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我本微微

[弘法探讨] 好文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4 11: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教合一的定义?至少不是出家人当国王。国王信佛和喇嘛教不一样,不要摸黑
来自: 微社区

点评

谢谢师兄提醒,有道理。不过你以后最好针对某贴点回复,害我摸了半天头。 另外,每个词的定义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如前面的引文,阿育王时期,对不信佛教者肆意屠杀谋害,也就是用武力强迫别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4 2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goldensoul 发表于 2015-12-14 11:11
政教合一的定义?至少不是出家人当国王。国王信佛和喇嘛教不一样,不要摸黑

谢谢师兄提醒,有道理。不过你以后最好针对某贴点回复,害我摸了半天头。

另外,每个词的定义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如前面的引文,阿育王时期,对不信佛教者肆意屠杀谋害,也就是用武力强迫别人信某教,在我看来,叫做政教合一也并无不可。所以后来我就没有刻意修改我的帖子。

当然,师兄说的这个概念更严格一些,也更普世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语言伤害别人,会让人生越走越艰难

http://www.fodizi.net/qt/qita/17655.html
作者:索达吉堪布 发布时间:2015-12-15 23:05:56

你用语言竭尽所能地伤害别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残忍,这种残忍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会让你在人生中越走越艰难。

有些人骂人、挖苦人特别刻薄,什么话都说得出口。无论对任何现象、任何事,他们动不动就破口大骂,不管有没有弄清真相,总之自己先骂了再说。尤其是现在的网络语言暴力,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有些人整天在网上骂人,甚至把它视为一种享受和职业。

当然,想说什么,是你的自由,但你用语言竭尽所能地伤害别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残忍,这种残忍所散发出来的气场,会让你在人生中越走越艰难。诚如憨山大师所言:“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明朝汉洲有位王生,喜欢指责他人的过失。邻居死了儿子,他呵斥道:“因为你造恶深重,所以有这种果报。”但不久,他的两个孩子都病死了,邻居反讥他:“你造恶是不是更深重呢?”

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试名列四等,王生指责说:“你文章写得实在荒谬,怎么可能有好成绩呢?”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试名列五等,族兄讽刺他:“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谬呢?”

可见,骂人者常被人骂,责人者常被人责。我们在指责别人的同时,也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完人。倘若自己过失满身,又有什么资格对人家挑三拣四?

从前有个老秀才,天性尖酸刻薄,凡是好人好事,都要刻意从中挑剔谩骂,故而得了个“赛商鞅”之名。

翰林院编修钱敦堂先生死后,他的门生为其筹措款项,置办衾棺,料理丧事,并赡养抚恤他的妻儿子女,事事办得周全妥贴。赛商鞅却说:“世间哪有这么好心的人!他们分明是借机沽名钓誉,好博得人家称他们有古道心肠,让显要人物知道他们的名声,将来想攀附钻营就容易了。”

有一位贫民,他的母亲病死于路旁。这位贫民跪在母亲的遗体旁,向路人乞钱买棺,以安葬母亲。他面容憔悴,形体枯槁,声音酸楚悲哀,很多人为之泪下,纷纷施舍给他钱物。赛商鞅说:“这人是借尸发财!那躺在地上的,是不是他妈还不知道呢!什么大孝子?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

又有一次,赛商鞅路经一座表彰节妇的牌坊,抬头看了一阵碑文后,就嘲笑说:“这位夫人生前富贵,家里奴仆众多,难道就没有像秦宫、冯子都那种人?这事得加以查核,我不敢断定她不是节妇,但也不敢说她肯定就是。”

赛商鞅平生所操的论调,都是这样尖酸刻薄,所以人们都讨厌他、回避他,也没人敢请他教书。因此,他一辈子不得志,终于贫困潦倒而死。

这位老秀才,平生倒没有做过什么大的罪恶,但他总要显示自己的见识高人一等,不知不觉走到了这种悲惨的地步,每个人怎可不引以为戒?

要知道,一句话会伤天地和气,一件事会酿成终身祸患。我们平时说话时,一定要心存厚道、口下留情,不能想什么就说什么。

现在有些人为了与人交往游刃有余,特别喜欢钻研说话之道。但实际上,最好的说话之道,不是学习怎么说话,而是学习怎么做人。

人要是善良、诚恳,就算语言拙笨一点,大家也会喜欢你;如果心肠不好,嘴巴就算再会说,别人被蒙骗得了一时,也不会被蒙骗一世。

做人,厚道吧!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念佛人不要忽略般若智慧的重要》
http://www.fodizi.net/huilvfashi/1267.html

“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也想修行,但是,却认为自己很行,起大我慢,别人稍微看法跟他不一样的,就说别人是魔,好像不跟他修同样的法门,是一种罪过。有的人弘扬了某一个法门,就一直排斥其他的法门,这不是佛陀正确的思想。”

“其实禅跟净本来就是不二的东西,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是一个饵啊,那就像钓鱼的一个饵啊!我们钓鱼,不是要下一个饵吗?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饵,告诉你:最方便也是最究竟,念佛总比没有念好,慢慢有一天,你的经教,你心开意解,渐渐进入状态,佛陀说:到最后要进入什么?要三摩地,就是进入三昧的状态,没有三昧,不可能成就佛道的。”

“现在末法时期,动不动就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有的人自称,他是六祖惠能大师再来的,有的人自己认为是文殊师利菩萨再来的,这在后面的《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叫做泄佛密因,告诉你:真正菩萨来的,一句都不能讲,是佛所禁止的,他是真的菩萨来,他也不能告诉你。千万不要被外面的五花八门,惑乱你的清净自性。现在都是这样子,搞得不伦不类,妖言惑众,众生因为没有正法眼藏,也没开般若的智慧,分不清楚哪个是正法,哪个是邪法,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他只能接收到某一些少许的法,他就觉得很知足,就觉得这个是一个善知识,是一个大善知识,他就倾心的依附他,不晓得他把你引导,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都不知道!”

“我看有的写那个注解,写得多严重,说:末法时期不修净土法门,简直是丧心病狂!严重啊!修念佛法门的人,就好像如果不跟着他一样,就统统是不足以谈,统统把你判作敌对。所以,有一个高僧大德那一句话,我非常的赞叹,他说:一直强调末法时期,忽略了大般若智慧的重要。讲得真是好!唉,末法了!这些大般若智慧统统不要研究。以前叫做信解行证,我现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诵一部《无量寿经》,再来就等死,等阿弥陀佛来接引。中间的烦恼怎么办?不要管它!他不知道说中间这个烦恼,我现在听了净土法门,我现在不解究竟的如来实义,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烦恼,临命终能做得了主吗?现在情绪都控制不住,临命终再加上病痛,你能做得了主吗?”

“更糟糕的,下焉者不学不修,持一法二法,自以为大,喔!这个太多了,末法时期实在是太多了,只要持一法,一句佛号,一部经论,就认为不得了了,自以为大了!八大宗派都是契入毕竟空嘛,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样而已嘛!是不是?契入究竟三昧毕竟空,答案都是真如自性平等。因此只要动一个念头说:我修得比你行!这一句就坏了,只要认定说:我这一宗决定比你那一宗还好!动到这个念头,也坏了清净心。为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好好的体悟佛的用心良苦,不能一味的执着自己的法门最高超,最殊胜,赞叹得不得了,把其他的宗派贬低到一文不值,不跟你看法相同,像是罪人,恶人,罪不可赦之人一样的,这个是哪门子的佛法呢?这连佛的心,门都没摸着边儿,是不是?谈什么修行呢?”

“诸位比丘!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有骨气,有志气,要承担如来的家业,荷担其弘扬正法的责任,不可以加自己的种种错误的知见,一切讲经说法,都必须依佛的知见来弘扬,不可因为个人的情绪,或个人执着某一个角度,不了悟究竟的平等究竟空性的法门,在哪一种知见大做文章,修了这一宗,突显这一宗,把其他的八大宗派批评得一文不值,诸位!这绝对不是正法。正法绝对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每一个修行人,无论是出家,无论是在家,因为他的时间,空间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宗派,八大宗派。”

“我们修大乘佛教,大家都祈求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念佛少了两种功夫;一,三昧,二,一心不乱,都没有这种功夫。忽略了这两种功夫,所以,生死不得自在,念佛不得力,经教不通,心性也不明,也不听经,也不闻法,关起门来,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也要往生极乐世界,何况你呢!是不是?他们认为:我这样叫做专修!我说:没有妄念叫做专修,不是诵一本经叫做专修;也不是念一句佛叫做专修。这一句佛,要念到有三昧的功夫;这一句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很多的大乘法师在弘扬净土,缺少了这个正确的观念,所以,看起来很多人都在念佛,了生死自在的,没有几个人,问题就出在这个三昧和一心不乱,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我们总认为,念两,三句佛,拜几拜佛,拜个八十八佛,就叫做修行;我告诉你:用一句国语的话:差远了!这个离道十万八千里。”

“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你,经教不要听,心性不必悟,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经典也不要看,也不听经,也不闻法,我说:这个教育是错的,而且是严重错误的!除非我们年岁太大了,今天如果说八十岁才听到佛法,接近黄昏的年龄了,实在没有办法,在经教,心性也没有办法,这个是迫不得已的,赶最后一班车。”



在座诸位法师和居士,千万不能说自己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千万不能说自己是菩萨再来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再来的,你马上要离开,这个人犯大妄语!知道吧?有人告诉你说:我是六祖再来的!二话不说,听都不要听,袖子一卷走人!犯大妄语戒!(中略)

故知,破魔之事无他,也就是:

一,多闻,研求。所以,师父一再开示,不能说一句佛号念到死,一部《无量寿经》诵到死,其他都不听经,不闻法,这样子没有办法成就,应当理解佛陀的大般若智慧;应当理解佛陀的涅槃妙心,从一实相,然后,好好的来念佛。(中略)

二,持心不贪世间一切,尤其是财,色,名,利,权,位等。(中略)

三,任何时候,境界现前时,立即觉知。

四,持心不动,不信它,不随它,也不喜欢它,也不悲泣它,(不以所见境界为喜,为悲,乃至自以为尊,为胜等)。就是不能起骄傲的念头,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五十种魔事,奈何不了你。所见一切境界,也不能欢喜得不得了,忘记继续念佛,继续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老实告诉诸位一句,就是,你今天念佛念到见到南无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也不可以动一念说:喔!我已经是圣人了,我很有修行了!不可以,这个很容易堕入魔的。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如是见,如是无所见,一心念佛,还是求生极乐世界,不理它,不管它,临命终,自然转化这个清净念,为极乐世界莲池里面的莲花,莲花化生。

总而言之,修行者要完全不遇障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要完全没有境界现前(不论善境界或恶境界),也不太可能。但我们不能期求完全没有障难或魔事,而应希望我们有能力克服障难及破除魔事。又,境界不在善恶,只要自心不贪爱取着,便都不成问题;【只要自心不贪爱取着】,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破魔的秘笈,你什么统统要放下,你管它放光,见佛,见光,见花,闻香,你统统放下,这个就不成问题;要是动一个贪着,就麻烦大!若自心贪着,即使是善境界也会变成魔事。这一点就是佛在本节经文中一再强调的:于每一重阴魔之末,佛都会说: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中略)

现在学佛的,经教不看,心性不明,稍微一点点就不得了,成狂妄之徒。看了《楞严经》,生大惭愧心,佛陀教我们,千万不作圣解。而众生之所以会得少为足的原因,都是由于在初发心时,没有依于正信而发大心;而之所以不能发大心的缘故,也都是由于正信,正知见不足。所以,师父告诉大家:这个世界,绝对不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的,你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信解行证,少一个步骤都不行。你要对佛有信心;你要解如来的真实义,行,就是很重要,要脚踏实地,修行是点滴的功夫,绝对没有办法一蹴即成,不可能的!所谓的顿悟,也是由渐悟,福慧慢慢具足,一刹那之间,那个叫做顿悟。(中略)所以,六祖那一种顿悟,不是今生今世,一生一世修来的,那是示现的,知道吧!六祖也是累积百千万劫,号称为东方如来,在我们汉地示现顿悟。人家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祖教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就大悟,就成为一代祖师了!六祖怎么来的,他是累积尘点劫,慢慢慢慢修学,然后,在今生今世来汉地出生,然后,一刹那之间,听到五祖开示,恍然大悟!(中略)因此我们要了解,修学佛道,绝对不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诵一句《无量寿经》,就可以搞定它的,这不可能的,这绝对没有办法的!果真你也能够万缘放下,一念佛号提起,诵一部《无量寿经》,而得成就,我恭喜你,那你是宿世大有善根的,你也不是简单的人。但是,一般没有办法的,说:老实修行,老实修行,老实念佛,老实念佛,你以为这么简单喔?什么叫老实?没有妄叫做老实嘛!是不是?什么叫做专一呢?不起分别心叫做专一嘛!是不是?你诵一部经,妄念那么一大堆,这个叫杂修啊!我诵无量部经,心都专注在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这叫专修啊,你要弄清楚啊!专修和杂修,还是在心性功夫里面论断的。念一部经叫做专,你真的专的下来吗?那就是以少为足。

以上文字为慧律法师在《楞严经》中的开示



补充内容 (2015-12-18 22:22):
这里再放一遍备忘。标注版见:http://www.shixiu.org/forum.php? ... mp;extra=#pid764589  35楼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师兄发的这篇文章甚好,链接在此备忘。

http://www.shixiu.org/thread-119985-1-1.html

我亲自试验发现真有菩萨,布施助人真的会有善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认识的助产大夫
http://www.fodizi.net/fojiaogushi/17670.html

然大夫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个中医按摩大夫,她早年在家乡县城做过二十年助产士。有一次她指着一本反堕胎的宣传图册,告诉我里面每一张图片是多大的胎儿,是以什么方式被堕掉的。然大夫伸出一个手指头,说:胎儿小时如手指肚那么大,眼睛就像是用笔点了两个点,人就从这么一点点,长大的。

“为什么图片上胎儿的头脚、胳膊腿都是分离的呢?”我问。

她回答说,这是用手术钳把胎儿的头脚、胳膊腿和身体都夹断后,再一块一块地夹出来,所以有人说堕胎好比是“凌迟处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没搞彻底,比如留了一块在子宫里,就会引起子宫出血和感染等各种妇科疾患。整个堕胎手术中,孕妇会痛的大哭大叫,那腹中的孩子就没有知觉吗?

很多胎儿照片身体发紫黑,然大夫解释说,胎儿大了骨头硬了,就不容易夹断了,就往羊水里打了一种有毒药剂,胎儿接触吸了毒剂,身体变成黑,胎儿对毒剂吸收快的就全身黑,吸收慢的就部分身体发黑。“孩子身体都变黑了,血脉相连,能保证完全不伤害到孕妇吗?”她无不担忧地补充到。

她是助产士,堕胎全过程都在场。有时胎儿只能是催产生下来,有的堕下的胎儿生命力特别强,还微弱地喘气,用眼睛看她,她负责处理这些胎儿“尸体”,用塑料盆把他们端出去……“这些尸体都不能让孩子家属看,他们会哭昏过去。”每每想起当年这些事,她心里依旧特别害怕和难过,

原本工作是助产,是喜事,给人家带来新的生命。但到后来,除了计划生育堕胎的,还有更多是未婚年轻女孩子堕胎的。若赶上哪天值班,她下班后都会很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假期、假日,面对稚嫩面孔的无知少女,去扼杀鲜活的小生命,令她非常难受压抑,她做助产士,但不忍心“助流产”,于是后来就下决心转行做中医按摩理疗。

近年来,她在家乡开展反对年轻人未婚先孕、未婚堕胎的宣传和教育,心情好了不少,“未婚时随意堕胎,等结婚了变成不孕,都是自尝苦果。”她由衷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珍惜青春,女孩子能够爱护自己,希望堕胎的少女们越来越少。然大夫现在当奶奶了,她一直想把她的经历写出来,借此机会告诫更多的年少青一代。(李山梅根据然大夫口述整理)

《幸福与责任:青年男女交往之道》·李山梅编著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为什么会穷困

http://www.fodizi.net/qt/xuanhuashangren/17675.html
作者:宣化上人 发布时间:2015-12-19 19:43:44


谚云:“有德真富贵,无道是清贫。”一般人以为金银珠宝才是财富,实则非也,这种外在财富,随时都会被人抢去。故古德曰:“富润屋,德润身。”人无道德,就是真正的贫穷。

这个“贫”字,乃由“贪”字演变出来;因为贪得无厌,而结果贫穷。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利己就是恶,利人就是善。诸恶不作,即是不自私;众善奉行,即是不自利。再能不贪,便不穷了。

人为什么穷困?乃因贪多,结果愈贪愈穷。你若能本著「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此即观世音菩萨的本怀及志愿,能爱人如己,舍己为人,这都是大悲心。

我讲的法都是很浅的,是什么法?是吃饭,穿衣,睡觉。所以有人向我求法,我就教他吃少一点,穿少一点,睡少一点,因为“减衣增福,减食增寿,减睡增禄”,若能三星拱照,这不是佛法吗?你若患失眠症,我也可以教你一个治疗的方法。为什么人会失眠?因为从早到晚担心如何发财,要不然就挂子挂女,挂丈夫、妻子、儿孙,焉能入睡?你不打那么多发财的妄想,放下财色名食睡五欲,自然梦稳神清。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的「子午觉」

时间:2011-11-27 14:13:57  作者:南怀瑾  来源:佛弟子文库  

http://xf.jzfjw.cn/news/2095.html

现代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为保持正常体力,成年人平均睡眠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

世事总有出人意料之处。有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则坚持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4小时)。令人诧异的是,他非但没出现“睡眠亏空”,反而神康体泰,怡然得享高寿。他就是现已92岁高龄的名人大儒——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是誉满海内外的“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著述颇丰,有《易经杂说》、《论语别裁》、《小言黄帝内经》、《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等数十种,有人对他著述讲学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仔细推究,原来南怀瑾睡觉的两个时辰并非随随便便,而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子时(23~1点)和午时(11~13点)。他一生睡眠甚少,却精神强健,奥妙全在坚持“子午觉”。

   何谓“子午觉”?简言之,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南怀瑾曾经“语出惊人”:“根据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正子时,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南怀瑾看似“卓尔不群”的睡眠理论,却并非空穴来风。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而白天午时,则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称为“合阳”。《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午时是人体“阴阳交替”之时,适合卧床休息,以利于“养阴”和“养阳”。

   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则认为,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这和现代西医的“生物钟”理论暗合。它告诉我们:子时胆经当令,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子时入眠,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则气色青白。如果胆汁新陈代谢长期紊乱,则易形成“结石症”。午时心经当令,“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子午流注”理论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子午觉”对人体的重要性。

   虽然南怀瑾的“个体经验”未必能成为普罗大众的“共同经验”,但他平生钟爱“子午觉”的做法,确能给人重要启示:人体的健康全靠有规律的“养”,只有遵循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自然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使身体达成和谐,进入健康佳境。

   部队有着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但少数青年官兵和机关人员仍有熬夜的不良习惯,经常打乱“生物钟”,错过“子午觉”。长此以往,必然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为自己的健康“储蓄”,“子午觉”良训需谨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0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的「子午觉」

时间:2011-11-27 14:13:57  作者:南怀瑾  来源:佛弟子文库  

http://xf.jzfjw.cn/news/2095.html

现代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为保持正常体力,成年人平均睡眠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

世事总有出人意料之处。有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则坚持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4小时)。令人诧异的是,他非但没出现“睡眠亏空”,反而神康体泰,怡然得享高寿。他就是现已92岁高龄的名人大儒——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书香门第。是誉满海内外的“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著述颇丰,有《易经杂说》、《论语别裁》、《小言黄帝内经》、《中国佛教发展史略》等数十种,有人对他著述讲学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仔细推究,原来南怀瑾睡觉的两个时辰并非随随便便,而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子时(23~1点)和午时(11~13点)。他一生睡眠甚少,却精神强健,奥妙全在坚持“子午觉”。

   何谓“子午觉”?简言之,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南怀瑾曾经“语出惊人”:“根据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正子时,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南怀瑾看似“卓尔不群”的睡眠理论,却并非空穴来风。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而白天午时,则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称为“合阳”。《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午时是人体“阴阳交替”之时,适合卧床休息,以利于“养阴”和“养阳”。

   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则认为,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这和现代西医的“生物钟”理论暗合。它告诉我们:子时胆经当令,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子时入眠,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则气色青白。如果胆汁新陈代谢长期紊乱,则易形成“结石症”。午时心经当令,“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子午流注”理论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子午觉”对人体的重要性。

   虽然南怀瑾的“个体经验”未必能成为普罗大众的“共同经验”,但他平生钟爱“子午觉”的做法,确能给人重要启示:人体的健康全靠有规律的“养”,只有遵循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自然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使身体达成和谐,进入健康佳境。

   部队有着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但少数青年官兵和机关人员仍有熬夜的不良习惯,经常打乱“生物钟”,错过“子午觉”。长此以往,必然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为自己的健康“储蓄”,“子午觉”良训需谨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错误比没有修行更糟糕

http://www.fodizi.net/qt/qita/17735.html

作者:净界法师 发布时间:2015-12-25 21:52:35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也都发心很圆满,出家求出生死。也就是说,他们也知道生死的痛苦,他们的生命当中也立定了一个要了生死的愿力,这个引导力都有,但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坠。

外道当然不可能接触佛陀的经论。外道的修学,在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主要有两派:一个叫作苦行外道,一个叫作冥想外道。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苦行外道认为,我们造的业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法讲这句话是从因缘的角度来安立的,就是你因缘变化,业力可以改变。但是外道认为业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怎么办呢?你想办法让自己痛苦,痛苦越厉害,业消得越快,因为这个业是固定的。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业是有自性的。

第二个,冥想外道。冥想外道他们看得更深刻,他们知道一个人会起烦恼造罪业,来自于妄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佛法是从道法当中去转变妄想。但是外道没有这个传承,他们是用禅定把妄想给灭了,叫入了无想定。这时妄想暂时不活动,如石压草,如冰夹鱼。但是为什么求升反坠呢?因为他来生到天上以后,第三生来到人世间,他的烦恼会比一般人粗重,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是压抑的。

诸位!你如果没有依止佛陀的智慧来引导你的烦恼,老是用咒语跟佛号压它,压久以后到来生反弹时,你的烦恼比别人重,它会反弹。佛法是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把它观空,用善巧方便把它做一个转化,但是外道完全是用强大的力量把它压下去。所以烦恼不能压,因为它会反弹。

求升反坠就是说,当你的禅定失掉时,当你的福报享尽时,你的烦恼会比一般人重,你就很可能会造恶业,堕到三恶道去了,因为你处理烦恼的方式错误,这就是外道最大的盲点。所以,你不留心教典的后果,虽然勇猛精进决定变成天魔外道,因为你没有佛陀的善巧。这个是指外道的心中没有道法,虽然有发心,但是最后却是堕落。

反观佛弟子,蕅益大师举年纪最大的修行者就是胁尊者为例,他本来是在外道修学,八十岁才出家。以八十岁的高龄,他能够“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他白天研究教理,掌握修行的道次第;晚上修习止观,实际地去操作,所以解行并重,最后成就了。“济”就是大成就,成就了大阿罗汉。

胁尊者对佛教的最大贡献,除了他自己成就阿罗汉以外,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胁尊者是在佛陀灭度后六百年出世。那时有一个外道叫马鸣菩萨,就是后来对大乘佛教有很大贡献的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非常聪明,立了一个宗旨,跟很多佛弟子辩,这些佛弟子没有一个人辩赢他。马鸣菩萨就说:“如果佛弟子当中不能把我的立论解破,从今以后佛门的弟子不准打楗槌。”这个就很严重了!一个僧团的作息,完全靠打板来运作,什么时候集合,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听经。这时胁尊者就出来跟他辩论,结果就把马鸣菩萨打败了,后来马鸣菩萨就皈依佛法。马鸣菩萨皈依佛法以后,对整个佛教产生很大的影响。你看看佛教史,可以说整个大乘佛教的兴盛,马鸣菩萨功不可没。

举胁尊者的例子,意思就是说,他虽然八十岁的高龄,尚且解行并重都能够成就,外道尽一生的修行结果变成魔道,所以说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不是单纯的,为什么?因为虽然我们本性清净,但是因为长时间在三界流转,我们每一生生命的经验,都或多或少留下痕迹了。所以我们的心在无量的生死经验当中,留下了很复杂的妄想。如果没有佛陀教法的引导,你不可能厘出一个头绪的。

就像《楞严经》上说的,我们内心打了很多的结。外道解开结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绳子往两边拉扯,结果这个结越打越深。不修行还好,一修行在妄想中又增加了一个妄想,妄中加妄就是外道。凡夫只有一个妄,外道两个妄,多了一个邪见。佛弟子有佛陀的传承,他知道这个结要从结心中去解,不能从两边拉扯。你看苦行外道跟冥想外道,就是往两边拉扯,不知善巧,这个是这样。

你如果看《楞严经》,《楞严经》的道理是说,我们修行时,当你知道怕,知道修行时,你的心已经乱七八糟了,搞得很复杂。你如果说一天就念十五分钟的佛,什么事都没有,你不看教理好像也没事,因为风平浪静。但是如果你很用功,你的心发得很真切,心中产生一个强大的正念,而这个正念开始刺激到妄想时,那问题就很复杂了,《楞严经》说的“真妄交攻”,然后你就面临了五十阴魔的考验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水沟很臭,已经累生累世都没有处理了,你不打开它,什么事也没有,反正你就平常每天念十五分钟佛,念完佛以后离开佛堂,该打妄想继续打妄想,那你什么事都没有,妄想当中多了几个佛号如此而已,你的生命也没有彻底地改变。所以你也不觉得学了教理有什么用,对你真的没什么用。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功时,你就要小心了!你的内心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状况,稍微不小心你就完了,“一念差池全体残”,比没有修行还糟糕。

诸位!你修行失败,从《楞严经》的角度,比没有修,比那些放逸的人还糟糕。为什么?因为你“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你没有修行,起码是一张白纸,以后还有机会。可是你产生错误的邪见,糟了!你对正法产生排斥,变天魔外道,成外道种性。而一个颠倒的放逸众生,他起码不会排斥正法。所以,你要么就不修行;你要修行,我希望你好好地研究这条道路怎么走,不要太高估自己。修行真的是要传承,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不可能拿一把镰刀,自己在那边开路,不可能!这条路佛陀走过,祖师也走过,你遵循着走就好了。你拿一把镰刀自己在那边开路,你开出来的路开到老虎洞去了,谁都救不了你,真的!

一个人着魔谁都救不了,实在说,这就是外道的悲哀,他很想做出改变,但是他没有方法,结果弄得自己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求升反坠”这句话是很悲哀的!所以,如果修行错误,后遗症更严重,修行错误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楞严经》的确是有这个意思。所以古人在解释《楞严经》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这个正反两面的引证,引用外道的堕落跟佛弟子的成就,他们两个都很用功地去做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这就是因为有些人得到佛陀的引导,有些人是自己打妄想,这是产生成败的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带有妄想的佛号,是否也算净土资粮

http://www.fodizi.net/qt/qita/17738.html

作者:净界法师 发布时间:2015-12-25 22:10:27

问:如果说身口意念佛号,但都不能打住妄想,这样带有妄想的佛号,是否也算在积集求生净土的资粮?

净界法师答:因为我们要继承过去,既继承过去的善根,也继承过去的颠倒妄想,就是好坏都要继承。当然你的善根起作用时,妄想也不会闲着,它肯定来跟你扰乱,所以带有妄想的佛号,是每一个凡夫所要面对的。

但是这个地方有两种不同:如果你在念佛时,心是住在妄想来念佛,那就糟糕了!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佛号都夹带妄想,但是关键在于住跟不住。你住在妄想来忆念佛号,就很难积集往生的力量,因为你的本质是妄想。你安住佛号来面对妄想,这是往生的资粮。你是不随妄转,还是跟随妄转,就差在这里。

我们都经历过很多次的生命,曾经在五欲六尘里打了很多颠倒妄想,也曾经在佛堂里积集很多善根。我们今天能够在一起修行,一定有某种程度的共业,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现在就是看谁能够善用自己的善根。

就是说,你的条件跟我的条件差不多,我的条件跟你的一样,也差不多,因为生长在同一个时代,水平差不多,但是成败在哪里呢?有些人能够把妄想闪过去,就是不要碰,不要随它转,我们不可能不打妄想,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打妄想,所以我们才会流转,这个很正常,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无住的方法我们后面会讲到,就是安住空性,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你只要住在妄想念佛,佛号就完全没有力量了,佛号就变成不增长业了。我们没有要求大家断妄想,其实也断不了,你不能跟它硬干,但是要能够不随妄转。

所以,到底念佛是在成就来生的福报,还是在积集往生的资粮,关键就是看你是住在佛号,还是住在妄想。[/b]反正两个都会现前,你面临选择。你愿意安住佛号,妄想得不到你的加持,它就慢慢慢慢地羸弱。你每次念佛的时候,嘴巴念佛,心中打妄想,你就住在妄想,就把妄想养得又肥又重,这个佛号变成不增长业。就是你要取舍,所以智慧的判断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佛应怎样修行

http://www.fodizi.net/qt/qita/12348.html发布时间:2013-7-3 22:32:14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更积极去放生,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从内心谨谨慎慎地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随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气。周遭旁人的缺失过错,都如同菩萨示现,像一面镜子提醒著我们别重蹈覆辙。

没有“以戒为师”,把目光放在学佛的细枝末节上,自然会引起混乱,不知所宗。甚至会导致上面所说的严重副作用。我们学佛怎样看自己有无进步?那就看看自己杀盗淫是否避免了,恶语、妄语、绮语、两舌的话是否还挂在嘴边?自己的心里贪欲、嗔恚、骄慢、嫉妒、邪见是否还蠢蠢欲动?这些就是标准。这个标准每个人都能搞清楚。每个人都能知道。

学佛怎么学?就是要学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偷盗、不嗔恚、不骄慢嫉妒、不邪见。这个标准不仅我们自己衡量,别人也会衡量我们,我们学佛与否,别人很容易就知道,他可能不知道这个标准,但是他知道你身上起什么变化。

如果有一个‘老师’告诉你,不必去学什么戒律,不必修什么善业就可以成佛,就可以如何如何,乃至身体力行去做恶,那么一定要分辨清楚。远离这样的人。远离这样的恶友。

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现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解脱,能生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南无月光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寂音如来!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让孩子也来学佛

http://www.fodizi.net/qt/qita/9614.html
作者:明证法师 发布时间:2012-7-5 22:42:23


问:请师父开示,小孩子经如何让他走入佛堂念经,或来听闻佛法?

明证法师答:小孩子,如果能够生在居士家里,大部分的小孩子在他上一世,临终之前曾经发过愿,愿我生生世世,生在学佛人的家里,能够早闻佛法,由于他有这个愿,所以他会投生在学佛人的家庭里,都是非常有善根的小孩,这样的小孩一般来说,比较乖,他不乱闹,长大以后心地也比较善良,多做善事,不愿意造恶,家长如果认真观察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都是因为有善因缘,才能来到父母的家里面,这样的小孩子稍加引导,就会跟大众一起到佛堂来学佛,如果有的小孩子,你怎么跟他说他也不愿意来,来了他也不学,你让他拜佛,他不拜,你让他念佛,他不念,这不是善因缘,有另外的因缘投生到你家里,投生到家里一般是四种因缘 。

这很多法师都讲过,一个讨债,一个是还债,一个是报恩,一个是报怨,就这四种情况,他要是来讨债的,来报怨的,他就不会听你的话,你跟他说什么也不行,因为他本来就是你的仇人,他不要你的命你已经万幸了,他会把你的财产都给你耗光了,他耗你的财产,不是当土匪去抢你,这不可能,孩子抢父母,这个事太稀奇了,没有,他长得非常乖巧,但会不断地生病,把你的钱都用在治病上,等把你的钱都花光了,他讨债讨得差不多了,好比往昔你欠他一百万,然后他就死了,你白忙一场,这小孩子不在了,讨完了就走了。所以,这样的小孩子走了你也不必太痛苦,本来就是来讨债的,你还他了,好了,两清了。

所以有的小孩子你慢慢引导,他会渐渐地学习,有的小孩子你怎么引导他也不会学习,那我们尽我们的心,尽我们的力就好了,不能够勉强,只能随缘,有的人对这个道理听不明白,你怎么给他讲他有情爱,有执着,那我来给你作其他的解释,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的家族被琉璃王灭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去救他的家族,目犍连不懂,目犍连去救,把释迦族的人放到他托钵乞食的钵里边,拿到很远的地方打开来一看都是血水,能救的是因为有善因善缘,所以可以救,能救的是因为业果还没有成熟,还有挽救的余地,如果没有余地了,下功夫也没有用,所以,释迦牟尼佛只是表示我是释迦族的人,两次在路中间坐着阻挡琉璃大军,琉璃王一看,也给面子,两次都回去,第三次佛不是坐在路当中,而坐在路边了,因为知道,即使坐在路中间琉璃王也会绕过去,继续攻打,没有办法 。

另外,释迦族各个都英勇善战,并不是没有反抗能力,但如果反抗起来必然两败俱伤,就算琉璃王大军强大,释迦族也并不弱到哪里去,或是拼杀,不是释迦族愿意发生的,所以,他们都不拿武器,完全不抵抗,因为全部的释迦族人都学佛了,他们不杀生,都受五戒了,所以任凭琉璃王大军杀戮,他们不抵抗,因为不抵抗,所以都被杀掉了,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琉璃大军过河的时候都被洪水冲走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冲掉以后他们都落到地狱道受苦去了,而释迦族人被他们杀了以后,都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是最终的结果,所以,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我们还要看本质,看最后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是否不用讲世间法


作者:夏坝仁波切 发布时间:2012-2-13 22:54:17
http://www.fodizi.net/qt/qita/8080.html


问:学佛的人是不是不用讲世间法?

夏坝仁波切答:世间法一点也不过问的话,我想不仅仅你自己会饿死,你的孩子、你的家里人可能也都会活不下去,那样麻烦就大了!所以你首先一定不要让家里人委屈,也不要让孩子委屈,要让他们得到应当得到的保护、生活与培养,做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世间的善事要随力随份去做。如果确实做不到,心怀惭愧,多念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济群法师: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

http://www.fodizi.net/qt/jiqunfashi/4153.html
作者:济群法师 发布时间:2011-6-27 21:08:57

问: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

济群法师答:情,来自无尽生命的积累,力量巨大。若想根除情执,必须从“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着手。首先是戒的力量。情的产生须有具体对象,若不接触引发情执的因缘,就不会由此导致情感执著。即使过去生中积累了一些宿缘,若能以戒律严加防范、守护,缘也不易成熟。其次是定的力量。面对引发情执的外境,若能以观照力系心一境,心就不易为其左右。第三是慧的力量。以智慧透彻情的虚幻本质,就能在根本上铲除情执。情也是因缘所生法,了无自性。当我们产生情执时,不要贪著,也不必害怕。有效的解决方式,是以正见照破它,将其消融于智慧观照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经典

http://www.fodizi.net/jingkongfashi/9804.html

作者:净空法师 发布时间:2012-7-16 0:02:41


问: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根性的一部经典,一门深入?

净空法师答: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别人替你选择就很困难,一定要自己选择。自己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经你对它很有兴趣、很欢喜,表示它跟你就相应。至于这个经典的浅深,也要适合自己程度,我能够理解,能够懂得。要懂得多少?至少要懂得六、七成,你才会产生兴趣,如果我只能了解二、三成,兴趣就很低,学起来很困难,那你就要换一部。佛法有这么多经典,由你选择。

讲起来,绝大多数的人《弥陀经》最适合,经文不长,又很好懂,学会了之后慢慢再深入,会愈入愈深,深到最后跟《华严》没有两样。所以古人讲《华严》是大本的《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这就说明《华严》、《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一部经,在义理、境界上毫无差别,只是一个是简单说,一个是详细说,差别在此地,所以受持当然愈简单愈好,要想理解是愈详细愈好。所以《华严》确实对净土帮助非常大,到最后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知道古人讲《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没讲错,真有道理。

你要是问我,现在一般根性来讲,选择《无量寿经》是折衷的方式,为什么?《弥陀经》讲得太简单,《无量寿经》对西方极乐世界做了系统的介绍,所以你读了会生欢喜心。如果再想深入的了解,多知道一点,那就《华严》,《华严》说得详细,说得透彻。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经典

http://www.fodizi.net/jingkongfashi/9804.html

作者:净空法师 发布时间:2012-7-16 0:02:41


问: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根性的一部经典,一门深入?

净空法师答: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别人替你选择就很困难,一定要自己选择。自己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经你对它很有兴趣、很欢喜,表示它跟你就相应。至于这个经典的浅深,也要适合自己程度,我能够理解,能够懂得。要懂得多少?至少要懂得六、七成,你才会产生兴趣,如果我只能了解二、三成,兴趣就很低,学起来很困难,那你就要换一部。佛法有这么多经典,由你选择。

讲起来,绝大多数的人《弥陀经》最适合,经文不长,又很好懂,学会了之后慢慢再深入,会愈入愈深,深到最后跟《华严》没有两样。所以古人讲《华严》是大本的《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这就说明《华严》、《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一部经,在义理、境界上毫无差别,只是一个是简单说,一个是详细说,差别在此地,所以受持当然愈简单愈好,要想理解是愈详细愈好。所以《华严》确实对净土帮助非常大,到最后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知道古人讲《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没讲错,真有道理。

你要是问我,现在一般根性来讲,选择《无量寿经》是折衷的方式,为什么?《弥陀经》讲得太简单,《无量寿经》对西方极乐世界做了系统的介绍,所以你读了会生欢喜心。如果再想深入的了解,多知道一点,那就《华严》,《华严》说得详细,说得透彻。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找到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

http://www.fodizi.net/qt/daanfashi/16756.html

作者:大安法师 发布时间:2015-7-24 22:48:00 繁體版


问:末学如何来找到解行并重,世界法物质的累加与出世界法中物质递减的平衡点?

大安法师答:你这个术语还很专业的,什么叫世界法物质的累加、平衡点?

我们说净土法门单刀直入,信愿称名。世间法里面你要奉行净业三福,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敦伦尽分,要完成好你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

在这个前提之下,信愿念佛,念得越多越好。你念佛念好了,智慧开发了,道德操守提升了,你世间法也会干得很好。这是相得益彰的。

平衡点就在于以佛法提升世间法,以世间法的功德作为往生的资粮,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fodizi.net/fojiaozhishi/9943.html

空与有

http://www.fodizi.net/fojiaozhishi/9943.html
发布时间:2012-7-26 23:39:27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观点而主张因缘所生法为实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经论而观于缘起的存在,「宛然有而毕竟空,空假无碍,是为中道」。

空宗与有宗是大乘佛教两大系统,空宗即「中观派」,有宗即「瑜伽派」。中观派以诸法无自性立论,破除一切众生情见之执著,以显现诸法实性,故称「法性宗」;瑜伽派以「万法唯识」解析诸法的缘生之相,目的也是在于析相以见性,故称「法相宗」。

如来一代教法,所说皆不出空、有二义,因此,不论空宗、有宗,其思想渊源皆来自于佛陀的根本教说,也就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

「缘起」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因果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而说「性空」。因为「缘起」,才能显示「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也就是说,因为「空」才能「有」,「空」是成就一切「有」的要因,中观学派的龙树菩萨据此而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的中观学说。

「缘起」与「性空」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生相成的。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执有」,即名「中道实相」义,能够了达「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就是般若。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显「空」。准此,真俗二谛于是成为「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

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三论玄义》说:「二谛是佛法的根本,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佛陀依于诸法性空阐述真谛,依于众生的妄执阐述所执非真。换句话说,二谛是为了把中道实相的妙理,藉由真空、俗有的方便言说而彰显。所以,佛说二谛是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是应病与药,使依真舍俗,依俗识真,由此直契诸法实相,此即所谓「道非有、无,既有,无以显道」,因此《三论玄义》说:「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

缘起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是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佛门因此有「空门」之称。

「空」是真理的极致,「空」能将印证真理的「三法印」统一起来,例如:世间没有永恒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法相因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佛教讲「空」,并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诸法所以成就的根本。《大乘密严经》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万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万有徒具假相,才能显示自性本空。所以,空与有,如月之与光明,始终不二。空与有,是相待之假称,说空说有,只不过为了诠显中道实相义,如果执有拨空,则失于真谛;执空排有,则失于俗谛。执空执有,同样都是边执的妄见,均非中道之正理。

因此,《般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皆是阐明空有不二,空有相融相即的道理。

空,是佛教的X光,经由空性,便能洞悉诸法实相--诸法所以是空,是由于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是由于相用不是空无的。《释摩诃衍论》的「虚空十义」,把空的奥妙诠释无遗。「空」并不是顽空,并不是妄计一切皆空的「恶取空」,「空」具有建设性,譬如,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装东西;宇宙不空,众生就无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万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

「空」蕴含无限,真空才能生妙有。佛教讲「空」,就是要我们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无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解脱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fodizi.net/qt/qita/10243.html

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两不碍


作者:仁炟法师 发布时间:2012-8-21 23:24:05


许多学佛的人把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对立起来,认为一门深入就不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就不要一门深入,其时这是犯了一个逻辑学的错误,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也不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我理解一门深入是修行的法门问题,门者,法门是也,一门深入是修行的法门问题,广学多闻是指诵经多少的问题。

把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对立起来互相争论实在是在那里浪费时间,根本就不是一个大概念。建议大家读一读《圆觉经》,佛在《圆觉经》中讲了二十五种修行法门,佛指示修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器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法门修行,而不是规定每个人只能修行一个法门。

弘一大师虽主张只念佛名,但是他并不排斥经论。当有人问他:“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他回答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这是说修习净土宗的人专念佛号之外,不可偏废经论,即持佛名念佛与学习经论是一体的。

印光大师开示:“譬如契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睛,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就是说,只有打佛七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平时断断不可。“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曾对执一经一法者提出忠告:”修净土者,岂能执一经而废尽三藏十二部!“又说:”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大师认为:各宗各派,相通一理,不能互相排斥,”须广博周遍,方得融贯,不至偏执。“这与佛经教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相符。所以他老人家说:我一生勤勤恳恳念佛,亦极力劝人学教。大师提倡的是《华严经》,他说:”吾人真正善知识,《华严经》是也!“又说:一切经中,以《华严》为最究竟,无可驾其上者。驾净土于《华严》之上,只显其无知。对于过分强调一经,大师有这样的批评:不通教理而拒绝诸经,是护短!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则说:必须真解、圆解,然后将此圆解,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大师的要求是对佛法达到真解、圆解,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念佛人。

弘一大师曾提倡,修净土者必须兼修地藏法门。又提倡:”一切初学佛人,应从《华严》入手。“是有深意在的。

关于要否深入经藏的问题,本人前几年曾经见过一个道场的规章制度,他们规定除他们规定的几部经之外,其它的都不准带入道场。我感到非常惊讶,辟如《法华经》和《华严经》是经中之王,被他们拒绝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三藏十二部的总持,被他们拒绝了。《楞严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俗话说”破魔的楞严“,也被他们拒绝了。《地藏菩萨本愿经》能让人们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也被他们拒之门外。这样的道场的还算是佛教道场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如果用一部经可以取而代之的话,释迦牟尼是不是在做无用功?何苦讲那么多的经呢?如果一部经可以代替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我们还要大藏经干什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太笨了?

仁炟以为佛讲的经典都是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疾病的,给人们指出了去烦恼,出六道,了生死的道路和方法。佛经是智慧的结晶,鲁迅先生曾说过:”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们生活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早就给我们解答了。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们每天早晚课都有三皈依,其中有: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读佛经可以净化我们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明白入世与出世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0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