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祖师大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华严法界玄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句。

【观曰。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全在外无障无碍。是故各有四句

释曰。此下答中文则双标二门。

       一理性融故。标约理四句。
       多事无碍故。标约事四句。
余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句。
【观曰。先就理四句者。

一以理性全体一切事中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在内
全体在一尘中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在外
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
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
前三句明与一切法非异。此之一句与一切法非一
       良为非一非异故。内外无碍。】

释曰。此就理中文一先正明。后结与碍。

今初。即答前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
今第二句正答明余处有
       即释喻中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
其第一句。兼明在一切中时亦全在一尘
       前略无问。若为问者。应云理性全在诸法时。为全在一尘不
       今此明全在一尘。以遍一切岂拣一尘。
第三句明其总遍内外此是恒理亦无问。若问应云为齐遍不
第四句双非亦非遍义。故不为问。义理无妨故。具出四句。
前三下。结成无碍。
       亦酬前结难义甚相违之言。内外无碍。故不相违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句。
【观曰。次就事四句者。

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外。
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在内。
三以事法同时各匝是故全在内全在外无有障碍
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
思之。】

释曰。
此约事四句。前问所无。今影出之。

前喻却有喻云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先举一波以望于故。
是就事四句故。前标云多事无碍故。若别为问者。
       应问云一事遍于理时。余事亦遍理不若亦遍者。则理有重重。若不遍者。多事则不如理。
故今答云多事如理同理。而无重重。何以故。
       理无二。但事同理即无分限。故云耳。
       于中第一句一事遍不碍多事遍
       第二句多事遍不碍一事遍
       第三句诸法同时遍
       第四句一多之相历然
理望于事在一事为在内在多事为在外
事望理。以何为内外邪。
       答亦以一事为内。多事为外
若尔何异前门理望于事
       答前门先举理遍于事理望事
       今门先举事遍于理事望理
       故分二门本意。
但问多事遍理。一事遍不。前门答之。又问一事遍理多事遍不。
故用此门答之。通相皆以事为内外
前门中但有一重之问。
       即第一句一事全遍理故在内。不碍一一亦遍理。故即在外
       以其一多即理故。故云全遍非有多理与事遍也。
故第四句云彼此相望非内非外
       以约理。第四但以性非一切。居然非内非外
       约事望理。无内外。何有非一非异
故言既不坏相。要须一事之中非是一切。一切事中非是。方成第四
故须彼此相望非内非外

——已释第一相遍对竟。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句。
【观曰。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真理而得成立。】

       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
       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
       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
思之。】

释曰。此下第二相成对。然下八门皆先标名。后谓字下解释。下更不料拣。

就此对中。先明理望于事第三门。先正释。后以诸下。出所以。
       所以有二。一由无性故。二真如随缘故。
而文有三。初明由无性成。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则无道无果
二如波下喻。喻有二义。
       一上喻无性。由水不守水自性故而能成波。
       二下喻。真如随缘成故。谓若无水则无有波。若无真如依何法成。
三依如来藏下。合于上喻真如随缘。
       即胜鬘经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真如。
       谓若无真如将何合妄而成生死。以一切法离于真心无自体故。其如来藏即生死门之真如也。
       故问明品文殊难云。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觉首答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则是真如随缘答。


补充内容 (2016-4-17 17:58):
——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

补充内容 (2016-4-17 18:02):
——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

补充内容 (2016-4-17 18:03):
——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

补充内容 (2016-4-17 18:08):
——先明理望于事即第三门。所以有二。一由无性故。二真如随缘故

补充内容 (2016-4-17 18:10):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补充内容 (2016-4-17 18:10):
——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则无道无果


补充内容 (2016-4-17 18:12):
——真如随缘成故。谓若无水则无有波若无【真如】依何法成

补充内容 (2016-4-17 18:20):
——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真如


补充内容 (2016-4-17 18:26):
——若无真如将何合妄而成生死。以一切法【离于真心】【无自体】故。其【如来藏】即【生死门】之【真如】

补充内容 (2016-4-17 18:30):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答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则是【真如随缘】。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句。
【观曰。
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事虚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如由波相虚水体露现。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之。】

释曰。此第四门事望理也。文有法喻合。今释之。然蹑前门成。谓无第三则离理有事。

今第四门何能显理。如离水无波波起现水。既揽理成能现理
从缘无性故。况无性理成于事事必无性从缘无性。即是圆成
夜摩偈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由之事方显性空性空即是无生真理
又须弥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一切法事也。无所有真理也。


补充内容 (2016-4-17 18:50):
——既揽理成,故能现理

补充内容 (2016-4-17 18:54):
——以【从缘则【无性】故。况无性理】而成于事。【事必无性】故【从缘无性】。即是【圆成】。

补充内容 (2016-4-17 18:54):
——【性空】即是【无生】真理

补充内容 (2016-4-17 18:55):
——【无所有】即【真理】也。

补充内容 (2016-4-17 18:56):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

补充内容 (2016-4-17 18:59):
——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由蕴之事方显性空】。【性空】即是【无生真理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句。
【观曰。五以理夺事门。谓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

释曰。此下第三相害对

言【相害者。形夺两亡故。
今此第五。理望于事故理夺事
文有法喻。亦揽第三成此第五。以全将理而为事故。事本尽矣
先正释。后以离真下。出其所以。
       真外无事故则夺事也。如揽水为波波唯是湿波自虚矣
       故出现品云。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亦无有异。何以故。
       菩提无相无非相故。
       物物无相显现。生佛两亡。


补充内容 (2016-4-17 19:10):
——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

补充内容 (2016-4-17 19:10):
——言【相害】者。形夺两亡故。

补充内容 (2016-4-17 19:11):
——真外无事故则夺事也。

补充内容 (2016-4-17 19:12):
——菩提无相无非相故。物物无相斯理显现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句。
【观曰。六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事显。理不显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

释曰。此事望理也。文分为三。初正释。亦由第三门成。

全理成事事有形相理无形相故。事覆理故。然此事法既违于理故隐也。
有本云。既匝于理不及违也。
次喻显取静为水隐义明故。
经云下。引证。即法身经下当更释财首。
亦云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者事隐理故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句。
【观曰。七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故。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故。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思之。】

释曰。此下第四相即对也。前明隐夺

       事隐于理而理不亡理夺于事而事犹存虽言夺事皆尽。而意在彼事相虚非无彼事也。
今明相即废己同他。各唯一耳。
今第七门。理望于事亦有法喻。法中先略释。
以是法无我下。出所以。若是但空出于事外不即事
今以即法无我理离于事外有何理耶。故理虚无体全将事法本来虚寂真理耳。
喻中【无动】而非湿以事即理。意明全将湿。故理即事耳。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句。
【观曰。八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如波动相举体即水。故无异相也。】

释曰。事望理也。亦有法喻。

中论曰。若法从缘生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无自性者是真理也。故事即理
故说众生即如下。闇引净名。净名弥勒章云。一切众生皆如
       又云。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
       一切众生即真如相不复更灭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触事而真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举喻可知。是即第八众生寂灭即是法身
       第七法身随缘名曰众生。【众生、法身体一名异从本已来未曾动静。亦无隐显。以名异故。
有互相即。有互隐夺。以一体故。得互相即。得互隐显。由此相即真俗二谛曾不相违
       夜摩偈云。如【金与金色】展转无差别。【法、非法】亦然体性无有异
       理即事故虽空不断事即理故虽有不常。理即事故无智外如为智所入事即理故无如外智能证于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句。
【观曰。九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

释曰。此下第五相非对也。即双存义。若不双存无可相成。相即隐夺等。

此门则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
后门则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
谓于此门理望于事。而有三对。
       一是。二是。三是所依。即显第十门。是。是。是能依故。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句。
【观曰。十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异故能依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释曰。此第十门。事望于理。但有二对。一明事是于相则影出。第九理是于性都有四对。二能依所依不异前门。文并可知。

若依此对二谛跱立。即于谛常自二七八。即于解常自一五六。则二而不二。三四则不二而二。由初一对。则令前义皆得相成。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句。

观曰。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谓理事圆融无碍观。】

释曰。第三结劝。于中二。先结束前义。后劝修成观。
前中先总标。若阙一义非真缘起
约理下。别收十门以成八字
       然一三五七九理望于事。二四六八十事望于理
理望于事有成者。第三依理成事门
       有坏者。第五真理夺事门
       有即者。第七真理即事门
       有离者。第九真理非事门
事望理中有显者。第四事能显理门
       有隐者。第六事能隐理门
       有一者。第八事法即理门
       有异者。第十事法非理门
成坏等功能说。言有成者。理能成事非理自成余七亦然。则一一门皆有事理无碍之义。故云约理望事等。
不会相遍者。有三义故。
       一是总相后八依此相遍而得成故。
       二者相遍无别异相非如成坏隐显等
       三者大同相相即摄故。言逆顺自在者。理事相望各二顺二逆
       三成即理顺事也。四显即事顺理也。五夺非理逆理也。六隐非事逆理也。其相遍亦是顺也。
欲成即成。欲坏即坏。欲显即显。欲隐即隐等故云自在
成不碍坏。坏不碍成故云无碍
正成之时。即坏时等故曰同时
五对无前后故云顿起
又上四对。
       理望于事但有成等而无显等
       事望于理。但有显等而无成等
       事从理成故。可许言成理非新有但可言显事
       成必灭故得言坏
       真理常住伹可言隐理无形相故但可即事事有万差可与理冥。故得云一理
       绝诸相故云离事事有差异故云异相
约义别有此不同。统而收之但成五对。
       五中前四明事理不离。后一明事理不即不即不离方为缘起相
又五对之中共有三义。
       成显一对。是理事相作
       夺隐、不即此之二对。即是事理相违
       相遍、相即二对。是事理不相碍
又由相遍故有相作相作故有于相即相违故有于不即
又若无不即无可即乃至相遍。由相遍四对皆成。故说真空妙有各有四义
约理望事有真空四义
       一废己成他义。即依理成事门。
       二泯他显己义。即真理夺事门。
       三自他俱存义。即真理非事门。
       四自他俱泯义。即真理即事门。
       由其相即得互泯
       又由初及三。有理遍事门。以自存举体成他。故遍他也。
约事望理妙有四义
       一显他自尽义。即事能显理门。
       二自显隐他义。即事能隐理门。
       三自他俱存义。即事法非理门。
       四自他俱泯义。即事法即理门。
       又由初及三。有即事遍于理门。以自存故而能显他遍他耳。故约有存亡无碍
       真空隐显自在故。故逆顺自在无障无碍
深思下。劝修成观学而不思同无所得体达于心即凡成圣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句。

观曰。周遍含容观第三。】

释曰。事事无碍法界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句。
观曰。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略辩十门。】

释曰。此观有三。初总标举数。二别显观相。三结劝修行。

今则初也。即总名之意。以事事无碍
       若唯约事彼此相碍
       若唯约理无可相碍
以理融事事则无碍。故云事如理融
理含万有无可同喻略如虚空。虚空中略取二义。
       一普遍一切色非色处。即周遍义
理含无外。无有一法出虚空故。即含容
       义理亦如空。具于二义无不遍故。无不包故
即事如理乃至纤尘亦能包遍。故云事如理融遍摄无碍
含容义。
无碍二义。一偏不碍摄。二摄不碍遍故。事事能摄能遍等皆无碍
其交参自在。亦遍十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句。
观曰。理如事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是则事无别事。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即理。】

释曰。此下十门展转相生。

事理相如大同前门相遍门也。即为总意能成下八。
比二犹兼理事无碍。有此二故。得有事事无碍之义。属事事摄。
       而有本云。理如事现。事如理遍
       乍观释文多遍现义细寻成局。但有遍现阙余义故。
       遍现二字诸本多无。无则义宽。今依无本。
理如事者。如事之现。如事之局。如事差别。如事大小一多等
       故后门事如于理非但如理遍亦如于理无相无碍非内外等
又若有遍现。亦似事理无碍观事理相遍故。无遍现于义为正。十门皆先标名。后解释。
今初理如事中。先正释。既以事虚理实理体现
       是则真理如事之虚。以虚名实体即是实名无别事
是故菩萨下。以人证成由见事实。是故见事即是见理
后然说此事下。不坏相故。若坏于相理何所如。是则真理。如事相大小。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句。
观曰。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

释曰。据初释文。似但明遍义。

理之别称相无分限故
       既一微尘举体。全在一切法中亦如理之不可分也。
文中先出所因。由不异理故。由第一门理如事故。遂得此门事全如理
圆遍者。无分故圆体周故遍
遂令下。别示遍相。谓遍理法界
法界全体下。明坏遍事。由尘如理故遍诸事
如一尘下。举微尘例诸事。即事事皆遍。斯则事事重重无碍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句。
观曰。事含理事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

【此事理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中一一切中一一中一切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释曰。文有三。一正释。二结例。三融通。

今初。由上一事含于理故。余一切事与所含理体不异故。随所含理皆在一事中。而言与理非一者。
       前门与理非异同理而遍
       此门亦是如理。而含则亦不异
       由不坏一相方有能含。对前非异故言非一
       下通局中则显第二亦不坏相
如一微尘其相下。出事含相
如一尘下。结例。
此事理下。融通就广。容门有此四句。此中能含所含不出一多。交络成四为能含边。皆具与理非一非异义。
       由非一有体能含。由非异有用。方能含所含边。但约与理非异义耳。
如初一中一者。上一不坏相故。有能含体而与下一理非异。故便能包含下一。
       而下一由与上一理非异故。随所含理在。
       上一中。以离理无事故。
一切中一者。以一切不坏相故。有能含体与下之一理不异故。能含于下一。下之一与上一切理不异故。随下自一之理在上一切中。
一中一切者。由一不坏相故。得为能含而与下一切理不异故。能含一切所含一切与上一理不异。故随自一切之理在上一中。
一切中一切者。由上一切不坏相故。有能含体与下一切理非异故含下一切。下之一切与上一切理非异故。
随下一切之理。在上一切之中。
是故结云各有所由。前第二门是广遍义。此第三门是含容义。已具此观之总名矣。此下之七门。并皆不离广遍含容之二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句。
观曰。通局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释曰。此门重释第二。第二俱遍不坏相有不遍义遍即是通。不遍是局

文中与理非一故非异故
即远下结遍即是通住则是局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一句。
观曰。五广陕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非异故。不坏一尘能广容十方刹海。由非异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陕。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释曰。此重释第三门。三明如理包含。今由与理有非一义。不坏陕相而能广容。文中非一故陕非异故广。先明非一即非异。故明不坏。广容下句反上。是则一尘下结。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二句。
观曰。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彼一切法全住自一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一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思之。】

释曰。此门正合前四五二门。兼合二三。以四五二门释二三故。广容普遍不相离。故名中遍即普遍。容即广容。释文中。先标。次释。后结。今初。以一望多有遍容义。以有彼多可得遍故。此一能容。若多望一即无遍容。以所望之一无可言遍。能望之多而容于一。不可得言为广容故。次由普遍下。释有二对。初遍即是容。唯一遍一容。后又由下。容即是遍。亦是一容一遍。前中遍即是容者。一遍多时。还摄所遍之多。在我一内。犹如一镜遍九镜时。还摄九镜在一镜内。后容即是遍法约反上。谓如一镜容多镜时。能容之一镜。却遍所容多镜影中。故云还遍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下结。可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