧就叫力生。蕅益大师在莲池大师的塔前受戒,所以尊称他为云栖和尚。
   〔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幽溪也是地名,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继续保持菩提心,具足信愿行来闻法。
   《解》「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上午已经讲到《佛说阿弥陀经》的“佛”字。接下来就是说“说”,说就是非常喜悦,“说”通“悦”字。本经之中释迦牟尼佛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就是佛陀畅佛本怀来说,在五浊恶世之中示现成佛。五浊恶世之中,各种障碍、障缘多,所以要成佛难。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持名念佛是难信易行之法),是为甚难,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见到众生念佛成佛的机缘成熟,依此信愿持名的殊胜法门,能脱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远离二种生死苦,所以佛陀非常喜悦地来宣说。并且来说,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畅佛本怀来说信愿持名的法门,而且阿弥陀佛也畅佛本怀,十方诸佛也畅佛本怀。
   释迦佛权现于娑婆世界,以劝娑婆世界的众生念佛归于净土而畅佛本怀。阿弥陀佛示居于西方极乐净土,以四十八愿摄受十方佛世界念佛众生归于净土,令究竟解脱而畅佛本怀;六方诸佛以出广长舌相劝信而畅佛本怀。可见诸佛都把自己世界的众生推荐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也。”我们可以知道,至诚发愿求生西方,就是能令娑婆、极乐两土的导师和十方诸佛都心生喜悦的,这是悦所怀。
   《解》「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阿弥陀是经里所讲的彼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昙鸾法师就有说过:“《无量寿经》的名号是《无量寿经》的体,弥陀名号即是本经之体。
   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这是明宗。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这是用。所以辨体、明宗、论用都在其中。这其实就把本经的内容用简单的三句话都包括、含摄进来了。
   不退转,经上称之为阿裨跋致。我们在其他任何的佛刹土修行,修一切的法门,都是进进退退,唯独念佛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皆是阿裨跋致。有说三种不退,有说四种不退。
   第一是位不退:小乘证到初果圣人,须沱洹果就预入圣人之流,已经断见惑,他不会再退到凡夫位,所以叫位不退。
   第二是行不退: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不会再退堕到小乘,单求自利。这是大慈大悲菩萨行不退。
   第三是念不退:念念趋向无上菩提,这是指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圆教来说是指初住菩萨以上,在别教来说是指初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做到念不退。但我们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能圆证三不退,也就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已经等同于法身大士,圆证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蕅益大师在《要解》之中还开示了一种毕竟不退,乃至于散心持名都能为将来解脱种下种子,毕竟因斯而得度脱。
   本经的经名《佛说阿弥陀经》本来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说不是一尊佛来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而是一切诸佛都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可见本经所讲的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好到极处,妙到极处,圆到极处,顿到极处。所以所称赞的是不可思议功德。
   功是功夫。就这部经来说,功夫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方法,一心不乱是目的。德就是得到,即带业往生,顿超圆证(圆证三不退)。
   下半句经题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护就是弘护如来慧命,念是圆证无上菩提;护侧重于化他,念侧重于自行。所以这部《阿弥陀经》是诸佛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法门,因此一切诸佛都要讲此经,都要劝他们国土的众生上至等觉,下至业重的凡夫,都要念佛求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众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难信净土法门,尤其不肯相信持名念佛法门,佛陀才教化别的法门,但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法门,才能究竟成就。所以祖师开示说修行用功的根本就是:“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我们看历代的大德中有些是先参禅,明心见性以后归心净土;有些是以般若为行,净土为归;有些是以华严为行,净土为归;有些是以天台为行,净土为归。都是以净土为归宿。
   真正有大福报、大智慧、大善根,肯相信的,直截了当,信愿持名,一生就能成就。
   《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这是进一步解释阿弥陀。
   梵语阿弥陀译为中文可以翻译为无量寿,也可以翻译为无量光、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依正、无量庄严、无量说法、无量化度。从时间上来说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所以名之为无量寿;从空间上来说是横遍十方、无量光明。
   无量智慧:已经圆满证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无量神通:具足三明六通。并且极乐世界的殊胜是由于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所发的愿力非常殊胜,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哪怕只是带业往生,没有断见思惑,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仗承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都能具有无量神通。
   经上就讲:“饭食顷,即能供养十万亿佛。”经上描述极乐世界的人生活状况是怎样呢?他们一早上“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用盛花之具,装满很多鲜花(鲜花有天降花雨,也有宝树的花),然后就以神通力到无量佛刹去供佛、去闻法。
   释迦牟尼佛特别地悲心愍念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他说能历十万亿佛土,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回到娑婆世界来,也是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个神通力非常广大,一刹那之中就能遍供十万亿佛。
   “还至本国”,到中午时就返回极乐世界,然后经行,生活非常自在、随意,闻十方诸佛说法。
   无量道力:已经成就了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无量的功德力。乃至无量化度,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
   同样,我们信愿持名,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成就无生法忍。我们的心性当体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
   心性也是〔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青、黄、赤、白指颜色,名之为显色。长、短、方、圆名之为形色,都是指色法。
   我们的心性不是缘色尘的缘影分别心,也不是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不是此六尘缘影心,前面已经讲到心性非三处,所以是无量光;非三世,所以是无量寿。
   这一段讲心性非能所相,能对的心——我们能够判断外境的这个心其实是六根的见分;我们所对之境是六尘的相分。心性不是这见分去缘相分,然后所产生的六尘缘影心,不是指这个,那个六尘缘影心不过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妄心而已。心性是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能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能不迷,不起妄想执著,当下就是一真法界。
   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从性德上来说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我们不能舍识用根。我们开始第一念是六根根性起作用,第二念马上五俱意识就跟着起分别,所以第二念就错了。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就是妄想执著。如果我们能够一直保持第一念,能够舍识用根,用六根根性,一直能够保持第一念就成佛了。
   但是我们不能保持第一念不变,比如看到一朵花,第一念只是一个直观印象,但第二念马上就分别花的颜色是红色?白色?还是黄色?分别它的气味、形状,乃至想花的名字,迷上加迷,起种种的分别执著,就引起了贪、瞋、痴、慢,引起了分别执著,所以就轮转六道。相虽然迷,但是心性的本体是不变的,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心性本体是不属迷悟,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
   我们妄念起时,所见的相是妄相,但信愿持名到一心不乱时就见到实相,实相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
   如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禅师,至诚念佛,因梦里见到阿弥陀佛对他说法,从此以后即智慧大开,辩才无碍。
   可见一切的大乘经都是以一乘实相为体。如华严以一真法界为体,首楞严以如来藏为体,《妙法莲华经》以一乘实相为体,本经也以实相为体。
   《解》「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这是进一步解说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我们的佛性,实相无相,你找不到,但不能说没有;佛性的用是能现相,虽然现宇宙人生森罗万象,但你不能执著于这些相,这些相都是假相。明白此理后就不会在一切相里面去执著。一切相可以受用,但不要执著,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所以“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她有妙用。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我们若一直能保持不生不灭的真心,就能一直安住在一真法界里面,所以说唯心所现,这是真的,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这是假的。“识”变现出来四圣六凡十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人法界里也有天法界、地狱、饿鬼、畜生法界,也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法界。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当下心就在佛法界;现在起贪心,当下心就在饿鬼法界。所以每一法界具足十法界,名之为百界;每一界按照《妙法莲华经》所说都有十如是,名之为千如,如是相、性、体、力、作,如是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故称之为百界千如。虽然百界千如都是一念心性造出来的,但不可言其有。
   凡夫著有故轮回六道,凡夫执著于假有的相为心外实有,所以迷惑起贪瞋,就造业受报。可见六道轮回是自己迷的心造出来的;二乘是著偏空涅槃;大乘菩萨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心性不可得,境界也不可得;不单单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可得,连能证的智和所证的菩提涅槃都不可得,所谓“圆满菩提,归无可得”。故说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另一方面,心性也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性本无虚妄之相,心性本体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缘虑其实就是世间人所讲的思想,分别其实就是见解,心性之中没有这些缘虑分别。
   所以古德教初学的人,修行先从根本智下手,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离一切见解思想、缘虑分别。首先能一门深入,伏住烦恼,成就定力,之后再去学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广学多闻;那是在伏住烦恼、成就定力、成就清净心的基础之上再去广学。
   现在的人学佛是从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见解,学了很多,但功夫不得力。学得再好只能称之为学者、佛学家,不能断烦恼,不能成就定力,难以成就清净心,还是在以缘虑分别来用事。所以一定要先修烦恼无尽誓愿断,再学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你反过来先学法门无量誓愿学,要解脱就非常困难。
   持名念佛的殊胜就在于“暗合道妙,巧证无生”。先用下手最方便、人人都可修的具足信愿来持名,先以念佛来伏住见惑、思惑,不让它起现行;能念佛成片以后,再由有念心得入无念,由念佛之心而契入到心体离念的真如之体,“因于往生,巧入无生”。由念佛成就理一心不乱而证得无生法忍。
   一开始是炽然而求往生,到他真正成就理一心不乱,就能知道原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真正证入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心性本体,成就无生法忍。或是由念佛当生就成就理一心不乱,而证得无生法忍,那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上品上生。或是往生以后,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证入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
   可见信愿持名这个法门非常妙,真正修念佛法门的人,具足信愿持名,是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西方极乐世界就都可以去。
   《净土圣贤录》莲池大师所汇集的《往生集》上有说到,唐朝时有位怀玉法师是浙江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
   这位法师道心很好,修头陀行,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只日中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一辈子念了三十万遍《弥陀经》。我们看善导大师的弟子,有些念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遍《弥陀经》的非常多,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在唐朝天宝年间,看到虚空之中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遍满虚空。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看到银台来接,他不去并且说:“我就要誓取金台,此生此世一定要乘金刚台随从佛后,这就是上品上生。
   “圣众遂隐”。随他的心,马上来接引的佛菩萨就隐没了。
   “玉弥加精进,三七日后,向擎台者来云:‘师以精进,得生上品,宜趺坐以俟’。”又精进念佛三七二十一日以后,持那个台的菩萨来对他说:“你因为精进的缘故,现在能够上品上生。”三日后,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看到无量的光明充满了整个房间,然后含笑对弟子们说:“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真正能乘金刚台。
   我们读《观无量寿经》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授手迎接,这是上品上生。这个上品上生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不需要从莲花里生出来,一去到马上就见佛闻法,见的是报身阿弥陀佛,闻法马上就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顷,历十方界,就能证得无生法忍。这个上品上生是非常高的品位,而且这个念佛人临命终时是含笑而走。
   所以佛陀说一切的修行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态度不同:上等人很高兴,因为舍弃这个臭皮囊,能得净土九品往生,所以顿出轮回,很欢喜;中等的人要走时觉得很满足,因为这一辈子没有造恶业;下等的人起码也要不后悔,不要光阴虚掷,岁月空抛。
   对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一定要能具足信愿行。我们要知道这个法门,《阿弥陀经》是释迦佛特别悲心殷切来无问而自说的,整部经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而佛陀叫弟子舍利弗的名字就叫了36次,其实也就是叫我们,提醒我们。就好像父母亲对儿女,要特别提醒他,总是叫他的名字,一直怕他疏忽,怕他不重视,怕他忽略这么殊胜的法门,所以在十几分钟的说话里就连续地叫了几十次。所以我们要真正了知到这是释迦牟尼佛悲心的彻底彰显:“有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释迦佛愿一切众生都能超出轮回的最殊胜、最特别、最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的法门,就是《弥陀经》里所讲的信愿持名这个殊胜法门。
   所以当时台州的太守段公(姓段的知州)就作了一首偈子来称赞怀玉法师:“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净土圣贤录》里讲到很多这样的念佛人,僧俗各方面的人都有,乃至畜生道的八哥鸟学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极乐,这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威神加持。
   《解》「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实相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心性的体是非寂非照,本来就说不上寂照,是绝待圆融的,如果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别。
   但又不落两边,寂和照可互为体用。寂是寂静,一念不生。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照就是明了,明明了了,宇宙万事万物清清楚楚,心地清净,通达十方三世,名之为照。心性之体是寂,它起作用就是照;也可以说心性之体是照,它起作用就是寂,所以说“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照不二”。
   凡夫众生没有寂,也没有照,因之流转生死。凡夫烦恼妄念多,没有寂,哪里静得下来,不停地起烦恼、起妄念,睡觉都是颠倒梦想;平时心里胡思乱想,对外面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照,失去了觉照,所以既没有寂也没有照。
   《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照,不被外相所迷惑,不对外境起执著。不取于相是觉照的功夫,如如不动就是寂。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一段是讲心性,一念心性就是如来身土,如来清净法身和常寂光土,是身土不二的。
   照而常寂,如如不动,勉强名之为常寂光土,是四种净土之一。前面的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都不离常寂光土。
   常寂光土是体,常是法身德,常住不灭;寂是解脱德,寂然不动;光是般若德,是光明遍照。所以三德秘藏,即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都在其中,这是我们心地的三德秘藏。
   一念心性,又即如来的法报二身。法身无相,所以说照寂,勉强名之为法身。报身是智慧积聚,法身是理积聚;报身是智慧积聚,清净心起作用,对万事万物明明了了,充满智慧,成智慧的报身,所以说“寂照强名报身”。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性德是性具的德体,犹如在矿之金;修德属修成之德相,犹如出矿已提炼的黄金。
   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所以说“性德寂照名法身”。
   报身是修成,惑净智圆方能显现,所以说〔修德照寂,名报身。〕
   对净土宗来说,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始觉,所念的阿弥陀佛和所求生的净土就是本觉;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就是始本不二;而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修德,所念的阿弥陀佛是性德,所以说是性修不二;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观照般若,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实相般若,所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不二;是心作佛是修德,是心是佛是性德,所以说性修不二。净土法门虽然方法很简便,但理论是非常透彻、圆融。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照属于智慧,寂属于理体,用始觉智来照本觉理,照彻心源,成就根本智,这就成自受用报身;依根本智起后得智,能利益教化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现他受用报身。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上面就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他受用报身是教化地上菩萨的。
   只有照没有寂,度众生时,名闻利养一来就生出贪、瞋、痴、慢,就迷惑颠倒,被众生度跑了。
   所以说修德要照而寂,修德照寂才能名之为受用身。
   修德寂照是讲度众生,偏重于利他,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不离菩提场而现鹿野苑:“不动寂场而游鹿苑,现丈六比丘相。”这名之为应化身。他受用报身只有地上菩萨才能见,所以为了趋顺凡夫众生的根机来示现丈六比丘相,示现应化身,因此说“真应不二”。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净土法门是很殊胜的不二法门,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一一都是不二法门。不二就绝待圆融,就没有对立。有能有所有对立,那就有生有灭,生灭法就是世俗法;不生不灭、没有能所,没有能所的对立才是佛法。
   任何一个社会人们都需要面临和处理三种关系:也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这些关系不同的解读和实践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我们观察全世界种种的文化,都无非是对这三种关系的不同解读,不同的实践。
   佛教文化以身心不二来解读人与自己的关系;以身土不二或依正不二(正是身,依就是土)来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他不二来解读人与社会的关系。
   不二当然就意味着和谐统一,和谐和统一带来的就一定是稳定和发展。
   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对话——身心不二就是生命的智慧;人与社会和谐对话——自他不二就是生活的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对话——依正不二或身土不二就是生态文明。
   所以生命、生活、生态,可以概括佛教文化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而对于我们修净土宗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与自己内心和谐对话,我们要身心不二。我们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就是生命的智慧,其实里面包括了心的转化和身的转化。
   心的转化有三个层次:观照、照住和照见。观照就是做到了念佛成片;照住就是做到了事一心不乱,见惑、思惑虽未断,但伏住了;进一步是能断见惑、断思惑,见思惑断尽,能生方便有余净土;更进一步是断尘沙惑、无明惑,能成就理一心不乱,这是照见,见真如自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见是修心的第三个层次,我们身的转化也要能够同步,身是先转化风大,再转化水大及火大。为什么我们念佛,心里不想起妄念,但这妄念不由你控制呢?因为身体没有转过来,身体是一个漏雨的破房子,火大没有转过来,能量大部分都提供给妄想无明的马达去运转了,所以妄念没办法止息;而火大转过来,自然就有智慧光明现起,故此佛说有智慧的光明就没有妄念,有妄念就没有光明,这都需要火大的转化。
   然后是地大的转化,然后是空大的转化。地、水、火、风、空,五大能够转化。佛陀在《广五蕴论》之中有详细修法的解说,《观无量寿经学记》里面也有透过念佛法门,能实现身心不二,将来莲品高增,上品上生。
   《解》「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这是一个归纳。
   净土法门非常微妙,一切其实都是真如妙心的变现。能现能变的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因;所现所变的是境,也就是果,此果就是十法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我们觉了能所不二,都是唯是一心,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没有一个法界不是一真法界——要是迷了,一真法界在你眼中就变成十法界、百法界;要是彻底觉悟了,你看这个法界当下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佛现量所证得的诸法实相。
   所以《金刚经》上说:“如来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凡夫众生穿衣吃饭都是尘劳先起。”我们要转迷成悟就能入一真法界。
   因此蕅益大师说:〔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体就是心性,心性变现出依报的物质环境,变现出正报,我们的身体,所以,修行从根本修就是修心。心觉而不迷,心健康了,身体当然也就健康了,社会也就和谐稳定,世界也就和平。
   〔作法作报〕佛陀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都是心性变现的。
   〔作自作他〕自己和他人也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乃至能说的释迦佛,所说的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能度的诸佛、所度的众生,能信的心、所信的持名念佛法门,能发愿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所愿生的极乐世界净土,也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
   并且我们能持名念佛的身、语、意三业,所持的阿弥陀佛名号;能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三资粮,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能称赞的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所称赞的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也都是现前一念心性所变现出来的,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
   可见,信愿持名往生西方,事上是特别简易,任何人都能起修,但理非常深奥。若听不明白也没关系,你只要深信执持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当下就具足阿弥陀佛的全体智慧德能,也就是具足心性本体性德的全体德能,之后具足深信切愿执持名号,也一定能往生净土。
   所以具体到本经来说,一句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就是实相般若,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其实也就是实相般若,也就是我们的性德。
   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也即是具足四不二、具足六作、具足七能所。四不二是什么?也就是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我们持名念佛当下就具足四不二,当下也就具足六作、七能所。六作也就是作依、作正、作自、作他、作法、作报,我们持名念佛当下就具足六作,当下也就具足七能所。七能所也就是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这个七能所都是我们一念心性所变现出来的。
   因此这样子殊胜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赞此持名念佛法门,这样子释迦佛和十方诸佛的大悲心才是真正的究竟圆满,因为方便为究竟。不舍一个众生,都能够让他因此而得度脱,因此最殊胜的、下手最容易的持名念佛法门能够得度脱,这是诸佛最究竟圆满的大悲心。所以这个是最殊胜的方便,我们依此法门,性德方得全彰。若修其他法门,不知要经过多少劫,还不能够让我们的性德全体彰显,而执持万德洪名当下即性德全彰。
   因此,莲池大师赞叹这句佛号说:“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六度万行都全包含在这一句万德洪名里面,所以确实是不可思议。
   《解》「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宗,就是我们修行的纲领、宗旨,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古德说:“念佛是修行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又是捷径之中的捷径。”所以信愿持名不可思议。
   首先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如手,没有手就算入佛法的宝山也会空手而回。信犹如宝藏、犹如航船,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在《三十七道品》里,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首先也都是要有信根和信力。
   信为首,由信根才能起精进根,由精进根才能起念根,由念根才能入定,有定根,由定根才能开发智慧。所以信、进、念、定、慧,以信为首。
   而在《百法明门论》里,五十一个心所法,有十一个是善心所,也是以信为首:“信进与惭愧,无贪等三根。轻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这首偈子就可以归纳十一善心所。
   首先是信——信心,然后是精进,接着是惭、愧,还有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总共十一个是善心所。
   学佛的次第要有信、解、行、证,也必须以信为入门,真正有信才能理解,不误解,然后实行,证圣果。
   所以若非有信心,则不足以启发愿力;若非有愿力,就不足以引导实修。信愿行这三者犹如宝鼎的三足鼎立。若非但凭六字横超三界的持名妙行,就不足以满往生净土的愿而证明所信,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我们能得往生才是真正的证明所信。
   《解》「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对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分判跟前人不同,序分里就有信愿行三资粮,正宗分、流通分里也都一一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信有六信:能信之心是一。能信之心都是我们的心性本体。所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我们一定要深信切愿。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得非常透彻:“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我们有没有真信切愿,而真信切愿都来自于深入的闻思,能够真正对净土法门了无疑惑,对祖师大德的开示能会然于心。
   所信的是六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首先是信自,我们要相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一般世间的天主教、基督教讲要相信神,佛法不是这样。佛法首先强调的是要信自,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我们首先要信自,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其实是我自己的一念心性、真如妙心所变现的,阿弥陀佛也是真如妙心这个本体所变现的,所以我与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我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不是二。你要离开了信自,单纯地信他,那就很糟糕了,那佛法就跟基督教混淆了。
   底下会讲到关于净土法门有些不正确的、尤其是本愿念佛法门的一些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完全排斥信自,只讲信他,当然就违背了佛陀的根本教理。
   所以我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不是二,我与阿弥陀佛也是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往生西方其实是回家,是就路还家,回归到真如自性,显发我们的性德。所以修此法门,一生当中决定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因为我们都是回到自己心性的家乡,当然可以了,这样我们就能有强烈的信心。
   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晚年时把自己的家宅舍出来,做一座寺院叫香山寺,他自己也在寺院里专门修行,号香山居士。他把自己做官的俸禄三万钱拿出来找一位著名的画师,按《无量寿经》的描绘,绘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图,其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
   白居易在此图上作了首诗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他不单单是口发空愿,每天都真正在很精进地修持名念佛法门。
   他晚年时作了一首诗描绘自己的生活状况,描绘自己的修行状态:“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我七十一岁了,不再写诗,看经典我眼力不够,要去修福报,去供斋,去做其他,我又很怕这种奔波劳碌。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行住坐卧都在念阿弥陀佛。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现在我年纪大了,如果此生此世不超出轮回,这六道险途要超出就很遥遥无期了,而且我前半生都蹉跎度过了,所以现在一天到晚都是用清净心来念阿弥陀佛。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所以这是白居易也给我们一般的人做一个榜样,他也天天精进修持名念佛法门。
   我们回向,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三讲

皈命娑婆说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
不可思议佛护经,舍利文殊诸圣者。
二土六方遍尘刹,过去现在及当来。
无尽三宝咸证知,唯愿慈悲摄受我。
我今妄以秽土见,蠡测如来清净心。
仰承三宝大威神,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被凡愚成圣智。
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迩益含灵。
见闻随喜悉往生,同证寂光无上果。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菩提心来闻法,愿法界一切众生皆能信愿持名同生极乐。
  昨天已经讲到五重玄义里的明宗,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宗要。信有六信:
   《解》「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这是讲六信里的第一信——信自,相信自己,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这个真心不是指我们肉团的心脏,也不是攀缘六尘缘影的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是妄心——意思是迷失真性追逐妄尘的妄心,而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是周遍广大的,我等虽然现在在迷昧之中,但也并未失去。
   “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因竖无初后,我们的性德是无量寿;因横绝边涯,所以我们的性德是无量光;并且若能一念回转昏迷倒惑的妄心,专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即能决定往生自心本具的极乐净土,名之为信自。
   信自对于现在来说尤其重要,我们一定要能够树立正见。
   中国净土宗历代的祖师都倡导以自力、他力、具足三资粮往生净土,我们要感通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力的加持,得到弥陀佛接引。我们自力也需要有信心、有愿力,然后执持万德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但日本本愿法门净土真宗就主张纯他力论。认为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用感恩心念几句佛号就可以了,持戒、行善统统都不必要,他们一直说可以舍圣道门,反正全部都交给阿弥陀佛,所以不需要持戒,这种说法当然是非常错误的。
   民国时候本愿法门也曾经传到中国,教界的大德、印光大师等等都有批评。尤其是金陵刻经处的创办者杨仁山居士,他曾逐一批判过日本传过来的《真宗教旨》和日本法然所著的《选择本愿念佛集》。
   比如说《选择本愿念佛集》最后有个四偈三选上说:“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就是说你可以舍弃圣道门,选入净土门。当然圣道门、净土门这二门是中国的祖师(像道绰法师他们)都这么说,但从来没有哪位祖师说要舍弃圣道门。我们可以说专修净土,但不能说舍圣道门,因为净土门其实也是圣道八万四千法门里的其中一个,我们可以说专修净土,就是可以把所有圣道门都融入到净土一门,但不能说舍圣道门。
   所以本愿法门宣称舍圣道门。杨仁山居士就批驳:“阿弥陀世尊,以圣道修成本愿。若云舍圣道,则是违本愿矣。因果相违,岂得往生?”“生西方之人,亦由圣道而证妙果。”
   这是非常有力的破斥。阿弥陀佛在因地也是修圣道,修六度万行才成就本愿,以四十八愿大愿力和六度万行的大愿大行庄严极乐世界。现在如果按照本愿法门说要舍圣道门,就是违背阿弥陀佛的本愿,并且念佛的众生往生以后在极乐世界也是修圣道门。《弥陀经》上讲:“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等。
   针对本愿法门所说的纯他力论,杨仁山居士有个破斥:“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之所见之他力也。”“用凡夫臆想捏造一法,以驾于佛经之上,罪过弥天。”
   就是说法然他们用自己的凡夫之见违背经意、佛意,自己捏造一法,且把它凌驾于佛经之上,这样歪曲佛意过失很大。所以说如果是完全不讲自力,纯讲他力,就把阿弥陀佛看做像是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一样了,这当然非常错误;完全舍自力,不讲修清净心,只讲他力,把阿弥陀佛等同于上帝,这样当然就非常错误。
   佛教跟其他宗教的根本差别就在于自依止、法依止。佛陀在临入涅槃的时候也开示:“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所以中国净土宗历代的祖师都主张说自力,信自。自力是往生的亲因缘,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增上缘。
   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正见,往生净土的亲因缘是具足信愿的念佛人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才是亲因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增上缘。本愿法门却胡说往生之事,佛已代我成就,佛将此成就白送给你,你都不要吗?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会误导很多众生,曲解佛经,歪曲佛意,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正见。
   因为我在湖南、湖北、安徽等等很多地方都看到这些流传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书,这些书在流传,就会误导很多众生。尤其是有些个别的出家人,他自己不想严格要求自己,也不想清净地持戒,他听说本愿法门说不用持戒,只要你有信心就好,其他什么都不管。这样当然就很糟糕。
   净土真宗的开创者是法然的弟子亲鸾,本来他是一个比丘,后来就公然地娶妻生子等等,就是因为他自己的知见错了,他说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持不持戒没关系,这是导致日本佛教变质的一个因素之一。
   所以念佛人具足信愿持名,自己的真心是往生的亲因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加持是增上缘。学过佛法都知道,色法成就要有两个条件,心法成就要有四个条件,色法成就的两个条件,就是亲因缘和增上缘。
   比方说有一颗稻谷的种子,这颗种子本身没有被破坏,它本身具有能发芽的这种潜力,这是亲因缘。还有增上缘,要有土壤、阳光、水分等等。这样才能发芽、结果。
   心法是四缘成就,色法是二缘成就,心法的四缘成就即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因缘就是念佛人自己信愿持名,自己真如妙心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等无间缘就是我们念念念弥陀,不间断、不夹杂;所缘缘是我们缘这句阿弥陀佛,“以名召德”,因为这句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庄严、所成就的;增上缘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就是我们的增上善业、信愿持名,所以具足这四缘当然能往生净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本愿法门再次传入中国的台湾,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事就是以境界为事,境由心现。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是不可穷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性不可尽故,所以十方世界不可尽。实有西方极乐世界,实有阿弥陀佛,不是打比方的,是真实有,所以蕅益大师自称西有沙门,净土宗的十二祖彻悟禅师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二有室”。二有室就是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是名为二有室。
   娑婆世界是我们贪瞋痴慢心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变现出来,也是一切念佛人的清净心变现出来,因为佛心众生心,是一不是二,这样我们明白了实有极乐世界,实有阿弥陀佛。这个是讲信事。
   下面是讲信理。
   《解》「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这是六信的最后一信。
   信理就是以法界为理,这一段文其实就包含了《华严经》所讲的四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都包含在其中了。
   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都是我的现前一念心性所变现出来的,一念心性就是理法界,所现的极乐世界就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在性,全他即自”。这四句就是理事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三句就是事事无碍法界。
   全事即理:就是事依理成,事不离理。所以我们就知道整个现象就是理体,一切现象,一一的相通通都是理体,所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些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因为全事即理,现象的本质就是理体。
   全妄即真:因为妄依真起,妄是没有自体的,全体就是真如。譬如冰是依水而起,冰就无有自体,全冰即水。也就是说妄是相,真是体;真是能变,相是所变。比如做梦,能变现梦境的是心,所变现的就是梦境,因此也可以说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在睡眠作梦时,可以知道全妄即真。
   这段是说,信理要真正能通达是不容易的,但是关键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是心境相即。可以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但不可以拨境唯心,不可以离境而说唯心净土,这是执理而废事,错了。所以祖师大德历来都说:“执事而不能悟到理,但能老实念佛,不虚入品之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执理而废事,徒受落空之惑”。你要离开境界来说唯心净土,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不可离境而说唯心净土,这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是性修不二。可以说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但不可以执性废修。不可以说我是禅净双修,我不需要念佛,这个错掉了,执性废修;或者说,开口闭口就说你在修实相念佛,这都是求升反坠,弄巧成拙。印光大师对禅净双修有很透彻的破斥,后面会详细地展开来说。
   我们要知道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虽然理上不能真正通达,但全事即理,我们只要执持这句阿弥陀佛,这个理体的、自性的无量功德也就圆满地包含在其中了。
   《解》「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这一段是讲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
   古德曾开示:“娑婆心险,感陵谷之高深。极乐心平,致宝地之如掌。”
   娑婆世界众生心有种种的分别、执著、不平等,所以就感得外在的世界也有高山、峡谷,有种种的荆棘;而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信愿持名,上至等觉、下至薄地凡夫都是平等地修信愿持名,心行平等,感得地平如掌,黄金为地。所以我们要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愿将来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回入娑婆,广度众生。由此可见,念佛人求生西方是积极而非消极的。
   有些人说:“念佛的人一天只念阿弥陀佛,这个不是小乘法吗?他没有想到怎么去度众生,怎么能说其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的大乘妙法呢?”其实要知道,我们今天想救度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但以凡夫身的智慧不够、能力不够、福报不够。所以要求生西方,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
   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要能觉悟到人生是苦,八苦交煎;人生是空,不管多少功名富贵,无非都是大梦一场。“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赴幽冥。”人生无常,所以苦、空、无常、无我。
   正如善导大师所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具足信愿,但念阿弥陀佛是捷径之中的捷径。
   《解》「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这是蕅益大师进一步把凡夫的疑惑破掉,有些人容易产生疑惑,他觉得:“《六祖坛经》讲‘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净土法门要舍娑婆取极乐,这个有取有舍,不是有轮回吗?”凡夫众生就是因为有取有舍,所以有分别,有轮回呀,这个他想不通。我们学了蕅益大师的《要解》就豁然大悟,《要解》说得非常透彻。
   蕅益大师开示我们:“厌离娑婆要离之又离,舍之又舍。舍离至无可舍离之处,方成为究竟。”因此念佛人在生活中要一切随缘,人生是为酬业而来(业报身),你还向外求什么?要看破放下,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放下、是真正做到了“离之又离,舍之又舍”。
   欣净:我们欣求极乐净土,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方为究竟。这话说得很妙,“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为究竟。”也就是说我们因往生而证无生,你真正能往生,成就无生法忍,才知道本来心性周遍含容,没有来去之相,所以由有念而巧入无念,因往生而巧证无生。这是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是真正的究竟。
   因此念佛人要有强烈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阿弥陀佛的悲愿力十劫以前早已圆满,只要我们愿心强烈就必定能与佛力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往生净土。
   所以“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这是非常不同于世间凡夫分别念的取舍,是非常巧妙的由相而见性的方法。凡夫众生心体不能无念,佛陀就巧妙地教我们以一念代万念,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念头,念念入佛法界来证无念。凡夫众生心体不能真正的无相,他总是遇到什么就执著什么,陀佛就巧妙地引导我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一得往生,就能成就无生法忍,真正证无生,证入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有些人说:“我念佛,但不曾有急于往生净土的念头,或虽然知道要求生净土,但愿心不强烈。”这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你不要只是听了,觉得口里也说相信极乐世界,相信净土法门,也愿意求生极乐世界,但你的行动呢?你内心深处求生净土的愿心强烈吗?
   其实很多人是不强烈的,为什么?因为对于娑婆世界的苦感受不强烈,他平时没有病,也没有什么违缘、没有什么逆境,觉得也还蛮不错,没有真正觉得娑婆世界三界火宅、八苦交煎,对于这个苦感受不强烈。因为凡夫的愚痴无明和执著心在作怪,所以虽然念佛,但没有真信切愿。
   我们从遥远的过去(无量无量劫以来),一直到现在,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世界,本质就是苦恼的世界,凡夫众生因为愚痴无明,住惯了,所以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世间有一句俗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再简陋也是自己的家,住惯了,觉得这就是乐土,这其实是凡夫的坚固妄想,执著心在作怪。
   所以我们才真正地五体投地佩服蕅益大师说得非常透彻:“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浅。”不要认为西方极乐世界难生,其实你具足真信切愿一定得生,但关键是问自己:“我真信吗?真正愿意求生极乐吗?”这全在信愿之有无。
   我们学《弥陀要解》,关键是透过学习要能真正产生真信切愿,“品位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浅。”要注意,用的是深浅,而不是多少,并未说一天念五万、十万就一定高,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你持名念佛的功夫是深还是浅,在后面也会详细地展开说。
   所以我们要多闻思净土的经教,生起真信切愿。厌离娑婆,要离之又离,舍之又舍;欣求极乐,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这就是凡夫的状态,善导大师一针见血,说得很透彻,毫不留情。凡夫因为愚痴无明,执著心作怪,虽然知道生死,理上因为闻法的缘故知道不可贪,但内心没有真正地厌离。
   我们要真正地欣求极乐,要知道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利益,归纳起来就是四种:
   第一种是无量寿。一生极乐即是无量寿,寿命很长,娑婆世界寿命很短,做什么事情都不够,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限,所以能一生成佛。
   第二种是见佛。佛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看经典里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很多弟子们听到一半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因为佛陀有十种智慧力(十力),所以他最能观察众生的根机。有时候众生对自己的习性、愿望、根机都不了解,但佛陀知道,所以见机说法,几句话就能说得心开意解,能断愚痴无明,开大智慧,豁然大悟。所以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以后,能时时闻阿弥陀佛说法,时时能够随意想听十方诸佛说法都可以。
   第三种是闻法,西方六尘皆演妙法,闻法不间断,一切生活环境,都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具,所以我们不会退转,自然地提起正念。
   第四种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觉位的大菩萨都是我们的道友。譬如在娑婆世界学《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中观论》,怎么学也学不明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直接请教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也求生极乐世界,这非常妙啊。
   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发愿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正如莲池大师所教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他人行。”我们现在住娑婆世界寿命短,就专心致志,信愿持名,专念阿弥陀佛,一定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法门无量誓愿学”,将来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去广学。因为极乐世界那些鸟鸣叫,孔雀、鹦鹉、迦陵频伽都在说种种法,想听什么都可以学;我在娑婆世界想学,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到那里可以学个够,我不明白、也不知道请教谁——到那里就有地方请教,龙树菩萨的经典我就直接请教龙树菩萨,文殊菩萨的经典我直接请教文殊菩萨,所以这就非常妙。
   其他的自力法门是要凭自力去断惑证真,取舍至于究竟才能成就妙觉佛果位,我们如果修自力法门,要真正做到取舍到究竟,其实什么时候才做得到?到妙觉佛果位才是真正地做到,“取舍至于究竟”就是不取不舍才能无取舍。
   而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于横超三界,但得往生净土,即是取舍至于究竟,所以就能把我们凡夫这些疑惑的地方消除。
   刚刚这两段都是讲要如何发愿,接下来就是讲持名:
   《解》「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六字洪名,万德具足。一心念佛,六度齐备。因此莲池大师在《疏钞》里就说:“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因为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持名念佛是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稳当的一生成佛法门,用功、用力很少而成就很快速,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品位很高。
   蕅益大师还为了彰显持名念佛最殊胜,说了其他种种净土的修行法门,比方说观像念佛,这是《般舟三昧经》上所讲的观像之法。
   般舟三昧有很多大德修,常行三昧,能在一个关房里挂上西方三圣的像,一直观像来念阿弥陀佛,九十个日夜都不会坐下来,不会躺下睡觉,这要真正有大魄力,真正发大心,然后能成就三昧。观想念佛主要是讲《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讲的净土十六观。
   接下来还有礼拜、供养。礼拜是指《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修的行门,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是属于此地讲的供养。还有五悔、六念: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五个法门称之为五悔。其实礼拜、供养、五悔,合起来就是十大愿王。忏悔就是四者忏悔业障。劝请就是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都是劝请。随喜是五者随喜功德。回向就是十者普皆回向。发愿就是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合起来就可以知道礼拜、供养、五悔,就是十大愿王。
   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就是用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慈悲来转变我们的凡夫心,在自身之中成就三宝的尊贵品质,来克隆自己,用佛菩萨的标准把自己克隆成为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
   所以说修一切法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修布施度;念戒、念天是长寿安乐。净土法门就是以持名念佛为正修,以其余的法门为助道,回向发愿,皆得往生。
   《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这一段是特别地彰显持名念佛最为殊胜,具足事理二妙。事妙,就是收机最广,也就是三根普被,上上根的等觉菩萨也是修信愿持名,最下等的愚痴无明障重的凡夫也是信愿持名,所以普被三根。
   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或四字的万德洪名,理妙有三种:
   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这里面讲“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都是理妙。方便中第一方便,是在行持上来说;了义中无上了义,是从教法上来说;圆顿中最极圆顿,是从证入理体上来说;我们修一切佛法都一定包含了教、理、行、果,这是从法门来说。如果从个人修证来说就是信、解、行、证,都是相通的。所以教是了义中无上了义,教义最了义;理就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从理体上来说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行,行持又最方便,方便之中第一方便;当然果就是最殊胜——往生不退,一生成佛。可见此法门持名念佛最妙。
   第一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行住坐卧都能修持,都能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一定要破除那些错误的见解。
   有些凡夫众生往往自作聪明,自己想出来之后还要去跟人家说,不照佛意,往往歪曲了。有些人说:“持名念佛这么简单,最好能密净双修,我加念什么咒。”这其实是没有理解“方便中第一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不需要持咒,不需要止观,不需要用那些其他的方便法,你就一直信愿持名,自然大开圆解、明心见性。
   昨天我还听说助念送往生要拿温度计来判断其往生与否,这是个很奇怪的做法。人走了,拿个温度计测,头顶的温度比其他地方高个一两度,就说这个人往生了,这是完全不懂,我们在后面会专门抽一点时间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理妙第二种就是了义中无上了义。佛说法教导我们有四依四不依: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人天福报跟二乘佛法声闻缘觉法比起来,人天福报是不了义,因为不能出三界;二乘佛法跟大乘法来比较,二乘佛法虽然出三界,但不能成佛,是不了义;菩萨法与佛法来比较,菩萨分证未圆,也是不了义;持名念佛的法门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直接修一佛乘,直接以阿弥陀佛果地上圆满的德能作为我现前一念的因心,念念念佛,念念即佛,所以这是最了义,无上了义。
   第三种理妙就是最极圆顿,不落渐次,不落阶级,“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没有那些渐次,我们哪怕就只是薄地凡夫,一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圆证三不退,所以他没有这些渐次阶级,顿超圆证,因此是最殊胜的法门。我们就可以真正从内心明白,相信这个信愿持名是最殊胜微妙的。
   接下来蕅益大师打了一个比方:“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水不清用明矾划几下,很快就清下来。同样,凡夫众生这个生灭的乱心,佛号投进去,乱心不得不佛,全体即是在佛法界之中。我们明白以后,要真正地信愿持名,关键是要真信切愿,而且要有这种大雄力,真正精进去修。你修行不精进,就说明信心还不够,愿力还不强。佛陀主要的殿叫大雄宝殿,大智、大悲、大雄力,智慧、慈悲和大能力三者是能修一切法门得成就的条件。所以大精进力,大雄力也很重要。
   在《发心集》上讲了一个往生事迹的公案,是有个恶人,他突然之间听到佛法,马上就精进去修,迅速往生了。
   是日本镰仓幕府初期的时候,香川县有个人叫源大夫,姓源,不知道名字,就只叫他源大夫。这人以前是个浪子,专门以杀生为业,经常去打猎,也经常跟人家打架,很粗暴。有一天他打猎回来,看到有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听法,他从来没有见过,就很好奇,粗暴地把听的人赶开,给他让一条路出来,挤到最前面去。他对着那位说法的法师也很不礼貌,非常粗暴地吼叫:“你要说明白一点,要说得让老子也听得懂!”法师也不计较他,很详细地跟大家讲解阿弥陀佛的誓愿,讲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快乐,讲解世间无常、痛苦的道理。
   这源大夫从来没有听过,一听了以后当时就很高兴说:“啊,原来有这种事情啊,太好了!”就问那个出家人:“如果我出家的话,诚心念佛,是不是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呢?”出家人回答:“当然肯定可以了。”这人虽然很粗暴,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他做事情有大勇力,敢作敢当,马上就说:“那好,你马上给我剃度。”
   周围的人就劝阻他说:“唉呀,你不要那么着急,回去准备一下,换一点衣服再来吧。”
   源大夫就很粗,拿起刀来大叫一声,怒喝说:“老子想做的事情,你们谁能够阻拦?”吓得大家都不敢说话了。当场那个出家人就给他剃度,他要了一件袈裟就走了。
   听净土法门就听了一次,但他有大雄力、大勇力,要了一件袈裟就一直往西走,一边走一边尽自己的全力大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一直念。日本是个岛国,陆地很有限,他一直往西走,走不了多久就走到海边,海边刚好有个小半岛(一个小山),他就站在海边那个小山上,面向西方,声嘶力竭大声念阿弥陀佛,七天七夜之内没有吃任何东西,就喝一点点水,一直就站在那里念。因为大家前面都听到他很大声,喉咙都嘶掉了,还在大声念阿弥陀佛,但是到第七天的时候听不到声音了,就去看他。原来他站在那里面向西方,合掌站着就已经往生了。很奇特的就是往生以后隔不了几个小时,看的人越来越多,很奇妙的这个人已经走了,但舌尖上看着看着就生出一朵莲花,是青莲花盛开。
   青莲花开以后,(佛经上说的青莲,其实就是白莲花,洁白的莲花)。很奇特,就有人发现,原来根就在舌头上,把它拔下来种在香川县一个寺院的池子里面。到现在都还有这种青莲。庐山东林寺,寺院前面那个池子里的青莲,就是从日本把这个莲花再引过来的。
   其实净土法门你要真信真愿,踏踏实实去修,就连这么一个平时非常恶劣的人,很快都生净土,而且站着往生很自在。
   《解》「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中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妙中钞》是智者大师所作的,这里就是归纳成就一佛乘的真因,就是信愿持名,我们就直接地修一佛乘,真信、切愿、持名念佛。
   一乘圆修的妙果就是生到四种佛净土,所以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那四种净土我们当然都听多了: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和常寂光净土。而极乐的妙处就是一生一切生,哪怕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净土,都能圆具上三土。
   因此莲池大师就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难免落空之祸。”这话是肺腑之言。我们虽然对这个理论没有完全通达,但真正地深信切愿,老老实实地持名念佛,那“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一定能九品往生。
   如果有些人只是注重多闻,不肯去念佛,他学很多理论,这看看那听听,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巧成拙。“执理而心实未明。”执著于理体,老是说要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要销归自性,但其实自性并没有开显出来,“心实未明,难免落空之祸。”到头来自力也没有成就,佛力也无法感通。因为你没有真正求生的心,只是销归自性,当然就难以感通佛力,最后落空。所以所谓的禅净双修,其实就是无禅无净土,是很错误的。还有一些人他会倡导禅净密三修法门,更加错误。
   所以对于净土法门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通达,但能老实念佛,不间断、不夹杂,这一生决定往生,三辈九品有份。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就开示:“一声阿弥陀,无论解与不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是成佛真因。”这说得很透彻,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没有透切了解,但一直念都能念念是成佛的真因。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大家如果有余力能看更好,尤其是出家人。
   有一位法师说过:“如果读了《灵峰宗论》以后不痛哭流涕,这个人是铁石心肠,是没有真正地心与法相应”。都是非常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的肺腑之言。把我们修行道路上那些迷惑颠倒,那些凡夫的错误知见、毛病统统挑出来,痛下针砭。
   《解》「第四是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这段开始就讲力用。有人讲,我们念佛有什么好处呢?
   本经就是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以九品往生为功力,以圆证三不退为德用。
   信愿持名为因,往生四种净土就是果。以持名功夫的深浅,四土,每土各论九品往生。
   其他法门凭自力而竖出轮回,我们要依靠自力,要修四禅八定。更进一步还要修受想灭尽定,才是真正地超出三界。要依断惑证真的深浅而有四土的差别。净土法门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愿、行三资粮力而横超三界、圆证四土、圆证三不退。所以蕅益大师说:“横超四土,故九界众生应念能睹佛境,圆满妙觉。时时应现十方。
   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描述的依正庄严,哪怕生到凡圣同居净土都能享受这些妙用。为什么?虽然自己的能力不够,但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比方说极乐世界是想衣衣来,想食食至。凡夫众生在娑婆世界有吃饭的习气,一天吃二餐、吃三餐,去到极乐世界以后,虽是莲花化生,但习气还在,他如果想吃东西,念头一动,想吃什么美妙的食物就在面前显出来。“食已化去”,吃完了以后,也不要去洗碗筷,它自然就化掉。
   这怎么理解?其实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很好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小小的一点质量,把它转化为能量就很大,原子弹爆炸就是这个原理。现在的科学家就知道:物质是能量变现的,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可以说物质是闭锁的能量,能量是释放的物质,互相能够转变,质能互变。但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早就已经做到了:需要物质的时候,能量就随心所欲变化出这个物质来;念头也是能量,所以想衣衣来,想食食至,想吃什么就一念现前,吃完又变空了;变空了就是物质又变为能量,物质的相没有了。
   其实我们学《中论》,上面讲不生不灭也很容易理解,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们为什么看到这个世间有生灭,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物质相?打个比方,能量它是不生不灭的,不管它现什么相,它现在现这个物质相,然后因缘散灭,物质相消亡了,但它并不是消失了,还是转化为能量。因缘聚合,又变化为另外一种物质。其实体是不生不灭。我们在娑婆世界,每天都要为衣食而奔波,浪费了很多时间。到了极乐世界就不像此土了,只是闻经听法,供佛经行,是最圆满、最美好的世界,所以六方佛赞。
   因此要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其余的都是小事情。如果你还有很多放不下,还是不肯真正地深信切愿,万缘放下,单提名号,这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了解,真正地开智慧。
   并且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的殊胜还有五种,简单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虽有凡夫,纯是念佛净业得生,非是有漏惑业所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虽然也有凡夫,但都是念佛信愿持名而得生的。
   第二,但有人天,无四恶趣,亦无四空天,无魔王等天。
   第三,纯入正定聚,无不定聚,无邪定聚。但因见思烦恼未断,暂时名为凡夫。
   第四,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秽土。凡夫要跟圣者相见要有特殊的缘分,比方说法照法师在五台山大圣竹林寺见文殊菩萨,他是有特殊因缘,后来再找过去就只看到一片荒地,看不到文殊菩萨。三昧水忏里悟达国师见阿罗汉,见迦诺迦尊者,也是要有特殊因缘才能偶尔相见。所以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是隔开的,没有特殊因缘见不到佛菩萨。而极乐同居土见佛闻法随意自在,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任何的阻隔,随时都见阿弥陀佛。
   第五,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能圆生上三土、圆证三不退。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因为断见思惑的深浅不同,也分为九品,所以四土各分九品。方便土以尘沙惑分为九品;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以断无明惑的深浅而分九品。当然,真正地圆证就是像佛一样完全地住常寂光净土。那么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他是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能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
   我们上午学到此地,愿大家同念弥陀,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四讲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愿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信愿持名,同生极乐。今天下午继续讲五重玄义的第四“明力用”。
   上午讲到了我们要“愿离娑婆,愿生极乐”,要愿当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讲到了“厌秽”,要舍之又舍,离之又离。我们愿离娑婆,要舍之又舍,只有一句佛号,其它所有的牵挂执著统统都放下,才是真正舍到究竟。欣求极乐,求生极乐的心也要极为强烈,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
   正如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经妙宗钞》里所讲:“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就是舍到究竟,取到究竟,能往生极乐,径登不退,证无生法忍。也就是不取不舍,也就是见性成佛道。
   上午我们讲到了生凡圣同居净土,要能够念佛成片,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持到事一心不乱: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西方四种净土,除常寂光土以外,其它的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每一土都有三辈九品,是以其断惑的不同而安立的。
   凡圣同居净土主要是断见惑、思惑,本来只是伏住了,此时没有断,因为凡夫众生生到极乐,所以去以后,首先是断见思惑。
   方便有余净土是已经断见思惑,他本来是修小乘法,可习气还在,所以暂时显现的是阿罗汉,其实是大乘,他主要修的是断尘沙惑,生到实报土主要是断无明惑。
   〔事一心不乱〕我们在生活之间念佛,行住坐卧都不离这一句万德洪名,在一切顺境和逆境之中都不起贪爱和瞋恨,不被见思惑所乱。正念佛时,虽然有人赞叹,也不生欢喜;有人恼乱,也不生瞋恨,实际就是已断了贪、瞋、痴、慢、疑五钝使。其实也就是断八十一品思惑,人相、我相、众生相皆空,人我相统统都空掉,其实也就是断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利使,已经断了八十八使见惑,见思惑都断尽了,因此才说“见思任运先落”。
   为什么叫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譬如有个打铁的人,要把铁打成一把锋利的刀,打的过程中,那些渣子、粗垢就会先脱落,但他不以为喜,因为他的目标不是要除去那些渣子,而是要打成一把刀。同样,念佛人的目标也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意在生西。“粗惑虽落,不以为意”,也就是说那些粗重的见惑、思惑,虽是任运先落,自然它就断掉了,不以为意,因此才说“见思任运先落”。
   他没往生时,在娑婆世界念佛,其见思惑就已经在念佛的过程之中成就了事一心不乱,自然就先断掉了,所以临命终时就能得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
   〔理一心不乱〕就是从事一心不乱进一步往上修,不落空有二边,见中道理,破无明惑,成就理一心不乱。理就是心性,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但比禅宗的方法更巧妙——禅宗要用参究的方法,而且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才能真正明心见性;而净土宗只用一句佛号就能破无明惑而明心见性,能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真正见真如本性。
   见惑是指迷理的恶见,由分别而起。主要的根源是我见,或也译为身见。最准确的译法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译为中文就是坏聚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是五利使,展开说就是八十八使见惑。
   思惑是迷事的恶见,是俱生而起,主要的根源是贪瞋痴三毒,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展开来说即贪、瞋、痴、慢、疑。更进一步就是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见思惑后信愿持名,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净土。
    经典上说:十方诸佛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九种人共居。首先是藏教中的声闻、缘觉,其次是通教中的声闻、缘觉、菩萨,合起来就五种,然后是别教里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种,加上圆教的十信位,总共合起来是九种人共居方便有余土,都是断见思惑才能居方便有余土。
   〔究竟寂光〕就是在常寂光净土之中,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和实报庄严土都属于事相,常寂光土是理体,“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
   十方世界情与无情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称之为法身德。十方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回光返照,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当下就安住在一真法界。
   解脱德就是指我们的心性本来自在。我们似乎是被烦恼所缠缚,但去觅烦恼是了不可得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心体本来自在就是解脱德。
   般若德:般若是指智慧,智慧光明,所以常寂光,这个“光”是指般若智慧。世出世间都是心性所变现,本来应当无所不知,但变为所知有限,就因为坏在所知障上,所以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果心存知解,有所知就一定会有所不知。
   因此有所知就是所知障,有所得就是烦恼障,《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般若无知,成道无所得,圆满的智慧德能就恢复。
   《解》「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在《要解》里,蕅益大师把阿鞞跋致解释为四种不退:
   第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念念都入真如性海。
   第二行不退。就是声闻、缘觉已经断尽见思惑,生到方便有余净土,进一步趋向无上菩提。
   第三位不退。就是已经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不会再退堕下来,不会再退转。实际上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证位不退,最起码要断八十八使见惑;但在极乐世界,就是伏住见思的凡夫都能得到位不退,而且能圆证三不退。
   第四毕竟不退。
   所以首先是念不退,念不退指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念佛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其实实报庄严净土,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外,其他的佛世界如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无法证入理体,都无法入实报庄严土,但极乐世界是圆生四土,生到实报土才能分证常寂光土,这是其他佛世界。只有真正破无明、显法身,才能生实报土,分证常寂光土,但在极乐世界是一生一切生,念念趋向无上菩提,我们现在念念都是妄念、无明——如果有念,也是妄念;如果无念,只是无明。
   《解》「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见思惑已断,尘沙法执惑也破,度生之行精进,名为行不退。
   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会退到二乘,这也是修行不退转。行不退要能在顺逆境界里修,如大迦叶尊者,他代表了苦行,是在逆境里锻炼出来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由顺境里锻炼出来的。其实顺境淘汰人更厉害,如果满足于现状,向上奋发之心就没有了,进一步求证无上菩提之心就容易懈怠。
   生到方便有余净土的阿罗汉,都是小乘人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带着小乘的习气,就像娑婆世界的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还有吃饭的习气一样,因此方便土的阿罗汉回小向大,进一步断尘沙惑,进趋成佛的极果。
   《解》「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在娑婆世界,要证得位不退,起码要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见惑,成就预流果,才可真正位不退,已入圣位不会退堕到凡夫。但极乐世界的妙处就在于凡夫念佛生极乐,只要念佛成片,伏住烦恼了,即使没断惑也能带业往生,而证位不退,莲花化生,可以天天见佛,时时闻法,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在这样殊胜的环境之中没有退转机缘。
   《解》「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是讲“毕竟不退”。显示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佛说阿弥陀经》经名不可思议,六方佛名不可思议。功德无量无边,能使众生一听闻便“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毕竟因斯而得度脱”。不管你理解不理解、用至诚心还是散乱心、有心还是无心,只要一听闻到就能种下一个解脱的因,所以叫 “毕竟不退”。
   下面用两个比方来说明:
   一是如涂毒鼓,据说有一种鼓,就像现在的化学武器毒气弹一样,军队打仗时,自己的军队这边有解毒法,对方的军队听到鼓的声音都死掉,也就比喻阿弥陀佛的佛号能活我的真常法身、能够死我的虚妄生死;能使我的法身慧命开显出来,使我们觉悟,超出虚妄的生死轮回;能活我的菩提慧命,能够死我的虚妄烦恼,以此喻为涂毒鼓。
   二是如金刚。好像一个人,哪怕吃了一点点的金刚石、钻石,但无论怎样都不会被消化,以此比喻不会被破坏。我们闻到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名,将来一定能“毕竟因斯而得解脱”。
   《解》「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段是弥陀要解的眼目。薄地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净土,就已经横生上三土,与等觉大菩萨在一起,一生必补佛处。
   能居位不退,即已圆证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圆证三不退,乃至于临命终时才听闻佛法,能够念佛,神智清楚,有善知识提醒,听以后真能奉行,也能带业往生,可见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甚而畜生道有特殊的机缘,有人能教它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
    莲池大师在其汇编的《往生集》中说,唐朝时湖南长沙有人养了一只八哥鸟,这人教它念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只鸟天天就跟着主人念阿弥陀佛。死后就把它放在一个小棺材里埋掉它,但忽然间就发现小坟上长出一朵莲花,挖开来看发现那朵莲花的根在八哥鸟的口里生出来,所以有人作了一首偈颂:“有一灵禽号八哥,解随僧口念弥陀。死埋平地莲花发,人不回心争奈何。”
   最近看庐山东林寺办的《净土》杂志,2004年春季号也有一个报道,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有位王居士家里养了一只绿毛红嘴的鹦鹉,念佛十一年后也得往生。
   王居士在八七年时,有人送这只鹦鹉给她,这只鹦鹉本来就不会跟人学说话,有人教它很久,它不会说,所以就把它送给王居士。但很奇怪,一送到她家里就自然对王居士念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有很多人不信佛,就来看热闹,就教这只鸟说“你好”“请坐”,但它不学,有人教它说“你好”, 它就回答:“念佛吧”,有人教它“请坐”,它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它的你教什么它也不学。
   一直养到九八年五月份时往生了,有一只猫扑过来,这只鸟受了点惊吓死掉了。往生以后十几天,其身体一直都很柔软,火化以后拣出一条完整的舌头,而且还有20多颗洁白、微微带一点红色的舍利花,见者、闻者都很赞叹称奇。这当然是非常特殊的,乃至于畜生道有这种因缘让它能持名念佛,都能往生极乐。
   《解》「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这一段是把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拿来跟宗门教下作一个比较,显出持名念佛的殊胜。
   〔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个是与教下比。
   千经万论,五时八教,没有其他法门讲到凡夫一生就能圆证三不退,这是其他任何经典,任何法门都没有讲到;唯有净土法门讲到凡夫在短短一生之内,就能依靠信愿持名往生极乐而圆证三不退,候补成佛。唯有信愿持名一法能使凡夫而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就像刚刚小学一年级马上直升到博士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可见此经力用不可思议,因此印光大师赞叹说:“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非仗如来宏愿力,决难即生出轮回。才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其他法门教下所讲所学的,都不能跟《弥陀经》里讲的信愿持名相比。
   接下来的《要解》文章是与禅宗修行的方法来比较:
   〔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此段是将持名念佛法门与禅宗参究法门作一个比较。禅宗里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佑禅师的《沩山警策文》上说:“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禅宗里参禅开悟、顿悟正因佛性,相当于教下的大开圆解。我们说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顿悟正因佛性就等于是开悟了。但这时其实还只是入名字即佛位中,仅为出世阶层,仅仅只是开始走上真修行的道路刚开始迈出第一步,不是理论上知道,而是真正证到皆有佛性、即心即佛。
   所以他真正开始能悟后起修是真修,但要生生都不退转,渐次地入观行即佛位、相似即佛位、分证即佛位,才可以进趋佛果位。
   何况是单凭自力,容易退转。阿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也有隔阴之昏,这一期没有究竟成就,再入胎很多就会迷掉,哪能与持名念佛法门横超三界、圆证三不退相比呢?
   因此莲池大师赞叹说:“一念顿超,片言即证。力用之妙,何可思议。……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圆顿。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
   这是莲池大师极为赞叹《佛说阿弥陀经》,其他的法门或是“浩博而难持”,非常浩瀚广博,你要学通很难。或者“妙理幽玄”,要很有智慧,不然你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净土法门“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所以“即方便而成圆顿”,特别殊胜。
   接下来蕅益大师提醒说:
   〔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蕅益大师就提醒说,宗门教下那些参禅学教的人士,为什么不思考、不省察?不及早回心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还要去聪明反被聪明误呢?一定要能及早回心来信愿持名。
   宗门教下有很多大德都明心见性彻悟以后回心念佛,归心净土。如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开悟以后再回心念佛的。
   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是如此,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著有《净土十疑论》。《十疑论》里智者大师回答第六疑:“具缚凡夫,得生彼国,云何即得不退”?为什么一个具缚凡夫,见思惑一丝毫都没断,生到极乐世界以后就能得不退转?
   智者大师回答,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
   一是“弥陀大悲愿力摄持”。
   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大悲愿力非常殊胜,因为阿弥陀佛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愿,已经吸收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种种殊胜,依此种愿力摄持,所以能让众生得往生以后不退转。
   二是“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
   三是“六尘水鸟,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具,一切都是弥陀佛所变现的,所以往生的人眼所见、耳所听、身所触,都是阿弥陀佛大智慧变现的教学境界,因此不退转。
   四是“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
   五是“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所以能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转。这是讲第四明力用,即往生不退。
   第五就是判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教相:教是圣人利物被下教化众生之言,相是根据众生根器的不同教法有深浅不同,所以有差别之相。教有大小权实、偏圆顿渐、半满之相的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分别判之就名为判教相。就是在佛陀教化众生的教学之中,此经应放在哪个层次来教。
   本经在大小乘之中属于大乘佛法。在声闻、菩萨二藏法要之中是属于菩萨藏,圆满地具足解脱道、菩萨道。
   有些人会问:“大乘的佛法以自利利他为本,修净土的人厌离娑婆苦,趋求西方乐,似乎是专求自利,为什么称此经为大乘的菩萨藏所摄呢?”
   莲池大师有个回答:“求生净土者,正为见闻佛法,得无生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
   所以还是用菩提心,不是单求自利,是去极乐世界以后成就无生法忍,还要回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所以本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同时也是大乘圆顿教所摄,在十二分教之中,属于无问自说。末法有情障碍多,要想一生了生脱死圆成佛道,要依本经来修就能够圆证三不退。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这是特别地说。《无量寿经》上也说:“当来经法灭后,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而本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
   有些人就会怀疑:“现在印刷术很发达,激光排版也非常快,经书印起来很容易,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应该可以长久地保存,怎么可能会灭尽呢?”要知道经典虽在,但如果没人相信,没人读诵,没人弘扬就等于是灭尽。
   所以佛陀在《法灭尽经》上说:“将来末法时期,到最后的时候,经典就开始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弘扬了,第一部消灭的就是《首楞严经》,从民国时开始是日本人说《首楞严经》是中国人伪造的,就开始让这个法渐渐地隐没了。
   “诸经相继灭尽,留此经住世百年。念一遍者皆得往生净土。”到那时只要有人能念一遍《无量寿经》或念一遍《佛说阿弥陀经》都能往生净土,此经灭后,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利生。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阿伽陀”翻译为中文就是普去,能普去重病,本经能治疗众生的一切烦恼心病,能让众生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所以比喻为“阿伽陀药,万应灵丹”。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是指能念之心,心即是佛。所念之佛,佛即是心。能所双亡,心佛一体。绝诸对待,圆融无碍。所以称为不可思议。
   接下来蕅益大师进一步归纳赞叹说:
   《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华严奥藏〕《华严经》所有的奥藏皆归《阿弥陀经》里来。为什么《华严经》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而本经全部都讲圆中极圆之教,就是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信愿持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华严会上要念佛往生净土才圆满成佛。
   〔法华秘髓〕《妙法莲华经》上说:“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还说听闻到《妙法莲华经》,读诵《妙法莲华经》,当来皆生西方极乐世界。本经正是专门开示信愿持名,念佛成佛,所以是法华秘髓。
   并且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首楞严经》上讲到二十五圣修证圆通,二十五圣里就包括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文殊菩萨选择最好的法门,他就选了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那要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选择耳根圆通。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是十方佛世界都契机的法门,有人学《首楞严经》就会提一个问题:“既然念佛法门这么好,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在首楞严会上为什么选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不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呢?可见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肯定要比念佛圆通高明吧?”其实不是,其实是我们不懂经意。
   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被文殊菩萨选出来,是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耳根圆通契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是契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整个法界无量佛世界的根机,所以是最为殊胜的。
   所以也可见《首楞严经》也是汇归到《阿弥陀经》上来才究竟圆满,以西方极乐净土为指归才是究竟圆满。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是诸佛的传心法要,就是菩萨无边行门所修六度万行的指南,因为菩萨修无量的六度万行也以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为归宿,所以说“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广泛地赞叹和阐述,但“穷劫莫尽”,经过很多大劫都说不完,因为本经的体就是法界,而法界无尽,所以“叹述皆莫能尽”。
   可见本经是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指归,也是十方诸佛教法的指归,所以印光大师说:“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一代时教都只是为净土法门,尤其是为本经信愿持名这个法门做注解、做前导、做前行,归根结蒂说到正题,说到佛陀彻底的悲心彰显,就是说这个信愿持名法门。
   透过五重玄义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佛说阿弥陀经》是无比的殊胜,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他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核心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底下就开始进入到经文的学习: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这是先说一切经都可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蕅益大师对《阿弥陀经》的分科与古来大德有所不同,所以他特别地举出天台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的分科来作为一个例子。古大德就将:“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一句判为正宗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7-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就把这一段经文判为序分,是属于本经的发起序,这是大师的独到之见。而且蕅益大师将经文里的六方佛赞判为流通分,都是非常卓越的见解。
   我们来看序分,先是通序,即正信序: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先讲经首的六种成就,称为正信序。
   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明此经确是佛金口宣扬的。
   首先是解释信成就“如是”。通序是诸经共有的,别序就是彰一经特别的发起因缘,通序又名为证信序,分为六种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就是信顺义。信顺释迦牟尼佛的咐嘱、信顺阿弥陀佛的本愿、信顺六方诸佛的赞叹劝请。因为信顺,所以能信愿持名念佛。经文的最后是“欢喜信受”,也就是与信顺首尾呼应。
   “如是”两个字意义非常深广,有些大德可以讲很长时间,比如智者大师九旬谈妙,《大智度论》一百卷之中,讲“如是”两个字就有三卷,我们略微地说一下:
   蕅益大师就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这就非常简明、透彻地把“如是”阐发出来了。实相妙理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能求是实相信愿,所生是实相净土;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决定无非”所以名之为是。
   这个实相妙理,我们的真如妙心是亘古如是,所以“古今不变名为如。”依这个实相理来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名为是”。同时万法俱寂,一心不乱,名为“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名为“是”。
   万法俱寂是讲境界,就比无生法忍还要高。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中就把菩萨的境界分作五个阶段:最高的是如来的境界,叫寂灭忍;寂灭忍往下一层是无生法忍。寂灭忍就是一切万法都是清净寂灭相,证得下品寂灭忍是十地法云地菩萨,中品寂灭忍是等觉菩萨,上品寂灭忍是妙觉佛果位。可见,我们要成佛,念这句阿弥陀佛得生极乐,就可以成就万法寂灭,一心不乱,名之为如。
   持名念佛就能证得一心不乱,由一心不乱入寂灭忍就能达佛境界。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真正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修此法门,信愿持名就成功了。
   可见,所持的弥陀名号即是实相的理体,是十方诸佛共说之道,名为“如”。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以始觉觉本觉,必得往生,决定无非,就名为“是”。这叫“如是”。
   “我闻”是闻成就,表师承,表示当年我阿难亲从佛闻。
   佛陀当年说法并没有把它写成讲义,在佛陀入涅槃以后,佛经就经过了结集,大小乘公认的佛经结集经过了四次(小乘承认的佛经结集就有七次,大小乘都承认的就有四次)。
   第一次结集时就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尊者诵出经藏。阿难一升座,那些阿罗汉都看到他身光如佛,大家就起了疑:一个是怀疑阿难是不是成佛了?或者怀疑是他方佛来了?或者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了?阿难一开口说:“如是我闻,众疑顿息。”“是这样子的,我阿难当年亲从佛闻。”众疑顿息。大家知道阿难是佛力加持,所以身光如佛。这个公案讲的很多,大家应该都有所听闻。
   《解》「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
   〔我闻〕是闻成就,这里就特别地讲“我闻”。 “我”其实是假名我,不是凡夫妄执的实我,也不同于外道妄立的神我,阿难是随顺世间假名为我,并无我见我慢,但不坏假名,所以仍称为“我闻”。
    凡夫众生一天到晚打妄想,执著于身就是我,所以人我是非纠缠不断。佛陀住在真实境界里,如果一句话不说,凡夫众生无由开悟,所以假名说“我”,不同于凡夫妄执的实我,不同于外道妄立的神我。
   还有一个“闻”。
   《解》「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首楞严经》上说:“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见就是能缘的见分,缘就是所缘的相分。其实能缘声尘的见分,所缘声尘的相分,乃至于根身器界都不离第八识,本质上就是自心取自心,所以说是“如空印空”,这样名之为“闻”。我闻。
    〔一时〕就是时成就。“师资契合之时,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为一时。”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四方、四维、上下,都是由抽象概念中产生出来的,属于心不相应行法。
   《百法明门论》里将一切万法归纳为百法,百法又可以归纳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
   心法是心理现象,指八识心王;心所法是心理作用,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色法指物质,有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指那些非心法、非心所法、非物质法。就是抽象的东西,好像时空,都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叫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有六个。如果学《七十空性论》、《中观论》上面对于时空有很深入的辨析。总之,它是由抽象概念中所产生的。
   《解》「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和,说听周足名一时。」
   师资道合:是指由佛心性之中流露出来的教导。学生机缘契合,领悟周圆,就名之为师资道合。众生闻法的根机成熟了,佛陀也应机说法,此师资道合就称之为“一时”。正因为时空是虚妄法,所以智者大师入法华三昧才能听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听到佛正在说《妙法莲华经》。目前我们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说听周圆,能够共同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也是非常殊胜的。
   善导大师说:“佛陀说净土十六观,说《观无量寿经》,主要是为凡夫,兼为圣人。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九品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1: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