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0|回复: 0

[地藏经] 宣化上人:《地藏经浅释》摘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2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研究佛法主要是什么?要不打妄想,要收摄身心,把身心收摄到一起,不东想西想,不想过去,也不想现在,也不想未来,就一心一意来研究佛法。这样你就会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忧愁。你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你什么事情都看不破,放不下,觉得这个事情也重要,那个事情更重要,这一重要就生出一种执着心。一有执着心就有烦恼生出来。所以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就要没有执着,而且是没有一切的执着。
地藏经》是佛教里的一部“孝经”,地藏王菩萨也就是一位行孝的菩萨,是最孝顺父母的一位菩萨。因为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学地藏王菩萨那种孝顺父母的精神,所以来讲这部《地藏经》。
那么这一部经以什么作为宗旨呢?这一部经的宗旨有八个字──“孝道、度生、拔苦、报恩”。它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精研孝道──孝顺父母这个道理。人能孝顺父母,这是天地的光辉。天地所欢喜的,就是人能孝顺父母,所以说:“天地重孝,孝当先。”这个孝字是最要紧的,就用一个孝字,全家都会平安。“孝顺还生孝顺子”,你要是孝顺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子女也会孝顺你;你要是不孝顺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也不会孝顺你。
所以为什么要做人呢?做人有什么意思?不是说:“啊!我就这么糊糊涂涂地来做人就算了。”不是这样,做人的本份就应该孝顺父母。因为父母就是天地,父母就是师长,父母也就是诸佛。你要是没有父母,就没有你这个身体,没有你这个身体,就不会成佛了。所以你要想成佛,先要孝顺父母,因此第一就是“孝道”。
讲起这个孝道,有的人一听到这样讲,就想:“我要回家孝顺我的父母。”可是到了家里,见着父母又忘了孝。在这儿想回家孝顺父母,回到家里又忘了。为什么忘了?就因为我们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孝顺父母。真正的孝顺父母,就是你要研究佛法。你在这儿研究佛法,就是孝顺父母,不需要说我回到家里去才是孝顺父母,可是到了家里又忘了孝顺父母。你在这儿研究佛法,做一个世界最好的人,这对于世界就有利益。对世界有利益,这就是孝顺父母。
所以孝分为四种:有小孝、大孝、有远孝、近孝。什么叫“小孝”?小孝是孝于庭闱,就是只在家里孝顺自己的父母,没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未能做到广大的孝。什么叫广大孝?广大的孝就是“大孝”──孝于天下,以天下的父母为父母,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但这大孝,还谈不到真正的孝。“真孝”是什么?真孝,只有你成佛,那才是真孝。这是在四种的孝之外,是一种真正的孝顺。所以释迦牟尼佛,你看他!父亲不准他出家,把他锁在皇宫里。他自己偷偷跑去出家修行,在雪山受了六年的苦,然后在菩提树夜睹明星,悟道成佛,这是真正的孝顺。所以当他成佛了,就到天宫为母亲说法,你说这是不是真孝呢?
谈起二十四孝,中国有一个叫董永的,董永又叫董黯,他很孝顺父母的。他的邻居有个姓王的,叫王寄。这个董永是最没有钱,最穷的一个人,而王寄是最有钱的一个人。可是董永的母亲,因为儿子孝顺,就吃得身体很肥胖,虽然很老了,但一天到晚都很快乐。而王寄的母亲,有钱是有钱,吃鸡、鸭、鱼、肉,尽吃好东西,但是瘦得不得了,非常的瘦。她不高兴,总是忧愁。
有一天董永──董黯不在家,王寄也不在家。瘦婆就问肥婆说:“你家里这么穷,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吃,你为什么这么胖呢?你这么大年纪,这么胖是什么道理?”董黯的母亲就对这个瘦婆说:“因为我的儿子非常的孝顺,他一点坏事也不做,又守规矩,又勤俭做工。所以我一点也没有忧愁,很快乐的。心广体胖,我心里这么欢喜,所以身体就很胖。”然后董永的母亲──就是这肥婆,又问瘦婆说:“你这么有钱,家里吃得这么好,为什么你这么瘦呢?你简直骨瘦如柴。你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啊?”这个瘦婆就对肥婆说:“我呀!有钱是有钱,吃得也好。唯独这个儿子,不守规矩,尽做一些非法的行为。今天也犯法,明天也犯法;今天被警察抓去问话,明天又有传票到家里来。我一天到晚为这个儿子担心,吃得再好也不觉得快乐,一天到晚忧愁得不得了。所以,就一天一天瘦下来了,胖不起来。都是因为这个愁。”
这两个一肥一瘦,这么互相谈一孝一逆,一个谈孝顺的儿子,一个谈忤逆的儿子时,这个忤逆的儿子回来了,在旁边偷听这两个肥瘦的女人讲话。等她们两个离开了,各回各的家后,这个王寄就到董黯的家里,将这个肥婆拳打脚踢,痛打了一顿,说“你尽讲闲话,你为什么对我母亲讲这么多啰啰唆唆的话?”这样打了一顿,董永回来了。他看他母亲不高兴,就问她为什么,她母亲就对她的儿子说:“今天王寄过来把我打了一顿,说我今天跟他母亲讲他的坏话。”董黯一听,也不出声,就安慰他的母亲说:“你不要生气啦!他是这样一个人呢,不要怪他了。”可是他的母亲自从被这么一个坏孩子给打了一顿,骂了一顿,就生病死了。
母亲死后,董永这回可发大脾气了,“啊!在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不和你打架。因我怕母亲忧愁呢!现在你把我母亲给害死了。”于是乎,拿着刀就把王寄给杀了。这个瘦婆怕她儿子被人杀了,果然被人杀了。杀了之后,董永拿王寄的头,到他母亲的坟前,放在一张桌上,叩头焚香说:“母亲!您不要生气啦!他打您不是吗?现在我给您报仇,我把他杀了,拿他的头来祭奠您。”祭完,你说怎么样呢?他拿着这个人头,就去自首报官,到县政府去投案。说是:“因为他把我母亲打了一顿,我母亲就死了,现在我把他杀了,来祭祀我母亲。现在官府怎么样断我,我就怎么接受这种惩罚,我不会逃避王法的。”县官就判他终身监禁。终身监禁之后,偏偏遇着当时的皇帝大赦,所有的罪人都被赦免了,不追究他以往的罪过,他就被放出来了。放出来以后,做了很大的官。原因来自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孝虽有远孝、近孝、大孝、小孝,要是讲起真正的孝顺,就是修道,将来成佛。你们现在研究佛法,不回家去,这就是“真孝”。真正能研究佛法,能行持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菩萨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有情觉”,众生里边一个觉悟的人。有可翻“觉有情”,自己觉悟后,再以自己所觉悟的道理,令其他众生也觉悟。这就是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了,也愿一切众生觉悟;又可以说是自利利他,自己有大智慧,也愿一切众生有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就不颠倒了。
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一切的东西,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而这一位菩萨,就像大地一样,能生长一切的万物。又有无量无边这么多宝藏,在地里边,任人去发掘;
孝是人的根本,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在一生中就未能尽到做人的责任,为什么呢?父母生我、养我,如果长大不知道报恩,这就是对于做人的义务没尽到。
孔子一直提倡孝道,因此有一部《孝经》。《孝经》上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是孔子和曾子有关孝道的一段对话。“仲尼居”,仲尼在杏坛里居住。“曾子侍”,曾子在那儿侍候着孔子。因为那时候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学生要侍候老师。孔子讲孝道,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也要孝顺师长。有的时候,孔子要喝茶,曾子就去斟杯茶来;孔子想做什么,曾子就侍候他。孔子就说:“先王”,中国的古圣先王。有“至德”,至是到极点了,已无异出家。最大的德行到极点了。“要道”,最重要的一个道理。“以顺天下,民用和睦”,老百姓用这个道理,就和睦不争了。“汝知之乎”,你知道不知道啊?

“曾子避席”,曾子就站起来;避席,就是站起来。“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说:我曾参哪!很愚痴的。不敏,就是不聪明。唉呀!我曾参哪!很愚痴的。我怎么会知道呢?我不知道啊!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孔子说,这个身体发肤──头发、皮肤,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不敢毁伤”,你不要随随便便就把它损坏了。“孝之始也”,这样是孝的开始。说是中国那个孔老夫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君子你要找到这根本,根本若能立得住,道就生出来了。
什么叫“根本”呢?孝顺父母,悌敬兄长。对兄长要和气、不能打架,这叫弟(悌)。孝悌这两个字,是每一个人的根本。
因为孝顺父母的人,就不会去做种种非法的事。而你若能守法,就是国家一个良好的公民;整个国家的人,都变成良好的公民,这也可以说是做整个世界的好公民;因此可以说,你引导整个世界的人类都向好的路上走。
中国有一句话,说“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乌鸦养大的时候,小乌鸦就找食物给老乌鸦吃,养到老乌鸦又恢复了它飞的能力,这才算终了,所以中国称乌鸦为孝鸟。羊羔子在吃奶的时候,两条前腿要跪下。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连乌鸦和羊羔子都不如;这并不是骂人,这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尤其人孝顺父母是最有感应的。怎么样有感应呢?
    在中国有个“郭巨埋儿”的故事。怎么说郭巨埋儿呢?郭巨是一个最穷的人,太太生了一个小孩,他又有个老母亲。在平时母亲因年纪老了,没有牙齿,无法吃饭,就吃她儿媳妇的乳汁。后来儿媳妇生了一个小孩子,以前没有生小孩子的时候,老母亲可以吃奶,维持她的生命。现在又有个小孩子,两人吃奶,就不够了。小孩子也吃不饱,老太太也吃不饱。
郭巨就想办法,这怎么办呢?如果只给老太太吃奶,小孩子要饿死,如果单给小孩子吃奶,老太太也要饿死。因为郭巨是最孝顺不过了,就和太太商量说:“好了,因为我们还年轻,将来还可以再生很多孩子。我们现在不要这个孩子了,而养我们的老母亲。母亲年纪这么大,不会活太久了,我们先养母亲要紧。”他太太虽然舍不得这小孩子,但是为了尽孝,也就忍痛说:“好,可以。”于是夫妇俩开了这个会议之后,就预备把小孩子埋到郊外的地里头,虽然他们拿这个小孩子当活宝贝,现在却要把他埋到地里去了。夫妇两人带着这小孩子去挖坑,一挖坑,怎么样呢?哦!就在那个地方挖出很多金子、银子、银子,上面都写着说:“天赐孝子郭巨”。本来埋儿的原因就是因为穷,现在金子、银子多得很,所以也不需要埋儿了,这是在中国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公案。所以中国很多人虽然不是贪着发财,但是都知道尽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人都愿意尽孝道。  
这个天主是怎么做的?.........是在迦叶佛时,这一个天主,他是个女人,所以你不要以为他是什么不得了的,天主原本是个女人。这个女人发心为迦叶佛造一座塔庙,那么她是什么因缘发起这个心呢?因为她看见一座破庙,这破庙里有尊佛像,破庙已经没有屋顶,没有天花板了。刮风下雨,把这尊佛像所贴的金面,都一道一道地冲下来,从脸上掉下来。她一看,就生了一种难过的心,说道:“哎哟!这佛像已经都脏了,现在又被风吹,又被雨打,啊!这太不好意思了。”于是她发心要把这座庙造好。
她要造庙,但自己又没有钱,于是就找她的朋友,找她的亲戚,说:“我现在要造庙,但没有钱,你们大家可不可以帮我的忙呢?你们有亲戚就找亲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们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这座庙修好了。”她的亲戚朋友说:“可以,我们大家来互相合作,造一座庙。”这么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个人,她是其中的一个发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个。这三十二个大约多数是女人。这在历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来了。若有男人,也很少的。因为男人呢?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欢喜造庙,说这个让女人她们去搞去。所以,就由三十三个女人把这座庙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宝塔。大家你拿出一点钱,我拿出一点钱,他也拿出一点钱,大家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来造庙造塔。塔庙造完了,这三十三个人的生命结束之后,就都生到天上去了。生到天上去,每一个人有一层天,所以三十三个人就有三十三天。而这三十三天中间的忉利天天主就是帝释。这是忉利天的由来。
释迦牟尼佛为母亲说法,说个什么法?说《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个法。这个法是说孝道,人人都应该孝顺父母,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因为父母是人的根本,你孝顺父母,就等于自己给自己上肥料一样。自己行孝道,就是在自己的根上灌溉肥料。所以如果不孝顺父母,将来绝对没有什么前途的,要是能孝顺父母,这把你的根本栽培好了,将来一定会有很光明的前途。所谓本固枝荣,根本栽培好了,枝叶自然就会欣欣向荣;根深叶茂──你这根培得深了,你的枝叶也会茂盛。
释迦牟尼是印度话,翻成中文,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就是能仁寂默。怎么叫能仁?是说他能以仁德来普济一切众生。寂默就是不动的意思,寂是寂静,默是默然;寂静默然就是什么声音也没有了,无声无臭。儒教里讲“至于静,无以复加矣!无声、无臭。”没有什么声音了,也没有什么臭,臭是味道,没有什么味道。这个时候就是到本体上了,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寂然不动,这就是定,能仁就是慧。为什么佛能以仁慈来普济众生?因为他有智慧。这个能仁也就是随缘,寂默就是不变。佛常不变,而常随缘;虽然常随缘,可是常不变。那么在寂然不动的定中,他能感而遂通。
所以“一切众生若干种心”,所有众生的心,无论有多少,“如来悉知悉见”,为什么佛能悉知悉见?也就因为能仁寂默。他能能仁,所以就能悉见;他能寂默,所以就能悉知。因此我们众生所作所为,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佛都会知道。所以我们修道,有一分的真心,就有一分的感应;有十分的真心,就有十分的感应。要是你有百千万亿分的真心,那释迦牟尼佛在寂然不动本觉的位置上,也就能感而遂通,来帮助你,令你早成道业。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
人欢喜吃合乎胃口的味道,佛法也是这样:有的欢喜这一种法门,有的欢喜那一种法门,有的欢喜信耶稣教,有的欢喜信天主教,有的欢喜信回教,有的欢喜信道教,有的欢喜信孔子。
孔、老、佛、耶、回这世界五大宗教,说起来是五个,实际上是一个。怎么说是一个?在佛所说的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一切宗教的法门都包括在内了。无论你是天主教、耶稣教、回教、道教、是孔子(儒教),总而言之,都包括在这一切法之内,都没有超出一切法。无论哪个宗教也不能说它没有法,说它在这一切法之外,一切法之外根本就没有一个法。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没有!一切法已经没有,这个才是真正到家的话。不是说,我有一个方法来骗骗你,我有一个什么好的东西给你吃,没有的,什么都没有的。本来没有,又怎么能知道本来什么也没有呢?六祖大师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你要到什么地方去找尘埃呢?都没有,那你找什么尘埃?你要是有一个东西,那就会有尘埃的;因为没有,尘埃也没有地方染污它了。所以这一切法皆是佛法,明白道理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
但是法又有是法、非法;有究竟法、有不究竟法;有善法、有恶法。修行必须要修究竟法,就好像走路一样,你要是有飞机,想从美洲去欧洲,一定能够到的;你要是走路,从美洲走到欧洲,你说要走多久啊?除了在陆地走路外,还要经过海路的辛苦。到海边的时候,必须要坐船,船也走得很慢,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可是你要是坐飞机,就会很快的。这就是比方修不究竟法,你必须要修很长的时间,才能到你的家里边(成佛);你修究竟法,就很快到你家里边。不究竟法是什么呢?就好像所有的一切外道法。不错!修也是有一点好处,但是慢。而究竟法就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这是究竟法。
“所谓檀波罗蜜音”:檀,是檀那。檀那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布施。布施──以前讲过很多次,有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虽然大家都明白,可是现在把布施的意思再往深的解释。布施──虽然布施而不着到布施之相,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着相的布施,是生天的果报;不着相的布施,是属于无漏的果报。不着相,就是心里不要记住它,比如说我布施给某个人钱,心里就在想:“啊!这回我做了布施,将来我会得到好的果报。”总这么想,就变成没有果报;就是有果报,也只是生到天上去,而不能得到无漏的果报。
怎么样才叫不着相布施呢?要三轮体空,就是没有一个能施,也没有一个所施,中间也没有一个受者。什么叫能施呢?什么又叫所施呢?能施──就是有我,忘不了我,例如:我现在有一笔钱布施出来造庙,或者造佛像,或者印经典,这就生出一种执着心。什么执着心呢?生起我是一个能布施的人,我拿出五万块钱来做布施,这是能施。所施──我拿出五万块钱来施给旁人,或者造庙,或者是造佛像,或者印经,我做了这种功德,我有所施。我是个能施的,我又有所施,那么在能施、所施中间,又有一个受者。受者,有能受、所受。什么叫能受呢?有一个人布施出五万块钱,布施给我了,我是个能受;我所受的,是对方来布施给我的,那么对方就是所受。没有能施,也没有所施,既然没有能施所施,也就没有能受所受,这叫三轮体空。虽然做布施,而不执着布施相,这才叫“三轮体空”的布施。
守口摄意身莫犯,
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苦行当远离,
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摄意身莫犯:口不能随便讲话,也不能随便说是说非。不能说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什么都不可以说的,这个口要把它管住。摄意,就是把意念总收摄起来,不要叫它东跑西跑。身莫犯,身体不要犯戒,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个出家人,不要犯规矩,这叫守口摄意身莫犯。  
莫恼一切诸有情:不要恼乱一切有情,令一切的有情生烦恼,这“有情”不但是人,甚至就是一只畜生,你要是令它发脾气,这都是不对的,出家人应该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苦行当远离:没有益处的苦行应当离开远一点,可是十二头陀行是应该去做的;而没有益处,不合乎佛法的,就不应该去做。甚至于有外道法自言,可即身成佛,这都不要去学,应该要依照佛法去修行。也不要去修“牛狗戒”,这牛狗戒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外道行苦行,行得也很苦的,他就开天眼了,开天眼后,看见一只狗死后升到天上去了,他说这狗升天,那我依照狗去学,也可以升天的,所以他就持“狗戒”。另一外道他得天眼通,看见一只牛死后升天,所以他就学牛的样子持“牛戒”。这些外道徒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虽然修种种的苦行,也没有益处的,而印度有些外道是这样的,所以说“无益苦行当远离”。
如是行者可度世:像这样行道的人,才可以度世,教化众生。
“精进”:本来没有精进,说是有精进,这不过是对我们一般凡夫来说这个法,根本在精进本身上是不会有个精进的。所以“六度”都是精进,也都不是精进。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身的精进;禅定、般若,是属于心的精进。这样讲起来,这个精进根本就没有了,精进就变成其他的,如般若波罗蜜等。你多做布施,这是布施精进;你多持戒,这是持戒精进;你多忍辱,这是忍辱精进;精进再精进,这是精进本身在精进;你禅定精进,坐禅不休息,这是坐禅的精进;你修般若,修习般若智慧,这是智慧的精进;学习般若法门,则是般若的精进。所以这精进本身就没有精进,他变成劳而无功,所以你不要执着你有精进,那就是你真精进。要是执着我这里也精进,那里也精进,说我这个精进可是无量无边的,六度波罗蜜我都精进了,那就等于没有精进了,因为你有一个精进在心里障住你这种境界,就不是真精进。
佛法要是真明白了,根本就没有,你没有明白的时候,是有这个东西;明白了,就没有了。那你说我现在就没有了,我也不精进了。那你不精进,也是没有了,但这是不同的。要是你真正明白佛法,真正精进也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执着了。你要是不明白佛法,一味执着你的精进,那不算精进。因你实在不明白佛法,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精进,所以更谈不上精进。所以佛法你没有懂得,你不明白;你要是懂了,你还要放下它;你不放下,那还是不懂佛法。这就是叫人离一切执着相,什么事情都不要执着;你有所执着,就是不明白佛法。这是精进。
世间智和出世间智并没有两个。一般的人多数有世间的智慧,而没有出世间的智慧;有的有出世的智慧,但没有世间的智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的人很聪明,却尽做糊涂事,不必要的事情尽量去做,重要的事──生死问题,他却不管,不去研究它。而有的人研究出世的问题,却不懂世间的法。所以必须要“既入世而出世,既出世而入世”,入世出世要通达无碍,你若明白了,在这入世也就是出世;你若是不明白呢,你就是出世也是入世。
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有用:
聪明乃是阴骘致,阴骘引入聪明路;
不信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我们人为什么会有聪明呢?因为我们前生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阴骘是什么呢?阴骘就是你做了有德行的事,没有叫人知道,做了好事,也不张扬,说我做了什么样好事。例如:某一个人死了,没有棺材,我给他买了个棺材把他埋起来,虽做了这么一件好事,但是没有向人宣传,让人知道。总之,对人有利益的事情,他去帮助,做了好事,不向人去宣传,没有人知道,这就是阴骘。所以前生做了很多阴骘的事,今生就聪明;还有你前生看的佛经多,念的经多,如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几万遍,今生也会聪明;读书读得多,今生也会聪明,所以说聪明乃是阴骘致。这个聪明,是宿世有修行有德行,所以今生才聪明的。
阴骘引入聪明路:因为有德行,所以你才聪明的,是用这德行把你引导到聪明的道路上。
不信阴骘使聪明:你今生忘了,不走做好事的道路,不信阴骘,不做好事了,专门利用你的聪明去做坏事,这就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聪明正是害了自己,为什么呢?你若是不聪明,也就不会去做坏事。因为聪明,你所知道的,旁人不知道,你把人家给害了,别人还不知道你是个坏人,所以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好像曹操是个最聪明的人,简直聪明得比鬼神还聪明,可是他有些事情做得不当,也有一些事情做得不错,虽然聪明反被聪明误,但是他也有他的成就。喜欢聪明的人,听过这首偈语后,应该努力做好事,做有益人群的事,不要害人。
“解脱音”:这个解脱是得到一种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所以解脱了。解脱什么呢?解脱六道轮回这种生死的苦恼。以前有一个和尚向一位有名望的高僧请法,他说:“请问上座,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位高僧对这和尚说:“现在谁把你绑住了?”说完了这句话,这个和尚即刻就开悟了,“噢!原来没有人绑住我呀!是我自己绑着自己。”自己若不绑自己,自然就得到解脱了。
那什么叫做自己绑着自己呢?这个地方,我们各位要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看不破放不下,才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自在,也就是得不到解脱。你若能看得破,一切都明白了,把什么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自由了;得到自由,也就是得到解脱了。无拘无束,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真放下就得到解脱,放不下就没有得到解脱。  
那么什么是苦的因呢?苦的因就是“欲”,“欲”就是苦的因。什么是欲?就是欲念、欲望,英文叫Desires。这个欲就是一种苦的因,你若没有欲,就没有苦了。你若没有淫欲心,就没有苦因了,苦因就没有了。
“夜神”:管晚间的神。昼夜的区分是晚上十二点以后属昼,白天十二点以后属夜,晚上十二点虽非正式有太阳,不过那时阳气已经生出来了,所以人们往往在早上天亮三点到五点时会有淫欲心,那是阳气生出来了。如果你没有淫欲,那就变成智慧。你往这边走,就变成智慧;你往那边走,就变成淫欲。这也就好像广果天、无想天之间,有一歧路、叉路。你往这边走,就是你存着正当的思想,它就帮助智慧;你往那边走,就帮助欲念。白天十二点以后属阴生,等到晚间也会生淫欲心,你不往淫欲路上走,就会往智慧路上去,阴阳这里边都有两条岔路,全凭你自己如何走。
修行,修什么?修这个心。心要怎么样子呢?心要专一,所谓“得一万事毕”,你要是得到这个一了,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修行也就要修这个一,要修你的念专一,念要是专一了,才能开智慧;念要是不专一呢?那是向外驰求。你要是能一念不生,那更妙。
这一些鬼王不论是善、是恶,都是菩萨所化现的,你不要认为凡是鬼王就是鬼了。鬼王更厉害,这一些鬼王都是在宿世发愿用种种方法来教化众生的。有的用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有的就用凶恶去折伏众生。折伏和摄受,这叫“折摄二门”。因为有的众生遇见慈悲鬼王而发菩提心,这是用摄受行门来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遇着鬼王这种凶恶的样子而发菩提心,这叫折伏法,用折伏的法门来教化众生。既然明白这一切的鬼王都是菩萨所化现的,那么在这鬼王里边,根本就没有一个善,也没有一个恶。
善恶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业报那儿来的。众生恶业成熟,就见着恶目鬼王;众生善业成熟,就见着慈心鬼王。无论是恶业或善业,到成熟的时候都应该转变。恶业成熟,就转于善业;善业成熟,有时也会转到恶业去。我们要是修习佛法,就不会被善恶业所转了,就只向善业这边走,而不向恶业那边转,不会误入歧途,到刀山、油锅、剑树上去。为什么要学佛法?就因为要把天地都给打翻了,天翻地覆,把天地都给打破了。怎么说把天地都给打破了呢?这天就是善业,地就是恶业,将天地这个善恶业扭转回来,都走到善路上去,不向恶路上走。你要是能这样子,这个恶的鬼王就没有用了,善的鬼王也没有工作了,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们都要退休了。
“像法之中”:佛法有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代。在正法时代,一般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诚心修道而能证果,所以叫正法时代。像法呢?修行的人就少了,专门在表面上用功夫,也就是修塔、造庙,寺庙坚固,人人都欢喜作功德,建造佛寺、佛塔,欢喜求福而不求智慧,这个时候就是寺庙坚固的像法时代。正法时代有一千年,像法时代有一千年,末法时代是一万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人,就是斗争坚固。
“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虽然是我的母亲,但我不能掩饰她的过错,她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是五利使,指身、边、戒、见、邪。
身见:总不愿吃亏,总要为自己的身体作打算,譬如吃东西要吃补品,怕自己身体不好,要喂得肥肥胖胖的。身上的肉不怕多,愈多愈好,他认为这是身体健康。一切时、一切处,都为自己的身体作打算──给自己找好地方住、吃好东西、穿好衣服……,一天到晚给这身体打算盘,怎样能对身体好?这是身见,不愿令身体吃亏而受损失。
边见:所见的都是偏见。人家说抽烟不好,却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以为这是最好的。反说你不懂其中妙处,你若知道妙处,恐怕你也舍不得,他讲得很有道理。边见就是说得很巧妙,辩得天衣无缝,辩得理由很充足,但实际上是个偏见。
戒见:是邪戒。好像见到信佛的人不吃肉,就说不吃肉有什么不得了?你看那些人连盐都不吃,那才是真本事,若不信,你也试一试,故意这么讥毁三宝。总而言之,你所做的事情,明明是对的,他总要给你找出不对的,找出个毛病来,这就叫吹毛求疵──你说你没有毛病,他把你的毛吹开,说你看你这里还有个病,这就叫吹毛求疵。
邪见:譬如人都说孝顺父母是对的,他说孝顺他们干什嘛?父母生子女是他们贪一时的快乐,你以为他对你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要管父母了,他们老了,死了,活该!早点死最好,免得在世上多一个消费者。他说得长篇大道。你说孝道是好,他说是不对的,那个老的你孝顺他干什么?这才是愚痴,他说你愚痴。这就是邪见,邪知邪见。
财首菩萨修行七圣财,七种财宝:一、信,这是修行的一种财宝。二、戒财宝,尤其是在末法时代,传戒受戒都是稀有的事,而出家人一定要受戒,才是完整的出家人。三、多闻财宝。四、舍──布施也是修行的财宝。五、智慧,要有智慧,这也是修行的财宝。六、惭。七、愧。本来惭愧两字是合在一起,但在这里两个字是分开,这都是修行所应有的财宝,因有信、戒、多闻、舍、智慧、惭、愧这七种财宝,所以叫财首菩萨。
又可以说不论哪一个人发愿想学地藏王菩萨,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分身,和地藏王菩萨没有分别。为什么你要发愿学地藏王菩萨?因为你欢喜地藏王菩萨他这种的行为、他的智慧、他的愿力。为什么你欢喜他呢?这又是个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本来你自己可以知道的,不需要我讲,虽然你自己知道,可是你不敢承认。所以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证明你就是地藏菩萨的分身,所以你欢喜地藏王菩萨,就要仿照他的志愿去做,这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分身。虽是分身,但你再能依照佛法去修行,把你的自性恢复圆满,明心见性,你那时候也有神通了,又可以回去和地藏王菩萨合成一体,共复一体,共复一形,那时候叫返本还原了。
我们在这儿念一声佛,极乐世界──我们的莲花母亲──就生出一朵莲花来;我们念佛念得越多,莲花开的就越大;念佛念得越诚恳,莲花长得越新鲜。我们人死后叫中阴身,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在没有做人、也没有做鬼、做神的时候叫中阴身。若诚心念佛,等我们一死了,中阴身投到莲花里边去,莲花就开了,一开就现出一个人来。极乐世界的小孩子是从莲花生出来的,所以统统都是男人,没有女人。
孝顺是人的根本,人要是不孝顺父母,就把根本忘了。“父兮生我,母兮育我,昊天罔极,撮发难报”,父亲生我,母亲养育我,这种的恩好像昊天,昊天就是比天都高。昊天罔极──没有比这个恩再重的。所以一定要孝顺父母。
有人说:“我想孝顺父母,但是我现在出家了,父亲也不在我身边,母亲也不在我身边,那我要怎么孝顺呢?”出家,那正是大孝,所谓“一子入佛门,九祖升天”,你一个后人要是出家修道,九祖都会借你的光而升天的。你看!九祖都超升。所以这不单是孝顺今世的父母,就是过去的祖先,过去世的父母,你都孝顺了。但是你可要修行,你要是不修行,九祖又全都堕地狱了,他们就都会哭起来了。怎么哭起来呢?他们说:“我本来以为我有一个后人出家,因为他修道,我们就都可以升天了。谁知道他不修道,天天睡觉,懒得不得了。我们现在罪业又都不赦免了,所以又都堕地狱了。”所以说虽然出家修道,九祖升天,你要是不修道,九祖一样堕地狱。不是说我出家了,我就有理了,九祖一定要升天的,不是的。不修行,就不会升天;你要是修行,这就是大孝,将父亲母亲都超度了。
还有,不要记得我一天没吃饭,二天没吃饭,三天没吃饭,五天没吃饭,六天没吃饭,不要记得它,吃和没吃是一样,没吃和吃也是一样的。不要记得吃饭,或是没吃饭,你把吃饭跟没吃饭都忘了,那才是真修道。如果你不是真修道,你就忘不了。你真修道,就会有真正的定力。有真正的定力,不要说我骂你,就是打你,你也不知道了。谁打我啊?我在什么地方呢?没有我了。把一个我都没有了,那时候是真正的定力了。你要是还有个我,喔!你打我,你骂我,你说我,我没吃饭,这个还没有忘,那么这样子定力还不能生出来。一定要忘了,定力才能生出来;定力生出来了,那就是有真功夫了。
佛入涅槃之后,把佛像毁坏了,或者把一个耳朵,或者把一个手指头弄掉了,这都是等于出佛身血。或是纸像,你把它烧了,这也等于出佛身血。
菩萨戒有一条戒说:“不说四众过戒”,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的人,对于比丘有什么罪过,不要讲;比丘尼作什么错事,也不要讲;优婆塞有什么过错,也不要讲;优婆夷有什么过错,也不要讲,这叫不说四众过。你不说可是不说,就是有其他人说四众过,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着讲,就像是没听见似的。为什么呢?你如果又去跟着说,也就犯了毁谤三宝的罪,也就犯了说四众过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闭上,缄口不言。
再者,我们凡夫的见解,有的时候会错误的,这圣人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谓初地的菩萨,就不知二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就不知道等觉菩萨的境界;初果阿罗汉,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罗汉的境界。在还没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时候,不要生出一种毁谤三宝的心,不要说四众过。他明明就是有过,也不要讲他,为什么?你知道他有过,你自己往好的做,这就对了。不要好像照像机,尽给人家照像,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照一照。
所以没出家的人,在庙上住,一定要给供养的。你不供养,譬如住了几天,或者住了一个时期,就这么走了,也不供养常住一点钱,这就叫侵损常住,将来会堕地狱的。怎么叫不侵损常住呢?譬如在庙上住,照样拿和在其他的地方住差不多的钱,来供养常住,这就不是侵损常住。
“拔舌耕犁”:我们不要打妄语,不要讲人的是非。不管别人对我们怎么样,都不要讲人家的对或不对;你讲人的是非,将来就入拔舌地狱。在这个地狱,罪人的舌头被拔出来,又好像用犁耙在舌头上耕地那样。
“善逝,世间解”:善是好,逝当往字讲。善逝,世间解的另外一个名号,就叫“妙往菩提号”。为什么叫妙往呢?他善到十方诸佛国土,用权巧方便来教化众生,所以就叫妙往菩提号。
这个因果,你对人家不好,人家对你也不好;你要是对人家好,人家对你也好,这也就是因果。所以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尽结交一些不正当的朋友,那么这一些不正当的朋友,就把你也影响成了一个不正当的人;你尽交一些好朋友,那么即使你是一个坏人,也会变好了。所以,一切的事情都是因果,不要往外找。不要说人家对我不好,先问自己对人好不好。所以一切事都要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不要像照相机,尽给人照相,自己本身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所谓打同参,就是在一起共同修道,你帮着我,找我的毛病;我帮着你,找你的毛病。因为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过,若找另外一个人看呢,就容易发现他的过错,发现他所有的毛病。所谓当局者迷,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的时候,就看不出来是对、是不对;而旁观者清,在旁边看的人,就清清楚楚的,所以能互相你看我的不对处,我看你的不对处,这叫打同参。可不是你看我的不对处,我就发火了;我看你的不对处,一讲你也发脾气了。不可以发脾气的,要互相研究错误的地方,这叫互相勉励,共同鞭策,好往前去精进,互相切磋琢磨。《大学》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言其制玉石的人,用刀一点一点把玉切了,然后用锉把它锉一锉,又要琢磨,把它磨一磨,这才能成一块美玉。所以两个人打同参,也就是这个意思,互相来切磋琢磨,你找我的毛病,我找你的毛病。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一定要这样子,这是同行善知识。
这有四种犯了戒,又好像没有犯戒的情形:第一,就是这个比丘,他能受持禁戒,能守着戒法,并且也还能完全去实行。可是唯独怎么样呢?他在持戒里边,有一个我相。还有一个我能受戒,我能持戒,我能守戒。总有一个我,因为他有这个我在里边,这就是执着。虽然他没有犯戒,可是已经是没有守住真正的戒了。这守戒,是你要不知道你是个守戒的人,是你要不觉得你自己比旁人高超。
第二种,就是他能诵持经律,又能守护戒法,可是他对于这个“身见”不动不离,总不肯离开这个身见,总是有一个身见,他总说他这个身体,他不说“我”,而是执着他这个身体。执着这个身体怎么样呢?不肯将身体改变、改变!不肯改变他那个老样子,譬如欢喜懈怠,就总是懈怠;欢喜懒惰,就总是懒惰。总是不想叫这个身体辛苦一点,总为这个身体做打算,这叫身见。这是第二种,虽然他守护戒律好像没有犯,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守住戒律。
第三种呢?就是他能实行十二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精神,也就是振作精神,不睡也不饿,打起精神来和懒惰斗争,这是抖擞精神不懒惰。想要睡觉吗?我坐这儿打坐;你要吃饭吗?我连水都不喝,就是这样行十二头陀行,但是他不知道人空、法空,还觉得这一切诸法一定有的。他没有得到诸法空相的境界,而认为一切法都是有的。所以看起来好像守戒,实际上他守戒的功夫不圆满。
第四种,他对于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悲心,可是他要是听见诸法,这一切法相,法本无生相,本来没有所生的,也没有灭,他听见这一种的法,心里就惊怖了。以上所说这四种,虽然好像没有犯戒,实际上也没有守住戒。
德也有五种──温、良、恭、俭、让。谁有这五种德行?孔子就有这五种德行。五德是什么?第一是温:温和,不冷不热,温温暖暖。太冷了,一天到晚像关帝公似的,不言不笑。你要是太热了,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笑,这又是太热了。而夫子他是温,应该笑才笑,应该说的才说;不应该笑的他不笑,不应该说的他不说。第二种德行叫良善,要有良心。第三种德行是恭:对任何人都毕恭毕敬的,不轻慢人。第四种是俭:俭朴,所有的物质都不糟蹋、不浪费。譬如吃东西,应该吃五碗饭,现在改吃三碗,省下两碗给那些没有饭吃的人吃,俭朴自己,以俭自待,“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忌流连”。对自己一定要省俭,自己所用的、穿的、吃的、住的,都不要太过,一切一切都不要太过,最主要是一个俭字,俭省的意思。第五种德行是让:就谦让,对任何事都不要往前抢,不要争先恐后。让,就是让人第一,什么好事都让人去得;不好的事,自己拿起来,这叫做让。要谦让、揖让,有多少客气的意思,这是五德。
有十种的恶业使人之相貌丑陋,什么是十种的恶业呢?
第一:好动忿怒。欢喜生一种忿心,就是二十种烦恼中有一个忿。怒者发脾气,多数的女人容易发脾气,虽然也有不发脾气的,不过多数容易发脾气,或因为一根针,发了脾气;或因为一条线,也发了一顿脾气,她对于发脾气特别爱好。
第二:欢喜存着一种嫌疑和妒恨。疑,什么事情她都怀疑、多疑,又有忿恨心。恨人,就是觉得谁都对不起自己。
第三种的恶业是什么呢?就是欢喜打妄语,欢喜迷惑人,令人颠颠倒倒不知如何是好。
第四种是什么呢?欢喜恼乱众生,女人对于这个是很欢喜的。
第五:对于父母没有什么真正的爱敬心。有的人也会有,但是多数没有。
第六:于圣贤善神的地方,不生恭敬。圣,例如修学佛法而证果的阿罗汉,这都叫圣贤。甚至于在佛的面前,在庙上不生恭敬,没有真正的恭敬心。
第七:这指的是有一些女人,但不是各个都这样子。这第七种是她侵夺圣贤所需要的田业财产。侵夺就是抢去,或者霸占去。
第八种恶业是她在佛塔或在佛庙里头,把佛前的灯给熄灭了,不再让它继续点着,不过很少女人会把佛前点的灯熄灭了,这是第八种得丑陋果报的一种行为。
第九种就是见着丑陋的人,她就生一种毁谤、轻贱。毁是毁谤;轻贱:说:“嘿!那个人长得真丑,太不好看。”就这么看不起人。这也是看人家丑陋,轻慢人家,结果自己也就该丑陋了。因为我们人,不晓得自己的性里边也有个照相镜子,所以你看见人丑陋就生一种轻慢,那这个相就会照到自己的镜子里边去。等来生,就比这个人还丑陋。
第十欢喜学习一切恶行,不正当的行为。以上十种恶业,就是受丑陋果报的原因。
也有十种原因令身体多病,这十种是什么呢?
第一,欢喜打一切众生。无论见到什么众生都欢喜打,这是第一个使你受多病的果报。
第二,劝他人打。也叫他人打众生,其至于打狗、打猫、打老鼠都算。劝他人打小孩子,或者打一切众生,这也都会得到疾病的果报。
第三,赞叹打法。她赞叹什么呢?赞叹打一切众生的方法,她因为赞叹打的方法,所以自己也就得到多病的果报。
第四,你说怎么样?见打欢喜,她看见人家打众生,就高兴的不得了,最高兴了!真好看!比看电影都觉得高兴。
第五,她看见怨病苦的众生,心里也高兴:有这一种生病的众生,“嘿!这样子好,他可病了!”就这样,看见人有病,她就高兴。不但没有同情心,而且还很高兴。
第六,她看见人家有病,要是这个病好了,她心里也不高兴了。因为这样子,所以来生她自己也受多病的果报。
第七,她给有病的众生药物,给他什么药呢?给他不是治这种病的药。譬如:人家头痛,她给的药是治肚子痛的药,而且还博取好名说:“你看!我给他药吃。”但并不是治这种病的药。
第八,她见着人家有病,医生在那儿给他治病,就生一种妒嫉心,说:最好那个医生快点死,免得再给他治病,把他病治好了。
第九,她看见有病的人,就欢喜,希望这个有病的人时时都不好,常常有这种疾病来磨这个人。
第十,欢喜吃东西。吃的东西还没有消化,她又吃,这个嘴总欢喜吃东西,不停止。因为有这十种的恶业,所以就受这个多病的果报。
你只要能念<大悲咒>和<楞严咒>,那有很多天龙八部、护法善神都拥护着你的,你到什么地方去,只要不打妄想,能时时刻刻都信菩萨,菩萨一定会保护着你。信佛的人不要怕,也不要怕鬼,那鬼见你都要叩头的,因为你有功德。你若没有功德呢,你不晓得做好事,那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你天天都存好心,做好事,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你要是能忏悔,就多少罪业,也都可以消灭了,所以才说“佛前顶礼,罪灭河沙”,你在佛前礼拜,生一种真忏悔心,那河沙罪业都会消灭,都没有了。“舍钱一文,增福无量”,在三宝前舍钱,你尽你的心,有多少钱,就布施出来多少钱,这样你的福报就无量了;但要尽你的真心来生一种供养心。所以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一定的,因为法没有一定,所以人的业障也不是一定的。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尊贵的人?又有下贱的人?是什么原因他就尊贵了?什么原因他就下贱了?
有五种道路,令人走到下贱这一种的果报上。
第一种就是骄慢。谈到这骄慢,对外面的人骄慢,这是一般人常有的;但这种的骄慢,是对于自己的父母也骄慢,不恭敬父母。
第二种的因缘就是刚强。刚强,不敬师长,对师父不恭敬,没有一种诚敬的心。就是师长教化他,他也不听,这是一种刚强众生。
第三种因缘是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规矩,不守规矩还不算呢,而且还不恭敬三宝,这是第三种因缘去做下贱人。下贱就是包括贫穷在里头,要是富有,就不会下贱,因为他贫穷,所以就下贱了,因此常说贫穷下贱。
第四种是因为在前生欢喜偷东西。以偷东西做为他的生活:没有钱了,他就去偷,或者偷东西、偷人家钱财、偷人家珠宝,就把它卖了,卖了,就可以够维持一个时期的生活,什么事情也不做,每天吃、喝、嫖、赌、抽。吃,欢喜吃的东西;喝,欢喜喝酒;嫖,就是找女人去;赌,就是赌钱;抽,就是抽大烟,就是抽鸦片烟,中国人叫大烟。偷了钱,他就不用做工,而这个钱用完了,再去偷,偷回来,就不用做什么,就这样以偷盗来维持他的生活,这是第四个因素令他贫穷下贱。
第五个你说是什么?第五个是负债,逃避不偿还。负债,就是向人家借钱。做人啊一文钱不落虚空的,不要说多,就是一文钱也不能落到虚空,不能没有的。钱是假的,可是你不能说,这是假的就随便乱用。钱虽然是假的,但可要做真事,一点都不可以马虎的。譬如说向人家借钱不还,你就逃到一边去了,以为这是便宜事。这不是便宜事,你负债逃避不偿还,等来生也就贫穷下贱了。因为你短人钱,不还人家,自己将来就会受贫穷下贱的果报。有以上这五种原因,就会作下贱人。
尊贵也有几种的因缘。
第一要普遍做布施,施惠普广。惠是恩惠,对任何人都布施,都有一种慈悲心,很普遍的,广大的对一切人慈悲,这是第一种。
第二要恭敬父母师长。不能说父亲生了我,我非常的仇恨他:“为什么你要生我?真是混帐!”自己骂自己的父母。或者对自己的师父生一种心:你这个师父,让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什么都要听你的话,这个太不公平了,对师父有种种不满意。面对着师父又叩头,又顶礼;背着师父就乱讲起来了,这叫不恭敬父母师长。这是不生尊贵家的一个理由,你看厉害不厉害呢?你不要管我这个师父好不好,你不能讲的,你若一讲就有罪过,将来你就不会生尊贵之家。所以第二要恭敬父母师长。前面是不恭敬,这个就要恭敬,要恭敬父母,恭敬师长。
第三要恭敬礼拜三宝。前面是不恭敬三宝,不礼拜三宝;这就要恭敬三宝,要礼拜三宝,和一切的长者。
第四种要忍辱,没有瞋恚,还要柔和谦下。谁骂你一顿,你也要欢欢喜喜,一点都没有烦恼。有人骂你,你要忍耐;有人打你,更要忍辱,修忍辱行,没有瞋恚,不发脾气。所以要得到好的果报,那都是不容易的。然后又要柔和谦下,对任何人都很和气,很客气。
第五种是什么?是博闻经律,多多听经,多多闻法,多多学习戒律。有这五种的原因,所以做尊贵人。尊贵人既有钱,又有势力。但并不是说有钱有势,这就好了,这都是宿世修来的。要是完全有这五种原因,那就更好;要是单有一种,也就不会生到贫穷下贱的家庭去。
什么是五住烦恼呢?就是见爱住烦恼、欲爱住烦恼、色爱住烦恼、无色爱住烦恼、无明住烦恼。
(见爱住烦恼)就是由见生出一种爱心来,见了什么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着到了上面,这就是见爱住烦恼。
欲爱住烦恼:有欲望就有了烦恼,是所以有爱就有烦恼;要是没有爱,也就没有憎,这就没有烦恼,无爱、无憎、无有烦恼。
色爱住烦恼,色爱住就是对色尘生出一种执着。
无色爱住烦恼,生到无色界天还有一种烦恼,有无色爱住的烦恼。
还有一种无明住烦恼,这合起来叫五住烦恼。
要是听到这《地藏经》,可破这五住烦恼,能出离五道轮回。本来六道轮回,因为阿修罗散于诸道,所以说五道。又可以种植你的五根,由五根生长五力。
五根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进念定慧。五力,也就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又可以成就你的五分法身。什么是五分法身呢?就是“戒、定、慧”,加上“解脱、解脱知见”,连知见都解脱了,可以得到这五分法身。
菩萨心肠是谁若比我好,我越高兴,我越要尊重恭敬这个人,不能嫉妒这个人。若谁比我不好,那我越要想法子让他和我一样,这才是菩萨的发心。
“脱获善利”:脱获,就把所有善的利益都丢掉,或者你做了一点善事,想要种善根,但是不久远;或者学佛法学了一年,不学了;或者学了两年,不学了;或者遇到一个什么境界,退道心了。所以说“多退初心”:最初发心要学佛法,或者最初发心想要出家。但出家一年、两年、三年,唉!出家也没什么,修道修了三年还没开悟,也没有证果,大概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就退心还俗,不出家了,这是出家方面。而在家学佛法的人呢?学了一年,佛在眼前,离我很近;学到两年,佛就远了,离我有十万八千里;学到三年呢?,佛到西天,到天边去了,这就是多退初心。所谓“学道不负初心,成佛有余”,你修行,若是最初想要学佛法的这个念头,或者要出家的那个念头,能不把它失掉了,那早就成佛了。
出家人就应该少讲话。用得着的,可以讲有用的话;没有用的话,不要讲那么多话。所谓“口开神气散”,你这口一开呀,神气就散了;“舌动是非生”,话讲多了,就有是非,不是“是”,就是“非”。一有是非,就与道不相应;神气散了,与道也不相应。我们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管自己,不要管旁人,要把自己管得好好的,这叫不退初心。若多退初心,那即使当初发很坚固的誓愿,但时间一久了,就忘了,这就是多退初心。
“结恶习重”这种恶习是什么呢?
第一的恶习是淫欲,一切众生都一样,哪个众生都有一种淫欲心,这是他头一样的麻烦,头一件不能断的事情。想断淫欲比登天还难,所以你若能把淫欲心降伏了──女人见了男人,没有淫欲心;男人见女人,也没有淫欲心。这淫欲心若断了,这就叫降虎,老虎都伏了,又叫伏虎;你要是再能没有烦恼了,龙也降住了。烦恼无明就像一条龙似的,它变化无穷,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不觉它就生出来。所以第一要把淫欲心断了,这就看出你有没有修行,有没有道德,有没有功夫。你自己可以考试自己,自己知道自己,若淫欲心断了,你就有功夫。淫欲心没有断,那就是有漏的人,所以说修无漏,无什么呢?就是没有淫欲心。有淫欲心,就有漏;没有淫欲心,就是无漏。
第二是贪,为什么会有淫欲心呢?就因为有贪。贪我自己有一种好的感觉,贪求自己有一种满足自己的欲念。
第三是慢。慢就是骄慢,怎么叫骄慢?就是自己本来不一定比别人聪明,但觉得我比谁都聪明,轻慢一切,看不起所有的人,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要作第一。
第四是瞋,瞋恨,无论对任何人都生一种瞋恨心,你对我不好,我想法子把你杀了,想办法来报复你。
第五种是诈,就是欺骗人,欺诈、虚伪,做一些虚伪的事情。
第六诳,就是打妄语。诈是本来是一个坏人,却现出好人的样子,让你不知道他是坏人。而诳就是打妄语,无论什么事情都打妄语。
第七怨,就是什么都怨人,明明自己做错了事,却怨人,说:“若他不叫我这么做,我就不会这么做,这个事情不怪我,是他的毛病,是他的过错。”什么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
第八邪见,就是邪知邪见,不走正路,尽走不正当的路。
第九枉,枉就是不直,做事尽冤枉,弯弯曲曲的不直。
第十讼,诉讼就是欢喜跟人家打官司,本来没有道理,他就跟法官说是人家不对,我现在要告他,你要罚他五万元赔偿我。总而言之,本来没有道理,他想出方法来冤枉人,这就是讼。
这十种在《楞严经》,叫造十习因,要受六交报。因为有这十种的习因,所以说结恶习重。
以前有一个人到达波罗提木叉寺,见到庵摩罗树,上面开了黄金色的花,他就采了一朵花。采了一朵花,走到释迦牟尼佛的像前,看释迦牟尼佛的像这么微妙,这么圆满。于是乎他就把这朵花拿来供养在释迦牟尼像前。然后他就去问一个老人说:“我以这朵花来供养释迦牟尼佛,我这有多少功德呢?”这个老人说:“啊!这个我不知道。你得要去问出家人。”他就去问出家人,说我以这个庵摩罗花来供佛,这个功德究竟有多大?这个出家人说:“哦!这个我不知道,你得要去问那个修禅定证果的阿罗汉,他才能告诉你。”
他又去找那个证果的阿罗汉说:“我以这朵花来供佛,这功德有多大?你可以告诉我吗?”这个阿罗汉说:“等我为你观察一下。”他一观察啊!“这一个功德,在八万大劫以内,所享的福报,是没有法子穷尽的,没有法子能查得清楚的。若是八万大劫以外呢?这个我也不知道,你得去问佛。”他就去问佛,佛说:“这个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穷尽的那么多。”这一个人他以一朵花供佛,就获福如是。所以一历耳根,我们一听到佛的名字,也就能千返生于六欲天,因此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可是,我又要告诉你们,很奇怪的,拿家里的父母来说,你若往不好的地方学,他管也不管你,他想:“好了,由他自由去了!”他对你没有什么,好像待你很好似的,等你一想学好,一想学佛,他的脾气就出来了,你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好。以前你又吃迷魂药、又喝迷魂酒、又抽迷魂烟,迷迷糊糊地,他们都可以视而不见,想慢慢地等机会,慢慢地你就会好了。而你现在好了,他的脾气就来了,说你要学好,不是吗?那就要孝顺父母,我现在就骂你一顿、闹你一顿、打你一顿。你说这回是不是麻烦事情来了?不过这是考试你、考验你,看你到底是不是真想要学好?真想要学好,愈骂你,你愈高兴;愈打你,你愈欢喜,切记不要哭。他看你这么欢欢喜喜的。他也就没有脾气了,如果不是这样,你的麻烦就多了。
要将这一切的一切,认为都是在考验你,学佛法学得的到底会不会用,你有没有行忍辱,有没有持戒,有没有布施,有没有精进,有没有禅定,有没有般若智慧,这都是考验。要是考试合格了,那你的好处无穷;若没有合格,还要再学过。所以这六个礼拜,真是黄金的六个礼拜,你们得到黄金,要好好保持着,不要再把它丢了。将来到外边去,都要和别人不同,怎么样不同呢?不是要你贡高我慢,认为“自己是佛,要别人来向我叩头”。不要有这种架子,要慈悲忍辱,对任何人都有一种慈悲心、有一种忍辱心,他对你不好,你对他更要好一点。要反面来找好处,谁对你越不好,你对他越要好一点,不要管别人对你好不好,要管自己,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别人有没有这样做,不管他,“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你自己管自己,OK!  
哦!地藏王菩萨的愿力真是大得不得了啊!我们大家都应该相信地藏王菩萨啊!好啦!我们一起都念《地藏经》,拜地藏王菩萨。所以,我把地藏王菩萨送到你们家里去,你们每一个人回去,一天到晚就看看地藏王菩萨,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看来看去,就把你们都看成佛了,变成和地藏王菩萨一样了。
我们里边也有财产,我们自性里边的财产,你也要把它收藏起来。你要是收藏得慢了,也被妖魔鬼怪来打劫你,来抢你的东西。抢你什么东西?抢你无上的珍宝。那么说,我自己自性里边的这种珍宝,怎么样收藏起来呢?这个藏法,不是说像藏有形有相的财宝,把它收到一个秘密的地方,收到一个保险箱里头,不是的。那么怎样藏自性的财宝?要自己不生无明。你要知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大贼,不要以为眼睛是帮你忙的,你现在没有成佛,也就因为这个眼睛作怪。不但眼睛是个贼,耳朵也是个贼,鼻子也是个贼,舌头也是个贼,身也是贼,意也是贼,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六个贼。
你自己的灵性,这个法宝,这个宝贝,无上的这种珍宝,眼睛分去一点,你少了一点;耳朵分去一点,又少了一点;鼻子又分去了一点,又少了一点;舌头分去一点,又少了一点;身上分去一部分,又少了一点;意里边分去一部分,你又少了一点。这眼、耳、鼻、舌、身、意,你不能把它收摄回来,你就放纵它啊!各处去管闲事。眼睛看见什么东西,都要看清楚了一点,这叫管闲事。耳朵听见什么没有用的事情,也要再听一听是说什么,这也是跟着境界转了,这个都叫“贼”!所以不要被这个六贼来打劫你自性的宝贝,若你天天尽随着这六根门头去做事,这就是你自性里边的土匪,来抢你的东西。这种道理,现在给你们讲,或者还不一定会领略,不一定真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们用功,用的时间久了,就知道了,哦!原来这东西真坏,这眼睛这么坏,这耳朵也这么不听话,就知道它是土匪,知道它是贼了。
虽然说六根是土匪,这是因为不会用它,它就变成土匪;你若会用它,它不但不变成土匪,而且变成护法。所以《楞严经》上说,你轮回六道,是因为这六根;若你能回光返照,清净其心,那成佛也是这个六根,并不是另外有人来帮助你。你会用就是护法;不会用,它就是贼了。譬如你看见东西,要是生一个正念,这就是护法;要是生一个邪念,这就是魔鬼。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
邪念之时,魔在舍;
正念之时,佛在堂。
所以若能时时提起,觉悟你的正念,这就是六根变成你的护法,它对你是有帮助的。要是眼睛一看见色,就跟着色跑;耳朵一听见声尘,就跟着声尘跑;鼻子一闻到香尘,就跟着香尘跑 ;舌头一唯到味尘,就跟着味尘跑;身觉触,身一觉触尘,就跟着触尘跑。怎么叫跟着跑呢?就是你欢喜、你愿意、你生出一种欲来,这就跟着跑了。你意念见到法,就跟着法尘跑了,这都是因为没有定力,所以就跟着外境跑了。也就是因为念头没有正,念头邪了,就被境界转;你念头若正了,就转境界,把这种境界转过来。
释迦牟尼佛放这种大毫相光,也就是告诉我们众生,《地藏经》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应该尽心竭力去讲解、书写、印刷、流通。我们又要讲这部《地藏经》,又要印这部《地藏经》,又要流通《地藏经》,令我们所有的同类、亲戚、朋友都明白这部《地藏经》。所以我们不要忽略流通经典,若你能广印经典,流通经典,你就会开智慧,你的智慧就增加。要不然人家印经做什么呢?
“证十地事”:证,是证得。十地,是菩萨的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十地菩萨的果位──(一)欢喜地。欢喜,非常欢喜,时时刻刻都欢喜,没有哭的时候,到这种菩萨境界上的,不会哭,你打他,骂他,怎样他都欢喜。说他不好,他也欢喜;骂他,他也欢喜;无论怎么样,他都欢喜,这是初地。
(二)离垢地。离是离开,垢是染污。离垢就是把染污法都离开了,清净了。 因为欢喜,就离染污;离开染污,就发光了。
(三)发光地。有染污,就不会发光;离开染污,就有光了。什么叫染污呢?就是你那不干净的思想,不干净的心,尽有些欲望,贪自己舒服,这都是欲望。若有欲望,尤其是淫欲心,有淫欲心就叫染污,没有得到离垢地的程度,不能离垢就不能发光;离垢了,所以就发光了。
(四)焰慧地。焰慧地就是生出智慧,智慧好像火似的,烧得非常旺盛的火焰。这种智慧像火焰那么样,这是因为你发光,才能有智慧,所以第四就是焰慧地。
(五)难胜地。就是没有什么可胜得了他的,他的智慧现前,无论是谁和他辩论,一切一切的神通变化,都胜不了他了,这就是难胜地。
(六)现前地。什么现前呢?一切的智慧光明什么都现前。
(七)远行地。远行,走得很远。
(八)不动地。第七是远行,行得很远,第八不动了,不动地,“不动道场而化十方的众生”,他虽然化度十方众生,但是他可不动;虽然不动,但是能教化一切众生。
(九)善慧地。善慧,就是善有智慧。
(十)法云地。这种法就好像云彩似的。上列这些是按照字义,讲大略的意思,要是详细讲,还有很多的意思。若欲详细知道三贤十圣(十地也叫十圣),应该研究《楞严经》,《楞严经》里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讲得很清楚,看《楞严经》,就会知道得比较详细。这里的证十地事,是地藏菩萨证十地的事情。
这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
(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
(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似的。
(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很多的财富、宝贝。
(四)生尊贵家:都生在很有地位,很有德行,尊贵的家庭。
(五)生于天上:可以生到天上去。这是拜佛的五种功德。
“九者、人见钦敬”: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人见到你都和你有缘,都恭敬你。见到你,好像见到八辈子到现在的老亲戚,不知有多亲切,有那种亲切感,有那种回到家里的感觉。
“今生富贵是何因”?今生为什么富贵呢?“前生斋僧济穷人”,在前生斋僧护道,供养三宝,救济穷人,所以今生就富贵了。“今生贫贱是何因”?今生为什么贫贱呢?贫穷得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前生不肯济贫人”,在前生,不肯赊济贫人,自己非常的孤寒,也非常的刻薄悭吝,什么都舍不得。如果以前不刻薄悭吝,而修福修慧,那你宿世所造的福,就今生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