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祖师大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华严法界玄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句【观曰。第二明空即色观。于中亦作四门。】
释曰。此总标也。然此四门总相但翻上四。亦前三句以法拣情第四句正显法理

拣情中。翻前色空义则大同。取文小异。亦标语则同。释义有别。
今先总拣。亦有三义
       一拣即离。二拣乱意。三拣形显
今初
       第一句明真空不离前色
       第二句明真空非即色相
       第三句明真空双非即色离色
第二三乱意者。
       第一句明断空非是实色
       第二句明相有真空。即相有
       第三句明所依能依。即能依
其第三义形显者。
       有云。第一句明非断空不碍形色。第二句明自性空不碍显色。
                 第三句明一体空俱不碍形显。第四句明俱空空不碍二空色。
       解曰。前会色归空观第三拣义既违正理今虽列之以对前文亦不取也
次正释文四句亦各有三。后二复加有二。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句【观曰。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
释曰
。此门亦三。

初标二释。释上二句。
       初句明断空真色。对色即空实色非断空
       下句明真空不异。对不离色明空虽含即离
       下句则是举正。上句是所拣情。情谓离色。
乱意者。
       断空非实色。对会色归空观实色非断空
三要由真空下。
       结成以下句举正结上句。是所拣情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句【观曰。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释曰。此亦有三。

初标。释中先拣即离
       明【真空非即色相。云【空不即色。正拣【太即对前会色归空中【色相非真空
       后然【非青黄之理。必不异青黄者。明【不即色之空】亦非全在色外对前亦非离相有性
拣乱意
       拣【谓空为有。既【空理非青黄岂是有耶。对前【真空不是相有】。
要由
       举【不异之正结前【太即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句。
【观曰。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
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与能依所依故。即是色也。】
【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
【上三句亦以法拣情讫。】

释曰。就文亦二。先释此句。后结上三句。前中亦三。

初标。释中双拣即离可知。
       但前约空中无色】拣。此约能依所依】拣。次下当知。
       然正反前应云色中无空故今不云尔者。
       【空中无色有理有文。【色中无空文理俱绝
       以【空中无色】。由事即理理绝相故色必有空
       【无空之色非实故故不反上别就能所依以释其义。
乱意者。
       唯取下句【必与能依为所依】。故拣于异空之色。对前【异色明空】。
三良由下结。
       以所依双结不即不离意云。既是所依之空必非能依之色。故云【不即色】。
既是色之所依非余所依不离色也。结离乱意者。
       既【必与能依之色而为所依】。明【色非空外】。对前【空非色外】也。
二上三句下。总结三门义如前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句。
【观曰。四空即是色。何以故。】
【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非断灭故。】
【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思之。】

释曰。此门亦二。先释第四。后结例诸法。今初亦三。
初标。

二释。
       言以是【法无我理等者。出所以也。
       【无我即空以是法空。即【法无我】故【空是色】。
【是故空即是色】者。结此门也。
如空色下结。例举上四门。【空即是色】。则例此【空是一切法】。况不是十对所依耶。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句。
【观曰。第三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

释曰。
此观有三。谓标释结。

谓色释。释相云。
       【全是尽色之空】者。有本“尽色之”三字。但云“全是空”故耳而释义亦通。
以不对下文理非全现故今依有本
中之别称。通是【空、有二门】【各有二义
              【二义者。谓【空、非空】。【二义者。谓【有、非有】。
              【中言者。以【必尽言【非空亦无【空相。又不碍【
              【中言者。【必尽故。【非有者【有相】离。又不碍【
今明色空无碍中。
              初明色不碍空】。取尽色】之义。
次明【空不碍色】。取【尽空】之义。
不相碍即是【举体全是之义其【离空有相第四泯绝门中。
       然今文中色空之上各有三句皆初句标无碍。下句出【无碍相】。
       【色】出相色不尽而空现者。以【色不碍空】故【色不尽】也。即是【尽色之空而空现也。
       【空】出相。云即空即色而空不隐者。以【空不碍色】故【空即色】也。而是【尽色之空故空不隐】也。
       若总相色举体即空即色不尽以【即空故空便现
       空上亦然。以【空举体】故。【空即色既即是空。【空不隐
若依此释前无“三字”义理亦通。则应后句减却“尽空之”三字。今依有本。
三是故下结成无碍。亦是前明所观。此正明能观故。云菩萨见色等。


补充内容 (2016-4-16 12:57):
——言【色不尽而空现】者。以【色不碍空】故【色不尽】也。即是【尽色之空故而空现】也。


补充内容 (2016-4-16 12:58):
——【即空即色而空不隐】者。以【空不碍色】故【空即色】也。而是【尽色之空故空不隐】也。

点评

第十四句。 【观曰。第三色空无碍观者。】 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 —【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 【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16 12:4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4-16 12:25
第十四句。
【观曰。第三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 ...

第十四句。

【观曰。
第三色空无碍观。】



       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
       —【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


【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
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句。
【观曰。第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

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
【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释曰。此第四观大分为二。先正释第四。后对前三观会释成总。今即初也。文中三。初标名。二谓此下释相。三何以下征结。此中大意。但拂迹现圆若细释者。然色空相望乃有多义一融。二谛义。

       初会色归空。明俗即真。二明空即色。显真即是俗。三色空无碍二谛双现。四泯绝无寄二谛俱泯
       若约三谛。初即真谛。二即俗谛。后一即中道第一义谛
       若约三观初即空观。二即假观。三四即中道观。三即双照明中。四即双遮明中
       虽有三观意。明三观融通真空耳。
二者色空相望总有四句。取文小异。
       初会色归空观中四句。前三句明色不异空。第四句明色即是空
       第二明空即色观中四句。前三句明空不异色第四句明空即是色
       第三观但合前二。
今第四句。拂四句相真空相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真空观备矣。
       若约三观。就心经意。
              【色不异空俗不异真。【空不异色】明真不异俗色空相即明是中道
              即上四句为【空、假、中】三观也。与今义同。取文小异耳。
三者色空相望总有三义。一相成义。二无碍义。三相害义。广如第二理事无碍观中。
       今文含有三。前二【相即亦相成】义。
       第三色空无碍观。正明【无碍】义。
       今第四观。即【相害】义。【相害俱泯】故。
       虽有此三意。俱显于真空义耳。
若别消文者。
       不可言【即色不即色】者。拂前第二明空即色观
       不可言【即色者。正拂第四句
       不可言【不即色者。亦拂前三句
       以【空、非空】故。无可言即色不即色
       又理本绝言故。约观心冥真极故。方成妙色观耳。
次云
       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者。第一会色归空观
       不可言即空正拂第四句
       不可言不即空亦拂前三句
       以亦即非色无可言即空不即空。故即事同理故。理本绝言故。心冥真极无心即故。方成即空观耳。
又上会色归空无增益谤明空即色无损减谤色空无碍无双。非戏论谤无可相即。无相违谤
       四谤既无。百非斯绝迥绝无寄
又云。【一切法皆不可】者结例总拂。言结例者。
       非独色法成其三观并皆拂之受想行识万化之法皆同前色
       言总拂者。总拂前三会色归空观等皆不可也。亦无四句可绝
       三观可拂故。【不可亦不可】。
       言【此语亦不受】者。若受不可说言是则有受。有受则有念。有念者。皆是心言之迹故。
       迥绝无寄二边既离中道不存心境两亡亡绝无寄般若现矣
       若生心动念皆不会理言语道断故言不及心行处灭故解不到
       言【是谓行境】者。结成上行。然有二意
              一者上是行家之境。今心与境冥智与神会亡言虚怀冥心遗智方诣兹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
              二者即上心智契合即是真行即是境行分齐
何以反释成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句。
【观曰。又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此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

【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
【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
【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
【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

释曰。此即第二总结四门

       然上第四门唯结当门成行。今总结四门
       然云上二句八门者。则句大门小前总标中亦云四句十门。皆句大门小
       上结中云上三句以法拣情。此第四句一门是则门句互通。应合门大句小
义既互通此随文释。于中三句。
       初正分解行二。若不洞明下。反显相资。如目足相资。于中初以解成行
       次若不解下。绝解成解若守下。舍解成行
       三是故下。结成二相。总成真空绝相观也。则内外并冥。缘观俱寂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句。
观曰。理事无碍观第二。】
释曰。理事无碍法界也。

第十八句。
【观曰。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释曰。此观文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劝。今则初也。即总显观名。具为十门。

本就前色空观中。亦即事理不得此名者。有四义故。
       一虽有色事为成空理。色空无碍真空故。
       二理但明空未显真如之妙有故。
       三泯绝无寄亡事理故。
       四不广显无碍之相无为而为无相而相诸事与理炳现无碍双融故。
       为上四义故。不得名至此独受。是以今标。
具下十门无碍之根镕融。是总该下十门。
       似如洪炉铸众像。故镕冶。即初义。融和。即终成一义
       以理镕事事与理和二而不二十门无碍其义同故。
       又此二理事镕融。别当相遍相遍互融故。
       次【九十真理非事事法非理二相存故
       【七八真理即事。事法即理废己同他。各自泯故
       【五六真理夺事。理逆事也。事能隐理。事逆理故
       【】即三四依理成事理顺事也。事能显理事顺理也。
故此二句总摄十门。方为事理无碍之义第二观事理无碍方是所观观之于心即名能观
此观别说观事俗观观理真观观事理无碍中道观
观事兼悲观理是智此二无碍。即悲智相导成无住行。亦即假、空、中道耳。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句。
【观曰。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

【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释曰。此第一门。然下十门应即为十以释二意。便总料拣故分五对

       第一理事相遍对。第二理事相成对。第三理事相害对。第四理事相即对。第五理事相非对。亦名不即对
       然此五对皆先明理尊于理故。又皆相望。一三五七九以理望事。二四六八十以事望理
初对为二。先正释。二料拣。前中二门。即分为二。今初也。文中有三。初标名。
谓能遍下。释事理相性空真理一相无相。故不可分无分限约缘起分位万差
一一事中下。释其遍相理非事外。故要遍事
       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故。
何以下。释全遍所由。谓要全遍者。若不全遍理可分故非如浮云遍满虚空随方可分故
是故下。别指一事显其遍相以尘含理显理全遍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句。
【观曰。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

释曰。文亦有三。初标二谓能遍下。示能所相。三此有分下。明遍理之相

于中初正明。以全同
何以下。释同所以有分之事全如理故若不遍同事有别体
是故下。结示遍相
如一尘下。一切法此对下四对之本。由相遍故。有相成等。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一句。
【观曰。全遍门超情难见非世喻能况。】

释曰。第三料拣上二门也。于中三。初标难喻。二寄喻别显。三问答解释。

今初也。言难见者。以道理深故
       有本云。离见。【离见】即【超情】义耳言。
       【难见者容有见理
寄喻以明
       言世喻难喻耳。
       言难喻者。事理相殊而互相遍
       理遍事故无相全在相中
       事遍理故一尘便无涯分
       一尘既无涯分何有法之当情
       无相全在相中至理何曾悬远即相无相五目难睹。
       其容全理之事世法何能为喻
故经云。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见取为一切
又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此为譬喻
显下海喻分喻耳。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二句。
【观曰。如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

释曰。第二寄喻以明也。

       既无可喻而举喻者。借其分喻通其玄意。令诸达识因小见大亡言领旨
文有三重无碍。
以【大海一波大小无碍。此举喻上事理相遍二义竟也。
       文但举喻略无法合。若总相合以海喻理。以波喻事。配文可解。然意犹难见。
       大海何得全在一波。以海无二故。
       一理何得全在于一事。以理无二故
       一波何以全匝大海。以同海故。
       一尘何以全遍于理事同理故。


同时全遍下。以【一海诸波】明【一异无碍
       约法。即一理对于诸事。以辩无碍
       又上即非大非小。此即非一非异
       其一异等相至下问答自明所以。


三又大海全遍一波下。
       以大海双对一波诸波互望齐遍无碍。
约法。即以一理一事多事相望齐遍无碍


补充内容 (2016-4-17 11:14):
——大小无碍、一异无碍、一多无碍—非大非小、非一非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三句。
【观曰。问理既全体遍一尘何故非小。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于一尘。】

【又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
【既成矛盾。义极相违。】

释曰。第三问答解释。双释法喻而其文中但就法说例使晓喻

上喻之中文有三节。今但合为两重问答
       一问牒大小而答兼一异
       二对前第三以【大海双对一波诸波。互望齐遍无碍】为问。


前中先问后答。今初问也。文中二。
以理望事问。
       约喻。即前大海全在一波而海非小故。云理既全体遍等。即以小。
       【既不同尘而小】下。以非小遍二
        又【一尘全匝】下。约事望理。先以一尘
次云若不同理而广大】下。以非广
       约喻。即前【一波全遍于大海而波非大】。
既成矛盾】下。结难。
       矛者[金*(穴/囚/?)]也。盾者排也。昔人双卖二事。
       叹盾即云。矛刺不入。叹矛即云。能穿十重之盾。
       买者云。我买汝矛还刺汝盾。岂不伤哉。
       意明二语互相违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四句。
【观曰。答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得全收不坏本位。】

释曰。此下答中二。先双标。后双释。今即初也。

上问但问大小。今正答一异兼于大小。由于理事二法相望。故云各非一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五句。
【观曰。先理望事有其四句。

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
真理与事非一故。理性恒无边际
非一即是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
非异即是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

释曰。
此释理望事。四句中。

前二正明遍尘非小之相。初句遍尘。第二句非小
其三四二句遍酬其难。
       难意云。遍尘非小二义相违。何得互通。
今第三句明大理遍在一尘
       第四句明虽遍非小。其无分限则非小也。
       即双答【遍尘非小】及【非小遍一尘】难。虽两假一相遍耳。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法界玄镜  卷上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5 册 No. 1883 华严法界玄镜




华严法界玄镜  卷下

   (唐)清凉山 大华严寺 沙门 澄观 述


补充内容 (2016-4-17 12:28):
——上卷分二十五句(段)。下卷分二十七句(段)。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句。
【观曰。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

事法与理非异故。一尘全匝于理性。
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
非一非异故。一小尘无边真理。
非异非一故。匝无边理尘不大。
思之。】

释曰。答事望理。即答前【一尘遍理何故非大等】。

亦初二句正明遍理非大之相
       初句一尘遍理
       第二句明其非大
亦三四句正答相违之难
       亦第三句明一小尘遍于大理
       亦第四句虽遍于理尘不大
但明事理非一非异。两义难通。


补充内容 (2016-4-17 12:50):
——【】 zā  周、遍、满、全。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句。
【观曰。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

       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
       若尘外无理。则非全体遍一切事。
义甚相违。】

释曰。此下第二番对

前以大海双对一波诸波互望齐遍无碍之喻而为问答。
今此问也。彼前喻云。
       【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遍大海时。诸波亦各全遍互不相碍。】
文中先正问。后答。
尘外有下。结成妨难。若约喻问应云。
       【大海全遍一波时。余诸波处。为有大海。为无大海。】
       若波外有海。则非全体遍一波
       若波外无海。则非全体遍一切波
对难文可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