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60|回复: 2

[心得体会] 《西游记》通篇都是在讲“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文:吴学书 吴鑫鹏

众所周知,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是禅宗四祖的故乡,武穴匡山脚下的梅川镇是四祖道信的出生地和成道圣地,也是“禅”文化的发源地。四祖道信从7岁至45岁,在武穴匡山参禅说法,教化四众,大宏禅业38年,并建有老四祖殿,后迁到黄梅双峰山居住。据史料,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期间,历游武穴匡山,广泛收集蕲州(当时辖蕲春、黄梅、广济等五县)大量民间传说,并根据玄奘取经的史实,创作出千古传诵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但随着人们对《西游记》文化的深入研究,又惊奇地发现在《西游记》书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与“禅”有着密切关联。《西游记》中所发生的人或事,都源于禅宗四祖、五祖和六祖的故事原型。《西游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有禅宗历史、禅宗典故、禅宗义理、禅宗术语等,通篇都是禅。《西游记》中许多重要故事情节也与中国禅宗发源地的武穴匡山和黄梅四祖、五祖的许多“独特”的传说如出一辙。现略举数例,足以佐证,以飨读者。
一、大量的禅宗术语在《西游记》中的反映。
《西游记》作品中有“禅”的字词随处可见。有“禅宗”、“禅院”、“禅僧”、“禅林”、“禅堂”、“禅诗”、“禅关”、“禅心”、“禅性”、“参禅”等大量禅宗术语。例如:真禅景象不凡同;尽是参禅拜佛人;修禅何处用工夫;盗道缠禅静九灵;爱赏花灯禅性乱;每于禅静之间;挑禅远步三千水;自从秉教入禅林;只见那正殿上书写四个大字“观音禅院”;径到禅堂脊上;至德渺茫,禅宗寂灭,选集诸僧,参禅讲法;禅心朗照千江月;打他二十禅杖;禅者,静也,法者,度也,等等。这说明《西游记》的作者对禅宗的专门用语非常熟悉和了解,禅宗底蕴十分丰富,与禅渊源特别深邃。
二、禅宗史上的典故在《西游记》中的显现。
《西游记》作品中大量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典故,这些典故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西游记》大大增加了浓郁的禅味。现简述几例。

1、菩提老祖给美猴王取名,完全借用了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度化五祖弘忍的故事。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道:“我无姓,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姓。”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印证:四祖道信去黄梅,碰见无姓儿就问他:“你姓什么?”小孩回答说:“姓倒是有,但不是普通的姓。”四祖便问:“到底是什么姓?”小孩回答说:“佛性”。四祖又问:“难道你没有姓吗?”小孩回答说:“姓空,所以没有姓。”四祖非常高兴,将小孩带回寺庙。以后,四祖即将心法及袈裟传给他。无姓儿后来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2、武穴匡山流传五祖出生的传说:唐代有一个在山上植松树的栽松道人,要拜四祖为师。四祖却说:“你太老了,传你法也不能普度众生,你去投胎吧,我或许可以等你。”说罢,四祖又用手向南方一指,顺口念了一句“遇港则止,遇周则住”的偈语。道人按四祖所指,走到一个渡口,不见摆渡人,只有两个洗衣女子,他就向两个女子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两个女子告诉他:“这是‘濯港’”。他又问这两个女子“贵姓”,其中一个姑娘开口“免贵姓周”,并说另一个女子是他的嫂子。载松道人想起了四祖的话,如今也正好有“港”有“周”,就不想走了,便说:“有劳姑娘和大嫂行个方便,我现在人也走累了,天也快黑了,想在你家借宿,哪怕是在柴房住一夜也行,好么?”家里只有两个年轻女子,怎好留宿一个男子?嫂子本不愿意,周姑娘却心存慈悲,答应在柴房里铺一地铺。为避嫌疑,周姑娘和她的嫂子各拿一把锁,用双锁锁住柴房。可第二天天亮后,姑嫂同去开柴房门时,她们都惊呆了:双锁未动,而栽松道人却不见了踪影,这是怎么回事呢?周姑娘就到四祖寺问佛祖,走到半路上,她口中干渴,恰好路边有一棵桃树,一个熟透了的桃从树上掉了下来。她拣起桃子,刚放到口边闻了一闻,那桃子就哧溜溜地进了嘴里滚到肚子里去了。原来,这是栽松道人变的,他钻进了周姑娘的肚子去了,周姑娘也就因此怀孕了,并生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五祖。五祖出世的情节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桃变瓜,变虫钻进妖怪肚子里的情节完全吻合。

3、孙悟空与五祖身世之迷惊人一致。悟空无父无母,石头所生;五祖的母亲无夫而孕,五祖是无父而生的孤儿。

4、神猴求道过程跟六祖慧能的求道学法过程和结果一脉相承。

(1)慧能入弘忍之门,弘忍让他干杂活,一直不授法。悟空入菩提之门,菩提也让他去干杂活,一直不授法。
(2)弘忍给慧能传法,用法杖在石臼上敲击了三下,就悄悄地离开了,暗示他三更入内。菩提给悟空传法,用戒尺在悟空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也是暗示他三更入内。
(3)慧能学法,只要学无上菩提,以了生死大事。悟空学法,只要学长生之道,也是想了却生死大事。
(4)弘忍给慧能授课,一晚上就教完了。菩提给悟空授课,也是一晚上就教完了。其时间、教法、效率如出一辙。
(5)弘忍传授慧能衣钵之后,嘱咐他一定要保密,以免有人害他。“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菩提传授悟空法术之后,也嘱咐他一定要保密,以免引来杀身之祸。“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他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其言其爱,真是不谋而合。
(6)如果也相同。六祖慧能继承了佛的衣钵,成了佛,悟空也最终成了斗战胜佛。结局完全一样。六祖是继承佛祖的衣钵,悟空是佛祖当面宣布封号。何其相似。
三、禅宗历代公案在《西游记》中的引用。
1、《西游记》不仅直接引用禅宗典故,而且还直接化用禅宗人物。例如,唐代的道林禅师,见秦望山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枝叶繁茂,盘屈如盖,便在此筑窠而栖。因此人称“鸟窠禅师”。说来奇怪,道林禅师住在这里后,竟有喜鹊在树上做巢,与他相邻而居,人们称道林为“鹊巢和尚”。而《西游记》第十九回中的乌巢和尚,也是住在树上,有这样几句:“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然后授唐僧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西游记》第八回开头写道:“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此词中的“磨砖作境”,便是禅宗史上有名的故事。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作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境”,道一奇怪道:“磨砖岂能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道一后来是觉悟了。

3、《西游记》第八回:“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此词中的“五叶莲开”,典故出自禅宗达摩祖师爷付法于二祖慧可时说的偈语:“吾本来慈土,传说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的一花开五叶,似乎预示了禅宗从他之后到慧能时禅法大兴的五个祖师。
由此可见,《西游记》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
四、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明心见性”,靠“顿悟”或“渐悟”成佛。

《西游记》通篇讲的都是修行的问题,以《心经》为指导,强调修心,充分体现了禅宗的思想。禅宗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

《西游记》所主张的修心,其实就是禅宗的“即心是佛”、“见性成佛”。唐僧在法门寺的指心点头,以及和悟空在将近灵山前讨论《心经》的赞扬“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等等,都是禅宗修习的典型特征。当唐僧师徒离开灭法国又遇高山,唐僧惊惶不安,悟空再次提起《心经》及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问唐僧可记得。这充分说明了《西游记》作者受禅宗之影响是极为深重的。

《西游记》涉及到“心”字眼的回目共有二十九个,如第一回“心性修持大道生”、十四回“心猿归正”、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八十八回“心猿木母授门人”等等,几乎涵盖全篇主要内容,起到点明主旨,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也证实了《西游记》与禅宗的“明心见性”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西游记》中所表达的禅理,有的是在人物的对话中阐述,更多的则是用诗句直接说明。如第十四回开头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二者等同。

第五十六回:“灵台无物为之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第七十四回:“沙门修炼纷纷土,断欲忘情即是禅。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行功进步休教错,行满功完大觉仙。”等等。这也是主张心中无物,不生任何念头。

为了突出“修心”的重要性,《西游记》作者还精心编写了“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周降怪体真”等故事情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谙禅宗的心学,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如果《西游记》作者没有踏遍武穴匡山及黄梅四祖寺、五祖寺的山山水水,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没有耳濡目染禅文化之熏陶,没有历经禅宗思想之浸染,没有禅文化的积淀,是写不出《西游记》的。这进一步印证了专家、学者提出的《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武穴匡山和黄梅的新论断。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6-7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0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