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净土宗四不”。是哪四不呢?净土宗有净土宗自己的宗旨及特色,宗旨是: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特色是: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净土宗四不”是特色之外的另一种特色。论净土宗的特色,除了上面所说的四句之外,“易行”也是特色,显示净土宗是易行道的法门。不过,易行其实也含在四句偈里面,因为“本愿称名”就能够“凡夫入报”,只要称名,本身就是靠上弥陀的根本愿,弥陀的根本愿是念佛,念佛本身很容易,所以净土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易行”。 “四不”,是指四种不一定需要的行持或条件:
不靠开悟,
不靠三学,
不靠忏罪,
不靠断惑。
不靠开悟:不依靠或不假藉开悟的境界,因此不需要另外特别去追求开悟。
不靠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可以说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开展的话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再开展的话,就是无量法门。净土宗之往生成佛不依靠戒定慧的功德、功夫与境界。 不靠忏罪:以种种仪式,譬如拜大悲忏、地藏忏、金刚忏、药师忏、梁皇宝忏或者朝山等等,来忏悔自己的罪障。净土宗也不依靠这一些。 不靠断惑:“惑”就是烦恼,烦恼有见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净土宗也不依靠断除烦恼而解脱。为什么?因为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所谓“现生不断烦恼得涅槃”。因此特色才说“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如果详细来说,也不只这四点,譬如:不靠观想、观像的念佛,不靠实相的念佛,也不靠其他种种法门。但约略而言,可以这“四不”来概括。不过,对这“四不”的内容,如果没有正确、详细的理解的话,恐怕就会有误解净土宗的可能。
比如“不靠开悟”,一般通途法门都认为学佛修行最根本、首要的就是要开悟(也就是见道),如果没有见道的话,后面的一切修行都免谈。 确实,如果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一定要先开悟见道,不然无法修行,因为若连“道”都不知道要怎么修呢?在这方面,净土宗有可行的特别管道,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的话,会以为我们排斥或否定佛教这一根本的说法。
“不靠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如果没有正确理解,会以为净土宗只要念佛,不持戒,甚至可以犯戒,可以我行我素,这样就大大误解了。
我们说不靠戒、定、慧,原因是:第一,“戒”本来就是佛弟子所应做的;第二,只是如实检点自己,虽然我们想持好戒,但常常是做不来,持得不清净;第三,因为只要念佛,必定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持戒念佛者能往生,不知持戒者念佛也能往生,所以说不靠三学。 “不靠忏罪”,一般学佛一定要忏悔罪业,为什么我们说“不靠忏罪”呢?善导大师说“念念称名常忏悔”,以净土宗来说,念念称名,就是念念忏悔,念念灭罪,因此不在念佛之外另求忏罪的方法。 “不靠断惑”,“断惑”就是断除烦恼。断除烦恼是学佛的最终目标,可是我们却说“不靠断惑”,这样还是佛教吗?是佛教。因为只要能够脱离三界轮回,往生弥陀净土,有断惑、没断惑就都不是问题了。
所以净土宗“四不”──“不靠开悟”“不靠三学”“不靠忏罪”“不靠断惑”,我们只靠“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净土三经的核心,也是祖师的传承。 净土宗《宗风•真谛》有六点,第一点就是“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一段是善导大师的法语。善导大师融合《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核心,而做成这样的结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只是善导大师对《大经》《观经》《小经》的结论,也是整个佛法的总结论。意思就是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它的总结论就是在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当然,这必需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看整个佛教,才能肯定这样的总结论,如果从其他宗派的立场来看,结论就不同了。 《无量寿经》经文一开始就彰显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十一个字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的目的。
“拯济”就是救度,“群萌”是指烦恼还没有断除的凡夫,“惠”就是赐予的意思;“真实之利”,“真实”与“虚假、权假”相对,真实就是佛,唯有佛才是真实的,十方法界之中,除了佛之外,其他都不究竟,都不是真理。“真实之利”,就是大利,因为它是成佛的功德,是佛的境界。
佛法赐给众生解脱生死轮回的利益,乃至现生消灾免难、安乐吉祥的利益,但是最究竟的利益就是成佛,世间再也没有比成佛更大的利益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不但要拯救十方众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而且要让他们能够成佛。
在《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的地方就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可知,所谓的“大利”就是以欢喜踊跃的心,念念称念弥陀名号,这个就是“大利”,这个就是“真实之利”。
这也就是《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见是利,故说此言”的这个利益,这个利益才是真实的利益。如果,不是专称弥陀佛名的话,那就失去大利了。
《无量寿经》“流通分”的地方,也特别地警惕所有众生,而说:“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也就是说,如果对这个法门起疑心,那就失去了大利益了。为什么?因为不信,就不会念佛;如果相信这个法门,就会专称弥陀佛名,就得“具足无上功德”的“大利”。
所以,由净土宗的净土三经来看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的佛法,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地,就是要让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此,我们宗风第一条就说:“一向专称”。
宗风第二条:“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这也是接续第一条的“一向专称”而来的。既然一向专称的话,当然就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宗风第三条是就根机来讲,对念佛人的一个规范:“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争论,唯守愚念佛。”我们专弘扬念佛法门,但是对于其他法门,是高、是低、是胜、是劣,都不应妄自评论,唯守愚念佛,无诤念佛,老实念佛。
高低胜劣,或者是真假权实的分辨,那是有智慧、有口才的人才有办法做到的。对于普遍、大多数的莲友,我们只有“守愚念佛”,因为我们愚痴,无法开悟,不能圆满三学,念念都有罪业,没办法断除烦恼,我们是这样的罪恶生死凡夫,所以我们就安于这样的本分,无诤地、老实地、踏实地、朴实地、务实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净土宗不靠开悟。
以佛教而言,由发心修行到成就证道有一个必经的概略过程,就是所谓的“见道、修道、证道”,先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修道有成才能证道。
这是万圣同途,从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一直到末法时代的今天,要证道、证果都必需依循的管道,可以说已是一个千古不易的定论。任何一位得大成就的圣者,必然是依循这样的管道而修成的。
什么是“见道”?容易或困难?非常困难。
如果依照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侧重教理的教乘宗派来说,必需要大开圆解,开佛知见,也就是融会贯通、圆满地理解佛说的教理,在解说佛法时,能够触类旁通,辩才无碍;如果是依宗门,也就是禅宗,就必需要大彻大悟。有了大开圆解或大彻大悟,才算是见道。
见道之后才进一步论修道。如果没有见道的话,那么,他所修的,就是四个字──盲修瞎练,难免如盲人骑瞎马,最后堕落。为什么?还没有见道,既未大开圆解或大彻大悟,就是还没有入门,在门外再怎么样的来来去去,还是在门外,不是在门内。
这样的人,再怎样地精进修行,都不是正精进,都还在三界六道当中。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三界六道如果没有脱离的话,在未来无尽的生死轮回长河之中,必定有一生一世会堕落三恶道,所以未出轮回,难免堕落,非常危险。
一旦堕落,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堕落三恶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恢复人身,得闻佛法,依法修行呢?就非常难以把握,何况堕落三恶道苦不堪言。
以上是一般的修行方法,一定要见道、悟道,否则根本谈不上修行。
以净土法门的判教来讲,见道、修道、证道的通途修行方法称做“难行道”。这个“难”,与“易”是相对比的。一般来说,纵然是“难”,但还有可能成就,可是对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来说,这个“难”的意思,可以说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凡夫,要依自力见道、修道而证果,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