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微尘众

请教如何修行,请指教,不胜感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2: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1:47
不要担心,是定慧不均,定过于慧。在念咒中一念代万念是定。念念观照念念觉知是慧。
           印光大 ...

阿弥陀佛  末学反观时,容易习惯性的起疑情,所以最近下意识的不反观,只持咒,听到只有咒声,别无所有。
发表于 2015-11-26 12: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5-11-26 11:27
师兄好,末学是不是,时时都要提起正念,念念分明,但好像又不对,这样对外界更没有反应了。阿弥陀佛  阿 ...

心无挂碍,安然,坦然,鲜明,活泼。这就是正念。明了外境相心念,知其空知其不住。逢缘对境,什么样状况都不心里放,安然坦然面对。事情来了,依菩萨心,依戒该样就怎样。善念起时即知这应该的,不以之为善。就把它打发了。恶念起时知这恶,心生惭愧,如对他人造成影响即思忏悔补救。这样把恶念就打发了。如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鲜明活泼,随机应变。只么如是。心无挂碍,念念不住。古德讲是,寰中天子,塞外将军。寰中天子,垂拱而治。塞外将军,敌来即杀。

点评

阿弥陀佛 而且近来杂念也少,没什么像样的杂念,也没法和它斗。昨晚打坐,一念方起才冒头,不防自己将之齐头斩断,当时还好奇怪,念头居然能断成这个样子,好像有形体、长度一般,尽管是抽象的。 念头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2:58
阿弥陀佛 师兄好 末学打坐时,你我、空有,有念无念,是非对错都不区分,随它起灭,我只观听我咒,是不是这样导致现在心中观念界限模糊,似是而非,有些混沌呢 ?就是无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2:41
阿弥陀佛,师兄好,我知心生灭,无论善恶,既不除也不随,也不分辨善恶好坏,任它起灭,只观听心中持咒声,这样会不会善恶不分,是落入现在无记的原因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2:36
阿弥陀佛 末学明白了,是我贪求境界,失了平常心 欲速则不达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师兄慈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2: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2: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2:16
心无挂碍,安然,坦然,鲜明,活泼。这就是正念。明了外境相心念,知其空知其不住。逢缘对境,什么样状况 ...

阿弥陀佛  末学明白了,是我贪求境界,失了平常心 欲速则不达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师兄慈悲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2: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2:16
心无挂碍,安然,坦然,鲜明,活泼。这就是正念。明了外境相心念,知其空知其不住。逢缘对境,什么样状况 ...

阿弥陀佛,师兄好,我知心生灭,无论善恶,既不除也不随,也不分辨善恶好坏,任它起灭,只观听心中持咒声,这样会不会善恶不分,是落入现在无记的原因呢?
发表于 2015-11-2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5-11-24 21:54
阿弥陀佛  师兄好,请教师兄,脑子里空了,怎么还会有经文?此时脑子已空,经文继续,是谁在念经?阿弥陀 ...

那是一种高境界!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修到了菩萨的境界,他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要帮助别人的,而是自动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同理,念经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即使嘴巴不念了,脑子不想了,但是经文还会在心中继续念下去!

点评

那是谁在念呢?经文为何会自己继续?想不明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4:50
阿弥陀佛,师兄好,是不是像念佛机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2:4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2: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2:16
心无挂碍,安然,坦然,鲜明,活泼。这就是正念。明了外境相心念,知其空知其不住。逢缘对境,什么样状况 ...

阿弥陀佛  师兄好  末学打坐时,你我、空有,有念无念,是非对错都不区分,随它起灭,我只观听我咒,是不是这样导致现在心中观念界限模糊,似是而非,有些混沌呢 ?就是无记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2: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的好孩子 发表于 2015-11-26 12:39
那是一种高境界!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修到了菩萨的境界,他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要帮助别人的, ...

阿弥陀佛,师兄好,是不是像念佛机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2: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2:16
心无挂碍,安然,坦然,鲜明,活泼。这就是正念。明了外境相心念,知其空知其不住。逢缘对境,什么样状况 ...

阿弥陀佛  而且近来杂念也少,没什么像样的杂念,也没法和它斗。昨晚打坐,一念方起才冒头,不防自己将之齐头斩断,当时还好奇怪,念头居然能断成这个样子,好像有形体、长度一般,尽管是抽象的。
         念头好坏都是妄起,所以我从来不区分是什么,只一概不理。

点评

师兄那种不理就是住相了。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定。赵州答不定。来人即问为什么不定,赵州即言,活物,活物。莲花生大师也说修行应如老练医生明辨各种症状应病与药。对了即安住,不以之为善,不作解。昏沉掉举种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3:33
发表于 2015-11-26 13: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5-11-26 12:58
阿弥陀佛  而且近来杂念也少,没什么像样的杂念,也没法和它斗。昨晚打坐,一念方起才冒头,不防自己将之 ...

师兄那种不理就是住相了。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定。赵州答不定。来人即问为什么不定,赵州即言,活物,活物。莲花生大师也说修行应如老练医生明辨各种症状应病与药。对了即安住,不以之为善,不作解。昏沉掉举种种即对治,不生烦闷屈退。

点评

阿弥陀佛 师兄好,末学学佛一直望文生义,实不解佛真实意,说不分别,说不思维,应不是不去分别,不是不去思惟,而是依智不依识,依智慧分别,依智慧思惟吧? 末学早已步入歧途了,长此以往,不敢想象。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8:52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末学再仔细揣摩一番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4:4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3:33
师兄那种不理就是住相了。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定。赵州答不定。来人即问为什么不定,赵州即言,活物, ...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末学再仔细揣摩一番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的好孩子 发表于 2015-11-26 12:39
那是一种高境界!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修到了菩萨的境界,他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要帮助别人的, ...

那是谁在念呢?经文为何会自己继续?想不明白

点评

你自己的真心在念。妄销真显,真心自用,真心可不是枯木顽石,真心妙用多着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22:35
个人愚见,此即不念而念。唐山有师兄每天念楞严咒4--50遍,睡着了也在念。 一般我们是用意识心念咒的。当功夫用到一定的时候,咒即是心,心即是咒,咒从自心中流出,所谓萨婆若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22:32
发表于 2015-11-2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5-11-26 11:59
阿弥陀佛  末学最近持咒时,一意求精进,紧锁六根,应该是意念过于专注,精神崩得太紧,没太注意反观吧? ...

阿弥陀佛

关于精进,师兄可以参考看看佛经故事:二十亿耳的精进

也许能够有所启发

转发如下:

 有一次,佛陀来到摩揭陀国王舍城,住在东北方城外的灵鹫山,而尊者二十亿耳,正好也在附近的一处坟场精进修学。

  尊者二十亿耳不分昼夜地勤修,不是禅坐就是经行,日夜不离佛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尊者经行所到之处,经常看得见因为脚磨破皮而留下来的斑斑血迹,引来鸟儿啄食。这么努力的精进修学,却还老是无法突破,一直不得解脱,尊者最初的修学热诚与信心,就这样逐渐逐渐地消耗掉,终于,热诚冷却了,信心动摇了。有一天,他不禁暗自这么想:

  「在世尊众多弟子中,我算得上是精进修学群里的一个了,可是至今还不得解脱,再这样耗下去有什么用呢?不如还俗回家,用父母亲雄厚财力布施作福,还来得受用些。」

  佛陀知道了尊者二十亿耳这样的想法,就来坟场开导他。佛陀对他说:

  「二十亿耳!未出家时,你会弹琴吗?」

  「会的,出家前我琴弹得还不错。」

  「那好!当你弹琴时,如果琴弦调得太紧,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不好听,世尊!」

  「如果琴弦调得太松,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不好听,世尊!」

  「如果琴弦调得松紧适中,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这样就好听了,世尊!」

  「这就对了,修道人!修学太精进,就像调得太紧的琴弦,反而引起急躁不安;精进不足,就像调得太松的琴弦,又令人懒散懈怠,两者都不能引领你成就。所以,你应当避开这两种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就可以修得解脱了。」

  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这番开导,重新燃起了修学的热诚与信心,常常念着上面佛陀弹琴譬喻的教导,继续修学,不久便成就解脱了。

  解脱后,尊者二十亿耳心想,应当去向佛陀禀报,于是,就前往拜见佛陀,向佛陀报告他的解脱体证:

  「世尊!一位真正的解脱者,不是因为相信而能证入无欲;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能安于远离;不是为了不犯戒而做到无诤,解脱者是因为贪、瞋、痴已尽的缘故,所以能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取离;乐于心不移动。

  一位心正解脱的比丘,不会因为他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意念了什么而退失解脱,解脱者在六根认识境界时,心不会被境界俘虏,始终能维持一贯地清净不杂、坚住不动,能就其因缘,善观生灭无常;善观无常中的寂灭性,就像一座坚固的大石山,任凭哪个方向来的风雨吹打,都不能令其动摇、转移一样。」

  佛陀听了尊者二十亿耳这番报告后,十分欢喜,随后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解脱的人,应当像这样表白自己的体证。二十亿耳的表白,不卑不亢,平顺真实,他是真的成就解脱了,不是未证说证、自取减损的增上慢者。」

点评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末学于此患得患失 实为不智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5:09
发表于 2015-11-2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5-11-26 00:23
阿弥陀佛,师兄好,末学是担心,学佛没学到什么,反倒落个精神失常,神经病之类的,可不就惨了  阿弥陀佛 ...

有这样的担忧很好,在明师难遇的末法时代,修习“南无阿弥陀佛”最有保障了。

点评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末学亦时常持名念佛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15: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入经藏 发表于 2015-11-26 14:55
阿弥陀佛

关于精进,师兄可以参考看看佛经故事:二十亿耳的精进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末学于此患得患失  实为不智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和 发表于 2015-11-26 14:56
有这样的担忧很好,在明师难遇的末法时代,修习“南无阿弥陀佛”最有保障了。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末学亦时常持名念佛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停心观】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又作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即:(一)不净观,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
(二)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
(三) 缘起观,又作因缘观、观缘观。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
(四)界分别观,又作界方便观、析界观、分析观、无我观。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之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
(五)数息观,又作安那般那观、持息念。即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
此外,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他四观合称为五门禅。
所谓念佛观,即念应身、报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对治昏沉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种障害。

补充内容 (2015-11-26 15:28):
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

补充内容 (2015-11-26 16:44):
四摄的“摄”字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布施,有三种施:①财施,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医药等物惠施众生,这叫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他人,这叫内财施。②法施,顺应人们的请求,将佛法道理讲给他们听;将佛经印送给人看;或将自己礼诵修持功德回向众生,这都是法施。③无畏施,对疾病者,施与医药;对迷路者,指明方向;对冤仇者,调解道歉;对受灾者,解救危难等等,凡促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宁的,都叫无畏施。

  第二,爱语,《心地观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既是父母,自然亲爱。《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古德说:“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因此,我们对人说话,都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观音普门品》说“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即是此意。



补充内容 (2015-11-26 16:53):
以下再谈六度。度字,含有济渡、转化之义。

  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

  这六种方法就是:

一、布施度悭贪,
二、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嗔恚,
四、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度散乱,
六、般若度愚痴。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布施可以分为三种:

  ①财施: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财施。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财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说给别人听,如讲经,赠送经书等等,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都叫法施。

  ③无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并帮助解决困难,济危救急,在苦闷、沮丧时,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这都叫做无畏施。

  布施应该从慈悲心出发,欢欢喜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产生优越感)你是被施的(轻贱感),以及计较所施的财物数量多少,值价贵贱等等。甚至还想得到报应,或要人家用种种方法感谢你。这样都是不对的。

  二、持戒

  戒有防过止非的作用,一般信佛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远离过失,才能身心安定,开发智慧,圆成佛道。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详细条文在戒本)称三聚净戒。

  ①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诸恶(作即犯戒)。

  ②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益利众生(不救度众生即犯戒)。

  上面三种戒法,从身体上,行动起居,端庄有礼,不犯威仪,不作诸恶事,不说诸恶语,一切恶都断了。第二步进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明净,并以此法教导一切众生,同得安乐清净境界。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多少重要的一环。

  三、忍辱

  他人对我的打骂、讽刺、诽谤、侮辱、冤屈等等横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恨心,报复心,退悔心。是学佛法,做善事中所不可缺少的修养功夫,古人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学佛是长久伟大的事业呢?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业,若不忍辱,会被一念?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学佛的人要有宽大胸襟,高深涵养,人?我不?,人恼我不恼。怜愍恶人的侵犯,是他们没有知识不懂道理的缘故。

  为了实现伟大的的事业,在向善路上要有坚定信心。不为逆境的苦所妨碍,也不为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为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在修习佛法中。了达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缘生无性,不论此法他法,动中静中,都是一致,这是忍辱功夫高深的成就,我们要好好学习。

  四、精进

  精进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杂,进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成就。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学佛是大事更加如此。譬如种田,今天锄二锄,明天锄二锄,哪会有收获。如打洞,东钻钻西钻钻,一个洞也打不通。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学学停停,哪会学好武艺。因此要精,要勤,要一门深入。当然更要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常自勉励;学业不进则退,时光一去不返。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无常的道理,要有不达目的誓不退休的决心。

  五、禅定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称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是扫荡心中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

  禅定在佛学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之句。没有定不能开发智慧,当然不能成佛了。

  修习禅定要有清静的环境,减少财、色、名、食、睡的贪欲,消除?恨心,平时行动合乎清净戒律,注意昏沉,散乱二种干扰,盘腿趺坐,调身、调息、调心。祖师有“外息诸缘,内无喘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详细可看静坐入门,小止观、六妙门等书。)

  坐禅到一定功夫,会出现种种清净、快乐、奇怪的境界,此时不可贪着及生邪念,否则会走入歧途,着魔发狂,不可不知。修禅必须有师父指导,以持戒为基础,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学佛的规律。

  禅定功深,能得初禅、二、三、四禅乃至灭尽定,种种大定。那时行者身心快乐,得未曾有,非世上一切快乐可比,能生色界无色界天,直至了生死,证涅槃。

  六、般若

  般若是梵语,译作智慧,它含义深广,有了知,分别、简择、决断等许多意义。是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它圆融无碍,而又灵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说得透彻,仅能在譬喻中领会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触之皆烧,犹如锋利无比的宝剑,无所不斩,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镜远近皆能照见而不执著等等,在六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错路而落坑碰壁,上面诸度中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习佛法,没有智慧,不但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的唯一法门。

  以上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这六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行者应六度齐修,不可偏废。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

  总之,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都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法,也都是从人间凡夫走向成佛的必由之道。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学地共同参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实现人间的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1:47
不要担心,是定慧不均,定过于慧。在念咒中一念代万念是定。念念观照念念觉知是慧。
           印光大 ...

      [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习佛法,没有智慧,不但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的唯一法门。]
     阿弥陀佛 师兄好 末学渐觉定力增长,但一直以来并无智慧生起,末学原本固执,不爱思考,不善思维,原来是缺乏智慧的缘故。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8: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5-11-26 13:33
师兄那种不理就是住相了。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定。赵州答不定。来人即问为什么不定,赵州即言,活物, ...

阿弥陀佛 师兄好,末学学佛一直望文生义,实不解佛真实意,说不分别,说不思维,应不是不去分别,不是不去思惟,而是依智不依识,依智慧分别,依智慧思惟吧? 末学早已步入歧途了,长此以往,不敢想象。阿弥陀佛

点评

阿弥陀佛 师兄可以参考看看下面这段《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的经文 經文節錄如下 忏悔的方法,之前已经发过一次,转发于下 其实地藏菩萨教导的这忏悔之法, 是由圆满智慧流露出的、适合我们业重凡夫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20:47
发表于 2015-11-2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5-11-26 18:52
阿弥陀佛 师兄好,末学学佛一直望文生义,实不解佛真实意,说不分别,说不思维,应不是不去分别,不是不 ...

阿弥陀佛

师兄可以参考看看下面这段《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的经文

經文節錄如下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

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

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忏悔的方法,之前已经发过一次,转发于下

其实地藏菩萨教导的这忏悔之法,

是由圆满智慧流露出的、适合我们业重凡夫的甚深、简易、方便的行法,

而我们凡夫无知无智,不识珍宝(真宝)

却常常以为自己没有业障或者业障不重,

以为自己是上等根器、以为自己有实修和实证、自以为是老修行、常常好为人师、沽名钓誉

其实只是还不懂得忏悔、还不知要忏悔罪业的初学者罢了

感恩楼主师兄为我们提供案例,令我们反思和警醒,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和教导

另外,末学认为楼主师兄目前还是以简单的修持(持戒、拜佛、忏悔、发愿)为主,借此来稳定身心,

不宜继续阅读或思维无相智慧类的甚深经文

以上提供师兄参考,具体忏悔的行法可以参考《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的教导:

  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澡沐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于昼日分,在此室内,三时称名。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拟心遍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又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法藏,次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贤圣,然后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
  『唯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


  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唯空寂。愿我及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


  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捨嫉妬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次当复发[迴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如是发迴向愿已,复往馀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当减省睡眠,若惛盖多者,应于道场室中旋遶诵念。


  次至夜分时,若有灯烛光明事者,亦应三时恭敬供养,悔过发愿。若不能办光明事者,应当直在馀静室中,一心诵念。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


  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时遇恶因缘而造恶法,罪障轻微,其心猛利,意力强者,经七日后,即得清淨,除诸障碍。如是众生等,业有厚薄,诸根利钝,差别无量。


  或经二七日后而得清淨;或经三七日,乃至或经七七日后而得清淨。


  若过去、现在俱有增上种种重罪者,或经百日而得清淨;或经二百日,乃至或经千日而得清淨。


  若极钝根,罪障最重者,但当能发勇猛之心,不顾惜身命想,常勤称念,昼夜旋遶,减省睡眠,礼忏发愿,乐修供养,不懈不废,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进,于千日中必获清淨。






补充内容 (2015-11-27 02:33):
关于“好为人师“,需要有正确的发心和愿行作为基础,发心成为人天师表,这是正愿正行,与沽名钓誉或者贪求恭敬和供养而好为人师是不同的。

点评

阿弥陀佛 师兄好,末学是非心很淡,不大区分善恶是非,也很少区分空有,有念无念,好坏优劣,也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如果末学言行有触恼师兄之处,还请师兄原谅。 末学是无心寡情之人,性格孤僻,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7 09:17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6 22:0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22: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谢过师兄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