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35|回复: 0

[深信因果] 【菩萨在人间】传奇“乞丐”武训:30年艰辛忍辱,筹集巨资办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8 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菩萨在人间】传奇“乞丐”武训:30年艰辛忍辱,筹集巨资办学


——“武训精神”感人至深



                                                           

  山东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捐资兴学者古来有之。但是以一乞丐,积30年之艰辛,忍辱茹苦攒得巨资,兴办义学,却毫无名利之心,不惟山东,乃至全国恐怕也只有一人,这个人,就是武训。


一、身世


   武训,山东堂邑县(现为山东冠县)人。1838年12月5日出生于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七,取名为“武七”,“训”是清政-府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替他取的名字。

       武训7岁时父亲去世,他与母亲崔氏、哥哥武让相依为命。生活无着时,母亲就领着小武训乞讨度日。八九岁时,他见到村塾中的儿童上学读书,非常羡慕。他屡次向母亲表示要上学,但因家贫难入校门。每当讨饭经过学堂听到念书声时,武训总是驻足而听。

       有一次,他竟闯到一家富户的学塾里,偷偷站着听别的孩子念书,可是不一会儿就被人赶了出来。“修个义学为贫寒”的愿望开始在他心里萌芽。

  为替母亲分忧,武训十四五岁时就开始给人做佣工。在馆陶县薛店村张举人家里做佣工时,说定每年工钱6000文。武训在这里一连干了3年。可结算工钱时,这位张举人却欺武训不识字,随手拿过一本假账,告诉他工钱早就支完了。武训又气又急,有口难辩。最后,只得说道:“人凭良心树凭根,各人只凭各人心,你有钱,我受贫,准备上天有鬼神!”(张明主编:《武训研究资料大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引文均见此书)。

  不久,武训又到一秀才家去做佣工。过年时,秀才写好春联,因有事要出门,吩咐武训张贴。武训分不清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哪张应贴于哪处,只能乱贴一气。秀才归来后大怒,当即打了武训两记耳光,并扣了他的工钱,把他赶走了。

  武训离开秀才家,又到姨丈张老板家做工。等年底结账时,姨父照样拿出假账和武训结算,武训义愤填膺,又不敢讲,只得悻悻而去。

  屡次做佣工被欺骗的经历,使武训又气又恨,他回家蒙头大睡三日,不食不言。他认识到:自己受欺骗,是因为没有文化。

       醒来之后,他在邻近村庄,狂奔三日,若疯若痴,口中喃喃道: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
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就这样,武训为了不再让别人重复自己没文化而受骗的经历,毅然走上了“行乞兴学”的道路。


二、行乞筹钱的经历

  武训刚行乞兴学时,仅20岁出头。到50岁,第一所义学建成,整整经历了30年。

      在这30年中,武训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除行乞外,他还通过给人做佣工,表演有自残性质的杂耍、拈线、放债等方式筹钱。

      在生活上,武训过得牛马不如;在精神上,他受尽侮辱。但是,“修个义学为贫寒”的愿望,却支撑着武训在办学路上一直走下去。

  (一)行乞

  乞讨,是武训积累资金的主要手段。

    为了引起人们注意,便于乞讨,武训特意剃了一个不僧不俗的发型。他把当时流行的辫发剪掉,只在额头上留一块桃状的头发,并编成歌谣,作为自己的“自励歌”:

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
左边留,右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

    就这样,武训肩背一布囊,手拿一铜勺,早起晚睡,走街串巷,乞求施舍,一直坚持到去世。

    武训行乞时,口中不停地在唱有关义学的歌谣,人们称他为“义学症”。武训接受了这个外号,并把它也编成歌谣:

义学正,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
上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乞讨生活,是艰辛而屈辱的,经常有碰壁的时候。这时,武训不但不生气,还笑眯眯地唱:

不给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饭;
不强要,不强化,不用着急不用怕;
俺化缘,你行善,大家修个义学院。

有时,碰到脾气更坏的,呵叱他出去,或者纵犬去咬他,他便唱道:

大爷大叔别生气,你老几时不生气了,我几时就出去。

或者对着狗唱:

花狗花狗你别咬,修个义学跑不了。
大狗小狗你别看,早晚修个义学院。

碰到较和善的人家,多少给他点钱或食物,他当即磕头致谢,并唱道:

我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你看看。
你们行善俺代劳,大家帮着义学好。
不嫌多,不嫌少,舍些金钱修义学;
又有名,又行好,文昌帝君知道了,准叫你子子孙孙坐八抬大轿。

  武训讨到的粗饭,自己吃,较好的食物,卖掉换钱,以充作义学基金。

    有时,什么也讨不到,他就以菜根、芋尾充饥,并为之歌曰:

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食菜根,食菜根,我吃饭,不求人,
省下饭,方能修个义学院。

吃芋尾,吃芋尾,
不用火,不用水,
省下钱,修个义学不费难。

有时,连菜根、芋尾也找不到,他便以树皮为食,唱道:

今天挨饿扎扎腰,围着柳树转三遭。
转了三遭不用提,张着大嘴啃树皮。
啃得树皮搁崩崩,久后还得义学兴。


  (二)佣工

  武训在行乞时,并没有放弃给人做佣工。只是因为有了多次受骗的经历,武训不再做长工,只做短工,并且“明码标价”。

    他也用歌谣招揽主顾。他唱道:

推磨,推磨,一斗麦子六十个;
管推,不管箩,管箩钱还多。

为了讨取人们的欢心,他推磨时,让人蒙住眼睛,并学着牲口的叫声唱:

不用格拉不用套,
不用干土垫磨道。

他的砘田歌是:

给我钱,我砘田,
修个义学不费难。

有时,武训把几件工作并在一起唱:

出粪、铡草、拉镦子,
来找,管黑,不管了,
不论钱多少。

可见,只要是给钱,武训什么活都可以干,只是当天工钱当天结算,绝不过夜。这是在当时武训维护自己诚实劳动成果的惟一方式。

  (三)杂耍

  为了攒钱,武训常常为人表演杂技。街头巷尾、集市庙会,常有他的身影。
    但与其他卖艺人不同,武训表演之前,先讲好价钱,而不是等表演完之后再乞求施舍。

    “竖蜻蜓”、“蝎子爬”是武训经常表演的“节目”。他一边表演一边唱道:

竖一个,一个钱,
竖十个,十个钱,
竖得多,钱也多,
谁说不能修义学。

爬一遭,一吊钱,
爬十遭,十吊钱,
修个义学不费难。

有时,武训趴在地上,供小孩子们骑,他边爬边唱:

我做马,让你骑,
你出钱,我出力,
办个义学不费事。

骑得稳,爬得快,
俺高兴,你自在,
修个义学永不坏。

  除此之外,为了博取人们的欢心,他还可以吃砖瓦。总之,只要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使人们捐钱,一切事情武训都愿意吃苦去做。他唱到

吃个蒺藜真是好,
修个义学错不了。

破砖碎瓦,都可消化,
若不修义学,才惹人笑话。

  武训在人们的轻视、讥笑和种种侮辱之下,辛辛苦苦,像牛马一样地生活着,只是抱着一个修义学的愿望,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把屈辱和痛苦强埋在心中,不嫌污秽,不惜身体,拼命去做。

  (四)拈线

  武训行乞时,见到人们丢弃的破布败絮,都一一捡起来,一有时间,便拿出来整理,做成有用的东西,卖掉换钱。

    在他废物利用做成的物品中,属线绳和绒球最为出色。武训所缠的线球,往往掺以毛发,既结实又有弹性,往往为儿童所喜爱和争相购买。

    积而久之,售线球所得,竟也抵得上打短工的收获。

    武训为此唱道:

结线头,缠线蛋,
早晚修个义学院。

缠线蛋,结线头,
修个义学不犯愁。

  (五)放债

  这样大约过了10年,武训乞讨所得已有一个相当的数目。

      为了让这笔钱尽快增值,早日办成义学,武训决定把钱放债生息。

       同时,武训又清楚,放债难免不受骗。他访得馆陶一位姓娄的武进士,为人诚实,想请他代为存放生息。

       武训在其门前长跪不起,娄进士终于被感动,答应帮他代存生息。

       后来,他又访得本县有一位姓杨的文进士杨树坊,为人公正廉明,又把自己乞讨所得钱的一部分,交给杨进士“打理”生息。

      从此,武训的钱,开始迅速增值,放债生息,成了武训资金的主要来源。

      但是,他笨人仍没有放弃乞讨、做佣工,仍是昼乞街头,夜宿破庙,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资金。


三、武训所办的义学

  历经艰辛与磨难,1888年春,在乡绅杨树坊帮助下,武训的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在堂邑县柳林镇建成。武训心中30多年的愿望得到了实现。

      1889年,武训捐资300吊,帮助一个名叫“了证”的和尚,在馆陶县建起了杨二庄义塾。

      后来,武训在乞讨途中发现,临清的孩子上学困难,便决心在临清建一所义学。

      经过数年努力,1895年,武训的第三所义学——临清御史巷义塾建成。

      武训集30余年的艰辛与屈辱,实现了自己“修个义学院”的人生目标。在这3处义学中,武训投入的资金总额,超过一万吊。

    武训对义学非常关心。他到各地“跪请”老师,所请老师,都是名闻一方者。

      开学之日,他盛馔飨师,请乡绅陪塾师入座,自己则屏息立于门外,别人问及原因,他答曰:“以一乞丐,不敢与塾师抗礼。”

      武训行乞时,经过义学,常去察看,成为一自封的“督学”。

      一次,见到塾师昼寝,他便无声地跪于榻前,塾师醒来大惊,从此不再昼寝。

      看到学生在校不用功,他便“挥泪劝之”,并以歌劝导:

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

      见到学生学习刻苦,成绩优良,他便当众下跪,以示鼓励。

      在武训的劝导下,义学教风、学风渐渐浓厚,名声日远,学生越来越多。有自茌平、博平、清平、馆陶、冠县、莘县来者,有自外省来者,几有教舍难容之势。面对行乞兴学的武训,学生无不发奋学习,成就日多。


  武训以自己百折不挠的无私办学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义学建成后,堂邑知县亲往义学察看,并设宴款待武训。

       山东巡抚张曜,奏请清政-府为武训立牌坊,以启迪后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牌坊没建成,但御批的“乐善好施”匾,却高悬于义学门上,慈禧太后还赏武训黄马褂一件。

       但这些通天的“荣誉”,并没有使武训放弃继续行乞办学的步伐。

       1896年6月5日,武训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时年58岁。

  武训死后,他行乞办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褒扬。

       1932年,在武训的家乡堂邑,群众捐款设立了武训中学。

       1934年和1945年,国内文化教育界,为其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对“武训精神”作了高度概括,他说:

“武训精神可以三无与四有来回答。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照一般想法,那能做什么事?可是他有四有,即是:
一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
二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
三有公私分明的廉洁;
四有尽在其我、坚持到底的决心。
所以,他结果是成功了……
中华民族需要千千万万个武训一样的人,去继续为穷人的教育事业奋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1 0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