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48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解决问题
(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
一、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
三、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四、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可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现象。若能如堕水火、遇盗贼,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无此种毛病。
六、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从印祖自励的楹联,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
一、「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
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
二、「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
三、「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印光大师赞叹其「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谢娑婆,高登极乐」。里面有一段详细描述生死苦的文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状况:
「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
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
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
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
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
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
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
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
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
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
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
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
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
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
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
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
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
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
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
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
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
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
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
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
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
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
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
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
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
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
旷劫殊勋,在此一举。」
(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
无始劫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苦是无量的。按照《除忧经》所说的内容来思惟,能令心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轮回中曾经受过的苦:
「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
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
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下面从祖师大德的诗也可以帮助我们激发生死心。
元朝?优昙大师: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省庵大师:
「一自娑婆系业因,多生流转实酸辛。
须臾出屋又投屋,迅速舍身还受身。
曾作王侯争国邑,几为蝼蚁丧埃尘。
这回若不思归去,依旧从前受苦轮。」
以上是佛经和祖师大德的开示培养我们的生死心,下面从一个比喻和一个故事来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
(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
罗什大师有个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这就是生死心切的样子。「但有此念,更无他念」,海贤老和尚就是用这种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内心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其它念头。
举一个例子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
梁武帝请宝志公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
禅师答:我不知道。
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这看戏,怎么会不知道!
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
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
宝志公问罪犯:戏好看吗?
答:不知道。
宝志公又问:戏好听吗?
答:不知道。
宝志公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
答:我心顾着这盘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
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那么,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那么,岂能知戏演的好坏?
如果我们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么,这句佛号自然不会中断,就算人家不让你念,你心里仍然绵绵密密一声接一声。就像海贤老和尚,文革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里念,这句佛号从来不曾丢失过。
五、结尾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三十多年,住藏经楼,把《大藏经》熟读透了,总结出两句话告诉我们:「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贤老和尚,把这一句洪名默默无闻执持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从海贤老和尚身上,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信愿?求往生的信愿,他老人家的真信切愿是满分,我呢?及格吗?生死心不切,哪来的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怎么能往生?不论在家、出家,我们应该冷静反省反省:我们遇到念佛法门的时候二十多岁,今年我们三十多岁了、四十多岁了、五十多岁了……多少年过去了,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我们却仍然一事无成,道业上一事无成!忙忙碌碌一辈子,正像罗状元《醒世诗》说的「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数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间的事。再这样下去,我临终往哪里去?真的像印光大师说的「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几句心不在焉的佛号就能解决,那叫杯水车薪。我们的佛号常常夹杂,常常丢失,常常中断。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愿上下功夫,在真信切愿上下功夫。而强化信愿,首先要生死心切,真为生死。
值此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期间,摘录莲池大师的一段开示供养大家,共勉共进:
「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
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
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
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
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莲池大师的话。
莲池大师作过一幅念佛堂的对联,印光大师说:莲池大师这幅对联好极!但绝未见人用过,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抄了送给人挂起来,由大师之德,感人必深。上联是:
主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
下联:
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
最后,这篇报告,其实不是我写的,而是集合祖师大德关于生死心的法语,以报告的方式供养大众并启请师父上人讲解、开示。这些法语实在太重要,针针见血,能够帮助我们念佛。
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净空老法师】:我们看了这一篇的报告。法师的德号不是自了,如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报告了。提出这个报告,真的是供养大众,普度众生,把现在修行人的毛病,从根上挖出来了,说得一点都不错。引用经典、古大德这些开示,有些我们读过的,在这里重复再温习一遍。真的要温习,为什么?全忘掉了。没有读过这些经论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够读到了。佛在经中的开示,祖师大德为我们的提醒,人生第一桩大事,确实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过去的人对这桩事情警觉性比我们高,我们现在全忘掉了。为什么会忘掉?每天忙着这个花花世界,把我们熏习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对于真正大事忘得干干净净。虽有人提起来,一天提十几遍也是枉然,为什么?没放在心上。可是关系很大,这一生不能解决,来生必定沉沦,那一沉沦非常可怕。
李老师在世,特别是晚年,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么样?没有真正去做。人没有办法把缘断掉。缘有善缘有恶缘,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远离恶缘,但是善缘,特别是善缘能够利益众生,那我们不能不做。没有缘决定不攀缘。虽有缘,我们尽心尽力,为苦难众生做一点好事,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与三空三昧不相应了,变成什么?变成人天福报。不放在心上能相应,那就是无作无愿。无作无愿不是说真的不做,是做了,作而无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没做,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什么?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语,三业都得其正。正不要着正的相,不要有这个念头,有念头就又变成福报了,没有这个念头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在此地,心里头有念头是福德,没有念头是功德,功德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报。
佛这些开示我们都得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跟功德相应,还是跟福德相应,这都是好的。如果跟恶业相应,跟贪瞋痴慢相应,跟自私自利相应,那问题就严重了,那是什么?那是造地狱三途业,非常可怕。为什么?毕竟我们还没有能力,辨别真正的是非善恶。我们今天是非善恶是自己以为的,跟经教里所说的相差很远。这是什么?我们不虚心,我们有傲慢,甚至于还有嫉妒,我们并没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诲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大乘八万细行都是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的,小乘的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开合不同,开出来,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这几句。我们有没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彻,有没有相应?这个很重要。
这个法师,我们看了这篇东西,他不是自了,他是来度众生的,来广度众生。这篇东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苦海,要多看几遍,要认真的学习。我对于这篇看得很重,不亚于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们感恩,感谢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