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我本微微

[弘法探讨] 好文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7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微微 发表于 2015-10-6 10:06
http://www.fodizi.net/qt/qita/13919.html

修行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我们每一生都随顺自己的妄想,都想追求很多东西,结果就是现在这副德性,什么都没有!"
这一瓢冷水,真是让人一激灵!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静无扰 发表于 2015-10-7 22:55
"我们每一生都随顺自己的妄想,都想追求很多东西,结果就是现在这副德性,什么都没有!"
这一瓢冷水,真 ...

师兄能激灵,说明悟性高。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入佛门要学哪些佛经

http://www.fodizi.net/qt/qita/10952.html

作者:智渡法师 发布时间:2012-11-7 0:54:53


问:初触佛门,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接着学《心经》、《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最后专攻《无量寿经》。末学不知这几部经是否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佛经的大旨?智渡法师答:你很是急功近利呀!想以几部经典替代全部佛经?初触佛门,建议你:1、先读《随念三宝经》,了解三宝是什么;2、读诵《业报差别经》,了解因果业报;3、读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4、读诵《吉祥经》,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处世;5、读诵《善生经》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6、如果你已求受五戒,更应读《优婆塞戒经》,受戒、学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学会在生活中持戒。以上经典等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地在现实中受用佛法的教理,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减少烦恼,趋向心灵安乐。当以上经典有了自身安定的基础后,再学《地藏经》,了解三恶道、尤其是地狱道之苦,在知恩、报恩心的促动下,生起悲悯之心和自身的出离心,才能为此后学习《普贤行愿品》等打好基础。佛经大意,可概括为三十七道品,也可概括为四念处,更可浓缩为缘起与性空两方面,一部《法华经》就概括了。


补充内容 (2015-10-15 21:33):
刚看到另一部讲因果的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9/T17n0747b.pdf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fodizi.net/qt/dazhenkanbu/3140.html

达真堪布:发心正确不怕没回报

http://www.fodizi.net/qt/dazhenkanbu/3140.html
作者:达真堪布 发布时间:2011-4-20 22:39:53

我们经常说,发心重要,发心正确就行了。如果你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

我们上班工作的时候也是,发一个好心,跟周围的人结个善缘,自己尽心尽力去工作,去奉献。现在很多人工作都是为了暂时的利益,那你的心胸就太狭隘了,这样做肯定没有功德,甚至还会有罪过。不能这样。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工资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用特意去求这点工资。为国家、为人民付出,这是应该做的,我们应该奉献,应该帮助别人。把这些事情做好了,世间的利益自然而然就来了。

我们要付出,但是不能为了回报而付出,这样我们不可能得到回报,即使得到了回报也是很微小的。我们要放下,不是要占有;我们要付出,不是要获得。不要回报地付出,才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回报。这才是真正的回报。

现在我们所得到的回报不是真正的回报,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今天你欠我,明天你还我;今天我还你,明天你欠我。互相欠、互相还,根本不是修来的。你想得到真正的回报,就别求回报;你为了回报,根本得不到回报。你不求回报,不是为了回报去付出,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回报,这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也来,不要也有。不管是名利还是财富,不管是健康还是长寿,都是这样。也许你想要的不是这些,但是它也来。

火点燃了,灰自然就有,不要也有。你去为众生,去利益众生,不要为自己,这些世间的名利、财富自然就来了,你不要也来。利益众生的事情就像火,你把火点燃,自己的私事、暂时的利益就像灰,它自然而然就来。我们点火了,不是为了灰,但是灰自然就有。同样的道理。所以不要总是为自己。

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先去为众生,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解脱。没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直接就去为自己,所以他永远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地位越高,越想要更高的;财富也是,越有越觉得穷,越没完没了的要!我们都要远离世间八法,远离快乐和痛苦,并不是我们不能得到快乐,这其实是一种方法。

什么叫远离世间八法,什么叫远离快乐与痛苦?我们特别执着快乐,而去追求快乐;我们特别执着痛苦,而要逃避痛苦,这样我们永远脱离不了痛苦,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怎么才能解决这些?我们不能执着快乐,更不能追求快乐;我们不能执着痛苦,更不能逃避痛苦。我们不执着快乐,不追求快乐,快乐就来了!这就是一种快乐,无比的快乐!我们不执着痛苦,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就离开了。但是这个方法很多人都不明白。

我们执着回报,然后去追求回报;我们执着付出,然后不愿意付出,这样我们永远得不到回报,永远没有真正的付出。你现在所认为的付出,根本不是什么付出,是一种还债!你所认为的回报,也根本不是什么回报,是一种欠债!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回报,也不是真正的付出。

那真正的付出是什么?是不要回报的付出。真正的回报是什么?是无穷无尽的回报。它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修功德,可以修福报,而且能修得圆满,我们就都可以成佛了。

佛法里讲的那些道理都很容易,别搞得那么复杂。“每个人都有佛性”是什么意思?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功德,每一个人都可以修福报。“每一个人通过修行都可以成佛”是什么意思?每个人都可以学功德,而且可以学到圆满;每个人都可以修福报,而且可以修到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9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生命价值建立在外在上,那你一定不开心

http://www.fodizi.net/qt/qita/17266.html
作者:大愿法师 发布时间:2015-10-18 19:14:36

有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儿女都过世了,先生也早已过世了,所以大家就决定把她送到敬老院去,她眼睛也看不清了,去的时候还没有进去房子,护士就跟她介绍说,你的房子是怎么布置的等等。

随后就问她说:“你喜欢吗?你快乐吗?”

老太太说:“我很喜欢,我很快乐。”

有人就问她:“你都还没有去房子,你都还没有看过,你怎么会觉得快乐呢?”

老太太就说:“其实快乐或者不快乐是看你怎么设定,而不是取决于我这个床怎么摆,我这个房子怎么布置,我只要设定我快乐,事实上在一切环境之中我都会快乐。”

她还说:“其实人生开心快乐的五个原则,第一个是心中不存憎恨;第二个是脑中不存忧虑;第三个就是生活简单;第四个是多点给予;第五个是少点期盼。”

我们现在很多的烦恼和痛苦是来自于我们的贪求心,来自于我们的贪欲心。我们因为没有自信,因为没有开发内在的生命的智慧,没有开发活的智慧,所以我们自己没有自信,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建立在外在的成就上。

打个比方,大家都是中大毕业的,十年以后同学聚会的时候谈什么呢?无非就是谈,某某又是处长了,谁谁谁是副厅级了,谁有多少亿身家了,谁又怎么样了,都是比这些,比外在的东西,很少去谈论心性上的东西。为什么?因为大家觉得这样就能够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互相攀比,互相攀比的结果其实就给自己增加压力。

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发达,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享受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差;知识越来越丰富,慧根越来越浅;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安逸,但是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脆弱。

所以虽然看起来,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但是其实很多人心理状态越来越差,甚至于说越来越疯狂。修养其实是越来越差的,越来越脆弱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生活的重压,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承受能力已经趋到一个极限,所以很可怜。

佛陀曾经说过一个小故事,叫做《蛇的尾巴》,它所表示的是现代人的弹性生命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自由。它是指什么呢?是指一条蛇因为很贪,想多吃一点东西,眼前东西都吃完了,它吃什么呢?吃自己的尾巴,把尾巴放到蛇的口里面去,会形成一个圆圈对不对?形成这个圆圈以后它因为贪心,一直吞一直吞,这个圆圈就越来越小,对吗?最后就形成一个点,消失掉了,死掉了。

那其实是指什么?指我们如果是把生命价值建立在外在的东西上,又跟人去比,那么你一定不开心,一定不快乐。为什么?因为任何时候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一直要看上面的,那你当然是怎么样?一直是不满足,不满足你就一直给自己加负担,好像柳宗元的寓言《蝜蝂传》一样,你一直不停地加压力,不停地加负担,加责任给自己。

所以就像蛇吞尾巴,它越吞这个圈就越小了,同样的我们人呢?越来越加负担,加负担以后就占用了你的时间、占用了你的空间、占用了你的精神,你的生命越来越没有弹性,你越来越没有自由了,可以给你支配的时间、空间、精力都越来越少了,人生当然越来越烦恼,越来越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9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不和谐,应该要怎么做

http://www.fodizi.net/qt/chuanxifashi/17263.html

作者:传喜法师 发布时间:2015-10-18 18:13:24

问:弟子的先生外遇时常吵闹,又结交酒肉好色的朋友,令家庭不和谐,孩子也不快乐,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做?可令先生的这些恶因恶缘,迅速远离。

传喜法师答:这要修你自己的出离心,你要把他变成逆增上缘,要变成你学佛的增上缘。如果因为这个你获得很大的进步,你对娑婆世界真的生起厌离心,你真的看清了佛所讲的,五浊恶世的本来面目,那你还要谢谢你先生的化现。

娑婆世界是顺增上缘珍贵?还是逆增上缘珍贵?逆的,逆的加持力大,顺的顺境太多了,就放逸掉了。

所以你看,就像我们内地,为什么还能有一些修行的,就因为他有逆增上缘。我们去不丹,那里说人间天堂,幸福指数第一,但是看,反而他们就比较放逸了,太开心了,没有人逼迫他们,皇帝也是信佛的,看到出家人特别恭敬,出家人没压迫感,他就忘掉了这是五浊恶世了,他真的认为那就是天堂了。西方人也是,花园洋房,或者小飞机,或者小帆船,他就认为这就是天堂啊,哪里还有其他天堂,他很自豪的跟我说,不要信佛了,他连自己的,他们本传统的他都不信了,哪里能信呢,现在很快乐,他不信,所以反而让他们会堕落。

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要把这些观成逆增上缘,更加策励自己,包括佛陀讲到对未来的授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授记,它其中有一句话就说,当那种时代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当精进的奉持佛陀的正法,你想这个世界越来越黑暗的时候,越来越颠倒的时候,那我们遇到佛法了,你怎么能不珍惜?所以要好好珍惜。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rufodao.qq.com/a/20150326/039110_all.htm

观音菩萨的大悲咒为何威力无比 ?

大悲法门的核心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大梵天王为探求《大悲咒》的真实义,向观世音菩萨请问其相貌:“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就《大悲咒》的“相貌”,观世音菩萨予以启导:“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一切法皆有形相,《大悲咒》所显示的“相貌”,即是《大悲咒》所具有的种种意义,这是《大悲咒》的真实相。观世音菩萨在此处所开示的“相”,即是佛弟子所要探求和理解的“法”。《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悲咒》的真实义,也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的真实义和修行准则。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名佛教法師及居士著作

http://www.book853.com/buddhist_author.aspx


冯冯居士特辑


http://www.fosss.org/fengfen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没有排他性
http://www.fodizi.net/qt/qita/4097.html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没有排他性
http://www.fodizi.net/qt/qita/4097.html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世音菩萨》

http://www.fodizi.net/huilvfashi/1113.html

有一个信徒拜佛拜得非常烦恼,她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念了一年、两年。诵《无量寿经》诵了十年、二十年一直烦恼,她没有找到佛教的根本,她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或者一部《无量寿经》就可以解决,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解决,或者一部《无量寿经》就可以解决,每天都诵《无量寿经》每天都是这样用功,用功这样搞,这样搞搞。。。搞了几十年烦恼一样存在,为什么?

没有回到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句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解决你生命所有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面对的是现实,你要面对的是缘起缘灭的种种生灭,生灭的法则,简单讲一个修行人你首先要遵守大自然的游戏规则,就是因缘生 、因缘灭这种游戏规则 。

要先体悟到生命的大自然的法则,就是缘生缘灭,缘起缘灭的真理,再来接近一步,继续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如果你没有如实知,如实见,不了解生命的游戏规则,你有强烈的执着意识形态,你没有办法接受突发状况的人生跟宇宙所产生种种的逆境 。

什么叫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空间发生任何事,他都很平淡。因为他了解这是生灭,佛陀所悟到的生灭的大自然的法则就是缘生缘灭,记得!你必须要接受任何一个时间、空间所发生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彻底的体悟到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你今天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我告诉诸位,你的苦还有得吃!

什么叫做五蕴皆空?照见一切色法决定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摘自慧律法师《八关斋戒开示》。所以在念佛、念经的基础上真正做到都摄六根,让六根不攀缘执着外境很重要,多学习《金刚经》等般若经作为修净土的辅助,才能真正放得下,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就懂得如何都摄六根等,很多人专修转念净土几十年还是不懂得如何放不下身心世界,极乐世界就去不了!)


发表于 2015-12-1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微微 发表于 2015-12-1 00:27
佛教没有排他性
http://www.fodizi.net/qt/qita/4097.html
佛教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

所谓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只限于教内分别了义、不了义,
对异教徒,佛经里可难得有好话,基本就先给戴上个“邪”字大帽子。
对外教表示包容,并非印度佛教的精神,而是现代理性思潮卷起的姑息主义心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12-1 01:42
所谓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只限于教内分别了义、不了义,
对异教徒,佛经里可难得有好话,基本就先给戴 ...

威师兄说的也许有道理,颇有启发。

不过从当今世界宗教格局来看,法师说的也有道理。

刚在那边看到这个帖子:

最近,伊斯兰教是热门话题。发现有些人有误区,以为宗教是否和平只要看教义。其实,任何宗教,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即使教义是和平的,如果宗教涉及政治或与权力纠结在一起,都不免会作恶,这是铁律。

@李向平: 如果宗教与权力纠结在一起,尽管其教义都是提出主张和平的,但也会在行动层面表现出不和平的特征,每个宗教都有这种可能。关键是宗教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权力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注: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然后我想,也许,佛教显得最和平,可能是政教合一的时段和机会最少。政教合一最举世瞩目的时期,大概就是阿育王时期了,但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当然,佛教的教义最为博大精深,佛教徒最为通脱有出离心有慈悲心有菩提心,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

相对,我是说相对啊。

我想,法师的那篇文章,就是因为相对于当今局势甚至包括历史来说正确,所以,可取。
发表于 2015-12-2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微微 发表于 2015-12-2 01:53
威师兄说的也许有道理,颇有启发。

不过从当今世界宗教格局来看,法师说的也有道理。
威师兄说的也许有道理,颇有启发。

你就不能痛快点儿,把那个“许”字拿掉吗?
发表于 2015-12-2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帖子何妨分开发?
挤一幢楼里发,既不利讨论,也有碍浏览。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12-2 03:28
你就不能痛快点儿,把那个“许”字拿掉吗?

遵命,师兄!我把“也许”一块儿拿掉。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12-2 04:18
这些帖子何妨分开发?
挤一幢楼里发,既不利讨论,也有碍浏览。

这主要是为了表示我很低调不张扬。

虽然都是法师们的文章,但因为论坛的人见仁见智,这毕竟是我个人认为的好文,我也不想太大张旗鼓呢。

不会有利于讨论啊,欢迎威师兄随时光临弊楼讨论和指导。

至于浏览,其实我是为了便于浏览呢。因为我发在这里的,都是我自己有点感触的,所以,日后来找,只要到这一个帖子就可以了。就是做读书笔记的意思。

还有一个低调的目的,就是为论坛节省一点版面的意思。用心良苦吧。

补充内容 (2015-12-2 21:13):
错字,第三行,“有利于”改为“不利于”。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微微 发表于 2015-12-2 21:06
遵命,师兄!我把“也许”一块儿拿掉。

阿育王时期算不算政教合一,忽然有点忐忑。

查了下,找到这个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04432.htm倒是可以大力支持威师兄的观点呢:

异教一词在一些宗教中被使用。例如佛教称佛教以外的婆罗门教、耆那教、顺世论、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非佛教的思想流派、宗教都称为异教或外道。阿育王曾将以万计的不肯信佛的分那婆陀那国的外道屠杀,甚至将异教徒全家活活烧死屋中[3]  ;亦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佛教徒赞美他的暴行为拯救,斩罪业而非斩人.让异教徒早日获得解脱.据记载因为此事导致阿育王的老师亦被当是外道屠杀了,于是阿育王后悔了。之后的他也再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的具体记载。所以后来的人都认为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4]  

与其他政教合一的国家一样,佛教在佛教国家里也无法避免地卷入政治冲突之中,如中世纪的东南亚国家蒲甘王国、素可泰王国和波隆纳鲁沃区的古国等。现代斯里兰卡的僧侣也经常卷入国家政治斗争。

继孔雀王朝而兴起的巽伽王朝,领域曾北抵锡亚尔利特,南到纳尔巴达河,成了恒河流域强有力的统治者。这个王朝一改阿育王利用佛教的政策,掀起了复兴婆罗门教的运动,佛教无人信仰被迫从它的故土,向南北两方转移。

公元前1世纪中,一直在东南戈达瓦里河与克里希纳河生活的案达罗人,建立了娑多婆汉那王朝(亦称“案达罗王朝”)。它消灭了已经衰落的巽伽王朝,把自己的统治区域向北推进到马尔瓦,向南抵达卡纳拉,东西两面临海,一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娑多婆汉那王朝依然信奉婆罗门教,但也容许佛教自由传播。它的南边诸国,也大体施行这种方针。这一形势,使佛教在恒河流域恢复了一定活力,在南印,则有机会与海外的思想文化交流,尤其是发展同斯里兰卡的交往。由于佛教还得不到当权者在整体上的支持,它不得不进一步向中下层群众寻找信徒,其中与海上贸易有关的商人富户,以及由于社会动荡而不断产生的政治上的失势者,可能成为新信徒的中坚成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微微 发表于 2015-12-2 21:06
遵命,师兄!我把“也许”一块儿拿掉。

阿育王时期算不算政教合一,忽然有点忐忑。

查了下,找到这个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04432.htm倒是可以大力支持威师兄的观点呢:

异教一词在一些宗教中被使用。例如佛教称佛教以外的婆罗门教、耆那教、顺世论、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非佛教的思想流派、宗教都称为异教或外道。阿育王曾将以万计的不肯信佛的分那婆陀那国的外道屠杀,甚至将异教徒全家活活烧死屋中[3]  ;亦曾因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佛教徒赞美他的暴行为拯救,斩罪业而非斩人.让异教徒早日获得解脱.据记载因为此事导致阿育王的老师亦被当是外道屠杀了,于是阿育王后悔了。之后的他也再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的具体记载。所以后来的人都认为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4]  

与其他政教合一的国家一样,佛教在佛教国家里也无法避免地卷入政治冲突之中,如中世纪的东南亚国家蒲甘王国、素可泰王国和波隆纳鲁沃区的古国等。现代斯里兰卡的僧侣也经常卷入国家政治斗争。

继孔雀王朝而兴起的巽伽王朝,领域曾北抵锡亚尔利特,南到纳尔巴达河,成了恒河流域强有力的统治者。这个王朝一改阿育王利用佛教的政策,掀起了复兴婆罗门教的运动,佛教无人信仰被迫从它的故土,向南北两方转移。

公元前1世纪中,一直在东南戈达瓦里河与克里希纳河生活的案达罗人,建立了娑多婆汉那王朝(亦称“案达罗王朝”)。它消灭了已经衰落的巽伽王朝,把自己的统治区域向北推进到马尔瓦,向南抵达卡纳拉,东西两面临海,一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娑多婆汉那王朝依然信奉婆罗门教,但也容许佛教自由传播。它的南边诸国,也大体施行这种方针。这一形势,使佛教在恒河流域恢复了一定活力,在南印,则有机会与海外的思想文化交流,尤其是发展同斯里兰卡的交往。由于佛教还得不到当权者在整体上的支持,它不得不进一步向中下层群众寻找信徒,其中与海上贸易有关的商人富户,以及由于社会动荡而不断产生的政治上的失势者,可能成为新信徒的中坚成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不错,这里也放一次:

比风水更厉害的命运改造

http://www.fodizi.net/qt/qita/4581.html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松定律:

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当下定律:

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 20%定律:

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应得定律:

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间接定律:

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布施定律:

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不图报原则:

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爱自己原则:

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宽恕原则:

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负责原则:

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