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45|回复: 1

[善导思想传承] 【净宗法语】《往生论注》第13讲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8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宗法语】《往生论注》第13讲摘要2015-08-07 净宗法师 净土宗弘愿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十六观怎么看出是人法并彰?
  1、两个要点
  十六观怎么看出是“人法并彰”?有两个要点,分别从人和法来说。
  第一,从阿弥陀佛来说。十六观是以佛观作为根本核心,所以十六观收于十三定观,十三定观收于依正二报,依报收于正报,这一切都收在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观。由佛观可知,阿弥陀佛本身的存在,是“人法并彰”,这样必然地,诸观都是“人法并彰”。
  第二,从法来说。依正二报是极乐净土真实无漏境相,也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涅槃法的显现,它是法体的显现,当体就是法。
  这是讲两个大的原则。
  2、日想观、水想观是譬喻
  日想观是观娑婆世界的太阳,水想观也是观娑婆世界的水,都是假观,怎么能观出人法并彰呢?
  所谓假观,其实它是个譬喻。第一日想观,它是用太阳的光明来譬喻,指向正报阿弥陀佛的光明,以及依报极乐世界的种种光明境相。
  极乐净土,最常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清净和光明,这是净土的表征。第一观和第二观其实就起到观这两种表征的作用。第一日想观,观光明;第二水想观,观清净及平等。
  3、假观真观都是譬喻
  关于假观,大家不要轻视。日想观,相对于依报真观,属于假观;依报真观,相对于正报佛观,层级更低一些;种种佛观,相对于阿弥陀佛名号来讲,又是次一个等级的。
  假观是譬喻,其实真观也是譬喻。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广说众譬”是说十三定观的定门和三福九品的散善,都属于譬喻。
  譬喻又有“能譬”和“所譬”。十六观都是能譬喻的,所譬喻、所指向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观经》的结尾就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4、由譬喻契入真实之境的原因
  为什么通过观想这些譬喻,就能观到极乐世界的真实境相呢?因为观娑婆世界这种光明,就可以像善导大师所讲的“灭除障碍”,就可以得到极乐世界的无漏真实境相,这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是佛“人法并彰”所彰显的功能和作用。这是不可思议的!
  5、日想观的“人法并彰”
  就“日想观”观光明来说,光明本身就是佛,佛就是“人”;同时它也是“法”,“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同时它也是“彰”,因为光明就有彰显的作用:“人法并彰”。
二、“人法并彰”对我们的启发
  1、从“并”字说明
  “并”字显示同时、并列、一体、不分,有这几层意思。“人法并彰”说明人和法、法和人是分不开的,人就是法,法成为人,这叫“人法并彰”,并在一起。
  (1)“人法并彰”与“人法分离”
  我们可以通过“人法分离”的状态,反显“人法并彰”。
  就法来讲,“一花一叶,皆是寂灭”,但是法是法,人是人,我们还是凡夫,看一花一叶还是一花一叶——这个法跟人是分开的。
  阿弥陀佛这个“人法”不一样。因为他“人法并彰”,八万四千法门都收摄在“人”的觉悟当中,所以我们归命这个“人”就是皈依“法”,依人就是依法。只要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法门不学也自然通达。
  (2)两种归命
  归命有两种,一是归命诸佛,一是归命弥陀。
  归命诸佛,虽然礼拜、归命,但还要另外学八万四千法门。归命弥陀,这是净土宗的归命,归命阿弥陀佛之后,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归命弥陀,一切法都皈依上了,所以必然往生,必然成佛。这就是“人法并彰”的功能。
  另外还有两种归命:圣道门的修行,先要契入“法”,然后才能归入“人”,这是难行道,是不容易的;净土法门是由皈依人而皈依法,只要归命阿弥陀佛了,这一切法的功能、作用,不知不觉自然就有,这就是易行道。
  (3)皈依三宝的不同次序
  如果就皈依三宝的次序来讲,不同的法门侧重不同。
  禅宗侧重于法,首先皈依法,由法而成为僧,向着佛的境界迈进。
  密宗是先皈依僧,通过僧宝的加持,然后依僧来修学法,向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净土宗是以佛为第一,归命了佛,所有的法都在其中,完全是从佛的功德直接进来的。
  虽然佛、法、僧三位是一体的,但入手的方便不一样。
  (4)名即佛即法
  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要知道佛的名号本身就是救度我们的佛,不是在名号之外另外还有佛,也不是在佛之外另外还有法。人和法是一体的,都收摄在这句名号当中。
  2、从“彰”字说明
  “彰”有彰显的意思,我们用不能彰显的,来显示能彰显的。
  (1)能“彰”与不能“彰”
  一切万法本来寂灭,一花一叶无非法性,亦皆无量寿涅槃法,但无人觉者之德,众生不得益。
  这些法本身并不具足觉他的功能,也不具足自觉的功能,有法体之德,但缺乏利他的功能,众生不得利益——这就没有“彰”的作用。
  “人法并彰”,不是法自己来彰,是通过“人”,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愿心庄严。
  人法并彰之人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若观若称,若闻若信,皆能灭罪增德,破迷趋觉,直至成佛。
  人有三种作用:自觉、觉他、觉满;显示在他彰显的功能当中就是:自明、明他、圆明。
  阿弥陀佛既是无量寿,又是无量光,他本身所觉悟的无量寿涅槃法的涅槃之德,通过他无量光的智慧光明相、光明智相,以无量光喷射、喷发,光芒四射,推展到众生心中,显示无量寿涅槃法本身的境界。所彰显的无量寿之德和能彰显的无量光之德合为一尊,成为阿弥陀佛,“人法并彰”的功能特别显现出来。
  (2)“彰”字的内涵
  “彰”就是一种活动力、一种活跃、一种光的普照。光,有展现、彰显的作用和功能。
灭罪增德
  《观经》下下品,念念之中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念之中就增加八十亿劫微妙功德,不是说灭完罪之后还要再来修功德,当下灭完罪就是功德圆满了。就像光把黑暗灭掉了,不是另外还要去找光,灭掉黑暗当下就是光明体。所以灭罪增德一体成就。
破迷趋觉
  我们是迷茫、黑暗的众生,光明能破除我们的迷茫、黑暗,让我们趋向于觉悟,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直至成佛
  见弥陀佛身,见极乐宝地,闻弥陀佛名,称弥陀佛号,皆得往生,究竟成佛。
  这是因为有“人法并彰”。
  3、从“人法并彰”显现于名号说明
  “人法并彰”在哪里呢?“人法并彰”在名号当中。这是别愿所成就,所以对我们特别亲切。
  (1)名即是体,体即是名
  名即是法,法即是名。
  “名即是法”,这个“法”是法藏比丘经过他的别愿,通过他愿心庄严的作用而成为六字名号的法。它不是不会说话的法,是活动的,是彰显的,它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断地在对我们推展的活跃的法,所以这种法:
  名即是体(人),体即是名(法)。
  “名即是体”,就是人;体也就是法,佛的本体成为这种法。
  所以,阿弥陀佛展现出来这句名号,我们念出来,它当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人法并彰”。
  (2)“人法并彰”破斥“别时意”
  善导大师解释“人法并彰”的时候,已经破斥了“别时意”,不是等到“六字释”的时候才破斥。
  所谓“别时意”,就是你现在念阿弥陀佛,只是结个缘,这辈子不能往生;等到下辈子再来修行很多法门,圆满了,你才可以往生成佛,这显然人和法是分开的。
  善导大师解释“人法并彰”:当下念佛,一切万法的功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之内,怎么还要等到下一辈子啊?连下一秒都不用等待!
  (3)通过“人法并彰”理解经文
  我们看第一首偈:
  观佛本愿力(自觉),遇无空过者(觉他),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觉满)。
  “观佛本愿力”是自觉,是阿弥陀佛本愿,愿心庄严的作用、功能。
  “遇无空过者”是觉他,让遇到的人获得觉悟。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就是觉他圆满。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什么?“人法并彰”。
  再看第二首偈: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这就是“人法并彰”的名号。众生闻到名号,就会“欲往生”,名号就有这样的功能、作用。
  “其佛本愿力”,让我们“闻名”,让我们“欲往生”,让我们“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就是达到圆满。
  这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这么理解,就是“人法并彰”。
  




补充内容 (2015-8-8 19:34):
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闻了怎么没有欢喜?”你没有闻到“人法并彰”。

  一切万法的功能成为这句六字名号,而...

补充内容 (2015-8-8 19:34):
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闻了怎么没有欢喜?”你没有闻到“人法并彰”。

  一切万法的功能成为这句六字名号,而且不断以光波的形式,以阿弥陀佛大爱心、大念力、大慈悲力、大光明力,向你心中一波又一波地推动——“人法并彰”,你欢喜啊,你踊跃啊!由于这种作用,这种光照到我们心里,就叫“乃至一念”,这样,才有后面的“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道理是一样的。凭什么能够“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人法并彰”啊!一切大利,都在这里得到。

  这一切,从“人法并彰”这个立场来看,就非常欢喜、通达,觉得无障碍。



注:本文首发于“净土宗弘愿寺”微信平台,公众号:hongyuansi18。转载请通知hyswxpt@qq.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如有报纸、杂志、书籍刊登本文,也请署清“转载自‘净土宗弘愿寺’微信(hongyuansi18)”字样。
发表于 2015-8-11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7 1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