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道海

[心得体会] 大乘小乘的全面综合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M2 合付家业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因为我们小乘人在以前,不知道小乘人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我们等到这法华会上,才完全知道,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世尊于佛真实的智慧,本来也不是舍不得教我们这些二乘人。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呢?
我等昔来,真是佛子:我们这一切二乘人,虽然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就受过佛的教化,大乘种子已经种下,所以我们本来就是真正的佛子,就好像那个穷子舍父逃逝一样。本来是他的真儿子,但是自己不敢认这位父亲;我们也是这样,现在才知道。而但乐小法:我们不知道修大乘法,而只好乐这小乘的佛法。
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如果我们二乘人,有好乐大乘佛法之心的时候;佛就会和盘托出所有的大乘佛法、大乘的妙理,都会跟我们讲。于此经中,唯说一乘:在这《法华经》里所说的,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就说成佛的道理。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而以前在方等会、般若会的时候,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诃骂这二乘人,说你们这一些学声闻的,这是偏见,这都是没有出息的人──就是没有什么前途、没有什么光明;说这一些个声闻就好像焦芽败种一样,就着住到小法上了!然佛实以大乘教化:然而佛实实在在的,为实施权,是因为大乘才说小乘。现在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把权教小乘法都废弃不要了;把权法放到一边,显露出真实的妙理来。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因为这个,所以我们自己就说了,本来自以为是小乘人、是小乘的根性,佛是深深知道我们欢喜小乘的佛法;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佛观众生的机缘,是哪一种的根性,说哪一种的佛法。这个根性有的成熟,有的没有成熟。现在到法华会上,这个法王也就是佛;大宝,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佛开权显实,为唯一佛乘,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现在到法华会上,又汇三归一,把三乘都汇为一佛乘;所以这叫自然而至,也一点力量都没有费,就得到佛的家业、得到佛整个的法宝。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好像佛子所应该得的这种财产,也就是这个法宝,现在统统自己都得到了。

I2 重颂(分二)
J1 颂法说 J2 颂喻说
今J1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在当着这四大弟子摩诃迦叶、目犍连、迦旃延、须菩提等,现在单单说摩诃迦叶:这大迦叶就是代表那四位了,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愿意再说一说这个道理,所以用四个字一句的偈颂,把所说的意义再重说一遍;就是把它再说详细一点,也可以说,再把它说简单一点。怎么叫说详细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很简单的,现在又详细说一说;怎么叫说得简单一点呢?就是前边说得详细,现在重颂上就说得简单一点。那么你欢喜详细的,听着那个意义就详细了;你欢喜简单的,听了重颂之后,意义就简单,所以这是应众生的根性而说这个重颂。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摩诃迦叶就说,我们今天听闻佛所说的声音和教化众生的教理,欢喜踊跃,得未曾有:我们都欢喜得跳起来了,就因为欢喜太厉害了!从来就没得到这个法宝,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什么是从来未曾有的法呢?因为在以前,佛没有给声闻人授记;现在佛说声闻,当得作佛:声闻人也都有机会作佛了,将来都可以成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没有比这个再宝贵的、再有价值的了;这种的无上的法宝,没有求,自己就得着了。

J2 颂喻说(分二)
K1 颂立喻 K2 颂法合 K1(分四)
L1 颂父子相失 L2 颂父子相见 L3 颂追诱雇作 L4 颂领付家业 L1(分四)
M1 颂子背父去 M2 颂求子中止 M3 超颂其父忧念 M4 追颂遇到父城
今M1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譬如童子: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幼稚无识:在年幼的时候,没有什么知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这个“舍”是舍弃、离开,离开他父亲,跑了!为什么离开他父亲呢?就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情,所以就跑了,到其他远的国家去了。周流诸国,五十余年:从这一个国流浪到那一国去,从那一国又流浪到另一国;就像流水似的,从这个河流到那个江里去,从那个江又流到另个海里去,这么流。“周”是周遍,他所有的国家都到过了,走了五十多年。这“五十余年”就是表示六道。本来“五十”说的五道,因为修罗在每一道里都有,所以这儿没有修罗;就说是“五道”,有天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五道,其实还是六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1-18 08:47
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性的发展。
佛法是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到证实 ...

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如果说阿罗汉涅槃是“幻城”,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是“幻城”还是“实城”?

点评

西方极乐世界远非娑婆世界可比,是佛菩萨累劫修行大愿力所形成的妙有世界,也非二乘人的偏空涅槃所能及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0 0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1-18 08:47
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性的发展。
佛法是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到证实 ...

你不明白这个道理:

事实是1,概念(法)无高下,只有真假。

这才是真正修真的态度。

否则你就永远在一堆概念里乱转吧。
发表于 2016-11-20 08: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恶莫作净业障,众善奉行妙吉祥。
发表于 2016-11-20 09: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1-20 08:12
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如果说阿罗汉涅槃是“幻城”,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是“幻城”还是“实城”?

西方极乐世界远非娑婆世界可比,是佛菩萨累劫修行大愿力所形成的妙有世界,也非二乘人的偏空涅槃所能及之。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16-11-20 09:04
西方极乐世界远非娑婆世界可比,是佛菩萨累劫修行大愿力所形成的妙有世界,也非二乘人的偏空涅槃所能及之 ...

那么《观无量寿经》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 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此段经文何解?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为何要修阿罗汉?

点评

那是随顺小乘根性的人对机说法啦。 [/backcolor]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bac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0 21:27
发表于 2016-11-2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1-20 09:17
那么《观无量寿经》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 ...

那是随顺小乘根性的人对机说法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发表于 2016-11-2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上三品的众生,都是大乘根机,发了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三品是小乘的根性,受持戒律,遇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修行念佛,回向西方的。下三品的众生,都是些作恶业的凡夫,遇到善知识开示他念佛求生西方,这些都要把它记清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这中品众生,亦分上中下,今先讲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五戒、八戒,乃至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这都是小乘声闻的戒律。先讲在家弟子受持五戒,这五戒前天已讲过了,八戒斋,就是八关戒斋,昨天亦已经详细讲过了。‘修行诸戒’这就包括出家戒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在内。‘不造五逆,’后面下品下生,讲到造了五逆,亦可以生西方,这个是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罪,五逆是个重罪,在无量寿经上,不许这种人往生的。这十六观经许他往生,但是到了下品下生才讲。这个地方是讲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圣人,弑者杀也,以下杀上就叫弑。把自己的父亲杀了,把自己的母亲杀了,这是两个逆。杀圣人,或者是杀小乘圣人阿罗汉,或者杀大乘圣人菩萨,这是第三个逆。四、破僧,破僧就是破和合僧,破转法錀僧,把大众僧的团体破坏,使僧不团结,这是第四个逆罪。第五个逆罪,就是恶心出佛身血,如佛住世时,提婆达多起心害佛,他在佛托钵经过的地方,预先安置千钧大石在山上,等到佛经过那里时,他从上面推石下来,欲杀害佛,幸而当大石滚下将欲到佛前时,被护法金刚,用降魔杵挡住,所以没有害到佛。因为大石的下滚来势太凶,遭金刚杵一挡,石被冲破,有一小碎石,射到佛的足上,负伤出血,这就叫出佛身血。这个罪案一定,那提婆达多就堕活地狱了。这出佛身血的罪,佛在世时有,释迦佛涅槃之后,有没有呢?按戒律上说,佛圆寂后,以恶心破坏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惟无心误坏佛像者,不犯。这里说中品上生的众生,他持戒持得清净,不造五逆大罪;不但不造五逆之罪,而且‘无众过患’。其他的罪恶亦没有造,在家出家都持戒持得很清净。‘以此善根,’以不造五逆罪,无诸过患,及持戒清净等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发表于 2016-11-2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讲过,上三品众生,用的工夫,是回向发愿,现在这中三品众生,还是回向发愿,以他持戒的工夫,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这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他持戒清净,发愿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他了。‘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这个地方要注意,阿弥陀佛来接这个人时,只是阿弥陀佛来了,菩萨没有来,来的是比丘眷属。昨天讲上三品往生时,阿弥陀佛来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的菩萨,亦有比丘,亦有声闻都来了。我解释了一个理由,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那里来的比丘?那儿来的声闻呢?这就是他在娑婆世界,本来是个修小乘行门的人,回小向大生到西方,他还是顺他过去修行用功的习惯,先证小乘果。那只是一种理由,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小乘人,怎么会有阿罗汉。还有一种理由,昨天没有讲,今天才讲出来。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一个菩萨呢?就是这些在家弟子、出家弟子持的戒都是小乘戒,他不认得菩萨僧。佛法僧的僧宝,有大乘僧宝,有小乘僧宝,大乘僧宝就是菩萨,菩萨僧宝小乘界的人他不认识。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僧宝,因为大乘菩萨僧,头戴花冠,身佩璎珞,有如天人一般庄严。在小乘人看来不像出家人,他认识的出家人,都是比丘相。这就是应机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小乘比丘,为接引修小乘戒的众生,那些菩萨们,都隐起他的相好,示现比丘相,这就叫应机示现,来接引小乘根性的众生。阿弥陀佛到这个临命终人之前,先给他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前面讲过,这苦、空、无常、无我四法,三乘共学,大乘菩萨以它为基础,再修六度万行。小乘人不修六度万行,就修这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但是这个地方的在家、出家弟子,都是持戒的人,闻法很少,连这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亦少闻。所以阿弥陀佛先给他说小乘法:一切都是苦的,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众生根本没有个我。说这个道理给他听。‘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赞叹这个持小乘戒,回向愿求生于西方的出家众生说,你真了不得呀!你能出家,远离一切众苦。这中品上生包括四众弟子:那修行诸戒的是出家弟子,那受持五戒、八戒斋的是在家弟子,他没有出家,受持八关斋戒,是临时的加行,就是在家持的出家戒,所以他到临命终时,亦就出家了。阿弥陀佛赞叹他出家的功德,出家有什么好呢?出家得离众苦。阿弥陀佛赞叹他完了,亦给他说法,这个‘行者见已,心大欢喜。’既亲自见到阿弥陀佛了,又听见阿弥陀佛亲自为他说法,佛还赞叹他了不得,于是心里生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他这心里一生大欢喜,便自己看见自己坐在莲华台上,于是就长跪合掌为佛作礼,顶礼阿弥陀佛,快得来还没抬起头来,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莲华寻开的寻字,作即字讲,莲华即时就开了。当华敷时的敷字,同开字一样解释。当莲华开敷的时候,就听见有说法的声音,赞叹四谛,赞叹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为什么不说大乘法呢?因他是小乘根性,为对机说法,所以说的四谛法,他听到了‘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当下就得到了阿罗汉果。小乘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四果阿罗汉是小乘最高的果位,他当下就得到了。这个地方的经文,要注意了解:中品上生的人,他生到西方,莲华寻开,和上品上生的人一样,比那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人,还来得快。上品中生要经过一夜才开,上品下生要一日一夜莲华才开,这中品上生怎么超过了上品呢?这就是持戒的功德,他持戒还持得清净,他不造五逆大罪,又没有犯戒破戒,一切过患都没有,而是以持清净戒的功德感得的,和那上品上生一样,生到西方,莲华就开。但是有个不一样,他是小乘根性,莲华开虽是很快,他听的法音,是听的小乘法,是四谛法,不是那最高的大乘法。他闻法就证果,应时即得阿罗汉果。证了果就得神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明者,就是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的事。第一、宿命明,能明白知道过去的事;第二、漏尽明,知道现在,现在的一切他都知道;第三、天眼明,能知未来之事;这就叫做三明。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又叫身如意通),六、漏尽通。须知道,三明在六通中都有了,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三明来呢?就是证得六通不见得有三明。例如宿命通知道过去,但是详细因缘不知道,若是证得宿命明,那就详细因缘通通知道得清清楚楚。漏尽通知道现在,但知道得不详细,若是漏尽明,他就能够知道得详细。天眼通它可以观未来,亦是观得不详细,若是天眼明,他就能观得详详细细。明与通的分别,就是只知道大概,而不知道详细因缘的,就叫做通,详细因缘都知道的那就是明。具八解脱就是具足八种解脱,这是小乘圣人修的八种禅定。八禅定的最后一个定,叫做灭尽定,这是超出三界,了脱生死的一个定。他在没有得到灭尽定以前,要利用上二界的四禅八定,作一种前面的工夫,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色界有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声闻乘人的修行用功,亦是要先修初禅定,再修二禅定,但是他不利用三禅定,证得三禅定之后,就赶快升四禅,利用四禅。再上面的四个空定,他还是有用的。算起来,四禅八定,他有七个,证得第七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时他就入灭尽定。这就是他的八解脱。入了灭尽定,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地方,须知道,四禅八定,这八个定,小乘圣人为什么只利用七个呢?
发表于 2016-11-2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三禅定,他不能利用。经过是要经过的,证了二禅,应升三禅嘛!证到三禅他就赶快加工升四禅。因为他听释迦佛说过,三界以内,三禅天最乐,再没有乐过三禅天的。若是证得三禅,一执著,就留著不能上进了。释迦佛他经历过,特别警告小乘人,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要了生死的小乘人,他都知道这个道理,他证得三禅,就赶快升四禅,他不利用三禅定。这八个定,他只用七个,再加上超出三界的灭尽定,他就解脱了。是故阿罗汉为具八解脱。这就是在家弟子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出家弟子,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持戒清净,发愿回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顺他的根性,先给他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他出家,得离众苦。于是他一生欢喜心,就把他接到西方去。生到西方,就听见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一听到就证得四果阿罗汉,当时就得了神通,即三明六通;当时又得了灭尽定,即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这就是小乘根性的中品上生者。
发表于 2016-11-2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在家弟子,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即是受持八关斋戒,当了一天一夜的出家人。‘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这是真正出了家,持了一天一夜的沙弥、沙弥尼戒,这里说持沙弥戒,应包括沙弥尼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比丘尼戒。‘威仪无缺’就是不但不犯戒律,而且行住坐卧四威仪都不犯。‘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所谓功德,就是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戒香熏修’因为他虽然只持了一日一夜,可是持得干净,清净戒行有一种戒香来薰修他。‘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他到临命终时,看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这里没有说随从来的眷属是些什么人,只说了个诸眷属,就还是那些比丘众。‘放金色光’照到那个行者身上。‘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这行者就是持了一日一夜清净戒,回向愿求生西方的这个人,叫做行者。‘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个行者,他听见空中有人说话,善男子!这句话包括善女人。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就是赞叹他,你持一天一夜的清净戒,你这个善根了不得。怎么样了不得?你随顺了三世诸佛的教导。无论那一尊佛出世都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得有个法门;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度众生的最好法门。第一得持戒,若不持戒,就是不随顺诸佛的教导。你持戒持了一天一夜,持得很清净,这亦是随顺诸佛的教导,三世诸佛都这样讲。这是赞叹他持戒的功德,赞叹之后,便说:所以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行者自见坐在莲华上面,莲华就合起来了。‘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敷就是开,经过七天,莲华才开。‘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莲华开了以后,行者的眼睛亦睁开来了,就合著掌赞叹阿弥陀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须陀洹是小乘的初果,这是梵语,若是译成中国话,叫做预流果,就是预入圣人之流了。本来是个凡夫生去的,这个时候,已经转成小乘初果圣人。‘经半劫已,成阿罗汉。’经过半劫的时间,成四果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发表于 2016-11-21 18: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度众生看起来受苦受累,其实佛没啥感觉,因为能控制自己的心,苦累都是感受。不行也可以派个分身度众生呗。
发表于 2016-11-21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度众生才有佛果庄严,不度众生就是一个老比丘。

点评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1 21:03
发表于 2016-11-2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1-21 19:47
只有度众生才有佛果庄严,不度众生就是一个老比丘。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1-21 19:47
只有度众生才有佛果庄严,不度众生就是一个老比丘。

你的话与事实相反。要度众生,白起无数烦恼,不老也会老。

无烦恼才能老也不老。

点评

再无烦恼,这个肉身也就百八十岁,不会不老不死的。活一天,开心一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2 14:4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1-18 08:47
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性的发展。
佛法是由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到证实 ...

你把一堆语言文字分高下,你分高下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改天佛又说:“无佛,无佛乘”

你怎么办?

点评

不管你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还是非心非佛,无法无佛,我都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2 14:4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1-20 21:44
刚才讲过,上三品众生,用的工夫,是回向发愿,现在这中三品众生,还是回向发愿,以他持戒的工夫,回向发愿 ...


绝大多数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是根本不会再来的。

我觉得从实质意义上看,这种人无论求不求成佛,都是小乘人。

点评

因为你是小乘人看别人也是小乘,在下看来菩萨多得很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2 14:39
贤劫,星宿劫暂时还来不了。有等觉菩萨的本事才能来的。不然,七地以下的菩萨会退转,菩萨有住胎之昏,罗汉有隔阴之谜。其实,也用不了那么遥远的。愿力足够大就是乘愿再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2 14:37
发表于 2016-11-2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还在嗨呀。
发表于 2016-11-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1-22 11:12
绝大多数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是根本不会再来的。

我觉得从实质意义上看,这种人无论求不求成佛,都 ...

贤劫,星宿劫暂时还来不了。有等觉菩萨的本事才能来的。不然,七地以下的菩萨会退转,菩萨有住胎之昏,罗汉有隔阴之谜。其实,也用不了那么遥远的。愿力足够大就是乘愿再来了。
发表于 2016-11-2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海 发表于 2016-11-22 11:12
绝大多数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是根本不会再来的。

我觉得从实质意义上看,这种人无论求不求成佛,都 ...

因为你是小乘人看别人也是小乘,在下看来菩萨多得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16: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